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汇总十篇

时间:2024-03-28 16:59:02

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篇(1)

近年来,我国的农业改革不断地深化,农业结构调整的步伐不断加快,要想提高农业收益,必须加快农业机械化的进程,加快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步伐,解放农业生产力,这成为我国当今农业发展的重中之重,本文就来寻求实现现代农业的发展的道路。

1、发展农业机械化的意义

1.1 农业机械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最有效的途径

随着现代农业技术的迅速发展,农业机械化迅速发展,实现生物科技化,劳动机械化,经营社会化,朝着国际发展的目标前进,实现机械化对农业现代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加强农业机械化,提升农业生产质量,改变农业生产现状,增强农业科技化是实现农业经济发展的根本,实现传统的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与发展,主要以来的就是科技的发展,经过实践证明,现代科学技术每向前发展一步,其在农业中的扩散与应用都带来了农业生产力的大幅度提高。

实现农业机械化是农业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推广应用精量播种,化肥深施,秸秆还田技术都是实现农业增效的重要手段,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率,脱离机械化是无法实现的。农业机械化贯穿整个农业生产的过程中,不论哪一个环节都需要借助农业机械化才能实现。可以说,要想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注重现代农业的发展与进步,必须依赖科技的发展,必须用现代的物质条件装备农业,这是实现农业现代化最直接有效的途径。

1.2 农业机械化是促进农业增收的有效途径

我国是世界上有名的农业大国,以其作业的面积,作业的人员占据世界农业发展的重要位置,实现农业机械化,是促进农业收益提高的有效途径。农业机械化与农业的收入息息相关,农民的收入是衡量农业现代化程度的重要质变,是实现农村向城市转移的关键。从世界发达国家农业发展的现状来看,很多国家都非常注重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农业机械化与农民收益直接挂钩,国家经济发展也较为迅速。因此,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是发挥农机增产、增效的关键;同时其也可以发挥替代作用,减少农村作业人员,使其转移到城市建设中;还有要发挥农机的吸纳功能,安置部分农民实现农民再就业。

1.3 是实现和谐新农村的必然要求

社会文明的进步是以设备的技术含量为指标的,实现农业机械化是实现农业生产手段和生产方式的变革,是推进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实现农业机械化可以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实现文明生产,促进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其次是促进农业劳动者文化素质的改善,提升其文化素质,造就新型农民;再次,农业机械化需要高素质人才才能进行操作与维修,这就对当代农民提出了新的要求。

从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现状来看,一般都是个体经营,农业现代化需要以农业机械化技术和农业生产新技术的不断应用为基础,同时也要注重提高农业的文化素质,新时代的农业才能创造新时代的经济;同时,农业机械化也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了基础,为创建资源节约型的社会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促进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1.4 是现代农业发展的物质基础

农业机械化是衡量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农业机械化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主要手段,从世界农业的发展史来看,要想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实现农业机械化,农业机械是农业固定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想提高农业的竞争力,必须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用现代的科学技术来提高农业生产的机械化和集约化水平。

2、新形势下发展农业机械化的重要作用

首先,其可以实现农业优良耕作,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是必然的手段,改善农业机械的质量是一个重要的方法,其拥有传统农业作业所不具备的能力,可以提高农业生产的质量,其与其他的先进技术共同作业,大大改善了劳动生产率,节约了劳动成本,大大增加了农业的生产效益;其次,降低由于灾害造成的损失;再次,推进现代农业化的进程;最后,推动农村的发展,为新农村的建立奠定基础。因此,不论是从农业发展的角度还是社会发展的角度,实现农业机械化都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3、新形势下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趋势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全球一体化已经成为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必须抓住这一机遇,加快战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充分发挥农业机械化的重要作用,经过实践证明,农业机械化的地位正在逐年的提升,随着农牧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农业机械化的基础地位将更加稳固,为此要发展农业机械化就要转变增长方式不断优化农业机械化装备结构,在不断地加大农业机械数量的同时,更加要注重农业机械质量的提高,加强宣传,提高农民对机械化作业的认识,提升农业机械化的利用率,改善农业生产水平。

这就要求在今后的农业发展过程中,除了传统提高农业的措施,还必须注重提高农业机械化的水平,推广农业新技术,进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实力,因此,提高农业机械化的生产水平是重要的途径,首先,要以农业机械为载体,其次是加大大型农业机械开发的规模,最后是提高机械设备的性能优越性。

随着生产水平的发展和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对机械设备的依赖程度正在逐年上升,农业机械的性价比也在逐年提升,相信今后其必将迅速发展,实现大型机械的发展,实现农业高科技作业,实现经济的腾飞。

4、结语

农业的发展是我国历来发展的重中之重,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环节,因此,必须加大新农村的建设,推进农业机械化,实现农业现代化,这是农业发展的必然出路。

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篇(2)

1现代农业的概念

何为现代农业?本质上说就是利用先进的科技,现代化的技术,现代化的管理理论与方法对农业的生产、管理、到销售过程进行优化,让农业能够不再局限于传统农业,使农业发展符合现代化的发展需求。现代农业之所以称之为现代农业,与当今先进的科学技术是密不可分的。众所周知,农业要实现现代化必须将现代化的科技引入农业。高科技的应用是现代农业的一个重要标志。在当今互联网、人工智能、信息化等飞速发展的时代,高科技的应用备受注目。如今,农业信息化、智能化已成为农业生产的一个重要话题。如何能够让高科技引领农业的发展为各国所关注。在这种条件下,智慧农业的发展无疑给农业带来了新的推动力量,其所涉及的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都与当今的科技发展热潮息息相关。智慧农业的到来为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农业将来更进一步的科技化推进做好了准备。

2智慧农业的概念

所谓智慧农业,指的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科技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通过设置的各种传感器和网络对农作的生长周期进行测控,通过对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为农业生产、管理提供可靠依据,并对农业作业进行指导,以最高效的资源利用、最低的成本消耗、最低的环境污染、最低的风险使农业得到最好的发展。智慧农业给现代农业带来了新的活力,同时也推动现代农业更进一步发展,其高科技的利用,科学化的管理,科学化的分析指导无疑都将农业现代化的因素融入到了整个农业生产过程之中。智能农业的发展将现代化的成分带入农业之中,推进了农业的更新变革,推进了农业生产力的提高。

3智慧农业对农业现代化的影响

3.1智慧农业推动高科技发展,推进新技术运用于农业

科技的兴起带动智慧农业的发展。智慧农业中所运用的高科技种类非常多,如电子传感技术、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都是当今时代迅速发展起来高新技术,智慧农业是将这些高新技术应用于传统的农业之中,使传统农业的作业方式得到更新。它改变了以往劳动作业中繁杂的人力劳动以及经验判断,采用更加科学的实时监测与实时状况分析,对农作物的生长有了更好的判断,能够随时随地补充农作物所需的养分,给以农作物生长过程最好的照料。通过传感技术的应用,更丰富了农业作业的检测力度。大数据的收集,改善了农田作业制度,将高科技的数据化管理应用于农业,推动农业管理模式的科技化。物联网的建立使得农业的产业模式更加丰富,加深了农业的产业链,提高了农业产出效率。这些新科技的推广应用无不推动农业进一步向高层次发展。而这些应用的推进同时也扩展了高科技的应用范围,使这些高科技又在不断的实践中更新,进一退推动其在农业中的作用。智慧农业带来的不仅仅是农业作业方式的改变,更是农业的技术革新,智慧农业推动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3.2智慧农业推动农业作业的手段变化,使农业作业管理

更加现代化、科学化智慧农业给农业带来的不仅仅是高科技的应用,技术的革新,更使的农业的管理方式更加科学。智慧农业对农业的管理模式更加先进。智慧农业是通过传感器反馈,然后经过大数据处理得到的农业实时数据,这一点在老的传统的农业管理模式上实现了非常强的突破。老的传统农业对农业的管理实际上是一种人为管理,主要通过勘查、观测,做出经验性的判断然后对农业进行管理,缺乏实际评测的准确性,往往在管理中人为因素比较强。而智慧农业一改以前的管理模式,通过高科技的手段对农作物生长时的土壤酸碱度、空气温度、湿度及作物的缺水情况进行实时监测,确保了作物在生长过程中的每时每刻的问题的发现,对于各指标不足的情况可以及时调控,同时对于作物的管理也免去了很多人力。在管理模式上,更多的是以数据分析为主,通过传感器得到的数据,对作物生长情况进行分析,然后对作物阶段性的成长数据反馈到数据库,经过一系列审核,评测之后,有专家综合各种数据资料对作物整体作业进行科学合理的解析,进一步指导农民农业的作业方向,从而使农业作业更具科学性与预见性。这种管理模式摆脱了以往对农业生产的经验判断,管理更加科学、准确,减少了不必要的劳动,节约了农业生产成本,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使农业管理更加现代化。

3.3智慧农业要求农民的作业更加科学化,职业技能更加专业化

智慧农业发展带动了高科技发展,使得农业的管理模式更加现代化,更要求农民的职业素养能够达到更高的要求。首先,智慧农业中运用的高科技比较多,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含量较高,这就要求我们的农业从业者有更高的知识含量。对于高科技产品的操作必须能够熟悉善用,能够对农业作业的各项数据的进行读取分析。其次,农业从业者要善用网络,获取各种信息,对农业操作、农业作业进行把控。再次,农业从业者必须具备相应的农业知识与技能,以及符合农业智能化的管理手段。只有具备了关于现代农业发展的专业素质才能更好地进行农业生产。所以,智慧农业的发展不仅推动了农业的技术发展,更要求农业从业者的素质得到提高,符合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条件。总体来说,智慧农业的应用是对农业现代化的一种推进。智慧农业将高科技应用于农业当中,将传统农业进行转变,使农业的生产、作业、管理更加现代化,使得农业更符合时代的发展特征。以科技的进步来拉动农业的发展,让新的技术融入到农业的生产过程之中,同时也让从业者能够进一步提升自己,更加专业化、高素质化。不管从生产、管理、还是人的素质都得到进一步改善,也使得农业的现代化发展能够更加顺利,农业的生产效率更高。智慧农业的出现实实在在的推动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也因智慧农业的到来更加迅捷。

4智慧农业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启示

4.1推动农业智能化发展,加快农业现代化

智慧农业的发展无疑是一场农业的高科技革命,在现代信息技术的背景下,智慧农业的发展更将现代化的技术融入农业,我们应当推动农业的智慧化发展,以此来推动农业的现代化,通过智能农业的高科技应用,来带动传统农业转型升级,使我国农业的发展更符合时代特征,让农业更快地实现现代化。

4.2加强政府支持力度,推动智能农业发展

智能农业发展能带动农业的现代化。各级政府应结合国家农业发展规划,制定符合本地区实际的智慧农业发展规划,通过加强引导,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鼓励社会资本、有实力的农业企业、金融机构等参与到智能农业的发展中来。同时,应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智慧农业发展提供法律保障和政策支持。通过规划、激励与引导是智慧农业融入农业的发展之中,进一步推进农业现代化。

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篇(3)

[中图分类号] S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04-0203-01

农业机械化是指运用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装备农业,改善农业生产经营条件,最大限度地提高劳动生产率、生产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农业机械化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农业机械化对现代农业发展的作用贯穿于整个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其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 对农业生产的作用

农业机械化对农业生产的作用集中表现在促进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作物产量的提高和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提高等方面。农业机械的应用,不仅解放了生产力、减轻了劳动强度,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农业机械对土壤的加工,为作物生长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促进了作物的增产增收;采用机械精量播种、铺膜播种、种肥分层播种、免耕播种、深施化肥等技术,不仅可以节省种子、地膜、化肥等生产资料,而且可以提高种子出苗率、化肥利用率,促进作物生长;采用深耕深松、坡地定向耕翻、保护性耕作、节水灌溉等机械化技术,可以达到蓄水保墒、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水资源利用率、防止农田水土流失的效果。

2 对农业科技的作用

农业机械化对农业科技的作用体现为促进先进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提高农牧民素质和促进农业技术进步等方面。农业机械化贯穿于整个农业生产的过程中,从种到收都离不开机械化。大量的先进农业技术要迅速转化于农业生产之中,就必须依靠农业机械化这个载体实施于生产实践。如玉米、大豆机械精量播种,玉米、马铃薯铺膜播种及膜下滴管,小麦种肥分层播种,农作物旋耕灭茬播种以及免耕播种等机械化播种技术,就是通过机械将先进的作物栽培技术、蓄水保墒技术、科学施肥技术、节水灌溉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实践,为作物生长发育创造良好的环境。农业机械化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促进了农业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加速了农业技术进步的步伐,促进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变,推动了现代农业发展。通过先进的农业机械承载先进的农业技术,才能使农业生产走上高产、优质、高效、低耗、环保的发展道路。

3 对农业经济的作用

农业机械化对农业经济的作用重点表现在促进农民致富和农村经济发展等方面。使用农业机械不仅能够提高劳动生产效率,还可以提高作业质量,节省种子、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节省人工费用,节约灌溉用水,增加农作物产量和产值。经营农业机械,农机户通过代耕作业、加工作业、运输作业和跨区作业等多个方面都得到可观的收入。随着大批农业机械装备的推广使用,不少农民已从单纯的种植业中解放出来,从事第三产业或其他产业,既搞活了农村经济,又增加了农民收入。农业机械已经成为提高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产品产量和品质、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措施。

4 对农业产业化的作用

农业机械化对农业产业化的作用体现在服务于产前、产中和产后的各个环节,特别是有利于在优势农产品区域形成专业化生产、标准化加工、社会化服务的产业化经营体系。而农产品的整个生产与加工过程都与农业机械和装备有关,如在种植业方面,产前的种子选育种,产中的耕作、播种、灌溉、植保、收获,产后的加工保鲜、贮存运输等环节都需要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作支撑;在畜牧业方面,饲草料的种植、收获、加工、储运等,也都离不开畜牧业机械的支撑,还有畜禽养殖要向专业化、规模化生产发展,需要工厂化养殖设施和饲料加工设备给予保障;在农产品加工转化升值方面,农产品的收获、采摘、加工、储运、保鲜等需要成套机械装备和加工技术,实现工厂化生产。由于农业装备的广泛应用,有力促进了农业的产业化形成与发展。近年来,随着土地和草牧场的流转,大型、高性能农业机械的使用量越来越大,它们不仅为土地和草牧场流转提供了有力的支撑,而且促进了农业机械化、规模化、集约化的发展,推动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5 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作用

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篇(4)

智慧农业推动农业产业链改造升级

升级生产领域,由人工走向智能。在种植、养殖生产作业环节,摆脱人力依赖,构建集环境生理监控、作物模型分析和精准调节为一体的农业生产自动化系统和平台,根据自然生态条件改进农业生产工艺,进行农产品差异化生产;在食品安全环节,构建农产品溯源系统,将农产品生产、加工等过程的各种相关信息进行记录并存储,并能通过食品识别号在网络上对农产品进行查询认证,追溯全程信息;在生产管理环节,特别是一些农垦垦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大型农场等单位,智能设施与互联网广泛应用于农业测土配方、茬口作业计划以及农场生产资料管理等生产计划系统,提高效能。

升级经营领域,突出个性化与差异性营销方式。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的应用,打破农业市场的时空地理限制,农资采购和农产品流通等数据将会得到实时监测和传递,有效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目前一些地区特色品牌农产品开始在主流电商平台开辟专区,拓展农产品销售渠道,有实力的龙头企业通过自营基地、自建网站、自主配送的方式打造一体化农产品经营体系,促进农产品市场化营销和品牌化运营,预示农业经营将向订单化、流程化、网络化转变,个性化与差异性的定制农业营销方式将广泛兴起。所谓定制农业,就是根据市场和消费者特定需求而专门生产农产品,满足有特别偏好的消费者需求。此外,近年来各地兴起农业休闲旅游、农家乐热潮,旨在通过网站、线上宣传等渠道推广、销售休闲旅游产品,并为旅客提供个性化旅游服务,成为农民增收新途径和农村经济新业态。

升级服务领域,提供精确、动态、科学的全方位信息服务。在黑龙江等地区,已经试点应用基于北斗的农机调度服务系统;一些地区通过室外大屏幕、手机终端等这些灵活便捷的信息传播形式向农户提供气象、灾害预警和公共社会信息服务,有效地解决“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面向“三农”的信息服务为农业经营者传播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知识、生产管理信息以及农业科技咨询服务,引导龙头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社和农户经营好自己的农业生产系统与营销活动,提高农业生产管理决策水平,增强市场抗风险能力,做好节本增效、提高收益。同时,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也推进农业管理数字化和现代化,促进农业管理高效和透明,提高农业部门的行政效能。

智慧农业实现农业精细化、高效化、绿色化发展

实现精细化,保障资源节约、产品安全。一方面,借助科技手段对不同的农业生产对象实施精确化操作,在满足作物生长需要的同时,保障资源节约又避免环境污染。另一方面,实施农业生产环境、生产过程及生产产品的标准化,保障产品安全。生产环境标准化是指通过智能化设备对土壤、大气环境、水环境状况实时动态监控,使之符合农业生产环境标准;生产过程标准化是指生产的各个环节按照一定技术经济标准和规范要求通过智能化设备进行生产,保障农产品品质统一;生产产品标准化是指通过智能化设备实时精准地检测农产品品质,保障最终农产品符合相应的质量标准。

实现高效化,提高农业效率,提升农业竞争力。云计算、农业大数据让农业经营者便捷灵活地掌握天气变化数据、市场供需数据、农作物生长数据等等,准确判断农作物是否该施肥、浇水或打药,避免了因自然因素造成的产量下降,提高了农业生产对自然环境风险的应对能力;通过智能设施合理安排用工用时用地,减少劳动和土地使用成本,促进农业生产组织化,提高劳动生产效率。互联网与农业的深度融合,使得诸如农产品电商、土地流转平台、农业大数据、农业物联网等农业市场创新商业模式持续涌现,大大降低信息搜索、经营管理的成本。引导和支持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壮大和联合,促进农产品生产、流通、加工、储运、销售、服务等农业相关产业紧密链接,农业土地、劳动、资本、技术等要素资源得到有效组织和配置,使产业、要素集聚从量的集合到质的激变,从而再造整个农业产业链,实现农业与二、三产业交叉渗透、融合发展,提升农业竞争力。

实现绿色化,推动资源永续利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必须确立发展绿色农业就是保护生态的观念。智慧农业作为集保护生态、发展生产为一体的农业生产模式,通过对农业精细化生产,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农药精准科学施用、农业节水灌溉,推动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达到合理利用农业资源、减少污染、改善生态环境,即保护好青山绿水,又实现产品绿色安全优质。借助互联网及二维码等技术,建立全程可追溯、互联共享的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信息平台,健全从农田到餐桌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过程监管体系,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绿色与安全”。利用卫星搭载高精度感知设备,构建农业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精细获取土壤、墒情、水文等农业资源信息,匹配农业资源调度专家系统,实现农业环境综合治理、全国水土保持规划、农业生态保护和修复的科学决策,加快形成资源利用高效、生态系统稳定、产地环境良好、产品质量安全的农业发展新格局。

促进智慧农业大发展的思路

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农业实践表明,智慧农业是农业发展进程中的必然趋势。据美国农业部统计,2012年已有69.6%的美国农场使用互联网进行农业有关的生产经营活动,有38.5%、23.7%农场分别使用DSL(数字用户线路)服务和卫星遥感服务。日本人均耕地仅有0.7亩,但通过农业信息网络、农业数据库系统、精准农业、生物信息、电子商务等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了播种、控制与质量安全及农产品物流等方面的智慧化,农业安全生产和农产品流通效率位居世界前列。目前我国智慧农业呈现良好发展势头,但整体上还属于现代农业发展的新理念、新模式和新业态,处于概念导入期和产业链逐步形成阶段,在关键技术环节方面和制度机制建设层面面临支撑不足问题,且缺乏统一、明确的顶层规划,资源共享困难和重复建设现象突出,一定程度上滞后于信息化整体发展水平。因此,促进智慧农业大发展,需要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篇(5)

关键词:加强;农民培训;推进;农业发展

1 我国农民整体的素质偏低

现在化高速发展的今天,我国的农业同时也在大力的发展,农民是农业大力发展的主体,但是由于我国农民的性质,在以前,农村对于教育问题上的意识不深,导致了现在很多农民大都没有太深的文化基础,接受教育的程度低、时间短,还有就是现在的农业都开始迈向高科技的发展阶段,所以不能再像以往的农业单靠农民的单纯的劳动力就可以实现,但是现在农民大都不懂这样的高科技技术,在专业技能也没有受到细致的培训,还有一点就是由于农村的某种意识导致了现在农民外出打工的人员众多,留守的人员多为女人和老人,这样对实际的农业发展也起到了相应的阻碍作用,所以对于提高农民的培训,势在必行。

2 加强农村的领导力量

要想大力发展农业生产,首先就要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但要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就要让这种思想落实到每个农民的心里,所以应该加强农村领导班子的建设,只有有了强大的领导管理团队,才可以更好的贯彻农民的培训政策,首先要让领导者带头先进入高科技的培训当中,增加领导干部的实际操作能力,让领导者率先熟知一些现代化的新技术,这样才能很好的引导农民快速的加入到这项培训中来,在领导者熟知这些技术的时候,要积极的向广大农民进行宣传,将高科技的好处告知农民,还有就是要多引进先进的技术生产力与有能力的人才,并对现有农民之中文化水平不低的农民吸收进来,将其纳入第一批农民培训当中去,让这些人成为农民科技培训的先行者,在培训结束以后也要积极的向广大农民宣传,总之就是让领导干部起到相应的先锋带头作用。

3 针对农民中身强力壮的人员进行重点培训

就现在的农村现状而言,农村的很多年轻力壮的人都选择了出去打工这种途径进行谋生,所以留下来的一般都是工作能力相对较差的人员,所以很难大力的发展农村的农业建设,所以笔者建议应该将农村一些身强力壮之人留下来,并且进行重点培训,因为身强体壮之人多为青年,不建议青年在大好年华浪费在外出打工上,应该多鼓励他们进行农业培训,因为这时的他们学习能力很强,动手能力也很强,通过培训一定能上升到一个阶段,所以对这些人员进行重点培训,所起到的作用一定是非常好的,同时也能为农村留住大量的人才,为建设新农村奉献自己的力量。

4 抓住在农村可推行的重点产业进行培训

培训固然重要,但是对于农民的培训一定要进行重点分析之后进行重点培养,例如在现代化新农村的建设中,一定要根据当地农村的实际情况进行细化的培训,如果当地适应种植技术,那么就要大力推广种植技术的培训,对农民进行分批培训,第一批的培训人员一定要经过重点选拔,使一些领导干部和一些村内的骨干分子充当先行者,对第一批培训人员紧抓技术课程,在业余时间让其锻炼实际动手能力,并加大自己在实际建设中的意义,以上所说的都是种植技术,如果在实际中的种植一些农作物做实验,并积极的促进丰收,这样用实例说话,让广大农民看见丰收的成果,才能从根本上达到培训的目的,就是最好的宣传,随后在农民们跃跃欲试的情况之下积极的鼓励农民,通过自己的双手发财致富,随之就慢慢的带动了当地的产业。当地如有适宜水产品加工或者是其它产业,也可以加大资金引进相应的培训课程,但要建立正确的培训机制,为以服务于农民为根本宗旨,加强管理,才可以大力推动现代化农业的建设。

5 根据农民的专业水平进行专项培养

在现在的农村建设中,有很多农民已经开始意识到了自己创业的好处,并积极学习相关的知识,大力发展农村的现代化农业建设,所以针对于这一点,政府应该予以鼓励,并在农民培训的过程中针对农民所掌握的相应专业水平进行培养,将农民自主的农业生产推向更好的阶段,并在出现问题的时候第一时间帮助这些农民解决问题,做好服务工作。

6 做好培训结束的跟踪工作

在培训结束时一定要对培训人员做好具体记录,例如村落、姓名、培训知识点等。在培训完毕以后要定期回访,做到农民有问题可以及时得到解决,在农民开始自主的进行农业经营的时候,给以相应的技术上的支持。

7 总结

基于现代化农民的素质,积极的开展农民培训,是大力推动现代化农业发展的最好方法,相关的管理者也应该将这项任务放在工作的重点进行完成,在大力宣传农民培训的好处的时候,用事实说话,用农业的高水平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篇(6)

改革开放以来,吉林省农业发展进程的特征是每十年实现一个突破。1985年,实现了粮食生产的新突破,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700公斤,在全国粮食从南粮北调转为北粮南调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995年,实现了畜牧业的新突破,全省肉类总产量达到491.81万吨,在全国肉类从南肉北运转为北肉南运发挥了重要用;2005年,通过以农业产业化为主线,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实现了农产品加工业的新突破,破解了“新东北现象”、解决了长期困扰我省农业的“卖难”问题,农产品加工业成为我省的第三大支柱产业。到“十二五”期末,我省在解决三农问题、稳定农业基础、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征途上应还有新突破。从农业现代化进程看,我省正走到中途。大约用60年时间走完了农业现代化的前半程,在国内排17位。为率先实现粮食主产区的农业现代化,将用10年时间走完农业现代化的后半程。要求吉林省在“十二五”规划期内迈出决定性的步伐,为在两个五年计划期间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打下坚实的基础。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吉林要统筹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采取以产业化经营为主要模式,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为此,吉林省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应在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统筹上实现新突破,在粮食主产区农业现代化的进展上实现新突破。

二、在推进模式上,应走“内涵”开发道路

走农业现代化道路,要加快进度和抓住关键。必须走数量、质量、安全、效益并举之路,必须加强农业生产手段和经营方式的现代化,特别是大幅度地提高水利化、机械化和农业产业化的总体水平。我省水资源、土地资源和资金皆短缺,劳动力资源充裕。法国经济学家拉坦提出的诱导性技术变革理论指出:具有不同要素禀赋的国家应该有不同的农业增长道路。那些劳动力稀缺而土地相对丰富的国家应该走机械和动力进步的道路;而那些劳动力丰富,但土地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应该走生物和化学技术进步的道路。所以,我省应该走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为主要内容的“内涵”开发道路,提高土地产出率和水资源利用率。

1、吉林需要什么样的水利化。水资源的短缺和不稳定,已成为我省农业发展障碍,五大水利工程的展开,为我省水资源供给提供了有利条件。但水利化集中在大江、大河和灌区的改造,真正能解决农田用水“最后一公里”问题的农田水利工程长期被置于“边缘化”境地。对此,全国人大常委会调研组认为:“当前关系全局而又最为薄弱的就是粮食主产区的农田水利建设。”建议这项建设应纳入国家“十二五”规划。国务院决定,突出六大重点,加大投入,推进农田水利建设。我省突出调水、引水和节水,有重点地规划和推进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应是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重要内容,是建立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长效机制和改善农田生态的前提;农田水利建设计划争取进入国家“十二五”规划。

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篇(7)

农业产业化伴随着市场农业的发展和农业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应运而生,是广大农民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经营体制创新,是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业整体素质,发展现代农业的基本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

一、现代农业和农业产业化的涵义

(一) 现代农业的涵义

现代农业是以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装备、现代管理手段、现代经营理念为支撑,由现代知识型农民和现代企业家共同经营,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一体化、多功能的农业产业体系。它实现了全面机械化,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和发展农业,用现代经济、管理科学来经营和管理农业,各种现代科学技术在农业中广泛应用,生产经营达到高度社会化、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企业化和市场化,农业产业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农业劳动生产率得到大幅度提高。

(二)农业产业化的涵义

农业产业化是农业由传统的生产部门转变为现代产业的历史演进过程,是现代农业的基本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以各类龙头企业为依托,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系列化服务为手段,将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实行种养加、产共销、农工商一体化经营,形成市场农业自我积累、自我调节、自我发展的基本经营机制和各参与主体自愿结成的利益共同体。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业经营制度的创新,既能有效地解决分散农户与国内外市场的联结问题,又有利于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的有机结合,形成完整的产业体系,体现了农业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符合现代农业发展的客观规律。

二、农业产业化在发展现代农业中的作用和意义

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能够充分发挥其为农业服务的功能,通过改善服务设施,有效组织生产,拓展市场,增强产前、产中、产后服务能力;充分发挥其传播先进技术的功能,通过引进、试验、示范、推广新技术、新品种、新设备,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提高农业技术的到位率和生产经营水平;充分发挥其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的功能,通过制定、实施包括产地环境、农业投入品、生产过程、市场销售等生产和质量标准,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和质量安全检测监督体系,推进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建设和特色农产品开发,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充分发挥其营销农产品的功能,通过统一品牌、统一包装、统一销售、统一价格、统一结算,扩大农产品市场空间,增强获利能力;充分发挥其落实产业政策的功能,引导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实行农业产业经营,有利于解决农户小规模分散经营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引导农民有组织进入市场;有利于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济利益共同体,延长产业链条,增加农民收入;有利于实现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和综合生产能力;有利于扩大就业空间和就业领域,吸收更多的农业劳动力就业;有利于形成新型的科技成果推广体系,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有利于促进技术、资金、人才和设备等生产要素的集聚,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三、农业产业化是发展现代农业的战略性途径

发展现代农业就是要用现代的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和竞争力。

(一)农业产业化经营成为改善农业设施装备条件的有效载体

    分散农户的小规模生产缺乏现代农业的规模效益,既不利于资金的注入和新技术、新装备的推广应用,也不利于先进管理方法的引进实施和组织的社会化程度的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以“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形式,采用国家、地方、企业和个人等多渠道投资的方式筹集资金,增加农业投入,重点扶持农田水利、农村清洁能源、乡村基础设施、新型农用工业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现代农业的设施装备水平,促进农业集约生产、清洁生产、安全生产和可持续发展。

(二) 农业产业化经营为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和自主创新搭建了平台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难和科技创新不足的主要原因在于科技体制创新滞后,农业内部缺乏科技进步的动力和源泉,缺乏有活力的科技创新主体。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业科技推广的有效载体,按照市场需求组织、有规模地引进、推广新技术、新品种、新设备、新标准,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和农产品的科技含量。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对科技的需求和推广是在市场推动下,出于自身发展和农民经济效益最大化的需要,这种动力是内生的,最富有生命力。农业产业化经营已成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创新的主体,通过引进推广资源节约型、农业机械化、农业信息化等农业技术,提高现代农业的生产技术、生产手段、生产管理和生产组织水平。

(三)农业产业化经营成为促进农业经营形式转变的基本途径

    农业产业化经营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增强的目标,坚持科技先导、创新体制机制,以培育壮大龙头企业为关键,以完善带动农户的组织制度和利益联结机制为核心,以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为基础,通过市场引导、龙头企业带动,农户参与、政策扶持,全面提高农民组织化、农村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水平。

(四)农业产业化经营为引入现代经营理念创造了条件

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篇(8)

中图分类号:F320.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30-0028-02

农业现代化是用现代生产手段和现代技术逐步装备农业的过程,是用现代管理科学方法管理农业经济的过程,是用现代科技文化知识全面武装农业劳动者的过程,是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创造优良生存环境的过程,是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过程[1]。其内容应包括生产手段的现代化、劳动者的现代化、组织管理的现代化、运行机制的现代化、资源环境的优良化以及在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国际化。

在21世纪中叶实现的农业现代化至少应具备如下特征[2]:第一,要在数量很多的农户家庭经营的基础上,实现农业的商品化、产业化和现代化;第二,以生物化学技术为主,以机械技术为辅,寻求传统的精耕农作技术和现代化农业在保持生态良性循环下的有机结合;第三,就大多数地区而言,以劳动集约和技术集约为主,以内涵发展来提高农业总体生产效率;第四,在提高农业生产力总体水平的同时,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缩小城乡差别、地域差别,逐步实现共同富裕。中国的农业现代化,不只表现在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等生产方面,而且表现在农业运行机制和经营管理体制的转换等生产关系方面;不仅表现为工农关系、城乡关系的调整,使农业成为具有竞争力的现代产业等宏观经济战略和格局方面,而且表现为农民真正成为享有平等的社会经济地位的利益集团方面。

纵观中国五十年来农业的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四个历史阶段[3]:

第一阶段(1949―1958年)为农业蓬勃发展的阶段。1949―1952年,全国实行,在农村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耕者有其田,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得到迅速恢复。粮食增长了44.8%,棉花增长1.39倍,农民收入增长30%,农民生活明显改善[1]。为了适应社会主义改造和大规模经济建设需要,1953―1957年的农业政策主要是引导农民走合作化道路,由于操之过急,把本来计划用十二年完成的农业合作化,在1956年就突击完成了。其结果虽然实现了生产资料的集体所有制,但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影响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不过,总的说来,农业生产进一步发展,粮食年递增3.5%,棉花年递增4.7%,肉类年递增3.3%,农民收入年递增5.4%,农民生活进一步改善。

第二阶段(1958―1966年)为曲折发展阶段。(1959―1961年)为农业衰败倒退的阶段。经过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建设,我们的政治、经济建设都取得了伟大的成就,人民得到了实惠。但由于轻率发动了运动,大办,实行所谓的供给制吃“大锅饭”,一平二调,这些都严重损害了广大农民的利益。从1962年农业开始恢复发展,到1966年,多数地区农业已恢复到1957年水平。

第三阶段(1967―1977年)为农业长期停滞徘徊阶段。1966年下半年,“”动乱逐渐波及农村,1967年开始夺取县级政权乱了,以后是公社夺权,基层也乱了。“左”的政治、经济政策对农村有很大影响,特别是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思想指导下,割资本主义尾巴,没收自留地,批“三自一包”,限制家庭副业,关闭集市贸易,搞以粮为纲,使20世纪60年代初期经过调整后略有发展的农村商品生产又退向自给自足的自主经济。所有这些都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打击了亿万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农业生产长期徘徊停滞。

第四阶段(1978年至今)农业快速发展阶段。真正的农真正的农业快速发展是从20世纪80年代初农村普遍实行了“联户承包责任制”开始的。1983年1月中共中央的《当前农村经济改革若干问题》文件中确立了“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经营方式,虽然土地所有权仍然归集体所有,但土地使用权与土地所有权发生分离,农民以户为单位对他所承包的土地拥有了一定时期内(尽管只有十五年)的自主经营权,从而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放了生产力,实现了长久以来中国人梦寐以求的温饱愿望,农村经济也有了相当程度的发展[4]。

中国农业发展的现状理论界较为一致的认定是:中国人口众多,已达13亿,其中农村人口9亿,劳动力资源丰富,但文化、技术素质低;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由过去的长期供给不足,变为“总量大体平衡,丰年有余”,但品质与效益较差;农村经济改革取得了重大突破,但经济发展的封闭性仍具有巨大惯性;城乡一体化发展初见成效,但支持现代经济的基础不足,资金严重短缺[5]。

而中国农业现代化还可以概括为以下几对矛盾:(1)人口与资源的矛盾。中国的资源绝对量大,但人均占有量相对贫乏。人均耕地不足0.1 hm2,只相当于美国的12%和加拿大的4.3%;森林面积平均每人0.12 hm2,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8;草原平均每人0.375 hm2,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水资源平均每人仅2 700 m3,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5。由于人口仍在继续增长,人口与资源的矛盾将日益突出。(2)开发利用资源与生态环境恶化的矛盾。长期以来,由于只重视粮食生产,生产结构单一,资源利用不合理,造成地力下降,植被破坏,草原退化,沙漠化面积扩大,水土流失加剧,旱涝灾害频繁,自然生态遭到严重破坏。(3)现代化农业发展与传统农业技术占绝对优势的矛盾。现代农业发展与大机械化相联系,但是在中国农村仍然以传统技术来耕作,大型机械在农村很难开展,主要是土地面积较小,不适应大型机械操作[6]。(4)人口数量与质量之间的矛盾。目前中国人口已超过12.5亿,其中农业人口9亿多,大量的剩余劳动力需要安排,这是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所面临的一个重大实际问题。同时,中国的农业建设需要大批专门人才和素质较高的农民,而中国的现实情况与之很不适应。据统计,全国每万名农业人口只有6名农业技术员,每666.67 hm2耕地不到两名,平均每个乡0.6名。目前中国农村文盲占1/4,具有初高中文化的仅有15%。农业从业人员素质偏低。中国占人口23%的文盲半文盲,有92%在农村,很难想象,农业现代化能建立在这样的文化基础之上。农民文化素质低下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阻碍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一是不能充分利用现有科技成果;二是没有创新精神,妨碍进一步吸纳新科技;三是急功近利,目光短浅,对土地及其他自然资源的利用是掠夺性破坏性的,不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四是缺乏现代经营意识,不利于农业的产业化发展[7]。(5)资金短缺与农业现代化建设投资需求的矛盾。中国的工业基础差,目前还处在工业化过程中,国家经济实力弱,不可能给农业以大量的投资[8]。(6)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目前,中国2.5亿农户平均经营耕地只有0.48公顷,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这种小规模经营状态将在长期内存在。这种特点决定了中国农业生产必须注重各种形式的产业化和区域专业化,通过产业化和区域专业化,克服小生产的不足,更好地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7)规模经营与分散经营的矛盾。规模经营有低成本的优势,容易达到规模经济。但是中国农村基本上是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经营成本较高。在进行竞争是往往处于劣势[9]。

现阶段,笔者认为,中国农业面临的新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0]:第一个方面是WTO的冲击。加入WTO,农业是受到冲击最大的部门。“加入WTO”给中国农业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给中国农业发展带来了风险和挑战。从更深层次看,这个冲击则表现为对农业体制的冲击,如果不及时实现包括农业行政体制、市场主体以及市场体系等方面的创新,解决中国农业在竞争中的体制劣势问题,中国农业将很难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要求。第二个方面是对整体农业投资趋降。国内农业发展面临资金短缺困境。改革开放后,中国农业投资主要来源于农户、集体经济组织及国家财政投入。“九五”以来,农户资金向非生产领域转移,农户和集体经济组织对农业的投资呈下降趋势,而国家财政对农业的投资力度有限,造成农业发展面临资金短缺困境。第三个方面是农村经济体制的不适应。中国农村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许多制度都围绕市场进行了较大的调整和创新,这些调整和创新对中国农村的进步、解决农民温饱问题、农产品供给走出短缺局面都功不可没。但是随着农村制度环境的变化,市场体制逐步深化和完善,农业由资源约束转向资源和市场双重约束,城乡关系、工农关系的重新定位和农业国际化趋势的即将来临,曾经发挥过巨大作用的农村经济制度,有相当一部分由于自身的缺陷、或过去改革的不彻底、或制度变迁的边际效率已趋于零,而逐步成为了制约农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最后就是“农业自身三大难问题”――农业利润太低、农民负担沉重以及农村人口难减。在这样一些多层次、多方向的困难的影响下,中国农业现代化举步维艰。

总之,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资源小国进行农业现代化建设,是一件艰巨的任务,需要条件较多,而这些条件大部分还不具备。中国的农业现代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只有克服内在瓶颈和外在约束后才能够实现。

参考文献:

[1]叶普万,白跃世.农业现代化问题研究述评――兼谈中国农业现代化的路径选择[J].当代经济科学,2002,(9).

[2]万宝瑞.面向21世纪的中国农业[J].农业现代化研究,1997,(6).

[3]万宝瑞.中国农业经济管理与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3).

[4]林伟.中国农业现代化问题的经济学思考[J].兰州学刊,2004,(6).

[5]高布权.当前中国农业现代化问题的研究态势[J].延安大学学报,2003,(6).

[6]陈友福.论中国农业的现代化道路与政策体系[J].农业现代化研究,1995,(16).

[7]陈锦晓.阻碍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问题透析[J].学习论坛,1999,(5).

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篇(9)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 DOI 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6.11.013

Abstract: Based on the data of 44 counties in Jiangsu Province in recent five years, this paper analyse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county's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and empirically studi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ounty 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different financial development indicators on the impact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The development of financial scale promotes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b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inancial efficiency and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was not significant.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policy suggestions on how to speed up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Key words: financial development;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panel data; county level

中国的农业现代化,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最关键、最艰巨、最迫切的一项历史任务[1]。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因素多种多样,在众多因素中,金融促进其发展便是其中必不可少的关键因素。农业现代化需要资金支持,强化金融支持力度已成为农业现代化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都需要金融服务的大力支持[2-3]。影响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金融路径有3条,分别由储蓄动员效率、储蓄投资转化效率和投资投向效率[4],加大投入到农村中的金融资源,加快农业的转型进程已经成为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条件。金融机构农业贷款对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提高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要提高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必须要发挥政策扶持作用、深化农村金融改革[5-6]。加大在现代农业发展中金融的支持力度,以金融发展促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已经是县域金融发展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应进一步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以良好的金融环境来引导和鼓励涉农金融机构加大支农力度,使涉农金融机构扩张“三农”业务的胆子更大、步子更快、效果更好,从而更好地助推农业现代化发展[7-8]。本文基于江苏省44县市近五年的数据来实证研究金融的发展对农业现代化的影响,在一个相对而言比较小的区域来研究县域的金融发展是否影响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希望能从实证分析的结果中得出一些有利于研究我国金融发展与农业现代化之间关系的结论。

1 江苏省农业现代化的现状分析

在已有文献的基础上,本文选取5个具有农业现代化代表性意义的指标,即:农业机械总动力、机耕面积、机播面积、农村用电量和农用柴油使用量。从表1中可以看出:农业机械总动力由2010年的3 937.34×104 kW增长到2014年的4 649.98×104 kW,增长了18.1%;机耕面积增长了10.2%,机播面积增长了36.1%。农村用电量也从2010年的1 472.89×108 kW・h增长到2014年的1 834.93×108 kW・h,增长了24.6%;农用柴油使用量增长了22.8%。

图1和图2从机播面积和机播面积与总播种面积之间的比值两个方面比较了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区域的农业现代化现状。苏北由于其自身地广人稀、土地肥沃的优越自然条件,总播种面积大,因此,机播面积自然高于苏南和苏中的机播面积,甚至超过了苏南和苏中的机播面积之和。但三大区域的机播面积与总面积之间的比值方面,苏南要好于苏北,这说明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有较为密切的关系。

2 县域金融发展对农业现代化影响的实证分析

2.1 数据来源及指标选取

本研究的数据来源于《江苏省统计年鉴》(2011―2015),查阅的数据主要有市县社会经济中的农业生产情况、地区生产总值、地区生产总值构成、财政金融及人民生活水平等。

(1)被解释变量。农业现代化指标(Y)。本文研究县域金融发展对农业现代化的影响,因此,农业现代化是本文研究的被解释变量,以江苏省各县市机播面积和总面积之比来衡量农业现代化(Y)。

(2)解释变量。金融规模指标(X1)。金融规模指标由江苏省各县市金融机构的年末存贷款余额占GDP比重来表示。

金融效率指标(X2)。金融效率指标是由江苏省各县市金融机构的年末贷款余额与上年末存款余额的比值来表示。

(3)控制变量。为针对性地研究影响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因素,选取的控制变量指标有人均GDP、人均纯收入、财政支出/GDP、第二产业总值/GDP和第三产业总值/GDP。

2.2 模型设定

本文构建了如下计量模型来研究江苏省县域金融的发展对农业现代化的影响:

lnYit=α+β1lnX1it+β2lnX2it+β3lnX3it+β4lnX4it+β5lnX5it+β6lnX6it+β7lnX7it+uit

其中i=1,2,3,…分别代表不同的县市,t=1,2,3,…分别代表不同的年份。Yit、X1it、X2it、X3it、X4it、X5it、X6it、X7it分别表示在年份t、地区i的农业现代化、金融规模(存贷款总额占GDP比重)、金融效率(贷存比)、人均GDP、人均纯收入、财政支出占GDP比重、第二产业占GDP比重和第三产业占GDP比重;β1、β2、β3、β4、β5、β6、β7为待估系数,uit表示常数项,是随机误差项。

本文采用了IPS检验、Fisher-ADF检验、Fisher-PP检验3种面板数据单位根检验方法,结果发现在显著水平为0.05的条件下,所有变量的原序列基本都是不平稳序列。因此,对所有变量进行一阶差分后显示平稳序列,说明变量均为一阶单整变量。

本文使用Hausman检验来确定检验模型是固定效应模型还是随机效应模型。由表2可以看出,Hausman检验结果是21.996 681,这表明应拒绝原假设,采用个体固定效应模型。

2.3 计量结果分析

本文采用横截面加权法对模型进行回归结果分析,具体回归结果如表3所示。

金融发展规模的系数为-0.008 1,这说明金融发展规模对农业现代化的影响并不显著。这可能是因为与城镇相比,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远远低于城镇,而且各种金融资源在城乡之间的分配一直都不均衡。所以,虽然从总体而言,县域金融规模的发展对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从短期来看,不均衡的金融规模的发展对农业现代化的影响不大。从江苏省金融发展效率看,即金融机构贷存比指标的系数为-0.069 0,且在10%水平下显著,存贷比每增加1%,农业现代化水平(机播面积/总面积)会缩小0.069 0%。这说明金融效率的发展并没有对农业现代化水平(机播面积/总面积)起到促进作用,反而是抑制了农业现代化水平(机播面积/总面积),这可能与农村占有的金融资源稀少有关。

从各个控制变量来看,人均GDP、人均纯收入和财政支出/GDP在1%水平下显著,第二产业总值/GDP和第三产业总值/GDP在10%水平下显著。在2010―2014年间,人均纯收入、财政支出/GDP、第二产业总值/GDP和第三产业总值/GDP的提高对农业现代化水平(机播面积/总面积)的扩大起到了推动作用。人均纯收入的回归系数为0.251 3,表明人均纯收入每增加1%,农业现代化水平(机播面积/总面积)就会扩大0.251 3%,说明人均纯收入对农业现代化水平(机播面积/总面积)的扩大作用依然显著。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的回归系数为0.831 2,表明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每增加1%,农业现代化水平(机播面积/总面积)会扩大0.831 2%,因此,政府的相关财政收支政策与农业现代化水平(机播面积/总面积)的发展是紧密相关的,政府财政对农业发展的扶持会促进农业现代化水平。第二产业总值占GDP比重的回归系数为4.518 2,表明第二产业总值占GDP比重每增加1%,农业现代化水平(机播面积/总面积)就会扩大4.518 2%。第三产业总值占GDP比重的回归系数为4.637 4,表明第三产业总值占GDP比重每增加1%,农业现代化水平(机播面积/总面积)就会扩大4.637 4%,第二、三产业整体的发展会对农业现代化水平(机播面积/总面积)的扩大起到促进作用。这说明行业间发展的互相促进作用,也就是说,其他行业的发展会带动农业现代化水平的发展。

3 对策建议

3.1 促进区域金融协调发展,健全农村金融体系

江苏省农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起支农作用的仍然主要是农村信用社模式,融资渠道比较单一,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农村金融发展缓慢的现状[9]。健全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完善农村金融组织,推动银行、保险业和农村信用合作社共同发展,让农民的存款通过各种金融中介机构得到充分利用,把社会中的闲置资金贷给农民来支持农业的发展。坚持市场化原则,重点支持大型和专业农业企业,大力推广小额信贷组织和村镇银行向民营和外资企业开放农村金融市场,同时发展农村保险市场,尽快完成农村金融的全覆盖。此外,政府应该鼓励区域间的金融合作,利用苏南农村银行的闲置资金贷款给苏中和苏北的农业种植户,合理配置金融资源,增强苏中和苏北的农村金融服务。

3.2 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民的纯收入

经济发展是核心,要大力发展各县市,尤其是农村的基础经济建设和农业生产。从实证结果中可以看出人均纯收入仍然对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所以要提高人均纯收入尤其是农民的人均纯收入。

3.3 创新农村金融业务,加强金融支农的政策扶持

农村金融业务应与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相匹配,农业现代化水平越高,对金融业务创新要求越高。积极探索金融行业支撑农村经济发展的新思路、新模式,鼓励发展适合农业农村特点和需求的金融服务[10]。同时,农村中的居民应该转变传统的观念,普及一定的金融知识。加大惠农政策的补贴,增加银行对农业的贷款,并对农业现代化领头企业、种植大户的贷款进行补贴。

3.4 提高第二、第三产业发展推动农业现代化

江苏省,尤其是苏南区域相对而言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很小,但实证结果表明第二和第三产业的发展确实能够带动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因此,江苏省在保持现有的增加速度下,提高工业和服务业对农业的反哺作用,继续推动农业现代化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喜梅,彭云.农村金融支持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途径研究[J].湖南商学院学报,2012(2):86-91.

[2]代红丽. 广西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J].人民论坛,2012(12):76-77

[3]郑凌霄,刘宁宁.江苏省农业现代化的金融支持研究[J].农业经济,2015(11):105-107.

[4]顾宁,余孟阳.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金融支持路径识别[J].农业经济问题,2013(9):58-64.

[5]周成,王芳,唐梅.农业信贷对四川省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贡献度研究[J].天津农业科学,2014,20(2):30-36.

[6]李钊.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金融支持路径识别[J].农业经济,2015(8):112-113.

[7]陈杰.金融支持现代化农业发展研究:以广西为例[J].区域金融研究,2013(10):8-13.

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篇(10)

中图分类号 S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21-0142-02

农业机械是农业生产中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农业机械化水平的高低体现了农业生产力水平的先进与否。未来,农业机械化将在农业生产经营中不断显现其先进性的作用[1]。现阶段我国还是发展中的农业大国,随着农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升,经济实力的不断提高,以及大量先进科学技术的研发应用,我国农业将向着集约化、工厂化和专业化的方向发展,最终形成新型的现代农业生产经营模式。现代农业总体思路就是要建立“大农业、大系统、大产业、大村镇”的现代农业大格局,按照“高效、高产、生态、优质、安全”的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不断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协调发展种养加、综合利用、城乡一体化,农业现代化目标能否顺利实现,农业机械化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农业机械代替了人畜力实现了农业生产规模、范围的重大突破,机械化作业达到人力所不能及的水平[2],改善了农业生产基础条件,提高了农业生产力水平,使农业生产专业化、规模化、产业化成为可能。在此意义上看,实施农业机械化为“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奠定基础,同时也为加快实现城镇化、现代化、工业化创造条件。

1 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农业机械化事业几乎为零,农业生产方式陈旧、落后,严重束`了农业发展,从20世纪50年代起步开始,经历了60多年的快速发展,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跨越式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机械化事业发生了巨变,取得了瞩目的进展,走出了一条不平凡的发展之路。

“十二五”期间,我国农业机械化事业发展良好,2015年超额完成了“十二五”各项指标任务,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农机装备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预计全国农机总动力可达11亿kW,高性能的粮食生产机具比重不断提升。主要农作物机械化作业水平快速提高,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 63%,年均提高2个百分点。农机化科技水平不断提升,在关键装备研发制造上取得重大突破,诸如动力换挡拖拉机、高效施药、精确播栽等,农机农艺融合获得全面认知,适应机械化的良种、良法得到广泛应用,农机深松等重点技术大范围推广。农业机械社会化服务持续深化,逐步由以耕、种、收为主向产前、产中、产后等全方位拓展,涌现出大量新型生产经营主体,目前全国农机合作社已超过5.3万个,全程机械化服务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纵览我国农机化发展历程,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持续加大农业机械购置补贴力度。据统计,自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以来,中央财政持续加大扶持力度,从2004年的7 000万元到2015年的236.45亿元,共计补贴达1435.07亿元。农业部深入探索了农机购置补贴的市场化改革,紧紧围绕“缩范围、降定额、促敞开”调整完善。与此同时,国家还拿出一定比例的农业机械购置补贴资金,补助农机深松整地作业。通过农机购置补贴制度的实施,强有力地激活了农民对使用和采购农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推动了我国农业机械装备结构的优化调整,提升了农业机械化作业能力和水平,引导了易操作、高性能、先进农机的广泛应用,形成了良好效益,对加快推进我国农业机械化事业又快又好地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二是稳步提升农业机械化装备水平。建国初期,全国农业机械装备总动力仅8.01万kW,农用拖拉机仅117台,没有大型农业机械如联合收割机、农用载重汽车[3]。经过60多年的发展,目前,除填补了大型农机空白之外,农机总动力达到11亿kW,增长了千倍之多,有些农机甚至增长了数万倍;2015年累计完成深松土地作业面积1 366.67万hm2,同时达到63%的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也标志着农业机械作业代替了人畜力成为了我国最重要的农业生产方式,完成了历史性的跨越式发展。三是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积极推动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通过农具改革,实施国家科技攻关、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引进国际先进农业技术(948)项目等,加大了农业机械装备关键技术和装备的研制开发和扶持力度,解决了农业机械化“瓶颈”技术和技术集成问题[4]。近些年来,深松深耕、化肥深施、精量半精量播种、节水灌溉、覆膜、秸秆还田及高效安全用药等专业化新型机械的全面推广,加快了现代化农业科技进步和实现农作物优质、高产、高效的步伐。四是农业机械制造能力不断提升。现代农业发展离不开农业机械化,而实现农业机械化,就必须依靠农机工业化发展。农机企业通过转换经营机制,深化企业改革,实现了我国从农机生产弱国向世界农机生产大国转变的历史性跨越,支撑了我国农业机械化事业的快速发展[5]。同时,为鼓励进口大型农业机械,国家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举办了“国际农业机械产品及技术展览会”“中外农机技术交流研讨会”等国际性会议,建立了农业机械化项目示范区,成立了合资企业,加大了外资引进和对国外先进技术的利用,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对推动我国农业机械产业的快速发展起了重要作用。目前,我国农业机械质量和种类不仅可以满足当前农业生产的需求,而且在国际市场上也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五是农业机械社会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壮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迅速发展。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机械化作业面积不断扩大,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持续提升。服务范围由耕、种、收为主向产前、产中、产后全面拓展,涌现出各类新型主体。农机合作社不再是单一的农业机械社会化服务主体,农机企业、农机维修网点、农机大户等各种新型的农机社会化服务主体不断涌现,逐步形成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农业机械化发展道路的新型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有力支撑了农业机械化的快速发展。目前,在涌现出4 200多万个农机户的基础上,农机化作业服务专业户、农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机经营主体的数量分别超过520.0万、5.3万个。

2 农业机械化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作用

国家明确指出,要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而农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农业机械化,农业机械作为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是直接影响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2.1 农业机械化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物质基础。

农业机械化水平是农业设施装备的基本组成部分和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物质基础,标志着国家农业现代化水平。在农业生产中,用先进的农业机械代替人、畜力作为生产工具,是人类深刻的技术革命。装备了农业机械的农业生产规模和效率是人力、畜力无法匹敌的,农业机械化实现了要求极高的现代科学农艺,改善了生产条件,农业生产力水平得到显著提高,使农产品的质量、品质、产量得到提高,对推动农业生产标准化和产业化起到了重要作用[6]。目前,农业现代化的根本目标是实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仅凭提高农艺水平(优良品种选育、作物布局优化、栽培技术配套等)是不能实现的,任何先进的农艺手段在与之相应的机械技术配套实施之前,都不能实现大面积推广应用,只有与相应机械配套,实现农艺手段和农业机械的高度融合,才会形成巨大生产力。

2.2 农业机械化是实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载体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科技推广的关键载体,通过加快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促进农业机械化科技进步,实现与农艺的相互融合,有助于推动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 [7-8]。农业机械化贯穿于整个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要快速应用到生产中,就必须结合农业机械化载体应用于生产实践。如玉米机械精量播种、小麦种肥分层播种、膜下滴灌、旋耕灭茬播种等机械化播种技术,就是通过将栽培技术、科学施肥、节水灌溉等先进技术与农业机械化融合后,应用于农业生产,为作物生长发育创造良好的环境。积极探索农机化技术推广方式创新,加快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农业机械化已成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创新的关键,促进农业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加速农业技术进步的步伐,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变,推动现代农业发展。通过先进的农业机械承载先进的农业技术,才能使农业生产走上高产、优质、高效、低耗、环保的发展道路。

2.3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产业化的重要支撑

农业机械化生产的范围、应用领域不断扩展,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农产品的整个生产与加工过程都与农业机械密切相关,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和领域已广泛应用了农业机械化,服务范围从产中向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延伸,应用范围全面扩展。例如在农产品加工上,收获、采摘、加工、储运、保鲜等需要相配套的农业机械和加工技术支撑;在种植业上,品种选育、耕作、播种、灌溉、植保、收获、加工、保鲜、贮藏、运输等环节均需农业机械的支撑。另外,农机服务的承包经营、订单作业、“一条龙”服务等服务模式的不断创新,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例如农机技术培训、信息服务、维修及配件供应等,逐渐形成了以农业机械化生产为中心的产业链条。近年来,随着土地流转工作的不断深入,大型、高性能农业机械的使用越来越多,推动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2.4 农业机械化为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搭建了重要平台

发展现代农业最迫切的是要解决“谁来种地、如何种地”的问题,而且最终还要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随着土地流转的不断扩大及农业生产规模化经营的不断深化,农业机械装备迅速增长,大量农民成为新农机手,而这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新农机手缺乏农业机械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的系统培训,这就需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农机化教育资源,结合各类农机培训项目,加强对农机手的培训和教育,不断提高农机手的综合素质、生产技能和经营能力,促进新型农机服务经营主体的快速形成,是培养和稳定农机服务队伍的必由之路[9]。同时,管理人员、科技人员的综合素质、知识结构也需要及时提高和更新。主要依托重点学科、重大科研项目,加强农机化科技创新团队建设,打造农机化科研领军人才;坚持在实践中不断更新知识结构,锻炼人才,努力建设农机化管理人才和技术推广队伍[6]。

2.5 农业机械化为构建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

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通过建立完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积极推进农机作业市场、维修市场、流通市场、租赁市场的健康发展,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例如农机技术推广、质量监督、鉴定、安全监理、信息服务、教育培训等,以便民利民。坚持“扶持、引导、规范、服务”的方针,加快发展农机服务组织,培育壮大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等新型农机经营主体,鼓励公益性和经营相结合,发展多种规模经营方式,加强规范化建设。同时,支持农业生产经营者通过机械、土地、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合作,成立新型农机服务组织,诸如多种所有制形式的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作业公司等[10],提高服务能力,扩大服务规模,提升服务质量,引导其紧密利益联结机制、经营流转土地、延长产业链条、提高发展效益,让更多农民分享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成果。

3 结语

农业机械化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通过先进的现代农业技术与先进的适用农业机械高度融合,为现代农业快速发展提供先进的装备及生产手段,不断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利用率以及农产品商品率,实现现代农业“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发展目标。农业机械化在提升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减轻劳动强度、推进土地流转、增强抵御自然灾害能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加快农业供给侧改革创造了条件。总之,在现代农业发展进程中农业机械化发挥着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

4 参考文献

[1] 孟庆祯,张立春,毕克利.农业机械在未来农业生产中的作用[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4(10):39.

[2] 杨晓红.青岛市农机购置补贴研究[D].青岛:青岛农业大学,2009.

[3] 宋宜清.中国农业机械化的现状与发展趋[J].农业c技术,2007(6):25-28.

[4] 农业部农机化管理司.中国农机化波澜壮阔六十年[J].农机科技推广,2009(10):12-15.

[5] 杨勇.农机总动力六十年增长10000倍[J].农产品市场周刊,2009(39):13-14.

[6] 徐浩东,刘桂彬.农业机械化在发展现代农业中的作用[J].新农村,2015(11):54.

[7] 石杰.浅议农业机械化在发展现代农业中的支撑作用[J].农村牧区机械化,2015,2(10):123-125.

上一篇: 虚拟经济的概念 下一篇: 信息安全与网络安全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