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市场发展汇总十篇

时间:2024-03-07 14:39:49

光伏市场发展

光伏市场发展篇(1)

中图分类号:F71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4-0-01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各国都把光伏产业作为解决能源危机和环境恶劣的重要手段。在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尤其是国际市场的拉动下,我国光伏产业发展突飞猛进,但对国外依赖度过高已严重阻碍了我国光伏产业的发展。而一个相对稳定并快速增长的内需市场是打通光伏产业健康、快速发展通道的重要手段。充分开启国内市场不仅是未来我国光伏产业发展的着力点,更是希望所在。

一、过度依赖国际市场下的国内光伏产业

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我国成长为世界上第一大太阳能电池生产国。但由于国内市场需求不足,90%以上的太阳能电池产品出口国外。过度依赖出口造成的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国外市场稍有“风吹草动”,国内光伏产业就飘摇不定。2008年金融危机,国外光伏市场迅速萎缩,我国光伏产业遭遇“寒冬”,成为“重灾区”。中投顾问产业研究部数据显示,当时我国已有350家光伏产业组件企业倒闭歇业,幸存者只剩下约50家[1]。2011年,受欧债危机和美国“双反”调查等影响,我国光伏产业再次陷入低迷的景象,这同样是过度依赖国外市场的结果。可以说,过度倚赖国外市场已经成为国内光伏产业的瓶颈和软肋。我国光伏产业要想健康、稳定发展就必须摆脱过度依赖国际市场的发展路子。

二、重点发展国内市场的重要意义

1.从产业可持续发展角度看,重点拓展国内市场是我国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需要。一个产业的发展过度依赖外需,就像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是不可能长久的。因为缺乏国内市场的支撑,等于把发展的主动权和决定权交给了别人,不利于我国光伏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只有充分启动国内市场,才能让光伏产业链条完整,让产业步入正常的良性循环发展轨道。可以说,拓展国内市场不仅可以为我国光伏产品提供更大的市场,缓解或避免产业链失衡,也可以为产业继续发展壮大构筑可靠基础。

2.从国家新能源战略和发展目的看,只有充分开发国内市场才能不背离发展初衷。国家推出新能源战略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缓解能源危机,保护环境,达到促进经济发展,造福人民的目的。在新能源战略指引下迅速发展起来的光伏产业同样要承担起这个责任。然而光伏产品大量出口在给国内光伏行业带来风险的同时,更使得光伏产品在生产过程中消耗的能源没有在国内得到补充,没有让我国人民享受到光伏发电产品的环保效益[2]。可谓背离了发展初衷。

三、国内光伏市场前景广阔

1.从太阳能资源看,资源丰富适合开发和利用

太阳是一个巨大的能量源,假如到达地球表面太阳能的0.1%按5%的转变率转化为电能,每年的发电量可相当于目前世界上能耗的40倍[3]。我国地域辽阔,太阳能资源十分丰富,特别是西部地区日照条件更为突出。可以说,我国非常适合太阳能的开发与利用。如果能将太阳能充分利用起来,对应对能源危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2.从可利用空间看,潜力巨大

我国房屋总建筑面积约500亿平方米,其中可利用建筑面积约为100亿平方米。如果其中20%的面积安装太阳能光伏系统,就会有20万兆瓦的屋顶光电资源量[4]。除了建筑屋顶可以利用,我国还有不少农村地区因为地形原因而无法架设电网,一直没有电可用。而太阳能技术的利用则能突破自然条件的限制,给广大农民带来光明。除此之外,我国还有百万公里的沙漠、及沙漠化土地,同样可以让太阳能大展身手。根据国家“十二五”规划,“十二五”期间我国太阳能发电累计装机容量要达到10GW以上,将形成近1500亿元市场[5],光伏产业将驶入发展快车道。

3.从政策扶持上看,力度逐渐加大

从目前来看,国家已经认识到开启国内光伏市场的重要性。在“送电到乡”工程、大型光伏电站示范工程等一系列举措之后,2011年8月出台了1元/kWh的光伏发电上网标杆电价政策,为光伏应用市场注入了“强心剂”;2012年2月份之后,国家又推出了新一期的“金太阳”工程,补贴标准从8元/每瓦降低到7元/每瓦。而工信部公布的《太阳能光伏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不仅为我国光伏产业指明了方向,还称通过实施工业转型升级和可再生能源等相关规划,统筹制订产业、财税、金融、人才等扶持政策,积极促进我国光伏产业健康发展[6],为光伏产业提供了制度、政策保障。我国光伏产业必将迎来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王兵.并购潮 倒闭潮 光伏企业只剩50家[N].北京:证券日报,2009-03-04.

[2]刘欣欣,侯大伟,张涛.我国光伏产业发展现状令人担忧:生产大国 使用小国[N].北京:中国证券报,2010-08-06.

[3] 陶文彪,万利.浅谈太阳能发电[J].科技传播,2011(15).

[4]龙金光.成本急降撬开国内光伏市场金矿[N].广州:南方都市报,2011-12-16.

光伏市场发展篇(2)

前言:光伏发电是当今世界利用太阳能最主要的一种方式。面对当今全球面临的严重化石能源危机和环境危机,光伏发电从资源可持续性和环境友好这两个角度都具有显而易见的优势,作为全球新兴行业的一个重要代表,长期来看具有广阔发展前景,吸引着大量企业参与和投资。我国是光伏产业主要发展国家,是光伏产品制造和出口最大国家,在世界范围内发挥较大影响,在世界光伏产业市场中占据较大发展比例。随着光伏产业的不断发展,在调查和分析后,受到内部和外部因素影响,阻碍光伏产业的发展。面对这一发展形式,需要不断完善光伏产业产业布局,避免产业布局单一性,倡导整合产业链发展模式,提高创新型能力,来满足多元化市场发展需求。

1、发展现状分析和阐述

我国太阳能光伏产业的发展具有自身发展特点,其利用现状具有如下特点。其一,预计到2015年末期,我国光伏电网容量将高达8.26MW,在2016年初期光伏网络容量将高达30WM。其二,据统计在2015年末期,光伏热积面积将要增加到55万平方米,在2016年将会增加为25万。随着十三五政策出台,我国加以关注光伏产业发展进程,建立全新发展目标。首先要实现光伏产业60MW规划发展目标,实现乡村和城镇规划25万和城市规划目标55万。随着国家对光伏产业发展关注度不断提高,国家不断颁发众多政策,完善当下光伏产业市场。例如:江苏省为了发展自身,就增加对本省光伏产业关注度,增加对企业投资。在发电环节投资了123.7万元,对光伏发电项目投资150万元,极大的促进江苏省的发展。江苏省这一行为,主要是受到我国发展战略影响,各个不同省市也要 学习国家发展理念,发挥各个城市自身优势[1]。

2、发展局限性分析

2.1市场发展弊端,投资力度较大

光伏产业是我国具有代表性企业,其也是我国朝阳产业之一,是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较大影响。据调查,我国光伏产业市场在将会在近几年不断再加,但是站在短期发展形势来说,发展具有难度,压力较大。详细来说,光伏产业市场发展弊端,主要就是市场供求和需求弊端。在我国共有一百多家光伏企业,在2011年初期,太阳能能源产量高达37GW,在2012年达到45GW之多。结合世界的光伏产业能源发展情况来看,我国太阳能能源的高于世界性光伏产业,发展一半之多。但是结合本国国内市场和世界性市场来说,都可以看出我国光伏产业产能过多,这样就增加了企业财务支出力度,光伏产业融资难度高,阻碍产业的长远发展[2]。

2.2实质性操作弊端

实质性操作弊端,主要体现在上网电量结算环节。就一个外资企业来说,其在发展中,结算工作环节,无法利用发票,去电网单位开展结算工作。导致这一现象发生的主要和原有就是,企业具有外资性,在开具发票时,无法对经营范围进行更改,无法的搭配发电财务补助。其次,一些家庭居住期间,在上网电量结算时,也具有这一问题,需要加以关注和完善。其次,光伏产业在发展环节,也会受到不同机构和系统影响。例如:光伏产业和农业和林业联系密切,和国土规划和水利单位联系密切。但是光伏企业在和不同系统整合发展时,存在一系列问题,导致在联系时,没有系统文件,不愿意审批等问题。

2.3光伏产业对于补贴政策的依赖。

由于对补贴的依赖,导致的补贴政策变化对产业周期和起落的影响。政策补贴力度容易受到宏观经济周期等因素的影响,经济疲弱就容易引致补贴力度的收紧,欧洲是摆在眼前最活生生的实例。

3、解决方法阐述

3.1发挥政府机构积极作用,增强和市场联系性

为了实现我国光伏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目标,需要完善当下存在问题,解决市场产能过剩问题,确保企业产业投资的合理性。这一问题的解决,政府要发挥自身优势,结合世界性光伏产业发展形式,优化国内市场,倡导分布形式发电理念,政府做好引领工作,充分发挥表率作用。其次,政府也要整合不同资源,合理安排融资方法,构建合理化商业运作模式。给予分布形式发电工作全面支持,把自身企业结合发展,为光伏产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解决分布形式发电问题[3]。

3.2保证计量工作有序开展

上网电量结算工作存在一定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电网系统不同企业和单位,需要深入分析和研究上网和下网系统,计量的形式和方法,利用科学性设备和装置,进行计量。建立计量标准,构建合理化量方案,完善和优化光伏项目管理方法和营销策略,为核算工作奠定基础,确保电费计算合理性[4]。其次,企业要增加和不同产业联系,包括和农业和林业,国土规划和水利单位搞好关系,保证审批工作顺利开展。光伏产业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较大影响,需要政府和不同机构加以关注,不断完善发展中存在问题,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发展目标,利用科学方法和举措发展光伏产业[5]。

3.3政府减少补贴,应给光伏企业慢慢断奶,加强分布式光伏发展。

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此前联合的《电力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到2020年我国太阳能发展目标在11000万千瓦以上,其中光伏电站为4500万千瓦,分布式光伏为6000万千瓦。“分布式是全球能源革命的必然趋势。首先,业务形态、市场机遇、融资渠道等更加多样化和碎片化,其次,政府在新能源发展中的角色将发生重大变化,从政策主导者和资源分配者,转变为市场监督者和配套服务者。此外,分布式的电力交易结构也将进一步推动整个电力交易市场的改革,通过合同能源管理、竞价上网、直供电等多种形式,实现新能源电站的价值回报。

结论:我国光伏产业发展存在自身发展弊端,包括市场发展弊端,投资力度较大,实质性操作弊端,上网电量结算难度较大,增加了企业财务支出力度,光伏产业融资难度高,阻碍产业的长远发展。面对这一发展现象,需要完善当下光伏市场存在弊端,发挥政府机构积极作用,政府也要整合不同资源,合理安排融资方法,构建合理化商业运作模式。其次,也要增强和市场联系性,保证计量工作有序开展,增加和农业和林业,国土规划和水利单位联系性,建立满足市场方案。

参考文献:

[1]辛魁武. 中国光伏产业市场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J]. 中国商贸,2014,12:169-170.

[2]陈晓梅,朱玉卿,贺筱筠. 国内二三线电影市场的发展现状、面临问题及对策分析(上)[J]. 中国电影市场,2011,09:17-21.

光伏市场发展篇(3)

一、Development

The Chinese photovotaic industry developments in 2015 saw both an increase in profitability and rising stock market values. The latter reflected an increased expectation of continued improvement in industry performance. The first half of 2015, shipments of Chinese photovotaic companies are on the up trend, the profitability has been greatly improved, the majority of Chinese photovotaic companies achieved profitability. in the first and second quarter of 2015 , there are seven Photovotaic companies announced their shipments data, which is RENE Sola(昱辉), HANWHA(韩华), YINGLI(英利), JA Solar(晶澳), Canadian Solar(阿特斯), JINKO(晶科), TRINA Solar(天合光能). Currently, these seven companies are the best seven companies in Chinese Photovotaic development. The data they published can represent a certain extent China’s development of photovotaic industry in 2015.

As we can see, In the first half of 2015. Trina shipments grew 20%, JINKO shipments grew 16%, HANWHA shipments grew 16%, JA Solar shipments grew 12%. RENE Sola, Canadian Solar, YINGLI decreased by 12.7%, 17% , 3%, respectively. Compared to 2014, HANWHA, JINKO, Canadian Solar, TRINA Solar, JA Solar shipments grew 81%, 38%, 32%, 30.6% and 16%, respectively. RENE Sola and YINGLI decreased 13.5% and 18% compare with 2014.

In the Chinese A-share stock market, shares of photovotaic has four listed companies in a loss; nine listed companies net profit are declined, More noteworthy is that in the first half of 2015, total revenue of 22 listed companies, increased about 17% compared with last year’s 22.7 billion yuan. In second quarter of 2015, JINKO’s gross profit rate reached to 21%(about 75 million US dollars), which ranks the forefront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enterprises. But YINGLI’s gross profit rate has fallen to 10.35% in the first half of 2015, it leads to YINGLI attributable to ordinary shareholders in the first half profit is -961 million RMB. (about 150 million US dollars) Overall, Chinese photovotaic industry is in a process of steady improvement. Investors are optimistic about the future of the photovoltaic industry enterprise earnings reflects the company’s confidence in the capital market outlook. In Chinese A-share stock market, the median level of the photovotaic business have 41times earnings, compared to other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photovotaic industry have a greater advantage, which reflecting investor optimism about the future prospects of the photovoltaic industry.

From the situation of Chinese economic development, Chinese economic slowdown shows that China is transforming from investment-led economy to become economy consumer led economy. So as the Chinese photovotaic industry, not only exports, expand the domestic market and the government advocate photovoltaic applications. But even so, in the first half of 2015, exports in Chinese photovotaic grew. Because the global demand still rising, and China supplies more than 70% of global photovotaic production capacity. In the second half of 2015, China’s photovoltaic industry will show a steady upward trend, but the development of photovotaic industry still facing many problems, including a relative weakness in the competitiveness of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financial difficulties. In the short run, the photovoltaic industry will remain in an adjustment phase, as corporate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and the integration of resources will be accelerated. Competitive enterprises with the advantages of technology, capital, management, and other aspects of the brand will further seize market opportunities.

二、Anti-dumping and Countervailing

The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risis and the European sovereign debt crisis, has led to a sharp reduction in the global photovotaic market demand and a severe slowdown in the pace of development of photovoltaic industry.In October 2011, the United States launched an investigation into the case for considering Anti-dumping and countervailing measures against Chinese photovotaic industry. At this point, Chinese photovotaic industry has entered a “winter period” as its production slows down. The Chinese photovotaic production mode is raw materials (include multicrystalline and silicon solar panels) and sales are both in foreign markets, while processing and production are in the Chinese mainland, so that the photovotaic company can take advantage of cheap labor to generate its competitive advantages. Reducing demand in European and American photovotaic market and the “double reverse” investigation has brought the Chinese photovoltaic industry to examine the weakness of it score competitiveness, as reflected in its excess production capacity, imbalance of the market distribution and other issues. It is important to analyze the influence of the “Anti-dumping and countervailing” investigation to development of Chinese photovotaic industry.

First of all, for the Chinese photovotaic companies in Europe and America “Anti-dumping and countervailing” investigation of photovoltaic products directly lead to a decline in exports, which caused huge losses to the Chinese enterprises. January 2015,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announced the second final junction photovoltaic dual case, the result will affect the export value of 2 billion to 3 billion U.S. dollars, and will affect hundreds of thousands of Chinese photovotaic manufacturing practitioners’ lives. In general, as this trade circumvention of Chinese exports is extremely unfavorable findings often impose high anti-dumping duties, some companies are likely to face closure and lay-offs.

Low cost is the main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Chinese photovotaic products (the current cost of large-scale photovotaic companies in China sales of photovotaic modules in the United States is about $ 0.75, the average price in US is $ 0.97). China’s photovotaic industry dependent on imports of raw materials, a large share of its sales is dependent on exports, overcapacity is a major problem in China’s domestic market. Although the Chinese solar cell production has accounted for most of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 but it still more than 90% of products dependent on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 the largest market share is in Europe, its formation is highly external dependent. Chinese photovotaic industry by the United States of “Anti-dumping and countervailing” in 2011, its output increase significantly slowed. From 2010 to 2011, China photovotaic production increase of 9981MW, after “Anti-dumping and countervailing”, from 2011 to 2012 was 166MW, less than one sixtieth of the previous annual increase. Because of China’s photovotaic products to enter the European market by Taiwan or other areas, and China is developing its own domestic photovoltaic applications market, therefore, in 2013 China’s photovoltaic production on the rise again. But 2014 has led to a second wave of “Anti-dumping and countervailing” investigation, cutting off the third-party channels, so once again cause damage to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photovoltaic industry. In general, China’s solar photovoltaic industry in the global solar industry chain middle-level manufacturing sectors. Manufacturing sectors due to the low investment, short construction period, low technology and capital threshold, the emergence of a large number of Photovotaic production enterprises was possible. However, since the United States and Europe continue to “Anti-dumping and countervailing” investigation, had the effect of promoting the continued expansion of China’s domestic application market, while increasing the employment market for photovoltaic applications of solar energy photovoltaic industry.

三、International market

In recent years,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hina Photovotaic industry in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 not just in the US and European markets accounted for a significant market share. In fact, demand from the US and European markets has been weakening, and they have turned to trade protectionism to protect their domestic companies, “Anti-dumping and countervailing” investigation is the proof. Based on this situation, China’s Photovotaic industry has also entered into the rest of the world, especially the Third World countries to seek opportunities.

(This Image is from Internet)

As we can see, world Solar energy distributed mainly in West Asia, the Middle East, Africa and Oceania, Moreover, most countries in these regions are developing countries of the Third World. They have tremendous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Photovotaic markets.

四、Asia

Pakistan has been in the grip of severe energy shortages for many years with some rural areas left without power for up to 20 hours a day. There has been little local or foreign investment in the industrial sector because of the extensive power cuts, and a number of factories have had to close down. This is the first energy project under the US $46 billion China-Pakistan Economic Corridor, a key part of China’s ‘new silk roads’, linking the port at Gwadar in southern Pakistan with Kashgar in China’s western region of Xinjiang. Pakistan has a large number of solar energy photovoltaic power generation, which can partially absorb the excess production capacity of China’s Photovotaic sector.[7] The plant is located in Bahawalpur region Thar desert, it is Pakistan’s first and it is the world’s largest solar power plant.

五、Africa

Africa has large tracts of land that are not covered by the grid, which precisely provides a good opportunity for solar energy development in Africa. Due to the imperfections of the national grid, although many regions are still using traditional kerosene (African countries spend more than 10 billion US dollars on kerosene per year. Residents spent 10%-30% of disposable income on kerosene.), but Solar energy has now become African countries’ choices. From the first chart of this article above we can see Solar energy is abundant in Africa, it is paradise of renewable energy.

From the Steven Sinofsky’s article “Africa’s Mobile-Sun Revolution”[8], he believes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obile communications business in Africa can greatly improve the living standards of the African people, alleviating poverty in Africa. He thinks the solar power combined with large-scale batteries will be the “grid” in developing markets in the near future.

“An amazing transformation is taking place, and that is the rise of solar. What we might see as an exotic or luxury form of power for hikers and backpackers, or something reasonably well-off people use to augment their home power, has become as common a sight as the water pump.”

In Sinofsky’s article, he thinks there were two factors has brought solar so quickly and cheaply to Africa people. First, China has been investing massively in solar technology, solar panels and solar-powered devices. That has brought choice and low prices, as one would expect. In seeking growth opportunities, Chinese companies are looking to the vast market opportunity in Africa, where people are still not connected to a grid. There’s a full supply chain of innovation, from the solar through to integrated appliances with batteries.

Second, China has a significant presence in many African countries, and is contributing a massive amount of support in dollars and people to build out more traditional infrastructure, particularly transportation. In fact, many Chinese immigrants in these countries on work projects become the first customers of some of these solar innovations.

Their first stop will be one of the biggest solar power stations on the continent in Garissa, Kenya. Chinese solar panel makers are set to supply the majority of the $140 million needed to build the power station, according to state-owned China Jiangxi Corporation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 and Technical Cooperation, the deal’s coordinator. The move will give Chinese manufacturers a base of operation to expand their presence across Africa[9]. Kenya has a huge potential for power generation from solar energy resources. The government, of the last few years, has started taking initiatives to significantly boost solar power generation in the country, focusing on distributed as well as utility-scale solar power projects. The Kenyan solar park will generate up to 76 million kWh of electricity annually and provide power for about 350,000 people, half of Garissa’s population. Chinese solar companies “mired in debt and overcapacity are in great need to find alternative markets, as their biggest importer will probably buy less due to the duties,” Xinhuanet said. After China finishes building the Kenyan plant, Xinhuanet added, “Chinese solar panel makers may bulk up in Africa.”

六、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光伏市场发展篇(4)

一、引言

近年来,依托太阳能开发利用而形成的光伏产业已经成为继IT行业后又一爆炸式发展的行业。截至目前,全球光伏太阳能并网发电30余万千瓦/年,已经成为继水能、风能之后的第三大可再生能源,产业前景十分广阔。自2003年起我国光伏产业链条逐步形成并取得了快速发展,产能、产量均居世界第一,其中90%以上产品出口至国外,也就是产品生产在国内、光伏应用在国外,这与世界光伏发电的快速发展息息相关,西方发达国家大力发展光伏发电,需要大量的太阳能电池及电池组件,而这给我国光伏产品生产带来了契机,在劳动力成本低及政府补贴的刺激下,全国各地纷纷以战略新兴产业的名义上马光伏项目。我国光伏产业的重点集中在光伏电池及组件的生产及出口上,而不是大面积的光伏应用。在2011年欧债危机与欧美“双反”的情况下(近期由于中欧达成光伏产品出口承诺,出口量会出现反弹),严重依赖出口模式的光伏产业受到严重影响,光伏企业大面积停工甚至破产。基于此,从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纷纷出台相关政策,尽可能支持光伏企业走出低谷。截至目前,无论是实务界还是理论界,对光伏产业走向基本达成一致:转型支持国内光伏发电产业。在这一背景下,本文以东营光伏有限责任公司(简称东营光伏)为案例,在我国整个光伏产业快速增长的大环境下,通过对东营光伏发展历程的回顾,重点分析太阳能光伏作为战略新兴产业其发展规律中政府与市场的激励相容机制,通过对政府救助模式规范性与实证性的分析,探求我国光伏产业未来发展中政府行为的着力点及行为边界。

二、我国太阳能光伏产业困境分析

据不完全统计,到2012年末,我国共有光伏企业达460多家,其中硅片生产商69家,组件生产商349家,电池组件企业42家。目前我国光伏产业链已比较完备。

(一)多晶硅产量快速增长,但核心技术缺乏,高纯度多晶硅依赖进口。硅材料是整个光伏产业的基础,在当前技术条件下,没有硅材料的提纯、生产就不会有光伏产业。从2005年至2011年,我国多晶硅产量从80吨猛增至7.9万吨,增长了986.5倍,年均增长速度高达215.6%。虽然我国多晶硅产量快速增长,但是由于生产技术落后,产品质量相对较差,每年仍需从国外进口大量高纯度多晶硅。

(二)光伏电池产量居世界之首,出口多、应用少。太阳能光伏电池是太阳能光伏发电的核心部分,光伏电池生产也是光伏产业链的重要环节。在补贴政策刺激下,德国、西班牙等欧洲国家的光伏应用市场大幅扩张,光伏新增装机容量猛增,对太阳能电池需求猛增。受此因素推动,我国太阳能电池行业快速发展、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到2012年,我国光伏电池产量达到20.5GW占世界产量的39.04%,光伏电池产量连续7年居世界第一,是全球名副其实的光伏电池制造中心。与我国巨大的太阳能电池产量相比,我国的光伏装机容量却很小,2012年我国光伏电池产量约为20GW,而国内装机量只有5000MW,仅相当于国内产量的10%,超过90%的太阳能电池要出口到欧洲、美国、日本等光伏应用国家。

(三)传统模式受困,光伏应用扶持政策力度小、企业难以形成有效预期。对比国内外光伏发展政策,我国光伏政策不足之处:第一,虽然我国于2011年7月24日了光伏发电上网标杆电价,规定太阳能光伏发电上网电价为每千瓦1元,此外,根据项目核准时间和地点的不同,部分情况实行每千瓦时1.15元。但是该政策并没有规定此标杆上网电价实施的年限,不能给国内光伏市场投资者一个获取投资收益的预期。其次,我国地域广阔,各地光照条件差异巨大,单一水平的电价无法推动产业健康持续的发展,最后,对于项目的申报审批程序,项目的并网规定,该政策都没有涉及。业内担心光伏电站有可能出现类似风电那样无法并网的情况。第三,缺乏国家性的税收优惠政策。第四,缺乏技术扶持和光伏人才培养政策。

国外光伏产业、光伏发电市场的成功经验可归纳为:法律法规的有效执行,大力支持技术创新以及市场支撑政策的实施。尤其是德国的法律环境、日本的技术支持、美国的市场支撑,都有效地促进了该国光伏产业的发展进程。

三、东营光伏政府救助产业转型案例

东营光伏(简称东营光伏)于2005年在东营成立,注册资金4亿元,公司目前涉足太阳能级硅棒生产、电池片制造、光伏组件封装和光伏系统集成等多个光伏产业环节,2008年在欧交所创业板alternext市场成功上市,成为第三家在alternext上市的中国企业。东营光伏的发展模式与我国光伏产业发展模式一致:政府支持―依赖出口―规模扩张―出口受限―产业转型。

(一)企业出口扩张阶段

东营光伏在政策刺激、当地政府支持下,积极出口光伏组建以满足国外光伏应用市场,无论是光伏组件生产还是出口均呈现快速增长趋势,但是遭受欧债危机以及欧盟双反,从2011年开始出口创汇以及电池产量出现明显下降。东营光伏在积极出口创汇的同时,由于光伏产业的主要市场是欧美发达国家,光伏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也最大,光伏组件价格不断下滑,同时2010年以及2011年,包括德国在内的多个国家下调对于光伏产品的补贴措施。2011年11月,美国商务部展开对中国75家光伏企业的“双反”调查。美国商务部先后初裁对中国输美太阳能电池征收2.9%至4.73%的反补贴税和31.14%至249.96%的反倾销税。产品90%出口欧美市场的东营光伏受到重创。根据东营光伏年报显示,2011年其收入为2.12亿欧元,同比2010年2.6亿欧元有所下跌,而运营利润为2710万欧元,同比前一年的2956万欧元也已下降。2011年的净利润则为负数。随着市场需求的大幅下降,东营光伏几条生产线仅在零星生产,而产品也只能经过台湾企业再销往欧美市场,这也使得本来就不高的利润进一步被压缩。最终使得东营光伏面临退市清算的可能。

(二)光伏发电转型阶段

在东营光伏依赖出口促进发展的同时,积极进军光伏发电市场,尤其是在受到金融危机及欧美双反的情况下,从积极出口到积极建设光伏电站,东营光伏走出了一条成功转型之路:从光伏组件出口到光伏电站建设。东营光伏于2009年进入光伏发电市场,第一个发电站是总投资4600万元的960KWp太阳能光伏并网发电站,在当时是山东省内规模最大、也是首家并网发电的太阳能光伏发电站。东营光伏发电站的建设一方面是为了应对未来市场的波动,另一方面也是当地政府的支持,当地政府将以960KWp光伏发电项目建设为先导,发展与光伏发电产业配套的服务业和相关产业,促进光伏企业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提高产业配套能力和发展水平,拓展产业集聚空间,形成有东营特色的光伏产业链及衍生的光伏产品生产与检测设备、原辅材料制造产业基地。随着政府支持光伏发电市场政策的出台以及欧美双反政策的实施,我国光伏发电市场开始大规模启动。

2010年东营光伏7兆瓦太阳能光伏并网电站工程并网仪式在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举行。东营光伏7兆瓦太阳能光伏并网电站工程由东营光伏太阳能有限公司承建,是山东省首批国家“金太阳”示范工程之一。工程总投资2.25亿元,年发电量为948万kWh。该工程环保效益显著,年可节省标准煤3309吨,减排二氧化硫102吨,减排氮氧混合物32吨,减排二氧化碳9000吨,减排可吸入颗粒4吨,减排灰渣1015吨。东营光伏7兆瓦太阳能光伏并网电站创造了多项“第一”。在规模上,它是华北地区最大的晶体硅并网电站;在产品上,它在国内光伏电站中第一个使用200W高效能电池组件;在工程施工上,它是全国第一个使用地锚式结构作为工程基础的光伏电站;在建设标准上,这也是国内第一个以欧洲标准建设的光伏电站。被列入“金太阳示范工程”的中国光伏集团东营7兆瓦太阳能光伏并网发电站项目,自2010年12月29日并网发电以来,已累计发电124万千瓦时,日均发电2.6万千瓦时。该项目设计年均可向电网输送948万千瓦时的清洁电能。

(三)当地政府托管阶段

为了保护支持新兴产业的发展,当地政府紧急出台相关方案,将东营光伏进行托管,2012年11月5日,东营光伏宣布公司所有权重组计划,根据卢森堡大公国法律组建的公开股份有限公司,东营光伏接下来将进行所有权重组计划来加强公司的发展。另外,东营光伏因为目前的光伏行业危机正在经受着严重的资金流问题和子公司东营光伏归还银行到期贷款及履行其他承诺,因此相应来说东营光伏必须尽快找到其他融资措施。鉴于此,由东营市政府控制的公司提出了购买东营光伏50.38%的股份,东营光伏是中国光伏卢森堡的一个全资子公司也是公司的唯一资产,购买对价是1000万美金。经与东营光伏管理层的协商,东营光伏董事会认为该协议可以接受并且能最大限度的保证公司股东和雇员的利益。东营光伏董事会因此建议在2012年11月5号召集股东会来对此给予批准。其东营光伏的股份交易也将在该信息发出后下一天进行复牌。将50.38%股权转让给东营市政府后,东营光伏依托当地资源积极进行业务转型,转向国内市场,将业务重点转向独立电站的生产和建设,在其战略部署中光伏发电业务占将到公司营业额的40%。东营光伏的选择,正是目前陷入全行业困境的山东光伏企业的共同选择。在东营光伏之前,包括力诺光伏、华瀚光伏等,都已转向光伏电站的建设。2012年11月9日,东营光伏(东营光伏)正式通过了将50.38%股权转让给东营市国资控股企业的决定,这也标志着继江西赛维之外,政府直接出手光伏“救市”又添一例。鉴于行业内外交困的现状,目前整个光伏业“国进的态势”已经十分明显,而东营光伏“依赖出口―转战国内―国资控股―建光伏电站”的自救路径,在国内光伏行业尤其具有代表性。

东营市政府雪中送炭注入的1000万美元,将使东营光伏获得更多的资金流动性,并通过电站项目增加产业多样性,在行业大萧条背景下保持盈利和增长。而就在东营光伏宣布转向光伏电站建设,并希望这一业务能占到公司营业额40%份额前1个月,财政部、发改委、国家能源局等多部委联合了补贴小型分布式光伏电站发电补贴计划,这一总补贴额度超过700亿元的庞大计划,意在通过扩大内需,解决目前光伏企业存在的出口难和产能过剩问题。2013年随着10MW并网光伏电站的启动,东营光伏政府救助后的转型之路正式启动。

四、案例分析及结论

太阳能光伏产业的前景已形成全球共识,回顾德国、日本等国光伏应用的过程,政府扶持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相比传统化石能源发电,光伏发电成本高昂,严重制约着光伏应用市场的扩大,进而限制了太阳能电池市场规模的扩张。从产业政策上来看,由于光伏产业还处于生命周期中的初创期,因此对产业政策的依赖性较强,必须依靠政府产业政策弥补高成本、技术不成熟的不足。而当前我国光伏产业扶持政策还十分不完善,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我国光伏市场的扩大,进而造成我国大量太阳能电池产量不得不出口国外。我国光伏电池严重依赖国外市场的状况,使得我国光伏产业受国际市场波动的影响大。

结论一:东营光伏在政策支持、地方政府支持以及国外光伏应用市场需求扩大的拉动下迅速发展成为当地战略新兴产业的支柱企业;但是发展靠出口、国内光伏发电市场发展缓慢的现状使得其发展受制于国外市场,这种产品生产在国内、应用在国外的发展模式并不能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真正发展。

光伏市场发展篇(5)

一、光伏产业国际市场发展现状

在现代产业背景下,高技术和创新成为了高利润回报的来源,也成为了众多企业追捧新兴产业的原因。

2010年,是太阳能光伏产业是颇受关注的一年,以欧美诸国政府为代表,都对太阳能光伏产业予以了大量了财政拨款和资助,中国政府亦不例外。与此同时,2010中国太阳能光伏产业年会暨中国光伏产业联盟成立大会于常州武进召。2010年常州光伏产业所受的青睐,散发出的迫人魅力,很多业内人士认为,常州光伏产业新一轮跨时代的飞跃开始了。

然而,事与愿违,聚焦2011年整个常州光伏市场,不难发现宣布扩大产能的光伏产业为数众多,其中包括了以常州天合,亿晶光能等为代表的光伏企业,都在计划将自身光伏产品和组件的产能提升到更高一个层面。

在产能不断扩张的形式下,欧债危机等一系列的国际市场金融问题,使得光伏市场上风云变幻。在经济震荡之中,国际市场上的光伏产量需求逐日减少,整个光伏市场都不得不面对产能过剩的问题。据第三方调研机构大禾咨询统计,截至2011年11月,国内光伏产业链接近1/3的企业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产业疲软,发展节点以及产能过剩的问题,使得人们开始对光伏产业发展与持续盈利能力产生质疑。太阳能光伏产业转型以及产业发展的问题不断被提起。

二、国际市场变动下,常州光伏产业发展问题思考

在经济震荡之下,海外市场市场需求逐日减少,整个光伏市场都不得不面对产能过剩的问题。这使得常州一些中小光伏企业开始面临生存危机,与此同时,常州光伏市场上的一些问题也逐日突显出来。

1.国际市场依赖

目前,常州市已成为江苏省太阳能电池出口的主要基地,今年上半年,常州市累计出口太阳能电池18.1亿美元,同比增长74.8%,占同期常州市外贸出口总额的18.8%,太阳能电池已成为常州市出口商品的最主要品种。(数据来源:常州海关)

同理国内光伏企业的通病,常州光伏企业同样面临国际市场依赖的弊端,并且此种热度在不断升温。在面对国际光伏市场热度减退的情况下,常州光伏企业仍致力于拓展海外市场,没有纵观全局的考虑,冷静去思考我们所面临的世界经济形势。在经济虚空大环境下的国外光伏市场,金融危机,银行信贷危机下,常州某些光伏企业依然不断增加投产出口额度,设立海外工厂,热衷与于满足海外市场的拓展,这不失为企业的一种生存方式,但过分依赖于此,则会带来不必要的隐患,尤其,身处于欧债危机,华尔街消退的时代,海外市场并不稳定,看似机会重重,利润丰厚,实则亦危险层层,风险与收益并存,各光伏企业应当慎行三思。

2.龙头企业绝对优势

常州三大光伏产业园,最大的特点就是中小企业,依附龙头企业为中心生存,形成完整的光伏产业链,从而缩减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的毛利润率。其中以设施最为完备成熟的天合产业园最为明显,它是以天合光能为中心,集产业上下游、设备、配件和辅料于一体的区域性光伏产业集群。

不得不承认,在过去的几年里,天合光能起到了光伏企业的带头人作用,以其巨大的品牌效应,带动着整个园区的运行,同时也扶持了众多中小型的光伏企业,实现了互利共赢。龙头企业对于常州光伏产业规模的形成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然而,在产能过剩的市场环境下,常州光伏产业“贫富分化”更甚,中小企业面临洗牌的危机。外国市场在常州多数光伏企业的市场中占据重要的份额。如今海外市场萎缩,并且大部分的外国市场都很重视品牌效应,因此本来中小企业很小的市场蛋糕将变得更加微小。而硅原料价格的上涨,海外市场上太阳能电池价格的下跌,都使得中小企业的生存形势愈加严峻,常州中小光伏企业面临着被洗牌的危机。若不对光伏产业的洗牌进行适当控制,很有可能会使得常州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变得单一,个别龙头企业的垄断经营,势必会影响到常州光伏产业的健康扩张。

3.产能过分扩张

产能不合理的扩张,是从生产而非需求的另一角度,来解答常州太阳能光伏产业产能过剩的原因。常州太阳能光伏产业产能在短短几年间,规模从30亿元增长到300亿元,年均增幅超过70%。2010年太阳能光伏产业的大量项目资助以及产业本身的生产飞跃,使得大多数的太阳能光伏企业采取了扩大产能的举措,然而令人始料不及的是国际市场上的原料价格的上涨,欧债危机,光伏复苏使得欧洲主要光伏应用国家采取“抑制过快发展”的政策,以德国为首的欧洲国家纷纷在去年年中宣布将下调2011年光伏补贴政策,形成了2011年光伏产品安装需求的的低沉,这些给产能扩大的光伏企业带来严重的负担,甚至出现了大量停产现象。

三、常州光伏产业转型建议

1.加强政策措施,扩展国内市场

过分依赖海外市场,导致了常州市众多太阳能光伏企业的发展,在金融危机席卷全球情况下,步履维艰。其实,国内的光伏产业市场仍是一片未经深垦的沃土,大量利润需求蕴藏其中。各光伏企业不若将视线从国际市场上收回,另辟蹊径,将目光投放至国内太阳能光伏市场,而国内市场的拓展离不开政府政策的支持,常州市政府应当积极推广普及太阳能光伏产品,为太阳能光伏发电站的建造提供融资,补贴等方面的优待。常州市各光伏企业也应当积极与政府相关部门合作协调,加速国内光伏市场的拓展。

2.控制产能扩张,保持理性思维

关于产能扩张的问题,各太阳能光伏企业应当采取冷静态度,深度分析未来太阳能产业发展趋势,理性控制产能扩张行为,既要保证企业需求的供给,同时,又要保证企业的发展跟随产业前进的步调,切不可盲目跟从外界的吹捧。

3.调剂产业市场,合理产业洗牌

国际市场的低靡,加剧了国内光伏产业的产能过剩现象,这段发展低潮期应当算是我国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从一个阶段进入下一个发展阶段的产业节点,经过这一周期性的调整和合理的产业洗牌,那些技术创新能力优越,资金实力雄厚以及品牌效应良好的企业将会脱颖而出,进入下一阶段产业发展的竞争之中。作为产业发展经验已经较为成熟龙头企业,应当给予那些某些方面不够完善,但具有发展潜力的优秀中小企业,一定经验上的指导,技术上的交流以及发展方向的引导。常州市政府相关部门也应当对恶意竞争行为采取相应控制措施,鼓励龙头企业“以富带贫”。有效调剂产业市场,合理控制产业洗牌,防止一些大企业的恶意倾轧。

4.加强技术更新,产业集聚一体化

海外市场的不景气,产能的过剩,使得光伏产业进入了一场价格鏖战,光伏产品价格减低,如何有效降低成本,提高净利润率成为了我国光伏企业生存的一大命题。区域化,集聚化,垂直一体化的光伏产业链模式,有效地降低产品生产成本,同时提高生产效率,这应当作成为一种良好的风潮被推崇施行。另一降低成本的良好途径则是不断地进行技术升级,研发,创新,从而降低生产成本,减少生产资料的浪费,提高能源使用效率。

从长远角度来说,光伏能源产业是具有长久的发展空间的,暂时的市场低迷,是产业转型过程中的一个节点,作为国内具有明显优势的常州市太阳能光伏企业,更应当在产业转型阶段,抓住市场机遇,把握市场动向,保持自己的市场分额的同时,赢取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控制产能扩张,保持理性思维,扩展国内市场,加强技术更新,产业集聚一体化发展。■

光伏市场发展篇(6)

当前,低碳经济已经成为世界经济新的关注点,太阳能光伏发电能够直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所以利用太阳能综合开发的光伏产业发展前景非常广阔;并且光伏产业的发展壮大不仅有利于改善能源、环境状况,而且其较大的产值对于地区经济增长也有重要推动作用。

1 光伏产业国内发展情况分析

近年来,我国光伏产业发展迅速,目前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光伏电池生产国。在全国有300个城市发展光伏太阳能产业,100多个城市建设了光伏产业基地。虽然我国太阳能光伏产业迅速崛起,但产业与市场反差巨大;我国绝大部分硅材料都从外国进口,而生产出来的产品,绝大部分都出口到德国等欧美国家,致使中国光伏企业的发展深受海外市场情况波动的牵连,国内企业在国际上的话语权与我国光伏产品的制造大国地位极其不对等,国家一系列相关鼓励政策的出台虽然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国内光伏制造市场的快速增长,但是由于政策可执行度,技术原因导致的成本过高等原因,国内光伏产业应用市场仍然没有明显启动,2010年中国光伏市场安装量只占全球的3%。在我国光伏产业两头在外的情况下,国内多个地区和企业仍然大力发展光伏产业就值得我们思考这种对光伏产业过热的追捧是否合理。

2 我国光伏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光伏产业产品的应用市场没有打开。这是我国光伏产业所面临的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国内光伏市场迟迟未启动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光伏发电没有定价上网。至今我国还没有明确核准光伏项目统一的上网电价。没有明确的上网电价意味着光伏发电系统在我国就没办法大面积地得到应用,所以太阳能电池板在国内几乎没有需求,只能依赖于对国外市场的出口。这造成了我国光伏产业发展受制于人的情况,对我国光伏产业的健康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制约性。这是现阶段我国光伏产业发展急需要解决的一个根本问题。

2.2 我国光伏产业存在一定程度的盲目投资,生产过剩现象。2006年以来,国内光伏产业的投资急剧扩张。即使是在全球金融危机发生后,国内对光伏产业的投资并依然有增加之势。近年来,在国家倡导发展新能源产业的政策导向下各地纷纷开始大量建设和投资与光伏产业有关的项目,这样不仅带来资源的浪费和环境污染,而且造成项目产能过剩和恶性竞争。

2.3 我国光伏产业发展所需的原材料、关键技术和人才缺乏。现阶段,我国光伏企业生产所需要的原材料——高纯硅主要依赖从国外进口,国内缺乏对原料硅进行深度提纯的技术和设备。此外,我国光伏产业核心技术缺失,比如在太阳能电池板和光伏组件的生产中缺乏先进的技术,只能生产一些低附加值的产品,只有很少一部分的产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造成这种局面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国光伏产业缺乏综合性的专业技术人才,现有的人员和技术不能满足光伏产业对高层次人才需求,导致国内产业整体研发能力相对薄弱,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2.4 我国的光伏产业缺乏行业标准价格体系以及准入评价体系。我国光伏产业尚未形成和组建统一的国家行业标准和检测机构,此外,我国光伏制造业缺乏统一的行业标准,造成我们的光伏产品进入欧美市场要经过严格的监测并在取得认证资格后方可进入市场,国外的光伏产品进入我国市场则不需要任何机构的监测,这也是我国光伏产品国际上竞争力较低的重要原因。

3 我国发展光伏产业的建议

3.1 梳理企业情况选择性支持。政府应当重点梳理已经上马的项目,对于技术先进,自有资金充裕,地域布局合理的项目予以鼓励;对技术落后或未经实践检验,盲目上马的项目进行有效控制。从而摆脱当前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竞争无序的混乱局面。

3.2 引导光伏发电上网,扩大国内市场的需求。电网公司应抓紧制定严格并带有先导性的并网标准,与此同时国家应通过光伏应用规划和新价格机制,更要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如特许权招标去发现更合理的光伏电价。

3.3 加快金融创新,发展壮大中国光伏产业。光伏发电项目需求的融资一般要求20年左右的贷款期,而国内金融机构能提供的一般都是短期贷款,融资渠道不畅是光伏产业发展的一大障碍,银行与保险机构加快金融创新,支持国内企业继续开拓国际市场,抢占国际制高点。

3.4 注重对人才的引进和技术的创新。发展光伏产业的城市要注重引进专业技术人才。要加强低成本工艺技术的基础性及前瞻性研究,增强我国在技术路径选择上的自主性。同时,要建立健全太阳能光伏行业的原料和产品的技术标准等,推动光伏产业更好发展。

3.5 尽快制定国内光伏产业统一标准,并要与国际标准接轨。政府应在参考国际标准的基础上尽快制定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光伏产业生产、技术、监测等相关系统标准,这样才能为光伏产业的发展指明确定的方向,实现光伏产业链上下游的完全顺利连接,降低产品制造成本,实现整个行业的规范化,标准化发展。最终做到与国际接轨,使我国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富有竞争力。

3.6 充分发挥政府作用,引导光伏产业走规范发展之路。政府要在对国内光伏产业实际情况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编制我国光伏产业发展的规划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引导光伏产业合理布局科学健康发展。政府出台政策时应着眼于解决制约光伏产业发展最关键的问题,比如在参考国外成熟经验并结合国内各地区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制定符合国情的光伏发电的上网价格,从而真正推动国内光伏产业应用市场的快速启动。

参考文献:

[1]赵勇.我国光伏产业可持续发展[J].现代企业.2011(04).

[2]姚伟.怎样看待光伏产业的冷与热[J].节能环保.2010(01).

[3]阳芳.基于产业价值链视角的中国光伏产业投资分析[J].经济论坛,2011年第9期.

光伏市场发展篇(7)

(一)全球光伏行业呈现复苏增长态势,中国新增装机容量跃居全球首位

全球光伏发电市场继2011年、2012年的行业不景气后,2013年呈现复苏性增长态势。根据欧洲光伏行业协会(EPIA)统计数据,2013年全球光伏新增装机容量达3700万千瓦,较2012年增加714万千瓦,同比增长23.9%,增速低于2003年至2013年51.9%的年均增速,扭转2012年的负增长(-1.38%)。其中,欧洲新增装机1025万千瓦,同比下降41.68%,美国新增装机515万千瓦,同比增长36.54%,其它地区新增装机1030万千瓦,同比增长105.57%,中国新增装机1130万千瓦,同比增长22.9%,年度新增装机占全球总量30.5%,首次超过欧洲成为全球新增装机容量最多的地区。

从全球光伏累计装机容量来看,截至2013年,全球光伏累计装机容量达1.37亿千瓦,同比增长37.0%。其中,欧洲地区累计装机7995万千瓦,同比增长14.7%,增速为10年最低,美国累计装机1352万千瓦,同比增长61.6%,中国累计装机1810万千瓦,同比增长166.18%,占全球光伏装机总量的13.2%。

(二)全球光伏行业产能过剩得到缓解,中国产能过剩问题依旧严峻

2013年,面对行业低谷,多数光伏企业推迟或取消产能扩张计划,同时随着全球光伏下游市场需求的持续增长和上游制造企业的洗牌,全球性产能过剩得到一定程度缓解。根据NPD Solarbuzz的研究,2013年全球光伏组件“有效产能”为4500万千瓦,产量为3970万千瓦,产能利用率约为88%,相比较2012年65%的产能利用率显著提高。中国光伏组件产能约为3400万千瓦,产量约为2600万千瓦,产能利用率约为76%,组件产量占全球产量的65%,连续7年位居全球首位。在Solarbuzz最新的2013年十大光伏组件供应商排名中,除日本的夏普太阳能、京瓷与美国的Firstsolar等3家海外供应商外,中国供应商占据7席,包括英利、天合、阿特斯、晶科、昱辉阳光、韩华新能源、晶澳等在内的7家供应商光伏组件出货量约为1530万千瓦,约占全球光伏组件产量的三分之一强。

(三)全球多数光伏企业重回盈利轨道或缩减亏损,中国部分光伏上市企业恢复盈利

2013年,随着光伏应用市场加快启动及政府对光伏行业的政策扶持,全球光伏行业扭转了自2011年开始的颓势,多数企业实现全年盈利目标。光伏上市公司2013年财报显示,美国太阳能板制造商First Solar(第一太阳能)全年运营收入4.55亿美元,毛利率为26.1%,较2102年的25.3%略有提高。德国太阳能电池板制造商Solar World AG 税费前亏损额2.66亿美元,较2012年有所削减。晶科公司2013年总营收11.7亿美元,同比增长47.6%,实现利润3110万美元,而2012财年亏损2.48亿美元。阿特斯2013年实现利润4560万美元,而2012年亏损1.95亿美元。天合、晶澳、英利分别净亏损7790亿美元、7050亿美元、3.21亿美元,分别较2012年的2.66亿美元、2.75亿美元、4.92亿美元的亏损额实现大幅度缩减。

二、我国光伏产业发展面临的形势分析

(一)发展机遇

一是新兴市场加快发展推动我国光伏出口市场结构趋向优化。随着新兴市场的发展,我国光伏产品出口格局发生变化,传统市场份额下降,新兴市场份额不断上升。2013年,中国电池组件出口量1600万千瓦,占产量的61.5%,出口额127亿美元,同比下降27%。其中,对欧洲出口份额由2012年的约65%下降至2013年的30%,对日本出口约22亿美元,占出口额的22%,对美国、印度和南非的出口额分别占10%、5.2%和4.5%,我国对亚洲市场占光伏产品出口的44%,取代欧洲市场成为最大出口市场。2014年1-2月,亚洲市场出口占比52%,其中,对日本出口占比34%,对欧洲市场占比22%,未来新兴市场的加快发展将进一步弱化我国光伏产品对传统市场的依赖,在降低贸易摩擦可能性的同时,促进出口市场结构趋向优化。

二是光伏组件企业向下游环节延伸为光伏产业发展提供新的增长点。受全球光伏行业供求失衡及欧美“双反”等影响,光伏组件企业逐渐转变单一销售组件的盈利模式,开始向下游电站拓展。根据SEMI的《全球光伏制造数据库》统计,中国排名前20位的光伏组件和电池制造商均已涉足电站开发业务。在2013年我国新增装机容量中,光伏大型地面电站约700万千瓦,约占70%。根据北美光伏市场季度报告,2013年美国光伏市场主要由大型电站项目主导,在新型项目中占比超过80%,其中地面电站占约70%以上。从国外一般经验看,光伏组件产品的毛利率约在15%左右,而从电池片生产到电站建设的毛利率约在25%-40%之间。因此,未来光伏企业向下游拓展将成为企业获得新盈利模式,加快推动高端技术和终端电站结合,实现以项目带动产品、以产品推动项目,提升行业投资回报率的同时,为组件销售提供更加稳定的渠道来源。

三是企业“走出去”步伐加快为我国光伏产业发展开辟更广阔的空间。近年来,我国光伏企业积极开展海外投资,利用当地资源投资建厂,突破国外市场封锁。江苏昱辉阳光自2012年起开始规划在波兰、印度、日本等国家开设代工厂,通过中国设计、境外生产方式应对国外“双反”等贸易壁垒,其中2013年3月签约成立的波兰代工厂已经投产。中电光伏为规避欧盟“双反”措施,积极寻求在土耳其设厂。晶科能源也计划赴葡萄牙投资建厂。国内光伏企业加快“走出去”步伐有助于企业规避高额关税,减轻经营压力,缓和日益激烈的贸易争端,同时也为企业走向国际市场开辟了更广阔的空间。

四是宏观利好政策的密集出台为我国光伏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支撑。为规范和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2013年,国务院出台《关于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24号文),“国发24号文”提出,“2013-2015年,年均新增光伏发电装机容量1000万千瓦左右,到2015年总装机容量达到3500万千瓦以上”,在积极开拓光伏应用市场、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规范产业发展秩序、完善并网管理和服务、完善支持政策、加强组织领导等方面提出具体政策意见。继“国发24号文”后,财政部、发改部、工信部等先后分别出台《关于分布式光伏发电实行按照电量补贴政策等有关问题的通知》、《分布式发电管理暂行办法》、《关于发挥价格杠杆作用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通知》、《光伏制造行业规范条件》等9个配套政策文件,这些政策的出台和相继实施为光伏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未来随着这些政策及相关细则陆续发挥效力,将为国内光伏发电市场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

(二)面临挑战

一是国内市场供应过快发展可能引发新一轮产能扩张趋势。自2013年下半年开始,国内外光伏市场规模化启动,闲置产能陆续复产,光伏产品呈现量价回升局面,光伏上市公司业绩呈现集体回暖态势。但是,国内外市场需求不容乐观,其中欧、美市场需求提升空间有限,日本、印度等新兴市场需求仍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未来国内光伏市场在政策等因素刺激下,国内产能持续扩张,如果不断提速的市场供应得不到市场需求的有效支撑,可能导致产能过剩重演。

二是光伏行业技术落后产能仍然偏高成为影响行业未来发展的主要障碍。目前,我国光伏组件产品结构仍不合理,高端产能与中低端产能同时并存,高端产能表现不足,中低端产能占相当比重。从上游多晶硅材料制造来看,国内企业单位产品能耗约为120千瓦时/千克,比国外先进水平高约20-30%。晶体硅太阳能电池生产线使用的大部分高端设备仍需进口,薄膜太阳能电池主要生产设备与国外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单晶硅和多晶硅电池产业化转化效率普遍在17-19%之间,效率在20%以上的高端产品严重不足。根据德国研究机构PvXchangeGmbH公布的研究报告显示,在2013年中国产品价格上扬、欧洲与日本产品价格下滑的前提下,中国光伏组件价格仍较欧日光伏产品价格低18-25%。未来加快推动中国光伏产业由重视规模效应向重视技术效应转变,推进产业向高端化、品牌化迈进的任务仍十分艰巨。

三是光伏行业整合难度较大造成未来行业发展仍面临结构性失衡压力。受政策引导和市场调整等因素影响,自2011年开始,产业无序发展得到一定程度遏制,行业企业兼并重组意愿强烈,但调整产业结构、淘汰落后产能举步维艰,未来行业整合推进难度较大,行业面临着“大”“大”兼并、“大”“小”整合难的困境。目前,我国大型光伏企业量级多在吉瓦级以上,由于实力相当,且受到地方政府保护主义影响,难以通过竞争进行优胜劣汰,推动行业整合。此外,现有大型光伏企业由于品牌、产品售后差距等因素不愿意吸纳整合中小型企业产能,导致大量不具备竞争优势的企业不能得到及时淘汰,未来光伏产业向重点和优势企业集中速度将有所放缓,进一步延缓产业整合速度。

四是产业对单一市场依赖度过高造成未来行业整体性风险犹存。随着我国光伏产品主要出口市场受阻,面对外部市场压力,我国光伏企业在2013年经历了目标市场的重大调整,由2011年90%以上产品出口调整为2013年的60%产品出口,即国内市场由承受不到10%的产量跃升到支撑约40%的产量,从对外依存度过高转而过度依赖国内市场,这种过度依靠单一市场容易造成行业整体性风险,单一市场需求变动对行业影响显著,一方面单一市场整体需求呈现的季节性上涨可能导致劳动力成本上升或者非常规性外包生产,产生光伏代工企业;另一方面,对国内市场的过度依赖造成财政补贴需求增长过快,行业面临无序发展压力。未来由于光伏产业对单一市场依赖度偏高,行业整体风险仍然存在。

三、未来展望与政策建议

展望未来,随着光伏行业发展环境不断改善,预计全球组件产量有望继续增长,行业集中度将不断提高,部分闲置产能将继续启动,全球出货量和新装容量将形成中国、欧洲、美国和新兴市场四分天下格局。

但同时,光伏产业发展也面临着外需不稳定、国内市场发展过快、行业整合推进较难、对单一市场依赖度过高、贸易摩擦风险仍然存在等问题,均对产业规范和市场应用发展带来挑战,应积极加以引导和政策支持。

(一) 改革境外投资制度,鼓励光伏企业走出去

一是加强市场信息和预警体系建设。加强对光伏产业国别投资环境调研,及时各类投资风险预警信息,避免产业盲目投资;二是提升金融机构对产业发展的融资力度。鼓励国内金融机构灵活信贷政策,改革融资担保结构,支持光伏企业参与境外技术创新等投资项目;三是改革光伏产业境外投资管理体制。通过下放对外投资审批权限、缩短审批周期,鼓励光伏企业开展境外投资合作。

(二) 推动市场机制创新,坚持内外市场相结合

一是巩固传统市场份额。推进市场机制创新,发展产品、项目与服务全产业链出口模式,巩固传统市场份额优势;二是积极开拓新兴市场。采取积极市场策略,选择市场前景好、投资环境好的国家和地区,推动光伏产品出口;三是继续开发国内市场,加强光伏市场应用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相结合,推动光伏电站和分布式发电的应用。

(三) 支持企业自主创新,推动优势企业兼并重组

光伏市场发展篇(8)

中图分类号:F01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4)01-051-02

一、光伏产业概述

1839年法国学者贝克勒尔首次发现了光伏效应标志着光伏产业的诞生。1954年,伴随着第一块太阳能电池的问世,光伏产业拉开了历史的序幕。我国光伏产业的发展先后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958年至20世纪80年代初期)产生阶段,1958年我国正式开始进行太阳能电池的研究,1959年成功研制实用的单晶硅太阳能电池。第二阶段(20世纪80年代初期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雏形阶段,伴随着世界光伏产业的飞速发展,北京、浙江、河南和云南等地的一些器件厂先后开始了生产单晶硅电池。第三阶段(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20世纪90年代中期)孕育阶段,20世纪80年代后期,全国各地开始引进国外的关键设备。这使我国的光伏产业的总产能达到4.5兆瓦,标志着我国光伏产业进入了孕育阶段,产量逐年增加。第四阶段(20世纪90年代后期到至今)快速增长阶段,伴随着国际市场对光伏产品的大量需求,我国的光伏产业年均增长率达到了30%以上。

目前我国的光伏产业,在经历了蓬勃发展阶段后,进入衰退阶段。我国光伏产业在2007年之前大肆扩张,在2008年之后产能集中释放。但国内市场需求不足,国外市场需求放缓,造成了光伏产业的产能过剩。国内龙头企业纷纷破产重组,小企业也陆续停产。在欧盟实施反华光伏行动后,我国光伏电池开始面临更严峻的考验。

二、我国光伏产业风险分析

光伏产业发展中的诸多不确定性因素形成了产业发展的诸多风险。产业链上,技术的不断更新进步会产生技术风险;制造销售过程中还会因市场的不确定性产生市场风险;时局的变化会产生政策性风险。

(一)光伏产业链的利益分配与风险分布

光伏产业链从总体上可分为上、中、下游三个部分。上游包括多晶硅的提纯、制造单晶硅棒和多晶硅锭及切割生成硅片的过程,是产业附加值最高的部分;中游包括电池组件封装、配套部件的生产、形成整体的光伏组件;下游包括离网的装嵌电池模块和对电网企业的并网运行。

1.光伏产业链上游——技术与产品价格风险型。在整个光伏产业链价值中,上游硅材料的提纯和硅片的生产技术门槛最高、产品附加价值最高,属于技术风险型投资环节。由于我国大批电池片和组件生产企业的投资建设,使得多晶硅的需求激增,价格也水涨船高。中游的疯狂投资更是拉动了全球多晶硅价格暴涨。相关统计显示,仅在2009年上半年,50多家企业在全国20个省筹建、建设、扩建多晶硅生产,总规模达到了17万吨,投资总规模超1000亿元。如果能按期完成全部产能,那么这些产能要高于全世界多晶硅年需求量的两倍。当多晶硅价格暴跌时,由于国内低端生产者技术落后相对于国外企业毫无竞争力,所以只能纷纷停产整修。

2.光伏产业链中游——市场风险型。光伏产业的中游主要是太阳能电池组件的制造封装,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对技术和资金的要求较低,产品附加值也相对较低,主要依靠出口盈利。我国众多企业纷纷投产封装电池,依靠国内大量的廉价劳动力和国际市场的强劲需求带动企业发展。随之产生了一大批的大型企业,它们推动着我们光伏产业的跨越式发展。之后,在国际市场需求放缓的情况下,企业竞争加剧,产业价值锐减。2009年下半年开始我国就出现光伏产能过剩的情况,到2011年更是大批的中小企业倒闭。

3.光伏产业下游——市场与政策风险型。光伏系统的应用位于光伏产业的下游,包括光伏并网发电、户用光伏系统以及光伏建筑等。虽然我国是光伏生产大国,但由于使用费用高、政府补贴不足、扶持政策没有跟上等原因,光伏产品在国内的使用率却很低。截止2012年底,我国并网系统的累计安装量仅约2兆瓦,独立光伏系统的累计安装量约33兆瓦,光伏发电的累积安装量不足全球的1%。过去,光伏发电与普通电价之间差价往往由国外政府补贴,使得市场空间巨大。但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来自西方国家的光伏发电的价格补贴瞬间被削减或取消了,这导致光伏发电价格升高、市场需求大量减少、市场份额下降。同时作为我国光伏产品销售最大市场的美国和欧洲,相继对我国光伏产业开展反倾销反补贴调查,并收取高额的惩罚性关税。这一连串的政策变动使得我国光伏产业几近灭亡。

(二)光伏产业的利益相关者与风险分担

1.地方政府——光伏产业的催生剂。地方政府与光伏产业之间的关系是利益相关者之间最复杂的。地方政府既是光伏产业的保驾护航人,也是将光伏产业推向深渊的始作俑者。在产业的最初阶段,由于受国家宏观政策的影响,地方政府为了提高地方政绩,拉动地方GDP增长,同时提高就业率,对光伏产业的发展可谓提供了无微不至的帮助。但正是在这些政策的保护下,企业对光伏产业发展前景的预期过于乐观,盲目跟风投资,使得行业投资在一定程度上发生扭曲。而非理性的投资、国际市场的突变等诸多因素使其无力偿还高额的负债。对于投资者而言这里应该反思的是,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即便是政府的热心也应思量其中的投资风险,因为风险承担者终归是自己。

2.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利益冲突。在中央提出扶持光伏产业政策后,掌握着大量规则拟定权的地方政府凭借其可以快速拉动GDP,提高地方经济增长,提升就业率的优势迅速投资光伏产业。在这种情况下地方政府会疏于或者根本性地忽视本地方的资源状况、产业结构以及可持续发展等长期宏观性的问题。不惜以资源浪费及环境污染为代价发展光伏产业。

3.国外政府的影响。国外政府对我国的光伏产业来说既是最初的拉动者,也是最终的扼杀者。自21世纪以来,光伏产业前景远阔。外国政府和国际组织支持光伏发电,对光伏产业进行财政补贴。但在金融危机影响下,欧洲政府纷纷下调了光伏市场的补贴。这使得占全球光伏市场八成的欧洲市场的增速大幅放缓。其中,2010年的光伏市场增速为129%,而2011年仅为42%,增幅放缓超过60%。

4.金融机构的加入与退出——金融风险导向。金融机构前期,投资在光伏企业创业初期起到了关键性作用。从2008年开始光伏产能过剩已经初现端倪,而中国各金融机构和银行并没有逐渐放缓投资,继续火上浇油,注入大量资金,导致过剩的情况越来越严重。伴随着光伏产业的衰败,在紧缩的货币政策环境下,以及对光伏产业前景的悲观预测,几乎所有的银行都对光伏企业采取贷款收紧政策,不再给予新的信贷。面对迅速扩张的产能规模、下跌的产品价格、严重积压的库存,多数光伏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大幅上升。还有一大批光伏制造企业出现了资金链断裂的现象,面临破产重组的抉择。

5.电网企业——光伏的潜在竞争者。光伏并网是把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和常规电网连接起来,一起完成供电任务。在我国光伏并网所占比例极低,这是导致我国光伏市场萎靡的最直接的原因。光伏发电系统并网难的主要原因是技术,如技术标准的无章可依、技术水平对电网安全的担忧。但其根本原因则是光伏并网侵犯了电网的垄断利益。对电网企业来说,一方面面对光伏发电的竞争,国家电网企业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升级电网,也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这会增加成本;另一方面,在市场价格竞争中,国家电网企业也会受到很大冲击。

三、光伏产业规避风险对策

(一)掌握高端核心技术

掌握了新兴产业的高端核心技术就掌握了产业的命脉。如果对该环节失控,那么就会受制于人,处于不利地位。针对这一特点,光伏产业应该重点发展产业创新能力,不能走在国外的基础上建立产业技术体系的老路,盲目追求生产力的快速扩张。减少成套设备的整体引进,结合产业的实际生产需求,对关键技术环节进行技术攻关,注重核心技术与先进科技成果的引进,通过学、仿、创的结合,对关键设备进行国产化研发,在原有基础上进行创新开发。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获得产业控制权,增强产业链抗风险能力,以实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优化政府考核制度与市场管理

在政绩考核方面,需要从单一的以经济总量和就业率为标准的指标向更全面和长期性的标准转变。标准应增加政府错误引导的问责制,促使地方在制定政策引导投资时可以从长远和风险角度仔细斟酌。同时,在政绩考核标准中应该将环境保护和自然资源损耗程度加入考核标准,从根本上杜绝产业内部无序混乱的竞争现象。通过政府的积极引导,促进企业优化整合,令产业技术更优、污染更低、规模更大,更加具有竞争力。

(三)市场多元化

目前,我国对于光伏产业的发展较多集中在供给方面的创新激励政策上,如给予研发、投资支持等。在需求方面,市场的启动、优惠电价的力度并未及时跟上。我国可以学习发达国家促进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的方法,并结合产业的自身特点,利用政策引导、技术革新等方式,逐个突破这些制约因素,以促进国内消费市场的扩张,来达到产业与市场的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最重要的是要加紧光伏并网的步伐,打破电网公司的垄断,扩展国内市场的发展,使其在竞争中不断自我完善。

(四)培养吸纳复合型人才

光伏产业的当务之急是加快吸收和培养专业管理人才。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对于光伏产业人才的吸收和培养主要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一是通过优厚的政策福利,吸引具有丰富经验的的海外专业人才;二是从金融、证券、高等院校等专业领域吸收人才;三是根据国内的需求情况,在一些高等院校里开设相关课程,培养后备人才。

(五)分配好风险与收益

根据风险承担能力分担风险,把承担风险的大小作为收益分配的依据。有效地制约个人行为所产生的道德风险,应使企业的决策始终以公司盈利为目的。这样才能保持产业持续发展,避免出现利益由管理者带走,而风险却完全由地方经济和企业其他利益相关者来承担的现象。

(六)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三中全会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规定了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的具体改革方式。《决定》指出:“凡是能由市场形成价格的都交给市场,政府不进行不当干预。推进水、石油、天然气、电力、交通、电信等领域价格改革,放开竞争性环节价格。”对光伏企业而言,随着我国逐步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能与处于垄断地位国家电网进行公平的价格竞争。同时,还应接受社会大众的监督,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

参考文献:

[1] 张嵎喆.从光伏产业困局看战略性产业培育[J].北方经济,2012(2)

[2] 傅晓.基于产业链视角的中国光伏产业发展探讨[J].企业文化,2012(7)

[3] 张嵎喆,王俊沣.光伏产业困局的成因与对策[J].宏观经济理,2013(4)

[4] 陈晓洁.光伏产业困境分析及对我国发展新兴产业的启示[J].经济视角,2013(3)

光伏市场发展篇(9)

在经历了2003-2010年的爆发式发展之后,近两年,全球光伏产业发展呈现出一些新的态势和特征。

传统市场国家大幅削减光伏补贴。光伏产业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政府的政策扶持和补贴。随着欧洲债务危机的持续发酵,2011年2月,世界领先的光伏产业领导国德国率先下调了光伏上网电价,意大利、西班牙、英国、法国等其它欧洲各国纷纷跟进。2010年,光伏装机增速最快之一的捷克,更是提出了包括征收26%的“太阳能税”在内的一系列针对光伏电站投资的惩罚方案。刚进入2012年,在中国宣布降低太阳工程补贴标准几乎同一时间,欧洲多国也宣布光伏补贴削减计划。德国政府从2012年3月9日起将补贴降低29%之多,从5月起开始每月都降低一定百分比,从7月1日起10MW以上的工厂得不到任何补贴。英国宣布,将向光伏安装户回购电力的补贴由每千瓦时43便士调降至每千瓦时21便士。欧洲是最大的光伏应用市场,占据了全球四分之三的份额。欧美各国大幅削减光伏补贴,给太阳能产业发展蒙上一层阴影。

市场呈现多元化趋势。受欧洲各国下调光伏补贴的影响,其所占全球市场比例不断下降,但欧洲市场在全球市场中的龙头地位不会有根本变化。与传统市场发展趋缓相反,其他新兴市场却在快速崛起,全球市场越来越呈现多元化趋势。首先,我国自2011年以来陆续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光伏系统应用的政策措施,极大地鼓励了国内光伏系统项目安装的积极性。2012年,全国新增装机量约为4.5GW,同比增长66%,约占全球市场份额的14%。其次,日本自福岛危机之后加大了对可再生能源的补贴力度,《光伏补贴法案》自2012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光伏项目投资积极性很高。最后,2012年,美国装机量增加至3.2GW,发展速度惊人。专家预测,2012年,亚太地区光伏装机量占全球市场的比重将提高到26%,欧洲市场占据全球市场的份额将下滑至48.5%,未来美、中、日将会取代传统的欧洲国家,成为全球光伏装机量最多的国家。此外,东南亚、非洲、拉丁美洲等地区的安装市场也积极启动,发展潜力较大。

成本下降带动了系统安装量的提升。近年来,光伏产品价格一路下跌。2010年9月,125毫米的硅片价格为2美元/片,如今跌至0.6美元/片;多晶硅也由两年前的55美元/千克跌到现在不足18美元/千克;2010年5月,组件价格是1.3美元/瓦,现在下降到0.7美元/瓦。制成品价格的大幅下跌使系统安装成本明显下降,以前光伏组件(含硅片等原材料)占整个电站成本的60%以上,现在则只有40%左右了。以美国为例,2011年,光伏系统的平均安装成本比2010年下降了11%到14%;2012年上半年,加州地区又比2011年下降了3%到7%。成本下降带动了光伏安装量大幅攀升,2011年,全球总装机容量达到24GW,增长了24%。2012年,各主要市场国家的安装量继续攀升,如德国在2012年初预计当年新增装机量目标是2.5-3.5GW,但结果却出人意料地达到了破纪录的8GW。

贸易争端此起彼伏。由于我国光伏产业具有竞争优势,在全球可再生能源市场中占据主要地位,近年来,不少国家和地区开始对本国、本地区的光伏产品采取贸易保护措施,对我国光伏产品开展反补贴、反倾销调查。2011年10月,美国率先对我国发动“双反”调查。2012年10月11日,美国商务部宣布了终裁结果,反倾销税率为18.32%-249.96%,反补贴税率为14.78%-15.97%。2012年9月,欧盟委员会公告,跟风对中国光伏电池发起反倾销调查,这是迄今对我国最大规模的贸易诉讼,涉案金额超过200亿美元,折合人民币近1300亿元。虽然目前欧盟尚未作出裁决,但对我国光伏产业发展影响巨大。前不久,印度也宣布将对原产于马来西亚、中国、中国台北和美国的太阳能电池组件进行反倾销调查。虽然近年来我国光伏产业新兴市场发展迅速,但是却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壁垒,市场开拓难度加大。预计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光伏产业仍将受到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挑战,生存条件会持续艰难。

二、江苏光伏产业发展面临空前困难

光伏产业是江苏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已形成完整的产业体系,从多晶硅原料到电池组件生产,再到终端的光伏电站建设,我省的企业都有涉足。2011年,江苏太阳能光伏产业实现销售收入2689.9亿元,约占全国的三分之二。但2012年以来,受多种因素影响,产业发展遭遇空前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价格大幅跳水。光伏组件从2011年的平均每瓦1.5美元降至目前的0.7-0.8美元。2012年1-10月,光伏产业产品价格持续下跌了48.9%。虽然企业的出货量增加,但产品价格的急剧下跌造成企业营业收入锐减。根据我省四家主要光伏企业(阿特斯、天合、韩华、中电电气)的财报,四家企业共计出货量为3.5GW,与2011年同期基本持平,但实现营业收入32.5亿美元,同比下降了34.4%。

企业经营困难。一方面,企业资产负债率普遍偏高。省内几家主要光伏上市企业总负债超过600亿元,平均负债率在70%以上,其中,天合光能为67.57%,阿特斯为79.47%,尚德接近85%。过重的债务负担给企业正常经营造成严重不利影响。另一方面,企业融资更加困难。在当前整个产业“不景气”的情况下,金融系统已将光伏产业列为“高危”行业,纷纷收缩贷款规模,从严放贷,造成企业融资困难、融资成本加大。

生产出现停滞。江苏近千家光伏制造企业,有近半处于停产状态,大型企业也严重开工不足,员工下岗或待工。徐州中能硅业受到国外多晶硅生产企业倾销挤压,目前,库存7000吨,生产已处于停滞。尚德目前已进入破产程序。

三、多管齐下,促进江苏光伏产业健康发展

2012年12月1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确定了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这对于困难重重的光伏产业来说无疑是重大利好。中国光伏产业联盟预计,2013年,全球新增光伏装机容量达35GW以上,其中,欧美市场约占全球的40%-50%;中、美、日将贡献近45%的新增市场装机量,其中,中国新增装机量将达到8-10GW,同比增长122%。如何把握政策利好的契机,促进江苏光伏产业健康发展,是我省面临的一项迫切任务。

科学制定光伏发电规划并严格落实。最近,国家扶持光伏产业的政策陆续推出。2012年12月,财政部拨付70亿元资金,支持启动光伏发电应用示范3157兆瓦,示范项目原则上要在2013年6月底前建成。据悉,“十二五”规划关于光伏发电的总装机容量或将从21GW再次上调至40GW。江苏省作为光伏大省,要抓住有利契机,抓紧制定完善光伏发电规划,并积极争取在国家总体规划中占据较大份额。由于统筹规划滞后,我省光伏产业要素配置效率不高,重复建设现象比较严重,13个地级市均建有光伏产业园,大型光伏企业只有20多家,其余数以百计的均是中小企业。此外,由于缺少太阳能资源基础数据,光伏发电企业仅根据气象站观测资料进行估算,造成一些电站建成后实际发电量远远低于计划的局面。建议我省对太阳能资源情况进行一次全面普查,在此基础上制定光伏发电中长期发展规划,以中长期规划指导年度计划,以年度计划指导项目核准,避免一哄而上,培育持续稳定的光伏发电市场。另外,要注重光伏发电规划与配套电网规划的协调,建立简捷高效的并网服务体系,为未来大规模的光伏应用奠定基础。

集成政策帮助企业摆脱困境。虽然当前的发展遭遇困境,但光伏产业是关系国家能源安全的战略性产业,发展前景十分广阔,政府应集成政策帮助企业摆脱困境。一是简化各种行政审批手续。目前,涉及到光伏电站项目的有发改、住建、财政、工信、市容、电网等多个部门,企业要办理各种审批手续,疲于应付,无所适从。建议光伏系统项目由发改部门负责立项审批(小于一定规模的采用备案制),由住建部门负责工程建设监管,由财政部门负责补贴发放。同时,将光伏发电项目审批纳入各级政务服务中心,实行“一个窗口对外”。二是帮助企业解决融资困难。建议政府加大与银行的协调力度,研究光伏项目的金融支持方案,对于有订单、有市场、效益较好的企业,可以采取封闭式贷款、专款专用的方式,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难题。三是改进电价补贴方式。目前,江苏光伏发电上网电价高于标杆电价部分暂在省出台的电价附加每千瓦时一厘钱中解决,但电价附加补助资金的审核、拨付严重滞后。建议简化补贴发放流程,改进补贴方式,省里留成部分可先行发放,国家返还部分省里也可先行垫付、年终结算,以缓解企业资金困难。

加快建立健全光伏产业的技术标准体系。完善的产业技术标准可以有效防范出现劣质产品、原材料资源浪费、过度竞争甚至产能过剩等问题。我国在产业技术标准体系方面长期滞后,与光伏大国地位不相称。为了保证光伏组件的质量和安全性,美国和欧洲均制定了一系列标准进行规范,如美国的UL标准、欧洲的TUV标准等,不但保证了产品质量,更为国外产品设立了隐性市场门槛。国务院明确提出要建立健全技术标准体系,兄弟省份已着手开展这方面的工作。如浙江成立了太阳能光伏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积极跟踪国家和行业标准制定、修订计划。江苏作为光伏大省,有能力也有责任率先实践。对一些江苏急需、又有江苏产业特色的相关技术要求积极申报各级标准,同时,鼓励和帮助企业将水平领先、有市场前景的新产品新技术申报国家、行业标准。通过提高技术标准门槛,加快淘汰落后技术和低劣产品,从根本上解决产能过剩问题,为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加大对基础性、前瞻性技术创新的支持。技术进步是降低光伏发电成本,提高光能利用效率,促进光伏产业发展的核心因素。要积极引导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加大以终端市场为重点的光伏产业技术研发,特别是电池转化率、发电储能技术、智能电网、家庭能源系统技术等基础性研究,降低成本,提升能效,增强稳定性,加快光伏发电走向平价电力的进程。适时设立专项研发基金,支持产业技术研发和成果转让。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坚决打击侵害知识产权的行为,为企业自主创新提供法制保障。

利用市场“倒逼机制”整合产业链资源。我省已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光伏产业链,在硅料硅片、电池组件和系统集成三大板块中都拥有实力较强的龙头企业。在当前不景气的市场环境下,要遵循市场规律,下决心淘汰落后产能,剥离不良资产,推动兼并整合,进一步做强做大龙头企业。一是鼓励“走出去”,转化一批。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创新商业模式,有效规避贸易摩擦。对于企业境外投资电池及组件生产、光伏电站等项目,积极给予支持和服务,以带动我省光伏产品出口。二是推动重组改造,调整一批。坚持利用市场机制,鼓励企业进行兼并重组(如债权人重组负债企业,优势企业重组劣势企业,骨干企业重组中小企业),通过延长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三是坚决关停落后,淘汰一批。借助建立健全技术标准体系、加强市场监管、对关键设备实行强制检测认证、光伏产品指导目录等政策措施,进一步提高准入门槛,逐步淘汰落后产能。严格控制新上单纯扩大产能的多晶硅、光伏电池及组件项目。

加大对分布式发电的扶持力度。自给式太阳能产品进入公共设施和家庭是我国光伏产业发展的方向。江苏应顺应趋势,加大对分布式光伏应用市场的培育,使我省的产能及应用与在全国所占的比例相匹配。一是开展分布式电站的试点工作。积极鼓励体育馆、文博馆等综合性建筑体、大型厂矿企业、成片的保障性住房建筑小区等带头安装使用光伏发电系统。鼓励单位、社区和家庭应用太阳能发电。深入开展新能源示范城市、绿色能源示范县、太阳能示范村评选。通过典型引路和示范作用,由点带面,促进光伏发电市场发展。二是加强对分布式发电的建设管理。比如,住建部门应牵头对建筑物进行统计、归类、分析,解决分布式光伏项目屋顶资源难以获取的矛盾。又如,加紧对光伏发电工程设计、施工、监理人员进行系统的光伏发电知识培训,提高管理能力。三是加强分布式光伏发电的合同管理。明确各项收费标准和结算方式,探讨由投资补贴转变为电价补贴的具体实施细则,做到开发商、电网企业和用电单位多赢,真正实现“用户侧并网,自发自用,余电上网,电网调剂余缺”。

光伏市场发展篇(10)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24-0075-01

1 引言

“十一五”以来,我国光伏产业进入快速发展期,随着国家光伏上网电价的落实和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相继颁布实施,我国光伏产业规模逐步增大,光伏产业发展达到顶峰。2012年至今,中国光伏企业面临严峻挑战。受欧债危机、政府削减补贴、海外市场萎缩等因素的影响,整个光伏产业持续陷入低迷。美国“双反”初裁决定对中国光伏产品征收反倾销税和反补贴税,对中国光伏行业产生巨大负面冲击。继美国启动针对中国光伏产品的“双反“调查后,以SolarWorld为首的欧洲光伏产业联盟向欧盟委员会提出针对中国光伏产品的反倾销诉讼。从6月6日起,欧盟开始向我国光伏产品征收临时反倾销税。尽管初裁结果好于预期,但仍将对我国光伏产业产生诸多不利影响。

2 双反危机对锦州光伏产业的影响

2.1 锦州光伏产业现状及特点

锦州现有光伏企业34家,光伏产业链已经延伸由单一的单晶硅发展到多晶硅、切片、电池片、组件、产品应用、配套产品、光伏电站建设等全产业链。光伏产品的生产能力为:除硼多晶硅材料4000吨、多晶硅材料200吨、多晶铸锭20兆瓦、单晶硅1吉瓦、硅片600兆瓦、太阳能电池300兆瓦、组件250兆瓦,产值由2009年的48亿元增至2012年底的145亿元。

锦州光伏产业存在以下特点:

(1)产业规模较小,产品结构单一。

锦州光伏产业与长三角一带光伏产业相比,起步较晚,产量、产值都远远落后于南方其他地区光伏产业。尽管产业链已延伸至整个产业,但是总体规模仍以中下游产品为主,目前只有一家企业生产多晶硅的提纯,并拥有自主的技术优势。

(2)两头在外,发展受制于人。

我国光伏产业一直处于两头在外的不平衡局面,锦州光伏产业也是如此。原材料硅材料95%都是由国外进口,光伏产品90%都是出口到国外,产品的上下游均极大依赖到国外的市场。

2.2 “双反”对锦州光伏产业的影响

2012年以来,锦州光伏企业受欧美“双反”及价格下降影响,企业经营亏损严重。受国内外光伏市场形势的影响,国内金融机构纷纷削减对光伏行业的信贷支持,造成锦州市已开工建设的企业融资难度加大,极大影响项目竣工投产和正常运营。另外,国际光伏市场低迷,国内光伏企业亏损严重,部分光伏企业处于破产和倒闭的边缘,致使光伏企业扩产和投资欲望锐减,光伏产业招商工作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

3 锦州光伏产业的应对之策

3.1 政府扶持引导

3.1.1 “区别对待”,重点扶持优势项目

光伏作为一种新能源,符合国家大力发展绿色新能源的战略,同时光伏产业投入高,能在短期内创造高额的GDP,一些地方政府从自身政绩出发,开始大力扶植光伏产业。然而,政府对于光伏产业的过度发展提供了错误性的政策鼓励,在把光伏产业推到顶峰的时候,却没能继续引领产业在市场竞争找对方向。

这次因“双反”而起的至上到下的反思和调整或许对我国光伏行业下一步发展起到更深远的指导作用。国家陆续出台财税、金融等一系列政策,扶持并引导光伏产业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作为地方政府,在此次危机中应转变思路,对光伏产业的救助扶持应该更具倾向性。主要投在较为薄弱的两端,对中间过剩的环节应该给予充分竞争的空间,让市场对企业优胜劣汰,积极淘汰落后产能。对企业应“区别对待”,对底子好、规模大、技术先进的企业要加大扶持力度,帮助其渡过难关,但对技术差、决策严重失误、有企业家掏空企业现象的,救助一律“免谈”。

3.1.2 打开国内市场,大力推广分布式电站

2013年1月7日,国家能源局在全国能源工作会议上提出,今年的重点工作之一是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积极发展水电,协调发展风电,大力发展分布式光伏发电。为挽救我国光伏产业,国家已经连续出台政策支持分布式光伏发电,开拓光伏企业国内市场。

锦州市政府在2012年已经制定了《锦州市分布式光伏电站节能示范项目实施方案》,住建部决定将锦州作为城市级分布式建筑光伏电站的全国唯一试点城市。在当前我国光伏产业受海外市场冲击的背景下,大力推广分布式电站,不仅能够拉动锦州光伏产业发展,提高锦州对外形象,同时,城市级分布式建筑光伏电站也将成为锦州绿色生态建设的亮点。

3.2 企业加强自主创新

3.2.1 加大企业自主创新力度

通过此次美国和欧盟的“双反”调查,锦州光伏企业必须意识到,提升自主创新能力,降低光伏发电成本是应对此次“双反”的根本举措。锦州光伏产业应立足于原始创新、

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把自主创新作为光伏产业发展的战略基点。目前,锦州光伏服务平台已经基本搭建,由研发、检测、光伏研究院、创业辅导四部分组成。研发平台由锦州市部分高校和光伏企业联合组建,检测平台是我国北方唯一的部级光伏产品监督检验中心,企业应通过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引进先进技术和先进科技人员,增加自身科研创新能力和水平,掌握自主知识产权。一方面,加快研发进度,尽快实现从全产业链的角度对欧美的全面超越,另一方面,也要大胆采用国内的工艺和设备。这样的话,即便欧债危机持续发酵,即便美国坚持双反,锦州光伏产业依然能够摆脱对欧美市场与技术的依赖,摆脱其贸易壁垒。

3.2.2 进行技术革新,通过产业集聚形成规模化生产

除了在多晶硅、铸锭、切片、电池片、组件等主要环节进行自主创新外,锦州光伏企业还应将传统产业的制造优势,转移到光伏产业的制造系统中来。利用锦州老工业基地雄厚的工业基础,发挥机械电子业的传统优势,提高各个环节的工艺技术水平和装备制造水平,进一步降低成本。

在当前产业低迷形势下,锦州光伏企业应立足于资源的优化配置,加快产业集聚的步伐,依托现有生产能力和技术优势,加强关键技术的再创新;充分利用产能优势,加快发展薄膜电池、非晶硅薄膜电池等生产项目,更进一步延伸和完善产业链,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3.2.3 开辟新兴市场

随着欧美对我国光伏产品展开双反调查,贸易保护主义使海外市场布满荆棘,市场萎缩。因此,开启国内光伏市场成为国内光伏企业最强烈的呼声。2011年我国实施全国统一的光伏上网标杆电价政策就标志着国内光伏市场正式启动。2012年国家能源局了《太阳能发电“十二五”规划》,确定我国十二五期间太阳能光伏装机最低达到21GW的目标。其中,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为10GW,重点地区在中东部地区城镇工业园区、经济开发区、大型公共设施等建筑屋顶相对集中的区域,建设并网光伏发电系统。《规划》的出台,是国家从战略层面通过扩大国内太阳能发电市场来消耗光伏企业由于出口受阻带来的过剩产能,这必将有利于缓解光伏企业当前所面临的困境。可以说,《规划》打开了国内光伏市场的想象空间,锦州光伏企业应把目光投向国内市场,利用目前国家出台的鼓励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利好政策,开拓国内市场。

此外,锦州光伏企业应转变市场营销策略,加大了开拓国外其他新兴市场的力度,扩大在新兴市场中的份额,包括日本和韩国等快速增长的市场,以及南美、非洲和东南亚地区等潜在的市场。

4 结语

光伏产业经历2012年的遭遇,加速了光伏产业的洗牌。中国光伏产业面临的既是危机,也是机遇,借此机会使产业回归理性,并且借机开拓国内市场,打破产业“两头在外”的束缚,更有利于日后的发展。在当前的严峻形势下,锦州光伏产业应立足以上两个方面,充分利用国家出台的优惠政策,结合本地实际,在保持现有光伏企业稳定运行的前提下,坚定信心,转变思路,促进锦州光伏产业更好更快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海.中国光伏产业发展状况分析[J].中国科技投资(INDUSTRY).

上一篇: 农药污染的特点 下一篇: 法治营商环境的建议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