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药污染的特点汇总十篇

时间:2024-03-07 14:39:49

农药污染的特点

农药污染的特点篇(1)

1.1化学农药使用对土壤的污染化学农药使用对土壤的污染来源和途径有:①以防治地下病害为目的直接在土壤中施用的农药;②喷雾施用时滴落到土壤中的农药;③随大气沉降、灌溉或施肥等方式进入土壤中的农药。进入土壤的农药被粘土矿物或有机质吸附,其中有机质吸附的农药约占土壤总吸附量的70%~90%,成为导致土壤酸化、有机质含量下降等土壤质量恶化的重要因素。据测算,我国受化学农药污染的土壤面积高达667万hm2,占可耕地面积的6.39%,农田土壤中农药残留检出率较高,如上海地区2413个土壤样点中农药滴滴涕的检出率高达98.12%,其中176个样点的滴滴涕含量甚至超过国家土壤环境标准中的I级标准。农药进入土壤后会发生物理、化学和生化等各种反应,除了土壤有机质含量、pH、湿度、温度、光照和微生物等环境因素对农药降解有影响,农药的类型、化学结构也是影响其土壤降解的重要因素,如有机氯类杀虫剂“滴滴涕”、“六六六”等则可在土壤中残留多年,而有机磷杀虫剂“敌敌畏”、“丁烯磷”等在土壤中的半衰期则只有几天,甚至更短。不同类型农药在土壤中的降解半衰期通常为含重金属农药>有机氯类农药>取代脲类、均三氮苯和大部分磺酰脲类除草剂>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有机磷类农药;农药的化学结构、功能团类型等对农药土壤残留半衰期的影响规律一般是-NO2(>60d)>-HSO3(16d)>-OCH3(8d)>-NH2(4d)>-COOH,-OH(1d),在苯环上带有两个取代基的农药,其降解半衰期则与取代基的种类和位置相关。

1.2化学农药使用对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污染化学农药使用对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污染来源和途径有:①大气中随降水进入水体的农药;②土壤残留农药随地表径流或农田排水进入地表水体;或向下淋溶进入地下水;③直接用于水体的农药,或在水体中清洗施药器械;④农药厂向水体中排放的废水。农药在水中的降解也受到环境因子(水质、水温、pH、光照和微生物等)和农药行为特性(水溶性、吸附性、水解和光解等)的综合影响。研究显示,目前我国地表水中化学农药残留状况的特征为,单一农药残留浓度较低,但残留农药品种多、检出频率高,部分水体中复合存在的残留农药已对水生生态系统产生危害。农药在地下水中的残留状况也不容忽视,河北省卢龙县地下水农药残留状况数据显示,100个地下水样品中涕灭威(及其代谢物涕灭威砜)、甲拌磷和特丁硫磷的检出率分别达到12%、11%和4%。相对地表水中的农药残留状况研究而言,我国对地下水中农药残留的数据资料较少,然而由于地下水在我国总供水量中占到两成,特别是在北方缺水地区地下水甚至占到供水量的一半以上,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农药对地下水的污染控制管理,尤其是在降水丰富、地下水层较浅的地区要避免使用水溶性强,吸附性弱,降解半衰期长的农药品种。

1.3化学农药使用对农作物的污染化学农药使用对农作物的污染来源和途径有:①直接施用在农作物上的农药通过植株表皮吸收进入作物体内;②作物通过根系将残留于土壤中的农药吸收,经过体内的迁移、转化后将农药分配在整个植物体内;③作物植株通过呼吸作用吸收的大气中农药;④大棚作物使用的农药熏蒸剂,或农产品贮存时使用的保鲜喷药等。我国农作物和食品中化学农药残留问题严重,农业部曾对全国50多个蔬菜品种、1293个样品进行检测,结果显示蔬菜中农药残留合格率不到80%,甚至卫生部、农业部明文规定禁止使用的高毒农药都有相当比例的检出。

1.4化学农药使用对环境生物的污染化学农药对环境非靶标生物的污染和暴露途径有:①施药过程中,通过经口或经皮途径对非靶生物的暴露;②施药后污染非靶生物栖息地,生物通过摄取受污染的食物、饮水,或接触到受污染的空气、土壤、水;③生物将颗粒型农药误认为是粗砂或种子而食入等;④食物链的传递,难降解、生物富集性强的农药可以在不同的生物体内逐级传递、浓缩。例如某水体中小于0.02μg/L的滴滴涕经吸附作用与食物链的生物富集作用,浓度在底泥中可达390μg/L,在虎斑鱼脂肪中达到5000μg/L,而在食物链顶端生物鳄鱼的脂肪中则可高达34200μg/L,通过食物链传递,生活在该地区的野生生物都暴露在“滴滴涕”农药的危害风险之下。

2化学农药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农药环境管理职责不清晰,监管不力1997年国务院《农药管理条例》,标志着我国农药管理工作进入法制化轨道,形成以“农药生产和经营中实施农药登记制度、农药生产许可证制度、农药产品质量检验合格证制度和农药经营许可证制度”为核心的“四证”制度,“四证”制度是农药管理法制化和规范化的重要标志。然而,我国农药管理偏重化学农药的生产和经营管理方面,而农药使用的安全监管则相对薄弱。《农药管理条例》第五条规定“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有关的农药监督管理工作”,其中“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有关的农药监督管理工作,存在部门分工不明确,职责含义模糊的缺陷。条例的第二十七条“使用农药应当注意保护环境、有益生物和珍稀物种”中,既没有规定明确的监管主体和对象,也没有提出明确的保护制度和措施。农药环境监管职责不明确成为农药环境管理工作难以推动的主要根源。

2.2农药废弃物环境管理中存在盲点农药废弃物环境管理是当前我国农药环境管理中的薄弱之处。农药废弃物包括被禁止使用但仍有库存的农药、过期失效的农药、假劣农药、农药施用后剩余的残液、盛装农药容器的冲洗液、农药包装物(瓶、桶、袋)、被农药污染的外包装物或其他物品等。我国每年废弃的农药包装物约有32亿多个,包装废弃物重量超过10万t,而包装中残留的农药量占总重量的2%~5%,约占我国农药年平均使用量1%。然而农业部数据显示,抽样调查地区80%农户的随意丢弃、倾倒农药包装物和剩余农药,农药废弃物已成为环境中农药污染的主要来源。凡是生产和使用农药,就会产生农药废弃物,为此美国、加拿大、德国、比利时和巴西等发达和发展中国家分别建立了符合本国特色的农药废弃物管理模式。我国《农药管理条例》中虽然也指明了农药包装废弃物的环境危害,但规定内容笼统,没有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加之农药销售收益与回收处置责任不对等,农药生产销售企业多未对包装物进行充分回收和利用,成为农药环境安全管理中的盲点。

2.3农药环境污染监测能力落后为使农业环境监测走向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早在1991年农业部就曾建立农业环境监测报告制度、农业环境污染事故报告制度及农业环境监测年报制度,但这些制度未能在农药环境安全监管中充分发挥作用。究其原因,一是农药环境监测能力不足,基层环保机构人员水平、专业设备较低,无力开展农药环境监测工作,导致我国农药环境污染整体状况不明,很难采取针对性强的农药环境污染防治措施。二是农药环境质量标准严重不足,农药活性成分多达有700余种,我国常用的农药活性成分也超过200种,但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分别只规定了2种和13种农药的污染值,远远不能满足农药环境监测需求。

2.4农药随意使用现象普遍我国农业生产还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小规模、分散型为主,许多农民知识水平低,缺乏科学用药知识,常常根据经验选择农药品种,随意用药的现象非常普遍。很多农民甚至包括基层农业管理人员都忽略了农药是毒性物质的属性,只把它作为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不按规定配兑农药、任意加大用量和增加施用次数的现象十分普遍。农业部对全国21个省的23个县市1099个农户进行了抽样调查,结果显示,90%的农户选购农药时首先考虑防治效果,而不考虑农药毒性;90%农户施药时不采取安全防护措施;70%农户不知道农药超标对人体的危害;大多数农户不按照规定的农药安全间隔期施药和采收农产品。另外由于农药经营者、使用者仅承担农药购买成本、施药时的劳动成本,不承担农药使用后的环境成本、社会成本,也是导致不合理、不科学使用农药的重要原因。

2.5农药环境污染修复技术存在局限在现代农业环境中,农药的累积速率要远远高于环境介质的自净能力,为加快土壤、地下水、地表水等中的农药降解速度,消减环境中的残留农药,科研人员已开发了物理、化学、生物等不同类型的修复技术。物理修复技术包括客土法、低温热解吸法、蒸气浸提法、焚烧法等,化学修复法包括淋洗法、溶剂浸提法、脱氯法、电化学法等。物理和化学修复法能够在较短时间内有效的去除介质中的污染物,但是物理和化学修复方法却普遍存在工程量大、处理成本高,处理过程可能产生二次污染,甚至对土壤结构也有一定破坏的缺陷,因此并不适用于农药面源污染的环境治理。生物修复技术被认为是近年来最具有发展前途的面源污染治理技术,主要包括微生物修复法、植物修复法、酶修复法和堆肥修复法等。生物修复技术成本低,对土壤原有结构破坏小,不会造成环境的二次污染,适用于农药使用引起的面源污染治理。然而,生物修复技术也存在修复周期长、外界环境条件影响较大等限制因素,很多技术还处在实验室或小规模野外试验阶段,在大规模的实际应用中处理效果不稳定,仍有待深入研发。

3化学农药使用环境污染防治管理对策建议

3.1明确农药环境污染防治管理职责,加强各流程监管建议进一步明确农业、环保、工信等部门在农药的生产、经营、运输、贮存、使用和废弃物处置等不同环节中的监管职责,根据职责范围分别制定农药环境监管制度,相互衔接、充分协调,有效地落实农药监管职能。特别针对农药使用环节,尽快明确监管主体和对象,制定具体的农药使用环境安全监管实施细则和方案,对重点关注农药品种实行跟踪评估管理,将登记后可能造成环境危害的农药品种列入定期的环境监测项目,如有监测数据表明某种农药对生态环境有危害,则要对其进行再评审,一旦确定其危害即禁用或限用该农药。对于农药的生产、流通和销售等环节建立完善的产品追溯体系,对于已经禁用或限制使用的农药,严格限制其在市场中的流通。

3.2健全农药废弃物环境管理制度,实现农药废弃物统一回收处理建议建立针对农药废弃物管理的专门条例、法规,开展农药废弃物回收和处置管理制度和配套研究,通过学习其他国家的管理模式、处置技术,结合现有农药废弃物管理试点经验,制定和建立出符合实际、便于操作的农药废弃物管理实施细则和配套技术,使农药废弃物回收和处置有章可循、有法可治。在我国目前的农业生产条件下,建议由政府引导或组织,建立农药包装物回收点,通过回收补贴等方式收集农药废弃物,为工业化处置废弃物提供基本条件,解决现有农药废弃物的环境污染问题。另外,开展农药废弃物合理降解利用的相关研究,提出可用于生产的利用转化途径,逐步建立完善的农药废弃物回收利用产业链条。

3.3提升农药环境污染监测能力,开展农药环境污染状况综合评估提升农药环境污染监管能力,一是要提高基层环境监测机构人员的技术能力,改善设备条件,提升监测能力;二是开展农药环境质量标准基础研究,制定土壤、水等环境介质中不同农药污染控制阈值,为监测评估提供评判依据。同时建议农业和环保部门联合组织开展系统的、全面的农药环境污染监测计划和综合评估,由于农药自身的特性和环境条件等多方面因素,不同种类农药在不同环境中残留水平差异显著,因此取得土壤、水、空气和生物样本中农药残留的基础数据非常重要,可为确定优先控制农药品种提供科学依据。在对整体状况综合评估的基础上,针对污染严重程度,制定相适宜的治理利用方案并在相关责任部门监督下落实执行,逐步改善农业环境。

3.4推广农药科学使用技术,树立农民的环保意识建立高效的农药使用技术推广体系是防控农药环境污染的重要措施。通过借鉴他国先进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建立由农业管理部门、农业协会、科研院所等共同参与的农药使用技术推广平台,可由农业管理部门制定农药使用技术推广规划和项目,农业协会负责推广项目的具体组织和实施工作,科研院所则承担推广项目的技术研发和示范,形成优势互补的良好农药使用技术推广体系。通过有序的组织体系,利用基础教育、技术示范、专家入户等多种方式,推广新方法、新技术、新产品,不仅要提高农药使用者的技术水平,更要树立其科学、环保的用药意识,从终端用户防控农药滥用。同时还可以运用市场供求的杠杆功能,加强对农产品农药残留的检测和监管,增加农民使用高毒或高残留农药的成本及风险,使农民被动的合理使用低毒低残留农药,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3.5加大农药环境面源污染修复技术开发农药环境面源污染具有农药污染物复杂、覆盖面积大、修复工程量大的特点,针对农药面源污染特点,开发适合于原位、快速、高效,不易产生二次污染的修复技术是保障农业清洁生产和食品安全的基本前提。根据修复地点,生物修复技术分为原位修复和离位修复两大类型,原位修复是在污染场地直接开展的污染治理技术,主要包括微生物降解、植物富集或降解、生物通风等;离位修复是将污染土壤转移后,在生物反应器、修复滤塔中进行处理,以上技术都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农药种类、品种不同,特定的生物只能修复特定的农药,同时修复环境的营养物质、温度、湿度和pH等都影响生物活性的发挥,各种生物修复技术也都有其局限性或适用范围。研究人员应根据修复场地的环境、生态和用途等各方面因素,综合应用各类技术方法,突破单项修复技术的应用瓶颈,开发建立农药环境污染综合治理技术,实现农药污染环境的高效、安全治理。生物修复技术的开发是环境化学、生物学、毒理学等学科的综合应用,随着化学、分子生物学等基础学科理论和技术的发展,也必将促进生物修复技术的蓬勃发展。

农药污染的特点篇(2)

中图分类号:X39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69X(2009)05-0036-02

1 引 言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药生产与使用量均居世界前列。我国每年发生的农药环境污染事故呈上升趋势,已成为我国环境污染纠纷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农药污染确定的损失赔偿不尽合理,导致群众意见较大,在许多地区成为敏感问题。因此合理、公平确定环境中各种经济损失的赔偿,是实际工作中需要认真处理的问题。

2 农药及其环境污染的类型特点

农药主要是指化学农药。所谓化学农药,一般是指用于防治农、林、牧业病、虫、草、鼠害和其他有害生物的药物以及调节植物生长的加工制剂。目前世界上农药大约有千余种,主要按主要防治对象、作用方式、来源和化学结构来分类。

农药环境污染事故类型主要有3种。一是人畜急性中毒事故。在农药的环境污染事故中,最严重的是农药对人体的污染中毒事故;二是水生生物中毒事故。它是农药环境污染事故的重要组成部分,该中毒事故的主要农药类型是杀虫剂和除草剂;三是农作物受害事故。该事故的一个明显特点是受害作物比较集中,主要发生在水稻、棉花、玉米、油菜、果树上,农药种类多但比较集中,有80%是由除草剂引起的。

农药环境污染事故主要有3个方面特点。首先是突发性。多数农药环境污染事故都是意想不到的情况下发生的。其次是地域不确定性。农药环境污染事故可在生产、储运以及使用等各个环节随时发生。再次是危害的严重性。 事故一旦发生,后果不堪设想,有的可能是无法挽回的。

3 环境污染事故特点及处理原则、程序

3.1 环境污染事故纠纷案件的特点

环境污染事故纠纷案件具有民事案件性质,但又具有不同于一般民事案件的特点。

首先是绝大多数的环境污染纠纷受害一方人数众多,受害面积大,情节复杂;其次是事实确定专业技术性强;再次是处理纠纷部门复杂,有的只能由行政部门管理,有的只能由司法机关确定损害赔偿问题,有的兼有行政和司法性质。

3.2 事故纠纷的处理原则、程序

我国对污染事故纠纷主要采用如下原则: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及时处理纠纷,解决问题于萌芽状态;以调解为主;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经济、环境、社会效益相统一的原则;协调解决环境纠纷。

我国目前的处理方法可归纳为:“以行政调解、处罚为主,以法律调解、处罚为辅”。显然目前的处理方式并不完善,只有设立专门的环境污染事故仲裁机构,才能及时、公正的解决事故纠纷。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规定,我国环境污染事故民事纠纷的解决有2种并列程序:一种是根据当事人的请求由环境保护监督管理部门处理的行政处理程序,概括为申请、受理、调查、调解、处理和执行6个阶段;另一种是根据当事人的意愿直接向人民法院,由法院依民事诉讼程序审理,这也是最终的解决程序。因为在第一种程序中,如果当事人对环境保护监督管理部门的处理决定不服,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

4 污染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评估

4.1 经济损失赔偿原则及有关法律依据

确定污染事故赔偿损失的范围,必须遵循“赔偿损失的原则”:对财产损失全部赔偿的原则。财产损失包括直接和间接损失两部分;对人体健康、生命的损害,赔偿由此引起财产损失的原则;考虑当事人经济状况的原则。

法律依据首先是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其次是有关环境保护行政性法规文件,如《报告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的暂行办法》;再次是有关规章、条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农药管理条例》、《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最后是有关资源法律、法规。

4.2 环境污染事故所造成的损失分类

环境污染事故发生后,事故双方往往在损失的计算上意见分歧。为便于计算,可将损失分解为多项指标:资源的损失、社会公共事业的损失、人体健康的损失,以及工业、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损失等。

计算损失指标时,一般认为,污染物排放限度均以环境质量指标和受纳水体功能要求为基准,如污染事故中农药的排放量超过了一定限度,足以使土地、作物、水域、建筑、人民生活等方面造成损失,为弥补这种损失又必须增加额外开支的,才把额外支出列为损失目标。

4.3 确定损失时应注意的问题

全部赔偿的原则。财产损失包括直接和间接损失。如何正确计算,对解决纠纷具有重要意义。对此,我国环境保护法尚未有具体规定,但在实践中有一些经验值得参考。如以某企业排污毒死鱼苗为例,受害人直接损失是指被工厂污染物毒死的鱼苗成本,包括鱼苗费、鱼苗运输费、鱼苗死亡之前的饵料费、鱼塘租金、养鱼劳务费等。受害人间接损失是指鱼苗长成鱼后通常得到的收入,即利润部分。一种简便的计算方法,是按照一般成鱼价格的一定百分比来赔偿,例如按40%~60%进行估算。

财产损失的赔偿以一次性为限。实际中某些环境污染物,例如农药的残留期较长,一时根除较为困难。尽管如此也不宜作多次赔偿,可在确定赔偿金额时适当增加一次性赔偿的金额。一般只赔偿一次。

事故的责任者有义务尽快采取措施减少危害。有关部门在计算补偿费用时可根据事故的责任者是否在污染事故发生后及时采取了适当的补救措施以减少经济损失来确定最终的补偿费用。

参考文献:

[1] 华南农业大学. 植物化学保护[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0.

[2] 陈汉光, 丁芙蓉. 公害民事纠纷的行政处理[M]. 北京: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1994.

农药污染的特点篇(3)

1.1成因 

农业生产的压力是农业面源污染的最根本原因。由于受粮食生产的压力,农民在农业生产中广泛使用农药和化肥,这导致了农药和化肥渗入地表,并慢慢污染到周围的水资源。我国的农用耕地占世界耕地面积的1/10,但是氮肥使用量却是世界氮肥总量的1/4还多。大量没有利用和吸收的肥料营养元素会随着雨水或农田退水等间接渗入地表。另外,我国农业生产中农药使用量大,方法也不尽合理,导致农药利用率低,大部分农药会慢慢渗入土壤、空气、产品和水体中,对生态环境和人类的健康造成严重伤害。近些年来,我国集约式养殖迅速发展,一些区域的养殖量已经超过警戒值,养殖禽类和畜牧类的粪便处理效果不佳,也是水污染的主要原因。 

1.2特点 

与点源污染相比,面源污染比较隐蔽、分散性强,难监测。农业面源污染的扩散主要是通过农田排水和雨水径流,而雨水径流的随机性比较大,产生的面源污染也比较随机。再加上区域内的地理状况、水文情况不同,所以面源污染也不均匀。农业面源污染源比较广,包括农业用肥、农药、农户的生活污水排放、农村生活垃圾、养殖污染等。 

2农业面源污染的研究进展 

农业面源污染最开始的研究是20世纪60年代的欧美发达国家,70年代后在世界其他国家逐渐展开。随着面源污染的加重及环保意识的深入,人们提出了各种控制措施。我国对农业面源污染的研究起步较晚,从20世纪80年代之后逐渐深入,主要是通过分析土地利用方式与面源污染的关系入手,在水库水质探测基础上建立污染物测算模型,这只是针对农业面源污染的特点进行的最初步研究。到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开始从农药、化肥等污染源对面源污染进行深入探讨。近年来,随着国外一些面源污染模型的引入,面源污染研究者開始在全国不同地区内开展应用研究。 

3农业面源污染的防治措施 

我国虽然对农业面源污染的研究起步晚,但是在综合和引进国外先进措施和模型基础上有很大成效。主要防治措施有人工湿地技术、缓冲带技术、水陆交错技术和水土保持技术等。人工湿地技术主要是通过土壤对在河流内生长的水生植物组成独特和生态吸附系统,通过吸附系统达到降解和吸收,以减少氮磷钾等进入水中的总量。但是湿地技术会产生二次污染,所以规模化应用和推广比较难。缓冲带技术和水陆交错技术是通过对植物生长带的设计和种植,让植物对农田的剩余营养物质进行吸收,以净化水质。虽然缓冲带的效果比较好,但是随着时间推移,缓冲带也会被污染,如果得不到有效管理,缓冲带可能会变成污染源。水土保持技术主要是通过工程和农业技术、生物措施结合,来促进植物的吸收和降解,同时控制水土流失。在农业面源污染的防治过程中,农田的养分平衡是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化肥的过量施用是问题的重中之重。因此严格对农田进行养分管理,推广合理施肥是农业面源污染的重要治理方式。 

4对农业面源污染的未来展望 

农业面源污染研究和治理涉及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多方面理论,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在目前研究进展现状的基础上,对未来的展望如下: 

一是要应用同位素技术来跟踪农业面源污染研究,以提供精确的科学数据。同位素技术主要是以流域为单位,把大气—植被—土壤—地表水—地下水作为一个系统来进行跟踪,以辨识农业污染的来源,并对来源进行定量,以估算出农业面源污染物的输出和迁移等;二是通过一定模型来确定面源污染与水体之间的缓冲过度区。沟渠可以通过植物和底泥吸附来进行自然降解,以降低污染物进入水体的数量;三是农业面源污染主要是对河流、水库等地下水的污染,研究农业面源污染在地下水中的输出和影响规律,也是未来的研究重点和热点;四是构建河流总体容量控制模型,以形成对河流的环境治理和管理机制。主要是将河流分为一级、二级和小支流,按照治理目标依次进行治理,通过方案解决小流域污染的基础问题。通过健全农业面源污染的监测和预警体系,发挥出治理方案的宏观性和时效性。 

参考文献 

农药污染的特点篇(4)

【摘 要】农村环境污染日益加重。本文分析污染原因并尽快制定治理措施及环境监测方案已成为近年环境监测工作的重点。

关键词 农村环境污染;原因;防治;监测

近年来,随着工业和城镇生活点源污染得到了逐步地治理,农村环境污染已逐步成为我国环境污染的主体。我国是世界上化肥、农药使用量最大的国家,化肥和农药年施用量分别达到了4700万吨和130多万吨,而利用率仅为30%左右,流失的化肥和农药造成了地表水富营养化、地下水污染、农田土壤以及空气的污染;另外生活垃圾的处理没有形成规模,几乎全部露天堆放;大量的生活污水也全部直排,这些都致使农村的环境质量已普遍开始恶化,所以尽快在农村开展全面的水、气、土壤、生物的监测工作,根据监测数据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治理措施,已经成为当前农村环境治理工作的重中之重。

1 化肥与农药对环境的污染

1.1 对地表水及地下水源的污染

化肥随农田径流带入地表水体的氮占人类活动排入人体氮的51%,这些江河水域中氨氮和硝酸盐都是主要污染物,富营养化日趋严重,同时又造成地下水污染。另外,农药对水体的染污也很普遍,全世界生产了约150万吨滴滴涕,而其中的100万吨左右仍残留在海水中。[1]

1.2 对土壤的污染

长期大量地使用氮肥特别是大量施用铵肥,使土壤逐渐酸化,板结。一些地处热带的农田长期大量施用氮肥而不用有机肥,致使土壤严重板结,最终丧失了农业耕种价值。农药在其使用过程中,约有一半药剂下落在土壤中,而由于农药本身不易被阳光和微生物分解,对酸和热稳定,不易挥发且难溶于水,故残留时间很长,特别对粘土和含有机质的土壤残留性更大。

1.3 对大气的污染

农药微粒随着蒸汽散发空中,随风飘移,污染全球。特别是滴滴涕,它除了化学稳定性和物理分散性外,滴滴涕还具有独特的流动性,它能随水汽共同蒸发到处流传,致使整个生物圈都受到污染。

2 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对环境的污染

据统计,在日常生活中,全国农村每年产生的生活污水约80多亿吨,部分污水直接进入到地表水及地下水造成污染;农村全年产生生活垃圾约1.2亿吨,大部分得不到有效的处理,全部露天堆放,垃圾臭气直接在空气中传播,大量细菌、各种微生物、病毒对农民生活造成极大的危害。

3 畜禽养殖对环境的污染

农村大量畜禽养殖都是圈养或散养,圈舍很少定期消毒,空气污染严重,另外大量的畜禽粪便都是露天堆放,然后经过自然发酵后才能成为农家肥,在此过程中对空气造成二次污染,同时堆放时没有进行防渗、防漏处理,部分渗滤液直接进入地下水,然后通过地下径流进入地表水,对水质造成污染。

4 环境污染的防治措施

4.1 科学施用钾肥、磷肥、广泛施用有机肥、积极推广微生物肥料和垃圾堆肥。因地制宜,综合多种因素进行考虑,合理并科学地施用化肥。有机质是农作物营养元素的主要来源,同时也是作物所需的各种微量元素的源泉,同时还能促进土壤有益微生物的活动。土壤中的有机物质以及施用的厩肥、人粪尿和绿肥等,很多营养成分在未分解前作物是不能吸收利用的,也要通过微生物将它们分解,变成可溶性物质,才能被作物吸收利用。垃圾堆肥和垃圾复合肥的产生,既处理了城市垃圾,防止了污染,又生产出能够满足农业需要的高质量的有机肥料。

4.2 减少农药的使用量,采取综合防治的方法研究新的杀虫除害途径;搞好农药安全性评价和安全使用标准的制定工作;安全合理地使用现有农药;发展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使用农药之前,首先必须调查研究各种病虫害的起因和发生的条件,做到能预测预报,对症下药。其次是混合和交替使用不同的农药,以防止产生抗药性并保护害虫的天敌;另外还要注意改进农药使用性能,改进农药在使用中的某些缺点。[1]

5 农村环境监测方案

5.1 建立建全地表水监测系统

在地表水流经的区域以村镇为单位,以村镇的排污口及取水口为界点,设置一个或几个村镇的采样断面,每年定期进行地表水项目全分析,在每年的农村灌溉期增加监测频次,分析上、下游水质各项指标的变化规律,并将监测结果进行流域内的全程比对,以便于发现其污染程度和变化规律,分析污染原因,制定污染治理措施,以求尽快改善水质状况。

5.2 建立地下水监测体系

根据地下水的流向、经过的岩层、地下水水深,以村镇为单位设立监测点位,每月进行一次地下水水质监测,着重开展化肥、农药涉及项目,同时进行同一地下水系间的监测数据比对,结合当地化肥、农药使用的品种与数量分析地下水变化规律,分析污染原因及变化趋势,因地制宜地制定污染治理措施。

5.3 建立空气自动监测站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以村为单位设立空气自动监测子站,在乡镇设立数据终端,设专人进行数据传输和系统维护,各三级监测站可以时时监管、监控全县各村镇的空气变化情况。另外,同时可以在村屯增加临时监测点位,根据农村实际情况增加监测项目,这样农村的整体空气状况就会形成全县、全省乃至全国的监测网络,使农村的空气监控成为可能。

5.4 定期开展农村土壤监测

目前在全国开展的农村环境普查工作已经进行三年了,应该尽快将这项工作做为监测站的例行监测工作,加大监测频次,增加监测点位,力求最大限度地反应出农村土壤现状,极时发现土壤变化趋势,将已经出现板结状况的土壤尽快进行改良,将出现轻微污染的土壤马上改变种植方向及化肥、农药的施用方案,对于土质优良的土壤尽量减少化肥、农药的施用量,保持土壤现有的状况。

农村的环境污染问题已经不容乐观,农村环境监测工作又将面临涉及面积广、人员多、设备和技术人员短缺、工作环境艰苦等等问题,所以尽快建立起农村的环境监测体系将是对环境监测工作的又一次重大考验。

农药污染的特点篇(5)

1农业面源特点

农业面源污染是指在农业生产活动中,化肥、农业、畜禽粪便以及其他有机或无机污染物质,通过农田的地表径流和农田渗漏,引起的对水层、湖泊、河岸等生态系统的污染。农业面源污染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

(1)分散性和隐蔽性。与点源污染的集中性相反,面源污染具有分散性的特征,它随流域内的土地利用情况、地形地貌、水文特征、气候、天气等的不同而具有空间流动性和时间上的不均匀性。排放的分散性导致其具体污染发生的位置不易识别,因此很难从某点进行治污。

(2)随机性和不确定性。农业面源污染,影响因素很多,随机影响很显著。例如,农作物的生产会受到自然的影响,因为降雨量的大小和密度、温度、湿度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化学药品对水体的污染情况。

(3)广泛性和不易监测性。由于面源污染涉及多个污染者,在特定区域内的排放又是相互交叉的,加之不同的地理、气象、水文条件对污染物的迁移转化影响很大,因此很难具体监测到单个污染者的排放量.[1]。

2农业面源来源

目前我国农业面源污染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农村居民生活废物,包括农业生产过程中不合理使用而流失的农药、化肥、残留在农田中的农用薄膜和处置不当的农业畜禽粪便;二是污水灌溉以及多种激素的使用.[2]。

3农业面源存在的问题

(1)农民施用肥料不科学。虽然测土配方施肥已经在我国农村进行了试验推广,但还没完全为广大农户所接受,普及使用率不高。

(2)合理施用农药有待提高。农药的施用不当是导致面源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虽然有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在控制农药的施用,但还是有一部分人为了追求自身的利益滥用禁止施用的农药或者假冒伪劣药品以及农民施药不当导致作物和环境的污染。

(3)秸秆利用率较低。目前我国农村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很低,绝大部分的农作物秸秆都被野外焚烧,同时还有部分农作物秸秆乱置乱堆,造成面源污染。

(4)缺乏对农业面源污染源头控制的监督体系和奖惩措施。对于面源污染,源头控制的监督体系和相应机制的完善十分重要。在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对各项农业环境技术标准执行情况的监督主要通过政府专项拨款,依托当地的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部门代行这一职能。而在我国,无论是重要的水源保护区还是水污染已很严重的流域和高污染风险地区,目前均无源头控制的监督体系和相应的奖惩措施,对农民和农村农资供销专业户不规范的生产、经营行为缺乏指导和监督.[3]。

(5)部分农民面源污染防治意识欠缺。虽然有关部门制定了一些农产品安全生产标准,但由于部分农民面源污染防治意识欠缺,科学施肥、施用农药等还有待提高。没有形成有效的减少生产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的环保意识。

4农业面源治理防治对策

4.1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提高化肥的有效利用

测土配方施肥应该说是最科学合理的施用肥料,按“缺什么补什么”思路进行施肥指导,既可以保证肥料最高利用率,充分发挥肥料的效益,又可以在保证作物正常生长的情况下,最低限度地使用化肥,避免浪费和污染。

4.2减少化肥,农药的施用量,推广生物农药和有机化肥

生物农药是利用生物及其基因产生或表达的各种生物活性成分,制备出用于防治植物病虫害、杂草、鼠害以及调节植物生长制剂的总称,具有高效性和无害性。目前,国际上已商品化的生物农药有30余种,约占农药销售额的30%.[3],我国也将逐步用生物农药取代化学农药。

4.3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

通过秸秆还田,可以补充土壤养肥,培肥地力,避免浪费和污染,实施免耕覆盖沃土技术、堆沤发酵或过腹还田等方式处理农作物秸秆。推广稻田秸秆覆盖连续免耕技术,实施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提高土壤肥力,逐步提高秸秆能源化利用水平。或者通过利用秸秆进行生物发酵产生沼气等干净能源。

4.4农田废弃物收集处理

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处理设施的基础建设加快农村生活垃圾的资源化进程,提出资源循环利用的方案。将化肥、农药、除草剂等农业投入品包装袋(瓶)和地膜、塑料、育秧盒等废弃物集中分类收集、处理。

4.5建立管理政策体系

科学制定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及经济发展布局的有关政策,制定科学、全面的面源污染检测指标,并进一步完善监督体制;通过媒体积极进行相关知识的宣传、教育,对有关人员进行培训,并建立相应的考核体系,尝试建立许可证制度,建立信息公开和交流制度,尝试建立生态补偿制度,如财政转移支付、补贴、税收等,并且确定政策细节,如财政转移支付的比率,补贴程度、补贴操作方式,税率征收对象、征收方式等.[4]。

4.6加强宣传引导

一是加强面源污染危害和原因的宣传,开展农村面源污染倡议活动,增强全民生态环境意识与参与意识;二是加强农民专业技术组织的建设,发展农业种植业专业户,提高种植业效益,促进农业技术推广和应用,并启动面源污染控制新技术的研究和示范。

参考文献:

[1] 胡心亮,夏品华.农业面源污染现状及对策[J].贵州农业科学,2011,39(6):211~215.

农药污染的特点篇(6)

农药使用不当造成多方污染

按照农业部规定,神农丹只能用于棉花、烟草、花生、甘薯等农作物,甘薯、花生这两种作物生长期较长,实验证明能保证安全。即使如此,在用药量、用药次数和用药方法上也有严格的限制,但据报道,潍坊的农民每亩使用神农丹8~20公斤,是规定用药量的3~6倍。专家表示,滥用神农丹会造成生姜中农药残留超标,还会对地下水造成污染。“农民种姜使用神农丹后,通过不断浇水灌溉,会使大量的农药成分进入土壤,并溶解到地下水中。”专家解释说。

事实上,由于农药的大量、大面积使用,不当滥用,以及农药的不可降解性,已对地球造成严重的污染,并由此威胁着人类的健康。“过度使用甚至滥用农药是我国农田土壤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时也会相应造成地下水污染。地下水农药污染主要集中在华北、东北、西北和西南地区。这次山东潍坊滥用神农丹对地下水的危害肯定也不小。”中国环境修复产业联盟秘书长高胜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据统计,中国每年农药使用面积达1.8亿公顷,上世纪50年代以来使用的六六六达到400万吨、DDT达到50多万吨,受污染的农田1330万公顷。土壤中累积的DDT总量约为8万吨。粮食中有机氯的检出率为100%,小麦中六六六含量超标率为95%。

专家指出,过度喷洒农药所带来的污染是多方面的。由于农药的使用通常采取喷雾的方式,农药中的有机溶剂和部分农药漂浮在空气中,污染大气;农田被雨水冲刷,农药则进入江河,进而污染海洋。另外,农药还可由气流和水流带到世界各地,残留土壤中的农药则通过渗透作用到达地层深处,从而污染地下水。

农药污染对健康构成威胁

专家指出,有机氯农药,如六六六、DDT等,稳定性强,不易分解,大量使用不仅直接造成对农作物的污染,同时农药残留在水、土中,通过食物进入人体,危害健康。有机氯农药的化学性质非常稳定,在生物体内不易分解,它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后,在人体中日积月累,而人体又不能通过新陈代谢把它排出体外,有害物质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将会出现中毒症状。

“以有机氯农药为例,由于其具有不易分解的稳定性,已经污染了地球上的每一个角落,连南极大陆的企鹅体内也已发现有机氯农药。此外,金属制剂的危险性也很大。喷洒过汞制剂的粮食、水果、蔬菜中都含有汞,可直接引起食物中毒;除草剂和杀菌剂本身的毒性往往不大,但它们分解后的物质有剧毒,因此危害也相当严重。”周志强表示。

修复难度大 应重在污染预防

“很多农药属于持久性有机物。相比石油类等常见地下水有机污染物,地下水农药污染往往不易降解,具有持久性,治理修复困难,周期长等特点。”高胜达如是说。

对于如何预防农药污染事件的发生,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博士生导师、环境政策与环境规划研究所所长宋国君建议,从农药的生产端和使用端两方面着手。

农药污染的特点篇(7)

中图分类号: TP3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4)25-5988-03

1 概述

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生产为了提高产量,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等投入品,引发了严重的农业面源污染,破坏了农业生态环境,制约了农业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引起了我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并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防治农药、化肥和农膜等面源污染”[1]。农业面源污染,又称农业非点源污染,也称农业扩散性污染,是指在农业生产活动中,氮素和磷素等营养物质、农药以及其它有机或无机污染物通过农田的地表径流和农田渗漏造成水环境的污染,主要包括化肥污染、农药污染、畜禽养殖污染[2]。农业面源污染的特点是面广、分散、隐蔽、来源多、增长快、处理率低。

聚类分析是多元统计分析方法中的一种,是非监督模式识别的一个重要分支。聚类是按照事物的某些属性,把事物聚集成簇,使簇内的对象之间具有较高的相似性,而不同簇的对象之间的相似程度较差。采用数据挖掘的聚类技术从现有的农业生产中关于化肥、农药、农膜的投入以及畜禽污染物排泄的数据中获取相关知识,以加强对农业面源污染的形成原因进行更加全面的认识,辅助快速而有效的控制面源污染,便于农业面源污染的预防和治理。

2 材料与方法

2.1 数据来源

数据来源于2013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4]和2012年中国农业年鉴[5]。针对造成农业土壤污染的污染面源,选取化肥使用密度、农药使用密度、农膜使用密度、地膜使用密度、农用柴油使用密度和畜禽粪尿排泄密度六项项指标进行测算,其中化肥、农药、农膜、地膜和柴油使用密度这 5 项指标分别用农作物单位耕地面积的化肥使用量、农药使用量、农膜使用量、地膜使用量和柴油使用量来表示。畜禽粪尿排泄密度用农作物单位面积的畜禽粪尿排放量表示, 其中畜禽粪尿排放量用畜禽年末出栏数量和年排泄系数[6]的乘积来表示,处理后的数据如表1所示。

2.2 聚类技术Kmeans算法

聚类通常指一个类簇内的实体是相似的,不同类簇的实体不相似;一个类簇是测试空间中点的会聚,同一类簇的任意两个点间的距离小于不同类簇的任意两个点间的距离。类簇可以描述为一个包含密度相对较高的点集的多维空间中的连通区域 [7]。聚类算法的选取主要取决于所研究数据的类型、聚类的目的和应用等。聚类算法大致上可分为层次聚类算法、划分式聚类算法、基于密度的聚类算法、基于网格的聚类算法、基于模型的聚类算法等[8]。

Kmeans算法是一种基于划分的聚类算法,它通过不断的迭代过程来进行聚类,当算法收敛到一个结束条件时就终止迭代过程输出聚类结果。该算法的基本流程:先指定需要划分的簇的个数k值;然后随机地选择几个初始数据对象点作为初始的聚类中心;第三,计算其余的各个数据对象到这个初始聚类中心的距离,把数据对象划归到距离它最近的那个中心所处在的簇类中;最后,调整新类并且重新计算出新类的中心,如果两次计算出来的聚类中心未曾发生任何的变化,那么就可以说明数据对象的调整已经结束,也就是说聚类用的准则函数是收敛的,算法结束[9]。

2.3 数据处理

利用Weka软件,采用Kmeans聚类算法,对表1的数据进行聚类处理,得到的挖掘结果如下所示:

kMeans

Number of iterations: 3

Within cluster sum of squared errors: 4.435785382426557

Missing values globally replaced with mean/mode

Cluster centroids:

Attribute Full Data ① 第1类包含15个省份,这些省份单位面积畜禽粪尿排放密度(均值20167.0667)很高,而其他污染面源使用密度较低。

② 第2类包含12个省份,这些省份农用化肥使用密度很高(均值646.275),农药使用密度(均值22.3725)偏高,地膜使用密度(均值96.0375)偏低,其余污染面源均在全国平均水平。

③ 第3类包含4个省份,这一区域单位面积畜禽粪尿排放密度(均值15811.5)明显偏低,而其他污染面源使用密度都非常高。

3 结果分析

分析聚类Kmeans算法聚类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类的15个省份,分别是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具有畜禽养殖污染严重以及单位面积农农资投入量较低的特点。该区域畜牧业发达,种植业欠发达,畜禽粪尿排放密度高于其它地区,属于畜禽养殖重污染区域。

第二类的13个省份,包括北京,天津,河北,江苏,安徽,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具有化肥使用密度偏高和畜禽养殖污染较低的特点,该类区域农业生产有一定规模,畜牧业也有一定发展,属于农资污染偏高,畜禽养殖偏低区域。

第三类的4个省份,分别是上海,浙江,福建,海南,具有畜禽养殖污染明显偏低以及单位面积农资使用密度突出的特点。该类区域农业生产规模大,农资投入量很高,各类农资单位面积使用量远超全国平均水平,属于农资污染严重区域。

4 结论

农业面源污染具有污染源多样性、非特定性、不确定性等特点,已经对我国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发展产生严重的影响,因此进一步提高对农业面源污染认识,了解其形成原因,辅助快速而有效的控制面源污染具有重大意义。采用数据挖掘聚类技术Kmeans算法对各省份的农业面源污染数据进行聚类处理,将全国各地区以农资和畜禽养殖污染程度为标准分为三个区域,从分析结果中我们了解到了各地农业面源污染形成的原因,从而对其面源污染进行预警,便于农业面源污染的预防和治理,从根源上控制农业面源污染。

参考文献:

[1] 周早弘.农业面源污染实证分析与政策选择[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09.

[2] 黄春田.泰山区农业面源污染状况及防治策略研究[D].泰安:山东农业大学,2011.

[3] 杨林章,冯彦房,施卫明.我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技术研究进展[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3,21(1):96-101.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农村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47-50.

[5]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农业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

[6] 刘培芳,陈振楼,许世远,等.长江三角洲城郊畜禽粪便的污染负荷及其防治对策[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2(5):456-460.

农药污染的特点篇(8)

中图分类号 X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24-0245-01

农业面源污染,是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化肥、农药、地膜等农用物资的不合理使用,以及畜禽粪便等农业废弃物的任意排放而造成的水体、土壤和大气的污染[1-3]。滥用化肥和农药不仅污染环境,而且导致在食品中的有害残留。据统计,农业面源污染占河流和湖泊富营养问题的60%~80%。解决农业面源污染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1 安顺市农业面源污染现状

安顺市位于贵州省中西部,地理位置为东经105°13′~106°34′,北纬25°21′~ 26°38′,位于贵州高原东斜坡的中部,地处长江水系乌江流域和珠江水系北盘江流域的分水岭地带,全市国土面积9 267 km2,占全省国土面积的5.26%。近年来,随着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全市建成一批优质粮油、蔬菜、茶叶生产基地,基本形成了山药、韭黄、辣椒、花椒、大蒜、生姜等“多乡一特、多村一品”的特色农产品生产格局。安顺市农业面源污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农用化学品投入量大,但转化、利用率低。据相关数据表明,我国化肥平均利用率为35%,农药利用率为30%,农膜回收率不足30%。二是化肥污染。全市2012年化肥总用量(实物量)约21.86万t,平均化肥施用量为2 055 kg/hm2,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三是化学农药污染。全市2012年农药总用量529 t,虽然农药施用量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但在局部地区农药施用频次大,用量高。四是农膜污染。全市2012年农膜使用总量约为1 785 t,以贵州省地膜残留量37.5 kg/hm2计算,每年大约有451 t农用薄膜残留在土壤中。五是畜禽粪便污染。畜牧业污染源主要来源于畜禽产生的粪、尿和冲洗圈舍污水。据有关资料,2010年全市畜牧业COD排放量约3 860 t,氨氮排放量341 t。六是工业污染。工业“三废”(废水、废气、废渣)排放造成污水灌溉面积不断扩大、渔业水域富营养化等,以工业污染为主的点源污染转变成为面源污染。

2 安顺市治理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措施

2.1 开展农业面源污染调查与监测工作

完成全国第1次农业污染源普查工作,设立2个农田污染监测点;完成覆盖全市29.3万hm2农区的4 880个土壤重金属污染调查土壤样品的采集工作,涉及工矿企业周边污染区、污水灌溉区、大中城市郊区污染区,为下一步完善农产品产地土壤环境质量档案,为特色优势农产品产业发展提供依据[4]。

2.2 加大执法力度,开展农业投入品执法检查

积极开展对农药、肥料、兽药、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等农业投入品的市场专项整治,严厉查处违法违规行为,杜绝有害、高毒、高残留农业投入品进入流通环节。

2.3 实施农村沼气项目

截止2012年底,全市共建成农村户用沼气池11万余户(口),84个养殖小区和联户沼气,畜禽养殖场常温、中温发酵大、中沼气工程共60余座(处)。

2.4 推广农业实用技术

一是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自2006年以来,全市培训农科户和技术骨干13万人次,发放施肥建议卡93万份;共新建6个土壤分析化验室,采集土样3万个,进行常规和中微量元素分析32万项次;推广测土配方科学施肥57.3万hm2,经测算,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化肥利用率提高3~5个百分点,化肥施用量减少34.5 kg/hm2,实现总增产24万t,增收节支3.038亿元(平均增收节支530.4元/hm2)。二是探索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开展推广秸秆气化炉、秸秆制作固体燃料、栽培食用菌等秸秆综合利用途径的探索与尝试。三是推行绿色、生态植保。推广低毒低残留农药、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及频振式杀虫灯物理杀虫技术,减少农药对农产品和生产环境的污染。近几年,安顺市在水稻、蔬菜、茶叶等作物上推广频振式杀虫灯覆盖面积达3 333.3万余hm2。四是积极开展无公害认证工作。到2012年底,全市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38个,产地认定面积13 127 hm2;无公害农产品产品认证17个,产品认证面积2 718 hm2;成立了市、县(区)级农产品质检中心5个,省市级农残监测点37个。

2.5 开展农村清洁工程示范村建设

大力推广生态施肥、病虫害生态控制等技术,推动农业生产清洁、农村生活环境净化和农民生态文明意识提升的农村清洁工程。全市已选择在农户素质较高,有较高生态意识的21个村,实施了农村清洁示范工程,“十二五”期间,在全市拟建设84个乡村清洁工程示范村。

3 治理农业面源污染的几点建议

3.1 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加大资金投入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事业,政府要将其真正纳入工作议事日程,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农业环境保护是一项公益事业,但资金不足,阻碍了农业环境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各级政府应当将农业环境保护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并随着地方经济的增长逐年增加投入。

3.2 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技术的宣传、培训与推广

一是提高农用化学品利用率。大力推广测土配方科学施肥技术和植保综合防治技术,推广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实施绿色控害,提高化肥、农药利用率,减少化肥、农药、农膜对农业生态环境的污染。二是增施有机肥,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增施有机肥达到土地的用养结合、提高化肥利用率,解决农业生产中有机肥缺乏、化肥过量施用造成的土壤板结、农产品品质下降、污染水源的问题;切实提高秸秆还田数量、质量,减少秸秆对环境的污染。三是实施生态养殖。合理规划,使规模化养殖场尽可能远离河流、水源;对现有养殖场推广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技术,在重要的水源地区域的畜禽养殖场建设大中型的沼气工程,推进畜禽粪便的资源化利用,防治养殖污染。四是走生态发展道路,发展循环经济。推广以沼气为纽带的循环利用模式,通过沼气池产生沼气、沼渣、沼液,促进农村多种类型的种养模式发展。如猪—沼—稻、猪—沼—果、猪—沼—菜、猪—沼—茶、猪—沼—鱼等模式,沼渣、沼液作茶园、菜园、果园有机肥,实现资源高效利用;开展沼肥的综合利用,如沼液浸种、沼液作追肥、沼渣作底肥以及用沼液、沼渣配制营养土等,有效带动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专业村、生态农业示范村的发展。五是强化农业生产流通管理,规范农资市场。加大农业执法力度,减少高毒、高残留农药和劣质农资的使用,打击假冒伪劣产品,减少有毒有害物质对环境和农产品的危害。六是加强宣传,逐步转变农村生产生活方式,控制农村废弃物的污染。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从源头清洁农业生产过程、农村生活环境、农业生态环境,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4 参考文献

[1] 詹可志.贵州省农业面源污染现状分析及防治对策[J].贵州农业科学,2007,35(B07):123-125.

农药污染的特点篇(9)

农业面源污染是指由沉积物、农药、废料、致病菌等分散污染源引起的对水层、湖泊、河岸、滨岸、大气等生态系统的污染。由于农业生产活动的广泛性和普遍性,加上农业面源污染涉及范围广、随机性大、隐蔽性强、不易监测、难以量化、控制难度大,因此,农业面源污染已成为目前影响农村生态环境质量的重要污染源,其发展趋势令人担忧。为保护有限的农业发展资源,建设美好的人居环境,健全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法律法规、建立监督管理体系,治理农业面源污染已刻不容缓。

一、农业面源污染的危害

目前,农业面源污染已成为影响农村生态环境质量的重要污染源,尤其对水环境的污染影响最大。农业面源污染导致农产品产地生态环境呈恶化趋势,受污染的农田比例逐步上升,导致农产品安全问题十分突出,农产品出口贸易严重受阻。由于农业面源污染,造成部分地区生产的蔬菜、水果中的硝酸盐、农药和重金属等有害物质残留量超标,如据湖南省农环站2003年调查统计显示,蔬菜中有机磷类农药残留超标率达15%,镉、铅等重金属硝酸盐、亚硝酸盐招标率都在60%左右,部分地方有害物质综合超标率达到100%。农业面源污染会造成大气、水体、土壤、微生物污染,对人居环境产生危害,严重影响人们身体健康。

二、农业面源污染的来源与污染现状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不合理使用化肥、农药、畜禽(水产)养殖废弃物、农膜残留、农作物秸秆、城镇居民生活垃圾、污水等造成的水体、土壤、生物和大气的污染,严重制约了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一)化肥的污染

化肥污染是在农业生产中因施用大量化学肥料而引起土壤、水体和大气的污染。研究表明,氮肥的利用率为30%~40%,磷肥的利用率只有10%~15%,钾肥的利用率为40%~60%。长期不合理过量使用化肥,造成土壤结构变差,土壤板结,地力下降,农作物减产。氮肥浅施、撒施后往往造成氮的逸失,不仅对大气造成污染,而且对臭氧层起到破坏作用。同时,化肥的不正确使用,也会增加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强温室效应。特别是过量施氮,造成农产品硝酸盐含量过高和重金属含量超标,对人类的食物安全和健康造成威胁。

(二)农药的污染

目前我国农药年产量50万吨,位居世界第二。我国每年农药的使用量在23万吨左右,平均使用农药2.33kg/hm2,其中浙江和上海用药水平最高,分别达9.96 kg/hm2和9.85 kg/hm2。目前我国农药的过量施用在水稻生产中达40%,在棉花生产中超过了50%。我国使用农药中杀虫杀满剂占62%,杀菌剂占21%,除草剂占17%。农药的不合理使用,在一定时间内或多或少都有部分残留或超量残留在农作物上,导致农产品农药残留量增加,严重影响了人民的身体健康和出口贸易。

(三)农膜的污染

农膜的推广使用给农田土壤带来 “白色污染”。农膜属高分子有机化学聚合物,在土壤中不易降解而且降解之后产生有害物质,逐年积累,污染土壤生态环境。农膜中所含的联苯酚、邻苯二甲酸酯等微量环境荷尔蒙物质还会对农产品带来污染,并危害人类的健康。绝大部分使用不可降解地膜,在地膜残留严重的地方,农作物减产20%~30%,这对农业可持续发展来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隐患。

(四)畜禽粪便的污染

近几年,我国畜禽养殖业迅速发展,每年畜禽粪便及粪水的排放量逐年增加,畜禽粪便污染问题成为当前农业面源的主要污染源之一。根据国家环保总局2001开展的23个省3畜禽养殖污染调查显示,1999年全国畜禽粪便排放量为19亿吨,为同年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7.8亿吨的2.4倍。畜禽粪便不经任何无害化处理就直接排放,这些畜禽粪便携带大量的大肠杆菌、寄生虫卵等病源微生物和大量的氮、磷等进入江河湖泊,不仅污染养殖场周围的环境,而且导致水体和大气的污染,更是我国江河湖泊富营养化的主要污染源。

三、防治农业面源污染对策与措施

(一)广泛宣传教育,营造防治农业面源污染的社会氛围

加强对农民的宣传和教育,让农民知道农业面源污染的危害和原因,认识到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对于农业环境安全,对于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进而确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顺利实现的重大意义。要重视舆论宣传,充分发挥电台、电视、报刊、网络等大众媒体的作用,提高公众的认知度、环保意识和参与意识。对重点人群、重点地区进行重点宣传、教育和引导,让群众充分认识到农业面源污染对社会危害性和治理工作的重要性,提高全社会对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重要意义的认识,逐步让农民树立起农业资源的忧患意识、环境保护的参与意识。

(二)进行循环利用,降低农业面源污染的数量

大力推广示范“农田水微循环利用”、“稻田养鱼(鸭)”、“猪-沼-果(菜)”等新的模式和技术,进行循环利用,降低农业面源污染的数量。如发展以沼气为纽带的庭院式生态农业模式,将种植业、养殖业与沼气使用相结合,以获得最佳的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使用沼液替代传统的农药浸种,减少了农药的使用量,减轻农药对农田的污染;沼液、沼渣是优质的有机肥,沼肥的施用减少了化肥和农药的施用量,提高了土壤有机质的含量,减轻了化肥和农药对农产品、土壤和水体的污染,为发展无公害农业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三)完善法律法规,依法控制和减少农业面源污染

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等现有法律法规,严格执法程序,加大执法力度,做到有法可依、违法必究。制订和完善农产品生产和安全质量标准、农产品基地环境质量和污染物排放标准,积极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完善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奖励扶持政策,依法控制和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强化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制度建设,使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真正纳入法制的轨道,依法治理,从源头抓起,切实有效地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积极推进高效生态农业建设,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四)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加快农业面源污染的综合治理

利用生物杂交、生物遗传技术培养出高产、抗病、固氮的作物,可以减少化肥、农药的施用;通过杂交育种技术培养具有特殊降解、吸收能力的植物、微生物等,利用它们吸收过滤地表径流、净化污水。通过堆肥处理,不仅有效地解决固体废弃物的出路,解决环境污染和垃圾无害化的问题,同时也为农业生产提供了适用的腐殖土,从而维系自然界良性的物质循环。大力推广有机肥和平衡施用氮磷钾肥及微量元素肥料。鼓励和引导增施有机肥、生物肥、专用肥、BB肥、长效肥、缓释肥和有机复合肥等新型高效肥料。积极推广以控制氮、磷流失为主的节肥增效技术,提高肥料的利用率。

【参考文献】

农药污染的特点篇(10)

1.2对农药化肥等所带来的污染的防控措施农药化肥等中的化学物质对土壤的危害性极大,为了使农药和化肥对环境的污染减小到最低,在使用中一定按照科学的方法使用,建议在农村使用生物农药和有机化肥,这样既减小了对土地的损害,又生产了“绿色食品”,做到环保,健康。

2.妥善处理农村废弃物,做好污水排放问题

农村废弃物主要包括生活垃圾,家禽牲畜类的粪便等,这些垃圾是病菌传染的主要载体,对人的健康存在威胁,对家禽和牲畜的瘟疫传播有潜在的危险性。在农村地区,废弃物已成为污染的主要来源,环保方面对于农村废弃物处理问题已经提上日程,从现实情况看来,发展沼气工程与无公害农业实现整体化,采用循环再生,实现协调发展是解决农村废弃物污染的主要途径。建议将农村废弃物资源化处理与我县农村城镇化发展总体规划相结合,制定政策,加大对农村的资金和技术支持,是的农村废弃物污染及早得到解决。家禽牲畜类粪便也是一种宝贵的饲料和肥料资源。畜禽粪便中含有大量的氮、磷等营养物质,通过加工处理成优质饲料或有机复合肥料,开发利用畜禽粪便不仅能变废为宝,不仅可以解决农村粪便类污染问题,还可以减少生产成本,解决农村用能问题,极大地改善污染状况,切断病菌的传染,具有很好的社会现实意义和一定的经济效益,对于促进我国农村资源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治理好农村周边乡镇企业的各种污染问题,减少对农村环境的破坏

3.1乡镇企业的主要污染现状及原因我县是山区农业县,我县一直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在不懈努力。而县内的一些中小型企业的污染问题一直未得以彻底解决。随着农村城镇化的趋势的发展,乡镇企业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也在污染方面带来了很多的问题。比如企业水污染,粉尘污染,噪声污染等等。我县乡镇工业行业大都存在人才匮乏,技术水平低和设备简陋等方面的问题。我县乡镇地区企业多数是小规模企业,设备购进的大都是廉价设备,这本身就对环境污染存在潜在的隐患。我县缺少对乡镇地区企业污染及其特点的追踪,加之乡镇工业污染防治体系的发展滞后于农村现代化进程,导致我县的乡镇企业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这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目前我县绝大部分乡镇没有建立专门的环保机构和队伍,环境一级检测部门不到位,存在环境问题无人问,环境事故无人管的现状。

3.2对与乡镇企业污染情况的处理措施针对我国在法律法规制定中有关农村环境保护针对性不强的现状,加速对乡镇工业污染防治的环境法律法规建设,完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逐步建立健全适应乡镇特点和环保工作实际需要的法律法规体系,推动乡镇工业污染防治工作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我县应该促进有关政府部门加强这方面工作,为基层职能部门提供法律和政策依据,加强乡镇环境保护基本制度和基础体系建设。无论是在乡镇政府,还是在乡镇企业,都要把乡镇环境污染防治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生态建设和环境污染整治工作重要组成部分,实行领导责任制,建立综合环境防治体系,在乡镇政府,或者村级部门,成立专门的环保小组,对环境污染防治重视起来,使农村环境极大得到改善,使我们的城镇化速度不断加快,让我们的家园越来月美丽,身体越来越健康。对与小规模的乡镇企业来说,要加大引进高科技人才,不断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在政府的帮持下,购进新的设备,扩大生产规模,减小因设备和技术的问题对环境带来的污染。

上一篇: 大气环境规划 下一篇: 光伏市场发展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