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体育活动汇总十篇

时间:2024-02-28 15:45:51

初中生体育活动

初中生体育活动篇(1)

1.1兴趣广泛,不断分化

初中生由于知识范围扩大,求知欲不断增强,他们不仅关心课内的学习和锻炼,而且关心课外活动和班级、校际间的各种比赛;许多少年经常关心国际国内的重大比赛情况,常常因我国体育健儿在国际比赛中为祖国赢得了荣誉感而感到振奋和鼓舞;有的学生对某项体育活动具有强烈的兴趣,甚至达到迷恋的程度。这说明少年对体育的兴趣不仅具有广阔性,而且具有一定的深刻性。

初中生的兴趣不断分化,比小学生具有更大的选择性。他们对体育课和对不同运动项目所表现出来的不同兴趣及选择,受性别、个性、原有体育基础、学校体育活动的传统、教师的专长与教学水平等的制约和影响。男生多喜欢活动量大、竞赛性强,能表现机智、灵活、敏捷的运动项目,如球类、田经、体操等;女生则更爱好动作强度不太大、姿势优美、节奏韵律感强,能表现灵活、机敏和柔韧的运动项目,如艺术体操、球类、某些田径项目等。绝大多数少年都喜欢集体活动项目,他们之间已经建立基于兴趣爱好一致的友谊,常要求按兴趣爱好和“合得来”进行活动。多数少年尚未形成对专项运动的稳定兴趣。学校体育活动的传统对少年具有极大的吸引力,而体育教师的专长、教学水平和教学风度等,则直接影响着少年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和对不同项目的选择。

1.2情感丰富、强烈而鲜明,意志有明显发展

初中生的情感丰富,易于冲动,情感表现强烈而鲜明,在体育活动与竞赛中尤为突出。他们为比赛的顺利而感到兴奋、满足,为集体和个人取得好成绩而狂喜、信心十足;为比赛的挫折或失败而急躁、烦恼或泄气、绝望;因裁判的不公正而争吵、动怒等。正由于在体育锻炼和比赛中,少年的情感表现得强烈和鲜明,也就为体育教师提供了对他们进行教育的机会。在正确教育的影响下,初中生的情感逐渐趋向稳定、深刻,不再像小学那样肤浅,易于动摇。

在少年情感发展中,开始出现对异性互感兴趣的现象,有接近异性的倾向和愿望。但这种情感在少年身上却表现出一种特殊的矛盾形式,外表上表现出对异性的“轻视”“疏远”甚至“挑衅”,如不愿男女同桌,站队时故意离得很远,有意和异性争运动器材或场地,故意不理睬或挑剔对方等。对此,教师应该加强教育和引导。由于自我意识的发展和独立性的增长,加之意识到自己力量的可能性,初中生的意志有了明显的发展,具有小大人的特点。他们敬佩和喜欢模仿意志坚强的人物,不怕困难、不畏艰险、勇敢果断的意志品质,有时表现得十分惊人。他们敢于做较难而惊险的动作,尤其在有观众时更是如此;勇于承担较大的运动量,但常常过高估计自己的力量和能力。教师必须进行适当的限制,并加强保护和帮助,以免发生伤害事故。

1.3成熟感与幼稚性共存

初中生一方面由于生理发展和性的成熟,另一方面由于和成人关系的改变(如成人对他们的平等态度和信任等),使他们感到自己已经成熟,不再是孩子而是大人了。“成熟感”是少年个性结构中新的中心因素。它表明少年在社会关系方面新的立场;决定少年的巨大社会积极性及其内容和发展方向;决定着新的意图、体验和激情等。与“成熟感”紧密相联系的心理特点是少年的自尊心,初中生希望别人尊重他们的权利和义务、个性尊严、独立和平等等;要求信任和友谊,要求和成人建立新型的同志、朋友式的关系。如果教师还把他们当成小孩而处处加以监护,不尊重他们的兴趣和意见,他们就会抱怨甚至反抗。在体育教学活动中,他们不再无条件信任和服从教师,要求独立活动,甚至喜欢另搞一套,但往往又不能自我监督,遇到困难容易灰心丧气。他们像大人,又像小孩,有时显得很懂事,有时显得很稚气。为了表明自己的坚强勇敢,男孩好逞能和冒险;有时把不经思考当作果断,把蛮干胡闹当作勇敢,把执拗当作坚定等。少年心理特点的幼稚性表明,他们虽然力图摆脱成人的监督,客观上是不能缺少教师的指导和关心的。教师能按同志、朋友的方式,在教学和课外活动中把少年当作自己的助手,尊重他们的独立性,又能机智地指导和帮助他们,使其维护自尊的需要得到满足,少年就会把教师看作他们的朋友和榜样,从而顺利地建立起相互尊重、信任、通力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或人际关系。

2根据初中生心理发展特点,在体育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2.1保护初中生喜爱体育活动的积极性

体育教师要针对少年学习动机、兴趣和认识发展的特点,加强引导,不断提高他们学习和锻炼的适宜的动机水平,克服错误动机。要采取多种多样生动活泼而又富于启发性的教学方法方式,不断巩固、加深他们学习、锻炼的兴趣,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少年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好习惯,积极创设各种情境,以发展少年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和主动创造精神。要组织多种多样的体育活动,特别是一些有趣的游戏,全面发展他们的柔韧、速度、灵敏素质,以及协调的人体基本活动能力,适当发展力量、耐力等身体素质。

初中生体育活动篇(2)

(一)客观因素的影响分析。虽然目前初中体育教学得到了全面重视,但是各地区对于体育教学的投入依然不足,使得部分初中学校在具体的建设及器械的购置中资金较为匮乏,无法有效的改变当前体育教学的环境及现状。在体育器械落后、环境较差的前提下,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不到提升,初中体育教学的目标无法实现。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篮球、足球的训练较为普遍,在惯性的作用下,学生的安全问题极易受到影响,因设备维修工作不足、训练环境较差而造成的安全事故频频出现。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与校方的采购不合理、后期管理使用不善有着直接的关系。

(二)学生自的原因。体育活动开展前,教师一般都会组织学生进行热身运动,活动筋骨,避免运动中的损伤。但是部分学生缺乏安全意识,对于前期的热身活动不重视,致使运动中极易出现肌肉损伤等问题,再加学生对自己身体的了解不足,过量运动下也会造成身体出现不适的现象出现。

(三)教师责任意识缺失。初中体育教学中,学生的体育活动非常自由,部分教师缺乏课前准备及设计的是,采用惯性思维随意组织学生开展体育教学活动,没有针对学生的身体现状制定训练计划,这无疑也给教学中的安全隐患埋下了导火索。同时,不合理的器械摆放及管理、场地清理工作不重视、安全教育意识不足等,这些都会影响教学的秩序化。

二、初中体育教学中安全教育渗透的有效策略

(一)提高学生的安全意义

1.正确的示范

体育教师一定要有安全意识,时时刻刻注意安全教育。体育教学中有很多需要教师做的示范动作。体育教师的示范非常重要,动作一定要是正确又安全的。因为假如示范动作不到位,学生就很容易出现错误动作,错误动作更易产生危险。特别是在示范技术含量高,有一定危险的体育活动时,更应该注意。

2.安全长记心头

教师不但要示范正确,更要时时处处讲安全。活动前,组织学生检查活动场地是否安全;活动时,检查器械是否安全,学生有没有做危险的动作。教师做学生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久而久之,学生也会受老师影响,提高安全意识。只有教师安全意识强,时时讲安全、刻刻以身作则注意安全,学生才会有样学样,把安全长记心上。

(二)活动前做好充分的活动准备

首先是材料的准备。比如在玩单杠前,海绵垫子一定要充足,学生初学单个动作时,要有保护装备,杠下铺好垫子。接着是意外发生时安全自救知识的准备。还以单杠为例,假如学生发生动作失误时,学生要能知道一定要紧握单杠不松手,避免掉落。还有意外发生时的自救知识,假如不慎掉下单杠时,要低头屈膝?p顺势团身滚动以保护自己。

另外也要对其他孩子进行品德教育,告诉他们要随时随地准备帮助动作有困难,或者危险即将发生时,及时伸出援助之手,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同伴有困难时,扶一扶、帮一帮,既是关心同学的表现,又体现了班级大集体的凝聚力与向心力,使每个同学都感受到集体的温暖。

(三)重视学生活动中的自我保护

体育教师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安全知识教育。初中学生一般活泼好动,喜欢挑战高强度、高难度的动作,但他们由于骨骼肌肉尚未发育完全,导致控制精确度差,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容易发生意外。如果教师对学生思想上加强安全教育,提前告知有可能的风险,学生们练习时就会加倍小心谨慎。

教师在指导学生练习跨越式跳高动作要领时,要给孩子充足的时间准备。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尽快自己找到安全起跳的点。多跳几次,如果觉得起跳点太靠近,可将起跳点向后移动相应距离。如果起跳点太远,则将起跳点向前移动相应距离。反复练习,直到找到适合自己的步点再正式起跳。只有学生自己觉得能安全起跳了,教师才可以安排学生活动,反之,如果学生自己没做好准备,心理上、行动上准备不充分,千万不要强迫学生做相应动作,以防意外事故的发生。

体育教师每次组织活动前都要对学生进行充分的热身运动,调动起身体沉睡的细胞,假如准备活动不充分,活动中也容易动作不到位,产生安全隐患。

(四)提高教师的责任心

初中生体育活动篇(3)

1.前言

随着"全民健身计划"的推广及体育教学改革中"健康第一"思想的树立,培养终身体育意识以成为最为时尚的口号,同时也成为体育工作者的奋斗目标。而课余体育活动是指非学校、单位等集体组织的活动。具有很大的自主支配性,因而能较客观地反映出人们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情况,能较真实反映体育工作者当前所面临的状况。通过对我市各年级的初中生进行抽样调查,初步了解当前我市中学青少年的课余体育活动的现状,并提出若干建议。望能为体育教师工作提供若干参考。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对象

晋江市八所中学

2.2 方法

文献法:查阅国内有关数篇关于课外体育活动调研的文章;

问卷调查法:共发放问卷800份,回收682份,有效问卷650份,有效率95.3%。其中男生326份,女生324份;

访谈法:对各校体育教师进行访谈,了解各校学生、体育设施、领导重视程度等实际情况;

3.结果与分析

3.1 课余时间主要活动。从表1、2、3可见,复习功课在课余时间中占很大比例,看电视也占了不小的比例;除了学习外,看电视与体育锻炼比例较大,但优势不明显;把体育锻炼与看课外书作为第三选择的同学居多。

由此可见,在课余时间里,学习仍占了主导地位;而除了学习外,看电视、体育锻炼与看课外书成了学生的主要活动内容。这与学生的学业基础、家庭、社会压力及校风等因素有必然关系。

3.2 体育活动的兴趣程度。绝大部分学生对体育活动感兴趣,经皮尔森-CRI正方形检测:男女P=0.075>0.05无显著性差异;而毕业班与非毕业班P=0.025

可见不论男女、年龄大小,青少年都是喜欢体育运动的,而毕业班与非毕业班的差异说明了青少年的兴趣爱好受学业、家庭及社会压力的影响,无法展示自我、体验快乐而日渐"失活"。

3.3 课余体育活动的主要内容。调查结果表明,大多数学生以球类运动为主,而田径项目大多被打入"冷宫"。男女生的差异体现在:男生更喜欢运动量大,较激烈,竞争性强的项目,而女生则反之;男生以大球为主,长跑、台球、溜冰次之;而女生以小球为主,踢毽子、跑步次之。

结合该校及周边的体育设施情况不难看出:体育运动的内容很大程度上受客观条件(如:场地器材、经济能力等)的影响与制约。球类运动以其趣味性强、易组织开展等优势,深得青少年的青睐;而田径则相对枯燥,且对技术要求较高,以至难于开展;而一些新兴的项目(如:健美操、街舞等)项目也未有机会显示其魅力;这对我们的体育教改提出了严峻的考验。男女生的差异由其自身的生理心理的差异所决定。而女生则成为体育教师的工作重点了。

3.4 体育活动的场所。本校的体育场所与家附近的空地成了学生的首选。说明了学生的运动场所受其学习生活的制度及经济能力的制约而显示出其局限性与一致性。由于该校寄宿生较多,所以本校的体育场所成了课余活动的首选。

3.5 参加体育活动的形式。在活动形式的选择上,在无人指导下与同伴一起活动为大多数同学的首选;其次便是单独活动;而有人指导下与同伴活动及与家人一起参加活动则大多数作为第三选择。这与学生的生活制度的稳定性、社区及公共体育场所的建设相对置后有直接的关系。

3.6 参加体育活动的情况。通过调查83.3%的学生课余时间有参加体育锻炼,但与94.5%的兴趣程度相比表明:有部分同学想参加但却受条件制约而不能参加体育运动,这些潜在体育人口正是我们工作的重点,他们的制约条件正是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学生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是愿意参加体育活动的,而影响他们参加的根本因素是家庭、老师的厚望及社会的需求所带来的沉重的学业压力。

参加次数呈多样性;每次时间以1h以内居多;运动强度亦呈多样性;而运动后的感觉以精神更好与身心得到放松为主,感到疲惫的也占较大比例;男生较女生在参加人数、时间与强度上均优于女生;而在参加次数上女生较优于男生;这与男女生的生理及性格差异相吻合。同时也反映了学生对运动中的时间、次数、强度等的把握还缺乏科学系统的认识,这也正是基层体育指导工作置后的表现。

3.7 参加体育活动动机。大多数学生把减轻学业压力与玩得开心作为第一动机,而家长的安排也占了很大的比重;第二动机中提高运动能力得到了体现;第三动机中增强友谊得到了许多同学的认可。

由此反映:学生对体育运动与学习的关系有正确的认识,渴望提高运动能力,在运动中结交朋友体验快乐;部分家长也认识到体育运动对青少年身心健康的重要意义,并安排孩子进行体育锻炼。同时也反映出有的同学是为了应付体育考试与服从家长的安排才进行锻炼的,缺乏主动性与自觉参加体育活动的意识。而如何端正参加体育运动的动机,使青少年建立科学的运动健身观,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就成了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关键,也成了家长、老师、学校及社会的共同努力的目标

3.8 影响参加体育活动的影响因素。影响因素中排第一位的主要是:学习繁重、缺少器材与同伴;影响因素中排第二位较第一位增加了场地的缺乏;影响因素中排第三位的仍主要是:缺少场地、器材、同伴及学习紧张。

由此看出,影响因素呈多样性与一致性。除了体育设施远不能满足需求,学业压力大这些客观原因外,部分教师与家长的不支持,怕受伤,缺乏同伴共同活动的氛围这些主观因素反映出:广大群众对体育活动的认识不够科学完善,对体育活动对身心的协调发展及人的综合素质的重要意义认识不够深刻。这是中学体育教改的重要依据,是体育工作者的工作重点与出发点,更是实施"全民健身"的基础工程。

4.结论

4.1 学生课业负担重,尤其是毕业班的同学,教师家长过于注重学习成绩,造成课余时间过少。

4.2 绝大部分学生对体育活动感兴趣,并渴望有条件的情况下参加体育活动。

4.3 在选择体育活动项目与场所方面是狭隘性与一致性,主要受学生经济能力与体育设施的条件所

限制。

4.4 普遍学生把增强体质,缓解学业压力与提高运动能力作为主要的动机因素。由此看来学生对体

育活动与身心发展的认识较为科学合理。

4.5 影响他们参加体育活动的因素主要是:功课太多,场地器材缺乏,无人指导与鼓励。由此看来

学校过于着重升学率,对学生素质全面发展重视不够。

5.建议

5.1 希望社会、学校、家庭注重学生素质的全面开发,调整学业结构,真正进行"减负",对毕业学生身心健康应予以足够的重视,激发其对体育运动的热情,让学生真正拥有自己的课余时间班与展示自我的空间。

5.2 学校体育教育应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注重学生主体地位,加强体育设施建设,积极开

展体育活动并多设置团体活动,让缺乏锻炼的同学体验运动的快乐,引导他们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

培养终生体育的意识。

5.3 社区体育建设应与时俱进,使学生在课余期间也能进行体育锻炼,并能与家人一起参加锻炼,真正做到全民健身。

5.4 学校应注重体育教育,加大宣传力度,让学生了解体育活动对身心发展的重要意义,让学生感

染并带动家长增强素质教育的观念,树立全民健身的意识。

参考文献

[1]徐艳玲、姚兰发.高中生课余体育活动现状调查分析[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

初中生体育活动篇(4)

一、影响初中女生参加体育课外活动的主要原因

(一)学生自身的问题

很多女生从小在家里娇生惯养,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怕苦、怕累、怕晒,缺乏身体锻炼的主动性、自觉性、自制性和顽强性,缺乏良好的意志品质。例如本人对我校2009年初三年级女生对体育课的态度的调查中发现没有养成锻炼习惯的学生占调查人数的48%,不愿意上体育课的女学生占总人数的23%,除了生理、心理上的因素外,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对体育的态度不端正,审美观念不正确,而体育态度问题又涉及到体育心理学的问题。初中这个年龄阶段的女生,心理还处于不稳定和不成熟时期,她们的情感比较内向、含蓄、敏感、自尊、怕人嘲笑,在平常的体育教学中,不愿意参加集体项目,对游戏兴趣减少,反应迟钝,对单项活动兴趣降低,练习时放不下思想包袱,显得胆小,缩手缩脚,导致成绩越来越差,产生自卑心理,久而久之,对体育锻炼越来越没有了兴趣。

(二)学校教学设施的局限

女生喜欢动作强度不大,姿势优美、节奏韵律感强的运动项目,像艺术体操、舞蹈、跳绳等,然而我校受客观条件的限制,建校已经10多年了,环境变化却不大,只有一个不正规的足球场和一个篮球场,体育课的内容基本就是做操,篮球、跑步。正是因为运动场地不足,器材少,运动项目的单一,学生的活动范围受限,因此女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就被抑制,鉴于这一点我们应该对这一特殊群体的体育课内容安排提出更新的思考。

(三)老师教学态度的影响

体育教师要有牢固的专项知识和良好的职业道德,随着体育事业的发展就需要体育教师在知识上不断完善自我、充实自我、更新自我,研究一些独特的教学训练方法,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并通过优美的语言和规范的形体动作,来帮助学生提高运动水平和能力,调动学生学习体育和从事体育实践的积极性。体育教师教学方法不科学,或缺乏生动形象富有情趣的讲解和准确优美轻巧熟练的示范动,或教师责任心不强等因素也是造成我校女生不喜欢体育运动的原因之一。

另外,其他任课教师特别是一些班主任老师不支持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给学生灌输参加体育锻炼会影响学习成绩,使学生认为学习体育是没有用的,而且会影响其他文化课的学习。

二、通过主要原因,课题组给学校做出了以下整改策略

(一)切实关注女生的生理及心理

针对女生好静,胆怯的实际,老师应该要积极调动学生的运动热情。例如,针对女生好静就应该培养她们的间接运动兴趣;而针对女生胆怯的特点就要先找出胆子较大动作较好的女生做,克服胆小女生的恐惧心理;针对女生喜欢动作强度不大,姿势优美、节奏韵律感强的运动项目,用丰富课的内容来调动学生的兴趣。对女生的生理现象,教师应该更多的关注,采取一定的方法,例如,建立女生经期卡片,教师记录;给学生讲解生理卫生常识,让学生注意卫生减少顾虑;还有教师应主动关心她们,不做剧烈运动,保持适当的体育运动。

对部分有特点的女生采取不同的引导方法。如一些课堂上比较活泼好动的学生,教师应多以宽容的态度,采取冷处理的方法,既可维护自己的形象又可维护学生的自尊心;一些技能掌握较好的同学在对一些内容不屑一顾时,就应该及时予以表扬,然后指出不足并提出新的要求,让她们帮助教师指导其他同学学习等等;针对部分女生怕占用学习时间的情况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让学生清楚良好的学习效率是需要体力与脑力共同来达成的,如果长时间坐在教室里,不参加体育活动会感觉头昏昏沉沉的,学习效率也低;同时列举本校或本班中,长期参加校队训练的事例来激励女生对体育课的兴趣。

(二)力求改善学校体育设施

体育运动设备是开展体育活动的必备条件,对完成体育活动的任务起着重要作用,各种体育设备的设计与安排应该考虑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另外,场地器材应该布置得美观、卫生、别致、新颖,以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一种悦目、舒适、跃跃欲试的感觉,这对诱发学生的体育兴趣和学习欲望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对体育老师高标准,严要求

教师是整堂体育课的组织者和安排者,是贯穿整堂体育课的中心人物,从教师方面解决问题是关键。

体育教师的言行,每时每刻都在影响着学生,教师在课堂上精炼的讲解和准确优美的示范动作,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在体育上的言行要尽可能地带鼓动性,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以保证体育课的效果。教师精神焕发,情绪高涨,学生的情绪也会受到感染,另外,教师的口令是体育课的一种组织手段,根据课上的内容要求和目的的不同,教师口令声音的大小,强弱,可以灵活变化,这样可以给学生一种无形的感染力,激发他们课上的情绪。

体育教师要选择丰富多样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应该在课堂中引进“超市”的管理理念,使学生置身于“超市”之中,可以选择自己需要或者喜欢的运动项目,如羽毛球、健美操,这类女生比较喜欢的课程,让学生开放、和谐、轻松的气氛中,根据自己的需要或喜欢,自主选择,独立思考、主动学习。

初中生体育活动篇(5)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0 前言

作为高职高专院校教学的延伸及学生课余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运动一直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但是近几年频频发生的体育事故,特别一些媒体报道的猝死事件,给学生家长、高校工作者以及社会都造成了消极影响,阻碍了高职高专院校体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据统计,每年大约有4000多名高职高职学生在体育活动当中非正常死亡,在这些事故当中有85%是可以通过制定相应的规范措施来避免的。

虽然体育活动本身具有竞争性和对抗性,在进行体育活动的过程当中难免会出现各种大大小小的意外。但是,我们不能因噎废食的取缔一些必要的体育活动,而应当制定有效的体育安全措施来增强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特别是2006年“阳光体育运动”开展以来,对广大体育工作者提出了严峻的考验和新的机遇。对此,本文根据文献资料、问卷调查、专家访谈等途径获取的数据,探讨了体育教师、学生、医院医疗、运动器材设备与使用上潜在的风险,并针对这些风险,提出来了有效的应对策略,以期能够为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参加体育活动提供一些有用的建议和指导。

1 高职高专学生体育活动风险来源

本文通过在中国学术期刊网、中国体育在线网站以及互联网等网站查询到相关论文240多篇,对这些文献进行分类研究,结合专家访谈后的建议,制备了详细的问卷调查内容和方案,对13所高职高专院校中850多名学生及130多名体育教师和专家进行了问卷调查,发放调查问卷1000份,回收870份,回收率87%。 学生、体育教师及专家接收调查的数量分别为790、65和15名,男性比例分别为69%、82%和20%,男性发生事故的次数分别为153、21、4次,女性则分别为82、5及2次。

通过这次问卷调查和专家访谈结果,我们对目前高职高专院校学生活动当中存在的风险进行了如下分类:

1.1 不同体育项目风险值评估

本文首先对不同体育项目存在的风险系数进行了初步的评估,得出风险依次从高至低的项目分别为足球、单双杠、篮球、游泳、羽毛球、乒乓球、跑步、体操、竞走。根据以上结果将体育活动项目按风险高低分为三类:第一类,高危险类,包括足球,单双杠和篮球;第二类是中危险类,包括游泳和武术;第三类是低危险类,包括跑步,体操,竞走等项目。其中高危险类发生体育事故的概率最高,占54左右;其次是中危险类项目,占26%;低危险项目和其他项目分别占12%和8%。

1.2 应对体育场地及器材风险

通过文献资料和实地调查发现,目前,我国高职高专院校体育场地及器材短缺,跟国外水平相比,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

只有25%的高职高专院校能够完全满足大部分学生的体育活动要求53%院校的体育场地及器材能够基本满足学生的基础体育活动要求,而剩余22%院校的体育场地及器材则非常稀缺,根本达不到学生基本的体育活动要求。这种情况首先会导致学生不能完全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其次必然会导致学生在体育活动过程当中出现争抢的情况进而引发体育事故。但是这种体育活动所需的硬件设施建设需要一个详细长久的规划,并不是以某些专家和体育教师的意志为转移。这就需要全社会及各级政府的呼吁,在分配学校办学经费时,也能够把学校的体育场地建设及器材配置考虑到其中。学校场地设施的改善及实验器材的完善也是减少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在体育活动当中发生事故的重要措施。

1.3 应对体育设备风险

在学生进行体育活动过程中,与之接触最为密切的就是各式各样的体育设备。可以说这些体育设备是否健全安全,与学生是否会发生体育事故有着最为直接的联系。因此,本文通过对学生在进行体育活动过程当中最常用的并且息息相关的四类体育设备进行了调查分析。

有27%的高职高专院校没有对学校的体育设施及场地进行定期的检查和维护,成为酝酿学生体育事故的摇篮;在对其他的78%院校进行进一步维护频率分析可知,只有67%的院校做到每学期维护一次,分别只有8%和2%的院校曾经对学校的场地和进场进行了每两个月和每一个月维护一次,分别有18%和5%的院校只是每年一次和每两年一次的对体育场地和器材进行了例行的检查维护。

在对学校场地材质进行调查时发现,竟然有43%以上院校的体育场地是水泥地面,可想而知,在这种场地上进行体育活动,一旦出现一些意外,轻则擦破皮或者流血,重则会导致骨折等严重的伤害。拥有正规塑胶跑道的学校只有24%,大大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另外,炉渣、土地和其他类型的体育活动场地分别占到12%、9%和12%,都属于最基础的体育场地。同时,我们也对学校是否有400米标准跑道进行了初步调查,结果也不是非常乐观,大约只有85%左右。这表明我国对体育场地的建设仍处于一个初级阶段,为了保持各高职高专院校学生能够有一个安全舒适的活动场所,必须增大学校、社会和国家对基础体育设施建设的支持。

2 建议及措施

针对上文提到的可能出现的体育风险,作者通过参考大量文献以及专家访谈,提出了以下几点现代风险管理办法及应对策略,以期能够为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安全的进行体育活动(或竞赛)提供保障:

(1)针对不同的风险类型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如对于危害大、概率大的事件采取风险回避;危害小、概率大的事件采取风险降低;危害大、概率小的事件采取风险转移;危害小、概率小的事件采取风险转移;危害小、概率小的事件采取风险自留。

(2)风险教育预防为主。学校应该就体育活动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对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及相关的工作人员进行系统的风险教育,以加强其对体育活动风险的防范意识和能力,防微杜渐。

(3)加强学校管理者、体育教师以及学生自身方面的风险应对策略。学校管理者、体育教师和学生,是体育活动当中三个有机整体,学校管理者首先应该重视体育活动当中可能出现的一些风险事故,要求体育教师提高对体育风险事故的认识,体育教师在掌握一定的方法后再去影响学生,以达到减少体育活动中风险事故的发生概率。

3 结论

(1)体育活动作为高职高专院校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生事故的风险性是客观的性的必然存在的,但是作为学校的管理者和体育教师,可以采取风险回避、风险降低、风险转移、风险自留等措施来把学生在参加体育活动中的风险降到最低值。

(2)根据风险评估值,可以把体育活动中的项目分为高危项目、中危项目、低危项目三大类。针对不同的体育项目学校管理者和体育教师应该采取不同的措施和教育手段来避免这种体育事故的发生。

(3)在体育活动当中,男生发生体育事故的风险是女生的三倍多,因此,可以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来重点应对。

参考文献

[1] 陈仿军.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实施论我国学校体育改革的目标定位[J].浙江教育科学,2003.25(3):45-46.

初中生体育活动篇(6)

一、研究目的

学生的体育活动,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学校组织的体育活动,包括体育课、晨跑、课间操等。二是课外体育活动。学生是否参加体育活动,特别是课外体育活动对学生体质健康与否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本文试图通过认真严谨的调查和分析,充分把握该校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现状,找出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各种不足之处,努力改正,使该校的体育活动更加切合实际,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养成自觉、自愿参加体育锻炼的好习惯,充分的锻炼好自己的身体。

二、研究对象及方法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该校(农村)初中学生共1360人,按照整体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不同年龄段的三组学生共407人为调查对象。采取了访谈调查法、问卷调查法。一组为初中一年级学生142人,问卷70人,访谈72人。二组为初中二年级学生138人。问卷69人,访谈69人。三组为初中三年级学生127人,问卷64人,访谈63人,在研究中还进行了集体座谈,个别访谈,比较分析,查看了部分学生的体育成绩记录,查阅了一些文献资料。

三、结果与分析

(一)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次数与时间

目前,全国各地基本都实行了初中升高中加试体育的举措,初中学生对体育活动抱有多大的兴趣爱好,决定了学生体质健康的好坏,并且直接关系着他们能否升学的问题。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次数与时间,关系着他们参加体育活动能否达到增强体魄的目的。

1.学生参加学校组织的体育活动的情况。该校共有学生1360人,男生746人,女生614人,有三个年级,共有20个教学班,有专职的体育教师3人。学校组织的体育活动,从周一至周五,体育课每班每周共两节。晨跑,每天早上各班集中统一跑步,时间20分钟。课间操每天早上第二节课后全校统一做操,时间4至5分钟。下午第三节课后初一、初二学生除外,初三年级统一跑步,限一定时间及强度(每次15分钟以上,每次跑步均能出汗并感到呼吸困难)之后,进行专项练习,时间20分钟。从周一至周五全校每班都有2节体育课共90分钟,初一、初二年级的学生平均每天40分钟的体育活动时间,初三年级的学生每天60分钟体育活动时间。

《学校体育工作条例》明确规定,普通中小学校应保证学生每天1小时体育活动时间。该条例1990年颁布时,学生在校时间为6天,也就是说每周能保证学生6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但现在实行双休日制度,学生在校时间只有5天,比以前每周就少了1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而且只有初三年级的学生在校时每人每天能保证1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初一、初二的学生就不足1小时,总的来说体育活动时间明显不足。

2.学生周一至周五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情况。课外体育活动对发展学生的体育兴趣爱好,培养学生养成终生体育锻炼的习惯具有重要的意义。学生如果有时间和精力参加更多的课外体育活动对增强体质无疑是有利的。由于学生在体育课内有了一定的时间和强度的体育活动,所以课外体育活动没有了时间、强度限制。通过调查发现,该校初三年级学生体育活动频率大于初二、初一的学生。调查显示,周一至周五,初一、初二、初三学生课外体育活动5次以上的占调查对象的百分比分别为38%、49%、53%,有一小部分学生从不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同时,课外体育活动的时间和强度也明显不够,活动内容较简单。

3.学生双休日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情况。在407名被调查者中。周六、周日两天中25%的学生活动1次,18%的学生活动2次,10%的学生活动3次,8%的学生活动4次,39%的学生两天中从不参加体育活动。由于该校学生大部分家住农村,体育活动场地和器材限制,同时还与双休日其它活动(学习、交友、家务劳动及其它娱乐活动)较多有关。导致了双休日课外体育活动时间及参加活动学生较少。

(二)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场所情况

该校校园占地29亩,其中体育活动场地设有一个200米跑道的足球场,三个篮球场,四个水泥块乒乓球桌。从周一至周五学生的体育活动都在这里进行。可见,学生多、场地有限是限制学生体育活动的主要原因之一。双休日学生回到家后,大部分学生家住农村,那里的体育活动场所就更不如学校了。

1.学生参加体育活动项目的总体情况。在调查问卷所列10项体育活动项目中,初一年级男女生经常(喜欢)参加的项目分别是乒乓球、游戏、跳绳;初二年级男女生分别为篮球、乒乓球、羽毛球;初三年级男女生分别为田径、篮球、乒乓球。男生更喜欢活动量大、竞争性强的项目。女生更多的是参加一些竞争性小,并富有一定娱乐性的活动。这也反映出男女生体育需求方面的差异。

近几年中,由于初中升高中,学生要加试体育,学生不 得不把更多的兴趣爱好抛弃,把目光转移到球类、田径等项目上来。调查中还发现,虽然中长跑等项目被列为考试项目,但是,学生的有氧耐力方面的成绩和前几年相比成下降趋势。有氧耐力是一切运动的基础。由此看来,在采取措施发展学生体育成绩的同时,更应该让学生全方位、多角度的发展。

2.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对该校初中学生的抽样调查中表明,对体育活动“感兴趣”和“比较感兴趣”的学生占相当高的比例,分别是65%和54%,男生高于女生。学生从主观上对体育有较大的亲和力,得益于近年来国家通过政策引导和积极地推行全民健身计划,有效地在学校中宣传体育与个人、社会发展的重要关系,使越来越多的学生认识到体育在他们成长过程中的作用,并学到了科学的体育锻炼方法。

(三)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影响因素

以上调查显示,客观条件是制约该校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主要因素

1.场地、器材不足是影响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主要因素。在学校组织的体育活动中,在组织前就把场地、器材有组织、有计划、目的的充分考虑进去,所以场地、器材不足不是影响学校组织的体育活动的主要因素。场地、器材不足等客观条件是影响该校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主要因素。学生多、场地少、缺器材是影响该校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主要因素。儿课外体育活动的多少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体质健康。

2.课业负担重使学生缺少课外体育活动的时间。作业功课给学生带来了很大的压力。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功课作业的分量加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时间就减少了。调查显示,在不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学生中,有80%的学生认为作业功课压力大,有一部分学生从不参加课外体育活动,除课业负担重外,还有其它一些客观原因。

3.双休日体育活动受限。调查显示,双休日只有8%的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更多的学生用较多时间去做作业或复习功课。双休日,课业压力仍然是阻碍学生进行体育活动主要原因之一,双休日有些从不参加体育活动的学生,也基本不是因为自身原因,而是受场地、课业、家务等影响。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在该校(一所农村中学)学校组织的体育活动有97%的学生参加,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参加人数逐渐减少。有51%的学生从不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参加的学生还不到总人数的一半。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强度和次数明显不足,要想全面的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就必须依靠社会的、学校的多方面的力量,来改善和扩充学校的体育设施,同时,不断的提高体育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和业务水平,想办法、动脑筋、多做引导,让该校的体育活动开展得更好。

2.初中升高中加试体育后,该校的课外体育活动受到了学生的重视,但是,场地器材短缺和学习负担过重等外在客观条件是该校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主要障碍因素。

(二)建议

1.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以及体育教师应转变思想观念,把学校体育摆在应有的位置,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把教育改革不断引向深入,把增强青少年儿童体魄放在教育、体育工作的重要位置,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认真贯彻不断完善有关制度,使学生参加体育活动得到制度保证。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提高体育教师的科研能力和业务水平,引导学生进行多样的课外体育活动,规范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

3.体育教师应充分利用该校的体育场地器材,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认真组织,把该校的体育活动开展得更好。

4.动员全社会的力量,群策群力,把社会公益体育搞好。

参考文献

初中生体育活动篇(7)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南阳市宛城区初中生。

2.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逻辑分析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

二、结果与分析

1.学生对身体素质的自我评价及对体育锻炼的喜欢程度。通过对宛城区初中生身体素质自我评价的调查,发现中学生较为关注自己的身体素质。其中,认为自己的身体素质非常好和较好的分别占12.1%和42.3%,认为“一般”的有35.2%,“较差”有8.4%,“很差”的只有2%。

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喜欢程度是开展中学体育活动的一个重要指标和重要前提。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中学生非常喜欢、比较喜欢和一般喜欢体育锻炼占到70.3%,反映了南阳市宛城区中学生对体育锻炼的态度总体上是积极的。

2.参加课余时间体育活动的兴趣。中学生对课余体育活动的兴趣是他们积极参与的一个重要的前提。在对“参加课余时间体育活动的兴趣”这一问题调查中,非常感兴趣和感兴趣的中学生分别占到25.5%和54.3%。这一结果表明,大多数学生对课余体育活动的兴趣较为浓厚,对参加体育活动的态度是积极的。

3.参加课余时间体育活动的态度。在对“参加体育活动的重要性”这一问题上,认为课余时间参加体育活动“非常重要”和“重要”的占比较高的比例,分别占25%和59.6%。表明学生对体育运动的意义有较为明确的认知,对体育锻炼的重要性是认同的。

4.参加课余时间体育活动的动机。关于学生参加课余时间体育活动的动机调查情况,排在学生参加课余活动的动机前4位的为:强身健体、消遣娱乐、提高运动水平、调试心理,分别占到38.2%、 23.7%、9.6%、28.5%。说明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主要目的是强身健体和休闲娱乐。一部分初中生提高体育成绩为参加中考体育测试,增强体育锻炼成为应试需要,参加体育活动往往是被动的。

5.参加课余时间体育活动的项目。学生参加课余体育活动是建立在自觉自愿的基础上的,所以学生对体育项目的兴趣倾向对南阳市宛城区中学学校开展课外体育活动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排在学生最喜欢的体育项目前6位的是篮球、羽毛球、足球、乒乓球、游泳、长跑。

6.参加课余时间体育活动的频度。参加体育活动的频度既反映中学生的体育锻炼和习惯的养成程度,它又可以反映学校体育的效果。从调查结果显示,比例最高的是每周1-2次,占52.1%;其次是每周3-4次,占14.9%。其中还有12.2%的中学生在课余时间从不参加体育活动。这与每天应坚持参加1小时体育锻炼的要求相差甚远,说明学生体育锻炼意识比较淡薄,这必将影响学生体质和健康水平。

7.参加课余时间体育活动的场所。调查显示,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场所以学校最多,占到47.4%,这与学校方便以及学生开展氛围有很大关系;其次是生活小区,占到30.4%,在家里进行体育活动的占到10.1%,还有9%的学生在健身场所。

8.参加课余时间体育活动的形式。调查发现,学生课余参加体育活动的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和朋友、同学一起进行体育活动,占到62.2%,二是和家人一起锻炼,相对较少占到19.7%。而学校组织学生的活动形式最少,这一点应引起我们的注意。

9.家长对中学生参加课余时间体育活动的态度。在对“家长在学生参加课余时间体育活动的态度”的调查中显示,总体上“非常支持”和“支持”的分别占到18.6%和51.9%,持“无所谓”态度的有27.3%,“反对”的有1.7%,“根本不让参与”的有0.5%。总体上家长对子女在参加课余时间体育活动的态度上是积极的。

三、结论与建议

1.结论。①学生多数是比较喜欢从事体育活动,而且对自身的身体素质状况有比较清楚的认识,对健康和体育关系的认识是正确的,对体育的健身价值是认同的。②大多数中学生对课余时间参加体育活动的态度是积极的,总体上对体育运动的意义有较为明确的认知,对体育锻炼的重要性是认同的。③中学生在体育项目选择上向娱乐性方向发展,项目参与不平衡,多数是集中在几个项目上。④学生参加体育活动多是集中在学校,活动的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和朋友同学一起,二是个人自己锻炼。

2.建议。①引导学生选择恰当的课余时间体育活动的方式和方法,自觉参加体育活动,提高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这方面需要家长和教师加强引导。②学生在假期参加体育活动,运动时间、运动量和运动内容的安排都要从简到繁、从易到难、从小到大,循序渐进。③在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中,尽可能多开展学生感兴趣的项目,注重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和终身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④体育锻炼的开展最好能同学校、家庭、社区体育结合起来。学校体育教学应该增加与学生期望和需求的内容,要充分满足可直接运用于闲暇时的运动需求。

初中生体育活动篇(8)

2.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

根据研究需要,随机抽取我校初一、初二、初三各1000人,共计3000人,进行了调查。

2.2研究方法。

根据研究需要,本文采用了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科研方法。

3.结果与分析

3.1学生喜欢的大课间活动项目:

从表1可以清楚地看到,初一年级学生喜欢的大课间活动项目,排在前三名的分别是:羽毛球、篮球、乒乓球;初二年级学生喜欢的大课间活动项目,排在前三名的分别是:羽毛球、篮球、乒乓球;初三年级学生喜欢的大课间活动项目,排在前名的分别是:中考项目、羽毛球、篮球。三个年级学生普遍喜欢羽毛球、篮球,为何?原因有二,一是这两个项目的门槛比较低,学生在没有经过系统训练、技能水平不高的情况下,也可以玩得不亦乐乎。例如,学生不懂得羽毛球比赛规则,也不熟悉各个技术动作规格,只要把羽毛球你来我往的多回合击打,就能体验到运动的乐趣。二是这两个项目的运动乐趣非常高,学生很容易找到乐趣。例如,不管用什么动作,学生只要把篮球投进篮筐,便可以兴奋不已,但过程又有一定的难度,这难度便成了学生积极活动的催化剂。另外,初三学生最喜欢的大课间活动项目是中考三项(50米跑、原地双手头上前掷实心球、篮球“8”字运球),不难理解,在中考压力下,学生参加大课间活动,更注意活动项目的间接兴趣,即通过大课间活动,能够快速提高中考三项的成绩,争取在体育加试的时候能够取得优异的成绩。

3.2学生喜欢的大课间活动形式:

从表2可以知道,三个年级学生对“个人兴趣为主的俱乐部式”的大课间活动形式最为喜欢,都分别达到了93.8%、97.3%、98.5%。出现这种一边倒的结果,也是在意料之中,学生在大课间都希望可以玩耍自己喜欢的项目。“年级为单位的统一式”是最不受学生欢迎的,因为这种活动形式过于死板,学生很难体验到运动的乐趣。“班级为单位的轮换式”处在中间位置,通过项目轮换,学生可以间歇性地玩耍到自己喜欢的项目,对于那些班级依恋性强的学生来讲,比较欢迎。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4.1.1三个年级的学生对羽毛球、篮球都比较喜欢,没有过大的差异,另外,初三年级的学生对中考三项情有独钟。

4.1.2三个年级的学生都十分喜欢“个人兴趣为主的俱乐部式”的大课间活动形式。

初中生体育活动篇(9)

引言:

体育是以身体活动为基本手段,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及其培养人的各种心理品质为目的一种锻炼形式。初中阶段是人的生理方面迅速发展的时期,身体所有组织、器官、系统发生着量与质的显著变化,因此,体育活动是初中生身体生长发育不可缺少的刺激因素和重要条件。本文以江西省九江和宜春地区中学生为研究对象,调查其体育锻炼现状,为了更好地贯彻和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培养中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和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形成终身体育意识,提高中学生健康水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宜春地区奉新县二中(城镇)160人、奉新县岗前中学(农村)160人;九江地区九江县二中(城镇)160人、新塘中学(农村)160人。(均为初中二级、三年级学生)。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对中国期刊网和Internet上的文献资料进行搜索,并收集整理相关文件,总结出课题所需资料,为全面了解中学生参加体育活动提供理论支撑。

1.2.2 问卷调查法

采用随机整层抽样,对宜春地区奉新县二中(城镇)、奉新县岗前中学(农村)、九江地区九江县二中(城镇)、新塘中学(农村)发放调查问卷,现场做答,共发出问卷800份,回收800份,回收率100%,有效640份,有效率80%。

1.2.3 数理统计法

对回收问卷所得的数据运用EXCEL软件进行常规统计处理。

2 调查结果与分析

2.1不同地区学生对体育课兴趣程度的现状

兴趣是激发和保持学生行为的内部动力,也是影响学生学习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的重要因素。了解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兴趣度,对以后学校更好地组织和开展体育活动将起到很大的作用。通过调查可以看出九江和宜春地区城镇中学生选择很喜欢体育活动的占91%和85%、农村为75%和85%,说明中学生对课外体育活动是特别感兴趣的,大部分学生总体上对从事课外体育活动的喜欢程度较高,并能与自身的健康联系起来,为终身体育锻炼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2对体育活动的认知程度

根据调查可以看出九江和宜春地区的中学生对体育的认识还有所欠缺,认为体育活动与学习成绩没有关系的占大多数,其中也有很大一部分认为参加体育活动能提高学习成绩,我们认为,正确的学习方式应是劳逸结合,学习时认认真真,活动时同样专心致志,从而达到最大效率。体育态度是指对体育活动所持有的评价、体验和行为倾向的综合表现。中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行为方式、参与程度是建立在对体育活动的认识态度之上的。体育锻炼不但能增强人体各系统器官的免疫力,提高大脑及神经系统的协调能力,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和体格的良性发育,而且能陶冶情操,磨厉意志,促进思维能力等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学校应在这方面加强引导,鼓励学生参与体育锻炼。

2.3学校对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重视程度

根据调查得知:所调查的四所学校所有班级(毕业班除外)中学生每周都坚持上体育课。说明学校能够重视体育课的教学,意识到体育课对中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性,通过访谈也了解到学校开展体育活动在体育课和课外活动都占有很大的比例,但课间活动内容枯燥、形式单一,不能满足学生的兴趣。

2.4家长对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重视程度

家长也是学生第一任老师,家长的态度的观念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状况,通过调查得知九江和宜春地区城镇分别为64%和63%、九江和宜春地区农村为58%和49%的学生家长很支持学生参与体育活动,达到锻炼身体、娱乐身心的目的,以至于更好的促进学生学习。因此,为了更好的开展体育活动,让学生更充分的参与到体育活动当中来,需要学校、教师、家长全方位的积极引导,同时也需要中学生有良好的意志品质。

2.5中学生课余活动现状

根据调查统计得知:两个地区城镇、农村的学生进行体育活动主要呈现无规律性,但总体来说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在大多数,锻炼一小时以上的只是很少一部分学生,不参加体育锻炼也在少数。

2.6影响学生参与学校体育活动的主要因素

了解到学习任务重、压力大、时间少、体能欠佳、缺乏对体育的兴趣是影响中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主要因素。学校的体育场地设施、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家庭因素、电视和网络游戏等业余生活方式、社区体育设施缺乏等等,也是影响中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因素。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1)随着社会的发展,竞争激烈,学习任务繁重,学习压力大,锻炼减少。(2)由于社会、学校、家庭和个人对体育的不重视。(3)教育管理部门重视不够。(4)教学条件是学校的教学工作得以正常开展的重要保障。(5)教学不规范,不少乡村教师,尤其是体、音、美的教师缺少与外界同行的交流,教学水平仍停留在二三十年前的水平。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3.1.1 九江和宜春地区中学生对课外体育活动是特别感兴趣的,大部分学生总体上对从事课外体育活动的喜欢程度较高,且城镇学生对体育的喜爱程度高于农村学生。但学生对体育的锻炼价值和功能的认识还有所欠缺,学校和相关部门应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意识先导,鼓励学生参与体育锻炼,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基础。

3.1.2 调查显示九江和宜春地区中学学校能够重视体育课的教学,意识到体育课对中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性,其中学校开展体育活动在体育课和课外活动都占有很大的比例,但大课间活动内容枯燥、形式单一,不能满足学生的兴趣,学校应做出相应改革。

3.1.3 九江和宜春地区中学学生课外时间参加体育活动还不够积极,大部分学生在课余时间是做作业或看辅导书,可见当今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升学压力大,学生的学习负担也是很重的。同时两地区的中学生对体育活动有一定认识,但未能充分发挥体育的功能,利用课余时间参与体育锻炼,增进健康、娱乐身心,看电视时间多于平时用在体育运动方面的时间。学校应采取相关措施,积极引导学生参与体育活动。

3.1.4 制约中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是学习任务重、压力大、时间少、体能欠佳、缺乏对体育的兴趣。学校教师和家长都要对这一现状引起重视,健康是生命之本,积极倡导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充分发挥体育强身健体,娱乐身心,形成良好人际关系等功能。

3.2建议

体育活动是校园生活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健康的体育锻炼方式是丰富学生文化、娱乐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身心、人格发展不可缺少的活动之一。因此,学校也可采取以下相关措施,培养中学生“健康型”的体育活动方式。

3.2.1 加强健康教育,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提高中学生对健康重要性的知识,形成科学健康的生活观。在重视生理锻炼、掌握知识的同时,也应关心学生个体心理、情感、信念、行为等因素的培养,树立终身体育思想。尤其加强农村中学生体育的开展。

3.2.2 发挥体育教师的指导作用,加大对课外活动的指导和管理,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树立“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理念,引导协助学生自主、自愿参加各种喜爱的运动项目。

3.2.3 学校应继续加强体育运动的组织工作,多举办规模较大,范围较广,参与性较强的各类体育活动,诸如住校生晨跑,课外活动课,篮球、排球比赛和校运会等,努力保证中学生的运动量。

3.2.4 所有中学生应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并遵循科学性、适应性、时代性、针对性、趣味性和统筹性的原则,合理分配时间,做到劳逸结合,保质保量。

3.2.5 中学生学业较繁重,在校外时间较少,学校是中学生锻炼的主要场所,因而学校应加强体育设施建设,为中学生的体育锻炼创造良好条件。

初中生体育活动篇(10)

一、前言

课外体育活动是学生在规定课时之外,利用课余时间自觉参加的体育锻炼,它与体育课相辅相成,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外体育活动开展的好坏,对进一步提高初中生的健康水平、培养初中生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及促进体育教学的更好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课外体育活动是体育课的延伸,是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重要形式;充分地发挥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的功能和作用,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近而促进学校体育文化建设与发展。本研究通过对初中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了解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现状,分析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影响因素,探析其内在规律与特点。

二、课外体育活动现状的调查分析

1.在客观上,由于缺乏场地、器材设施等因素所占比例较大,一般一节课外活动课有两个年级甚至更多年级的学生参加,在很多场地、器材都会出现冲突。这说明体育运动场地器材的不足,导致课外体育活动内容不丰富,已成为阻碍初中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重要因素。

大多数初中生对课外体育活动地开展还是持肯定态度的,只有极少数的初中生是不喜欢的,同时喜欢课外体育活动的人数比例,男生普遍比同年级的女生要高,这与中学阶段男女生的生理特点是相吻合的。这说明广大初中生对课外体育活动的喜欢程度较高,且表现出明显的性别特征。初中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目的不但可以反映初中生对体育锻炼的作用和功效的认识,还可以反映初中生对体育活动的需要和行为的倾向。只有充分了解初中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目的,才能卓有成效地引导和发展初中生的正确动机,这对提高初中生的锻炼效果,促进学校的群体工作的广泛开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从问卷可以显示,男女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目的多集中在兴趣爱好、增强体质和缓解压力上。这与初中生的自身需要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还说明初中生已认识到了体育的价值和功能。

2.在主观上,学校在初中生总体培养目标上,仍以文化知识的传授为中心,初中生课业负担重,没有时间去参加,这也严重影响了初中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初中生的缺乏活动兴趣也制约他们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积极性。男女生都喜欢一些不易受场地所限,且作为一般性练习,技术动作又较易掌握而被多数人所喜爱的球类项目:但是男女生比较起来,男生更喜欢活动量大,具有身体直接接触的集体项目,如篮球、足球等,而女生主要喜欢有一定活动量,对抗性弱且无身体直接接触的项目,如羽毛球、乒乓球等。

3.由于我们学校是普通的农村初级中学,提供给初中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开设的项目相应不够丰富,有些初中生想参加自己喜欢的体育活动项目,但却无法开展。

教育部提出:在校初中生每天应参加一小时的体育活动,故而学校体育工作对初中生每周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次数和每次持续的时间要有新要求。学生希望每周应参加3~4次的课外体育活动,及每次持续的时间在45分钟左右,女生喜欢的运动强度是微微出汗、较兴奋,而男生喜欢的运动强度是头、脸和上身较出汗,情绪好,说明男生喜欢较大的运动强度的运动项目。

三、改进措施与建议

1.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应积极配合中学体育课程改革,加大对课外体育活动的重视程度。在教育思想上应以初中生终身受益为出发点,科学引导初中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另外要从实际出发,积极创造条件,改善运动场地,创造有利于广大初中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环境和条件。尽可能的共享学校的设备和器材,为初中生创造一个良好的锻炼环境,满足广大初中生课外参加体育锻炼的需要,以激发初中生的锻炼动机和兴趣,使其逐步养成经常锻炼的好习惯。

2.学校应完善和扩展课外体育活动的种类和形式,并加强与体育组的密切联系,组织各种丰富的课外体育活动。积极举办校内各项体育比赛,提高初中生参与体育的兴趣,满足初中生各种课外体育活动的需要。

3.学校应减轻初中生的学习负担,在保证学业的前提下,尽量不在初中生的课余时间里作其他安排,给其充分时间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学校适当增开一些受欢迎的活动项目,尽量满足更多初中生的需要。提高他们参加体育活动的自觉性,使参加者更广泛,活动更持久,达到增强体质,愉悦身心的目的。

总之,由于受到传统的教育观念的影响,受到应试教育思想的残余,学生、家长、教师对体育运动的认识不足,以及农村体育教学器材的匮乏,农村中学的学生参与体育课外活动习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

[1]李民.滨州市省示范初中课外体育活动开展的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0.

[2]程素珍.新课标下高中课外体育活动现状调查与分析[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30(7).

[3]余海涛,薛俊.广东肇庆市中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现状调查与分析[j].慧州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0(3).

上一篇: 智能制造研究分析 下一篇: 工程建设质量管理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