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地理教学案例汇总十篇

时间:2024-02-21 15:35:43

乡土地理教学案例

乡土地理教学案例篇(1)

地理教材中的经典案例,地域覆盖广,适用性强,有着显著的地理意义和教学价值。但很多时候学生对案例的地理背景比较陌生,要花大量时间来了解背景知识,冲淡了地理原理和方法的学习,影响案例教学的有效实施。来自身边、来自生活的乡土教学案例,地方色彩浓郁、内容鲜活,对激发学习兴趣、形象解读地理原理、降低学习难度、突出对地理原理和方法的把握有重要意义。教师应该根据教学需要,多渠道收集、选编乡土地理案例。

乡土地理教学案例开发属于课程资源开发的范畴。新课程鼓励教师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地理新课标在“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建议”中指出,“充分开发、合理利用地理课程资源,对于丰富地理课程内容、增强地理教学活力,具有重要意义”。在开发内容上,新课标要求“教师要结合学校的实际和学生的学习需求,充分利用学校已有的地理课程资源,以及可用于课堂教学的师生自身的经历和体验。合理开发校外地理课程资源,学校所在地区的地理要素、地理景观、主要地理事物等,也是学校地理课程资源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开发方式上“要加强与社会各界的沟通联系,寻求多方合作,合理开发利用校外地理课程资源。要组织和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参与社会实践,开展参观、调查、考察、旅行等活动,邀请有关人士演讲和座谈”。提倡“建设学校地理课程资源库以及校际间地理课程资源的共建和共享”。

苏州地处长三角腹地,环境优越、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历来是我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20世纪90年代以来又是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最迅速、吸引产业投资最多的地区,在经济、社会、城市建设、交通运输、环境保护与治理等方面取得显著成就,为地理教学提供了大量鲜活生动的课程资源。笔者以苏州市(主要指我校所在的苏州市区,兼及苏州大市范围,包括下辖的昆山、常熟、太仓、张家港)为例,进行了乡土地理教学案例的开发,取得如下经验供借鉴。

二、乡土地理素材的获取

编制乡土地理教学案例需要相应的乡土地理素材。获取乡土地理素材主要有以下途径。

1.新闻媒体

在资讯高度发达的今天,电视、网络与报纸是我们重要的信息来源。苏州经济发达,信息化程度高,媒体信息丰富多样,为获取乡土地理素材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渠道。

(1)城市联合网络电视台

从2012年1月开始,苏州电视台与广播电台各频道的节目实时上网。登陆“城市联合网络电视”苏州台http:///(可切换到深圳等28家网络电视台),可收看苏州电视台与广播电台直播,也可以免费查询、观看往期苏州本地视频新闻。如查询苏州受台风“海葵”袭击的相关新闻报道,可在“新闻”->“苏州”栏目下,选择“更多”,输入关键词“海葵”进行站内查询。也可以按日期查找2012年以来的所有新闻视频。

(2)本地门户网站

名城新闻网http:///是苏州的重要的门户网站,有图片、文字、视频多种形式的资料,分为新闻、家居、旅游、理财等8个频道。网站具有强大的站内搜索功能,按资料属性可以在对应频道下输入关键词查找。苏州新闻网()是苏州市政府重点新闻网站,也是苏州市对外宣传的重要窗口之一。注册登录苏州新闻网新版数字报平台,可以查阅、下载2009年1月以来苏州日报、城市商报、姑苏晚报及旗下专刊的新闻稿件及配图。进入历史数据查询平台可以查询苏州日报创刊以来的所有高清PDF版面及稿件内容。

(3)搜索引擎

日常浏览网页时,应留心适合于地理教学的信息并及时收录。利用百度、google等搜索引擎有目标检索时,可以按需要搜索网页、视频、图片等类型的素材。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新闻媒体所使用的关键词与地理教学不太一致,检索时可以限定较少的关键词,从搜索结果中再进一步筛选。

2.职能部门网站

苏州市人民政府主办的政府网站“中国苏州”http:///,链接了部门网站与下属市区网站,可以根据需要进入相应政府职能部门网站查询。如查询苏州城市规划与功能分区情况,可以进入苏州市规划局网站;查询气候与天气资料,可以进入苏州市气象局网站;苏州市统计局的苏州统计年鉴能反映社会经济发展的各方面状况;登录苏州市环保局网站,可以查询每年的苏州市环境质量报告,以及最新的环境监测报告。

3.书籍文献

《苏州地理》是由苏州市地学会联合十多家单位共同参与,由徐叔鹰等高校人员主编,蔡明等中学地理教师参编的综合性地理著作。它以地理学的视角诠释和解读苏州,融科学性与普及型与一体,对中学地理教师全方位了解苏州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状况很有帮助,可根据教学需要对书中资料进行加工整合。

4.调查与考察

以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师生围绕某专题进行调查与考察,不但能获得第一手的资料,对增强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也有积极意义。外出活动应制定详细的活动计划和访谈提纲,争取学校和家长的支持,确保安全。为了解苏州市中心商务区观前商圈的功能与区位优势,兴趣小组采取网络查询、调查走访的方式获得店面租金,商场,公交线路,书店、影院、酒店、银行、邮政等服务机构的信息。

三、乡土地理素材库的建设与分享

积累的乡土地理素材应合理有序存放。为便于查找和更新,应按教材章节顺序分类存放。可将某次收集的素材及说明文档放入文件夹中,按内容命名,并在名称前部加上适用的章节代号。如适用于必修二教材第一章第三节,可加前缀bx213,按名称排序时同类文件就集中在一起。素材说明文档应该记录素材来源、收集时间等信息,便于信息的核实与素材的更新。

同一教研组内部可以通过校园网或者网盘实现资源共享。盛大网盘、金山快盘、115网盘等都是十分流行的免费网盘,支持图片、音乐、视频的预览和在线播放,可以在多台电脑上安装客户端或者网页登陆。网盘容量大、存取速度快,可以自动同步指定文件夹里的文件,非常方便快捷。任何人只要输入密码登陆网盘,都有权管理删除文件,因此上述方式只适合于小范围使用。

借助博客能在更大范围内实现乡土地理素材的共享与交流。将网盘中的文件夹设置为共享,把共享地址复制到博客上。访问者可以下载分享,并可通过留言、回复、引用通告等功能与资源库管理者及其他访问者互动交流。提供新素材、交流案例或发表教学体会,促进乡土地理教学素材库的动态完善和创生[。

四、乡土地理教学案例的编制

对某一教学主题而言,乡土地理素材可能来自多个渠道,数量较多,根据需要对乡土地理素材进行甄选、加工与整合,编制成教学案例,才能运用于案例教学。编制乡土案例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1.真实

案例教学法就是通过分析真实的案例,领悟地理原理和方法。源于可感可证的乡土地理案例的结论更令学生信服。乡土地理教学案例必须来源真实,数据可靠,不能为编制案例而编造杜撰。但可以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从教学需要出发,适当综合、提炼,去除无关信息,凸出特定的教学主题。如以学校所在的苏州工业园区为例学习城市功能分区时,可对用地状况进行概括简化,突出交通干道、金鸡湖等影响因素,得到园区用地状况简图,便于分析研究。

有时乡土地理案例与地理原理并不完全一致,体现出地理原理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教师应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进行综合分析。如观前商业圈作为苏州的中心商务区,地价昂贵,却没有高层建筑,垂直方向上分异不明显。原因在于苏州为了保持古城风貌,限制老城区建筑高度。运用地理原理分析乡土地理现象,在深入理解知识的过程中认识家乡的独特性,是应用乡土地理案例的独特意义。

2.典型

乡土教学案例不但能说明特定的问题,在同类事物中还具有典型性。学习“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一节时,笔者曾以外向型经济发展的一个典范——全国百强县之首苏州昆山作为案例,通过分析早期的产业转入和后期的产业升级、产业转出对昆山发展的影响,整合了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等全部学习内容。相比于人教版教材中分散的多个东亚地区案例,更好地体现了课标所要求的“举例说明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这一主题。对中西部较为落后地区而言,产业转移的乡土地理案例恐怕不够典型。并非所有的教学内容本地都有合适的乡土案例,切勿为了追求使用乡土教学案例而牵强附会。

3.鲜活

课本案例受篇幅限制,往往省略对事情详细背景的交代,使缺少感性认识的学生在理解上产生较多的困难。相比于教材案例言辞简约,偏重于地理事实和概念,编写乡土案例应对背景与情境有较完整的描述,让学生对问题的来龙去脉有完整的认识,能在特定情境中设身处地的思考、决策。张同学家从事螃蟹养殖,学习农业区位因素时,请她做了一个调查并整理成教学案例,生动体现了农业的区位因素。

阳澄湖蟹历来被称为蟹中之冠,与阳澄湖的特殊生态环境有关。水域百里方圆,碧波荡漾,水质清淳如镜,水浅底硬,水草丰茂,延伸宽阔,气候得宜,正是螃蟹定居生长最理想的水晶宫。

我家以前在苏州郊区跨塘,长期养鱼供应苏州市场,2000年因苏州工业园区的开发而拆迁。螃蟹养殖收益高,当时阳澄湖的螃蟹养殖正处于快速发展的时期,当地政府鼓励有技术的农民承包湖面大力发展。正好有亲戚在养殖螃蟹,可以提供技术上的指导,我家就承包了50亩湖面开始创业。政府为了做大这个产业,每年举行美食节、休闲旅游等活动,还在阳澄湖附近集中兴建了螃蟹交易市场和美食城。长三角地区高速便捷交通网的形成,吸引了上海等地的大量客户来交易、休闲美食。现在阳澄湖螃蟹声名远播,规模很大,收益很好。

生动鲜活的乡土案例将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以真实自然的方式反映出来,凸显知识与生产生活实际的联系,体现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学习身边有用地理的新理念。

4.直观

乡土地理素材的呈现有文字、图表、视频等多种形式。编制案例时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转换,以适当的方式呈现,应特别注重地理图像、统计表格、视频形象直观传递信息的作用。尤其来自媒体的视频,真实感强,信息量大,对学生身临其境地感知抽象事物很有帮助。为说明交通最优的商业中心布局原则,我们选取苏州市区主要的建材商城华东装饰城、华东电器城、横塘建材大市场为例,通过百度地图查询与实地考察,把相关信息用地图形象地展示出来。

图1 苏州主要建材商城分布

5.时效性强

现实世界不断变化,尤其是人文地理方面的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城市发展、环境变迁情况不断更新,乡土地理教学案例需要具有较强的时效性。那些正发生在身边的事件、急待解决的问题最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当地的突发事件、社会热点更是很好的案例材料。学习气旋反气旋时,笔者以不久前苏州刚刚经历的台风“海葵”为例,借助图片和视频回顾台风带来的影响,提出探究台风实质、了解防御措施、做好安全防范的学习主题,有效激发学习兴趣。利用卫星云图上台风的旋涡状云系、台风带来的狂风暴雨现象,“分析”出台风中心气压低、四周气压高的气压形势,以及中心区域空气强烈上升的气流运动状况。很好地实现了课标“运用简易天气图,简要分析低压、高压特点”的要求。

6.问题精当

教学案例提供了情境和信息,还需要有精当的问题激起学生的探究欲,引领学生去体悟案例信息,围绕问题展开自主探究和合作研讨,在问题的支架作用下获得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知识。案例是围绕问题而组织的,配套问题是案例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优秀的乡土地理教学案例必须有精当的问题,案例的呈现也应该与问题巧妙组合。

五、结束语

教师自身的教学理念、知识贮备和教学风格不同,不同的学校学生情况有差异,乡土地理教学案例也是内容形式不同,风格各异的,彼此应加强交流与借鉴。社会不断发展、乡土地理素材不断更新,乡土地理教学案例也应该与时俱进。结合本地区特点,师生一体化开发乡土地理教学案例,对教师参与课程资源开发,实现从理念到行动的转变,促进专业成长;对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增强实践与创新能力;对有效实施案例教学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乡土地理教学案例的开发是深入推进新课程的重要载体。

乡土地理教学案例篇(2)

讲乡土发展的历程,可使学生坚信家乡有美好的未来;讲乡土建设的不利条件,可使学生了解家乡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困难,从而产生责任心。在课外,家乡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都能够使学生动情,在实实在在的地理事物面前,爱乡土、爱祖国、爱科学的思想感情会萌发、生长。

以人教版必修三第五单元《产业转移》为例,课文对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及产业转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讲得比较抽象,学生较难理解。这时联系校区所在的兰州新区的产业转移,合理分组,对产业转移知识展开探究活动,由学生自己设计,引导学生关心周围的问题,积极主动地参与解决各种实际问题。

第一组:装备制造业。兰州已经有很好的工业基础,一批传统优势产业本身在兰州市就具备,利用这样一个新区,重点发展像汽车的装备制造、机械装备制造、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的装备制造业,这些装备制造业在新区发展都没有大的污染。

思考:谈谈兰州新区具有哪些接受产业转移的区位优势?

第二组:石化工业。兰州新区的建设要把在兰州市老城区的1000万吨的炼油搬到新区,这样大大改善老城区的城市环境质量。有这样一个基础,再加上甘肃,特别是从河西走廊有六条输油、输气管道通过,有老的石油炼化的基础,又有石油、天然气的储备基地和输转基地的基础,充分利用这样的比较优势,利用中石油在甘肃的分公司大企业的作用,来延长产业链。下一步打算是往下游发展,成为我们国家战略性的石化工业基地。

思考:谈谈兰州新区发展石化工业优势是什么?

第三组:生物制药。甘肃现有的传统优势产业里面,生物育苗生产已经有相当的基础,现在国家用的育苗的生产基地都放在甘肃,再加上甘肃又是一个中藏药原料的生产基地,甘肃的中药种植面积在全国是第一位的。下一步打造生物制药和中藏药产业,制药在兰州新区将成为第三个主导产业。

思考:谈谈兰州新区发展生物制药优势有哪些?

第四组:高新技术,已经有的基础就是有色冶金新材料,应该说在国内是领先的,在有色冶金新材料方面的研发是领先的。再就是新能源,甘肃现在的河西走廊已经是国家风光电的主要新能源基地,围绕新能源制造这方面的研发。再就是信息技术,高新技术主要是围绕这三个方面打造研发和应用基地。

通过讨论探究总结得出,兰州新区是通往新疆中亚的战略通道,建成重要的枢纽型的物流园,要充分发挥区位优势。而且毗邻机场,抓机场的改扩建,使兰州新区成为西部重要的枢纽型物流园。既有现有的产业,又围绕这些产业的定位,把东中部能够转移过来的,坚持“三关”,即产业政策关、投资强度关、环境保护关的,一批有实力的企业落户在兰州,使其成为西部一个重要的增长极,成为承接产业转移的示范区。

二、利用乡土地理,可使地理教学从“纸上谈兵”的困境中解脱出来。

长期以来,中学地理教学总是从理论到理论,从黑板到课本,习惯于“纸上谈兵”而不注重地理实践。以致学生学了地理却不会观察地理事物,也不能用地理知识对各种自然现象作出科学的解释,更不能用地理学原理分析、说明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人地关系问题。现在的高中地理不仅理论性突出,而且实践性很强,因此要提高教学质量,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而乡土地理的教学就是地理学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生动体现。

例如:在学习“因地制宜发展我国农业”时,可以把“中国玫瑰之乡——永登苦水”引入课堂中,学生和老师一起了解。

(投影展示)材料一:苦水玫瑰的栽植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据记载,在清朝道光年间,永登苦水李窑沟(现下新沟村)有个王姓秀才赴京赶考返回时从西安带回几株玫瑰,栽植在自家花园中观赏。由于极适宜当地的土壤和气候等环境,生长旺盛,枝多花繁、花香四溢、浓香袭人,深受人们喜爱,想栽植的人越来越多,于是一传十,十传百,家家户户采用分株法竞相栽植,不过数年,各家房前屋后、庭堂院落,都栽满了玫瑰。后发展到地埂、渠畔,主要以观赏为主,进而又陆续扩展到周边地区。由于玫瑰在永登县最早是在苦水引种,又在以苦水为代表的地区内长期栽植,经过人们的不断选育,最终形成了地方品种,习惯上称其为“苦水玫瑰”。

苦水玫瑰以它迷人的芳香而闻名于世界,在全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兰州市永登县出产的玫瑰花及玫瑰油占到全国总量的50%以上,出油率万分之四以上,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因而兰州永登被称为中国的“玫瑰之乡”。

永登苦水玫瑰种植已有悠久历史,提取玫瑰油的精油率可与世界著名的玫瑰生产国保加利亚的蔷薇香精媲美。三十年代,天津酒厂用苦水玫瑰造的玫瑰酒,在巴拿马展览会上荣获银质奖章,从此苦水玫瑰驰名中外。

玫瑰用途很广,经济价值也很高。玫瑰花是做糕点、酿酒的必需香料;玫瑰油是香烟、香皂、香水和高级化妆品香料的主体原料,每公斤玫瑰油在国际市场上可换黄金1.5公斤。玫瑰花和根还可以入药,有顺气和血、疏肝解郁的功效,同时可以美化环境,花开季节,香气浓厚,素有“玫瑰花开十里香”的美誉。兰州的市花是苦水玫瑰,苦水是个地名,苦水产的玫瑰是中国最好的玫瑰,所以叫苦水玫瑰。苦水在甘肃兰州,这儿有中国最大的玫瑰生产基地,中国的玫瑰油绝大部分产于这里。

材料二:2010’中国玫瑰之乡·永登苦水旅游节将于5月18日至6月18日在永登县苦水镇举办,本届旅游节的主办,旨在大力调整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永登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和生态城镇建设,进一步展示“中国玫瑰之乡”的亮丽风采和玫瑰文化的深厚内涵,利用良好的生态环境,丰富的玫瑰资源,多彩的乡土文化,纯朴的民俗风情,充分挖掘玫瑰文化、礼佛文化、垂钓文化、民俗文化和非物质文化,全力打造都市休闲型、参与体验型、风景游览型、文化娱乐型精品旅游线路,努力将玫瑰之乡建成观光游览、休闲娱乐、农业科普和民俗文化旅游的美丽乡村,给兰州市民提供一个感受自然、放飞心情的“后花园”。

根据上述材料,提供下列问题让学生讨论:

(1)该地区发展玫瑰产业有哪些有利和不利条件?

(2)该地区未来发展玫瑰产业的出路在哪里?

(3)请你为苦水玫瑰的发展提几条建议。

这种活动不仅有助于学生把理论和实践联系起来,而且对社会实际问题的认识和解决也有直接帮助。同时学生间相互合作,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养成了与他人合作交流的精神,使教学过程充满了生气和新意。且能够辩证地看清问题,积极思考解决问题的出路,为家乡的发展出谋划策。这不是课堂里“纸上谈兵”所能解决的。所以有了乡土地理活动,就能够使地理教学从传统的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化。

三、利用乡土地理,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俄国文学泰斗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构成学习动机最现实、最活泼的心理成分,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在动力源泉。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地理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灵活而切合实际地选择不同的教学,唤醒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例如:在地形图上根据等高线判断地形要素,这是令一般学生感到头痛的问题。我们这里是山区,这些地形要素都比较齐全,教师利用课外活动,可以把学生带出去看一看,什么鞍部、陡崖、山谷、山脊、陡坡、缓坡就会一目了然。为什么山谷等高线要向高处弯曲,而山脊的等高线却向低处突出,看一看,比一比,就会迎刃而解。这样,把理性知识与感性认识结合起来,既弄清了概念,又加深了印象,从而巩固了记忆。

四、利用乡土地理,可以为乡土建设服务。

乡土地理教学案例篇(3)

一、思考本课地位,确定教学重点

水循环是地球上最基本的地理现象,水循环把地球上四大圈层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深刻影响着地理环境,也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本课在地理课程中的地位极高。

基于此,笔者确定本课教学重点:陆地水体的补给关系、水循环的地理意义、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人类对待水循环的态度。

二、调动各方资源,收集教学素材

案例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教学素材的收集。根据本课需要,笔者认为需要收集如下的素材。

三、设置课堂问题,学生探究提升

乡土案例教学中问题是主线,一个个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不断思考探究,以达成教学目标。问题的设置尤为重要,应该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

学生设置的问题应是自然生成,因为学生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不免会对自然现象产生疑惑。教师要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养成提出问题的习惯。

笔者结合教学需求,设置如下问题。

乡土地理教学案例篇(4)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086-02

一、课堂展示,合作探究

新课程强调把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合作等活动凸显出来。乡土案例因其鲜活、熟悉、综合的特点,恰是实现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首选载体。虽然素材丰富多样,但必须经过加工处理后才能呈现。

1.案例展示。韩江之旅——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设置情景:由学生课前准备,把拍摄的韩江照片给大家欣赏并简述韩江的自然景观。(将学生置于发现探索者的位置,结合图片给学生视觉冲击,增强学习兴趣。又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准备。)提出问题:①描述该区域植被、河流、气候、土壤等自然要素的特征。②尝试解释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学生讨论的要点:①正确表述自然地理特征,如植被类型、河流水系水文特征、气候类型与特点以及土壤类型等。②举例说出各要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例如气候湿润,所以河流水量大、植被茂盛等。

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一些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韩江下游环境遭到破坏的问题,拍成照片,并带回了一些土壤样本。教师提供文字材料。材料:韩江属粤东地区的战略性重要水源地,地处粤东多雨中心(属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年均降水量在1500毫米以上),上中游所流经的福建省龙岩市、漳州市,广东省河源市、梅州市、潮州市等地区,山区面积大,溪流陡,现有河道泄洪能力仍然不足……韩江流域水资源、水力资源亦丰富,但天然径流丰枯不均,制约了本区域的工农业生产……上中游修建水电站之后,发现下游水量减少,水质恶化,生物多样性遭受到了破坏……提出问题:a.面对“韩江的尴尬”,该怎么保护韩江的美丽又合理开发水资源?b.利用所学的化学知识对土壤成分进行粗略测定。(第2个问题需要实验室作为课堂环境支撑)。学生讨论的要点:a.大坝蓄水使下游及流域生态环境发生了哪些变化?b.上中游修建水利枢纽工程蓄水对下游(农田灌溉、生活饮用水、海水倒灌)产生那些影响?c.通过实验室测定韩江土壤样本,分析气候、植被、地形、水文等条件对其的影响。d.开发韩江的水电资源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原理建模:将乡土地理案例引入课堂是为了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思考,发挥其反射验证作用。但乡土案例的缺点是不具普遍性,难以抽取普适性的原理、规律。师生协同对楠溪江之旅的案例进行概括与提取,从中寻找规律性的东西,引出整体性的三个表现以及资源开发利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2.案例选用原则。①综合性。乡土材料的选择应在承载地理原理、规律功能的基础上,可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在内容上体现优势组合,形式多样,在展示过程中体现多角度、多层次,不能生搬硬套,尽量做到一例多用。使教学过程既直观又概括,才能更有效地为地理教学活动服务。②时效性与开放性。随着时代的发展,乡土资源要与时俱进,切忌选用老掉牙的材料,最好联系最近发生的新闻热点等,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带着新奇去体验、探索。选取的案例应当保持开放性,结果不要预先设定,让学生用辩证的思维去看问题,为地理教学注入活力。③可操作性。乡土案例没有地理教材知识的支撑就成了“空中楼阁”。因此,乡土资源与地理教学的整合必须寻求平衡点。乡土资源的拓展既要能够补充、丰富既有的教材内容,又能以地理的观点赋予乡土资源课程意义。材料的选择难度要适中,太难学生无从下手,太直白对学生则没有挑战性。环境支撑要符合学校、学生实际情况,这样才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地理素养。

二、课外拓展,转化提升

“心动、脑动、行动”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利用地理学科研究人地关系的优势,挖掘乡土资源中有研究价值和适宜学生研究的内容开展学科小课题或者其他多种多样的活动,既有教材原理的支撑,又源于生活,能够引导学生运用学科原理去研究发生在身边的地理问题,并能增强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针对上述案例,可以开展以下几个方面的探究活动:

1.韩江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探究角度:韩江是广东第二大江,旅游资源类型多样,学生可选取其中一类进行开发方案研究、开况调查报告、保护措施等多个角度的活动。如大埔三河坝韩江源景区、潮州韩江湘子桥景区、汕头中山公园景区等。

2.韩江修建引水工程的利与弊。探究角度:潮州韩江东西溪水利枢纽工程是近几年的热点话题,对其有赞同和反对两种不同的声音,课堂探究时间太短,可以让学生深入调查,成果展示可以用辩论赛的形式展示。

3.韩江流域两岸采石场布局的利与弊。探究角度:通过采石场选址的合理性、采石场附近的生态环境调查等角度剖析其布局的利弊。

4.韩江流域土壤性质研究。探究角度:测定土壤成分的实验、土壤退化情况调查报告、土壤与农业类型的关系。

5.韩江流域传统聚落景观调查研究。探究角度:流域传统聚落(潮汕传统民居——“下山虎”“四点金”)建筑的特征及成因分析、传统聚落的现状、聚落的演变历程探究以及传统聚落的开发与保护。针对教材设置的不同章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一系列的主题活动,每个主题可进行多角度、深层次的发掘,充分利用乡土资源,逐步形成主题研究系列,并且将这些资源分类整理积累成库,可为今后开发校本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为地方课程的开发提供可资借鉴的范例。课外拓展中教师对研究过程的指导要贯穿始终,学生在研究中出现新情况时,指导他们及时对预定方案进行改进,并根据课题要求有重点地搜集资料、制定调查问卷等,在资料分析处理环节要培养学生对资料的价值判断与分析、筛选、归类的方法,最后形成完整的课题或其他形式的资源。

三、师生合作,共同成长

教师在乡土案例教学中充当组织者与引导者,激励学生参与活动,帮助学生理清思路,使课堂内容更加丰富。在组织引导过程中,教师应从学生的学习生活出发,挖掘学生的经验、体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开发和利用一切有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资源,充分发挥其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作用。学生力所能及的内容教师要避开,力所“难”及的内容教师要帮助。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利用教师的智慧结构、知识水平以及师生之间的交流,在学习探究中获得知识、形成经验。实质上,师生互动交流的过程就是学会地理、会学地理,师生相互促进、相互成长的过程。

乡土地理的学习,因为其打破了封闭式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可以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感知、体验、探索地理的奥秘与神奇,能够自主选择家乡地理环境某些要素开展综合或专题的研究,这对培养他们的探究学习能力无疑是极为有益的。通过这样的地理实践,不仅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且还可以在考察、调查等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同他人合作共事的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从多方面促成教学目标的达成,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乡土地理教学案例篇(5)

乡土地理教育是学校地理教育重要的传统内容之一。早在18世纪,法国思想家卢梭、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就曾主张教给儿童乡土地理知识。在义务教育的教学大纲中,还特别强调地理教学应密切联系乡土实际,注重实践活动。乡土地理教育在学生素质全面提高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而我们高中地理进入新课程后,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方法。乡土地理的融入有众多的好处:

1.弥补教材案例的陌生感,乡土地理的案例更贴近他们的生活,提高学生的求知欲。

2.有利于学生深入掌握相应的地理知识,意识到地理是生活的地理,是有用的地理,提高其日后实践能力与信心。

3.新课程人教版必修教材更是涉及人口分布迁移、农业地域类型、城市地域结构、城市化、城市交通、城市工业及可持续发展等各个方面的地理基础知识,学生掌握这些基础知识,特别是通过乡土地理了解自己的家乡状况。

二、新课程人教版必修Ⅱ乡土地理应用案例评析

案例一:城市功能分区及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与发展的原因及未来趋势

课标要求: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的原因。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

学习目标:1.掌握影响城市地域结构的主要因素;2.以某个城市为例,说出该城市的地域结构,并解释其形成、变化的原因。

教材中的举例:图2.1北京市的不同功能分区举例,图2.9我国北方某城市的居住区与工业区的两种布局方案

大连乡土举例:教学用GoogleEarth软件帮助学生分析大连市的功能分区。并以大连市的功能区分布图巩固练习,锻炼学生的空间定位。在此基础上利用大连市主要商圈分布及现状图、大连未来城区图来分析商业区、大连工业区分布图(配盛行风向)讲解大连市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与发展的原因及未来趋势。

评析:

优点:1.平日里教师喜欢用课件,好处是信息量大、效率高,但许多幻灯片一晃而过,学生也记不下多少。所以备课时一定要想到给学生留下学习的依据,便于学生日后的复习,教师要站到学生的角度考虑,学生能否记住。

2.通过课下对大连市商业区与工业区的调查与取证分析,学

生不仅能列出大连市各商业区、工业区的分布,还简析了这些地理事物布局的合理性和存在问题,同时提出了改进意见。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对方位感也有提高,懂得了运用地图的基本要素。

不足:1.只以大连市的商业区与工业区为例,其他功能分区没有详解。

2.学生需课下查阅资料,若时间仓促,则易形成教师“一言堂”的局面。

案例二: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课标要求:联系城市地域结构的有关理论,说明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学习目标:1.能以某一服务功能为例,说出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2.以某一地域的不同级别城市数目及分布,进行分析运用中心地理论。

教材中的举例:27页案例2上海市城市等级和服务范围的变化;30页案例3荷兰圩田居民点的设置

大连乡土举例:教学时利用大连市、庄河市、仙人洞三个地区的医疗单位下设科室的种类与数量帮助学生分析说明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在此基础上利用中心地理论图及大连市城镇规划图讲解,并以大连市、庄河市、仙人洞具体为例分析,辅以大连市城市等级体系的建立与规划,说明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评析:

优点:1.能以大连市及庄河、仙人洞乡土地理为例,助学生对不同等级医疗单位下设科室的种类与数量分析,说明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所举例易懂有说服力。

2.中心地理论是旧教材没有的新出现的地理知识。如,理论难以理解,所以教参只要求重讲应用。如能够以地理填充图册上安徽省的最佳例证能够马上应用所学理论加以巩固,学生会有茅塞顿开的感觉,从而强烈地感受到地理知识是有用的,是生活中的地理。

不足:大连市的城市等级体系建立与规划直接给出以示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与种类,却没有详细定量的说明中心地理论在大连市城市等级体系建立中的指导作用。

案例三:家乡的农业园区会是怎么样

课标要求:结合实例说明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学习目标:1.能以大连市农业园区为例,为其发展献计献策。2.可持续发展思想(人地协调)在农业园区建设过程中的应用。

教材中的举例:红太阳农业园区的三种典型的农业:综合利用生态农业、立体生态农业、旅游观光农业

大连乡土举例:教师示例:现代农业园区已成为大连市农业现代化新亮点。“十五”期间,大连市被国家发改委、农业部等6部委确定为我国北方唯一的农业生态建设示范市。经过5年建设,大连市已形成户用与农业园区能源综合利用为主的农村生态建设模式。

学生示例:略(课前上网查相关资料做成ppt课件展示)

评析:

优点:1.上网查阅资料方便。又是自己身边的农业园区(教师以旅顺农业园区的建设为例引导)学生兴趣较浓;

2.教材中提及的典型农业地域类型大连均有。

不足:没有条件、机会让学生亲自去看一看旅顺的农业园区

建设,若能去则免去教师讲解且能够令学生深知不忘且以后的地理学习会自主地向大连市相应的乡土地理知识靠拢。

三、乡土地理应用的建议

1.地理教师素质自我完善,多收集并应用乡土地理的素材。

2.开展小区域乡土地理调查活动,最好能够为不同级别的学校提供市级的地理调查活动,各学校选人参加集体活动,子课题分校研究,灵活开放学习乡土地理,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地理知识的应用意识。

乡土地理教学案例篇(6)

包括乡土地理在内的高中地理是融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区域性、综合性、开放性等特征。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以“培养学生具有永不满足、追求卓越的态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基本目标。将高中地理知识理论和乡土地理中生产、生活实际紧密联系,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一种主动研究式的学习,是农村地区中学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一种新的尝试和实践。

高中地理、乡土地理与研究性学习的整合,就是要理清三者内在的,彼此衔接、融合的关系,我们认为三者间的关系是:高中地理教学内容是实施研究性学习的主要理论依托,乡土地理素材是研究性学习的载体。把研究性学习的理念引进课堂教学,使研究性学习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对于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大有禆益。

一、高中地理的理论知识为实施研究性学习提供知识依托

研究性学习是类似科学研究形式的学习,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对所选课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地理研究性学习过程包括选题,制订调查、观测、资料搜集的方案,对调查、观测搜集的资料进行科学的分析、总结,最后形成自己的论点、观点和看法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分析、总结所依托的理论知识就是在地理学科教学中所获得的。因此,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所需的科学理论知识,主要来自课堂教学及其延伸和拓展的部分,如在高中地理必修2“农业生产活动”学习中,我们结合农业区位因素的理论知识开展了“本县主要商品性农业产品区位因素的研究”,首先,学习小组以调查访问为主要手段,把目标确定为当地主要的农产品市场。调查出了当地农业生产中主要的商品种类。然后通过访问当地农业专家、农民,查阅当地气候土壤等资料,获取了一手材料。再结合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了研究探讨,得出了影响当地商品性农产品生产的自然区位因素和社会经济区位因素,以及目前存在的问题。在此过程中,学生体验到了探讨研究的乐趣,认识到了学习地理知识是有用的,是能够指导生产活动的。

二、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有助于地理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首先研究性学习的开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研究性学习强调理论与社会、科学与生产生活实际的联系,关注环境问题、资源问题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都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能够调动学生的研究热情。其次,地理研究性学习改变了学生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构建了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了多渠道获取知识的途径,促进学生形成了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避免了学生被动地记忆理解所带来的厌学情绪,弥补了传统学习方法的不足。

研究性学习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有更高的要求。研究性学习要求教师提高专业知识水平,不断吸收新的知识,更新知识结构,改变教学方法,提高自身的综合业务水平和教学水平。同时要把研究性学习作为地理学科教学的一种方式,采用这种方式完成教学任务。因此,把研究性学习实践性、自主性、开放性等的理念融入课堂教学活动之中,对传统的讲解法、接受式的教学方法进行有效的改革,能够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和水平。

三、乡土地理是农村高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重要载体

乡土地理素材就在学生身边,既为学生熟知,又为学生所喜爱,学生时常接触,具有易懂、亲切,富有生命力和感染力的特点。以地理理论知识为基础,以乡土地理素材为载体,是农村高中实施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模式。它使学生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对身边的地理事物和现象亲自观察研究,既提高了学习兴趣,又增加了对地理知识的亲切感,还把地理教材中的地理原理、理论、知识与学生身边的乡土地理现象、生活、生产实际有机地联系起来,达到了学以致用,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愿,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把乡土地理素材引入课堂教学,开展研究性学习,就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挖掘教材中可以联系乡土实际的内容,收集乡土地理中与教材内容相联系的素材,运用到日常教学活动中,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对身边的地理事物和现象往往是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需经教师点拨,才能言传。教学中要贯彻“互动性原则”,采用集中讨论方式、小组合作方式,解决乡土地理现象中的问题。例如,在高一地理必修2学习城市区位因素时,我们结合本县实际,课前让学生以本县县城为例,调查、研究县城的选址的自然区位因素是什么?社会经济区位因素有哪些?在课堂教学中以这些乡土素材为基础,通过小组讨论分析研究实现了教学目标,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走出课堂,以乡土地理素材为载体实施研究性学习

乡土地理教学案例篇(7)

新课程倡导“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乡土资源是有用地理的源头活水,蕴藏着大量有价值的教学资源。为此,我们要积极开发、挖掘乡土课程资源,延伸拓展教材内容的配置,拉近教学情景与生活情景的距离,以地理的视角、思维和方法从社会案例中解析出地理元素,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力,增强学生观察生活、联系实际的意识,培养学生对实际问题的分析、探究能力。

一、引入乡土案例,实施合作探究学习

(1)选择合适的乡土案例 案例要有典型性,具有承载地理原理、规律的功能;案例要有适当的难度,具有多个角度、层次的探讨空间。综合性太强、难度太大学生无从下手,太直白的案例对学生没有挑战性。

(2)乡土案例的呈现要图文结合,案例呈现后不要急于分析,要注意引导学生寻找其中所涉及的地理问题并确定最具价值的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案例分析要给学生布置阶梯型的任务,阶梯型的任务既能给学生提供探究的思维线索,又能让不同程度、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参与其中,学有所获。

(3)乡土案例分析要适时总结迁移。乡土案例的“软肋”是不具普遍性,难以抽取普适性的原理、规律,为此要将乡土案例与教材案例相结合,从中寻找规律性的东西;要适时总结,提取和概括案例中的原理,并以灵活多变的迁移、运用,促使学生对原理的认识趋于完整、深化。

(4)教师在乡土案例教学中的角色定位:组织者(课前预设、课堂有序)、引导者(激励参与、理清思路)、协调者(协调意见、帮助选择,达成共识),学生力所能及的内容教师要避开,力所“难”及的内容教师要帮助。

二、依托乡土资源,开展研究性学习

“心动、手动、脑动、行动”,利用地理学科研究人地关系和综合归纳的优势,挖掘乡土资源中有研究价值和适宜学生研究的内容开展研究性学习,引导学生运用学科原理去透视和研究发生在身边的感性地理问题,增强探究、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2007年9月~12月我校2007级开展第二期研究性学习,我们地理学科以“万州城市发展”为主题模块进行了规划设计与指导,并以拍卖会的形式由各组成员共同协商,选择他们感兴趣的问题开展课题研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现简介如下:

(1)课题规划与选题指导。“万州城市发展”主题模块研究性学习课题规划

课题一 万州城区该向何处拓展?核心问题:主城区人口众多,交通拥挤。随着经济飞速发展、人口规模不断扩张,万州城区还将“长大”。如果由你来做万州的远景规划,你认为万州城区应向哪些地区拓展?

课题二 我校新区区位选择及其对塘坊经济开发和发展的影响我校校区对推动塘坊经济开发的建设进程,提升该区品位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你对我校新校区的区位选择有何评价?我校新校区对塘坊经济开发和发展有何影响?

在主题模块中设置的研究问题(子课题),受启于教材原理,学生研究思路清晰;源于生活,切题小,研究活动易于开展。这种主题模块设置,内容相对集中、主题分解细化,可以多角度、深层次地发掘、利用乡土资源,逐步形成主题研究系列。将这些资源分类整理积累成库,可以为今后开发校本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为地方课程的开发提供可资借鉴的范例。

(2)研究过程与方法指导(以“我们选择在哪里居住”为例)四班刘婷小组选择的课题是“我们选择在哪里居住”,在制定研究方案时,我给他们提出了如下问题:①为何选择这个课题?②与“家庭购房消费”对应的地理原理有哪些?③合理的家庭购房消费需要哪些方面的资料、信息?④通过哪些途径可获取这些资料?⑤研究成果用何种形式呈现?

教师对研究过程、方法的指导要贯穿始终。学生在研究中出现新情况时,指导他们及时对预定方案、方法进行微调改进;在调查考察阶段,指导学生根据课题要求有重点的搜集资料;在资料分析处理环节,培养学生对资料的价值判断与分析、筛选技术,教给学生归类分级的方法。

(3)研究成果总结与展示。乡土地理研究性学习成果主要以“作业”的形式体现,如调查报告、研究论文、一项设计、一块展板、一场辩论会、一张自制地图等。

在第二期研究性学习中,共有12个组选择了与“万州城市发展”主题模块相关的课题。在成果总结展示阶段,有七个组的成果汇编入结题报告集出版,刘婷小组的研究成果《我们选择在哪里居住》作为获奖案例在研究性学习汇报会予以展示,获得一致好评;杨文韬小组的《万州客运站搬迁后公交线路的调整方案》课题成果发表在《新校园》杂志上。

三、乡土资源与中师地理教学整合的感悟

(1)乡土资源的选取要与时俱进。随着时代、社会的发展,进入地理视野的乡土资源要不断更新,保持开放性,才能获得时代意义上的适切性内涵与标准,从而为地理教学注入活力、灵性,让学生带着新奇、激情地去捕捉、体验、探索、领悟身边的地理。

(2)乡土资源的拓展要适量适度。教材知识多是精挑细选的经典,没有地理教材知识的支撑,乡土案例探究、乡土地理研究性学习就成了“空中楼阁”。因此乡土资源与地理教学的整合要寻求平衡点,乡土资源的拓展要适度,对此我们的理解是:乡土资源要能够补充、丰富、具体化既有的教材内容,同时又能以结构化的、地理的观点赋予乡土资源以课程意义,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家乡情怀,提升学生的地理素养。

(3)乡土资源的运用要“大小兼顾”。“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常青”。在地理教学中渗透、融合乡土资源,是基于其举手可触、举目可及的优势,从而为地理原理学习提供易感知的案例、为研究性学习开辟可依托的载体。

“源于生活、关注乡土”是乡土资源与地理教学整合切入的视角,但其价值追求要“高于生活、放眼世界”,亦即让学生在具体化、生活化的乡土情景中正确阐明人地关系、感悟可持续发展观念。

参考文献:

乡土地理教学案例篇(8)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2-0112-01

基础地理教育贯彻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强调引导“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掌握“对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现在很多地理老师和学生抱怨地理课堂的枯燥无味,可能是我们的课堂教学组织的脱离了绝大多数学生的兴趣、实际生活经验和感受,使我们的地理课堂索然无味。地理课堂要真正走进学生的世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投其所好,从而吸引学生。地理来源于生活,与学生生活贴近或者密切相连的乡土案例很多,我们可以充分挖掘这些教学素材并且运用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在教学中把学生身边的地理素材引入课堂,利用这些学生熟知亲切的教学素材,不但丰富了教学内容,更能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从而让我们的地理课堂更加丰富多彩。

一、关注家乡大事,创设地理教学情境

关心身边发生的地理事件,让学生学会从地理角度思考家乡面临的各种社会问题,学以致用。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选取一些和家乡有密切联系的大事件作为教学素材,学生对家乡重大事件的发生都很感兴趣,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些素材,发挥他们的作用。

例如在《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学中,我选用近期在我市交通方面的大事,如:金建铁路建成后,我市将一步跨入高铁时代,短短60多公里的铁路,可以串起4条高铁。金建铁路是以中长途客流为主,兼顾城际旅游客流的客运专线,同时也是集名山、名水、名胜为一体的黄金旅游线路。针对这一素材我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根据上述材料,分析我市修建高铁的区位条件。”“修建高铁为何多采用高架桥的模式,其主要的作用是什么?” “金建高铁修建并在我市设站对我市带来的积极影响有哪些?”

在本堂课中,利用高铁这一素材创设问题情境,学生参与度极高,课堂气氛很是活跃,学生各抒己见,极好的完成了课堂目标。由此可见在地理课堂中利用家乡的重大事件作为教学素材,让地理课堂和家乡紧紧相连,地理课堂更能吸引学生眼球,从而增强课堂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既培养了学生地理思维能力,又增强了学生对家乡的了解和认识。

二、运用家乡美,构建亲情乡土课堂

我市有秀丽的自然山水、独特的民风民俗等,这些丰富的乡土资源是地理教学的珍贵宝藏。对于生于斯长于斯的学生来说,对家乡有着自己独特的情感。对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这一课程资源,营造更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引用学生感兴趣的具有家乡特色的素材展开问题式讨论,唤起了学生对某一问题的关注,更能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

在 “旅游资源的综合评价”教学时,我利用本区域各具有特色的“六洞山风景名胜区”和“诸葛八卦村景区”两大著名景区作为教学素材。利用这素材设计“如何欣赏其中的“地下长河”和“诸葛八卦村”两个景点?”“你觉得那个旅游景点更具特色?”“目前这两个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还存在哪些问题”一系列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

这节课教学中使用的素材就在他们身边,让他们感受到课堂离他们生活很近,使我们的课堂更具亲切感。我们在教学中利用乡土资源向学生宣传家乡美,传播乡土文化知识,让其感受家乡自然和文化的魅力,增强学生对家乡的自豪感和自信心,激发他们报效家乡的热情。在教学中积极引用乡土资源,可以有效唤醒学生对家庭、对学校、对家乡的乡土情结。让课程资源乡土化,运用学生所见所闻,甚至是亲身经历极具亲和力的资源来构建极具乡土亲情的地理课堂,不仅会激发学习兴趣,加深对教材的理解,还会激活恋乡情结,增强价值认同。

三、利用乡土案例,拉近课堂和现实的距离

地理教材在阐述教学原理的时候会选择典型性的教学案例往往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对这个案例不了解,缺乏学习的动力,容易造成只会“纸上谈兵”。课堂离现实太远,理论联系不了实践,课堂也会枯燥无味,而课堂教学中选择家乡的案例替代教材案例进行教学,乡土案例比远离学生生活的案例更具有直观性和生动性,既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同时也拉近学生与地理课堂之间的距离。

例如,我在教学“工业的区位因素”时候选用了“我市的纺织业如何突破发展瓶颈?”这一素材。然后围绕这一素材设计问题情景,“我市发展纺织业的区位优势有哪些?”“在发展过程中哪些条件限制了我市纺织业的发展?”“你认为我市纺织业该如何突破瓶颈,请你为家乡的纺织业发展提出一些合理性建议?”这些话题紧紧围绕工业的发展,更贴近学生的实际,容易为学所接受,更能激起他们的共鸣。

我们用一些密切联系学生实际的乡土案例,学生在地理课堂中不仅学到了地理知识,还进一步认识自己的家乡,将学生对家乡的感性认识提升为理性认识,激发了学生对家乡的建设的关注。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兴趣,又能让他们把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能解决生活中的社会问题和分析自然现象,从而获得学习的成就感,增加对地理的学习乐趣,让学生充分感知到地理就在我们的身边,地理知识不再是那么遥远。

总之,我们的教学立足于学生的兴趣,实际生活经验和感受,可以营造良好的地理学习氛围,极大的{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让地理课堂成为一个真正开放的课堂。在教学中成功运用乡土案例,使高中地理教学突出了“地理的生活化”,将地理课堂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激励学生将课本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从中不仅解放了学生,也进一步解放了地理课堂,使我们的地理课堂更具有社会化和生活化,从而让我们的课堂更具有活力和魅力。

参考文献

乡土地理教学案例篇(9)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6-0028-02

从2008年秋季开始,江西实施普通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改革,以此推动高中教育方式与学习方式的改革,提高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效。在这一背景下,作为一个政治教师如何去重视学生在心理、智力、体能等方面的发展潜力,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倡导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主动学习和发展的潜力,是我们必须去关注和实践的一个问题。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尝试用乡土案例,加强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从而打动学生,激活课堂,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乡土案例是指有较强的地方特色,且与某一地方有密切联系的材料。政治教学中引用乡土案例,既可充实教材内容,也是政治课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重要体现,同时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也有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

一、巧用乡土案例的即时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育家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而乡土案例就在学生周围,既为学生所熟知,又为学生所喜爱,是学生时常接触的素材,因此巧妙地把乡土案例引入到课堂中,往往能以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作为教师在引用乡土案例时,应把当地重要的时政如地方党政的重大决策、当地出现的重大事件与教材密切结合起来。同时,在时间上,要注重新近发生的事情,以弥补教材内容的不足,扩大学生知识面,给政治课堂注入新鲜的内容。

每年的一月或二月是市、区两会召开的时间,因此我们在上高一的《政治生活》课程时,第三单元“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结合市、区两会的召开提前完成教学。在讲解这一框题时,教师结合教材中的探究问题,组织部分学生分别采访我校的区人大代表和政协代表,要求学生了解:人大代表拥有哪些权利?以及作为人大代表,如何代表人民行使好国家的权利?并要求学生根据了解到的情况撰写一份小报告在课堂中向其他学生讲解。同时教师适时地引用区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的相关资料,引导学生思考: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是什么?由此导入“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这一过程中,采取了由教师指导、学生参与为主的社会实践活动和研究、探讨性学习,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接触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并且来自身边的具体现象,以及相关的“实践”和“研究”的学习过程,从“感知生活”入手,逐步抽象出理论观点“感悟生活”,最后升华到理性的认识。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提高了教学效果。

二、巧用乡土案例的思想性,感动学生的心灵。

传统的思想政治课教学过分强调认知而忽视情感、态度在学习中的功能,这种缺乏情感内涵的教学,使学生普遍感到学习的枯躁、单调,从而丧失了学习兴趣。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则将情感因素提高到一个新的层面和高度来理解,它不但要使学生明白重要的思想政治观点,更要将其转化为学生自身的思想信念,完成感人、化人、育人的任务。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中,正确的思想政治观点的学习和确立,则是本课程教学活动要实现的重要目的。因此,引用乡土案例,教师要注意充分发掘材料中的德育因素,发挥材料的德育功能,以贯彻落实课程标准的上述目标。

为了更好地说明“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奉献”这一观点时,课堂上我运用了为新界埠中学学生捐款中我班困难学生捐出自己一个星期的伙食费进行教学。

因为奉献就在同学们的身边,奉献事迹是如此的直观和真实,吸引学生眼球的同时也震撼了学生的心灵,很多学生在课堂中都有所感触,“润物细无声”,教师再多的话都已显得苍白。

三、巧用乡土案例的生活化,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生活化教学就是植根于学生生活世界,关注学生现实生活,引导学生不断超越现实生活,改善当下生存状态,提升生活质量为主旨的教学状态。通过教学,能使师生的课堂生活丰满,充盈学生生活经历,丰富学生情感体验,能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在讲授《多彩的消费》这一框题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消费类型及消费结构,树立合理的消费理念,教师事先对学生进行分组并布置任务:一组负责调查校园里学生的消费行为;另一组则负责调查当地人的消费观念,并要求学生整理成书面材料,得出结论。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则巧妙地运用学生的调查材料,通过讨论、分析、归纳出消费的类型及消费结构。同时教师进一步运用学生的调查案例,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案例一:“很多人奉行吃光用光身体健康的消费观念,并称之为渔民的消费性格,对此你是如何看待?”

案例二:“许多人喜好打麻将,一到晚上或节假日,总能在大街小巷听到“哗啦啦”的麻将声,这你又是怎么看的?”

这节课,教师注重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处理好文本与课外材料的关系,做到依靠文本又不依赖文本,超越文本又不脱离文本,使学生充分利用自己在生活中获得的消费体验和消费常识,作为学习资源参与讨论,又可以充分表达不同消费观念对同一消费现象的认识,形成不同观点之间的碰撞,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探究和综合实践的能力。

多年的实践证实,乡土案例不仅是非常重要的教材,它能有效地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理念,更重要是它能以小见大,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教师在运用乡土案例的时候应该注意几个问题:

一是切忌牵强附会。在乡土案例应用过程中,应避免与课本知识点没有较密切关系的;与课本知识点有密切关系,但并不能典型地说明问题的;与课本知识点有密切关系,但本身内容过多、理解较难、学生较不熟悉的乡土教材,牵强附会地应用到教学中。

二是避免喧宾夺主。因为课堂时间有限,课本自带实例与乡土案例在时间的分配上有矛盾,在解释一个知识点时,学生的精力有限,过多的例子容易造成学生识记时的混乱。因此,乡土案例作为一种对课本知识的进一步应用,应建立在学生对课本自带实例的掌握的基础上,切忌花过量的时间和精力而造成喧宾夺主之势。

三是注意与时俱进。教师在运用乡土案例时要注意材料的实效性。

总之,在高中政治课教学中,通过恰当、准确地使用典型地本地案例进行教学,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并能培育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怀,从而达到提高道德品质、增长社科知识的“双赢”成果,以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

参考文献:

乡土地理教学案例篇(10)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0-0168-01

乡土地理主要包括了人们所在地区、市、省的自然、人文等地理知识。因为与生活密切相关,在教学中渗透乡土地理内容会提高教学的实用性、生动性。如何在高中地理课堂上有效应用乡土地理知识是本文所关注的重点。

一、乡土地理概述

“乡土”包含了人们家乡地的人文、自然环境,如经济、民俗、生物、地质等。地理学科中,相应也有一门叫“乡土地理”的分支学科。依新课标标准,中学地理中的“乡土地理”教学应灵活依当地需要,向学生介绍本地区、市、省的地理知识。

高中地理明显难于初中地理,致使其教学过程对教师的教学水平及学生的学习能力有较高的要求。课堂教学内容过于单一,很容易让学生感觉知识接受困难、学习热情降低。因此,可在高中课堂上适当渗透乡土地理教育,让学生了解与身边生活关系密切的地理知识,感觉到知识的实用性,学习积极性得到提高。

二、高中地理中渗透乡土地理教育的意义

(一)提高教学实效性

第一,高中地理知识难度较高,很多学生学习起来都感觉吃力。若在教学中引入乡土地理案例,会让教学过程更加生动、具体,便于学生对知识的全面理解;第二,乡土地理与学生身边生活联系较高,渗透乡土地理教育会促进学生主动观察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并将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出来、解决实际问题;第三,乡土地理教育会让学生了解到更多所住地区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内容,激发起更深的热爱家乡、乃至热爱祖国的感情。

(二)培养学生学习品质

首先,教师讲授与生活联系紧密的乡土地理知识,会让学生对生活中的地理知识更感兴趣,逐渐养成在生活中主动观察地理现象、并结合理论不断思考的自学习惯;其次,若在教学中时常渗透现实地理问题,可引发学生思考,不仅培养了学习兴趣、也提升了思维能力。

三、乡土地理在高中地理教学的应用对策

(一)导入乡土案例创设情景

教师可在地理课堂上导入一些乡土地理案例,引导学生逐渐进入教学活动中。如果教师的课堂导入不够生动、丰富,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而成功的情景导入,可让学生富有兴趣的学习地理知识,提高学习动力。创设情景、吸引学生注意、使其了解教学资料是一种较好的导入方法。因此在课堂导入时,教师可引入一些乡土地理材料,使学生直接感受来自于生活的地理知识,自然而然的进入到本节地理课的学习中来。因为乡土地理材料多源于生活,比较直观、亲切,若上课开始阶段引入乡土案例,会很快吸引学生注意,导入效果较佳[1]。如,在《天气系统》一课教学中,可在上课前播放本地区近几日天气预报视频,让人感觉新鲜有趣,且地理知识并不脱离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且,以后若在生活中遇到一些天气现象,学生也很容易想到应用学过地理知识来分析、思考,养成自学能力[2]。

(二)利用乡土案例,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教师通过在课堂上适当提问,引发学生思考是教学中常见的引导方式。以往的地理课堂上,教师经常一味“填鸭式”教学,提问很少;新课改之后,教师会增多很多课堂提问,但往往对提问的方式及次数把握不够到位,仍无法使教学效果得到较大提高。成功的提问可调动学生的积极思考、质疑及创新过程。若在地理教学中引入乡土地理现象、适当提问,会让学生乐于思考身边的地理事物、促进其对课本知识的准确理解及应用;此外,教师还可利用乡土案例引导学生在多角度设问。这样,既开发了学生思维,也使课堂氛围变得活跃。有时可能会出现学生提出较“奇怪”问题的情形,教师应有意保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即使暂时无法回答也要以开放的态度来面对,力图让教学活动在师生合作、共同成长的氛围中完成[3]。

(三)利用乡土案例,完成知识的巩固强化

为对本节知识进行巩固及总结,教师应组织应用训练,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本课内容、学会在生活中应用。在训练中,教师可引入乡土地理材料,注意在结合实践同时、突出本节重点。例如,《城市地域结构》一节的教学中,教师可在讲完理论知识后,向学生展示本市地图、利用本节知识分析本市布局及结构等。这样,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也便于及时了解到学生的接受程度,适时补充指导。

在高中地理课堂中渗透乡土地理教育,有利于教学实效性的提高及学生学习能力养成。教师可在教学中引入乡土地理现象及案例,激发学生热情、调动他们的积极思考,并让他们学会在生活实践中应用地理知识,以完成新课改下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上一篇: 商业模式案例分析 下一篇: 分析企业的投资价值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