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平衡的概念及特点汇总十篇

时间:2024-02-07 14:38:25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生态平衡的概念及特点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生态平衡的概念及特点

篇(1)

[关键词]信息生态系统信息生态学信息链

[分类号]G350

信息生态理论已经成为国际上一个重要的学术研究领域,目前的主要构成是以信息生态系统为核心的信息生态学学科体系和理论框架的研究。作为一个发展尚不成熟,体系尚未形成的新兴研究领域,应对其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加以把握。

1 信息生态理论的研究内容

自Davenport 1997年首先正式提出了信息生态的概念以来,传播学、伦理学、社会学等学者从各自学科的角度对涉及信息生态系统和信息生态学的相关问题开展了研究。信息管理领域对信息生态理论的研究应建立在信息科学和生态学的学科基础上,利用生态学的观点和方法,研究信息生态系统的构成因子、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信息流和能量流的传递以及系统的合理构建和优化等问题。

目前信息管理领域对信息生态理论的研究比较零散,包括基本的信息生态观、信息生态系统构建、信息生态位、信息生态因子、信息生态链、企业信息生态、信息生态失调等概念及其内涵的探究。在研究信息生态理论时,要避免与自然生态简单和机械的类比。自然生态虽然也受到人类越来越多的人为干预,但自我调节能力仍是主要方面,而信息生态系统是人为的系统,人的行为是主要方面。因而对自然生态系统思维方法、规律、观点的运用必须立足于“信息”这一领域。

信息生态系统由信息、人、信息环境组成,是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的人工系统。信息环境的范畴比较广泛,既包括与人类信息活动有关的一切自然环境,也包括社会环境。信息基础设施、信息资源、信息技术和信息政策与法规等是信息环境的显性构成部分,特定历史环境下人们的知识结构、风俗习惯、道德观念、生产经验等是信息环境的隐性构成部分。

信息生态理论研究为信息管理提供了新思路,研究空间广阔,可以在以下几方面进行拓展和深化研究:

信息生态学的学科基础和理论体系。在研究信息生态学的学科性质、研究对象、产生过程和背景的基础上,以系统观、平衡观、人本观和互动观为内核,进一步厘清信息生态学基本概念、特征,深入探讨学科基础和理论体系问题。

信息生态系统的构建机理。目前学术界对信息生态系统的构成要素已基本达成共识,即信息、人、信息环境。需要进一步研究各要素的功能及其相互作用关系,进而探究信息生态系统的结构层次及其形成条件、构建机理、构建模式等问题。

信息生态系统的运行机制。信息生态失衡的核心原因分析、和谐信息生态系统构建的关键因素都需要通过运行机制的剖析来破解,为此要对信息生态系统各要素的运作规律和过程进行研究,探究信息流和能量流在信息链中流转的规律和方式,得出运行机制。

信息生态观指导下的信息组织模式与策略研究。通过对信息链的分析以及信息链节点触发信息生态失衡的认识,对信息组织方法、原则、策略进行新的探索,以促进各种信息群落的生态平衡为目的,研究信息组织生态模式,探讨信息组织生态模式的功能、成功条件和实施策略。

信息生态系统下知识管理的模式与策略研究。基于知识管理及信息生态系统的理论,研究信息生态系统知识化的特点以及信息生态系统下知识共享和知识创新的内容及过程。

信息生态观指导下信息资源优化配置的模式和策略。从信息资源优化配置的角度探讨信息生态系统在企业和经济运行过程中的作用,以企业信息群落为核心,研究信息生态系统下信息资源优化配置以及为企业和社会创造可持续发展的信息环境的策略和模式。

构建和谐信息生态系统的战略与对策研究。研究实现信息生态系统平衡、和谐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对策、措施等。

信息生态系统的评价理论与方法。研究信息生态系统的影响因素、评价标准、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等问题。

要大力推进实证研究。可结合某地区信息生态环境的现状和存在问题,研究其信息生态系统构建的方式和方法,提出在具体生态系统下的信息组织、知识管理和信息资源优化配置的模式和策略。

2 信息生态理论研究方法

从宏观上,要运用系统论、信息论、耗散结构理论、协同论等系统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信息生态系统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作用关系。从中观上,要运用系统观、平衡观、人本观和互动观这四大信息生态理论基本观念来指导研究工作。从微观上,要运用情报科学和信息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研究信息生态系统的应用问题。要灵活利用系统动力学模型、生态仿真模型、模糊评价模型等手段,强化实证研究方法,避免出现脱离实际的抽象而空洞的概念演绎。

系统观、平衡观、人本观和互动观是指导信息生态理论研究的核心观念。

必须运用系统的观点分析信息生态系统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研究信息生态系统的形成机理和运行机制。这是因为信息生态是由人、信息资源和信息环境中各种要素和资源共同构成的整体关系。信息生态中各个不同组成部分之间存在强大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依赖性,它们的变化都是系统性的,一个生态要素所发生的变化会影响到整个信息生态系统。

信息生态理论得以发展受到生态平衡观的很大启示。生态平衡是生态系统在一定时间内结构和功能的相对稳定状态,其物质和能量的输入输出接近相等,在外来干扰下能通过自我调节(或人为控制)恢复到原初的稳定状态。当外来干扰超越生态系统的自我控制能力而不能恢复到原初状态时谓之生态失调或生态平衡的破坏。生态平衡是动态的。维护生态平衡不只是保持其原初稳定状态,生态系统可以在人为有益的影响下建立新的平衡,达到更合理的结构、更高效的功能和更好的生态效益。目前在信息生态系统中,信息生态失衡状况严重,信息生产者的无序生产导致有序化信息传播的困难,造成信息供给和信息消费需求严重失调,信息分解环节极为薄弱,垃圾信息不能及时彻底删除。为了促进这种失衡状态达到新的平衡态,要探寻信息生产、信息传递、信息消费和信息分解四个环节的运动规律,使系统中各种要素的数量比例、运行模式、功能结构、资源配置和能量交换等都可以处于相对

稳定的状态。信息生态系统内部具有一定的自我恢复功能,但由于信息生态系统是一个人工系统,所以人类的积极干预是使信息生态系统在失衡――平衡之间变化的主导力量。

一个系统的各个构成要素之间,必然存在积极的互动关系。信息生态系统是一种开放的生态系统,它自身的各种要素之间,各子系统之间也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彼此磁吸、互相依存的共生共进关系。系统要素之间的互动是促使信息生态系统在平衡态和不平衡态之间变化的主要力量,也是促使信息流在信息链中快速流转,带动能量流动的主要方式。要构建和谐的信息生态系统,必须以互动观为指导思想。

在社会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过程中,曾一度强调技术的作用而忽视人本身。人们通过一定的信息技术获取信息资源,同时也通过信息技术的进步提高获取、利用和管理信息资源的能力,促进信息环境的改善。信息活动的真正主体是“人”,要加强对人的信息意识和信息素质教育,提高信息的接收率和整个生态系统的质量。信息生态是围绕着人而形成和展开的,其生成、演变的状况既是由人引起的,也反过来建构人,是一种“以人为本”的信息存在状况。维护信息生态平衡的最终目的是人在系统中受益最大化。

3 信息生态理论对信息管理实践的启示

信息生态理论提供了一种观察、分析和处理组织内和组织间信息产生、组织和利用的方法论,可以和已有的信息管理理论和工具很好地结合,进而丰富信息管理的理论和方法,指导信息管理实践。

篇(2)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living standards, ecological return to become the urgent request of people to improve living environment. In this paper, the concept and characteristics of ecological village has carried on the preliminary discussion, and on this basis, put forward the design concept of ecological residential area and residential environment to realiz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ountermeasures.

Key words: residential area; Landscape; Ecological design

中图分类号:TU986.3 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住宅和人居环境是人们生活起居的主要场所,也是城市和区域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绿色生态住宅,它不仅要满足居住者安全性、耐久性、舒适性的需求,而且更注重营造健康、卫生、和谐、文明的居住环境与人文环境。这是人类居住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可持续发展设计理念的集中体现,是住宅建设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绿色生态住宅小区建设,对于提高我国住宅建设中的节能、节水、节地、治污的总体水平,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拉动国民经济持续增长,实现社会、经济、环境效益的高度统一,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1、生态小区的概念

目前,国际上对生态住宅小区的定义是指运用生态学原理、和遵循生态平衡及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来进行设计、组织住宅建筑室内外空间中的各种物质因素、无污染、生态平稳的建筑居住环。所谓的生态小区,主要有三个要素,即以人为本、健康舒适、资源的节约与再利用。

2、生态小区的特点

生态小区与传统小区相比有本质的不同,首先要协调发展。生态小区内营造自然与人共生的人居环境,将自然融于小区,小区环境融于自然,使人们回归到富有人情味、充满浓厚的文化气息的理想居住环境。生态小区不仅要营造优美的环境,还要达到环境、人、建筑、自然的和谐,使社会、经济、环境三者整体协调。其次,生态小区的绿地率(包括景区和水面) 须达50%以上,人均公共绿地应在28m2以上。采用自然排水系统,尽量减少混凝土覆盖面积,强调建筑基地的渗水保水能力及透水性能。小区生态化也不是某一方面的生态化,而是实现整体上的生态文明。再次,要经济环保。应用绿色消费科技和绿色生产科技,实现节能、节地、节水、低污染,以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应用风能、太阳能等绿色能源。采用自然通风和自然采光,节约能源。在小区建筑与景观设计中导入雨水利用或净水系统的设计,在小区内实行资源的低消耗、环境的轻污染。可再生能源的利用也是生态景观设计工作的重要内容。以水资源的利用为例,可将低洼地带设计成连通水系,既形成了重要的景观小品,又形成了生态的排水浇灌系统。雨季时存积雨水作为浇灌用水,并通过严格的水源保护措施保护自然系统,恢复土壤和地下水的渗透、净化和储存功能。应提倡以高效率滴灌系统将合理的水量直接送入植物根部的方法进行灌溉,对草坪、灌木和乔木应该分别使用不同的供水方式,并避免在干旱期内施肥或剪枝,以减少植物对水的需求。

3、生态小区建设面临的问题

3.1资源能源紧缺,浪费现象严重

当前我国的建筑95%左右是高能耗建筑,单位建筑能耗是发达国家的2倍~3倍。此外,我国是仅有的以煤炭为主要能源的国家,其生产消费量占世界的1/3以上。高能耗的建筑和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已严重影响到了我国建筑业的发展和居住小区的建设。与此同时,我国城市用地规模过度膨胀,用地增长速度远远高于城市人口增长速度。另一方面,土地长期处于低效利用状态,闲置浪费现象十分严重。

3.2认识不到位,曲解生态小区概念

在部分开发商的心目中,小区的绿化、美化就等同于绿色生态,而没有充分考虑小区的自然、环保、健康、舒适和效率的实质内涵。显然这是一种误导,环境生态小区不仅仅是美化、绿化环境问题,它涉及到大环境、能源、生态的概念,其涵盖面是较为广泛的。所以,要尽快制定环境生态小区的技术指导原则,这对于指导开发企业的活动、明确环境生态小区的概念和界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3没有真正体现人、自然与构筑物的和谐统一

很多小区建设还普遍存在景观生态系统内外的不一致,即小区外部是原真、本地化自然景观,而小区内部则是统一的洋式景观;建筑单体的设计也多崇尚异域风情,忽略了本土文化特色,缺乏与周边环境的相互融合,没能真正体现人、自然与构筑物的和谐统一。

4、生态小区建设的措施

4.1以人为本,改善居住环境

人性化的设计对提高人居环境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直是建筑设计者们努力的方向。例如在道路流线的安排上,尽量利用融合设计,使道路成为景观的一部分,无论从宏观还是微观,均从使用者的角度出发,提供宜人的使用空间。只有将人们物质层面的安全健康问题和精神层面上的需求问题结合起来解决,才能真正做到以人本,体现出个性化与人性化的有机统一。

4.2做好规划设计,避免盲目开发

在城市生态小区的建设中,各项工程的实施均需要全面的规划,开发建设中充分利用该城市的自然资源和条件,使人工系统与自然系统协调和谐。要因地制宜、合理选址,尽量利用原有的地形、地貌,充分开发自然资源,因地制宜、就势造景,合理开发和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并做出有利当地生态平衡的规划,绝不能照搬,否则生态小区建设的良好初衷反会带来破坏该地区原有生态环境的后果。

4.3提高生态意识,推进可持续发展

首先,要做好科学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公众的生态环境意识,从根本上改变全民对生态小区建设的认识,让老百姓认识到自己在自然中所处的地位和应负的责任,以及环境保护必须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 。其次,应充分发挥居民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大力动员公众积极参与到保护生态、营造健康社区的活动和建设中来,稳步推进生态小区的建设与发展。

4.4引入新思想,构筑绿色生态环境

沿环路布置集中公共绿地,供居民休闲活动,注意以休闲活动的绿地为主,只设少量观赏绿地,追求立体空间绿化。小区入口处放置大片高差4m多的斜坡绿地,兼顾人车分流的上下两个空间;中水站、垃圾站、消防站坡顶的檐口高度接近小区自然地平,坡顶上以硬塑绿地格子板植草皮,构成几片小景点;选择能净化空气及吸音的树种植。

5、结束语

总之,生态景观设计越来越受到欢迎和重视,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我们在做小区景观设计时要因地因势因时,充分虑到我们的生存环境的协调关系,在景观设计中综合的进行环境和生态分析,努力创造出可持续发展的人居空间。

篇(3)

以中新天津生态城主题文化公园为例,生态元素体现在设计的各个方面。从大的方面理念中“生态雅”。布局中的“生态保护区”、“生态科研教育区”、“生态文化展示区”。从小的方面园区内的环保交通工具,公园的环保照明系统中的体现。 生态园林的未来发展趋势将是东西方文化的融合的体现。不可忽视的生态理念将在园林的作品中有所体现。今后园林内容会更新颖,形式会更多样,只有充分适应这种特点,才会不断地创造自我,更新自我。这就是历史和现实给予我们的启示。

【关键词】园林;生态;具体;发展

1.绪论

人们的生活理念亦发生着深刻变化。尽管人们选择了城市生活,但人们并不情愿生活在远离新鲜空气、远离绿草碧波、远离闲适平静的环境中。

近世年来,园林绿化与生态学联系更加紧密。世界生态科学在飞速发展。经过我国园林工作者多年来在探索有关园林系统理论方面的努力,对园林绿化与生态科学关系的研究不断深入,建立“生态园林”的时机已经成熟。

本文首先给出生态公园的概念和科学含义,指出人类生存现状及当今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渴望,然后以天津生态文化主题公园为例,分别从理念、布局、道路交通、照明几个方面论述生态元素在公园中的具体体现。指出生态因素在人类生存环境的重要性。阐述生态园林的概念及科学涵义,预测园林最终要回归自然,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的最高境界。

但也同时指出生态园林之路漫长而遥远,需要新时代的造园者提高技术水平将园林事业发扬光大。

2.生态园林概念

曾几何时,人们过分注重于发展自身的能力,使今天的人们可以移山填海,却难为自己找到一个舒适怡人的栖息之所。当人们带着对自然的一知半解,以先进的手段豪情满怀地去征服自然时却对于目的发生了困惑。

绿色的植物星星点点的点缀在人们的晒台和城市的小空地上,等待着人们滋养。有人说“它是我们最亲密的朋友,应该养好它们”。事情并不这么简单,它们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父母。人是自然的骄子,无时无刻不在编织自己绿色的梦幻。自然哺育了人类,当人们离开它的时候也未忘记自己的摇篮,人们必须学会与其共存共有,才能学会生存。

2.1 生态园林的概念

生态园林主要是指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所建设的园林绿地系统。在这系统中,乔木、灌木、草本和藤木植物被因地制宜的配置在一个群落中,种群间相互协调,有复合的层次和相宜季相色彩,具有不同生态特性的植物能各得其所,能够充分利用阳光、空气、土地、空间、养分、水分等,构成一个和谐有序,稳定的群落,它是城市园林绿化工作最高层次的体现,是人类物质和精神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随着工业化的最高度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剧,给人类带来了生存环境的危机,这一严峻的现实,迫使人们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仿造自然环境,以谋求优良的生存环境,把园林绿化作为主要手段,因势利导的利用对城市生态环境有重大影响的有利因素,从整治国土,促进生态平衡的高度全面绿化人类的生存环境,将园林绿化事业推向生态园林的新阶段。

2.2 生态园林的科学内涵

生态园林的科学内涵在于,依靠科学的配置,建立具备合理的时间结构,空间结构和营养结构的人工植物群落,为人们提供一个赖以生存的生态良性循环的生活环境;充分利用绿色植物,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提高太阳能的利用率和生物能的转化率,调节小气候,吸收环境中的有害气体,衰减噪音,调节生态平衡;美化景观,在绿色环境中提高艺术水平,提高游览观赏价值,提高社会公共效益,提高保健修养功能,为人们提供更高层次的文化,游憩,娱乐需要和人们生存发展的绿色生态环境。

3.生态理念在公园中的具体体现

生态理念在具体公园建设中已有充分体现。中新天津生态城文化主题公园如图1-1,位于令人和瞩目的天津滨海新区内,规划建设面积30平方公里。位于天津港以北,其中汉沽区20平方公里,塘沽区10平方公里。东临滨海新区中央大道,西至蓟运河,南接蓟运河,北至津汉快速路,交通便利。天津生态城不仅是宜居的生态之城,更是实现生态经济的创新之城。

从中心生态城与城市的关系以及规划基地具有禀赋资源来看,本项目的定位将是一个充满活力、市民喜爱的,当地民俗文化展示、休闲、旅游观光、森林保护、科普教育为一体的多功能公共活动的生态性文化主题公园;在此处能让人们远离喧嚣,感受绿色,保护绿色,亲近生态,回归自然。

3.1 理念中的“生态”

设计理念以诗经“风、雅、颂”文化抽生出——“民俗风”、“生态雅”、“和谐颂”作为本案的设计主题。以生态文化和民俗文化作为文化暗线,以绿色植物群落景观做为主线,形成一轴、五区、三主题的景观格局。

篇(4)

1 水生植物的概念及特点

水生植物就是生长在淡水中的植物,它们或漂浮于水面,或植根于水体深处的泥土之中。有时水生植物也包括在沼泽中生产的植物。它们分别广,数量多,在江河湖泊等各种淡水体系中都有踪迹。一般分为以下4类:一是挺水植物。它们的根生长在泥土之中,大部分有茎、叶,茎和叶一般直挺挺地露出水面生长。常见的有芦苇、菖蒲等。二是浮叶植物。植物叶片一般比水面略高或直接漂浮在水面上。比如菱、芡等植物。三是沉水植物。顾名思义,该种水生植物全部沉入水下。因此,它们的叶片呈狭长状或者丝状,通气组织尤为发达。像金鱼藻、苦草都是沉水植物。最后一种是漂浮植物。该种水生植物直接漂浮在水面上,没有将根植于泥土之中,因此,它不固定,可跟着水流漂移。代表有槐叶萍、满江红等。

2 我国水质污染的现状

2.1 工业污染是重要源头之一

我国部分企业为了降低生产成本,漠视对环境的破坏行为,直接将生产出来的工业废水排入河流中。这些污水未经过任何处理,其中所包含的重金属元素或有毒物质直接进入水体,对自然环境造成极大的破坏,影响人民的生活。比如像造纸、冶金、化工、印染、酿酒、采矿等行业产生的工业废水较多、较严重。另外,也可通过间接形式污染水体。比如,大气污染形成酸雨,间接将污染物质排入水中。

2.2 生活污水

现在,居民产生的生活污水占废水排放的比例逐年上升。但城市污水的集中处理率却严重偏低。全国各地生活污水污染程度的不同,使它们对当地水质中生物需氧量和化学需氧量这两项指标都不相同。

2.3 农业生产产生的水污染

农业污染主要包括使用化肥、农药等进行农业生产时,这些化学元素进入地表,通过下雨等流入河流或进入地下水体,造成水体的污染。另外禽畜养殖业的兴起,随之产生的禽畜废弃物也逐渐增多。现在,禽畜粪便的利用率仅有30%~50%。其余的基本未经任何处理,直接进行堆放或任意排放。这样,极易造成当地水体富营养化,严重污染水体。

3 水生植物改善水质的功能

3.1 吸收、降解氮磷元素

水生植物生长在水中,一般根系都比较发达,便于固定、吸收水中的营养。有的通过根系摄取、吸收氮、磷等营养元素,如凤眼莲依靠根系吸收萘等元素,对净化含萘的污染水体有很好的净化作用。有的沉水植物则不通过根系,直接在水里吸收、分解这些营养元素。像狐尾藻是沉水植物之一,它可以吸收TNT,即三硝基甲苯,对降解水中的TNT意义重大。

3.2 沉降、吸附有害元素,起到过滤水质的作用

水生植物一般根系发达,与水体接触的范围和面积都很大,这就形成一个天然的过滤层。在水流较慢的时候,它们的茎叶能够将一些悬浮杂质和重金属颗粒阻隔,使其沉降。与此同时,它们又利用根、茎、叶进行吸收,在表面进行离子交换等过程。

3.3 水生植物的富集污染物作用

一般水生植物会吸收污染物,作为营养物质。那么,将其固定在体内或集中到泥土里面,都可以有效减少水中的各种污染物质。比如像凤眼莲能够吸收重金属,对受到重金属污染的水质有很好的净化功能。

3.4 有利于生态平衡的作用

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产生氧气,水生植物也是一样。它们不仅能净化水体,还把产生的氧气以及大气中的氧气通过输送,扩散到水中。这样,根系利用释放出来的氧气来对根系四周吸附物和沉降物进行氧化分解处理。另外,在水体底部和水生植物的根系土壤周边形成了多个喜氧和厌氧两种类型的小区。这样,形成微生物群落,对进一步净化水质创造了有利条件。

现在,我国也在积极探索水生植物对水体净化、维持生态平衡的有效途径。部分地区已经开始了积极摸索,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比如,北京的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中的人工湿地系统就是通过选用特定的水生植物,形成错落有致、功效强大的净水系统,实现了对水质的净化和对湿地植物资源的有效利用。从而实现了“绿色奥运”的目标,也达到了保护生态环境作用。

总的来说,积极探索利用水生植物实现对水体的净化、恢复是一项有利于人类和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工程。

篇(5)

Abstract: The author introduces the concept of ecological garden, ecological design of urban landscape, urban landscape ecological design.Keywords: urban landscape; ecological; design

中图分类号:P9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城市园林的生态景观,是城市元素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景观系统在生态上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在对其进行景观设计时,应充分考虑生态方面的设计。景观设计师需要在思想中树立生态的观念,从而在对城市绿地系统的景观设计中,做到美学与生态兼顾,使自然与人类生活环境有良好的结合点,使人与自然达到和谐统一。另外,对已建成的绿地要做生态效益评价,提供城市绿化生态效益方面的基础控制数据,为政府行业管理部门提供对生态城市建设管理方面的理论依据。

1 生态园林的概念

生态园林的科学内涵在于:a.依靠科学的配置,建立具备合理的时间结构、空间结构和营养结构的人工植物群落,为人们提供一个赖以生存的生态良性循环的生活环境;b.充分利用绿色植物,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提高太阳能的利用率和生物能的转化率,调节小气候,吸收环境中的有毒有害气体,衰减噪声,调节生态平衡;c.美化景观、在绿色环境中提高艺术水平,提高游览观赏价值,提高社会公益效益,提高保健休养功能,为人们提供更高层次的文化、游憩、娱乐需要和人们生存发展的绿色生态环境;它的主要功能概括起来讲,主要体现在调节小气候,改善环境质量和美化景观三个方面。

2 对城市园林景观进行生态设计的原因

2.1对城市园林景观进行生态设计的意义

环境是与人们联系最紧密的系统之一,对城市景观进行生态设计,加强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首先,能充分利用环境的作用,降解污染,疏导环境空间,调节平衡小气候,提高城市的环境质量。其次,这将为城市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和接近自然的休憩空间,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促进人们更加重视生态性,在环保和美学教育上都有重要的社会效益。一定规模的景观环境还能成为常住或迁徙途中鸟类的栖息地,促进了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另外,利用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功能,可减少杀虫剂和除草剂等的使用,增加土壤的蓄水度,降低城市绿地的日常维护成本。

2.2园林景观进行生态设计的原则

2.2.1坚持以“生态平衡”为主导,合理布局园林绿地系统

生态平衡是生态学的一个重要原则,其含意是指处于顶极稳定状态的生态系统,此时系统内的结构与功能相互适应与协调,能量的输入和输出之间达到相对平衡,系统的整体效益最佳。在生态园林的建设中,强调绿地系统的结构与布局形式、自然地形地貌和河湖水系的协调、以及与城市功能分区的关系,着眼于整个城市生态环境,合理布局,使城市绿地不仅围绕在城市四周,而且把自然引入城市之中,以维护城市的生态平衡。

2.2.2遵从“生态位”原则,搞好植物配置

城市园林绿化植物的选配,实际上取决于生态位的配置,直接关系到园林绿地系统景观审美价值的高低和综合功能的发挥。生态位概念是指一个物种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作用以及它在时间和空间中的地位,反映了物种与物种之间、物种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在城市园林绿地建设中,应充分考虑物种的生态位特征、合理选配植物种类、避免种间直接竞争,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健全、种群稳定的复层群落结构,以利种间互相补充,既充分利用环境资源,又能形成优美的景观。在特定的城市生态环境条件下,应将抗污吸污、抗旱耐寒,耐贫瘠、抗病虫害、耐粗放管理等作为植物选择的标准。

2.2.3遵从“互惠共生”原理,协调植物之间的关系

指两个物种长期共同生活在一起,彼此相互依存,双方获利。如地衣即是藻与菌的结合体,豆科、兰科、杜鹃花科、龙胆科中的不少植物都有与真菌共生的例子;一些植物种的分泌物对另一些植物的生长发育是有利的,如黑接骨木对云杉根的分布有利,皂荚、白蜡与七里香等在一起生长时,互相都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另一些植物的分泌物则对其他植物的生长不利,如胡桃和苹果、松树与云杉、白桦与松树等都不宜种在一起,森林群落林下蕨类植物则对大多数其他植物幼苗的生长发育不利,这些都是园林绿化工作中必须注意的。

2.2.4保持“物种多样性”,模拟自然群落结构

物种多样性理论不仅反映了群落或环境中物种的丰富度、变化程度或均匀度,也反映了群落的动态与稳定性,以及不同的自然环境条件与群落的相互关系。生态学家们认为,在一个稳定的群落中,各种群对群落的时空条件、资源利用等方面都趋向于互相补充而不是直接竞争,系统愈复杂也就愈稳定。因此,在城市绿化中应尽量多造针阔混交林,少造或不造纯林。

3 城市景观进行生态设计的方法

3.1保持自然系统的完整性

在对自然景观的整体设计中,应综合考虑各个因素,以整体的和谐为宗旨,包括设计的形式、内部结构之间的和谐,以及它们与环境功能之间的和谐,才能实现生态设计的完整性。调查研究原有环境是进行园林景观设计前必不可少的环节。因为景观的规划设计,必须建立在对人与自然之间相互作用的最大程度的理解之上。对原有环境的调查,包括对自然环境的调查和对周围居民情况的调查,都是做好一个园林景观设计的前提条件.

3.2植物配置生态设计

3.2.1改变观念,精心设计

这一点对城市绿化建设来说相当重要。分析当前城市绿化的现状,最大的误区是为了美观而种树,随处可见在水泥板的包围中种一棵树,建一花坛等,给人一种造作的感觉。要走出误区,就得从根本上改变观念,将森林引入城市。从设计上把关,抛弃陈旧思路,参考当地的生态特点。而对于设计人员来说,且不可把设计仅仅当成是在图纸上作画,更不能只重视“艺术性”而忽落了其他的功能性。也不要为了迎合少数人的心理去做违心的设计。

3.2.2合理选择树种,努力营造接近自然的生态。

植物,是生态系统的基本成分之一,也是景观视觉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植物的配置设计是环境系统景观设计的重要环节。对园林景观进行生态设计,在植物的配置方面,一是应考虑植物种类的多样性,二是尽量采用本地植物。多种类植物的搭配,不仅在视觉效果上相互衬托,形成丰富而又错落有致的效果,对景观功能的处理也能够互相补充,有利于实现生态系统的完全或半完全(配以必要的人工管理)的自我循环。具体地说,植物的配置设计,从层次上考虑,有乔木、灌木与草本植物之分,将这些各种层次上的植物进行搭配设计;从功能上努力营造接近自然的生态,保持环境系统的生态完整性,带来良好的生态效果;而在进行精心配置的多层次性还能给整个景观创造一种自然的美.

3.2.3加强城市绿化设计的规范化管理

长期以来城市园林景观设计对绿地的生态效益基本不予考虑,只重视单一的景观效果。要改变这种局面,必须从设计入手,在提供设计条件时就要对生态效益的设计提出明确的要求。城市绿化生态效益量化分析研究的是园林植物及植物群落的生态功能性和生态适应性。生态功能性包括释氧、吸收CO2、蒸腾吸热增湿、滞尘、减菌、减污、涵养水源、防风固堤、保持水土、储存能量等。生态适应性包括耐阴、抗寒、耐盐碱、抗污、耐旱涝、抗病虫害能力、自肥能力、植物群落中各种植物之间的相互适应性等。随着对自然景观作用的深入认识,景观设计也逐渐从纯粹的绿化设计过渡到对环境自然系统的设计和改造。在进行城市的景观设计时,应结合美学,注重突出生态。

4 结语

如何建设生态城市是当前各地十分关心的问题,该文对生态概念及内涵作了详尽的概述,对现有园林景观做了具体分析,为生态规划设计提出了构想。提出:生态园林的建设不仅要有一个科学的高水平、高质量的生态城市规划,而且要精心做好生态景观设计。同时,在规划、设计和实施建设中要充分考虑利用自然生态基础。

参考文献:

篇(6)

一.绿色生态设计概念及特点

1.绿色生态设计的含义

绿色生态设计是以绿色生态技术作为依据以净化环境为目的所进行的设计。它要求在设计时必须按环境保护的目的选用合理的原材料、结构和工艺,在制造生产和使用的过程中,不产生环境公害,有利于拆卸和回收,回收的材料可用于在生产。

绿色生态设计不是某个职业或科学所持有的,它是一种与自然相协调的方式,其范围非常广,包括建筑是对其设计及材料选择的考虑;水利工程师对洪水控制途径的重新认识;工业产品设计师对有害物的节制使用;工业流程设计师对节能和减少废弃物的考虑。它为我们提供一个统一的框架,帮助我们从新审视对景观、城市、建筑设计,以及人们日常生活方式和行为。简单的说,绿色生态设计是对自然过程的有效适应及结合,它需要对设计途径给环境带来的冲击进行全面的衡量。

绿色生态设计理论是新的设计价值观的体现,他将设计建立在生态学有机整体的基础上,用有机整体的观点观察分析事物、观察研究设计对象。要求设计师面对单个的设计对象时,应该将其纳入人与物、人与自然的整个系统中来考虑。这一新兴的设计观念改变了以往设计师们仅仅在产品外观上标新立异的传统观念,而自觉地纳入可持续发展的先进思想中,将设计的重点放在真正维护人类长远利益和未来发展中。

2.绿色生态设计的特点

(1)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我国的资源国情:资源总量大,资源类型齐,是一个资源大国;但我国人均资源占有少,是一个资源小国;开发利用不合理是实际存在的状况,从总体来看,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初步得到遏制,部分地区有所改善,但目前为止环境形势相当严峻,不容乐观;保护环境是随手可做的小事,在建筑设计中要注重对资源的合理使用,达到节约资源的目的。

(2)加长了建筑材料的使用寿命

现阶段许多住宅建筑花费了大量金钱建设但是却得不到有效的利用。绿色生态设计有4个阶段:修理、精炼、重新设计再思考。日本政府通过绿色生态设计使资源的利用率提高4倍甚至10倍,有效地减少了资源和能源的使用,降低了生态环境的干扰。建筑材料的可靠性、高耐久性也是提高效率的有效方法,因为材料的再循环使用或者处理均需要再次消耗能源,因此,延长建筑材料的使用寿命也是十分有必要的。

(3)遵循了生态平衡规律

生态平衡又称为“自然平衡”。即指生态系统中,在一定的时间内,生产者和分解者之间都保持着一种相对平衡状态;也就是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较长期地保存稳定,这种平衡状态叫做生态平衡。生态系统处于平衡状态时,系统中的有机体种类数量大、生物量和生产力也最大。比如一个池塘,水质好,生物茂盛,鱼儿欢畅时,处于生态平衡状态。比如人们使用绿色生态的环保材料,经过可回收利用,既不能影响动植物生长又不危害人类健康。

二.绿色生态住宅建筑设计

1.合理利用绿色植物

将先进电脑控制技术同住宅建筑构造技术相结合,把生态建筑同绿色生态体系移植到住宅建筑内部,从而利用内部植物环境为住宅建筑内部提高一定气候调节作用,利用植物改变住宅内部生态环境。此外,利用绿化植物,注重人和植物、建筑物同植被的关系,实现各种物体之间的共生共荣,打造人和自然和谐统一的空间环境,建设绿色生态建筑。

2.充分利用太阳能

太阳能是典型的绿色能源,同时也是地球上所有能源的来源。利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太阳能,取代传统能源,从而降低住宅建筑对传统能源的消耗。在住宅建筑设计过程中,可以将太阳光线设计为从屋顶进入,将反射构件、光线收集等应用到建筑屋顶上,从而提高建筑室内光线环境。太阳光线进入室内,为房间内部提高日照,同时对太阳光进行收集,反射引导进入建筑内部,从而降低室内热量损失。利用被动采暖设计基本原理,充分利用冬季寒冷季节的太阳辐射和直射能量,来减少住宅建筑采暖能源消耗;利用遮阳的建筑设计基本原理,减少夏季阳光直射,从而降低室内制冷能源消耗。此外,通过利用光热、光伏等现代高科技技术同现代建筑结合运用,考虑建筑物所处地理位置光照时间规律,结合建筑物朝向因素,充分利用太阳光照环境,从而在为建筑内部提供舒适光线的同时,降低建筑能源消耗。

3.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性能设计

绿色生态建筑的主要部分就在于护结构的能耗部分,对于护结构的节能是保证生态建筑节能的重要措施。这其中最需要注意的就是建筑的隔热保温作用,对于保温隔热材料的选用我们也要多加考虑。要因地制宜,结合当地气候条件与地势来选用不同种类的保温隔热材料。具体来说,我们常常将保温能力高的材料用于一些在北方气候寒冷地区的建筑,这些建筑的结构中我们通常都是采用具有隔热功能的保温材料,大大减少了外界的冷空气对建筑内的影响。同时,国内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引进并采用了很多国外先进的技术,复合墙体就是其中一个较好的突破,建筑师创新性的将保温材料融入到墙体之中,一方面增强了墙体的承重能力,更在最大限度上让建筑的保温效果变得更加明显。

4.减少空气的热交换,降低能量损失。

住宅建筑设计时要保持空气在建筑中具有适当的密封度,外墙不能自由开启,内庭要封闭,确保空气的有序流动。此外,利用地源热交换系统,将夏季进入建筑的气体进行冷却,将冬季进入建筑的空气进行加热,利用土壤一年四季具有稳定温度的特点,冬季作为热泵供暖热源,将高于环境温度的地底热能供给到建筑室内采暖,在夏季将土壤作为自然空调的冷源,将建筑室内热能抽取释放到环境温度的土壤中,利用土壤环境温度均衡的特点,减少建筑周围空气的热交换,降低能量损失。同时,还可以对热量排放进行再利用,通过空调热回收系统将排出建筑室外的热空气进行回收,实现建筑供暖的目的。

三.结束语

绿色生态建筑是未来建筑设计发展的主要方向,在现代住宅建筑设计过程中,必须要贯彻绿色生态理念,坚持生态建筑设计基本原则,采用合理设计策略,逐步降低建筑能源消耗,加大绿色生态技术的使用,促进住宅建筑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毅夫.基于绿色生态住宅建筑设计的分析与思考[J].中外建筑,2010,(8):150-151.

[2]时铭,高艳苹,姜春燕等.浅析绿色生态住宅建筑设计[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4,(1).

[3]王秀芬,丁新海.关于绿色生态住宅建筑设计的探析[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4,(15):198-198.

篇(7)

一、生态园林的概念

生态园林是以人、社会与自然的和谐为核心,用生态学原理研究植物个体和群落与环境的关系,同时研究以植物群落的发展、组成、特性及其相互作用,扬其共生,避其相克,形成有规律的人工生态经济系统。

人们大多注重生态园林的观赏性和生态功能性,而对生态园林本身的生态学特征关注不够,还没有提出较具体的生态园林建设原则和目标。生态园林有三个方面的内涵: 一是园林的观赏性,依靠科学的配置,建立人工植物群落,创造景观,美化环境;二是具有改善环境的生态效应性,充分利用绿色植物,通过植物的光合、蒸腾、吸收和吸附作用,调节小气候,吸收有毒有害物质,衰减噪音,防风降尘,维护生态平衡;三是具有生态结构的合理性,它应具有合理的时间结构、空间结构和营养结构,与周围环境一起组成和谐的统一体。

二、生态园林的特征

1.生态园林生物的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是城市生态园林构建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在一个群落中,物种多样性不仅反映了群落中物种的丰富程度和均匀度,也反映了群落的动态特点与稳定性水平以及不同的自然环境条件与群落的相互关系。在一个稳定群落中,各种群对群落的时空、资源利用,都趋向于互补而不是直接竞争,系统愈复杂也就愈稳定。多个物种组成的植物群落,要比单一物种的群落能更有效的利用环境资源,具有更大的稳定性。而城市中由于人为的干扰和随机因素很多,环境变化的快速多样,较高的物种多样性,能使园林植物群落相对于环境及其变化有更好的适应调整能力,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还是景观多样化和功能多样化的基础。

2.生态园林的公共性

生态园林的建设要求在整个城市地域上,包括城区、郊区、近郊区、远郊区形成一个以绿化植物为主体的生态系统,发挥生态环境的良性效益,向全体居民提供生产、生活需要的绿化使用价值,它的最终产品不同于一般类似水电需计量的对抗性消费品,是绿化的成点、成线、成面、成片、成带的绿化园林主体。它所产生的净化空气、光合作用、调节气候、降温保湿、保持水土、涵养水源、防风避灾、美化环境、休憩旅游、保护文物等综合功能,都属于非对抗性的,因为绿地或绿化带所产生的生态效益具有同时提供使用价值的功能,在供应一个人使用的同时,还能供应其他许多人使用,而且可以在同一时间、同一场所,大家共同使用,获得同样的使用价值,满足同样的生存、享用等需求。

3.生态园林的无界性

生态园林从客观上打破了城市传统园林构建的狭隘小圈子、小范围的概念,在范围上远远超过公园、名胜风景区、自然保护区的传统观念,它涉及到社会单位绿化、城市郊区森林、农田林网、桑园茶园和果园等所有能起到调节城市生态环境的绿色植物群落,实行城市大环境一体化绿化建设,实现绿化改善和提高生态环境的战略目标,形成“点、线、面、网、片”的生态园林体系,逐步走向国土治理,把生态园林建设成为人类大环境系统工程中具有相对独立性的一个体系。

三、生态园林的规划要点

1.坚持以生态平衡为主导,合理布局园林的绿地系统

生态平衡是生态学的一个重要原则,其含意是指处于顶极稳定状态的生态系统,此时系统内的结构与功能相互适应与协调,能量的输入和输出之间达到相对平衡,系统的整体效益最佳。植物群落是生态园林的主体结构,也是生态园林发挥其生态作用的基础,通过合理地调节和改变城市园林中植物群落的组成、结构与分布格局,就能形成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良性生态系统“生态园林”。在生态园林的建设中,强调绿地系统的结构、布局形式和自然地形地貌和河湖水系的协调以及与城市功能分区的关系,着眼于整个城市生态环境,合理布局,使城市绿地不仅围绕在城市四周,而且把自然引入城市之中,以维护城市的生态平衡。在追求生态美、人文美、个性美、自然美的前提下,要对植物进行合理布局,做到因地制宜,因需选种,因势赋形,在植物品种、色泽配置上,必须有内涵和外展的差别。我国许多城市的园林建设已正在逐步走向生态化和自然化,如杭州、苏州、桂林、石河子、南京等。南京市将森林生态系统引入城市、改善城市环境、丰富生物的多样性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2.遵从生态位的原则,搞好植物的配置

生态位概念是指一个物种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作用以及它在时间和空间中的地位,反映了物种与物种之间、物种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对不同的光的生态类型、水的生态类型和土壤的生态类型的植物,进行因地制宜的配置与因势利导的科学经营。生态位的原则,直接关系到园林绿地系统的景观审美价值的高低和综合功能的发挥,关系到植物可否正常生长、发育、繁衍、定居和生态园林的兴衰与成败。在生态园林的构建中,应充分考虑物种的生态位的特征,合理选配植物种类,避免种间直接竞争,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健全、种群稳定的复层群落结构,以利种间互相补充,充分利用环境资源,形成优美的景观。在特定的城市生态环境下,应将抗污吸污、抗旱耐寒,抗病虫害、耐粗放管理等作为植物选择的标准。在绿化建设中,可以合理利用不同物种在空间、时间和营养生态位上的分异进行配置,形为一种高大而多层的结构。

3.以乡土植物、天然植物群落为主,形成多种植物混交、种类丰富的结构层次

现代科技、“工业文明”和城市化台风把大量野生动植物驱赶到深山老林、荒丘野岭,或消失得不见踪迹。找到被赶走的物种,已成为城市园林建设中现代审美情趣的潮流。每个地区的植物种类因长期的进化生存已经很适应当地的气候,大力发展这些乡土植物种,本身就发挥了乡土优势。在生态园林建设中应突出与当地相适应的生态园林景观,形成乔木大树,灌木、藤本、草本相结合的多层次的园林绿地。对于纯草地来说,立体绿地省工,便于管理,而且经济效果好。可选用的品种很多,如榕树、云树、大叶藤黄、树菠萝、樟树多种、第伦桃、普文楠、毛紫薇、杜英、粉花山扁豆、铁力木、灯台树、山桂花等。然而近期一些城市绿化,追求外来种类,如大王椰子、南洋杉、黄金榕等铺天盖地。但是,大量种植的则遮荫差,生态效益少,价高绿荫差,难管理,特别不适合作为行道树。

4.遵循人和自然环境和谐的原则

现代城市生态园林以人类的福利为根本目的,追求实现人、园林植物及其景观、城市环境三者间的和谐共存,使城市居民、人工设施、历史民俗文化风情与绿色环境等各个方面达到最理想的配置。

结论:

人类渴望自然,城市呼唤绿色,城市生态园林的规划、建设与发展应该以人为本,充分认识和确定人的主体地位,把关心人、尊重人作为城市生态园林的规划、建设与发展的宗旨,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需求,使人、城市和自然形成一个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良好生态系统。

参考文献:

[1].孔丽辉,崔剑飞.论生态园林城市的沿江风光带景观建设[J].北华大学学报,2001

[2].龚春,罗宏炜.城市绿化的生态园林意识[J].江西林业科技,2001(04)

[3].马建武,陈坚,张云等.安宁市园林生态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与实施策略研究[J].西南林学院学报,2001

[4].张国文.加速城市园林绿化,发展城市生态园林[J].中国园林,1997

篇(8)

中图分类号 TU98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3-0172-02

近年来,随着我国园林城市的迅猛发展,人们对周围环境的建设与改造也越来越关心,但如何打造一个真正的生态园林城市,还需要园林专业人员的努力、民众的配合以及政府的大力支持才能实现。为促进园林建设事业的正常发展,打造更切实际的生态园林,笔者结合自身工作,通过不断调研、学习和参观,对生态园林相关内容加以总结分析,以期为园林建设事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1 生态园林的概念

生态园林,即遵循生态学规律所建造的植物群落和谐共处的环境系统。其中各种类别的植物形成层次结构多变、功能统一、科学发展的稳定园林体系,是城市园林绿化工作的高水平目标,是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美好家园的最高体现。但由于当前社会和经济迅猛发展,城市化已成为人类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伴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人口密度增长、高楼林立、交通拥堵、工业发达、生产和生活产生的大量污染等使城市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差。空气污染、水质恶化、地下水位下降、噪音污染、光化学污染、酸雨、城市热岛效应等种种问题严重地威胁着人们的健康及生活。因此,建设生态园林,强化城市绿化,已成为城市发展的必然方向。研究和了解生态园林的含义,如何建设生态园林也已成为广大园林工作者的必修课。这就需要城市园林绿化工作者了解生态园林的概念,对建造生态园林进行详细的规划并认真开展建设工作,打造美好的城市生态园林。

2 生态园林的功能

生态园林有多种功能,例如有调节人类生活与植物生长的环境气候、改善生态质量、美化生活环境等作用。园林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大自然中的太阳能转化为植物生长所需要的能量储藏在植物体内。植物叶片的蒸腾作用还能调节环境空气的湿度,改善环境质量,实现良好的生态循环。夏季城市热岛效应显著,植物叶片能吸收太阳辐射,从而降低温度,冬季植物又可以降低风速,起到防风的作用。生命力强的植物为城市带来了生机,也为美化环境增添了色彩[1-2]。

3 生态园林的建设

生态园林的建设需要园林工作者的共同努力来打造,园林设计者、施工者和养护者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建设城市生态园林。

3.1 把生态和谐作为打造生态园林的建设方向

科学规划园林植物体系的生态和谐是生态建设的重要内容。目前,不少城市已经开始进行城乡一体化整体规划、公路道路与周边环境结合规划、公园游园与住宅区整体规划,河道与花圃、农作物与自然地形整体规划等建设[3],使城市与生态绿地不再是不相融的2个方面,而是将自然融于城市,将城市发展于绿地,强调城市发展过程中生态环境科学布局,注重自然条件与城市功能的共同建设,着眼于人与自然的整体发展,构建和谐城市生态园林。

3.2 以生态位作为建设指导标准,合理布置各类植物

生态园林的打造过程中要根据不同植物物种的生态位特点,挑选适宜的植物种类,构建搭配合理、功效完善、各种植物良好共处的综合群落系统,如乔木、灌木、藤本、地被植物等有机结合配置,阳性树种与阴性树种、旱生树种与湿生树种、速生树种与慢生树种的生态位配置,以及游乐场、公司、疗养院等场地功能健全、种群稳定的综合群落配置等,有利于各物种之间的互利互补。在特定的化工区,可以栽种夹竹桃,高大乔木下可栽种八角金盘、常春藤等,既能够充分地利用土地资源,又能够美化环境,形成优美的绿色景观。

3.3 根据植物互惠共生的原则,良性调整植物间的关系

充分利用不同植物物种互惠共生的特性选择园林植物搭配,如白蜡与七里香在一起生长时,互相都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豆科与根瘤菌共生、香樟与爬山虎共生、朴树与薜荔共生等。像这样2种植物共同生存发展,彼此间相互依存,相互获利的形式即称作互惠共生。在生态园林建设中,园林设计者应考虑多增加这样的景观设计,以实现生态平衡,保持原生态,形成立体绿化模式。

3.4 保持物种多样性,模拟自然群落结构

在园林建造过程中要保持物种多样性,模拟生态群落的模式。大千世界本来就是由多元素组成,而且植物世界也同样是由多种植物组成。强调生态园林的多物种不仅仅是因为大自然中的生物本来就是丰富多样的,物种的丰富也体现了各物种之间的总体动态平衡性,以及不同的生态条件下不同物种之间共存发展的关系。根据生态学原理,一个相对稳定的群落系统,各个物种在环境资源与生态利用等方面应是互利互补的关系,物种越丰富,种类越复杂,则结构越稳定。因此,在城市园林绿化设计过程中应提倡保持物种多样性,模拟自然群落,避免单一物种或纯品种的绿化模式,才更有利于生态园林的建设和打造[4-6]。

4 加强生态园林建设的建议

打造“生态园林”需要社会各界特别是政府各部门的大力支持。城市规划设计中难免会遇到很多阻力与难题。例如公路属于交通部门,河道属于水利部门,在生态园林建设中所涉及到的各个部门若各自为政、互不沟通,则必然会给园林建设带来很大的不便。因此,这就需要政府各部门之间相互协调、整体规划,共同为城市绿化建设提供便利[7-8]。而市民住宅区、农居住宅区等这些公共绿地的建设又需要社会各界人士的共同理解与支持。为更好地打造生态园林,可以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等新闻媒体方式来加强绿化宣传力度,还可以邀请社会各界名人、政府各部门领导、社会团体、群众志愿者等都来积极参与到城市园林建设的宣传中来,全民共同努力,为建设美好城市,生态园林而努力奋斗。

5 结语

为把城市园林建设事业发展得更好,早日实现园林城市、宜居城市、生态园林城市的建设目标,需全民参与,共同携手,为生态园林建设贡献力量。

6 参考文献

[1] 顾磊,李红彬.城市生态园林建设与环境保护[J].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3):26-29.

[2] 郑云宁.城市中生态园林对环境保护的作用研究[J].科技信息,2009(28):707-708.

[3] 董雅文.城市景观生态[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

[4] 夏希纳.景观生态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5.

[5] 许慧,王家骥.景观生态学的理论与应用[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3.

篇(9)

二、水生植物在园林景观中的作用

水生植物是园林水景的重要素材,同时也是保持景观水体生态系统平衡的关键因素。

1.丰富园林的景观效果

水是园林的灵魂,是构成景观的重要因素。水生植物以其洒脱的姿态、优美的线条、绚丽的色彩点缀水面和堤岸,加强水体的美感。此外,像水葱修长的茎秆,伞草碧绿的苞片等,都是水生植物园中观叶的好材料。通过种植野生的水生植物,能使水景野趣横生。

2.创造园林意境

中国园林中,水景常构成一种独特的、耐人寻味的意境。杭州西湖十景之一的“曲院风荷”就是立意成功的范例,从全园的布局上突出了“碧、红、香、凉”的意境美,即荷叶的碧,荷花的红,熏风的香,环境的凉。从欣赏植物景观形态美到意境美是欣赏水平的升华,不但含意深遂,而且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所以,应进一步挖掘、整理水生植物丰富的文化内涵,为创造美好的水生植物景观提供丰富的源泉,如苏州拙政园的“听雨轩”创造出了“蕉叶半黄荷叶碧,两家秋雨一家声”的诗情画意。

3.净化水体

我国利用水生植物净化水质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包括静态条件下单一物种及多种植物配置对污染较严重的污水的净化,以及动态方法研究水生植物对污水的处理效果。近30年来大量研究证明,水生植物可吸收、富集水中的营养物质及其他元素,可增加水体中的氧气含量,或有抑制有害藻类繁殖的能力,遏止底泥营养盐向水中的再释放,利于水体的生物平衡等。水生高等植物能有效地净化富营养化湖水,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也是人工湿地系统发挥净化作用必不可少的因素之一。

三、水生植物在园林景观应用中的不足

1.对优良水生植物品种的开发性研究不足

虽然许多学者对水生植物资源调查做了大量工作,但主要局限于资源的分类分布的研究,而对优良水生植物品种的开发性研究不足,使传统园林应用的荷花、睡莲等水生植物和许多具有较高观赏价值和生态价值的现代水生植物,因缺乏足够的种源而未能得到广泛的应用。

2.配置过程中不注意配置平衡

只求短时间的美观或一味的种植水生植物,不讲究艺术景观设计,太少考虑生态的均衡。有些水生植物配置只求观赏性,而任意种植,使有些品种迅速繁殖得不到控制,破坏水体生态平衡。

3.水生观赏植物种植的养护不足

同一种或不同种类水生植物在水体中经过一段时间的生长繁殖,群体数量不断扩大,而没有适当的进行控制,势必造成营养,光照生长空间的争夺。定期或持续的从湿地系统中收获成熟的植物,并能妥善处理收获的植物,是保证污水的养分被有效去除和防止水体二次污染的有效途径。而一些住宅区的管理人员没有将植物枯体残体移出水体,使水生植物的应用没能达到净化水体的作用,反而造成水体的恶化4.植物生活型概念混乱,种植欠妥

有些植物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在不同的水分环境下可以表现为不同的生活型。如竹叶眼子菜、矮慈姑,它是沉水植物,但也可以是湿生植物。然而大部分植物缺乏如此跨度的适应性。由于设计人员对水生植物的生活型不了解,将旱生植物或湿生植物设计种植在深水里,这势必影响植物的生长和整体景观。

四、水生植物在园林景观应用的新思考

园林绿化设计中,水体是构成景观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各种风格的园林中,水体均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园林中各类水体,无论其在园林中是主景、配景或小景,无一不借助水生植物来丰富水体的景观。水中、水旁园林植物的姿态、色彩所形成的倒影,均加强了水体的美感。另外,水生植物吸收水中的有机物质,并可吸收阳光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因此,水生植物在园林绿化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可以应用于湖、池、喷泉、驳岸、沼泽园、滩涂、水族箱、盆栽等。

1.湖。湖是园林中最常见的水体景观,有人工湖、自然湖,湖面辽阔,视野宽广,可在湖中种植沉水植物,如:金鱼藻、虾藻等;湖面点缀浮叶植物,如:睡莲、王莲等;湖边大面积种植挺水植物,如:芦苇、花叶芦竹、香蒲等,可形成疏影横斜、暗香浮动、静雅的景观。

2.池。池在较小的园林中,水体的形式常以池为主。水生植物可分割水面空间、增加层次,以获得“小中见大”的效果,同时也可创造宁静优雅的景观。可在池中少量配植几株浮水或浮叶类水生植物,如:大薸、满江红、睡莲、萍蓬草等;若池中养鱼,还可种些沉水植物,如:金鱼藻、虾藻等;池边可选择旱伞草、纸莎草、花叶芦竹、海芋、石菖蒲、鸢尾、萱草、鱼腥草等多种水生植物交错配植,使整个水池的意境非常幽静。

3.泉。由于泉水喷吐跳跃,吸引了人们的视线,是该景点的主题,而泉边叠石间隙若配植合适的植物加以烘托、陪衬,效果更佳。在植物的选择上,主要是选用挺水类型植物,如花蔺、水葱、慈菇、小香蒲、长苞香蒲、燕子花、黄菖蒲、萱草、马蹄草、纸莎草、旱伞草、海芋等都是良好的选材。

4.驳岸。驳岸植物配植很重要,既能使陆地和水融成一体,又对水面空间的景观起主导作用。可选择大批宿根、球根类植物,如天南星科的菖蒲、石菖蒲,鸢尾科的黄菖蒲、燕子花,毛茛科的马蹄草等植物,这类植物还可起到加固驳岸的作用。

5.沼泽园。沼泽园常和水景结合,为水池延伸部分,具有沼泽部分的水景园,可增添很多美丽的沼生植物,并创造出花草熠熠,富有情趣的景观。挺水植物中的湿生植物是沼泽园的最佳选择,如:萱草、花菖蒲、泽泻、沼泽勿忘我、慈菇、海芋、千屈菜、梭鱼草、小婆婆纳等。

6.水族箱。水族箱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在居家中摆放水族箱,养殖观赏鱼类,若在水族箱中加入一些植物,定可增加野趣,提高水族箱的观赏性。适合在水族箱中生长的为沉水类型植物,如:金鱼藻、虾藻、苦草等。

篇(10)

中图分类号:S891文献标识码: A

根据浙江省《生态功能区划暂行规程》和生态环境特点,衢江流域属于浙西北山地丘陵生态区和浙西南山地生态区。该区域是我省重要的江河源头保护区和以森林为主体的绿色屏障,要严格保护森林生态系统和珍稀野生生物栖息地,以自然为主恢复退化的草、灌、林植被或生态系统,科学治理水土流失,积极防治地质灾害。

图1 项目示意图

衢江航道(衢州段)全长57.5km,从上到下依次规划建设塔底枢纽、安仁铺枢纽、红船豆枢纽以及小溪滩枢纽,四个梯级全部建成后水位将得到全线衔接,可通行500吨级船舶。该航道以发电和航运并举,兼顾防洪、发电、灌溉、排涝及旅游事业等,达到水资源综合利用的目的。

在当前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及发展低碳经济的大环境下,内河水运运能大、能耗低、占地少、污染轻等优势已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识。衢江航道在构建生态型航道,实现护岸结构耐久性与生态型的有机结合,是航道设计和建设的发展方向。

1 生态护岸概念及其内涵

所谓生态护岸,就是综合考虑“水安全、水环境、水资源、水景观”各方面的协调,在满足防洪、排涝等需求的同时,充分考虑生态效应,将河堤由过去的混凝土构筑物改造成适合生物生长的、水体、土体和植物(或生物)相互涵养的仿自然状态的护岸。生态护岸是一个体统,其含义包含两方面:首先是护岸的水运工程效益,其次是生态效益。顾名思义,通航、行洪、排涝功能是生态护岸的基本属性,要保证岸坡的稳定性、耐久性,以及防止坡岸的水土流失;其次,生态护岸是个开放式的系统,是介于陆地与水体之间的过渡地带,是典型的生态交错区,是连接水生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等沟通和交流的桥梁与纽带。生态护岸作为水―陆交错带的一种类型,一般可以划分为3个区域:①陆向辐射区,该区域是指没有被水淹没,但是受水体影响,土壤水分间隙性饱和的地段,植物以中生或耐水湿的乔木或灌木成分为主,一般乔木是该区域的建群种;②水位变幅区,该区域是指水间隙性淹没的地段,土壤水分常年处于饱和状态,植物以耐水、湿生的草本植物、灌木与乔木成分为主,一般灌木或湿生植物为该区域的建群种;③水向辐射区,该区域是指长期被水淹没的地段,一般水深在2米以内,植物组成以浮水植物、挺水植物以及部分沉水植物为主,一般以挺水植物为建群种。

生态护岸设计的基本理念是与自然生态相作用和相协调,将生态设计理念引入航道建设中,能保证航道在满足航运功能的前提下,最大限度保护水岸生态环境、保持生态平衡,营造自然、和谐的水岸环境,促进内河水运的可持续发展。

2 传统护岸

传统护岸工程是遵循用最经济断面输送最大水流量的原则。在结构设计和材料选择上追求断面渠化和较小的水力糙率,在使用功能上侧重防洪固岸,因此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河流的自然功能。传统护岸工程具有防洪、排涝、引水和航运等基本功能。目前,传统护岸工程结构型式可分为直立式、斜坡式或斜坡式与直立式组合的混合式结构型式。传统护岸大量使用石块、钢筋混凝土等直立式结构,虽然有助于保护岸坡的结构稳定、防止水土流失以及防洪排涝,但是却导致传统护岸被完全人工化、渠道化,同时也割裂了水体与土壤的关系,破坏了航道的资源功能和生态功能,同时也破坏了航道的生物链,导致生态环境恶化

3本工程护岸设计原则

针对本工程的特点,护岸工程设计考虑以下原则:

⑴根据河岸动力作用和船行波特点进行防护;

⑵结构型式采用生态型、亲水性护岸;

⑶与邻近地区建筑物和环境相协调;

4本工程护岸的布置及结构设计

⑴ 平面布置

航道护岸工程的目的是防止船行波对岸坡冲刷、维护航道的水深、防止水土流失和保护农田为出发点。护岸的平面布置必须因地制宜,综合考虑,既保护岸坡、减少土地损失,又要经济合理、方便施工,尽量少征地、少拆迁、少筑围堰。本次设计中护岸平面布置考虑以下原则:

① 根据衢江航道河面宽、边滩多的特点,对于岸坡距航道中心线大于100m,边滩发育好,船行波作用影响小的岸段,原则上不建护岸。

② 对河面宽较窄或航道靠近岸边的岸段,堤岸为自然土坡的岸段新建护岸。

③ 对不同地段因地制宜,采用合适的护岸型式。

⑵ 高程设计

根据船行波影响范围、护岸的使用情况和《港口及航道护岸工程设计与施工规范》(JTJ300-2000),确定护岸顶高程为高于设计最高通航水位1m,护岸基础顶标高一般设置在设计最低通航水位以下1.0m,新开挖航道护岸基础顶标高设置同设计航道底高程。

⑶护岸结构设计

按不同区域航道岸坡防护断面结构采用雷诺护垫护岸以及混凝土护岸两种结构形式。雷诺护垫护岸,用经过特殊防腐处理的低碳钢丝,采用六边形双绞合方式编制而成的结构,在内部充填卵砾石,薄片状斜护岸护底称为雷诺护岸。这种护岸材料本身是透水的,使得自然界中的水体依然能够相互交换。适宜自然生物的繁衍栖息,能迅速恢复被工程破坏的环境,同时又可根据河流水流速的分布和组成雷诺护坡卵砾石粒进行抗冲刷计算。使其有足够的抗冲刷能力保护岸、坡稳定。

雷诺护垫护岸护脚采用金属网箱,顶面高程放置于设计最低通航水位下1m,防止坡脚冲刷;对原河道岸坡进行坡面平整、回填,坡面采用金属网垫护面,坡比为1:2,下垫反滤土工布一层,护面顶高出设计最高通航水位1m。金属网箱及金属网格内回填粒径、级配较好的砂砾石(见图1)。

图2 雷诺护垫护岸

图3 混凝土护岸

衢江航道护岸建设长度为48.3Km,其中10Km考虑到汛期洪水的冲刷采用了混凝土护岸,其余均为雷诺护垫护岸。

表1 雷诺护垫护岸造价(1Km)

项目名称 单位 工程量 单价 合价

砂砾石回填 m3 9856 12.46 122806

生态格网护坡 m3 4020 310 1246200

生态格网网箱 m3 1000 310 310000

砂砾石垫层(厚20) m3 2680 66.17 177336

土工布300g/m2 m2 35574 13.93 495546

细部结构 m3 10567 0.65 6869

小计 2358756

表2 混凝土护岸造价(1Km)

项目名称 单位 工程量 单价 合价

砂砾石回填 m3 9856 12.46 122806

C20砼大方脚 m3 1000 425 425000

C20砼护坡(厚30cm) m3 4020 490 1969800

砂砾石垫层(厚20) m3 2680 66.17 177336

细部结构 m3 10567 0.65 6869

小计 2701810

比较上述两种护岸造价,每公里节约34万元。生态护岸实施长度为38.3公里,衢江生态航道建设节省造价约1300万元,生态价值更是不可估量。

5 结语

生态护岸是在传统护岸基础上的改进,是护岸的基本功能的延伸。它不单纯局限于新型环保材料或技术的应用,也同样重视发掘传统人工材料和技术的生态功能和改进传统的护岸方法,在设计或施工中更多地顾及环境及生物的需求。随着我省“生态省”的建设,生态航道建设应逐步推广。

参考文献:

上一篇: 对职业道德的认识 下一篇: 视觉传达设计好处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