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职业道德的认识汇总十篇

时间:2024-02-07 14:38:25

对职业道德的认识

对职业道德的认识篇(1)

合格的教师不但要拥有一定的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教育理论素质、教学能力素质、仪表风度等,而且必须具备优秀的职业道德素质。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时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不仅关系到一个教师对待教育事业的态度与行为,而且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提高教师的思想道德水平,既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任务,又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影响和促进着教师的专业化进程。而教育职场是教师职业道德赖以产生的实践基础,也是教师职业道德发挥作用的主要领域。因此,教师的道德成长要在教育职场中,在丰富的道德认知的学习和坚定的道德习惯的养成过程中,不断进行有意识的道德反思,以达到实现自觉化的道德自我的目的。

一、道德认知——教师职业道德成长的基础

道德是我们作为一个存在于社会中的人所必须具备的品质。心理学研究表明,任何一种道德品质都包含有一定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四种要素,四者之间相互联系,彼此促进。而在道德的内涵中,道德认知又是最基本的成分,认知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其他要素的发展,是建立美好道德的基石。同样,教师的职业道德认知既是教师职业道德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教师职业道德成长的基础。教师的职业道德认知包括对教师道德的重要社会作用的认识,对教师道德原则、规范和范畴的认识,以及对教师道德行为善恶、美丑、荣辱、是非的鉴别和评价。教师职业道德认知的发展贯穿于师德品质形成的各个方面,影响和支配着教师的道德行为。教师对道德认知内容的理解和把握,是教师提升道德认知水平、促进道德成长的前提。但这种理解不能仅限于对文本知识的识记,教师要立足于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在具体、生动的教育教学情境中去体会、去感知。

二、道德习惯——教师职业道德成长的关键

所谓“习惯”,《辞海》中的解释是,由于重复或多次练习而巩固下来,并变成需要的行动方式,是指经过不断实践,已能适应性的情况。习惯是一种惯性的行为、惯常的行为、常见的行为。据此,我们可以将道德习惯理解为:一种持续的、相对稳定的道德行为方式。它是个体在具体的道德情境中的一种倾向性的道德行为,是道德行为的常规化,是不需要道德意志作用下的一种自然而然的道德行为方式。它是个体将他律的道德认知进一步内化为自律的个体内在道德品质的过程和结果,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一致性。当教师的某种道德行为,经过反复的实践,成为教师的某种道德习惯时,这种道德习惯就成了教师自然状态的教育生活方式、行为方式,进而成为一种教师文化。道德习惯的养成,大大简化了职业道德选择、职业道德判断等活动过程,使教师个体在面临某种职业道德情境时,能不假思索地完成符合某种道德规范和准则的道德行为①。表面上看,教师的道德习惯是一种道德行为的表征;内在的看,教师的道德习惯是一种道德观念、道德思维的反映,是良好职业道德的表征。道德习惯的养成过程,其实是教师道德观念的形成过程,教师道德习惯的行为方式,其实是教师的道德思维方式。良好的道德习惯的养成对实现道德观念的行为化、自觉化,对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道德反思——教师职业道德成长的条件

反思是师德成长的必经之路。早在20世纪30年代,杜威就在《我们怎样思维》一书中界定了“反思”并阐述了反思性思维在教学中的重要性。他认为,反思是“对于任何信念或假定性的知识,按其所依据的基础和进一步结论而进行的主动的、持续的和周密的思考;反思性思维“把我们从单纯冲动和单纯的一成不变的行动中解脱出来……使我们能够以预见指导我们的活动,能够按照预定的目标或我们意识到的目的来进行计划,能够以深思熟虑和带着目的的方式开展行动②。”道德反思是指教师严格按照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经常对自己在教书育人过程中的思想和行为进行自省,并对不符合要求的思想和行为进行严肃的字者和及时纠正。道德反思不仅能帮助个体接受和认同道德规范,形成积极的道德价值观念和道德情感,变外在的规范为内在要求,而且能促进个体反省、思考道德言行,调整自己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追求。道德反思要求我们在掌握道德知识的同时,严格要求自己,自觉剖析自己,不断抵制和消除外在不良诱惑的侵蚀,保持积极健康的精神和价值追求。因此,道德反思的过程即不断修正和完善自己道德认知,审视和慎思自己道德行为习惯的过程。教师通过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不断获得教育教学体验;通过教育的结果和教育对象的反馈,对自己的教育行为进行重新审视。在这种反复的体验与持续的反思中,教师的教育行为日益完善。道德反思的过程,也是教师不断调节心理活动,避免身心的不平衡现象,从而使教师人格品质不断趋于完善的过程。从教师职业道德的发展规律看,反思是实现他律道德向自律道德转化的重要的标志,它表明个体道德心理的发展进入到自觉化阶段。

四、道德信念——教师职业道德成长的目标

古语云:“欲为经师,先为人师。”“德高为师,身正为范。”伦理学的观点认为,人的品德要通过个人内心的信念来控制,品德并不是“简单的,一般生活的行为习惯,而是一个人按照自己的信念程度,凭着自己的意志审慎抉择之后逐步形成的一种社会性习惯,道德习惯体现出品德的水平”③。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教师的道德信念的程度是标示一个教师品德发展水平的重要参数,它在教师的品德结构中居于核心的地位,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教育的前提之一是,“教师,尤其是那些从事道德教育工作的专门人士必须具有坚定的道德信念和优良的德行”④。道德信念的确立,既是道德教育的最终目标,又是师德教育的最终目标。教师的道德信念是教师对一定道德的真诚信仰,它是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升华到一定高度后产生的,可以说道德信念是道德认识、情感和意志的“合金”。

教师一旦牢固地确立了某种道德信念,就能坚定不移地按照自己的道德信念来评价自己和别人道德行为的善恶。道德信念所具有的稳定性和持久性的特点,使其成为教师道德成长过程中强有力的精神支柱,它能够使人们的道德行为表现出坚定性和一贯性。教师的道德信念一旦确立,不仅能以强烈的道德责任感,自觉自愿地按照教师道德的要求,去履行自己对社会的责任,而且能以坚定的毅力去排除一切艰难险阻,使正义的道德行为从一而终,并取得良好效果。教师一旦树立了道德信念,就会精神充实,心明眼亮,奋发努力,无所畏惧,不为名利诱惑,坚持做符合教师道德规范的事,不怕别人的讥笑、讽刺和打击。相反,如果缺乏这种坚定道德信念,就容易胸无大志,庸庸碌碌,无所作为。可见,教师不仅要有一定的道德认识、情感和动机,而且必须将其转化为坚定的道德信念并在实践中身体力行,才能形成教师稳定而持久的道德品质。

注释:

①和学新,王文娟.师德修养是师德成长的本质追求[J].思想理论教育,2011,(3):7-11.

②[美]约翰·杜威.我们怎样思维[M].姜文闵,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13.

③林崇德.教育的智慧——写给中小学教师[M].北京:开明出版社,1999:159-160.

④檀传宝.学校道德教育原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177-178.

参考文献:

[1][美]约翰·杜威.我们怎样思维[M].姜文闵,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对职业道德的认识篇(2)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加快,不少财会人员在物质财富中失去了方向,贪污、滥用职权等行为大行其道,客观上要求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使其成为各行各业会计人员必须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和自律标准,这是我国加人世贸组织后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有效治理各种贪污、腐败行为的有效措施之一。本人结合实际情况谈谈对会计职业道德规范的认识。

    1.会计职业道德

    会计职业道德是一个比较广泛的概念,是一般社会公德在会计工作中的具体体现,是引导、制约会计行为,调整会计人员与社会、会计人员与不同利益集团以及会计人员之间关系的社会规范。具体地说,是指会计职业人员在从事会计工作、履行会计行为时所应遵守的道德标准。

    2.会计职业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

    会计职业道德的基本内容表现为会计职业道德规范。会计职业道德规范是指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对会计职业行为及职业活动的系统要求或明文规定。它是职业道德在会计职业行为和会计职业活动中的具体体现。

    根据我国的会计工作、会计人员的实际情况,结合会计职业道德的一般要求,笔者认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规范应包含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廉洁自律、客观公正、坚持准则、提高技能、参与管理和强化服务等主要内容。

    2.1会计人员爱岗敬业的表现之一是忠于职守,尽职尽责。这是财会人员职业道德规范的首要前提。它要求财会人员充分认识本职工作在整个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珍惜自己的工作岗位,热爱本职工作,做到干一行爱一行,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同时,还要求财会人员在工作中正确处理责、权、利三者关系;刻苦钻研业务,不断提高技能,勇于革新,争做行家里手。

2.2诚实守信这是财会人员职业道德规范的基本要求。不仅要求会计人员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不弄虚作假,不欺上瞒下,讲信用,重信用;而且要求财会人员做到不为利益诱惑,保密守信;还要坚持做到执业谨慎,信誉至上。

    2.3廉洁自律是会计职业道德的内在要求。它就是要求会计人员必须加强世界观的改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反省、剖析、提高自己,同时要公私分明,不贪不占,遵纪守法,尽职尽责。

    2.4客观公正。这是财会人员职业道德规范的灵魂。它首先要求会计人员的态度额观公正,其前提是以良好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为前提;其次要求会计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必须遵守各种法律、法规、准则和制度,依照法律规定进行核算,并做出额观的会计职业判断;再次,还应实事求是,不偏不倚,如会计人员在办理有关缴纳企业所得税的业务时,应依法纳税,不能以损害国家利益为前提而少交税款。

    2.5坚持准则。这是财会人员职业道德规范的重中之重。它要求会计人员在处理业务过程中,严格按照会计法律制度办事,不为主观或他人意志左右。会计人员在进行核算和监督过程中,只有坚持准则,才能以准则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在发生道德冲突时,应坚持准则,以维护国家利益、社会公众利益和正常的经济秩序。为此,要求财会人员必须具备高度的政治责任感,牢固树立财经法制意识,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

    2.6提高技能。这是财会人员职业道德规范的时代要求。会计是一门不断发展变化、专业性很强的学科,它与经济发展有密切的联系。会计工作是一门专业性和技术性很强的工作,从业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会计专业知识和技能”,才能胜任会计工作,才能够勤勉、谨慎地运用其知识、技能经验,善于根据客观环境做出正确的职业判断,如选择恰当的会计政策、做出合理的会会计估计等。

    2.7参与管理。简单地讲就是间接参加管理活动,为管理者当参谋,为管理活动服务。这就要求会计人员努力钻研业务,熟悉财经法规和相关关制度,提高业务技能,熟悉服务对名胜的经营活动和业务流程,使参与管理的决策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不能消极被动地记账、算账和报账。

    2.8强化服务。是要求会计人员具有文明的服务态度、强烈的服务意识和优良的服务质量。会计人员服务的态度直接关系到会计行业的声誉和全行业运作的效率,会计人员服务态度好、严格执法、服务周到就能提高会计职业的信誉,增强会计职业的生命力,反之,就会影响会计职业的声誉,甚至直接影响到全行业的生存和发展。

    3.会计职业道德规范的基本特征

    3.1原则性原则性是会计职业道德规范的典型特征。坚持原则能使财会工作者职业义务感和使命感得以加强,作为会计工作者,如果不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不坚持按原则办事,不仅会危害自身,也会损害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3.2无私性财务工作要求会计人员具有大公无私、公而忘私的思想和行为,以国家、集体的利益重于一切为最高原则。无私性集中体现在财务工作者的道德习惯行为上,廉洁奉公,不贪不沽,一尘不染,保持和发扬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的传统作风。

    3.3服务性财务工作贯穿于我国四化建设的各行、各业、各个部门。财务工作既不能独立于各行、各业、各部门而存在,又不能置于各行各业各部门之上。

    3.4时代性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道德标准,所以说,财会人员职业道德规范具有很强的时代性。

    4.会计职业道德规范的重要作用

    会计职业道德规范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4.1会计职业道德规范是对会计法律制度的重要补充。会计法律制度是会计职业道德的最低要求,会计职业道德规范对会计法律制度起到了重要的辅助和补充作用。

    4.2会计职业道德规范是规范会计行为的基础。会计职业道德规范对会计的行为动机提出了相应的要求,从而起到规范会计行为的目的。

对职业道德的认识篇(3)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加快,不少财会人员在物质财富中失去了方向,贪污、滥用职权等行为大行其道,客观上要求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使其成为各行各业会计人员必须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和自律标准,这是我国加人世贸组织后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有效治理各种贪污、腐败行为的有效措施之一。本人结合实际情况谈谈对会计职业道德规范的认识。

1.会计职业道德

会计职业道德是一个比较广泛的概念,是一般社会公德在会计工作中的具体体现,是引导、制约会计行为,调整会计人员与社会、会计人员与不同利益集团以及会计人员之间关系的社会规范。具体地说,是指会计职业人员在从事会计工作、履行会计行为时所应遵守的道德标准。

2.会计职业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

会计职业道德的基本内容表现为会计职业道德规范。会计职业道德规范是指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对会计职业行为及职业活动的系统要求或明文规定。它是职业道德在会计职业行为和会计职业活动中的具体体现。

根据我国的会计工作、会计人员的实际情况,结合会计职业道德的一般要求,笔者认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规范应包含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廉洁自律、客观公正、坚持准则、提高技能、参与管理和强化服务等主要内容。

2.1会计人员爱岗敬业的表现之一是忠于职守,尽职尽责。这是财会人员职业道德规范的首要前提。它要求财会人员充分认识本职工作在整个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珍惜自己的工作岗位,热爱本职工作,做到干一行爱一行,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同时,还要求财会人员在工作中正确处理责、权、利三者关系;刻苦钻研业务,不断提高技能,勇于革新,争做行家里手。

2.2诚实守信这是财会人员职业道德规范的基本要求。不仅要求会计人员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不弄虚作假,不欺上瞒下,讲信用,重信用;而且要求财会人员做到不为利益诱惑,保密守信;还要坚持做到执业谨慎,信誉至上。

2.3廉洁自律是会计职业道德的内在要求。它就是要求会计人员必须加强世界观的改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反省、剖析、提高自己,同时要公私分明,不贪不占,遵纪守法,尽职尽责。

2.4客观公正。这是财会人员职业道德规范的灵魂。它首先要求会计人员的态度额观公正,其前提是以良好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为前提;其次要求会计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必须遵守各种法律、法规、准则和制度,依照法律规定进行核算,并做出额观的会计职业判断;再次,还应实事求是,不偏不倚,如会计人员在办理有关缴纳企业所得税的业务时,应依法纳税,不能以损害国家利益为前提而少交税款。

2.5坚持准则。这是财会人员职业道德规范的重中之重。它要求会计人员在处理业务过程中,严格按照会计法律制度办事,不为主观或他人意志左右。会计人员在进行核算和监督过程中,只有坚持准则,才能以准则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在发生道德冲突时,应坚持准则,以维护国家利益、社会公众利益和正常的经济秩序。为此,要求财会人员必须具备高度的政治责任感,牢固树立财经法制意识,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

2.6提高技能。这是财会人员职业道德规范的时代要求。会计是一门不断发展变化、专业性很强的学科,它与经济发展有密切的联系。会计工作是一门专业性和技术性很强的工作,从业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会计专业知识和技能”,才能胜任会计工作,才能够勤勉、谨慎地运用其知识、技能经验,善于根据客观环境做出正确的职业判断,如选择恰当的会计政策、做出合理的会会计估计等。

2.7参与管理。简单地讲就是间接参加管理活动,为管理者当参谋,为管理活动服务。这就要求会计人员努力钻研业务,熟悉财经法规和相关关制度,提高业务技能,熟悉服务对名胜的经营活动和业务流程,使参与管理的决策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不能消极被动地记账、算账和报账。

2.8强化服务。是要求会计人员具有文明的服务态度、强烈的服务意识和优良的服务质量。会计人员服务的态度直接关系到会计行业的声誉和全行业运作的效率,会计人员服务态度好、严格执法、服务周到就能提高会计职业的信誉,增强会计职业的生命力,反之,就会影响会计职业的声誉,甚至直接影响到全行业的生存和发展。

3.会计职业道德规范的基本特征

3.1原则性原则性是会计职业道德规范的典型特征。坚持原则能使财会工作者职业义务感和使命感得以加强,作为会计工作者,如果不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不坚持按原则办事,不仅会危害自身,也会损害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3.2无私性财务工作要求会计人员具有大公无私、公而忘私的思想和行为,以国家、集体的利益重于一切为最高原则。无私性集中体现在财务工作者的道德习惯行为上,廉洁奉公,不贪不沽,一尘不染,保持和发扬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的传统作风。

3.3服务性财务工作贯穿于我国四化建设的各行、各业、各个部门。财务工作既不能独立于各行、各业、各部门而存在,又不能置于各行各业各部门之上。

3.4时代性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道德标准,所以说,财会人员职业道德规范具有很强的时代性。

4.会计职业道德规范的重要作用

会计职业道德规范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4.1会计职业道德规范是对会计法律制度的重要补充。会计法律制度是会计职业道德的最低要求,会计职业道德规范对会计法律制度起到了重要的辅助和补充作用。

4.2会计职业道德规范是规范会计行为的基础。会计职业道德规范对会计的行为动机提出了相应的要求,从而起到规范会计行为的目的。

对职业道德的认识篇(4)

护理道德就是以人道主义精神,高度的责任心,高水平的护理技能,优质的服务为病人提供良好的条件,以促进病人早日康复。它又直接反映出社会的文明程度和护士的文化素养,是衡量护士护理道德的标准。护理道德的作用是由护理工作在医疗卫生领域作用决定的。《护士伦理学国际法》规定:“护士护理病人,担负着建立有助于康复的、物理的、社会的和精神的环境并着中用教授和示范的犯法,促进健康”。常言说:“三分治疗七分护理”,是对护理工作重要性的高度概括。

⑴护理道德直接影响着医疗质量:护士是医疗技术中的重要力量。护理人员在医院技术人员中占的比例最大(约占医院各类技术人员的50%),专业性强,涉及面广,工作量大,与病人接触时间最长。一个病人从入院到出院约有90%是由护士执行和配合完成的。因此,一个医院护理人员技术水平的高低,特别是道德修养的好坏直接反应着医院的医疗水平和医疗作风。

其次,正确的诊断和治疗都离不开护士的配合,医护工作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护士不仅和医生担负着治病任务,而且还担负着康复任务,不仅要为病人提供医疗需要还要给病人提供生活、精神环境和社会等方面的需要。已故外科专家黄家驷曾对护士工作做了这样的评价:“护士和病人的接触比医生多,病情变化觉察的医生早,病人有什么话,时常很早对护士说。因此,病人健康的恢复对护士依赖丝毫不低于医生”。实践证明,只有正确的诊断和高治疗的护理相结合,才能有良好的医疗效果。因此,护理治疗的高低,医疗效果的好坏,都与护士的业务水平、道德修养有着和直接的关系。

⑵护理道德是建立新型医疗关系的重要基础:医疗关系包括医患关系和医际关系。护理工作范围广,护士要经常与医生、医技人员、后勤人员和行政管理人员打交道,护士在促进良好的医技关系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然而新型医疗关系的建立有赖于良好的护理道德为基础。例如:对于刚参加工作的医生由于工作经验不足,医嘱不妥的地方,不要讥笑,提出修改建议时,态度要诚恳。遇有危重病人抢救时,要主动和医生配合。不断学新的护理技术。以适应新医学发展需要,和医生一起共同为医疗护理质量而努力。

⑶护理道德有利于医院管理:护士的工作中,很多方面又是属于管理性的工作,无论在门诊、病房、手术室、急诊室、供应室等,护士都肩负着一定的管理工作。尤其是护士长,一方面对环境的安静、清洁负有责任,另一方面对物质、设备、器械、药品等都要进行管理。因此,一个护士是否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公道正直,克己奉公是十分重要的。相反,不良的护理道德就会造成管理混乱,使正常的医疗护理工作受到影响,甚至发生医疗差错事故,危机病人的生命安全。护理工作的重要作用要求护士必须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否则也就不能胜任护理工作。

护理道德的特殊性

护理道德是整个医德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护理工做中的特点决定着护理道德又与一般的临床医学有某些不同,具有它的特殊性。护理工作的特点表现为历史性和全人类性、科学性和技术性、服务性和艺术性的统一。在临床工作中,护理道德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殊性。

⑴治疗和护理的协调一致性:护理工作的服务性决定着在执行治疗和护理工作中,护士必须时时配合治疗的需要,尽力为病人创造适合于治疗的环境和条件,使治疗和护理得到协调。

⑵护理工作的严格性:护理工作的科学性,要求护理工作必须医学科学理论为指导,严格操作规程,严格执行医嘱。护士是否严格遵守护理制度,认真做好护理工作,做到准确、及时、无误、直接关系到医院质量,关系到病人的生命安危。

⑶护理工作的灵活性:护理道德在强调严格性同时,护士还要有灵活、积极的主动性,尤其在一些特殊的情况下,如危重病人的抢救,急诊病人的临时安置处理等,不能消极等待医生,等待医嘱,应灵活机智,采取果断措施,主动承担一定的治疗,抢救任务,这是特殊情况下对护士的特殊道德要求。平时一般的病人护理中,对一些病人的反应,病情的变化,药物的不良反应等要主动向医生报告以便采取措施,主动配合医生治疗,主动为治疗提供信息、方案、主动采取配合治疗的一系列措施,这是护士应当具备的优良道德品质也是护士道德责任感的体现。

护理道德责任

护理道德责任是促使护理人员在处理医、护、患关系中保持应有的姿态和达到医护目的,自觉履行其职责的内在驱动力,其核心是协调医、护、患之间的关系。

⑴尊重和爱护病人:医患双方联系最多,关系密切,病人不仅需要从护士那里得到医疗技术服务和生活方面的照料,还希望从护士那里获得精神支持和心理上的安慰。因此,尊重和爱护病人是护患道德最仅基本的道德要求。因而在医护工作过程中,护士首先要做到尊重病人的人格,任何时候都不能侮辱病人或损害病人的声誉,更不许乘人之危去追求个人的不道德目的。

护士是同基本做斗争的得力助手,病人住进医院,来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加上因病痛引起的焦虑和恐惧心理,迫切需要有能够理解、同情和关心他们的一切。故护士要通过交谈、观察,对患者的病情、思想和个性、习惯、心理需要、行为产生的原因等进行全面了解,获得信息,以便进行实际结合的处理,成为患者最可信赖的知心人。

对职业道德的认识篇(5)

一、对高职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理由及教育有效性问题的提出

(一)职业道德教育有效性问题的提出及理论依据

职业道德教育的有效性问题一直是教育领域的一个热点,我国诸多学者对其做了不同层面的研究。何红梅认为,职业道德教育应在“回归生活,凸显体验”的要求下探索实践方式,才能体现道德教育自身的魅力。案例教学可以真实的职业道德生活为素材,创设职业道德教育的有效情境,激发受教育者的情感体验,从而内化职业道德。张晓平等认为,职业道德修养直接影响高职生就业、创业和高职院校的发展与壮大,没有职业道德教育,职业教育目标是难以实现的。高职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不能只限于校园内的教育和管理,须在实践中让学生感受职业道德。吕遂峰认为:加强高职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快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我们不难看出:职业道德教育有效性其实就是为达到职业道德教育的目标,运用一定的手段,通过一定的方式方法,做到形式与内容的有机结合,达到职业道德教育目的的活动。

(二)对高职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理由

我们对2000、2005和2007级计算机班学生进行抽样调查,就“你认为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哪项最重要”一项的调查结果显示:56%的学生认为专业技能最重要,15%的学生认为职业道德最重要,而认为专业知识最重要的学生数居中,为33%。2008年,笔者又对05级计算机的64位学生进行抽样调查,就“你认为城职院毕业之后,对你就职而言,你认为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哪项最重要”一项,结果显示:55%的学生认为专业技能最重要,11%的学生认为职业道德最重要,而认为专业知识最重要的学生数居中,为34%。

如上数据表明,城市职业学院就读的学生对于职业道德重要性的认识与就职单位要求相差太远。如何把职业道德教育的目标与手段相统一,目的与教育的活动过程相统一,职业道德教育的理论与学生的实际相统一,这是我们思想政治课教师所必须面对的问题。

二、职业道德教育有效性的实施

(一)职业道德教育有效性的实施关键是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有的放矢地开展职业道德教育

2008年5月19日我们对61名随即抽样的学生进行了关于“职业道德实践项目”学习效果的调查,统计情况如下:(1)实习中,观察到师傅身上表现的最重要的职业道德依次是:一专多能,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工作态度认真;公正公平;善于与人相处。(2)学生最喜欢的职业道德依次是: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团结协作。(3)最不喜欢的行为依次是:欺诈隐瞒;不遵守工作纪律;对工作不负责任。

我们前面对职业道德教育的有效性的涵义就表明,一是教育目的要明确,二是要有明确的教育目标,三是手段与教育的方式方法,四是职业道德教育是一个过程。就我们对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体会,我们认为关键是抓住职业道德教育理论与学生实际这一结合点,也就是说:教育的有效性取决于是否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学生在接受教育是否有成果。

(二)职业道德教育有效性实施的形式是要有一个恰当的平台,平台给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构建了有利的活动场所

1.分层教学。高职高专对学生学习特点可作如下的描述:面向社会,理论够用,不求系统;专业知识扎实,突出技能技巧。我们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层面,根据学生的不同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例如:电影课教学与高职高专职业道德教育项目就比较适应高职类的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我们设计观片前、观片中和观片后的电影课教学,这种教学的特点是:用多维互动的教学形式,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师生创新认知与创新情感的和谐发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从生动具体的画面能让学生了解抽象的政治理论知识;在职业道德教育中起到具体的示范作用。

2.分段教学。高职高专学生学习又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学习与实训相结合,学习与实习相结合。在一个学期里思想政治课教学要连惯地进行是不现实的。针对这一特点,我们设计了项目教学,让学生把思想政治课的内容以项目的形式带到实训、实习场地完成。也就是说,以项目为载体,任务为导向,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教学,把“不连惯”的教学有机地同学生的实训实习结合,并由此来达到职业道德教育的目的。

3.专题课教学。以教学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法,找出问题,用问题带基本原理的办法,搞专题讲座;同时,强化学生对职业道德的认识,使职业道德成为学生行为规范的准则。通过有系统的各专题讲座,学生们认识到,职业道德教育是通过确立职业道德教育的目标,把职业道德意识和职业道德实践行为两个方面有计划、有步骤实施的过程,以达到提高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素质的目的。使学生从认识层面内化为自己行为规范的需要,这无疑能有效地进行职业道德教育。

4.实践课教学。我们结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六课培养职业精神,让学生到企事业单位收集各单位的工作手册,收集职业道德的案例。通过整理,学习案例让学生接触社会生活,并对职业道德有一个现实性的认识。我们常用的实践活动有:参加全国教育技术协会主办的教学多媒体大赛,让学生在干中学,学中干;教师组织学生参加“知识产权”的竞赛,让学生了解和体验到完成专业任务,需要学会与不同的人合作,需要敬业精神和吃苦耐劳的品质。

三、职业道德教育有效性实施的结果

对职业道德的认识篇(6)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0)05-0100-03

随着社会对大学生素质要求的不断提高,大学生职业道德修养越来越引起社会、学校、家庭的关注,大学生能否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并达到一定的职业道德境界,已成为用人单位衡量合格大学生的重要标准。高校教育者和相关专家已经意识到:大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不是为时过早,而是迫在眉睫、刻不容缓。为此,研究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特别是探讨影响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四个重要因素:知、情、意、行,已成为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中的重点、着眼点和落脚点。笔者认为,当前,提升大学生对职业道德认识和理解,培养大学生对职业道德的情感和责任感,磨练大学生战胜困难的毅力和决心,规范大学生职业道德行为和习惯对于培养大学生成为未来事业的合格接班人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历史意义。

一、“知”是决定大学生职业道德行为倾向的思想基础

“知”是指对职业道德的含义、重要性以及职业道德价值、原则和规范的认识和理解。这是在职业道德教育过程中的第一个要素,只有在深刻认识和理解职业道德理论的基础上,才能形成职业道德观念,提高对职业道德的自我评价能力和职业道德行为的选择能力。职业道德认识的养成是职业道德情感产生的依据,是进行职业道德意志锻炼的内在动力,是决定职业道德行为倾向的思想基础。事实证明,在职业活动中,一些人之所以做出违反职业道德的不良行为,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其主要原因就是缺乏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基本常识,不知道什么是符合职业道德的行为,什么是不符合职业道德的行为,或者认识上模糊,是非不清,缺乏职业道德选择能力。

大学生在校期间是理论知识学习的重要阶段,是学生向职业人过度的关键时期,对职业道德“知”的认识和理解是他们走向职业生涯的第一步。没有对职业道德“知”的认识和理解,谈不上对职业道德感情的培养,就不可能有对职业道德的评价、选择和意志力的提升。据2009年《就业蓝皮书》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大学生“诚信”等方面满意度的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自评对“大学生诚信”方面“很不满意”和“不满意”率之和是66%,说明三分之二的大学生对他们自身的诚信都感到不满意。一些高校大学生在诚信方面观念淡薄,有些学生考试抄袭,还有的学生有意拖欠学费;在纪律方面也表现得散漫拖拉,课堂上经常迟到早退;在服务他人、服务社会方面更缺少高尚的情操,常以自己的得失为出发点,个人主义、享乐主义严重。这些都说明一些大学生不注意自身的道德培养,更不能从职业的角度提升自己的职业道德意识。

大学生在校期间必须学习和实践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理论,并把这些理论自觉转化为职业道德观念,否则他们就不可能成为未来事业的合格接班人。高等学校要充分发挥育人功能,把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整合在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中,高校的每一位职工对待工作的态度和职业道德修养对于形成大学生对职业道德的第一印象、认识和理解职业道德修养含义有很直接的影响。特别是经常接触学生的专业教师和辅导员,他们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谐的同事关系,敬业的工作精神都是大学生职业道德看得见,学得着的样板,有着很强的示范作用。实践证明,高校各级组织通过让非毕业班学生参加毕业生就业供需见面会,或参加企业人员到校讲座,或参观企业等活动,都对大学生在思想上、实践上提前产生“冲击”与“碰撞”,对他们自觉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修养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家庭是大学生职业道德形成的第一摇篮,家庭对大学生潜移默化的渗透性、针对性教育是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先天”优势。尤其是今天市场经济趋利性显著,独生子女自我意识明显的状况下,家长更应该培养子女的诚信、纪律、奉献、自立、自强、不怕吃苦的意志品质。从某种意义上说,家庭道德教育的影响力超过了学校和社会教育。

二、“情”是形成大学生职业道德行为实践的直接动因

“情”是指对职业道德的情感,它是人们在职业活动中对于职业道德规范和行为所产生的内心体验。这种内心体验的外在表现主要是对良好的行为产生敬仰喜好之情,对不道德行为产生厌恶憎恨之感。这种情感体验对大学生来说显得更加珍贵。积极的思想道德情感应集中表现为对集体、对工作、对同志的爱,对真善美的道德追求,以及对社会上消极丑恶道德现象的憎恨。积极的内心情感体验是正确认识的产物,又是不断深化认识的条件。一些大学生在对客观事物需要做出道德评价和选择时,常处于职业道德理想和职业道德现实之间的矛盾和困惑中,他们既赞赏英雄伟大,但自己又不想学;认为为人民服务精神高尚,但自己难以实践;认为考试作弊可耻,但同情那些因作弊而被抓的学生。造成这些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缺少相应的情感,在道德认识上仅仅限于口头。

大学生积极内心情感的获得,不是单纯的社会道德标准向个体道德观念的转化,而是一个复杂矛盾的统一过程。在大学生感受到学校教育、社会现实、自我道德水准有矛盾和碰撞时,正是内心情感体验的开始。也正是教育的着眼点。职业道德情感对职业道德信念的形成具有直接影响,对职业道德行为具有定向作用,并往往成为道德实践的直接动因。笔者认为,高校应从三个方面培养大学生的职业道德情感。第一,职业的热情感。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应按照自己的兴趣、性格、气质、能力等方面为自己进行职业定向,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并按照自己的职业定向充实完善自己。大学生只有形成对未来职业热爱的情感。才会表现为对未来事业成功的执著要求,才会支配自己专心致志地向未来的职业目标投入,才会产生经久不衰的学习持久力。第二,职业的责任感。大学生应该知道他在未来的职业中对于他人或对于社会应负什么责任、应尽什么义务,它是职业道德行为的出发点,也是激励人们实现某种职业道德目标的原动力,更是做好未来本职工作的前提。可以想象一个缺乏责任感的员工,虽然可能暂时会给个人带来一定的利益。但最终将会给社会和个人造成极大的损失,影响单位的声誉,损害自己的名声,没有用人单位会愿意任用一些没有责任感的人。第三,职业的荣誉感。对于大学生来说,提高自己对未来职业的荣誉感,就是要防止把获取荣誉作为个人欲望和目的,注意克服沽名钓誉的虚荣心,要将个人荣誉和集体荣誉紧密联系起来,以集体的荣誉为荣,并注意依靠集体的支持来获得个人的荣誉。荣誉感会促使大学生有更崇高的追求,荣誉的

获得反过来又会促进大学生更加进步,从而达到更为高尚的道德境界。高校教育者要善于抓住大学生职业道德修养中差距和矛盾焦点,恰当地激发学生对道德行为的敬佩爱慕之情,引导他们认真体验进行道德活动所获得的愉悦和满足,从而逐步提高价值判断能力。

三、“意”是驱使大学生职业道德行为的重要保证

“意”是指在实践职业道德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克服障碍、战胜困难的毅力和决心以及对工作精益求精的精神。有没有这种坚强的职业道德意志是衡量每个大学生道德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志。在职业道德的实践中,难免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只有具备坚强的职业意志,才能在职业实践中勇往直前,才能在工作实践中自觉抵制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才能认真履行职业道德义务,遵守职业道德职责。

大学生是一个身心尚未成熟、正在成长中的群体,他们的职业道德观念必然带有许多不确定、不稳定的因素。这个特点表明了大学生的可塑性和接受教育的可能性,也告诉我们在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中加强意志品质的磨炼和意志力的锻炼非常重要。意志品质是一种巨大精神力量,它能够排除各种干扰,克服各样困难,使自己的职业道德行为顽强坚持下去。大学生意志品质表现在他们接受正确的职业道德理论指导,按照正确的职业道德标准约束自己的过程中产生的自觉能动性和持之以恒的精神。在大学生职业道德意志品质的培养过程中,大学生思想呈现时而正确。时而错误,时而先进,时而后进的状态;有时积极占主导,有时消极占主导;有时做出道德行为,有时表现不道德举止。说明大学生职业道德意志品质的磨炼是一个痛苦的、艰苦的、反复实践的过程。这就要求教育者对大学生要不断深化对职业道德的正确认识,反复纠正大学生不良职业道德行为,锻炼大学生坚定的意志品质,使大学生形成一个稳定的正确的职业道德行为,让他们在激烈的职业道德实践中经受住考验。大学生只有根据自身内心的积极体验,深信自己道德行为的正确,自觉调节道德行为,才能使自己的职业道德行为表现出稳定的特征,才能具备较完美的意志品质。意志力是大学生成才的重要保证,也是他们成功的一个必要条件。勤奋、吃苦、自制、毅力、奋斗都是意志力的具体表现。现在的大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家庭的宠儿,从校门到校门,没有到过社会,更谈不上受艰苦环境的锻炼,因而缺乏顽强的毅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缺乏与困难做斗争的勇气,是当前许多大学生存在的问题。贝多芬说:“卓越的人的一大优点是:在不利与艰难的遭遇里百折不挠。”一个人具有坚强的意志力,做事情就不会半途而废,而是自觉地选择适当的方法来克服困难,直到实现目标。所以说意志力是驱使大学生职业道德行动的重要保证。

四、“行”是提升大学生职业道德行为水平的目标关键

“行”是指在一定的职业道德认识、情感、意志支配下所采取的职业道德的自觉实践。它是衡量大学生职业道德水平高低、职业道德品质好坏的客观标志。职业道德认识、职业道德情感、职业道德意志只有通过职业道德行为才能表现出来。因而在职业道德教育中,加强职业道德行为和习惯的训练与培养是职业道德最后也是最重要一环,它是职业道德修养目标的关键要素。对大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首先要把大学生职业道德认识和职业道德情感转化作为培养坚强道德意志的基础,并在这种意志的支配下,始终如一地践行职业道德行为。其次,加强职业道德修养还必须与职业技能的培训紧密结合。只有具备了良好的职业技能,大学生正确的职业道德认识、情感、意志才能有用武之地,才能转化为具体的职业道德行为。例如,一名医生一定要有精湛的医术,才能担负起救死扶伤的重任;一名教师一定要有丰富的专业文化知识及专门的教育教学知识和技能,才能担负起教书育人的重任。职业道德行为的养成,必须发挥大学生主体地位,依靠大学生的自觉努力和刻苦地钻研,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业技能。行为是衡量一个人思想品德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志,思想品德习惯是行为经过反复实践而形成的一种动力定型,是自觉化行为。大学生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的形成,就是一个通过理论学习而提高认识、通过情感和意志的作用,最终转化为相应的行为习惯的循序渐进,反复攀升过程。

高校要强化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帮助大学生把职业道德内化为自我需要,外化为自律行为。为此,高校一是充分利用实践教学、勤工俭学等环节,引导大学生积极参加青年志愿者社会实践活动。工厂实习、教育实习使大学生走上社会的预演,勤工俭学、社会实践也是大学生接触社会的有效办法。服务社会、锻炼自我是开展社会实践的主要目的,也是强化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服务意识、扎实的实践技能和过硬的团队精神;二是引导大学生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在国家遇到灾难和同学遇到困难时,高校应及时开展“爱心捐助”和“互帮互助”活动,培养大学生服务群众意识、责任意识和奉献社会意识;三是开展科技创新活动。通过开展系列科技创新活动培养大学生创新和求精精神;四是加强大学生学习道德教育。通过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学习道德,教育学生自觉养成勤奋学习、刻苦钻研、善于质疑、勇于探索的精神和魄力。高校党、团、学生会组织可发挥自身作用创新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形式,通过“学习型团支部”、“文明班集体”、“青年志愿者协会”等创建活动,进一步培养大学生热爱集体、服务大家和团结协作精神。

总之,高校在进行大学生职业道德修养教育中,必须充分认识知、情、意、行四个要素的内涵和他们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知是基础,行是关键,知、行都不能离开“情”和“意”的调节,它们是和谐统一、共同发展的。要使大学生职业道德水准更接近合格职业人就必须不断强化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锻炼、自我改造和自我完善意识,使他们把社会主义的职业道德原则、规范自觉转化为自身的职业道德行为习惯,在毕业时真正具有社会主义的职业道德品质并达到一定的职业道德境界,实现大学生向合格职业人的重大人生转变。

参考文献

[1]张宏.职业道德与素质培养[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H:,2006:12.

对职业道德的认识篇(7)

进行职业道德规范设计和职业道德调控,是职业道德建设中的两个重要内容。职业道德规范作为职业道德要求的规定和表达,是进行职业道德调控的依据,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职业道德调控的状况。但是目前在理论形态上,对职业道德规范的认识还比较简单化,不能满足职业道德规范设计实践的需要。在当前大力加强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建设的过程中,有必要多方面地深人认识职业道德规范现象;特别是深人认识职业道德规范的结构,这对于科学地进行职业道德规范设计工作是有益的。

一、职业道德规范的层次及其类型

职业道德规范是一个具有多层次结构的体系,这主要是由如下两个方面的原因形成的。一是职业道德规范在内容上,它既包含有符合社会历史发展需要的历史性要素的积淀,又包含有在新的历史时期所提出的特定要求。二是职业道德在功能上,它既要提供关于职业道德的认识与评价标准,也要满足职业道德实践环节中的操作性要求。职业道德规范的功能,又是与其职业道德规范的结构密切相关的。以上两个主要原因基本上就决定了职业道德规范必然形成具有多层次性结构的体系。具体说来,可以将职业道德规范的体系确定为以下四个层次和两种类型。

1.职业道德范畴性规范。它是指具有高度概括性和抽象性的职业道德行为准则,是由某些职业道德范畴转化而来的职业道德的最高理念。职业道德范畴是客观地反映职业道德关系,从而也是认识、评价职业道德现象的一些重要的基本概念。目前在关于职业道德的理论研究中,已经初步地形成了包括职业责任、职业良心、职业态度、职业信誉、职业作风、职业纪律等一系列职业道德范畴。这些职业道德范畴,有的处在同一个层次上,有的则是互相涵盖的,处在不同的层次上。在职业道德规范体系中,则是通过对这些范畴的规定和说明,并从确立准则的角度,明确地向从业人员提出诸如格守职业责任、维护职业信誉、端正职业作风、遵守职业纪律、讲究职业良心等方面的道德要求,从而使这些范畴成为职业道德范畴性规范的内容。职业道德范畴性规范对所有的职业均具有相同意义,它体现着职业道德要求的历史性和共同性,构成职业道德规范结构中的一个特殊层次。认识和评价职业道德关系离不开这些最基本的规范。

2.职业道德原则性规范。它是指在职业道德规范体系中,可以对其他规范形成制约和统帅作用,具有核心地位的规范。职业道德的其他具体规范,则是该种规范在内容上的展开和具体化。职业道德原则性规范分为两类:一是各种职业道德应共同遵循的原则性规范。该种规范的具体内容,标志着职业道德在不同社会制度下的性质和根本特点。在我国社会主义职业道德规范体系中,这种规范的具体内容就是集体主义原则。集体主义原则体现了我国社会各种职业道德中共有的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也是社会对各种职业道德提出的客观要求。二是各种不同种类的职业道德中分别遵循的原则性规范。职业道德都是在特定的职业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不同种类的职业道德必然也有着不同的核心内容,并且成为每一种类职业道德相区分的根本标志。譬如:医德的原则性规范,是救死扶伤,实行人道主义;师德的原则性规范,是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干部道德的原则性规范,是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等。正因该种原则性规范在各种职业道德中有着如此重要的地位,所以一旦违反了它,就会立即引起社会的强烈反应。

3.职业道德一般性规范。它是对职业道德要求较为概括的规定和表达。职业道德一般性规范也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反映着各种职业道德共同性要求的一般性规范。在《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中,从总体上提出的“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等要求,即属于这一类规范。第二类是关于不同种类职业道德中各自相区别的一些特殊规范,譬如:商德中关于文明经商、公平交易、优质服务等规范。比较而言,职业道德一般性规范在内容的规定方面,还缺乏直接、具体的操作性要求,它的功能特征更多地表现在为认识与评价职业道德提供准则。

4.职业道德操作性规范。它是指将职业道德中的一般性要求更加紧密地与职业责任、职业活动的特点结合起来,以细则的形式表达出来的特殊规定。操作性规范与职业道德一般性规范较接近,但是它们却处在职业道德规范的两个不同层次上,其区别就在于操作性规范主要表现为具有直接的操作性和强制的特征。从设计技术的角度看,要求这一层次的规范具有简便、易行、量化、可考的性质。因此,操作性规范在职业道德规范体系中,有着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前面所述职业道德规范结构中的四个层次,从功能上可以分为两种不同的基本类型。职业道德范畴性规范、职业道德原则性规范和职业道德一般性规范,这三个层次上的规范均属于评价性规范。处于职业道德具体操作层次上的规范,即属于操作性规范。评价性规范是对职业道德进行认同和评价的依据,因此认识性和评价性是评价性规范的基本功能。这种功能是一种意识形态上的理论功能,它提供关于职业道德要求的理性依据。当然在评价性规范中,由于各自层次的区别,其理论色彩的程度也不同。操作性规范是对职业道德要求进行实践和操作的直接依据,它是评价性规范的具体化。操作性和一定的强制性,是操作性规范的基本功能。在职业道德规范的结构中,如果缺少或弱化了任何一种类型及不同层次上的规范,都会妨碍全面发挥职业道德规范系统的整体功能。

二、关于职业道德规范设计的几点思考

通过对职业道德规范结构所作的分析,可以形成有关职业道德规范设计方面的几点认识。

1.进行职业道德规范设计,并不是一种单纯的职业道德理论建设,它也属于职业道德实践活动的范畴。因此,需要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及其两者的有机结合上,去开展职业道德规范的设计活动。在职业道德规范设计中,从评价性规范方面去进行设计,即属于职业道德建设中的理论建设;从操作性规范方面去进行设计,即属于职业道德实践的范畴。我们只有把两者有机地结合,才能形成完整的规范体系。当前在关于职业道德规范的设计方面,有两种相反的倾向必须加以克服。一种是倾向于从意识形态的角度,即从理论的层面进行职业道德规范设计,也就是只设计评价性规范;并且认为只有在该层面上设计的规范才属于职业道德范畴,而那些蕴涵在行业规章制度、条例中的有强制性、操作性的有关规范,虽有职业道德规范的意义,但并不真正属于职业道德规范的范畴。由此又进一步认为职业道德规范设计,只属于职业道德建设中的理论建设。另一种倾向是一些行业或部门,力求弱化或突破评价性规范,只从操作性规范方面去进行职业道德规范设计。他们认为评价性的规范都是“虚”的,不起什么作用;只有操作性的规范才是“实”的,才真正起作用。以上两种倾向说明,目前在职业道德规范设计中,还存在着缺乏从职业道德规范的系统结构和整体功能上,去全面认识职业道德规范的现象。职业道德规范具有的认识性、评价与操作,是分别由评价性规范和操作性规范提供的。如果在职业道德规范设计中,只注重评价性规范而忽视操作性规范,所设计出来的规范,只是按照道德的要求向人们提供一种在职业生活中“应当”或“不应当”的准则。这种准则只具有向从业人员讲明职业道德“义理”和进行职业道德评价的功能,而缺乏直接的操作性和一定的强制性。如果只注重操作性规范,这样设计的规范,虽然在形式上向人们提供了一种“必须做”或“必须不做”的准则,使它具有了操作性和一定强制性的功能,但是从整体上却弱化了职业道德规范中应有的那部分认识与评价功能,甚至使操作性规范只成为操作上的简单规定,从而产生职业道德认识与评价上的困难。如此,不仅严重影响职业道德的调控,给职业道德教育和宜传等方面带来简单化、片面化的弊端,也使职业道德建设的目标和途径都变得狭窄。所以,在职业道德规范设计中,要兼顾评价性规范与操作性规范、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要提倡理论工作者特别是伦理学工作者与实际部门的结合,科学地开展职业道德规范设计活动。

2.要注意结合不同类型的职业道德规范内容的特点,采取合适的设计方法。进行评价性职业道德规范设计,应主要采用理论分析的方法。它着重考察职业生活中所涉及的主要利益关系,按照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和职业活动的特点,来提出相应的规范;同时要注意从职业道德文化的历史传统中,着力挖掘出具有道德价值的内容,并与时代的要求有机地结合起来。要尽量把具有历史连续性和稳定性特征的职业道德要求反映到评价性规范中来。

对职业道德的认识篇(8)

一、问题的提出

近些年来,会计职业道德问题已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也越来越受到公众与媒体的广泛关注。例如史上十大会计职业道德事件,是会计行业经历了历史上最深刻的行业道德危机。在2011年奥林巴斯公司曝出高达18亿的假账之后,2015年7月东芝集团也被媒体曝光,连续七年造假,震惊日本企业界。国内早在2001年,朱镕基就为国家会计学院题了不做假账的校训。不幸的是财务造假事件还在继续上演,中国证监会(SEC)2015年12月调查结果显示,中科云网2012年年度财务报告中违规确认加盟费收入、违规确认股权收购合并日前收益,2014年第一季度提前确认收入0.3亿元,利润总额0.16亿元。四川监管局2013年11月的调查结果显示,阳煤化工通过多份虚假合同违规多计收入约42亿元。2016年1月据媒体报道,金亚科技自查报告披露的2014年度九大财务指标合计调整金额接近12亿元,令投资者震惊。

二、调查方法与对象

(1)调查方法。为了解会计职业道德事件对会计专业学生的影响,本次研究采用调查问卷法以期获得相关数据资料。笔者在查阅相关文献后,借鉴以往的分类观点,并基于对本校4个年级的会计专业学生的小组访谈调查,了解学生对会计职业道德认识的认知与反应,及其对涉事人员的评价和择业计划;然后经两名专家对访谈结果进行总结,并以本校会计类学生为对象,开展小范围试调查,再对初始问卷进行修订并形成最终调查问卷,开展正式问卷调查。本次调查问卷包括四大类问题:会计职业道德认知题及相关信息(共16题),择业倾向变化题(共4题),道德取向与行为题(来自Forsyth(1980),共20题),以及学生相关信息题(共4题)。道德取向与行为,采用Forsyth(1980)提出的道德标准的定位调查表(EPQ),即用来评估一个人的道德取向或道德观。基于问卷调查的结果,本文采用相关性分析等统计方法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以期清晰地了解、分析会计职业道德认识对学生的影响,尤其是对不同大学生择业倾向的影响并检测其影响差异,检测不同因素对学生择业倾向影响是否具有显著差异。(2)调查对象。本次调查了江苏众高校的会计专业大学生,包括大学一至四年级共四个年级,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式,随机选取了调查对象,共计443名,共发放问卷443份,收回427份,其中有效问卷405份,有效收回率为91.4%,获得了比较丰富的资料。在有效问卷中,男女生比例为:女生有289人,占71.4%;男生有116人,占28.6%。年级构成:大学一年级有123人,占30.5%;大学二年级有119人,占28.6%;大学三年级有99人,占24.4%;大学四年级有67人,占16.5%。从性别、年级上看,样本都比较符合当前会计专业学生整体实际情况。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1)被调查者对会计职业道德认识及相关信息的了解与认知。从表1的统计结果来看,大多数学生能够答对65%以上会计职业道德认识的相关问题,其中被调查者答对会计职业道德认识问题数量的均值为3.92。405人中能够全部正确答对6题会计职业道德问题的有196名学生,即占48.89%。405名学生中能够正确答对46题会计职业道德认识问题的有278名,即占68.67%。可见,会计专业大学生对会计职业道德比较了解,对职业道德问题有着一定的认知。(2)被调查者对涉及会计职业道德认识人员意见及其择业倾向的变化。从表2可以看出,学生对会计职业道德认识中的会计人员和管理人员的意见是不同的(独立样本T检验,p<0.012)。学生对涉事会计人员意见分的均值是0.28,与此同时对会计职业道德认识公司管理人员意见分的均值是0.78,即会计专业的学生对涉事管理人员和会计师人员的评价是负面、消极的,其中学生对涉事管理人员的评价更低。我们还发现,学生对涉事的会计人员和审计人员的评价也是不同的(独立样本T检验p<0.031),但对审计人员的评价高于涉事公司的管理人员。这一结果表明,会计专业的学生将会计人员的不道德工作错误转嫁给了其他人。这也可能是学生意识到对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负责的是该公司的负责人(管理人员),而非该公司的会计人员。此外,从表2中可以看出会计职业道德认识使得学生对从事会计工作兴趣有所增强(均值=0.15)。相比之下,会计专业的学生对从事审计工作表现出了较低的兴趣(均值=0.05)。另一方面,学生对在上市公司谋职的兴趣与会计师事务所谋职的兴趣也是不同的(独立样本T检验p<0.041)。学生对在会计师事务所谋职的兴趣较低(均值=0.16),学生认为会计事务所应对会计道德危机事件负有一定的责任。但学生对在上市公司谋职的兴趣并没有受到影响(均值=0.03),这与前文发现的,学生意识到公司管理人员对财务报表负责,是一致的。

四、结论与启示

政府部门要不断完善企业财务报告披露制度,强化对会计事务所执业检查,加强对企业财务报告披露质量的监管,严惩涉事相关人员。建立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评价机制,促使会计从业人员重视会计职业道德,表彰会计工作的职业道德先进个人,树立职业榜样。作为未来会计行业的主力军,引导和培养会计专业大学生的职业道德非常重要。高校应积极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可以结合会计职业道德案例分析、主题辩论等灵活的教学方式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了解不同学生职业道德观差异的原因,分析不同因素对学生道德判断的影响程度,进而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职业咨询和指导,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观,规划职业发展。通过相关主题报道、学校相关学习,学生自己要客观理性地看待会计职业道德事件,了解、分析发生会计职业道德的原因及其本质,加强职业道德意识,明确自己的择业方向。树立诚信意识,加强会计法律法规的学习,寻求职业规划指导,理解会计工作的社会价值,认识到人失信无法立足于社会,企业失信必将会被市场所淘汰。

参考文献

1.修新路,宋家顺.财经院校学生诚信状况调查及对策研究.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7(05).

对职业道德的认识篇(9)

进行职业道德规范设计和职业道德调控,是职业道德建设中的两个重要内容。职业道德规范作为职业道德要求的规定和表达,是进行职业道德调控的依据,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职业道德调控的状况。但是目前在理论形态上,对职业道德规范的认识还比较简单化,不能满足职业道德规范设计实践的需要。在当前大力加强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建设的过程中,有必要多方面地深人认识职业道德规范现象;特别是深人认识职业道德规范的结构,这对于科学地进行职业道德规范设计工作是有益的。

一、职业道德规范的层次及其类型

职业道德规范是一个具有多层次结构的体系,这主要是由如下两个方面的原因形成的。一是职业道德规范在内容上,它既包含有符合社会历史发展需要的历史性要素的积淀,又包含有在新的历史时期所提出的特定要求。二是职业道德在功能上,它既要提供关于职业道德的认识与评价标准,也要满足职业道德实践环节中的操作性要求。职业道德规范的功能,又是与其职业道德规范的结构密切相关的。以上两个主要原因基本上就决定了职业道德规范必然形成具有多层次性结构的体系。具体说来,可以将职业道德规范的体系确定为以下四个层次和两种类型。

1.职业道德范畴性规范。它是指具有高度概括性和抽象性的职业道德行为准则,是由某些职业道德范畴转化而来的职业道德的最高理念。职业道德范畴是客观地反映职业道德关系,从而也是认识、评价职业道德现象的一些重要的基本概念。目前在关于职业道德的理论研究中,已经初步地形成了包括职业责任、职业良心、职业态度、职业信誉、职业作风、职业纪律等一系列职业道德范畴。这些职业道德范畴,有的处在同一个层次上,有的则是互相涵盖的,处在不同的层次上。在职业道德规范体系中,则是通过对这些范畴的规定和说明,并从确立准则的角度,明确地向从业人员提出诸如格守职业责任、维护职业信誉、端正职业作风、遵守职业纪律、讲究职业良心等方面的道德要求,从而使这些范畴成为职业道德范畴性规范的内容。职业道德范畴性规范对所有的职业均具有相同意义,它体现着职业道德要求的历史性和共同性,构成职业道德规范结构中的一个特殊层次。认识和评价职业道德关系离不开这些最基本的规范。

2.职业道德原则性规范。它是指在职业道德规范体系中,可以对其他规范形成制约和统帅作用,具有核心地位的规范。职业道德的其他具体规范,则是该种规范在内容上的展开和具体化。职业道德原则性规范分为两类:一是各种职业道德应共同遵循的原则性规范。该种规范的具体内容,标志着职业道德在不同社会制度下的性质和根本特点。在我国社会主义职业道德规范体系中,这种规范的具体内容就是集体主义原则。集体主义原则体现了我国社会各种职业道德中共有的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也是社会对各种职业道德提出的客观要求。二是各种不同种类的职业道德中分别遵循的原则性规范。职业道德都是在特定的职业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不同种类的职业道德必然也有着不同的核心内容,并且成为每一种类职业道德相区分的根本标志。譬如:医德的原则性规范,是救死扶伤,实行人道主义;师德的原则性规范,是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干部道德的原则性规范,是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等。正因该种原则性规范在各种职业道德中有着如此重要的地位,所以一旦违反了它,就会立即引起社会的强烈反应。

3.职业道德一般性规范。它是对职业道德要求较为概括的规定和表达。职业道德一般性规范也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反映着各种职业道德共同性要求的一般性规范。在《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中,从总体上提出的“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等要求,即属于这一类规范。第二类是关于不同种类职业道德中各自相区别的一些特殊规范,譬如:商德中关于文明经商、公平交易、优质服务等规范。比较而言,职业道德一般性规范在内容的规定方面,还缺乏直接、具体的操作性要求,它的功能特征更多地表现在为认识与评价职业道德提供准则。

4.职业道德操作性规范。它是指将职业道德中的一般性要求更加紧密地与职业责任、职业活动的特点结合起来,以细则的形式表达出来的特殊规定。操作性规范与职业道德一般性规范较接近,但是它们却处在职业道德规范的两个不同层次上,其区别就在于操作性规范主要表现为具有直接的操作性和强制的特征。从设计技术的角度看,要求这一层次的规范具有简便、易行、量化、可考的性质。因此,操作性规范在职业道德规范体系中,有着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前面所述职业道德规范结构中的四个层次,从功能上可以分为两种不同的基本类型。职业道德范畴性规范、职业道德原则性规范和职业道德一般性规范,这三个层次上的规范均属于评价性规范。处于职业道德具体操作层次上的规范,即属于操作性规范。评价性规范是对职业道德进行认同和评价的依据,因此认识性和评价性是评价性规范的基本功能。这种功能是一种意识形态上的理论功能,它提供关于职业道德要求的理性依据。当然在评价性规范中,由于各自层次的区别,其理论色彩的程度也不同。操作性规范是对职业道德要求进行实践和操作的直接依据,它是评价性规范的具体化。操作性和一定的强制性,是操作性规范的基本功能。在职业道德规范的结构中,如果缺少或弱化了任何一种类型及不同层次上的规范,都会妨碍全面发挥职业道德规范系统的整体功能。

二、关于职业道德规范设计的几点思考

通过对职业道德规范结构所作的分析,可以形成有关职业道德规范设计方面的几点认识。

1.进行职业道德规范设计,并不是一种单纯的职业道德理论建设,它也属于职业道德实践活动的范畴。因此,需要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及其两者的有机结合上,去开展职业道德规范的设计活动。在职业道德规范设计中,从评价性规范方面去进行设计,即属于职业道德建设中的理论建设;从操作性规范方面去进行设计,即属于职业道德实践的范畴。我们只有把两者有机地结合,才能形成完整的规范体系。当前在关于职业道德规范的设计方面,有两种相反的倾向必须加以克服。一种是倾向于从意识形态的角度,即从理论的层面进行职业道德规范设计,也就是只设计评价性规范;并且认为只有在该层面上设计的规范才属于职业道德范畴,而那些蕴涵在行业规章制度、条例中的有强制性、操作性的有关规范,虽有职业道德规范的意义,但并不真正属于职业道德规范的范畴。由此又进一步认为职业道德规范设计,只属于职业道德建设中的理论建设。另一种倾向是一些行业或部门,力求弱化或突破评价性规范,只从操作性规范方面去进行职业道德规范设计。他们认为评价性的规范都是“虚”的,不起什么作用;只有操作性的规范才是“实”的,才真正起作用。以上两种倾向说明,目前在职业道德规范设计中,还存在着缺乏从职业道德规范的系统结构和整体功能上,去全面认识职业道德规范的现象。职业道德规范具有的认识性、评价与操作,是分别由评价性规范和操作性规范提供的。如果在职业道德规范设计中,只注重评价性规范而忽视操作性规范,所设计出来的规范,只是按照道德的要求向人们提供一种在职业生活中“应当”或“不应当”的准则。这种准则只具有向从业人员讲明职业道德“义理”和进行职业道德评价的功能,而缺乏直接的操作性和一定的强制性。如果只注重操作性规范,这样设计的规范,虽然在形式上向人们提供了一种“必须做”或“必须不做”的准则,使它具有了操作性和一定强制性的功能,但是从整体上却弱化了职业道德规范中应有的那部分认识与评价功能,甚至使操作性规范只成为操作上的简单规定,从而产生职业道德认识与评价上的困难。如此,不仅严重影响职业道德的调控,给职业道德教育和宜传等方面带来简单化、片面化的弊端,也使职业道德建设的目标和途径都变得狭窄。所以,在职业道德规范设计中,要兼顾评价性规范与操作性规范、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要提倡理论工作者特别是伦理学工作者与实际部门的结合,科学地开展职业道德规范设计活动。

2.要注意结合不同类型的职业道德规范内容的特点,采取合适的设计方法。进行评价性职业道德规范设计,应主要采用理论分析的方法。它着重考察职业生活中所涉及的主要利益关系,按照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和职业活动的特点,来提出相应的规范;同时要注意从职业道德文化的历史传统中,着力挖掘出具有道德价值的内容,并与时代的要求有机地结合起来。要尽量把具有历史连续性和稳定性特征的职业道德要求反映到评价性规范中来。

对职业道德的认识篇(10)

职业道德作为行业必须遵守的道德准则,是社会公德在某个行业的具体表现形式,任何人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都需要自觉遵守。高校学生的专业划分比较清楚,就业指向性也比较明确。高校毕业生想要满足企业需求,不仅要有较高的专业知识、较强的专业技能,还需要具有企业所需的职业道德。同时,企业在招聘员工的时候,职业道德也列入了重点考虑的范畴。因此,高校必须要对学生进行相关的职业道德教育。

一、我国高校学生职业道德现状分析

我国高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起步较晚,经过快速发展,已经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1.学生对职业道德有一定的认识,但是自我约束能力比较差。随着职业道德教育的开展,90%以上的学生意识到了职业道德在将来自己的就业和职业生涯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从这个数据可以看出,高校学生对职业道德教育的认同度比较高。可是,现实情况却不容乐观,很多学生虽然认识到了职业道德教育对自身发展的意义深远,但自我约束能力比较差,行为非常散漫,迟到早退、违反纪律、旷课现象经常出现。2.学生缺乏爱岗敬业的精神,具有功利主义倾向。高校学生对自身缺乏全面、清楚的认识,很多人不愿意到一线就业,把择业目标放在那些社会地位较高、工作稳定、收入较高的工作岗位上。有些学生并不认同爱岗敬业,认为敬业不是必须爱岗,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他们对待实习工作没有责任感,更谈不上奉献,具体表现在他们不愿意不计报酬、无偿加班完成没有做完的工作。这部分学生比较欠缺奉献精神,认为经济回报应与自身的劳动付出呈现正相关,即以经济利益衡量职业价值。持有功利主义价值观的学生过分强调个人利益,比较倾向于选择工资待遇高、工作环境好的职业。

二、目前我国高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

1.高校没有高度重视职业道德教育的发展。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是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因此,很多高校把工作重点放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方面,忽略了职业道德教育对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重要意义,缩减了本该用于职业道德教育的学生时间、师资力量、财力支撑等。例如,师资力量很难保证,教师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研究职业道德教育;经费投入比较少,职业道德教育中的很多教学活动都无法正常开展,这些都制约着职业道德教育的发展。2.高校职业道德教育观念比较落后。目前,高校的职业道德教育主要是向学生灌输个体必须要遵守的职业道德准则,而没有认识到学生自身具有的主观能动性以及学生专业背景的差异。职业道德教育的授课内容过分强调一般职业道德相关理论和知识,缺乏行业具体的职业相关道德规范,也没有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权,让学生自主处理道德问题的意识较差,这就造成职业道德理论内化为学生行为习惯的效果不太让人满意,学生难以将职业道德理论运用于解决日常学习生活中出现的问题。3.高校尚未形成完整的、系统的职业道德教育体系。许多高校不重视职业道德教育的发展,没有形成完整的职业道德教育体系,仅仅只是形式化地开设了职业道德教育的相关课程。在教材选择上,没有真正考虑到各专业学生的不同需求,缺乏针对性,而且内容以理论为主,较为空洞,对学生缺乏吸引力,这就造成学校提供的教育内容与学生所需的教育内容不相符合的矛盾,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对职业道德教育课程失去信心。在授课方式上,教师通常采用比较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参与度不高。而且教师素质与职业道德教育的工作要求不相符,教师本身往往没有相关的专业背景,参与培训的机会又少,平时对于相关问题的研究不多。总的来说,目前高校的职业道德教育和现实需要之间还有很大的差距,不能满足社会与学生的需要,迫切需要改革。4.高校职业道德教育缺少科学的评价体系。目前我国高校职业道德教育的评价体系以考试为主,形式比较简单,有易于操作的优点。但是,这种评价方式存在很大的问题,如重视对理论知识的考查,而对于能力提升和行为的评价方面则难以操作。而且,评价结果主要根据教师的评价,没有考虑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学生之间的互评。这种评价体系,无论是在评价内容的全面性方面,还是在评价标准方面,都是不科学的,极大地影响了高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有效性,导致出现很多学生在校期间道德评价极高,而就业后职业道德较差的现象。

三、提高高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有效性的策略

1.高校需要加强对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视程度。想要高校给予职业道德教育足够的重视,就需要高校加深职业道德教育对高校学生发展重要性的认识,将职业道德教育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紧密联系在一起,把职业道德教育纳入学校德育工作中。并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为职业道德教育保驾护航。高校需要上到管理者,下至德育工作者、广大教职工,都能认识到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从而发挥全部人的力量,做到齐抓共管,营造良好的职业道德学习氛围。2.高校需要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职业道德教育观念。职业道德教育要让学生能将理论知识内化为自己的道德感,并通过具体的职业行为表现出来。首先,在高校职业道德教育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引导学生以职业道德的标准来进行职业行为的判断和决策。这就对高校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尊重学生的个体需要,让学生对职业道德教育高度认同,从内心把职业道德教育活动变成积极主动参与的活动,并提高学生在活动后进行自我反思的能力,引导学生进行职业道德的自我教育。其次,教师应该关心学生成长,尊重学生在职业道德教育中的主体地位。教师要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特点,对学生的道德状况有基本的了解,通过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主动接受职业道德教育,从而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3.高校需要进一步完善职业道德教育体系。职业道德教育体系的构建对于提升职业道德教育的有效性至关重要。职业道德教育体系的构建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从教育内容、教学模式、师资力量等方面来着手进行。首先,在教育内容方面,高校应该根据市场需求和学生实际情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倾向,提高学生服务一线的意识,提高学生与专业相对应的行业精神,提高学生的职业责任意识。同时,加强职业精神、职业规范、职业纪律、职业情感等方面的教育,并将这些教育内容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联系在一起,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其次,转变职业道德教育的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模式以理论灌输为主,忽视了教育主体——学生的感受,学生对于这种形式的课堂不感兴趣。本文介绍几种有利于提升职业道德教育有效性的教学方法。(1)案例教学法的运用。利用情境模拟的形式,将行业需求、企业要求和学生个体融于职业场景之中,借助案例的形式,帮助学生形象地了解现实职业背景下的职业道德体现。(2)课堂讨论法的运用。这是比较常用的教学方法,教师需要发动学生参与到问题的讨论中来。通过思想的碰撞,加深学生对职业道德的认识,提升学生的道德水平,并提高以后遇到同类问题的应对能力。(3)现代化教学手段的综合运用。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可以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形象地展现给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再次,拓宽职业道德教育的教学途径。第一,高校需要创造大量的实践、实习机会给学生。校企合作不失为一种理想的选择。学校负责社会公德方面的教育,企业负责行业规范方面的教育。学生在具体的工作环境下,培养职业道德情感,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高校可以邀请成功的企业管理者、行业带头人向学生介绍行业道德准则,并结合实地参观学习,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岗位和工作环境下,深化对这些道德准则的理解,从而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第二,高校应该在专业教学里穿插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广大教职工都有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责任与义务,全校上下一心,合力完成职业道德教育。第三,通过各种课外活动,如社团活动、演讲征文比赛、辩论赛等,让学生加深对职业道德的认识,不断反思自己的认知,提高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最后,提高教师的综合素养。高校应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为职业道德教育注入数量足、素质高的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同时,教师应主动加强自身的业务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严格要求自己,自觉遵守教师的行业道德规范,为学生做好表率。4.高校需要完善职业道德教育的评价体系。建立健全职业道德教育的评价体系,对于职业道德教育有效性提升的作用不言而喻。首先,高校需要完善职业道德教育的课程评价体系。职业道德教育既需要理论传授,也需要实践教学,因此,对于其课程的评价,也应该包含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个方面。同时,课程评价需要将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结合在一起。其次,职业道德教育的评价途径也要更加科学,改变以教师为主的评价方法。具体来说,高校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应该采用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互评相结合,校内评价与校外评价相结合的办法。例如,学生的实习表现,除了参考带队教师、学生的评价外,企业对其的评价更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最后,将考核评价的结果与学生的切身利益建立直接的联系,比如奖学金、评优等,以此来提高学生对于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视。综上所述,高校必须深刻认识到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改变观念,坚持“以人为本”,完善教育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教育评价体系,切实从学生的需要出发组织教学,以真正提高高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张莉.高校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实效性探索[J].职业时空,2010(7).

[2]邱秋云.加强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及有效途径[J].职业教育研究,2012(6).

[3]罗金彪.关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探讨[J].南方职业教育学刊,2014(4).

[4]张莉初,龙燕.高校院校职业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与路径选择[J].新疆职业教育研究,2015(3).

[5]徐振.新时期高校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问题分析[J].现代企业教育,2013(10).

上一篇: 法医学概念 下一篇: 生态平衡的概念及特点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