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金融特征汇总十篇

时间:2024-02-05 11:33:15

网络金融特征

网络金融特征篇(1)

网络金融(e-finance)就是机网络技术与金融的相互结合。从狭义上理解,网络金融是指以金融服务提供者的主机为基础,以因特网或者通信网络为媒介,通过内嵌金融数据和业务流程的软件平台,以用户终端为操作界面的新型金融运作模式;从广义上理解,网络金融的概念还包括与其运作模式相配套的网络金融机构、网络金融市场以及相关的、监管等外部环境。

一、

网络金融的特征

网络金融与传统金融的最显著区别在于其技术基础的不同,而计算机网络给金融业带来的不仅仅是技术的改进和发展,更重要的是运行方式和行业理念的变化。

(一)

信息化与虚拟化

从本质上说,金融市场是一个信息市场,也是一个虚拟的市场。在这个市场中,生产和流通的都是信息:货币是财富的信息;资产的价格是资产价值的信息;金融机构所提供的中介服务、金融咨询顾问服务等也是信息。网络技术的引进不但强化了金融业的信息特性,而且虚拟化了金融的实务运作。例如,经营地点虚拟化——金融机构只有虚拟化的地址即网址及其所代表的虚拟化空间;经营业务虚拟化——金融产品和金融业务,大多是电子货币、数字货币和网络服务,全部是理念中的产品和服务;经营过程虚拟化——网络金融业务的全过程全部采用电子数据化的运作方式,由银行账户管理系统、电子货币、信用卡系统和网上服务系统等组成的数字网络处理所有的业务。

(二)

高效性与经济性

与传统金融相比,网络技术的使得金融信息和业务处理的方式更加先进,系统化和自动化程度大大提高,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且能为客户提供更丰富多样、自主灵活、方便快捷的金融服务,具有很高的效率。网络金融的发展使得金融机构与客户的联系从柜台式接触改变为通过网上的交互式联络,这种交流方式不仅缩短了市场信息的获取和反馈时间,而且有助于金融业实现以市场和客户为导向的发展战略,也有助于金融创新的不断深入发展。

从运营成本来看,虚拟化的网络金融在为客户提供更高效的服务的同时,由于无需承担经营场所、员工等费用开支,因而具有显著的经济性。此外,随着信息的收集、加工和传播日益迅速,金融市场的信息披露趋于充分和透明,金融市场供求方之间的联系趋于紧密,可以绕过中介机构来直接进行交易,非中介化的趋势明显。

(三)

一体化

网络金融的出现极大地推动了金融混业经营的发展,主要原因在于:首先,在金融网络化的过程当中,客观上存在着系统管理客户所有财务金融信息的需求,即客户的银行帐户、证券帐户、资金资产管理和保险管理等有融合统一管理的趋势;其次,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金融机构能够快速有效地处理和传递大规模信息,从而使得金融产品创新能力大大加强,能够向客户提供更多量体裁衣的金融服务,金融机构同质化现象日益明显;第三,网络技术降低了金融市场的运行成本,金融市场透明度和非中介化程度提高,这都使得金融业竞争日趋激烈,百货公司式的全能银行、多元化的金融服务成为大势所趋。

二、

网络金融的风险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网络金融的兴起使得金融业变得更加脆弱,网络金融所带来的风险大致可分为两类:基于网络信息技术导致的技术风险和基于网络金融业务特征导致的经济风险。

首先,从技术风险来看,网络金融的发展使得金融业的安全程度越来越受制于信息技术和相应的安全技术的发展状况。第一,信息技术的发展如果难以适应金融业网络化需求的迅速膨胀,网络金融的运行无法达到预想的高效率,发生运转困难、数据丢失甚至非法获取等,就会给金融业带来安全隐患。第二,技术解决方案的选择在客观上造成了技术选择失误风险,该风险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所选择的技术系统与客户终端软件不兼容,这将会降低信息传输效率;二是所选择的技术方案很快被技术革新所淘汰,技术落后将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其次,从经济风险来说,网络金融在两个层面加剧了金融业的潜在风险:其一,网络金融的出现推动了混业经营、金融创新和全球金融一体化的发展,在金融运行效率提高,金融行业融合程度加强的同时,实际上也加大了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其二,由于网络金融具有高效性、一体化的特点,因而一旦出现危机,即使只是极小的问题都很容易通过网络迅速在整个金融体系中引发连锁反应,并迅速扩散。

综上所述,网络金融的经济风险与传统金融并无本质区别,但由于网络金融是基于网络信息技术,这使得网络金融拓宽了传统金融风险的内涵和表现形式。首先,网络金融的技术支持系统的安全隐患成为网络金融的基础性风险;其次,网络金融具有比较特殊的技术选择风险形式;第三,由于网络信息传递的快捷和不受时空限制,网络金融会使传统金融风险在发生程度和作用范围上产生放大效应。三、

的风险防范

如何有效地防范网络金融风险是网络金融过程中的重要课题,风险控制是网络金融市场发展中的核心。针对网络金融的特征及其可能存在的种种风险隐患,笔者提出以下建议措施。

(一)

技术风险的防范

1、 提高技术水平

大力发展我国先进的信息技术,提高机系统的关键技术水平,一方面在硬件设备上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提高关键设备的安全防御能力;另一方面,在软件技术上着力开发网络加密技术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技术。这是防范技术风险,提高网络安全性能的根本性措施。

2、 健全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体系

从金融系统内部组织机构和规章制度建设两方面着手,首先要建立专职管理和专门从事防范计算机犯罪的技术队伍,落实相应的专职组织机构;其次是要建立健全各项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和防范制度,重点要完善业务的操作规程、强化要害岗位管理以及内部制约机制。

3、 统一规划和技术标准

按照系统工程的和,根据管理信息系统原理,在总体规划指导下,按一定的标准和规范,分阶段逐步开发建设网络金融系统。确立统一的发展规划和技术标准,不但有利于增强网络金融系统内的协调性,减少支付结算风险,而且有利于对网络金融风险的监测与监管。

(二)

风险的防范

1、 金融体制革新

网络金融的发展趋势要求金融业务向综合化、全能化方向发展。尽管我国的信息化水平还不高,网络金融业务、商务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但仍有必要在金融体制变革方面有所准备,特别是要做好、设计与国情相适应的全能型金融机构的模式,在保持金融系统稳定发展的前提下逐步改革专业化的金融体制。

2、 配套制度建设

(1)

金融制度建设

首先,随着电子货币的广泛运用,应当有效控制电子货币的发行主体、发行数量与种类。在确定电子货币发行主体时,应当首先考虑其信用等级,并据此决定获取电子货币发行资格、发行电子货币的数量、种类和业务范围等。其次,加快完善信用体系建设。社会信用体系是减少金融风险,促进金融业规范发展的制度保障。没有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人们就会减少经济行为的确定性预期,网络金融业务的虚拟性会使这种不确定性预期得到强化,不利于网络金融的正常发展。

(2)

制度建设

我国目前已制定了关于网上证券交易、计算机使用安全保障等方面的法规,但还远不能适应网络金融发展的要求,如在电子交易合法性、电子商务的安全保密以及禁止利用计算机犯罪等方面应加紧立法,同时应尽快修改《合同法》、《商业银行法》以及《票据法》等有关法律条文中不适合网络金融发展的部分。

网络金融特征篇(2)

    网络金融与传统金融的最显着区别在于其技术基础的不同,而计算机网络给金融业带来的不仅仅是技术的改进和发展,更重要的是运行方式和行业理念的变化。 

    (一)             信息化与虚拟化 

    从本质上说,金融市场是一个信息市场,也是一个虚拟的市场。在这个市场中,生产和流通的都是信息:货币是财富的信息;资产的价格是资产价值的信息;金融机构所提供的中介服务、金融咨询顾问服务等也是信息。网络技术的引进不但强化了金融业的信息特性,而且虚拟化了金融的实务运作。例如,经营地点虚拟化——金融机构只有虚拟化的地址即网址及其所代表的虚拟化空间;经营业务虚拟化——金融产品和金融业务,大多是电子货币、数字货币和网络服务,全部是理念中的产品和服务;经营过程虚拟化——网络金融业务的全过程全部采用电子数据化的运作方式,由银行账户管理系统、电子货币、信用卡系统和网上服务系统等组成的数字网络处理所有的业务。 

    (二)             高效性与经济性 

    与传统金融相比,网络技术的应用使得金融信息和业务处理的方式更加先进,系统化和自动化程度大大提高,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且能为客户提供更丰富多样、自主灵活、方便快捷的金融服务,具有很高的效率。网络金融的发展使得金融机构与客户的联系从柜台式接触改变为通过网上的交互式联络,这种交流方式不仅缩短了市场信息的获取和反馈时间,而且有助于金融业实现以市场和客户为导向的发展战略,也有助于金融创新的不断深入发展。 

    从运营成本来看,虚拟化的网络金融在为客户提供更高效的服务的同时,由于无需承担经营场所、员工等费用开支,因而具有显着的经济性。此外,随着信息的收集、加工和传播日益迅速,金融市场的信息披露趋于充分和透明,金融市场供求方之间的联系趋于紧密,可以绕过中介机构来直接进行交易,非中介化的趋势明显。 

    (三)             一体化 

    网络金融的出现极大地推动了金融混业经营的发展,主要原因在于:首先,在金融网络化的过程当中,客观上存在着系统管理客户所有财务金融信息的需求,即客户的银行帐户、证券帐户、资金资产管理和保险管理等有融合统一管理的趋势;其次,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金融机构能够快速有效地处理和传递大规模信息,从而使得金融企业产品创新能力大大加强,能够向客户提供更多量体裁衣的金融服务,金融机构同质化现象日益明显;第三,网络技术降低了金融市场的运行成本,金融市场透明度和非中介化程度提高,这都使得金融业竞争日趋激烈,百货公司式的全能银行、多元化的金融服务成为大势所趋。 

    二、             网络金融的风险分析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网络金融的兴起使得金融业变得更加脆弱,网络金融所带来的风险大致可分为两类:基于网络信息技术导致的技术风险和基于网络金融业务特征导致的经济风险。 

    首先,从技术风险来看,网络金融的发展使得金融业的安全程度越来越受制于信息技术和相应的安全技术的发展状况。第一,信息技术的发展如果难以适应金融业网络化需求的迅速膨胀,网络金融的运行无法达到预想的高效率,发生运转困难、数据丢失甚至非法获取等问题,就会给金融业带来安全隐患。第二,技术解决方案的选择在客观上造成了技术选择失误风险,该风险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所选择的技术系统与客户终端软件不兼容,这将会降低信息传输效率;二是所选择的技术方案很快被技术革新所淘汰,技术落后将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其次,从经济风险来说,网络金融在两个层面加剧了金融业的潜在风险:其一,网络金融的出现推动了混业经营、金融创新和全球金融一体化的发展,在金融运行效率提高,金融行业融合程度加强的同时,实际上也加大了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其二,由于网络金融具有高效性、一体化的特点,因而一旦出现危机,即使只是极小的问题都很容易通过网络迅速在整个金融体系中引发连锁反应,并迅速扩散。 

    综上所述,网络金融的经济风险与传统金融并无本质区别,但由于网络金融是基于网络信息技术,这使得网络金融拓宽了传统金融风险的内涵和表现形式。首先,网络金融的技术支持系统的安全隐患成为网络金融的基础性风险;其次,网络金融具有比较特殊的技术选择风险形式;第三,由于网络信息传递的快捷和不受时空限制,网络金融会使传统金融风险在发生程度和作用范围上产生放大效应。

    三、             网络金融的风险防范 

    如何有效地防范网络金融风险是发展网络金融过程中的重要课题,风险控制是网络金融市场发展中的核心问题。针对网络金融的特征及其可能存在的种种风险隐患,笔者提出以下建议措施。 

    (一)             技术风险的防范 

    1、  提高技术水平 

    大力发展我国先进的信息技术,提高计算机系统的关键技术水平,一方面在硬件设备上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提高关键设备的安全防御能力;另一方面,在软件技术上着力开发网络加密技术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技术。这是防范技术风险,提高网络安全性能的根本性措施。 

    2、  健全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体系 

    从金融系统内部组织机构和规章制度建设两方面着手,首先要建立专职管理和专门从事防范计算机犯罪的技术队伍,落实相应的专职组织机构;其次是要建立健全各项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和防范制度,重点要完善业务的操作规程、强化要害岗位管理以及内部制约机制。 

    3、  统一规划和技术标准 

    按照系统工程的理论和方法,根据管理信息系统原理,在总体规划指导下,按一定的标准和规范,分阶段逐步开发建设网络金融系统。确立统一的发展规划和技术标准,不但有利于增强网络金融系统内的协调性,减少支付结算风险,而且有利于对网络金融风险的监测与监管。 

    (二)             经济风险的防范 

    1、  金融体制革新 

    网络金融的发展趋势要求金融业务向综合化、全能化方向发展。尽管我国目前的信息化水平还不高,网络金融业务、电子商务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但仍有必要在金融体制变革方面有所准备,特别是要做好研究、设计与中国国情相适应的全能型金融机构的模式,在保持金融系统稳定发展的前提下逐步改革专业化的金融体制。 

    2、  配套制度建设 

    (1)       金融制度建设 

网络金融特征篇(3)

网络金融与传统金融的最显着区分在于其技术基础的不同,而计算机网络给金融业带来的不单单是技术的改良以及发展,更首要的是运行方式以及行业理念的变化。

(1) 信息化与虚拟化

从本色上说,金融市场是1个信息市场,也是1个虚拟的市场。在这个市场中,出产以及流通的都是信息:货泉是财富的信息;资产的价格是资产价值的信息;金融机构所提供的中介服务、金融咨询参谋服务等也是信息。网络技术的引进不仅强化了金融业的信息特性,而且虚拟化了金融的实务运作。例如,经营地点虚拟化——金融机构只有虚拟化的地址即网址及其所代表的虚拟化空间;经营业务虚拟化——金融产品以及金融业务,大可能是电子货泉、数字货泉以及网络服务,全体是理念中的产品以及服务;经营进程虚拟化——网络金融业务的全进程全体采取电子数据化的运作方式,由银行账户管理系统、电子货泉、信誉卡系统以及网上服务系统等组成的数字网络处理所有的业务。

(2) 高效性与经济性

与传统金融相比,网络技术的利用使患上金融信息以及业务处理的方式更为先进,系统化以及自动化程度大大提高,突破了时间以及空间的限制,而且能为客户提供更丰厚多样、自主灵便、利便快捷的金融服务,拥有很高的效力。网络金融的发展使患上金融机构与客户的联络从柜台式接触扭转为通过网上的交互式联系,这类交换方式不但缩短了市场信息的获取以及反馈时间,而且有助于金融业实现以市场以及客户为导向的发展战略,也有助于金融立异的不断深刻发展。

从运营本钱来看,虚拟化的网络金融在为客户提供更高效的服务的同时,因为无需承当经营场所、员工等费用开支,因此拥有显着的经济性。另外,跟着信息的搜集、加工以及传布日趋迅速,金融市场的信息表露趋于充沛以及透明,金融市场供求方之间的联络趋于紧密,可以绕过中介机构来直接进行交易,非中介化的趋势显明。

(3) 1体化

网络金融的呈现极大地推进了金融混业经营的发展,主要缘由在于:首先,在金融网络化的进程之中,客观上存在着系统管理客户所有财务金融信息的需求,即客户的银行帐户、证券帐户、资金资产管理以及保险管理等有融会统1管理的趋势;其次,网络技术的发展使患上金融机构能够快速有效地处理以及传递大范围信息,从而使患上金融企业产品立异能力大大加强,能够向客户提供更多量文体衣的金融服务,金融机构同质化现象日趋显明;第3,网络技术降低了金融市场的运行本钱,金融市场透明度以及非中介化程度提高,这都使患上金融业竞争日益剧烈,百货公司式的全能银行、多元化的金融服务成为大势所趋。

2、 网络金融的风险分析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网络金融的兴起使患上金融业变患上更为懦弱,网络金融所带来的风险大致可分为两类:基于网络信息技术致使的技术风险以及基于网络金融业务特征致使的经济风险。

首先,从技术风险来看,网络金融的发展使患上金融业的安全程度愈来愈受制于信息技术以及相应的安全技术的发展状态。第1,信息技术的发展如果难以适应金融业网络化需求的迅速膨胀,网络金融的运行没法到达预想的高效力,产生运转难题、数据丢失乃至非法获取等问题,就会给金融业带来安全隐患。第2,技术解决方案的选择在客观上造成为了技术选择失误风险,该风险表现在两个方面:1是所选择的技术系统与客户终端软件不兼容,这将会降低信息传输效力;2是所选择的技术方案很快被技术革新所淘汰,技术后进将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其次,从经济风险来讲,网络金融在两个层面加重了金融业的潜伏风险:其1,网络金融的呈现推进了混业经营、金融立异以及全世界金融1体化的发展,在金融运行效力提高,金融行业融会程度加强的同时,实际上也加大了金融体系的懦弱性;其2,因为网络金融拥有高效性、1体化的特色,因此1旦呈现危机,即便只是极小的问题都很容易通过网络迅速在整个金融体系中引起连锁反映,并迅速分散。

综上所述,网络金融的经济风险与传统金融并没有本色区分,但因为网络金融是基于网络信息技术,这使患上网络金融拓宽了传统金融风险的内涵以及表现情势。首先,网络金融的技术支撑系统的安全隐患成为网络金融的基础性风险;其次,网络金融拥有比较特殊的技术选择风险情势;第3,因为网络信息传递的快捷以及不受时空限制,网络金融合使传统金融风险在产生程度以及作用规模上发生放大效应。

3、 网络金融的风险防范

如何有效地防范网络金融风险是发展网络金融进程中的首要课题,风险节制是网络金融市场发展中的核心问题。针对于网络金融的特征及其可能存在的种种风险隐患,笔者提出下列建议措施。

(1) 技术风险的防范

一、 提高技术水平

鼎力发展我国先进的信息技术,提高计算机系统的症结技术水平,1方面在硬件装备上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提高症结装备的安全防御能力;另外一方面,在软件技术上着力开发网络加密技术等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技术。这是防范技术风险,提高网络安全机能的根本性措施。

二、 健全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体系

从金融系统内部组织机构以及规章轨制建设两方面着手,首先要树立专职管理以及专门从事防范计算机犯法的技术队伍,落实相应的专职组织机构;其次是要树立健全各项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以及防范轨制,重点要完美业务的操作规程、强化要害岗位管理和内部制约机制。

三、 统1计划以及技术标准

依照系统工程的理论以及法子,依据管理信息系统原理,在整体计划指点下,按必定的标准以及规范,分阶段逐渐开发建设网络金融系统。确立统1的发展计划以及技术标准,不仅有益于增强网络金融系统内的调和性,减少支付结算风险,而且有益于对于网络金融风险的监测与监管。

(2) 经济风险的防范

一、 金融体制革新

网络金融的发展趋势请求金融业务向综合化、全能化方向发展。虽然我国目前的信息化水平还不高,网络金融业务、

电子商务还处于低级发展阶段,但仍有必要在金融体制变革方面有所筹备,尤其是要做好钻研、设计与中国国情相适应的全能型金融机构的模式,在维持金融系统不乱发展的条件下逐渐改革专业化的金融体制。

二、 配套轨制建设

(一) 金融轨制建设

网络金融特征篇(4)

与传统金融相比,互联网金融主要表现出长尾、金融脱媒以及低交易成本特征。

长尾特征。互联网金融模式覆盖了大量不被传统金融所覆盖的人群,该群体在传统“二八定律”中体现为仅能提供少部分利润的“长尾群体”,因此具有长尾特征。网络销售模式中众多客户的异质化需求使得通常被忽略的长尾产品可以与主流产品相匹敌。通过覆盖“长尾群体”,互联网金融模式极大地拓展了金融交易的可能性边界,被认为是推动我国普惠金融发展的重要手段。  

 金融脱媒。金融脱媒又称金融非中介化,指资金供给双方不通过传统的商业银行等金融中介,而是借助互联网虚拟媒介直接进行资金融通。有学者认为互联网金融简化了资金流转过程,实现了脱媒,也有部分学者认为互联网金融实现的是“换媒”而非“脱媒”,多数学者持第一种观点。我国《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明确了P2P网络借贷的信息中介定位,该定位也意味着中国情境下的互联网金融脱媒特征将日益明显。   

低交易成本。互联网金融的运营模式决定了其能够跨越时间、空间的限制为用户提供服务,在此过程中极大地提高了零散资金的整合,优化了资源配置,从而降低了互联网金融的交易成本。由于我国小微企业数量众多,并长期被传统金融机构忽略,互联网金融的出现促使这些“长尾”群体打破地域限制,以线上代替线下的方式缩短交易时间、提升融资成功率,实现优化资源配置的目的。    

 (二)互联网属性特征  

 互联网金融离不开互联网技术的参与,因而互联网金融也具备网络外部性、广泛链接性以及信息对称性互联网属性特征。

网络金融特征篇(5)

目前的研究文献,主要从金融机构间的直接传染与间接传染这两种作用机制人手进行阐述。金融机构问的直接传染,主要是指一旦某个金融机构破产,与该金融机构存在直接连接关系的其他金融机构将遭遇债务违约损失,从而导致破产危机的进一步蔓延。而间接传染则包括除了直接传染之外的其他传染机制,主要由于市场信心的缺失和资产价格的螺旋下降等因素造成的。金融机构之间通过支付系统以及各种各样的头寸(例如直接贷款、衍生产品和回购协议等)构成直接连接。较常见的直接传染机制由Kiyotaki和Moore提出,他们认为,一旦某个金融机构违约或延期支付债务,由此产生的损失超过一定限额时就会导致其债权机构破产,类似的破产一旦蔓延有可能最终引发系统性崩溃。在直接传染的度量中,金融网络的结构特征至关重要,聚类系数较大、平均路径较短的网络往往产生的直接传染更迅速,关联性更强。问接传染的形成机制则更复杂,早期的研究主要考虑投资者的恐慌情绪的蔓延。Diamond和Dybvig提出,当某个银行遭到存款者的挤兑而破产时,恐慌的情绪很可能使得挤兑蔓延到整个银行系统,从而使那些本来具有偿付能力的银行也出现破产。而近些年的研究对象主要集中于传染对于资产价格的影响。Giesecke和Weber认为,由于各个金融机构面对共同的基本面因素(如资产的价格,产品供给与需求等),因此,如果破产的金融机构规模大到足以影响资产价格以及产品供求关系等因素时,这些因素的恶化将会使得其他机构的资产价值下降,从而使得传染蔓延。Kodres和Pfitsker则从投资者的角度考虑传染对资产的贬值作用。他们提出了“跨市场的投资再平衡效应”,这种效应是指一旦某个市场受到外部冲击,投资者会最优化地调整他在其他市场上的投资组合。Kodres和Pritsker认为,投资者在调整投资组合的同时会把冲击转移到其他市场上,造成其他市场的资产价值下降,从而使得危机蔓延。他们发现,该种传染主要取决于市场对于资产价格的敏感程度,以及在各个市场上信息不对称的程度。

2.金融传染导致的资产损失

通常认为,金融传染是发生的概率较小、但造成的损失较为严重的事件。在衡量金融传染所带来的资产损失的研究中,部分学者对损失函数的性质进行了研究,希望能更精确地估计损失大小;也有部分学者通过实证分析直接估算传染所造成的具体损失大小。Elsinger等主要研究了损失函数的统计特征,通过对奥地利银行系统的实证分析发现,该体系传染的概率较小但影响较大,只有6%的破产事件是由于传染效应造成的,因此损失函数的一个重要的统计特征是它服从薄尾分布。而它的另一个统计特征则是服从正态分布,研究发现,经济基本因素的波动大小决定了损失的均值,波动越大则损失越大;而公司之间连接的紧密程度决定了损失在均值附近的波动程度,连接越紧则损失波动越大。在Elsinger和Giesecke的研究基础上,Eisenberg和Noe给出了一种能够衡量金融传染损失大小的算法,该算法给出了某个给定金融机构对于其他机构的风险暴露,一旦该金融机构出现违约,我们可以通过该算法得到其他机构遭受的损失。估计金融传染所造成的损失还有其他一些途径。Upper和Worms运用最大熵方法得到了非常细化的估测数据并实证分析了德国银行系统,发现单一银行的破产最高能造成银行系统总资产15%的损失。也有学者对这一损失程度提出异议,Angelini等并没有利用最大熵方法进行数据估计,而是模拟一家银行破产时对整个系统带来的冲击。他们对意大利银行间市场网络的实证分析发现:由于金融传染所造成的资产损失只有每日货币流动量的3%。这个结果显示传染的影响偏小,Angelini等认为这是由于意大利银行系统的资金流动量较小以及银行网络的结构性差异所造成的。事实上,对于金融危机的预测离不开金融传染及其导致资产损失的估计,然而无论是上述何种研究都离不开对金融网络的构建和金融传染的假设与模拟。因此,对于金融网络结构的认识和传染性的度量就显得异常重要。

金融网络的最优微观特征

1.基于外部冲击发生机制的研究方法

由于外部冲击主要通过金融机构之间的连接而传导风险,因此,基于外部冲击的发生机制进行的研究多关注的是银行系统内各银行间的连接方式以及连接的紧密程度。Allen和Gale于2000年发表的文章是该方面研究的基石。他们基于Diamond和Dybvig所建立的D—D模型,假设(完全信息条件下)流动性冲击来自存款者取款时间的不确定性,通过一个包括四个银行的模型证明了传染的蔓延主要取决于银行间的连接类型。当网络是完全连接的(如图2所示),即每个银行都与其他银行连接在一起,使得某个银行的负债几乎完全均匀地分布在其他银行时,冲击的效果会被很好的淡化。然而,当网络是不完全连接的(如图3所示),即每个银行只和一部分银行有负债关系,系统会变得较脆弱。从图2可见,Allen和Gale提出的“完全连接”的网络正是拥有四个节点的规则网络。完全连接网络的提出,很好地解决了“怎样的连接方式最优”这个问题;而“怎样的连接紧密程度最优”,则由Freixas等率先给出答案,他们的研究同样基于外部冲击的发生机制。Freixas等的研究模型与Allen和Gale相似,但是他们假设流动性冲击并不来自于存款者取款时间的不确定性,而是来自于存款者取款地点的不确定性。他们认为高度连接的银行间市场,虽然降低了持有流动性资产的成本,但同时也产生了低效率和不稳定性:虽然银行间市场提供的流动性保险可以帮助银行抵消债务,但是这种系统稳定性是以这个资不抵债的银行继续运营为代价,这破坏了市场法则,最终系统很有可能因承受了过多的不良债务而崩溃。因此,过高的连接程度损害了系统的稳定性,最优金融网络需要适当偏大的最短路径长度。同样是在D-D模型的基础上,Brusco和Castiglionesi建立一个包括四个银行的模型,他们的研究支持了Freixas等的结论:银行间更紧密的连接会增加传染的风险,这是因为银行间互助系统所提供的后盾支持可能会使得某些银行做出更鲁莽的投资,从而增大系统风险;并且,如果连接过于紧密的话,某家银行的破产会导致传染的范围变广。

2.基于复杂网络的研究方法

复杂网络理论在2000年左右逐渐成熟,其应用领域也从物理学、信息学逐渐扩大到生态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通过复杂网络理论对金融网络结构进行分析,尽管不能做出对金融机构行为的动态分析,但是它可以反映出金融网络的构建过程,并能与现实世界的网络相匹配,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指导作用。该领域具有代表性的是Gai和Kapadia于2010年所做出的研究工作。Gai和Kapadial借鉴Strogatz以及Newman研究复杂网络的数学方法,通过模拟金融网络的形成过程而建立了一个能分析传染效应、并适用于现实世界中不同类型金融网络的模型。他们的分析结果与Bruseo和Castiglionesi以及Freixas等得出的结果一样,即最短路径长度应适当偏长。他们认为,连接程度和风险分担程度越高,传染的概率越低;但一旦发生传染,影响范围将更广,从而极大地损害系统稳定性。在设计最优网络结构时,对连接程度和风险分担程度的选择,实质上是对传染概率及影响范围的一个权衡取舍。

3.基于网络动态学的研究方法

网络动态学,主要通过分析行为人的决策心理并建立动态模型,研究由于时间、空间及环境等动态变化所造成的行为人的决策变化及网络结构的演变过程。复杂网络理论的研究缺陷主要在于无法模拟出金融网络的动态变化,而面对复杂的金融市场变化,金融机构的动态决策行为对于金融传染过程显然是至关重要的。因此,一些学者开始运用网络动态学的研究成果,对金融机构的这些动态变化加以研究,并用图像表示出外部冲击以及传染蔓延的动态过程,通过分析复杂的决策行为来了解网络的形成机制和过程,从而设计出最优网络结构。Goyal和Vega—Redondo是较早运用网络动态学对金融网络进行研究的学者。他们在2004年发表的文章支持了Allen和Gale以及Freixas等的研究结论。他们认为,两方建立债务关系的过程就是一个博弈以达到最优均衡的过程,而整个关系网络的建立正是许多债务关系的动态建立过程;两方建立债务关系,就是在风险及收益之间选取一个最优纳什均衡点的动态博弈。根据这个网络构建模型,Goyal和Vega.Redondo在考察了不同的连接方式、连接费用以及不同的相互作用模式对风险传染起到的作用之后,得出结论:“完全连接”模式(即规则网络)与较长的最小路径长度可以有效地减小金融风险的传染。

4.基于运筹法的最优微观结构判断

定量分析的研究目前相对偏少,研究方法也多为运用运筹学方法解决最优化问题,Leitner在2005年给出的“每个小群体的最优节点数量”在这方面具有重要的代表意义。Leitner建立了一个不仅能相互传染、也能相互救助的金融网络,流动性较好的银行会因为担心受到传染而救助流动性不足的银行。该模型说明银行问的相互连接对于减少破产危机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它们允许银行间相互救助;然而整个网络也可能因为过度连接而在某些情况下(如当流动性限制在一小部分银行中时)出现传染蔓延并最终崩溃。基于对网络连接带来的好处(允许银行相互救助)以及坏处(危机可能蔓延)的取舍,Leitner运用运筹学知识,通过求解一个带有约束的规划问题给出了最优金融网络的规模——每个小群体内的最优节点数量为5。

5.其他研究方法

还有学者通过统计学和传染病学等其他理论工具,对金融网络的最优微观特征的研究做出了贡献。Gai等利用传染病学以及统计物理学的知识,与其他学者再次对金融网络的最优微观特征问题进行了研究。在仍然坚持“最优网络结构具有适当偏长的最小路径长度特征”的同时,Gai等又得出了“复杂度较低也是最优网络结构的重要特点”的结论。Iori等利用统计学方法研究单个银行的风险与整个银行问市场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发现,较低的聚类系数可以有效提升金融网络的稳定性。这与Simon在1962年所著的“TheArchitectureofComplexity”中的观点相吻合:在复杂系统中,只有最简单的层次结构才是最优的。Iori认为,银行问拆借虽然降低了单个银行的破产概率,但也增加了整个系统崩溃的机会。当银行间网络的聚类系数较高,即系统内的银行都是同种类型时,系统崩溃发生的可能性比较大;而当聚类系数较低,即银行的类型不相同时,崩溃发生的可能性就会降低。较低的聚类系数可以有效提升金融网络的稳定性。也有学者把金融网络与其他网络系统(如生态网络系统)进行类比。Haldane和May所做的这方面研究支持了Gai等的关于“最优网络结构的复杂度较低”的结论。在经过对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以及金融网络的对比分析之后,他们认为金融系统和生态系统一样,复杂程度越高,整个网络的稳定性就越差¨。尽管所用的研究方法各不相同,但是目前所得到的关于最优金融网络的微观特征的结论非常相似。总的来说,具有“完全连接”、较低的复杂程度、适当偏长的平均最短路径长度以及较小的聚类系数是最优网络结构的几个主要特征。Nier等对金融网络的特征做了较为完整的界定。他们利用网络理论知识,认为银行体系网络结构的关键参数一共有四个:银行的资本化水平,网络的连接程度,银行间的借贷规模,银行系统的集中程度。他们通过建立银行网络系统并加以模拟的方法得出结论:资本化水平越高、借贷规模越低、集中程度越低,则银行系统的稳定性越高;而连接程度则与稳定性呈非线性关系,当连接程度超过阈值之后,连接程度越高,稳定性越低。

金融网络的最优宏观结构

基于描述金融网络的三大基本指标,上文总结了前人对于较为稳定的金融网络应该具有的指标特征。基于这些基本的指标,整个金融网络将会呈现一定的宏观结构,如前文指出的小世界网络和无标度网络。这些基于多个基本指标共同呈现出的复杂的拓扑结构,构建出了金融网络的整个宏观拓扑结构,结合图论知识不仅能判断某一现实生活中的网络属于哪一类网络宏观结构,同时能够对其在传染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做出一定的判断。Watts和Strogatz与BarabOsi和Albert相继于1998、1999年提出了“小世界网络”模型以及“无标度网络”模型,这标志着复杂网络理论的逐渐成熟。许多学者开始以这两个模型为衡量标准,通过实证结合统计分析等方法来研究现实中的金融网络所具有的宏观结构特征,并结合复杂网络理论探讨如何设计宏观网络结构才能更有效地防止金融传染。目前大多数研究都表明,金融网络兼具小世界网络以及无标度网络的某些特征,这些特征显著地影响着危机的传染过程。金融网络最典型的宏观拓扑结构特征之一,就是平均最短路径长度较短,这正是小世界网络所独有的典型特征,这已经被包括Soramaki等和Boss等许多学者所证实。Soramaki等利用复杂网络方法分析了美国商业银行的银行间支付系统网络的拓扑结构以及与网络稳定性相关的性质,发现该银行间网络具有较小的平均路径长度。Boss等对奥地利银行间市场进行实证研究后也认为,奥地利银行间网络的平均路径长度较小。Boss等还得出了另外一个结论:银行间网络的聚类系数较小。他们认为,因为银行之间保持连接需要一定的费用,所以当两个较小的银行都与一家较大的银行存在价值关系时,这两家小银行之间没有互相连接的动力。金融网络还体现了无标度网络的两个重要特征:节点度分布服从幂律分布以及中心节点的存在。Soramaki等的研究证实,美国商业银行的银行间支付网络的节点度分布服从幂律分布,同时该银行间网络还包括一些节点度数很高的“中心型”(Hub)银行。Iori等则运用复杂网络的统计分析方法,对意大利银行的隔夜拆借市场的网络结构进行了分析,发现节点的度分布服从一个比随机网络更为厚尾的分布¨。这也意味着,存在数量很少的几家较大的银行,与非常多的小额贷款者保持债务关系,这些规模较大、节点度较高的银行就是典型的中心节点。更进一步地,Boss等不仅证明了奥地利银行间的节点度分布服从幂律分布,他们还精确地计算出该银行间网络分段服从的幂指数分别为0.62和2.01。金融网络的这些宏观特征对于分析金融系统的传染性是非常重要的。Albert等在2000年的研究表明,当中心节点受到冲击时,无标度网络将会变得特别脆弱,且很容易造成传染蔓延。尽管小世界网络在单个小型金融机构破产时有很强的稳定性,但是,一旦少数节点度数较高,也就是负债规模较大的(中心节点)银行破产时,银行系统受到的冲击将会很大。金融系统的这种风险特点也与损失函数服从薄尾分布的特性相吻合,当发生危机的是一般的小型金融机构时,金融系统拥有较强的自我修复能力;但是一旦关键的大型金融机构(中心节点)发生流动性危机时,金融系统将会变得非常脆弱,从而极有可能造成金融传染的蔓延以及严重的资产损失。

网络金融特征篇(6)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而广泛的发展,电子商务随之越来越繁荣,而与电子商务息息相关的电子支付、网络证券等新型金融形式如何规范化也成为社会上的一个热点问题。本文以网络金融为切入点,分析其特征以及存在的问题,最终提出在互联网金融时代网络金融立法及执行方面的建议。关键词: 网络金融;特征一、网络金融概述一)网络金融内涵所谓网络金融,又称电子金融(e-finance),从狭义上讲是指在国际互联网(Internet)上开展写作论文的金融业务,包括网络银行、网络证券、网络保险等金融服务及相关内容;从广义上讲,网络金融就是以网络技术为支撑,在全球范围内的所有金融活动的总称,它不仅包括狭义的内容,还包括网络金融安全、网络金融监管等诸多方面。它不同于传统的以物理形态存在的金融活动,是存在于电子空间中的金融活动,其存在形态是虚拟化的、运行方式是网络化的。它是信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的产物,是适应电子商务(e-commerce)发展需要而产生的网络时代的金融运行模式。二)网络金融的特征1、业务创新。

网络金融特征篇(7)

一)网络金融内涵所谓网络金融,又称电子金融(e-finance),从狭义上讲是指在国际互联网(Internet)上开展论文的金融业务,包括网络银行、网络证券、网络保险等金融服务及相关内容;从广义上讲,网络金融就是以网络技术为支撑,在全球范围内的所有金融活动的总称,它不仅包括狭义的内容,还包括网络金融安全、网络金融监管等诸多方面。它不同于传统的以物理形态存在的金融活动,是存在于电子空间中的金融活动,其存在形态是虚拟化的、运行方式是网络化的。它是信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的产物,是适应电子商务(e-commerce)发展需要而产生的网络时代的金融运行模式。

二)网络金融的特征1、业务创新。网络金融以客户为中心的性质决定了它的创新性特征。为了满足客户的需求,扩大市场份额和增强竞争实力,网络金融必须进行业务创新。2、管理创新。管理创新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金融机构放弃过去那种以单个机构的实力去拓展业务的战略管理思想,充分重视与其他金融机构、信息技术服务商、资讯服务提供商、电子商务网站等的业务合作,达到在市场竞争中实现双赢的局面。另一方面,网络金融机构的内部管理也趋于网络化,传统商业模式下的垂直官僚式管理模式将被一种网络化的扁平的组织结构所取代。3、市场创新。由于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金融市场本身也开始出现创新。一方面,为了满足客户全球交易的需求和网络世界的竞争新格局,金融市场开始走向国际联合。另一方面,迫于竞争压力一些证券交易所都在制定向上市公司转变的战略。4、监管创新。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使网络金融监管呈现自由化和国际合作两方面的特点:一方面过去分业经营和防止垄断传统金融监管政策被市场开放、业务融合和机构集团化的新模式所取代。另一方面,随着在网络上进行的跨国界金融交易量越发巨大,一国的金融监管部门已经不能完全控制本国的金融市场活动了。

二、网络金融的风险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网络金融的兴起使得金融业变得更加脆弱,网络金融所带来的风险大致可分为两类:基于网络信息技术导致的技术风险和基于网络金融业务特征导致的经济风险。首先,从技术风险来看,网络金融的发展使得金融业的安全程度越来越受制于信息技术和相应的安全技术的发展状况。第一,信息技术的发展如果难以适应金融业网络化需求的迅速膨胀,网络金融的运行无法达到预想的高效率,发生运转困难、数据丢失甚至非法获取等,就会给金融业带来安全隐患。第二,技术解决方案的选择在客观上造成了技术选择失误风险,该风险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所选择的技术系统与客户终端软件不兼容,这将会降低信息传输效率;二是所选择的技术方案很快被技术革新所淘汰,技术落后将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其次,从经济风险来说,网络金融在两个层面加剧了金融业的潜在风险:其一,网络金融的出现推动了混业经营、金融创新和全球金融一体化的发展,在金融运行效率提高,金融行业融合程度加强的同时,实际上也加大了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其二,由于网络金融具有高效性、一体化的特点,因而一旦出现危机,即使只是极小的问题都很容易通过网络迅速在整个金融体系中引发连锁反应,并迅速扩散。

三、网络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务规模有限,收入水平不高,基本上处于亏损状况。第二,网上金融业务具有明显的初级特征。我国的网络金融产品和服务大多是将传统业务简单地“搬”上网,更多地把网络看成是一种销售方式或渠道,忽视了网络金融产品及服务的创新潜力。在主观方面,主要存在两点问题:第一,未能进行有效的统一规划。我国网络金融的发展因缺乏宏观统筹,各融机构在发展模式选择、电子设备投入、网络建设诸方面不仅各行其道,甚至还相互保密、相互设防,造成信息、技术、资金的浪费和内部结构的畸形,不仅不利于形成网络金融的发展,还有可能埋下金融业不稳定的因素。第二,立法滞后。一方面与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网络金融立法滞后。我国此类法律极为有限,只有《网上证券委托暂行管理办法》、《证券公司网上委托业务核准程序》等几部法规,并且涉及的仅是网上证券业务的一小部分。另一方面与传统金融业务健全的法律体系相比,网络金融立法同样滞后。面对网络金融的发展和电子货币时代的到来,需要进一步研究对现行金融立法框架进行修改和完善,适当调整金融业现有的监管和调控方式,以发挥其规范和保障作用,促进网络金融积极稳妥地发展。

四、建议应采取的对策针对上述风险和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对策。(1)确立传统金融与网络金融并行发展的战略。(2)建立专门的指导和管理机构。(3)加快网络金融立法。(4)造就复合型金融人才。(5)改革分业管理体制。(6)加快电子商务和网络银行的立法进程。(7)银监会应提高对网络银行的监管水平。(8)大力发展先进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技术,建立网络安全防护体系。(9)建立大型共享型网络银行数据库。(10)建立网络金融统一的技术标准。

网络金融特征篇(8)

一)网络金融内涵所谓网络金融,又称电子金融(e-finance),从狭义上讲是指在国际互联网(Internet)上开展论文的金融业务,包括网络银行、网络证券、网络保险等金融服务及相关内容;从广义上讲,网络金融就是以网络技术为支撑,在全球范围内的所有金融活动的总称,它不仅包括狭义的内容,还包括网络金融安全、网络金融监管等诸多方面。它不同于传统的以物理形态存在的金融活动,是存在于电子空间中的金融活动,其存在形态是虚拟化的、运行方式是网络化的。它是信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的产物,是适应电子商务(e-commerce)发展需要而产生的网络时代的金融运行模式。

二)网络金融的特征1、业务创新。网络金融以客户为中心的性质决定了它的创新性特征。为了满足客户的需求,扩大市场份额和增强竞争实力,网络金融必须进行业务创新。2、管理创新。管理创新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金融机构放弃过去那种以单个机构的实力去拓展业务的战略管理思想,充分重视与其他金融机构、信息技术服务商、资讯服务提供商、电子商务网站等的业务合作,达到在市场竞争中实现双赢的局面。另一方面,网络金融机构的内部管理也趋于网络化,传统商业模式下的垂直官僚式管理模式将被一种网络化的扁平的组织结构所取代。3、市场创新。由于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金融市场本身也开始出现创新。一方面,为了满足客户全球交易的需求和网络世界的竞争新格局,金融市场开始走向国际联合。另一方面,迫于竞争压力一些证券交易所都在制定向上市公司转变的战略。4、监管创新。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使网络金融监管呈现自由化和国际合作两方面的特点:一方面过去分业经营和防止垄断传统金融监管政策被市场开放、业务融合和机构集团化的新模式所取代。另一方面,随着在网络上进行的跨国界金融交易量越发巨大,一国的金融监管部门已经不能完全控制本国的金融市场活动了。

网络金融特征篇(9)

    一)网络金融内涵所谓网络金融,又称电子金融(e-finance),从狭义上讲是指在国际互联网(Internet)上开展的金融业务,包括网络银行、网络证券、网络保险等金融服务及相关内容;从广义上讲,网络金融就是以网络技术为支撑,在全球范围内的所有金融活动的总称,它不仅包括狭义的内容,还包括网络金融安全、网络金融监管等诸多方面。它不同于传统的以物理形态存在的金融活动,是存在于电子空间中的金融活动,其存在形态是虚拟化的、运行方式是网络化的。它是信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的产物,是适应电子商务(e-commerce)发展需要而产生的网络时代的金融运行模式。

    二)网络金融的特征1、业务创新。网络金融以客户为中心的性质决定了它的创新性特征。为了满足客户的需求,扩大市场份额和增强竞争实力,网络金融必须进行业务创新。2、管理创新。管理创新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金融机构放弃过去那种以单个机构的实力去拓展业务的战略管理思想,充分重视与其他金融机构、信息技术服务商、资讯服务提供商、电子商务网站等的业务合作,达到在市场竞争中实现双赢的局面。另一方面,网络金融机构的内部管理也趋于网络化,传统商业模式下的垂直官僚式管理模式将被一种网络化的扁平的组织结构所取代。3、市场创新。由于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金融市场本身也开始出现创新。一方面,为了满足客户全球交易的需求和网络世界的竞争新格局,金融市场开始走向国际联合。另一方面,迫于竞争压力一些证券交易所都在制定向上市公司转变的战略。4、监管创新。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使网络金融监管呈现自由化和国际合作两方面的特点:一方面过去分业经营和防止垄断传统金融监管政策被市场开放、业务融合和机构集团化的新模式所取代。另一方面,随着在网络上进行的跨国界金融交易量越发巨大,一国的金融监管部门已经不能完全控制本国的金融市场活动了。

    二、网络金融的风险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网络金融的兴起使得金融业变得更加脆弱,网络金融所带来的风险大致可分为两类:基于网络信息技术导致的技术风险和基于网络金融业务特征导致的经济风险。首先,从技术风险来看,网络金融的发展使得金融业的安全程度越来越受制于信息技术和相应的安全技术的发展状况。第一,信息技术的发展如果难以适应金融业网络化需求的迅速膨胀,网络金融的运行无法达到预想的高效率,发生运转困难、数据丢失甚至非法获取等,就会给金融业带来安全隐患。第二,技术解决方案的选择在客观上造成了技术选择失误风险,该风险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所选择的技术系统与客户终端软件不兼容,这将会降低信息传输效率;二是所选择的技术方案很快被技术革新所淘汰,技术落后将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其次,从经济风险来说,网络金融在两个层面加剧了金融业的潜在风险:其一,网络金融的出现推动了混业经营、金融创新和全球金融一体化的发展,在金融运行效率提高,金融行业融合程度加强的同时,实际上也加大了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其二,由于网络金融具有高效性、一体化的特点,因而一旦出现危机,即使只是极小的问题都很容易通过网络迅速在整个金融体系中引发连锁反应,并迅速扩散。

    三、网络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务规模有限,收入水平不高,基本上处于亏损状况。第二,网上金融业务具有明显的初级特征。我国的网络金融产品和服务大多是将传统业务简单地“搬”上网,更多地把网络看成是一种销售方式或渠道,忽视了网络金融产品及服务的创新潜力。在主观方面,主要存在两点问题:第一,未能进行有效的统一规划。我国网络金融的发展因缺乏宏观统筹,各融机构在发展模式选择、电子设备投入、网络建设诸方面不仅各行其道,甚至还相互保密、相互设防,造成信息、技术、资金的浪费和内部结构的畸形,不仅不利于形成网络金融的发展,还有可能埋下金融业不稳定的因素。第二,立法滞后。一方面与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网络金融立法滞后。我国此类法律极为有限,只有《网上证券委托暂行管理办法》、《证券公司网上委托业务核准程序》等几部法规,并且涉及的仅是网上证券业务的一小部分。另一方面与传统金融业务健全的法律体系相比,网络金融立法同样滞后。面对网络金融的发展和电子货币时代的到来,需要进一步研究对现行金融立法框架进行修改和完善,适当调整金融业现有的监管和调控方式,以发挥其规范和保障作用,促进网络金融积极稳妥地发展。

    四、建议应采取的对策针对上述风险和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对策。(1)确立传统金融与网络金融并行发展的战略。(2)建立专门的指导和管理机构。(3)加快网络金融立法。(4)造就复合型金融人才。(5)改革分业管理体制。(6)加快电子商务和网络银行的立法进程。(7)银监会应提高对网络银行的监管水平。(8)大力发展先进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技术,建立网络安全防护体系。(9)建立大型共享型网络银行数据库。(10)建立网络金融统一的技术标准。

网络金融特征篇(10)

    一、引言

    对金融体系进行系统研究,起始于戈德史密斯(Goldsmith.R.W)的《金融结构和金融发展》,他在该书中首次提出了衡量金融结构和金融发展水平的金融相关比率(FIR),即“某一时点上现存金融资产总额与国民财富之比”。通过对金融相关比率的分析,他得出的结论是:尽管不同国家的起点各不相同,但经济发展与金融发展之间存在着大致平行的关系。他还指出“金融结构越发达,金融工具和金融机构提供的选择机会就越多,资金总量的增加就越快,在一定的资金总量下,资金的使用效率就越高”。戈德史密斯对金融体系的研究,不仅利用金融相关比率进行总量分析,也提出了结构分析方法的重要性。而随后金融发展理论的研究脉络,更多的是仅沿着总量分析的框架开展,对金融体系结构问题的研究关注甚少。其间虽然有银行主导或市场主导的市场结构对比研究,但笔者认为,将银行主导与市场主导对立起来分析是一个误区,本质上两者间更多的是互补关系,而非竞争关系,都是金融体系结构多样化的必然要求。因此,本文主要借助系统学的研究成果,对金融体系的结构特征作初步的分析。

    二、无尺度网络

    系统学认为,元素、结构、环境三者共同决定系统的功能。设计具有特定功能的系统,须选择具有一定性能的元素,选择最佳的结构方案,还要创造适当的环境条件。系统结构是元素之间相对稳定的、有一定规则的联系方式的总和。按照结构性质分类,可以有空间结构和时间结构。元素在空间中的排列分布方式,称为空间结构,如晶体的点阵结构,建筑物的立体结构。系统运行过程中呈现出来的内在时间节律,如地球系统的周期运动、生物钟等,称为时间结构。系统的结构性对系统功能有着重要作用,例如同样或相近的元素,按不同结构组织起来,系统功能就有优劣高低之分,甚至会产生性质不同的功能。

    (一)无尺度网络的定义。无尺度网络指的是网络节点的连结分布遵循“幂次定律”,即任何节点与其他k个节点相连结的概率,与l/kn成正比。以往科学家对复杂系统结构性问题的研究,一般认为复杂系统是一个随机网络,即系统中节点的连结方式是随机的,因此绝大部分节点的连结数目会大致相同,随机网络中节点的分布方式将遵循钟形的分布,连接数目比平均数高许多或低许多的节点都十分稀少。例如,1959年匈牙利数学家厄多斯(Erdos)和瑞尼(Renyi)提出通过在网络节点间随机地布置连结,就可以有效地模拟出通信和生命科学网络这类系统。1998年美国科学家阿尔伯特·拉兹洛·巴拉巴斯(Albert-Laszlo Barabasi)和埃里克·博纳博(Eric Bonabeau)在开展互联网项目研究初期,认为人们会根据自己的兴趣决定连结网络文件的网站,而个人兴趣的多样性和可选择的网页数量巨大,也假定互联网的连结模式将呈现出随机网络的特征。然而,研究结果却推翻了这个预测,事实上互联网是由少数高连结性的页面串连起来的,80%以上页面的连结数不到4个。然而只占节点总数不到万分之一的极少数节点,却有1000个以上的连结,也就是说网页的连结分布遵循“幂次定律”,任何节点与其他k个节点相连结的概率,与l/kn成正比,而且,n值通常介于2-3之间。幂次定律和表征随机网络的钟形分布大相径庭,幂次定律说明互联网是由少数集散节点所主控的系统。

    随后的研究,也在很多不同的系统中发现了无尺度的系统结构特征。如以光纤或其他通信线路连接的路由器网络,电子邮件所连结的人际网络,物理和计算机等一些学科科学家之间的合作关系网络,美国生物技术产业的联盟网络,古菌域、细菌域和真核生物的细胞代谢网络。这些本质上不同的各种系统,却具有相同的结构特征,即不仅是无尺度的,而且有着一个共同点,系统节点的连结分布遵循的“幂次定律”中,kn项中的n值通常介于2~3之间。

    (二)无尺度网络的特性。阿尔伯特和埃里克的研究认为,无尺度网络具有以下的特性:

    1.网络成长性。无尺度网络的节点数量均呈现高增长现象,例如互联网的页面数量,1990年整个互联网只有一个网页,而到今天它的网页数已经是数以亿计,其它大部分网络也都具有类似的发展过程。互联网在起步阶段只有几个路由器,随着新的路由器与网络原有的路由器相连结,如今路由器的数量已经高达百万以上。这些现实中的无尺度网络,均具有不断快速成长的重要特性。

    2.优先连结性。无尺度网络新增节点在连结过程中,并非所有旧节点的机会都是平等的,这种现象也称之为“马太效应”。例如,在选择将网页连结到何处时,尽管人们可以从数十亿个网站中进行选择,然而我们大部分人只熟悉整个互联网的一小部分,这一小部分往往就是那些拥有较多连结的站点,只要连结到这些站点,就等于基本联结了整个网络。这种“优先连结”的过程,也发生在其他网络。在互联网,那些连结较多的路由器通常拥有更大的带宽;在美国的生物技术产业,知名公司更容易吸引到同盟者的参与合作。

    3.网络强韧性。研究中发现,无尺度复杂网络对随机的意外故障具有很强的承受能力。例如,路由器网络中每时每刻都有数百个路由器失效,但互联网却很少因此受到大的影响。模拟实验证明,即使从互联网路由器中随机选择的失效节点比例高达80%,剩余的路由器还是能组成一个完整的集群并保证任意两个节点间存在通路。研究认为,无尺度网络对随机性的意外故障具有强韧性的特征,本质上源于这些网络的非同质拓扑结构。随机去除方式所破坏的主要是那些不重要的节点,因为它们的数目远大于集散节点,因而去除它们不会对网络拓扑结构产生重大的影响。

    4.网络脆弱性。无尺度网络过分依赖集散节点,使其面对主要集散节点的蓄意攻击时可能不堪一击。模拟试验发现,只要去除少数几个主要集散节点,就可导致互联网溃散成孤立无援的小群路由器。因此,一次有组织的协同攻击,只要去除掉若干个集散节点(先去除最大的,再去除次大的,依次类推),当有5%~10%的集散节点同时失效时,就足以造成无尺度网络的严重破坏。

    三、金融体系与无尺度网络

    金融体系是一个有关资金集中、流动、分配和再分配的系统。它由资金的流出方(资金盈余方)、流入方(资金短缺方)和连接这两者的金融中介机构与金融市场,以及对这三方进行管理的中央银行和其他金融监管机构共同组成。居民、企业、中介组织和政府机构都是金融系统的要素,他们在金融活动中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形成了一个有机的系统。金融系统个体的种类主要有家庭、企业、政府、金融机构、中央银行等,其中有些个体的数量是很大的。如金融系统中的家庭数以百万、千万、亿计量的。如中国的人口有13亿,家庭的个数多达数亿。企业的个数随国家的大小不同,可以是万、十万、百万……金融机构类型也是多样化,如商业银行、保险公司、信托投资公司、证券公司等。

    笔者认为,金融系统呈现出的结构特征,是一个无尺度网络,而不是一个随机网络系统。一方面,近年来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市场主要国家和地区的金融体系,均呈现了快速增长态势。另一方面,一些大型金融机构作为金融体系中的集散节点,优先连结的特性十分明显。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于新兴市场主要国家和地区的银行业集中度的研究为例,存款总额比重前3位和前10位的银行占市场份额平均约为50%和80%,也就是说,不论各新兴市场国家和地区具体情况如何不同,但在银行业发展和演化过程中,最终形成的市场结构均具有大致相同的结构特征,即存款总额比重前3位和前10位的银行占市场份额平均约为50%和80%,这充分说明了银行系统也是一个无尺度网络,大型银行机构在其中扮演着集散节点的角色。

    事实上,如果将金融体系理解为一个无尺度网络,则个人、企业、金融机构等均是网络中的节点,个人和企业从数量上占网络中结点的绝大多数,但它们仅与网络中少数的金融机构相联系,因此是属于分散节点,而金融机构尽管仅占极少数,但它们却与网络中大多数节点相联系,因此属于无尺度网络中的集散节点。如果将金融机构单独作为一个子系统,也是一个无尺度网络,大型的金融机构扮演着集散节点角色,与大多数中小型金融机构发生资金业务往来,而中小型金融机构仅是与个别大型金融机构发生资金往来,并且是通过这些大型金融机构与其它金融机构间接发生联系。

    如果将金融机构系统看成是经济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经济系统中各行各业的兴衰均可能对金融系统造成冲击,假定各行各业的兴衰是独立于金融系统之外的随机性事件,则其对金融系统的冲击主要是一种随机性冲击,因此,金融系统作为经济系统的子系统,演化过程中形成的无尺度网络结构特征,与其在应对各行各业的兴衰过程中表现出的良好稳定性是相适应的。此外,默顿和博迪金提出,金融体系的主要功能是在一个不确定的环境中,帮助地区或国家之间配置和使用经济资源。金融系统的主要功能包括清算和支付结算,聚集和分配资源、在不同时间和不同空间之间转移资源。笔者认为,金融系统演化过程中形成的无尺度网络结构特征,有利于更好地实现清算和支付结算等主要功能,保持系统功能在外部随机性冲击下具有的强韧性。以清算和支付结算功能为例,金融系统中的各个节点,包括金融机构、企业和个人等,均不时受到各种各样的随机性外部冲击,许多节点的资金周转出现困难,甚至陷入财务危机,如果清算和支付结算网络是个随机网络,则该网络极有可能陷入瘫痪。但现实中,金融系统形成的无尺度网络结构特征,却保证了金融系统不会陷入瘫痪之中,其主要的清算和支付结算功能仍然可以维持。当然,金融系统作为一个无尺度网络也有脆弱性,当主要节点遭遇蓄意冲击,或者其自身机能不完善而陷入财务危机时,整个金融系统主要功能的实现将大打折扣。例如,东南亚金融危机中,外国对冲基金对其金融市场进行蓄意冲击,致使主要金融机构出现财务危机,造成了整个金融体系动荡不安,清算和支付结算等主要功能出现严重障碍,进而波及到经济实体各个部门。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阿尔伯特和埃里克认为,为了避免因恶意攻击带来网络的大规模破坏,最有效的办法就是保护好集散节点。笔者认为,考虑到无尺度网络具有的强韧性和脆弱性的双重特性,因此,保护好金融系统中集散节点对我国金融体系的发展意义重大。

    目前,我国金融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大型金融机构作为系统的主要节点,在财务方面存在着极大隐忧,表2是国内外商业银行主要经营指标的比较。

    资产规模位于前列的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农业银行等大型金融机构,如果不能有效地改进其财务状况,一旦发生财务危机,其对我国金融系统造成的整体冲击将是巨大的。因此,笔者认为,近年来我国不惜采取一些非市场化手段,来弥补一些大型金融机构的潜在亏损,并通过海外上市方式引入战略投资者来强化内部市场化运行机制,有其合理性和必要性。只有完善和改进金融市场中资产规模位居前列的大型金融机构的财务稳健性,才能使我国金融系统清算和支付结算、聚集和分配资源、在不同时间和不同空间之间转移资源等主要功能得到保障,整个国民经济系统才不会出现陷入动荡之中。

    [参考文献]

    [1] Albert-Laszlo Barabasi 和Eric Bonabeau.无尺度网络[J].科学美国人中文版,2003,(7).

    [2] 李幼平.无尺度现象引发的思考——文化传播对网络的反作用[DB].传媒投资网2005,(3).

    [3] 唐芙蓉,蔡绍洪,李朝辉.无尺度网络中的统计力学特征[J].贵州大学学报,2005,(1).

    [4] 刘青,刘寿强.无尺度网络在反蠕虫领域的应用[J].计算机安全,2005,(7).

上一篇: 非遗传承的困难 下一篇: 量子计算的特性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