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教育方式的特点汇总十篇

时间:2024-02-03 16:08:14

西方教育方式的特点

西方教育方式的特点篇(1)

中图分类号:G7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3-0291-02

根据教育对象的性质,特殊教育是使用一般或特殊设计的课程、教材、教法、组织形式和设备对生理心理发展上有缺陷的儿童,包括智力、视觉、听觉、肢体等方面发展障碍,身体病弱,多种残疾的儿童进行的达到一般和特殊的培养目标的教育。

一、西安市特教学校的师资和体育设施及经费调查与分析

1.西安市特教学校体育师资队伍建设情况

在所调查的西安市特教学校中共有18位体育教师,平均每所学校2位体育教师, 但面对特殊的学生,特教学校的体育教师不仅要求具备普通学校体育教师所具备的体育专业素质,还要掌握系统的特殊教育理论和实际技能。通过对西安市8所特教学校的18名体育教师的基本情况调查,体育专业毕业的仅占38.89%,专职体育老师严重短缺,而且体育教师没有外出参加培训、进修的机会。

2.西安市特教学校体育设施和体育经费现状

体育设施和经费投入是各类学校开展学校体育教育的基本条件,在所调查的8所特教学校中,室外活动场所面积从150-4000平方米不等。8所特教学校都建有100-400米跑道的田径场。根据调查问卷和实地考察得知,西安市第二聋哑学校和西安市盲哑学校的体育场地面积相对完善。而雁塔特殊教育班、碑林区开通巷小学附设特教班、莲湖区枣园小学启智班场地面积相对匮乏,只有一块小场地供学生上体育课,没有田径场和篮球场。此次调查的8所特教学校体育教学场地总体上比较紧张,器材种类上单一,数量也都偏少,而可供残疾学生康复运动训练的器材则是更少。

西安市特教学校体育经费基本来源于由国家财政拨款,社会捐助或其他收入来源较少。每年体育经费的投入没有明文规定,而是根据学校的教育经费的多少或者领导的重视程度。各学校在每年体育经费投入上从500-5000元不等,根本无力购买大型活动器材和建造体育场馆等。这说明体育场地设施、经费严重不足制约着西安市特殊教育学校体育的发展。

二、西安市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学现状调查

1.残疾学生对体育课的认知情况和喜好程度

在走访时经访问和调查特殊教育学校学生对体育课的喜欢程度较高。在对特教学校学生喜欢体育课的原因调查时发现,喜欢体育课的原因集中在增进健康、展现自我、增进友谊,交流感情的方面。同时也有因为喜欢体育教师而喜欢体育课的情况。在对不喜欢体育课的残疾学生进行调查时,发现不喜欢体育课的最主要原因是体育课太累,太枯燥、学习任务重,没有时间和身体有障碍。通过实地走访发现,学生因身体有障碍不喜欢上体育课的学生都是性格比较内向,因为自身的残疾,心理自卑,缺乏自信。也有学生因体育课太累,太枯燥而不喜欢体育课。这就说明在教学中关于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选择都还存在一定问题。

2.西安市特殊教育学校体育课教学目标

特教学校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目标上排在前三位的是传授体育知识与技术技能、提高身体素质、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而对功能缺陷补偿与健康、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促进心理健康、终身体育意识的养成关注相对较少。如此分配和安排特教学生的体育课程目标反映了体育教师对体育教学目标还只停留传授运动技能上,不能根据体育课程教学目标的现实性、针对性和特殊性发挥出体育在培养特教学生的生理、心理、社会适应能力、身心缺陷补偿与康复等方面的多功能性作用。

3.体育教学内容分析

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在满足学生对体育知识和和技能等需求的同时,更要求其缺陷补偿与康复的功能,使教学过程和缺陷补偿相统一。通过访谈和调查显示,上课主要内容是体育游戏、跳绳、乒乓球、田径、篮球。跳绳、体育游戏、乒乓球这三个项目对于场地、器材条件方面要求不高,所以容易被选择作为教学内容。从教师访谈中得知,聋哑生的体育教学一般以篮球、跑步、游戏为主;盲生以站立在原地的运动项目或运动量不大的项目为主,如呼啦圈、跳绳、定向行走等;而智弱学生以组合玩具、室内教学为主。有少数学校还开设律动课程和康复训练活动。但值得注意的是很多残疾学生非常希望能够上体育卫生保健知识课,但是从教师问卷了解到,这样的教学内容则很少有体育教师选择。可以看出,特殊教育学校一般性体育教学内容过多,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缺乏对残疾学生的针对性,这和特教体育教学目标的设定有着很大的关系。

4.体育课教学形式

通过问卷调查统计得出西安市特殊教育学校的体育课组织形式主要是以残疾类别,也就是说按个体间的差异来分班进行教学的,每个班按人数规定为10-12个学生,实行小班制授课。个别学校采用了性别分组教学与兴趣分组教学,而针对特殊人群效果更突出的个别教学形式却没有学校采用,这反映出了特殊教育学校在教学形式方面比较单一,在因材施教方面还有很大局限。

5.体育教材的选用和教法

西安市特教学校教材的使用情况不容乐观,特教学校没有特殊教育学校的专门性体育教材,使用的是同年级正常人群的体育教材和教学大纲。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与普通学校的正常学生在身心上毕竟有差异,技术动作的传授应根据不同的体育教材,应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方式方法的变化与体育教材建设息息相关。教材建设的短缺对特教体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带来了巨大的不便,西安市特教学校体育教师们在这方面有着高度的认同,特教体育课教学方法方面老师们也是在不断的摸索与创新中实施的,很多经验与认识还非常需要系统整理与总结,但是这方面的工作还由于各类原因未能出现像样成果。因此,针对于西安市特殊教育学校的体育教育还急需进行相关的教材内容选定和教材教法的系统研究,推出一本特殊教育学校体育课程教材十分必要。

6.体育课成绩

目前西安市特教学校体育成绩评定的方法基本分为四类,等级评定方式是一种主要形式。由于不同年龄、学段、残疾类型的学生特点不一样,采用的成绩评定方法也应有所差别。在调查中能够发现,西安市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育的评价方式在综合评价上做得明显不够。

三、西安市特教学校课余体育开展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特殊教育学校暂行规程》规定应当把三种锻炼形式列入课程表,使其成为作息制度上的一部分,不应随意占用。在对特教学校的早操、课间操、班级体育锻炼情况的调查中发现,8所特教学校都设有早操,早操开展内容主要是走、跑等;有4所学校规定要出课间操,课间操的内容多为中小学校广播体操,个别学校根据残疾学生的不同特点安排有教师自编的保健体操、矫正体操、韵律操。8所学校平均每周两次班级课余体育锻炼,各个学校还针对不同类型残疾的学生开设了各种兴趣小组,有羽毛球、跳绳、乒乓球、独角椅、羊角球和迷宫等,基本上能达到学校体育工作条例规定学生保证每天一小时活动的要求。

调查还显示,西安市聋哑学校、陕西省户县特殊学校、西安市第二聋哑学校、长安区聋哑学校、西安市盲哑学校等5所特殊教育学校设有课外运动训练;而碑林区开通巷小学附设特教班、西安市莲湖区枣园小学启智班、雁塔特殊教育班等3所特殊教育学校因为受场地、器材、经费和领导支持不足等因素影响,课外运动训练开展的不是很好。

四、结论及对策研究

残疾学生普遍存在着自卑心理、兴趣单一、意志不强、缺乏主动性、稳定性差等缺点,通过参加体育活动,对功能缺陷补偿和康复方面能起到很大作用。但目前的西安市特教学校的体育教育教学存在着目标体系设定不科学、没有适宜教材、教材教法需要研究整理、成绩评定方法单一缺乏综合性,体育师资短缺且专业素质普遍偏低,场地紧张,体育器材严重匮乏,教学管理比较松散等问题。综合来看,西安市特殊教育学校的体育教育问题普遍集中在体育课上。

1.转变观念,努力营造良好的特殊教育学校体育环境

保障残疾儿童少年受教育权利是各级政府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重要责任。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残疾人受体育教育的意义,严格管理并协调好各级部门关系,从政策和经济上对特殊教育给予支持,改善特殊教体育学校体育教学条件,关心特教学校师生。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充分利用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和大众传媒加大对特教体育的宣传力度,提高社会对特殊教育的认识,同时,加强普通中、小学特殊教育学校体育的交流与合作,为残疾学生提供一些与正常孩子一起参与体育活动的机会。

2.加强投入,积极拓展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学设施与项目开展的经费来源

体育教学设施是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学最基本的条件,它通过自身的完善程度制约和影响着教学活动的内容和水平。宽阔、完善的体育场地,种类齐全的体育器材和康复器械,不仅有利于体育教师根据残疾学生的身心特点组织教学,同时也可提高残疾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机会。

3.大力扶持,不断提升特教学校体育师资队伍的能力结构

体育师资队伍建设是影响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育发展的关键。大力培养特教体育师资队伍,加强对特教学校体育教师的专业培训,要积极支持鼓励体育教师参加多种形式的函授班、进修班、培训班改变西安市目前特教学校体育教师师资短缺,教师专业素质普遍偏低的不良局面,使特教学校体育教学从上到下都有专业人员指导的良好氛围,激发体育教师的科研意识,提高特教学校体育教师的教学水平。

4.潜心研究,创新构建成符合特殊教育特点的特殊体育课程教学模式

目前来看,特殊教育过程中的学校体育教育问题普遍集中在体育课上,因此,改革现有教育模式就是需要潜心研究的工作。这需要在课程目标设置、教材内容选择、教材教法、评价体系上进行综合的研究与创新。

特殊教育学校的体育课程教学中要遵循残疾学生生理心理的特点,因材施教;根据本校实际选择学生喜欢的、感兴趣的教学内容;利用各类教育技术,充分调动残疾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包括采用个体化的教学方法,或适当进行分层式的教学都是必要的。但当务之急则是要加紧组织人力物力,加大研究投入,尽快整理会编出符合特殊教育实际的体育课程教学纲要与教材,并加强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师关于教学方法经验的交流与整理,让特殊教体育学校的体育教育走上科学化的道路。

参考文献:

西方教育方式的特点篇(2)

[作者简介]袁翔珠(1972- ),女,甘肃玉门人,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法学院,教授,西南政法大学驻站博士后,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少数民族习惯法研究。(广西 桂林 541004)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1-0109-02

一、西部民族地区法学教育实施特色化发展战略的意义

最近,国家出台了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给高等教育体制带来了根本性变革,而西部民族地区院校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对于西部民族地区院校的法学教育来说,必须重新寻找自己的定位和发展战略。以自己的特色与优势,立足地方,服务周边无疑是其最佳的选择。这主要是基于两个方面的考虑:

第一,长期以来,西部民族地区法学教育实施的是由教育主管部门审批、划定和评价的单一国家课程体系,这导致了法学教育内容和方法过于一元化,既限制了学术空间和教学空间,也与地方的社会实际相脱节。而西部民族地区院校的学生,大部分来自少数民族聚居区与农村,如果法学教育能够适应他们的知识背景和生活就业环境,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着眼于服务地方发展,实施多元化的特色办学战略,将会形成西部民族地区法学教育的竞争优势和品牌效应。

第二,西部民族地区法学教育无论在教学设施、信息接收、学术水平,还是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都明显落后于中东部发达地区。高等教育政策与理念的转变要求西部民族地区法学教育必须转变办学思路,另辟蹊径,逐步由学科本位向市场本位转变。随着法学教育的大众化,各类院校法学专业间的竞争日趋白热化,而西部民族地区法学教育在许多方面都处于劣势。因此,科学分析自身特点、优势,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特色化建设,是西部民族地区法学教育在众多法学院林立的环境中,在法学专业就业状况不容乐观的形势下,求得生存和获得持续竞争力的战略选择。

二、国内外教育特色化研究现状评析

国外关于高等教育特色化的研究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即已兴起,而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高等教育掀起了向多元化、社会化和实践化方向发展的热潮。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高等教育变更与发展的政策性文件》中指出,世界范围内高等教育所共有的三种主要趋势之一就是“学校结构、课程及学习形式的多样化”,面对这一挑战,高等教育应当以“针对性、质量和国际化”为指导作出响应。所谓针对性是指“其在社会上的作用与地位、其教学与研究的职能和后续服务,以及它在广义上与职业界的联系、与国家及公共资助的关系和与其他级别和形式的教育之间的相互作用等”。以此为主导和基本原则,英美法系国家和大陆法系国家如美国、法国、德国、日本等的高等教育在教育目标、课程设置、学分制度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特色化改革。总体来看,西方国家比较重视社区大学的特色化发展与研究。其中,美国社区学院的特色化发展较具典型性。社区学院是美国高等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企业发展需要和学生求学需求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明确的办学定位、清晰的办学职能、特色鲜明的教学模式,使社区学院在竞争激烈的美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据了一定的优势。在亚洲国家中,韩国较为重视高等教育的特色化发展与研究。在近40年的政策变迁过程中,大学特色化政策为韩国大学个体特色的生成和整个高等教育系统的多样化、特色化发展发挥了重要的积极作用。但是,对大学特色化内涵的狭隘认识及在政策的价值取向、路径选择与变迁方式等方面存在的误区,近年来已成为韩国大学特色化发展政策的瓶颈,亟待调整与改革。国外高等教育特色化的发展理念与研究给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启发和可资借鉴的模式。

国内关于高等教育特色化战略的研究兴起于本世纪初。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办学体制的改革和高校之间竞争的加剧,一些非主流院校开始探索特色化发展战略。目前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类院校:地方性院校、行业性院校、新建院校、高职院校、独立学院、民办高校等。从专业上看,探讨旅游类、体育、外语等专业特色化发展战略的研究较多,而探讨法学教育特色化发展战略的成果较为罕见。近年来,国内关于法学教育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1)对现有法学教育改革的反思及对新教学模式的探索。较具代表性的论著有江水长、张生《对我国法学本科课程改革的反思》(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蒋晓玲《我国法学本科分类教学的设计与实现》(现代教育科学,2010年第1期)等。(2)对法学专业课程设置与司法考试的关系研究。(3)法学教育职业化的研究。从整体上看,目前国内关于法学教育的研究主要存在以下两个缺憾:

第一,将法学教育作为一个笼统的抽象对象,置于假设的理想平台上进行研究,未能注意到现阶段我国法学教育的层次性和地域性。目前我国法学教育办学层次参差不齐,东西部差距较大,各地区、各类院校的法学教育各有优势与特色,但目前的研究未能针对这种差异性分别设计发展战略。虽然有个别论述注意到了这一问题,如理工科院校法学专业的发展战略等,但目前将西部民族地区法学教育作为一类处于特定语境中的法学学科,为其设计符合其优势的特色化发展战略的研究少之又少。

第二,目前关于法学教育的研究多关注其与司法考试的关系及职业化的问题,很少关注地方性法学教育如何适应地方的需求,发挥其社会功能的问题。事实上,与东部核心城市法学教育相比,西部民族地区法学教育在师资、核心课程、科研力量等方面存在着难以弥补的差距,但西部民族地区院校也有自身无可比拟的发展优势,及其所处的社区文化与民族资源。但目前的研究较少涉及西部民族地区法学教育如何实施特色化发展战略的问题。

就广西壮族自治区的研究状况而言,广西的法学教育建设起步较晚,整体力量薄弱,目前各高校法学教育的主要目标在于如何严格地执行教育部关于法学专业课程设置的要求及培养方案,并较为重视如何向国内一流高校法学专业学习发展经验,未能较多关注特色化发展战略的问题。虽然一些学者在地方性知识和民族固有法治资源方面形成了较强的特色化科研优势,但未能将这种优势融合在法学教育的发展与创新当中。

三、西部民族地区法学教育实施特色化发展战略的内容

(一)实施目标

西部民族地区法学教育实施特色化发展战略的目标在于,根据国家高等法学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方案,适应高等法学教育课程设置多样化发展的需要,充分利用西部民族地区高校法学院系的课程资源和学科平台,在协调专业核心必修课程与学校自主开设课程之间关系的前提下,探索西部民族地区法学教育的特色化发展战略,探索实施这一战略的途径、方法、程序和策略,形成一些可供推广的个案以及经验,实现西部民族地区高校法学教育的发展战略体系创新。

(二)具体措施

要实施西部民族地区法学教育特色化发展战略,必须以西部民族地区为优势语境,充分利用这一地区丰富的特色资源,通过对学科体系、课程资源、人才培养、教学管理等方面的特色化建设,形成基于探究、利于互动的教学模式,建构灵活度大、开放性好、实践性强、富有特色的多层次法学教育体系。具体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构建特色化学科体系。特色化发展战略的实施首先要求学科建设必须有所创新,即实现学科体系上的“差异化结构”,坚持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的科学发展道路。为此,必须优化西部民族地区法学教育的资源配置,培育比较优势,提升核心竞争能力。同时,积极促进法学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相互贯通、协调发展,以特色学科、优势专业、精品课程为依托,搭建特色化学科平台。以笔者所在的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法学院为例,由于身处理工科院校,申报硕士点处于劣势地位。但我们审时度势,在“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硕士点下面申报了“法律科学与管理”二级硕士点,并根据地方经济发展需要与自身研究优势,整合出“环境法律与管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知识产权与管理”“纠纷解决机制与管理”等四个研究方向,形成了高度交叉性的学科平台。同时,根据学校信息学科优势突出的特点,我们又申报了“信息法研究中心”,依托优势学科,逐渐发展出自己的特色。

2.开发特色化课程资源。学科体系是以课程资源为支撑的。走特色化发展道路,就必须立足地方,设置特色化的课程。为此,应当努力提升西部民族地区法学专业校本课程开发和运用的能力,以地方特色文化及社会需求为导向,结合自身的学科优势,优化组合高校教学资源和社会文化资源,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法学类课程,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法学教育资源。例如,笔者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多样性及民间法遗存丰富的特点,自2008年起在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开设“少数民族习惯法”课程,并分两个口,一个是针对全校师生的公共任选课,一个是针对法学专业学生的专业任选课,均为32课时。迄今为止,已有700多名学生选修了该课程并取得了学分,教学效果非常好。许多学生在课程结束后的感想中写道:“学习这门课极大地开阔了我的视野和知识面。”在针对学生的调查问卷中,高达71.84%的人回答“选择‘少数民族习惯法’课程的原因”是“感兴趣”,高达78.74%的人回答“有必要给大学生开设‘少数民族习惯法’课程”。由此可见,开发特色化课程资源是提升西部民族地区法学教育品质的重要手段。

3.培育特色化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法学教育特色化发展战略,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化是最重要的效果体现。为此,要以特色课程资源的开发为切入点,努力拓宽教学空间,引导课堂向社会延伸,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应用型、融通性、开放式”①人才培养模式。笔者认为,在人才培养方面,西部民族地区法学教育与中东部发达地区法学教育在理论教学上是没有竞争优势的,但在实践教学方面,尤其是富有地方特色的实践教学方面,如民间法、少数民族习惯法等,前者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笔者以离学校最近的多民族聚居区――龙胜各族自治县的龙脊、金坑、潘内、地灵等典型少数民族村寨建立定点田野调查基地,以“少数民族习惯法课程”为依托,多次带领学生前往调查当地的生态保护习惯法、互助习惯法等,引导学生以人类学、社会学的方法,收集民间古老的法律遗存,考察民间法与国家法的关系。通过入驻观察、分组分工,撰写调研报告等,使学生对少数民族习惯法有了感性的认识和理性的提升。几年来,先后指导学生完成了《亚热带石灰岩地区少数民族生态保护习惯法调研与研究》《少数民族互助习惯法与构建广西农村社会保障机制调研研究》等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实现了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化创新。

4.实现特色化教学管理。法学教育的特色化,并非意味着不讲求质量,也不是缺乏竞争优势下的退而求其次,而是实现教育特色化与质量管理的双赢,即教学管理也应体现出一定的特色化和灵活性。为此,应当以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要为中心,进一步完善现有的法学课程体系与实践模式,彰显教学管理特色。例如,由于西部民族地区院校大都位于或临近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在“宪法学”课程的学习中,要求学生自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一章的内容,并分组到少数民族地区进行区域自治调查并撰写实践报告作为该章学习成绩,在期末成绩的评定中,可以适当提高平时成绩的比例。在“少数民族习惯法”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课程中,分出4个左右的实践课时。在毕业论文环节,允许农村学生或少数民族学生根据自己家乡的实际情况或突出问题自行拟定题目报院系批准后撰写,而不是由教师统一给定题目。这些特色化的教学管理方式,不仅体现出一定的人性化,也是对一元化和高度理论化法学教育体系的大胆突破。

(三)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目前西部民族地区法学教育的发展战略缺乏理论与实践指导,虽然近年来一些学者对法学教育的发展方向进行了一定的研究,但从西部民族地区高校视野出发,对法学教育发展战略进行构建的却非常少见,也没有形成系统的、可供操作的模式。因此,目前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如何从法学学科的教育目标出发,适应国家教育规划精神,将西部民族地区地缘优势与法学教育发展战略的实践探索紧密结合起来,从而实现西部民族地区教育模式的特色创新。为此,我们必须注意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1)应将西部民族地区院校作为一类特定语境的院校,研究其特色化发展战略,突出区域化、本土化和民族性特征,以更深入地实现教育为地方服务的目标,实现西部民族地区高校与地方的良性互动机制。(2)针对目前较少研究区域性法学教育特色化的现状,突破法学教育一元化体制,改变西部民族地区法学教育对发达地区法学教育亦步亦趋的被动局面,发挥优势,主动寻求特色化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江水长,张生.对我国法学本科课程改革的反思[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1).

[2]蒋晓玲.我国法学本科分类教学的设计与实现[J].现代教育科学,2010(1).

[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高等教育变更与发展的政策性文件[EB/OL].http://.cn/ViewInfoText.jsp?INFO_ID=71&KEYWORD=,2004-04-05.

[4]连进军.美国社区学院的特色化发展之路[J].中国高等教育,2008(11).

西方教育方式的特点篇(3)

中图分类号:G72

文献标识码:A

一、广西地区成人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广西地区成人教育市场混乱

目前,广西地区的高校成人教育在未来十年将会处于一个高速的发展中,但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第一,各高校之间的招生竞争激烈,甚至出现高校因争夺生源而大打出手的现象;第二,成人教育招生市场混乱,函授站(点)招生不规范,同一所高校对不同的站点制定了不一样的分成比例,以此进行激烈的价格战;第三,各函授教学单位为拉拢学生,存在欺瞒学生的现象,为了节省教学成本,部分站点干脆不给学生上课,考试成绩造假;第四,当前高校的成人教育主要是开设一些社会类的培训课程,被动地等着社会人员前来报名培训,因此造成成人教育培训的范围较小,培训生源被社会上的民营和私人培训机构抢走。

(二)现有招生制度不利于广西地区继续教育发展

广西地区成人教育的生源主要是以社会企事业单位的在职人员以及应往届初、高中毕业生为主,而应往届初、高中毕业生则成为了成人教育的主要生源目标。但是,随着广西地区普通高考扩招以及各高职的兴建,为应往届初、高中毕业生提供了接受正规高等教育的机会,加之外省很多三本学院和民营学院前来广西地区进行招生,使得广西地区成考在近些年来的招生越来越困难,生源数量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

(三)高校函授站(点)多而乱,管理不到位

由于近些年来成高招生的生源逐渐萎缩,广西地区各高校都历尽所能采取多种宣传手段,深入基层和社区企业单位进行招生,大部分是用积极向上的合法手段进行宣传招生。但是,仍然存在较多的违规招生的乱象,特别是私人办学的函授站点,为了提升招生业绩更是采取一些“非常”手段,不实宣传、恶意中伤其他具有相同专业的招生学校,(这在网上及新闻报道极为常见),致使很多人对当下的成人教育产生疑虑,在社会上产生了消极影响,使人们对目前高校成人教育的地方函授站点认可度降低,不愿意到函授站点报名。

(四)高校成人教育缺乏办学特色

目前,广西地区各高校的成人教育缺乏办学特色,没有突显成人教育的工作时间和年龄状况的特点。广西地区各高校教学单位和其函授站点的成人教育授课安排都是以普通教学大纲为基础,安排的实践教学、专业应用性技能教学很少,不能满足成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需求,也不能及时地解决学生目前从事工作中的疑难问题。很多成高教学单位多以获取利益为主,甚至学生交了学费,只发教材不上课,考试时就发一张卷子让其开卷抄,对成人继续教育的发展十分不重视,以至于广西地区成人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多年无变化,无任何提高成高教改的改革创新,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专业特色和优势。

(五)教学方式还比较落后

目前,广西地区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学方式和授课特点仍是和全日制大学生的授课方式一样,即采取面授上课的辅导方式,虽然这种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不懂就问,但这从总体上来说还是比较落后的,难以满足成高学生学习多样化的要求。教学方式呆板而没有灵活性,从头到尾老师都在讲台上夸夸而谈,没有或者很少有实践性教学,这不适应成人教育的学习特点,而且增高了教学成本。因而,对于广西地区目前成人高等教育而言,改变落后的教学手段就显得相对重要,要向沿海发达城市的成高教育学习,可以利用网络教育对成高学生进行授课,让各地的学生利用自己上班的空余时间,通过便利的上网条件,实现在线学习。对于集中性的大型企业和事业单位,成高教育还可以提供送教上门,以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推动广西地区成人高等教育的现代化。

(六)成人教育的发展缺乏实用特色

当前,广西地区继续教育各个专业的课程设置与全日制大学生的课程设置基本一样,没有照顾成人教育的工作实用性特点和广西地区地方经济建设的特色,多数以书本理论教学为主,缺乏专业实践性与实用性,特别是难以满足特殊单位企业发展对人才专业素质的要求,甚至在成高的课堂上,学生提出的专业性实践问题,专业任课教师竟然无法回答的情况,这使得成高学生认为成人教育就是个走过场,学不了真正的专业知识,也解决不了专业难点,来这里就是为了混个文凭。这种成高的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制约了广西地区成人教育的发展规模,缺乏地方性建设与社会服务的实用特色。

二、广西地区成人教育的发展对策

(一)加大重视管理力度

1 重视成人教育招生工作

首先,以广西地区的经济社会需求和企事业单位需求为成高招生目标,充分利用广西地区高校内各学科专业的优势资源为广西地方经济的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各高校分管成高招生的领导要对广西各个地市的社会发展形势以及企事业单位分布做好调研,通过行业集体报名、单位集体报名、政府政策支持等措施,进一步开拓招生市场,扩大成人教育的影响力。其次,通过制作往年成高招生数量地区分布图,研究分析寻找新的生源增长点,结合各地区经济社会的需求申办新的符合行业发展的热门专业。

2 建立健全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的有效衔接

成人学历教育和职业技能教育是可以有效相结合的,高校成人教育可以根据地区产业或特殊行业的要求设置专业和课程,在他们进行学历教育的同时,鼓励他们进行该专业的专业技能考证,这种教育形式,可以实现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证书多证制的教育。

在构建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衔接的教育形式时,应始终保证学历教育的教育教学质量,在课程设置上,必须要形成“基础教育模块+专业教育模块+职业技能模块”相结合的课程模式。

3 加强对函授站(点)的监督

各高校要建立严格科学的成高招生标准,使学校所属的各函授站(点)在招生过程中有章可循,避免因为争抢生源大打出手的情况发生;同时要对函授站(点)每两年进行一次评估,对评估不合格的函授站(点)给予警告整顿或取消招生资格,对于在评估中表现优秀的函授站(点)将给予物质上的鼓励及政策上的支持,并通过评选优秀函授站点来调动其招生积极性,通过“以评促建,评建结合”的方式推动函授站(点)规范管理,提高成人教育的招生规模和办学信誉。

(二)加强对成人教育制度的改革力度

1 致力于成高函授教育网络化

成高学生与普高全日制学生相比,存在着年龄较大,记忆能力较差,工作时间较忙和家庭负担较重的特点。但成高学生大多数是工作人员,有社会实践经验,专业理解能力较好,专业技能动手能力较强。所以,成高课堂教学应采用互动式、引导式、互助式的教学方式,使学生能利用有限的上课时间来加强学习能力的培养,成高集中面授侧重于解决专业技能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在成高的教学手段上,教师应充分运用网络技术,积极开发教学课件、网络课程,因为教学课件、网络课程具有学习时间自由、学习空间无限制以及课程资源丰富等特点,成高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兴趣和个人特点进行课程选择,学习时间可以根据自己工作的实际情况来安排,学习进度也可按照自己的接受能力来调控。

2 改革成人教育的课程设置

当前广西地区高校成人教育的专业课程设置主要以书本理论为主,缺乏专业技能的实用性与实践性内容,而成人教育应具有“理论适度,重在应用”的教学特点。所以,必须调整课程设置,补充应用性教学内容,强化实践教学环节,针对特别行业的企业员工对专业技能知识的需求,在课程安排中开设一些专业知识讲座,并结合企业单位的实践操作环节,让学生学以致用,为各类成人学生提供实时教学平台和非实时教学平台。

3 建设成人教育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目前,根据广西地区高校发展成人教育所出现的问题,必须引进相关特殊行业优秀人才为兼职职业技能教师前来授课,从而保证高校成人教育为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培养合格人才。为了建设高校继续教育的“双师型”师资队伍,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一要鼓励本校各专业教师继续学习本专业目前发展的专业知识,结合本地区经济社会的产业变迁和企事业单位的科研成果对成人学生进行职业技能培养和教育;二要从相关特殊行业企事业单位中聘用优秀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到高校为成人学生进行授课教育,由于这些人讲述的知识更贴近成高学生目前所从事的实际工作,所以更能促进成人学生在学业上的提升和专业技能上的补充。

(三)不断丰富扩大成人教育办学规模

1 校企合作要作为成人教育的发展重点

校企合作指的是以地区企事业单位的应用型人才需求为导向,高校和企业共同参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创新模式,校企双方应根据各自情况,诸如专业优势、学习实践场所以及企事业单位人才需求,来选择彼此认同的合作模式,由高校与企事业单位签订“定单教育培训协议书”,高校提供专业师资、课程设置以及实习场所,企业对学校提出培养要求,校企双方共同制订培养计划,或者通过校企合作,分期分批地在合作学校或企业内对企业员工进行短期集中培训,有针对性地解决企业员工在生产中遇到的问题,使企业员工的知识不断得以更新、技能不断得以提高。

2 整合各方面资源,形成多方面成高管理合作

广西地区的成人教育要想得到长远的发展,其下属的函授站(点)和各种培训机构就要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各个高校的成高招生和同一高校内的各个站点都存在着恶性的竞争,这造成了成高招生市场的混乱和招生资源的相对浪费,部分函授教学点成高招生人数少,却要硬着头皮开办上课,这增加了教学成本,甚至有些函授站(点)不管招到学生的多少通通不上课。因此,不同的函授站(点)应在其高校领导的牵头下,加强相互之间的招生与教务合作,把相同专业的成高学生集中到一起进行上课和教务管理,可以节约教学成本和管理成本。双方签订科学细致的合作协定,通过整合社会各方面的资源,形成多方面成高管理合作。

(四)不断提高成人教育的实用性和吸引力

1 继续推进“产学工”相结合的高校成人教育模式

西方教育方式的特点篇(4)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13)02-0077-06

一、前言

民办高等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弥补国家公共教育经费不足、满足人们多样化的教育需求、调整高等教育机构、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等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根据陕西省教育厅相关资料统计,截止2008年底,陕西省民办高等教育机构达到了37所。其中民办本科高校7所、高职院校10所、高教助学机构20所,在校生超过了26万,陕西民办高校的发展处在全国的前列。

20年来,陕西民办高校的蓬勃发展,推动了体育教学活动的不断改革。陕西民办本科高校体育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同时也存在着很多不足。具体表现在体育教学在学校整体发展中不太被关注和重视;民办高校体育教学管理体制随意、教学不规范;更多地模仿和照搬公办院校体育教学;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教学管理随意性明显;体育设施、场地等在规划时因缺乏体育部门的参与而造成投入大、外观漂亮但实用性差等现象。目前,国内外关于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研究很多,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研究氛围,但是,针对民办高校体育方面的科学研究,不论是和公办高校相比,还是和自身实践相比,都具有很大差距。这与民办高等教育在我国的发展时间短有着较大关系。通过查阅中国期刊数据库,研究陕西省民办高校体育教学方面的文章从1999年至今仅有十几篇,而且不够深入。

体育教学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质量。这里通过对陕西省民办高校体育教学与高等教育的同步发展历程进行纵向和横向的对比研究,深入分析研究20年以来民办高校体育教学活动的发展历程及其特点、规律,同时,对陕西省6所民办本科高校体育教学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借鉴公办大学公共体育课教学改革的成功经验,提出陕西省民办本科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发展的思路,探索体育教学发展趋势,为陕西民办本科高校进行体育教学设计与管理提供参考,强调民办高校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必须以重视和发展体育教育为有效途径之一。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这里以陕西6所民办本科高校近20年来的体育教学实践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分为以下两种:

1.文献资料法

通过文献资料了解国内外民办高校体育教学发展的相关信息。

2.实地调查法与访谈法

我们分别对陕西6所民办本科高校和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体育教学发展进行了实地调查,并对其学校相关的体育教师、主管校领导进行了访谈,了解这些高校的体育教学发展历史和现状。

3.问卷调查法

根据实地调查与访谈,设计调查问卷,主要发放的对象为学校体育教师、学生。

4.比较分析法

根据实地考察、访谈和问卷调查,对6所高校的体育教学发展情况进行纵向比较分析,对公民办之间进行横向比较分析

5.逻辑分析法

通过比较分析,研究陕西民办本科高校体育教学的发展历史和特点。

三、结果与分析

(一)陕西民办本科高校体育教学发展历史阶段及阶段特点

陕西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三个大的阶段,如表1所示。与之相对应的是,陕西民办本科高校体育教学的发展也经历了三个阶段,详见表2、表3所示。

针对以上表1~表3所提供的信息可以看出,陕西民办本科高校体育教学发展阶段及阶段特点与学校的发展阶段及特点具有极强的相关性。陕西民办本科高校各阶段的发展现状也相应的决定、影响并促进着各个高校体育教学相应阶段的发展状况。

陕西民办本科高校大都在建校初期实施了体育教学,仅西安培华学院例外。各校体育教学发展阶段基本相同,各阶段的时间则各不相同,每个阶段的时间长短也不相同,这些都是由各校的发展状况所决定的,但各校在三个阶段的特点却很相似,而且各校三个阶段的发展都是由下而上、逐步发展起来的。

(二)陕西民办本科高校体育教学特点

陕西民办本科高校体育教学突出了市场化、多元化和个性化三个特点。

1.市场化

民办高校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具有很强的市场性,其发展能主动适应生源,办学理念和专业设置紧跟社会需求,紧随社会脉搏,能根据市场需求变化及时调整发展方向。民办高校体育教学存在于民办高校的整体管理与运营之中,自然具有很强的市场化特征。

(1)师资队伍建设市场化。民办高校的体育教师来源复杂,其中既有离退休的专家、教授;也有外单位的离职人员;还有一大批应届毕业生,他们都是依据学校发展的需要,通过各种渠道招聘而来的。

在民办高校实施体育教学初期,因为民办高校整体影响力小,社会认同度低,很少有人愿意到民办高校任教,市场出现了供小于求的状况,当时的民办高校还无力建设自己的专职体育教师队伍。

20世纪90年代至20世纪末,民办高校进入大发展时期,民办高校体育教学进入规范发展期。这个时期随着民办高校整体实力增强,社会影响力不断提高,加之社会就业压力加大,市场基本上处于供求较为平衡的状态,民办高校抓住市场的有利之机,加快专职教师队伍建设,但不能完全根据体育教学的需要引进人才,教师队伍整体上在学历、职称、年龄结构上不尽合理。进入21世纪后,民办高校体育教师队伍建设主要体现在对现有教师队伍的培训和在职培养上,一方面不断提高自有教师的学历、职称层次,提高队伍素质;一方面,由于这个时期人力资源市场反应是供大于求的状态,民办高校严格根据自身体育教学需要,合理引进高素质人才,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另外,在队伍管理上,各民办高校也按市场原则运行,建立了激励与奖惩制度和进出机制,根据国家劳动合同法和教师签订相应的劳动合同,约定双方的权利与义务等事项,建立了一支相对稳定的动态的教师队伍。

(2)体育教学设计与管理市场化。目前,陕西6所民办本科院校体育教学模式、教学管理模式各异,教学内容不尽相同,但根据笔者实地调查、访谈发现,各校在进行体育教学设计时,都考虑了以下几个因素:学生的兴趣、爱好,体育教师业务素质状况、场地器材、教育经费的合理支出。在民办高校,这几个因素对体育教学的影响是绝对性的,尤其是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教育经费的合理支出,这两个方面正是民办高校体育教学市场化的具体体现。一方面,要尽可能地满足学生的需要,因为按照市场经济的理论,学生既是受教育者,也是消费者;另一方面,也要尽可能地节约教育经费。只有合理设计,细化管理,才能做到教育的提供者与受教育者,即学校与学生、办学者与消费者的利益均衡。而且,教学设计与管理也必然是一个动态的系统,要随着市场各因素的变化而变化,不断进行教学改革,创新教学管理,使民办高校体育教学市场充满活力。

2.多元化

多元化主要分为以下两种类型:

(1)教育类型多元化。陕西6所民办本科院校教育类型多元化是一个显著的特征。6所高校基本都是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存,学历教育主要为普通本科教育和高职高专教育,非学历教育为职业技能培训、职业资格考试辅导及自学考试助学。另外,有些高校加大和国内、国际高校联合办学,建立了学分互认制度,拓宽了办学途径,使教育类型多元化特色彰显。基于此,各高校体育教学类型必须要满足不同类别学生的学习需要,也呈现出多元化特色。

(2)教学模式多元化。教学模式多元化,一方面表现在各个学校的教学模式不同,如表4所示;另一方面,表现在一所学校内部,各高校针对不同类型的受教育者,设计了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以及相应的教学管理方式,这里以西安外事学院为例,如表5所示。

3.个性化

个性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教学模式的多元化是各校体育教学个性化的具体体现。由表4可以看出,各个学校体育教学模式各不相同,这是各个学校的实际情况反映在体育教学上的具体表现。前面在讨论市场化特征时已经说到,各校在进行体育教学设计时,都考虑了以下几个因素:学生的兴趣、爱好,体育教师业务素质状况、场地器材、教育经费的合理支出,而每个高校的具体情况各不相同,必须依据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这就是体育教学的个性化特征。

(2)尊重学生个性发展是体育教学个性化的必然方向。体育教学市场化要求要极大地满足学生的需要,而学生的需要又表现出了显著的个性化特点。现在的大学生性格迥异、个性彰显,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在进行体育教学设计、实施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始终要把尊重学生个性发展放在首位,将满足更多学生的不同需要、学生的体育个性,并将努力促进学生的体质健康作为进行体育教学的最终目标。

四、展望与建议

西方教育方式的特点篇(5)

一、多元化文化形势下声乐教育的现状

1.声乐教育在课程设置方面不够科学,缺乏一定的民族性

在现阶段的声乐教育中,我国的音乐院校中很多都设置的关于民族音乐的教育理论,以及西方式的教育形式,根据自身的文化基础进行专业的理论教育,从很多方面可以看出民族声乐教育在课程上涉及的内容还是比较广泛的,在教育上也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发展。但是根据现在的实际的教育情况来讲,在教育中还是缺乏一定的教育个性,不能很好的突出民族声乐教育的专业性,比如院方在进行教育课程的设计时只是设计了一些音乐教育的理论或是在钢琴方面基础性课程,例如乐理以及和声等。但是在民族音乐的教育中不仅要学习专业的音乐知识,还需要学生掌握传统的乐器以及音乐知识的来源背景等很多的知识,不能单纯的让学生掌握基础的理论知识。自改革开放以来,各个国家之间的交流在逐渐的增多,不仅是在经济方面还有文化方面的交流,现在的文化发展形势是既要引进国外的先进文化又要保持本国的固有的传统文化。在这样的状态中,民族声乐的教育避免不了会受到一定的影响。我国传统的声乐教育与国际上的声乐教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现在的声乐教育中,很多有关多元化的教育形式并没有真正的融入到声乐教育的教学中。

2.教育理念上过于的传统

民族声乐的学习与传统的音乐教育不同,民族声乐因为其存在很多的地域差异以及民族文化差异,所以在教育时需要更加的费心。在进行多元化的文化交流时也需要融入更多关于民族方面以及地域方面的文化。但是以这样的形式融入多元化的发展中并不是容易的事,很多时候会导致民族声乐教育更加的单一,并且没有一定的特点。在教学观念上更是比较落后,比如中国音乐学院的民族声乐教学就和西方美声唱法结合的很好,既有名族特色又有很科学的发声技巧。若想更好的促进民族声乐教育的发展,就需要从其自身的特点上进行教育,在保证其原有的民族文化特点的基础上适当的与现在的发展文化相结合,逐渐的增加一些具有多元化的教育形式。这样不仅能保证民族声乐的文化特点还能适应现在的经济发展形势。但是现在很多的高校教育中教师的教育方式逐渐的朝着西方的形式发展,虽然西方的教育形式非常的先进,但是很多时候并不适应我国的教育形式。教师应当在自己的教育基础上进行教育方式的创新,不能只是一味的模仿西方的教育,从实际出发进行改善。

二、多元化文化发展形式下民族声乐发展的分析

1.提高民族声乐认识,更新教育观念。文化多元化的形式下对于民族声乐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是也进一步的促进了民族声乐教育的发展与提升。在进行民族声乐教育的发展时需要对其进行重新的定位以及教育规划。自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西方文化不断的与我国的传统文化进行冲突,所以在发展民族声乐的教育时需要结合我国与西方的文化,积极的进行交流与发展,逐渐的拓展我国民族声乐的视野以及发展渠道,及时的进行审时度势,准确的定位。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重新考虑:第一,在进行民族声乐教育中,一定要结合实际的教学方式进行教育上的创新,不能一味的引进西方的教育形式,很多时候西方的教育形式不一定就是和我国的教育,需要进行改进或是完善;第二,丰富教学的体系,在进行声乐教育的教育体系方面改革时,需要逐渐的扩展教育体系的形式,将中西方的民族文化等积极的融入进去,这样就可以丰富民族声乐教育的形式,更好的促进民族声乐的发展。

2.改革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改善教育模式上的创新,声乐教育中教师非常的重要,是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多元化文化的格局发展下,声乐教育教师需要进行自身教育理念的更新,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提高自身专业性的加强,比如在专业的素养方面以及综合的文化素质方面。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在多元化的基础上教师的专业素养方面的提升。熟练掌握声乐教育中各种教学方式的技能,让自己在声乐的教育中逐渐的增长自身的知识,形成教师自己的教育特点,同时还要把握好教育的方式,运用正确的教育形式对学生进行教育。

在多远化的发展形势下,进行声乐教育的改革首先需要做的就是创新教育的理念改革教育的课程设置以及教学模式。因为在我国的声乐教育中还是以传统的教育理念为主,教育的目标就是为了培养高质量的学生以及音乐人才。但是对于民族声乐的教育不仅是要培养学生的声乐水平主要是为了丰富其文化涵养。在这样的情况下就需要教师进行教育理念的创新,结合西方先进的教育形式进行教育方式上的创新以及改革。民族声乐的教育主要是为了使我国的民族文化逐渐的走向世界,并不单单是培养学生的音乐方面的成就。在国际上,不管是什么样的音乐文化都是没有国界的,可以进行相互的学习与借鉴,教师在进行教育中一定要为学生建立良好的教育环境,活跃的课堂氛围,积极的鼓励学生之间进行沟通与交流。

西方教育方式的特点篇(6)

“战略决定成败”,选择了正确的发展战略就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西部民族地区新建本科院校诞生于高等教育竞争激烈的世纪之交,必须选择一种有助于自身获得生存和发展机遇的战略方能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它就是错位式发展战略。

一、错位式发展战略

要准确把握错位式发展战略的内涵,首先需要对错位与错位发展等概念做出清晰界定。

1. 错位与错位发展

“错位”一词古已有之,古汉语中写作“错立”(立读wèi,古字“立”通今字“位”),意指“移动位置,离开本体”①。时至今日,“错位”一词已经有了新的用法,即表示事物在体位关系上求异性的变动趋向,如错位经营、错位发展等等。从这一意义上说,“错位”乃是为了实现正确生存和健康发展的积极方式。

伴随“错位”一词的广泛应用,错位发展也逐渐成为一个应用频繁的术语。“错位发展”指行为主体根据自身的条件,有意识地选择一种与众不同但却有利于自己的方式和路径来谋求发展。从本质上讲,错位发展体现了一种求异思维和差异化战略思想,是一种典型的竞争性战略。

2. 错位式发展战略

错位式发展战略,是建立在核心能力战略理论基础上,借鉴了产业竞争分析理论之差异化和专一化两大通用战略思想创新出来的一种新的战略类型。实际上,错位式竞争的实践古已有之。2300多年前春秋战国时“田忌赛马”的故事就很值得借鉴。在孙膑的指点下,田忌以“己下马对彼上马、己中马对彼下马、己上马对彼中马”的策略,三局两胜赢了齐威王。由此可见,错位式竞争是非常重要的,它有助于弱势群体赢得生存的空间和发展的机遇。

高等学校的“错位式发展”战略,是指高等学校要想在竞争激烈的高等教育市场中求生存谋发展,必须选择一种与众不同的发展方式,另辟蹊径,突出自己的办学特色,走自己独特的发展之路,实质上就是高等学校的差异化发展战略。目前,我国共有2000多所普通高等学校,学校的层次、类型、培养目标各不相同,同位竞争的现象比较普遍,其结果是千校一面,毫无特色可言。这是违背科学发展观的发展模式,严重阻碍了高等学校的科学发展。因此,推进高校错位发展是时展的必然要求。

二、西部民族地区新建本科院校选择错位式发展战略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西部民族地区新建本科院校,顾名思义,是指办学地点在西部民族地区的新建本科院校。其中,西部是指重庆市、四川省、贵州省、云南省、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西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共12个省市区;民族地区即指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包括自治区、自治州和自治县(旗);新建本科院校是指1998年以来教育部正式批准实施普通本科教育的所有高校。截至目前,西部民族地区新建本科院校共有24所。

1. 西部民族地区新建本科院校错位式发展的客观必要性

西部民族地区新建本科院校实施错位式发展战略,首先,有利于满足社会对高等教育多样化的需求。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高等教育已经全方位地融入到现代生活,大学已经完成了从封闭的“象牙塔”向开放的“服务站”的转变。“沸腾”的社会生活要求高等教育提供多样化的服务,以满足其多样化需求。其次,有利于凸显学校的办学特色。世界高等教育演进的历史一再证明,任何一所成功的大学都是具有自身特色的大学。没有自身特色的大学,必然缺乏竞争力和生命力,也就失去了持续发展的基础,更谈不上知名度和美誉度。错位式发展可以培养学校的比较优势和核心竞争力,可以彰显自身的办学特色,可以避免与其他高校的同质竞争。因此,西部民族地区新建本科院校在升本之初选择一条与众不同的发展道路——错位式发展之路,既能满足社会的多样化需求,又能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优势。

2. 西部民族地区新建本科院校错位式发展的现实可行性

西部民族地区新建本科院校实施错位式发展战略,首先符合国家鼓励高等学校特色办学的政策和要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促进高校办出特色。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发挥政策指导和资源配置的作用,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教育部原副部长周远清也曾指出:“各个学校一定要办出特色。国家需要多种层次、多种类型、多种规格的人才,各个学校实际上也属于不同的层次和类型,担负着不同的人才培养任务,具有不同的办学环境和特长,都应在各自的领域内办好自己的学校,也完全有能力办出自己的特色和高水平。”②其次,西部民族地区新建本科院校自身的发展实际允许其选择错位式发展战略。众所周知,西部民族地区新建本科院校或是由普通专科升格而来,或是从成人本科高校转型而来,或是由几所院校合并而来,无论其前身的性质如何,它们都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办学传统,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建构了一套相对成型的组织框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资源结构,拥有了自己独有的学校文化与精神等等。所有这些都为西部民族地区新建本科院校实施错位式发展战略提供了现实条件。

三、西部民族地区新建本科院校实施错位式发展战略的对策

1. 科学分类,准确定位

西部民族地区新建本科院校错位式发展要依据我国乃至世界高等教育的分类标准、当前乃至未来社会的多元需求以及学校自身的发展现状,科学准确地确定自己的位置,进而瞄准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

首先,西部民族地区新建本科院校应定位于教学服务型大学。目前,世界上关于高等学校分类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众说纷纭。在我国,许多学者对高等学校分类进行过研究,取得了较为系统的研究成果。华中科技大学的刘献君教授认为,国家除了要建设研究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教学型大学外,还应建设一批教学服务型大学,并撰文专门论述了教学服务型大学的内涵。他认为,所谓“教学服务型大学是以本科教学为主,根据条件和需要适度进行研究生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以服务地方为宗旨,培养地方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产出地方需要的应用性成果;大力开展以满足社会需要为目的的各种服务活动,形成为地方全方位服务的体系”③。西部民族地区新建本科院校多数由专科院校发展而来,办学历史较短,师资力量相对薄弱,专业建设水平不高,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将以本科教育为主;地处西部民族地区,且多为所在地唯一一所大学,承载着推动地方社会发展的使命,其教学和研究必须坚持以服务地方为主;财政来源以地市级政府拨款为主,与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关系紧密,已经与地方形成共生关系,应建立起为地方提供全方位服务的体系。从西部民族地区新建本科院校发展的各种特征来看,它应该归类于教学服务型大学。

其次,西部民族地区新建本科院校要着眼于应用型本科教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于20世纪70年代组织制定了世界上第一个《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作为对各国教育的指导和进行教育统计的依据,经过反复征求意见和论证,于1997年1月25日正式,此分类法将高等教育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相当于我国高等教育的专科、本科和硕士研究生教育阶段,第二阶段相当于我国高等教育的博士研究生阶段。本科教育分为理论型和应用型两种,理论型本科教育学习年限较长,一般为4年或4年以上;应用型本科教育学习年限较短,一般为2-3年,也可以延长到4年或更长,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获得从事某个职业或行业所需的实际技能和知识,也就是获得劳务市场所需要的能力与资格。西部民族地区新建本科院校定位于教学服务型大学,无论是其学制年限,还是其课程内容,抑或其教育目的,都与应用型本科教育相吻合。从本质上看,教学服务型大学实施的就是应用型本科教育,因此西部民族地区新建本科院校应该瞄准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办学方向。

2. 立足西部民族地区,突出区域特色

西部民族地区新建本科院校地处西部民族地区,其办学必须坚持立足地方、依托地方,以西部民族地区为其生存之基石、发展之根本,把突出区域特色作为办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首先,依据西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构建学科专业结构,为当地培养“留得住、下得去、用得上”的应用型人才。高校的学科专业是人才培养的载体,同时人才培养的规格又决定着学科专业建设的思路。对西部民族地区新建本科院校而言,无论是其学科专业构建,还是其人才培养,都应该重点考虑西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为此,西部民族地区新建本科院校应开展深入的调查研究,了解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并根据地方支柱产业和资源优势状况,抓好有地方特色的重点学科和特色学科建设,积极发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新兴专业和紧缺专业,优化专业结构,拓宽专业口径,对接地方支柱产业和经济结构。同时,西部民族地区新建本科院校还要依据西部民族地区人才需求的特殊实际,确定应用型人才和一专多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改进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完善人才培养的“需—产—销”机制,从而培养出既能适应又能促进西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类人才。

其次,依据西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开展科学研究,健全社会服务体系。西部民族地区新建本科院校的科学研究应当从西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从挖掘当地历史文化遗产和当地资源开发利用着手,突出科研的地方性和民族性特点。一方面要关注地方民族历史文化遗产的挖掘、整理、保护和传承。西部民族地区蕴藏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宝藏,有着独特的民族历史文化资源,借助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开展科学研究是其科研的重要特征。另一方面西部民族地区新建本科院校在关注基础研究的同时,要更加积极主动地开展应用研究和成熟技术的推广转化,推动地方传统产业的升级换代和提高产品科技附加值,同时还要积极参与地方关于社会进步、科技开发、产业发展等重大课题研究,为推动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服务。

第三,引领当地文化建设。大学在推动文化传承、文化交流和文化创新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西部民族地区新建本科院校作为当地为数不多或唯一的本科院校,对当地文化建设与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文化传承方面,西部民族地区具有优秀的文化传统,保护、传承这些优秀文化并不断使其发扬光大是西部民族地区新建本科院校不可推卸的责任。在文化交流方面,西部民族地区新建本科院校大多地处地市中心城市,通过专家讲学、学术会议、志愿者服务、文化下乡、推广普及科学文化知识等方式承担着当地文化交流的责任。在文化创新方面,大学本身就是知识创新的场所,同时也是文化创新的场所。对于一个地市中心城市而言,除顺应当代社会的主流文化以外,往往还会拥有适合本地“土壤”的地域文化。这种文化根基深厚,但又常常是零散而不系统,西部民族地区新建本科院校对此负有挖掘、整理、发展、提升的责任,从而使其成为当地社会文化创新的主力军。

3. 发挥民族优势,凸显民族特色

在新的历史时期,西部民族地区新建本科院校必须切实承担起历史赋予的伟大使命,始终坚持为西部地区服务、为民族地区服务的方针,发挥民族优势,凸显民族特色,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真正把学校建成少数民族人才培养基地、民族优秀文化传承保护基地、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研究咨询基地,从而为西部民族地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

首先,西部民族地区新建本科院校在办学宗旨上要凸显民族性。1979年,国家民委、教育部《关于民族学院工作基本总结和今后方针任务的报告》指出:“现在,我国进入新的历史时期,民族学院必须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坚决执行新时期党和国家对民族工作的任务,大力培养四化所需要的具有共产主义觉悟的政治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为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几十年来,民族院校乃至民族地区的非民族院校始终都在按照这些要求,坚持把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服务作为自己的办学宗旨,并将办学宗旨落实到学校的招生、学科专业设置、师资队伍建设、教育教学、毕业生就业等各个办学过程和环节之中,以满足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对各类人才的需求。西部民族地区新建本科院校作为民族地区的高等院校,应当坚持为西部少数民族和西部民族地区服务的办学宗旨,从而在办学宗旨上确立错位式发展的思想,走出一条差异化、个性化却又满足特定需求的道路。

其次,西部民族地区新建本科院校在专业设置上要凸显民族性。在专业设置方面,西部民族地区新建本科院校要增设一些带有民族特色的专业,如民族语言、民族经济、民族历史、民族艺术、民族体育、民族建筑、民族旅游等。西部民族地区新建本科院校所设置的这类特色专业,都是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反映,是少数民族智慧的结晶,对于弘扬和研究少数民族文化,促进少数民族自身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要下大力气把这些专业做大做强,使其成为学校的品牌专业,凸显专业设置与专业建设的民族特色。同时,为了适应西部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西部民族地区新建本科院校在办好传统民族特色专业的基础上,还要积极发展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亟需的常规专业。

第三,西部民族地区新建本科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上要凸显民族性。西部民族地区新建本科院校置身于民族地区,其校园文化不可避免地带有民族性,民族语言、民族风俗习惯、民族宗教信仰、民族服饰、民族艺术都汇集于校园文化中,“这使民族院校的重大文化价值——民族文化的凝聚机制得以展现。形象地说,就是使‘—体多元’的中华文化中的‘多元’,不仅展示‘你我’各自的风采,而且更有利于促进‘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一种更高的层次上继承、弘扬和创新。”④尤其是在推行教育国际化的今天,西部民族地区新建本科院校富有魅力的校园文化就越加显得独特和珍贵,—方面,西部民族地区新建本科院校要努力传承和弘扬西部地区各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另一方面,西部民族地区新建本科院校要积极促成西部地区各民族优秀文化的共享。

注释:

①罗竹风. 汉语大词典(第11卷)[M]. 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3.

西方教育方式的特点篇(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463(2012)04-0016-02

2010年我国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各省也相继制订并实施了学前教育发展行动计划。在学前教育面临重大发展机遇之时。我们也要面对学前教育想获得长足发展的挑战。我国的学前教育基础薄弱,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差别大,农村、民族地区发展滞后等特点决定了我国学前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在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尤其是西部的农村地区。笔者认为,西部农村地区在发展学前教育的实践过程中,只有使教育的发展与本地区经济、文化、地理环境的特点相适应,才能更好地贯彻落实国家的学前教育发展规划,探索出适合西部农村地区学前教育的发展模式和具体的方式方法。

一、西部农村地区学前教育的发展现状分析

我国西部农村地区经济发展落后,生态环境恶劣,文化信息传播渠道闭塞,这就导致教育的发展相对滞后。虽然国家实施了很多发展西部教育的项目,西部基础教育的发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作为基础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学前教育却一直没有得到实质性的发展。目前,西部农村地区的学前教育整体表现出基础薄弱、形式单一、师资水平低、教育质量低下、发展不平衡、地区差距大的特点,有些地区的学前教育甚至处于空白状态,发展更是无从谈起。

我国西部农村地区的学前教育形式主要包括乡镇中心幼儿园、学前班、村办幼儿园、各种形式和水平的民办幼儿园。乡镇中心幼儿园由乡镇统一管理,相比农村其他形式的学前教育机构,其规模、教学质量、师资、入园率都较好。但这类幼儿园都位于乡镇的中心地区。无法满足农村偏远地区幼儿的教育需求:附设在小学的学前班和小学统一管理,这是西部农村地区学前教育的主要形式。入小学前大多数幼儿会上学前班,和小学生共享小学的教育资源,但教学小学化的倾向非常严重;村办幼儿园也是西部农村地区学前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有的村办幼儿园附设在村小学内,但不归小学管理,有的村办幼儿园利用村委会的房舍进行教学,教学设施单一,只有基本的桌椅板凳和黑板,没有其他的玩具、教具等教学设备;农村民办幼儿园的发展水平参差不齐,有规模较大、基本教学设备齐全的幼儿园,但这类幼儿园较少。还有一种是个人在自己家中举办的幼儿班,这种幼儿班的特点是混龄、数量不等、流动性大,教育质量低下,只起到对幼儿进行看护的作用。

二、西部农村地区学前教育的发展路径探析

笔者在分析了西部农村地区学前教育的发展现状后,对西部农村地区学前教育的发展路径做了一些思考。

1.重点加强公办幼儿园的建设

西部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落后,很多地方交通不便,生活环境差。导致教育的发展也比较滞后。公办幼儿园在很多农村地区少之又少,有些地区甚至连乡镇也不能保证有一所公办幼儿园。近几年,农村学龄人口呈现逐渐减少的趋势,国家实施基础教育资源配置改革,撤并了很多小学,导致的结果就是附设在小学的学前班也一起被撤消,这样就使得很多幼儿无法接受学前教育。笔者认为,要从根本上解决西部农村地区学前教育的问题,主要还应依靠政府投入和管理的公办幼儿园。

(1)由政府出资组织新建一批符合教育标准的公办幼儿园。目前,各省已经在“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的部署下开始新建一批幼儿园,确保每个乡镇至少有1所公办幼儿园。新建途径可以采取鼓励村集体创办、政府和村集体合办、乡镇中心幼儿园在所属区域的农村地区办分园三种形式。其中由政府学前教育管理部门牵头。组织指导乡镇中心幼儿园在所属区域的农村地区办分园的形式是较好的选择,这样可以提高和确保农村学前教育的师资水平、教育质量、办学条件,从而在农村地区实现以乡镇中心幼儿园为中心的教育网络。

(2)将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后空闲出来的教育资源优先改建成幼儿园。这种改建方式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学前教育发展的实践探索中已经非常成熟了,从节约成本和园址选择方面来说比较适合农村幼儿园的发展。如。陕西洛南县自2006年开始加大发展农村幼儿园建设以来,全县25个乡镇都建起了中心幼儿园,其中绝大多数是利用中小学闲置校舍改建而成的。洛南县的成功经验证明改建方式非常适合农村幼儿园的建设,目前很多省份的“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中都采取了这种改建方式。

(3)合理发展“小幼合办”,规范、完善小学附属幼儿园的建设。公办小学附属幼儿园是西部农村地区学前教育的基本办园形式。我们在幼儿园建设过程中应具体分析每个农村地区的具体特点。从而扬长避短,使学前教育得到真正的发展。如,有些农村地区的幼儿人数较少,不适合建立大型的独立幼儿园,则可以合理发展“幼小合办”的方式。然后根据幼儿人数的多少实行独立建制或统一管理。“幼小合办”的方式是西部农村地区发展学前教育的有效途径,一方面,采取这种方式可以实现规范教育资源的共享,如规范的操场、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设备、网络教育资源等,即利用基础教育的义务性效应加强学前教育的普及;另一方面,采取这种方式必须要改革传统的学前班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很多不规范行为。目前,很多小学附设的学前班教育在教育理念、教育方式、教育内容等方面的小学化倾向非常严重,采取“幼小合办”的方式时一定要改变这种局面。使学前教育真正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

当然,西部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不仅需要数量上的保证,更重要的是质量的提升。乡镇中心幼儿园的示范引领作用是提高农村学前教育质量的核心,当地的教育部门在这方面也要给予大力支持,积极进行组织协调,为乡镇中心幼儿园的各种业务指导和交流活动提供经济补助和政策支持等。乡镇中心幼儿园也要明确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不仅是对农村各个地区的分园进行直接的业务管理和指导。还要对其他类型的幼儿园进行间接的业务指导。乡镇中心幼儿园对其他幼儿园的业务指导可以尝试以下方式:组织定期的不同内容的师资培训,为幼儿教师提供跟班学习机会。组织定期的教育交流活动,对特别偏僻、贫困的农村幼儿园提供全方位的帮扶。

2.合理发展并规范民办幼儿园

民办幼儿园是当前西部农村地区学前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补充力量,政府要做的就是规范和引导它们的发展,并给予大力的政策支持和经济扶持,使民办幼儿园在学前教育的发展中发挥出最大价值。

(1)西部地区各省应制定民办幼儿园管理制度,严格审批,加强对民办幼儿园的监督和管理,不管是有一定规模的大型民办幼儿园,还是小型的家庭式幼儿班,都要定期进行检查和考核,对不符合教育标准和卫生标准的幼儿园必须给予限期整改或取缔,从制度上规范民办幼儿园。

(2)对民办幼儿园的创办和发展给予各种政策支持。目前各省采取的扶持政策有保证用地、减免税费、以奖代补、派驻公办教师、购买服务等多种方式,西部农村地区的各级政府可以根据自身的具体特点,采取适合本地教育发展的扶持政策,促进农村民办幼儿园的发展。

(3)加强民办幼儿园师资的稳定性。西部农村地区各级政府部门应该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解决民办幼儿园师资短缺、流动性大和专业性差等问题。笔者认为,提高民办幼儿园教师的工资和福利保障是解决师资问题的关键。此外,政府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将民办幼儿教师的职称评定纳入中小学职称评审系列;为农村幼儿教师提供特别生活津贴;为达到一定工作年限的民办幼儿教师办理医疗、养老保险等;在培训机会、评优奖励等方面与公办教师同等对待,保障民办幼儿教师的权益,提高其工作的积极性。

3.发展非正规的学前教育形式

西方教育方式的特点篇(8)

(一)创业教育课程缺乏区域特色

高职院校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己任,其创业教育也必须融入区域经济与文化的内涵。而当前高职院校开展的创业教育缺乏服务地方的意识,没有去寻找区域经济与创业教育融合的切入点,也没有建立学校自身发展与区域经济共同进步的良性互动机制,更没有以此为基础调整创业教育的课程设置以及合理设计其知识结构。这些因素导致了创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的脱节以及大学生无法主动实现与地方经济发展所需人才的有效对接。

(二)创业教育课程缺乏技术性特色

没有围绕高职教育的技术性特点和学生的技能特长来设计合理的课程模式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应该结合这些特点进行,注重培养学生的创业技能技巧和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然而,我国许多高职院校基本上还在沿用普通高等教育模式,侧重创业理论知识的培养。

(三)创业教育课程设置及教材内容缺乏针对性

在创业教育课程设置过程中,忽视学生的差异,对不同专业、不同个性特点的学生无差别对待,进行同一种创业教育。同时,教材内容也缺乏针对性,没有本土化特色,所使用的教材多为市面流通的大众读本。这类教材理论深度和实践广度都不够,更谈不上针对性,这就难免造成课程体系的“同一化”,使得创业教育不能达到预期效果,进而导致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不高。

(四)创业教育实践课程薄弱

创业教育的实践性很强,仅靠几节理论课远远不够。而实施创业实践课程的学校较少,开展了实践课程的学校也还停留在较低的层次,主要是创业计划大赛、校内开店铺等形式。另有一些高职院校强制学生参加各类技术考级,让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接触校外企业,技术无法实践,创业教学的效果难以落实。创新与创造不能平庸化为简单的书面理论,也不能被认为是单纯的技巧与操作。

二、结合当地特色设置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课程

创业教育的课程模式主要分为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两大类。以下从这两个方面探讨如何结合当地特色设置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课程。

(一)理论教学课程

理论课程可分为学科课程和案例课程。学科课程主要以课堂授课的形式传授知识,注重培养创业精神、创业意识和发展创业人格。案例课程主要让学生学习创业成功和失败的案例,从中吸取经验教训,归纳总结出方法和规律。结合学科课程和案例课程的特点,创业教育首先要学习基础理论知识,其次,要专门开辟当地社会经济等方面的知识内容,让学生全面认识与了解这些特点,帮助学生构建新的创业教育内容体系,并尽早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等有选择地形成特点和风格各异的创业意识。以江西的高职院校为例,创业教育除基本的理论知识学习外,还可以增加具有江西特色的知识内容。如:旅游专业的学生可以增加江西的旅游文化资源内容的学习模块。江西境内群山连绵,江河纵横,具有独特的山水文化资源;江西悠久的历史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拥有宗教文化、书院文化、名人文化、建筑文化等历史文化资源;江西是革命圣地,南昌是八一军旗升起的地方,井冈山是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一个革命根据地,这些构成了江西特有的红色文化。[3]这些文化资源的学习可以为学生将来成为旅游行业相关的创业人员奠定基础。还可让学生了解当前江西省各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特点及相关方面的知识,方便学生毕业后围绕居民生活的家政、安全保卫、环境卫生、养老托幼、医疗保健等社区服务业发挥自己的特长,开展创业活动。把江西的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变为学校创业教育的资源与创新优势,让学生在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增加创业所需要的广博的知识和复合型的知识结构,并加强学生生活和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传统内容与新观点、新问题的联系。

西方教育方式的特点篇(9)

一、西藏职业教育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一)西藏职业教育的历史演变

西藏职业教育是社会变革与历史演变的产物,带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它最早起步于西藏和平解放初创办的藏族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培训,以及进藏部队藏语文训练班;形成于民主改革后,在经济社会文化教育不断发展推动下,逐步兴办起以师范、交通、邮电、卫生、财经、银行等行业为主的中等职业学校、技工学校,并开展了各种形式和内容的岗位培训;发展于改革开放新时期,20世纪80年代各地区兴建了一批职业中学和职教中心;调整于20世纪90年代末,对全区中等职业教育结构和布局进行了必要的整合;提高于新世纪,加强了重点职业学校建设和国家重点建设示范性职业学校建设,带动了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促进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为适应西藏跨越式发展对高素质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需求,2005年成立了全区第一所职业技术学院,标志西藏初、中、高等职业教育体系的基本确立。伴随着“西藏中华职业教育社”的成立,西藏职业教育开始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但与兄弟省市相比,从总体来看,西藏职业教育因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影响,起步较晚,基础薄弱,发展相对缓慢,而且内部各层次发展和结构布局还需进一步协调优化。

(二)西藏职业教育发展趋势展望

1.价值取向协同化。“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西藏职业教育是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坚持为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服务,不断适应地方产业结构的调整变化,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立足西藏,面向农牧,服务经济,主动融入西藏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整体发展中去,形成与区域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相适应的同步、协调、健康发展的总体格局,为西藏培养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各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发挥“科教兴藏、人才强区”的重要作用,应是西藏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价值取向。

2.办学体制多元化。不断改革创新办学体制,学习借鉴内地省市先进的办学经验,发挥区地县“三级”作用,探索构建“一主多元”办学新体制,形成以国有公办为主、民办、校企和中外合作办学等共同参与的多元化办学体制发展新格局。同时,积极推进办学形式和模式的改革和创新,逐步形成职业学院、职业高中、职业中专、职业初中、职工培训和函授教育并存,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各类培训、职前教育和职后培训结合的多规格、多层次、与区域实际和发展相适应,灵活多样的办学体制和机制。

3.教育结构立体化。西藏幅员辽阔,人口稀少,经济欠发达。劳动力结构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仍然是以多类型、少批量、重应用为主导。因此,西藏职业教育应在系统分析教育现状和发展环境及趋势的基础上,对系统内部各层次结构和资源配置,以及与基础教育、普通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的关系等进行综合统筹考虑,把握好各个层次的动态结构,整合现有教育资源,协调好各方关系,构建起以高等职业教育为龙头、中等职业教育为主体、初等职业教育为前导的层次结构比较合理且互为补充、相互渗透的区域职业教育网络,逐步形成具有西藏特色的初中高协调发展的立体化职业教育体系,体现出区域性、战略性、宏观性和层次性的特点。

4.发展目标现代化。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西藏职业教育要加快教育思想、教育培养目标和教育内容方法、手段,以及教育管理上的现代化建设,尤其要重视利用电化教育(远程教育)等手段,弥补西藏地理偏远、交通不便、信息不畅的不足。

5.资源配置市场化。深化改革,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西藏今后经济发展的重点工作。这不仅为西藏职业教育发展(招生就业)提供市场化的可能,而且为职校师资、经费、教学仪器设备、图书、设施等资源配置创造了社会化的条件。校际教师交流合作、跨行业和区域教育资源互惠共享、校企多渠道合作、办学经费融投资、组建职业技术教育集团等,都应成为西藏职业教育发展的新视野和新途径。

6.人才培养终身化。在知识经济时代,终身不断地学习已成为社会每个成员的必然选择。西藏职业教育在世界教育终身化发展的大趋势下,应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人的现代化要求,构建具有西藏职业教育特色的终身化教育新体系,加强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尤其要加强农牧区职业技术培训,使每个人在生产劳动和职业生命周期的各个不同阶段都能得到学习提高的机会,为充分就业,脱贫致富,推进西藏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提供人力资源的支撑。

二、西藏职业教育的发展模式及特征

(一)西藏职业教育的发展模式

它是指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结合西藏的区情,遵循教育规律,研究探索西藏职业教育发展的理论构架与实践途径。我国华南、华北、华东沿海地区是经济发展最快和现代化水平最高的地区,基于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各自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职业教育范型。其中,上海依托高度城市化、国际化发展所形成的“城市拉动型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 ,对于研究探索西藏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上海城市拉动型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是在中央政策支持和政府推动下,走内聚外引资源的发展道路,实现拉动其外向型经济蓬勃发展的结果。西藏职业教育的发展虽不具有上海那种高度发展的科学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以及市场化、产业化的经济社会条件,但中央对西藏的长期政策扶持和政府宏观调控,以及全国支援西藏,无疑是西藏实现跨越式发展最有利的外在条件。强势的中央政策扶持和政府宏观调控以及全国援藏,有力拉动了西藏职业教育发展,使西藏职业教育具有充足条件进行较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办学体制机制的改革、教育教学资源的整合、“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高质量现代化实训中心建设等。“跨越式发展内驱外拉合力推进型发展模式”,应成为西藏职业教育发展鲜明的区域特色。

(二)西藏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的基本特征

1.区域性与民族性交融。西藏职业教育是在西藏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人文基础上生成和发展起来的,其发展必须充分发挥本民族的区域和民族特色优势,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坚持走特色发展的道路,合理利用区域资源,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特”,努力形成区域性与民族性交融的发展模式。

2.后发性与跨越性统一。西藏职业教育起步较晚,后发性特点和跨越式发展态势是其重要特征。从外部机遇看,长期以来中央对西藏的特殊政策及其他省份的大力支援,为西藏职业教育发展注入了政策优势与财政的动力和活力。世界和我国现代职业教育发展形成的许多成功范例经验,也为西藏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技术借鉴参照。从内部特质看,青藏铁路竣工通车,西藏经济连续增长,现代产业建设发展,社会局势稳定,为西藏职业教育发展创造了经济基础和社会条件。但根据西藏的生态环境和发展基础,西藏职业教育不宜走发达地区“提高办学层次、完善教育体系”的职业教育发展道路,也不能走常规型随遇而安的道路,而应充分认识、把握、发挥后发特质中潜在的优势,增强机遇意识,确立超常规跨越式发展战略,走“内驱外拉跨越式发展”,尤要“以特色求发展”的内涵式发展道路,正确处理好规模、结构和质量、效益的关系,形成良好的可持续发展机制,逐步走出西藏职业教育健康、快速、协调、可持续发展之路。

3.宗旨性和人本性和谐。西藏是以藏族为主体的多民族集聚地区,民族团结关系国家稳定。西藏职业教育在发展战略思路上,应牢固树立和谐发展的理念,把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办西藏人民满意的教育这一宗旨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融于一体,以高度的使命感和强烈的责任感,把自身的发展纳入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规划中去,按照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积极开展多种层次和形式的职业教育,为劳动者提供学习培训的机会,降低青壮年文盲率,强化西藏劳动者的人力资本,提高整体素质,实现为西藏发展服务的宗旨性,满足人民的需求。

2.办学体制多元化。不断改革创新办学体制,学习借鉴内地省市先进的办学经验,发挥区地县“三级”作用,探索构建“一主多元”办学新体制,形成以国有公办为主、民办、校企和中外合作办学等共同参与的多元化办学体制发展新格局。同时,积极推进办学形式和模式的改革和创新,逐步形成职业学院、职业高中、职业中专、职业初中、职工培训和函授教育并存,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各类培训、职前教育和职后培训结合的多规格、多层次、与区域实际和发展相适应,灵活多样的办学体制和机制。

3.教育结构立体化。西藏幅员辽阔,人口稀少,经济欠发达。劳动力结构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仍然是以多类型、少批量、重应用为主导。因此,西藏职业教育应在系统分析教育现状和发展环境及趋势的基础上,对系统内部各层次结构和资源配置,以及与基础教育、普通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的关系等进行综合统筹考虑,把握好各个层次的动态结构,整合现有教育资源,协调好各方关系,构建起以高等职业教育为龙头、中等职业教育为主体、初等职业教育为前导的层次结构比较合理且互为补充、相互渗透的区域职业教育网络,逐步形成具有西藏特色的初中高协调发展的立体化职业教育体系,体现出区域性、战略性、宏观性和层次性的特点。

4.发展目标现代化。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西藏职业教育要加快教育思想、教育培养目标和教育内容方法、手段,以及教育管理上的现代化建设,尤其要重视利用电化教育(远程教育)等手段,弥补西藏地理偏远、交通不便、信息不畅的不足。

5.资源配置市场化。深化改革,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西藏今后经济发展的重点工作。这不仅为西藏职业教育发展(招生就业)提供市场化的可能,而且为职校师资、经费、教学仪器设备、图书、设施等资源配置创造了社会化的条件。校际教师交流合作、跨行业和区域教育资源互惠共享、校企多渠道合作、办学经费融投资、组建职业技术教育集团等,都应成为西藏职业教育发展的新视野和新途径。

6.人才培养终身化。在知识经济时代,终身不断地学习已成为社会每个成员的必然选择。西藏职业教育在世界教育终身化发展的大趋势下,应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人的现代化要求,构建具有西藏职业教育特色的终身化教育新体系,加强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尤其要加强农牧区职业技术培训,使每个人在生产劳动和职业生命周期的各个不同阶段都能得到学习提高的机会,为充分就业,脱贫致富,推进西藏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提供人力资源的支撑。

4.内生性与外促性结合。由于特殊历史和自然条件的限制,西藏职业教育资源相对薄弱,无论经费投入、基础设施建设、师资队伍培养与内地职业教育相比都还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在发展战略上必须将内部基础能力和外部环境条件整合形成合力,依据本地区内部发展基础能力与外部环境条件进行合理规划,赢得又快又好的发展。

三、西藏职业教育发展策略

(一)确立“科教兴藏、人才强区”的西藏职业教育发展战略意识

首先,当务之急要大力传播普及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全体公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水平,逐步摆脱封闭狭隘的传统思想观念影响和束缚,树立起改革开放、发展创新、竞争的新观念。其次,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加强政策导向,提高对职业教育重要性的认识。第三,切实下大力气办好各类职业教育,尤其办好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让广大农牧民群众从切身利益中感受职业教育带来的福祉,进而改变并扬弃传统陈旧的观念,在全社会营造起重视、支持、参与职业教育的氛围。第四,重视宗教改革,加强制度建设。既保证信教群众的信仰自由,又使现行藏传佛教的内容和宗教活动方式等更适应现代西藏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

(二)探索 “一主多元”的西藏职业教育发展新机制

长期的对藏援助和大量的政府投入体制,有力推动了西藏社会经济和文化教育的跨越性发展。西藏职业教育应抓住中央西部大开发战略给西藏经济社会带来的跨越式发展机遇,开拓思路,创新办学体制和机制,寻求新的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有利条件。

一是继续充分利用中央对西藏教育的政策与财政扶持、全国的教育援藏以及地方政府对职业教育发展的宏观指导统筹与经费投入的主渠道,保证和推动西藏职业教育快速发展。

二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坚持以政府办学为主、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原则,通过民办公助、公办民助、公民合作等多种形式,鼓励有条件的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举办职业教育,尽快形成多元化办学格局。

三是加强与社会联系。树立平等合作、互利开放意识,主动走向社会,走出区外,面向国际,全方位多路径与区内外、海内外的社会企事业单位及发达地区的职业院校进行合作办学,利用社会的一切有利资源和条件,形成开放合作的办学新体制和机制,更好更快地发展西藏职业教育。

四是进一步完善农牧区义务教育保障机制,落实好“两免”“三包”政策和国家奖学金、助学金制度,同时加快建立和完善社会教育信贷制度等,解决经济困难学生入学问题,减轻学校财政压力。

(三)构建“多层立交”的具有西藏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新体系

首先,在纵向上应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建立和完善多层构架的职业教育发展体系。西藏以农牧业为主,农牧民占总人口的80%,因此,解决好“三农(牧)”问题是西藏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础,是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优先发展农牧区职业教育,应从实际出发,一方面在初等教育中加强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早期结合,开设实用技术课程,培养学生的一技之长,探索“升学有基础,劳动有技能”的办学模式。另一方面从政策上扶持农牧职校、农牧类专业,建立和健全乡镇职教网络体系,增强为“三农(牧)”服务的能力,将农牧区职业教育办成农牧民提高科学文化素质、生产就业、脱贫致富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牧)村知识和人才服务的基地;在地县层面应以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为重点。通过教育资源重组和整合,集中力量办好现有部级重点和自治区级重点、骨干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在中心城市应高标准、高起点的适度发展高等职业教育,通过调整、联合、合并、划转,建立职业技术学院。同时,在横向上应做好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三教统筹”工作,加强初中高职业教育、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及继续教育的沟通,逐步形成适应西藏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满足西藏民众需求的以高职为龙头、中职为重点、初等职业教育为基础、各类教育相互衔接沟通支撑的多层立交的西藏职业教育发展体系。

(四)实施建设与改革并重的西藏职业教育发展新举措

长期以来,西藏职业教育有了较快发展,但建设发展的任务仍十分艰巨。到“十一五”末,全区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达4万人以上,高等职业学校在校生达5000人以上,并开展10万人次以上的各级各类职业培训,必须加快建设,深化改革,促进发展。

一是转变教育教学观念。要改变传统的学科教育和应试教育观念和方式,以服务西藏经济社会发展为宗旨,以面向基层(农牧区)为重点,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产学研结合,培养生产、服务一线留得住、管用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实用人才。

西方教育方式的特点篇(10)

(Xi'an Physical Education University,Xi'an 710068,China)

摘要: 本文结合西方经济学特点与体育院校学生特点,提出提高教学效果的办法:结合体育学院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特点因材施教;在教学中要把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三者有力结合;重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建立新的以注重能力为核心的教学评估体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教学方式创新的方法和策略。

Abstract: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western economics and students in Physical Education University,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measures to improve teaching effect: teach students in accordance of their aptitude combining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alent training in economics major of physical education college; bring together imparting knowledge, training ability and improving quality in teaching; emphasize on the student-oriented teaching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cultivate students' innovation spirit; establish new quality-based teaching evaluation system. On this basis, proposes the methods and strategies on teaching mode innovation.

关键词: 西方经济学 教学方式 体育院校

Key words: Western Economics; teaching way; Physical Education University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4-0222-02

0引言

现如今,为满足我国体育产业发展对体育经营人才的需求,许多体育院校设置经济学专业,但都仅仅处于起步阶段,而《西方经济学》作为高等财经类专业的学科基础课程,它的教学质量及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效果。如何结合学校特色,针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和特点进行教学,是我们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本文结合西方经济学特点与体育院校学生特点,针对《西方经济学》原有教学方式进行探讨和改进,探讨与西方经济学体系与原理相适应的、行之有效、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对提高《西方经济学》教学质量、增强学生分析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1体育院校经济学专业学生的基本特点

《西方经济学》是对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二百多年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一般抽象和概括。它集实证理论分析和规范理论分析于一体,是系统反映和描述现代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原理、定律和理论,因此这门课程呈现出理论体系庞大,概念抽象,分析工具多样,内容繁多等特点,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只有把西方经济学的课程特点和体育院校经济专业学生的自身特点紧密结合起来,增强趣味性和应用性,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提高教学效果。体育院校经济学专业学生基本特点如下:

1.1 基础知识较差,且参差不齐体育院校开设经济学专业专门培养体育产业经营高级人才是应时之需,但由于社会长期主观认为体育院校是培养体育教育、运动训练方面人才,对体育经济学和体育院校开办经济学专业缺乏足够了解,造成体育院校经济学专业的学生生源不好,部分为调剂招生,其中部分学生高考分数虽较高,但整体文化素质较差,特别是数学基础相对薄弱,进而导致学生对西方经济学的定量分析的方法和步骤缺乏探索精神。

1.2 学习缺乏主动性,思维方式过于教条西方经济学作为经济学专业的基础课,在大一、大二阶段安排讲授,而此时学生在中学阶段受应试教育形成的死记硬背的习惯一时难以改变,数理逻辑思维较差,对经济学学习中重要的逻辑推导、图表、图形分析和数学公式等内容,则明显缺乏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

1.3 对社会经济形势的关注较少,缺乏实践锻炼经济学通过运用理论对经济问题进行分析、诊断,为政府经济决策提供依据,应用性较强,而长期的应试教育造成学生大部分时间呆在学校,把学习的焦点更多的集中在书本知识上,对当前国内和国际的经济形势、基本经济政策缺乏了解和关注,理解也相对不深刻;另外经济学专业作为体育院校的新专业,社会认可度不高,实习实践基地不完善,也进一步造成学生参与社会经济实践的机会较少,缺乏理论联系实际的机会。

2提高教学效果的体会

2.1 结合体育学院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特点,因材施教体育院校经济学专业培养的是能从事体育与经济相结合的应用复合型人才,因此在西方经济学教学,应当从应用的角度教授西方经济学的有关内容,注重分析经济学理论对体育产业、企业经营的意义。在进行理论讲解中,通过大量与体育经营相关的案例来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注重引导学生从体育经营企业的视角出发,思考理性的生产者行为决策,研究和分析企业如何应对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

2.2 在教学中要把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三者有力结合 文化素质课教学是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与提高素质为一体的过程,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运用知识,因此教师应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上多下功夫。在课堂上,教师向学生全面系统地阐述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等基本知识的同时需要精选教学内容,结合时事介绍前沿领域的知识,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研究分析现实经济问题上来。

2.3 重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突出教师的舵手地位

教育是教育者和被教育者间的良性互动,在教学中在把基本经济理论讲解清楚的基础下,可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主研究分析能力,做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疑为轴、练为主线”。鼓励学生用创造性思维去探索事物,强化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创新性。避免“满堂灌”,引导学生自学部分内容,养成学生多看、多思、多想的好习惯。

2.4 在创业理念指导下实施教学,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在西方国家高校比较重视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传授创业知识和技能,在大学生就业问题日趋严重的现实下,我们更深刻体会到培养学生科技创新精神和社会实践服务的能力是根本。西方经济学有着极强的社会实践性和应用性,原理和理论都需要实践经济案例来验证。由此可以看出,西方经济学来源于实践,也将应用于实践,这与在教育中引入创业实践活动,培养创新能力是相符的。

2.5 建立新的以注重能力为核心的教学评估体系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应改变传统的以成绩为核心的教学评估体系,探索建立注重实践能力为核心的新的教学评估体系,充分发挥评估体系的激励、导向和反馈功能,从而为学生学习提供正确的指引方向,为高校培养出适应时代要求,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打下良好基础。

3西方经济学教学方法的创新

适宜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是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的的重要保障。目前经济学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发展趋势是教学方法综合化、教学手段主体化。体育院校经济学专业的西方经济学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选择应从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独立创新能力入手。

3.1 突破传统讲授法:提倡启发式教学传统的讲授法是指单纯的课堂讲授教学法,相对教条,学生具有被动接受性,教师在运用讲授法时,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通过指导学生来组织实施教学活动的方式,在把经济学理论融会贯通的基础上,通过生动的描绘、陈述,有启发意义的设问等,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思考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全面掌握基本原理和知识。例如在讲解短期成本知识中,可先讲授李宁公司在一周内生产运动鞋的过程,列举一些实际数据,然后提出3个问题:①短期生产函数与短期成本函数的联系:李宁公司的生产与其成本有何关系?②利用短期生产规律解释短期成本变化:能否利用李宁公司的生产数据解释其成本变化过程?③利用短期成本曲线变化的规律解释短期生产中劳动投入的经济区域的划分:能否利用运动鞋平均成本变化来优化李宁公司最佳的工人数量?通过这3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生产与成本的内在联系,掌握生产曲线与成本曲线的对应关系。

3.2 运用多媒体教学法:建设西方经济学网络教学体系西方经济学分析工具多样,一个理论可以用叙述法、列表法、图形法、模型法等多种方法来表述和说明,因此教师在把内容熟记于心的前提下,采用多媒体教学不仅可以清晰的表现内容,突出教学重点,而且还可以生动描述经济变量的动态变化过程,降低授课难度。另外,省去板书使授课的信息量和效率也提高。在制作好教学课件前提下,教师还可以开发网络教学课件,促成学生与教师间互动,在网上进行自由讨论,缩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加快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可以建设一套以传统的教学管理为基础,充分利用计算机数据档案管理优势的西方经济学教学和课程管理体系。

3.3 重视案例教学法:构建案例库西方经济学基本内容是抽象化的理论和实证化原理,往往难以理解。因此需要通过结合具体案例,使知识得到深化理解。针对体育院校经济学专业学生就业方向,选取现实经济中与从事体育产品的企业、体育产业的热点问题进行课堂讨论或布置学生课后研究,通过课堂分析讨论、撰写案例分析调查报告等,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运用中强化所学基本理论知识,并把枯燥的经济学理论与工作生活中的经济现象不断“对接”,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4 穿插使用讨论法:实施“研究性学习”在教学中,教师不要仅限于“黑板经济学”,更多的需要进行创造性、开放性教学,为学生提供思考和创造的空间,指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鼓励学生不局限于现有的理论解释,勇于进行创造性思考,在明确各种解释方案的前提假设、约束条件下,为某一问题提供尽可能多的结论或解释,并等通过讨论各抒己见,以取得共识。围绕学生提出的具有代表性和创意性的问题,可以再组织课堂讨论或专题研讨,例如在微观经济学教学中,讲完均衡价格后,讨论2008年奥运会吉祥物从奥运会开幕前到结束后的价格变化。既使学生加深了对均衡价格形成的理解,又活跃了课堂气氛。在宏观经济学部分,可以组织学生针对失业或通货膨胀等问题进行调研,并对政府采取的宏观经济政策进行分析和评价,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意见或想法。

3.5 采用比较教学法:对比知识点西方经济学的内容繁多,运用比较教学法引导学生对性质相近的教学内容进行比较,可以帮助学生把相似的或对称的理论、概念和业务等容易混淆的内容加以化解,通过“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比较,透过经济现象分析经济学原理。例如,在讲述微观经济学的需求与供给时,首先对有关需求理论的知识进行重点讲解,对于供给理论,则重点指导让学生对比需求理论,通过比较进行类推,发现规律,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总之,关于如何进一步提高体育院校《西方经济学》的教学质量,完善教学方法,是一个值得长期探索的过程,没有一个既定的模式,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邵文武,张国良,杨丽萍.西方经济学教学基础―经济情景[J].生产力研究,2010,(7):11-12.

[2]曹休宁,王俊.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之案例教学探析[J].人力资源管理,2010,(5):197-198.

[3]张树安.西方经济学的课程属性与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经济师,2008,(9):129-130.

[4]何苗.西方经济学互动教学五要义[J].经济研究导刊,2008,(12):204-206.

[5]韩利红,薛光武.注重产出效应,强化案例教学[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7):31-32.

上一篇: 固体力学研究方向 下一篇: 动物学概念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