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核算的发展汇总十篇

时间:2024-02-01 16:44:26

会计核算的发展

会计核算的发展篇(1)

关键词 会计集中核算 作用 管理

会计集中核算是深化财政体制改革的产物,它是以统一核算为手段,以实行国库单一账户制度、政府采购制度为基础,加强财政资金的收支管理为目标的一种财政管理模式。当前,很多地区和部门都采用这种模式,它的实行对推动党风廉政建设,改善经济环境和从源头上预防和遏制腐败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河南省邓州市为例,就会计集中核算的作用和今后的发展作粗浅分析。

一、会计集中核算的成效

如河南邓州市于2002年推行公共财政支出改革,其中重要的一项就是实行会计集中核算,经过了几年的运转实践,已经在提高财政理财能力、促进党风廉政建设等方面发挥了作用,而且也为进一步实施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奠定了基础,会计集中核算的作用正日益得到呈现。

1.会计集中核算的职能得到充分发挥。会计集中核算是集服务与监督于一体的新型管理模式,其基本职能是在“三权(资金所有权、资金使用权、财务自)”不变的情况由会计核算中心集中管理统一开户,分户核算的方法,实行大厅化办公,柜台作业。会计核算中心由专业化的会计人员运用现代化的会计处理手段和规范的会计处理方法,集中办理各纳入单位的会计核算和监督业务。具体体现在:①会计人员和单位脱钩,核算中心会计人员的人事工作隶属关系和报账单位完全分离,从而保证了核算的独立性;②财务的审批权和监督权相分离,审批权在单位有关领导,而财务的监督权则转移给了中心,这样就形成了财务处理上的双重牵制;③会计凭证及有关资料由电脑打印后中心保管,避免了手工记账下可人为抽页进行账务调整的弊端,保证了会计资料的原始性;④会计账务处理经报销人、报账员、单位领导、中心统管会计、中心审核会计和总会计六人之手,知情的范围扩大,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腐败行为的发生。

2.优化了财会人员的理财环境,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和会计工作效率。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因为核算中心会计完全脱离了报账单位,具备了依法独立理财的环境。对于核算中心会计人员的情况,以河南邓州市的会计核算中心为例,大家都是具备一定的会计资格符合严格的条件之后,层层选拔上来的,具备有相当高的专业素质,加上核算中心运用的是适合行政事业单位实际情况的会计电算化软件系统,更加有利于严格按照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法律法规进行核算,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会计核算的质量,保证了会计资料的及时性,完整性和统一性。

3.强化了财政监督职能,规范了单位的财务收支行为。有的单位资金收入并不单单由财政核拨,纳入中心管理以前,单位在银行多账户并存,资金管理也相当混乱,而纳入中心管理之后,取消了单位在银行自设的账户,单位的部分资金(零星收入,附属单位缴款,资产处置收入)必须通过中心统一账户集中核算,预算外资金收入严格按“收支两条线”管理,使资金由过去的零星管理变为集中管理,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财政资金调度紧张的问题,增强了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同时也提高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4.加强了会计核算基础,强化了会计监督,减少了单位财务收支中可能发生的违法违规行为。会计集中核算使财政监督由事后监督变成了事前监督,因为会计核算中心有权对各单位的支出业务和原始单据进行合理性、合规性、合法性审查,对不符合有关法律法规政策的支出单据可以要求有关人员纠正或补办手续甚至拒绝列支,这样一来,报账单位遵纪守法的意识明显增强。在我们工作实践中,许多报账员经常事先向我们询问有关经济业务的合理性和合法性依据及一些经济业务的开支标准,以核算中心的要求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单位在使用资金上的随意性,有效杜绝了乱支滥用,遏制了违法乱纪行为的发生。

5.加强了专款的管理。在基层预算单位纳入中心集中核算以前,单位的经费户和专款户基本在一个资金账户里反映,没有进行明细核算,看不出各类专项资金的拨入、拨出、结余和使用情况,单位有时把专款挪作他用,甚至把专项资金用来弥补经费不足部分,而纳入中心核算以后报账单位的经费和各类专项资金单独设账户核算,收入、支出和结余一目了然,从源头上杜绝了专项资金被挤占挪用的问题。

6.会计集中核算的成功运行为政府采购改革,进一步实施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奠定了基础。会计核算中心由专业的会计人员进行财务操作,次月的5日前已基本上理清上月的有关财务数据信息,及时可靠的会计信息,有利于财政部门对资金的统一调度和管理,保证了资金使用的有序性和计划性。会计集中核算为政府采购的发展提供了保障,在会计核算中心日常管理中,凡规定纳入政府采购的物品和劳务,单位违规操作的中心有权拒绝,凡单位超预算自行办理的采购业务,中心也不予报销,这在一定程度上为政府采购的有效实施提供了空间。另外会计核算中心先进的会计电算化网络系统也为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建立和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实践证明,实行会计集中核算优化了理财环境,提高了财政资金使用的效益性,对于强化财政监督和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会计集中核算的发展

会计集中核算是一件新生事物,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我作为一名会计核算中心的工作人员,就会计集中核算的发展提一些想法。

1.切实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一方面要不断加强报账员队伍建设,及时做好培训和教育。适时开展时间短、收效高、针对性强的培训,尽快提高其业务水平,同时要加强对报账员的业务工作考核并实行奖惩挂钩,想方设法激发报账员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二是要不断提高核算中心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时代在发展,新问题新业务不断涌现,也要求专业会计人员不断汲取新知识,把握新政策,掌握新形势,为国家理好财,管好家。

2.加快会计集中核算中心职能转化,从记账型转身管理型。在我们工作实践中,日常繁杂的工作就是审核粘贴原始单、记账、打印装订凭证及有关表册,真正意义上的财务分析和管理很少涉及,确切的讲,会计核算中心仅仅是一个记账机构,没有真正发挥控制与分析评价的作用,没有对报账单位的业务进行成本-----效益分析。会计核算中心应改革现有模式,由记账型转向管理型,同时加强同审计、纪检监察部门的联合检查监督,重视社会监督的作用,切实强化会计管理职能。

3.明确核算范围,不留死角。会计集中核算原则上是要把一个地区行政事业单位的所有收支业务全部纳入中心进行集中管理,但在实际工作中,部分行政事业单位的二级单位,部分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仍游离于中心财政监管之外,并没有进行彻底的清理。其次是加大银行账户的清理力度,只有把死角彻底堵住了,会计集中核算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监督。

4.尽快实现会计集中核算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有效融合。会计集中核算制和国库集中收付制是建立公共财政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目前的改革和现实条件,在实行会计集中核算的基础上实现两种制度的融合,实现优势互补,逐步向真正意义上的国库集中支付转变,在理论上和现实上都是切实可行的。首先两种制度的操作主体是一致的,会计集中核算和国库集中支付都是由财政部和中纪委从源头上治理腐败的重要措施,都是由财政部门组织实施的,这为两种制度的融合提供了人力资源,减少了改革中的沟通等成本。其次两种制度承担的对象是一致的,两种制度作用的对象都是财政资金。三是两种制度的最终目标完全一致,都是为进一步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和加强会计监督、提高财政性资金的统一调度、降低财政资金的运行成、防止资金沉淀和闲置浪费、最终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为目的。目标的一致性,为两种制度的融合提供了行动指引。四是会计集中核算为实现国库集中支付打下了物质技术人员基础。会计集中核算经过几年的不断完善,已建立了一整套完切实有效的业务流程和网络软件系统,培养了一批素质过硬的队伍,为国库集中支付节约了改革成本。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型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必将最大限度地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总之,实行会计集中核算有它形成的历史必然性,实践证明,尽管目前它仍存在着许多问题,但它对规范单位财经秩序,增强财政监督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目前我们应立足实际,潜心研究,转变工作职能,积极推进预算编制改革,进一步推行财政的精细化管理。在此基础上,全面推进财政管理制度的改革,逐步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公共财政体制。

参考文献:

[1]陈玉霞.集中核算制度存在的问题和改进.财会月刊.2003(6).

会计核算的发展篇(2)

一、引言

经济的飞速发展势必带来一些不可逆的影响,这其中就包括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生态环境的破坏会直接或间接地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世界各国一直在努力通过一些有法律约束力的文件督促各国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类社会生存的可持续发展。早在200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就颁布了《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中发「20039号)》(以下称《决定》),明确了加强林业建设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并做出优化林业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发展,深化林业体制改革、增强林业发展活力等多项重要决定。林业发展不仅仅是提升林业的经济价值,更重要的是,提升林业在保护生态环境领域的重要作用。在这样的背景下,林业会计工作也将出现新的挑战和考验,也逐渐显现出现行的会计核算体系已经无法适应和满足林业发展的需求,甚至可能制约林业整个产业链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林业会计核算的现状以及出现的问题

目前,林业相关经营单位和企业以《企业会计准则第5号——生物资产》(以下称《准则》)中的相关条款为基础,主要执行4套会计核算制度,分别是:森工企业执行的财政部制定和颁布的《关于森工企业贯彻执行新的财务会计制度有关问题的通知》,国有场圃贯彻落实的《场圃制度》;公益林建设项目采用的《公益林核算办法》,以及林业企业中天然林保护工程专项资金使用单位实施的《天保经费核算办法》。《准则》中有关林木类生物资产的分类主要是林木类生产性生物资产、林木类消耗性生物资产和林木类公益性生物资产三类。这些制度显现出现行的会计核算制度核算范围过窄,对区别于这些类别以外的部门和资产、资源缺乏相应的会计核算制度,容易造成一些林业企业或者单位核算混乱、会计工作难以开展的局面。此外,对其他林业资产会计核算制度的缺失,导致林业产业价值体现不全,仅能依靠经济价值来衡量林业资产和资源,限制了林业资产和资源生态潜能的发挥,不利于生态环境的开发、改善和保护。200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决定》中就已经下达优化林业产业结构和深化林业体制改革的决定。突出发展名特优新经济林、生态旅游、竹藤花卉、森林食品、珍贵树种和药材培植以及野生动物驯养繁殖等新兴产品产业,增加林业经济增长点。这些增加的新兴产品产业有不同第生产成本和生产时间,在会计核算方面也会出现差异化。而现行的会计核算制度显然无法完成如此种类繁多的会计核算主体的核算要求。采用陈旧的核算制度和核算体系必然出现一些问题。林业产业效益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现行的会计核算制度受到旧会计核算制度的影响,忽略了需要将森林资源和生态相关成本纳入会计核算体系的事实。这样不完整的会计核算制度,容易导致林业产品成本比实际消耗成品低,而林业产品收益大于实际产生的林润,也容易滋生一些企业和单位对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不节制开发行为,最终导致不可恢复的生态破坏。另一方面,一些林业项目的效益主要体现在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方面,比如说沙漠造林项目,这一类的林业项目几乎不产生经济效益,然而,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是客观存在的。现行的会计核算制度无法考量其中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可能造成未来政府财政资金扶助偏向有经济效益的项目,不利于林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三、林业会计核算的发展趋势

诸如《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巴黎协定》等多个国际性环保文件的签署,表明了各国对保护生态环境、解决会影响生态环境的系列问题的决心,可持续发展成为未来人类社会发展的主旋律。在我国,将林业视为一项重要的公益事业和基础产业,承担着生态建设、生态保护、以及林业产品供应的重要任务。加快林业发展,不仅是为了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更为了实现建设秀美山川的伟大目标。会计工作作为林业发展的重要环节,要适应发展的节奏,建设拥有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素养的会计人才队伍,总结出一套符合未来林业发展建设的会计核算体系。首先,对林业会计核算方案进行细分,建立符合林业各项产品和产业的会计核算制度。比如,商品林和公益林,从资金来源、运作方式和经营目标等多个方面来看,都存在明显的差异,统一的会计核算制度无法正确地管理两者的财务状况,从而无法从会计报表中反映真正的产业经营状况,不利于林业商品林和公益林产业的相关管理。对不同的经营产业项目实施会计核算方案定制化,每个核算方案既相对独立,又可以相互衔接,共同构成一个健全、完善的林业会计核算体系。其次,将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纳入林业相关产业的会计核算准则中。过去的林业会计核算制度一直围绕着以“木材利用”为中心的会计核算思想,这样的会计核算思想容易导致林业发展方向的扭曲。现代林业发展明确了要建设生态林业、绿色林业的发展战略,对于林业产业项目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就不能忽略。会计作为一项管理工作,对产业的经营发展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像公益林这样的项目,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远大于其带来的经济效益,要重视公益林的实际价值,帮助公益林项目的可持续发展。第三,贯彻落实会计电算化在林业会计核算中的重要地位。在计算机普遍应用的时代背景之下,会计核算工作也进入了计算机时代。会计电算化是会计从业人员从繁重的会计工作中解脱出来,同时,提高了会计核算工作的质量,减少手工记账、算账、报账等环节可能出现错误的机率。随着林业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林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会计电算化的应用使大量的会计核算工作记录可以完整地保留下来,方便进行审计、核实。第四,未来林业会计核算更加复杂、细致,对会计从业人员的要求也将更高。会计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决定了会计工作的质量。随着未来林业发展壮大,会计核算工作愈加复杂、细致,不断加强会计队伍建设、提高林业会计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将成为一种发展趋势。

四、结语

林业作为一项重要的公益事业和基础产业,不仅是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产业,更承担着生态建设、生态改善和林业产品供应的重要任务。加快林业发展,建设生态林业、绿色林业,是我国未来林业的发展方向和目标。会计工作作为一项管理工作,对林业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有重要的意义。然而,目前,现行的会计核算制度依旧以“木材利用”为中心,已经逐渐显现出无法满足林业发展需求的态势。随着林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林业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细化林业会计核算方案、增加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核算、会计电算化的充分运用以及加强会计队伍建设成为未来林业会计核算的发展趋势。一套完善、健全的林业会计核算体系,将更好地服务于林业产业的发展,为保护、改善生态环境做出重大贡献。

参考文献:

[1]陆蓓,田红娜.林业会计核算的发展趋势[J].绿色财会,2004(8):15-16.

会计核算的发展篇(3)

基于管理核算的势作用,本文先对传统会计与管理核算型会计的概念与区别进行分析,并指出管理核算在财务会计中的作用与发展。企业要加强对管理核算型会计的重视,充分发挥其在经济行为中的优势作用,保证企业在新时期立于不败。

一、管理核算与传统会计的区别与联系

1.管理核算与传统会计的区别

会计能够为企业提供信息,财务与管理核算在企业的会计体系中内容并不相同。财务会计着眼于现状与已经发生的事情,在经济行为中大多为复制、还原,恪守现阶段的会计准则,能够将经济情况进行客观、真实反映,服务于企业中经济行为的外部环境。

管理核算会计服务于企业的内部管理控制与投资、经营等决策,能够是个人,也能是企业中部门,立足于现状对未来情况进行预测与分析。管理核算从会计部门、销售部门、生产部门等获取数据,这些部门之间互相联系,形成严密的信息网络。管理核算中的管理人员能够从这个庞大的信息网中获取目的信息,作为企业营销策略与发展战略的参考。管理核算的工作对象为现有经济状况与以后经济的发展情况,并且将工程经济学等作为依据,融合财务管理与成本核算等工作的成果,运用到实际的工作决策中,对企业现在与以后的经济发展进行预测,服务于经济行为的内部环境。

2.管理核算与传统会计的联系

管理核算与财务会计业务相互包容、互相促进。企业的经营与发展不能缺少财务会计的支持作用,但是同样需要管理核算。在企业日常生产与经营中,内部经营状况、收支状况等综合情况能够从财务信息上呈现出来,在财务工作进行过程中,这些财务方面的信息能够被管理核算使用,并且将互相之间拥有的信息进行互通,为核算管理会计打下坚实的基础。管理核算实质上是发挥管理职能的作用进行经济事务全过程中的再次核对与评价,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与复合性。将管理核算与财务会计核算进行结合,分析本量利、评价经济收益、确定最佳存货量等行为,能够帮助财务会计从财务、管理两个方面进行核算,从而保证经营目标的确定、方案与计划的决策等工作的科学性与有效性。决策、控制为管理核算的核心,与财务会计进行融合,能够促使传统的财务会计管理将单一经济审核工作转变为综合型审查与核算工作;使监督的范围得到进一步扩大。传统的会计工作中监督对象为会计工作事后行为,虽然这种监督方式或多或少能够发现一些问题,但是由于这些问题已经造成了一些损失,并不能发挥监督的作用,对于企业的风险防控与损失规避不能起到应用的效果,给企业稳定发展造成一定的阻碍。但是,从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进行全面监督能够将问题发现在源头,有效改善事后监督工作造成的弊端;传统的会计控制工作比较单一,财务管理中业务的一体化发展能够有效扩展管理职能,提高操作的规范化与系统化,并且逐渐向生产、经营等企业日常活动中渗透与蔓延,突破传统会计职能的限制,使工作职能得到强化。

二、管理会计的相关职能

对经济前景进行预测。并不是仅仅指对经济情况进行观察,而是将其中存在的运营与经济方面的风险进行罗列,向管理层展示出详细信息。企业在运营中存在很多突况,只有对这些情况进行评估才能保证正常经营;参与经济决策。管理核算会计包括企业财务信息与各个部门的信息情况,能够在企业的经营并购、投资决策中发挥优势作用,对方案进行评估;对经营目标进行规划。企业中的管理层一般只为企业发展制定一个大方向,保证这个方向的正常实施离不开管理核算会计的作用;针对突况制定针对性措施。

三、管理核算在财务会计中的作用与发展

经济组织结构日渐市场化,并且在全球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经济的全球化与市场竞争形势的严峻性对企业进行财务管理的要求越来越高,面对激烈的竞争形势,需要财务人员认识到自身存在的管理弊端,促进企业财务管理的科学性与有效性。所以,企业的财务部门需要进一步提高智能性,不仅需要保证传统会计工作的进行,还要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寻求新的途径。这就要求财务人员做好以往的工作,并且对企业整体财务信息与经营状况进行深入分析与研究,不仅能够保证企业健康稳定发展,还能有效规避企业生产与经营中存在的风险隐患。

对于财务人员来说,使其工作意义得到进一步深化,具体表现为:财务管理人员不仅需要具备专业的财务知识,还要不断探索,拓宽自己的专业知识范围,完善经济与管理方面的知识;在当前的市场经济形式下,只有进行科学系统的管理才能保证企业在长期的发展中有着更为明确的目标,传统的会计方式很难达到这个要求,只能处理一些比较简单的财务管理工作,并不能有效促进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管理核算工作对企业的发展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由于企业实现长期发展需要保证市场经营的有效性,管理核算能够为企业提供有关市场需求的准确信息,使企业在经营中的优势作用得到更好发挥,提高企业资源的利用率,防止出现资源浪费情况。

四、结语

严峻的市场竞争使得企业在财务工作中不断创新、求变,传统的核算工作已经不能保证企业的稳定发展,管理核算型会计应运而生。管理核算的职能能够与企业现有的需求相契合,为企业提供更为有用的数据,促进企业发展。

参考文献:

会计核算的发展篇(4)

一、发展历史

会计是社会发展到一定的阶段,为了适应管理生产过程的需要而产生的即对劳动耗费及劳动成果所进行记录、计算、比较和分析的工具,它是一个信息系统,通过对大量原始数据进行收集和处理,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从而对企业的投资作出正确的决策。

1、手工会计

在手工会计中,凭证组织、账簿组织、记账程序和记账方法相互配合的方式,组成了会计核算形式。这一形式的有机结合,便完成了第一次的会计确认。其中,账簿组织意指账簿和种类、格式和各种账簿间的关系;而记账程序和记账方法是指凭证的整理、传递、账簿的登记和根据账簿编制会计报表的程序和方法。账簿作为存放原始会计数据与派生的中间的汇总数据的载体,是会计报表正式揭示信息的数据源,起着承上启下的桥梁纽带作用;记账程序和记账方法则直接影响会计处理流程和数据接口的设计以及实现方法。

手工记账是指会计人员主要靠人工进行对原始数据的收集、分类、汇总、计算等形式,传统意义的会计工具主要是采用手工珠算核算,管理的主要工具也是算盘、计算器和经济统计图,只是财会部门非常专业化的大量的数据运算工作,与企业内部管理部门完全脱节。

传统会计核算下的账簿体系是一种纸介质的会计信息的载体,一张凭证、一页账页,都是实实在在的,不需要借助任何工具即可随时查阅。但上面的记录却要通过财务人员根据收集的原始数据进行分类、填制记账凭证并据以登记各种账簿而产生的。随着计算机以及网络的发展,会计电算化也随之而出现,它促进了会计职能的转变,使财务管理水平发生了质的飞跃。

2、会计电算化

会计软件是电子计算机的应用程序代替人工记账、算账和报账,使人脑对会计信息的分析、预测、决策等会计职能真正实现了反映数据信息化的及时性、准确性和完整性,大大缩短了会计信息处理的时间,真正实现了会计信息处理的自动化,使财会人员从繁重的数字计算中解脱出来,从根本上减轻了劳动强度。

会计电算化通过数据库存入或提取会计信息,打破了传统手工系统会计工作对会计事项分散处理的记账规则。会计电算化大大提高了会计质量指标体系的运用,加强了会计核算功能运用计算机的算术和逻辑运算功能,在会计史上真正实现了人机对话,提高了会计信息的质量。

然而,会计电算化的一些弊端也是不可忽略的:第一,现在的会计电算化水平还是处于比较低的阶段,在会计管理的预测、决策与分析方面还无法完全落实,会计电算化水平仍有提升和发展的空间。第二,会计信息安全问题仍然存在。会计核算的复杂性包括多个模块和多层次的核算,在处理上容易导致数据错误,增加了会计核算准确性的风险性。因而对于会计电算化的软件,必须不断地深化和改革。第三,会计电算化人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是最不能忽略的,他们将影响到会计核算的准确性、及时性和完整性,要从根本上抓好会计电算化人员的素质,必须从他们自身做起,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会计信息化

会计信息化是会计电算化进步和发展的趋势。它使会计处理技术发生了质的飞跃,不但结束了手工记账的几百年历史,实现了记账、算账、报账电算化,而且逐步替代人工完成了对会计信息的分析、预测和管理,从而真正实现了会计核算。

会计信息化是会计与信息技术融合的过程,是将会计信息作为管理信息资源,全面运用以计算机、网络与通讯为主的信息技术对会计信息进行处理,为企业内外信息使用者提供及时全面的会计信息,它是企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提法源于传统会计已无法适应信息化社会和现代管理的发展这一客观现实。由于以解放生产力和提高工作效率为出发点,强调了会计数理处理的规范化。

会计信息化是管理信息系统化的要求,是会计信息网络化的前提。他们都是应用了计算机技术和会计领域的结合,只是涉及的深度和广度不同,是会计信息使用者的不同层次的需求。

4、网络会计

网络会计分为广义概念和狭义概念两种。狭义概念的网络会计仅指网络财务会计并未包括对内服务的管理会计,它是指基于相互协同形成的开放式网络环境,只是对企业所发生的各种交易和事项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披露报告的会计活动,就是“网络+会计”;而广义概念的网络会计,指一切建立在相互协同形成的开放式网络环境之中的会计,它包括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和内部审计三大分支,其子系统共同构成了网络环境的会计信息系统。广义和狭义两个概念就像财务和会计两个不同概念一样,只是都赋予了新的外衣——“网络”。由于它们的侧重点不同,“网络会计”只侧重于对数据处理和实时监督及对外提供有用的信息;“网络财务”则是利用网络会计提供的信息制定财务计划,实施管理职能。

会计核算的发展篇(5)

部队会计集中核算是一项较为合理的财务管理制度,有利于财政资金的管理和调度,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财务工作的质量和资金的使用效率。但在会计集中核算制度具体的执行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本文就此进行了初步分析,并提出了几点建议。

1.部队实施会计集中核算制度的具体做法及优势

部队会计集中核算制,是指将国家财政资金和部队经费纳入到部队会计核算中心账户中,由核算中心严格按照部队财务标准和相应科目统一列入预算,进行调拨和管理的财务办法。实施集中核算制度后,部队下属预算单位取消本单位的银行账户和会计账簿,单位经费纳入财务核算中心集中核算,但保留各预算单位的资金所有权、使用权、审批权,该单位仍具有统计职能以及预算编制职能。由各预算单位指定一名报账员专门负责办理资产的收支、登记,日常经费和与会计对账的工作。核算中心在处理分管预算单位的账务之后,还应向其出具经费收支报告表、经费账余额平衡表等各种财务资料。部队实施会计集中核算制度,下属预算单位的会计核算集中到核算中心,由专职会计人员通过电算化软件进行规范化管理,进一步明确了岗位职责,细化了财务权限,便于进行财务审计工作,大大提高了财务纪律的约束力和财务工作效率,

2.会计集中核算制度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从几年来的实施情况来看,部队实施会计集中核算制度运行较为平稳,进展比较顺利,但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仍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2.1管理意识淡薄

相对于传统的会计核算制度,集中核算是比较新的财务管理办法,基层预算单位领导和财务工作人员在对该项制度的认识方面存在一定的误区,配合度及支持度不够,这也给核算中心工作人为的设置了难度和障碍。部队基层预算单位领导的财务管理意识单薄,他们认为,会计业务由核算中心负责,就与本单位无关了,不需要再做什么;还有一些基层预算单位的出纳人员,工作状态松懈,认为只要能够按时记账、处理业务、提供会计报表和票据,其他一概不过问,很少与核算中心工作人员进行沟通交流,更不要说会主动反映情况、提出意见了,以上这些都不利于财务管理工作的开展。

2.2会计信息失真

会计信息是指预算单位通过财务报表、财务报告等形式向财务管理部门或财务信息使用者揭示单位财务状况的各种财务数据。在部队会计集中核算制度实施过程中,非常容易出现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这主要是由于核算中心的会计人员独立于预算单位,不是十分了解基层预算单位财务工作的真实情况,在审核和监督该单位经济行为的过程中往往受到一定的限制,只能凭借直观印象判断会计单据和账务的合法有效性,对于财务管理实际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不能及时掌握和纠正;再加之,一个核算中心的工作人员要分管若干个预算单位,工作繁杂、工作量大,工作人员不可能面面俱到,这也间接造成了对会计信息真实性的失察。

2.3核算中心财务工作监管力度不足

部队财务管理实施会计集中核算制度,相对有效地对预算单位财务进行了很好的监督,但核算中心的监督工作并没有受到重视,对于如何杜绝核算中心财务管理中可能出现的一些财务腐败和其他问题,需要政府财务审计部门和核算中心的共同努力和密切配合。

3.完善会计集中核算制度的几点策略

    相对于传统的部队财务管理模式,会计集中核算制度是一种较为先进的财务管理办法,但仍存在一些缺失,可以通过以下几点策略加以完善:

3.1加强核算中心与预算单位的沟通协调

实施会计集中核算制度,是部队顺应时展所进行的财务管理改革,由核算中心与基层预算单位共同完成财务管理任务,并没有削弱该单位的财务管理权,基层预算单位的领导仍是会计法律责任主体,仍要承担其搞好内部财务管理工作的责任和义务,要加强二者之间的沟通协调,提高基层预算单位对核算中心财务工作的配合度。可以尝试定期进行核算中心与基层干部及财务工作人员的交流会,及时反馈和交流财务信息,共同就基层预算单位财务管理问题进行探讨,听取来自基层的意见,使财务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3.2提高基层报账人员素质

基层核算单位报账员负责基层单位财务管理中的资产管理、会计信息的传递、记账等具体财会事务,其业务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核算中心工作人员的工作质量。可以通过参加业务学习班进行集中学习,或到核算中心进行短期培训等形式,提高基层预算单位报账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思想觉悟,严格按照财务制度和原则办事,把好财务管理的第一道关口。

3.3建立健全财务管理规章制度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严格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是财务管理工作的有力保障。通常来说,财务管理制度包括审批制度、制约制度、内控制度等等。凭借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会使核算中心和基层预算单位的各项财务工作都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有效遏制和纠正了财务管理腐败问题,提高了部队财务的规范化管理水平。

会计集中核算是新型财务管理模式,在加强财务管理,提高经费使用效益方面有明显成效,是我国会计管理体制的重大变革。部队是国家特殊的武装集团,立足部队会计管理现状,结和当前财务改革内容,针对集中核算制在具体操作中存在的问题加以分析和改进,使会计集中核算制不断完善和发展,为部队各项事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经费保障。

会计核算的发展篇(6)

想要商品流通企业的会计核算能够良好发展,对会计核算的标准进行统一是非常有必要的,以适应改革开放的进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现阶段,我国已经制定了一系列相关制度,对商业流通企业的会计核算进行规范,但在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对其进行改革仍然是当前相关领域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商品流通会计核算的发展

对于商品流通会计来说,其核心业务便是商品流通业务,主要包含商品的采购、销售以及储存三个部分。相比于其他行业,商品流通企业的特点在于:商品的购销是其主要的经营内容,而商品的生产则在这个过程中被忽略了。另外,在企业的所有资产中,商品占据的比例非常大,企业在进行资产管理的过程中,也需要以商品管理为重点,与此同时,商品流动企业中资金的流通程序通常是从货币到商品,再从商品到货币。在企业财务会计体系中,商品流通企业会计是其中的一个分支,与所有会计一样,都拥有对企业资金的核算与监督职能,但不同的是,商品流通会计主要针对的是商品流通用业务,在核算过程中侧重于管理方法也与其他会计存在差异。因此,在会计行业长期以来的发展过程中,商品流通会计便逐渐被分离出来,成为一个有针对性的会计门类。

二、商品流通会计核算的改革

1、内容结构的改革

在传统的商品流通企业会计核算过程中,与其他企业的会计核算方法没有太大差异,在资金的反映方面,都分为固定资金、流动资金以及专用基金三类。在管理过程中,要求三者之间呈现出一种平衡状态,将其称为“三段平衡”。诚然,这种内容结构在计划经济时代是非常合适的,但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市场经济的建立,这种核算内容结构越来越表现出其不适应性,所以需要对其进行改革。从宏观角度出发,核算内容结构的构建应该以资本保全为基础,从而最大程度确保投资人的合法权益,企业经济活动的税后利润需要按照一定比例进行分配。另外,将传统的“三段平衡”法废除,将商品流通会计核算的内容结构中的会计科目进行重新调整,分为资产、负债、损益、所有者权益等四个部分,使企业产权关系进一步清晰,从而确保企业的资本能够保全,为企业的经营决策者提供更可靠的财务信息。

2、相关科目的改革

这一部分的改革主要是新增了以下两个科目。

(1)商品采购

这一项目的增加主要是为了对商品购进过程进行核算,从而将商品采购过程中使用的资金情况全面系统地反映出来,也可以对商品采购的资金计划进行核实,监督在途商品的状况。因此,在会计核算中增加“商品采购”这一科目,能够更加准确科学地对商品采购成本进行核算。所谓的商品采购成本,主要指的是商品进货原价,也可以说是企业为商品进货所支付的所有价款。在我国,购进商品过程中所产生运杂费,也都需要纳入到企业经营所花费的费用中。从商品进出口的角度来看,企业进口商品的成本需要以到岸价格为准,如果存在以离岸价格成交的情况,商品的进价则包含这个过程中的运杂费和其他相关费用。

(2)商品降价准备

我国的商品流通企业在运营过程中,因为商品在市场上供过于求或商品质量与定价不符等原因,经常会出现降价处理的情况。在降价过程中,商品的售价很可能会低于商品进价,从而产生经营损失,如果降价力度较大,企业这一阶段的经营利润便会大幅削减。在国外,存货的计价也是以实际成本为依据的,如果企业的存货价格低于进货成本,那么在计量过程中就会按照低于成本的市价完成计量,业内将其称为“成本与市价孰低”原则。运用这一原则,能够保证在存货价值降低的过程中,企业这一阶段的损益也相应减少,从而维持每个会计期间之间利润的均衡性。因此,我国商品流通企业的会计核算中增加“商品降价准备”这一科目也是非常必要的,企业可以预计库存商品可能发生的降价,从而在降价之前为降价损失做好充分的准备,达到减少企业损益的目的。

3、流通费用的改革

在对企业商品流通费用进行核算的过程中,主要包括企业的经营费用、财务费用、管理费用以及汇兑损益等内容。其中,企业的经营费用主要指的是企业在购进商品、储存商品、销售商品的过程中所产生的相关费用,如运杂费、广告费、装卸费、工人佣金等。企业的财务费用主要指的是企业在筹集资金过程中所产生的费用,主要包含贷款利息、相关手续费等。企业的管理费用主要指的是行政管理部门在进行企业经营活动的组织与管理过程中所产生的费用,如租赁费、房产税、劳动保险、人员福利等。汇兑损益主要指的是企业在进行涉外经济活动过程中,外币存款、现金、结算、债务等过程所产生的汇兑损益,调剂外汇也包含在内,如果数额相对较小,也可以将其放入到企业的财务费用中进行核算。另外,企业的外币存款在记账过程中需要折合成人民币,并将外币名称、金额以及折合率等因素登记清楚,在记账过程中,可以按照业务发生国家的外汇牌价当做折合率,但一般情况下运用的都是中间价。在一段经营时期结束以后,企业需要将账户余额折合成人民币,改革之后原账户与外币账户余额之间的差额,便是汇兑损益的列账。

4、销售折扣的改革

商品流通企业在进行商品销售的过程中,一般情况下会为了将商品推销出去,或急于收回货款而给对方一些销售折扣,在商品发运过程中,也可能会因为质量因素或品种问题而给对方一些销售折让,因此,也需要在会计核算中进行销售折扣的改革。销售折扣主要包含商品的折扣与现金的折扣两种,其中,前者主要是指企业在开具发货票时,采用的是商品的零售价,但在流通领域的批发货零售环节中给予折扣;后者主要应用于企业进行商品赊销活动中,为了促使对方尽快付款,企业会设置一个折扣期限,在期限内付款便可以享受一定的现金折扣。在会计处理过程中,企业销售折扣又包括“总额法”与“净额法”,在改革以后,不论商品折扣,还是现金折扣,都采用的是“总额法”。而销售折让的会计处理方法和过程与销售折扣基本相同。

5、利润分配的改革

利润分配的核算也需要进行改革,在传统的核算系统中,企业税前的利润分配非常详细,但也相对冗杂,增加了会计核算过程中的核算时间。因此,需要对其进行简化与规范,构建起“未分配利润”这一新的概念,对商品流通企业会计核算过程中的“利润分配”这一科目,设置更加清晰明朗的细分科目,如“应交所得税”、“应付利润”、“盈余公积补亏”、“盈余公积提取”、“未分配利润”等,以便于对企业分配利润的准确科学核算,减少这一项目的核算时间,提升核算效率。

6、会计报表的改革

在对国际相关领域进行调查与研究以后,参照国际惯例,我国也需要对会计报表进行调整,包括内容方面与结构方面,都需要进行一定程度的简化,将传统冗长的报表调整成为三张主表与两张附表的形式。其中,三张主表分别为“损益表”、“企业资产负债表”以及“企业财务变动表”,前两项为月报表,最后一项为年报表;两种附表则分别为“利润分配表”与“销售利润明细表”。在企业对外报送的过程中,主要是报送主表,因此,为了方便企业相关财务会计人员对相关财务数据进行汇总与分析,报表的格式、结构、项目、内容等要素,在每一个行业的报表中都是相同的。

三、结论

综上所述,在商品流通行业中,会计核算是企业运营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传统的会计核算体系是依照计划经济的发展模式而制定的,已经越来越无法适应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因此,需要对商品流通行业中的会计核算进行改革,包括内容结构、相关科目、流通费用、销售折扣、利润分配以及会计报表等方面,为商品流通企业会计核算的发展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 黄道平:《企业会计实训》课程改革与实践探讨――基于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思考[J].财会通讯,2011(16).

[2] 桂良军、惠楠、王彦伟:商品流通过程成本控制探究――基于商品流通企业视角[J].会计之友,2011(26).

[3] 张英:高职财务会计课程创新性实践教学改革――基于农校会计信息服务平台搭建的设想[J].会计师,2012(18).

[4] 梁小红:刍议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增设“行业会计”课程的若干问题[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2(6).

会计核算的发展篇(7)

1、企业税务会计核算的界定

税务会计是以税收法令为准绳,以货币为计量单位,以征纳双方为核算主体,运用会计技术和现论及方法对税务活动全过程的税收资金进行核算与控制,以全面、连续、系统地反映税收的实现和收缴情况,从而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的一种管理活动。

2、企业税务会计核算的特征

2.1、税务会计具有税收筹划的特征

企业税务会计不仅仅是对税务资金运动的反映和监督,而且能通过税负因素分析等方法,使纳税人更加明确地利用合法手段来达到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的目的。而通过企业税务会计的实施和税收筹划,依据税收的具体规定并综合市场自身的特点来筹划本企业的经营方式及纳税活动,最终实现享受税收优惠,减轻税负的目的。

2.2、应对税务稽查中的服务作用

在企业经营过程中出现的各类经营风险如何加以控制,是企业必须面对的挑战。例如应对税务机关稽查就是避免企业因为各种问题而受到税务机关的处罚。企业在做纳税申报时,进行纳税调整,使得企业更好应对税务稽查,更好的防范风险。

3、企业税务会计核算的意义

3.1、有助于清晰地揭示和反映国家与企业经济利益关系的形成和发展

从税收的角度而言,国家与企业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国家与企业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经济利益关系。具体体现为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应交税金,如各种流转税等。第二,国家与企业对企业生产经营成果的收益分配关系,具体体现为企业所得税。税收对企业的影响都是重大的,并且贯穿于企业的整个生产经营过程之中。因此,建立相对独立的税务会计核算,有助于全面、综合地反映企业各种税金的形成和结果,有助于清晰地揭示国家与企业间收益分配关系的形成及发展。

3.2、有助于企业税务风险的防范和税收筹划

依法纳税是企业必须履行的法定义务,随着税收征管制度改革的深化,税法对纳税人的要求越来越高,税务机关的执法和处罚力度越来越严格,企业面临的税务风险也越来越大。在我国现行实务中,企业关注税务风险防范与控制的重要性甚至远胜于纳税筹划。而建立税务会计的独立核算,有助于从根本上防范企业的税务风险。还有助于企业进行合理的税收筹划。

3.3、有助于纳税调整工作量的简化和财务会计目标的实现

现行的财务会计核算模式实际上仍然是一种财税合一的会计核算模式。其缺陷在于:如果企业在财务会计处理过程中严格遵循既定的会计目标,可能导致企业在纳税申报环节存在大量的纳税调整,并且随着会计制度与税法差异的扩大,这种纳税差异调整将更趋于复杂化。因此,有必要在企业中建立相对独立的税务会计核算,将企业中的涉税事项单独纳入税务会计核算,由企业中独立的税务会计部门或机构来解决会计制度与税法的差异并协调与税务机关的税收征纳关系。

4、我国企业税务会计核算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4.1、企业税务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

4.1.1、税收征管与会计核算管理脱节

新税制的实施,难以适应《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财务通则》原来规定的核算内容,尤其是目前价内税与价外税的并存,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与一般纳税人角色的互换,使企业日常会计核算复杂化

4.1.2、缺乏统一规范的核算文本

现行的会计制度是先于税制改革制定的,对税收会计核算要求只在“应交税金”科目下进行了简单的介绍,而相继颁布的新税种,又只是各个税种相互独立地列明会计处理方法。企业会计人员难以从统一的文本中系统了解和掌握税收会计核算方法,在税款计缴过程中,难免顾此失彼。

4.1.3、税务机关缺乏有效的监督

目前会计人员的管理方式是统一由各级财政部门培训、发证及考核,税务机关对会计核算工作缺乏硬性监督。对相关的违规行为缺乏合理、有力地处罚力度。更何况企业会计核算管理主要遵循的是财政部门制定的《企业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制度》,其解释权不在税务机关,只通过一般性的税法宣传和公示公告,无法使企业会计人员系统掌握税收会计核算方法。

5、改进企业税务会计核算的建议与策略分析

5.1、充分认识税收会计核算变更产生不利的影响

新的增值税制实施以后,税收与成本收入分别核算,计税方式更加科学合理。但其弊端也许引起警惕,比如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达到一般纳税人标准后,在认定审查期间停销或停购待票(增值税专用发票)时,致使企业经营间歇性中断;有的企业为减少税收负担而采用虚假的税收会计核算方法,这些都应该在今后的税种设计和征管工作中充分予以重视。

5.2、建立统一的税收会计核算规范

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在税收法律法规的制定过程中,应尽量保持税收会计核算方法的相对稳定。在此基础上,将各税种所涉及的税收会计核算方法,统一汇编成权威和规范的文本,作为会计教学与培训的必备教材或操作指导用书,并及时补充和完善。健全的组织形式是保证企业税务会计工作规范化、科学化的必要条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相关的培训考核组织管理机制。

5.3、建立税务会计需加强法治建设

税务会计的诞生,既有利于规范企业的纳税行为,也促使企业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如何在合法的情况下制定出最佳的纳税方案上,从而为企业税务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另一方面实现税收的法治化,其核心在于制约税务机关权力,将税务机关税收征管权的运作纳入法律设定的轨道。这不仅可以防止税务机关权力腐败,而且可以保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不因税务机关的渎职遭受损害。

6、结论

税务会计核算是一个复杂而又有挑战性的问题,本文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企业税务会计核算的问题,构建了完善核算的体系,希望对相关企业的税务核算起到一定的指引最用。

会计核算的发展篇(8)

在市场经济和卫生改革不断深入与发展的同时,医院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医院管理者日益认识到加强内部管理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而实施成本核算是医院加强经营管理的有效手段,是医院主动适应市场经济并不断发展完善的重要措施。通过医院的成本核算降低成本是提升医院的资本增值能力、增强医院竞争优势的有效手段。成本越低,利润空间越大,越有利于医院的发展。如何有效地降低医院成本?下面笔者针对医院成本的四种不同类型分别加以阐述。

一、实行招标采购和定额管理,降低物资成本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医疗卫生行业也被推向市场。对物资成本实施全方位的控制和管理、充分利用各种物资资源,以有效发挥有限资金的使用效率、降低医院的物资成本已成为现代医院经营者的共识。

(一)加强对物资供应的审计、监督

对医院物资供应的整个过程,医院内审部门要切实加强对其合理性、合法性和真实性的审计监督。要经常进行市场调查,全面进行比质比价,相同的品种比质量,相同的质量比价格,相同的价格比服务,确保购进质优价廉、符合临床医疗工作需要的物资。

(二) 控制、把握物资采购费用

实行招标定点采购制度,并对招标工作的组织进行全程监督管理。能够增强采购工作的透明度,保证招标工作在公平、公正,公开的环境中进行,合理让利,所得折扣必须全部汇入医院财务账户,做到从“廉”采购。

(三) 坚持完善物资定额管理

合理确定物资经济采购批量、储备和消耗定额,可以节省采购费用、运转费用和保管费用,减少物资积压和浪费,保持物资资金占用的合理性,从而不断降低占用水平,加快物资资金周转速度,提高医院经营效益。

二、加快人事和分配制度改革,降低人力成本

在医院成本构成中,人员经费占30%左右。因此,加快医院人事和分配制度改革,减少人员经费支出,是降低医院成本的重要途径之一。为此,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措施:

(一) 展开竞争,择优聘用上岗

改善医院传统的用人机制,实行公开竞争上岗、择优聘用和双向选择,增强医院用工和员工择业的自主权。大力推行合同聘用管理制度,变“单位人”为“社会人”,实现医院人事管理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

(二) 优化人力资源,合理配置人力资源

按照 “精简、高效”的原则,结合医院业务发展的需要,确定内设机构、岗位和职责,实施总量控制和结构调整,清退临时工,分流正式工,引进技术工,可以低职高聘或高职低聘,形成具有动力和竞争的良性运行机制。

(三) 完善工资的分配激励机制

要充分发挥工资分配的激励作用,实行绩效工资与医疗质量、医德医风、工作效率、经济效益挂钩,拉开分配档次,充分体现效率优先原则。建立起向优秀人才倾斜、向临床一线倾斜、向高效益倾斜、自主灵活的分配体制,用一流的工资吸引一流的人才,用一流的人才创造一流的效益。

三、积极筹集和有效运用资金,降低资金成本

随着医院运营机制的改变,如何筹集和运用资金,合理降低资金成本,已成为医院经营管理工作的重

转贴于 http://

要内容。

(一)切实增强资金运用的效果

严格控制资金投资方向,把资金http://投入到风险较低,收益率较高的项目上,实施稳健的财务行为,提高医院的偿债能力和抗风险能力。例如:缩短药品、材料的付款周期,可以提高折扣率,增加让利收入;购买利用率较高的中小型医疗设备,可以提高获利能力,增加服务收入。

(二) 保持合理的医院负债结构

医院负债要坚持适度原则,资产负债率应控制在40%以内。在医院负债总量一定的条件下,医院可以增加软负债(如应付款、预收款),减少硬负债(如银行贷款),减少利息支出,降低医院筹资成本和财务风险。

(三) 及时分析现金流量动态

医院可以借鉴企业的经验编制现金流量表,及时掌握医院现金流量信息,分析医院投资、融资、筹资对经济运行情况产生的影响,评价医院的偿债能力、支付能力以及资金的需求量。通过观察现金流入量、流出量和净流量,使医院达到既有充足支付能力、又无闲置资金的最佳状态。

四、提高医院经营和管理水平,降低管理成本

管理成本是医院行政管理部门和后勤部门发生的各项费用。这些费用是附属性的,属于间接费用,要在每月底合理分配到受益的医疗、药品、制剂3个部门。有数据表明,我国大中型医院的管理费用一般占总支出的20%左右。

(一)真正减少坏账损失

根据医院财务制度的规定,对确认已无法收回的应收医疗款项要作坏账处理,在坏账准备中冲销。应坚持病人预交款和本院职工担保制度,实行病人欠费与科室绩效工资挂钩,争取把坏账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二)提高医院管理效益

会计核算的发展篇(9)

目前世界各国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虽然近几年我国以能源消耗翻一番为支撑,实现了gdp翻两番的目标,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但资源和环境却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因此,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就必须对环境成本进行研究。

一、环境成本的定义与主要分类

isar(联合国国际会计和报告标准政府间专家工作组)在《环境会计和报告的立场公告》中,将环境成本定义为:本着对环境负责的原则,为管理企业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而采取或被要求采取措施的成本,以及因企业执行环境目标和要求所付出的其他成本。

1.环境成本按照不同功能具体可分为:环境污染补偿成本、环境损失成本、环境治理成本、环境保护维持成本和环境保护发展成本。

环境污染补偿成本指企业由于污染和破坏生态环境应予补偿的费用;环境损失成本指企业对生态环境污染或破坏而造成的损失以及由于环境保护需要而勒令某些企业停产或减产而造成的损失;环境治理成本指企业为治理被污染和破坏的环境而发生的各项支出;环境保护维持成本指为预防生态环境污染和破坏而支出的日常维持费用;环境保护发展成本指为进一步发展环境保护产业而投入的各项开支。WWw.lw881.com

2.环境成本按照是否由企业承担分类,可分为:

内部环境成本和外部环境成本。内部环境成本是指应当由企业承担的环境成本,包括由于环境方面因素而引致发生并且已经明确是由企业承担和支付的费用;外部环境成本是指由企业经济活动所导致的但不能明确计量,并由于各种原因而未由企业承担的不良循环后果。

二、环境成本的会计核算

对环境成本的核算,笔者建议应采用分摊计入成本费用的方法。凡是与产品生产有关并能分清成本对象的,直接记入“生产成本”科目,然后分配转入产品成本中去。与产品生产无关的,可计入“管理费用”项下“污染费用”二级科目。

1.对向环境排放废气、废水等有害物质或超标热量、噪音等应收取排污费,应收排污费=排污量×排污收费的标准单价。根据排污量与生产量的关系,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作会计处理:

(1)生产量与排污量成正比或近似成正比,这时的排污成本是一种直接费用,应该与企业生产过程中实际消耗的直接材料、直接工资、其他直接支出和制造费用一起归入“污染费用”成本项目,计入产品的制造成本。核算时,在产品生产完工后,借记“生产成本-污染费用”科目,贷记“应付环保费-排污费”科目;实际支付时,借记“应付环保费-排污费”科目,贷记“现金(或银行存款)”科目。

(2)当生产量与污染量不成正比、排污量小、不易确定排污主体,或者排污主体发生在产品固定成本范围之内时,可将其归入“制造费用”科目,然后采取适当的方法在各产品之间进行分配。发生时,借记“制造费用-排污费”科目,贷记“应付环保费-排污费”科目;实际交纳时,借记“应付环保费-排污费”科目,贷记“现金(或银行存款)”科目;分配结转时,借记“生产成本-污染费用”科目,贷记“制造费用-排污费”科目。

2.对于固体废弃物应收取的环保费,按照其有害程度来确定,应收取某种固体废弃物污染费=固体废弃物的重量(或体积)×该种固体废弃物收费标准。

固体废弃物主要分工业废弃物和生活废弃物两种。工业废弃物中凡是能确定承担费用对象的,可直接计入其成本;凡是不易确定承担费用对象的,可先计入“制造费用”科目,然后采用适当的方法进行费用分摊。生活废弃物主要指居民在生活中产生的固体废弃物,目前主要是收取垃圾倾倒费。由于垃圾费与生产无关,故应计入交费单位的“管理费用”科目,即借记“管理费用”科目,贷记“应付环保费-废弃物污染费”科目。上述应付环保费实际支付时,借记“应付环保费-废弃物污染费”科目,贷记“现金(或银行存款)”科目。

三、环境成本内部化是发展趋势

随着自然资源过度开采、环境污染和自然资源破坏日益严重,环境问题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目前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制定了许多与保护环境有关的政策措施,如环境标准和法规、环境标志制度及其门槛的提高、加工和生产方法标准与绿色补贴、包装的环保要求等等。这些政策措施都已经并将继续给中国的出口造成严重影响。可见,环境成本内部化是一种必然趋势。

虽然,目前自然环境所遭受的污染物主要来自企业,但笔者认为,环境问题的解决不能完全依赖于企业自身,而是要靠国家、企业和个人共同采取措施。

1.采取强制性措施迫使外部环境成本内部化。外部环境成本内部化势必加大企业的成本,降低企业的利益。所以,就目前而言,期望所有的企业主动将外部成本内部化是不现实的,必须首先依靠行政力量,由国家开征环保税,把环境污染的外部成本内化到企业的生产成本和市场价格中,再通过市场机制来分配环境资源。

2.引入激励机制,促使企业主动将外部环境成本内部化。如果国家只向企业开征环境保护税,而对企业生产的环保产品没有任何奖励,就不会调动企业将外部环境成本内部化的主动性,如企业一般不愿主动地为保护环境而增加环保设备的投资或改进现有设备和技术。因此,国家应当给予这些企业一定的奖励,使企业早期的利润水平有所提高,并在以后的经营中更加积极主动地采取措施将外部环境成本内部化,以减少或杜绝对环境产生不良影响。

3.作业成本法的应用。环境成本因其具有自身的特殊性,既不能完全将其作为直接费用,也不能一律作为期间费用来处理。环境成本中既有生产性费用也有非生产性费用,特别是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随着研发、设计、营销等非生产性活动作用的增强及非生产性费用的增加,以传统方法计算的产品成本已无法揭示环境成本与产品的联系,从而也不能提供对环境成本进行控制和考核的有效方法。因此,应当采用作业成本法对其进行归集和分配,也就是通过作业成本法下的计量系统,将产品设计、产品生产以及销售各个环节中的成本进行计算与分配。这种方法以作业或作业成本库为间接费用的归集对象,通过作业动因的确认、计量,把作业成本归集到产品服务和顾客中去,这是一种更精确的间接成本分配方法。

4.按照国际环境标准认证体系iso14000系列标准组织生产。按照iso14001的要求,企业必须建立环境管理系统(ems)。这种认证并非强制性的规范,然而企业为了提高竞争力,必然会积极主动地实现其要求。一旦通过了这种认证,外部环境成本必然会降低,而为达到这种标准认证所发生的所有投入就是被内部化了的外部成本。由此我们相信,随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开放和与国际接轨,企业外部成本内部化的动因将会不断增强。

参考文献:

〔1〕李玲环境成本的分类与会计核算试探〔j〕财会月刊,2004,(3)

会计核算的发展篇(10)

在市场经济和卫生改革不断深入与发展的同时,医院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医院管理者日益认识到加强内部管理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而实施成本核算是医院加强经营管理的有效手段,是医院主动适应市场经济并不断发展完善的重要措施。通过医院的成本核算降低成本是提升医院的资本增值能力、增强医院竞争优势的有效手段。成本越低,利润空间越大,越有利于医院的发展。如何有效地降低医院成本?下面笔者针对医院成本的四种不同类型分别加以阐述。

一、实行招标采购和定额管理,降低物资成本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医疗卫生行业也被推向市场。对物资成本实施全方位的控制和管理、充分利用各种物资资源,以有效发挥有限资金的使用效率、降低医院的物资成本已成为现代医院经营者的共识。

(一)加强对物资供应的审计、监督

对医院物资供应的整个过程,医院内审部门要切实加强对其合理性、合法性和真实性的审计监督。要经常进行市场调查,全面进行比质比价,相同的品种比质量,相同的质量比价格,相同的价格比服务,确保购进质优价廉、符合临床医疗工作需要的物资。

(二) 控制、把握物资采购费用

实行招标定点采购制度,并对招标工作的组织进行全程监督管理。能够增强采购工作的透明度,保证招标工作在公平、公正,公开的环境中进行,合理让利,所得折扣必须全部汇入医院财务账户,做到从“廉”采购。

(三) 坚持完善物资定额管理

合理确定物资经济采购批量、储备和消耗定额,可以节省采购费用、运转费用和保管费用,减少物资积压和浪费,保持物资资金占用的合理性,从而不断降低占用水平,加快物资资金周转速度,提高医院经营效益。

二、加快人事和分配制度改革,降低人力成本

在医院成本构成中,人员经费占30%左右。因此,加快医院人事和分配制度改革,减少人员经费支出,是降低医院成本的重要途径之一。为此,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措施:

(一) 展开竞争,择优聘用上岗

改善医院传统的用人机制,实行公开竞争上岗、择优聘用和双向选择,增强医院用工和员工择业的自。大力推行合同聘用管理制度,变“单位人”为“社会人”,实现医院人事管理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

(二) 优化人力资源,合理配置人力资源

按照 “精简、高效”的原则,结合医院业务发展的需要,确定内设机构、岗位和职责,实施总量控制和结构调整,清退临时工,分流正式工,引进技术工,可以低职高聘或高职低聘,形成具有动力和竞争的良性运行机制。

(三) 完善工资的分配激励机制

要充分发挥工资分配的激励作用,实行绩效工资与医疗质量、医德医风、工作效率、经济效益挂钩,拉开分配档次,充分体现效率优先原则。建立起向优秀人才倾斜、向临床一线倾斜、向高效益倾斜、自主灵活的分配体制,用一流的工资吸引一流的人才,用一流的人才创造一流的效益。

三、积极筹集和有效运用资金,降低资金成本

随着医院运营机制的改变,如何筹集和运用资金,合理降低资金成本,已成为医院经营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

(一)切实增强资金运用的效果

严格控制资金投资方向,把资金投入到风险较低,收益率较高的项目上,实施稳健的财务行为,提高医院的偿债能力和抗风险能力。例如:缩短药品、材料的付款周期,可以提高折扣率,增加让利收入;购买利用率较高的中小型医疗设备,可以提高获利能力,增加服务收入。

(二) 保持合理的医院负债结构

医院负债要坚持适度原则,资产负债率应控制在40%以内。在医院负债总量一定的条件下,医院可以增加软负债(如应付款、预收款),减少硬负债(如银行贷款),减少利息支出,降低医院筹资成本和财务风险。

(三) 及时分析现金流量动态

医院可以借鉴企业的经验编制现金流量表,及时掌握医院现金流量信息,分析医院投资、融资、筹资对经济运行情况产生的影响,评价医院的偿债能力、支付能力以及资金的需求量。通过观察现金流入量、流出量和净流量,使医院达到既有充足支付能力、又无闲置资金的最佳状态。

四、提高医院经营和管理水平,降低管理成本

管理成本是医院行政管理部门和后勤部门发生的各项费用。这些费用是附属性的,属于间接费用,要在每月底合理分配到受益的医疗、药品、制剂3个部门。有数据表明,我国大中型医院的管理费用一般占总支出的20%左右。

(一)真正减少坏账损失

根据医院财务制度的规定,对确认已无法收回的应收医疗款项要作坏账处理,在坏账准备中冲销。应坚持病人预交款和本院职工担保制度,实行病人欠费与科室绩效工资挂钩,争取把坏账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二)提高医院管理效益

推进医院管理的规范化、网络化和科学化,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完成尽可能多的工作指标。如:门诊和住院人次以及手术、治疗和检查人次等,以有效地降低医院的固定成本。同时,要在降低变动成本上下功夫,严格控制水、电、煤的不合理消耗,遏制跑、冒、滴、漏,减少资源浪费。

上一篇: 红楼梦历史价值 下一篇: 放射性污染的特点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