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与会计学汇总十篇

时间:2024-02-26 17:17:12

会计与会计学

会计与会计学篇(1)

一、高职会计专业学生会计考证的重要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第三十八条规定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必须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由此可见,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是从事会计工作必备的基本前提条件和最低要求,是从事会计工作的“敲门砖”,因此,高职会计专业学生除了取得“毕业证”这一学历证明外,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也是必须的,因而很多高职学院都要求会计专业学生取得“双证书”,即专科毕业证和会计从业资格证。除了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外,高职学院还鼓励学生在校期间参加初级会计职称的考试,因为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只是从事会计工作岗位的一个资格证、上岗证,但是从会计未来职业发展的角度来看,步入会计工作岗位后绝大多数会计从业人员都会参加会计职称考试以及会计职业证书的考试,由于在校大学生在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后只有资格参加初级会计职称的考试,虽然理论上讲可以不参加初级直接考中级,但是由于专科毕业生毕业5年后才能参加中级职称的考试,中间要间隔5年的时间,间隔时间过长,5年期间很可能会丧失一些对职称有要求的工作机会,因而能够在大学期间取得初级会计职称是为自己创造更好的发展机会。

二、会计教学与会计考证的关系

高职会计专业学生考取相关证书如此重要,那如果仅仅让学生自学或者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复习考试肯定是不行的,我们的学生还没有达到那个能力,因而必要的措施就是将会计考证与会计教学有机融合,一方面将会计考证的相关知识融入、渗透到日常的会计教学中以提高会计考证通过率;另一方面学生在考试的过程中实际上是巩固、复习所学的专业知识的过程。因而以考试为导向,以考试促进教学,教考相长,相互渗透,相互融合,达到既让学生学到知识又让学生顺利取得职业证书双赢的效果。

三、实现会计教学与会计考证融合相关措施

(一)在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会计职业证书的重要地位

目前高职学院教学计划、教学实施都是以人才培养方案为指引来贯彻实施的,鉴于会计职业证书对会计从业及未来发展重要性,因而建议高职学院应该修正现有的人才培养方案,将“会计专业学生必须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明确写进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有了明确的方向性的指引,教师教学目的明确了,学生学习的目标清楚了,从而有利于教育教学的开展。

(二)将会计考证的知识融入相关的课程

纵观高职会计考证的内容其实都在会计相关课程中是有体现的,并不是日常会计教学之外的内容,所以将会计考证的内容融入日常会计教学并不需要很多教学内容的调整,只不过是要参考参照相关考试的内容。需要说明的是有人会说高职不是培养“高技能型”人才吗?如果以考试为导向,那岂不是培养出的学生是只懂理论不懂技能的吗?这不是与高职学院的培养目标相背离吗?其实这一问题毋庸担忧,由于目前的考试大多是理论考试,因而影响的只会是理论方面的教学,实践教学是丝毫不会受到影响的。因此会计考证与理论教学内容的整合主要有:

1、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相关内容的融合:会计从业资格证的考试科目为《基础会计》、《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会计电算化》3科,《基础会计》、《会计电算化》本来就是高职会计专业课程,而且一般考试的重点内容就是平时教学的重点内容,只是要求教师在这些课程教学时兼顾考试中可能考到的重点问题就行了,平时理论练习题可以参照考试相关的模拟题,值得一提的是,有些学校《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这门课没有纳入教学计划,导致学生需要自学该门课程,效果很不理想,因而建议没有开设此门课程的学校应该开设,还有就是《会计电算化》教学软件最好是考试所用的软件。

2、初级会计职称考试相关内容的融合:初级会计师考试科目是《初级会计实务》、《初级经济法》两科,《初级会计实务》这门课涉及到的科目是《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行政事业单位会计》、《财务管理》,但主要是《财务会计》和《成本会计》,占到考试分数的80%以上,所以在这2门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完全有必要借鉴、参考《初级会计实务》的考试内容。《初级经济法》主要考核的是《税收基础》、《经济法基础》的内容,所以在这2门课程的教学中融入《初级经济法》考试的内容是完全可行的。

3、其他会计考证内容的融合。由于部分学生参加会计工作后由于自身发展的要求和工作岗位的需求很有可能会参加比如中高级会计师、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注册资产评估师的考试,为了给学生未来发展奠定基础,现在我们可以在相关课程中注意这些考试的内容,主要有:在《税收实务》课程中关注注册税务师《税法Ⅰ》、《税法Ⅱ》或者注册会计师《税法》的考试内容;在《经济法基础》课程中参考注册税务师《税收相关法律》或者注册会计师《经济法》的考试教材;在《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课程中借鉴中级会计师《中级财务管理》或者注册税务师《财务与会计》的相关内容。

(三)提高专业课教师的专业素养

会计与会计学篇(2)

随着网络时代的发展,电子商务和信息管理系统在网络上也有了更加广泛的应用。在办公和信息传播方面,网络带来的便捷不可替代,在企业会计工作方面也带来了十分广泛的应用,会计信息化也是会计从业人员必须走上的道路,社会和企业对信息化会计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也对会计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

一、会计信息化发展现

1.会计信息化概况简介

会计信息化指的是将会计信息作为管理信息的资源,运用计算机、网络等信息技术,对其进行获取、处理、加工、传送、分析等处理,为企业的管理和运营、投资与决策提供充足准确的信息。会计信息化是会计行业适应信息化社会发展的产物,会计的信息化与会计的手工化是两个相对的概念。会计信息化使得会计的信息得到了很大范围的扩展,其发展呈现出很强的动态性与长期性。通过信息化手段的处理,会计信息作为一种信息资源得以在企业和相关行业中进行充分的利用。在信息化的支持下,会计信息呈现方式更加丰富,同时,会计信息化系统是将人、电子信息技术、网络系统等进行结合的综合性系统。会计信息化将会计从业人员从繁琐劳累的工作中脱离出来,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信息的分析与应用中去,为决策者提供更准确和更科学的分析结果。

2.会计信息化的发展现状

随着会计领域中网络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传统会计的工作方法和工作理念已经不适应当今企业发展的需要。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企业的资金流转数额逐渐加大,靠传统会计的工作方式很难完成相关工作,单一的工作方式在制作表格、绘制图表等工作中有很大的限制,因此为适应现今的社会经济条件,必须在会计工作中进行信息化改革。进行信息化会计人才的培养能够适应现今企业相关专业人才的缺口,加强对信息化会计人才的培养力度,才能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需要。对人才的培养,教育是关键。目前,我国众多高职校在会计专业的教学过程中都引入了会计信息化的课程,然而在教学的过程中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教学理念和方法中仍未摆脱传统会计学的束缚,没有将信息环境和信息化实践相结合进行教学,培养出来的会计人才不能适应企业的需求。

二、会计教学变革的路径

1.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

将会计教学与现代化教学手段相结合,对于提高教学效率,增强教学效果方面有积极作用。传统会计教学中,在涉及数学计算时,采用的都是黑板、粉笔等基础性教学工具进行演示,限制条件较多。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逐渐发展,多媒体教学逐渐在各个学科中被应用。会计教师也可以将不易理解的定理、概念等,通过教学软件和多媒体技术等相关的现代化技术进行演示和讲解,使学生在形象、直观的演示中加深理解,更好地掌握相关的知识。在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有效扩大课堂知识容量,在灵活多样的教学过程中,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提高,有助于帮助学生提高成绩。

2.优化教学资源

教学设备、师资团队、知识储备量、教学经验等都属于教学资源的范畴。要提高教学的质量,适应企业对人才的新要求,就必须从教学资源方面进行全面的优化和提高。例如,对电算化模拟设备的投入适当加大,模拟在企业中工作的效果,将会计电算化操作队伍进行壮大,使得教学内容在企业中的可操作性得到增强。同时,学校要加强对会计信息化研究系统的开发力度,使研究系统与教学紧密结合,提升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与热度,使学生在参与中增强对会计信息化的认识,在实践过程中也能够独立、熟悉地运用,提升其专业技能。此外,学校还可加强与软件开发公司的合作。请软件开发公司专业人员来学校进行演讲,对项目实践过程中容易遇到的问题以及相关的解决办法进行讲解,并对目前会计信息化发展的趋势与相关看法进行分享。通过对此类案例的分析与学习,可以使学生将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的会计理论活动中去,使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有效提高。同时,也能使学生深入了解会计信息软件,对其基本功能、操作方法进行深入的了解,进一步激发学生对会计信息化课程的兴趣,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

3.改革考核体系

考核制度不仅是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考察和测评,也是对教学状况进行衡量的重要方面。会计信息化与传统的会计学不同,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相结合。因此,单靠卷面考核来衡量学生对相关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是很淡薄的,有必要对学生的能力进行全面考核。例如,在模拟实验中考查学生的技术操作能力,可用竞赛的形式进行,根据比赛得分对操作技术进行排名,成为学生考核的一部分,使考核的方式多样化,对学生的考核更加全面化。在新时代下,必须根据新时代的不同需求,培养不同类型的人才,并从多方面对人才的能力进行考核,向着培养理论知识扎实,实践能力熟练的高质量人才而努力。时代的发展将我们带入了信息化时代,随着信息化的优势越来越明显,在会计中应用的优势也尤为明显。我国会计教学的方式下培养出来的会计信息化人才大都不能很好地适应企业业务发展的需要,因而对会计教学进行变革也是十分紧迫的任务,只有培养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都成熟的人才,才能很好地达到社会要求,为社会创造更大的财富,促进社会经济水平的发展。

作者:陈飞 单位:江苏省淮安市高级职业技术学校

参考文献:

会计与会计学篇(3)

一、会计理论在会计专业教学中的功用

1.相对于会计其他专业课,会计理论课是属于“上层建筑”的课程。会计学专业学生需要学量的专业课,这些课程的共同特点是主要讲述具体业务的账务处理,即让学生谁知道怎么做。会计理论课程则不同,它能够使我们在一个较高的视角了解会计目标、对象、本质、职能和规律。比如通过对会计目标的学习,让学生知道会计的主要任务是通过财务报告提供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再如会计要素的讲解,在实务课程中只是简要交代它们的概念,至于其来龙去脉、各个要素的概念变迁、内在的相互关系则很少涉及,我们可以称之为“形式的掌握”。而会计理论则将各要素的计量属性和计量模式、概念变迁、经济含义与会计含义详细地进行讲解,让学生真正理解各个要素的本质,做到“实质的理解”。这有助于学生跳出一般实务的浅层次视野,对于真正理解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和在实际工作如何提供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具有实际意义。

2.会计理论将会计学与财务、经济学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由于会计实务课程讲解时采取的方式是轻理论重实务,大量地灌输具体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给学生的感觉是会计学很实用,但是没有太多的理论基础。学生可能会认为,学习会计只要记住会计科目,知道编制会计分录即可。实际上,这只是表面现象,会计的历史源远流长。现代经济学理论的发展,也赋予了会计学更为广泛而又深刻的用武之地。制度经济学、信息经济学、博弈论、交易成本理论以及众多的财务金融理论如mm理论、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等相关学科理论为现代会计学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因此,会计理论的学习是将会计与财务经济理论融合的过程。

3.会计理论有助于学生透过实务的表面认清背后的实质。通过会计理的学习,使学生通过大量同类业务处理的现象看到背后的本质。债务契约假设、经理报酬计划、政治成本假设三大假设的学习会使学生领略到会计上最新的实证会计理论的奥妙。更为重要的是,学生还可以学会从理性科学的角度理解企业为何在某一时期选用某种会计政策和程序,使学生清楚地知道会计远远不是仅局限于核算的范畴,它更是各方利益平衡的结果,使我们对会计的理解从纯技术的角度上升到社会和政治的角度,以便让学生应对将来错综复杂的实际工作环境。

二、新会计准则的变化

自2007年1月1日起,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正式实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将理念基础、指导思想、体系设计、内容安排、技术指标等融为一体,整个体系逻辑严密、首尾一贯。具体而言新会计准则发生了以下变化:

1.着眼提高社会经济资源的配置效率。在财务报告目标方面,强化了会计信息决策有用的要求。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以强调高质量会计信息的供给与需求为核心 ,要求财务报告在 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同时,应当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信息,减少信息不对称。

2.着眼促进企业长远可持续发展。在确认、计量和财务报表结构方面,确立了资产负债表观的核心地位,限制企业短期行为。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凸显了资产负债表在报表体系中的核心地位,要求企业提升资产负债信息质量,及时计提资产减值准备。

3.着眼向投资者提供更加与价值相关的信号。在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方面,强调了会计信息应当真实与公允兼具。企业会计准则首次构建了较为完善的会计信息质量标准体系,除继续要求企业会计信息应当确保真实可靠、内容完整外,还要求企业会计信息应当遵循公允列报的要求。

4.着眼保障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在成本核算方面,进一步完善了成本补偿制度,按照市场化和国际化的要求改进了成本核算项目和方法。

5.着眼提高会计信息透明度、保护投资者和社会公众利益。在信息披露方面,突出了充分披露原则。企业会计准则对现行的财务报告披露要求进行了全面梳理和显著改进,创建了较为完整的财务报告体系,突破了传统的单一会计报表的概念。

三、新会计准则背景下的会计理论教学

1.会计理论在教学内容上既要与国际接轨,又要兼具中国特色。就世界范围而言,权威的准则制定机构有国际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他们制定的会计准则为世界上许多国家所遵守和执行。随着我国发展日益融合于世界,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也不例外,新会计准则的内容国际化的成分相当浓烈就是明证。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对于与国际会计准则一致的部分,除了讲解其背后的理论知识,更要对理论知识所涉及到的背景资料多加搜集和介绍。另外,在注重会计准则国际化大趋势的前提下,还要提醒学生我国出于实际国情,对会计准则所做的一些创新和调整。这可以看成是中国特色的成分,因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资本市场相对成熟,而我国是新兴的资本市场,制度环境与国外差异较大。

2.会计理论在教学思想上要贯穿信息观。会计的最终目的是向各利益相关者提供高质量的会计信息,高质量的主要特征是能够为会计信息使用者决策提供有价值的信息,这就是决策有用性的信息观。反映到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求学生坚持遵守会计准则的原则性,同时还要有具体情况具体处理的灵活性。尤其要注意不能假借遵照准则条文行违规之事,美国安然公司恶意理解会计准则进行舞弊的行径对我们提供了太多的警示。因此,像会计准则中实质重于形式的思想理念一定要坚实地嵌入学生的脑海,努力提高学生的业务素养。

3.会计理论在教学方式上要形式多样,富于变化,努力从看似枯燥的理论中获得最大的教学效益。理论教学并非大段地引经据典、语言晦涩、枯燥无味。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课前的资料搜集、课堂上学生走上讲台阐明观点、引发大家讨论、老师总结归纳这一系列程序,使学生对会计理论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变消极为积极,无论从形式到效果都会大有收获。当然,这一切也要求老师具备较高的学术素养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会计与会计学篇(4)

随着信息时代技术的不断运用,这种“信息化”的改变,也不只单单存在于观念上,而更多是在于一种属于思维上的转变。取代“电算化”,这种改变在某种程度上把会计的本源从新定位在“信息系统”上。“在以往对会计信息化的“工具观”使得会计信息化被认为只是对手工会计业务的简单模拟。这种传统的“工具观”隔离了会计信息化也其他学科的相互联系,使会计信息化逐渐被边缘化,这样不利于会计经济信息化的正常发展。

为培养新的信息化会计人才,基于以上叙述的的情况,必须在四各方面对传统会计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以达到高素质会计人才的培养方向。

一、会计教学“工具观”到“环境观”的改变

人们认为信息化的会计工作就是在手动会计工作加入信息输入的过程,即用计算机代替传统的“粉笔加黑板”的教学。但在所谓的“信息化”的教学反思,我们惊奇地发展原来对于信息化的问题不是单单是对信息化观念上的过程,而更是在于信息化在会计工作中的定位问题。会计信息化在很多高校的长期教学中,都把其划分为其他会计课程上级的财务软件应用,其定位也仅仅定位为“工具化”。但其实信息化的会计工作在真正教学、工作实践过程中会对其工作背景、环境产生影响。而对于改变对会计信息化的认识必须改变对其的背景的认识,即“环境观”的认识,我们必须把会计信息化看作为会计工作的基本背景及环境。在这种“环境观”的大趋势下,会计信息化就应该在教学上就得以展开,让同学们不在把会计信息化作为一种简单的模拟会计业务过程,而是在从“工具观”到“环境观”的重新定位中,真正让学生们感受到信息化下的信息披露、核算及财务管理的方法。

二、将会计信息化与传统会计教学相互交织

在作为具有明显的逻辑、理论框架模型的会计学来说,它作为企业管理下的一个信息系统的子系统,它必须在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如果依然沿用传统的手工教学法的话。那么以信息论、操控论和系统论为思想源泉的会计信息化来说,那必然会造成理论与实践的不吻合甚至是脱节,这些理论基础也变得没有意义。所以现代教学法应该摒除传统手工教学,把信息系统作为本质,将会计信息化与传统会计教学相交织,融合。

会计信息系统表现在信息化的采集、传递、加工、存储和输出等方面。在会计学之中,会计学的教材中充满了大量的假设,但在大量的假设中几乎都是没有数据所产生的环境及相关说明。这在会计信息化与会计电算化的对比中可以很明显的看出,在手工的会计教学方法中,通常会吧一系列的工作中分为若干个部分,在例如科目总汇表等每一步的计算中都会产生相应的中间数据。在那些中间数据中,信息含量不会发生任何变化,但在手工操作的对各步的传抄、存储过程中极易产生偏差,导致信息含量的改变。

从这点来说,信息化会在传递、存储上提高信息处理的效率和准确性。而且在在会计信息化的转型下日记账、明细账以及总账等都不用储存成数据,而只是表现为一个信息流来表明账本生成的过程。再这样的条件下也没有必要去设计账本生成、存储结构,只需要在查询是快速生成。在这样高效的工作功能下也使得传统的会计工作流程发生了转变,在方便数据查询的同时,也为信息分析和再次使用、金融监管提供有力工具。这也极大丰富了财务报表分析和绩效评价等会计学的教学内容。

三、会计教学结构与教育思想的转变

在以传统模式大行其道的今天,改革已成必然趋势。当只注重教学内容、手段和方法的今天,教学结构的改革是所有改革之中最具深度、最深层次的改革。从“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结构从灌输式教学变成了引导式教学,学生从妨碍创造性思维和素养的形成的体制下到在教学生活中教师不再是主导者和知识的传授者,而在很大层面上是学生的引导者与组织者。这一角色的转变,正好应对了教学结构在信息结构下所得到的条件与新开始。

教师可以通过模拟化教学让同学们真实的感受到、感知企业处理的全过程,这种会计的业务处理以及内部控制,大大改变“唯书本”的知识获取渠道,缩短了理论与现实的差距。使学生有了更为宽广的知识汲取空间、知识获取途径,能让学生得到比传统课堂更多的知识量,而且还能让学生提高信息检索能力以及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自主学习能力。

现在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导,而学生在教学中在老师的引导下,以一个助手、参谋的身份来认识自己的知识,解决面前的问题。这种教育模式成为我们会计专业改革的源泉。时代在转变,人们认识真理的角度从不改变。当课程改革的脚步踏遍各处时我们可以惊喜的发展,会计信息化也是其中受益的沃土,在代替会计电算化的基础上也在绽放自己的春天。

参考文献:

[1]艾文国,张华.“会计信息系统”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经验与体会[J].中国大学教学,2010

[2]阎达五,张瑞君.关于利用信息技术建立会计教学新模式的思考[J].会计研究,1998

[3]杨周南.论会计管理信息化的ISCA 模型[J].会计研究.2003

[4]张云起,李军.对“使用信息技术工具改造课程”的认识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0

[5]王志定.IT环境下会计教学模式的探索[J].财会通讯,2005

会计与会计学篇(5)

在现代化社会中,信息的高速发展和进步已经成为了一种主要的潮流和趋势,会计信息化的发展和进步,是信息化社会发展的一个必然产物,其很好的带动了会计信息化的发展,保证了会计信息化的进程,也为会计教育教学工作提供了良好的时机。从目前来看,我国的会计信息化已经成为了一种必然的趋势,以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为依托,以科技化的教学手段为支持,以会计信息化为基础来进行会计教学能够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当今社会中,会计信息化的发展和进步为社会的大发展和大变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新的时期,会计信息化与会计教学改革需要协调发展,共同进步,形成新型的会计教育教学,促进会计人才的良好培养。

一、会计信息化分析

从本质上来说,会计信息化是以会计信息作为一种基础性模式,对于会计信息进行利用和发展,凭借着现代社会的科学技术,比如说互联网等电子资源进行有效的存储和传输的过程,会计信息化是我国信息社会的一个重要体现,其能够为企事业单位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基础,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更好的帮助,会计信息化是在会计电算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具有着会计信息化的固有特点。首先,从会计信息化的应用范围上来看,我国会计信息化其应有领域已经超越了财务领域,其在范围上有所扩大和发展,同时,从会计信息化的本身所具有的作用上来看,会计电算化有助于企业进行一定的方向预测,有助于企业进行决策,其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数据和其他信息的支持。最后,从会计信息化所采用的技术支持上来说,会计信息化是以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为基础,以计算机等先进的信息手段为支持,在信息化发展的基础上活跃起来的一种信息发展模式,以会计信息化为基础的会计教学需要进行有效的改革,结合时代和社会的要求,有针对性的进行有效的教育教学工作,进一步缓解教育教学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使得我国的会计教育教学工作得到良好的发展,进而带动我国的会计教育教学工作得到更好的发展。

二、会计信息化背景下的会计教学改革

随着会计信息化的不断发展,会计教育教学改革工作需要不断的进行探索,从教学目标到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改革,以便于更好的协调会计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问题,有针对性的解决会计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各种难题。针对目前我国会计教学工作还没有完全的吸收会计信息化的精髓的这一问题,需要在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具体环节等各个方面进行综合性的协调和统一,更好的带动会计教学改革的发展。

(一)明确教学目标

在进行会计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教学目标的明确和更新是促进教学改革的关键,以会计信息化为背景进行的教育教学改革需要进行新的发展,明确教学目标,提升教学质量。随着会计信息化的不断发展,会计教学环境也在不断的发展和变化,无论是从教师来说还是从学生来说,需要更新自身的目标。从教师教角度来说,教师需要树立良好的教学理念,在教学的过程中引进新的教学理念,树立良好的教学目标。从学生角度来说,要建立积极乐观的学习目标,以学习真知识,掌握真技能为基础进行学习。教学目标的确立是会计信息化背景下进行会计教学改革的第一步。

(二)优化教学内容

从目前我国会计教学的教学内容来看,会计教学内容并没有体现出会计信息化的特点,过于陈旧的会计教学内容不利于会计教学工作的开展和发展。因此,要想在信息化背景下进行会计教学的改革,需要进一步优化会计教学内容。首先,在基础性的理论教学中,要将基础会计、财务会计、税务会计等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优化和拓展,以便于学生更好的掌握会计的基础教学。同时,在进行信息化教学的过程中,引进信息化教学内容,将与信息相关的教学手段融入其中,更新教材的教学结构,活化教学过程中对于教学内容的运用程度,这样有助于更好的进行教学的拓展和优化。教学内容的更新和换代是保证我国会计教学改革的重要支柱力量,将会计信息化教学与会计教学内容的优化和改革结合起来,共同体现出会计教学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从会计改革的根本出发,体现出教学内容的改革,使教学内容改革与会计教学改革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带动会计教学改革的深化和发展。

(三)强化信息化教学

会计信息化为背景的会计教学改革的主要特点就是信息化教学,从目前来看,我国的会计教学已经呈现出了一种信息化教学的特点,但是对信息化应用程度还不是很高,因此,在会计信息化背景下进行的会计教学改革,需要强化信息教学的有效性,将信息教学与其他教学模式结合起来,以信息化为背景建立相应的实践环节教学,从根本上体现出教育教学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比如可以以信息为依托建立专项的会计实体训练,这样不仅仅让学生掌握了教学过程中所学习到的实践知识,同时还帮助学生在很大程度上掌握了实践知识,带动了实践教学的开展。可以说,在会计教学改革的过程中融入信息教学,是会计教学现代化改革和发展的方向。

(四)优化教学过程

优化教学过程是会计教学改革的关键,在会计教学改革的过程中,会计教学可以不断的进行优化,比如说将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理念等不同的方面进行更新换代,进而取得全面性的拓展和发展。从目前来看,我国需要以信息化为背景进行相应的教学优化和教学改革,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体现出科学性和信息性。从教学计划的设计,教学方案的拟写,教学过程的实现以及到教学评估整个过程,都需要融入信息化,使得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改革得到不断的优化,提升我国会计教学的教学质量。

会计与会计学篇(6)

论文摘要: 本文阐述了会计理论课程在会计专业教学中的独特作用,分析了新会计准则的变化和特点,针对这些特点提出了会计理论教学的新思路。

一、会计理论在会计专业教学中的功用

1.相对于会计其他专业课,会计理论课是属于“上层建筑”的课程。会计学专业学生需要学习大量的专业课,这些课程的共同特点是主要讲述具体业务的账务处理,即让学生谁知道怎么做。会计理论课程则不同,它能够使我们在一个较高的视角了解会计目标、对象、本质、职能和规律。比如通过对会计目标的学习,让学生知道会计的主要任务是通过财务报告提供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再如会计要素的讲解,在实务课程中只是简要交代它们的概念,至于其来龙去脉、各个要素的概念变迁、内在的相互关系则很少涉及,我们可以称之为“形式的掌握”。而会计理论则将各要素的计量属性和计量模式、概念变迁、经济含义与会计含义详细地进行讲解,让学生真正理解各个要素的本质,做到“实质的理解”。这有助于学生跳出一般实务的浅层次视野,对于真正理解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和在实际工作如何提供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具有实际意义。

2.会计理论将会计学与财务、经济学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由于会计实务课程讲解时采取的方式是轻理论重实务,大量地灌输具体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给学生的感觉是会计学很实用,但是没有太多的理论基础。学生可能会认为,学习会计只要记住会计科目,知道编制会计分录即可。实际上,这只是表面现象,会计的历史源远流长。现代经济学理论的发展,也赋予了会计学更为广泛而又深刻的用武之地。制度经济学、信息经济学、博弈论、交易成本理论以及众多的财务金融理论如MM理论、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等相关学科理论为现代会计学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因此,会计理论的学习是将会计与财务经济理论融合的过程。

3.会计理论有助于学生透过实务的表面认清背后的实质。通过会计理的学习,使学生通过大量同类业务处理的现象看到背后的本质。债务契约假设、经理报酬计划、政治成本假设三大假设的学习会使学生领略到会计上最新的实证会计理论的奥妙。更为重要的是,学生还可以学会从理性科学的角度理解企业为何在某一时期选用某种会计政策和程序,使学生清楚地知道会计远远不是仅局限于核算的范畴,它更是各方利益平衡的结果,使我们对会计的理解从纯技术的角度上升到社会和政治的角度,以便让学生应对将来错综复杂的实际工作环境。

二、新会计准则的变化

自2007年1月1日起,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正式实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将理念基础、指导思想、体系设计、内容安排、技术指标等融为一体,整个体系逻辑严密、首尾一贯。具体而言新会计准则发生了以下变化:

1.着眼提高社会经济资源的配置效率。在财务报告目标方面,强化了会计信息决策有用的要求。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以强调高质量会计信息的供给与需求为核心 ,要求财务报告在 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同时,应当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信息,减少信息不对称。

2.着眼促进企业长远可持续发展。在确认、计量和财务报表结构方面,确立了资产负债表观的核心地位,限制企业短期行为。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凸显了资产负债表在报表体系中的核心地位,要求企业提升资产负债信息质量,及时计提资产减值准备。 转贴于

3.着眼向投资者提供更加与价值相关的信号。在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方面,强调了会计信息应当真实与公允兼具。企业会计准则首次构建了较为完善的会计信息质量标准体系,除继续要求企业会计信息应当确保真实可靠、内容完整外,还要求企业会计信息应当遵循公允列报的要求。

4.着眼保障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在成本核算方面,进一步完善了成本补偿制度,按照市场化和国际化的要求改进了成本核算项目和方法。

5.着眼提高会计信息透明度、保护投资者和社会公众利益。在信息披露方面,突出了充分披露原则。企业会计准则对现行的财务报告披露要求进行了全面梳理和显著改进,创建了较为完整的财务报告体系,突破了传统的单一会计报表的概念。

三、新会计准则背景下的会计理论教学

1.会计理论在教学内容上既要与国际接轨,又要兼具中国特色。就世界范围而言,权威的准则制定机构有国际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他们制定的会计准则为世界上许多国家所遵守和执行。随着我国发展日益融合于世界,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也不例外,新会计准则的内容国际化的成分相当浓烈就是明证。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对于与国际会计准则一致的部分,除了讲解其背后的理论知识,更要对理论知识所涉及到的背景资料多加搜集和介绍。另外,在注重会计准则国际化大趋势的前提下,还要提醒学生我国出于实际国情,对会计准则所做的一些创新和调整。这可以看成是中国特色的成分,因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资本市场相对成熟,而我国是新兴的资本市场,制度环境与国外差异较大。

2.会计理论在教学思想上要贯穿信息观。会计的最终目的是向各利益相关者提供高质量的会计信息,高质量的主要特征是能够为会计信息使用者决策提供有价值的信息,这就是决策有用性的信息观。反映到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求学生坚持遵守会计准则的原则性,同时还要有具体情况具体处理的灵活性。尤其要注意不能假借遵照准则条文行违规之事,美国安然公司恶意理解会计准则进行舞弊的行径对我们提供了太多的警示。因此,像会计准则中实质重于形式的思想理念一定要坚实地嵌入学生的脑海,努力提高学生的业务素养。

3.会计理论在教学方式上要形式多样,富于变化,努力从看似枯燥的理论中获得最大的教学效益。理论教学并非大段地引经据典、语言晦涩、枯燥无味。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课前的资料搜集、课堂上学生走上讲台阐明观点、引发大家讨论、老师总结归纳这一系列程序,使学生对会计理论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变消极为积极,无论从形式到效果都会大有收获。当然,这一切也要求老师具备较高的学术素养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会计与会计学篇(7)

一、会计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会计教育改革主要伴随会计学科的发展及教育学科的不断建设发展而深入。从会计学科的发展来看,近三十年来经历了一个脱胎换骨的变化。它从适应于计划经济时代以独立的中国国家化为主体特征的会计学科,发展成为适应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以国际趋同为主体特征的会计学科。这一变化,经历了1992年颁布1993年实施的统一企业会计制度的改革、2000年颁布2001年实施的统一会计核算体系的改革与2006年颁布2007年实施的以国际趋同为目的的会计核算体系的改革。由于会计改革的力度大、时间周期快,会计教材的更新显得较为滞后。为适应这一会计变革的需要,会计学科建设中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重编和修改会计教材,使会计教育的内容跟上会计改革的步伐。

从教育学科的发展来看,教育部门推行了以教育教学的合格评估或水平评估,以教育教学改革课题立项的方式推动着教育教学的发展。在这一形式的推动下,会计教育教学改革体现在重点会计学科建设、优质会计专业建设、精品课程建设、会计重点实验室建设、会计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的建设、会计专业特色建设等等的具体项目,将会计教育教学改革转化为一个个的科研课题来完成,使会计学科及其会计人才的培养有了一个质的变化。

二、会计学科的发展

在我国会计学科建设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前,严格地说,我国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会计学科建设,80年代以后,我国才真正开始注重理论研究工作,学科建设也才起步,直到90年代初,我国会计界才对会计学科体系进行有益的思考和探索,之后会计学科建设才在本科院校内开展。在广西,会计学科的研究一直处于一种较落后的发展平台上,21世纪前,基本无会计学科建设。进入21世纪后,一些本科院校才逐步重视起会计学科的建设,直至2006年,广西财经学院的会计学科成为省级的重点建设学科。

三、会计教育改革与会计学科发展思路

(一)会计学科的建设应具有地方特色并为区域经济建设服务

会计学科建设应遵循“特、独、需”的原则,选择对国家、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特有、独有、需要的研究方向进行培养和扶持。在广西,该学科的建设要根据国家对中国―东盟经济贸易的发展战略和北部湾经济的发展战略,以服务广西区域经济、服务北部湾经济为已任,理论联系实际,紧密与地方财政、税务、审计和广西大、中、小企业联合,服务地方经济,特别是为北部湾经济服务,为发展中国―东盟经济培养专门人才服务。在不断摸索和创新中,凝炼独具特色的研究方向。如会计政策、制度比较应用方面,应积极研究我国会计准则的新变化,开展中国―东盟会计比较研究;选择成本工程及广西各大中型企业为研究对象,开展财务成本工程研究,或在审计监督保障系统研究及应用方面研究我国新的审计准则方面的改革,并侧重于绩效审计方向的课题研究。学科形成的研究成果,会对广西区政府的战略决策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二)要利用学科建设基地扩充会计教学科研的空间

会计学科的建设,还要通过学科建设基地的建立来扩充会计教学科研的空间。学科建设基地的建立有多种方式,对于会计学科来说,可以是专业实验室,可以是校外学科研究基地。对于会计专业实验室,它除了在会计专业的教学实践中发挥重大的作用外,也为学科研究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场所。校外学科研究基地更是会计学科发展的重要依托和课题研究、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学科建设点要充分发挥会计学科的应用功能,积极探索学科建设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机制和途径,加强与地方政府、企业的合作互动,共建学科研究基地,将这些企业的财务成本管理经验作为学科建设的源泉。

(三)会计学科建设中要注重专业的特色建设

在我国,全国会计专业建设经历了由粗分到细分又到粗分的过程。80年代,除个别学校在设置会计专业的同时也设置审计专业外,大多只有一个会计学专业。到了80年代末90年代初期,由于对外投资业务的增加,且当时的外资企业采用不同的会计制度,因此增加了涉外会计专业或国际会计专业。90年代因电子计算机在会计界的普及,加上此时毕业生的分配已进入双向选择阶段,为了迎合用人单位的需要,很多学校增加了电算化会计专业;之后,又由于社会强调了注册会计师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很多学校又增加了注册会计师专业,会计专业被不同的理由细分了,之后又因争夺招生指标,专业细分愈加细致。至20世纪末期,通才教育又进一步被强调,专业的划分又逐渐回归了大专业。

专业建设始终是与人才培养相联系的。我国传统的会计教育目标,只是要求学生掌握会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而忽视相关知识的传播和能力培养。随着会计国际化客观环境的变化,这种单一型人才培养目标的缺陷也日渐暴露。西方许多国家把培养会计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作为会计教育的目标,认为会计教育的目的并非是仅仅让学生成为专业化的会计工作者,而是要使学生具有作为一名会计人才所应具备的学习能力、思考能力、创新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组织领导能力,为在日益拓展的会计职业界工作作好准备,使学生能够通过接受教育,在会计专业外的其他方面也终身受益。

会计专业建设应突出其应有的特色:一是注重教育质量的可持续发展,以应对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对培养质量的冲击;二是从专业教育转向综合素质教育,在以会计专业知识为基本面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的复合性和创新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三是从封闭教学转向开放教学,以“学”为中心而不是以“教”为中心,通过实践教学、案例教学、启发式教学来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四是培养学生专业领域的国际交流能力,专业设置的国际通用化、专业知识的国际规范化、师资的国际流动、课程的国际性成为改造会计传统专业的方向。

(四)会计学科建设中要加强会计课程建设

现代化会计专业建设的核心是构建现代化的会计学课程体系,它是实现会计专业培养目标的蓝图。围绕教学思想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教材和评价方法等的改革,应通过教学探索与实践,形成适应现代化需要的会计学课程体系。

1.大力打造会计精品课程。2003年国家决定以网络为载体推行高等教育精品课程工程后,课程改革运动在各高校掀起一场精品课程热。大力打造会计学精品课程,开展会计学精品课程评选,会激发会计课程改革的积极性,为会计教育质量打下坚实基础。

2.更新会计学课堂改革教学观念,创新科学评价机制。会计学课堂改革不再是各种会计理论细节的讨论,而是让所有的教师都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这个新起点就是,每位会计专业教师都有现代教育的观念和意识,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素质教育理念、开放教育理念、能力本位理念等;改变过去以知识掌握为主线的课堂设计思路,在设计中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将会计学知识、方法、技术和情感熔于一炉,使会计学课堂的各个要素得以有机重组;从会计专业培养的最终能力目标入手,让会计学课堂教学做到有的放矢。

3.推进会计学课程国际化和信息化进程。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向纵深发展,会计信息已渗透到经济管理的各个层面,会计语言将成为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迫切需要会计学课程国际化。在加强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国际化建设方面,首先应从教学管理制度上确定国际课程的地位,要求涉外学生必须修完相应课时的国际性专业基础课程,为企业参与世界范围内经济竞争而培养“知识工人”。其次,随着会计准则国际化趋势的加强,在会计学课程中应体现国际化观点,学习世界各国先进的会计学课程开发理念,注重会计学课程的针对性、灵活性、发展性等特点,进行中西方会计文化比较,从而增强学生的国际意识。计算机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现代化信息技术赋予了会计专业全新的教学方式,传统的会计学课程教学格局必须打破。

四、结语

伴随着会计教育的改革,会计学科建设的发展出路之艰辛不言而喻。结合区域经济的发展趋势,实事求是地开展学科建设,大胆推进会计教育改革,特色会计人才的培养道路才能越走越宽广,培养具有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熟悉会计理论和经济贸易规则,具有创新思维的应用型高级会计人才和投资理财人才的目标才能最终实现。

参考文献:

会计与会计学篇(8)

一、会计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会计教育改革主要伴随会计学科的发展及教育学科的不断建设发展而深入。从会计学科的发展来看,近三十年来经历了一个脱胎换骨的变化。它从适应于计划经济时代以独立的中国国家化为主体特征的会计学科,发展成为适应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以国际趋同为主体特征的会计学科。这一变化,经历了1992年颁布1993年实施的统一企业会计制度的改革、2000年颁布2001年实施的统一会计核算体系的改革与2006年颁布2007年实施的以国际趋同为目的的会计核算体系的改革。由于会计改革的力度大、时间周期快,会计教材的更新显得较为滞后。为适应这一会计变革的需要,会计学科建设中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重编和修改会计教材,使会计教育的内容跟上会计改革的步伐。

从教育学科的发展来看,教育部门推行了以教育教学的合格评估或水平评估,以教育教学改革课题立项的方式推动着教育教学的发展。在这一形式的推动下,会计教育教学改革体现在重点会计学科建设、优质会计专业建设、精品课程建设、会计重点实验室建设、会计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的建设、会计专业特色建设等等的具体项目,将会计教育教学改革转化为一个个的科研课题来完成,使会计学科及其会计人才的培养有了一个质的变化。

二、会计学科的发展

在我国会计学科建设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前,严格地说,我国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会计学科建设,80年代以后,我国才真正开始注重理论研究工作,学科建设也才起步,直到90年代初,我国会计界才对会计学科体系进行有益的思考和探索,之后会计学科建设才在本科院校内开展。在湖北,会计学科的研究一直处于一种较落后的发展平台上,21世纪前,基本无会计学科建设。进入21世纪后,一些本科院校才逐步重视起会计学科的建设,直至2006年,湖北省咸宁职业技术学院的会计学科成为省级的重点建设学科。

三、会计教育改革与会计学科发展思路

(一)会计学科的建设应具有地方特色并为区域经济建设服务

会计学科建设应遵循“特、独、需”的原则,选择对国家、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特有、独有、需要的研究方向进行培养和扶持。在湖北,该学科的建设要根据国家对中国―东盟经济贸易的发展战略和北部湾经济的发展战略,以服务湖北区域经济、服务北部湾经济为已任,理论联系实际,紧密与地方财政、税务、审计和湖北大、中、小企业联合,服务地方经济,特别是为北部湾经济服务,为发展中国―东盟经济培养专门人才服务。在不断摸索和创新中,凝炼独具特色的研究方向。如会计政策、制度比较应用方面,应积极研究我国会计准则的新变化,开展中国―东盟会计比较研究;选择成本工程及湖北各大中型企业为研究对象,开展财务成本工程研究,或在审计监督保障系统研究及应用方面研究我国新的审计准则方面的改革,并侧重于绩效审计方向的课题研究。学科形成的研究成果,会对湖北区政府的战略决策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二)要利用学科建设基地扩充会计教学科研的空间

会计学科的建设,还要通过学科建设基地的建立来扩充会计教学科研的空间。学科建设基地的建立有多种方式,对于会计学科来说,可以是专业实验室,可以是校外学科研究基地。对于会计专业实验室,它除了在会计专业的教学实践中发挥重大的作用外,也为学科研究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场所。校外学科研究基地更是会计学科发展的重要依托和课题研究、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学科建设点要充分发挥会计学科的应用功能,积极探索学科建设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机制和途径,加强与地方政府、企业的合作互动,共建学科研究基地,将这些企业的财务成本管理经验作为学科建设的源泉。

(三)会计学科建设中要加强会计课程建设

现代化会计专业建设的核心是构建现代化的会计学课程体系,它是实现会计专业培养目标的蓝图。围绕教学思想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教材和评价方法等的改革,应通过教学探索与实践,形成适应现代化需要的会计学课程体系。

1.大力打造会计精品课程。2003年国家决定以网络为载体推行高等教育精品课程工程后,课程改革运动在各高校掀起一场精品课程热。大力打造会计学精品课程,开展会计学精品课程评选,会激发会计课程改革的积极性,为会计教育质量打下坚实基础。

2.推进会计学课程国际化和信息化进程。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向纵深发展,会计信息已渗透到经济管理的各个层面,会计语言将成为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迫切需要会计学课程国际化。在加强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国际化建设方面,首先应从教学管理制度上确定国际课程的地位,要求涉外学生必须修完相应课时的国际性专业基础课程,为企业参与世界范围内经济竞争而培养“知识工人”。其次,随着会计准则国际化趋势的加强,在会计学课程中应体现国际化观点,学习世界各国先进的会计学课程开发理念,注重会计学课程的针对性、灵活性、发展性等特点,进行中西方会计文化比较,从而增强学生的国际意识。计算机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现代化信息技术赋予了会计专业全新的教学方式,传统的会计学课程教学格局必须打破。

四、结语

伴随着会计教育的改革,会计学科建设的发展出路之艰辛不言而喻。结合区域经济的发展趋势,实事求是地开展学科建设,大胆推进会计教育改革,特色会计人才的培养道路才能越走越宽广,培养具有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熟悉会计理论和经济贸易规则,具有创新思维的应用型高级会计人才和投资理财人才的目标才能最终实现。

参考文献:

[1]游丛芳 关于职校会计教育改革的思考《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2010年 第3期

会计与会计学篇(9)

关键词:会计教育 会计学科 改革 发展 思路

一、会计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会计教育改革主要伴随会计学科的发展及教育学科的不断建设发展而深入。从会计学科的发展来看,近三十年来经历了一个脱胎换骨的变化。它从适应于计划经济时代以独立的中国国家化为主体特征的会计学科,发展成为适应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以国际趋同为主体特征的会计学科。这一变化,经历了1992年颁布1993年实施的统一企业会计制度的改革、2000年颁布2001年实施的统一会计核算体系的改革与2006年颁布2007年实施的以国际趋同为目的的会计核算体系的改革。由于会计改革的力度大、时间周期快,会计教材的更新显得较为滞后。为适应这一会计变革的需要,会计学科建设中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重编和修改会计教材,使会计教育的内容跟上会计改革的步伐。

从教育学科的发展来看,教育部门推行了以教育教学的合格评估或水平评估,以教育教学改革课题立项的方式推动着教育教学的发展。在这一形式的推动下,会计教育教学改革体现在重点会计学科建设、优质会计专业建设、精品课程建设、会计重点实验室建设、会计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的建设、会计专业特色建设等等的具体项目,将会计教育教学改革转化为一个个的科研课题来完成,使会计学科及其会计人才的培养有了一个质的变化。

二、会计学科的发展

在我国会计学科建设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前,严格地说,我国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会计学科建设,80年代以后,我国才真正开始注重理论研究工作,学科建设也才起步,直到90年代初,我国会计界才对会计学科体系进行有益的思考和探索,之后会计学科建设才在本科院校内开展。在广西,会计学科的研究一直处于一种较落后的发展平台上,21世纪前,基本无会计学科建设。进入21世纪后,一些本科院校才逐步重视起会计学科的建设,直至2006年,广西财经学院的会计学科成为省级的重点建设学科。

三、会计教育改革与会计学科发展思路

(一)会计学科的建设应具有地方特色并为区域经济建设服务

会计学科建设应遵循“特、独、需”的原则,选择对国家、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特有、独有、需要的研究方向进行培养和扶持。在广西,该学科的建设要根据国家对中国—东盟经济贸易的发展战略和北部湾经济的发展战略,以服务广西区域经济、服务北部湾经济为已任,理论联系实际,紧密与地方财政、税务、审计和广西大、中、小企业联合,服务地方经济,特别是为北部湾经济服务,为发展中国—东盟经济培养专门人才服务。在不断摸索和创新中,凝炼独具特色的研究方向。如会计政策、制度比较应用方面,应积极研究我国会计准则的新变化,开展中国—东盟会计比较研究;选择成本工程及广西各大中型企业为研究对象,开展财务成本工程研究,或在审计监督保障系统研究及应用方面研究我国新的审计准则方面的改革,并侧重于绩效审计方向的课题研究。学科形成的研究成果,会对广西区政府的战略决策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二)要利用学科建设基地扩充会计教学科研的空间

会计学科的建设,还要通过学科建设基地的建立来扩充会计教学科研的空间。学科建设基地的建立有多种方式,对于会计学科来说,可以是专业实验室,可以是校外学科研究基地。对于会计专业实验室,它除了在会计专业的教学实践中发挥重大的作用外,也为学科研究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场所。校外学科研究基地更是会计学科发展的重要依托和课题研究、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学科建设点要充分发挥会计学科的应用功能,积极探索学科建设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机制和途径,加强与地方政府、企业的合作互动,共建学科研究基地,将这些企业的财务成本管理经验作为学科建设的源泉。

(三)会计学科建设中要注重专业的特色建设

在我国,全国会计专业建设经历了由粗分到细分又到粗分的过程。80年代,除个别学校在设置会计专业的同时也设置审计专业外,大多只有一个会计学专业。到了80年代末90年代初期,由于对外投资业务的增加,且当时的外资企业采用不同的会计制度,因此增加了涉外会计专业或国际会计专业。90年代因电子计算机在会计界的普及,加上此时毕业生的分配已进入双向选择阶段,为了迎合用人单位的需要,很多学校增加了电算化会计专业;之后,又由于社会强调了注册会计师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很多学校又增加了注册会计师专业,会计专业被不同的理由细分了,之后又因争夺招生指标,专业细分愈加细致。至20世纪末期,通才教育又进一步被强调,专业的划分又逐渐回归了大专业。

专业建设始终是与人才培养相联系的。我国传统的会计教育目标,只是要求学生掌握会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而忽视相关知识的传播和能力培养。随着会计国际化客观环境的变化,这种单一型人才培养目标的缺陷也日渐暴露。西方许多国家把培养会计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作为会计教育的目标,认为会计教育的目的并非是仅仅让学生成为专业化的会计工作者,而是要使学生具有作为一名会计人才所应具备的学习能力、思考能力、创新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组织领导能力,为在日益拓展的会计职业界工作作好准备,使学生能够通过接受教育,在会计专业外的其他方面也终身受益。

会计专业建设应突出其应有的特色:一是注重教育质量的可持续发展,以应对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对培养质量的冲击;二是从专业教育转向综合素质教育,在以会计专业知识为基本面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的复合性和创新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三是从封闭教学转向开放教学,以“学”为中心而不是以“教”为中心,通过实践教学、案例教学、启发式教学来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四是培养学生专业领域的国际交流能力,专业设置的国际通用化、专业知识的国际规范化、师资的国际流动、课程的国际性成为改造会计传统专业的方向。

(四)会计学科建设中要加强会计课程建设

现代化会计专业建设的核心是构建现代化的会计学课程体系,它是实现会计专业培养目标的蓝图。围绕教学思想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教材和评价方法等的改革,应通过教学探索与实践,形成适应现代化需要的会计学课程体系。

1.大力打造会计精品课程。2003年国家决定以网络为载体推行高等教育精品课程工程后,课程改革运动在各高校掀起一场精品课程热。大力打造会计学精品课程,开展会计学精品课程评选,会激发会计课程改革的积极性,为会计教育质量打下坚实基础。

2.更新会计学课堂改革教学观念,创新科学评价机制。会计学课堂改革不再是各种会计理论细节的讨论,而是让所有的教师都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这个新起点就是,每位会计专业教师都有现代教育的观念和意识,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素质教育理念、开放教育理念、能力本位理念等;改变过去以知识掌握为主线的课堂设计思路,在设计中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将会计学知识、方法、技术和情感熔于一炉,使会计学课堂的各个要素得以有机重组;从会计专业培养的最终能力目标入手,让会计学课堂教学做到有的放矢。

3.推进会计学课程国际化和信息化进程。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向纵深发展,会计信息已渗透到经济管理的各个层面,会计语言将成为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迫切需要会计学课程国际化。在加强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国际化建设方面,首先应从教学管理制度上确定国际课程的地位,要求涉外学生必须修完相应课时的国际性专业基础课程,为企业参与世界范围内经济竞争而培养“知识工人”。其次,随着会计准则国际化趋势的加强,在会计学课程中应体现国际化观点,学习世界各国先进的会计学课程开发理念,注重会计学课程的针对性、灵活性、发展性等特点,进行中西方会计文化比较,从而增强学生的国际意识。计算机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现代化信息技术赋予了会计专业全新的教学方式,传统的会计学课程教学格局必须打破。

四、结语

伴随着会计教育的改革,会计学科建设的发展出路之艰辛不言而喻。结合区域经济的发展趋势,实事求是地开展学科建设,大胆推进会计教育改革,特色会计人才的培养道路才能越走越宽广,培养具有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熟悉会计理论和经济贸易规则,具有创新思维的应用型高级会计人才和投资理财人才的目标才能最终实现。

会计与会计学篇(10)

会计信息“真实”与“失真”是一对对立的概念,要判断会计信息是否失真,首先必须弄清真实性的含义。现代汉语字典将真实解释为“跟客观事物相符合,不假”。的确,“客观事物”是客观存在的,但人类认识的客观事物,实际上是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而不同的人对同一“客观事物”的认识可能存在差异,因此也就不存在大家一致认可的“客观事物”,因而它就无法直接充当判断会计信息是否具有真实性的标准。退一步讲,即使存在大家一致认可的“客观事物”,但与“客观事物”符合仍有一个程度问题,100%的符合是完全的真实,那么90%或50%以上符合是否是真实呢?因此,真实还有一个弹性区间,会计通过“观念总结”所反映的客观事物落在弹性区间内,可以认为这种反映是真实的或比较真实的,否则是失真的。

会计信息从哲学层次上讲属于意识范畴,是观念上或主观上的东西,主观能否真实地反映客观以及在多大程度上真实地反映客观,取决于许多方面的因素。因此,用客观事物直接作为衡量会计信息是否失真的依据,在现实社会中明显缺乏可操作性,于是人们试图去探索、寻求能近似地充当客观事物标准的替代物。这样会计标准就应运而生。所谓标准是衡量事物的准则,当某些事物本身合乎准则,可供同类事物比较核对时,这些事物就成为标准。其次,标准同样也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产物,是人为的结果。标准因不同的区域、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参照物,可以有不同的标准。既可以有国际标准、区域标准,又可以有国内标准,甚至行业标准、企业标准。会计标准作为会计系统反映特定对象的行为准则,同样是人造系统,同样也可以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如国际会计准则、国际会计惯例,会计法律、法规、制度等。会计标准要想真正成为衡量会计信息是否失真的依据,必须满足一个基本的前提条件,即会计标准必须最大限度地逼近客观事实,能够成为客观地反映同类事物的参照系。但遗憾的是,会计标准作为一个人为制造的秩序,其第二性的本质决定了它一定不可能与客观事实相吻合,其原因就在于客观事物转变为会计标准的过程中存在着偏差,这种偏差主要是由知识的相对性和人的有限认知性所造成的。

知识具有时间的相对性和主体的相对性(柯武刚,史漫飞,2000),知识永远是特定于某一具体时间的,是演化选择的结果。人们会根据其所处的环境和所经历的经验加工其所获得的知识,并对其进行检验。大多数有用的新知识是边学边干的产物,它们是由无数不同的人在分散化的试错选择或突发性重大创新过程中获得的(吴联生,2002)。因此,某一特定时间下的知识不仅有赖于先辈们的知识积累,也有赖于当时人类的实践。正由于此,人类因存在“知识缺陷”而不可能具备全智全能的理性行为,完全理性是不符合人类实际存在的状态的,而有限理性则是据此提出的更加符合人类实际的假设。西蒙(Simon,1978,1979)不但提出了“人是有限理性的”这一光辉思想,而且区分了程序理性和结果理性(或实质理性),而当人们依据会计标准提供会计信息时,其理论依据就是源于程序理性而不是结果理性。当人们就会计标准制定权进行谈判作出合约安排时,人们实际关注的不是这一安排能达到一个怎样完美的结果(实现目标),而在于这一安排是大家(至少是大多数)共同认可的,是遵循大家都能接受的决策规则与程序作出的,这是程序理性的思想。西蒙还认为,在不确定的环境下,人们无法准确地预测未来,从而也就无法按照实质理性的方式采取行动,只能依靠采用某一理性的程序来减少不确定性程度,因此,应以程序理性替代实质理性(结果理性)来进行经济学研究。正是在这一理论指导下,各国在制定会计标准时都遵循了程序理性思想,即会计标准的制定程序应是各方均能接受的,而不论按此程序制定出来的会计标准能否确保某一目标的实现,能否满足信息用户的真正需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并不体现在它自身是多么“真实”,而在于它是否依据该国公认的会计规则及其合约制定权安排进行加工处理,若是,那就是“真实”的。

上一篇: 城镇信息化建设 下一篇: 校园存在的问题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