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教育的方法汇总十篇

时间:2024-01-24 14:52:53

生命教育的方法

生命教育的方法篇(1)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2-0143-02

生命科学是大学教育的重要课程,即使非生命科学专业的学生也应懂得基本的生物学知识。在同识教育背景下[1],大学里的生命科学教学面临新的情况:(1)目前有些中学的生物学课程被压缩,课时很少甚至有部分学校取消了这门课。这样学生的基础不一样,甚至相差很大;(2)生命科学发展很快。本文以微生物学为例,探讨生物学学科教学的方法。微生物学是生命科学领域的重要基础课,其重要地位怎么强调也不过分。但是由于课程内容多,涉及面广,也是学生反映比较难学的课程。微生物学领域取得长足的发展,这就要求授课的教师不能拘泥于以往的经验,必须有所突破。经过几年的教学改革,总结出微生物教学的四步法。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微生物学是生命科学的主干课程,内容上看上去比较零散,很多学生比较畏惧这门课,加之部分同学没有高中生物学的基础,因此如何通过课程的学习激发同学的学习热情,学习到分析问题的方法等是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

(一)上好第一次课

微生物学是大学生接触生命科学领域比较早的一门课程。第一次课是全书的绪论,也是学生进入课程的第一印象,对以后的学习将产生重大的影响。我们采取以下几个方法进行尝试:

首先,提出几个问题供学生思考。比如,天花病毒与康熙帝继承帝位有什么关系?目前大家知道最难治疗的疾病有哪些?你如何认识艾滋病?等等。一下子就将同学的兴趣及求知欲调动起来了。整个教学过程将不断解决这些提出的问题。其次,以微生物领域的奠基人巴斯德(Pastuer)和科赫(Koch)的科研故事为主线,讲述微生物的诞生及科学家所起的重要[2,3]。比如强调巴斯德的开创性工作:否定自生学说、疫苗的研制等。在否定自生学说的过程,巴斯德如何对待传统观念,建立细菌学说。巴斯德研制狂犬病疫苗的故事脍炙人口。狂犬病一旦发作,致死率几乎100%。巴斯德将含有病原的狂犬病的延髓提取液多次注射兔子体内后,再将这些减毒的液体(即后来的减毒疫苗)给狗注射,狗就能抵抗正常强度的狂犬病毒的侵染。1885年人们把一个被疯狗咬得很厉害的9岁男孩送到巴斯德那里请求抢救,巴斯德犹豫了一会后,就给这个孩子注射了毒性减到很低的上述提取液,然后再逐渐用毒性较强的提取液注射。巴斯德的想法是希望在狂犬病的潜伏期过去之前,使他产生抵抗力。结果巴斯德成功了,孩子得救了。这里同样可以提出问题供同学思考,巴斯德为什么犹豫以后,才给孩子注射?比如埃博拉病毒能不能像巴斯德一样做了这个实验后应用到患者身上?同学们会给出各种不同的答案,最后老师总结并点评。巴斯德主要担心的是他的所谓疫苗的安全性,但当时没有其他办法。第二个问题的答案是,现代疫苗的研究必须经过一系列的疗效和安全实验。首先在动物体内实验,然后在临床上实验,经过一、二、三期临床阶段实验才可能广泛应用于普通患者。当然在特殊情况下,如类似埃博拉病毒这种重大传染病发生时,经特批可能缩短一些时间。

讲到科赫,主要强调科赫定律的产生以及科赫实验室的团队力量。科赫定律(Koch’s postulate)在当前的流行病学的病原体确定方面有重要的应用,而团队合作精神是科研工作的基础。

另外,突出我国科学家在微生物领域的贡献。比如汤非凡发现沙眼衣原体[4],获得国际上的盛誉,让同学们为自己的国家自豪。

最后,课程要紧密联系实际。比如2009年课程教学过程中,无锡太湖蓝藻的爆发;2010年教学过程中,全球禽流感爆发等。对这些现象同学们有感性的认识,进而引出相关的知识点,容易激发起同学究其所以然的学习动力,更容易投入。

(二)保持学习的新鲜感

在教学的过程中,注意保持学生学习的新鲜感。首先适当介绍当前本学科的最新进展,比如科学(Science)、自然(Nature)、PLOS ONE等学术杂志关于细胞结构、碳素循环、进化的进展等有关本课程介绍知识的进一步发展,让同学们觉得科学是发展的,不是一成不变的,还有很多的未知领域。这样有同学就会去查阅,增加新的知识。又如学到了病毒这一章,EV71(肠道病毒71)病毒引起手口足病(hand-foot-mouth disease),这是现实生活当中亟待解决的难题。通过这个鲜活的例子,同学们学习到正链RNA病毒的相关知识,就觉得很容易接受了。

二、科学安排教学内容

对课程统筹安排,同学能够自觉的安排自学。比如显微镜的相关知识,消毒灭菌的相关知识,相对比较简单,就可以一带而过。而对于比较难懂且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就要重点介绍,比如病毒的相关知识,补充了HIV(艾滋病病毒)、HBV(乙肝病毒)、禽流感(如H5N1)及埃博拉病毒的相关知识,同时这些又与自身的健康息息相关,学生非常感兴趣。

三、多种途径强化学习

(一)课程内容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微生物学的内容与其他学科,比如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及免疫学等联系比较多,尤其与生物化学的联系非常紧密。我们注重相关知识的回顾,让同学逐步清楚学科是联系的,各有侧重。这样也可以推动对其他生命科学课程的学习。其次注意课程内容前后的联系,比如绪论中讲到科赫定律,在讲到病毒的时候,SARS病毒的确认就是很好的例子,这样再次讲解,同学们印象就深刻了,而且教学安排上也能够前后呼应。

(二)现代课堂教学手段的应用

现代教学板书已经退居其次,主要起到提纲及提醒的作用。现在课堂教学要用好多媒体(PPT)及视频教学。

好的PPT可以节省课堂很多板书的时间,增加信息量。尤其对于实行三学期教学的学校,显得尤为重要。而好的视频不仅形象,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最成功的是选取了豪斯医生(Dr. House)的一集内容,该集是讲述豪斯医生如何分析婴儿感染哪一种病原微生物的,并对症下药。在视频开始前,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去看:影片出现过哪些病毒及微生物的名称?抗生素为什么会滥用?病原传播的途径是什么?有的同学在临近毕业的时候说,老师,我现在还清楚的记得那节课。我了解了很多微生物的知识,很形象直观,简直是豪斯医生和医院的所有人在给我们上了一节课。教师的问题让我们抓住了问题的核心。

(三)与科研工作相联系

课程教授的过程中注意课本与实际科研的联系。比如我们目前从事的科研工作包括了特定环境中菌的分离纯化、生物质能源的利用、植物病毒的研究。当讲到这些方面,可以介绍科研的情况,取得的成果及研究的体会,让同学们认识到科研并不神秘莫测,反而因此想进入实验室进行科研的冲动[5]。我们积极协助并指导有能力的同学开展科研活动。比如每年开展的全国大学生创新活动,上海市大学生创新活动及校级大学生创新活动,我们都给同学在相关领域提出指导性意见。生命科学学院及我们自己的课题组也有相应的创新项目供同学申请。

(四)及时解决学生的提问

目前可以通过很多交流途径与学生沟通,及时解决同学在学习中的问题。比如我们开通了博客,设立了专门的课程信箱,利用课程网站介绍最新的知识,等等,使大多数同学对课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四、课前精心准备

前面是课程教学的几点探索。其实上课前还需要细心的准备。这里不仅要求教师要积累丰富教学材料,比如与内容相关的影响资料、认真的备课,对课程整体的安排做到非常清楚。另外,对于教学安排的其他方面也要引起足够的重视,比如每个学期选课的人数的多少,上课安排在什么时间。比如有一次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安排中,就曾经将不到30个人的小班,安排在近200人的大教室。这样教学,不仅教学效果差,与学生的交流也不融洽。另外要知道选课学生上了哪些生命科学的课程,正在上的相关课程,等等。这些信息的获得和处理,将为课程教学的顺利进行和好的效果的取得打下很好的基础,有事半功倍之效。

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重要渠道,努力搞好微生物学课堂教学对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是至关重要的,尤其让同学能学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6]。“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取得好的教学效果,除要求教师不断充实自己的业务知识外,不断完善教学方法也是今后不断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李曼丽.通识教育――一种大学教育观[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2]Prescott,Harley,Klein.Microbiology[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马中良,李平,牛莉莉,等.微生物学发展史在教学中的作用初探[J].微生物学通报,2009,(36).

生命教育的方法篇(2)

现在有很多家长,只关心孩子的成绩、名次,有时和孩子几天都见不着面,即使见着面了,跟孩子说几句关心的话,也是句句不离学习,基本上都是“最近学习怎样?”“最近考试怎么样?”“你的成绩怎么总是上不去?”“你的分数怎么比王阿姨家女儿少了3分?”等等,鲜有家长问孩子在学校的生活如何?学校最近发生了哪些有趣的事情?班级最近组织了哪些活动?……换句话说,家长没有关心孩子现在是不是“安全”,不了解孩子在学校里生活得怎样,孩子在家和学校是否有安全感!试问,与孩子长此以往地进行这种单一式沟通,他(她)的心理能健康吗?能“安全”吗?笔者和所带班级的家长交流时,基本不谈成绩、分数的话题。笔者总是引导家长去关注孩子在的内心想法,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关心孩子在哪些地方需要帮助。时常告诉家长,在教育孩子成长的道路上,离不开家长的教育、关心和支持。从上学前的启蒙阶段到孩子找到工作的漫长过程中,家长始终担当着重要的角色,可以说能影响孩子的一生。要让家长自觉地意识到,改变现有的教育观念刻不容缓。笔者一直坚持利用家访、电话、家校路路通信息网等平台和手段,经常性地与家长沟通、交流,引导广大家长多关心子女的心理健康状况,了解他们的学习生活情况。引导家长要以表扬、鼓励孩子为主,合理的批评教育为辅,正视孩子存在的不足,联合“学生、老师、家长”三方面的力量,想方设法找到提高学习成绩的突破口,帮助其提高,坚决反对一上来就打骂或是歧视的教育方式,提倡家长作新时代的好家长、理性家长。假如一个家长坚持做到这些,他们孩子试论安全教育促进生命成长的方法与途径杨小兵(渤海大学教体学院,辽宁锦州121000)的心理肯定会健康,不会出现偏激、抑郁甚至轻生的想法。例如:今年3月,一个11岁的杭州女孩跳楼自杀了。据校长介绍,女孩连续好几天没有写作业,当天上午班主任就把家长叫到了学校。教师跟家长说明情况后,让家长把孩子领回家,先把作业补齐了,双方交谈都很正常,没有严厉的批评,也没有说过分的话。妈妈在回家路上批评了她。回到家,女孩就跳楼了。暂且不考虑其中细节,就谈孩子的心理状况。她能从7楼跳下,需要多大的勇气。足见她对这个社会完全失去了信心。假如她还能想到爸爸、妈妈无微不至的关爱呵护,想到家庭的温暖、教师的关爱、同学友谊……这些让她割舍不下、不能离去的留念,又怎会想到去跳楼!

二、安全教育需努力提高教师的安全意识,培育生命安全

可以说,现在的教师,尤其是一些年轻教师比较浮躁。表现在:平时缺少和学生家长的沟通,缺少和学生的谈心和教育,缺少自我反省,对教育的实质认识有失偏颇,尤其是安全教育意识淡薄。分管领导要注重对班主任的引导,以个别交谈、班主任例会、集体辅导等形式,引导班主任关注家长、学生的思想、安全教育和心理健康辅导。其一,班主任要利用晨会、周三自习、班队会等时间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安全教育和心理健康辅导。要想使常规教育教学能够稳步推进,关键要看是否安全。一个学生意外受伤了,会产生很多麻烦的事情。比如,一个女生牙齿意外摔断了。班主任必须通知家长到校,带孩子去就医,查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向家长和学校领导说明。因为牙齿摔坏了,学生一段时间内不能正常就餐,需要家长每天送饭,影响家长、教师、学校的正常工作。后续的工作还有孩子牙齿修补、经济费用的补偿等。虽说这是意外事故,但也可提前预防,平时的安全教育就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学校要规定好时间,利用好安全教育平台等,教育学生在校要遵守规章制度,不能追逐打闹,走路、跑步时要把手拿出来,不能玩危险的游戏,不能在空间狭小的走廊、厕所等场地追逐打闹……这些看似平常的教育和提醒,因为教师的时常叮嘱,会在学生的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假如学校的教师能提高安全意识,学生的安全意识就会随之提高了,他们在潜移默化中会认识到在校园里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学生安全了,校园就会有序,教育教学秩序也就正常了。营造一个以安全为主要话题的教育氛围对于学校开展教育教学工作非常重要。其二,坚持利用好家访、电话、短信平台、QQ群、微信等渠道,发挥其作用,把家长联合起来,与学校共同教育孩子,比家长单独教育要容易得多。构建一个群策群力的教育网络,会事半功倍。教师有时对家长的教育方法持怀疑态度,甚至不耐烦。其实家长中不乏高学历、高智商者,他们的方法也会启发教师的教育。其三,教师要学会“借力、省力”,要让学生喜欢班级,喜欢自己的课。有些教师认为将零碎的时间都用来上主课,给学生布置很多作业,经常与学生谈成绩、分数和排名,学生的成绩就会突飞猛进。其实往往事与愿违。试想一下,如果学生的行为习惯好,愿意为班级做事,喜欢上课,作业总是高质量地完成,这样学生的成绩怎能不好?班主任要搭建一个宽松、和谐的班级平台,发挥班主任的优势作用,让充满正能量的班风、学风悄然形成,时刻让学生感觉到在这个班级里学习是“安全”的,快乐的。假如教师明白安全责任重于泰山,安全是一切工作的基础,那么学生也一定会安全地学习,健康地成长。

三、安全教育要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升华生命安全

生命教育的方法篇(3)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2)07-0010-03

中国的生命教育事业从20世纪末引入开始,经过一段时期的研究、探讨和推广,在2004至2006年期间达到一个高潮,辽宁、上海、湖南等省市相继颁布了有关生命教育的大纲或方案。2008年以来,中国的生命教育事业明显升温,特别表现在云南省大力实施的“三生教育”(生命、生存、生活教育)上。2010年7月29日正式公布实施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在战略主题中明确提出了要“重视安全教育、生命教育、国防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可见,生命教育已上升到国家教育发展战略的高度,至此生命教育在中国已进入了崭新的发展阶段。如果说在2008年前生命教育在中国还处于研究、宣传和初步推广阶段,那么在这之后,就应该是如何构筑课程体系、形成具体课程、进入中小学和大学课堂的阶段。

那么,如何根据对生命教育的宗旨、目标、内容的研究与理解,来精心设计生命教育课程,并具体化为课程的内容和模式,让教师们掌握教学方法呢?关键在于,生命教育课与教师所熟悉的知识性课程有完全不同的性质,要从不同的性质入手来设计生命教育课程,并采取不同的方法来上好生命教育课程。

例如,由笔者主持的在中小学推广的生命教育课的设计包括十三个专题二十六节课:

1.逆风飞扬――关于挫折

2.大爱,让生命美丽――关于感恩

3.快乐每一天――关于生活品质

4.生命因责任而精彩――关于责任

5.托起生命之舟――关于生命与安全

6.有志一同――关于团队精神

7.追求生命的神圣与崇高――关于信仰

8.幸福从“心”开始――关于幸福

9.生命之花亮丽在那里――关于生命价值

10.网络世界与现实天地――关于网瘾问题

11.友谊与情爱――关于青少年情感问题

12.成功就是做最好的自己――关于悦纳自我

13.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关于生死问题

我们为中小学设计生命教育课程的宗旨是:从学生的生命困顿出发,为青少年培育生命的优秀品质,为他们生命的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此外,笔者又主持设计了在大学中开展的生命教育课程,共分五个版块:1.“学会生活”;2.“学会做人”;3.“学会休闲”;4.“学会养生”;5.“学会生死”。每个版块又分若干主题,全课程需课时32个。我们为大学生设计生命教育课程的宗旨是:针对青年学生在生活、生命与人生方面出现的许多问题,通过讲授来帮助他们提高处理能力,呵护他们的人文生命,为其人生幸福与事业成功奠基引航。

生命教育课为何这样设计而不那样设计?是基于一个什么样的方法论的思考呢?

一、关注生命困顿

生命教育课的教材编写及讲授都应该由学生的生命困顿切入而非由既有的知识体系出发。例如,某市研究与开发的生命教育教材,其设计理念是“依据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行为能力,以让每一个儿童学会科学生活”为生命教育的课程目标,设计出版了“生命的呵护”为主题的生命教育教材。而“初中段是生命体验最丰富的阶段,这个阶段的生命教育以‘认识自我、悦纳自我’为课程目标”,因此设计并出版了《生命的成长》,围绕青春期的成长内容展开。依据高中生认知发展的特征和行动力取向,“高中阶段是丰富精神世界的最关键年龄,必须完成从‘心理弹性’走向‘生命弹性’的过渡。基于生命成熟共性内容与基于生理生物性成熟个性内容的统一呈现,以‘做最好的自己’为课程目标,形成以‘生命的经营’为主题的‘男儿课堂’和以‘生命的完善’为主题的‘少女沙龙’”。这样设计生命教育教材并安排课堂教学,就基本上没有跳出知识性课程设计的思维,仍然是从既有的理论体系构造出一套知识系统,并按学生的认知水平来编写和讲授的。其误区在于没有区分生命教育与知识性教育的本质区别,也没有立于生命教育的特点与规律来设计并讲授生命教育课程。

生命教育课程的设计也许永远没有定式,一切根据听课对象成长中的生命困顿的不同而变化。生命教育课的设计与知识性课程,如中小学的语文、数学,大学中的哲学、建筑学等,它们的区别在于出发点与要解决的问题不同。知识性的课程主要是解决学习对象在知识上的增长问题,所以其课程自身往往有一个知识体系,在课程设计中一般遵循两点:一是学习对象的认知水平和行为能力的规律;二是贯彻知识性、逻辑性、由易入难、由浅入深的原则。在此基础上来编写教材并进行课堂教学,通过讲授该学科的主要概念、定理、方法、学科历史等,来传达系统的知识。

而生命教育课主要解决的是学习对象的生命成长问题。在生命的层面,人与人是不同的,在各个时期人的生命问题亦有不同的表现。生命教育课的设计主要的不是从既有的理论体系出发,也不刻意追求讲授内容的逻辑关系、难易程度,而是直指学习对象的生命困顿,他们在生命成长过程中遭遇到什么问题?集中表现为什么样的状况?以此形成主题与内容来设计并讲授课程。所以,生命教育课没有固定的程序,没有固定的内容,甚至没有固定的知识点。比如,80后的青少年面对生活的感受主要是“郁闷”,并由此派生出一系列的生命困顿;90后的青少年面对生活的感受主要是“纠结”,也由此派生出一系列的生命困顿,这就是生命教育课程设计的主题。相应的,教师如果面对的是80后的青少年,则应该以“郁闷”为中心来讲授;面对90后的青少年则应该以“纠结”为核心来讲授。

生命教育课不追求理论的系统性,也没有固定的课程内容,一切都在变化当中,这就对生命教育课的教师就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他们不应该是书斋型的教师,不应在既有理论与知识体系中寻找课堂设计的资源,而是必须面对学生,面对千变万化的社会,直接切入学生变化中的生命困顿,通过课堂教学来帮助学生解决生命成长中的复杂问题。

二、关注生命个体

应该从独特的“生命个体”而非一般的“类生命”出发来设计并讲授生命教育的课程,教学的目的是使学习的对象能够做到“知行合一”。在知识性课程教学中,教师们是学士、硕士、博士毕业,在大学、研究院学了很多知识,面对学生时他们是知识权威的化身,通过科学的课程设计及讲授,把既定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并用复习及考试的手段让学生们接受。所以,不深入了解对象也无大碍,至多需要了解他们的年龄、年级、已有知识的程度等等,这实质上是对“一般生命”或“类生命”的了解。而生命教育课的教师不同,要从抽象的“人”深入到“个体的人”;从一般的“类生命”进入到独特的“个别生命”。人的生命成长背景不同,生活经历也不一样,其产生的生命困顿也不同。当然,人们在大致相同的年龄阶段,也会有一些共同的生命感受和生命困顿,所以,教师除了要深入了解学生们一般的生命困顿,也必须去了解个别学生具体的生命困顿,以此来设计生命教育课程的内容,并进行灵活多样性的教学,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所以,知识性的课程追求的是学习对象对知识掌握的“齐”“全”“深”;而生命教育课追求的是学习对象能够达到知与行的合一。在知识性课堂中,教师一般通过考试来检测学生们学习的效果,学生们如果考卷上得了高分就意味着课堂教学的成功。但在生命教育的课堂中,学生仅仅是知之“多”、知之“全”、知之“深”、考试得高分是远远不够的,生命教育课期望达到的效果是使学习对象在了解某种或某类优秀的生命品质之后,能够在当下及将来的生活中具体去实践,真正成为自我的生命品质。在生命教育的视野下,“知”而不“行”,实为不“知”。所以,生命教育课不仅仅是教师主讲与回答学生们的问题,而是要设计某种活动、让学生看某段视频、或者讲某一个故事,然后让学生们自己去想、自己去讨论、自己去分析,教师往往只是倾听者、鼓动者、引领者、提升者。人的生命品质是一种天生的“萌芽”,后天的学习只是精心的培育,使其茁壮成长而已,只有这样,学习的对象才能真正达到知行合一,知晓了便会去行。

三、关注成长

生命教育课的成功与否,不取决于课后教师或督导的评价、理论上的分析判断、学生的考试成绩水平,而是取决于学习对象在生命上是否成长了,生命的困顿是否解决了,生活中能否做到知行合一。生命教育课成功与否的最终评判是学生的生命品质是否增长。因此,生命教育的课堂必须去“中心化”,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关系。因为教师与学生都是生命旅程中的“行者”,都没有到达生命的终点站,生命也都在成长过程之中。所以,也许教师是知识上的权威,却非生命成长中的权威。在知识性的课程中,一般是教师知道什么便讲什么,以教师的知识背景、知识结构、知识掌握的内容为中心;而生命教育课程则是以学生的生命成长的需要为中心,以能够帮助学生认知和体验生命成长中的品质为讲授的主要内容。

所以,在生命教育课堂中,有三不讲的原则:不了解授课对象不讲;课堂条件不具备不讲;准备不充分不讲。因为上一堂不成功或者半成功的生命教育课,比不上这堂课更糟糕。生命教育课是关系到学生生命成长的课,如果上不好或者引导不得法,不仅达不到良好的效果,甚至可能让学生的生命受伤,产生严重的后果。因此,生命教育课的设计和讲授一定要避免两大误区:一是以为生命教育课就是用感人的课堂形式来赚取眼泪,课堂上越感人就越成功;二是以为生命教育课就是设计各种活动来热闹课堂气氛。生命教育课的任何场景设计、活动设计、内容设计,都不是为了某种外在的目的,不是为了感动而感动,不是为了热闹而热闹,一切好的课堂场景、好的课程活动设计都必须围绕着一个中心:注入一种正向的生命观、生活观、人生价值观。生命教育课必须有价值注入,而非遵循心理咨询中的价值中立原则。但这种生命正向价值的注入又非生硬的、直截了当的、强势的,而是引导性注入,做到不露声色、入于无痕、自然而然。

总之,生命教育给教育注入了新的元素、新的血液,可以纠正以往教育的偏差。教育的价值不仅仅是授人以知识和技能,其最本质的意义是使人成为人,引导每一个生命体走向更完整、更和谐、更幸福、更快乐的境界。从这个意义上说,生命教育是教育的生命力所在;其提供的新的教学方式与方法,能够促进教育的健康发展。我们每一位教师,无论从事何科的教育工作,都应该具备生命教育的素养、学会生命教育的教学方法,理解生命教育的真谛:我们不是“教书”,而是“教人”。应该透过“书”而见“人”、穿过“知识”而深入学生“生命”的层面。我们要从根本上解决学生们各类生命困顿的问题,为青少年建构一个生命意义的世界,而非仅仅只有一个生活的世界。所以,教师应该也必须是“经师”(知识传授的教师)与“人师”(学生生命的导师)的统一,以让莘莘学子受益,在知识增长的同时,生命也能健康地成长。

参考文献:

[1]郑晓江主编.生命教育公民读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5.

生命教育的方法篇(4)

中图分类号: G6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19-127-2

0 引言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在于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帮助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不仅仅是在于向学生灌输马克思主义理论,更重要的是为学生提供精神关怀,进而实现人生的价值,肩负着帮助大学生完善素质、提升人格、激发生命激情和创造力的职责,其教育的价值必须通过人的生命和生命的价值来体现。实施生命教育,引导大学生走出生命误区,教育他们珍惜生命,理解生命的意义,建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可忽视的一环。

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生命教育契合的内容

为更好地引导学生珍惜生命,追求生命的价值与意义,欣赏生命,促进生命和谐,切实把大学生生命教育落到实处,应明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生命教育契合的内容:

1.1 引导学生学会珍惜生命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帮助学生理解人的完满生命内在包含自然生命、精神生命、社会生命三个层次。人作为自然界的产物,自然生命是人的生命存在的最基本的生命尺度,是人作为生物体存在的物质载体和本能性的存在方式,是个体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同时,人是具有思想感情,能意识到自身生命的存在和发展,并对自身生命的存在和发展做出自己的选择,是一个精神性存在者。除此以外,人还具有社会生命,必然要扮演各种角色,承担各种权利和责任,人与周围环境之间这种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对抗的关系,构成生命活动的实际内容,人通过利用身边一切可能的条件发展自己的生命和提升生命的价值。最后,还要让学生明白生命是有限的,生命就是一个过程,生命对于每一个人来说只有一次,生命一旦逝去,无法重新再来,人一旦死去,就再没有复生的可能和希望,使生活和对人而存在的全部价值化为乌有,因此我们要好好爱惜自己唯有一次的生命。

1.2 指引学生追寻生命的意义

人,不仅仅意味着肉体的存在,而且是一种意识观念、精神、能力的载体,其价值并不在于寿命的延长和外表的美丽,而在于良好的思想道德、美好的心灵、健全的人格和才干等。生命价值是人的实践活动对于社会和个人所具有的意义和作用,包括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两个方面。自我价值表现为个体需求的满足,也表现为社会对个体的尊重和满足,社会价值则表现为个体对社会、他人的积极意义。正确的生命价值取向能帮助人确立远大的志向和健全的心理品质,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引领人热爱生活、热爱事业,走过有意义的人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引导大学生懂得生命不仅仅是生存,生命应该有更丰富的内涵,要在肉体生命的基础上,不断调整自我,最大限度地挖掘内在潜能,发展多方面素质,发挥自己的优势,选择适合自己的生命之路,展示生命风采,为社会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最终达到自我实现。

1.3 帮助学生学会欣赏生命

俗话说,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人在其生命的历程中随时都可能遇到挫折,挫折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深藏于人类存在的本质中,无法排斥和抗拒。一方面,挫折给人带来痛苦和煎熬,另一方面,挫折又可以为人的成长和成功提供动力。要告诉学生一个人要想获得成功,实现自己的理想目标,必须先经受挫折的磨练,培养自己坚韧的毅力和顽强的意志品格,增强面对挫折的能力,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让生命意志得到磨练,逐渐走向成熟。追求幸福是人类生活的永恒主题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我们之所以选择光荣、和理智等是因为我们相信,我们将会通过它们感到幸福”。①人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追求幸福,幸福是人生最根本和终极的目的。人的生命是在创造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得到提升和超越的,幸福是创造中的享受,创造的欢乐是幸福的来源。思想政治教育要引导大学生树立理性、科学的幸福观,自觉提高身心素质,健全人格,树立高尚情操,勇于实践和创造,在喜悦、成功、自我完善、自我实现中感受生命的幸福。

1.4 教会学生促进生命和谐

和谐是强调作为主体的人应与客观对象世界保持相互平衡和适度的关系,作为具体的个体,他的内部和外部一切关系无外乎就是与自己、他人、社会、自然界的关系,要教会学生充分协调好这四大基本关系,以实现自身生命的和谐。首先是个体自身的和谐。一个和谐的个体生命,总是身心健康的统一体。思想政治教育要引导大学生应注意营养、睡眠、体育锻炼等,使身体各个组织系统都能得到和谐发展;重视培养自己广博的兴趣爱好,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康的人格,积极的情绪,顽强的意志力等。其次是个体与他人、社会的和谐。现代社会的多样性为大学生的发展和个性张扬提供了多种选择,但社会的多样性并不意味着个体的价值选择可以背离社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引导大学生树立积极、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人际交往中,学会尊与他人融洽相处,在多元的文化面前,学会选择和整合,让自己在自主的文化选择和构建中和谐发展。再次是个体与自然的和谐。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思想政治教育一定要引导学生在个体行为活动中,尊重自然,与自然共处,自觉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维护生态平衡。

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生命教育契合的方法

最近几年来,学术界呼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重视对学生开展生命教育,但因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生命教育方法不明朗,使广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在实际开展工作中缺乏指导性和可操作性,无从下手,更不用说开展有效的实践活动,因此,以“现实的人”为基点,将“现实的人”的生存、发展需要作为教育的起点和归宿,寻求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生命教育方法不仅必要而且显得迫切。

第一,理论教育与研讨法。理论教育法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工作对象阐述、灌输有关生命的系统理论知识,使教育对象在认知的基础上逐渐向情感、意志、信念、行为转化的教育方法。研讨法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提出生命教育的提纲和问题,由师生共同学习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生命教育要充分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题教育、学生主题活动、学术讲座等形式,从学生的兴趣、经验、社会热点问题或历史问题出发,同时结合区域、学校和学生的特点,将相关内容整合起来,向学生传播系统的生命教育知识,倡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获取必要的生命知识,树立正确的生命观,掌握基本的生存技能,引导学生采取正确的生命行动。

生命教育的方法篇(5)

1.教师思想认识不到位

思想认识是行动的先导。只有教师思想认识到位了,才能在意识到生命教育重要性的基础上,采取积极有效的对策,实施多方面的措施,对学生进行多层次的生命教育,从而提高生命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但大多数教师思想认识不到位,认为生命教育可有可无,甚至有的教师认为,生命是学生自己的,何需教育。有的教师虽然意识到生命教育的重要性,但他们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时却缺乏耐心,更没有作长远规划,从而影响生命教育的效果。

导致教师思想认识不到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教育评价体系的缺失以及实际操作的困难则是主要原因。一方面,虽然现在学校评价教师有一套完整的评价体系,但大多数学校只是侧重于学生的考试成绩,特别是升学成绩,因而大部分教师也只是关心学生的考试成绩。“分数是最可爱的”,这句话淋漓尽致地道出了这一现实。另一方面,与考试成绩相比,生命教育的效果如何,则相对难以测评,而且容易变化。由于教师评价与教师的专业发展、职称评聘、职务晋升、经济收入等切身利益直接挂钩,因此,在初中政治教学中,大部分教师弃难就易,关心考试成绩,不关心生命教育。

2.教师教学方法简单化

生命教育的针对性较强,在我们加强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培养的系统工作中,它只是其中的一个小的方面。初中政治课程涉及生命教育的内容相对较少,资料较为缺乏,这就需要教师创新教学方法方式,着力提高生命教育的效果。但是,有些教师教学方法单一,只是简单地对学生灌输生命教育的一点点理论、轻描淡写地说说生命的重要性,但对生命为什么重要、如何珍惜生命等实质性问题,却只字不提。学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生命教育的效果自然大打折扣。

导致教师教学方法简单化的主要原因是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在传统教学观念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和权威。他们大多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把学生的大脑当作储存知识的容器,忽视了学生自身的体验和感悟。学生自然对生命的重要性体会不深,难以达到心灵深处的震撼,学生或昏昏欲睡,各做各的,与教师无法产生共鸣,甚至产生对抗情绪,生命教育的效果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

二 加强学生生命教育的对策

1.提高思想认识,明确职责和使命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中强调:要以加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为主要任务,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知道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认识自己生命的独特性,体会生命的可贵,知道应从日常的点滴做起,实现人生的意义,体会生命的价值。这科学地揭示了生命教育的历史地位、时代意义和文化价值,指明了生命教育的方法、途径。广大初中政治教师必须深入学习、领会课程标准精神,深刻认识到生命教育是当代教育的本质要求和重要课题,对于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对从事初中政治教学的教师来说,加强学生的生命教育是政治教学的内在要求,题中之义,是政治教师必须肩负的历史重任。因此,初中政治教师必须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认真履行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和使命,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生为本,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着力加强学生的生命教育。

2.努力创新教学方式方法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强调: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的问题,通过调查、讨论、访谈等活动,在合作和分享中丰富、扩展自己的经验,不断激发道德学习的愿望,提升自我成长的需求。为此,初中政治教师必须根据《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要求,深入发掘课程资源,积极探索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加强学生生命教育。

教学无定法。加强学生生命教育的教学方法无疑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必须大胆探索,灵活运用。在众多的教学方法中,笔者比较欣赏启发式教学法,因为这种方法在加强学生生命教育方面比较有效。

在教学“生命的独特性”一课时,我采用多媒体教学,先给学生播放了一段《泰坦尼克号》沉没时的情境,然后让学生谈谈观后感。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我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你们对那些只顾自己逃难的人怎么看?”在学生们陷入两难境地的时候,我再适时进行点拨:“是啊,我们该怎么办呢?是舍己救人,还是自顾自逃跑?这里我不想评论,我只想说:在灾难面前,每个人会采取不同的行动,因为每个人对生命的诠释都不一样,我们要做的应该是尊重生命、敬畏生命。这点,我想你们长大后会明白的。”虽然最后的阐述学生可能很难明白,但有了这样的价值引领,相信日后学生定能感悟到生命的可贵与独一无二。

总之,启发式教学法能较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

3.充分利用地方课程资源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中强调:应鼓励教师和学生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积极创造和利用课程资源。思想品德课程的资源是极为丰富的,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发生于每时每刻。对于教师来说,最重要的是如何以思想品德课程的眼光去挖掘典型事件和案例,如何以思想品德课程的视角去赋予它们课程资源的意义。作为课程资源重要组成部分的地方课程资源,涉及生命教育的内容相对较少。这就需要教师充分利用感恩教育、生活教育、挫折教育、关爱教育等地方课程资源,融入到学生生命教育中,着力提升生命教育的效果。

总之,生命教育是当代教育的最主要的本质使命。是政治教学的内在要求,是政治教师必须肩负的历史重任。初中政治教师必须着力探索新方法,积极创新途径,努力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生命教育,培养他们的健全人格。

参考文献

[1]汪基德.新课程对生命价值的关照[J].课程·教材·教法,2004(5):78

[2]周琼华.选题:开发利用《汕头的变迁》课程资源的首要步骤[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9(6)

生命教育的方法篇(6)

【中图分类号】G633.3

关注生命,培养生命意识,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要求。对青少年进行生命教育,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当然也是学校学科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语文是一门关注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课程。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养和健康的心理素质,使他们成为一名合格的负责的公民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目标。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决定了本教学应当重视生命的教育。本文仅从教学的微观角度,对如何语文课中渗透生命教育进行了初步的思考。

一、生命教育的内涵

所谓生命教育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的生命教育是指对生命本身的关注,包括个人与他人的生命,进而扩展到一切自然生命;广义的生命教育,一般来说就是尊重生命主体,为其创设生动活泼、充实丰富的环境和条件,以促进生命主体全面、和谐、主动和健康发展的教育。"[2]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指出:"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生命力的正常发展,教育就是助长生命力发展的一切作为。"[3]综合众多观点,我们可以认为生命教育就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的价值、人的生命、理解生命与生活的真正意义;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以及对终极信仰的追求,使其养成关爱的情怀,学会过现代文明生活。

二、语文课程的教学方法与生命教育

语文的教学方法主要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所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根据不同的规则和标准,教学方法也可以分成多种类型。本文选择了语文教学中较常采用的几种方法进行探讨。结合具体的课例探讨如何运用这些具体的教学方法来渗透生命教育。

(一)朗读法与生命教育

朗读法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教学方法之一。学生通过有情感的朗读能体验到文章中蕴涵的人文关怀,能感悟到文章中所蕴藏的生命意识。朗读成为生命教育中所强调的生命与生命之间的对话。在日常语文教学中对一些生命教育文章,通过反复朗读,使读者能更好地理解和体悟作者在文章的情感和生命价值如在讲授《谈生命》一文中,为了加强同学们对生命的认识可设计分角色朗读的方法进行教学:老师读第一层,男生读第二层,女生读第三层,男女生齐读第四层。又可采用:将正文的二大比喻变换成两篇散文诗来读,最后在比较充分地理解文段内容的基础上,全班分工合作,进行有感情地朗读:男生读"生命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他所遭遇的一切",女生接读"生命又像一棵小树......在烈日下挺立抬头";然后男生每读一句"有时候",女生顺次跟读一句"四季句";然后老师单声朗读"他消融了,归化了,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然后男、女生依次分读"也许有一天......"的句子;最后老师满怀深情的读"然而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这样通过反复朗读课文,理清行文思路,从而理解文章主旨感受文章的意境美、哲理美、语言美。可以说,如果教师能够正确把握和适当运用这种方法,它确实能成为贯彻生命教育的有效方法,也是我们在进行生命教育时可以有效使用的方法之一。因此,朗读法对生命教育而言也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

(二)情境教学法与生命教育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有益的启示","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另一方面,从文学的本质来说,文学即"人学",真正具有使命感和责任感的文学创作者总是力图在作品中去关注人类的命运,反映人类对自我的各种思考和认识,挖掘人性的各个层面。如在讲授《热爱生命》一文中设计:主人公在茫茫的荒原上面临着哪些生死考验?他为什么能超越极险,战胜病狼而顽强地生存下来?假如当时是你的话,你面临着哪些生死考验会如何做?让学生换一个角度思考问题,通过启发、点拨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活着就要同形形的艰难险阻进行抗争与搏斗,而只有勇于去追求胜利抗争命运,才能充分享受到生命的价值与快乐;生命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神奇而宝贵的,敬畏我们的生命,相信我们的生命,和我们的生命紧紧相依,和我们的生命结成最紧密的联盟,我们就会尽享生命的美丽与神奇,生命的剽悍与强大,才能让生命光芒四射。所以说,情境教学法是在语文教学中较好地贯彻生命教育比较常见的一种有效教学方法。

(三)体验法与生命教育

美国教育家布朗认为:"学习的环境应该放在真实问题的背景中,使它对学生有意义。这里的"真实问题"指的就是学生的生活实际。理论只有充分地融入学生的生活实际之中,才是有意义的,才能体现理论对生活的指导性。语文课教学中要求具有主动性、针对性、实效性,因此一定要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充分挖掘信息资源,还原知识产生的背景,让学生更真实地融入一个个生动活泼、丰富的生活情景中去体验和和感悟。唯有如此,学生才能感到语文课可亲、可信、可行、可用,会产生强烈的学习需求和兴趣,也必然会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

《斑羚飞渡》,写一群陷入生存绝境的斑羚为了躲避猎人的捕杀飞渡悬崖,在生死关头表现出动物求生的智慧和难以想像的悲壮,!"一老一少走到伤心崖","老斑羚凭着娴熟的跳跃技巧,在半大斑羚从最高点往下降落的瞬间,身体出现在半大斑羚的蹄下","半大斑羚的四只蹄子在老斑羚宽阔结实的背上猛蹬了一下,下坠的身体奇迹般的再度升高","而老斑羚则像只突然断翅的鸟笔直坠落下去"。老斑羚用悲壮慷慨的死亡升华了生命,诠释了崇高。讲完这一情节后提出问题:假如你是飞渡过去的小斑羚,此时你会想些什么呢?又会对老斑羚说些什么呢?要求学生联系实际谈,引导学生谈日常生活中父母对自己的爱,自己应如何报答。通过这样一个课堂设计情节,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生命的重要性。因此,生活体验法是生命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教学方法之一。

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方式和途径多种多样,语文课程是对初中生进行生命教育的重要渠道之一。我们作为语文课程的教学者既要认识到生命教育的必要性,又要不但深入发掘教学中的生命教育的内容,同时创设更有效地渗透生命教育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学习语文这门学科过程中懂得生命是至高无尚的价值体现,善待自己,享受生命成长的快乐,这就是我们生命教育要达到的目的。

参考文献:

生命教育的方法篇(7)

Key words life education; emotional experience; social organization

对于生命和人的关注自古希腊教育起就已出现,随着逐步发展,直到20世纪60年代末,华特士在前人思想的基础之上正式提出生命教育和生命教育的概念对人类的终极关怀。生命教育是一种完整的人的教育,是帮助受教育者理解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活和教育活动,不仅包括生活的关注,还包括促进生存能力培训和生命的价值。泰戈尔曾经说过:“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向人类传播生命的气息。”这是生命教育的最好诠释。我国生命教育起步较晚,还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通过对西方生命教育的研究分析,了解西方相对成熟的生命教育理论体系与实践经验,有助于加强国际间的沟通和交流,促进我国生命教育逐步走向成熟,为我国学校教育培养真正意义上全面发展的人才出一份力。

1 西方生命教育的内容与实施

1.1 美国生命教育

美国是世界上最早推广和实施生命教育的国家。美国作为一个联邦国家,其生命教育的开展也由各州因地制宜地进行,鼓励各州发展校本生命教育课程。因此,各州、各大学涌现出各种生命教育方式,如人格教育、情绪教育、心理健康教等等。尽管侧重点不同,各种生命教育方式的主要内容殊途同归。美国的生命教育内容主要包括直面生命的死亡教育;珍惜生命的健康教育;尊重生命的品格教育以及正确对待逆境的挫折教育。通过以上几方面的教育,促使学生全面、均衡发展,实现自我,学会生活,领悟生命的可贵。除了开展学校生命教育,美国还推动社会媒体、民间组织、社区以及家庭共同构建生命教育网络体系,使得生命教育的开展具有系统性、层次性,渗透到学生的生活中。美国对于生命教育的传授主要是以课堂教学为主,运用不同课程学科和类型,互相渗透,互相影响,在此基础上,还将社会实践活动加入到课程中来,真正做到知识和理论的有效结合,将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结合起来,将选修课和必修课联合起来传授给学生一定的知识,这种潜移默化式的教育,可是对学生产生一种作用,让学生养成思考的好习惯,有利于学生将生命教育的某些思想转化为自己的想法和思想,从而更深刻地理解生命。

美国学者和教育者在生命教育的教育方法上达成一致,那就是生命教育的传授仅仅靠理论和说教是行不通的,还应该采取亲身体验法、讨论法、角色扮演法、生命叙事法等方法,这样才能取得一定的效果,因此,美国各个学校在生命教育的过程中开展了多样化的活动,例如通过学生讲述,情景再现的形式,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引起情感共鸣;参观死亡博物馆,葬礼等,让学生更进一步理解生命、死亡。在美国,不仅仅是学校,其他社会组织,民间团体,社区,新闻媒体,各种政府组织,非政府组织也会通过多种途径教育引导学生加深对生命教育的理解,这些组织无形中成为美国生命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

1.2 英国生命教育

英国的生命教育是培养幸福公民的全人教育,保护学生自然生命健康的同时,注重学生灵性、道德、社会及文化的全面发展。英国的生命教育内容主要有两方面,一是促进个体生命、社会品质完善发展的个人、社会与健康教育内容。这一方面内容主要是培养学生健康的身心和良好的社会适应性,按照5~7岁、7~11岁、11~14岁、14~16岁划分为四个阶段,由深到浅的对学生进行学习计划制定、与人交往、急救基本措施与压力缓解、身体健康相关常识等知识的教育。二是实现生命价值的公民教育内容。教育学生成为合格社会成员的知识、技能、理解,以培养他们的责任感。英国在生命教育的实施上,规定了专门的教学时间,编制生命教育教材,为学生开设生命教育课程。为保证生命教育的实施,英国政府专门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政策和法律文件。英国民间还成立了生命教育中心、地球之友等等组织,鼓励学生参加这些机构的活动,更好的理解生命的价值,体验生命的意义。英国家庭非常重视生命教育,很多家长为孩子提供温馨的学习生活环境,甚至还为孩子提供大量有益生命健康发展的实践机会,鼓励孩子的自主性、自信心的建立。这种家庭、学校、社区、政府全方位发展的生命教育形式,促进了英国生命教育的有效实施。

1.3 德国生命教育

德国的生命教育开展与其他国家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其生命教育是在宗教课上进行,并没有独立的课程设置。但即使如此,德国的生命教育并非局限于宗教,而是涉及了哲学、医学、文学、宗教学等多领域,让学生更加全面地思考、探索生命的意义。在小学阶段,每周要上两个小时宗教课,教师会给学生上生命教育的课程,这些课程都围绕着他们的成长发展状况,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和探索生死观;初中阶段开始为学生介绍各种与死亡有关的内容和解释,让学生自己去形成价值观;高中阶段,学校为学生提供6个月的生命教育时间,将不同的教育方案应用到生命教育中。另外,“善良教育”也是德国较为看重的,有意重视学生培养善良意识,并作为一门生命教育课程中相当重要的一课,善良教育主要包括:让学生爱护尊重生命,同情社会的弱者,而且鼓励学生多帮助社会弱势群体,宽容待人以及唾弃暴力。社会上有一些面向儿童、青少年的机构,如生命热线,也能顾向学生提供生命教育,神父、牧师等社会人士也走进课堂,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生命。

综上所述,西方生命教育重视死亡教育以及对生命价值的追寻,学校也积极配合,开展有关生命教育的课程,把生命教育当做教育的重要环节。政府在出台各种法律法规及有关文件的基础上,还鼓励和推动社会性团体的生命教育活动,形成政府、社会、学校、家庭生命教育的有机系统,加强各方面的合作,创设生命教育氛围,使得生命教育的实施取得了较好成效。

2 西方生命教育对我国生命教育体系构建的启示

2.1 开设中国化生命教育课程,加强实践活动

我国虽已经开始重视开展生命教育,但是由于没有一套完整的教育课程体系,而仅仅是依靠一种简单的教育思想穿插到其他教育学科中,即有一定的渗透式教学方式,生命教育并未得到足够重视,生命教育仅仅依靠一种简单的理论传授是不能发挥它的作用的。在今后的生命教育研究中,我国应开设适合本国国情的生命教育课程,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有关的生命教育知识的讲授,让学生明白生命教育在生活学习中的重要性。在实践教学方面,我国部分地区的少数学校有一定的实践教学活动,如地震频发地区的地震逃生演练、一些中小学和幼儿园的消防演习等,只有这些演习是远远不够的,我国生命教育的实践教学面窄、数量少,学生仅仅靠一两次的演习不能真正体会到生命的意义,甚至他们只当成必要的任务来完成,并不对其进行思考,所以,我国应吸取美国英国等西方国家生命教育课程中的实践经验,增设关于生死、疾病、灾难应对等的讲座、演练、角色扮演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切身体会到生命的可贵和如何应对生命的变故等,家庭、民间社会团体也应该加入到灌输生命教育的队伍里来,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生命教育学习环境,使之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学习。

2.2 加强社会关注度,充分发挥媒体和社会团体的作用

生命教育的推广,离不开宣传,我国生命教育仅局限于学校,虽然关于儿童各类恶性事件的报道不断,但在社会上没有引起深刻的反思和重视,人们仅仅当作新闻,听过之后就置之耳后了,甚至漠不关心,对于心理咨询室等社会机构的接受度虽逐步提升,但大众仍有一定的抵触心理,无法实现在大众中普及。因此,我国应充分利用社会的力量,建立更多专门的辅导咨询机构,帮助有需要的儿童,媒体也是一个不错的介质,可以利用媒体传播的形式,宣传生命教育的重大意义,如某类真人秀的热播吸引大众的关注,引发思考,将生命教育思想逐步渗透到我国人民的观念中。

生命教育的方法篇(8)

一、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现状

对于我国来讲,开展生命教育的历史并不长久,但是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却蕴含了丰富的生命教育的内容,比如说《论语》《孟子》《老子》《庄子》等文化典籍中包含了古人对于生命的一些非常有借鉴意义的看法。在生命教育过程中,对大学生的生命教育尤为重要。大学生群体是青年中的佼佼者,是国家和民族未来发展的承担者,肩负着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的重任。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因社会、家庭、自身等方面压力的增大,再加上长期以来生命教育的缺失,大学生对“生命”缺乏最基本的思考,导致大学生暴力犯罪、网瘾等现象频繁发生,意外伤害等非正常死亡已成为危及青少年生命的重要因素,虐待小动物、对社会冷漠、缺乏自我保护意识等现象也非常突出。甚至有的事件社会反响极大,影响非常恶劣,比如说近几年出现的清华大学伤熊事件,以及近年发生的多起女大学生失联事件。因此,加强对大学生的生命教育刻不容缓。

目前,绝大多数大学课堂里都没有开设相应的生命教育的课程,因此,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来讲,其要义不容辞承担对大学生生命教育的重任。由于所有的大学校园里都开设了思想政治理论课,而在思想理论课当中包含着大量的生命教育的内容。因此,作为思想政治理论工作者来讲,其要借助思政课这个载体和平台,适时地开展生命教育。下面我们就以《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为例,谈一下生命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的问题。

二、生命教育融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1.生命教育目标合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目标。

生命教育自提出至今,已经走过了近四十年的发展历程。通过生命教育活动的展开,大家普遍意识到,生命教育的目标就是通过生命教育活动,帮助受教育者认识生命、珍爱生命,还要引导他们理解生命的意义,创造和实现生命的价值,实现生命的升华。作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来讲,其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大学生成长成才服务,让他们通过系统学习,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法制观,帮助他们在错综发展的社会现实面前,认清方向,保持清醒的头脑,自觉抵制各种不良思想的影响,促进自身思想政治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协调发展,实现人生的价值。由此可以看出,二者在教育目标上具有极大的相似性和包容性。

2.《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内容内在的包含着生命教育的内容。

《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虽然没有明确提出大学生进行必要的生命教育,但是其包含着丰富的生命教育的内容。

第一,理想信念教育中蕴含着生命教育内容。

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如果说社会是大海,人生是小舟,那么理想信念就是引航的灯塔和远航的风帆。人的理想信念是人生目的的最高实现,也是人生发展的内在动力。要使生命有意义、有价值,就必须在有意义的理想信念的指引下,沿着正确的人生道路前进。

第二,爱国主义教育中的生命教育思想。

爱国主义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力量源泉。爱国主义体现了每一位中华儿女对祖国的责任。祖国给个人的生命成长提供了条件,指明了方向。一个人的责任感越强,人生目标就会越明确,更能较快地实现人生价值。

第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中丰富的生命教育内容。

通过课堂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待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引导大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了解自己,了解生命的意义,学会与人相处,提升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大学生的对生活应急事件的应对能力,正确对待失败和挫折,树立奉献精神和责任意识。

第四,社会主义法制教育中蕴含的生命教育的内容。

通过对法律知识的学习来提升大学生的法律素质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教学目标之一。教材的第六章至第八章包含着大量基础的法律知识。在课堂教学中,通过理论学习和充足的案例及视频资料,让学生了解法律知识,树立法治观念,尊重法律的权威。在尊重法律权威内容中,尤其强调要尊重自己和别人的生命健康权,了解非法侵害他人身体、非法剥夺他人的生命必将受到法律的严惩。

三、生命教育和《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教学对接新方法研究

1.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开设专门的生命教育的相关专题、讲座或课堂讨论。

虽然《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蕴含着大量的生命教育的内容,但是缺乏针对性和系统性。也正是因为这一缺憾的存在,导致部分学生生命教育的缺位。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通过生命教育专题教学、开展生命教育讲座、组织课堂讨论、观看相关视频资料等方式,进一步充实生命教育的内容,提升大学生的生命意识,帮助其树立正确的生命观。

2.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教学中加入生命教育的内容。

实践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新时期增强思想政治课教学时效性的重要途径,显然也是生命教育的一个有效实现方式。要让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发现自己、自己感悟,在心灵的震撼和内心的熏陶中,激发他们珍重生命、提升生命的热情,激励他们孜孜不倦地探索生命的意义,创造生命价值。通过开展行之有效的实践教学,让大学生在课堂之外感受到生命的美好,体验到生命的伟大之处,从而激发实现人生价值的伟大志愿。

3.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对大学生进行生命教育。

以互联网、电视、报纸、微博、微信为代表的大众媒体在带给我们便捷信息、时尚娱乐的同时,也为新时期生命教育提供了新的载体和平台。我们要充分利用大学生最喜闻乐见的大众媒体,构建“大学生生命教育网络平台”,开展生命价值教育大讨论,宣传自护自救节目和相关专业知识,加强宣传和引导,唤起全社会对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强烈关注和支持。

生命教育的方法篇(9)

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较多地关注生命教育或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问题,却很少关注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契合,双方契合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也成为笔者探讨的主题。

一、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再将重点放在道德与社会层面上,强调培养继承既定社会秩序的个体,而是重视个人价值支持个性化理论教育,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和谐的发展,因此,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离不开心理健康教育。

首先,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促进思想政治工作取得成效,培养大学生正确的理想信念和高尚的道德品质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任务,而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提升学生的意志、性格等方面的素质,同时帮助学生适应环境,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

其次,心理健康教育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科学的方法,如通过对学生心理的测试总结其德育规律,以系统的科学理论改进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可见,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生命教育的结合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按照一定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对学生实施的教育实践活动,其目的是培养符合社会所需要的人才。生命教育是人们对生命价值的认知和对生存能力的培养,通过生命教育,使人更好地感悟和体验生命的意义,表达对生命情调的追求和对生命状态的关怀,生命教育可以为思想政治教育营造出生命情感氛围,对于培养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且能有效地推进教育改革的进行。因此,生命教育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可见,心理健康教育与生命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心理健康教育与生命教育促进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成为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中,若能找出心理健康教育与生命教育的契合点,将更有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健康发展。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契合点

1.生命教育包含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心理健康教育也包含了生命教育内容,二者相辅相成

生命教育包括了生物与生理两个层面的内容,它不但从生理上和伦理上解决了个人生命与社会、自然及他人的关系,而且也从心理上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可以看出,生命教育对心理方面的重视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和目标。此外,心理健康教育同样也包含了生命教育的内容。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教育者运用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医学等多种学科的理论和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它是从个体教育的心理机能出发,通过各种方法和途径,发挥个体的心理潜能,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和个性的和谐发展。可见,心理健康教育中不但能够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而且也发挥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体验优势,让学生通过个体的体验来感受生命的真实与活力、人生的快乐与价值,从而积极培养大学生的生命情感。如大学生由于感情、就业、贫困等压力产生对生命的漠视,在这种情况下,既要以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教育两方面双管齐下,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和技术使学生感悟生命意义,这样的任务同时也是生命教育的主要内容。可见心理健康教育中同样也有生命教育的内容。心理健康教育与生命教育的内容相互包含为它们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契合创造了条件。

2.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都强调深层的人文关怀意识

“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培养和提升人的生命关怀意识。”人文关怀是生命关怀的一个重要方面,心理健康教育与生命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舞台上相遇后因为都强调深层的人文关怀而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人文关怀的实质是理顺人与其他对象的关系、确立人的主体性,从而赋予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关怀,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的发展。

首先,人文关怀不仅意味着对个体生命的关注,更为重要的是要培养健康的生命价值和人生态度,生命教育恰好是运用生命资源来培养人的道德与修养,通过各种教育方式,实现人的生命价值。因此,生命教育中包含着浓厚的人文关怀意识。

其次,人文关怀必然是以尊重生命及个人尊严为起点,遵循个体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最终是以实现个体自由全面的发展为目的,它可以为个体活动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使人的生命活动在健康的心理状态下获得发展。“关怀生命,关注生命发展,提升生命品质则是所有教育工作者及其社会教育力量的共同任务。”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同样也不例外,它不但注重从心理体验中培养个体的心理素质,更加重视生命的现实关怀与生命的终极关怀,肯定生命存在的价值及其个体生命价值对社会的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讲,心理健康教育也包含了人文关怀的意识。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都强调深层的人文关怀意识成为他们的一个契合点。

3.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都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质都是以人为本,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主要体现在全面提升学生的人性、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实践中。生命教育强调个体存在生命价值、追求人生的意义,从生命的体验中理解生命的价值与意义,从而更加深刻地握着生命与其他对象之间的关系,使生命个体在实现生命意义的同时提升生命的质量。

心理健康教育同样立足于个体,运用各种技术手段提高个体的心理素质,促进个体生命自由全面发展。从这个意义上看,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都担负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使命。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从学生的教育实际出发,强调个体的发展,培养学生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可见在生命教育与健康教育的整个过程都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契合的途径

1.在生命教育形式下优化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通过心理学、医学等方法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此外,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还担负着直接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主要任务。

在生命教育形式下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任务是重视开发学生生命的潜能,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意义,通过对生命意义与价值的认识,帮助学生消除来自高校生存环境的心理困扰,如学业压力、就业压力、贫困压力、交往压力等,使学生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学会应对困难和挫折,从而形成对生命的尊重和健康的人格。因此在生命教育形式下应该着力优化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将生命教育的内容融入到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之中去,从课程内容、课程目标、课程方法等多方面进行创新,如课程内容应该能够解决学生心理需求,课程目标是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主,课程方法以学生全面发展规律灵活设置。

总之,生命利益是学生的根本利益,生命教育也是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设置要以生命教育的理念来指导,构建一种重视生命教育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发挥生命的巨大潜能,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

2.以心理素质教育推进生命教育的发展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生命教育是尊重生命、实现生命价值为主要目标的,将生命教育与心理素质教育结合的重要举措即是将生命教育的内容融入到心理素质之中去,通过心理素质教育发挥生命的创造力,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推进生命教育发展。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生命教育面临着三大难题,一是蔑视生命,存在自杀现象;二是学习生活中经受不起挫折,自暴自弃,不懂得生命的价值及其意义;三是面临就业、学业、情感这三大压力时,不能充分发挥生命的潜力,激发生命的内在活力,而是一味地颓废。这三大难题不但是生命教育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心理素质教育所要解决的问题。

因此,我们要针对学生生命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组织专题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针对学生的学业与就业压力,开展奋发向上、自强不息的专题心理教育活动,针对学生生活经受不起挫折、自暴自弃、蔑视生命等问题,可以组织坚持自信、珍爱生命、感恩父母、回报社会等专题心理教育活动,借用心理教育的技术手段来唤醒生命意识,培养学生珍视生命,了解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加深对生命意义和生命价值的认识,实现生命教育的发展。

3.用个体生命的自我体验、自我认知方法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创造是人的生命力量,生命个体自我实现的最高表现形态,个体的创造水平的不同,构成了不同的生命意义。”心理健康教育从人的自我发展和本性出发,强调人的创造能使社会不断进步,而在这个进步中才体现生命的意义。

目前,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单一,效果不佳,主要是以教师讲座与辅导的形式进行的说教式的灌输教育,学生很难发挥主观能动性,这种心理健康教育方式不但压抑了学生生命成长中的生机与活力,而且也严重束缚了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它所造成的另外一个方面的影响则是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排斥,也使学生的生命变得单一、僵化,让生命教育在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中搁浅,无法发挥学生生命自身蕴藏着的无限创造潜能,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应该从关注人的生命存在与发展的视角出发,引导学生学会体验生活,体验生命,使他们对自己有全面的认识与把握,通过个体内在的体验、自我认知的方法培养其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自我认识、自我培养、自我发展的意识。如学生在成长中出现的心理问题或生命困惑,不能单靠心理教育方式,要充分发挥生命教育的自我体验、自我认知的功能,从心理上进行辅导,并配以行为的训练,让学生真正体验到生命的价值与意义,通过这种方法的体验,使他们回归现实生活。

我们还可以通过加强情境教育,注重现实生活中生命的存在,以生命成长的需要为出发点,将心理健康教育与生命教育进行整合,充分运用各种方式方法,在进行生命教育的同时,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4.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为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契合创造条件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然要改进教育方法与时俱进,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要实现双方的契合也需要改进教育方法,而实践活动可为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契合创造条件。

首先,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要实现从课堂教学向课外教学的转变。课堂教学关注学生的理论知识,很少关注学生对世界的理解,也缺乏在实践中的体验,因此,学校不但要开设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而且要优化生命教育的课程设计,专门设计生命教育实践课程的单元教育内容与目标,组织实施拓展训练类实践课程。

其次,要创新实践活动的形式。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不但要进行拓展实践类训练,而且也可组织学生开展志愿服务类与参观类活动,如引导大学生进入社会服务,关心孤儿、老人,进行扶贫助困活动,还可参观烈士陵园、戒毒所、预防艾滋病的展览等,通过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引发学生对生命意义与价值的思考,同时也促进了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这样将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同时推向课外,拓展了学生视野,使他们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深刻体验了生命教育的意义与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生命教育的方法篇(10)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生存环境呈现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威胁人类生命安全的因素也日益增多,主要表现在车祸、火灾、踩踏、暴力、溺水、校园安全事故以及地震、台风、泥石流、洪水等所造成的伤亡损害上,因此,生命安全正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学生时代是学习安全防范技能的最佳时期,学校应该成为生命安全教育的首要场所。如何从生命安全教育角度出发,提升学生的生命安全意识,掌握有关生命安全方面的知识与技能,学会生存,学会保护生命,提高应对危机、避免灾难的能力,已成为教育专家及学校师生员工共同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试图通过生命安全教育融入体育课堂教学的探究来展开相关问题的讨论,分析目前高职体育课堂教学中实施生命安全教育的现状,阐述高职体育课堂教学渗透生命安全教育的意义与内容,探究两者有机融合的途径,以期能为高职体育课堂介入生命安全教育的实践提供理论指导,为其他高校生命安全教育的开展提供借鉴,为更多的研究者提供素材。

1国内外对生命安全教育问题的重视

1.1国外对生命安全教育问题的重视

在生命安全教育进入学校体育教学这一问题上,国外一些发达国家作了大胆的探索和尝试。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于1968年首次提出了生命安全教育理论思想,著作有《生命教育》。美国中小学开设了一门《健康与幸福》的生命教育必修课。从文献资料分析,美国的安全教育专家对生命安全教育目标的研究,多基于对威胁学生生命安全的因素进行,如提高认识、个人技巧、行为改善等,以其达到认识危险、评估危险、避免危险的能力。俄罗斯学校体育课程分设体育与生命安全基础两门课程,体育课程包含了身体发展、运动技能、卫生、意志、心理的身体调节方法等内容,生命安全基础课程则包括了自然灾难、交通事故、意外伤害等预防与处理等内容,课程的主要目标在于培养学生认识危险的能力,学会在出现危险时进行自救、互救的方法。

1.2国内对生命安全教育问题的重视

我国对生命安全教育研究较早的是江苏省和上海市的学者,但总体情况还是滞后,仍处于缺位和起步状态。我国的生命安全教育内容过于偏重认知教育,缺乏实践锻炼,学者也主要侧重于校园安全制度的建设、生命安全意识的树立、生命安全知识技能传授等方面的研究,结合学科教学开展生命安全教育的实践不多。国内对于高职《体育与健康》课程与生命安全教育如何结合的研究与实践还没有形成系统的教学模式,缺乏两者相结合的策略方法。当然,随着生命安全教育受到的关注度逐渐上升,研究成果也逐渐增多。

2高职《体育与健康》课程与生命安全教育的关联性

2.1生命安全教育的意义

生命安全教育是指针对遭遇突发性事件、灾害性事件时所表现出来的应急、应变能力的教育,是提高自我保护、安全防卫、法制观念、健康心理和抵御违法犯罪等能力的教育。生命安全教育涉及生活、生命、生存等各个方面,学校的生命安全教育可使学生感悟到生命的有限性、唯一性,从而思考在人生实践中实现其生命价值。

2.2高职体育健康第一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以身体锻炼为主要手段,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以发展学生体育能力为出发点,以增进大学生身心健康为目的,以体育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学习方法为主要学习内容的公共体育必修课。

2.3体育与健康和生命安全教育目标一致

高职《体育与健康》课程在课程定位与指导思想上和生命安全教育目标是一致的,以身体锻炼为主的高职体育与健康课程与生命安全教育的结合有其优越性,生命安全教育在体育课堂教学中的渗透是预防安全事故发生的重要途径,两者有机融合是大学生获得生命安全基本技能、基础知识、良好习惯的有效方法。

2.4生命安全教育体现了现代教育的现实需求

生命安全教育自身的价值迎合了现代教育的发展理念,生命安全教育是学生发展的诉求,体育课程的特殊性能更好地实践生命教育。高职体育课堂教学中实施生命安全教育,拓宽了体育教学功能,对当前和未来的学校体育课程改革、平安校园建设具有现实意义。

3高职《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中渗透生命安全教育的意义

3.1生命安全教育的时代性、紧迫性和创新性

生命安全教育和高职体育课堂教学的结合,紧扣当今社会自然环境日益恶化和不稳定因素逐渐增多的大背景,切合学校的生命安全教育急需完善的现状,具有很强的时代性、紧迫性和创新性。实施生命安全与体育教学相结合的教育是对学生安全知识、安全技能掌握和安全素养提高的养成教育,是在校大学生走向社会的必要准备。

3.2《体育与健康》课程为生命安全教育搭建平台

高职《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特殊性,能更好地实践生命安全教育。通过搭建生命安全教育与高职体育课堂教学有机融合的平台,使高职体育课程能够更好地和高职学生的职业特点和需要紧密的结合,提高学生的生存技能和生命质量,提升学生岗位迁移能力、应激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3.3激发学生对生命安全教育的学习兴趣

通过审视生命安全教育的内涵,找到适合生命安全教育的课程内容与相应的载体,把生命安全教育渗透到高职体育课堂教学当中,在现有的教学内容中引入互动性强、形式多样的项目载体,实现生命安全教育在运动中、在项目内容中完成,激发学生对生命安全教育的学习兴趣,提高生命安全的意识和技能,最终实现体育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拓展。

4生命安全教育与高职《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融合的途径

4.1融入生命安全教育的高职体育课堂教学内容

4.1.1身体安全教育

在高职体育课堂教学中通过对学生进行运动安全、运动损伤、急救等专业知识的理论和实践培训,使学生理解各种危险的发生原因及防范处置方法,储备身体安全应急避险知识,熟悉自救、互救措施,并将安全知识践行于日常生活之中。

4.1.2公共事件安全教育

通过灾害的逃生技能教育、自救互助教育等,使学生了解各种自然灾害知识和安全准则,理解采取安全行动的意义,端正敬畏生命、珍惜生命的态度,锻炼对自然灾害、交通事故等伤害事故的预防和处理。

4.1.3心理安全教育

通过对学生进行珍爱生命的安全教育、心理疏导与预防教育等主题教育,营造学生相互间信任、尊重、关心的氛围,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掌握调适心理状态的方法,使学生感受到学校对他们的关心和期望,从而得到心理上的安全感,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4.2生命安全教育与高职《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融合的途径

4.2.1教学目标制定

教学目标应从培养社会安全责任感、学会运动安全技能、了解法律法规常识、掌握心理安全知识、具备自救自护能力、保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等几个方面制订。

4.2.2教学内容选择

如选择安全救护、防身术、定向越野、拓展训练等运动项目,擒拿格斗、走跑攀爬等身体素质练习,紧急疏导、灾害自救互助、伤害应急处理等实战演习进行教学。

4.2.3教学形式设计

通过现有高职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各种选项课,渗透体育运动的安全意识、知识和技能,分阶段、分批进行授课,或者在全校开设大学生集中式生命安全教育课。

4.2.4加大科研力度,提升教师素质

生命安全教育融入高职体育课堂教学,要求教师掌握大量的专项技能以外的知识,很多教学内容需要教师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学习掌握,努力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业务素质与科学研究能力,并将获得的知识通过有效的途径传授给学生。

4.2.5改革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

传统的体育教学过程注重运动技能的传授,而生命安全教育融入体育课堂教学需要在一定的运动技能课教学中穿插一些安全教育内容,这就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创新教学模式。如果教学内容为遭遇突发事件的逃生练习,教学中可根据不同险情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法,即应用运动处方教学、团队教学、分层教学等教学方法。如果安全教育内容为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过程需融入主题教育,通过学生活动体验、分享回顾、教师引导来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5结论

明确生命安全教育融入体育课堂教学的教学目标,使生命安全教育成为体育课程教学的一部分,提升体育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教书育人的实效。论证生命安全教育的理论基础,充实体育课堂教学中渗透生命安全教育的内容,搭建生命安全教育路径,积累体育课程改革经验,使体育课堂教学成为生命安全教育的载体。培育校园生命安全文化,建立长效机制,开发高职体育课堂教学中实施生命安全教育的教材,发挥两者有机融合的优势。

作者:卓贤迪 单位: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曹湘.生命安全教育初探.体育世界.学术[J].2011,(1).

[2]马忠利.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增设生命安全教育方向的思考[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1,(6).

上一篇: 语言文化现象 下一篇: 基因组学方法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