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和英语的区别汇总十篇

时间:2024-01-23 15:34:45

汉字和英语的区别

汉字和英语的区别篇(1)

一、word是英语研究的本位

关于word是英语研究的本位,恐怕不会有人反对。不管是1755年约翰逊博士出版的历史上第一本词典还是从希腊开始一千多年的语法研究都是以词为本;不管是19世纪末出现的句本位理论还是20世纪30年代美国描写主义语言学采取的语素本位以及转化生成语言学的构词法,最后都得回到以词为本。

二、关于“字”本位的确立

每种语言的研究都必然有一个基本单位,它是语言研究的出发点。英语的研究的本位是word,那汉语研究的本位是什么?是与英语中word相对应的词本位还是语素本位?赵元任老师从根本上怀疑汉语中类似于word这个单位的存在,吕老师则指出汉语里的“词”之所以不容易归纳出一个令人满意的定义,就是因为汉语中本来没有这样一种现成的东西,讲汉语语法也不一定非有此不可。张志公老师最早开始对语素本位的怀疑。在其之后徐通锵老师也指出汉语中不仅没有语素这种单位,而且连这种概念也没有。说到底,有没有资格成为一种语言“本位”的基本条件主要在于其是否具有天然性,词和语素之所以没能成为这样一个单位的根本原因在于它们是人为分析出来的并不具备天然性。所以华东师范大学潘文国教授曾明确提出“字与 word 对应”,他认为 word 是英语的基本结构单位,“字”是汉语的基本结构单位,所以“字”本位在汉语研究中的地位开始确立。

三、“字”与 Word 的对应性

word 是英语的基本结构单位,“字”是汉语的基本结构单位,它们各自决定所属语言的特点,二者的共性如下:(1)二者都是语言的天然单位。(2)二者都是各自民族认识世界的基本单位。(3)二者都是在语法上处于承上启下的枢纽位置,是词(字)法与句法的交接点。Word 和字都是“天然单位”,这也是将它们作为本位研究最简单最合理的理由。关于第二点民族认识世界的单位,西方《圣经》中关于语言的起源说明世界是通过命名创造的,而命名通常是语词,而语词反映了人类对世界的认识,所以他们将语词(word)作为认识世界的基本点。在汉语关于语言起源的传说中,可以看到文字在中国古代人民心中占有极高的地位以及人们对文字的重视。关于最后一点首先引用西方学者莱昂斯的话:在传统语法当中,词是顶级重要的单位,它是区分词法和句法的基础,又是词汇学的最主要单位。英语中的词法和句法是两分的,以词作为连接两者的枢纽去讲语法是妥当的,但是汉语没有词法,所以研究汉语讲清句法就可以。汉语研究的本位是字,字以上是句法字以下是字法,所以字在语法上处于承上启下的枢纽位置,是字法与句法的交接点。

四、“字”与 Word 的非对应性

1.汉字以形写意,英语以音表意

汉字的产生直接取象于天、地、动植物以及人与周围的事物,无需经过语音媒介,虽然语音是文字之所是文字而不是图画的必要条件但是它在汉语中是处于次要位置的。汉字的发展过程分为文和字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文”依类象形,即按照客观事物本来面目进行摹写,为“六书”中的象形、指事、会意;第二阶段“字”,在形上添声为形声,在声上添形为转注,单纯利用读音的为假借。这里所说的“文”和“字”实际上就是传统研究中的“初文”(“初文”就是最初产生的语词)和“孳乳字”(“孳乳字”则是在初文基础上孳乳出来的语词)。英国学者哈特曼(Hartmann)和斯托克(Stork)讲词的构成时采用的也是这种二分法,他首先将词分成两类:原生词(Primary Word)和次生词(Secondary Word)。哈特曼的次生词实际上就相当于汉语的“孳乳字”,而他的原生词就相当于汉语的“初文”。英语的原生词(Primary Word)和汉语的“初文”都是各自语言中最基本的意义单位,在结构上都由一个语素构成,具有不可再分性,但英汉民族在认知模式上的差异导致两者在“表意”方式上也存在着根本的对立。

2. 扩展方式:汉字“空间性”与 词“时间性”

汉语“初文”与英语的“Primary Word”两者在表意方式上以形写意与以音表意的对立,导致了汉英语汇的扩展分别走上了不同途径,即空间上的扩展和时间上的延伸。“形”是二维的空间范畴,“音”是线性的时间范畴,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认知的进步,对“意”的区别便成了必要。“以形写意”的汉语必然会利用在空间上增加区别性符号的手段,“以音表意”的英语也不得不选择在时间上增加语音符号的方式来区别意义。于是,汉语的“初文”在空间上扩展后便形成了“指事字”、“会意字”、“形声字”、“转注字”等“孳乳字”,如:初文“刀”平面空间增加一个“丶”便扩展为指事字“刃”;“初文”到“孳乳字”只是平面空间上“形”的增加,线性时间上的“音”没有延长,还是一个音节。英语的原生词在时间上延伸后就产生了 Secondary Derivative、Compound Word、Primary Derivative 等次生词,如:动词 act[kt](行动)增加一个音素//,变为名词 actor(演员),增加两个音素/iv/,变为形容词 active(积极的)。所以我们说英语原生词是通过在线性时间上的延伸来孳乳衍生出次生词的。

3. 生成方式:汉字“描述性”与 词“规定性”

在(三)中第二点我们说到西方和中国关于语言的起源,西方语言的产生是通过亚当的随口而呼的命名开始的,汉语的产生则是起源于对事物形象有意的模仿,随口而呼是任意的无理据的,有意模仿则是有理据的可分析的,所以说汉语与西方语言在语言产生之初走的是两条全然不同的路劲:语音-任意性 VS 文字-理据性。从另一方面来说,以形写意与以音表意的对立是汉语和英语不同词汇化手段的对立,也是汉语“初文”与英语原生词在表意方式上的对立。这种对立又导致了汉英语汇在生成方式上描述性与规定性的对立。汉语初文“以形写意”,用字形去描述意义,字形与意义之间有着描述与被描述的关系,因而我们说初文的生成方式是描述性的。而英语原生词由于“以音表意”,音义的结合是任意性的,两者之间没有必然联系,其生成方式因而也只能是规定性或定义性的。例如,同样表达树上之果实,汉语的“果”像“果形在木之上”(《说文・木部》)之形,为描述性的,英语的“fruit”则与“果形”与“木”无关,用它来表达果实这一概念,完全是人为规定或定义的。

(作者单位:内蒙古大学)

参考文献:

[1]Packard, J.L. The Morphology of Chinese:A Linguistics and Cognitive Approach,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0.

[2]潘文国,《汉英语对比纲要》。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7。

[3]王力,《中国语言学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汉字和英语的区别篇(2)

在严复所处的时代,面对西方文化的挑战,中国传统文化节节败退,严复希望通过某种方式来改变这种状况,来唤醒中国人追求富强的精神力量。严复最终选择了引介西学,从中他深刻了解了中西文化本质上的区别,了解了中西文化在精神上的相通之处。在这样的背景下,通过创作《英文汉诂》,严复将西方文化(以英文文法为代表)和中国传统文化(以古汉语为代表)结合起来,创设了一种跨文化的文本对话。因此,严复的中西文化对比是他进行英汉对比的出发点,也是归宿。

1 《英文汉诂》研究概述

《英文汉诂》是严复应其学生熊季廉的要求而作的一部英文文法书,是“杂采英人马孙、摩栗思等之说,至于析辞而止。旁行斜上,释以汉文,广为设譬,颜曰《英文汉诂》”。(严复,1933:序)作为中国首部介绍英文文法的著作,1904年《英文汉诂》的出版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据说在国内再版了二十余次,(张志建,1995:149)直到1933年还有重印本。商务印书馆对该书的评价极高:“……是诚西学之金针,而学界之鸿宝也”。(转引自邹振环,2007:54)学者文人纷纷著书立说,表示对该书的推崇之情。周作人认为英文文法上,“中国没有一本可以与《英文汉诂》相比的书”。(钟叔和,1998:784-785)彦惠庆(2003:18)在自传中明确表示严复贡献给中国学人的《英文汉诂》“堪称学术精品”。

2 《英文汉沽》中英汉语言对比

尽管是一本语言学著作,严复对于英文文法的讲解并没有鹦鹉学舌般的照抄照译,而是辅之以中国语言文化的典型例证。他不仅透过语言文字的对比来考察中西文化内涵的异同,甚至还有通过文法对比来进行多种文化的比较。

2.1 英汉语言的差异性

首先,词法的差异。英文的挈合是“提挈联合句段者”,而在中文“凡领句虚字,皆归此类。”中文的同字异部“往往其形不变,而变其音,在古则有长呼短呼,在今则有圜破之法”,如例:恶恶臭好好色;“而西文以其拼切为字,故得即其形而变之”。为了表示行为发生的不同时间,“中文唯有句中别行另加字为之”。以“今之隐几非昔之隐几”为例,其中的两个“隐”形式上没有区别,用“今”和“昔”表明了时间的差异。

英文名物与称代字有单复数之分,“于中文不多见,然亦不可谓无”,如表单数的“我”“吾”,表同类的“吾党”“吾曹”,表复数的“而曹”“汝辈”。英文中的复牒称代 “几为中文之所无,而中西句法大异由此”。对于英文中的引牒之字,“中文常寓于‘之’、‘其’诸代名中,无独用之挈合”。如 “吾知其为诳者”。古英语中云谓的既事(过去式)添加尾声,相当于中文的“已爱”或“爱了”。作为拼切文字,西文“易磨损而合一,中文不易合也,不易合,故终为分立之字”,即通过添加“已”“了”等构成“爱”的既事。

2.2 英汉语言的相似性

首先,语音上的相似性。严复认为英文的元音“同于中国之宫商角徵羽;亦有变音,与中国同”。严格来说,元音与五音不完全对应,此处严复对比的目的只是为学习者学习英语元音提供一种参照。在划分英文单词音节的时候,“但若于音无害,则其分之也,当依造字之意为之,此与中文偏旁之义正同”,此“乃依罗马希腊原文,而后法割裂不成文故耳”。

其次,关于词法的相似性。英字“名物与介系合,……其加诸云谓,或区别字者,可作疏状字观;…其在中文,实亦同此”。如“立于朝 立何所也”。同时,汉语的“矣”字含有英文完成式的意思。英文中主物之名的构成是名词后加尾声,“与中文‘之’字为用正同”。中文表程度时根据语境推断或用诸如“较”“最”“极”等字表示。英文中也有借助其他词表程度的情况。“英文中的云谓,有不加尾声,但变其主音”,可以使名物等实字转成云谓等虚字,这与中国文字正同,“即中文之读破法”,如“春风风人,下雨雨人”。英文中的容状疏状多由“区别部字+尾声”构成,“与中国之‘如’‘然’等字同义”,如“勃然”“翕然”,因此“其制字之法,中西正同”。

以上分析表明,尽管承认英汉之间存在差异,严复仍然试图将汉语语法纳入英文文法的框架之中,尽量在古汉语中找到与英文文法的对应之处。英汉语言的相似性会使国人误以为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有一脉相通之处,从而消弭对异国文化的敌意,有利于国人对英语的学习和使用。

2.3 基于语言相似性的亚洲与美洲、欧洲人种同源

在《英文汉诂》中,严复通过对比分析汉语与英语以及其他语言文化某些方面的相似性,提出了亚洲与美洲、欧洲人种同源的观点,该观点是基于以下证据提出的。

第一,古汉语、日语和美洲茵陈人语对云谓字的使用。从云谓字看,“东洲之语”的“云谓字”常用于句末,如庄子“奚以之万里以南为”。“其在日本语言,尤为显著,美洲茵陈人语亦然,故此治言语学者,谓此乃亚墨原人同种之证。”又英文第三人称无主云谓句子,与中文中的“其‘雨’其‘雨’,杲杲出日”相似,“雨”和“出日”是云谓,因不知事主,就用“其”来代替。

第二,上古英语与古汉语都曾用独立之字表意,后演变成尾声。上古英语中“尾声者皆独立之字”,“正如中文之用‘如’用‘然’,如‘勃然变色’”。因此,严复认为“西文上古,与中国文字正同”,“西文能合能变”的原因在于“其为字母拼切,柔而易流”,“而中国既用六书,木疆难变,然而字音切合,由二成一者亦多,如‘不可’为‘叵’,‘之于’为‘诸’,‘而已’为‘耳’”,所以(中文)“不可言不变也”。

第三,上古汉语与上古欧洲语的人身代词、反身代词的位置和功能相似。从“三身之代词”看,“英文古似德文……西文称谓,当隆古时,与中国同;而第三身……尤与吾文之‘伊’‘他’同原。”因此,“案中西古语多同,……可知欧亚之民,古为同种非传会也”。英语中的反身之称代为名物,犹言其身,其“一己”…… “克己”,“尽己”,“自尽”;所以严复认为“中西古语之同”。

第四,中西制字法有相同之处。英文会合之字多用换头。因此“中西言语,当上古时,本为合一”。英文中有表“大”意的尾声,而“中文六书,凡字之从‘于’‘奔’‘贲’诸声者,皆含‘大’意,其制字之音义,与此乃暗合”。

严复根据语言之间的相似性推断亚、美、欧人种同源,语言学上的根据并不充分。(文贵良,2009)但是严复这种“会通中西”的做法使中西文化交流成为可能,并由此进行了大量的翻译工作。

3 结语

通过介绍英文文法,严复对比分析了英汉语言的相似性与差异性。出于引介西方文化的目的,严复强调的是英汉语言的相似之处,甚至提出了亚欧人种同源的观点。当然,严复在《英文汉诂》中的语言对比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最主要的是其研究包含在文化对比和实际应用(如翻译)之中,缺乏对比的理论,使得其研究较凌乱,不成系统,很多问题浅谈辄止,没有深入展开。同时,严复仅根据语言某些方面的相似性推断亚欧人种同源,论证不充分,结论过于草率。但是,严复英汉对比研究中的这些不足有其时代局限性,同时与其研究重点在于翻译西学有关,我们要公正客观地评价他的研究及成果。

【参考文献】

[1]孙应详,皮后锋编.《严复集》补编[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

汉字和英语的区别篇(3)

1.引言

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是语言的外部形式。语言中任何词和语法形式都是依靠语音这种物质材料而存在的。然而,索绪尔也说过,“一个词中最重要的东西不是语音本身,而是语音差别。语音差别能使一个词区别于所有其他的词,因为正是这些差别传递了意义”(伊・克拉姆斯基,1993)[1]。正如Ellis所说,每一种语言独特的语音系统使得任何人在习得一门外语的语音系统时都会不可避免地受到本族语发音习惯的影响或干扰。这些影响和干扰所带来的问题就有意或无意地削减了语言本身固有的语言美,甚至改变或扭曲说话者的表达原意。因此,作为自然话语中切分出来的能够区别意义的最小的语音单位,“音位”就自然而然地成为我们在语音教学过程中所必须关注的话题。

2.研究背景

白语,是我国少数民族白族的族语。白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与文化的民族,自称“白子”或“白尼”。因居住地的不同,也有“民家”、“那马”、“七姓民”之称。较其他民族,白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无论是教育水平还是民族的文明程度都相对较高的民族之一。从外语教育方面看,由于民族语言的特殊性,存在很多方面的不足。就大理白族自治州的白族而言,尤其是县以下的乡镇白族聚居区的,一般都以白语作为其日常交际的工具(《白族简史》编写组,1987)[2]。但是由于土生土长的白族孩子出生后接触的第一语言是他们的日常语白语,直到上幼儿园后才开始学习第二语汉语(并在带有浓重白语特点的汉语教师的教授下),后到了中学一年级开始学习英语(杨红艳,2003)[3]。也就是说,对于白族学生来讲,白语和汉语都是在他们的日常环境中无意识间同期习得的语言,而英语则是后期通过学校的正规教育而习得的。

白语的书面语,即文字符号形式称之为“白文”,是建国后新研制的以拉丁字母为形体的拼字白语的拼音文字,也可以说是一种汉字混合记录白语的音及汉意的文字符号(侯冲,2000)[4]。

3.英、白语语音音位对比

从语音的一些基本概念来看,英语、白语,甚至汉语三语都存在着一些共性特征:三种语言都有音位和音节之分;音位都可以分为元音(子音)和辅音(母音)两大类;形成音位区别性特征,也有类似之处。但从语音的社会属性方面观察,三种语言也有很多由其民族性特征导致的不同点。

3.1英、白语元音音位对比

从音位分析和归类上也有所不同,英语把音段音位(一般称为音素),分为元音(Vowels)和辅音(Consonants)两大类。白语则和汉语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两种语言在理论上本来都可以像英语这样分类,但传统的汉语音韵学里,却有它根据汉语特点的不同的分析法。音韵学的分析以汉字(代表一个音节)为单位,通常把它切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前面的称为声母,后面的称为韵母。但是声母并不等于辅音,除了零声母如在“安”an,“爱”ai,声母都是加符号只有位于字首的辅音才叫声母,位于韵尾的辅音(如[n]和[?耷]),就不叫声母;韵母也不一定等于元音。如表1所示。

由上表得知,英、白元音音位存在异同。较英、汉、白三种语言,在音位系统命名上,白、汉语有更多的相似点,英、白因语系的不同而存在很大的差异。

(1)英、白、汉三语的相似点

通过元音音位的比较,单元音[i]、[u]、[a]是英、白、汉三种语言共有的元音音位(从书面看)。但从发音部位看,三者在三种语言中的发音部位有所区别,汉语中的[i]是属于齐齿呼,舌面、前、高、不圆唇元音,发音时,唇形呈扁平状,舌头前伸使舌尖抵往下齿背(黄伯荣:60)[5]。而英语里的[i]发音时舌尖抵下齿背,舌的前中部抬高,牙床半合,约开三分之一,即属于舌面前,高,不圆唇元音(克鲁特登:34)[6]。而在白语中,元音[i]出现在舌尖音ts、ts’、s后时,读舌尖元音[?尢],如:[tsi┫]“街”读成[ts?尢]等。正如李霁野在《英汉对比语言学》中说到的[i]这个音位在法语、汉语、英语等大多语言中都没有很大的区别。而且忽略这些细小的区别,读出来的音,不会对理解造成困难,[u]和[a]英、汉、白语中都有,而且发音部位都很相似,不同的是白语中在发元音时需在前面略带部分喉塞音[?],? ?“鸭”读成[?? ?],[]“什么”读成[]等(徐林,1984)[7],同样的,白语中的[u]也无法在汉语找到完全的对等音位。

(2)英、白二语元音音位的差异

除了以上对比之外,需要我们关注更多的是英语、白语元音音位存在的差异。

①单数差别:白语中的元音音位有31个,而英语中只有20个。

②二语都很难在彼此音位系统中找到完全对等的音位。只有相似或近似的语音音位,如:[ao]和[au],[a]、[Λ]和[a:]、[?藜:]和[?奕]、[e]和[?藓]等有很大的相似点,在英语音位中,因为发音个体的不同,形成了同个音位的不同变体。所以我们只能说在英语中可以找到与白语相似的音位,或部分英语元音的音位变体。如[ao]和[au],虽然我们分别在二语中找到了相似的音,但据史料考究,白语双元音[ao]原本是没有的,是专用来拼写近代汉语借词的。所以,由于白语发音的特殊性(正如以上所述),出现了白、英两语中的语音音位,看似相似却有着很大差别的发音。因此,在对比英、白元音音位时,可通过英、汉二语音位对比,并加上白语的发音方法后得出结论。

其次,如表所示,白语中的鼻化元音是英语元音音位中没有的。但如果我们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看,即把这些音位放在英语单词里,也就可以很轻松地找出两种语言差异中存在的相似点。如在英语lamb中的元音[a]具有后面的鼻音的若干特性,我们称之为鼻化。这时,国际音标表中的一套附加符号可以来标注同音变体之间的细微变化,也就成了[?](胡壮麟,p38)[7]。所以我们说,白语中的所有鼻化元音只是在英语元音音位中没有,而不是说在英语中没有。这其实说明了一个问题,白语中独有的鼻化元音可以对我们操白语的英语习得者学习英语鼻化音产生正迁移。

再次,英语“长短”和白语的“松紧”之别。英语单元音中的长短元音具有区别性特征,如:ship/?蘩ip/和sheep/?蘩i:p/等;汉语和白语中的元音长短的区别只有松紧之别。这不仅给我们操汉语者习得英语带来了很大的困难,经常在朗读和听音辨音时无法区分,同时也是白族学生在学习英语语音音位时最容易混淆的地方。

3.2英、白语辅音音位对比

老一辈的英国语音学家,琼斯(D.Jones)认为英语含有52个音位,其中28个是辅音。之后,美国当代的语音学家,杰姆逊(Gimson)加以精简认为英语中只有44个音位,其中24个是音音位。而白语中只有21个声母,而且都是单辅音。

辅音比较:

(1)相同点表现在:从英语的音位系统,我们可以很明显地观察到,英语浊音数比汉语、白语都多。而且英语中清浊音大多是成对出现如[p]、[p’]、[k]、[k’]、[t]、[t’]等,构成相对立的音位。这些音位的对立可区别词义,这样不仅易于区别性习得语音,还可以在词义区别上发挥作用,如tie,die等。如汉语中的“帕”[p’a]和“罢”[pa],白语中的[p ?塾]奶、[p ?塾]闹等。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2)差异因对比而清晰、放大。正如吕叔湘先生在《中国文法要略》说过,“只有比较,才能看出各种语文表现法的共同之点和特殊之点”。英语、白语在辅音音位的不同表现在:

①二语数量上的不同:英语中有24个辅音音位,而白语中只有21个。

②从发音部位来看,白语的辅音有双唇音、唇齿音、舌尖音、舌面音和舌根音五种;英语中有双唇音、唇齿音、齿龈、齿龈音、后齿龈音、卷舌音、腭音、软腭音、小舌音、咽音、声门音等(胡壮麟:30)[8]。

③通过对比,英、白语共有的辅音音位有[p]、[p’]、[k]、[k’]、[t]、[t’]、[?耷]、[m]、[f]、[v][s]、[n]、[l]、[j],是白族学生相对容易习得的音位。而英语中的如[?夼]、[?奁]、[?]、[?藓]、[t?蘩]、[?蘩]、[h]、[r]是白语中无法找到的对等音位,是白族学生习得时较难的音位,也是造成他们学习英语语音出现障碍的直接原因;当然,也是汉族学生习得语音时遇到的最头疼问题。白语中的[?掮]和[x]是英语中没有的辅音音位。虽然从发音部位来看,英语中[h]和白语中的[x]很相似,但[h]发音部位比[x]更靠后一些。[x]在白语中是舌根擦音,在鼻化元音前读成喉擦音[h],如x? “天”读[hē┑]等。

3.3英语中的语调和汉语、白语中的声调

英语属于语调语言,汉语、白语属于声调语言。在此,三语也有相对的异同。

(1)相同点

①英语在口语中以音高的起伏变化区别说话者的感彩、态度、意图等,以此将语调分为声调和降调两种基本语调。正如罗奇所说,在大部分语言中,语调可以决定一个词或一句话的意思(P.Roach:136)[9]。如:I like this film.是一种陈述的语气,很平淡地表达说话者的意愿。而在“I like this film.”在英语口语表达中,说话者的语调升降就可以使受话者理解其感彩。

②重位上的相同点:通过音强的不同来表达不同的意义,这种通过音强的不同起区别意义作用的音位叫做重位(P.Roach:97)。如英语中可以通过重读和非重读音节来区别系统词形的不同意义(?absolutely完全地,?abso?lutely一定),又比如说一些复合词:greenhouse和green house因重音的不同产生不同的意思,greenhouse[?grin:nhause]是指温室,而green house[grin:n?hause]可翻译为绿色的房子,等等。汉语中的重音主要表现在轻声上,如老子中的“子”,东西中的“西”等。东西(?dōng?xī)指东边和西边,而东西(?dōngxi)泛指各种具体的或抽象的事物,或特指人或物等。白语中也有m拔(草)不加任何符号,在单字中主要是为了区别于其他七个音调。

(2)不同点

①英语可以通过元音的发音长短来区别意义,这种音位叫做时位①。时位是指通过音长的不同起区别意义作用的音位。如英语中的“脚跟”heel[hi:l],“小山”hill[hil];“打击”beat[bi:t],“少许”bit[bit]。而白、汉语中没有长短音现象,也就没有时位之说了。

②白语、汉民族共同语是声调语言,读音完全相同的两个词,由于声调不同,意义也就不相同。由于声调的不同造成不同意义的声调音位叫做调位。也就是说白、汉与英语不同之处在于调位的划分上,白语和汉民族共同语都有调位而英语没有。但是白语和汉语也有所不同。汉民族共同语的调位共有四种,即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其调值也为55、35、214、51(黄伯荣、廖序东,2000)[10]。而白语有五种调位,分别是阴、阳、上、去、入声,调值分别是33、42、31、55、35、44、21、55,这是根据白族读汉语时的声调按顺序排列的,再加上白语的另外两个声调排列而成。在白语中,音节发音有松、紧的区别,表现在元音和声调上如pa(33)泡沫,pa(42)奶,pa(31)闹,p’a(55)松,pa(35)八[哥鸟],pa(44)倒,p?(21)蹄,pa(55)水坝等(徐琳,1984)[11]。汉语中有妈mā,麻má,马mǎ,骂mà,而英语里book这个词,不论是念成平调的[būk]、升调的[búk]、降升调的[bǔk]还是降调的[bù],词义都没有发生变化,而只是因个体差异或地区差异造成的不同的口音罢了。

3.4归属的不同

正如以上所说的,英语和白语的语系归属不同:英语属于印欧语系,而白语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的彝语之系。英语属于拼写文字,白语属于寄生于汉语的意音文字(吴安其,2000)[12]。汉语和白语两语都属声调语言及文字语言,英语属语调语言及拼写语言。

针对以上英、白、汉异同分析,我们不禁要思考一个问题,操白语的英语习得者在习得过程中会遇到什么样的困难,我们将通过什么样的有效途径促使和提高学习者的语音学习效率,以从整体上提高白族人群的英语习得水平和质量,同时为我国英语教育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从局部作出必要的贡献。对此,我有针对性地作了相关调查,调查对象是操白语的白族同学,大多来自云南大理,都是不同专业的研究生,得出了相关数据和信息,由于篇幅有限,我将在姐妹篇中进一步阐述。

4.结语

外语语音教学,随着跨文化交际的进一步深入,变得丝毫不可懈怠,特别是在我国这样一个多少数民族的国家。就教学现状来看,教师们都在不断强调口语语音的重要性,但也是在教学过程中被忽略得最多的部分。学习他语文化,从口语语音音位开始。有了语音,语言才能更好地为人们所感知,语言才能更多地发挥交际工具的作用。反之,习得一种语言不习得语音,就获得不了听说的能力,语言对学习者而言也就成了哑巴语言。作为语言的开门砖,语音在教学中应该引起教师的高度重视。在一定可能上提出新的教学理念,彻底改变这种滞后的语言习得的教学方法。

注释:

①http://ws.zscas.省略/jpkc/yyxgl/jxnrty.htm.

参考文献:

[1]伊・克拉姆斯基.音位学概论.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

[2]徐琳.白语简志.北京:民族出版社,1984:2-37.

[3]杨红艳.白族学生英语习得的有关问题与对策.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11,VOL20,(6):116-118.

[4]侯冲.白族白文新论.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4),VOL27:117-121.

[5]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第五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60.

[6][英]克鲁特登.吉姆森贡语语音教程.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2001:34.

[7]吴安其.藏缅语的分类和白语的归属.民族语文,2000,(1):1-12.

[8]胡壮麟.语言学教程(第四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38/30.

[9]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2006:1942/1982,(上卷初版例言).

汉字和英语的区别篇(4)

校对字词典首先要对它的体例格式进行分析。也就是对汉语字词典、英汉汉英、英汉双解词典等书稿的版式和体例格式进行分析。这些分析包括词头字体字号、词典正文字体字号、例句字体字号、释义字体字号和相关词语的解释及其所用体例字体字号等,相关词语包括派生词、反义词、近义词等等,最后还要系统了解不同字词典所使用的数学符号、化学符号、标点符号的体例格式等。因为在字词典中字体字号和标点符号都是根据相应的意义而特意设定编写的。

字词典的统行统版工作应在字词条,图文等内容都已经修改完成相对固定,再进行天眉、页码、贴标等排版工作的整理和统一。因为,现在的排版软件还不能完全做到让天眉、页码、贴标等这些图书的零散部位做到完全自动的随行匹配变动。这样天眉、页码、贴标等工作才不会混乱,保证准确。

版面大小目前的计算机是自动限定的,因此像以前铅字排版时出现的出血版就不太多见了。但是,在限定的版面范围内,也常出现类似于出血版的图文错版和重影等现象。往往是表现在图片的文字、图形超出了本图文要求在版面中的限定范围,形成了版面内的出血等现象。

对于字词典的选词范围的了解是对字词典的内容分析,应了解字词典的选词造句,释义的方法侧重点。校对员也要有一定的了解。字词条往往是依据字词的实用性和常用性。从所需的语词库中,去掉那些不常用、不实用的字词语和一些容易出政治性错误的词语后,基本上就是一本词典的字词条组成部分了。

字词典内容的进一步分析包括选词分析。什么样的字词典收录多少字词和字词的种类,作为该词典的基本字词。其中,小型字词典收录多少词条和词条特点种类,如:新华字典,精选英汉汉英。中型字词典收录多少词条,如:牛津中级英汉双解,英华词典,新华词典等。大型词典收词特点,如:英华大词典,牛津高级大词典,辞源等。再次是分析各种词典的释义方法,步骤,遣词造句的方法特点等。解释词性的排序特点,缩略符号等的使用方法和特点。英文音标符号使用的是KK音标,还是琼斯音标。字词造句的解释过程中,标点符号“,;。”等是如何使用的,各代表什么意思和特点。最后是派生词语的选择和解释,如中英文的近义词,反义词,英文派生副词,形容词,现在分词,过去分词,分析字词典内容的这些个性化的特点对于做好字词典校对工作是有着非常积极的促进作用的。

在这里还要突出谈一下字词典校对中的英文音标和中文拼音问题。这方面常不为人注意但也很重要。

英语中常用的音标是琼斯音标(英语音标)和KK音标(国际音标),就是英国音标和美国音标的区别。牛津词典上应该有详细的解释。而且牛津辞典上所有的单词都有两种注音音标。前面的是琼斯音标,后面的是KK音标。朗文是前面的是KK音标,后面的是琼斯音标。

从印刷校对上应该注意琼斯音标和KK音标的区别。KK音标是一种美式英语发音的音素音标,它所使用的符号大部分与IPA(国际音标)相符。因为它是宽式音标,“toe”的长0双元音只以一个[o]表示,而不是[ou],“may”的长e双元音只以一个[e]表示,而不是[ei]。what英音:[hwot]美音:[hwat]。

汉字和英语的区别篇(5)

进入小学三年级,学校会为学生增加一门新的课程——英语。一个全新的学习内容,一种陌生的交流语言,立刻吸引很多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发现有很多学生开始积极主动地用英语同别人打招呼,大声地朗读新学的英语词句。但同时我们又会发现一个新的问题出现了,学生的汉语拼音能力在下降。

汉语拼音的能力是学生汉语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当我们发现学生中整体出现汉语拼音能力下降时,应尽快的找出其下降的原因,并能及时采取相应的对策,那么,学生为何会出现以上问题,我们又该怎样应对呢?

原因一:受倒摄抑制的影响。对策:应复习巩固汉语拼音

普通心理学中的干扰理论告诉我们,长时记忆中的记忆痕迹不会衰退,但会相互干扰,使记忆痕迹相互重叠、掩盖,甚至出现变形。汉语拼音是学生在低年级时着重学习的内容,到了中年级已不再是学习的重点,而英语是三年级学习刚刚接触的一门学科,学习的时间、精力都远远超过同时期汉语拼音的学习,这种后学习的材料对先学习的材料产生的干扰作用在心理学上称为后摄抑制。

针对这一情况,作为语文教师首先要能理解这是一种正常的心理现象,不要一味地指责学生,而应考虑解决的良策,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巩固汉语拼音的读音

虽然汉语拼音是低年级的教学内容,到了中年级教师不必再逐一去教学字母、声母、韵母的读音,却是可以采用多种灵活的形式复习巩固。对于英汉发音区别大的字母,只要及时的巩固练习,学生很快就会从误区中走出来。而对于英汉发音相似的字母,我们不妨把它们编成儿歌,加以区别。如字母“o” ,我们可以这样引导学生:“我的本领可不小,两种语言少不了。汉语里面我念‘噢’,英语里我读‘欧’。读准读音很重要,关键是你要记牢。”多种形式的复习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中注意经常地复习汉语拼音,不仅会让学生不易遗忘,也不易同新学习的英语字母的读音混淆了。

2.巩固汉语拼音的书写

对于学生中出现的用英语手写体写汉语拼音的现象,教师必须重视,不能因为这不影响学生汉语拼音的拼读而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首先,我们必须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英语字母可以采用手写体,而汉语拼音则不行;其次,我们还应该让学生认识到,不管是手写体的字母,还是印刷体的字母,都有各自的优点,只要书写认真,写出来都是美的。

原因二:学生一昧地追求时髦。对策:应增强学生民族语言的自豪感

目前,社会上流行着一股“英语热”,很多人把会说英语看作是衡量自己个人素质能力高低的标准。很多家长对孩子能认识汉语拼音不足为奇,但能说出一两个英语单词则高兴万分。在很多学生的心目中,他们认为会汉语拼音则没什么了不起,会说英语是时尚。于是在课堂上,经常有同学把会读的汉语字母发音,故意读成英文字母发音;把本该用印刷体书写的汉语拼音故意写成手写体,甚至把汉语拼音也连写。那么对于学生中出现的这种崇尚英语的现象,作为教师,应该怎么办呢?

1.认识汉语的重要性

汉语是我们的母语,是中国几千年灿烂文明的体现,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是我们一直引以为荣的语言。汉语也是世界上三大古老的文字之一,它是世界语言里最简练的一个语种。表达同一个意思,如果用英语要60秒,汉语5秒就够了。我们华夏民族自古以来一直用汉语思想、用汉语交流,用汉语书写。正是奇妙、科学、先进的汉语孕育了中华文明,汉语与汉字所蕴含的丰富信息和玄妙艺术,也是字母文字难以匹敌的,她是中华祖先带给全人类的宝贵财富。然而作为一个中国人,如果连自己民族的语言都说不好,是一件很可悲的事情。

2.增强民族语言的自豪感

随着中国国际化进程的不断发展,世界也越来越关注中国。汉语被联合国任命为六种工作语言之一,它和其他五种语言一样,在联合国的讲坛上拥有同等的地位。在美国,汉语是继法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等语言之后第五大选修语言;在韩国,人们学习汉语的热情远远高于英语。在全世界任何一个地方,你都能听到说汉语的声音。目前,全世界学习汉语的人数已超过3000万,正以其他语言无法比拟的速度递增,预计到2010年将达到1亿人。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了解中国,喜欢中国,喜欢中国文化,我们作为中国人更应该为有这样灿烂的祖国文化而感到自豪,以熟练掌握汉语拼音而感到骄傲。

原因三:对新知的错误表现欲。对策:引导学生分清表现的场合

汉字和英语的区别篇(6)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汉语在国际上的地位日益提高,汉语学习者的数量也不断增多,包括以英语为母语的学习者。英语与汉语分属不同的语系,在多种句式语法结构上存在着较大差异,而被动句作为两种语言中共有的一种基本句式,虽有相同点但大量区别依然存在。因此母语中的负迁移现象往往对汉语学习者被动句的习得造成困扰,引发偏误。汉语中的“被”字句作为有标志被动句中的典型代表,自然是汉语被动句教学中的重要内容,由此产生偏误的频率也更高。以英语为母语者在“被”字句学习过程中因其母语负迁移现象产生的偏误区别于其他语言汉语学习者,有其特殊性。本文拟对汉语“被”字句与英语被动句中的语法结构进行对比研究,针对母语为英语的汉语学习者习得汉语“被”字句时在主语、谓语、状语、宾语和补语这五个方面出现的偏误加以详细分析,并探讨行之有效的对策,期望能够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提供帮助。

一、汉语“被”字句与英语被动句

现代汉语中的被动句按有无标志一般分为两类,一类为有标志的被动句,含有“被、给、叫、让”等明显被动词;另一类为无标志的被动句,即意义被动句。“被”字句作为有标志被动句中的典型代表,有其特有的句式结构:主语+被字介词结构状语(“被”+宾语)+谓语+补语(有时可省略)。如例句:

树叶(主)/被风(状)/吹(谓)/跑(补)了

他(主)/被我(状)/打(谓)了/一顿(补)

注:“了”为语气助词,不划分成分

英语中的被动句即被动语态(passive voice),是一种不知道动作执行者或强调动作承受者的,在形式上主语表示为动作承受者的句式。其被动结构一般表示为:be+done或get+done。用这种结构的被动句侧重于动作的结果而不是动作本身。如:

The man got hurt on his way home.

那个男人在回家的路上受伤了。

How did the glass get broken?

杯子怎么破了?

这两个例句中更多的在强调“受伤了”和“破了”的动作结果。另外,因英语语法的特殊性,英语中的被动语态是有严格时态限定的。可以变为被动语态的时态大体来说共有七种,分别为一般现在时,一般将来时,现在进行时,一般过去时,现在完成时,过去完成时和过去进行时。其具体句式结构各有其特殊性,但万变不离其宗,都为被动句一般结构的变化形式。

汉语“被”字句与英语被动句在句式语法结构上存在较大差异,这也是汉语学习者因母语负迁移现象造成“被”字句偏误的主要原因。下面就通过对英汉被动句的对比分析,来探讨由母语负迁移现象带来的多种偏误。

二、由母语负迁移带来的偏误

(一)主语偏误

汉语“被”字句中的主语是特定的,即在不说明的情况下谈话双方都知道的,这是相对于泛指而言的。李珊(1994)曾指出“动作作用的对象一般总是具体的有限的。例如:‘西被顾客打破了。’主语‘东西’是被处置的对象,必定是具体而有限的,不可能指任何‘东西’,所以‘被’字句的主语通常是‘有定’的。”①再如此例:

苹果被我吃完了。

小偷被警察逮捕了。

英语被动句中主语前常用冠词修饰,冠词分为不定冠词,定冠词和零冠词。根据主语是否有定,加以区别选用。上述两例的英语原句为:

An apple was eaten by me.

A thief was caught by the police.

在英语被动句中,主语的有定和无定没有区分得那么明显,无论是有定还是无定都并不影响语义的理解,在语法上完全行得通。由于英语中这两个被动句均采用的是不定冠词,以英语为母语的学习者常因英汉语法的差异在汉语被动句中把不定冠词加在有定主语前,造成偏误。如:

*一个苹果被我吃了。

*一个小偷被警察逮捕了。

(二)谓语偏误

汉语中的“被”字句在被字介词结构状语的后面直接添加谓语动词,其结构为:“状语+谓语”。此处的谓语动词在语义上存在着主动意义,如例句:

我被妈妈叫醒了。

他的桌子被我弄脏了。

这两个例子中的谓语成分,无论是“叫醒”还是“弄脏”,在语义上都是施动者的主动行为。

如上文所述,英语中的被动句基本结构为:be+done 形式,done作为动词的过去分词,其在语义上表示为受事者因动作行为的发生而产生的某种结果,是一种被动状态。如上述两例的英语原句为:

I was woken up by my mom.

His desk is stained by me.

由于谓语动词在汉英被动句中存在语义方面主动与被动的差别,以英语为母语者在学习“被”字句时常出现以下偏误:

*我被妈妈醒了。

*他的桌子被我脏了。

(三)状语偏误

汉语“被”字句通常是由主语,谓语以及主谓之间的由介词“被”引进施动者,构成介词结构状语组成的。如例句:

他被老师批评了。

他被狗咬了。

英语中的被动句是由宾语+be+动词ed+(介词+主语)形式构成的。通过英汉被动句式比较不难看出最易出现的偏`是状语的语序问题。上述举例中的英文原句分别为:

He was scolded by the teacher.

He was bitten by a dog.

由于汉语中的介词结构状语只能放置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而英语中的介词短语放置在谓语动词之后,汉语学习者常造成语序不当的偏误。如:

*他批评了被老师。

*他咬了被狗。

(四)宾语偏误

在汉语被动句中,主语是受事的一方,是被动的一方,而宾语则是“被”字后连接的施事的一方,是主动的一方,格式为:主语+状语+谓语。如例句:

树被风刮走了。

菜被他吃完了。

英语中的被动句式施事方为“by”后连接的主语而受事方为句首的宾语。格式为:宾语+谓语+状语。(此处不考虑状语偏误)如上述例句的英语原句:

The tree was blown away by the wind.

The dishes were eaten up by him.

这两个例句中真正施事的宾语分别为“风”和“他”,受事主语分别为“树”和“菜”。由于英汉被动句中的主语和宾语位置在形式上正好相反,主谓宾式的语法分析在英语被动句中是看形态而非语义的。所以当汉语教师着重强调语法结构时,有时汉语学习者会因无法判断何为主动对象何为被动对象而产生主被动对象语序颠倒的语义偏误。如:

*风被树刮走了。

*他被菜吃完了。

(五)补语偏误

汉语被动句中谓语后的补语有以下作用:说明动作行为的方向、数量、时间、处所、可能性等,或者说明性状的程度、状态等。如趋向补语“去”,“来”,“上”,“下”,“回”等,具有表示行为方向和性状的作用。此处以趋向补语为例:

信昨天被哥哥寄出了。

橘子被装进袋子里了。

英语中的被动句在动词过去分词后并不存在如汉语被动句中谓语后的补语成分。上例英语原句为:

The letter was sent by my brother yesterday.

The oranges were put into the bag.

由于上述补语差异,以英语为母语的汉语学习者往往不知道在造类似具有补语成分的“被”字句时应加上对谓语动作的补语状态词,常产生如下偏误:

*信昨天被哥哥寄了。

*橘子被装袋子里了。

三、从偏误分析看对外汉语教学

(一)教师课堂教学

教师作为影响学习者学习效果的客观因素之一,其作用不可小视。在对外汉语被动句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采用灵活的教学形式和丰富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教学),而不仅仅依照教材和大纲照本宣科。在初步讲解“被”字句时,教师不仅应给出“被”字句的基本公式:主语+被+宾语+谓语+其他成分(如补语),subject+被+object +verb +other element,还可以借鉴前人研究成果,将此基本公式简单化教学,并辅之以大量的举例。如薛凤生(1994)把“被”字句的公式简写为:“A被B+ C”形式,A为主语,B为宾语,C为补语及其他成分。该公式不仅将语法结构清晰简单化,而且将语义明确化,即A为受事者,B为实事者,C为动作性质或状态。教师可根据此基本句式简化形式举出句例,以提升汉语学习者的语言运用能力,如:

诡计被拆穿。

水果被大家吃完了。

香港被中国收复了。

在“被”字句教学中,切不可采用一刀切的方式,告诉学生把“by”直接理解为“被”,从而导致偏误。教师还需将易出现偏误的句子作为反例,将其与正确的形式进行语法结构的对比分析,以预防学生出现类似偏误。

最初开始讲解“被”字句时,进行一定的生活情景导入不失为一种活跃课堂气氛并且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方式。从简单易懂的“被”字句进行切入,使汉语学习者能够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从接受,到模仿再到亲自实践,以此一步步循序渐进地提升汉语学习者的“被”字句理解运用能力。

(二)教材编排

现行外汉语教材中在“被”字句教学中仍旧存在一些编排不合理的部分。高顺泉(2001)指出:“传统的教法明显的特点是句法、语义结构方面的介绍多,而语用功能方面的解释少……教学常常局限在单句句型之内,孤立地强调句法限制和语义特点,有些规则旺旺说得过死……”对于仍然存在的教材弊端,应注重加强编排,如在“被”字句知识点的编排上注重重点与难点的结合,依照汉语学习者的学习特性进行循序渐进的由浅入深式的引领教学,而不仅仅将有关“被”字句的知识点机械化地简单呈现出来。

在对外汉语“被”字句教材的配套练习中,也存在一些亟需改善的部分,如整理句子的题型过少,改错题型中偏误举例不够鲜活的情况。整理句子可以帮助汉语学习者逐渐掌握句子的语法结构,从而提升汉语学习者熟练运用“被”字句的能力,其作用不可小视,笔者认为该题型甚至可作为“被”字句练习的重点而进行反复大量的练习。对于改错题型,笔者认为可将其与造句题型相结合。如采用汉语学习者之间相互学习的模式,让汉语学习者之间相互检查彼此造句是否准确,并学会修改对方不准确之处。此举不仅可以将陈旧的偏误举例鲜活化,真实化,而且也有利于加深同语种学习者之间对汉语“被”字句学习的认识,从而有效规避下次犯同样错误的可能。

四、结语

本文对汉英两种语言中的被动句式进行了对比研究,从语法结构中的主语、谓语、状语、宾语和补语这五种角度进行了因母语负迁移现象而产生偏误的分析,得出了如下结论:

在主语问题上,因汉语主语特定而英语主语有定和无定区别不明显,易产生不定冠词错加的偏误;

在谓语问题上,因汉英被动句中谓语动词在语义方面的主动与被动存在差别,易出现语义颠倒的偏误;

在状语问题上,因介词短语的位置在两种语言中的放置情况不同,易出现语序偏误;

在宾语问题上,因英汉被动句中的主语和宾语位置在形式上正好相反,易出现主语宾语颠倒的偏误现象;

在补语偏误上,因汉语学习者忽视在谓语动词前添加补语状态词,从而出现补语缺失的偏误。

不难发现,以英语为母语的汉语学习者在其“被”字句的习得过程中出现的偏误有其特殊性,而据此设计出针对性的教学方案可以有效提高汉语“被”字句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贾晓蕾.对外汉语教学中“被”字句的偏误分析及其教学策略[J].语文学刊, 2012,(10).

[2]刘春.以英语为母语的汉语学习者“被”字隐现偏误研究[D].湖南大学,2014.

[3]郭晓玮.留学生学习汉语被动句的偏误分析[D].天津师范大学,2008.

[4]姬敏.以英语为母语留学生“被”字句课堂教学设计[D].河南师范大学,2015.

[5]王晓洁.“被”字句教学设计[D].吉林大学,2014.

[6]贾雨薇.面向对外巧语教学的现代汉语"被"字句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5.

[7]蒋彤.被动句的汉英对比研究及其对对外汉语被动句教学的启示[D].陕西师范大学,2013.

汉字和英语的区别篇(7)

对比分析(Contrastive Analysis) 是在行为主义心理学与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将两种语言进行共时对比,以揭示其相同点和不同点的一种语言分析方法。(卢布特·拉多)Robert Lado认为,第二种语言获得是通过刺激——反应——强化形成的结果。该种现象被称之为“迁移”(transfer)。对新知识学习起促进的迁移称为“正迁移”( positive transfer),反之则称为 “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也叫“干扰”。

该理论运用于英语课程教学,就是最大限度发挥正迁移功效,刺激学生语言学习思维,形成对比有效的学习策略,强化语言知识技能的内化生成。

1.1对比理论主要具有如下特点:

1.1.1语言彼此之间的对比能够产生迁移的作用;

1.1.2对比分析能够发现外语学习中重点和难点;

1.1.3运用强化教学模式来减少母语干扰,便于培养学生合理学习习惯和思维。

1.2对比分析的主要步骤:

1.2.1描写:对目的语和学习者的语言进行详细的,具体的描写,作为对比的基础;

1.2.2选择:在两种语言中选择进行对比的某些有意义的语言项目或结构;

1.2.3对比:对两种语言中选择好的语言项目或结构进行对比,找出两种语言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1.2.4预测:在对比的基础上对第二语言学习者在学习中可能出现的困难和发生的错误进行预测。

二、对比分析理论在英语教学中运用的价值意义

2.1对比分析理论运用于英语教学中能够培养学生敏锐的语言学习对比分析能力。通过对比分析来加深理解认识,更好地在学习过程中运用。

2.2对比分析理论运用于英语教学中能够有效预测学习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错误。以母语为参照物,以异中求同来理解学习英语,更能够减少错误发生。

2.3对比分析理论运用于英语教学中能够为教师提供有效教学策略。母语和英语的差异学习者大部分错误产生的根源,教师可通过运用强化教学模式可帮助学生克服母语干扰。

三、对比分析理论在英语教学中运用例谈

3.1对比分析理论运用于语音教学,提高发音标准

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语音的重要性决定了语音教学是是语言教学的基础,是掌握听说读写技能和交际能力的前提。汉语和英语作为世界上两种的重要语言,分属不同的语系,从音位学的角度去看,两者在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上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3.1.1有些音素,汉语中没有,英语中却有。

例如,在英语语音的音标中有 [θ]、[δ],而在汉语中则没有。不少学生把他们和汉语的两个拼音字母[ts]和[ts’]的发音混为一谈。其实从发音部位来看[θ]、[δ]属于齿间音,发音时舌尖放在上下牙之间,两者的差别是清辅音和浊辅音的差别;而汉语中的[ts]和[ts’]是舌尖前音,发音时舌尖轻抵上腭,两者都是清辅音。所以教授学生时一定要吃准发音部位,运用正确发音方法。

3.1.2有些因素,英汉两种语言之间发音部位相同,而发音方法不同。

从音位的角度看,在英语辅音系统中,有些音标有清辅音和浊辅音之分,例如,[p]和[b]两者发音部位一样,都是双唇音,差别是声带是否震动。而汉语中,却无这样的区别,只有送气音和不送气的区别,例如,[p]和[p’]两者都是清辅音,发音时声带都不振动,区别是呼出的气流有强弱之分。教授此类发音时,告诫学生不要与汉语等同。好在笔者所在的苏州地区属于吴方言区,吴方言中还保留着一些清浊辅音,这对学生学习学习也是一个地缘优势。

3.1.3两种语言的声调和与重音区别

汉语属于语素文字,用汉字表示,读音用拼音表示。每个汉字都有语调,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种。而英语属于音素文字,用字母组合表示单词,英语中单个单词没有声调,只是在语流中,有语调之分,例如一般疑问句句末单词读声调,而其他读降调。笔者在教学中,感觉到学生对此不太敏感,需经常强化。

关于重音,汉语中只有在句子中由于表达意义的需要,某些词语需用重音表达,以突出重点。单个汉字都是单音节,没有重音。而在英语中,有些单词属于双音节或多音节,这就出现了重音。中国学生在学习英语时,不太重视,造成发音不准,甚至引起意义表达错误。因为英语中有些单词,字母组合相同,但重音不同,从而它的词性和词义也相对不同,关于这方面的知识,不少教师都有所忽视甚至避开。因此,我们的英语教育工作者需有细节意识。

3.1.4英语语流中的音变

音语单词组合成词组或句子中,两个相邻的单词结尾和开头的音标会出现发音变化,最常见的是连读和失去爆破。在汉语中这种情况较少,像儿化音有些变化。而英语比较常见。例如Can I help you?中 can和I 之间连读变成/nai/. 在英语语音系统中/p/, /b/, /t/, /d/, /k/, /g/这6个爆破音中的任何两个音素相邻时,前者发不完全爆破音,后者则要完全地。彻底地进行爆破。如: 1) He has a ba(d) col(d) today. 2) You shoul(d) ta(k)e care of the children. Gla(d) to meet you.

所以在掌握了英汉之间语音系统的异同基础上,更能够提高其发音标准。这样的对比分析,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找出母语和英语在语音上的彼此区别,更能够有助于他们强化记忆,提高发音标准。

3.2对比分析理论运用于词汇教学,灵活记忆并善于运用英语词汇。

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是构词造句的基本单位。没有词汇就无法传递信息,也就无从交际。词汇教学是一个纷繁复杂的系统,作为一名初中英语教师,我只想从两方面谈论一下对英语词汇教学的感悟和理解。

3.2.1从英汉两种语言词汇的构词的不同,努力提高学生词汇的识记能力。

按照词的结构和词素的关系来看,汉语接近根词语,根词语的特点是缺少构形后缀,根词较多,派生词较少。而英语属于屈折语,根词前后都可以加上词缀派生出新的单词,英语对我们中国学生而言,是一门外语,学习的时间也不像汉语那么充裕,识记英语单词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很大的负担。而掌握英语这种不同于汉语的构词规律,则可以以点带面,提高识记效率。例如,英语一些单词可以加上前缀,表示否定的意义:honest-dishonest polite-impolite helpful-unhelpful. 也可加上一些后缀,表示词性或词意的变化:care-careful careful-careless.许多学生怕记单词或者不善于记单词,就是没有掌握这些英语构词规律。

3.2.2从英汉两种语言词汇的语法意义和文化意义的不同,努力提高学生英语词汇的运用能力。

学生在完成英语单词识记后,目的还是要能正确运用。和汉语相比,英语通过词形的变化来表达丰富的语法意义。像名词的单复数,动词的时态,形容词和副词的比较级和最高级,人称代词的主格和宾格。这些汉语中都不具有的,汉语大多借用词序来表达语法意义。这些都是学生学习英语的难点,需要不断强化练习。还有同样的词汇,但是在两种语言中所反映的文化意义有所区别,众所周知,西方人爱狗,视狗为好朋友甚至作为家庭成员。Dog这个单词普遍含有褒义,用来喻人表示友好和亲昵。例如:a lucky dog(幸运儿), 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而在汉语中,“狗”多是贬义,像“狗仗人势”“狗头军师”等等。这些需要学生在平时的比较和体会中加以积累,才能做到减少汉语的负迁移,进而学习和运用地道的英语。

对于上述问题,教师可采用对比分析的教学方法来予以解决。首先,可建议学生对汉语中相关词汇的表达使用规则和英语使用规则进行比较,找出不同。其次,加强英美文化学习,注重差别,注意积累。最后,运用归纳总结的方法来增强使用的技能。

3.3对比分析理论运用于语法教学,准确运用语言

语法是语言的组织规律,用以指导言语技能训练并培养正确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

语法是学生学习英语最为头,不掌握这些规则,就难以真确理解和表达某种语言。所以语法教学是处于英语教学的中心地位。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分属不同的语系,在语法上有共通之处,也有不同之点。相同之处:语序都是主+谓(+宾)基本模式,词性分类也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与汉语相比,英语多形态标志和形态变化。在此基础上,衍生出两者重大的不同:

3.3.1从句法角度看,英语词类与句法成分是一对一的对应关系,而汉语则是一对多的关系。例如英语中主语由名词或性质相近的代词充当,其他词类做主语,需要一定的变化。例如:

a. Daniel went to school early as usual this morning.

b. Eating too much is bad for your eyes.

上面两句中,a句中主语Daniel是个名词,和汉语一样,学生容易理解。而b句中动词eat变化为eating,中国的学生就难以理解,这是受到汉语负迁移的作用,所以我们在作业中经常碰到类似的错误: Pick apples is interesting.

3.3.2从词法角度看,在具体的句子中,英语单个的词语有很多的形态变化:

像名词的单复数,动词的时态语态变化等等。关于这些,上文已作阐述,这里不再详谈。

上述两点的不同,造就了不少中国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屡屡犯错。究其原因,除了要求记忆内容多和比较抽象之外,更多的是学生受母语学习思维习惯的影响,在语言学习使用过程中产生的负迁移而导致“中式英语”现象的存在。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中,通过比较,反复练习中帮助学生掌握。

3.4对比分析理论运用于文化教学,提高甄别能力

跨文化教学是新课程英语教学不可缺少的教学任务。这是因为,任何语言知识现象的存在都受其文化影响。外语学习者在学习外语过程中,应该自觉按照异域文化思维习惯来学习运用,倘若把本国的民族文化内容不加审辨地照搬到外语交际中,结果导致文化负迁移,会适得其反。

教师可在教学中,对于西方的问候、饮食、交际等文化习惯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主动深入学习。例如,在表达问候过程中中西方的文化就有明显区别,如果生搬硬套的结果会严重影响理解和表达的准确性和得体性,难免导致文化冲突。我们遇到熟人打招呼,往往是“吃过饭了没有?”、“到哪里去?”而在西方人看来这是一种不礼貌的问法,认为在有意打听别人的隐私,而用“How are you.”、“hello(hi)”等。通过这样的对比分析,更能够培养学生语言运用的灵活性和得体性。

四、结束语

思维是人类共同具有的认知世界的能力,而语言是实现思维活动的物质形式。在人类的发展过程中,人们由于地域,风俗,文化等等诸因素的不同,对物质世界的反映形式也是同中有异。表现在语言上也是如此。而自觉运用对比分析理论,对英汉这两种重要语言进行对比分析,教师就能找准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在教学中就能把握先机,有的放矢,真正做到重点突出,提高教学效率。而学生在老师的指引下,也少走弯路,会自觉运用这些老师教授的方法,结合自身实际,找出一条符合自己的英语学习方法,从而真正掌握这门语言,以便更好地与外国朋友交流,达到学习英语的真正目的。

[1] 刘 珣. 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 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2000(1).

汉字和英语的区别篇(8)

众所周知,在部级贫困的少数民族县农村孩子没有幼儿园的英语学前教育,七岁直接进入小学一年级学习,大多数小学没有开英语课程,就是极少数城镇开设也是形同虚设。进入初中以后,教材却是七年级的小学起步链接教材(外研版),课标对学生和老师的要求却和城市一样。对学生来讲是个难题,更是对农村英语教师的巨大挑战。本人在农村担任十多年的英语教师,从实践中摸索到了初学英语的入门教学,现谈谈本人的粗浅做法:

一、利用h语拼音和英语字母及音标的规律冲破单词关

1.汉语拼音字母引进法

汉语的字母也是同样的26个字母,且写法与英语字母一样。本人通过学过的旧知识来引进新知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b、d、f、j、k、m、o、p、s、t、u、v,它们的发音和汉语拼音的发音比较接近,在教学的时候可以通过小学的基础来教学它们的读法,学生较快就会读出它们的读音了,一般不会错。并通过教字母歌的形式教会它们记忆字母表的顺序。之后教师再把它们的音标标出。先教会字母的音标,找到汉语拼音和英语音标发音参考的规律后,教师就可以教48个国际音标了。而英语国际音标的写法和读法与汉语拼音亦为接近,学生会学得很轻松。如/a://i//u//e//ei//ai//au/(和ao读音一样)/b//p//d//t//g//k//f//v//s//z//h//n//l//w//r/,这些最基本的音标发音与汉语拼音的参考之处,是我们教师最应该利用的资源。其他音标除了几个特殊的以外,都是以这几个作为基础的变化,都有规律可循。如双元音/?蘅i//au//u//ε?藜/它们都是由两个单元音合并而成,发音时由前音向后音滑动,只要把单元音学会,双元音就迎刃而解。辅音音标合成音也有规律,如/t?蘩//ts//tr//d?廾//dz//dr/,它们也分别是由几个单辅音与/t/和/d/构成。在教学时可以教学生根据规律记忆,效果很好。

2.利用简单单词记忆读音规则

在英语的读音规则里有开音节和闭音节之分。我在教学中便利用简单的单词学习后教会它们这规律。如:me hi no它们元音字母分别发/i://ai//?藜u/,make cake date hate,中间的a都发/ei/,bike kite mike nine 中间的i都发/ai/,note hole o都发/?藜u/,cute huge u都发/ju/,这些单词结构都一样,而其元音字母的发音都是发字母的本身音。这便是一条规律:这些结构的单音节单词都属于开音节词,以发音的元音字母结尾的重读音节叫“绝对开音节”,以发音的元音字母加辅音字母再加不发音的字母e结尾的重读音节叫“相对开音节”,这种音节元音字母发字母的本身音。有开音节就有闭音节。如hat map bed net sit hit not hot put but cut,它们的发音分别是/h?Vt//m?Vp/

/bed//net//sit//hit//n?蘅t//h?蘅t//put//b?蘧t//k?蘧t/。这些结构的单词都一样:元音字母被包含在辅音字母之中,所以叫闭音节。它们的发音规律是:a发/?V/,e发/e/,i发/i/,o发/?蘅/,u发/u/或发/?蘧/。有了这些规律,才进入七年级的学生在读单词和记忆单词时就轻松多了。

3.辅音字母和音标的对应规律

英语里的单词读音方向主要取决于元音及其元音字母组合的发音,而辅音发音基本没什么变化。元音字母才5个,其余都是辅音,只要我们把辅音字母的发音记得,又找到了元音字母的发音规律,学生记忆单词就会迎刃而解。其规律为:b发/b/,c发/k/或/s/,d发/d/,f发/f/,g发/g/或/d?廾/,h发/h/,j发/d?廾/,k发/k/,l发/l/,m发/m/,n发/n/,p发/p/,q发/kw/,r发/r/,s发/s/或/z/,t发/t/,v发/v/,w发/w/,x发/ks/,z发/z/。另外,辅音字母组合ch和tch发/t?蘩/,ts和tes发/ts/,ds和des发/dz/,tr发/tr/,sh发/?蘩/。有了这些规律,学生听到单词基本就能写出单词,减少初学英语的畏惧感,从而增强学习英语的兴趣。

二、了解英语句子与汉语句子的异同规律,学会使用简单英语

记得单词,并不代表学生就可以学好英语。只有了解英语句子和汉语句子的异同,才能把握英语的使用规律。本人经过十多年的实践,运用合适的教学技巧和方法,效果良好:

1.掌握英语词类名称及句子成分

学习英语同样需要掌握句子的成分,并且要掌握许多新的概念,要求英语教师要简明扼要地讲解这些概念,如名词、代词、动词、形容词、副词、介词、连词、冠词和感叹词,其中冠词是英语里特有的。句子成分有主语、谓语、宾语、表语、定语、状语、补语,其表语是英语里特有的。这些概念需要我们教师智慧地教给学生。如表语的概念,我们可以简单地描述成“系动词后面的成分就称为表语”,学生听了一目了然。

2.先学会英语五种简单句型

英语里面五种简单句型(只含主干)分别为:(1)主语+谓语,如He often cries.It will rain.(2)主语+谓语+宾语,如I love you.She studies English everyday.(3)主语+系动词 +表语,如I am a teacher.He feels happy.(4)主语+谓语+宾语+宾语补足语,如My parents ask me to study hard.The news makes me sad.(5)主语+谓语+间接宾语+直接宾语,如They pass me a ball.Lily gave me some money.在讲解前面句型的时候,要注意除开主干成分的附加成分的用途,在讲解后面两种句型时要举例说明他们的不同,学生在掌握简单句型后,写句子就不会茫然。

3.了解英语句子和汉语句子的不同规律

为了掌握英语句子和汉语句子的不同规律,对于初学者,教师告诉他们规律:(1)英语里的时间和地点状语一般放在句末,而汉语常放于前面;(2)英语里的定语若是短语或句子,常放在被修饰成分后面,而汉语都放于前面;(3)英语里的肯定句式及否定句式和汉语大同小异,但问句不一样,都有提问词要放在主语前面才能构成问句(疑问词充当主语除外),而汉语只要加问号和语调即可;(4)英语里为了强调的成分常放于句首,这与汉语一样,择其容易错的教给学生即可。

作为一名山村英语教师,本人教出了部分英语成绩毫不逊色于大城市的学生,尽管他们比大城市的孩子起步晚,但他们爱好英语、学习英语并勇敢地向英语挑战,战胜学习英语的各种困难,走向阳光、自信的自己,这就是我在少数民族地区英语教学的乐趣。

参考文献:

汉字和英语的区别篇(9)

翻译文献时,经常会遇到人名地名等的还原问题。“‘名从主人’和‘约定俗成’这八个字是历来翻译人名地名的准则。其中尤以‘名从主人’为主。”[1]。已故台湾翻译家思果先生曾不止一次撰文论述翻译还原问题的重要性和难度[2-3]。有研究表明近代英语文献中中国地名的拼写主要是跟旧邮电式拼写走的,部分跟威妥玛式拼写走,少数为这些拼写法出现前有人用拉丁字母拼写而约定俗成[4],还有一些为意译或音译意译并用。旧邮电式、威妥玛拼写法跟汉语拼音有较大区别,对这些拼写法缺乏了解或存在误解会使汉译还原此类中国地名出错。意译的中国地名如果不借助相关文献也容易出错。该文将简述上述拼写法与近现代英语文献中的中国地名拼写的关系,及其与汉语拼音的对应关系,以笔者翻译两份中华基督教青年会资料①时遇到的部分地名翻译还原为例,谈谈如何在汉译近现代英语文献中出现的中国地名时实现“名从主人”。 1旧邮电式、威妥玛拼音与中国地名拼写的关系 已故地理学家曾世英先生1981年曾指出一种普遍的误解,即认为近代史上英文里拼写我国的地名主要是采用“威妥玛式”,对“威妥玛式”与“旧邮电式”的区别缺乏认识[4]。权威者如耕田编《英语中的威妥玛式汉语拼音》认为“威妥玛拼法1867年创自英人ThomasWade,是长期在国内外流行的中国人名地名的一种拼音法式。”[5],“‘邮电式(笔者注:曾著中称“旧邮电式”,为行文方便,该文统一使用“旧邮电式”)’拼法即过去邮政方面用的地名拼写法,大部分与威妥玛式相同。”[5]。这种误解至今仍然存在,如孙伟杰认为“威妥玛”拼音出现后即成为中国人名、地名和物品名的译音标准,葛校琴谈到汉语地名英译的三种方法时也只提及威妥玛拼音而没提到旧邮电式拼音[7]。曾世英先生比较了1958年英国出版、在西方国家里影响较大的《泰晤士地图集》里中国地图上的重要地名跟我国旧邮电局名,发现旧邮电式与威妥码式相同的中国地名不到400个,通过统计旧邮电式与威妥码式不同的部分,发现使用两者拼写的中国地名分别为1270个和72个,即两者相比是18:1。因此他得出结论“中国地名拼写法是跟旧邮电式拼写法走的”[4]。当时还有另一种拼写法“翟理斯式”,曾先生指出其第一版已经不可考,通过对比发现其第二版与威妥玛式的区别是,翟理斯式只在u上标发音符号为ü,不在e上标发音符号[4]。鉴于此,该文不再单列这种拼写法。 2旧邮电式、威妥玛式拼音的区别及其与汉语拼音的关系 两种拼写法互有差异,与汉语拼音也有较大不同,要避免翻译还原文献中的地名时张冠李戴,既要了解两种拼写法的差异,也要清楚它们与汉语拼音的对应关系。曾世英先生摘自周有光《汉字改革概论》的汉语拼音-旧邮电-威妥玛式对照表可揭示旧邮电式区别于威妥玛式的最突出特点。限于篇幅,下面转录部分汉语拼音、旧邮电拼音和威妥玛拼音例子对它们的区别加以说明。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旧邮电式拼写把送气音和不送气音混同起来,也没有发音符号,威妥玛式区分送气音和不送气音,且有发音符号;同一个汉语拼音声母或韵母对应的旧邮电式和威妥玛式拼音可能有完全不同的字母符号。如果误以为中国地名在英语里的拼写都是威妥玛式,就会在转换到汉语拼音时出现错漏,造成译名错误或翻译困难。 3例外的拼写法式及英语中一般地理名称的表述结构 英语中有一些中国地名既不是旧邮电式也不是威妥玛式,而是这两种拼写方式出现之前已经有人用拉丁字母拼写的,邮电局名沿袭照用,类似的例子有Peking(北京),Foochow(福州),Chunkiang(镇江)等[4]。此外,旧邮电式拼写的地名中还有采用方言拼写(如Kongmoon江门)、少数民族语拼写(如Jirin吉林)、拼写错误等情况,都是翻译还原地名时需要注意的。曾世英先生把英文中一般地理名称的表述结构大致归纳为四种:(1)只有专名,不加通名,如theAlps;(2)专名在前,通名在后,如theBiscayBay;(3)通名在前,专名在后,如LakeGeneva;(4)通名在前,中间加of,再加专名,如theSeaofMarmara[4]。国外拼写中国地名,除了使用旧邮电式、威妥玛式等拼音法,还会用这四种表述结构意译或音译意译并用等手段。 4地名的翻译还原 笔者在翻译两份中华基督教青年会的英语文献时,遇到要还原的中国地名近百个。这些地名可分为两类:(1)市级以上包括少数县级地名,这类地名是翻译中遇到的多数。这些地名有的今天仍然使用,如HongKong;有的虽然已经不用,但查阅一般英汉词典或者如“有道”这样的在线词典,甚至用百度引擎搜索就可以还原,如Chefoo(烟台),Amoy(厦门)等。(2)县级及以下地名,包括街、路、道、巷等。这些地名绝大多数一般英汉词典查不到,在线词典查不到,甚至在收纳了众多中国地名的黃光域《近代中国专名翻译词典》(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之类的词典中都无法查到。第一类地名只要译者本着严肃认真负责的翻译态度,勤查字典,多数就能准确还原。不过也有些地名字典里能查到,由于作者的笔误或者理解错误,英文里写错了,则需根据地理常识和上下文进行甄别。如Taiku,ShensiProvince和FenyangAssociationinShensi中的Shensi,字典上查到是“陕西”,但Taiku(taigu“太谷”)和Fenyang(fenyang“汾阳”)均在山西,可知Shensi为Shansi(山西)的笔误。总体而言,只要译者认真负责,这类地名的还原相对容易,在此不再赘述。第二类地名则要视具体情况综合不同方法进行翻译还原。首先要看看它是采用旧邮电式或威妥玛式拼写音译还是意译或部分意译,音译的首先要结合两种旧的拼写法式与汉语拼音的对应关系转换成汉语拼音,意译的则要根据相关文献确定中文。不论是音译还是意译的地名,还要视具体情况结合地理名称的常用表达法、地图及相关文献等,进行还原,对于音译的地名还要考虑方言的影响。下面结合笔者翻译的资料中部分地名加以论述。#p#分页标题#e# 1)逐字对应音译,不受方言影响的地名,要结合旧邮电式和威妥玛式拼音与汉语拼音的关系及有关文献翻译还原。如长沙青年会旧址资料中的“TaSsuFangTang”对应汉语拼音tasifangtang和dasifangtang。结合中文的基督教青年会文献[7]还原为“大四方塘”。杭州青年会会址资料中的“YingTzuLu”对应的汉语拼音有yingzilu,yingcilu,yingzulu,yingculu,yingzili,yingcili,yingzuli和yingculi,共8个。结合杭州市志翻译还原为“迎紫路”(),确定经略庙与苍霞洲的地理位置关系,把ChingLuehMiao,TsangHsiaChou还原为经略庙(全称“七省经略庙”)和苍霞洲。 2)逐字对应音译,受方言影响的地名,要结合旧邮电式和威妥玛式拼音与汉语拼音的关系并考虑方言影响,还可利用地图辅助翻译还原。从曾世英先生借助《泰晤士地图集》考证中国地名在英文里的不同拼写法使用频率的做法可以看出,根据地图还原地名是个有效的方法,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使我们可以通过goole或百度地图方便快捷地查询全球地名,特别是google卫星地图为地名的查询带来很大便利。如翻译还原武汉硚口青年会资料中的地名“Chiakow”。从文献看,只知道Chiakow协会是武汉的一个分会,没有别的信息,查询到的中文版中华基督教青年协会会馆信息的文献均指出武汉的青年会主要在武昌、汉口两个地区,可知Chiakow在武昌和汉口两镇辖区内。按照两种旧式拼音与汉语拼音的对应关系,Chiakow对应的汉语拼音为qiakou或jiakou,goole武汉市区,找带有“口”字的地名,位于汉口的“硚口”进入视野,进一步查阅硚口的历史沿革,对照基督教青年会的服务宗旨和开展的事功,确定“硚口”即武汉的Chiakow,“硚”在武汉方言中念qia。再如成都青年会会址资料中的“KoChiaHang”,hang为四川方言,对应普通话中的xiang(巷),最终确定KoChiaHang对应的汉语拼音为kejiaxiang,google查成都街道名还原为“科甲巷”,与有关文献[8]相符。类似的还有福州青年会会所地址资料中的Ingtai(烟台山)和南昌青年会会所地址中的HsiaoChiTai(小金台)等。 3)音译字数和读音与中文文献有出入的地名,可通过地图和其它文献甄别还原。如汉口青年会会址资料中的“cornerofHouchengMaluandHuangPiLu,landpurchasedin1914”。HouchengMalu对应的汉语拼音包括houzhengmalu和houchengmalu。有关文献[7]指汉口青年会会址在后城马路和黎黄陂路。武汉有许多为纪念名人而命名或改名的路,查询相关文献可知,“黎黄陂路”原名“黄陂路”,据传为湖北黄陂旅人修建而得名,1946年此路为纪念黎元洪而改名,因为黎元洪也为黄陂人,人称“黎黄陂”。会址材料描写的是1914年的情况,因此该路英译名为“HuangPiLu”。又如南昌青年会会所地址“cornerofHsiaoChiTaiandNiehHouCiang”。有关文献[8]指南昌青年会会所在法院后街与小金台街。可是NiehHouCiang对应的汉语拼音是niehouqiang和niehoujiang,跟“法院后街”相去甚远,google南昌市地图,发现与小金台路相交成夹角的是后墙路,百度查询“小金台”和“后墙路”,搜到一位南昌基督教青年会员后人写的文章“我们的爷爷(/blog/blog_3_log_one.php?log_id=2253)”,文章说青年会的旧址在小金台和后墙路交界处。南昌市志显示,后墙路几经易名。“清代时,后墙路东段靠近按察院,得名臬台后墙,民国时期将按察院改为省地方法院,路亦更名法院后街。西段靠近巡抚部院的后墙……1966年两端合并改名图强路……1984年复名后墙路。”[9]NiehHouCiang是音译“臬后墙”。 4)意译的地名。这样的地名是用普通名词来表达的,翻译还原需结合上下文,查询相关文献,而不能简单查字典了事或照字面翻译。如广州基督教青年会会址资料中的“theBund”,字典和网络搜索引擎查询结果均注为“(上海)外滩”,依据上下文“PearlRiver,outsideWuHsienMenGate”及广州青年会资料,theBund应是广州的“长堤”。福州青年会会址资料中的thebridgeofTenThousandAges,根据福州青年会会所文献“1922年,青年会迁入南台苍霞洲临江朝向万寿桥的新会所”[8],因此thebridgeofTenThousandAges应翻译还原为“万寿桥”。再如吉林青年会会址“thenewnorthgate”,很容易误译成“新北门”,但根据青年会有关文献[7]和吉林市志[10],thenewnorthgate为“新开门”。 综上,翻译还原近现代英语文献中的中国地名时,查字典、查文献特别是方志、查网络地图都是重要而有效的手段。准确把威妥玛式和旧邮电式拼写的地名转换成汉语拼音是翻译音译地名的重要一步,翻译时还需要考虑方言的因素。地理变迁的因素也要加以考虑。

汉字和英语的区别篇(10)

中图分类号:G1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8-0086-02

引言

语言渗透着文化,语言也是文化的表现形式,同时也是传播文化的工具。语言离不开社会,每种语言都有自己的文化背景,我们可以从语言模式中探求出暗含的文化模式,探求出每个社会群体所持有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我们学习一种语言,也要尽量去接受它内在的文化,只了解其一,不可能很好地掌握这种语言,流利地应用这种语言。明末清初,随着西方语言及文化的涌入,越来越多的国人开始注重学习英语。英语的使用不仅仅是一种社会时尚,能真正促进贸易和经济上的发展才是最终目标。但我们不得不承认,中西方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存在着很大差异,有些词语的字面意思与其真正含义完全不同。因此,一般学习者看到这些词语时,很容易犯望文生义的错误。很多英语学习者“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只有通过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掌握英语中容易产生误解的词语,才能有效地避免理解失误和翻译错误。英语中有些词语在句子中有特别的含义,不可照字面意思理解,如果望文生义,就会闹笑话。本文针对中国人在汉语思维影响下对语言产生失误的弊病,进行研究分析。

一、中西文化差异

1.话题差异

在以英语作为母语的西方国家,西方人闲话家常时的内容与中国人有些不同。谈话内容一般不会涉及个人的工资、收入、婚姻状况、年龄等等这类问题。因为在西方国家,人们普遍认为这些会涉及个人的隐私,是不方便过问的。这些话题在以往中国人眼中,没什么不可以谈的,但现在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慢慢开始接受西方的文化,或多或少地开始避免和陌生人提出这些问题,当然在关系密切的朋友之间,西方人和中国人一样也会谈起,这是出于朋友之间的关心罢了。但对于初识的人,西方人更看重个人隐私,而不去过问。因此,对于爱问这类问题的中国人,就要小心发问,避免出现尴尬局面。

2.问候差异

中西方国家在日常问候及打招呼时,也有一些区别。在过去,中国人见面时常问对方““吃了吗?”“去哪里?”“上街去啊?”之类的问候。其实,对方如何回答并不重要,并不是真的想知道对方的答案,只是向对方打个招呼而已,这样比点头一过有礼貌些。而现代的中国人在见面时,问候语大多已变为“最近好啊”之类的话,对个人隐私的问题问得少了,不管哪种问候,都为了体现出提问者与答话人之间的亲密关系。但在西方,打招呼时,一般只问一声早上好,中午好,晚上好或直接说声“嗨”就OK了。如果西方人遇到中国式问候,就会感到非常疑惑,回答时也感到莫名其妙。追究根源,还是对何为隐私的问题有不同答案而已。

3.称谓差异

在中国,一般平级或年龄相仿的人或关系亲密的人之间才会直呼其名。对年长者直呼大名,会显得非常没有礼貌。对上级这样称呼,也可能因此得罪领导,让人觉得不分长幼尊卑,没有素质。但在西方,直呼大名却证明了关系亲密,家庭成员之间,皆可直呼姓名或干脆使用昵称。因此,在与人问候时,要分清对方来自何处,对不同的人运用不同的问候语,这样才能不显得冒失,又体现了礼貌。

4.自我差异

任何学英语的初学者都能发现,在英语代词中,你、你们、他、她、他们、我们都不大写,只有一个代词大写,就是我。这是因为在西方人眼中,自我才是最重要的。因此大写的我代表了西方人追求自我,体现自我的意识。但并不是说西方人以自我为中心,不把别人放在眼里,而是显示出他们为人处事时更喜欢独立,在尊重他人的同时,也会尊重自己。这充分体现了西方人对自我主义的重视。但在中国,情况则恰恰相反。自古以来,中国人对自己的称呼,就带有谦卑之意,如:奴家,在下、鄙人、奴才,小人等,就连高高在上的皇帝,也把自己称为孤家寡人,虽然在称呼上是把别人放在上位,自己置于下位,但这种情况也有一定的使用范围,在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中国古代,上级可自谦,但下级不可越级,要比上级的自谦的称呼更为低贱,才能不冒犯上级。通过“我”这个代词,我们就可以看到中西方文化的不同之处。

二、语言差异

据我们所知,英文重形合,而汉语重意合。两者从根本上就有很大区别。下面简单介绍一下,两者在语言上的差异。

1.音素差异

语言最大的用途是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口语与文字更为重要,汉语言所使用的拼音与英语音素有明显区别。首先就是汉语拼音中有声母和韵母。汉字的读音有的使用单个韵母即可,有的则需要声韵母组合。但组合还不能明确区别汉字,还需要添加声调,汉语言中每个字都有声调,共有“一二三四”四个声调,声调不同代表着不同汉字。一个汉字一个读音,因此,汉字学习起来并不容易。英语单词的发音是由音素构成的。音标组合后形成开音节或闭音节。英语单词中的开音节与汉字声韵母组合后的读音相似。但闭音节是汉语没有的,而且,英语单词的声调没有四个,只有轻音和重音的区别。单词长,读音则长,单词短,读音则短。但是,有了音节和轻重音的影响,英语单词组合成句后,读起来也讲求抑扬顿挫,英文诗歌也追求押韵,但英语只有轻重音区别,所以押韵起来较难,这也就是为什么许多学习英语的人,在读起句子或诗歌时,找不到抑扬顿挫感觉的原因。而汉语言文字就容易许多了,有四个声调的存在,很容易找到韵脚。

2.词形差异

许多人认为英语单词是由古人随意创造出的,而中国汉字更加像汉字影射的来源物。也就是我们说的象形文字。其实,在欧洲上古时期的古人们,也是在石壁上作画,根据图画演变出了单词,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单词的词形逐渐加大,在读音的影响之下,变化越来越大,到最后已无法追溯到影射的来源上。因此,现代的人往往认为,他们的单词是古人凭空想象出来的。但汉字有所不同,据我们所知,古代汉字起源有甲骨文、金文(钟鼎文)、小篆,石鼓文等等,这些字体形状不一。中国人也一直强调书法的重要性,练习过书法的人都知道,字体有楷书,行书,草书,隶书,行楷,魏碑,篆书等等,风格有王氏,柳氏,郑氏等等。小小的方块字却能显示出中国的历史,中国的文化,中国的精粹。而印欧语系如英语,法语,德语,拉丁语,希腊语中的文字都渐渐演变为一种符号,失去了原有图像的外貌。所以,许多中国人在学习英语单词时,觉得很难背下来,找不到单词与含义之间的联系,但事实上,如果了解了英语单词的音素与音素组合规律,了解了词缀与词源,听到即可写出、即可猜出单词含义也不是很难的事情。

3.语义差异

中国汉字与印欧语系不仅仅存在语音与语形上的差异,在语义上也有很大区别。据我们所知,在跨国贸易或国与国之间订立一些合约时,不仅要拟本国语版本的合约,还要拟定一份法语合约。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在用词方面,各国的语言都会多少存在些漏洞,各国语言中,只有法语的运用最为严谨,用词最为精确。用法语拟定出的合约,很少有疏漏之处,也很少给别有用心的人可乘之机。因此,国际之间大型的合约与合同都会备有法语版本。相比较而言,汉语的漏洞较多,很多人有漏洞可钻。比如:“他背着媳妇做了不少事””这句话中的“背”就有两种读音,两种含义,读“bèi”可以理解为他做不让爱人知道的事;读“bēi”就是说明他的媳妇是残疾人。还有,“开刀的是他父亲。”那开刀的人可以是主刀做手术的大夫,也可以理解为被做手术的患者。因此可以说,印欧语系所使用的单词词义往往功能性更强,精确性更高,定义性更准。相比较而言,中国汉字的概括性强,使用性更为灵活。因此,再使用西方语言时,要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避免使用失误。

4.语法差异

汉语的语法要求较少,有时主语置后,有时主语置前,听者随情况而回答问话者的问题。“你吃饭了吗?”可以说成“吃饭了吗,你”。在古代的诗歌中,古人也灵活地创造出一些回文诗,简单的几个字,可以变为一首诗,这种随意性对于印欧语系中的语言是不可能的。因为在印欧语系的句子中,句子的语法有性、数、格、时态、前缀、后缀,以及主谓宾定状补的要求。这也就是上一项中提到为什么在国际之间的合约中,很多要拟定法语版合约的原因,在诸多印欧语系中,法语的要求最为严格,限制性最强。汉语虽然缺乏这方面的不足,但中国汉字的字形与影射物相似的特点多少可以弥补这种不足。

5.句型差异

印欧语系,尤其是英语,句型注重形合。句子中连词用得很多,同时要求结构完整,而汉语中的连词可用可不用,结构较为松散。汉语也讲求句子的结构,即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英语中多了补语和表语。基本结构相似,都是按时间顺序,逻辑关系来排列单词,组成句子。但句子之间的逻辑连词,使用较少,我们根据句子就可以看出逻辑性,当然这也有可能会引起歧义,比如:我看他扶着一位老人走下公共汽车,手里拎着一个皮包。”这皮包是谁拎的,就要根据上下文来判断了。尽管英语的句子要求较严紧,但也有歧义句的存在。不过,印欧语系往往把句子的重点放在句首,而汉语在使用时,习惯于把重要的内容放在句子的后部,所以在西方人眼里,中国人喜欢绕弯子说话,主次不清。这和我们中西方文化差异有很大关系。因此,我们在使用印欧语言时,要按着西方人的逻辑排列句子的主次关系。这样才不会让人摸不到头脑,分不清主次。

三、结语

中西方语言体现着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文化也渗透在语言之中。只有通过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掌握英语中容易产生误解的词语,才能有效地避免语言运用上的失误。

参考文献:

上一篇: 个人知识管理方法 下一篇: 对公司的财务分析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