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农业市场前景汇总十篇

时间:2024-01-16 16:10:58

数字农业市场前景

数字农业市场前景篇(1)

在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最初是传统金融业务开始利用互联网技术,采用了互联网技术的传统金融,其业务中的信息传递、数据处理等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和改善。第二阶段是第三方支付迅速发展。在这个阶段,一些具备良好实力,具有信誉保障的第三方机构,参与到交易双方的支付当中。第三个阶段是金融业务进一步与互联网紧密结合的现阶段,数字技术参与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为银行业务发展和客户拓展开辟了全新的空间。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正在深刻地改变着金融机构,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银行的服务对象———客户。随着互联网技术与金融业务的结合越来越紧密,数字技术在金融业务中所占的地位越来越重要,金融业务的数字化程度越来越高,它在给客户带来诸多便利的同时,也产生了新的不便,造成了面对某些特定客户群体的“服务差异”问题。随着我国互联网金融的不断发展,银行客户群体中对于数字类金融产品的熟悉程度和利用程度的差异越来越明显。有的客户对于新技术十分熟悉,使用起来毫无障碍,也有的客户对于新技术、新工具既不熟悉,也不信任。这些客户的不同体验,造成了不同顾客间的三大差异:对银行服务体验的差异,个人金融管理能力的差异,以及对互联网金融平台认可的差异。相当一部分客户,对于接受银行数字化的金融平台,有获得工具、掌握使用技能和信任互联网金融三个方面的障碍。这些障碍的产生,与数字技术的运用密切相关。而互联网金融的服务障碍,影响了客户的服务体验,进而降低了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银行的不同客户群体之间,存在着“数字鸿沟”,带来客户接受服务的不平等。数字鸿沟的概念,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第一阶段,数字鸿沟的概念被定义为能不能获得信息通信技术的差别,有的人容易得到电脑、手机等数据终端,也能够连接上互联网,能接触到数字信息服务,而有的人,因为经济技术等条件不足,难以得到数据服务。随着信息技术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仅仅取得信息技术已不足以造成差距。第二阶段,数字鸿沟体现在对信息技术的使用方式上的差距上,人们都能获得数字信息服务,但是在使用这项服务上,不同的人,使用能力不同。具体地说,有四个维度上差距:人们使用信息技术的自主性、相关技能、社会支持以及使用信息技术的目的。第三个阶段的数字鸿沟,体现在使用信息技术的结果上。不同的人使用信息技术产生了不同的结果,使用信息技术结果的不同,体现在获得的利益不同,数字信息为有的人“带来了极大的方便,挣了很多钱”,也有人感到数字信息“太复杂了,太不可靠了”,甚至经济损失惨重……数字鸿沟发展的三个阶段,从客户能不能使用互联网技术,到使用方式和效率的不同,再到使用互联网技术所带来的不同结果,数字鸿沟在一步步加深,所带来的不平等被越来越多地注意到。互联网金融的不断完善,需要重视客户对互联网金融的态度,尤其重视因“数字鸿沟”而感到利益受损的客户的感受,弥补数字鸿沟,消除服务差异。党的报告提出要大力建设数字中国,在这一背景下填平数字鸿沟所带来的不平等、创造服务公平的重要性再次凸显。在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过程中,消除“数字鸿沟”,让客户都能得到互联网金融所带来的服务价值,为客户创造价值,是银行的生存之本,是“数字中国”发展的重要目标。

1“互联网金融”应跨越基于年龄的数字鸿沟

2020年11月24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通知指出,我国老龄人口数量快速增长,不少老年人不会上网、不会使用智能手机,在出行、就医、消费等日常生活中遇到不便,无法充分享受智能化服务带来的便利,老年人面临的“数字鸿沟”问题日益凸显。在指出这些问题的同时,方案非常细致地列举了老人在突发事件应急响应、日常交通出行、日常就医、日常消费、文体活动、办事服务、智能化产品和服务应用等七大应用场景,指出了帮助老人跨越数字鸿沟的重要任务。从银行的角度来说,重要的任务在于,第一,提供老人习惯的传统服务方式,以传统服务方式为老人高效率地完成金融服务内容。在这个方面,银行柜面员工的培训需要适应新的客户需求。第二,设计方便亲和的沟通方式,帮助老人掌握数字化服务。这方面要特别考虑老人们使用习惯,比如老人考虑时间长,希望有更多的犹豫机会,有的老人视力不方便看屏幕等,所以在设计面向老人的服务界面时就应该更多考虑老人使用习惯———这不仅是出于银行服务的方便,更是让老人能更高效地利用银行的金融服务,让老人真切感受到互联网金融的方便快捷。第三,提高老人规避风险的能力。在帮助老人规避金融风险的工作中,尤其要建立信息传递机制,及时、准确地把老人所不熟悉的,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的金融诈骗等犯罪行为告知老人,为老人建立预警机制。第四,建立家庭互助机制。在有条件、可信任的情况下,帮助建立老人及其子女亲属的服务互助平台,让老人的子女亲属线上参与到帮助老人利用互联网金融服务的工作中来,不仅有利于老人掌握互联网金融服务,更有利于银行扩展客户群体。在以老人为中心的养老服务金融系统中,银行与社会保障部门、企业、不动产登记等相关平台建立战略合作,在保障个人信息安全和取得服务对象的认可的前提下,合法合规地建立信息共享和信息互证机制,以养老金融服务为中心,进行服务产品延伸和服务市场拓展,将业务从老人金融服务,向养老医疗服务、养老康养、养老产业等领域进行市场扩张。

2“互联网金融”应跨越基于城乡差别的数字鸿沟

城乡之间的“数字鸿沟”一直存在。随着“城乡二元结构”的变化发展,城乡之间的数字鸿沟,也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过程。第一阶段,城乡之间在互联网基础设施和网络通信服务供给等方面存在差距,相较城市居民,农村居民不容易接触数字化设备,农民没有电脑,手机更新慢,很多农民没有智能手机,也难以得到互联网服务。第二阶段,城乡居民在接入互联网上的差距基本消失了,但因对互联网的认知和技能素养差异而形成的互联网使用行为差异显现出来,农民不会上网,不会网购,更不会网上卖货,农村居民的互联网知识和利用互联网的能力低于城市居民。第三阶段,随着数字技术的科技创新能力与市场拓展能力都在迅速发展,城市居民有更多的、更快的资源去接触和利用数字技术,城乡数字鸿沟更多地体现在运用数字技术进行整体发展的能力上,农村利用互联网发展经济的能力不足。而在农村金融这一块,农业风险大,能承担的利率低,金融服务的价值低,农村金融业务不确定性大,这些都造成了金融服务的城乡发展不平衡,城乡间的数字金融鸿沟亟待弥合。互联网金融服务要跨越城乡差别的数字鸿沟,改善金融业务的城乡差距,应服从城乡统筹发展的国家规划,依托城乡流通网络一体化建设,利用城乡间农产品上行及工业品下行流通及网络一体化建设的契机,让更多农村客户接受互联网金融服务。让农民享受与城市同等便利的金融服务,是党和国家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和发展的目标。要实现城乡金融一体化,首先,要抓紧做好基层金融网点的数字化建设,这包括网点的信息化网络平台的建设,也包括网点工作人员信息化技术的掌握和信息化意识的建立。更要强化农村网点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其次,要适应农民的经济活动,从发展思路上,跟上农村经济发展的步伐,满足农村电商、农村养老、留守儿童、农村妇女等特定的金融需求,推出适应这些需求特征的金融服务和金融产品,找到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切入点,创新农村信贷模式,为农民发展自身经济助力。最后,要适应农村生活场景,开发农民有不陌生、感兴趣、轻松掌握的互联网金融平台,从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方便农民无障碍使用。从服务营销的视角来看,互联网金融所面对的客户群体中存在的“数字鸿沟”,就是不同目标客户群体的差异。不同的细分市场,具有不同的细分特点,他们的需求存在着明显的差别。一些以前无法满足或因为市场太小难以成规模的需求市场,经过互联网技术的运用,能够被发现、能够被满足并且会形成新的增长点。那些对互联网金融服务使用有技术障碍、满意度不高的客户群体,他们的市场潜力不可小视,具有非常大的开发价值,市场前景向好。尤其是老年需求市场和农村需求市场,一直以来是开发不足、利润不高的市场。在互联网技术的运用下,已经能获得充足的数据,建立细分市场的大数据库,从消费习惯、服务人群特征、金融服务选择偏好等角度,进一步深入分析目标市场需求,利用细分市场大数据,银行能够更敏锐地发现客户新需求,设计新的金融产品,吸引更多的客户,开辟更大的市场,找到利润空间。数据鸿沟的产生,是技术进步的伴生问题,市场在享受技术红利的同时,也必须正视数据鸿沟,加强数据治理。2018年5月,银保监会了《银行业金融机构数据治理指引》,指出数据治理要求提高数据质量、加强数据应用、提升数据价值、监管机构要加强监管等。同时,互联网金融发展,还要求进一步加强个人、企业、政府之间的合作,进行数据资源整合,共享共治。加强服务营销,跨越数据鸿沟,规范数据治理,服务经济发展,是互联网金融的重要使命。

参考文献

[1]邓斌,汪维清,张乐柱,等.农村互联网金融体系整合与路径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20,(4):107-111.

[2]耿晓梦,喻国明.数字鸿沟的新样态考察[J].新闻界,2020,(11):50-61.

[3]王力平,隋杰.我国养老服务金融的发展困境与突破[J].金融与经济,2020,(12):71-77.

数字农业市场前景篇(2)

一、长春地区农村电影产业发展概况

“十七大”以来,伴随世界华语电影的勃兴,长春地区农村电影产业也取得长足进步。整个地区的电影产业发展现状可以概括为底蕴深厚、体系完整、发展迅速、潜力巨大。

(一)农村题材电影创作生产能力突出

长影是新中国电影的摇篮,拥有大批优秀电影人才和丰富的电影创作经验,电影创作基础雄厚。近年来,陆续生产出系列以农村题材为主的电影作品,在全国形成了影视剧领域特有的吉林现象。

(二)地区电影旅游产业潜力巨大

总投资10多亿元的长影世纪城作为集电影旅游、观光和电影拍摄外景基地景观建设为主的重大旅游项目,受到中外游客的喜爱。目前,长影世纪城二期投资建设也得到省市政府的大力支持,正在全力实施。与电影旅游配套的电影主题公园、主题酒店、主题广场、电影博物馆场等设施建设也已列入长春市文化产业发展振兴规划,电影旅游及配套设施建设日趋完善。

(三)地区民营电影院线发展势头良好

自2006年起,以大连万达国际电影城为代表的电影院线在长春迅速崛起。截至2009年 6月底,仅万达国际电影城就已在长投资1.2亿多元,建成电影放映院线4座,营业面积2.4万平方米,影厅30个,席位7500个,由原来的每32万人拥有一块银幕发展成为每7.5万人拥有一块银幕。2005年至2008年,长春城市电影消费由550万元骤升到5300多万元,人均电影消费由1.5元增至15元,年票房上座人数由25万人次飚升到180万人次,全国城市影院观影人次排名第六,票房成绩和观众人数连续两年位列东北三省中心城市第一。以大连万达为主的电影院线的快速发展,极大地满足了春城高端电影爱好者的观影需求。所属的榆树、农安、九台、德惠等县级城市都在积极筹划引进先进的现代电影院线。

(四)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工程扎实推进

长春地区每年放映公益电影22028场,其中:农村放映20028场,确保了长春地区1169个行政村每月每村能够看到一场电影;在广大农村放映公益电影的同时,长春市政府还将每年在市区广场及社区放映露天电影2000场作为“民生工程”的一部分,全力推进,满足了社区低保户及农民工等城市弱势群体的观影需求。吉林银行等社会组织和团体都有意向并积极参与到地方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工程中,地区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工程成果显著,农安县该项工作做法还作为典型在全国推广。

(五)农村题材电影教育研发基础较好

2008年7月,中国农村题材电影创作基地在长影挂牌,同时,设立了额度为2亿元的农村题材电影创作基金,为长春市的未来电影创作生产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吉林艺术学院、长春电影制片厂、吉林歌舞团等院校和艺术团体齐聚长春,相互交流,共同发展。

(六)农村电影文化沟通交流平台层次较高

中国长春电影节已经连续成功举办9届,在坚持“繁荣华语电影创作,弘扬优秀民族文化”的办节宗旨同时,努力将自身打造成为最具魅力的世界华语电影沟通和交流的平台,呈现出越办越好、影响越来越大的良好势头。特别是刚刚结束的第九届中国长春电影节,紧跟时代旋律,加入农村题材电影评选内容,并将作为长春电影节一个固定评奖单元长期确定下来。每届电影节,中外知名影人齐聚长春,广泛开展电影评奖、展映、论坛、现场见面会、首映式、交际酒会和模仿秀、电影歌曲联唱等群众电影文化活动,仅第九届长春电影节“我最喜爱的农村电影评选活动”就有来自全国28个省、自治区42万多各界群众参加了活动,农村和农村题材电影发展取得新的突破,受到各界好评。

二、长春地区电影特色产业发展存在问题

随着国家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不断提升,由于电影管理体制不顺畅和电影事业发展的不均衡,造成了电影文化事业单位在转型中出现了不适和阵痛。

(一)电影管理体制不顺,电影文化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开发和整合

2009年以前,国家的电影管理职能在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省及省级以下则由当地的文化部门管理,地方电影发展和经营要由各地文化部门向国家广电部门汇报。跨部门管理,造成了基层电影行政管理部门发展电影意愿不强、积极性不高的现象。同时,电影制片、发行、交流、放映管理权限主要在中央和省里,电影产业最具潜力的城市和广大农村电影发展空间受到限制,基层的电影经营管理单位主导性和积极性不高。

(二)地区电影龙头企业总体实力还不十分强大,对相关产业带动作用还不明显

长春电影制片厂的电影创作生产、长影世纪城电影主题旅游、大连万达电影院线的电影发行放映、中国长春电影节的电影文化交流、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公司的兴起以及吉林艺术学院影视表演人才的培养,既比较完整地构建了长春电影产业发展体系,也在国内形成一流的电影发展环境,长春电影产业发展赢在综合实力,但单项企业的单项水平与国内超一流企业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并且,这些产业整合优势还没有显现,距离集群式发展模式要求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三)国有电影公司及其所属影剧院困难较大,广大农村电影发行放映工作需要重新布局

2003年,国家实施电影院线制改革,各级电影公司发行职能随之解除,市一级的电影公司及其所属的影剧院也由于设备陈旧等诸多原因陷于停产停业状态;县区电影公司由于国家政策调整,其经费来源在国家减轻农民负担的过程中被取缔,依靠原来地方财政转移支付生存的框架被打破,也处在停产改制的状态。

(四)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工程存在放映资金不足、配套资金不到位的情况

2006年起,国家推进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工程试点工作已经全面铺开,长春地区的农安、九台、榆树被确立为首批试点县区,2007年,所属的德惠、双阳两个县区也被扩点进来。现在,长春地区所属的1169个行政村执行的是100元/场,城市200元/场的放映补贴标准,地方配套补贴比例较低(临近的沈阳市为170元/场,哈尔滨市为150元/场)。新财政管理体制实施之后,市级财政不再承担县(市)的地方性文化支出,因此,现在执行的农村数字电影30元/场地方配套资金落实问题还存有争议。

三、长春地区电影产业集群式发展思路及办法

2009年4月初~6月下旬,笔者深入到农安、双阳、德惠、榆树、九台五个县(市)区及长春市区有关电影放映单位调研,并电话咨询了沈阳市广电局和哈尔滨市广电局,采取查看相关文件材料、听取基层工作汇报、开展电影主题座谈和到一线电影放映单位走访等形式,较完整、也较真实地了解和掌握了本地区电影事业产业发展的第一手材料,并应用有关区域经济学理论,形成了自己关于大力发展农村电影产业的思路和办法。

(一)要抓住电影行政管理职能划转机遇,彻底理顺地方电影管理职能

2008年11月20日,、中编办、文化部、广电总局下发了《关于进一步理顺地方电影管理体制的通知》(中宣发[2008]31号),正式启动全国电影行政管理职能调整划转工作。此次电影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也是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和广播影视体制改革的重大任务,在我国电影发展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国家和省里确定2009年年底前要完成地方出版、电影制片、发行、放映等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的转企改制任务。根据国家关于电影行政管理职能划转的总体安排,长春地区于2009年3月开始启动地方电影职能中的管理职能划转、管理机构划转、所属企事业单位成建制划转和关于市电影公司及所属影院改革善后工作划转,但由于历史遗留问题太多,划转中的困难依然很多。同时,长春地区的长春电影制片厂、长影世纪城这些电影企业,大连万达国际电影院线和长春电影节、吉林歌舞集团、吉林艺术学院这些电影资源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整合,集群优势和效益没有得到很好发挥。在划转过程中,必须要结合地方电影事业发展情况各异,电影公司经营及改制情况繁杂的实际情况,实施“一地一策”的电影管理职能划转政策。真正建立起强有力的地方电影管理机构,结束地方电影存在的“管”而不“理”、“统”而不“一”的管理状态,破除这些发展中的障碍,调动政府、企业、院线、团体和消费者(观众)等多个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规范电影市场管理、扶持电影产业、加快电影产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长春地区农村电影产业发展环境迈上新的阶段。

(二)要进一步提升区域内的电影龙头企业发展实力

龙头企业是集群形成和发展的核心内驱力,是区域内相关产业的生产、研发、销售方式的主导者和创新升级的发动者。解决好长春地区电影产业集群式发展就必须处理好城市与乡村的关系问题。长春地区未来要真正打造“电影城”、“东方好莱坞”,就必须有在国内或国际领先电影制作、生产、研发、发行、放映、交流龙头企业,只有这些企业集聚在这个区域内,互通有无、适度竞争、相辅相成、共同发展,长春电影产业集群才会出现,其辐射和带动作用才会延伸到周边县区和乡村。目前,长春电影制片厂已完成改制工作,并在中央和省市地方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发展有了新的起色;长影世纪城在一期工程取得巨大成功的基础上,也已启动二期工程建设,其前景继续被看好;长春大连国际电影城已经整合了市内汽车厂电影院(以加盟店的形式)等院线,并向长春周边城市扩张,同时,也带动长影电影院线和北京等外地电影院线在长春扩张发展;长春电影节也已迎来第十届,成为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华语电影交流发展平台;农村电影放映正在复兴,其发展将伴随电影职能划转有更大的起色。不过,这些与集群和集群产业对龙头产业的要求还有巨大距离,还需要在政府推动下,依靠市场实现“二次创业式”的跨越发展。

(三)要不断培育和打造区域电影产业的竞争优势

波特在论述其国家竞争优势打造的时,提出了著名的“砖石体系”理论,即: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之所以会在某种产业的国际竞争中崭露头角,是由该项产业的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产业与支持性产业和企业的战略结构及竞争对手四项环境因素来决定的。如该地区,该项产业的人工素质、基础设施、本地市场对所提品或服务需求、产业本身和其上游产业是否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地区管理水平及市场竞争对手的表现。对照长春地区的电影产业发展现状,我们在这些环境因素中都有所表现,比如从业人员多数是依托老长影的基础发展而来,队伍专业素质较好,但在市场营销、市场开发和拔尖人才(如著名导演)领域表现略显不足;本地消费者市场(观众)水准较高,多年来“电影城”的熏陶和高校林立,培养了潜在的高素质消费群,但观众整体消费能力略显不足,看室内高清电影对很多人、特别是最主要的消费群-学生群体来说,仍然是奢侈行为;长影制作生产的影片上座率和票房收入在国内表现尚好,但高收益的商业影片和出口创收效益表现良好的影片比重和竞争力还不高;电影经营企业近年来数量明显增多,活力明显增强,但在电影制作、旅游、放映领域,还没有形成与长春电影制片厂、长影世纪城、长春大连万达国际电影城、长春协众农村数字电影放映有限公司等企业实力相当的竞争对手。同时,像好莱坞一样的电影产业末端玩具开发等外延企业还没有在长春形成。继续延伸这些电影产业链条,增强每个链条的实力和竞争力的道路仍然是当下最主要的工作。

(四)要突出抓好农村电影特色产业培育和发展工作

伴随2006年国家大力实施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工程,实现全国农村每村每月看上一场数字电影的“2131”工程以来,农村电影市场在经过一段时间以来的沉寂后,又恢复了生机和活力。在“2131”工程实施过程中,吉林省出现了吉林振兴、长春协众、延边惠民、四平新农村4家民营数字电影院线公司,这四家单位已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尝试集团化运作模式。但目前其实力和市场化运作水平都不高。2009年6月4日,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局长童刚到长春市调研农村数字电影放映情况时指出:“当前,农村数字电影放映要进一步拓宽发展思路,可以从数字电影广告经营、农村单位及家庭专场放映、农村室内(农村院线)电影放映等方面着手,积极培养和壮大放映经营单位实力和影响,更好地推动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工程。”长春农村电影市场潜力巨大,开展数字电影广告经营、专场放映、重新启用或新建乡镇电影院的条件都很优越,关键是一个市场准入和激活的问题,其前景十分看好。

数字农业市场前景篇(3)

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工程作为一项面向全国农村的项目,覆盖面大,每家院线公司的放映范围小到几百个行政村,大到几万个行政村,市场空间很大,保证每场放映质量意义非凡。

数字农业市场前景篇(4)

1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是发展农村电商的题中之义

农村电商的重点在于解决小农户与市场的对接难题,如何更好地将农产品销售出去,实现农村收入增加是其中的关键。在陕西省商洛县考察调研时指出,“电商作为新兴业态,既可以推销农副产品、帮助群众脱贫致富,又可以推动乡村振兴,是大有可为的。”2021年2月2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即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加快完善县乡村三级农村物流体系,改造提升农村寄递物流基础设施,深入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和农产品出村进城,推动城乡生产与消费有效对接。”随着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的,农村电商将再次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据商务部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农村网络零售额已达1.79万亿元,同比增长8.9%。随着一系列适应电商市场的农产品持续热销,农村电商不仅有力促进农业产业化、数字化发展,而且将有力推动数字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新中国成立70年来,尤其是党的十以来,我国农村居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2020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7 131元,比1949年实际增长超过40倍,比2012年翻了两番[1]。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未来农村电商应该起到进一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确保农民收入增速快于城镇居民,促进农民持续增收致富。

2农村电商促进农民持续增收面临的深层挑战

2.1农业品牌建设的挑战。品牌强则农业强[2]。当前,我国农村地区正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打造农业品牌已经是当务之急。一方面,品牌农业已上升为国家战略。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对“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推进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作出重要部署,在延边朝鲜族自治州考察调研时强调,“粮食也要打出品牌,这样价格好、效益好”;另一方面,社会消费进入“品牌时代”。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对产品的质量、安全、营养、绿色有机等要求越来越突出,农业品牌的整合重塑迎来了新的机遇。另外,互联网、区块链、大数据、物联网和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正在被用于农业生产、农产品销售、流通等农业生态链的全过程,“互联网+农业”的发展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但相比工业品品牌,农业品牌建设仍然处于探索初期,发展并不完善,没有形成完整的品牌,大多数品牌都是各自为政,行业内部缺乏相互合作,也不注重线上线下的互动发展。现有的农业品牌,由于品牌保护力较弱,部分商家“以次充好”的现象严重影响农业品牌的口碑,进而影响品牌的长远发展。简言之,实施农产品的品牌战略,已成为我国建设现代农业、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实现农民持续增收的必由之路。2.2农村场景条件的挑战。我国农村地区地域广阔,各地区地理地貌差别较大。从贫困地区的区位因素来看,更是呈现出“山大沟深”的特点。从农村电商发展进程看,农村电商发展状况好的地区有着以下两方面特征:其一是本地已经有着发展基础较好的优势传统产业和区域产品,传统产业依托数字化转型得到了新的飞跃。例如,吉林省通榆县依托当地优势农产品,通过统一品牌授权面向全国销售的原产地直供农村电商发展模式。通榆县对于地处世界公认的“黄金粮食产业带”,是有名的“杂粮杂豆之乡”“绿豆之乡”“葵花之乡”。通榆县利用所处的地理区位优势,对本地优势农副产品的资源进行高度整合,不仅实现农产品利益最大化,而且带动县域经济的发展。其二是地区地理位置优越,道路交通设施的完善,当地农产品运输、配送方便快捷。例如,被誉为“买西北卖全国”的陕西省武功县是有名的“西北电商第一县”。武功县虽然是陕西省面积最小的县,但凭借距离西安市80公里的优秀地理位置,经短短五年发展,形成了专属的农村电商销售模式,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但是,更多的贫困地区既没有特色农产品,也没有良好的地理条件,极大地影响了地区农产品的销量和销路,制约农民持续增收。2.3培育农民网商的挑战。由于农民文化素质偏低,传统小农意识根深蒂固,地方政府虽然将培训农民技能摆在人才培养体系的突出位置,但农村电商发展是长期工程,当农民短期看不到收益回报,就会立刻选择放弃,回归到原来的传统农产品销售模式,或者继续交由第三方交易平台代为销售,导致虽然地方政府开办的网商培训项目不少,但是农民网商转化率低、培育难的问题依然存在。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加快,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离开农村,外出务工获得工资收入。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农村地区常住人口55 162万人,相比2015年,减少了8.6%。现代农业建设离不开农业数字化发展[3],农村电商则是农业数字化转型发展的先导和基础,不仅可以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发展,而且有助于提高农民的数字技能和数字思维。相比起城市地区,农村地区各方面基础较为薄弱,对数字技能人才的吸引力不足,而基础网络的维护、农产品网店的运营、农村电商园区的建设等都离不开数字技能人才的参与,技术人才流失严重、数字技能人才短缺和农民网商培育难度大仍然是当前制约农村电商发展的难题。

3数字化建设下农村电商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主要路径

3.1提升农业产业链数字化水平,着力打造品牌农业。推动农产品从原产地生产到加工包装再到仓储、物流、配送全程信息化、数据化,提升农业产业链上下游数字化水平。根据生鲜农产品分布的区域化、产品种类的差异化以及消费者群体分布广、产品需求的个性化等特点,建立区域性生鲜农产品公共信息平台,实现农业产业链上下游的数据信息交换、共享,打造农产品物流监控和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的信息基础。加强在农业产业链的上下游推广市场信息、产品售后服务、产品仓储配送运输管理等数字软件的应用,建立健全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以及“从餐桌到田间”的全程信息收集、处理、系统,确保生鲜农产品的物流效率和质量安全。打造品牌农业是农村电商发展中,尤其是推动农产品上行的重要一环,不仅提升农产品价值,而且能够推进农业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4]。首先,打造品牌农业有赖于生产与经营的规模化。摒弃原有的小农意识,集合各方力量,形成规模效应,通过农村合作社等集体组织,促进农业品牌化。其次,打造品牌农业需要摆脱农业的局限性。促进农业与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形成完整的农业生态产业链,为农产品上行打造完善可靠的供应链。最后,标准化生产是品牌农业的支撑。以农业的自然生态属性为主抓手,通过引进现代经营管理理念和手段,设计系统的种植标准、行业标准、流通标准等,为优质、合格的农产品设立准入门槛与流通规范,形成打造品牌农业的有力支撑。3.2打破场景条件的桎梏,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拓宽渠道。对于既没有本地特色农产品,也没有便捷的交通条件的贫困地区来说,可以通过借鉴其他发展较好的农村电商模式,并结合自身情况,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从农产品角度出发,农村电商带给贫困地区对接广阔市场的机会,地方政府和电商平台可以通力合作,深度挖掘本地优质产品,做好产品设计,讲好产品故事,增加产品附加值,帮助农产品网货化。例如,2019年,在四川甘孜州丹巴县八科村有一种叫“黄豆荚”的豆类植物在盒马鲜生上市后,仅仅三周时间,便从无人问津到供不应求,一跃成为盒马生鲜的明星蔬菜。据调查,八科村种植黄金荚的农户,已经达到了53户,每亩地农户普遍增收7 000至8 000元,八科村成为了远近闻名的“盒马村”。从物流成本出发,贫困地区建立物流服务中心成本太高,可以通过共建共享县域物流服务中心,以及“自建+共建”构建村级物流服务站,与其他服务场所共建共享办公场地、公用办公设备,办公人员也可身兼多职,例如,依靠农村的小卖部建设村级物流服务站,不仅方便村民寄递快递,而且能够提高资源利用效率。3.3培养本地化农民网商,提高农民数字技能。农村电商发展起步阶段可以通过“走出去、请进来”解决短期内的人才问题,但是,“走出去”成本高,覆盖面不广,“请进来”难以形成常态化,最终人才还是流失。因此,只有本地化培养才是最终解决之道。农村电商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构建各类人才支撑体系,所以农民网商的本地化培养需要体系化推进。首先,政府相关部门需要做好农村电商发展各类人才需求状况调查,制定系统化、长效化的人才培养方案;其次,培训内容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要重视农村电商实战性要求,注重农民网商的“转化率”和“实效性”;最后,农民数字技能的高低直接关系着农村电商发展的水平,开展农民数字技能培训是数字技术普及、农民生产技能水平提高的重要措施。当前,各地都在探索各种有效的网商培育模式,不光要教农民怎么开办网店、直播卖货,更要提升农民网商数字技能,学习互联网基础知识,以及包括从网店设计、营销推广和运营策划等网络销售全过程,通过提高农民数字技能,促进农民群体整体素质提高,为乡村振兴夯实人才基础。

参考文献:

[1]谢天成,王大树.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促进农民持续增收路径研究[J].新视野,2019(6):41-46.

[2]林广毅,王昕天,李敏,等.农村电商100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

数字农业市场前景篇(5)

本文通过对明清陕西庙会市场的发展进程、规模与组织形式、时间结构与地域差异的考察,剖析了明清时期陕西庙会市场的时代特点及其在市场体系中的地位,并以此为切入点,探讨了庙会市场在西部环境相对闭塞的省区商品流通中所起到的特殊作用。通过对陕南、关中两区庙会市场发展的不同轨迹,初步分析了在不同的商品流通渠道作用下形成的不同的市场体系,以及庙会市场在其中所发挥的截然不同的作用。

关键词:明清     陕西      庙会市场      市场体系    区域不平衡性

【“摘要”为3号黑体、居中、字间空1格;下空一行,内容不少于400字,小4号宋体,两端对齐, 行间距1.5倍数。下空一行】

【“关键词”:小4号黑体。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行间距1.5倍数。下空一行】

【请插入页眉页脚。页眉:内容为   北方民族大学:论文题目,页脚内容为页码,居中。】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ourism, tourism-marketing is becoming the key factor of the tourism. Tourism is stepping into the era of marketing orientation. The author of this article believes that tourism-marketing is the prime problem on NingXia tourism. The article expatiates on the marketing strategies, design of the NingXia tourism, market identification and promoting.

KEY WORDS: NingXia      Tourism marketing      Ideas marketing

【英文摘要另起一页,要求: 】

【Abstract 小4号Arial 体,加粗,居中,内容用 Times New Roman 字体, 行间距1.5倍数,下空一行,两端对齐】

【关键词(Key words 小4号Arial 体,加粗,内容用Times New Roman 字体,  行间距1.5倍数, 中间用空格隔开。其余与中文格式相同,两端对齐】

 

【目录另起一页,“目录”为小2号黑体、居中、字间空2格;下空一行】

【内容小4号宋体。下空一行为章、节、小节及其开始页码。 行间距1.5倍数。】

【请采用自动插入目录格式。目录争取在一页内结束】

 

目  录

一  导论.................................................................................. 5

(一) 研究背景和研究内容............................................................... 5

(二) 相关概念的界定................................................................... 5

1.“乡村旅游”与“农业旅游”...................................................... 6

2.“农家乐”...................................................................... 7

 

二  孔雀村农家乐现状调查.................................................................. 7

(一) 调查背景......................................................................... 8

(二) 调查方法......................................................................... 8

(三) 基本资源情况的考查............................................................... 8

(四) 农家乐经营业主的基本素质分析与经营概况分析....................................... 9

1. 基本素质分析................................................................... 9

2. 孔雀村“农家乐”经营情况分析.................................................. 10

(五) 客源市场消费和满意感的调查分析.................................................. 10

1. 客源市场消费的调查分析........................................................ 10

2. 旅游产品满意度的调查分析...................................................... 11

3. 旅游产品意见分析.............................................................. 12

 

三  孔雀村在“农家乐”经营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分析......................................... 13

(一) 孔雀村资源破坏严重, 政府及村民旅游资源开发意识薄弱.............................. 13

(二) 农家乐经营业主基本素质较低,队伍老龄化严重...................................... 14

(三) 经营产品单一雷同,投资巨大,政府补贴微少........................................ 14

(四) 客源市场结构呈老龄化且家庭结构复杂.............................................. 15

 

四  孔雀村农家乐旅游开发对策及建议....................................................... 16

(一) 利用资源优势,开发特色旅游产品,加强政府补助与引导.............................. 16

(二) 提高经营者的基本素质,将经营队伍年轻化.......................................... 16

(三) 拓宽客源市场,定价适宜,树立口碑效应............................................ 17

(四) 改善卫生环境,增加乡土气息...................................................... 17

结语..................................................................................... 19

致谢语................................................................................... 19

参考文献................................................................................. 20

附录..................................................................................... 21

(一)农家乐旅游顾客问卷调查.......................................................... 21

(二)访谈问卷........................................................................ 22

 

 

 

明清陕西庙会市场研究

管理学院 **级**专业   ***(姓名)

例上:[论文另起一页,题目为小2号黑体、居中;下空一行]

[署名:文章第二行  小4号宋体 居中, 行间距1.5倍数。下空一行]

前  言

庙会也叫庙市,是伴随寺院或宫观的宗教活动而出现的商品交易场所。从字面上我们已不难理解,庙会的发展是以宗教的繁荣为基础,而市场交易则是借助寺庙做依托。中国史籍中最早将庙会追溯到西周时期1。目前史学界基本认同,庙会的出现大致在魏晋时期,唐代已基本定型,无论北方还是江南均存在庙会活动。宋代以后,庙会在城乡间得到普遍发展。

【“前言”二字为三号黑体,居中,字间空2格;下空一行】

【论文内容:内容不宜过多,小4号宋体, 行间距1.5倍数, 段首行缩进2格,两端对齐】

  一 明清陕西庙会市场的发展进程

庙会也叫庙市,是伴随寺院或宫观的宗教活动而出现的商品交易场所。从字面上我们已不难理解,庙会的发展是以宗教的繁荣为基础,而市场交易则是借助寺庙做依托。中国史籍中最早将庙会追溯到西周时期1。目前史学界基本认同,庙会的出现大致在魏晋时期,唐代已基本定型,无论北方还是江南均存在庙会活动。宋代以后,庙会在城乡间得到普遍发展。

【标题一, 黑体三号,居中】

【内容:内容宋体小四号, 标题一下面必须跟上一段或两段,三段赘述的文字内容,然后再起标题二内容,两端对齐】

 

(一)明清陕西庙会市场的发展进程

庙会也叫庙市,是伴随寺院或宫观的宗教活动而出现的商品交易场所。从字面上我们已不难理解,庙会的发展是以宗教的繁荣为基础,而市场交易则是借助寺庙做依托。中国史籍中最早将庙会追溯到西周时期1。目前史学界基本认同,庙会的出现大致在魏晋时期,唐代已基本定型,无论北方还是江南均存在庙会活动。宋代以后,庙会在城乡间得到普遍发展。

【标题二, 黑体三号,居左】

【内容:内容宋体小四号, 标题二下面必须跟上一段或两段,三段赘述的文字内容,然后再起标题三内容, 行间距1.5倍数,两端对齐,】

 

1. 明清陕西庙会市场的发展进

庙会也叫庙市,是伴随寺院或宫观的宗教活动而出现的商品交易场所。从字面上我们已不难理解,庙会的发展是以宗教的繁荣为基础,而市场交易则是借助寺庙做依托。中国史籍中最早将庙会追溯到西周时期1。目前史学界基本认同,庙会的出现大致在魏晋时期,唐代已基本定型,无论北方还是江南均存在庙会活动。宋代以后,庙会在城乡间得到普遍发展。

【标题三, 黑体小三号,居左】

【内容:内容宋体小四号, 标题三下面必须跟上一段或两段,三段赘述的文字内容,然后再起下面的标题内容, 行间距1.5倍数,两端对齐】

 

 

结   论

上文只是就《三号汉墓》遣策释文和注释中存在的问题,作了初步的梳理。并提出了一些很不成熟的看法。由于本文体例所限,有些问题并没有作专门的讨论,在此作一简单的说明。由于本人学力所限,三号墓遣策中的一些问题,只好存疑待考。本文所讨论的“问题”本身可能也存在问题,敬请大家指正。

【“结论”二字为三号黑体,居中,字间空2格】

【下空一行。内容:小4号宋体,  行间距1.5倍数, 段首行缩进2格,两端对齐】

【标题一,标题二,标题三, 结论,致谢语之间行距请根据美观度适当空出两至三行】

致  谢

本论文从立题到论文撰写整个过程都是在导师李井会教授,高礼让教授和于洪梅讲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特别是李井会教授在生活上,学习上,思想上都给予我极大的关怀和帮助,在传授我知识的同时,更注重培养我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及创新能力,为我今后学习和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并开阔了我的视野。导师敏捷的思维和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是我永远学习的榜样,两年半来,我所取得的每一点进步无不凝聚着李井会教授的心血,我将最诚挚的谢意奉献给我的导师。

【“结论”二字为三号黑体,居中,字间空2格】

【下空一行。内容:小4号宋体,  行间距1.5倍数, 段首行缩进2格,两端对齐】

【标题一,标题二,标题三, 结论,致谢语之间行距请根据美观度适当空出两至三行】

1. “乡村旅游”与“农业旅游”“农业旅游”是以农业生产过程、农村风貌、农民劳动生活场景等为主要吸引物的活动。农业旅游与农业资源、农业技术、农业产品、农业区位及农村文化密切相连(李天元,2003)[1]。由于观光农业发展较快,人们常把“农业旅游”称为“观光农业”(黎小苏,1987)。观光农业是近几十年来兴起的一种融农业经营与观光为一体的新型产业。它以农业种植为依托,把农业经营和观光有机地结合起来,吸引游客前去观赏,是一种新型农业经营形态。韦庆远(1983)指出:尽管“观光农业”与“农业旅游”意趣基本一致,但由于“观光农业”反映的是传统“观光型”旅游形式,无法体现当代农业旅游参与性、娱乐性、休闲性等特征,也无法体现旅游的农场、园地、森林等不同风貌。规范的称呼是“农业旅游”,它不仅包括观光农业、休闲农业、度假农业,也包括农业修学、农业考察、农业科研等形式。应该看到,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农业旅游概念的内涵在不断扩大,最初只把田园风光、农事活动作为农业旅游的吸引物,后来加入农村的建筑、农村的习俗,然后又加入农村的文化等等。

【注释:采用脚注(插入—引用—脚注和尾注,选脚注,编号格式选1、2、3、4、5)】

【脚注必须是和文章中的引用以及参考文献相对称,严禁胡编乱造】

【引用书本著作顺序为:(作者,著作名,版次(第一版不标注)[M], 出版地:出版单位,出版年:起止页码.】

【引用期刊顺序为:作者,题名[J],期刊名,出版年份,卷号(期号):起始页码。】

【引用网址顺序为:作者,题名[J],网址名,年份,插入网址,具体到文章html格式,例如:宁夏日报,银川市抽查六成“农家乐”卫生状况堪忧[EB/OL,2003,nxein.com/sxjj/ychs/200809/29436.html】其他情况参见《学术论文参考文献标准格式》

例下:(文中红字引用出自以下脚注-例上)

参考文献

[1] 李天元.旅游学概论(第五版)[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150-155.

[2] 黎小苏.陕西之特产—牲畜[J].山西:陕行汇刊,1988,7(2):25-29.

[3]宁夏日报,银川市抽查六成“农家乐”卫生状况堪忧[EB/OL],2003, nxein.com/sxjj/ychs/200809/29436.html【“参考文献”四字,4号黑体,居中。下空一行。 内容5号宋体,  行间距1.5倍数]

【引用的文献顺序,参考著作为:(作者.著作名.版次(第一版不标注)[M].出版地:出版单位,出版年:起止页码.】

【引用期刊为:(作者.题名[J].期刊名,出版年份,卷号(期号):起止页码。】

【引用网址顺序为:作者,题名[J],网址名,年份,插入网址,具体到文章html格式】其他情况参见《学术论文参考文献标准格式》

 

附   录

[1] 陕西省旅游地图

[2] 陕西省庙会市场调查问卷情况说明

数字农业市场前景篇(6)

abstractalong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network technology and social economy, digital publishing industry develops very rapidly in rural areas, so the rural publishing industry will also step across the traditional book-reading times and has a previously unimagined digital reading revolution.

key wordsdigital reading book-readingrural publishing indutry

一、三大因素决定农村即将结束图书阅读时代

当前,我国出版体制改革的主要方向是出版事业的逐渐市场化,即在确保政府有效监管意识形态的前提下,出版产业由政府调控转向由市场调节。而这种市场调节行为所遵行的根本规律依然是市场经济的价值规律。在市场经济价值规律的主导下,利润和使用价值无疑是出版商和读者之间各自利益最大的攸关点。一方面,作为图书消费的主体,读者普遍看重的是物美价廉的图书,而对于农民读者而言,受阅读兴趣和文化消费能力影响,他们对图书的“物美价廉”的追求更显实际,期望更高,需求也更强烈。另一方面,作为图书出版和经营的主体,出版商追求的是利润最大化。在利润的驱使下,他们将想尽办法出版低成本、高经济效益的涉农图书。表面上看,供需双方的愿景趋同,似乎农村书业理应焕发青春。但是,中国特殊的国情决定了涉农图书出版商与农民读者之间的供需矛盾不可逾越。这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

1.农民的阅读需求越来越高,出版商现有的出版模式根本无法满足消费端的阅读需要。从消费群体来看,随着农村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农民的整体素质迅速提升,他们对文化消费的需求也急剧膨胀,广播、电视、网络、手机媒体等信息传播途径的快速普及,使农民对知识和信息的质量要求越来越挑剔。从消费个体来看,农民的图书阅读呈现“三分”特点:一是分散的阅读兴趣;二是分层的阅读水平;三是分群的阅读习惯。而现有的涉农出版物大多都是“城市人在写农村事”,或者“坐在咖啡厅里写田园生活”。这种文学创作式的编撰模式,使很多涉农出版物注定了一出版就会成为库存品。因此,表面上看农民的阅读群体基数庞大,消费需求旺盛,但实际上农民的阅读需求非常分散,大众化的涉农读物很满足农民的阅读需求。

2.农村图书发行的高额成本和精品书籍高昂的编纂成本,决定了“物美”的涉农图书不可能“价廉”。纵观制约我国农村书业发展的诸种因素不难发现,农村图书发行问题始终是中国农村书业发展挥之不去的阴霾。受发行体制、交通、消费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农村图书发行不仅成本高昂、周期性长,而且发行渠道极不畅通,发行状况极不稳定。在此背景下,出版商的发行成本必然大幅增长。与此同时,受农业书籍的专业性和精确性的制约,精品的涉农图书无论是稿费支出、营销宣传,还是编辑和装帧设计成本,都要高于其他大众读物。这就决定了涉农图书质优则不可能价廉。

3.地方政府现有的公共文化服务政策对市场调节下的农村图书业的发展不可能有太大的促进作用。

政府重视农村文化事业不等于扶植农村文化产业。2005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了“加强县文化馆、图书馆和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发展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基层服务点”的要求。①《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指出“到2010年,实现县有文化馆、图书馆,乡镇有综合文化站,行政村有文化活动室。” ②2006年,《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力争到“十一五”期末,在农村基本解决农民群众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的问题。……在巩固县县有图书馆、文化馆的基础上,基本实现乡镇有综合文化站,行政村有文化活动室。……在中西部及其他老少边穷等地广人稀的地区配备流动文化服务车,建设流动服务网络。……县(市)图书馆逐步实行分馆制,丰富藏书量,形成统一采购、统一编目的图书配送体系,充分发挥县图书馆对乡镇、村图书室的辐射作用,促进县、乡图书文献共享。按照“政府资助建设,鼓励社会捐助,农民自我管理,市场运作发展”的要求,支持农民群众开办“农家书屋”。③这一系列惠民政策的出台,彰显了政府对农村文化事业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扶持,表面上看,似乎为农村书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契机。但从产业发展的角度来看,政府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扶持的方向主要是建设文化基础设施和完善文化公共服务体系,并不太多涉及农村的文化市场;而且从政府的调控手段来看,主要是采取行政手段推进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并未形成具体的市场调节和引导机制。因此,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与农村书业发展之间并没有必然联系,相反“新农村”建设工程的不断推进,尤其是电视进村、电话进村、网络进村、通讯信号覆盖进村,使农民的知识接触途径更加多元,对图书阅读的依赖进一步削弱。因此,从长远来看,地方政府现有的公共文化服务政策对市场调节下的农村图书业的发展不可能有太大的促进作用。

基于以上的原因,笔者以为图书阅读时代的中国农村书业“变”与“不变”都没有出路。

不变,农民必将放弃纸质图书阅读。因为,随着农村图书需求与图书供给矛盾的不断加剧,农民真实的阅读渴望长期得不到真正满足,必将严重挫伤农民的阅读积极性,农民阅读兴趣减弱。其结果是必将导致农民主动放弃纸质图书阅读,进而转变信息获取渠道,而电视、广播、手机等媒体信息传播优势在农村淋漓尽致的发挥,也对农民信息获取途径的转变推波助澜,极大地挤兑了农民对图书阅读的吸引力。所有这一切必将导致农村图书市场的进一步萎缩。

求变,出版商必将放弃农村图书市场。农民多样化、多层次的文化需求,决定了农村书业发展必须从分众出版、多样化出版、精品化出版中求得生存,受农村图书发行困境以及农村图书的季节性、周期性等因素影响,分众化、多样化、精品化出版的成本必将剧增,从而导致农村图书经营必将进入微利时代,市场调节下的图书经营者必然放弃无利可图的农村书业。

二、数字阅读:农村书业的变革与新生

面对变与不变都将进退两难的境地,无论是涉农图书的出版者还是经营者,必将另觅它途,探寻农村阅读市场新的富矿领地,而惟一能触动出版商趋利神经的将是数字出版——一种饱含无限商机的“文化矿产资源”。如此论断,原因有三:

1.中国农村进入数字阅读时代已是大势所趋

由中国出版科学研究组织的第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2005年我国城镇居民的读书率为58.8%,平均每人每年读6.4本书;农村居民的读书率为43.0%,平均每人每年读3.3本书。与前三次调查结果相比,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读书率均呈下降趋势。④2006年公布的第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则显示,全体国民图书阅读率为48.8%,继1999年以来首次提高,而数字化阅读持续升温,互联网阅读率为44.9%,比2005年提高了17.1%。⑤而cnnic公布的另一项调查表明,截止到2007年12月31日,我国农村网民数量为5262万人,年增长率达到了127.7%,远高于城镇网民38.2%的增长率。2007年新增网民7300万,其中有4成(2917万)都来自农村。⑥

一系列数据表明,原本不高的农村图书阅读正在快速下降,而原本奢侈的数字阅读正在快速普及。这种截然相反的阅读趋势,反映了农村读者顺应农村文化基础设施改善、教育事业发展、知识结构提升、文化生活水平改善的客观现实,它表明农村读者知识更新途径和信息获取方式已经实现了质的飞跃,也昭示着中国农村传统图书阅读时代的终结与数字阅读时代的中兴。

未来的世界,有人的地方必将有网络,有网络的地方必定有网民,任何网民的生活都离不开数字阅读。

2.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正在为中国农村步入数字阅读时代平整道路

尽管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依然面临着体制转型、版权保护、盈利模式、技术开发等诸多难题,但人类网络化生存的总体趋势决定了数字阅读终将成为人类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21世纪的中国也已经为农村步入数字阅读时代铺平了道路。

(1)数字出版的技术准备

从技术层面来看,随着现代it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出版已经不存在太多的技术难题。从国内技术提供商来看,无论是方正的数字出版解决方案,还是青岛华光的ebook整体解决方案,都能够为数字内容经营商和数字图书读者提供较理想的技术支持。而国外数字出版技术提供商,如adobe、elsevier等等都能够提供强大的数字出版技术支持。而网上最大的多媒体digibook的不断发展壮大,数字出版物呈现平台及其相关技术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技术的不断进步为数字出版进村入户准备了技术条件。

(2)数字接入的渠道准备

从农村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来看,近年来在政府的大力推动下,我国农村网络基础设施的发展也已经步入了快车道。从中西部地区“乡乡有网站”工程的全面实施,到东南沿海地区“网络村村通”项目的积极推进,网络进村已经不再是奢望,许多城市的近郊乡村已经全部实现了网络接入。随着国家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的加快,网络村村通在不久的将来必将成为现实,这将为农村数字阅读的网络接入扫清障碍,为农村读者的数字阅读疏通渠道。

(3)数字阅读的教育准备

随着《义务教育法》的强制实施,我国农村人口的整体教育水平急剧提升,而高校扩招战略的实施彻底改变了农民的受教育层次,农民的受教育程度显著提高,这不仅因农民具备阅读能力而为农村阅读市场准备了读者群体,也因新型农民更高层次的阅读需求而为出版商提供了广阔的阅读市场。

(4)付费阅读的消费准备

数字阅读时代,付费阅读成为出版商追逐的现实目标,优质信息资源的享用成为读者的终极追求。21世纪初网络产业的诸侯争霸,主观上成就了一批it新秀,客观上却造就了无数甘心情愿为网络生活埋单的付费网民,这种消费观念的悄然培育,不仅使网络积淀的财富越来越不可估量,也为数字出版雪藏了无限商机。

从图书经营现状来看,2005年底ebook的销售额占到出版行业的6% ~10%,到2020年将达到50%,预计到2030年,90%的图书都将是ebook版本。另据微软公司预测,到2020年,90%的图书品种将同时采用电子和纸张的方式发行。数字出版潜力巨大已是共识 ,国内的超星、书生 、方正等公司的迅速崛起也印证了这一点。⑦

毋庸置疑,中国大陆地区已经成为电子图书的巨大市场。有资料显示,早在2005年4月,中国电子书出版总量就已经增至 14.8万种 ,成为全球第一。

目前全国约有 300余家出版社同步出版电子图书,数字图书馆用户也超过了1000家。⑧

这些数据表明,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已经成为图书经营中最具前景、最具活力的要素。而随着农民工市民化生活程度的加深,他们使用网络的频率急剧提高,也逐渐接受了付费消费的网络生活习惯,这种习惯的养成极大的改变了返回农村后的农民读者的网络阅读习惯。经济条件的改善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他们也逐渐成为付费阅读的现代网民。而农民读者群体中的这种“付费阅读乐意”为农村数字阅读时代的到来打开了心灵之门。

(5)公共服务的政策准备

任何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公共服务这一至关重要的产业环境要素。农村数字出版业的发展同样也离不开政府的政策支持。而近几年来,政府积极推行的出版体制改革不仅为传统出版产业松绑助推,而且政府还出台了一系列政策积极扶持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一方面,政府把数字出版产业作为高新技术行业和新兴产业业态来大力扶持,在政策倾向上积极鼓励,在产业发展方面给予政策扶持,极大的推动了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政府通过直接投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了网络进村入户,为网络基础设施的完善提供了强大支持。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以为,农村传统出版产业正面临着阅读兴趣、图书质量、图书发行、经营价值等问题的严峻考验,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些矛盾已经不可调和。原因在于数字阅读已经成为传统图书阅读最为理想的替代品,而数字出版产业的经营价值也远远超越了传统图书的经营价值。与此同时,随着网络技术和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21世纪的中国已经从技术、渠道、读者素质、消费观念、公共服务等各方面为数字出版产业在农村的飞速发展铺平了道路。基于此,笔者认为,农村书业将跨越传统图书阅读时代,迎来一场盛况空前的数字阅读革命。

注释

1 徐京跃,宋振远:《2005中央一号文件:国家财政再向农村倾斜》,news.xinhuanet.com/zhengfu/2005-01/31/content_2529073.htm〔ol〕。

2 刘琼,刘玉琴:《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十一五”农村文化进小康》,《人民日报》 , 2006-04-01 第05版 。

3 周玮,吴晶:《我国确定“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六大重点》,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6-09/13/content_5087527.htm〔ol〕。

4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06/7),nic.net.cn/?1647357728=1670870062〔ol〕。

数字农业市场前景篇(7)

一、引言

2000年我国65岁以上的老龄人口为8838万,占世界老龄人口的21.4 %,是世界老龄人口最多的国家。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有1.8亿,占总人口的13.26%,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同时,我国的老年人口比重呈迅速增长趋势,老龄化指数上升迅速。从表1我们可以看出,老龄化指数从1990年的20.2%上升到2000年的28.7%,上升幅度只有8.5个百分点;而2010年的老龄化指数上升到了53.4%,上升幅度高达24.7个百分点。同时,我国的老年人口比重呈迅速增长趋势。2010~2020年间年平均增长2.82%,2020~2030年间年均增长3.5%。预测结果显示:到2050年,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总数为4.3亿,占总人口比重约为31.3%,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总数为 3.2亿,占总人口比重约为23.2%.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教授、老年学研究所所长杜鹏据此预计,中国老年人口总数将进一步快速增长,中国人口老龄化即将进入快速增长期,到2014年将突破2亿人,2026年超过3亿人,2041年将达到4亿人。陆杰华还表示,展望未来,在2080年之前中国都将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即使到2100年,中国的老年人口总数也将不会少于3.5亿人。

二、丽江拉市海旅游业发展现状

拉市海位于丽江县城西面10公里处的拉市坝中部,是云南省第一个以“湿地”命名的自然保护区。拉市海是迁徙候鸟的栖息地,每年到此越冬或停歇的候鸟有80多种,为滇西北之冠。近几年,拉市海景区成为丽江旅游景点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地势风貌,丰富的旅游资源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旅游开发迫在眉睫,当地居民放弃原有的生存方式―劳作,开始投身于旅游业。追溯“茶马古道”的历史,加上丽江人耳熟能详的历史故事,马场首先被迅速发展起来,并成为拉市海旅游的独特标志。由此开始,拉市海旅游看似已经步入正轨,然而,缺少规划的旅游开发从一开始就存在着各种大大小小的隐患。针对这些问题,本人通过走访调查来浅谈开发拉市海旅游景区的优势和其存在的威胁。

三、SWOT分析

(一)优势

(1)水文旅游资源。拉市海实为断层构造湖,同时又受石灰岩溶蚀构造作用而成。入湖地表水源有南侧的清水河和北侧的美泉河,水文汇水面积265.6平方公里。经80年代以来的水利兴修,拉市海目前已由季节性湖泊变成了常年的高原湖泊。

(2)湿地旅游资源。拉市海高原湿地自然保护区位于丽江古城西部,是云南省第一个以湿地命名的省级湿地自然保护区。保护区内的湿地面积超过1,000公顷,平均海拔约2,500米。拉市海是迁徙候鸟的栖息地,每年到此越冬或停歇的候鸟有80多种,为滇西北之冠。其中黑颈鹤、黑鹳等国家一、二级保护鸟类就接近10种。除此之外,拉市海的湿地保护区内还存有大量的原始森林,且山林间景色极佳。

(3)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目前,拉市海的骑马活动主要是围绕茶马古道这一主题展开的。而茶马古道作为中国西南地区的民间国商贸通道,是中国西南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走廊。此外,它还是一条世界上自然风光最壮观,文化最为神秘的旅游绝品线路,蕴藏着开发不尽的文化遗产。除去这些丰富的旅游资源,拉市镇上的居民土地充足,有足够的土地资源发展饮食、住宿类经济。谈到饮食类,丽江的腊排骨也是一个特色,一些当地人在拉市海周边建农家乐,给游客提供具有纳西族特色的火锅和炒菜。拉市海还有丰富的农副产品资源,苹果、雪桃已成为拉市特色水果。由此,水果销售也成为一大经济来源手段。同时也有人建起纳西族木楼,供游客居住。还有人想法新颖,搭起舞台,请来本土歌手,给游客献上纳西族的舞蹈和歌曲,晚上所有人围着篝火打跳,这不仅让游客尝到别具风味的美食,也让她们享受了别具一格的乡村夜晚。据数据显示,目前丽江的年客流量约为50万人次,而每日游客量约为6万人次。而丽江又是中国最热十大旅游目的地之一,由此可见,拉市海的客流量不会很低。

(二)劣势

但是,没有规划的旅游景点无法走得长远,过度的马场经营导致供过于求,特别到旅游淡季,许多马场维持不下去,近乎散场。而旅游旺季,各类旅游大巴、私家车进入景区,交通堵塞严重,影响了当地人的正常出行。总言之,景区内潜在许多威胁。

(1)开发经营问题。首先,拉市海景区的经营管理体制混乱。通过问卷抽样调查发现,丽江旅游信息中让人最为担忧的是出行问题。从各地来丽江,不论是哪种交通方式都令人担忧。无营运牌照的私家车拉客现象严重,游客出行安全等得不到保障。主要表现为:各个马场活动项目价格不统一,临近拉市海的马场价格相对要高;路线不明确,占用公路,严重影响交通;人生安全问题没有规范的文本,导致发生意外时,全部责任都由马场负责,消费者与销售者形成不公平交易,牵马的村民缺乏法律意识,无法保障自己的权益。其次,景区的开发与周边居民的利益分配有所失衡,当地居民没有取得相应利益所得。最大的受益者是接送游客的面包车和私家车,他们分得的利益约是马场工作者的三倍。最后,景区服务人员态度有待改善,没有受过专业培训,无法提高服务质量。

(2)环境问题。拉市海的主要活动为划船和骑马。在游览茶马古道时,不仅是马粪味漫天可闻,就连马粪也是随处可见。这不仅影响景区的整体环境,更是影响游客游览的兴致;游客素质低,随手乱扔垃圾,而本地居民环境保护意识弱,加重拉市海景区的白色污染;车流量增多,汽车排量增加,大气污染加重,空气质量下降。这些导致拉市海周边气候变化,降雨量明显下降,影响了水果和粮食的收成,进而导致农户收入下降,最终引起农业与旅游业的冲突,拉大了贫富差距。

(3)教育问题。过去的拉市海无人问津,农民重视下一代的教育问题,现在的拉市海飞速发展起来,农民改行旅游业,忙于挣钱,忽略了子女的教育问题。有些农民甚至强迫子女辍学牵马,导致青少年无法正常受教育,所学知识不够,也就无法提高服务质量。另一方面,青少年自主放弃学业,分担父母负担。两者都对拉市海未来的发展存在深深的隐患。

(三)机会

如今我国老龄化日益严重,在给社会发展带来问题的同时,也必将形成老龄消费市场,所以相应的消费方式将会应运而生,这既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将是旅游业的一个机会。

(四)威胁

(1)重复性开发,造成资源浪费。拉市海周边旅游点较多,虽然类型丰富,但仍存在同质竞争、重复开发等问题。例如,几乎拉市海周边每个村子都有骑马场。各个骑马场就靠打价格战来吸引游客,形成恶性竞争。对于各种形式的“垂钓园”“农家乐”等乡村旅游项目,其竞争程度也如此。这种现象必须通过规划、管理和引导,并进行协调与平衡,才能避免过度竞争。

(2)乡村文化和生态环境较为脆弱。拉市海周边湿地资源,水资源丰富,但是,生态环境脆弱,很容易因为旅游者的大量进入而遭到破坏;当地的乡村传统文化也面临着消失、变异的威胁。因此,这里的乡村旅游开发一定要充分注意对传统乡村和拉市海湿地环境的保护,必须把环境保护特别是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的保护放在重要的地位。以上所有情况表明,拉市海的现状看似前途无限,但是在急剧发展的今天,盲目的追求经济效应已经为拉市海未来的发展埋下了许多隐患。因此,对于拉市海的开发,只要能合理定位、合理规划,注重和谐、注重综合管理,未来还有很多开发价值。

四、开发策略4P

通过分析丽江拉市海旅游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针对丽江拉市海旅游的资源特色,提出具体的乡村旅游产品开发策略:

(一)产品

(1)疗养度假酒店。生态种植园:城市化步伐越来越快,城市化带给人们日新月异的惊喜,伴随而生的还有生活环境与健康状况的困扰。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尤其是老人和在都市高压力脑力劳动者来说,养生已经是被提及越来越多,越来越流行的一种生活方式了。相关机构专门做了一项调查,有91.1%的一线城市居民认为:环境污染24.0%、食品安全20.0%、施工装修污染16.0%、生活及饮食习惯的改变15.5%、生活成本攀升致压力过大15.5%,导致癌症及各种慢性病高发,国内一线居民健康堪忧。由此,追求生态、追求养生成为一种时尚。厌烦了都市“建筑森林”的市民开始崇尚回归自然、亲和自然的健康生活方式,而丽江拉市海是云南省第一个以“湿地”命名的自然保护区,拉市海汇水面积26560h m2,年平均产水量7680万m3,相对容积380万~1840万m3,水深215~415m,湖底高程为243612m,常年水位高程 244015m,常年相应水域面积93314h,为滇西北地区著名高原湖泊,也是玉龙县境内最大的淡水湖。拉市海四面环山,湖面开阔,湖水清澈,波光粼粼,碧水蓝天;拉市海边山清水秀,森林茂密,花草繁盛,清幽秀美。这就形成了一个先天自然条件。再加上拉市海周边有富饶的土壤,有丰富的农副产品资源,苹果、雪桃已成为拉市特色水果。这种绿色水果已经在丽江当地颇负盛名。自2009年“李勇雪桃”首次成为国宴果品后,迄今已连续四年远赴北京参加国宴。2013年国庆,“李勇雪桃”将继续赴京宴客。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调查表明,约65%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对上述具有慢性疾病和属于亚健康状态的人群来说,能进行基础体检并根据其自身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康疗项目,必将成为其追捧的热点。在疗养型酒店的客户中,老年人占有相当的比例。庞大的老年人数量将为疗养型酒店提供更多的客户,度假酒店是以接待休闲度假游客为主,区别于城市酒店,度假酒店大多远离市区,建在滨海,山野,湖泊,温泉等自然风景区附近。虽然相对于远离市区,但交通往往较为便利。在建筑设计上吸收本土的、民族的、民俗传统的风格特色,以及历史遗留的文化痕迹。具有较强的识别性和文化性特征。包括:绘画、雕塑、民间工艺品、建筑、音乐、祭祀活动、生产劳作的方式等等。而拉市海符合这些条件,既有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记忆遗产,丽江古城和东巴文化,而且人流量丰富,据问卷跳查结果显示,大部分游客特别是对于中老年人来说有在丽江长期生活的意愿,所以也会有一定的市场。再结合现代都市人们迫切需要养生的这一理念。再继续推出生态农庄。

生态农庄是以绿色、生态、环保为目标,以资源有效利用为载体,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以市场化运作为手段,集农业生产深加工与观光旅游为一体的绿色农园。生态农庄既具有生产功能,又具有旅游功能,使两者的有机结合。它一方面能为人们提供物质产品;另一方面又以其独特的田园风光,民俗风情,让人们充分享受到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乐趣。生态农庄结合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随着旅游业的成熟和游客消费层次的提高,游客参与观光旅游的初级阶段已经逐渐被度假旅游,休闲旅游,体验旅游等较高层次的旅游活动所取代。生态农庄就是突出体现了这个特点。而且生态农庄不仅仅是个单纯的旅游项目,更是对当地居民经济收入以及拉市海周边环境保护做了很大贡献。

在家庭承包责任制基础上发展多形式合作股份制。家庭分散经营因土地规模过小而效益不高的问题日渐突出,而合作股份制则能发挥规模效益。从规模经济的角度,规模经营能降低生产成本,增加经济效益,强化农业在国内和国际竞争的能力。农业旅游是一种以农业为载体、集休闲娱乐、旅游购物、绿色消费、返璞归真等功能于一体的新型生态旅游,是将生产、生活及生态结合为一体的旅游方式,是一种新兴产业。随着城市化、工业化步伐加快,城市生活环境变化,工作压力增大的影响,农业旅游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和发展潜力,生态农庄则正以体验式营销为手段,以人为本,以农为特色,以环保、绿色、健康为内涵发展农业旅游。传统农业是化学农业,农药化肥的无序使用使得人们谈菜色变。生态农庄在健康这个主题上致力于打造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拉市海周边有许多骑马场,以及在生态农庄里养一些不喂食饲料的土鸡,土猪。不仅健康,口感好。而且粪便可用来循环于生态农庄的种植业。不要的蔬菜叶子又可以用来喂养可食用动物。这样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以绿色生态为理念的生态农庄涉及农业旅游,对资源与环境尤为关注。现代农业发展方向或价值取向理应是生态型的。生态农庄的建立则符合了生态哲学的一些原理。再继续连锁发展,除传统的种植、养殖外各农庄都可开发垂钓,果树认养,认种地块耕作,自制盆景,饲喂动物,野外拓展训练营等多种旅游项目。由于生态农庄涉及旅游业,各农庄都把提供优质服务作为后盾。并且强调以人为本,发现需求(甚至创造需求),满足需求。让游人在美丽的山、水、田、园、林、花整体布局中,在典型的“前店后园”的经营格局中,在现代的吃、住、游、玩、购中亲近自然。

疗养度假酒店和生态农庄既是独立又是相互依存的项目。疗养度假酒店就是针对客人不同身体状况,而通过营养师提出针对性的疗养方案,主要是通过食疗,运动等。例如,有三高的客人吃相应降血糖,血压,血脂的蔬菜,必隔几天进行身体检查。而蔬菜就有绿色农庄当天采摘。直接新鲜,绿色的食物。需要运动也可自己果树认养、认种地块耕作等项目。从而使拉市海周边所有的资源结合起来,作为一个大的产业链。彼此独立有相互依存。骑马,垂钓,水果蔬菜等等。再加上一些适合老人的休闲娱乐加进去,如茶文化,书文化,棋文化,及纳西族当地颇具民族特色的少数民族打跳等。

(2)文化长廊。根据问卷调查,丽江东巴文化也是吸引游客的一大原因。特别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中更为明显。东巴文化同世界上其他民族的古文化一样,也是一种宗教文化,即东巴教文化,同时也是一种民俗活动。是由东巴世代传承下来的纳西族古文化。东巴教是纳西族原始宗教,其祭司叫“东巴”,是东巴文化的主要传承者,意译为智者,是纳西族最高级的知识分子,他们多数集歌、舞、经、书、史、画、医为一身。换语之,东巴文化就是东巴世代传承下来的纳西族古文化。东巴文创始于唐代,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大约有1400个单字,至今仍为东巴(祭司)、研究者和艺术家东巴文历史所使用,被当今学者们认为比巴比伦楔形文字、古埃及圣书文字、中美洲玛雅文字和中国甲骨文字显得更为原始古朴,是世界上唯一仍然活着的象形文字,被视为全人类的珍贵文化遗产。这种古文字对于研究比较文字学和人类文化史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是人类社会文字起源和发展的“活化石”。始建于1727年的丽江五大喇嘛寺之一指云寺。就位于拉市海边,指云寺原有13院,现存1个大院及5个小院。大院为二进院落,有门楼、过厅、厢房、大殿,整个建筑外形精巧,内部庭院有植于两三百年前的岩桑、槐、银杏、脑脂梅和云南樱花等五株古树名术,环境幽静古朴。大殿为三重檐楼阁,寺顶覆瓦,雕梁刻柱,明显不同于藏区碉房式建筑,体现出汉、藏、白、纳西建筑艺术交融的特色。据说,旧时当地婚后无子女者必到此石旁焚香跪拜以求子嗣,凡到指云寺敬香拜佛的民众也必先到石旁拜祭。从拉市海到指云寺也成了许多游客的必需游玩的路线。而拉市海到指云寺之间的这条路却没有什么景点。只有一排排纳西族特色的房子。如果在墙壁上画上纳西族的古老图画,写上东巴文字。来介绍丽江的世界级遗产东巴文化。为过往者祈福,这也可以成为一个新的旅游景点。而且当地具有纳西族特色的土木结构的房子,租下墙面成本很低。

(二)价格 (Price)

疗养度假酒店,生态种植园这两个项目其实可以细分为好几个小项目。

(1)以老年人为主要市场的疗养项目,可以实行较为低价的策论,当然我们所说的低价策略,只是一种在旅游服务质量得到保障的前提下对老年人实行的一项优惠政策。给老年人优惠是全国公共设施都通用的规则,那么则应在开发团队性和单个老年人的市场价格上有所区别。团队性的老年人游客应享有一种梯度性的价格优惠,激励老年人自身为享受此优惠而努力组织更庞大的团队出游。

(2)针对老年人的心理、生理特征,设计完善的高质量的旅游线路,完善老年旅游的配套服务与设施,金婚银婚旅游优惠等。

(3)旅游套餐,根据不同消费能力及不同消费需求,做相应的不同价位旅游套餐。

(4)会员制,如果有些每年或者一段时间住几天的游客,比如游客当地冬天天气太冷或者夏天太热,某段时间易发病等原因。选择来疗养度假酒店调养一段时间身体。就可以进行会员制,会员将得到一定的优惠。

(5)消费满一定金额送某些旅游项目。例如,一次性住够一个月,可以免费垂钓等。

(三)服务策略

在一些特殊的节假日到来时,比如重阳节、母亲节、父亲节、中秋节等可以充分利用中国人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引导子女与父母一同出游,设计家庭旅游特餐等项目。人性化周到的服务质量 老年人比起年轻人更加传统,更加注重质量,也更加重视品牌.喜欢重复购买,关注产品的品质。因此开发老年旅游产品时,必须注重产品的质量,杜绝欺老骗老现象的出现。一次完整的旅游活动至少要包括行、吃、住、游、娱、购等六个环节,而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失误或纰漏都将影响旅游者对整个旅游产品的总体评价和旅行感受。同时要考虑酒店地板、楼梯、卫生间等设施是否防滑、防磕碰等。

(四)促销策略

适宜的宣传方式。在广告宣传上,据调查发现,在各种广告媒体中对老人影响最大的是视听和报刊广告。那么,在进行老年旅游产品的营销宣传时,则可以重点利用各种报纸杂志,尤其是专门为老年人创办的报纸杂志以及新闻媒介进行宣传。此外,老年游客在选择旅游目的地时比较容易接受亲朋好友和老年活动中心、老年大学等的口头推荐,因此口碑宣传也是非常重要的途径,旅行社随时了解到老年旅游市场需求的变化,及时地更新、创新其旅游产品。旅行社可以充分利用电脑网络,在网上提供丰富多彩的旅游产品介绍,根据老年人的需求设立完善的网上预订系统,以最简便的方式和最快捷的速度为老年人提供周到的服务。在面对老年人介绍宣传时,努力做到语言诚恳,多与他们的出游动机相联系,来触发他们出门旅游的欲望,要尽量避免炫耀、夸张性的语言。与一些老年协会合作,建立旅游办事处。

五、结论

中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已难以避免,然而每件事情都有其两面性。我国老龄化在给社会带来危机的同时,也蕴藏了商机。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给旅游业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拉市海旅游景区有着天然的优势,在针对老龄化市场进行的旅游开发时,运用科学的营销策略,从产品,价格,渠道,促销进行丽江拉市海的旅游开发。是有机会在老龄化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的。而成功的旅游开发,不仅仅是给当地带来财政收入,更是为社会的和谐发展做贡献。

六、致谢

感谢在整个毕业论文写作中帮助我的老师,同学,家人。高核老师在一开始定论文题目时候就给了我一个明确的方向,使我在写论文时候少了很多困难。感谢家人带我实地考察。感谢同学们给我的帮助。也感谢我引用的文献的作者。感谢高老师,您辛苦了!

参考文献:

[1] 问,刘晓鹰.成都市乡村旅游发展特色――休闲度假与文化旅游[J].

资源开发与市场,2006,22(1):95-96.

[2] 李建新.转型期中国人口问题[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5:94-111.

[3] 张春琳.我国乡村旅游的SWOT分析和发展策略[J].产业观察,2008

(19):59.

[4] 付华.中国休闲农业的特点、模式与发展对策[J].中国农学通报,

2007(12):442-446.

[5] 徐栖玲,陈宏巨.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D].酒店管理专业硕士,

中山大学,2007.

[6] 国家统计局.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1号)[R].

北京:国家统计局,2011.

[7] 杜鹏,翟振武,陈卫.中国人口老龄化百年发展趋势[J].人口研究,

2005,29(06):90-93.

[8] 蔡海英.前景诱人的老年旅游巾场[J].价格与市场,2000(1).

[9] 孙铭明,徐天英.老年旅游市场开发研究[J].计划与市场探索,2003(6).

[10] 林峰.酒店综合体与一体化筹建[J].旅游运营与地产开发,第4-5页.

数字农业市场前景篇(8)

2021年3月14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第五篇中指出,“加快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中国”。可见,数字化建设已上升到国家战略,以数字化赋能企业发展、赋能政府服务、赋能“中国梦”的实现,从而推动人民生活方式、企业生产方式和国家治理方式的变革,全面迈入数字社会时代。在数字政府领域,数字化公共服务水平的发展,也成为提高政府治理现代化水平、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的重要途径和关键抉择。

一、农村数字化公共体育服务对乡村振兴的价值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这是在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如期完成,农村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之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的国家战略,是新发展阶段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将农村改革向纵深推进所作出的总体部署。随着《“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实施和体育产业相关系列文件的出台,农民的生活方式也在发生深刻变化,对健康的需求更加突出。由于历史形成的城乡差异和农村地广人稀的地域特点,短时间内城乡公共体育服务的差异还难以消除。数字化公共体育服务则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支撑,实现服务模式、服务内容、供给方式的整体变革,通过数字赋能,让优质的体育资源惠及基层、边远和欠发达地区,缓解农村公共体育服务滞后的现状,为乡村振兴提供保障和支撑。

二、衡水市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现状调查与分析

尽管2017年党的报告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但受历史化的城乡二元结构影响,衡水市农村的常住人口构成基本没有发生变化,青壮年外出打工和学龄儿童寻求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使传统行政村中老年人常住人口占比较大,很多村落成立“空心村”。

(一)衡水市农村体育场地设施现状

《关于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意见》(2006)提出:“农村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的基本标准是:一块混凝土标准篮球场,配备一副标准篮球架和2张室外乒乓球台。在此基础上,提倡经济条件较好,人口较多的地区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增加面积、器材及设施,形成体育文化广场,更好地满足农村体育文化生活需求。”从2006年开始,衡水市从最初的“一场二台”到后来的乡(镇)健身工程、乡(镇)示范工程、新民居健身工程、农村面貌改造提升工程、行政村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等不同形式,逐年对农村体育场地设施进行持续投入。截至2020年,衡水市下辖5148个自然村已实现农民体育健身工程行政村全覆盖,所有村落都有健身路径,但受行政村的规模、常住人口和场地影响,健身场地大小、健身设施数量、整体布局略有差异。

(二)衡水市农村健身活动的特征

衡水市农村健身活动呈现明显的性别、项目和村镇“三差异”特征。1.性别和项目差异。调查得知,几乎所有的行政村都有常态化的广场舞活动,而且这种活动形成至少已有5~6年,以45~60岁的妇女为主,男性主要以散步为主,儿童活动呈多样化、随意化现象。衡水从2013年开始每年都开展“村、乡、县、市篮球联赛”,按照规定进行选拔,历时2个多月,因此衡水市篮球运动一直有较好的民间基础,但非赛季的农村,篮球项目只有学生在周末锻炼,成人极少参与。2.村镇差异。乡(镇)健身活动的丰富程度和参与人群也远远高于行政村,除了健身舞,乡(镇)还有健步行、太极拳、柔力球等活动。

(三)衡水市农村体育组织现状

衡水市农村体育组织属于村民自发行为,由健身爱好者、村体育骨干或社会体育指导员组织,以自娱自乐形式为主。一些活动开展比较好的体育组织通过参加上级行政部门或社会商业活动获得部分资助或奖品。

(四)衡水市农村体育技能培训现状

衡水市每年都会举办二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县级举办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但除了传统的线下晋级培训,没有任何其他形式的继续学习培训,农村体育骨干后期开展日常健身项目的更新完全靠线上自学。从以上调查可以看出,衡水市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场地设置能满足村民最基本的锻炼需求,但随着农民健身意识的增强,体育场地不足成为农村体育活动进一步发展的主要矛盾。虽然能开展常态化的有组织的体育活动,但活动形式比较单一,这和县市每年以广场舞为主的赛事引导和培训服务密切关联;村民健身意识增强,移动终端基本普及,体育骨干能利用网络进行学习;在健身人群方面,儿童活动呈现随意化,男性和老人的活动项目匮乏,急需引导;在技能培训方面,体育系统的培训指导仍然以传统的服务模式为主,不管是服务内容和服务形式都没有和信息技术发生联系,滞后的服务模式不能满足群众日益增加的健身需求,供需矛盾比较突出。

三、农村数字化公共体育服务促进乡村振兴的路径分析

经过十几年的持续发展,衡水市农村公共体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的健身意识、健身活动也发生了质的变化,并由此带来了村容村貌、农村文化、农民身体素质、农民精神面貌的极大提升。但由于农民对公共服务需求的总量增加,需求人群和结构出现多元化,仅靠增加供给总量的传统公共服务模式,已难以适应农村社会的变化。而数字化公共服务不但可以削弱农村地域分散的制约因素,还可以实现资源共享、满足群众健身的多元需求,提高农民的文化素养。

(一)建立统一的数字化政府运营机构

在现有的管理体制下,政府的各个机构分工明确,缺乏协同,在数字化政府运营建设中表现出来的问题是:第一,政府的行政职能和信息化管理合二为一,各部门各系统自行负责和建设本系统的数字运营工作,这样就使大量行政人员从事与行政无关的数字技术工作,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其二,各自为政,出现“信息孤岛”或“数据烟囱”现象。[1]公共体育服务数字化建设同样应该吸取数字政府建设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必须用数字化服务的“整体理念”来进行建设和运营,而不是由各个基层部门进行建构。因此应由省级部门采用委托经营的方式,牵头成立公共体育服务数字化运营中心,以市场化方式进行运作,各级政府作为使用者,只负责具体内容的建设和平台的使用。这种政企合作的整体理念可极大提高公共体育服务数字化进程和运营效率。

(二)构建城乡一体化数字公共体育服务层级平台

数字化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平台不是单独在农村构建,而是采取“主站+分站”的站群系统模式。[2]整个站群管理系统采用模块化的设计,方便以后的更新和维护;有完善的管理权限配置功能,采用分级管理的方式对子站进行管理,如市可以指定县管理员进行管理县级子站,县管理员可以设置乡管理员管理属于乡级子站,依次类推。

(三)衡水市农村数字化公共体育服务设施建设

根据我国政府的职能转型要求,政府角色要从“划桨”走向“掌舵”,这就意味着政府要调动市场和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服务。农村数字化公共体育服务设施建设方面,可以在健身活动基础好的村设立数字化公共体育服务设施示范点,政府通过补贴或购买服务的方式,吸引优秀的创新企业加入,提高运营效率和活力。

(四)开展衡水市“农村数字扫盲工程”活动

公共体育数字化建设虽然是政府牵头的一项民生项目,但服务最后对接的是普通民众,要实现从技术层面到社会层面的转化,在实现创新的同时,也给社会转化带来了冲击和挑战。[3]所以要使数字化服务在农村地区发挥应有的作用,实现助推乡村振兴的目标,首要的现实问题就是要消除“数字弱势群体”,弥合“数字鸿沟”,避免因受教育程度不高、网络技术不敏感而导致资源浪费或效率受限。因此,在建设数字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同时,同步开展线下“农村数字扫盲工程”活动。“农村数字扫盲工程”活动可分层推进,首先对所有的社会体育指导员进行数字化使用培训,能熟练使用网络平台和移动终端的数字资源;其次发展、挖掘和培训关注运动健身的农民和社团,发挥他们在数字化推广中的作用;最后,以点带面,在村民中开展数字扫盲活动,从线下推进数字化进程,营造数字化发展氛围,从而更好地发挥线上资源的作用。数字化公共体育服务是以协同治理为核心的系统工程,它赋予了农村体育新的内涵,既是农村体育供给侧改革的触发器,也是激发农村体育市场活力的发酵剂,更是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创新公共服务范式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逯峰.整体政府理念下的“数字政府”[J].中国领导科学,2019(6):56-59.

数字农业市场前景篇(9)

数字电视现代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启动背景

淄博市广播电视总台(局)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和淄博市委、市政府《关于实施“建设农村殷实小康十大工程”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见》精神,审时度势,勇于创新,在全国率先启动了数字电视现代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利用普及到千家万户的电视机作为接收终端,通过有线电视双向互动网,将现代农业技术信息以直观、快捷的方式送到千家万户,开拓了支农惠农的新途径。

数字电视现代农业科技入户工程是一项服务“三农”的公益性事业,政府政策与资金支持是现代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建设与推广的重要保障:

(1)淄博市发改委、财政等部门将数字电视现代农业科技入户工程的建设列入到地方社会发展规划,统筹考虑,建立数字电视现代农业共享平台建设专项资金,加大投入,同时,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农业建设项目资金。

(2)为让更多的农民从现代农业科技入户工程中获得新技术、新政策,对全市农村年人均收入低于1500元、高于1000元、有劳动能力的13万低收入人群每户每年给予200元的补贴。年人均收入1500~3000元的每户每年补贴100元。让最需要科学技术与信息的农村低收入人群及时获得技术与信息,最大限度地满足农民对科技的需求,争取在3年内使数字电视现代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在这部分人群中普及。

(3)“村村通光缆”、“村村通数字电视”工程曾多次被政府列为为民所办实事之一。淄博市广播电视总台(局)所属的淄博广电天网视讯有限公司配合政府采取了多项优惠措施,仅给社会特殊人群与困难人群减免收视费一项每年就达1500万元,并投资1.2亿元对全市农村有线电视网络进行了升级改造,实现了全市农村村村通光缆、村村通数字电视。投资300多万元搭建起了数字电视现代农业共享平台。通过免费送机顶盒、减免收视费等优惠政策,加大数字电视在农村的推广力度。目前,农村电视机的普及率已经达到了98%以上,电视已经成为农民了解信息的最主要的渠道。实现电视数字化,现代农业共享平台的启动,农民是最大的受益者。

数字电视现代农业共享平台的功能

(一)数字电视现代农业设有4个频道节目,每天更新4个小时节目内容,全天24小时播出。

1.养殖频道:立足淄博畜牧养殖业,设立了“标准化养殖”、“防疫体系建设”、“畜牧技术服务”、“政策面对面”、“畜牧焦点”等栏目。以市畜牧局与市农广校为主要内容提供单位,市畜牧局为频道责任单位。

2.种植频道:面对全市小麦、玉米、蔬菜、中药材等作物生产,设立了“标准化种植”、“科研成果”、“种业信息”、“病虫害测报”、“土壤墒情”、“绿色蔬菜”等栏目。以市农广校、市农科院、市农技中心、市蔬菜办及市农业局各科室为主要内容提供单位,市农技推广中心为频道责任单位。

3.综合频道:以农业政策法规、农产品加工、培训新型农民、市场动态等为主要内容,设立了农产品“供求信息”、“价格行情”,“阳光培训”、“新型农民培训”、“执法为民”、“农业综合开发”、“生态家园”、“村企互动”、“科技扶贫”等栏目。以市农广校、市蔬菜办、市开发办、市农业局机关科室等为主要内容提供单位,频道责任单位为市农业局。

4.“农广课堂”频道:主要以农广校学生授课为主。频道责任单位为市农广校。

(二)现代农业短信点播平台:方便农民朋友自主点播。按照短信点播节目中的节目代码,编辑手机短信发送到指定号码,就能在电视中看到所点播的农业节目,既方便、又快捷。

(三)现代农业视频点播平台:在现代农业共享平台中,专门设立了“现代农业”视频点播平台,农民朋友可以随时、随地自主点播农业节目,利用遥控器快进、后退、暂停等功能,对难懂、难学的地方进行多次观看,直到学会为止。

(四)现代农业信息平台:在数字电视“资讯”中,专门开设“现代农业”栏目,以电视网站的形式为农民朋友提供各类政策法规、致富信息、专家指导、实用技术等内容。

数字电视现代农业科技入户工程的启示

数字电视现代农业科技入户工程是从农民最关心、最需要的事情做起,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探索利用各种数字化工具,使数字电视现代农业频道真正成为推广农业科学技术、传播农民致富信息、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提高农民科技素质的平台和窗口,满足农民朋友对农业科技的需求,成为农民了解政策、学习技术、获取信息、发家致富的好帮手。

目前,淄博市是全国首家在数字电视中开设农业视频平台的城市;在全国率先将农村用户由“看”电视过渡到“用”电视的阶段。这标志着淄博市依靠现代媒体手段服务“三农”工作迈上了新的台阶,使农民朋友享受到了“足不出户就致富,不出家门可懂法”的便利。

数字农业市场前景篇(10)

一、新媒体与新媒体营销

1.新媒体的概念

新媒体是新技术支撑条件下的媒体形态,是利用“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网络、桌面视窗、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技术和介质,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和媒体形态。“新媒体的概念不断变化,还有出现其他新的媒体形态,与计算机相关的,都是新媒体。”相对于报刊、广播、电视、杂志四大传统媒体,新媒体被称为“第五媒体”。

2.新媒体营销解析

新媒体营销是基于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利用新媒体来进行市场定位、产品促销、品牌推广等一系列营销活动的总称。其具有成本低廉、应用广泛、模式健全与前景广阔等特征。

3.新媒体营销的类型

基于新媒体的传播载体,将其营销类型分为四类:网络新媒体营销、手机新媒体营销、数字电视新媒体营销及户外新媒体营销。

4.新媒体动态营销模式

新媒体营销模式下的双向信息流通使得营销的主客体界限模糊,在节庆筹备及推广的初期阶段,征集更多的想法和需求同样是营销过程的一部分。在新媒体营销的模式中,沟通的方式是信息双向传递和沟通,并且多向交叉的互动过程,不仅可以及时反馈效果,还可以随时改进产品,引发主体和客体以及客体与客体之间的交流,实现定制化营销。

二、休闲农业营销

1.休闲农业概念

休闲农业是指在城郊和农村范围内,以城市游客为目标群体,以休闲为目的,利用农业和农村自然环境、田园景观、农业生产与经营、农业设施、农耕文化、农家生活等旅游资源,通过科学规划和开发设计,为游客提供观光、休闲娱乐、度假、旅游或农事体验、健身等多项需要的旅游经营活动,休闲农业是具有生产、生活、生态“三生一体”和一、二、三产业功能特性的新型产业形态。

2.休闲农业市场需求分析

从休闲农业在经营上表现为产、供、销及旅游休闲服务等三级产业于一体的农业发展形势,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

(1)发展休闲农业,游客不仅可观光、采摘、体验、了解民生、享受乡趣,还可度假、休闲游乐、参与体验农耕,休闲农业可增加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功能,提升旅游品质,提高农民收益。近年来在政府的推动下,社会对休闲农业发展的需求呈现爆发式增长的态势。

(2)城市环境的恶化使人们特别是城市人群更加向往接触大自然,而城市人的根就在农村,他们骨子里就对农村有一种向往,休闲农业带来的生活方式已经成为城市人生活的一种新时尚。

(3)人们的闲暇时间快速增加,周末、黄金周、国家法定假、带薪休假等使得人们的休闲时间越来越充裕,加之交通运输的便利,带来了休闲消费的急剧增长。人们对旅游的消费逐渐从传统的旅游景观发展到结合以农业景观为主题的休闲农业园、休闲农庄等的需求。

3.传统休闲农业营销及存在问题

(1)传统休闲农业营销解析

休闲农业营销主要是指农产品营销,传统休闲农业营销活动贯穿于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交易四大部分。由于我国农业产业化水平较低,农资产品同质化严重,农户缺乏对农产品深加工的认识流通渠道呈现“两头下,中间大”的不平衡性,“买难、卖难”的现象同时存在。同时,农产品在营销成本较大,投资回收期长,回报率低等条件制约下,品牌价值难以实现。

(2)休闲农业营销存在的问题

①休闲农业产品营销观念意识薄弱,营销组织化程度较低。当前农户生产多以分散式为主,农业产业化水平较低,缺乏统一的经营指导与营销培训。绝大多数农户对农产品进行随机售卖。

②流通环节过多,流通半径过小,销售渠道单一。农产品的脆弱性导致其在物流环节中容易腐败变质,这就对物流系统的时效性与稳定性要求极高。所以,保证物流运输的安全性就成为流通环节的重中之重。同时,多数农户自产自销,辐射范围有限,农户的上级组织合作社在渠道对接过程中难免有信息失真的情况,导致销售价格不高。

③营销销售信息闭塞、对市场的分析处理能力差。农产品销售缺乏网络等交互性强的覆盖范围大的工具,产品宣传信息不到位。由于宣传力度不够导致农产品成熟后大量的积压在家没有销售渠道,给农民带来巨大经济损失。

4.新媒体时代的休闲农业营销

互联网+时代,新媒体营销模式的发展已呈现出不可阻挡的潮流和趋势,休闲农业及农产品的新媒体营销也显得十分必要,加强网络营销,繁荣农村经济势在必行。新媒体营销模式对于农业增产增收、树立农产品特色品牌、拓展农产品销售渠道、解决农产品产销对接、推进农村改革发展都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

(1)借助新媒体营销思维,提升农户农产品营销信息意识

三屏合一和互动逐渐成为一种趋势,即把电脑屏、手机屏、电视屏“三屏合一”,积极主动联合信息产业、通信管理等相关部门,引导农民参与新媒体营销知识体系培训。具体落实到休闲农业的营销需要做到,网络上要有休闲农业品牌特色、服务项目、自有产品的相关信息,这才能进入顾客的电脑屏;手机上要求休闲农业要能够通过微信、微博有价值的图文,这些图文能够在消费者的手机流转起来。

(2)建立以用户为中心的农产品物联网追溯体系

近来,越来越多的大型农民合作社开始采用“农产品质量安全可溯源系统”,通过信息化手段管理,实现农产品从“田地到餐桌”的产业链全过程管理、监督、展现,提升百姓食品安全意识。进一步提升农产品的品牌化建设。

(3)构建新型的农产品电子销售渠道,完善农产品物流配送体系

进一步利用现代互联网等新媒体技术,拓宽网络营销渠道,多视角、多维度与电商进行融合,充分发挥互联网信息共享、网络传播速度快,范围广的核心优势。进行农产品产销直面对接。而且,通过全球定位系统保证能够及时有效的处理物流交易,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让消费者可以直面的利用网络浏览农作物生产、加工、运输、交易过程。提高农产品在市场上的转化率,进而实现农民收入的增长。

(4)力促农产品信息,加强特色农产品品牌化建设

通过建立农产品信息服务平台,利用地方的资源优势、文化优势及政策优势对地方特色农产品进行整体定位、包装、宣传。引导消费者大众农产品品牌感知,树立良好形象。

我国休闲农业的营销还处于起步阶段。实践证明,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营销本质上是一种方法论、一种工具、一种介质,借助新媒体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改善或解决农产品营销过程中的生产、流通、信誉、品牌等问题。新媒体+农业对农产品市场营销而言是一种全新的形式,通过新媒体营销能够更全面准确地把握市场需求信息,开拓更广阔的市场空间,以促进我国休闲农业的新媒体营销快速、有序、健康的发展。

三、新媒体下广元市青川县大坝乡休闲农业营销探索

1.大坝乡农业产业现状

大坝乡位于青川县中部,全乡幅员面积62.39平方公里,总人口3313人,耕地9307亩、林地80477亩,森林覆盖率84%。主要经济收入来源以外出务工和传统农业生产(种粮、养殖、药材、食用菌)。

境内粮食作物以玉米为主,半山、高山地带地多冬闲轮歇,大春作物多种植一季玉米或在上年种一季老头油菜,后种玉米或春荞后种黄豆或马铃薯后种秋荞或巴山豆、小豆,小麦收后种黄豆或小豆。在半山以下或河谷,以前有在玉米地里间种油菜,或在油菜子、豌豆收后种中晚熟品种玉米,或种黄豆、秋荞,或小麦,豌豆收后种黄豆或黄豆、玉米间种,沿河有田村社,一般在冬季轮歇后栽早、中熟品种水稻,近年来亦有在油菜子或小麦收后插栽早、中熟水稻品种。

2.休闲农业营销的趋势

今年全国两会上,总理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思考如何运用“互联网+”,创造更多的价值,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链接”助拓展宣传渠道,方便消费者获取产品。而休闲农业恰恰缺少链接,目前消费者获取休闲农业产品渠道较为单一,消费者仅对部分大型的、发展较成熟的产品有所了解,而对小型的、有特色的产品知之甚少。因此,休闲农业亟须通过链接,搭建生产经营者与消费者之间的桥梁,打造宣传推介平台。

新媒体时代,信息扁平化。休闲农业的新媒体营销要做好两个关键,一个是营销内容,一个是营销渠道。内容里面重要的是话题和创意。渠道里面重要的是阵营和平台。话题和创意,关键要构思巧妙,能够吸引眼球,引发关注,激发公众的讨论热情。说到阵地和平台,关键要形成自己的阵地,如微博阵地、微信阵地。要在这些平台建立阵营,创造可供传播的内容、开展话题营销或创意营销,让更多人分享休闲农业产品、服务等。休闲农业应该及时适应营销大趋势的变化,用更细更精巧的手段来获得更好更明显的效果。

3.新媒体下大坝乡休闲农业营销探索

(1)整合资源、节庆营销

整合郊区特色农产品资源,推出“休闲农业季”系列活动(包括草莓季、樱桃季、花季、香草季、瓜季、鲜桃季等),带动青川市民到大坝采摘、休闲、体验,把农村产业与休闲农业发展有机结合。除此之外,还应该结合各自特点,举办农耕节、美食节、采摘节、登山节、赏花节等宣传推介活动。

(2)虚拟社区、网络营销

随着手机互联网的发展,针对青少年等特定消费群体,通过手机客户端、微博、微信等开展营销。推出“农田观光使者”招募、农田观光使者采风、农田观光博客大赛等活动,吸引新浪、搜狐、网易等门户网站的一批博主参加,通过发表农田观光主题博文,转发、评论,吸引青川县都市休闲旅游者的眼球。

(3)“互动”助建立信用评价,提升产品透明度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互联网用户不仅接受信息,而且在创造信息,从网络论坛到社交平台,再到承载着自媒体的各种APP,用户评论信息促成了用户与用户的互动。在互动下,催生出B2C、C2C、O2O等电子商务平台,消费者可在平台内对消费体验做出评价,碎片化的评价信息构成了产品的信用评价,让未来消费者了解到更加全面的产品信息,进而做出购买决策。

4.新媒体下大坝乡休闲农业营销模式

总结新媒体营销和休闲农业的发展趋势,探索出新媒体下的休闲农业营销模式:

参考文献:

[1]张倩.旅游目的地新媒体营销及其应用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2012(05).

[2]肖凭,文艳霞.新媒体营销[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01).

[3]栾轶玫.新媒体营销的特点[J].视听界,2011(4).

上一篇: 保护视力重要性 下一篇: 大学生消费观存在的问题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