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学科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4-01-11 16:48:36

初中地理学科论文

初中地理学科论文篇(1)

本文试着对初等教育学研究进行了思考,探讨了初等教育学的定位以及研究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针对初等教育学的研究方法,提出了粗浅的认识。

 

目前,我国初等教育学的研究正逐渐愈向纵深方向发展,怎样更深入地研究适合于现实需求的初等教育学,随着时间的推移,愈加受到教育学界的广泛关注。初等教育学的研究涉及的问题很多,本文仅就初等教育学及其研究方法,谈谈粗浅的认识。

 

一、关于初等教育学研究的思考

 

(一)初等教育学的定位

 

近年来,国内的初等教育学方面的专家学者对什么是初等教育学,以及是否应该在普通教育学之下单独建立和研究初等教育学,从不同的立场或角度有着不同的看法与观点。

 

针对初等教育学,一个亟待重视并去解决的重要性问题就是我们在定位上应如何对初等教育学进行正确定位。有的学者提出,应参照教育科学学科分类,以教育类别、教育对象的不同,可将普通教育学分化、建立为初等教育学与中等教育学,由此与探讨教育基本理论和一般性问题的“普通教育学”区分开来,以竖立初等教育学独立的学科和专业地位。这种观点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我们应该立足于当下普通教育学的根基之上,来实行初等教育学的学科建设与特定研究,厘清初等教育的生理学、心理学、人类学、社会学和哲学基础,正确掌握初等教育的性质特性、发展脉络、价值意义与目的任务。

 

(二)初等教育学研究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目前的教育研究中,初等教育学还只是一个相对稚嫩的学科,初等教育学正恰恰处于漫长的研究过程中的刚刚起步阶段。尽管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产生了较为正面积极的影响,但是不得不承认,初等教育学的许多理论与实际问题仍有待用心进行梳理,加强研究上的深度与力度。在初等教育学的未来研究中,以下问题亟待进行解决。

 

1.加强初等教育从业人员科研方面的意识。在初等教育学的研究中,一个紧要的问题就是应注重增强初等教育从业人员(包括初等教育理论工作者和初等教育一线教师)科研方面的意识。对于从事在一线的小学教师来说,受制于重而多的工作任务、职业压力以及其他方面的影响,他们对自身所从事的初等教育科研方面的意识是非常缺欠的。在此情况下,我们应当拥有深远的视野,立足于战略性的高度以提升一线教师对初等教育科研问题的认知。显然,科学的研究绝不会立见成效,但我们不能忽视的是,科学研究有其长远的积聚效应。在施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形形色色的问题,所以我们必然要加强初等教育学的科学研究。所以,初等教育学可以适时适应21世纪需要的前提就应是以初等教育科研为前导。

 

2.增强研究力度,重视实践研究。小学教育是初等教育学独特的研究对象。初等教育学的理论和知识来自初等教育实践活动。从现行的初等教育学教材来看,虽然编著体系参差互异,但是统一呈现的问题却是:重思辨、重移植,轻实证。因为所得理论不是从初等教育实践中产生的,没有反映出初等教育特色,缺乏对实践的指导性。所以,初等教育学的研究无疑应从封闭的书斋中走出,加强与小学的合作与联络,在实践中去探索、去研究,从而才能有效避免为理论而理论、从理论到理论的尴尬境地。

 

在革新初等教育的进程中,积极地去探究初等教育的规律趋势,以逐渐创造出相对完备和科学的初等教育理论。倘若初等教育学的理论研究工作者只把研究聚焦在自身学科领域,研究方法滞留在单一的思辨上,进行从书本到书本的理论、概念等方面的移替,那么研究的道路难免会变得越来越窄,视野越来越狭隘。虽然,严谨的理论体系依靠于逻辑思辨来进行构建,可以说,逻辑思辨法在初等教育学的研究中至关重要。但是如若仅仅将研究限于单一的逻辑思辨,缺少严密而多样的实证性研究,理论就会丧失其现实基础、应用价值的土壤。此外,还应注重按照所得理论形成对应的方法与规则,由此将理论回归于实践中,使理论在指导初等教育实践的过程中得到检验和发展。

 

3.初等教育学研究方法的多样化。伴随时代的变化,单一化的逻辑思辨研究法已然不再顺应于教育科学研究的改革、发展,初等教育学的研究方法应该具有自身的特色。从现实来看,研究过程中不应呈现某一种研究方法“唯我独尊”,而其他研究方法退居于舞台之后的畸形状况。初等教育学的研究方法应集思广益,唯“我”所用。一般而言,“教育学的研究方法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基本方法,如归纳和演绎,实证和思辨,自上而下的方法和自下而上的方法,科学主义的方法和人文主义的方法等等。第二类方法是教育学中常用的具体方法,如文献法、调查法、统计法等。第二类不存在绝对的区别,是相互交叉、联系的”。

 

在初等教育研究中,这些对立的研究方法都可以且均应加以运用。因为从初等教育学的学科性质来看,它既不是一门狭隘意义上的自然科学,也不是一门纯粹意义上的人文科学。所以其研究方法绝不应限于仅可以使用归纳、实证和自下而上的方法,或思辨、演泽和自上而下的方法。初等教育学从确切意义上来说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其研究涉猎的领域包括多种学科,它是在吸收了教育科学、行为科学、社会科学、心理科学、管理科学和人类学等多种学科基础上所形成和发展的。为了能从不同侧面、多元角度映射初等教育的发展规律,初等教育学须通过运用多种研究方法进行探索、研究,以此构建出多样化的方法体系。

 

二、初等教育学的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是实现研究目的的方式,只要研究方法适切、准确,就可较好地达成研究目的,实现研究意义,获得契合于客观现实的认知。初等教育学的研究方法应当从初等教育独特的研究视角上形成新的切合性方法,绝不能简单地、直接地去照搬照套普通教育学的研究方法。经过综合思考,笔者粗浅地认为,初等教育学的研究方法要特别重视实验法、综合研究法等方法的运用,并要注重多元方法的整体协作。

 

(一)重视实验法

 

“实验法是在人为的严密控制条件下,有计划地逐步操纵实验变量,观测与这些实验变量相伴随的现象的变化,探究实验因子与反应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的一种方法”。可见,实验法不仅是简单意义上的量化方法,而是一个结合运用观察、问卷、访谈、测量等多种方法,再以统计分析法对实验数据施以处理,获得科学实验结果的综合性研究方法。

 

在当前的初等教育学的研究中,既要通过严密的逻辑推理论证,更需要实验法使初等教育学的理论得到检验和发展。不经过实验而提出的任何理论,很难证明它的科学性。在小学教育实践中实验,将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结合起来,验证假设理论的真伪,探求初等教育学的规律。同时,初等教育学唯有通过进行实验,才可以进一步揭示理论、应用理论、检验理论,因而发展理论。只有通过实验归纳、揭示的理论才能更具备科学价值和创造价值,这恰恰是初等教育学生命力之所在。因此,在目前缺乏严格实证精神的教育学界,实验法应得到初等教育学研究的特别重视。

 

(二)提倡综合研究法

 

初等教育学的研究具有综合性,也就是应以多元学科的研究视角、多样化的研究方法,来探究初等教育学的现象及其规律。由上述分析可知,初等教育学研究的具体方法繁多,各自有各自的利害。单一地采用某种研究方法所获得的研究结论不可完全、整体相信。这就必须采取多种方法互相补充、综合运用的方式进行。

 

在初等教育学研究中,可以参照如下几方面的研究方法,加以综合运用。第一,采用观察法、调查法,搭配文献法这类以实践性研究为主的方法,来获得有关小学教育现况的资料信息,在此基础上以发现问题。第二,采用科学预测法,配合专家咨询这类以理论研究法为主的方法,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中,推演出初等教育学的现今功能。第三,将经验总结法与文献法、专家咨询相结合,来进一步选择、增加和组建具有成效的初等教育活动形式、方式和实质。第四,采用定量分析与定性描述相配合的研究方法,两者相辅相成,以对各类资料、信息进行处理,确保研究项目的有效信度和效度。

 

(三)多元研究方法的整体协调

 

从上述分析可知,多元研究方法的综合性运用在初等教育学的研究中是必然和必须的,那么,多元各样的研究方法之间就需要内互的整体协调。所以,整体的研究进程需要一个总括性的指引思想方案,来引导各种研究方法互相协调,一致配合。唯有这样,在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展开研究的时候,才可以保证所得分析是在正确的方向上。这就需要在研究过程中不断习得,对于每种研究方法,应根据现实情况“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多元研究方法的理性运用,可以较好地保证不同方法的协调与一致,避免堕入这样可以,那样也行的折中主义当中。

 

初中地理学科论文篇(2)

初三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化学,所以对于学生来说,化学是新奇的,对于化学是有一定的学习兴趣的。然而随着化学理论知识的学习,学生对于化学的学习兴趣就会逐渐地降低,从而影响到学生对于化学的学习。然而要学好化学,并不是只需要学习好相关的化学实验,还需要学习一定的化学理论知识,因为所有的实验基本上都是建立在一定的理论知识上的。本文就对初中化学的理论教学展开分析。

一、初中化学理论知识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理论教学课堂太过枯燥,无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于大部分的学生来说,理论课程都是比较枯燥无趣的,因此大部分的学生都不喜欢上理论课程,然而对于化学来说,必须有一定的理论基础,才能更好地学好化学。在初三化学课堂上,很多教师都是照本宣科,从而导致整个化学教学课堂十分枯燥无趣,因此许多学生都会在化学的理论课程上昏昏欲睡,这样很难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所以说,目前初中化学理论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理论教学课堂太过枯燥,无法很好地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学习方法不对,学生的学习效率低下

初三时,学生刚开始接触化学,化学是一门理科,可是相对来说,化学又是理科中的文科,因此化学不仅需要学生进行理解分析,还需要学生记忆相关的化学理论知识。所以对于初中生来说,化学的学习是一种新的尝试,很多学生一下子是很难摸索出学习化学的学习方式。由于学生学习化学的方式不当,从而导致化学理论教学的效率不高。例如,对于化学理论知识,部分学生会用学习文科的方法来进行学习,进行死记硬背,然而有部分学生却是使用学习理科的学习方式,仅靠自己的理解,这样的学习方式是很难加深学生对于化学的理解和认识的,因此目前初中化学理论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就是学生的学习方法不恰当,从而无法很好地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

3.教师对于学生的指导不够,无法很好地提高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

对于部分化学教师来说,他们比较喜欢“放羊式”的教学方法,但是对于刚接触化学的初中生来说,如果缺乏教师的引导,那么学生的学习将会很吃力,所以目前初中化学理论教学存在的问题之一就是教师对于学生的引导不够。

二、解决初中化学理论知识教学问题的主要办法

1.使用多种教学方式,增强课堂的趣味性

对于学生来说,化学理论知识之所以会无趣,大部分的原因就是化学教师对于理论知识的教学方法太过单调,所以要想增强课堂的趣味性,提高学生对于化学理论知识的学习兴趣,教师就应该使用多种教学方式。例如,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的帮助来进行理论知识的教学,比如为了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学习溶解度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借助Flash来制作不同物质溶解的过程动画,从而让学生更加形象直观地理解溶解度的内容,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对于化学的理解和认识。除了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的帮助学生进行化学理论知识的教学外,教师在教学中还可以加强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比如,在学习化学物质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加强课堂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在介绍每一种化学物质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列举该种物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像我们经常用双氧水来进行消毒。通过使用多种不同的教学方式,可以很好地增强化学理论知识的教学,从而更好地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初中化学理论知识的教学效率。

2.适当地根据教学内容指导学生制订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由于化学是一门比较特别的学科,学生既要用学习文科的方式来进行学习,又要利用学习理科的方式来进行学习,所以在进行化学理论知识的学习时,教师可以适当地根据学习内容来引导学生制订学习方法。比如,在学习元素周期表的时候,教师就可以指导学生利用学习文科的方式来进行学习,因为元素周期表是需要记忆的。但是在学习化学价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建议学生用学习理科的方式来进行学习,因为学习元素的化合价需要一定的理解能力。故此,在化学理论知识教学的过程中,为了更好地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应该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根据教学内容来制订适合的学习方式。

3.加强对学生的指导,从而提高学生对于化学理论知识的理解

虽说化学是一门理科,需要学生自己去理解和领会,但是教师的指导也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在初中化学理论教学中,教师应该加强对学生的指导,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对于化学的理解。

初中地理学科论文篇(3)

关键词 教学衔接;初高中地理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5)03-0043-02

一、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1.国外衔接教育研究进展。在教育衔接的研究上,国外进行的研究实践开始得比较早。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出现了“中间学校(Middle School)”这一学校形态。中间学校是联结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之间的学校,为学生架起了由初等教育阶段通往中等教育阶段之间的桥梁,解决儿童期过渡到青少年的学生心理及生理发展衔接中出现的问题。中间学校坚持本着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重视教学、课程的整合,有弹性的时间制等,满足了青少年发展的需求,为学生提供了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这两个教育阶段之间的桥梁。邓志伟在《当代美国中间学校运动探析》一文中,指出美国中间学校运动使得战后美国中等教育发生了戏剧性转折,到上世纪90年代,中间学校已经成为美国中等教育中占统治地位的学校结构与类型,使小学与中学有了很好的衔接,让中等教育充满了生机。

德国在职业教育方面有着独特的教育体系,对于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体系衔接有着独特的认识,并且取得了优异的教育衔接效果。李海宗、陈磊在《德国职业教育衔接模式对我国的启示》一文中,分析了德国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体系有效的衔接机制,德国教育委员会建立转学机制,通过教育分流进行了好的教育衔接。

近年来俄罗斯进行了一系列教育衔接改革,曾菲在《俄罗斯学前教育和初等普通教育衔接改革研究》一文中,对俄罗斯学前教育和初等普通教育衔接的问题产生的背景、教育衔接改革的基本政策、实施的基本模式、特色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解读。俄罗斯学前教育和初等普通教育衔接政策首先确定了学前教育和初等普通教育衔接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学前和学校低年级儿童之间的衔接在当代是作为儿童不间断教育条件之一来审视并决定了其独立地获取和利用信息准备的程度。

从以上几个方面的论述可以看出,国外教学衔接研究开始得比较早,衔接教育发展比较成熟,教育体系比较完整。美国、德国等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保障和规范教育衔接,在国外的教育衔接研究中有较为系统的理论支持,对青少年学习和身心发展研究的认识比较深入。国外有关教育衔接的这几个特征可以为我国教育衔接带来一些启示。

总体而言,国外更多地注重学生素质教育和能力的全面发展,强调能力的综合运用,设立研究机构,重视教育衔接实践方面的具体操作,但对初、高中地理教学的衔接的具体、细致实践研究还尚少。

2.国内教育衔接研究进展。这些年在国内对教育衔接的研究进行得比较多。就地区而言,中国台湾比大陆开始早几年,比如九年一贯制衔接教育模式的推行和研究就说明了这一点。钟晨音、徐长江在《台湾地区中小学九年一贯课程改革的特色及其反思》一文中,突出松绑而授权的课程管理,提出用课程纲要取代课程标准,为课程松绑,突出教师之间的合作,通过这些措施解决初中与小学课程衔接不良的问题。

近年来内地关于衔接教育的研究较多,对幼儿园小学的教育衔接、小学初中教育衔接、初高中教育衔接、高中与大学教育衔接、中高等职业衔接等各教育阶段的衔接教学研究都有相关期刊著作及文献资料。由此可见,在我国教育衔接研究还是比较受重视。董茜在《流动儿童教育衔接问题研究》一文中,就流动儿童如何衔接小学教育进行了探讨。郭跃进在《我国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衔接问题探讨》一文中就如何衔接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进行了相关论述。王岚在《北京市朝阳区中小学教育衔接状况的调查与思考》一文中,研究了小学如何与中学进行教育衔接。白秀峰在《初高中生物教学衔接问题的调查研究》中,就生物教学内容和方法对初高中生物教学进行了探究。

郭建华在《人教版初中化学与高中化学新教科书内容的衔接性问题研究》论文中,从初高中教科书入手对初高中化学知识点衔接和实验探究衔接进行了比较研究。王琪在《中高职教育衔接现状调查与研究》中,就中等职业院校与高等职业院校之间的职业教育衔接问题做了相关探究。张磊在《研究型大学本科—研究生教育衔接模式探究》一文中研究如何从本科入手,探究本科-研究生教育衔接模式。

在我国,教育系统虽然对教育衔接的研究比较重视,但系统研究教育衔接的专著却比较少。余立、朱佳生、顾树栋主编的《教育衔接若干问题研究》是为数不多的教育衔接的论著。这本书从终身教育理念、脑科学与儿童智力发展、系统工程与教育衔接、德育教与学的理念这几个方面对教育衔接进行教学衔接理论思考。从大、中学校德育衔接,大、中学生社会实践衔接,中小学行为习惯教育衔接,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问题,基础教育中数学教学衔接问题,九年一贯制学校中小学衔接等实践研究进行了总结。为我国教育教学衔接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了相应的理论和实践支持。

3.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研究进展。目前国内对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部分一线高中地理教师和研究生地理教育论文之中,和中学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比较,初高中地理衔接基础理论研究比较少,地理课程衔接研究起步落后于语文、数学、英语等课程。相应的,初中地理教师较少参与和关注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

赵劲梅在《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中,从教学内容、学习方法、地理思维能力的衔接三个方面进行研究。赵劲梅认为教学衔接问题产生的原因有课程内容的差异、学生学习心理特点差异、教学管理方面的原因,指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习动机、注重地理学习方法指导、注重教学、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是解决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问题的有效对策。吴华香在《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问题的成因及对策分析》中,从教育教学体制、教师方面、学生方面分析地理教学衔接存在的问题,指出初高中地理教学管理体制存在问题,不同版本初高中教材内容不同,初高中课程标准要求不同,初高中地理教育中断,初高中地理学习心理差异、初高中教师教学心理差异、初高中地理考试要求评价差异等原因造成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产生问题。她提出研究课标,分析、处理教材,关注和了解学生学情,对地理知识进行必要的铺垫,充实处理,对学生地理学法加以指导等方面解决初高中教学衔接的问题。董迎辉在《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的实践研究》中,对初高中地理教材的衔接、地理学科教学方法的衔接、初高中地理学习指导衔接三个方面进行研究。施鲁在《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问题及对策探究——以上海市部分高中研究为例》中,认为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产生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课程设置间断及高中系统地理教学内容铺垫不足;高中地理阶段目标要求更为丰富;高中地理教学缺乏其他学科相关知识的支持体系;高一学生对抽象模式知识的认识不足。提出通过分析学生的知识基础、寻找教材衔接点、激发学生潜能、提升学生能力等方式解决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问题。万正耀在《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研究》论文中,对初高中地理学习状况进行调查对比分析,初高中教材衔接分析,指出初三地理“断层”,初中地理教师队伍专业化程度不高,高一学生心理准备不足是导致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赵春燕在《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问题初探》中指出地理课程标准差异、学科地位、学生学习心理差异导致地理教学衔接问题,从教育管理部门、高中地理教师和高中生三个方面提出建议和对策解决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

综上所述,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研究较多集中于对教育衔接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对于初高中地理教材的基础知识体系衔接分析比较少,因此,探究初高中地理理性知识教学衔接有其理论和实际研究价值。

参考文献:

[1]邓志伟.当代美国中间学习运动探析[J].外国中小学教育,1996,(8):40-43.

[2]李海宗,陈磊.德国职业教育衔接模式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12,(9):100-102.

[3]曾菲.俄罗斯学前教育和初等普通教育衔接改革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

[4]钟晨音,徐长江.台湾地区中小学一贯课程改革的特色及其反思[J].比较教育研究,2002,(6):35-39.

[5]董茜.流动儿童教育衔接问题研究[D].南京大学,2013.

[6]郭跃进.我国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衔接问题探讨[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2,(12):57-58.

[7]王岚.北京市朝阳区中小学学前教育衔接状况调查与思考[J].教育科学研究,2000,(2):55-60.

[8]白秀峰.初高中生物教学衔接问题的调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

[9]郭建华.人教版初中化学与高中化学新教科书内容的衔接性问题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

[10]王琪.中、高职教育衔接现状调查与研究[J].职业技术,2011,(133):97.

[11]张磊.研究型大学本科-研究生教育衔接模式探索[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4):127-130.

[12]余立.教育衔接若干问题研究[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3.

[13]赵劲梅.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8.

[14]吴华香.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问题的成因及对策分析[D].福建师范大学,2008.

[15]董迎辉.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的实际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

[16]施鲁.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的问题及对策探究——以上海市部分高中研究为例[D].华东师范大学,2010.

初中地理学科论文篇(4)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3-0247-02

语文历来就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所以工具性和基础性是其本质特性,新课标关于综合性学习的提出,大大地刺激了当前各科的教学,它必将使很多教师改变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从而更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展开。那么,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更好地进行综合性学习呢?

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初中语文教师要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征

语文学科是一门与时事密切相关的学科,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紧密结合时事,充分利用信息报道来训练学生的辨别和总结归纳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性学习能力。如神州五号飞船上天,教师就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强烈的好奇心,组织学生积极搜集材料,进行热点问题讨论会,让学生积极发言,在轻松的氛围中培养他们综合性学习的能力。另外,教师还要让学生及时了解当地民俗风情,经常组织学生开展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讨论会,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二、初中教师要以点带面地提升学生的整合能力

想要提升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首先一定要提升学生的整合能力。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都具有密切的联系,作为初中语文教师要注意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来促进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之间的结合,提高学生的整合能力。语文和历史学科的结合可以通过经典的成语故事和深厚的历史积淀来进行;语文学科和地理学科的结合可以通过对于某个地方的人文历史和方言宗教等进行深入的研究;语文和政治的结合可以通过关于道德伦理的规范性来结合;语文和英语的教学可以通过不同文化的比较来进行。总之,要提高学生的综合性学习能力,教师一定要以点带面地与其他学科相融合,从而提高综合性学习的效率。

三、初中教师要尝试运用多种多样的学习方式来实行综合性学习

教学无一定之规,要想提高学生的综合性学习能力,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法来进行。

1.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学习举办讨论会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综合性实践能力。如笔者讲到三峡的时候,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这一“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业时,我们就开展了一次激烈的辩论会。学生先是大量地搜集关于三峡的材料,并撰写了充分的文字材料。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笔者还特地邀请了历史教师、地理教师和政治教师参加本场议论赛,并请他们分别从自己学科的角度对三峡工程进行了专业性评价,最后笔者做总结。

2.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写调研报告和科技小论文来提升综合学习能力。当代的学生要有一点儿研究者的钻劲儿,笔者就让学生学写调研报告。如笔者参考物理、化学、历史和生物各科教材,让学生针对某一问题写成调研报告,并要求其用语要准确、实验过程要清楚,养成良好的学语文用语文的好习惯。另外,针对某一次实验,笔者还让学生就本次活动练习写作文。如《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一节,让学生通过水是绿色植物的生命之源加以拓展,从而了解到人类也需要水,所以我们要珍惜现有水源,节约用水,有感而发,学生写出了一大批文质兼美的小议论文。

初中地理学科论文篇(5)

中图分类号:G52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4)01-0063-03

在基础教育阶段,相对于小学、普通高中而言,初中教育整体薄弱成为一种共识。教育科研是提升教育发展的重要力量,为通过教育科研推动初中教育整体发展,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自2009年以后,在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中增加“初中教育专项”。

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共申报课题7137项,其中基础教育3807项,职成教育1257项,高等教育1046项,幼儿教育与特殊教育599项,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专项417项,教师教育专项11项。基础教育中有申报初中教育专项的课题337项,共有87项通过专家组评审,确定为立项,占到初中专项课题申报总数的26%。其中有初中专项重点资助11项,初中专项重点自筹25项,初中专项立项51项,分别占到初中课题立项总数的12.7%、28.7%、58.6%。

一、初中教育科研发展呈现出的基本特征

基于对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初中专项”课题申报情况分析,可以看出,当前初中教育科研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以下基本特征:

1.从主题看,初中教育科研较为关注学科课堂教学改革、教师教学行为转变等。在申报的337项课题中,关于课堂教学和教师教学行为转变的项目201项,占到初中专项课题申报总数的59.6%,其他主题主要有学校文化建设、学校办学理念哲学研究、课程资源开发、地方课程利用、学生素养提高、小班化教学、薄弱初中发展、初中教育发展的区域推进、“苏派”教育名师思想研究、家校互动等,如此众多主题的项目只占到初中专项申报总数的40.4%。

2.从方法看,初中教育科研中形成了以实践研究、策略研究、行动研究、个案研究为主的局面。337项初中教育课题申报中,直接标明“实践研究”(或实验研究)的课题90项,占到初中专项申报课题总数的26.7%;标明“策略研究”的课题52项,占到初中专项申报课题总数的15.4%;标明“行动研究”的课题11项,占到初中专项申报课题总数的3.3%;标明“个案研究”或者“课例研究”、“调查研究”、“应用研究”的课题18项,占到初中专项申报课题总数的5.3%。

3.从视域取向看,初中教育科研体现了以校为本的研究取向。尽管在337项课题中,只有15项课题体现了校外研究取向,主要涉及到对地方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乡土教材运用,家校合作,区域推进初中教育发展,“苏派”教学专家研究,“准工作体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留守儿童教育等,意味着322项课题都是以学校为本进行研究的,占到初中专项课题申报数的95.5%。在以校为本研究取向中,学科教学为主的研究思路占据了重要部分,占到校本取向研究课题的61%,其他诸如教师教学行为、学生学习方式、师生交往关系、班级建设与管理、学校文化等,只占到校本取向研究课题的39%。

4.从研究类型看,实践研究是初中教育科研的主要研究类型,理论研究或政策研究很少得到体现。337项课题中,只有少数6项课题涉及诸如“初中阶段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学校文化标准化管理”、“平民学校建设的‘慢教育’”、“尊重教育”、“非正式群体”、“阳光语文”等理论研究,涉及到初中教育政策的相关研究基本缺失,其他331项课题都是实践研究,占到初中专项课题总数的98.2%。

二、初中教育科研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基于对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初中专项”课题申报情况的分析,初中教育科研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些研究优势,如关注了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凸显了初中教育的实践研究定位,采用了初中教师较容易掌握的研究方法等,也在其发展过程中产生了一些问题。

1.“学生为本”的素质教育理念没有在初中教育科研中得到充分体现,带来了初中教育科研的方向性偏差。素质教育明确提出要以学生发展为本,其核心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其灵魂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应成为初中教育科研的应有主题,但是在337项课题中,只有29项课题研究体现了学生为本,占到初中专项申报课题总数的8.6%,具体体现为留守儿童、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学生学科素养形成、学生自我学习品质养成、学生自主反思、学生学习方式转变、学生身心健康等内容。对“学生为本”素质教育理念的忽视,意味着初中教育科研缺乏正确学生观的引领,没有把促进学生发展当成教育科研的中心主题和内容,从而带来初中教育科研发展中的方向性偏差。

2.过度的实践导向带来了初中教育科研过程中缺乏足够的理论支撑,限制了科研课题意义的凸显。尽管理论研究者和中小学教育实践工作者一再倡导,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要以实践为导向,关注自身的教育教学行为,从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并解决问题。但这并不意味着初中教育科研不需要理论指导和支撑,从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初中专项”课题申报来看,不仅出现了初中教育科研理论研究的缺失,而且呈现出初中教育科研实践课题缺少理性思考成分,从而造成初中教育阶段的大部分研究浮于表面,缺乏深度,如很多研究都成为教学工作汇报或教学案例堆积,研究者没有对这些现象背后的道理、规律或逻辑做进一步思考。这也使得初中教育的许多研究只局限于个人研究层面,无法在更大范围推广课题研究成果,限制了课题研究意义的更深层次发挥。

3.学校或教师为研究主体,无法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等重要发展任务在初中教育科研中得到体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发展的重要任务,这为未来十年初中教育发展提供了政策导向,初中教育科研必须体现均衡发展这一重要使命。尽管均衡发展理念可以在中、微观层面的学校办学和教师教育教学行为中得到体现,但是中宏观层面的区域之间、校级之间等均衡发展也必须成为研究主题,而这种研究必须以区县或以上组织(个人)为研究主体,从更大范围关注均衡发展问题。但是在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初中专项”申报的337项课题中,有323项课题由学校或教师个人申报,而以县(区)等名义申报的课题只有14项。区县主体研究行为缺少使得初中教育均衡发展很难在更大程度上实现。

4.初中教育科研中以校为本的视域研究取向,忽视了教育行政部门、家长和社区相关者在学校办学中主体作用的发挥,阻碍了校内外交往关系的建立。学校办学是以学校为主体,教育行政部门、家长和社区相关者共同参与的过程,他们从不同方面对学校发展做出贡献。在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初中专项”申报的337项课题中,校外取向的研究课题只占到初中课题申报总数的4.5%。初中教育科研的校本取向排除了教育行政部门、家长和社区相关者参与学校办学过程,他们的主体作用没有得到应有发挥。校外力量参与学校办学主体作用的缺失,导致学校办学主体单一化,不仅增加了学校办学的负担,也影响着学校办学水平。同时还影响着校内外互动关系的建立,使学校办学缺少他者的支持和监督。

三、为促进初中教育科研发展提出几点建议

根据初中教育科研发展中呈现出的特征,为解决初中教育科研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笔者有针对性地提出几点建议。

1.确立正确的学生观,在初中教育科研中严格遵循“学生为本”的素质教育理念。以学生为本应成为初中教育科研的主导性观念,不管是学校办学、教师教育教学行为、课程教学改革、学校文化建设等都必须以其为导向,“学生”成为研究中的主要关键词,使促进每一位学生发展成为研究的最重要目的。

2.加强理论研究,提升初中教师理论素养,为初中教育科研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实践研究离不开理论指导,任何没有理论的实践研究都是不科学的。初中教育科研在面向实践、关注实践问题的同时,务必要有科学的理论指导和支撑。为此,初中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理论素养,增强研究中的理性思考成分,做到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的最佳集合。

3.强化中宏观层面研究,发挥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在初中教育科研中的主体作用。为转变政府职能,强化教育行政部门等对学校发展的专业指导作用,必须提升教育行政部门的专业指导力,主持或参与科研课题研究是发挥他们专业指导的重要方式之一,为此,必须发挥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在教育科研中的主体作用。

4.拓宽研究视域,使初中教育科研视野扩充至校内外。鼓励学校和教师在关注学校内部的教育教学、学校管理、教师发展的同时,把研究视野拓宽到校外,与教育行政部门、家长和社区建立合作关系,为丰富研究主题、争取校外支持,宣传学校发展提供可能。

Study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Junior Middle School Education Research Development in 2013 in Jiangsu Province

ZHOU Ying-jun

初中地理学科论文篇(6)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 要】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师范生德育课程是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以及德育教育的要求而开设,具有目的性强、针对性强以及实践性强等特点。开展好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师范生德育课程,有利于国家农村小学教师的培养。 【关键词】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师范生 德育课程 构建 特点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31-0038-03

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师范生是国家统一从农村招收的免费师范生,以“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就业”的方式来培养农村小学教师。从2010年秋季开始,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就有了第一批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师范生。本文以湖南第一师范学院为例,着重研究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师范生德育课程的构建及特点。

一 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师范生德育课程的构建

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师范生德育课程的内容包括以下四个大的方面,即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开设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两门课程;历史方面,开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一门课程;马克思主义理论方面,开设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三门课程;形势与政策是每个学期集中开设的课程。

1.课程开设时序方面:遵循学生自然成长的规律

从德育课开设的时间上来说,遵循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师范生自身发展的特点,考虑到学生刚入学时才十五六岁,正是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正在形成与逐渐成熟的阶段,所以,最先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两门课程。然后,引导学生了解中国的历史,读史才能鉴今,特别是近现代史的学习,因此,接下来开设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门课程。

马克思主义理论方面的课程被安排在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师范生的后续阶段学习,这样的安排容易给人造成错觉:“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很重要。”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指导我们前进的方向,其重要性对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生一样的毫不例外,为什么安排在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师范生的后续阶段学习?主要是依据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师范生自身的特点而确定的,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需要一定的理论基础知识,需要一定的人生阅历与理解力,若太早开设,则学生理解不了,老师讲起来也很费力。考虑到这一点,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马克思主义理论方面的课程放到学生形成一定的知识积累与经验积累后再学习,是有一定的科学依据的。

2.德育教学内容方面: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

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师范生年龄小,可塑性较强,也正是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形成的时期。在这一人生转折时期,会觉得很迷惘、很困惑,也容易受到社会上不良现象的影响。如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的影响,对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师范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会产生很大的冲击。

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师范生离开父母走进大学独立生活,需要单独面对生活学习中的许多难题,遇到疑惑的时候,父母不在身边,更多的是寻求老师与同学的帮助。但同学的认知能力也有限,因此,更需要老师的引导,特别是思想政治课老师能在思想上解开学生的心结,拨开云雾,引导学生走上正道。

怎样“以人为本”,对大学生进行“三观”教育,努力构建“民主、平等、和谐、合作”的师生关系,真正将德育课的学习作为改造自己的工具,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些都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

第一,德育课堂上引导学生不断进取。初中起点六

年制本科师范生的德育课程,重在育人,而不能光强调理论体系的构建。要在应用德育理论的过程当中,努力避免脱离实际、脱离群众、脱离时代、脱离社会的倾向,要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运用于中国的客观实际当中,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一种工具,来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来探讨社会中的一些热点、难点问题,而不是将马克思主义作为教条,而只是要求学生背诵书本上的条条框框。

通过走访调查,发现在“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师范生”德育课的课堂上,同学们到课率高,精神饱满,学习态度认真,期末考核绝大部分同学都能通过,还有一些同学成绩优异。平时,都能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课堂讨论也很积极。我们继续深入调查,有一部分同学确实是因为德育课有吸引力、有说服力,引起了学习兴趣;还有一部分同学则是因为学分机制,由于德育课所占的学分很重要,为了拿学分而认真学习,并没有从心底里认同德育课程的学习。前一种学习是值得提倡的,能让学生收获更大。后一种为拿学分而学习的,只是一种表面上的认真学习,在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帮助不大。

第二,通过课外实践活动正确引导学生。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师范生德育课程的课外活实践教学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并且与所学课程的内容非常吻合。以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门课的实践教学活动为例,可以布置学生看《建党伟业》《伟人》等红色影片,看后请学生写影评与感想。也可以围绕一个中心,请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如围绕“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与践行”为主题,请学生课后进行社会实践调查,并写出实践调查报告。也可以布置学生参观当地红色旅游景点,自拍照片,并做出课件,将成果上交老师,优秀的还可以请同学们在全班同学展示。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真正乐在其中,在玩中学,接受良好的熏陶与教育。

3.德育教材方面:编写针对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师范生的专门教材

至今为止,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对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师范生的针对性教材,只有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这两门课程,他们是为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生量身定制、专门编写的教材;而对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及形势与政策等课程则是国家统一的教材,六年制与四年制同学一起使用,德育课任课老师必须根据初中起点六年制师范生的特点,因材施教,把握好因教育对象的不同而区别对待,有针对性地实施教学。

4.教学手段方面:需要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

在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师范生德育课程的课堂教学中,都能运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学生也很乐意接受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师范生进入高校时都未成年,思维活跃、可塑性较强,他们在课堂学习上思维非常活跃,爱问问题、好答问题以及讨论热烈等。所以,这就需要任课老师好好引导,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创造机会多让学生发挥主体作用。若教学手段死板则会产生反面效果,造成学生好冲动、爱感情用事,课堂上很难静下心来学习理论知识等不良习惯。

二 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师范生德育课程的特点

从上面所述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师范生德育课程构建来说,总体上还是不错的,也体现了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师范生自身的特点。总结起来,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师范生德育课程的特点主要体现在:

1.目的性强

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师范生德育课程的目的明确,就是要为广大农村培养优秀的小学教师,培养他们的职业认同感,培养他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毕业后才能真正扎根于农村,真正喜欢自己的教师职业,才能待得住、留得下,并且干得好。

2.针对性强

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师范生德育课程针对性很强。德育教育不能老是唱高调、放空炮,老师骗学生,学生骗老师,到头来是自欺欺人,谁也骗不了谁,谁也从中得不到任何好处。只能脚踏实地,老老实实地教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导下,做一名新时代品学兼优的大学生。特别是在六年的本科学习中,能够在政治上过硬,业务上合格,学到本领,为今后走上农村教师岗位,做一名合格乃至优秀的农村小学老师。

3.实践性强

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师范生德育课程实践性很强,一方面,体现在对任课老师的要求上,“身教重于言教”,老师自身的行为与信条比老师在讲台上所讲的理论更有说服力、更让人信服。老师若在台上高谈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而在实际生活中奉行的却是享乐主义的腐朽人生观,学生的眼睛是雪亮的,这样的教育是收不到好的教育效果的。

另一方面,体现在对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师范生的要求上,要把他们培养成面向农村的优质教师资源,而“目前,我国农村小学普遍存在着教师年龄老化、知识老化、学历偏低、数量不足、优质师资流失严重及师范生‘下不去’‘留不住’‘干不好’等问题,教师队伍建设面临严峻挑战。”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师范生就是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应运而生的。我们经常说培养与选拔人才要德才兼备,而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师范生德育教育就是着重培养具有高尚道德与崇高职业操守的农村小学老师。

三 启示

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师范生德育课程的教育方式方法还有待改进,有的教育方式方法没有符合现代大学生的心理,也不符合时代的变化,表现在:一方面,思想僵化,不能与时俱进;另一方面,一味地迎合时代而放弃了原则。这两种现象的存在使得我们的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初中地理学科论文篇(7)

高职初等教育文科专业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符合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求,并响应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号召,以培养具备一定知识和能力去从事企业文秘和基础教育的实用人才为目标。针对高职院校如何培养初等教育文科专业学生的专业素养,根据我教学多年的经验,提出了几点个人见解。

 

一、明确教学定位,建立课程结构

 

培养初等教育文科专业学生的专业素养,首先我们要知道我国普通高等教育与我国高职初等教育的不同,只有知道了两者的区别,才能更好地明确教学方向,然后再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合理的课程结构。

 

普通高等教育注重培养学术型人才,高职初等教育则更侧重实际应用。那么,高职初等教育的教学定位就应该是培养动手能力强、实践操作能力突出、具有一定管理经验的技术型人才。现在是知识经济时代,我们应全面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为了满足社会发展人才需求,必须要求改变只要数量不要质量的思维模式,从学生专业素养抓起,人文教育抓起,这样才能在就业市场占有一席之地。

 

明确完教学定位,我们就开始建立适合学生发展的课程结构。因为高职院校担负着为经济社会传输高级技能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任务,务必要在课程结构上合理安排,强化人文素质教育,开设多元化的课程。必修课、选修课,以及专家讲座都要根据专业需求进行科学性规划,要培养专业知识过硬的初等教育文科专业学生。

 

二、科学合理地设计教学目标,提高学生对专业学习的热情

 

正确的教学目标是教师对教学方向的设定,也是教师对学生教学成果的预期。教学目标分为两项内容:(1)教师的教;(2)学生的学,只要二者相互配合,达到预期的效果,这才算得上是一个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但事实上,有一些教师只重视学习的结果,不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从而无法落实目标培养。为了培养初等教育文科专业学生的专业素养,我们必须要科学合理地设计教学目标,并且要认真检验教学目标是否达成。

 

无论做任何事,热情是尤为重要的。因此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是值得每个教师思考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我们可以从多方面入手,尝试采取多种措施和方法。只有当学习气氛达到最佳的时候,才能有效地激发起学生学习专业素质的热情,并且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此来达到提升教学水平的目的。

 

三、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在实战中获得真理

 

教师在课上讲得再多,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再过硬,不去实战中锻炼,那一切便是纸上谈兵。所以说,一切要从实际出发,要求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现真理。理论是抽象的,必须把抽象的东西实体化,将理论结合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加以改之,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

 

初中地理学科论文篇(8)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4(c)-0001-01

1 试论初中科学教学中实验的地位

1.1 初中实验地位普遍较低的原因分析

实验拥有着丰富的内容以及生动的形式,因此,在教学期间起到了独特的影响力尤其是针对初中生,能够促进初中生对教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教学实验器材得到了多方面的改进,学校的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与教学也变得更加娴熟,根据大量调查资料得知大多数初中教学的实验条件都符合国家对学校设施要求的指标,但是对设备的使用频率却不是很高,这就是目前大多数初中实验在教学中所处的地位。初中实验不受到重视甚至是弱化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随着教材改革的不断深入,现在教材已经将学生实验和老师教学实验划分为两个层次,相比于传统教学还是存在许多不同之处,比如,老师不在像以往一样拿出大量时间去进行实验教学,而是变成学生自己动手能力的时间,新课改在实验过程中还存在内容不相符的现象,流程也愈加繁琐等等一系列改动,所以让众多老师不知该如何随之进行相应改变。第二,初中教学注重实验教学模式,即探究实验原理以及操作流程,但是不根据教材内容的探究不利于让初中生更理解实验的内容所在,也增加了教师教学的困难程度。第三,虽然目前初中教学质量得到了保证,实验条件得到了改进,但是所配发的实验设备以及处理材料随着实验次数的增多,损坏程度也不断加强,再加上学校相关专业人士不足,不能在第一时间进行故障的排除与修理,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实验教学的进度,从而导致实验教学逐渐被忽视的现象。

1.2 试论初中科学教学中实验地位的提升方法

初中教学应加强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以及实践能力的提高,所以教材的改革也志在必行,这样就可以全方位的实验教学内容。实验流程以及方法进行初步的了解,为提升初中科学教学中实验的地位打下坚实的基础。要彻底将教育部提出的要准备书面的思想总结贯彻实验的整个流程之中,还要有序地执行实验教学管理机制,将培养学生实验能力作为基础,把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当做重要环节。而要想从根本上提升实验在教育中的地位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首先,增加创造性实验的机会,这样可以大幅度的提高对实验教学的改进效率,尤其针对广大的初中生,实验教学一直是教育机构重点投入的项目之一,随着信息时代的高速发展,教育机构每年向初中投入大量资金用于补充实验器材,改良教学环境等等。所以只有增加创造性试验的机会才能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来弥补时间上的不足。其次,在进行实验教学之前要制定好计划以及实施准则,这样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收获到最大的效益,这就给初中生留下了充足的空间来完成实验要求,学生应细读实验指南,确定正确的操作步骤,再合理安排操作时间,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实验教学的要求,逐渐将实验教学的地位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当然要想成功完成以上流程,还需要教师的细致教导以及严格的要求,教育机构以及学校应积极配合学生,这样在多方面的督促下,初中科学教学的实验教学地位才不能被弱化或是忽略。

2 试论初中科学教学中实验的现状

2.1 初中实验教学的现状

第一,随着学校的学生越来越多,实验室的数量相应减少来达到增加学生教室的目的,从而导致实验设备以及实验场地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然而学校经费有限,又不能第一时间完善实验设备,增添实验器材,学生的实验教学课程便有所削减,初中生的科学素质也受到不小的影响。第二,学校教师虽然能达到充分应用实验教学器材的基本功能,促进加深学生对实验教学的兴趣,从而增强初中生对实验的理解以及掌握能力,观察能力以及动手实验能力也相应得到提高,但是目前还是存在实验老师偏重于应试教育的现状,因为教师受到升学压力大的影响,大型考试对实验内容的考核大多是笔试项目,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途中往往只演示教材上的必考实验,而扩展实验或是创新实验便不受到重视,导致实验教学效果较差,学生上课效率也得不到提高。第三,实验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对提高课堂内容的生动性也有不小的作用,因为在实验过程中锻炼了学生们观察思考能力,分析总结能力,使得课堂上更具有凝聚力,但是如何正确使用实验设备却往往受到忽视。大多是老师只是照本宣科,不进行实验教学,学生便不能更好地理解与运用。比如说,使用学生电源时无法分清正确的接线柱等等,影响了课堂的教学质量。但是随着重视程度的不断加深,初中实验教学一定会用更广泛的应用空间。

2.2 初中实验考查的现状

通过加强学校实验教学质量以及提高了实验管理意识,初中生的实践能力也大幅度得到提高,然而众所周知,在实验考查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却直接影响了实验考查的积极影响力和获取的成绩。首先,大多数教师未考虑到实验考查给初中生带来的学习压力,所以课堂上往往缺少一些实际操作的现代教学方法。其次,实验考查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但目前的考查形式则是一种资格考核,即考查结果不被计入最终的考试成绩内容里,所以大多数初中生对考查并不重视,上课不能积极完成老师安排的内容,在考查临近时才进行突击复习从而应付过关。所以改进实验考查的内容便成为炙手可热的话题,相信适当增添实验考查项目,灵活地处理考查的形式,最终的效果一定会有所突破。

3 结论

本篇论文从两大层次对初中实验进行论述,分别是初中实验在科学教学所处地位以及现状问题,只有有效的提高实验教学质量才能做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初中生的创新能力以及思维能力,从而达到提升初中实验在教学中地位的目的。实验在初中教学具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相信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让每一个初中生都能得到充分锻炼,茁壮成长,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初中地理学科论文篇(9)

二,工作要点和策略:

加强学习,更新观念,积极稳妥地做好新课程实验工作

课程改革是一次全面的教育创新,课程改革的全过程都需要不断的学习.我们要结合新课程的实践活动,帮助广大教师树立新型的教学观,人才观,评价观和课程资源观.

1)认真组织好第三次县级学科培训(分两个阶段进行).调整培训模式,增强针对性和时效性,培养一批课改骨干力量.努力探索与教研,科研及校本培训相结合的新模式.

2)研究和改进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教学常规和课堂教学评价.

3)召开课程改革实施工作专题研讨会,组织"走进新课程,实践新理念"的教师论坛活动.

4)试行《湖州市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与评价》方案.

5)积极探索和研究新课程理念下的考试内容,方式的改革和促进学生发展学业评价方案.

6)配合市,县教育局,积极做好"省课改成果巡礼"的参展准备工作.

2,加强教学研究和教学管理工作

教学研究和教学管理是实践性,指导性很强的工作.

1)完善一日集体调研制度.本学期在调研活动中将选择有代表性的学校,帮助总结成功的经验,并予以推广

2)配合市教研室,加强对高中段教学的研究和指导工作.研究05年高考对策,收集,整理和研究新的高考信息及其措施,供学校,教师参考.

A)组织中学教研员对高中段学校进行集中教学调研(重点是昌硕高级中学);各科教研员根据各校学科的实际情况,经常到学校了解情况,指导,帮助高三教师搞好教学工作.

B)组织好高三"期末调研"考试,阅卷及分析工作.

C)重视高一,高二年级的教学指导工作.要与各校教师一起进行探讨,切实加强对高一,高二年级的过程管理;组织好高一,高二"期末调研"考试,阅卷及分析工作,以保证高中段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3)加强对义务教育阶段教学情况的调查和研究,根据新课程理念,做好义务教育阶段教学管理的指导工作.做好中,小学教学质量抽测工作.

4)加强对学科教研活动质量的管理,为学校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A)本学期的各学科教研活动要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以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主攻方向.通过活动切实促进教师业务提高,达到互相交流,互相学习,合作探究的目的.

B)加强教研活动的策划和运作.活动前要有充分准备,要有目的,有计划,活动后要总结.

C)各学科教研员,要以课程改革为契机,认真组织好公开课,示范课,观摩课,评议课和实验课等多形式课型的交流,促进"课堂教学模式多样化";"课堂教学内容个性化";"课堂时空拓展延伸化";"课堂教学手段现代化".

5)继续加强初,高中学科教学质量动态评估办法的研究和改进工作;改进音乐,美术,劳技等学科的测试办法.配合督导室,基教科等科室做好中小学办学水平评估工作.

6)组织中,小学教导(务)主任学习现代教育理论,研究教学管理,努力提高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

7)继续重视全县各校的教研组,备课组建设.使教研组,备课组团结协作,较好地发挥群体效能.加强校本教研,校本培训,校本课程开发等的研究,指导和服务工作.各学科要建立和建好学科教学基地;各校教学要逐步形成学科教学特色.

8)科研向教研落实,教研向科研提升.积极做好省,市,县三级教学教研系统课题的实施工作(申报,立项,过程管理和成果推广),在学科教学科研上有所创新,有所突破,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服务.

9)加强对高中会考工作的领导,思想重视,操作规范,切实提高各会考学科的合格率,优良率,降低会考工作的差错率.

3,加大教师培养的工作力度

课程改革顺利进行的关键是有一支精良的师资队伍.加强教师教育理论,教学业务的学习,努力提高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以适应课改新形势的要求.

1)配合教育局做好"名师工程"的实施工作.

2)继续做好对新教师的业务指导和教学常规管理工作.

3)对重点培养和指导对象,要按计划搞好培养,指导活动.

4)建立,健全学科教师业务档案.

5)各学科在教研活动中除要抓好教师的基本功训练工作外,更要组织教师学习现代教学理论,树立新的教学理念.认真组织好学科的各类评比活动.

6)继续进行各级教学明星,教学能手,教坛新秀,骨干教师的观摩课,示范课,送教上门等活动.

7)加强学科竞赛辅导教师的培训,加强学科竞赛的组织,辅导和研究,争取更好成绩.

4,加强教研室自身建设,提高教研员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

教研室不论作为一个整体,还是到学科教研员个体,都必须具有良好的素质,才能提高教研工作的水平,才能在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发挥指导作用.

1)组织教研员认真学习"十六大精神",自觉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努力提高政治思想素质,教育理论水平和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自觉性.真正在学习,研究和指导服务上下力气.

2)完善教研室内部管理制度及岗位工作目标,岗位考核等办法,积极稳妥地进行内部管理制度的改革.本学期要完成几个有质量的教学调研报告.

3)办好《安吉教研》安排好每期内容,职责落实到人.

4)继续关心和改善教研人员的工作条件,确保教研人员全身心投入教研工作.

5)加强教研室工作作风建设,密切与基层学校的联系,强化服务意识.虚心听取意见,进一步做好服务工作.

三,2004学年第一学期教研活动安排

(八月份)

初中语文新教材培训

初中科学新教材培训

初中英语教研组长会议

中学政治教师理论学习

初中政治新课改培训及调研工作

(九月份)

初,高中语文教研大组会议

高三语文高考总结分析会议

初中学校数学教研组长会议

高中数学教研组长会议

省初中数学优秀课评比

组织高中数学竞赛辅导活动

召开初中科学,高中化学大组成员会

物理教研大组长会议,高三物理竞赛

高中(各完中)英语教研组长会议

10,中英语听课教研活动

11,高一与高二英语备课活动

12,初,高中历史与社会教研大组会议

13,各完中历史与社会教学调查

14,市初中思想政治优质课评比

15,传达省高中劳技信息

16,县中小学体育教研大组成员会议

17,布置中小学体育优质课评比事宜

18,新教师听课(职教)

19,中小学成绩统计分析表下发

20,全县教科室主任会议

21,小学高段语文大组成员活动

22,组织召开小学低段语文大组成员

23,小学低段语文"重培"组活动

24,小数(高段)教研大组活动

25,小学常识大组活动

26,县新课程备课活动(小学思品)

27,县小学思品大组会议

(十月份)

1,初中语文学科青年教师阅读能力竞赛

2,高一语文教研活动

3,初,高中语文优质课评比

4,全国高中数学竞赛

5,高一数学教师集体备课

初中数学新教材教学情况交流

高中数学优质课评比

市级初中自然青年教师业务素质比武推荐活动

高三化学2004高考试卷分析研讨会

10,高一化学课堂教学质量评比

11,初中自然中考复习分析会

12,高一物理新教师优质课评选活动

13,高二新教材(英语)听课教研活动

14,初中新课程教案评比(历史与社会)

15,高中历史教学片段评比

16,市地理学科论文评比

17,高三生物教研活动

18,总结03年度体育健康标准实施情况和布置下届……

19,课堂教学指导(职教)

20,高中电脑课教研活动

21,教科研成果推广

22,小学语文作文序列研究活动

23,小学语文参加全国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评比活动

24,小学语文第二册新教材第二次培训

25,小学数学,小学常识命题竞赛

26,小学数学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观摩活动

27,小学低段数学课标交流,讨论(一)

28,小学思品培养对象活动

29,1—6年级思品命题竞赛

30,小学英语听课教研活动

(十一月份)

高二语文教研活动

高三数学教学研讨会

初中数学课改研究小组活动

召开高二化学教学指导研讨会

高三物理研讨活动,初二自然研讨活动

中学生英语能力初赛

高三英语教研活动

初中社会优质课评比

体育高考研讨会

10,体育青年教师教法培训(中,小学)

11,期中高三语文教学评价(职教)

12,初中电脑课教研活动

13,教科研活动一次(课题指导)

14,小学低段语文命题竞赛版权所有

15,实践新课程的论文评比(小学低段语文)

16,小学低段数学课标交流,讨论(二)

17,一年级教师上课比赛(小学思品)

18,骨干教师外地学习(小学思品)

(十二月份)

中学数学优秀教研组评比

湖州市高二数学竞赛

初三数学竞赛

初中科学第三批培养对象会

高中综合理科复习研讨会

初中科学新教材第二次培训

高二物理研讨活动

中学生英语能力决赛

新课改评价研讨会(历史,社会)

10,高一历史教师县外教研活动

11,高二生物教研活动

12,生物优秀论文评比

13,中小学体育检查辅导

14,职教语文教师公开课

15,教科研活动一次(课题结题)

16,承办市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评比活动(小学语文)

17,小学高段语文第二批"重培"对象课堂教学汇报活动

18,小学4—6年级数学竞赛

19,小学低段数学教案评比

20,小学电脑课教研活动

(05年一月份)

做好期末考试工作(物理)

初中地理学科论文篇(10)

二、地理学改造的理论基础

1.学习苏联地理学

上世纪50年代,苏联的科学分类体系被中国的科学家广泛接受,在这套分类体系中,地理学被分为自然地理学和经济地理学两个二级学科,其中自然地理学被归为自然科学,经济地理学归属为社会科学,就此一个统一的学科被分成了两种性质不同的分支学科。1938年斯大林撰写了《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文,该文指出“地理环境无疑是社会发展的经常的和必要的条件之一,它当然影响到社会的发展—加速或者延缓社会发展进程。但是它的影响并不是决定的影响,因为社会的变化和发展比地理环境的变化和发展快得不可比拟地理环境不可能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的原因,决定的原因”[7]斯大林的这篇著作在上世纪50年代前后对中国地理学界影响是很大的。1948年,徐特立在河北平山七幺村地理学座谈会强调地理学者要学习斯大林的《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使新中国地理学有一个坚实的思想基础。新中国建立之后,该著作在马克思主义地理学的建设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被大量的引用和借鉴。1954年南京举办的苏联先进地理学理论学习座谈会上指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奠定了地理学的理论基础地理环境及人口增长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生产的三个特点,这一切都对地理学有极其深刻的影响,从此,资产阶级地理观点,如地理环境决定论等受到了致命的打击”[8]从1953年开始,中国出版界开始系统地翻译、出版苏联学术著作。截至1957年底,“仅地理学的两大分支学科之一,经济地理学就翻译出版了40多种名著和二三百篇有关经济地理学的论文。”

2.地理学的阶级性

新中国建立初期,地理学的改造首先是开始于对西方传入的地理学中“资产阶级”地理学说的批判。在被批判的地理学理论中,有些理论在1949年以前的旧中国就已经遭受到了批判,如地理环境决定论和地缘政治学等。而民国后期比较流行的人地关系论在这次批判运动中也没有逃脱被批判的厄运,该理论认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相互作用,自然环境常常支配人类活动,人类活动也常常利用自然环境。这场对西方地理学思想的批判运动,是“基于新时期提出的地理学是一门具有阶级性的科学这种认识。”[11]当时有部分地理学者认为地理学“是一门有阶级性的科学,我们从比较过去与现在地理科学服务的对象和宇宙观,来挖掘地理学的阶级性”[12]“虽然地理现象,如山脉、河流、土壤、岩石等是客观存在的,没有阶级性,但是从事地理学研究的人是有阶级性的,地理工作者的阶级性决定地理学的阶级性。”[13]就当时的环境来说一切科学都是为政治服务的,所以一切在资本主义国家产生的地理学理论自然也就有了阶级性,都需要彻底批判并改造的。

三、地理学改造的方式

1.学术批判

建国初期,很多刊物和报纸上都刊载了批判旧地理学思想,建立辩证唯物主义地理学的文章。在这些刊物中《地理知识》和《地理学报》的影响是比较大的。其中《地理知识》基本上成为早期批判“非马克思主义地理学”的主要阵地。(1)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非马克思主义地理学”的批判上世纪50年代初,大多数地理教育机构仍然使用民国时期的教材,继续按照旧中国的教学内容讲授地理学知识,针对这种情况一些进步的知识分子利用报刊、报告、演讲会、学习会等方式自发地批判地理学中存在的“资产阶级学术思想”和“唯心主义思想”等“非马克思主义”的地理学思想。批判具体内容涉及地理环境决定论、人地关系论、地缘政治学、种族优越论、马尔萨斯人口论等。1950年光明日报上刊载《地理学界的思想革命》一文,该文指出“自竺可桢氏把欧美法德的地理学输入中国,全国地理学界始终囿在环境或然论的气氛中,看不到其他思想。”[14]其后《地理知识》杂志相继刊登了多篇文章批判地理学中“资产阶级学术”和“唯心论”的思想。如《对于旧地理思想的批判—建立正确的人地关系观念批判》指出“何以这种思想(地理环境决定论)是错误的呢?因为他们忽视了人类的劳动过程是决定人类社会的力量,而误把自然当作人类的主宰”[15]。另外,在《论白吕纳(JeanBrunhes)的人地学思想》一文提到“就一般而论,他们的思想是不够进步的,因为在本质上他们的观念是从唯心论出发的。他们认为人地相互适应可使人类进步,忽视了人类劳动和社会本体的作用。”[16]上世纪50年代初期一些在京的地理学界人士共同发起组织了“地理学双周座谈会”,该座谈会成立之初就指出“这种座谈会的目的是促进地理教师思想的进步,批判资产阶级地理学思想,提高教学质量。”[17]总体而言,这一时期的地理学批判是在适应社会发展基础上的一种批判,此时的批判基本上属于一种学术思想的批判。(2)批判“唯心主义”浪潮中的地理学批判地理学经过新中国建立初期的批判之后,人文地理学的部分涉及“非马克思主义”内容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基本上已经停止,然而到“1953年之后,在“学习斯大林同志的(地理学)观点”的条件下,对人文地理学的批判加速了。”[18]其后伴随着全国性的批判唯心主义浪潮的开始,对地理学的批判达到了高潮。1955年6月中国地理学会南京分会召开批判唯心主义思想座谈会,在这次《座谈会》上有学者指出“地理学界对唯心主义思想的批判应从三个方面入手第一,学术思想上,如赫特纳(Hettner,Alfred)、白吕纳(Jean,Brunhes)等的唯心主义思想的影响还未能彻底清除掉,有时还不自觉的表现出地理环境决定论的思想,有必要彻底进行批判”[19]另有学者在会上发言指出“由环境决定论发展而成的法国人地相关论实质上和环境决定论是一丘之貉。”([19],p.172)曾有学者对这次会议给予高度的肯定,认为“到会者一致认为宣传唯物主义思想,批判唯心主义思想的运动是思想战线上的斗争,其目的是为社会主义建设扫清道路,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同时,又联系胡适派唯心主义思想和个人思想实际,对资产阶级伪科学的地理理论和思想方法进行了批判。”[20]1956年《地理学报》上刊文《为帝国主义服务的人文地理学》该文“揭露了人文地理学的反科学的理论与概念,批判了它的唯心的、形而上学的方法论,并分析了它的本质和欺骗性,无可置辩地证明它是直接为帝国主义服务的。”[21]同一期的《伪科学的白吕纳人地学思想》也指出“人地学是建立在唯心论哲学基础上,为资产阶级服务的地理学派之一。人地学的全部观点同建立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础上的科学的经济地理学背道而驰。通过帝国主义走狗、披着地理学家外衣的反动政客张其昀等的传播,人地学成为我国解放前地理学界的一股主流。张其昀等人地学的积极贩卖者大量出版人地业书,进行讲学宣传,以达到毒害广大群众、为帝国主义与官僚资产阶级效劳的目的。而广大正直的地理学家亦深受人地学反动理论的束缚,不自觉地参加了人地学的宣传工作。”[22]这一时期还出现了多篇批判地理学领域唯心主义的文章,如《为反动派服务的资产阶级伪科学的地理学》、《地理学、逻辑学的阶级性》、《唯心主义和地理学》、《葛德石反动地理学思想的批判》等。

2.高等地理教育的课程改革

解放前,旧中国的地理教育比较落后,虽然高等学校中设有一些地理系、科或相关的系、科,但是颇具规模的却较少,各高校的地理教育普遍存在着师资不足和设备简陋的情况。而地理教育的教学内容讲授的大部分都是欧美地理学的内容,实地考察较少也脱离了实际的需要。1950年7月中共中央教育部下达了《关于实施高等学校课程改革的规定》明确指出“现有的高等学校课程中相当大的一部分内容还不是新民主主义的还不能符合新中国建设的需要。为此必须实行有计划有步骤的改革,达到理论与实际的一致除废除政治上的反动课程,开设新民主主义的革命的政治课程外还应该根据精简的原则删除那些重复的和不必要的课程和内容。”[23]在这样的指导思想的影响下,各门学科的课程改革逐渐开展。1951年2月,教育部召开了理工学院气象、地理、心理、纺织等5个系的课改会议,制定各系科的课程草案,经过几年的调整之后到上世纪的50年代中期各院校的地理系课程基本趋于稳定。此时的地理学高等教育分为综合性大学的地理教育和高等师范院校的地理教育,以综合性大学的地理教育为代表,地理学被分为自然地理专业和经济地理专业。根据专业的不同,学生修习不同的课程,在这场课程改革的背后,地理学的课程设置出现了两方面的弊端“一方面把地理学分割成自然地理学与经济地理学且取消了人文地理课程,这种情况导致人文地理学方面的发展受到了严重的阻碍;另一方面过分的强调政治课,地理专业的基础课大量减少,这种情况是不利于地理教师的专长充分发挥的。”[24]

3.高等地理教育机构的重新布局

近代中国高等地理教育的发展是比较缓慢的,上世纪初期只有北京、南京等高等师范院校设有史地部,直到1921年,竺可桢在东南大学成立了第一个地学系(其中包括地理科)。至1929年南京中央大学(前身东南大学)和广州中山大学都设立了地理系。不久之后,北京师范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高等学校纷纷设立地理系、地学系或史地系。直至新中国成立时全中国共有21个高等院校设有与高等地理教育相关的地理教学单位。1952年6月新中国开始了大规模的院系调整,这场调整把民国时期的“欧美式”高等教育体系改造成“苏联模式”高等教育体系。在院系调整的过程中,高等院校的地理教学单位至1956-1957年间全国有“5所综合性大学、3所师范大学、19所高等师范学院和7所师范专科学校设有地理系、科以及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地理教研室,共有地理教学单位34所。”([24],p.104)就地理学的高等教育来说,“1956-1957年度的统计在校学生有6700人以上,比1949年增长了12倍;教学人员(包括教授、讲师、教员、助教)共达到900人以上,比1949年增长了5倍。在1956-1957两年间,高等学校教师提出的地理科学研究题目共有718个。”[25]客观的来说地理教育的规模较解放前有了显著的提高。但是增加的院校中以师范院校为主,而新中国建立初期师范院校的培养目标主要是培养中学教师为主。

4.科研机构的重新调整

(1)接收中国地理所与筹备中科院地理所1940年中英庚款董事会拨款在北碚建立中国地理所,黄国璋担任地理研究所第一任所长,成立之初的地理所下设四个组,分别为自然地理、人生地理、大地测量和海洋四组,但至1943年大地测量组和海洋组先后同地理所分离,地理所实际上仅剩下了人生地理与自然地理两个研究组及部分行政部门。到1949年南京解放时,地理所留在南京的是以周立三为首的9人和一部分的图书、资料和设备。1949年5月南京军事管制委员会接收了原地理所,然而被新政府接收之初,并未确定该机构的归属问题。此时地理所的主要任务是“积极参加各种政治学习,学习共产党中央和主席各项文件政策,学习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扬弃旧社会不合适的旧思想等地理所的人员参加了这种形式的思想改造,以适应新的社会需求。对于这种政治学习,地理所人员都主动热情参加学习,讨论旧社会地理学界存在的脱离实际、不接近人民、门户之见、地理环境决定论等旧意识,应予以扬弃并探寻地理学新的发展道路。”[26]1949年7月,周立三应邀去北京参加全国自然科学工作者代表大会的筹备会,会议期间部分地理学家在北平召开了一次地理学者座谈会,该会由黄国璋主持,竺可桢、张星烺、王成组等十余人参加,竺可桢在会上提出“中央研究院和北平研究院将来改为国家或人民研究院,应包括一个地理研究所,专门研究几个问题,获得与会者的赞同。”[27]1949年11月中科院成立后,在竺可桢的关心及多位地理学家们的支持与努力下,中科院接收了地理所,就此中国地理研究所进入了中科院地理研究所的新时期。但此时的地理所规模很小,人员、设备很少,在建制上是无法直接建所的。就此中国科学院成立了一个由竺可桢负责的地理研究所筹备处,在筹备时期“地理所的研究人员积极参加中国地理学会的学术活动与科学普及工作,主要是支持与参加《地理知识》和《地理学报》的编辑工作。”[28]中国科学院地理所在1953成立之初只设立了地理组和测量组两个组,人员和设备也得到了相应的补充。初期的中科院地理研究所分为南京、北京两个部分,南京是地理研究所,北京设立了中科院地理研究所北京工作站。至1956年由于科研发展的需要,中科院地理所相继成立了自然地理组、经济地理组和测量制图研究室。“到50年代末期,仅中科院就建立了十几个地理学研究机构。”[29](2)南北地理学会的合并解放前,中国地理学界有两个全国性学会组织,一是1909年张相文在天津创立的中国地学会,1912年该会迁至北京,抗战期间该会停止活动,抗战胜利后由张星烺、黄国璋等人重建该学会;另一个是1934年翁文灏、竺可桢等在南京筹建的中国地理学会,抗战期间该会依然在后方活动,抗战胜利后返回南京,胡焕庸为此段时间的地理学会理事长。1949年7月,参加中华全国自然科学工作者代表会议的地学会代表黄国璋和王成组以及地理学会的代表李春芬、任美锷和李旭旦等共同商议决定南北地理学会合并。这年的7月17日黄国璋召集了一次由南北地理学家十余人参加的地理学会座谈会,在这次会议上竺可桢根据党中央对科学团体发展的指导方针,提出现在是人民时代,地理学要发展,首先必须打破门户之见;到会的人也都纷纷签名决议将张相文创立的中国地学会与在南京建立的中国地理学会合二为一,同时对开展地理研究、加强地理教育等表达了殷切的期望。“早餐后参加黄海平召集在平地理工作者会议。到余述及中国地理界外边之所以缺乏认识之原因;应努力之方向,唯有成绩才可使大家相信地理学之价值;最后述主义应祛除次任美锷报告,郭敬辉述地理环境论者之不合时代余主张全国地理工作者学会名称之不相宜,主张用中华地理学会。”[30]1950年初地学会和地理学会先后召开理事会,同意两会组织上合并,名称用中国地理学会的名称,会址由南京移至北京,推黄国璋任理事长。“在余房中开地理学会理事会,到黄海平、王成组...今日推黄海平为主席,决议推海平为理事长请任美锷为总编辑,与北京地学会决合并,黄海平为组织部主任。”[31]至此,原中国地学会和中国地理学会结束了它们的使命。

上一篇: 财务工作对公司的贡献 下一篇: 中小企业投资管理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