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药理学的理解和看法汇总十篇

时间:2024-01-03 14:36:30

对药理学的理解和看法

对药理学的理解和看法篇(1)

1 “君臣佐使”理论的局限性

就方理而言,方剂学界对某些方剂君臣佐使的划分还存在很多争论,如芍药汤是否以芍药、炙甘草汤是否以甘草为君药之争的问题,一直有不同的看法。再如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有的教材认为麻黄和石膏共为君药[3],有的则认为麻黄为君药、石膏为臣药[1]。而从临床实践看,“君臣佐使”的理念难以具体实施,操作性差。临床医生在处方时,更多的是侧重药群的使用,如见到温热邪毒而致发热、咽喉肿痛、头痛、舌红、脉数的热毒证,选用清热解毒的药群如金银花、连翘、板蓝根等,再加上清利咽喉头目的药群如桔梗、甘草、牛蒡子等,而很少、也难以对每个患者的处方都进行君臣佐使的划分。

因此,笔者认为,把“君臣佐使”作为组方原则和组方结构都有其合理性的依据。但如果方剂学组方结构中引进“药群”的概念,对于阐释复杂方剂(大方)、临证使用和组成复杂方剂似乎更具有理论和实践上的指导意义。

2 “药群”概念及其与方剂学“君臣佐使”组方原则的关系

2.1 关于方剂“药群”概念

方剂的“药群”是指体现一定治法、针对某病或某证的药物集合。引进这一概念后,某些具体的方剂就可以看作是“药群”组合而成的有机整体。这种药群从组成上看可能是一些药物的组合或者基础方剂,功效上可能是功效相近或相反的药物集合,主治上可以划分为“证药群”或“病药群”。如八珍汤,按照组成可分为四君子汤药群和四物汤药群,按照功效可分为补气药群和补血药群,按照主治可分为气虚证药群和血虚证药群。

2.2 “药群”与“君臣佐使”的关系

“药群”概念的提出并不意味着君臣佐使组方原则完全没有意义,二者不可以互相代替,君臣佐使仍然具有理论和实践上的指导意义。

2.2.1 药群中存在君臣佐使 “药群”概念提出后,方剂可以看作是在辨证论治原则指导下、针对具体病证、由不同药群构成的有机整体。诚然,我们也可以把方剂看作一个系统,是在组方原则指导下组成的有机整体,由若干个小的系统(药物)构成。一首方剂的功效不等于各个单个药物功效的简单相加,而是各具特色药物组成的功能有机体[4]。也可以这样理解,在方剂这个有机整体中存在着不同的系统(药群或基础方剂),因此,药群中也就存在着君臣佐使药物。如清瘟败毒饮这个方剂中就存在清气分热药群(白虎汤)、清血分热药群(犀角地黄汤)和清热解毒药群(黄连解毒汤)3个基本药群(基础方剂),而每个方剂中都有其各自的君臣佐使药物。

2.2.2 方剂中存在着君药群、臣药群、佐药群 就具体病证而言,很少有单一病证者,多数情况下存在着兼病或兼证;与之相对应,针对具体病证的方剂就存在着针对主要病证的药群(君药群)和针对兼杂病证的药群(臣药群、佐药群)。如逍遥散主治肝郁血虚脾弱证,也就是说这首方剂的主治病证存在着肝郁主证、血虚和脾弱兼杂证,重在疏肝,兼以健脾养血,其相应的药群则为疏肝解郁君药群(柴胡、白芍、当归、薄荷、甘草,实际上为四逆散加减)、养血药群(当归、白芍,实际上为四物汤加减)和健脾药群(白术、茯苓、甘草、煨生姜,实际上为四君子汤加减)的臣药群和佐药群。因此,方剂中药群存在着君、臣、佐等地位的不同。

3 “药群”概念提出的意义

3.1 有利于剖析方理方义

自从成无己《伤寒明理论》把方剂按照君臣佐使进行剖析后,君臣佐使成为阐明方理的主要理论框架,但某些方剂君臣佐使的划分还有很多的争论。如果引进药群的概念,其争论自然迎刃而解。如芍药汤主治湿热痢疾,在第5版《方剂学》中芍药作为君药[5],而在邓版《方剂学》中则以黄连、黄芩作为君药[3]。如果采用药群进行方理解释,就可以划分为清热燥湿药群(黄连、黄芩、大黄)、调气药群(木香、槟榔)、行血药群(当归、肉桂),这样既可忽略君药之争,不会使整首方剂失效,而且使方剂的结构更加清晰;同时明确了以芍药为君药是重在言其病机,以黄芩、黄连为君药是重在言其病因。

3.2 有利于指导临证遣药组方

临证组方、用方是医生临床水平的重要体现,但如果一个医生每天面对50甚至100个患者,开出的处方都要考虑君臣佐使的话,恐怕心有余而力不足,也难以实行。但是,如果医生抓住主要病证和兼杂病证,在“药群”概念的指导下,就比较容易且能迅速拟方,而不必考虑君臣佐使。如对于夏秋之交,脾胃伤冷,水湿内盛,水谷不分而出现泄泻如水、小便不利的病证,只要抓住湿困中焦脾胃和湿盛膀胱气化不利,就能确立化湿和胃和利水渗湿的治法,并自然地把平胃散药群和五苓散药群和在一起构成胃苓汤处方,而不必去费时费力地考虑君臣佐使,从而大大提高诊疗效率。

3.3 有利于拆方研究

拆方研究是目前中医方剂研究中比较常用的方法,按照君臣佐使进行拆方研究重在阐明不同药物在方剂中的作用和地位。由于很多方剂尤其是药味较多的方剂,其君药难以确定,而采用“药群”的概念后,就比较容易进行拆方研究。如对治疗少阳阳明合病的大柴胡汤进行拆方研究,按照君臣佐使进行研究,就显得杂乱;而按照药群划分拆方,可以将其划分为治少阳病药群(柴胡、黄芩、半夏、生姜、大枣,实际上为小柴胡汤加减)和治阳明病药群(大黄、枳实、芍药,实际上为大承气汤加减),这样就相对简单明了。

3.4 更好地体现依法统方

治法是组方的依据,方剂是治法的体现,从这个意义上讲,方中有法,《医学心悟·医门八法》:“一法之中,八法备焉,八法之中,百法备焉。”从治法角度看,方剂也可以看作不同治法的载体;反之,创立新方,就要善于把不同治法进行组合。如清代著名医家王清任把疏肝法和活血法进行有机结合创立了血府逐瘀汤(方中有四逆散药群和桃红四物汤药群的加减)、把补气法和活血法进行结合创立了补阳还五汤(方中有当归补血汤药群和桃红四物汤药群加减),这两个方剂都成为临床疗效突出的名方。

总之,“药群”概念的引入,可大大简化方理,明确方剂的结构,对于弥补君臣佐使理论之不逮,阐释方义、指导临证遣药组方、创制新方和拆方研究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 谢 鸣.方剂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3,55.

[2] 林 渊.对《方剂学》7版教材中方剂组方结构的质疑[j].福建中医学院学报,2006,16(1):60-61.

对药理学的理解和看法篇(2)

一、引言

药剂专业的药理学课堂教学目前仍基本延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而且课程内容的设置对药剂专业学生来说针对性较差,已经不能满足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为了帮助药剂专业学生将来能更好地胜任药学服务工作,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出了药理学课堂上运用情境教学法的探究。

二、研究目标

①探究药剂专业药理学课堂中情境教学法的教学设计;②探究适合情境教学法的教学实施方案;③完善日常教学评价及学生能力考核体系。④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第一,研究对象。将2014级、2015级药剂专业两个班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一个班为实验班,另一个班为对照班,均由大约50名学生组成,他(她)们在年龄、性别和入学成绩等方面没有明显差异。第二,研究方法。首先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调研,发现目前药剂专业药理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然后对两个班学生实施教学,其中实验班采用情境教学法进行教学实验,通过多种评价方式对教学效果进行汇总,分析;对照班采用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讲授为主,通过提问和考试的方式来检验教学效果。

三、实施过程

第一,调研阶段。其一,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对药剂专业在校学生从对药理学的兴趣、课堂气氛活跃度、授课内容重点突出程度、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与临床联系情况、自主学习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几个方面进行了调研。通过调查结果来看,目前药剂专业学生对药理学课程学习兴趣不高,学习的积极性不强,自主学习、解决问题及团队协作的能力较差。但是这种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在重点知识的把握上还是有一定的优势;其二,对药学服务岗位上实习学生从药理学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药学服务岗位的衔接度、药理学课堂上开设的技能实践与药学服务岗位的匹配度、处方审核和处方调配的熟练程度、与患者沟通的能力、患者的几个方面进行问卷调查及座谈讨论。通过调查结果来看,仅通过药理学的课堂学习,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没有与实践相融合,难以很快适应实习工作。另外,学生在药学服务过程中与患者及家属沟通的技巧在学校学习过程中也没有得到规范的训练,进入工作岗位完全按照个人的理解和尝试开展工作,不免有些被动。这些都直接影响到学生的顶岗实习和就业后对药学服务工作的适应。第二,教学设计思路。基于以上调查分析,决定在药理学课堂中引入情境教学法,从两个方面对药剂专业药理学课堂进行教学改革试验:以药师岗位典型工作任务为导向开展情景教学;以技能为中心实施全面的药理学考核机制。[1]第三,情境教学法教学流程。在药理学课堂中,情境教学法将采用以下五个方面开展教学,具体教学流程如下:第一环节:教师布置课前任务、提供情境资料。学生搜集相关资料、熟悉情境内容。本坏节目的在于通过完成课前任务,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拓展其创新思维。第二环节:教师提供教具,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本环节目的是通过诸如药店“问病卖药”情境中药师与患者的角色扮演,使学生生动地了解药学服务流程,同时导入本课内容。第三环节:教师为学生划分小组,学生进行分组讨论、解决情境中的问题。本环节为了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四环节:各组学生分别展示讨论结果,教师点评。本环节为了引导学生总体概括知识,形成统一的认识和结论。第五环节:学生自主总结,教师总体评价、强调本课重点。本环节让学生自主总结本课的重难点,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

四、实施效果

课程实施一段时间后,对两种教学方法下的实验组和对照组从学习兴趣、掌握知识情况、知识面的扩宽、综合分析和逻辑思维能力、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语言表达和人际沟通能力、对药学服务工作的适应情况七个方面进行了调研。了解两组学生在学习态度、专业知识的学习、能力与素质三个维度的情况。[3]通过调查情况来看,情境教学法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通过自主查阅资料,获取信息,明显拓宽了知识面;围绕情境为中心的课堂讨论,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药学理论知识;培养和增强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以适应药学服务的岗位要求。另外,实验组的综合考试成绩也明显优于对照组。可见,情境教学法在推进药剂专业药理学教学中是有一定优势的。

参考文献:

[1]王丽.以药学服务为核心的高职药理学教学改革.[J].56-57,卫生职业教育2011

对药理学的理解和看法篇(3)

对于西药中药化的研究在中药药理和中药临床的研究内容, 首先要明确中药和西药之间存在的差别, 即二者之间存在的不同。若不能明确二者之间的关系是很难深入研究西药中药化发展的, 从现在的研究看, 对于中药药理和中药临床研究存在较大问题, 主要也是在中药和西药的范围上存在模糊区域。中药, 是我国传统中医发展中的药学统称;而西药, 则是西方医药发展过程中的药学综合。不论是中药还是西药, 究其药理研究主要还是从其所有药学中的属性发展。因此, 西药和中药在本职上看具备的是两种不同的药理属性。西药既不具备中药药性特质, 所以对西药药学进行宽范围研究中, 可以对重要药理和中药临床进行研究, 通过二者研究得出中药药学发展中的特殊性, 基于目前世界上对中药没有明确的使用范围和判断, 在西药药学理论研究中加入重要药学发展特性研究有利于现代药学的系统化、规范化和全面化发展。因此, 对西药中药化的研究对今后世界药学研究具有重要研究价值。

1 西药中药化成为现代中药发展新途径

不仅我国, 西方各国的专业学者在近些年也着重对我国中药进行研究, 立足通过现代化的分析方法和临床观察, 通过中药研究出新西药。但从研究看, 这对中药的研究实际上是根据中药某一单一属性和复合属性进行的生物活性综合, 其最后的结果都是中药的西药化。如长期发展必然导致中药临床无药可用, 我国中医也很难有建设性发展。从现代科学发展角度, 中药属性不应被“利用”或是为西药药理研究提供服务, 而是应当在现代科学中积极促成中药发展, 即西药中药化[1]。

西药的主要特点在于能在西药药品中明确标注出西药成分、比例。因此, 西药中药化后, 中药所占比例、成分也能被明确标注出来。目前世界上西药中药化的药品千百种, 若可以明确标出药品中药物成分, 则可以通过药性中共性进行药性属性分类, 如温性药、化合物等。以中药中著名药品人参为例, 由于我国中药并不是未对内部成分进行研究, 而是根据多年对人参的使用及临床经验判断人参属性。所以, 人参内部具体成分是很难判断的。现在在中药药理和临床研究基础上融入西药药理, 可以通过现代技术对人参进行生物活性分解、成分、对人体作用进行分析研究, 因此说西药中药化是现代科学发展新途径[2]。

2 西药具备中药基本内容是实现西药中药化的关键

首先, 无论是西药还是中药, 其存在的根本目的都是防治或解决人体所面临的疾病, 并且中药和西药都是属于化合物构成。这就说明, 中药和西药二者服务对象一样, 并且二者具有生物活性的统一性, 都以化合物分析为构成要件, 能有效观察和释放化合物, 便于人体吸收, 改变疾病状况。基于中药和西药无论是构成属性还是服务对象可以得出结论, 中药可在西药药理基础上进行转变, 成为西药, 西药也可以在中药药理基础上进行转变, 成为中药。其次, 从中药的发展历史看, 我国中药药品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 而是在不断发展、研究、实践中演变为今天的中药药品。在发展中, 中药基于不同物品的属性, 赋予其治病功能, 成为中药, 充分证明中药药理研究的广泛性。如我国的藏药、蒙药, 都是在了解其有一定生物活性, 但并不了解具体活性内容, 因而被放入到中药药学理论的研究范围, 重点以中药临床为主要研究方面, 待研究成果出炉后被确定为中药。基于中药的广泛研究, 西药也可以认定为有一定的生物活性, 但并不了解具体西药中含有的活性成分, 因此, 可以被纳入到我国中药药学理论研究之中, 成为我国中药研究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3 中药药理和中药临床研究是西药中药化的研究方法

①临床研究具有实践性, 因此要研究西药中药化, 中药临床研究必不可少[3]。从中药研究理论中可以看出, 人体在使用中药后分为两种情况, 一是治疗作用;二是毒害作用。所以, 中药使用中可以将其理解为, 某中中药药品可以使热证患者痊愈或好转, 也能使寒症患者使用后毫无帮助甚至出现其他更为严重的后果, 可以判断该中药不适于寒症患者, 属寒性药, 乃驱热解毒之用。这种通过实践能取得用药认知、了解用法、明确属性、避免出现错误的药用方法即为临床中经常使用的方法, 对西药中药化也可使用。②西药的研究大多基于临床观察, 所以对西药中药化研究可以使用大体方法。即针对某种疾病进行西药治疗, 在使用西药的后期工作中一直采用中药药学理论和临床观察的方法, 研究西药和中药对相同患者的药学使用情况判断上的不同, 以此可以作为西药中药化研究的基本内容。需要明确一点, 西药对患者的使用要进行中西药的分别判断, 这有这样才可保证在客观基础上的合理研究。最后, 中药西药化可以采用文献研究方法进行研究, 文献都是在专家学者多年观察和研究基础上的著名论断, 在相关文献基础上进行西药中药化的研究理论价值更强。临床研究告诉作者, 这是一个漫长的工程, 如对某一论断进行研究从新进行必然耽误更多时间, 这时文献研究就体现了其价值, 为西药中药化研究提供更多中药药理学和中药临床的相关研究。总结目前世界各国在中药和西药, 相关成型的文件资料丰富, 对西药中药化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4 小结

伴随现代社会发展, 我国医学发展更倾向西药和西医治疗方式, 中药发展规模和影响较西药相比存在明显差距, 但经过实践证明, 我国中药药理及中医治疗方式更符合节气、人体结构规律发展, 更具科学性。尽管目前西药中药化发展进程较慢, 但随着对中药药理研究深入, 西药中药化发展趋势成为必然, 今后必然能够使西药实现全方位的中药化。

参考文献

[1] 王思文.西药中药化实验方法研究.西北大学, 2014.

对药理学的理解和看法篇(4)

1 中医药发展现状的战略评述

1.1 从“出口创汇”到“重铸中华医魂”

从1992年至今,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医药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已经从战略层面研究了15年,对中医药的继承、创新和发展问题进行了全面性的分析,有关研究成果大部分都收录在《中医战略》(中医古籍出版社2007年1月)一书。从徐绍颖研究员主持的第一项国家软科学研究课题“促进中医药出口创汇的战略与政策研究”开始,课题组就建议国家制订并实施“弘扬祖国传统医药学工程”。但是,这一“工程”的推进并不是一帆风顺的,通过“现代化”的路径对中药的现代创新没有取得预期的目标。在经过“反思”之后,课题组将战略研究的重点转向了确立中医药的战略主体地位方面。在2003年关于《中医药战略地位研究》的总报告中认为,中医药目前处于从属地位,难以发挥自己的作用;而实际上中医药具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应该重新确立其战略地位,建立以中医为主、中西医并重的医疗保健体系。可以说,正是由于论及到中医药不能自主发展的痛处,课题组的研究报告才得以在社会上产生广泛影响,并促使国家决策部门及时决策,使得中医药能够直接参与到SARS、艾滋病等重大传染性疾病的防治工作中。在随后的研究中,课题组又对中医药的教育、科研、临床、方法论及其对农村医疗卫生的支撑作用进行了调研,认识到真正确立中医药的主体地位,必须有赖于中华文化主体地位的确立,因此在2005年课题的总报告中提出了“重铸中华医魂”的战略目标。我们看到,实现这个目标不仅需要对中华文化的“新认识”,而且需要基于思维方式根本转变的人们行为方式的转变,需要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的顶层设计。而后者的“设计”离不开对中国与世界关系的把握,并需要对“出口创汇”的能力进行“基本建设”。

1.2 从“再造‘病人’”到健康观念的重建

调研结果表明,目前中医药的实力和根基已经大大削弱,其现展已陷入全面危机状态。与战略主体地位的重建相关,造成这种危机的主要表现是中医药理论主体、实践主体和政策主体的缺失,即在理论层面没有重视中医药的原始性创新性质,在实践层面没有遵循发挥中医药疗效的基本规律,在政策层面没有做到以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为导向,从而使中医药在整体上处于“悬空”状态。

按照波兰尼的看法,造成这种“悬空”状态的根本原因在于客观主义知识论的虚伪性,最典型的表现是认为中医药“不科学”。因此,长期以来,人们就以“科学”的理由对中医药的理论、实践和政策进行了重构,实际上也就是把中医药在整体上作为一个“病人”看待,成为中国社会改造运动的一个缩影。杨念群教授认为,“中医的存废及其命运已经与更广义的‘社会革命’主题建立了相互呼应的关系。”由于“社会革命”是全面的且具有“政治正确性”,力图使中国摆脱全面危机,因此,出于需要,这种“社会革命”“不但大量吞噬传统乡土社会中相对自主的社会自发力量,而且以惊人的速度规训出了中国人的新型政治意识。在这个意义上,把中医的个体化游动形式通过‘卫生行政’的途径整合进现代医疗系统,就成为中国近代‘社会革命’行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日益成为以政治手段处理全面危机的一种有效方法。中医最后是否具有合法性的标准,也越来越取决于其对这种被现代政治包装过的新医规训的认同程度。”

无独有偶,杨煦生认为,“必须置于现代性和全球化的视野之中”来把握中医的现代命运,而对现代中国来说,面对“世界”的“失魅”,中医的危机实质上属于“内部危机”:

中医的根本危机毋宁说是内部危机、自毁江山的危机,并且毁得充满真诚和善意。中医能否持存,从社会学意义上,首先当然依赖于是否有制度性的自觉和立法的保障,是否能恢复其自主机制、自然文化生态,以继续应对各种意识形态化“现代魔魅”的侵扰。真正深层的问题还在于,中医的生命力的保持,更是端赖于对与巫文化连接的那条脐带的悉心呵护,端赖于对生命的整体性和有机性的把握和坚持,端赖于对其自身发展史的不同形式的理性化成果的理解和发展。而这一点是否可能、如何可能,这才是问题所在、危机所在。在这个已经失魅的世界里,古典世界观的崩溃、神话式的和诗性的世界图景的消弭,实际上绝不仅仅是一个哲学课题或美学课题,而是一个赤裸裸的生活问题。失魅所指的,就是古典式的整体性和有机性崩溃之后,人的外在世界和内在世界都同样支离破碎的这么一种无情的事实。就中医而言,如何应对现代生活对外在生态和内在生态的破坏和重构、对心理生活和心理结构的改塑,这才是真正的挑战性问题。

如今,自主创新在我国具有基于全球化意义的“政治正确性”,成为我国未来发展的基本战略。在我国目前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之中,中医药被列为保障人民健康的重要领域。从原理上看,这一规划的实质性意义是将国家战略与个人的健康战略通过“自主”的方式联系在一起,从而使“健康重建”成为可能。虽然从内在性质上看,中医药具有广泛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的意义,但是从实践上尚需要从已经形成共识的中医药对健康的贡献着手,通过其对健康观念的重塑以及对健康促进的贡献,在恢复其作为“健康医学”的基础上,才能担负起使世界“返魅”的历史使命。

2 健康共享与中医药的全球化

从“中医药”一词出现的频率来看,当代世界和社会对中医药的关注度在逐渐增强,尽管关注的方式各有不同。就整体情况的发展走向来分析,尽管人们对中医药的“科学机理”尚不能充分理解和肯定,但是中医药的有效性正在成为其科学性的代名词,帮助人们消除多年来难以自我认同的心理障碍。如今在中国,中医药的发展得到了不同以往的重视,人们将其与中国文化和中国科学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视为一个不可分的荣辱与共的命运共同体。而且随着世界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中医药的新形象和新价值不断得到发展,人们认识到,中医药既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提升我国科技竞争力的可选择的路径。综合来看,人们之所以能够突破老眼光而从不同的角度增加中医药的含金量,是因为人们的思维方式改变了,从而得以逐渐看到了以前被偏见遮蔽住的中医药的原貌。实际上,对于生活在当代世界的人们来说,中医药的原始面貌只是想象,思古之幽情虽然有助于淡化时间的作用,但是要真正把握中医药的性质还是需要文化和哲学的帮助。因此,当我国政府在国际科技合作规划中强调中医药的原创性时,我们需要以文化和哲学的方式看待已经发生和即将发生的变化。

在全球化作为一个时代特征对中国的影响日益加深之时,中国政府提出了加强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从表面来看,虽然这个与改革开放相衔接的大战略的制定和实施与发达国家的核心技术控制相关,但是从全球化的内在逻辑来看,实际上这是中国对世界贡献方式的转变,或者说,这是中国对全球负责任的一种体现。而最彻底的贡献方式就是拿出我国最具原创性的知识体系。因此,在国务院刚刚颁布《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之后,科技部就联合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专门制定了《中医药国际科技合作规划纲要(2006-2020年)》。在这个于2006年7月3日印发的文件中,中医药的“原创性”成为显示其作为原创知识体系潜力和优势的“根基”。正是源于“原创性”及其潜力,中国政府选择了以中医药作为“突破口”,带动科技竞争力的全面提升: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数千年与疾病进行斗争过程中积累的宝贵人类财富,它以独特的视角认识生命和疾病现象,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了抵御疾病、维护健康的有效方法和体系,是目前保存最完整、影响力最大、使用人口最多的传统医药体系。中医药学是最有望以我为主导取得原始创新突破、对世界科技和医学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学科,中医药产业是我国具有原创性优势和巨大发展潜力的战略性产业。为充分利用全球科技资源,解决中医药现代化中的关键科技问题,推进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的进程,促进以中医药为代表的世界传统医药进入国际保健主流市场,并以此为突破口,带动我国科技竞争力的全面提升,促进中医药“走出去”战略的实施,特制定本规划纲要。

与其它关于中医药的文件和规划相比,这份文件的特别之处就是突出了中医药的原创性,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强调这个提法是因为我国在其它科技领域比较缺少原创性的贡献,原始性创新成为我国自主创新最薄弱的环节。不过,那些薄弱领域基本上属于物质科学的范畴,而在健康和医疗领域,如果能够正确看待、认识和应用我国自己的创造,那么相比之下,我国就有可能成为世界第一。因此,为了在新的形势下发挥中医药的作用,“以原创性为根基”就成为了纲要的首要指导原则。

回顾我国中医药的现展之路,我们感到,把“原创优势”作为“成功之本”来主导中医药的现代化和国际化,这种认识和提法来之不易。它表明,经过多年的曲折实践过程,理论界关于中医药现代化的道路之争、方法之争终于在更高的层次上得到了统一,达成了共识。在此之前的有关战略研究报告和成果中,学者们基于我国文化、科技、经济、社会,特别是人口众多的现实情况,对以原创性为基础的中医药的文化特性和科学价值已经作出了高度评价和战略性评估,认为这是未来时期中国发展战略的基础,具有基于原创优势的比较竞争优势。而在中国建立有自己特色的新型医疗卫生保障体系方面,中医药具有不可替代的比较优势。

在这些优势的基础上进行概括归纳,按照历史的惯性,人们在众多的可应用领域中发现,当今最能够发挥中医药优势的当属健康领域。因此,在《中医药国际科技合作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人类健康为本”被作为与原创性相协调的指导原则,表现出中医药的价值指向,其中“引导世界医疗健康模式的转变”成为理论上的“突破口”。当然,要具体做到“引导”或“引领”,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准备,在当前中医药处于非主流的状态下,这种提法也只是一种理论预设,而且这种预设是与“原创性”能否发挥分不开。考虑到在不少人看来中医药仍然只是一种本土化知识体系的情况下,依靠原创性能否具体开辟出其融入全球的路径?关于这个问题,我们从关于中医药国际化的定义中可以看到它的复杂性:

中医药国际化是指中医的诊疗思想、方法及科学性得到国际科学界广泛认同;中医、针灸和中药全面融入世界各国主流社会,并被广泛地应用到各国的医疗保健实践中;中医药的诊疗服务合法化,并被纳入各国的医疗健康保险体系;中医药诊疗活动所使用的专属物品在世界各国经正式注册成为药品和医疗器械;具有现代人文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医疗康复保健理念在国际社会得到广泛传播和普遍接受。

如果单纯从本土知识全球化的角度,我们看到要实现如上所述的中医药国际化,确实是一项巨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中既包括中医药在国际的本土化,也包括中医药在本土的国际化。中国政府要完成这样一项任务,若是仅仅从国家间竞争的角度出发,恐怕难以走出民族主义的樊篱。因此,这样的目标需要一项全球参与的巨大的知识创新工程来具体实现。

事实上,即便是国内中医药的现代化也早已超出纯粹地域的限制而成为一种国际文化交流的事件。只是在若干年的实践过程中,人们尚没有找到一条相互间有效交流的途径,反而使误解向越来越深的地方发展。因此在这里,开展中医药国际科技合作就自然成为推进现代化的动力,而促进健康则作为一种时代使命提了出来,从而使竞争的目的发生了变化。如果这种竞争是基于对健康贡献的竞争,那么我们可以说,一是这种竞争的目的是善意的,二是其手段也将是“和谐”的。在此之上,这种竞争就不仅是一种“共赢”的竞争,而且将是一种不与自然争利的文化事业。在这个方面,中医药对世界的贡献将是思想性的而不仅仅是技术性的。基于此种认识,我们对中医药的现展和国际合作与传播就可以看成文化现象和社会现象,而打破那种将中医药科技合作仅仅看成纯粹科学与技术协作的工具性思维方式。正是由于这种旧思维方式的限制,中医药的科学内涵才不能被现代社会普遍理解和接受。

其实,在寻找中医药被现代社会有效接受的途径时,科学内涵的揭示是必要的,也是应当下力气解决的一个基本问题。但是,考虑到问题的特殊性,特别是考虑到科学形态的具体情况及其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我们应当通过文化与科学的联系,找到一个和两者皆能够兼容的关键词,从根本上消除对话的障碍。因此,综合各方面的信息和情势,我们发现最能够与中医药的意义相匹配的倒不是“科学”,而是“健康”。我们通过一个实际例子来说明其中的转变。

2006年3月21日,在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曹春雨博士的陪同下,挪威科技大学的Odd George Nilson 教授来到科技部国际合作司进行合作接触,这位皇家教授在交谈中被问及为什么对中医药感兴趣时,他说西方国家已经在转变自己的认识方式。在此之前,人们是应用以科学为基础的方式看待和理解中医药,为此对中医药并不接受。但是,人们在癌症等疾病的驱使下,不得不逐渐建立起以实践效果为理解的基本方式。科学在中医药面前放弃了自己的傲慢,中医药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开拓了自己的发展空间。为此,Nilson教授一方面尝试对中医药的合作研究,另一方面他表示出在挪威教授中医药知识,开展基础知识普及的愿望。

这次会见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在当今世界的转型过程中,这种口述式的情景性启发远比权威刊物上的科学论文更具有基础性的价值。反观我们国家的具体情况,也正是由于“看病贵、看病难”等实际问题的解决不力才使得政府重新看待中医药作为卫生和健康资源的重要性。事实上,在保障健康的需求上,国内和国外具有一致性。正是对健康观念的不断深化,现代社会才在漠视之际,突然增加了对中医药的热情。但是,热情的增加不一定带来健康水平的提高,在热情之外,我们仍然要保持一种适度的理性,才能真正评价中医药对世界、中国以及每个人的意义和价值。因此,下面的说法应当具有中肯性:

与一般的需求相比,健康需求是最基础和最根本的。但是,当今科技手段所传达给用户的信息并不能满足健康需求。要实现“人人享有健康”需要工具、知识和道德的完美配合,否则只能半途而废。所以中医药的应用和推广实际上是科教文卫事业的整体推进,市场容量极大。改变一切阻碍中医药事业发展的体制法规,以其科技先导性质进行统筹安排,将会加速我国优势产业链的形成,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

这里把健康作为一种基础性的地位加以强调,认为在现代社会的条件下,只有“工具、知识和道德的完美配合”才能实现世界卫生组织(WHO)“人人享有健康”的高远目标。而对中医药来说,要发挥其对于健康的现代价值,实际上需要“科教文卫事业的整体推进”,而不是单纯的某一个方面的畸形发展。在这方面,我国近百年的历史已经为我们提供了相当丰富的经验以资借鉴。只是从哲学上来看,经验能否上升为理论需要创造性的思维作为前提条件,而在没有更好的科学理论出现之前,虽然我们不能放弃对于科学理论的研究,但是,关于健康的理论也许就是一种比较合适的阐明中医药理论的外援。我们隐约看到,在信息社会和知识社会的基础上,建设以健康为基础的社会正在成为社会的发展目标,而这个目标为中医药的现代应用和发展提供了广泛的社会基础。

3 基于价值观的中医药自主转型

勾画适合中医药发展的社会环境需要传神之笔,并且需要想象的力量。从研究的角度来看,这种分析方式本身就可能引致批评。因为中医药的产生和发展是与中国传统社会发展的历史分不开的,如果以《黄帝内经》的成书年代来算,中医药学至少已经在两千多年以前就成熟了,而作为一种传统医学,它在中国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中曾经遭受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否定。按照惯性的作用,这种否定应当影响到似乎具有保守主义倾向的研究,因为分析中医药发展的社会环境,其在风格上就多少表现出“全盘接受”的价值导向。不过,如果能够以开明的态度允许这样做,也许就能够发现以前不容易看到的中医药发展的基础路径。

在本文有限的篇幅之内不能够详细叙述那段中医药被否定的历史,但是从各个方面来看,那些有关过激的做法已经在近年引起了不同领域学者的反思。虽然现在还没有对其采取否定之否定的方式,但是总体上来看,人们对那种直接割裂传统与现代的做法已经不那么欣赏。至于人们能够以何种方式采取补救措施,应该取决于如何认识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如果按照僧肇《物不迁论》的观念,除了逻辑上的先后关系之外,传统与现代不会产生交织的关系。其理很妙,只是这种理论没有办法解释作为古人的佛陀何以仍然生活在现代人的心中。由此看来,要把握中医药在传统与现代关系中的真正位置,我们需要从哲学和宗教的现代化中寻找灵感,而不是直接实现拿科学说事情。

就西方社会的传统与现实来看,如何处理科学与宗教的关系依然智者见智。在2006年11月召开的“第三届科学与宗教学术研讨会”上,清华大学的田薇教授发表的观点可能具有颠覆性。按照教科书的说法,中世纪是欧洲的一个比较黑暗的时代,正是人们冲破了这种压抑,人本主义下的文艺复兴才带来了启蒙运动,并促进了科学的诞生。但是在田薇教授的视野里,正是中世纪宗教的发展才带来了文艺复兴的萌芽。不论我们是否同意这种研究结果,我们都不能否认基于人文的研究方式具有科学研究方式不同的特点,也因此带来了相对新颖的研究结论。所以说,应用多元的研究方法才有可能使人们看清楚一个事件的不同意义。那么对于中医药来说,特别是对中医药的知识创新来说,缺少人文性的研究所造成的损失应当不能再继续下去。

由此我们应当开始反思人文研究的缺失对中医药的现代化所造成的危害。这里我们不能陷入就事论事的细节争辩之中,我们要把握的就是人文研究相当于一般科学化研究具有哪些不同的特点。根据费孝通先生的看法,人文式的研究首先强调的是人文世界的整体性特征。他认为:

在人文世界中所说的“整体”并不是数学上一个一个加起而成的“总数”。同一整体中的个体有点像从一个模式里印刷出来的一个个糕饼,就是这个别是整体的复制品。生在社会里又在社会里生活的一个个人,他们的行为以至思想感情的方式是从先于他存在的人文世界里学习来的。学习基本上是模仿,还加上社会力量对个人发生的规范作用,即所谓教育,社会用压力强制个人的行为和思想纳入规范中,一个社区的文化就是形成个人生活方式的模子。这个模子对于满足个人生活需要上是具有完整性的,每个人生活需要的方方面面都要能从这个人文世界里得到满足,所以人文世界不能是不完整的。

坚守中医药传统的学者及其一般从业者都强调中医药的整体观,这个认识也已经成为当今人们的共识。但是,长期以来,人们不是按照“知行合一”的方式来发展中医药的,也因而落入了眼高手低的俗套。其结果是,中医药也作为一个整体逐渐萎缩下来。

最近,李德顺教授从价值哲学的角度重新审视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方式和态度在实践中的作用,我认为他的看法可以作为一个基础性的材料,借以分析和总结没有把中医药作为一个整体加以发展所造成的思想方法的偏弊。之所以能够对他的看法产生共鸣,是因为人们很容易意会到中医药界的“有效成分论”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方式和态度之间的相似性。在《对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再思考》这篇文章中,李德顺先生首先总结了对待传统文化的三种方式。他说:

对待传统文化,通常有三种态度:一种是完全暴露弱点和缺陷,持全面否定的历史虚无主义态度;第二种是单纯赞扬和讴歌优点,取全面肯定的文化保守主义态度;之三是综合分析优点和缺陷,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现实主义态度。从原则上说,人们普遍认同第三种态度,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个说法也提了很多年了。但问题往往出在实践的过程中:对于具体的文化“精华”和“糟粕”,究竟如何划分、如何鉴别、如何把握?怎么个“取”法,怎么个“去”法?这里不仅有操作的方法问题,还有更深刻的理论观点和思想方法问题。我们有必要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做一番认真的再思考。

他认为,所谓“精华”和“糟粕”,实际上存在实体性和价值性两种不同含义、不同理解的看法,它们之间的差别是哲学思维方式上的深刻差别:

实体性的含义,是把“精华”和“糟粕”当作是传统文化中固有的存在,是各种文化现象本身固有的性质,认为其中有一些东西本身就是好的,是“精华”;另一些东西本身就是不好的,是“糟粕”;精华就是精华,糟粕就是糟粕,只要它们存在,就是从来如此,不会改变;我们的工作,就是要把它们一一找出来,“精华”好好保持,将“糟粕”剔除。

价值性的含义,是把“精华”和“糟粕”看作已有文化现象在现实条件下的意义和作用,即以我们现在的生存发展为标准,去看过去留下来的东西是好是坏。这里暗含的一个前提是,不认为哪些现象的好坏意义是从来如此、固定不变的,而是承认好坏本质上都因人、因时而易。因此,我们的工作,就是要客观地看待过去的东西,而重点是从人和社会的现实发展出发,对它们加以选择和改造。

这两种不同的含义和理解之间,表现出哲学思维方式上的深刻的差别。前一种理解比较简单直观,因此在人们的看法中比较常见,代表了一种传统的思考方式,但它存在着很大的疑点和误区。从理论上说,后一种理解比较符合实际,比较深入和合理。

由于“任何民族文化的传统,都是在历史中形成的一个有机整体,是作为一个整体而在历史与现实中发挥作用的”,而“实体性理解的最大误区,是容易将‘存在’和‘意义’(价值)混淆或等同起来,因此导致以孤立的、片面的、静止的观点看待历史文化现象的存在,以简单、抽象、凝固的态度对待它们的价值,从而简单机械地理解和执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而“机械理解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以对文化现象的简单‘二分’为基础的,它完全忽视了文化和传统作为一个有机系统的客观事实。”事实上,对待传统文化,“不像处理‘烂掉一块的苹果’那么简单”。所以,对精华和糟粕作单纯实体性理解必然面对现实中挥之不去的困境,难以真正做到弘扬传统的初衷。

走出这种困境需要我们按照价值性的理解方式,改变对“精华”和“糟粕”的看法。基于这种理解,所谓“精华”和“糟粕”,“不是指任何对象本身,而是指它们对于人和社会发展的现实意义。用于传统文化则是:对于历史上产生形成的文化现象、传统,主要不是去看它们‘是什么’,而是重点思考‘我们怎样对待’”。只有把握住历史意义,才能发现它的现实意义。

“如何对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问题,实质上不是一个如何对待外部现成对象的问题,而是我们民族自身如何对待自己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命运的问题。”这个问题,实质上是“当代中国人如何搞好自我认识、自我发展”的问题: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和“弘扬中华文化优秀传统”的关键与核心,是立足于当代中国人的自我认识、自我发展。当代中国人是全部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和主体,对待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离不开中国人的自我改造。只有面对当代和未来的世界,认清自己的位置和使命,同时清醒地了解自己身上的长处和短处、优势和劣势,并在今后的发展中自强不息,扬长避短,扬长补短,不断前进,才是真正的(不是口头上的)“弘扬”,才能充分体现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所以,当代中国人如何搞好自我认识、自我发展,是全部问题的关键,也是最重要、最困难的环节。在这个问题上,最有害的莫过于把传统文化置于现实之外的“过去”,把它仅仅当成是一个任我们反复观赏、把玩或组合的对象。这将导致另一种无形的“玩物丧志”——沉迷于对传统的空泛感觉,只知一味地欣赏、把玩,或者挑剔、抱怨不休,却忘记了自己的真正权力和责任。如果事情果真如处理一个“烂苹果”那样简单的话,那么中国文化的现代化,中国社会从传统到现代之路,也将变得非常简单而轻松了。

作者之所以长篇引述李德顺教授的观点,是因为他的这种思考不同于“实体性”的思维方式,既表现出开展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性和启示性,也有利于本文在总体上节省篇幅,以便通过这样的形式来概括和评价中医药的现代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实际上,中医药现代化只是中国社会从传统到现代转化之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和缩影。看不到这一点,我们还将在实施中医药知识创新战略的时候继续以“实体性思维”主导整个工作,继续强调中医药的哪些内容对于提高疾病诊疗水平有所贡献。这样一来,我们不仅不能发挥中医药对于健康的实在意义和价值,仅仅“沉迷于对传统的空泛感觉”,而且有可能在“去其糟粕”的时候就连“精华”也一起去掉。要彻底改变这种倾向,我们应当将中医药的现代价值与民族发展的历史命运联系起来,并将其放在世界发展的大背景下来思考。

在比较不同时代背景和阶段下中医界对西医的反应方式时,人们认为初期的自主式吸收与后来的“科学化改造”是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当前我国的中医药发展则处于一种比较微妙的状态,一方面强调自主创新,另一方面又强调吸收应用现代科学技术。这样的提法对维护科技界的统一战线是必需的,但是作为创新的路径又是不明晰的。这种不明晰来源对中医药传统的不了解,在割裂了中医药发展的历史性的情况下又采取了割裂科学与人文的方式,致使中医药的创新发展难以以自主转型为基础。按照费孝通先生的观点,发生在中医药领域的这种现象其实是中国文化自主转型过程中的一个缩影,而走出困境的方法则需要“文化自觉”的支撑,并首先对中医药进行价值认同的教育。既然对中医药的价值认同的迷失起源于全球化,根据“解铃”规律,全球化的新发展同样应当是促进中医药价值认同的积极因素。(未完待续)

参考文献

[1] 杨念群.再造“病人”:中医学冲突下的空间政治(1832-1985)[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2] 杨煦生.世界失鬽,中医何为[J].读书,2005(9):29.

[3] 尚勇,李大宁.中医药国际化战略研究[R].北京:2006.86-87.

[4] 中国哲学史学会中医哲学专业委员会.中医哲学:思想、原创与机遇[R].北京:2007.

[5] 张超中.发挥中医药的整体性科学价值,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J],中国软科学,2005,5:34

[6] 贾谦.中医药战略地位研究总报告——重新确立中医药重大战略地位[R].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04.

[7] 尚勇,李大宁.中医药国际化战略研究[R].北京:2006.86-87.

[8] 金吾伦,张超中.科学的中国化与中国化的科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对药理学的理解和看法篇(5)

2021药店工作总结一自踏入医学殿堂的那一刻起,我便深深的认识到,精医术,懂人文、有理想、有创新是新时期下的医务人员所具备的素质。下面我简单的对这个月的工作作个总结。

一、在思想方面。作为一名药学专业的人员,我深深的认识到只学习书本上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是不能学以致用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能把我们所学的知识带给人们。零售药房的顾客大多是对药品认识较少的非专业人员,所以在对顾客销售药时,要尽可能多的向顾客说明药品的用途和性能,对每一位顾客要负责。从瑞泰店转到中山店,无论在哪家药房我都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以老员工为模范,需心求教,认真工作,大大的扩展了自己的知识面,丰富了思维方法,切实体会到了实习的真正意义。在近两个月来的实习过程中,我已经由第一个月的盲目被动转化了积极主动,找到了方向,找到了一套属于自己的思维方式。

二、在学习方面。“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虽然药房的员工都不是从教育事业的,但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他们在药房的销售方式正在我脑中浅移默化,我也“择善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在中山店期间,我认真审视了第一个月的实习情况,改善了学习方法,制定了学习计划,从而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药品的重要性,那是勿庸置疑的。那货架上满目琳琅的药品,就像一个个汉字,只有掌握得越多越牢,才能写出好的句子,短文。而那联合用药就像成语,只有理解了它真正的含义,才能作出绝伦的篇章。药品也像文武百官,各有各的作用,各尽其职,只有用对了人,才能达到需要的效果。

三、在销售方面。我也渐渐在向顾客销售一些简单的药品了。销售是ZUI锻炼与人处事、说话的。在接待患者时,由于很多患者购买所需药品时需咨询,所以,向患者介绍药品时,要很熟练,以提高顾客对药房的信任度。

四、在生活方面。通过近两个月的生活,我已经适应了这里的生活环境。与室友相处融洽,遇到困难时互相帮助,不分彼此。但是在吃的方面不是很习惯,领导说吃素好,我也明白吃素很好。但是我们正是长身体的时候,正直壮年,需要大量的营养来补充每天所消耗的能量。我们不像你们,我们长得瘦,没有资本吃素。希望生活能得到相应的改善。领导也说要知足常乐,但是我觉得知足常乐不好,知足长乐没上进,时代不同了,不可同日而语。

2021药店工作总结二营业员.又是药店的核心之一,一个药店的好与不好,一大半就是看这个药店的营业员如何,药店大多数是做回头客的生意,而药店营业员又要做到小病做医生大病做参谋,要给病人以安全感..等等,药店的营业员可不是闹着玩的..要治好病的同时又要赚到钱,这个才是艺术。

营业员的岗位看似很普通,但要把这份工作做好,却并不简单还有就是多记药品名,药品摆放位置,药店药很多很杂。

营业员以微笑服务为主题

我学到了不少的有关于药品方面的知识,也从中总结出了一些我认为比较重要的东西,什么重要什么先做,保证工作质量及提高工作效率。说起工作,一般我都会提前10分钟左右到店里,理理情愫,准备这一天的上班。当看到顾客,我都会微笑的说:“先生,(或其他)您好!”类似的礼貌用语,如“对不起”

每一位顾客都是抱着某种需求才走进药店的,所以药店营业员要尽快了解顾客的真正购买动机,才能向他推荐最合适的药品。

观察+试探+咨询+倾听=充分了解顾客需求--药店营业员销售方程式

观察+试探+咨询+倾听=充分了解顾客需求--药店营业员销售方程式每一位顾客都是抱着某种需求才走进药店的,所以药店营业员要尽快了解顾客的真正购买动机,才能向他推荐最合适的药品。那么,怎样才能了解到顾客的购买需求呢?

察颜观色

通过仔细观察顾客的动作和表情来洞察他们的需求,找到顾客购买意愿产生的线索。

1、观察动作。

顾客是匆匆忙忙,快步走进药店寻找一件药品,还是漫不经心地闲逛;是三番五次拿起一件药品打量,还是多次折回观看。药店营业员注意观察顾客的这些举动,就可以从中透视出他们的心理了。

2、观察表情。

当接过药店营业员递过去的药品时,顾客是否显示出兴趣,面带微笑,还是表现出失望和沮丧;当药店营业员向其介绍药品时,他是认真倾听,还是心不在焉,如果两种情形下都是前者的话,说明顾客对药品基本满意,如都是后者的话,说明药品根本不对顾客的胃口。店员进行观察时,切忌以貌取人。衣着简朴的人可能会花大价钱购买名贵药品;衣着考究的人可能去买的感冒药。因此,药店营业员不能凭主观感觉去对待顾客,要尊重顾客的愿望。

试探推荐

通过向顾客推荐一、两件药品,观看顾客的反应,就可以了解顾客的愿望了。例如:一位顾客正在仔细观看消炎药,如果顾客只是简单地应酬了一句,那么药店营业员可以采用下面的方法探测这位顾客:

“这种消炎药很有效。”顾客:“我不知道是不是这一种,医生给我开的药,但已用光了,我又忘掉是哪一种了。”“您好好想一想,然后再告诉我,您也可以去问一下我们这的坐堂医师。”“哦,我想起来了,是这一种。”就这样,药店营业员一句试探性的话,就达成了一笔交易。顾客所看的闹表为话题,而是采用一般性的问话,如:“您要买什么?”顾客:“没什么,我先随便看看。”药店营业员:“假如您需要的话,可以随时叫我。”药店营业员没有得到任何关于顾客购买需要的线索。所以,药店营业员一定要仔细观察顾客的举动,再加上适当的询问和推荐,就会较快地把握顾客的需要了。

2021药店工作总结三一、企业培训基本情况20__年度,我公司的各级分支机构中,有区域经理、店长、见习店长153名,实际培训153人,培训率为100%,平均每人96天/年;执业药师、药师共有212人,全部参加继续教育和岗位培训;健康咨询师培训达到89人。目前在基地培训储备人员达159人。

公司现有500平方电教化培训中心一间;1个药师培训基地,2个店长培训基地,8个健康咨询师培训基地;培训教官14名。

20__年秋,公司的培训基地被杭州市人事局授予“杭州市大学生见习基地”称号。20__年4月在中百药店联盟大会上被行业推广,一系列的做法得到50余家全国名列前茅的药品零售连锁企业的肯定。四川杏林大药房、贵州芝林大药房等安排了20多名见习店长前来学习交流。

二、主要经验和亮点

(一)创新一种模式:实训基地模式

公司的培训一直是每年的重点内容,以往有请进来学校老师的讲座,有行业协会的会议,有送出去的昂贵的课程,但是只是一味的采用“上面讲、下面听”讲座的形式,呆板、枯燥,提不起学员的兴趣,导致学员学得快、忘得快;还有一些是“听听激动、想想感动,回到岗位,无法行动”。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在实际工作中不能发挥和贯彻执行,影响了培训的信心。

在20__年底,公司领导痛下决心,开展培训改革,把300平米的古墩店作为实验田,改造了电教化的培训中心。陈金良董事长说:“在岸上学游泳,永远不可能成为游泳健将的。”我们摸着石头过河,采取了实训模式,边实验、边研究、边开发。教官既是学习者,又是实践者和研究者。为了更好地落实培训任务,公司以岗位和技能学习相结合,以实际工作作为培训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建立起学考用实践培训机制,即用什么就学什么、考什么。指导思想是培训不是你学了多少时间,会了多少内容,而是在工作你会用多少。

(二)态度技能两手抓

只有通过培训才能最终使自己成为一名职业化的现代药学工作者。职业化最通俗的理解就是:肯学、肯干、会干。职业化主要包括态度和技能两个方面,“态度决定一切”。公司结合源远流长的医药文化、药学职业道德、企业使命、管理制度,对学员进行思想教育,通过改变态度来改变行为,强化行为来固定模式。

关联用药、慢性病防治、自我药疗、处方审核、健康教育等专业化的“药学服务”是培训课程的重中之重,药品零售行业区别于其他商业零售的最大特征就是专业化,这就要求所有工作人员尤其是药学技术人员,必须全面掌握新时期的“药学服务”理念。门店一线培训合格的员工必须达到初级药师的考核标准。

(三)主攻三大领域:药师、店长、和健康咨询师

药师是主要专业骨干,作为药品流向患者的最终把关者,药师的继续教育和知识更新也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实际招聘来的药师中,有很大一部分来源于生产企业、批发流通企业、外省通过资格认定得到职称的情况,这样他们在零售门店就不了解药品零售行业的基本规则,从审核调配医师处方到店内药品的分类管理,从用药咨询指导到跟踪收集不良反应、gsp认证和实施,gsp与企业经营管理之间的关联,医疗保险政策都有个全新的重新学习重新适应过程,还有很大一部分药师专业知识和技能老化。

店长是门店经营的灵魂人物,更多的需要熟悉天天好大药房一线工作流程,熟知公司的管理方式和运作方式,经营指标、人员管理,团队建设等重要工作。外来的店长对新公司的运作需要有专人引路。

店员特别是刚从学校毕业的学生普遍存在三大问题:一是不熟悉必要的药品专业知识,不能充分了解所推荐的药品,没有信心正确指导顾客购买使用;二是缺乏零售行业的服务理念,店员定位不准,不能吸引顾客;三是对本店陈列储存的药品的位置、价格、作用、产地、规格、疗效等不了解,面对顾客的询问不能做详细专业的解答,不能满足顾客的需求。

针对人员岗位和需要技能的不同,公司分别建立不同的培训基地,选择不同层次的教官,选择不同的课程,分别培训。对于公司历程、企业文化、管理制度等通用的课程,就由培训中心统一安排课程。消除入职前的各种紧张情绪,树立积极地执业心态,进行执业生涯教育,确立在公司中的企业定位。

(四)改良四化培训课程:详实化、基础化、针对化、模块化

1、详实化

药店培训是很广泛的,小到营业人员的1个站姿、1句话语、1个补货计划、1张标价签;大到1个药疗方案,1种药品、1张处方、药品监督管理法律法规、医疗保险等相关政策知识等等,培训内容繁多复杂。我们把以上技能和知识按照3种岗位全部分解,做成具体详实的课程,其中理论占20%,现场实训占70%,集体活动占10%。

2、基础化

从基础抓起——建立一个使每一位学员都能会学、都能学好的基础教学模式。对于一个公司发展而言,基础管理起着决定性作用,夯实基础是一个公司发展最重要的步骤。基础制胜,没有什么绝招奇招。所培训的课程全部是岗位的基本技能和基本知识。我们认为初始培训不是培养解决疑难杂症的问题,而是解决授之以渔的事情。我们所采用的课程不是精英化、理论化的课程,而是像教练教学员学车一样,全部是基础性的课程。

3、针对化

培训要有针对性,与公司实际工作紧密联系,也要了解员工的愿望,结合公司需要。经过客观分析,认真制订每个员工未来发展领域和方向,每个人都建立培训档案,有每个员工的培训计划,他们的设置本身就是很有针对性和目的性的。而且,其培训内容也是针对员工的个人短板,根据企业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来设定的,员工通过学习,最终要达到能够提高个人技能和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目的。

4、模块化

培训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对员工采取集中3个月的标准化连续的课程,在3个月中,在确保培训时间的基础上,让每个人要通过每个模块的考核。药师培训有近36个小模块,店长培训有近45个的小模块,营业员有近23个小模块,学员哪个模块是弱项,找出短板,加强该模块的学习。

(五)强化五项机制:考试考核机制、员工激励机制、评比交流机制、流程闭环机制、科学评估机制

1、考试考核机制

主要是各个模块一个一个严格考核,考试及格就发结业证书。再就是绝不降低考核标准,严格统一考核。学员没有通过考核的继续留在基地学习,一般结业是3个月,约有10%的人会延长培训时间,在实际培训中,在基地培训时间最长的一名见习店长是9个月。

2、员工激励机制

“培训、考核、使用、待遇”相结合的培训激励机制是激发人们内在动力的重要途径。在培训之初,参训员工要提出申请,做出自己的承诺,发出自己的誓言——流血流汗不流泪,掉皮掉肉不掉队。帮助参训员工建立起“终生学习”的观念,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从坚定信心抓起—一让人人相信没有一个学不好的学员,并把信念变成信心和行动。每期培训开学初,基地要举办演讲会,主题都是“没有一个学不好的学员”,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来说明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树立和宣传典型事例。在实际培训过程中,公司没有主动淘汰一个学员,只有4名学员因为自身家庭原因退出学习。

在学习之中,第一,设定目标,调动个人学习的力量。第二,结对帮扶,调动团队合作的力量。第三,特别关注,调动情感的力量。教官和学员同吃同住,不仅关心他们的工作,也关心他们的生活、思想、情感,以全方位的人文关怀激励学员奋发向上。

在考核结束,举行结业典礼,在全公司每月的管理干部大会上隆重表彰,让他自己陈述自己培训历程和取得的成绩,全场近200人为他鼓掌庆贺,分享成功的喜悦,公司董事长亲自颁发证书和鲜花。很多店长在表彰大会上激动得热泪盈眶,欣喜欲狂。

3、评比交流机制

学员之间的经验交流必不可少。培训工作不能仅仅局限于教官的集中带教,还要充分发挥学员自身的资源,通过集体活动、野外拓展、早晚会讲评等方式加强他们之间的交流。通过新老学员之间的经验交流,可以达到传帮带的效果,使新进学员尽快熟悉工作;通过学员内部的经验交流,可以使彼此熟悉和了解,增强他们的集体意识和团队意识。

4、流程闭环机制

在每一次培训中都引入研究---考核---跟踪—改进的闭环管理机制。其中培训考核包括对学员的考核、教官的考核和培训管理人员的考核。其重点是教官的带教实效、学员的工作实况跟踪、所学知识的运用率、培训是否导致行为改变,通过反馈信息实现培训的改进,通过考核提升培训的效果。

5、科学评估机制

必须建立科学的培训评估机制,包括培训资格审查制度、培训基地培育考评制度、日常教学管理制度、教官能力评估制度、培训成果评估制度等,通过评估比较、促进基地之间、教官之间、学员之间良性竞争。

三、只有实训才能培养实用性人才,只有实训才能检验实效

通过1年多的培训实施,门店的经营业绩普遍提升40-300%,顾客满意率达到100%,职工的奖金上升200-400%,员工离职率从原来的8%下降到2%。员工真正学到了技能,找到了个人的信心和成功的定位。培训基地的设立,更好的解决了公司人才储备的问题,解决了经营模式复制的问题,解决了企业的效益提高的问题。

2021药店工作总结四本人自20__年8月1日-20__年9月30日在中心医院西药房实习。经过两个月的学习受益匪浅,以下是我对本次实习的自我小结。

在西药房期间遵守药房的规章制度。上班不迟到,不早退,工作认真,和睦与教师、同学相处。现将整个实习情景作如下总结:

一、掌握了药品的分类与陈列

1、药品的分类

首先是药品与非药品分开,处方药与非处方分开,内服药品与外用药品分开,然后按剂型或用途进行分类,按剂型可分为:片剂、胶囊剂、针剂、散剂、水膏剂、易窜味的药品。按用途分为:抗生素类、呼吸系统类、心脑血管类、消化系统类、易窜味的药品等。

2、药品的陈列

应有药品柜及中药橱、药品上架、摆放整齐有序并有拆零药品专柜和拆零的基本工具,拆零药品的要求是能保留原包装的尽量保留,不能保留的要在标签上写明其品名、规格、生产批号、有效期限,并有药品效期一览表。

对于毒性药品应设专柜、双人、双锁管理。

二、熟悉了处方的调配原则

进行处方调配要掌握常用药品的名称(化学名、别名、商品名)、药理作用、用途、剂型、规格、剂量、用法,药物不良反应及配伍禁忌等,例如:双黄连注射液与病毒唑注射液、清开灵注射液与川芎嗪注射液不能混合使用。处方按照审方、划价、配方的程序进行处方调配。对于审核不合格的处方药剂人员有权拒绝调配。

三、期间重点掌握如下:

1、药物的摆放:同类药物放在一齐,做到先进先出。

2、看处方:首先看病号,再看年龄,最终看用法用量。

3、拾处方,拾处方要认真、细心,要检查有无药物配伍禁忌。

4、处方的计价收费。

2021药店工作总结五本人于____年__月__日来到__分店上班,于__月__日正式转正。自从我在药店工作以来,在各店长和各位同事的关怀帮助下,在工作中,不断积累和拓宽工作经验,这一年来业务水平不断提高。

在药店工作期间,我认真学习《药品管理法》、《经营管理制度》、《产品质量法》、《商品质量养护》等相关法规,积极参加药品监督、管理局组织开办的岗位培训。以安全有效用药作为自己的职业道德要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以礼待人。热情服务,耐心解答问题,为患者提供一些用药的保健知识,在不断的实践中提高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让患者能够用到安全、有效、稳定的药品而不断努力。

药品是用来防病治病,康复医疗的,作为药店工作人员,销售药品的最后把关者,我努力学习药学知识,礼貌热情地为患者提供相关咨询,并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廉价的药物,同时向患者详细讲解药物的性味、功效、用途、用法用量及注意事项和副作用,让患者能够放心的使用。配药过程中严格按照医生处方调剂,不随意更改用药剂量,有些药含有重金属,如长期使用将留下后遗症和不良反应,保证患者用药和生命安全,通过知识由浅至深,从理论到实践,又通过实践不断深化对药理学的理解也总结了一些药理常识,如下:

一、掌握了中药材的鉴别方法,常用的有基源鉴别法,性状、显微镜和理论鉴别法,有经验鉴别法比较简便易行(眼看、手模、鼻闻、品尝和水试、火试)以中药性状鉴别方法为例:如何鉴别茎木类中药:包括药用木本植物的茎或仅用其木材部分,以及少数草本植物的茎藤。其中,茎类中药药用部位为木本植物茎藤的,如川木通、鸡血藤等;药用为本草植物茎藤的,如天仙藤;药作为茎枝的,如鬼见羽;药用为茎髓部的,如灯山草、通草等。木类中药药用部位木本植物茎形成层以内各部分,如苏木、沉香、树脂、挥发油等。鉴别根茎的横断面是区分双叶植物根茎和单子叶植物根茎的重点.双子叶植物根茎外表常有木栓层,维管束环状排列,木部有明显的放射状纹理中央有明显的髓部,如苍术、白术等。单子叶植物根茎外表无木栓层或仅具较薄的栓化组织,通常可见内皮层环纹,皮层及中柱均有维管束小点散布,无髓部,如黄精、玉竹等。另外,还有皮类中药、叶类中药、花类中药、果实及种子中药、全草类中药、藻菌地衣类中药、树脂类中药和矿物、动物类中药的性状鉴别。

对药理学的理解和看法篇(6)

关键词:中药; 药性; 五味

五味是中药药性理论的核心之一,一直是研究的热点,但同时它又是一个历来存在争议的话题。

1 关于五味理论的争议

五味理论,从它的诞生开始,就存在两种看似对立的说法,即中药的五味来源于药物的真实滋味;其二,五味应该来源于药物的作用。持这两种观点的学者,都有自己的铁证和实例。滋味说者,大家很容易接受和理解,传说神农尝百草,可见药物的味是尝出来的。诚然,这种说法有它的历史依据和一定的合理性,但这种说法,也有着明显的不足和局限,最明显的例子是:药物不仅仅有五种味道,更有甚者,药物本来不具有这种真实的滋味,但医家却赋予了它另外的“味”,如石膏的辛、甘,代赭石的苦等等,由此可见中药五味的标定,不仅仅来源于它的真实滋味。从历史发展的角度上看,五味的提出,到我们今天看到的五味理论,实际上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中药五味理论的产生应该是历代医家在真实滋味基础上进一步抽象的产物。故目前我们在中药学教学中只能采用一种折中和调和的观点,即给同学灌输既有真实滋味又有实际功效的说法,但这种看似公正客观的提法,却又暗含着另一种潜在的矛盾,即五味标定上存在一定程度的混乱。这种“既有真实滋味又结合有实际功效”的五味标定标准,甚至是引起五味争议纠纷不断的根源,仔细想想:五味是标真实滋味好呢?还是偏重于实际的功效?真实滋味和实际功效如何统一?是标一种滋味好呢?还是两种、三四种为宜?这些等等问题,在大力促进中医中药标准化,一切都要量化的今天,这确实是五味理论与中医药理论标准化研究中的矛盾,也是我们在中药教学中难以深究的一种窘境。因此,有人提出不如放弃五味理论,其理由如下:①五味标定标准存在着一定的混乱;②五味未能完全概括中药的功能;③五味不能准确的标示药物的作用;④五味理论不能很好的解释药物的作用规律,⑤五味理论已不能很好的指导临床了[1,2]。真的如此么?我们知道,五味是传统中药学中一种重要的药性理论,关于五味理论的形成和产生,传统上认为是古代医家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形成的,对中药作用中存在的一些共性的归纳和总结,我们当然同意这种观点,但同时,笔者更乐于将五味理论看成是五行理论在中药药性理论中的一种阐述和衍化。

2 五味理论的历史来源

《说文》上称:“味,滋味也。”指舌头尝到的滋味。五味,单从字面上看,是代表辛、甘、酸、苦、咸五种真实的滋味,但古人为什么不用六七味呢?尤其是今天我们人人喜欢的八这个数词呢?而偏偏选择这个“五”字呢?这不能不让人联想到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五行理论,古人认为天生万物无一不是由木、火、土、金、水所构成,万物的变化无一不是五行变化的结果,因此笔者认为五味的五字实际暗含了五行之义,辛、甘、酸、苦、咸五味在古人看来,实际上是木、火、土、金、水的五行模式在中药药性中的另一种衍化。因此五味又不仅仅能代表药物的真实滋味,更是五行哲学理论在中药药性理论中的另一种表述。我们知道,五行理论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可以说是深远的,不仅对是中医药理论,甚至中国传统文化中方方面面,无不留下五行理论这种中国古代哲学深刻的烙印,如:五色、五音、五谷、五伦、五常等等。从哲学的角度上去看,五味的五,已不是真实意义上的数词,它代表的是一种哲学模式,一种对自然界运动变化规律的认识。所以,对中药五味认识上的第一种偏差,即药物真实滋味不止五种的困惑,在这种视角下就显得毫无意义了。实际上,古人并没有拘泥于数量上的五而止步不前,反而进一步的推演出淡、涩之味。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五味理论的发展又有它自身的特殊性,即五味理论虽脱胎于五行理论,但为了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五味理论又有脱离五行束缚的发展趋势,通过历代医家的不断改造和加工,五味也就更符合于中医临床的需要了。当然,本文在这里不想去深究五味与五行的关系,只是希望从中医药基础理论的渊源,换一个角度来看待五味理论。

转贴于   3 五味理论的实质是对中药作用共性的一种高度浓缩和抽象

从前面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五味的提出,实际上是古人希望借助五行的哲学模式来解释中药的性能和功效。当然,任何一种模式都有它先天的不足和时代性。当今天我们以现代科技的标准来要求我们传统中药的规范化或标准化的时候,五味理论就突显出它与这种规范或标准之间的深刻矛盾。而这个所谓的矛盾,笔者认为其实是中医药理论的抽象性与现代科学的具体性之间的矛盾,是中医药理论的模糊性和现代科学的精确性之间的矛盾。说得更明确一点,五味理论本身就是对中药作用共性的一种高度浓缩和抽象,而如何量化抽象的共性,这个命题本身已远远超出了五味理论规范化研究的范畴,至少目前现代科学没有太好的办法。正因如此,如果我们此时仅仅是为了今天的中医药规范化需要就放弃我们古人几千年来通过不断临床实践归纳和总结出来的五味理论,那么这种所谓的规范化或现代化,何尝不又是一种新时代的削足适履,一种形而上学的行为呢?当然,我们应该承认,五味理论有自身的不足,但这种局限性却不是有些学者提出的“五味未能完全概括中药的功能;五味不能准确的标示药物的作用”这两条,因为五味理论是高度抽象和归纳的产物,因此,它不可能将药物所有的功效都纳入其中,总结抽象共性的过程,本身就必须舍弃一些个性,因此当然不能准确完整地表示药物的作用。我们必须知道,古人对这种药性高度抽象的目的,是为了在临床上更容易的把握中药功效的特点和共性。因此,五味理论与药物的具体功效之间,其实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我们既不可以共性来完全取代个性,也不应该以特殊的个性来否定存在的共性,这如同哲学上“白马非马”论一般。同时我们必须看到,古人并不因为有了这种共性,就放弃了药物的个性――具体功效。倘若我们今天一定要讨论五味理论的不足,笔者认为应该承认五味标定历史上确实存在不够统一的地方,即不同医家标定存在一定的差异,而这种差异给我们的继承者和研究者造成了一定的困惑。笔者认为,我们完全可以正视这种不同,甚至可以将这种不同,看成是不同医家对药物功效的不同理解,是一种有益的争鸣,我们绝对不应该片面地夸大这种差异,并以这种差异来质疑、甚至否定五味理论。就笔者看来,差异毕竟是少数,共识仍然是主流。因此,如何正确对待这种差异,笔者认为唯有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虚心向临床请教,从实验中寻求解答,而不是以这个古人去打倒另一个古人,以这本古籍去驳斥另一本古籍,这不是真正解决问题的方法,今天我们解决这类历史问题,正确答案只能是临床实践和实验研究。

4 “执简驭繁”是五味理论最大贡献和存在的价值

笔者认为,五味理论最大的贡献在于对中医临床用药和组方“执简驭繁”的指导作用。这种指导作用不仅几千年来反复被临床所证实,即使今日,它仍能很好的指导着中医的临床组方用药,依然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在中医方剂学中,任何一个方剂的组成,无不运用到五味理论的原则,如:《伤寒论》中桂枝汤的五味构成:桂枝味辛、甘,芍药味苦、酸,炙甘草味甘,大枣味甘,生姜味辛。五味配伍作用:桂枝、生姜之辛合甘草、大枣之甘为阳,发散解肌以助卫阳;芍药苦酸为阴,益阴敛营,防辛甘阳药发散太过;又与甘草、大枣之甘共取酸甘化阴之效,于发汗中寓敛汗之旨,和营中有调卫之功。在此,我们不难发现五味阴阳调和之道尽蕴其中,《伤寒论》被后世尊为方书之祖,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可见我们的中医方剂中也是离不开五味理论指导的。在中医临床实践中,辛味的能行能散、甘味的能补能和、苦味的能泄能燥、酸味的能收能涩、咸味的能软能下,这是对药效何等高度的精炼,仅仅一两个字,就将中医遣药的原则告诉了临床医师,辛散、甘缓、酸收等等,无不是中医师在组方遣药,尤其是在加减配伍时考虑的重点,汤剂中的五味调和之道,效与味的斟酌与推敲,时时刻刻影响着医师的选药和组方。如果我们孤立地、单就目前中药学教学的范畴来看五味理论,我们甚至会产生淡化,甚至放弃五味理论的想法。中医药从来都是强调整体,如果我们中药学不讲五味理论了,不提五味理论了,这势必割裂中药学与方剂学的血肉相连,势必割裂中医基础理论和中药学内在的联系,也将割裂我们对传统中药学良好的继承。因此,笔者是不赞成抛弃中药学中五味理论,至少今天是完全不赞成的。当然,对于五味理论中存在一定程度的矛盾,如五味标定的依据,笔者主张先继承,再谈发展,但标定的原则,笔者更倾向保持现状,即滋味与功效的综合考虑为宜。一句话,根据不在我们手中,权力应在中医临床。改与不改,变与不变,笔者更倾向保守一点好。还是那句老话:存在就是合理。倘若我们今天规范的目的不是为了临床,而是“美学”范畴,这种规范笔者看来是毫无必要。那什么时候我们可以考虑放弃它呢?这当然得依靠诸位同道的不断努力,依靠中药现代研究质的飞跃。倘若有一天,当我们真真切切地搞清了五味的现代实质或称物质基础,当我们的临床实践或理论研究,能找出另一种更好更合理的理论或模式,来代替目前五味理论在临床实践中所起的执简驭繁作用时。那时笔者将举双手赞成让五味理论光荣地退休,躺在中医药博物馆里供人瞻仰,而此时谈废除或淡化“五味理论”还为时过早。

参考文献

对药理学的理解和看法篇(7)

    利用仪器设备而进行的某种技术操作,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它被运用于教学活动,即实验教学。实验教学的组织形式分为两种:一是教师主导型,即教师操作实验,学生现场观看;二是学生主导型,即学生自行操作实验,教师主要负责指导。不管哪种方式,实验教学提供机会看、摸、闻、尝,可以让学生更加切身地认识中药学科知识,培养动手实践能力,激发创新动机和学习兴趣。[4]比如,学习挥发油的特性时,一般授课只能获得概念化的知识,不容易理解也印象不深。

    如果通过薄荷油提取与检识实验,使用冷凝管、电热套、测定器等仪器,利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就让学生真切地理解挥发油具有挥发性,能随水蒸气蒸馏的性质。又如,甘草是重要的常用中药,通过指导学生实验,以热水为溶剂,使用溶剂提取法制备甘草酸单钾盐,就在有趣的操作中帮助学生掌握了分离和提取中药化学产物的原理。不过实验教学亦有缺点,如它受到实验场所、器材、药材、时间的限制较大,教学成本较高,而且存在学生操作实验的人身安全问题。直观引发兴趣———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MultimediaInstruction,简称MI),指上世纪80年代开始流行的将多种电子媒体(如投影、幻灯、录音、录像)综合运用于课堂的教学方式。到90年代随着计算机技术迅速发展和普及,多媒体教学中计算机和网络逐步居于主导地位,因此又称计算机辅助教学(ComputerAidedInstruction,简称CAI)。M(I或CAI)以自主化、互动式操作,将单调静止的文字、图片变成丰富变化的声乐、图像、视频,将被时间、空间限制的许多讲授内容在当时当地予以展示,全面调动视听感觉,有效激发学生兴趣。

    比如,讲授中药炮制,在传统教学手段下,教师只能板书主要知识点,或者示范简单炒法,对于其他工艺内容只能口头讲解,让学生想象理解。如果直接放映图片、flash和视频,辅之教师讲解,学生就可直观地看到药材及其炮制品的颜色、质地、大小(如未处理、冷水处理、热水处理的黄芩有何不同),看到对药材怎样净制、切制以及炒、炙、煅、煨、蒸煮、干馏、烘焙、制霜、提净、水飞、发酵发芽等,看到握刀、切药、碾磨的标准动作。实践证明,运用多媒体的教学效率高、知识信息量大,效果事半功倍。实用引发兴趣———实践导向教学。人们倾向于注意对自己有用的事物,这是正常不过的现象。

    因此,中药学科教学(尤其在中高职学校)要强调“能力为本”理念,适当着重讲授中药行业中比较实用的知识和技能,这才会让学生更关注,更有学习动力。比如,针对常用200余种中药,用实物帮助学生认识中药饮片的特点,鉴别真伪,鉴别易混用品种,或者开展中药技能竞赛,比赛识别混装的饮片,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规定处方的配方调剂,列举和分辨常用中成药的功效,为父母熬一煲亲情汤药;率学生参观知名药厂、药商,讲授药品市场营销经典案例,模拟药店员工推销药品,设计药品促销方案和宣传海报,等等[6]。通过讲授用得着的技能知识,既便于激发学习兴趣,又为学生未来投身社会、服务社会打下基础。综述药王孙思邈曾道:“安身之本,必资于食。救疾之速,必凭于药。”中药学科教学何尝不需要为学生对症下药?简言之,中药学科教学应当非常重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无论趣味、实验、多媒体、实践导向,抑或其他教学方法,基本思路均殊途同归,即“以人(学生)为本”,将学生放在首位,认真研究学生特点和教学规律。如此,方可帮助学生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推动中药学科教学再上新台阶。

对药理学的理解和看法篇(8)

药品委托经营的目的是减少药品经营中的流通环节,让药品价格降下来,确实解决老百姓看不起病的难题。

医药分开是当前国内医院面临的一项改革课题,它是国家为解决以药养医问题提出的一项解决办法。

“医、药分开核算,分别管理”办法的出台,以及医疗需求的新变化,客观上要求拓展与深化、规范与严格医院的经营管理。

一、药房托管是现实选择看病难、看病贵不是今天才出现的问题,这涉及到现行的医疗卫生体制、药品流通体制以及医疗保险制度,以药养医是现行医药体制中不争的事实。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课题组最新研究课题《药房托管与中国医疗体制改革研究》中说:据卫生部统计,2005年全国的卫生总费用是8600亿,其中政府预算卫生支出仅占17%左右。从医院的情况看,政府投入与医院的支出缺口很大,2000年以来,政府投入占医院总收入的比重大致在6%左右。

在药品流通领域,环节过长,利益链上“寄生虫”太多。一些药品需要经过总经销、地区一级、二级、三级、医药代表等等10多个环节才能到达医院和患者手中,每一个环节都在加价。医疗保障是保障效率低下,投量投向投效严重失衡,而药品买单者处于弱势,到医院看病,除了挂号权是你的,其他都没有了。信息不对称,医生开什么药,病人就要吃什么药,付相应的钱。

这样就带来了三个“化”:第一个“化”是虚高药价、虚夸疗效合法化;第二个“化”是“公权、法权”私权化;第三个“化”是伪市场化伪公益化。正是这三个问题导致了目前看病贵的现状,政府投入不足的问题短期内不可能全部解决,以药养医也还将存在。

那么能不能找到既能保证医院利益以弥补政府投入不足,又能保证患者利益有效降低药价的途径呢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关系千家万户幸福。要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实行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开,强化政府责任和投入,完善国民健康政策,鼓励社会参与,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

药房托管,就是在医疗体制没有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创新药品流通微观机制,缩短流通环节,挤压灰色地带,重构价值链,有效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现实选择。药房托管坚持政府主导,遵循市场规则,鼓励社会参与,实现有条件的医药分开,符合医改大方向。

二、药房托管的重要作用公民应该有知情权、表达权、经济权和健康权,但是患者到了医院这四个权就受到侵害。按理,患者跟医生之间是民事关系,是患者将自己的经济权、健康权委托给医生,医生不能侵害患者的权利。但是医生往往在违背患者的意志和意愿,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开高价药,损害的不仅是患者的经济权,更重要的是健康权。俗话说“是药三分毒”,2006年,据官方网站统计,因药物不良反应在院死亡人数达16.2万人。

药房托管能有效保护百姓“四权”,有力的武器是“采购包”和“处方集”,这在美国已经普遍实行。在我国,南京医药所以能托管成功,有效降低采购价格并保证患者用药安全,其核心就是实行了“采购包”和“处方集”。

“采购包”包含国家2000个医保基本用药在内的5000个药品,药品全是通用名。根据医院订单需求,采用集成化供应链的方法确定通用名药物,到了医院就没有厂家,只有药。过去医院采购的是药品的商品名,现在商品名没了,这就从制度上切断了医院和药厂的联系、医生和药代的联系,给药价虚高釜底抽薪。

“处方集”是医保专家、药物学家、医学专家、药学专家和企业共同参与的针对不同医院和病种制定的协定处方。这个处方是药品的解决方案,包含了药物经济学的概念,医学的概念、药学的概念,医疗保险的概念。患者看病,都可以在医生那里得到一本。有了处方集,患者就有了知情权、表达权,也就能维护自己的经济权和健康权。三、实行药品托管后医院财务管理面临的问题因此,医院财务管理在药品托管后,不仅要管好医院财产、物资、设备、资金与人员,还应注意几个问题:

.在医疗保险制度下,医院的财务管理,应从往重外延的扩大,转变到内涵挖掘潜力为主的发展模式上来,在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的同时,还应借鉴托管方财务管理的新理念。

.财务管理范围要拓宽,使经济运行控制拓展到影响医院收益的各个环节中,贯穿在患者入院到出院的全过程,渗透到医院决策、医疗业务、技改科研、基本建设、后勤服务等各方面,贯穿决策、执行、监督等运行的各个环节,还应把握和托管方在账务处理方面的协调和报表的衔接问题。

.构建财审管理新机制,促进基本职责的落实,明确医院财审部门执行经费监督检查方法和内容。

.财务管理与运营方式的转换,使医院财务管理在内控制度的基础上,要重新定位,加强管理,建立内部经济运行控制制度,规范财务管理,发挥监督督察的职责,在进行托管药房核算的同时,还应把握财务清楚、归口到位。

.从偏重收入管理,转向注重支出管理,要着力控制与压缩不合理的开支,减少资源的消耗与浪费,降低医院运行成本。

.从注重对物、钱的经营管理,转变到“以人为本”,着力抓好人员素质的培训与提高上来。

.逐步完善工作运行机制,进一步明确医院科室核算的作用,完善科室核算的对策。

四、落实药品托管的原则药品托管应遵循“金额管理,数量统计,实耗实销”的原则。以前医院实行的“数量统计出库报销,月末盘点作消耗”不能真实地反映医院资产的情况造成了资产的流失。随着医疗制度改革的深入和医院会计制度的出台,医院应实行“金额管理,数量统计,实耗实销”的管理办法。药品托管后,药房为记录药品的收发结存情况,必须制定一整套账表单据如库存药品明细账、本月药品销耗汇总表、本月领用药品汇总表、盘点清册等,月底对全部库存药品进行盘点,看与账面金额是否相符,这将改变以往以领代报,以存代销的局面,真实地反映药品进、销、存的动态情况,真实地反映药品托管后的结存、销售情况。

对药理学的理解和看法篇(9)

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深入人心的背景下,人们对农村非点源污染(农药)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在实际生产生活中人们逐渐意识到了对其进行综合治理的重要性。在新形势下对此进行深入分析就成为提升治理水平的重要措施。

一、污染现状

为了能够实现有效治理就必须要了解当前农药引起的非点源污染现状。通过对现状的分析将能够使得人们对此能够有更加深刻地认识。从当前实际情况来看农药引起的非点源污染主要是表现在对农产品品质和生态环境这两方面。因此本文将主要从这两方面入手来进行分析。

(一)对农产品品质的污染。农药的使用尤其是过量使用必然会对农产品品质造成影响,严重情况下还会对人们的身体安全造成影响。近些年来农村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但是应该看到在农药使用过程还存在着管理不善和使用不当的问题。一部分农民认为增加农药药量就能够增加产量,因此不断增加农药药量,可结果是产量非但没有增加,反而是对农产品品质造成了污染。生长激素应用更是会对农产品品质造成严重影响。

从当前的实际形势来看,农村部分农田仍然采用高毒高残留农药,这种农药会在农产品中形成残留,这样人们在使用过程中就会产生一定隐患。从实际监测情况来看在不少蔬菜种类中仍然能够检测到高毒农药,这就说明当前农村部分农产品品质是不符合规范的,有些农产品中有害物残留量已经超过了国家规定标准。这样的农产品一旦在市场上流传开来就会对人们的食品安全造成影响。这一点是人们在实际工作中必须要引起重视的。

(二)对生态环境造成的污染。农药的过量使用必然是会对农村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的。具体而言主要是对大气、水体以及土壤造成污染。农药喷洒时会产生扩散,残留农药本身也会产生挥发现象。这些现象一旦产生就会对大气造成严重污染。残留农药是会随着带起运动而迅速扩散的,因此其污染范围是相当大的。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有机氯农药,这种农药在进入到大气层之后将能够传播到很远的地方,这样不仅会对本地区而且会对其他地区的农作物和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对水体的污染是最典型的形式。对水体污染的污染源主要是施用于农田的农药随雨水或者灌溉水向水体迁移,农田农药流失等。对水体产生的污染不仅表现在对地表水的影响,同时还会对地下水也会造成严重影响。从实际情况来看不同水体会按照农田水、河流水、自来水、深层地下水以及海水的次序依次遭受污染。在实际治理过程中就需要看到这样一个过程。要根据这一污染趋势来针对性地采取措施。

对土壤的污染。农药的使用必然是会对土壤产生严重污染的。农药气体沉降、农药运输过程的泄露是造成土壤污染的主要来源。土壤在农药使用过程中起着储藏和集散功能。从当前的实际形势来看,由于农药本身利用率较低,这就导致土壤中的农药残留会日益增多。农药残留一旦增多就会改变土壤的物理性状,土壤结构会出现板结,从而导致土壤退化、农作物产量及品质下降。那些长期受到农药污染的土壤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会出现酸化。对于这种现象要采取针对性措施来解决。

二、治理建议

通过上文分析就可以看出当前我国农村非点源污染(农药)形势还是非常严峻的,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必须要采取有效措施来解决各种污染,要真正能够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本文认为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来解决:

(一)加强宣传,增强农民环保意识。在新形势下尽管有些农民意识到了环境污染的严重性,但是大多数人对于农药引起的非点源污染缺乏清晰认识,这对于农村环境污染治理显然是非常不利的。因此就需要加强宣传,要在农村通过各种手段来加大环境教育宣传力度,要让更多地人认识到加强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让他们充分认识到农药污染的严重性,从而能够有效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提升环保意识是进行高效治理的重要前提。

(二)提升农药利用率,减少产量。为了能够有效减少农药产量就必须要采取有效措施来提升农药利用率,要多采用先进技术。低容量喷雾法、循环喷雾法、静电喷雾法就是其中最为典型的方法。低容量喷无法实际上就是要在单位面积不改变施药量的前提下把农药加水稀释然后喷雾,这样能够有效减少农药流失,节约大量用水,防治效果将能够有效提升。循环喷雾法是在常规喷雾零部件相对的一侧加装药物回流装置,这一装置的主要功能就是要把那些没有沉积在靶标职务上的药液收集之后再抽回到药箱内,这样就能够循环利用。静电喷雾法是要在喷药机具上安装高压静电发生装置,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能够使得带电喷施的药液雾滴能够在作业面表面沉积量能够迅速增加。

(三)加强农药监测管理。为了能够保证农产品品质安全,在实际工作中就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农药的监测和管理,要建立起适合我国国情的土壤环境质量评价即检测标准,要建立和完善农药及农产品监管体系,对于农药使用及残留标准必须要严格。要严格执法,对于那些违规操作的行为必须要进行相应惩处。

(四)加强农业生态管理。为了能够实现对农村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在工作中就必须要进一步健全生态管理机制,要从大气、水体以及土等多个领域入手来采取专业措施来提升农业生态保护力度。要逐步增强土壤降解能力,农药在土壤中可通过微生物分解、水解、光化学分解等作用而降解,因此可通过各种农业措施,调节土壤结构,粘粒含量,有机质含量,土壤pH值,微生物种类数量等增强土壤对农药的降解能力。

农药污染是农村污染的最为典型的形式,对于这种形式必须要采取有效措施来予以解决。本文重点探讨了当前农村非点源污染现状及治理建议,今后对此要结合实际来采取措施。

【参考文献】

[1]王雪芳.农药污染与生态环境保护[J]广两农学报,2004(2).

对药理学的理解和看法篇(10)

药品委托经营的目的是减少药品经营中的流通环节,让药品价格降下来,确实解决老百姓看不起病的难题。

医药分开是当前国内医院面临的一项改革课题,它是国家为解决以药养医问题提出的一项解决办法。

“医、药分开核算,分别管理”办法的出台,以及医疗需求的新变化,客观上要求拓展与深化、规范与严格医院的经营管理。

一、药房托管是现实选择看病难、看病贵不是今天才出现的问题,这涉及到现行的医疗卫生体制、药品流通体制以及医疗保险制度,以药养医是现行医药体制中不争的事实。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课题组最新研究课题《药房托管与中国医疗体制改革研究》中说:据卫生部统计,2005年全国的卫生总费用是8600亿,其中政府预算卫生支出仅占17%左右。从医院的情况看,政府投入与医院的支出缺口很大,2000年以来,政府投入占医院总收入的比重大致在6%左右。

在药品流通领域,环节过长,利益链上“寄生虫”太多。一些药品需要经过总经销、地区一级、二级、三级、医药代表等等10多个环节才能到达医院和患者手中,每一个环节都在加价。医疗保障是保障效率低下,投量投向投效严重失衡,而药品买单者处于弱势,到医院看病,除了挂号权是你的,其他都没有了。信息不对称,医生开什么药,病人就要吃什么药,付相应的钱。

这样就带来了三个“化”:第一个“化”是虚高药价、虚夸疗效合法化;第二个“化”是“公权、法权”私权化;第三个“化”是伪市场化伪公益化。正是这三个问题导致了目前看病贵的现状,政府投入不足的问题短期内不可能全部解决,以药养医也还将存在。

那么能不能找到既能保证医院利益以弥补政府投入不足,又能保证患者利益有效降低药价的途径呢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关系千家万户幸福。要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实行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开,强化政府责任和投入,完善国民健康政策,鼓励社会参与,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

药房托管,就是在医疗体制没有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创新药品流通微观机制,缩短流通环节,挤压灰色地带,重构价值链,有效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现实选择。药房托管坚持政府主导,遵循市场规则,鼓励社会参与,实现有条件的医药分开,符合医改大方向。

二、药房托管的重要作用公民应该有知情权、表达权、经济权和健康权,但是患者到了医院这四个权就受到侵害。按理,患者跟医生之间是民事关系,是患者将自己的经济权、健康权委托给医生,医生不能侵害患者的权利。但是医生往往在违背患者的意志和意愿,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开高价药,损害的不仅是患者的经济权,更重要的是健康权。俗话说“是药三分毒”,2006年,据官方网站统计,因药物不良反应在院死亡人数达16.2万人。

药房托管能有效保护百姓“四权”,有力的武器是“采购包”和“处方集”,这在美国已经普遍实行。在我国,南京医药所以能托管成功,有效降低采购价格并保证患者用药安全,其核心就是实行了“采购包”和“处方集”。

“采购包”包含国家2000个医保基本用药在内的5000个药品,药品全是通用名。根据医院订单需求,采用集成化供应链的方法确定通用名药物,到了医院就没有厂家,只有药。过去医院采购的是药品的商品名,现在商品名没了,这就从制度上切断了医院和药厂的联系、医生和药代的联系,给药价虚高釜底抽薪。

“处方集”是医保专家、药物学家、医学专家、药学专家和企业共同参与的针对不同医院和病种制定的协定处方。这个处方是药品的解决方案,包含了药物经济学的概念,医学的概念、药学的概念,医疗保险的概念。患者看病,都可以在医生那里得到一本。有了处方集,患者就有了知情权、表达权,也就能维护自己的经济权和健康权。三、实行药品托管后医院财务管理面临的问题因此,医院财务管理在药品托管后,不仅要管好医院财产、物资、设备、资金与人员,还应注意几个问题:

.在医疗保险制度下,医院的财务管理,应从往重外延的扩大,转变到内涵挖掘潜力为主的发展模式上来,在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的同时,还应借鉴托管方财务管理的新理念。

.财务管理范围要拓宽,使经济运行控制拓展到影响医院收益的各个环节中,贯穿在患者入院到出院的全过程,渗透到医院决策、医疗业务、技改科研、基本建设、后勤服务等各方面,贯穿决策、执行、监督等运行的各个环节,还应把握和托管方在账务处理方面的协调和报表的衔接问题。

.构建财审管理新机制,促进基本职责的落实,明确医院财审部门执行经费监督检查方法和内容。

.财务管理与运营方式的转换,使医院财务管理在内控制度的基础上,要重新定位,加强管理,建立内部经济运行控制制度,规范财务管理,发挥监督督察的职责,在进行托管药房核算的同时,还应把握财务清楚、归口到位。

.从偏重收入管理,转向注重支出管理,要着力控制与压缩不合理的开支,减少资源的消耗与浪费,降低医院运行成本。

.从注重对物、钱的经营管理,转变到“以人为本”,着力抓好人员素质的培训与提高上来。

.逐步完善工作运行机制,进一步明确医院科室核算的作用,完善科室核算的对策。

四、落实药品托管的原则药品托管应遵循“金额管理,数量统计,实耗实销”的原则。以前医院实行的“数量统计出库报销,月末盘点作消耗”不能真实地反映医院资产的情况造成了资产的流失。随着医疗制度改革的深入和医院会计制度的出台,医院应实行“金额管理,数量统计,实耗实销”的管理办法。药品托管后,药房为记录药品的收发结存情况,必须制定一整套账表单据如库存药品明细账、本月药品销耗汇总表、本月领用药品汇总表、盘点清册等,月底对全部库存药品进行盘点,看与账面金额是否相符,这将改变以往以领代报,以存代销的局面,真实地反映药品进、销、存的动态情况,真实地反映药品托管后的结存、销售情况。

上一篇: 从众心理特点 下一篇: 医养结合优势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