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历史学科的展望汇总十篇

时间:2023-12-24 16:28:10

对历史学科的展望

对历史学科的展望篇(1)

中图分类号:F59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6)12-49 -04

一、引言

历史文化街区是一个城市历史文化和人文风情的集中展示场所,具有建筑美学、历史文化、民风民俗及遗产遗迹等多方面的综合价值,同时也具有文化展示、商业经济、休闲游憩等综合功能,在城市地域面貌改造、文化形象提升、经济功能完善的进程推动下,正逐步成为城市规划的重点区域,以旅游为中心的复兴策略备受重视。自2004年始,历史街区的更新与改造的研究持续升温,研究成果数量大幅度增加,研究的角度更加多样化,真正成为多学科关注的焦点。历史街区保护与旅游开发的理论研究起步最早,学者们从历史街区旅游利用的思想理念、态度原则及调节控制入手展开研究;从历史街区地方性开发与展示、保护与重构的理论依据中寻找发展途径;也有对历史街区保护与旅游开发的案例研究。在历史街区旅游产品开发方面,研究多集中在旅游功能分区、主题产品设计、文化产品展示等方面。此外还有对历史街区旅游开发模式、商业模式、产业发展、业态更新、社会环境影响等方面的研究。纵观以上研究主题,当前国内历史街区旅游研究缺少营销视角的分析,仅有少数学者从体验感知评价、满意度模型验证、地方依恋对游客购物满意度影响等角度开展实证研究,但仍缺乏对游客消费偏好、旅游动机及消费行为特征等方面的研究。本文以南京老门东历史街区为例,通过问卷调查收集数据,分析历史文化街区游览者的旅游动机与消费行为特征,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方法,对比分析不同身份旅游者对历史街区游览体验偏好的差异。

二、相关研究进展

(一)历史街区的旅游体验研究

历史文化街区的旅游产品开发应遵循“体验性设计”原则,围绕体验主题、塑造体验形象、营造体验氛围,形成有价值的、异质的、难以替代的旅游产品。历史街区的旅游体验包括审美怀旧、文化教育、休闲娱乐、遁世逃避、社交生活、情感升华等六大要素,简称为6E体验模型,应用6E模型可以对历史街区进行由动到静、由表层到深度体验的功能分区及产品设计。历史街区的体验设计就是通过改造更新,使其所蕴涵的历史文化成为一种能唤起人们观念中保守和怀旧情怀的刺激。同时,运用文化表演、现代化解说系统、地方文化纪念品等手段进行生活化体验产品填充。街区娱乐活动不但要展现地方民俗,更要贴近当地生活,真正展现地方文化的原态,增强游客的文化体验,实现娱乐活动的“去舞台化”和“去商业化”。

(二)历史街区的旅游偏好研究

国内学者多从心理学、经济学视角阐释偏好的概念,认为旅游偏好是旅游者对旅游产品持有的认知心理倾向及消费意愿程度。研究主要包括旅游动机、行为决策、感知与满意度及消费行为特征等。历史街区的旅游偏好研究数量不多,主要是实证分析。戴林琳以北京南锣鼓巷为例对游客体验感知做问卷调查,得知游客最为看重历史街区商业设施的文化特色与创意性,希望能够体验有文化、历史、趣味的商业空间,而不仅仅满足基本的购物需求。李寿兰基于体验视角的扬州古运河历史街区游客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游客对街区环境体验的满意度最高,对设施体验、服务体验的满意度较好,对文化体验、娱乐体验的满意度相对较低。钱树伟通过调查发现苏州观前街的开发将传统风貌与现代商业有机融合,其游憩娱乐与休闲购物两大功能得到了游客的高度认可,满意度与重游率均较高。范楚晗对扬州“双东”历史街区游客行为特征进行问卷调查分析,运用因子分析法,得出基础设施、配套设施、旅游资源、旅游服务、旅游项目、可进入性等六个影响因素。李泽运用因子分析、回归分析、IPA分析,得出云南历史街区游客体验的主影响因子包括:街区环境、社会环境、休闲设施、旅游设施、活动体验、收获体验等。

三、调查研究

(一)案例地概况

南京门东历史文化街区名列《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10―2020)》中九片历史文化街区名录之中。门东历史文化街区得名于南京老城南地区的古地名“老门东”,位于南京夫子庙箍桶巷南侧一带,北靠内秦淮河风光带,南依明城墙遗址,整个项目区规划面积约15万平方米。历史上的老城南是南京商业及居住最集中的地区,但是历史变迁,门东繁华不再。为再现城南历史风貌,南京市于2010年开始复建“老门东”街区,规划建设步行街游览、遗迹场馆、民居展示、休闲商业等功能区,并于2013年9月开放步行街游览区。

(二)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

问卷包括三部分内容:第一,被调查者的个人基本信息,如身份(外地游客/本地市民)、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等;第二,被调查者的旅游动机与消费行为特征;第三,历史街区游览体验期望与感知评价李克特五级量表(非常看重、比较看重、一般、不看重、很不看重)。运用SPSS17.0软件对问卷进行数据整理与分析,探析历史街区旅游体验的偏好及分异。课题组在2015年10月与2016年7月,多次前往南京门东历史街区,向在此地游玩的游客发放调查问卷。先后共发放问卷200份,收回检查后剔除漏项过多、答案选项全部一致的问卷,最终筛选出有效问卷182份,有效率达91%。为了确保游客填写问卷的顺利,全部问卷采用现场填写、回收,工作人员在游客填写问卷的过程中解答可能出现的问题,并与游客进行访谈交流,为数据调查收集更加丰富、准确的信息。

2.T检验分析

T检验分析主要用于两个样本之间的比较分析,用以检验两个独立样本的同一检测指标数据的差异程度。独立样本T检验过程为:首先,利用F检验判断两个样本总体的方差是否相同,即方差齐性分析;之后,根据方差齐性分析结果,决定T统计量和自由度计算公式,进而对T检验的结论作出判断。

(三)数据信度分析

对测量样本进行可靠性度量分析,结果显示,总测试信度Cronbanch’s α值为0.763,表明量表的信度较好,样本测量数据的一致性信度较强,可靠性较高。

四、结果与分析

(一)样本描述分析

问卷统计结果显示,本次调查样本的人口特征如表2所示。

从表2的统计信息可知:男女比例相当(48.9%和51.1%);本地市民所占比例(58.2%)略高于外地游客的比例(41.8%)。年龄分布情况:40岁以下的旅游者占受访总人数的70.3%,故本次调查对象以中青年旅游者为主,也反映出历史文化街区对中青年游客的吸引力更大。被调查对象的教育背景以大专本科、研究生为主,所占比例达到83.0%,表明高学历人群对历史文化街区的游览意愿更强。受访游客的职业以企业、事业单位员工为主,所占比例为51.7%。

(二)旅游动机与消费特征分析

1.旅游动机分析

本次调查对受访者游览历史街区动机的测试问项有二:“此次游览的目的”“对历史街区的哪些方面最感兴趣”,选项结果如图1、图2所示。由此可知,门东历史街区当前的游览者以休闲娱乐、观光度假者为主,占被调查总人数的69.3%。游览者对门东历史街区的特色饮食、人文风情最为感兴趣,其次是地方民俗、历史文化、建筑景观,而对消费商圈的了解意愿则不强烈。

2.消费特征分析

对“本次出游方式”的问项选择,受访者中15.7%为旅游团,75.8%为亲友结伴,6.2%为集体组织,2.3%为其他;“从何处了解门东景区”的选项中60.5%是互联网,22.1%是朋友推荐,2.4%是报刊杂志,11.5%是旅行社,3.5%是其他;“是否会在街区内用餐”,受访者中73.8%选择“会”,8.2%选择“不会”,18%选择“不确定”;“是否会在街区内住宿”,受访者中27.1%选择“会”,46.7%选择“不会”,26.2%选择“不确定”;“您会在街区商铺购买哪些物品”(多选),食品(53.5%)最受欢迎,其次是特色纪念品(28.3%)、服饰(24.2%),受访者对工艺品(18.7%)和书籍(11.9%)的购买意愿较低,还有33%的人选择“不会购买”;“您愿意在街区参与哪些休闲娱乐活动”(多选),“亲友聚餐”(45.6%)、“看电影或演出”(40.1%)成为最受欢迎的活动,“参观景点或展览馆”(38.4%)、“在书/茶/酒吧休闲”(33.3%)也较受欢迎,“在街区商圈购物消费”(18.1%)的选择率最低。

(三)游览偏好的比较分析

1.游览期望的共性分析

本次调查问卷的第三部分“历史街区游览体验期望评价的李克特五级量表”,共列出28项测试问题,分别从“服务体验”“文化体验”“环境体验”“游览体验”“感性体验”“休闲体验”“景观体验”“消费体验”等八个评价因子,调查游览者对历史街区游览体验的期望值。利用SPSS软件采用Levene F方法对“外地游客”与“本地市民”的历史街区游览体验期望指标的统计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记录各项指标的t值。t值小,说明被检验的两个样本均值差异小;相反,t值大,则两个样本的均值存在显著差异。将检验结果的t值排序,如表3所示,t值的绝对值小于1的共有13项指标,序号排列为6-18,表明“外地游客”与“本地市民”对历史街区游览体验的这13项指标的期望值相对较为一致。

2.游览期望的差异分析

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找出“外地游客”与“本地市民”两种身份的游客期望值存在明显差异的指标共8项(如表4所示,此处指标项目的名称采用简写)。这些项目的T检验结果显示:T值的绝对值较大,T值的相伴概率(Sig.双侧)均小于或等于显著性水平0.05,故拒绝T检验的零假设(两组样本的期望值均值不存在显著差异);同时,从两组样本的均值差的95%置信区间看,这8项指标的区间均未跨0,因此,可以认为“外地游客”与“本地市民”对历史街区游览体验的这8项指标的期望值存在较大的差异。

3.游览偏好的比较分析

将两种身份的游客对历史街区的游览体验期望值的异同度汇总如表5所示。可知:游客的文化体验、景观体验的趋同度较高,并且他们对文化体验的期望值较高(高于均值),而对景观体验的期望值较低(低于均值)。游客对环境体验的期望差异显著,本地市民的期望值明显高于外地游客。在服务体验方面,游客对服务态度及特殊人群服务的期望值趋同,但是对于及时有效的服务,两种身份的游客的期望差异显著,本地市民的期望明显高于外地游客。在游览体验方面,游客对景区不拥挤及游览线路设计合理的期望值趋同,但是对于餐厅众多、有特色,两种身份的游客的期望差异显著,本地市民的期望明显高于外地游客。在休闲体验方面,游客对身心得以放松的期望值趋同,但是对趣味性活动,两种身份的游客的期望差异显著,外地游客的期望明显高于本地市民。此外,对于交通便利、特色商品的体验期望,两种身份游客的期望差异也较显著,本地市民对交通便利的期望相对更高,而外地游客对特色商品的期望相对更高。

五、结论与讨论

(一)历史街区的商业功能仍具开发潜力

历史文化街区凭借特色旅游景观及综合性商业功能,既是吸引外地旅游者游览观光的文化景点,同时也是本地市民休闲娱乐的重要商区。目前,门东街区的游客以观光、休闲动机为主,缺乏商务会议、参观考察类游客;街区的餐饮消费功能突出,住宿、购物等消费规模有限。未来可以扩大街区宣传,丰富文化场馆的活动形式,提升一站式休闲消费功能,从而创造经济、文化综合效益。

(二)外地游客与本地市民需求差异显著

“体验式旅游开发”以消费者个体差异、需求差异为导向。本次调查发现外地游客与本地市民对历史街区的游览体验期望的差异主要集中在环境体验、游览体验等方面,本地市民对街区环境及服务设施的要求相对更高,外地游客对趣味活动及特色商品的需求相对更高。鉴于本次调查受访者以40岁以下者比例较大(70.3%),可能对调查结论存在一定的影响,研究结论有待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 戴湘毅,朱爱琴等.近30年中国历史街区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04):224-229.

[2] 杨国胜,龙彬,覃继牧.论我国历史街区保护与科学旅游利用之“九大观”[J].城市规划,2012,(09):91-96.

[3] 廖春花,明庆忠.旅游开发与城市历史街区保护[J].城市问题,2015,(04):17-22.

[4] 李继峰.历史名城文物保护与旅游资源开发研究[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4):150-154.

[5] 梅林,高林安.长春市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旅游开发[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2,(08):740-742.

[6] 杨劲松.国际化视野下的历史街区旅游开发――以北京朝阜路为例[J].生态经济,2012,(08):39-42.

[7] 朱东国,谢炳庚等.历史文化街区旅游产品深度开发研究――以湘潭市城正街为例[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5):126-129.

[8] 刘家明,刘莹.基于体验视角的历史街区旅游复兴――以福州市三坊七巷为例[J].地理研究,2010,(03):556-564.

[9] 钱亚妍.谈塑造城市历史街区文化的“活性”――以天津五大道历史街区为例[J].现代城市研究,2012,(10):20-26.

[10] 牛玉,汪德根.基于游客视角的历史街区旅游发展模式影响机理及创新――以苏州平江路为例[J].地理研究,2015,(01):181-196.

[11] 唐克,陈凤.成都宽窄巷子旅游开发商业模式及其运行问题[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10):147-152.

[12] 李山石,刘家明.基于文化创意产业的历史街区提升改造研究――以南锣鼓巷为例[J].人文地理,2013,(01):135-140.

[13] 刘敏,刘爱利.基于业态视角的城市建筑遗产再利用――以北京南锣鼓巷历史街区为例[J].旅游学刊,2015,(04):115-126.

[14] 沈苏彦,尹立杰.历史文化街区旅游开发适宜性评价――以南京市为例[J].城市问题,2014,(09):48-53.

[15] 戴林琳,江南.历史街区文化创意产业游客满意度研究――以北京旧城南锣鼓巷为例[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02):60-65.

[16] 李寿兰.体验视角下提高游客满意度策略研究――以扬州古运河历史街区为例[J].江苏商论,2013,(12):58-61.

[17] 钱树伟,苏勤,郑焕友.历史街区顾客地方依恋与购物满意度的关系――以苏州观前街为例[J].地理科学进展,2010,(03):355-362.

[18] 霍B,韩荣.体验经济下城市历史街区的功能置换[J].城市问题,2013,(03):28-32.

[19] 兰艳.苏州世界遗产生活化旅游产品开发研究[J].商业经济,2015,(10):72-74.

[20] 王亚辉,明庆忠等.基于IPA分析法的历史文化街区游客满意度测评研究――以扬州东关街为例[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13,(04):9-14.

[21] 范楚晗.历史文化街区游客行为特征及其管理研究――以扬州“双东”历史街区为例[D].江苏:扬州大学,2015.

对历史学科的展望篇(2)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6-0024-02

作为人文和社会科学的学科,历史担当着一个重要的角色,注重历史的学习与研究,注意总结和汲取历史经验,这是中国的一个优良传统,而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无论从事哪方面专业工作,学习历史都是很有必要的。因此,在高职教育中,如何把历史教学完成好,使学生对学习历史有独特的浓厚的情感,这对于老师来说是个挑战。

1.我国高职历史教育的现有问题

由于高职院校大部分专业均与历史专业不挂钩,这导致了许多高职院校的学生对历史学科的不重视。学生普遍认为,历史这门学科枯燥乏味,对其难以激发热情。同时,高职院校没有中学生的成绩压力,因此出现了学生在课堂上课没有专心听讲,更不用说学会了独立思考和判断历史事件的能力了。而历史教育长期以来知识注重基础知识,忽略了学生的自主思考问题多和创新能力。而老师也只是着重考试,没有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深层地考察学生对历史的自主看法。更严重的是当前我们历史教育只是着重于对学生的学习培养,对知识的灌输,忽视了优秀道德品质的培养。当前,受到市场经济所存在弊端的影响,高职院校学生社会阅历少,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认为成熟,对于社会上的不良风气未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因此,很多高职院校的学生养成了不良的风气,这严重影响了一个国家的文明建设。所以,面对以上问题,作为高等职业院校历史专业的老师肩负起重要的使命。

2.历史课程对培养学生情感的渴望想象

2.1学生更渴望有吸引力的课堂

学生希望有一个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而又不想应对考试的压力。因此想让学生渴望学到知识,就不能够以考试为目的地教育他们。其次,学生更喜欢老师尽可能地运用多媒体教学,通过观看一些科教片和历史片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了真实的历史事件,把课本枯燥无味的文字化为有声有色的音像,更加直观的拉近学生与历史知识的距离,使学生对将要学习的知识充满热情。

2.2学生更渴望发表自己的看法与提出疑问

在以往的历史教育中,老师都是一味地在讲台上讲授历史知识,学生就在讲台下听。而老师根本很少让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与质疑。学生上课有疑惑的不能搞明白就会出现上课走神等等的情况。老师应该对这种教育模式进行改善,让课堂不在是老师一个人在讲授历史事件和该事件对当时社会的起到的影响。而是,向学生讲授历史事件,让学生自己合理地推断出该历史事件对当时社会的影响。例如,在讲授“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这课书中,老师可以向学生讲述改革开放的政策及改革开放前的社会状况等,学生则通过日常生活中的感受,说出改革开放对中国带来的影响及评价改革开放政策对中国发展带来的改变。这样做,不仅大大提高了学生对学习历史的积极性,而且能让他们对历史事件有更加深入的探讨,培养出独立思考、自主创新的能力。学生会感到课堂更加吸引,更加想思考老师所提及的问题。

2.3学生更渴望在历史课听到有趣的故事

面对枯燥无味,而且文字正式的教科书,学生对此难以提高兴趣,若老师在授课过程中加入一些历史故事,就能激发起学生的兴趣。例如,在讲授“洋务运动的兴衰”时,可适当引入慈禧太后对坐汽车的抗拒的这个故事桥段。通过该故事桥段及教科书上的知识,让学生分析,洋务运动的失败原因。这样做活跃了课堂气氛之余,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4学生更渴望有一个表达自己舞台

老师组织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让学生积极参加,才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主创新,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同步完成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5学生更渴望学习历史能够成为国家的栋梁

当前,大学生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艰巨使命。而高职院校的历史教学对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有非常大的优势。教师可以通过讲授历史事件、人物及其影响让学生从历史中吸取教训。而学习中国近现代史是为了让学生更加清楚地认识到中国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为了救亡图存而进行艰苦探索。了解中国人民走上以共产党为领导力量的社会主道路的历史必然性;让学生树立“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信念。培育高职学生为将来社会的栋梁。

3.采取以上方法之后的预期成果

学生对历史知识比以前更感兴趣,上课会更加集中精神。学生养成了独立思考能力,对历史事件有自己合理、深刻的见解。他们能锻炼出能运用正确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分析和评价历史是非和社会发展方向的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历史,在个人思想道德上有提高,为社会培育出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优秀青年。

4.结束语

高职院校的学生虽不是学习历史专业,但他们希望在历史课堂上,能够轻松愉快,毫无压力地完成历史课程。他们也希望通过学习历史了解古人的教训,不断地正确改造自己的世界观与方法论,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贡献。面对当前我国的情况,我们大学生更应该了解中国历史,吸取教训,为未来的国家建设增添力量。

参考文献:

对历史学科的展望篇(3)

深化教育改革,培养创造型人才就成了国运兴衰的关键。作为中学教师,我认为,每门学科都应在教学实践中努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品质,历史学科当然也不例外。本文拟就在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品质,谈几点看法,求教于方家。

一、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

知识的创新是通过有创新欲望和创新能力的人实现的。因此,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首先要使学生具有创造性人格。

1.使学生具有永不熄灭的创新欲望。

要不断创新,首先就要有不断创新的欲望和需求。有了不断创新的欲望,才能进行有意识、有意义的创新活动,也才可能达到创新的目的。中国具有几千年辉煌灿烂的文化。对于这些,中学生总是充满好奇,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些问题在教师看来非常的幼稚,甚至是无意义的,但对学生来说却是一种探索、一种创新,是一种对好奇心的满足。他们正是带着这种好奇心来认识这个世界的。所以不管学生提出的问题多么幼稚,多么无意义,教师都不要简单的禁止和否定。如果学生的每一次探寻,遇到的都是教师的“不可能”、“无聊”的断语。那么,他们的创新欲望就会慢慢萎缩,很难具有创新精神。

2.使学生具有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

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活动是人们从事的主要活动。既然是创新,就预示着风险。而且,当创新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行为,知识创新的难度只能是越来越高,失败的风险越来越大。一次创新的成功也许是千百次创新活动受挫的结果;一个人创新活动的成功,也许是成千上万的人创新失败的结果。面对创新路上的困难,人们只有具有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始终不一地坚持创新,才可能最终获得创新的硕果。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应该是历史学科的优势。人类历史上科学技术的重大发明很多都是经过科学家的艰苦劳动和无数次的失败才创造出来的。另外,通过讲述无数革命先烈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在经历无数次探索和失败后,中国革命才取得成功等史实都能在学生心灵深处产生震撼,使他们的心灵得到升华,逐步具有坚强的意志品质。

二、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所谓发散性思维,就是围绕问题多方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的过程。现行的历史教材,总的来讲比较重视科学性、逻辑性,而对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方面并没有足够的重视。这就需要我们历史教师在教学中来弥补,通过开展“历史小论文”、“历史创作”等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多层次、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例如,一个学生在历史小论文中通过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展开多方面的联想。展开“横向联想”,联想到今天的青年学生应该继承中华民族的伟大传统,不能辜负老一辈对我们的殷切期望,把建设祖国的历史重任肩负起来。由一位历史人物的事迹,这位同学就展开了如此丰富的联想,充分体现了创造性思维发散性的特点。如果经常开展这类活动,会极大地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三、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思维的独创性,包括学习过程方法掌握与选择的独特性,思考问题角度与质疑内容的独特性,解决问题方式的独特性,学习结果表达的独特性。

1.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

对现成的科学理论和传统观点提出质疑是创造出新颖、超常成果的途径,也是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需要。试想,如果我们对已有的理论和成果不加任何质疑地全盘接受,人类将永远停滞不前。历史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

2.鼓励学生标新立异。

“标新”和“立异”都是一种创新。鼓励学生大胆独立思考,敢于标新立异、反弹琵琶,这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重要环节。

对历史学科的展望篇(4)

    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指教师在职业生涯中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不断成长,持续发展,达到专业成熟的过程。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高低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教育改革的成败。对于中学历史教师而言,其专业发展指的是不断提升自身的历史知识专业水平、历史教育教学水平、管理学生与班级水平,不断成长,持续发展,最终成为一名成熟的专家型、学者型的历史教师的过程。

    一、形成自主发展意识,完善教师个性

    科学发展观认为,以人为本的发展符合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和价值标准,只有把人自身的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的根本目标,社会各方面的发展才有意义。自主发展意识是中学历史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实现自我创新与发展的内在动力。中学历史教师要实现专业发展,取决于自身,其中自主发展意识尤为关键。因为“教师的自主发展需求和愿望是内在的,这种需求和愿望是根据自我意识,基于个人的人生价值、追求愿望和目标而产生的,是自我超越的内在依据和动力,教师自主发展的内容具有个体性,是个性和社会性和谐发展意义上的自主发展,教师的自主发展是一种自觉的、主动的发展状态,是基于教师的主观能动性的自我超越活动”,教师只有形成了自主发展意识,才能自觉承担专业发展的主要责任,通过不断地学习、实践、反思、探索,使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不断提高;只有形成了自主发展意识,才能不断克服发展道路上的重重困难和挫折,不断前进。自主发展意识是中学历史教师实现专业发展的精神支柱。

    二、制定专业发展规划,确立奋斗目标

    中学历史教师形成自主发展意识后,就要确保自己在教育改革方向中找到自己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因而必须制定相应的专业发展规划和奋斗目标。教师专业发展规划是教师为自己的专业发展设计的蓝图,既能够为自身的专业发展提供引导和监控,又能够为教师对自身专业的发展的反思提供一个参照。教师的专业规划内容主要包括自我分析、环境分析、目标的确立、策略的拟订,等等。其中自我分析要对自己的能力、兴趣、爱好、个性特征进行全面的分析,充分认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找到自己的特长。教师只有对自己有准确而充分的认识,才能制定适合自己发展的规划,找到自己发展的空间。历史教师不能只满足能向学生传授历史知识,能在历史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能力,应该追求把历史学科融入到自己的生命体系中,形成历史教师特有的人格魅力,进而影响身边的每个人,使他们在学习中汲取人生的智慧。只要历史教师有了这样的奋斗目标,就能主动自觉地战胜专业发展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

    三、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教师要实现专业发展,如果没有渊博的知识和相应的能力,就如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教师要在实践中不断地积累知识,提高能力。

    1.不断积累、拓展知识。“教师具备丰富、广博的知识,不仅能在新课程教学过程中扩展学生的精神世界,而且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具有广泛而深刻的文化科学背景知识”。新的历史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并要求学生知识的获得要融于体验历史的过程中,这就要求中学历史教师必须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改变过去那种认为只要掌握好历史学的知识就可以教好学生的观念。在新课程背景下,中学历史教师必须努力掌握三方面的知识,即扎实的历史专业知识、宽广的其他学科知识、丰富的教育科学知识。中学历史教师在平时的实践中一定要积极努力地积累自己各方面的知识。在研究历史教材、教参和历史读物的同时,还要阅读历史理论着作,关注最新的史学研究动态,积极与其他历史教师或历史教学工作人员、研究人员进行交流;与此同时,还要广博地汲取其他学科的知识;丰富的教育科学知识的获得除阅读有关教育理论专着外,更重要的是在实践中体会积累,从其他优秀教师的交流中体会。新历史课标要求教师必须勤于学习,广泛涉猎,不断学习新知,使自己不仅有丰富的学科知识,而且有广阔的文化视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更有精湛的教育技能技巧。

    2.积极进取,提高能力。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滚滚浪潮,“教师不仅是一桶水,而且必须是有源头的活水”,为此,教师仅依靠入职前的培训和原有的知识是不够的,必须具备不断学习、获取知识、充实自己的能力,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这是教师实现专业发展必须具备的一种很关键的能力。

    新的《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鼓励教师创造性的探索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为学生学习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因而教师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要有创新意识。首先,历史教材处理的创新,要根据当地人文资源、学校条件、学生特点灵活处理教材内容。其次,历史教学手段的创新。现代教学手段如投影、音像、计算机等应用于历史教学,就能集图、形、声于一体,既能增强教学的直观和动感,又能丰富教学内容,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再次,历史教学方式的创新。教师要改变过去那种只重视教师“教”而忽视学生“学”的观念,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师教学中,让学生在参与中感受历史,体验生活,学会学习,提高能力。

    总之,新课程的实施,对于中学历史教师而言,既是一个机遇,又是一个挑战。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不仅要积极应对新课程的挑战,同时还要努力实现专业发展,为自身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在这里,教师可以尽情地挥洒,与新课程和学生一道,共同发展,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对历史学科的展望篇(5)

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指教师在职业生涯中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不断成长,持续发展,达到专业成熟的过程。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高低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教育改革的成败。对于中学历史教师而言,其专业发展指的是不断提升自身的历史知识专业水平、历史教育教学水平、管理学生与班级水平,不断成长,持续发展,最终成为一名成熟的专家型、学者型的历史教师的过程。

一、形成自主发展意识,完善教师个性

科学发展观认为,以人为本的发展符合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和价值标准,只有把人自身的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的根本目标,社会各方面的发展才有意义。自主发展意识是中学历史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实现自我创新与发展的内在动力。中学历史教师要实现专业发展,取决于自身,其中自主发展意识尤为关键。因为“教师的自主发展需求和愿望是内在的,这种需求和愿望是根据自我意识,基于个人的人生价值、追求愿望和目标而产生的,是自我超越的内在依据和动力,教师自主发展的内容具有个体性,是个性和社会性和谐发展意义上的自主发展,教师的自主发展是一种自觉的、主动的发展状态,是基于教师的主观能动性的自我超越活动”,教师只有形成了自主发展意识,才能自觉承担专业发展的主要责任,通过不断地学习、实践、反思、探索,使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不断提高;只有形成了自主发展意识,才能不断克服发展道路上的重重困难和挫折,不断前进。自主发展意识是中学历史教师实现专业发展的精神支柱。

二、制定专业发展规划,确立奋斗目标

中学历史教师形成自主发展意识后,就要确保自己在教育改革方向中找到自己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因而必须制定相应的专业发展规划和奋斗目标。教师专业发展规划是教师为自己的专业发展设计的蓝图,既能够为自身的专业发展提供引导和监控,又能够为教师对自身专业的发展的反思提供一个参照。教师的专业规划内容主要包括自我分析、环境分析、目标的确立、策略的拟订,等等。其中自我分析要对自己的能力、兴趣、爱好、个性特征进行全面的分析,充分认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找到自己的特长。教师只有对自己有准确而充分的认识,才能制定适合自己发展的规划,找到自己发展的空间。历史教师不能只满足能向学生传授历史知识,能在历史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能力,应该追求把历史学科融入到自己的生命体系中,形成历史教师特有的人格魅力,进而影响身边的每个人,使他们在学习中汲取人生的智慧。只要历史教师有了这样的奋斗目标,就能主动自觉地战胜专业发展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

三、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教师要实现专业发展,如果没有渊博的知识和相应的能力,就如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教师要在实践中不断地积累知识,提高能力。

1.不断积累、拓展知识。“教师具备丰富、广博的知识,不仅能在新课程教学过程中扩展学生的精神世界,而且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具有广泛而深刻的文化科学背景知识”。新的历史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并要求学生知识的获得要融于体验历史的过程中,这就要求中学历史教师必须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改变过去那种认为只要掌握好历史学的知识就可以教好学生的观念。在新课程背景下,中学历史教师必须努力掌握三方面的知识,即扎实的历史专业知识、宽广的其他学科知识、丰富的教育科学知识。中学历史教师在平时的实践中一定要积极努力地积累自己各方面的知识。在研究历史教材、教参和历史读物的同时,还要阅读历史理论著作,关注最新的史学研究动态,积极与其他历史教师或历史教学工作人员、研究人员进行交流;与此同时,还要广博地汲取其他学科的知识;丰富的教育科学知识的获得除阅读有关教育理论专著外,更重要的是在实践中体会积累,从其他优秀教师的交流中体会。新历史课标要求教师必须勤于学习,广泛涉猎,不断学习新知,使自己不仅有丰富的学科知识,而且有广阔的文化视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更有精湛的教育技能技巧。

2.积极进取,提高能力。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滚滚浪潮,“教师不仅是一桶水,而且必须是有源头的活水”,为此,教师仅依靠入职前的培训和原有的知识是不够的,必须具备不断学习、获取知识、充实自己的能力,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这是教师实现专业发展必须具备的一种很关键的能力。

新的《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鼓励教师创造性的探索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为学生学习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因而教师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要有创新意识。首先,历史教材处理的创新,要根据当地人文资源、学校条件、学生特点灵活处理教材内容。其次,历史教学手段的创新。现代教学手段如投影、音像、计算机等应用于历史教学,就能集图、形、声于一体,既能增强教学的直观和动感,又能丰富教学内容,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再次,历史教学方式的创新。教师要改变过去那种只重视教师“教”而忽视学生“学”的观念,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师教学中,让学生在参与中感受历史,体验生活,学会学习,提高能力。

总之,新课程的实施,对于中学历史教师而言,既是一个机遇,又是一个挑战。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不仅要积极应对新课程的挑战,同时还要努力实现专业发展,为自身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在这里,教师可以尽情地挥洒,与新课程和学生一道,共同发展,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对历史学科的展望篇(6)

初中历史社会教学的目的不仅是要让同学们通过学习,汲取有利于自身发展的知识与能力,更是期望学生能够通过学习来有能力去判断各种文化和社会的价值观,丰富自己的人性与情感,通过对历史社会学科的人文感悟而建立起对历史的理性思考,为自己自身的良好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历史和社会学科中人文性和人文精神的重要性

“所谓教育目的,就是人们依据一定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人的发展的需要而形成的关于受教育者的总体发展规格和素质要求的期望设想或规定,它以观念或思想的形式存在并在发挥作用。”这个定义中所说的教育不仅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教育目的,更是指整个社会对于人才的需要和学生自身发展过程中的需要。学校教育的弊端在于极度的重视学生学到知识才是王道,总是以社会的需求和主流教育者的教育目的为主,忽略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个人人文精神的养成。学校教育的这种弊端就导致学生现在受到的教育都是中规中矩的,缺乏个性的伸展和人文性精神。

历史学科恰恰就是这样一个充满人文性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根据课本泛泛而谈,而是要真正的让学生理解历史真实事件中蕴含的人文性和华夏儿女的优良品质。历史和社会学科最大的特点就是它的已发生性,年代久远的历史事件充满了神秘感和厚重感,而由于这样长的时间间隔和社会背景的不同,学生对于错综复杂的历史事件理解自然有所不同,再加上越来越多的人去研究这一学科,提出了很多褒贬不一,带有很多偏见和针对性的观点,让中学生很难去真正接受其中任何一种,这时就需要历史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建立起一种人文性的精神,让学生了解到不同的历史事件背后蕴含怎样的时代背景和人文精神,了解从不同的角度辩证的看待问题。教育的目的是发掘人身上最有价值的东西。人文精神肯定人的价值和人追求尘世幸福的权利,尊重人的尊严和人的精神品格。

二、历史和社会教学人文性的作用

首先,历史社会教学中的人文性能够培养学生正确社会历史意识,历史意识是指对历史的记忆以及描述,并且能够在求真求实的基础上通过总结史实来汲取经验教训,从而能够把这种经验和智慧用在自己的现实生活中,来期望未来。还有人把历史观点看做是一种从当代时空以当代的视角来审视历史的思维方式,学习者通过运用自己的知识来分析复杂的离职材料,综合不同的史料来进行整合和概括,在这样的研究基础上,把一切的事物都看做是历史长河中的一部分,包括现在和未来。我们需要根据历史的启示和历史长河中的长时间发展规律来理解发生过的历史,并且展望未来。从任何一种观点来讲,都把历史意识看做是一种能力,即能够通过已发生的事情的经验教训去将现在的生活和学习任务完成的更好,预测未来事物的发展规律。而中学阶段作为学生成长中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时期,他们既对新鲜事物和知识有着强烈的渴望,同时也因为分析能力和判断辨别能力有限而容易产生不正确的思想,这时教师的正确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举个例子,学生学习过日本侵华史之后,很容易会对日本侵略者产生强烈的仇恨心理,教师要通过适当的引导让学生有正确的社会历史意识,如果没有正确的引导,学生会把这种仇恨心理扩散到所有的日本人身上,这样的想法是不正确的,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分清侵略者和日本普通人民群众的区别,并且告诉学生日本普通民众也是战争的受害者,要让学生从内心认识到只有现在好好学习,将来才能使我们的祖国更强大,从而永远避免战争历史的重演。这样,通过教师的引导,最终使学生有了正确的历史意识,提高了学生分析、判断的能力和思想境界。

第二,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学生会了解到很多历史中优秀的华夏儿女的伟大事迹,教师在讲述这部分历史的同时要向学生展示我们代代相传的民族精神。历史社会作为一门综合型的社会学科,不仅讲述华夏民族几千年来的历史,而且还讲述了中华民族是如何形成、不断发展和脚踏实地进步的,我们华夏儿女长期与自然抗争,与外来民族抗争,在这样的过程中不断的发展和壮大,并且形成勤奋坚韧,自强不息等等伟大的民族精神,最终世代相传。很多青少年时期的学生,处于一个青春期的成长阶段,在这样的阶段中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比较差,因此很容易会遭受不良学习风气的影响,从而导致他们的价值观人生观发生变化,历史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对这类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和人文精神教育,让他们能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良好的学习品质和道德品质,在成长的过程中逐步的继承和不断发扬华夏民族的优良传统,能够正确处理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之间的关系,并且自觉地维护民族利益。

第三,培养学生先进的国际意识。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不难发现,在清朝末期,我们国家由于固步自封,导致不能和国际接轨,因此一味的将自身看做最强大的国家,拒绝接受西方的先进文化和知识,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得到了惨痛的教训。要培养学生先进的国际意识,让学生能够欣然并且有选择性的去接受和学习西方文化中有益的部分,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才能不断的进步。

三、通过历史和社会教学培养学生的人文性

历史学科人文性十足,作为一名历史教师,不能只做单纯的历史知识的传授者,我们应该给学生更多的自由空间,不拿自己的思想左右学生。教材只是一个半成品,教师应对其进行加工和建设,注重教学中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力求在教学中把历史学科的人文性传达给学生。教什么,学什么,二者其实是统一的,都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素养,让学生在学习知识、了解历史的同时能够真正的意识到历史能够带给我们的经验教训,通过了解历史上的一些名人轶事培养学生相同或者相似的品质。

第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过程要展现一种艺术性,要调动起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积极性,才能让学生受到历史人文性的熏陶。首先,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对教学过程和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性,应采取多种方式,我们在教学中倡导学生的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脑:注重学生的思想活跃,态度积极,从而使其主体地位得以充分体现。例如通过阅读、演示、辩论、竞赛、用第一人称介绍历史人物事迹等方式,使学生投入其中,直接参与教学活动,积极与教师配合与呼应,通过师生的互动和生生的互动,共同完成教学的任务。更为重要的是,这种学生的参与,是全体学生的参与,而不是只有个别学得好的学生参与。要改变教师满堂灌、一言堂的状况,改变了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学习模式,使得课堂教学呈现出活跃而和谐的气氛,体现历史与社会这一学科中的人文性,让学生在学习历史与社会知识的同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品质。

第二,教师在讲授历史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学会用辩证的眼光看待历史问题。对于历史事件和社会现象,我们不应该以一种观念去解读。比如秦桧和岳飞大家都很熟悉,岳飞一直被尊称为民族英雄,相应的秦桧被称为卖国贼。但鲜有人知道,秦桧其实早期也是一个宁折不屈的汉子。靖康之变后,金国想要扶持一个傀儡皇帝,以便控制宋朝。秦桧坚决反对,因此才会被金国抓去。后来由于某些原因被放回宋国。之后岳飞坚决抗金,收复北宋失地,但赵构和秦桧反对。赵构反对是怕徽钦二宗回来夺了他的王位,秦桧反对一是附和赵构,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秦桧对宋金两国的实力比较清楚,知道就算支持岳飞抗金,结果也不一定会好,甚至有可能会被灭国。因此,虽说秦桧联合赵构以莫须有的罪名杀了岳飞,但至少使南宋又存在了若干年。再比如秦始皇,他的功劳是消灭六国,国家统一;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广修道路,让全国四通八达;派遣赵佗开发南部,是我国南部第一步的开发;蒙恬在河套击败匈奴,匈奴在十年内不敢南下;首创皇帝,打造玉玺。然而他也有很多过失,如焚书坑儒,让中国文化书籍更退一步,百家勃勃向上的精神从此泯灭;徵敛无度,赋税奇重,为了军队开销、自己的奢侈生活不惜对百姓施以重税,导致民不聊生;严刑峻法,民怨鼎沸,秦自商鞅变法以来,法令即十分严苛,一人死罪诛及三族,一家犯法邻里连坐,百姓动辄被罚充苦役或惨遭酷刑。这两个历史人物就告诉我们看待问题要全面,不能只看一面。

第三,历史与社会教学的人文性还要求历史与社会教学内容的综合性,这就是说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要注意历史和社会学科中各种不同知识的综合考量,在讲述不同时期的历史故事时,教师应该将不同时期的历史事件联系到一起,针对两个或多个事件的异同点帮助学生进行多角度的辩证分析,而不是孤立的去评价单一的特定时期的一个事件。这会让学生形成多样化的全面思维模式。

四、结语

为了更好的定位中学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人文素质教育,努力强化中学初中历史教学的实效,充分体现“以育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的价值取向,教师应该注重在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积极的向学生展现历史对于自身未来发展的重要意义,为同学们的终身学习、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支建国.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的人文性分析[J].科技创新导报.2011.

对历史学科的展望篇(7)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4)02-096-01

为了落实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培养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科学态度,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追求富有生命活力的历史课堂,实现历史教学的有效性,笔者根据高二文科实验班学生基础较好,思维活跃的特点,推出课前五分钟“历史论坛”活动。

论坛分为三大板块:风云人物,热点解剖,事件追踪。

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准确把握“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三者内涵不同,但不是各自孤立,而是三位一体构成完整的历史知识。要了解历史人物,就必须了解与之相关的历史事件,因为历史人物的活动一定要由历史事件来表现,历史事件必定由历史人物完成。历史现象是历史上较广泛地域、较长时间内发生的、带有普遍性、共同性的社会现象,它不是抽象地表现为若干历史事件或众多历史人物的活动。要了解一种历史现象,也一定要了解与之有关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论坛话题一:评说历史风云人物

历史课本中的杰出人物很多,学生们选择自己最欣赏的人物,有军事家、政治家、艺术家等等,走进人物内心,探讨其坎坷命运,评价其是非功过。

从历史人物的命运起伏中,学生们均能不同程度地做出自己的解读,谈出自己的观点,闪耀着思维的火花和理性的光芒。

例如:达芬奇的多才多艺,凡高的博爱,曹操的谋略,晏子的机智,杰斐逊的无私,这些不朽人物在历史发展的轨迹中都打上了深深的烙印,令后人景仰。

通过创设历史情境,理解当时的历史氛围,也体会当时历史人物的感受。让学生“观史如身在其中”。诱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思考历史和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进而培养“言之有据,论者符实”的科学态度以及“理解偏见、容纳悖论”的人文精神。

论坛话题二:说古论今,进行热点解剖

中学生对一切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心、求知欲,他们希望了解每天发生在身边的社会新闻以及大家极为关注的热点、焦点等现实问题,而且渴望倾吐和交流。教学中要善于发现这些现实资源与历史课本知识之间的联系,通过历史论坛活动将它们引进课堂。这样既可以引导学生把他们对现实问题的各种印象和感受、怀疑和问题带到课堂上来,展开热烈的交流,使学生在课堂积极思考、主动学习;同时,又可以现实问题为媒介,引起学生对一些历史现象和问题的关注与探索。

历史学科的热点包括两类,一是学科内的热点、如中国历史上的经济思想和经济制度的变革、中国政治文明发展进程、中外交往、民族关系、三农问题等等。二是学科外的热点,如环境问题、人口问题、资源问题、恐怖主义问题。

论坛的选题十分重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要求学生紧紧扣住时政热点、焦点,既提高认识,又服务高考,更增强能力。在增强兴趣,培养学生感悟能力方面多下功夫,让学生思考更深入,拓宽视野,学以致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关注社会现实,关心民族、国家乃至人类的命运,树立感恩、悲悯情怀,同时将史学界、教育界最新研究成果引入课堂,使学生能举一反三,豁然开朗。

论坛话题三:反观现实,进行事件追踪

历史事件是人类社会发展演变的中心线索,分析历史事件应掌握四要素:原因、经过、结果、影响。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原因――经过――结果――影响的演变过程。事件的原因主要包括七个要素:历史、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思想文化、个人主观因素。

具体说来,历史事件追踪可从以下几方面分析:

①历史问题的现实思考。对现实与社会影响较大的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的思考。如关于全球化、区域化、一体化的思考,世界市场形成与发展的思考,关于近代化探索的思考等。

②现实问题的历史反思。用历史的视角分析社会现象,看待现实问题,明确自身的责任。如对日本侵华问题的反思,对中美关系及美国对外政策的演变的思考。

对历史学科的展望篇(8)

二、夯实基础,不断提升———能力的提升

著名史学家傅斯年认为:“史学即是史料学。”西方兰克学派认同“:有一分史料说一分话。”胡适曾讲过:研究历史要“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新课改以来,全国各地高考历史试题在选择题的命制上多以各类历史图片、文物、学者观点、漫画、表格、社会生活场景等材料来创设新情境,提出新问题。2014年江苏高考历史试卷,20道选择题都是采用材料来创设新情境。如选择题第6题社会生活场景、第11题历史图片、第15题表格题、第17题是学者观点等,几乎没有一题不是通过新情境来创设新问题考查学生。学生对此类选择题既感觉有新鲜感,但又有感觉到有难度。如何帮助学生提高解答此类题目的准确率呢?笔者认为需要在历史课堂上增加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的培养,增大对历史学科思维能力和历史学科思维方法的考查力度。

对历史学科的展望篇(9)

[中图分类号]K90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0)44-0154-03

历史地理学(Historical Geography)是一门研究历史时期人地关系和时空差异的学科,是一门研究历史时期地理环境及其演变规律的学科。在它不断发展和壮大的过程中,我们对它的认识也在不断变化与更新。从两千多年前延续至今,我们围绕着历史地理学展开的探讨也在不断地加深和拓展。21世纪,历史地理学已经成为当代一门显学。综观历史地理学发展史上的探讨热点和今天我们学习历史地理学这门学科所遇到的疑惑,笔者认为主要包括三个大方面的内容:第一,历史地理学学科归宿问题;第二,历史地理学研究方法问题;第三,历史地理学发展前景问题。弄清楚历史地理学发展面临的挑战对于我们了解21世纪的历史地理学、学习历史地理学以及进行历史地理学研究都有莫大的帮助和意义。

1 历史地理学的学科属性

中国历史地理学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其前身沿革地理学的形成至少可上溯至两汉时期。综观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史,长期以来人们对于历史地理学的学科归属问题争论非常之大,各抒己见,众说纷纭。

西南师大的蓝勇教授将其归纳为四种说法:第一种说法认为历史地理学是历史学的辅助学科;第二种说法认为历史地理学是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即地理学的一门辅助学科。这种说法成为目前历史地理学界的主流观点;第三种说法认为历史地理学是历史学与地理学的一门交叉学科;第四种说法认为历史地理学应是一门相对独立的、综合的科学。

复旦大学的葛剑雄教授则将其归纳为三种意见:属于地理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属于历史学。2000年夏季,他本人就学界同人的看法发表过自己的见解:“据我所知,历史地理多数同仁都赞成第一种意见,历史地理学的学科属性是毫无意义的。但我们也应该看见后两种意见的合理成分,历史地理研究的对象虽然不是历史,但是由于是历史时期的地理现象,所以主要依据历史文献,使用历史学的研究方法,其成果为历史学所利用。至于是否构成一门独立学科,这不仅取决于这门学科的性质,还取决于已经取得的成果和地位。历史地理研究虽然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与历史学或者地理学这些一级学科还无法相比。”另外,暨南大学的吴宏岐教授对此也有比较精辟的论述,他认为“这门学科的发展明显经历了以沿革地理学为主体的传统中国历史地理学、地理化逐步加强的近代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历史时期地理环境的变化的现代中国历史地理学这三个主要阶段”。

对于历史地理学科归属的争议,我们不仅要看到主流的观点,也要去思考其他看法。分析其中的合理成分,这样才能真正理解并解决这一问题。我们比较以上学者的观点不难发现,历史地理学属性呈动态分布,在不同的时间段呈现不同的特点。历史地理学的学科属性与历史地理学本身的发展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并形成一个辩证统一体。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社会环境,不同的文化价值取向甚至是不同的研究群体都在影响这个学科的属性。因为历史时期它主要是研究沿革地理,所以它的学科属性被灌注沿革历史地理;因为它曾经为历史学研究提供辅助研究,所以就有学者认为它是一门辅学科;因为它近年来发展方兴未艾,所以就有学者认为它是一门全新的学科。将来随着历史地理学进一步深入发展,历史地理学的学科属性也会得到不断的更新和补充。了解了这些,我们就可以理解众多学者就历史地理学属于历史学或者地理学的问题纠缠不清的缘由了。

2 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方法

传统的历史地理的研究方法主要分为历史文献资料和野外考察。传统文献资料给历史地理研究提供大量的强有力的论证,此外野外考察也从另一个方面来支撑我们的文献论证。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研究工作的一步步深入,我们发现很多地理现象是无法通过实地考察来进行研究的,只能依靠文献记载。但是现存的史料往往都不是完整的描述,这样传统的历史地理的研究方法也遇到了新的挑战。

近些年来,不少学者致力于历史地理方法的研究,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值得我们去借鉴。复旦大学的葛建雄教授有过这样的论述:“提高历史地理研究水平的途径很多,方面很广,但是提高研究成果的精度是最重要的任务。固然历史地理的一些分支和不少方面还是空白,需要填补,研究的广度和深度有待加强,但一般来说,这些问题可以通过增加研究力量,扩大研究领域来解决,而精度的提高不是量的积累,而是质的飞跃,必须取得重大突破。”并且他还进一步指出“要提高精度只能寄希望于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只能进行多学科的交叉的综合的努力”。另外,西南大学的蓝勇教授主编的《中国历史地理学》教材也提出了自己的研究观点,较之葛建雄先生的观点更为具体些。他认为历史地理学研究方法概括起来分为三大类:即文献逻辑推证法、统计计量法以及数理模型法。

事物的发展是一个矛盾体,任何一种研究方法都是有优缺点的。如何有机整合新旧研究方法以及以后出现的更新的研究方法是摆在我们面前一个十分迫切的问题。这对我们更进一步展开历史地理学习研究是很重要的。在今后的历史地理研究工作中,我们既要传承传统的研究方法的精华,又必须利用新的研究方法来弥补传统研究方法的不足。使两者相互补充、相得益彰,共同为历史地理研究作出贡献。传统的历史地理研究方法看似比较好掌握,很好上手,但是假如要更进一步,我们必须具备良好的古文字功底和丰富的野外考察经验,这样才能应用自如;新的历史地理研究方法看似不好掌握,不好上手,但是只要我们先补充一些统计、逻辑推理方面的知识,也会很容易接受这些新的研究方法。

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地理学在不断地发展,新的研究方法会越来越多。我们在实际操作中,要根据千差万别的情况,来选用各种各样的研究方法,完全没有必要拘泥于某种或者数种一成不变的固定法。其实万法归一,只要你找到最科学、最简便的研究方法与手段,就是最好的历史地理的研究方法。

3 历史地理学前景展望

对于历史地理学的前景,绝大多数历史地理人都是乐观的。近些年来,历史地理学专业在高校招生规模正一步步扩大,全国各地从事历史地理研究工作的人员也在逐年增加。而且国内历史地理学与国外的学术合作也在进一步加强。所有的一切都为21世纪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土壤,使大家看到了历史地理学发展的美好前景。

“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的概念自从1972年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联合国人类环境研讨会上正式提出后在世界各地掀起一股热潮延续至今。21世纪伊始,我们的政府更加高度关注可持续发展问题,这也为历史地理学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有利的时机。历史地理学研究覆盖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很多领域,而且近些年来历史地理学在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渗透过程中又诞生了许多新兴的边缘性分支学科,如历史教育地理学、历史医学地理学、历史灾害地理学等,也验证了“并不存在唯一的历史地理学的信条”。历史地理学将发挥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在未来的社会生活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历史自然地理方面的研究可以填补历史气候、灾害等方面的空白,成为预测未来的主要依据;历史人文地理可以填补历史上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等方面的问题;历史医学地理学、历史灾害地理可以对防灾救灾、疫病防治等问题进行研究。这样,就可以多方面、多渠道为政府提供更有效的政策咨询,进而为今天的中国改革开放服务,更好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当然我们在憧憬历史地理学美好前景的同时,也要看到它所面临的挑战。这些挑战就像一个个陷阱在随时等待着它,阻止着历史地理学长足的前进和更好的发展。

3.1 学术态度有待端正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在历史地理学术界同样存在着功利主义。做学术的态度不端正,不是真正热爱学术,而是把学术当做通往名与利的工具,一旦达到目的,便把它扔掉。例如,在历史疆域的研究中,常常因国家利益的改变而得出不同的结论。为了突出中国自古以来就拥有辽阔的疆域,不惜将不同年代的疆界拼凑在一起,搞成一幅极盛疆域地图。

暨南大学的李学武教授认为,现在学术界有三种学术态度,一是把学术当做妻子,做学术是出于一种责任;二是把学术当做情人,做学术是出于内心深处真正的热爱;三是把学术当做,用完了就扔掉。很不幸的是,当今的学术界有太多功利主义者。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说道:“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做学问要坐得板凳十年冷。很不幸的是,当今的学术界充满了急功近利的浮躁风气,令人堪忧。我们从事历史地理学,必须要端正自己的态度,这一点至关重要,态度不好,一切皆枉然也。

3.2 学术水平有待提高

翻开厚厚的著作和各种论文,却发现太多掺水的东西混于其间,使得近年来历史地理学术水准出现下滑的迹象。为学术界所不齿的抄袭现象也屡屡出现,这不仅是学术水平的问题,更是作为一个学者的素质问题。近日,学术打假名人方舟子遇害的事件闹得沸沸扬扬,学术界一片污烟瘴气。历史地理研究水平的高低以及历史地理学研究成果取得的多少直接决定了历史地理这门学科以后的命运。

3.3 对学术的投入有待加强

长期以来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方针,以至于政府对人文学科的投入明显不如理工类学科。历史地理学作为崛起的一门新兴学科,也明显投入不足,这严重阻碍了历史地理学的正常发展。有些学校因为教育资金不足,甚至选择关闭某些历史地理学专业。由于长期投入不足,历史地理学的交流受到了很大限制,这也严重阻碍了历史地理学的健康发展。我们一方面要建议政府加大投入,另一方面也要让历史地理学科为现实服务,让社会看到它的价值,为投入增加砝码。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与曲折的统一体,历史地理学也如此。我们既要看到历史地理学的美好前程,又要注意面对它所遇到的挑战。虽然现在历史地理学还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无法解决或者不能圆满解决的问题,但是在不久的将来,历史地理学必将取得更大的进步,为社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我们探讨了历史地理学学科属性、历史地理学研究方法以及历史地理学未来发展等三个方面的问题。历史地理学自它诞生之日起,这些问题也就围着它慢慢展开了。今天我们要学习历史地理,从事历史地理研究,就不能不了解这些问题,不能不思考这些问题。试问一个连历史地理学属于什么学科都不清楚的人怎么能学好历史地理学呢?更无从谈展开历史地理研究了。反之,如果我们了解了历史地理学的发展脉络,了解了历史地理学研究方法以及未来的发展动向,这又可以极大促进我们平时的学习和研究工作,有利于历史地理学科自身进步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华林甫,等.中国历史地理学五十年[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2.

[2]吴宏歧,郭声波.2006年中国历史地理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M].西安:西安地图出版社,2007.

对历史学科的展望篇(10)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5)05-0006-02

\[作者简介\]邱俊(1987―),男,江苏省南京市大厂高级中学教师,二级教师。

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人文学科中不同学科之间相互交叉渗透是当代学术发展的重要特点和趋势。就历史学科而言,历史学家早就尝试从不同的学科视角、用不同的学科研究方法对历史问题进行综合研究。

史学研究的发展趋势必然影响高考命题。仔细研究近年课改区高考历史试题,所体现多学科交叉渗透的色彩越来越明显。笔者尝试以2013年江苏高考历史试题为例,探讨高考历史命题中所体现的多学科交叉渗透趋势。

一、以文证史,多元文本解读历史

文学和历史学同根同源,在发展的过程中紧密相连,互相影响。文学作品是某一特定时期历史生动形象的反映,包含大量补充、证明、解释历史的信息。近年来,西方后现代主义史学兴起,他们认为“文本性是每个人的历史的操作条件;要想像某种非文本的历史是不可能的。过去留给我们的材料必须‘在当时它所产生的语境中被解读’”。\[1\]诗歌、散文、小说、歌谣、神话、民间文学,甚至口述文学等文学作品都成为史学研究的文本,高考突出对这些文本做出史学情境解读。2013年多种文本进入高考历史命题的视野,涉及诗歌、小说、民谣、话本等。江苏卷4和6题选取清代《望江南百调》和《京华百二竹枝词》两篇文学作品作为文本材料,要求学生能够获取文本描述的历史信息、分析文本创作反映的时代特征和判断创造者的认知和态度。

表1中国轮船统计

年份船只吨位

其中千吨以上船只

船只吨位

19281352290791117213482

19302792415447138247969

19323456577257178342211

19353895675173208461812

《望江南》是传统的词牌,短小精悍,朗朗上口,成为历代咏诵江南地区社会面貌和风俗人情的重要载体。该词反映清代扬州地区盐商的生活场景。盐商由于垄断盐业贸易,积累大量财富,同时盐业贸易也推动扬州地区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繁华。扬州盐商成为诗歌咏诵的对象,本身也说明作者自身情感色彩和所处时代社会风气的变化。

竹枝词是以吟咏各地风土为其主要特色的文学体裁,对社会生活史、文化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因此,这一材料在高考历史命题中频繁出现。本题材料中《京华百二竹枝词》形象展示了近代北京地区报馆林立、报纸发行多,而且肯定了报纸开启民智的功能和作用。最有趣的是通过谐音双关的手法指出报纸宣传“大同”等维新变法思想,表达作者鲜明的感情倾向。

二、计量史学,多种图表呈现历史

当代史学的特点之一是计量革命,历史研究者试图把史料置于可计量研究范围之中,运用数学方法对历史资料进行定量分析,从而试图客观说明历史变革和发展的进程、结构。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更是大大推动这一历史研究趋势。在中学历史教学和测量评价中,数字和表格使历史得以直观地呈现,有利于学生学习情境的构建和能力素养的提高,因此成为历史高考命题中一种常见形式。2013年江苏高考试题中有四道题目的命题情境以数字图表方式呈现,基本上囊括了几种常见的图表形式,旗帜鲜明地体现高考命题这一趋势。

四道题目运用了四种常见的图表。8题是一个单纯历史数值的列表,要求学生能够比较不同项目的具体数值从而认识历史进程的发展变化,进而分析导致这些变化可能产生的历史原因及带来的影响。学生从表格可以得出1928―1935年中国的船只数量、规模有较大发展,其中千吨以上大船占有重要地位。结合时间要素,可知是受到南京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促进。12题是一个簇状柱形图,这种图表强调不同类别间的值比较。题目中,从1990年到1995年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无疑得益于南方谈话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提出和完善。

图21978~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

三、心态史学,内心深处理解历史

20世纪历史学研究大量借鉴了其他社会科学的方法论,心态史学就是历史学和心理学相交叉发展的成果。心态史学是理解和解释人类历史活动的一种认识方式,它重视历史上各种类型人物的欲望、动机和价值观念,重视历史上各种社会集团、各种阶层的精神风貌,重视平静年代人们的精神活动和激荡岁月中人们的精神变化,重视上述这些因素对历史进程所产生的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简而言之,心态史学关注历史全体和个体的心理状态及其对历史产生的深刻影响。2013年江苏高考尝试从心态史学的角度来观察和解读史实是试卷的一大亮点。

2013年江苏高考创新地以心态史学角度来观察和解释历史,创造新的设问情境。22题从民族凝聚力来分析影响抗日战争的因素,实质是关注在宏大历史事件中的群体心态对于历史发展的影响。而23题明确关注经济大危机和罗斯福新政中罗斯福的心理和人民的心态,强调民众信心提升对于渡过经济危机的客观作用。高考命题中从多角度设置问题情境,不单纯是一种新的史学观念的介绍,也引导考生多角度看待历史问题的发散性思维的培养。

四、左图右史,地理空间历史认知

关注地理环境对历史发展的影响是史学界的优良传统,中国古代就有左图右史的传统。历史唯物主义则认为自然环境是物质资料生产和社会物质生活必要和经常性的条件。现代西方年鉴学派在史学研究中强调历史长时段的架构,看重地理环境对人文社会的深远作用。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环境问题的突出,史学研究中越来越关注地理空间因素的影响。电子信息技术进步(如GIS技术和图像资料运用)使得地理空间成为历史研究在继承传统研究的基础上新的途径和手段,极大地丰富了历史的研究内容。法国著名历史学家、汉学家安克强接受上海《文汇报》采访就认为:“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地理信息系统)并不是历史学研究中一个简单的工具,而是能够帮助研究者找到研究方向和路径的关涉到想象力的技术。”\[2\]2013年江苏高考历史20题从地理空间角度来重新审视地图在历史学科的运用。

图4被占领的德国 1945~1949年

地图是以形象的符号表示自然和社会现象的空间分布、相互联系与动态变化的图形,它把广阔的地理空间缩变成可视的准平面,把丰富多彩的地理环境浓缩成为满足人们不同需要的图形语言。\[3\]虽然传统史学研究一直重视地图的使用,但本题从创新的角度展现了“地图是展现前人活动与地理空间结合的重要史料”,把人类历史活动纳入到地理空间中考察,颇具新意。地理空间既为人类历史活动提供物质基础和平台,自身也是历史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这可以看作是对传统史学观念的继承与突破,也是对今天史学研究趋势的一种呼应。

参考文献:

上一篇: 青少年传承非遗文化 下一篇: 单亲家庭孩子的教育问题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