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亲家庭孩子的教育问题汇总十篇

时间:2023-12-24 16:28:10

单亲家庭孩子的教育问题

单亲家庭孩子的教育问题篇(1)

那么,怎样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呢?笔者认为,首先要通过家访对单亲家庭孩子家庭了解,对其心理特征进行认真研究分析。通过教学实践,研究分析,单亲家庭学生主要有以下心理特征:

1.内向自卑。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各方面发育处于不平衡状态,家庭结构的巨变,导致家庭经济的改变,再加上父爱或母爱的缺失导致孩子自卑而缺乏自信。

2.抑郁冷漠。单亲对孩子的创伤会伴随孩子很长时间,在这期间孩子心灵也会受到极大伤害,经常表现出闷闷不乐、情绪低沉,往往见到别的孩子有父母的陪伴,心里就非常难受。在学校,他们不敢谈论自己的父母,封闭自己,不愿和同学、老师交流,长时间就会对周围的人和事漠不关心,产生冷漠、反感、敌对的心理。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3.充满憎恨。很父母离异后,就会再婚,对孩子的关心会越来越少,有的甚至直接将孩子置之不顾,这样孩子就会认为自己没有人爱、没人关心,也不会去关心别人,久而久之就对父母、甚至对同学老师充满憎恨。

4.放任、暴躁易怒。有些单亲家庭孩子,由于家庭的缺陷,缺少关爱,有的单亲父母在物质上会满足孩子的所有要求,这样长期会使孩子觉得自己就是天,自由、散漫、放任、不受管教,自然到学校对老师的教育也是置之不理,自己约束能力差,此外,由于自己郁闷的心情无处渲泄,于是表现为性情暴躁,遇事易冲动、好斗,所以会出现打架、斗殴等行椤

5.嫉妒仇视。因为家庭结构的不完整,他们嫉妒同学谈自己的父母,谈自己温暖的家。嫉妒会使他们产生一种十分强烈的仇视心态。他们排斥周围的人,甚至仇视周围的人,因为在家庭中缺少爱,所以孩子心中就缺少爱,再加上与周围人缺乏情感交流,常常把他人的善意批评或好言相劝,看成是恶意的举动,他们轻则置之不理,重则伺机报复机,经常做一些恶作剧去报复,有的甚至以对他人的戏弄或殴打为乐。

心理学家分析,单亲家庭的孩子往往因缺少父爱或母爱而导致心理失衡。他们常常感到孤独、忧虑、失望,往往情绪低落,心情浮躁,性格孤僻,情绪不稳。这种心态如果不及时矫正,久而久之,就会使孩子性格扭曲,心理出现问题,严重影响孩子的情感、心理和品德的发展。

那么,这就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根据具体的家庭情况帮助孩子形成积极情绪和健康的人格,笔者认为以下方法可以一试:

1.建立单亲家庭学生档案。从孩子入学起,就着手建立单亲家庭的学生档案,去家访,对他们的学习、生活、心理行为和家庭情况进行深入地了解和跟踪,并详细的记录。现在很多学校都有心理咨询室,可以带着他们进行心理疏导,经常进行学习辅导,在生活上给予关照,在行为上进行矫正,定期与家长联系,及时掌握单亲家庭孩子在家中和社会上的情况。家庭的教育方法对子女的心理健康会产生很大影响。因此,所有代课老师,尤其是班主任要做好学生的教育工作,就必须先当好孩子、家长的“知音”,单亲家庭的孩子更需要如此。

在教育工作中,要做到细心地观察、了解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法,了解这些孩子的生活环境,注意掌握家长与孩子之间的融洽点、疏忽点,架起老师、学生与家长三方面之间沟通的桥梁,达到相互了解,相互信赖的目的。

在我教的学生中,有个叫娟娟(化名)的单亲家庭女孩,她个性孤僻,脾气坏,经常与同学为一些小事闹得不可开交,隔三差五与同学吵架。后经家访、谈心,她对同学的态度大有好转,处事也好很多,并被推选为小组长。而在家里与父亲新交的女朋友关系不好,她认为那个女人会夺走父亲对自己全部的爱,导致女方提出让她父亲在孩子与爱人之间做出选择的条件,这使其父亲非常痛苦,甚至到了分手的地步,我了解了这情况,找孩子谈话,教育孩子从对父亲的爱,家庭生活各种负担方面去着想,告诉她,她不能陪伴父亲一辈子,当父亲年老时,他会很孤独。终使孩子接纳了父亲的女朋友。

单亲家庭孩子的教育问题篇(2)

有部分父母对孩子放任自流,撒手不管,“我累死了,你还成天缠着干啥?自己该干啥干啥吧,不要烦人了!”这样的声音时常在单亲家庭中出现。这一类父母对孩子缺乏责任感,漠不关心。他们也努力想证实自己爱孩子,可不懂得什么叫真正的爱。既没有与孩子共同体验忧乐,也谈不上过问孩子的学习和成长。他们坚信成长是孩子自己的事,孩子能自己克服所有困难。这类家长与溺爱包办走向相反的极端。他们根本没有想到孩子的自控力,意志和责任心相当较弱,需要加以培养,毕竟孩子年幼,有很多困难需要家长帮助才能解决。

还有一些人,特别是女性,对孩子期望值过高并当作生活的惟一重心“儿呀,你是妈妈惟一的依靠了!妈妈以后就全靠你了!”如果孩子成绩不好会悲悲戚戚的说:“你怎么这么不用功啊?如果你考不出好成绩怎么对得起我啊?”“你可要给妈妈争口气啊,给你那死鬼老爸看看!”有些妈妈离婚前就缺乏独立自主、职业目标和社会生活,离婚后,陡然失去重要生活支点,会把孩子变成生活的惟一。这样会使孩子的心理负担过重,压力过大,影响正常心理。“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中国父母普遍的心态。离异的家长更希望通过孩子的成材以证明自己:瞧,我一个人也能把孩子带好!这种心情可以理解。但是急功近利的做法往往会导致态度简单、粗暴和生硬。而态度生硬,批评过多,会导致孩子产生情感障碍及逆反心理、恐惧心理。甚至拒绝家长任何合理要求。而这些心理问题往往又会恶性循环,影响孩子正常的知觉、记忆、思维和言语。

还有一种误区:将孩子扔给自己的父母:离异后的男女要独自承担事业、家庭的重担,很自然地将教养孩子的任务转移给自己的父母。而隔代教育最常见的弊端是:老人会将爱意调浓而造成溺爱。这样的孩子往往霸道、一意孤行;还有的老人容易对孩子的缺点“护短”,与父母、学校教育方法、教育态度不一致。生活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孩子容易形成两面人格,阻碍独立意识形成和独立行为发展。

有些离异方阻止另一方与孩子往来,时常挂在嘴上的一句话是:“既然你爸爸不要我们了,你也不能再见他。乖女儿呀,以后我们相依为命,没有你妈妈会照样过得好,甚至比以前更好,记住,坚决不能见她”。千方百计阻止另一方与孩子往来,不断愤怒声讨对方,时常在孩子跟前痛陈对方不是,对孩子成长非常不利。须知,父母双方在孩子社会化过程中的角色、功能不可相互替代。特别在性别角色社会化过程中,孩子往往通过父母认同来完成这一过程。如果一方角色长期缺失,会对孩子的双性气质平衡、各种不同兴趣、能力与思维方式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切记:不能教孩子憎恨对方“你爸爸是个坏人,世界上最坏的人”“我们现在这么可怜,都是你那个坏爸爸造成的!”时下,很多离婚是因一方伤害了另一方的感情,被伤害方难免会鄙视、憎恨对方,也会仇视所谓第三者。他(她)们往往会把这种仇恨带给孩子。从小就有仇恨的孩子,长大后可能变得自暴自弃,充满仇恨情绪、自我封闭和不信任他人。这样的孩子,不可能有幸福的未来。

离异双方都应在孩子面前保持至少表面上的和谐,父母离婚都有说不清道不明的原因,应该说双方都有错,但,孩子没错,没必要在孩子面前流露感情破裂的敌意。既然离婚战已结束,硝烟也该散去,该好好为孩子的成长着想,现在的很多孩子,根本不了解离婚是什么,但如果长期见不到爸爸或妈妈,他会有被抛弃的伤害感,这对今后人生观的形成,性格的塑造都是极其不利的,这时需要父母给予更多的情感上的安慰。离异双方应该持有平和心态,化干戈为玉帛,做不成夫妻就做朋友吧。如果双方感情伤害太深,连朋友也做不成,那看在孩子份上,虚伪一把充当临时的假朋友。

单身爸妈遇到合适的人当然会再婚,但一定要尊重孩子的意见。因为孩子不是父母的私人有产,他是独立的个体。父母做出再婚决定时,一定要先顾及孩子的感受。再婚当然是为了有更好的生活,但千万不要因投入新的感情而忽视了对孩子的关怀。否则,孩子就会产生父母都不要我的想法,容易自暴自弃。父母在组建新家庭的同时,更应该帮助孩子接受新环境,让其慢慢接受新的生活、新的家庭成员,这对健康成长大有帮助。据有关调查显示:少年犯中,一半以上由于家庭教育失误造成,而这些教育失误的家庭,又有约40%为单身家庭。如何让单身家庭的孩子健康成长,已成为全社会的一个沉重、严肃话题。

从另一个角度,直面对日益增长的离婚率,不少社会学家不得不承认,离婚率增高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而父母离婚是否就对孩子造成伤害?有专家认为:父母离婚对孩子造成的伤害其实并没有人们想像中那么严重,而现代社会的孩子不仅是家庭的,也是社会的。离异父母的不同社交圈、幼儿园、学校都会对孩子有极大的影响,这些影响可能比父母离婚对孩子的影响还大。所以,引导孩子浓厚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尽可能参加健康向上的社会活动,会对其成长有很大帮助。

有教育学家说:“家庭是个性的塑造场”,父母是子女个性形成的首任和最重要的教师。无父的家庭,子女往往缺乏安全感,家庭活动空间较小,子女尤其是男孩子更易被社会不良诱因所吸引染上恶习。无母的家庭,对子女心理健康的影响更大,如果一个人幼年就生活在无母的家庭,会造成情感能力退化。由于血缘关系和女性的本能,子女与母亲在出生、哺乳、抚养、教育等交流过程中极易产生情感依赖,并在此情感基础上,发展和完善情感能力。一个母亲的良好影响可以促使子女的身心健康发展,反之,可能造成孩子情感障碍,形成自我封闭,或产生其他负面的心理倾向。

当下,老师和社会学者对单亲孩子的担忧不绝于耳,他们认为,许多单亲孩子聪明伶俐,却堪称前程未卜。现实生活中,父母残缺或畸形的爱,同学、朋友的歧视,来自社会过度的警惕,成为了他们前进路上无形的压力和障碍。

感情不和的夫妻劳燕分飞,对自身来说可能是一种解脱。但对孩子就是极大的伤害了。大量事实和研究表明,单亲家庭孩子往往缺少父爱(母爱)而变得心理失衡,常常感到孤独、自卑、低沉,这种被扭曲的心态严重影响情感、意识和品格的发展。

单亲家庭孩子的教育问题篇(3)

家庭是社会的最小单位,也是个人成长的摇篮。但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地不断提高,追求完美的精神生活已经成为生活的主流。与此同时,社会上出现了一些不雅的现象――离婚,农村许多原本幸福的家庭变成了单亲家庭。单亲家庭又称为缺损家庭,原是指夫妻双方因离婚,丧偶而有一方同未婚子女生活在一起的家庭。无论怎样,它们的出现,必将使家庭教育环境产生负面的影响,尤其是农村家庭的孩子。根据多年我对农村单亲家庭学生的观察和接触,我就粗浅地谈谈此类学生的心理问题及教育方式。

一、单亲家庭孩子的心理问题

(1)逆反粗暴。由于父母离异,孩子由一方抚养,家庭失去了往日的欢笑,孩子的孤独感油然而生,心灵发生了扭曲,心情变得烦躁,逆反心理特别强。有时甚至喜欢“顶牛角,对着干”。学生的在校表现为:上课不听讲,不善言谈,下课要么捣乱,要么和学生打架,屡教不改。出现矛盾不能和老师沟通,或心理抑郁,或行为粗暴。

(2)自卑狭隘。由于家庭的不健全,造成了孩子心理上的欠缺,他们常常感到不如别人,感到让人瞧不起。他们认为自己是多余的人,认为命运对他们不公平,致使他们不信任别人,也不信任自己,生活中充满了迷茫和悲伤。我班有一个女生名叫王某同学,学习比较刻苦,但是她既要照顾自己的生活,还要做家务事。上课时,她好像很疲惫,打不起精神。下课后别的女生也不和她玩,慢慢地,她变得自卑,脸上少了昔日的欢笑。

(3)心理偏位。由于家庭的缺损,孩子在家庭里得不到足够的温暖,产生一些心理偏位。既然父亲不能给自己足够的关心,那么一切只能靠自己来解决了。于是孩子学会了撒谎,打架,偷东西等。在校表现为:不能严格遵守学校、班级的各项规章制度,比如迟到、旷课、打架,不思进取,扰乱班级等等。如王某同学,原来在文成小学读书,他是全校出了名的“刺儿头”,四年级时转到了我所在的农村小学。转来一周后,他就成了我们班乃至全校的“名人”,没有他不敢干的事。经常和同学打架,偷东西等,无恶不作。

(4)厌学严重。单亲家庭的学生在学习心理上存在着严重的问题。表现为:情绪不稳定、意志力薄弱、志向水平低、厌恶学习等。其外部表现为:行为懒散、放任;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不主动参与学习;回避老师,不主动向老师请教;严重的会干扰课堂纪律,甚至缺课等。如徐磊同学,他妈在的时候,学习上也算积极上进。他爸妈离婚后,在学校的表现一天不如一天,懒得要命,布置的作业从来不写,讲道理说好话也不听,由中上的学生变成了差生。

二、单亲家庭教育的主要方式

(1)家长专制。专制式教育使家庭缺乏温馨,使孩子易变得自卑、腼腆、孤独、内向,以女生为多。农村家庭尤为明显,由于大人文化素质低下,考虑问题很片面,多数以家长的意见为主,成了典型的专制式家庭。学生基本没有发言的权利,不管对错都要服从。久而久之,孩子也养成了霸道的性格。

(2)放任自流。放任式教育的家庭所占比例最大。放任式教育使家庭教育无着落,孩子在校表现是行为习惯极差,且难于管教。家庭的残缺导致学生心灵受损,家长为了弥补学生精神上的缺憾,对孩子放任自流。学生在某些方面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事实上却害了孩子,误认为一切应该以自我为中心,别人就应该理所当然为自己服务。

(3)溺爱娇惯。溺爱式教育的家长对孩子百依百顺,言听计从,只注重在物质上满足孩子的各项需求,处处迁就以弥补其感情上的缺损,而忽视在思想品德上对孩子进行教育,不知不觉养成了孩子骄横、任性等坏习惯,使孩子成长出现了片面性。溺爱对孩子的危害极大,自高自大,无视他人的存在,只想自己,从不顾及别人的感受。

三、农村单亲家庭在家庭教育中要注意的问题

(1)农村单亲家庭的父母应向孩子耐心解释。孩子不知道父母为啥离婚,但也在以自己的方式去想这些不属于自己想的问题。所以单亲家庭的父母应该根据孩子的性格、年龄等因素,以孩子最能接受的方式,平静、真诚、耐心、自信地向他们解释自己离异的原因,求得他们的理解。

单亲家庭孩子的教育问题篇(4)

所谓单亲家庭幼儿教育,是指在离婚、分居或丧偶等造成的只有父亲或母亲的家庭中对幼儿进行的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幼儿家庭教育主要由幼儿的家长———如法定监护人、养护人或其亲属等承担。其主要特点是:在家庭中进行、非定时性、个别性、随意性、偶然性和无定规性等。幼儿家庭教育的内容与幼儿社会教育有所不同,幼儿社会教育主要在收托3岁以上幼儿的幼儿园里进行,其主要特点是:由教师承担,集体性、定期性、规范性和科学性等表现〔1〕。

一、单亲家庭幼儿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幼儿教育环境是由幼儿家庭教育环境和幼儿社会教育环境共同构成,而在单亲家庭中,家庭教育环境的缺失给一些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造成不利的影响,致使一些幼儿的性格容易产生偏差。

(一)幼儿的性格出现缺陷

在单亲家庭中,因为家庭角色的不完整,所以很难提供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不利于幼儿的健康成长。有的人因为草率结婚而没有家庭责任感,孩子尚且年幼却要离婚,甚至为了争夺孩子的抚养权而经常争吵,给孩子的幼小心灵蒙上一层阴影。案例1:瑶瑶是幼儿园中班的孩子,父母无法一起生活下去了,离婚前不断争吵瑶瑶的抚养权问题。妈妈想瑶瑶跟在自己的身边。而爸爸想瑶瑶跟着奶奶,奶奶有更多的时间照顾她。有一次放学,妈妈和奶奶同时来接瑶瑶,两个人都要抢着接瑶瑶回家,把瑶瑶一个人拉扯在中间,瑶瑶满脸的委屈和不知所措。这时,老师见状,连忙走过去抱住瑶瑶,并告诉瑶瑶的奶奶和妈妈不要当着瑶瑶的面吵架,有什么事情私底下好好地商量,说完老师便带着瑶瑶去玩游戏。如此反复争吵,最后商议的结果是瑶瑶一段时间跟着妈妈,一段时间跟着爸爸。在我国,这样的情况并不在少数,这无疑将会给孩子带来极大的伤害。有的单亲家庭的孩子一时无法接受家庭破损的严酷现实,便感到闷闷不乐,无所适从,最终导致孩子变得自卑,孤僻,甚至可能变得自闭。一些人在离婚之前总是不停地争吵,甚至大打出手,孩子成天生活在恐惧和忧虑之中,没有安全感。还有的单亲家庭的幼儿往往容易给自己设限,认为父母婚姻的失败是自己造成的,将一切的不如意都归因于自己的不好,久而久之便产生了内疚、自责、失望等消极的情绪体验。

(二)幼儿的问题行为愈发突出

幼儿问题行为是指那些和普通幼儿的一般行为相比所表现出的过度、不足或不恰当的行为。在某种意义上,问题行为可称为“不正常行为”。在单亲家庭中,由于父母角色的缺失,致使一些幼儿的问题行为愈发突出,并成为影响幼儿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单亲家庭的幼儿缺乏父母完整的爱,缺乏安全感和父母的正确指导,容易产生盲目性的行为。据调查,幼儿的问题行为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1.社会问题:表现为好打架,爱争吵,扰乱别人,嫉妒,不能与别的幼儿友好相处,好炫耀,爱吹牛,有破坏等。

2.个性和情绪问题:表现为任性、自私、固执、娇气等,且女孩多于男孩。

3.生活卫生习惯问题:表现为睡眠、吃饭困难以及不讲卫生、不准时入园等。

4.学习问题: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反应迟钝,言语障碍,学习无信心,阅读困难等〔2〕。单亲家庭幼儿的问题行为很大程度上是由父母不合理的教养方式和不良的家庭氛围所引起。父母离异或者是家庭出现重大变故将使幼儿变得脆弱而敏感,单亲父母由于自身的烦恼易忽视孩子的情感需求,或者为了弥补孩子,便溺爱孩子,从而易诱导幼儿问题行为产生。而家庭的不良心理与生活氛围是造成幼儿攻击、多动不安、孤僻焦虑等行为及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

(三)幼儿的性别角色出现混淆

单亲家庭中的幼儿由于长期与父亲或者母亲生活在一起,其性格慢慢地便会倾向于父亲或者母亲的性格。父亲往往呈现勇敢、坚强、果断的形象,喜欢带着孩子做一些剧烈的、冒险性的活动。而母亲则往往感情细腻、做事认真、性格温柔。男孩如果没有父亲的影响,而完全在母亲的呵护下成长,往往缺乏阳刚之气,在会表现出懦弱、胆小、依赖性强等性格特征。女孩如果缺少母亲的爱护,在生活中处处受到父亲的影响,很容易养成大大咧咧的性格,缺乏女性的细腻、温柔之美。

(四)幼儿的学习出现障碍

幼儿学习障碍指幼儿在获得或运用听、说、读、写、推理及算术能力方面存在显著困难,与幼儿的智力发育、遗传因素、脑器质性损伤、躯体疾病、精神因素以及环境因素等有关〔3〕。在单亲家庭中,除了部分幼儿可能是由于先天疾病造成智力等其他方面的障碍以外,大部分幼儿出现学习障碍同样是由于单亲父母不正确的教养方式,或者是幼儿缺乏母亲或者父亲的关心与爱护。单亲家庭的父母在教养方式上更容易出现极端,有些父母的教养方式专制,便会使幼儿对学习产生焦虑或反抗情绪,而有些单亲父母过分的放任则会使幼儿变得愈加任性顽劣,以至我行我素。单亲家庭的家庭关系不完整、不和睦,常常使幼儿得不到父母的关心和温暖而使学习出现障碍。

(五)父母溺爱幼儿

溺爱指过度的宠爱、迁就、姑息子女的态度,是一种失去理智、直接摧残儿童身心健康的爱〔4〕。在单亲家庭中,为了弥补婚姻失败带给孩子的伤害,有的单亲家庭的父亲或母亲往往更加疼爱孩子,宁愿自己受苦受累,也不让孩子受一点“委屈”。因为宠爱孩子,有的单亲家庭的父亲或母亲事事包办代替,结果让孩子变得胆小懦弱,丧失自信。有的单亲家庭的父亲或母亲过分注意孩子,处处以孩子为中心,给予孩子特殊照顾。还有的单亲家庭的父母轻易满足孩子的各种要求,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以至使孩子养成骄横、任性的性格。

二、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单亲家庭幼儿教育问题解决策略

(一)积极心理学

积极心理学是近年来心理学出现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要求心理学家用一种更加开放、欣赏的眼光去看待人类的潜能、动机和能力等,它从积极角度研究传统心理学研究的东西,采用科学的原则和方法来研究幸福,倡导心理学的积极取向,以研究人类的积极心理品质、关注人类的健康幸福与和谐发展为主要任务,它是心理学领域的一场革命〔5〕。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幼儿教育应该关注三个主题:一是关注幼儿的积极情绪体验,强调对幼儿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这一层面主要包括了自豪感、兴趣与喜悦三个方面;二是关注幼儿的正向人格特质,强调培养幼儿“乐观型解释风格”的人格特质,这一层面包含了责任、乐观和毅力三个方面;三是关注幼儿的积极他人关系,强调培养幼儿在家庭、社会和学校等组织系统中与他人交往的能力,主要表现在关怀、合作与感恩三个方面。

(二)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单亲家庭幼儿教育问题的解决策略

1.建立积极的组织系统,保障单亲家庭幼儿接受良好的教育。积极的组织系统既包括建立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等积极的社会大系统,也包括健康美满的家庭、和谐的社区、高效的学校、有社会责任感的媒体等积极的小系统,这些系统的建立要以人的主观幸福感为出发点和归宿,它们的建立将有利于幼儿的积极力量和积极品质的形成〔6〕。因此,国家应制定有关法律法规,明确父母责任,为单亲家庭孩子从小接受正常的教育提供制度保障;应加大对教育的财政支持力度,对个别困难的单亲家庭的孩子给予物质上的保障,让单亲家庭的孩子不再因为物质的匮乏而失学、犯罪。同时,社会也要高度关注单亲家庭孩子的教育问题,建立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解决单亲家庭无能力管教子女的问题,单亲家庭中的孩子感受到来自社会的温暖。

2.幼儿园应创设良好的环境,加强家园共育。良好的园内氛围有助于单亲家庭的幼儿与环境对话;使幼儿感到轻松和愉悦,为幼儿树立起积极的情绪体验。同时,幼儿园还要经常与家长沟通,让单亲家庭的父母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可能产生的巨大影响,要求单亲父母以身作则,远离不良言行,实行积极的教育教养方式,为幼儿树立积极向上的榜样。幼儿园应为孩子创设一种温馨和谐的园内环境,帮助幼儿尽快摆脱心理阴影,让幼儿逐渐形成开朗自信的性格,从而建立起积极乐观的人格特质。

3.教师应积极主动关心单亲家庭的幼儿。对待单亲家庭的幼儿,一方面教师要转变自身教育观念,要以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培养幼儿积极的情绪体验和正向的人格特质。通过在日常生活教育活动中正确引导幼儿,培养他们的兴趣和喜好,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各项活动,让他们体验成功的乐趣,从而不断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另一方面教师应投入真挚的感情,进行角色替补,从而减少幼儿的问题行为,使幼儿形成积极的个性心理特质。幼儿教师应该怀着一颗慈爱的心,给予单亲家庭的幼儿以父亲或母亲般的呵护,通过日常的教学活动,培养幼儿的坚毅品格、责任意识和乐观活泼的人生态度,从而为幼儿树立起正向的人格特质。此外,教师还应不断鼓励单亲家庭幼儿融入团体,多与同伴一起游戏和交流,培养幼儿关心同伴,懂得感恩的品格,帮助幼儿建构起积极的他人关系。

4.家长应营造积极和谐的家庭氛围,做到正确关爱幼儿。首先,单亲家庭的父母应尽力弥补缺失,培养幼儿健全的人格。单亲家庭既已形成,单亲家庭孩子的监护人应当在短期的抑郁、消沉、悲痛之后,尽快调整好自己的情绪,勇敢面对生活,以坚强和乐观的态度去影响自己的孩子,在孩子面前表现出乐观豁达的一面,避免给孩子造成更大的心理阴影。其次,正确关爱孩子,做到不偏不倚,避免溺爱孩子〔7〕。家长要用爱的眼睛发现孩子,鼓励孩子;用爱的行为影响孩子,为孩子树立榜样;用爱的意志磨炼孩子,为孩子树立自信。同时,爱孩子也要有原则,不能一味迁就孩子,对于孩子的不合理的要求也要“拒绝”。最后,单亲家庭的父母应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并正确引导孩子,给予积极的心理暗示,避免畸形教育的出现。良好的家庭气氛对孩子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单亲父母应与家人和睦相处,避免争吵,并给予孩子充分的爱。

作者:林南强 单位:成都市青白江区城厢中心幼儿园

参考文献:

〔1〕梁志燊,霍力岩.中国学前教育百科全书•教育理论卷〔M〕.沈阳:沈阳出版社,1995:9.

〔2〕邹娅,范文坚.儿童行为问题与家庭教育〔J〕.教育导刊(下半月),2002(7).

〔3〕郑名.离异家庭母亲的教养方式与幼儿行为问题的相关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05(10).

〔4〕魏燕.幼儿问题行为的家庭原因分析〔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6(3).

单亲家庭孩子的教育问题篇(5)

单亲家庭是指至少有一个孩子与单身家长居住在一起的家庭。在父母离异或丧偶的家庭中,孩子只由父母一方抚养,无论从经济状况,还是从受关爱程度来说都不及健全家庭,孩子成长在单亲家庭就像折断翅膀的小鸟,失去了原有的平衡。所以导致问题的产生。

(1)溺爱。单身的父亲、母亲因其子女失去了母爱或父爱而有一种愧疚心理,为了弥补,便对子女过分地宠爱、娇惯,而不能正确地管教子女。这样容易使子女形成骄横、冷漠、自私的性格。

(2)粗暴。有的单身父亲或母亲,视其同自己生活在一起的子女为累赘、包袱。由于自己受离婚的影响,其性格变得粗暴,无处发泄,而把孩子视为出气筒,对其进行粗鲁的打骂甚至虐待。这样的家庭使孩子缺少父母温暖的爱,孩子极易产生不安全感,容易出现自卑,性格孤僻等不好的心理状态。

(3)无人管教。单身父母一人承担抚养子女的责任与义务,既当爹又当妈。常使单身的父母心力交瘁,渐渐地变得力不从心,从而对其子女的关心、教育无时无力顾及。如常德三中高一学生杨某经常迟到,班主任打电话叫家长到学校来了解孩子情况,家长几次说自己没时间管,学生问题没有得到及时解决,导致情况愈来愈严重。家庭职能的弱化使其子女缺少家庭的关怀、教育,影响他们身心健康发展。另外,这样易使孩子形成破罐子破摔的心理,由失落走向无法无天,以致良好习惯的养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都成问题。

(4)无沟通。单亲父母的力不从心使得家庭教育处于半真空状态。单亲父母与孩子的沟通时间少之又少。据调查,每天与孩子没有沟通的单亲家庭占23.4%,沟通半小时以内的占25.8%,这样使孩子心理的压力无处排解,形成抑郁、孤独的心理。我认识的一个女学生经常想自杀,就是因为和家里人难以沟通。

此外,大多数的单亲家庭还是经济拮据家庭,由一人单独支撑一个家庭的支出开销。因此多数单亲家庭的经济状况远远差于完整家庭。经济上的拮据,给其子女带来了心理上的负荷和生活上的困窘,由此造成许多恶果和消极效应。有的学生因此失学,有的自闭、自卑,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二、家庭教育有效对策

(1)沟通。父母应采取民主、“朋友式”的管理模式,让孩子主动大胆地敞开心扉,和父母谈自己的想法。父母此时应平等、主动地提一些合理性地建议,让孩子更易接受教育。这样便于父母及时了解孩子的思想状况,对症下药及时解决问题。

(2)关心。父母要关心孩子,要让孩子感觉到虽然父母不在一起,但仍能感受到父母的爱。父母对孩子的关心,除了物质上给予保障外,还应有各种活动的开展,如学习习惯的培养、学习辅导,各种户外活动等。

单亲家庭孩子的教育问题篇(6)

作为一个单亲孩子的父亲,我深知家庭的破碎已给孩子带来极大的影响,其心灵的创伤是难以疗治的,但我不愿放弃。作为一名教师,我的班上有不少单亲家庭的孩子,如何教育好这些孩子,让他们健康地走向社会,更是我不能放弃的。为了那些和我孩子一样内心苦着的孩子,我不停努力着。在攻读在职研究生的期间,我有幸听到了重庆师范学院胡朝兵教授关于《发展心理学》的课,深受启发和教育,通过认真反省和思考,我想就“单亲家庭”的模式和“单亲子女”的教育问题谈谈看法,但愿能给单亲孩子的父母和老师们以启发和借鉴。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离婚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据资料表明,中国近五年的离婚数每年都在100万对以上,离婚率每年以1/1000的速度递增。而随着离婚问题的日益突出又衍生出另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离异型的“单亲家庭”。再加上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外出打工的人数剧增,留守儿童人数随之增加,无数的准“单亲家庭”就衍生出来。那这些“单亲家庭”的子女该怎样教育呢?要教育好这些孩子,我们先得了解“单亲家庭”的模式及其特点。

家长首先要明确一个观点,那就是:单亲家庭,是一种正常而普通的家庭模式,是和双亲家庭、三代同堂家庭、无父母家庭、叔姑姨舅杂居的家庭等各种家庭模式是一样的,没什么特殊。家长不要主观地给孩子灌输“他不幸”“她抬不起头来”“她可怜”等意识,只要给孩子一片明朗的天,孩子就能健康地成长。

由于单亲家庭背景不同,结构的不同,种类极其繁多,我们现就按照单亲父子、父女、母子、母女这四种模式进行简单分析。

(一)单亲父子家庭:男孩子长到初中以后,儿子逐渐自立,对父亲比较强硬的教育态度可能产生抗拒心理,缺少母亲调节和缓冲,父子关系可能僵持成势不两立的局面。做父亲的要注意克制和妥协,尽量把和孩子的关系处理为朋友的关系,并借助女性亲属的介入,使孩子有一个可以倾诉的对象如姑姑类的人物,对孩子的教育才能更妥当。

(二)单亲父女家庭:由于女孩生理发育的成熟,女儿与父亲的交流可能更疏远,有些女儿的小脾气可能得不到父亲的宠爱和娇惯,或者父亲过于娇惯,又不能触及生活细节,女儿都会对父亲产生隔膜,或者怀念母亲,而产生顾影自怜的林黛玉式的悲剧性格。这时,父亲应找到一个女儿可以倾诉和宣泄的女性长辈来调节,使女孩得到心理上的依赖,从而更好地达到教育效果。

(三)单亲母子家庭:这是比较容易出现教育问题的一种单亲家庭模式,因为母亲通常对儿子疼爱有加而管教不足。一般来说,男孩子到了青春期,通常很讨厌唠叨的妈妈。对妈妈的话根本接受不进去,这就可能因为过分娇惯而使孩子长成暴虐的叛逆性格,许多青少年犯罪的现象都出自单亲母子家庭。虽有舅舅的帮助,但舅舅对外甥的管教确实不如父亲更有效,而且常常出现的结果是,舅舅有时的严厉管教会导致母亲的不悦,于是舅舅逐渐远离或逐渐客气起来,孩子的教育就出现空当。孩子不能在无所畏惧的条件下成长,他们必须有畏惧的人,才能成长得更健康。这时母亲一定要把教育和关怀严格地划分清楚,对孩子的关爱可以无限,但对孩子的教育绝不能心软;母亲不要为孩子牺牲一切,反而要在事业上保持独立、在家务上分给孩子部分责任,在生活上不姑息不娇惯,这才会让你的儿子更敬重你,更接受你的教导。

(四)单亲母女家庭:这种模式的单亲家庭一般不存在严重的教育隐患,只是要提醒做母亲的,不要先自己变成怨妇,对孩子没有有益的影响。这时,母亲最好给孩子找一个男班主任的班级,让女孩通过学校教育弥补家庭教育的缺失,使孩子更理性、更社会性,使孩子不致成为一个即使成绩优良,也仍然目光短浅、性格狭隘的小女人。

在此,我们要请所有单亲家庭的父母,告诉你们的孩子:现在的社会上,只有30%的家庭是双亲家庭,其他的都是单亲家庭、空巢家庭、孤儿家庭、同堂家庭、杂居家庭、畸形家庭、寄宿家庭、继父继母家庭和虽然双亲健在但终日争吵的不和睦家庭,你们的家庭只是模式之一,而不是一个残缺的家庭。

那么单亲家庭的家长如何消除苦恼,使自己的孩子像其他孩子一样健康成长呢?我们建议从以下方面作出努力。

其一,家长要调整思想认识,处理好自己的情绪,引导孩子对家庭环境有正确的认识。夫妻离异大多是因为无法化解的矛盾才发生的,离异虽然出现新的问题,但毕竟让双方从更大的痛苦纠缠中解脱了出来。面对新问题,要敢于正视,并逐步解决。对孩子不应长期隐瞒离异的事实,那样反而增添苦恼。瞒是瞒不住的,蒙在鼓里的孩子知道实情反而会更怨恨父母。

单亲家庭孩子的教育问题篇(7)

根据调查研究,总的来说,单亲家庭子女与正常家庭的孩子相比有三个心理特征:

1.心理封闭,敏感且攻击性强。有很多单亲家庭学生曾经怀疑过老师和同学不喜欢自己。他们的知心朋友很少,与老师相处也表现出一定的不合作,甚至反感,导致行为上的攻击等偏激行为。其实,这与其性格孤僻,心灵压抑所导致的逆反心理密切相关。

2.消极情绪明显,常感到自卑苦恼,怀疑自己的能力。孩子在幼儿期过后,自我意识也逐渐增强了。单亲子女也不例外,他们一方面试图采取自主独立的行动倾向,另一方面动辄就想到自己家庭的不健全,情绪不稳定,忧虑,对前途信心不足。

3.持久性差,不能长时间的做一件比较枯燥无味的事情。如果一个学生感到心情愉快,无忧无虑,就能调动他智力活动的积极性,易于在大脑皮层形成优势兴奋中心,也易于形成暂时神经联系和使原有的暂时神经联系复活,从而促进智力的发展;反之,学生若在烦恼,焦虑,担心,忧虑等情绪下学习,就会压抑他的智力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感知,记忆,思维,想象,注意等认知机能受到压抑和阻碍,单亲家庭子女在家庭破损过程中受到过一定的心理伤害,又由于家庭教育的残缺,更容易产生不良的学习习惯。

二、单亲家庭子女教育现状分析

如何通过教育帮助单亲子女正确面对家庭变故,减少他们的创伤,调整他们心理,使其尽快达到平衡,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发展。无论对家庭,学校还是社会来说,都是一个新课题,而其现状更令人担忧,可谓是问题重重。就学校而言,面对突然而至的单亲学生群体确实有点措手不及,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缺乏这方面的专业知识,学校并未把单亲家庭学生视为一个特殊群体来研究对其的教育方法,更没有与之相关的其他措施,但问题是看到了,而社会上给予单亲子女的关心,帮助的专门机构几乎为零,对其教育提供指导的机构也很缺乏,具体表现为:

(一)目前,单亲家庭对孩子的教育存在着四种倾向

1.不问不管型,家长除了独自承担家庭重担,还要忙工作,没时间照顾子女,对管教孩子力不从心,,让孩子产生了孤独感。还有些父母双方互相推卸责任,对孩子成长漠不关心,放任自流,对孩子学习动态,思想变化一无所知使孩子误入歧途,待问题严重时才恍然大悟。

2.百依百顺,迁就溺爱型。笔者实习的班上就有一个女生是在单亲家庭中长大的。她的母亲每天都会骑车将其送进教室,风雨无阻。(学校是不允许的)走时千叮咛万嘱咐仍不放心,还频频回头张望。现实中,有的家长觉得孩子失去过多,就事事包办,不让孩子受一点委曲,他们更重视的是对孩子生活上,物质上的关心,在精神上的关怀和引导往往重视的不够。这容易导致孩子任性,自理能力较差,缺乏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且也容易导致子女以自我为中心,变得自私,专横和任性,缺乏同情心和责任感。

3.简单粗暴型,有的单亲家长以自己为的心情好坏为转移,对孩子要么不管,要么毒打,把孩子当成出气筒,打骂不断,使子女整是生活在惊恐不安之中,个性发展受到严重压抑,形成胆小,孤僻,缺乏自信心等不良品质,这些心灵脆弱的孩子极易在家中无爱的情况下向社会寻求温暖,从他人身上寻找一种心灵慰籍,由此也容易出现早恋问题,甚至被坏人拉下水走上犯罪的道路。

4.期望过高型,许多单亲家长,把子女作为惟一的精神支柱,把自己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子女身上,要求子女处处出人头地,这种过高的期望值造成子女沉重的心理负担,有些子女则可能产生一种抵触情绪或逆反心理,干脆走向反面,得过且过,不求上进。

三、改进单亲家庭子女心理健康的教育策略。

家庭,学校和社会是单亲子女每天都要接触的环境,单亲子女处于这三者相结合的成长环境中,三者对其教育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如果这三者中有一个环节处理不好,都会使单亲子女成长的天平失衡,出现许多问题。因此,家庭,学校,社会应该有机的结合起来,形成教育的有效合力,共同促进单亲子女身心健康发展。

(一)单亲家庭要把爱与科学的教育方式结合起来

1.家庭是每一个人走向社会的港口,是社会的细胞,对一个人的影响最大 影响时间最长。单亲家庭是一个有缺陷的家庭,它对每一个家庭成员都会产生一种残缺感,特别是对少年儿童心理健康影响最大,所以首先要让孩子知道家庭结构不完善的原因。如果是父母离异造成的,要技巧性的向孩子说明真相,让孩子接受这一客观事实。尤其我们要注意到,对于低龄段的孩子,由于其年龄小,并不能真正懂得父母离婚的原因或一时无法体会失去一方的痛苦,但是这时存在一种潜在的影响,随着年龄的增加,各方面的趋于成熟,潜在影响就慢慢浮现,他们也许会责怪,追究,出现一种行为偏差,因此,如何使低龄段孩子接受家庭结构转变的事实以及如何及时疏导孩子心理是教育中的一个关键。父母不应该在孩子面前数落对方的不好,不应将大人之间的对矛盾转移到孩子身上。不管是什么原因造成家庭结构的不健全,家长都要对孩子承担起相应的义务和责任,不要因为大人的原因而对孩子有所缺失,要爱孩子,也要使孩子学会接受爱和付出爱。

2.单亲家长不只是在物质生活上对孩子关心,还要重视对孩子精神世界的培养,要适当地进行心理调试,增强心灵防卫能力,要经常与孩子进行心理上的沟通,使他们的生活从封闭走向开放,强化孩子的交往意识和能力,与伙伴,教师,其他亲友有意识的走动。营造和谐、友爱互助的气氛,培养他们自尊、自强、自信的品质。

(二)学校要努力成为单亲子女第二个家

学校教育是培养良好品德,预防和矫正不良品德和向学生传授文化科学知识的主要阵地,学校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爱是最好的调节剂。

1.加强沟通,努力成为孩子的朋友,家长的帮手。单亲子女在动荡的环境中成长,家庭的缺陷使他们渴望得到更多的关爱。在学校中与他们最贴进的便是班主任老师。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假如我们的孩子都能以乐观的情绪去看世界,假如他周围生活中的每一个现象都能展现出美丽,精细,柔弱,温和色彩的话,他就会易于接受教育,就会贪婪地聆听你的每一句话。"老师要用爱架起师生之间的桥梁,以博大的师爱公平对待他们。一般不要在公开场合指名道姓地批评,指责他们,更不应该采取体罚等过激方式,要用真心唤起单亲子女的爱,体会到教师的善良愿望。为了培养孩子的健全心理,磨炼其坚强的意志力,老师可以采用激励等多样的教育手段。比如目标激励,荣誉激励和理想激励。尽量发掘生身上的优点,点燃他们自尊心的火种,培养其自尊,自强,自信的品格。我班有名学生叫李飞,父母在她很小的时候便已离婚,长期与年迈的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造成她性格倔强、孤僻,他在班上一直孤言寡语,我了解她的情况后,经常和她谈心,上课时也时常叫她回答问题,开始她会回答也不说,后来,在我的鼓励的眼神中开始慢慢地开了"金口",我趁机及时表扬,甚至还奖励她一个红五星,看到她脸上露出久违的笑容,我心里感到由衷的欣慰。当然,教师还应取得家长的积极配合,做好家长的工作,使家长正确对待子女,并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

2.学校要加强对单亲子女学习,生活,心理,行为和家庭情况了解,确立相应的教育措施。比如,对于非独生子女单亲家庭为什么会出现孩子表现间的差异。另外,我们也不能应将单亲子女的问题统统归结到行为表现上,有些孩子是学习差,有些只是表现差,还有些是学习表现均差。我们一定要分析每一个单亲子女的成长环境,把握不同孩子的不同心理特征,有针对性的实施教育,对症下药,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3.学校可以不时的举办专家讲座或请成功的单亲家长现身说法。学校应将其作为一项常规工作来开展,定期召开必要的交流讨论会,备件成熟的学校还可以成立课题组进行研究,实行专业人负责,职责到位,学校还应加强与兄弟学校等相关单位的交流,以取长补短,同时充分利用互联网等现代教育技术获知国内外关于这方面的最新信息,不断深化理论知识。

(三)社会要投入更多的关注

1.心理健康教育应日益受到重视,心理咨询,治疗机构应相应增加

单亲家庭孩子的教育问题篇(8)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经济水平也随之突飞猛进,使社会变得更为多元化的同时也出现许多恶劣影响,比如中国人离婚率的逐年增长,使社会上出现越来越多的单亲家庭,为孩子的成长留下阴影。然而由于我国教育事业、文化、心理学等方面的快速发展,学校加重对孩子的思想品德教育与孩子心理的关注,使单亲家庭子女的家庭教育得到广泛关注,因此目前解决单亲家庭子女的家庭教育问题已成为当前教育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一、单亲家庭子女的家庭教育问题

 

曾有一项关于对单亲家庭的调查报告中显示在90%以上的单亲家庭中都存在许多教育子女的问题,一下几点尤为普遍。

 

(一)家长心态失衡

 

当家庭发生变故时,由原来完整的家庭变成单亲家庭后,导致独自抚养孩子的家长会增加大量负担。如,家庭经济来源、家庭琐事等都使家长压力增大,由于许多家长不会及时排解内心压力,导致家长心态失衡,不仅没办法对孩子灌输正确的家庭教育,甚至还向孩子发火,使孩子的心理及情绪都受到很多影响,降低了对家庭、家长的信任与依赖感,不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同时也影响单亲家庭子女未来的发展。

 

(二)家长对孩子过于溺爱

 

在变为单亲家庭后,有些家长对孩子存在很深的愧疚心理,就会想近办法补偿孩子,然而最常见的方式就是满足孩子各种需求,不敢对孩子要求过多,过分溺爱孩子,从而导致孩子性格过于自我,行为任性不尊重他人。

 

(三)家长陪伴孩子时间较少

 

单亲家庭的经济来源主要依赖于一方家长,家长为了保证孩子的生活质量与学校教育的经济来源,不得不把大部分精力投向在工作方面,这样就导致家长没有多余时间陪伴孩子,再加上单亲家庭的原因使孩子性格更加内向甚至自卑,不愿与人交流,和同学、老师之间也缺少沟通,久之,导致孩子心理阴影逐渐加重,无法健康成长。

 

二、单亲家庭子女的家庭教育问题应对策略

 

(一)加强学校科学性教育

 

班主任需及时对学生家庭情况进行调查,了解学生家庭情况后,因材施教对单亲家庭子女使用科学性教育。首先班主任应试着了解单亲家庭学生,通过加强与单亲家庭学生的沟通,对孩子的内心进行探索,及时了解单亲家庭学生的内心想法与需求,再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与协调,与家长一起帮助学生走出心理困境,使单亲家庭学生健康成长。

 

(二)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由于单亲家庭子女比较容易出现心理问题,班主任应及时协助校方重视起单亲家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请专业心理教师为单亲家庭学生讲解心理健康知识,并对单亲家庭学生进行心理咨询,了解其内心烦恼与原因。并成立校园心理咨询室,使单亲家庭学生可以通过打电话、写信、面谈等方式倾诉苦恼,并且第一时间得到疏导,使其化解苦恼,积极面对成长。

 

(三)培养单亲家庭学生学会感恩

 

感恩是对社会、家庭、父母、老师等的感激之情,培养单亲家庭学生拥有一颗感恩之心让学生学会去感恩这个世界,感恩家长,会使学生重新认识对自身经历的一切,健康阳光的成长。因此班主任应培养单亲家庭学生学会感恩,首先班主任应通过举例子的形式来感化学生,例如:2008年汶川大地震中一位教师不顾自身性命救出学生、母亲为护孩子周全,用身体为孩子撑起一片空间、消防队员废寝忘食的营救被困群众;晋朝初年王祥为救母亲卧冰求鲤等,来激发学生内心情感。另外,教师也可围绕“感恩”的话题开展班会,让每一位学生讲解自己所知道关于感恩的故事,并谈谈自身对“感恩”的看法,来引导单亲家庭学生对“感恩”的思考,为他们塑造一个积极向上的心态,使他们学会感恩。

 

(四)班主任及时单亲家庭学生家长进行沟通

 

为了给单亲家庭学生营造健康舒适的成长环境,让孩子感受到家长的爱,班主任要及时与单亲家庭学生进行沟通。由于有些单亲家庭学生家长工作较忙,对孩子陪伴较少,影响孩子的学习与成长,因此班主任要及时与家长联系,告知家长学生在学校的学习及生活中存在的问题,让家长重视起学生的家庭教育增加陪伴孩子的时间。共同努力为孩子打造一个轻松温暖舒适的生活、学习环境,有利于培养学生心理健康和形成良好性格。

 

结语:

 

单亲家庭孩子的教育问题篇(9)

(三)单亲家庭子女的生活状况。由于家庭的不完整,只有少数单亲家庭经济条件较好,多数单亲家庭的生存状况是十分艰难的,生活条件差,生活质量跟不上需求。在调查中发现,2840名单亲家庭子女中有53.9%随父,46%随母,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等扶养的占0.1%;在生活条件较差的家庭,父或母为了寻求生计,外出务工,也只能将子女交给长辈或他人看管。

(四)单亲家庭子女的监护人文化结构。调查的单亲家庭中家长是农民的居多,占整个的89.76%,是工人的占4.2%,是干部及其他的占 6.04%;同时,他们的文化层次也参差不齐,其中,小学文化占单亲家庭的60.59%,中学的占34.01%,大专以上文化层次较高的只占其中的 5.4%。

(五)单亲家庭子女的受教育情况。在学校的教育中,86.7%单亲家庭的子女能够完成九年义务教育,有13.3%单亲家庭的子女不能完成九年义务教育。调查结果显示,单亲子女的学习状况向两个极端发展。其中,学习成绩特别突出的单亲子女属于个别现象,只占0.6%,成绩较差的占78.3%。由于单亲家庭孩子的监护人文化水平普遍低,不具备给孩子进行家庭教育的素质和能力,因此,生活在单亲家庭中的孩子,大多数未接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

二、存在的问题

(一)单亲家庭教育功能弱化,质量差。单亲家庭的父母一人既要承担沉重的家务,为了生活又要努力的生产、工作,在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方面常显得力不从心,对其子女的关心和教育不够,造成了家庭教育功能欠缺的一个普遍现象。特别是在农村单亲家庭中,多数家长常年外出务工,孩子托付给家中的长辈,监护人本身文化水平低,思想素质不高,严重缺乏正确的家庭教育知识和方式方法,不具备对孩子进行家教的能力,这些现象直接导致了家庭教育质量差。

(三)单亲家庭子女学习向极端发展。在对单亲家庭子女的调查中发现,他们的学习状况向两个极端发展。一种情况是父母离异或丧偶后,把孩子作为整个家庭的精神支柱和依靠,在孩子的学习教育中倾注了大量的心血,这样的孩子在学校里出类拔萃,但是他们性格孤僻,很敏感,心理承受能力差,而且很自卑,缺乏爱心。另一种情况是父母双方互相推卸责任,视子女为累赘,在这种家庭中的孩子往往是自暴自弃,有厌学情绪,在学校表现恶劣,不思进取,任意逃学,而这种情况在单亲家庭中占绝大部分。

(四)单亲家庭经济出现危机。由于大部分单亲家庭都是一个人承担抚育和教育子女的责任与义务,除了少数家庭生活富足以外,绝大多数家庭经济都十分困难,难以支付高昂的教育费用,很多学生只能勉强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少数学生早早辍学,连九年义务教育都不能完成。同时,健康也不能得到保证。

三、几点建议

(一) 社会责任

1、加强领导,进一步关注单亲家庭子女的成长。各级党政部门应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和贯彻落实中发8号文件的政治高度,充分认识加强 单亲家庭子女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性,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切实解决。一是加快经济发展,积极给单亲家庭的家长创造就业机会,使其就近务工,创造促进孩子健康成长的环境。二是完善有关法律政策,保障孩子合法权益。三是社会各界要力所能及开展对单亲家庭子女的帮扶活动。

2、强化宣传,积极引导单亲家庭子女监护人的责任意识和法律意识。由于单亲家庭子女的监护人责任意识普遍淡薄,要切实改善单亲家庭子女的生存、发展环境,就必须强化单亲家庭子女法定监护人责任意识和法律意识。针对这一问题各级有关部门要充分利用各种形式和机会,对单亲家庭子女的监护人进行责任意识和法律意识的教育,让他们了解单亲家庭孩子出现的生存危机和道德失范问题,了解青少年教育的基本内容、教育规律和方法,明确自己监护的任务和责任。

(二)学校责任:

1、学校建立单亲家庭学生档案,用爱心抚慰创伤。要加强调查研究,增强教育实效。学校应对农村单亲家庭学生 的情况进行深入调查,全面了解他们的情况;并建立单亲家庭学生的专门档案,针对不同特点,分类管理。老师应与外出打工家长及其临时监护人经常保持联系,并建立家长记录卡,对孩子进行正确引导。

2、创造活动环境,用鼓励消除自卑,用友情弥补亲情。单亲家庭学生的思想负担重,耻于别人知道自己家中的真实情况,更怕老师和同学知道。学校要积极创造活动的环境,鼓励单亲家庭学生参加各项有益的活动 。同时,在活动和学习中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责任感,增进和同学的友谊,用友情来弥补亲情。

3、鼓励他们用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单亲家庭的学生在闲暇独处时常常感到无聊,也更多地采用消极被动的方式打发时光。学校要对他们进行人生观和生活目的教育,让他们增强自信、树立正确理想,做到常提醒,多鼓励,多方面启迪。积极安排一些兴趣相投的同学与他们结成学习伙伴。

(三)家庭责任:

单亲家庭孩子的教育问题篇(10)

目前单亲家庭现象在国内外渐趋普遍,由此带来的许多问题也引起了相关机构与专业人员的重视,但人们往往把关注和研究的重点放在孩子的心理健康和一般家庭教育等方面,而其中更为重要的性别角色教育问题却基本上是一个研究空白。现实生活中已经有不少单亲父母对这个问题感觉非常困惑,一些由于没有接受良好的性别角色教育而出现性别认同异常的孩子,在社会中不能很好地生活,也出现了一些令人痛心的社会和个人问题。据本人咨询工作中的一般调查了解,行为偏于异性或已成为易、同性恋者(特别是恋长辈者),单亲家庭的孩子明显多于父母双全的家庭的孩子。鉴于单亲家庭的不同情况与类型,其对孩子性别意识的形成和角色行为的培养具有更加复杂化的特点,因此有必要对这个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

1 单亲家庭的概念和类型

所谓单亲家庭是指由父亲或母亲一人与孩子组成的家庭。近些年离婚率的增加是导致单亲家庭增多的主要原因,另一部分是父母一方去世造成的,还有少部分由于某些特殊原因父母长期不能在一起生活所导致,这可称作类单亲家庭。某媒体曾做过一个采访调查,一所学校初中年级的每个班几乎都有5到8名单亲家庭的孩子,占学生比例接近20%。

现实中单亲家庭主要有这样几种类型:一是由母亲与孩子组成的,这种类型占单亲家庭的多数,据统计可达单亲家庭总数的85%以上;二是由父亲与孩子组成;三是比较特殊的由父母轮流抚养的单亲家庭,这种类型占极少数;四是由祖代父母一方与孩子组成,这种类型所占比例更少。如果细分的话,单亲家庭还有母亲与儿子、母亲与女儿,父亲与儿子、父亲与女儿,祖母与孙儿、祖母与孙女,祖父与孙儿、祖父与孙女这样几种类型。

一般来讲,容易出现性别角色教育方面问题的主要是异性单亲与孩子组成的家庭类型,但同性组成的家庭也可能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一点本文后面要简单说明。理论上认为,没有父亲的男孩或没有母亲的女孩,在性别角色的学习中缺乏最直接的模仿榜样,这样他们在性别认同和角色行为方面的形成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偏差,最终可能造成角色培养的失败,出现中性化或易性、同性性取向、恋父恋母等结果。

2 母子单亲家庭的教养特点及性别角色教育

这类家庭的主要问题是缺乏可学习模仿的同性成人对象,在教养方面往往容易过分溺爱和保护,有意无意淡化了孩子性别意识的培养。比如我接待过的一位来访者,母亲自孩子两岁时离婚到现在,孩子已经上小学五年级,而母亲从来没让孩子自己下楼跟小伙伴玩过,上下学都是接送,回到家只要孩子一在视线中消失她就焦虑难耐,马上追出去看着他和别的孩子玩耍,导致孩子缺乏自信和敏感脆弱,最后不得不来接受咨询。另外,作为母亲还往往出现把对孩子父亲的怨恨情绪强加给孩子的倾向,不断给孩子灌输父亲的丑恶和男人的可恨等思想。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不但得不到男性角色的直接影响,而且还会在心中留下男性可怕、可恶、不负责任等不良印象,使得他不自觉地让自己与这样的男人划清界限,不去学习他们的行为,其结果会形成对男人比较顽固的错误认识,自身也会形成角色行为的异常。

在母亲与儿子组成的单亲家庭中如何恰当、有效进行性别角色教育,我认为有以下几点需要注意。

2.1 从观念和教养方式入手

母亲应建立对男性社会角色的正确认识,把孩子看成一个男性来对待,努力减低对其溺爱程度,尽可能放开手脚让孩子发挥自己的天性,不能一味要求孩子听话乖巧,不可淘气更不能打架,过分讲卫生,不能做出任何危险举动等。不能灌输男性不好的观点,应该客观自然地看待男性,让孩子也逐渐形成这个概念。这实际上主要在于观念和教养方式的改变,虽然对一些人来说改变起来并不是很容易,但是如果真正树立起对后代负责、为孩子着想的观念,也不是改变不了的。

2.2 注意调节孩子的两往活动

许多单亲母亲对儿子的交往范围和对象都非常关注,往往干涉过多,而且容易倾向于老实、安静、听话等方面,跟女孩儿和文静的男孩交往比较放心,而跟调皮的男孩或成年男性的交往则尽可能回避和避免,这就无疑使孩子不能随时得到男性角色的熏陶与学习。应鼓励和支持孩子多跟男往,增加好奇心和探究心以及冒险心理,即便某些事情做得过火了也不要轻易处罚,而以正确引导为主。如果家庭中有男性亲属也尽可能创造条件让孩子与他们多接触、多一起活动,以弥补没有父亲的缺憾,在一定程度上替代父亲的角色。

2.3 母亲的异往

一些不准备再婚的女性往往基本禁绝与异性的来往,特别是在孩子面前更表现的矜持,以免对孩子造成不良影响。事实上这样的做法适得其反,不但不会让孩子变好反而会形成对男性的不良认识,影响到其自身的性别意识。因此作为母亲,首先要改变自己的观念,有意识进行正常的异往甚至谈恋爱,时机成熟时再婚。即便不准备再婚也应该有恰当的两往活动,并且在孩子面前表现得自然、从容,一定的情况下还可给孩子讲解相关知识告知异往的必要性,这对孩子的成长发育是具有积极作用的。

2.4 母爱要适度

过分施以母爱,不给孩子独立的空间,也是导致性别角色教育失败的主要因素之一。要尽早母子分开睡眠,洗浴和更换内衣也要强化回避意识,不要让孩子对母亲的身体过分依赖和过分熟悉,更不要有超出母子范围的亲昵之举。母亲要有自己的活动空间,同时也要尽可能给孩子提供自己的空间,不能事事干预、时时参与,要各自有自己较为独立的生活内容,互相尊重、互相理解,这样才能使孩子的男人意识增强,独立处理事情和调节自身心理的能力逐渐提高。

3 父女单亲家庭的教养特点及性别角色教育

由父亲和女儿组成的单亲家庭虽然数量不会很多,但由于是两个性别所组成,其特殊性更决定了孩子在性别角色方面可能会出现的问题更多一些。这类家庭的父亲在教养孩子方面往往容易走两个极端:要么过分保护、极端溺爱,其舐犊之情甚至胜过女性,这种教养的结果,孩子过于女性化,敏感脆弱、细腻多情、谨慎小心,依赖性过强,自主性过差;要么“粗放经营”、一切放手,让孩子充分独立、自然发展自己,随心随性自由自在,其结果可能造成孩子自主意识过强、独断专横、自我中心,女性化不足。咨询中接待过一位父亲,

丧偶后一直跟当时三岁的女儿生活,由于担心后母对孩不好,所以近十年了始终没有再婚。其间也很少跟异性有较密切的接触。考虑到孩子没有母爱,所以他尽可能给孩子更多的关照和爱护,同时有意识培养孩子坚强独立的个性,当孩子进入青春期逐渐成熟起来时,他才发现问题的严重性,因为自己的女儿缺乏女性应有的温柔可人的特点,语言粗俗、行为豪放,跟男孩子交往密切、称兄道弟,很明显出现了性别角色的异常。

这类家庭中进行孩子的性别角色教育应注意的包括以下几方面。

3.1 避免教养方式极端化

避免教养方式两个极端的出现,既不可过于保护也不能太多放手,应有意识以现代社会对女性的要求来教育她,让她懂得女性的自立、自强、自尊的必要性。

3.2 帮助孩子进入女性角色

较早让孩子介入家庭事务,了解女性的家庭功能,体验相应的角色行为,但要避免其自觉不自觉地产生替代母亲在家庭中地位的意识。这一点非常重要,作为父亲应该经常与孩子一起玩游戏,让孩子体验父女之爱的乐趣,减少不必要的肉体亲密接触,尤其不要出现在对方面前暴露过多的情况。

3.3 加强孩子的两往

同样需要加强孩子的交往活动,应该鼓励孩子与两性自然交往,在交往中体验不同性别的社会要求和行为规范,避免限制甚至干涉与异往现象;有意识让亲属中成年女性多接触孩子,同样可以适当替代母亲的角色,给孩子做出榜样,让其在潜移默化中去学习,以获得女性应有的心理和行为。

3.4 多参加社交活动

避免多数情况下只是父女两个在家的情况,父亲应该有正常的朋友交往,包括异性间的往来以及谈恋爱活动,经常邀明友来家和带孩子参加社交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让孩子知道男女两性必要的交往和情感建立过程,并在观察了解中来体会和学习性别角色的行为规范。

4 其它类型单亲家庭的性别角色教育问题

4.1 有意强化孩子的性别意识

一般认为同性两代人的单亲家庭基本不存在性别角色教育方面的问题,但事实也并不那么乐观,从我们接触的一些孩子来看,到成年后有相当一部分出现了性别认同和行为、性取向的异常。这类家庭主要的问题在于单亲父亲或母亲本人即存在性别行为问题、孩子主要受少数同性的影响而不能更广泛接触别的人员、或者由于没有成熟的异性在身边进行对比模仿和学习,使之很难形成恰当合理的性别认识,由此会影响到自身性别角色的认同。因此对于这类单亲家庭,同样需要有意强化孩子的性别意识,在日常生活中要求他以社会普遍认同的性别去培养意识与行为,单亲父母还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可能会给孩子造成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一些婚姻失败者,由于这个打击可能变得性格怪异,如男性变得退缩无奈、胆小谨慎、敏感多疑,女性变得暴躁粗野、脆弱多变等,这些心理和行为均与社会所期待的性别角色要求相去甚远,如果直接影响到孩子就不可避免地产生负面作用。

上一篇: 对历史学科的展望 下一篇: 日常康复训练
相关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