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康复训练汇总十篇

时间:2023-12-24 16:28:10

日常康复训练

日常康复训练篇(1)

脑卒中患者极易致残,且其发病率较高[1]。据统计,脑卒中发病后的存活患者中有80%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运动功能障碍[2],患者承受着巨大痛苦。WHO提出对脑卒中患者进行康复训练[3]。我国展开了以社区为单位的康复训练,这种社会化的方式更容易被患者家庭接受,能够很好地为脑卒中偏瘫患者提供护理康复服务[4][5]。本文中选择我社区112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112例患者为康复训练组和对照组,每组56例患者。比较自行锻炼和康复训练后患者的Barthel指数评分结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社区112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患者均为CT确诊,其中有男性患者69例,女性患者43例。随机分112例患者为康复训练组和对照组,每组56例患者。康复训练组:患者年龄范围34―77岁,平均年龄(65.62±9.63)岁,男性患者37例,女性患者19例,29例患者为脑出血,27例患者为脑梗死,患病时间为11―73个月;对照组:患者年龄范围36―78岁,平均年龄(64.97±9.92)岁,男性患者35例,女性患者21例,30例患者为脑出血,26例患者为脑梗死,患病时间为12―71个月。两组患者存在比较价值。

1.2方法 指导对照组患者自行锻炼;实验组患者进行社区康复训练。康复训练医师评估患者的运动功能后,为每位病患制定针对性康复计划,并准备相关训练器具。康复医师一对一的为患者进行训练指导,患者每天需康复训练60分钟,康复医师每周至少陪伴患者训练2次,当康复医师无法陪伴时家属应陪伴训练。患者在康复训练时应遵循运动量逐渐减少,训练范围逐渐扩大,贯穿日常生活行为的原则。主要训练一下几点:①起床训练,锻炼患者翻身起床能力;②站立训练,锻炼患者的平衡能力,逐渐发展为慢走;③转换训练:转换不同和姿势;④日常生活行为训练,主要是锻炼患者的自理能力。

1.3Barthel指数评分 自理患者得分超过60分;轻度依赖患者得分大于40分小于60分;无法恢复日常生活与运动的功能患者得分小于40分。

1.4数据统计 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对照组经自行锻炼后有14例患者能够自理或依赖程度较轻,康复比例为25%,42例患者仍无法恢复日常生活与运动的功能;康复护理组有48例患者能够自理或依赖程度较轻,康复比例为85.7%,8例患者无法恢复日常生活与运动的功能。两组患者的康复比例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3 讨论

为脑卒中患者进行社区康复训练时为了能使患者恢复日常生活和运动的功能,生活自理。在训练中需贯穿日常生活行为,同时给予康复指导。对于高龄体质差的患者来说,能够代替机构康复。本文康复护理组有48例患者能够自理或依赖程度较轻,康复比例为85.7%,说明社区康复训练能有效恢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运动的功能。

参考文献:

[1]周金莲.家庭护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生存质量影响的研究进展[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8(11):112-113.

[2]区丽明,谭杰文,许俭兴,等.影响初发脑卒中病人早期康复的心理社会因素探讨[J].中国临床康复,2002,6(11):1568-1569.

日常康复训练篇(2)

脑卒中又称脑血管意外,是由于各种病因使脑血管发生病变而导致脑功能缺损的一组疾病的总称。临床上分为出血性和缺血性两类,其中缺血性脑卒中占总比例的70%~80%[1]。脑卒中最主要的负担是慢性失能而不是死亡[2],约60%~80%遗留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其中15%的患者日常生活不能自理,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3]。我科通过对脑卒中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及护理干预措施后的对照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62例脑卒中患者,为 2009年2月至2010年8月住院病例,诊断符合1995中华医学会第4次全国脑血管疾病学术会议修订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标准,并经头颅CT或MRI检查证实的首次脑出血或脑梗死患者。患者均为首次发病,病程1-3个月,住院病历资料完整。病情稳定,生命体征平稳。其中男42例,女20例,年龄46~75岁,将其随机分成康复组和对照组,康复组32例,男22例,女10例,平均年龄65.4岁。对照组30例,男20例,女10例,平均年龄63.5岁,住院时间最短15天,最长30天。两组病例在性别、年龄、病情程度和既往史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治疗组在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和基础护理的基础上加以康复训练及护理干预措施。对照组仅采取科内常规药物治疗及基础护理措施。治疗时间均为4周。

1.2.1 康复训练:包括指导患者保持良好肢体的摆放,通过被动运动、主动运动定时更换体位,积极进行适应性训练。用呼吸体操来增加感觉刺激和清洁与按摩皮肤等,可以防止或减轻中枢神经系统,肌肉骨骼系统、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等各系统的功能障碍,以及皮肤及其附件的萎缩和压疮。早期康复训练(包括器械及徒步运动),运动训练应按照发育的顺序和不同姿势反射水平进行:从翻身坐位平衡双膝立位平衡单膝立位平衡坐到站站立平衡步行来进行。主要训练方法为: ①坐位平衡训练:应尽早进行坐起训练,从仰卧位到床边坐,从患者能无支撑坐在椅子上达到一级坐位平衡,到让患肢能做躯干各方向不同摆辐的摆动活动的“自动态”的二级平衡,最后完成能抵抗他人外力的“他动态”的三级平衡。②关节活动度维持训练。③站立的平衡训练:先站起立床:然后逐步进入扶持站立,平行杠间站立,让患者逐渐脱离支撑,重心移向患侧,训练患者的持重能力,能徒手站立后,再实施站立平衡训练,最后达到站立位的三级平衡。④步行训练:恢复步行是康复治疗的基本目标之一。先进行扶持步行或平行杠内步行,再到徒手步行,改善步态的训练,重点是纠正划圈步态。⑤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训练。ADL包括床椅转移、穿衣、进食、上厕所、洗澡、行走、上下楼梯、个人卫生等。通过作业治疗,动作训练从进食、个人卫生、穿衣、洗澡、书写、工艺治疗-编织、刺绣、绘画、陶瓷、橡皮泥塑,到训练两手协同操作、打字、大结、垒积木、拧螺丝、拾小物品、弹琴,训练手的精细动作能力生活自理辅助器具、家务劳动、户外活动,使患者尽可能实现生活自理。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训练方法,强调个体化治疗,采用“一对一”方式, 并根据患者功能状态的改善情况随时调整治疗方法,循序渐近地增加训练次数,延长训练时间,一般每天2次,每次 45min,每周 6~12次,共进行4周。

2 评定方法

应用简易Fugl-Meyer积分对两组患者入院时和4周后的肢体活动功能进行评定。Ⅰ级<50分;Ⅱ级50~84分;Ⅲ级~95分;Ⅳ级~99分。

3 结果

康复组和对照组康复训练前后的肢体运动功能评定见表1。两组患者康复训练前后的肢体运动功能评定。

(表1)两组患者康复训练前后的肢体功能评定

由表1可见,经x2检验,两组之间有显著差异(P<0.05),患者康复效果康复组明显由于对照组。

4 心理护理

心理康复护理这是护理措施中的重要环节,对患者的康复起着积极的作用。患者脑卒中后由于对自身疾病的转归存有顾虑,很痛苦,心情沉闷,情绪焦虑,悲观或恐惧,所以康复护士对患者要耐心开导,对家属要详细解释。同时,护理人员要以高度的责任心和同情心,及时进行心理疏导,耐心开导患者,详细向患者介绍本病的防治知识,并列举成功的病例,以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并强调康复训练的好处和不锻炼的严重后果,只有坚持不懈地治疗与锻炼,才能达到康复的目的,以使其了解本病的性质、转归和预后,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使其主动配合治疗和护理,因此心理护理应贯穿在整个康复过程。

5 饮食护理

患者的饮食结构应调整为高蛋白、低糖低盐低脂肪、丰富蔬菜水果、清淡、易消化。辅助进食时让病人取半坐位,将少量食物由病人健侧放入口中,以利下咽。如病人吞咽困难者则以半流质饮食为宜,并防止呛咳,食后漱口避免食物残留在口腔。无吞咽功能者则留置胃管,定量流食,定期换管。根据中医的辨证,阴虚者给予甘凉食物,如绿豆、小米等;阳虚者宜食甘温食物,如胡萝卜等;肝肾不足,头晕目眩者,宜多食白菜、黄瓜等蔬菜;便秘者宜食高纤维素食物,如蔬菜、水果等;高血压者进低盐饮食;注意定时定量,少食多餐,戒烟酒。

6 讨论

脑卒中是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我国脑卒中每年的发病率为185/10万~219/10万[4],脑卒中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恢复一直是康复治疗的难点,也是目前是康复医疗面临的重要挑战。1971年美国护理专家Orem提出“自理模式”,强调个人应对自己健康有关的护理负责,必要的护理介入只是为了帮助其提高自我照顾能力[5]。脑卒中的康复治疗及护理措施是一个复杂的、周期较长的工程。在病情稳定的情况下,康复时间越早越好[6]。自我效能Bandura社会认知理论中的核心概念,指的是个体对控制行为和周围环境能力的一种感知或信念[7]。因此,护理人员应充分挖掘脑卒中患者的自动参与潜能,通过调动患者的积极性,促使提高心理适应水平和生活水平。成功的心理护理是脑卒中恢复期康复护理的基础,完善的饮食护理是脑卒中恢复期康复护理的关键,功能锻炼是脑卒中病人提高生活质量的主要手段,对并发症的预防是康复护理能否顺利进行的保障[8]。只有上述措施的合理应用,广泛实施健康教育,宣传健康的饮食生活习惯,才能使病人最大限度恢复肢体功能、减少致残率,有效缩短康复期。因此,脑卒中后做好康复训练及护理干预措施对预防和减少患者肢体残疾及提高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参 考 文 献

[1]石凤英.康复护理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83100.

[2]Wolfe CD.The impact of stroke[J].Br Med Bull,2000,56:275286.

[3]高丽萍,霍春暖,张雅静等.早期康复训练对急性脑梗塞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中华护理杂志,1999,34(7):392.

[4]饶明俐.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 [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05,22(5):388.

[5]韩淑燕.运用Orem自理模式对脑出血病人的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00,15(2):140141.

日常康复训练篇(3)

【摘要】 目的 观察针刺和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 12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单纯针刺组(60例)和针刺结合康复训练组(60例),连续治疗4周,治疗前后各组分别进行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FMA)和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评定。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的FMA、Barthel指数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脑卒中; 康复训练; 针刺; 日常生活能力

Effect of acupuncture and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on the motor function and activity of daily living in patients with hemiplegia ZHEN Jun,ZHU Hua,OU Jian-ying,ZHENG Rong,LI Fan-qiang,LIANG Hai-tang.The Fifth Affiliated Hospital of Sun Yat-Sen University,Zhuhai 5190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influences of acupuncture and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on the motor function and activity of daily living in patients with hemiplegia.Methods 120 patients with stroke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acupuncture group(n60)and combining acupuncture with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group(n60),the simple Fugl-Meyer Assessment(FMA) and the Barthel Index were applied to evaluate effection in patients pre and post-treatment after 4 weeks.Results The FMA and Barthel Index in two groups of post-treatment improved significantly than those of pre-treatment(P

【Key words】 Stroke; Rehabiliatation exercise; Acupuncture; Activity of daily living

脑卒中的发病率、死亡率很高,目前在我国呈现增长趋势,卒中的直接后果是使患者出现不同的肢体运动功能障碍、认知障碍、失语以及日常生活能力减退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研究发现,脑卒中患者进行相应的锻炼可加速运动功能的恢复[1]。针灸治疗卒中的历史悠久,本研究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了针刺治疗配合康复训练的对比观察,取得了满意效果,现将临床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所有病例的临床诊断符合1995年中华医学会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脑卒中诊断标准[2]并经头颅CT或MRI证实;均为首次发病或既往虽有脑卒中病史但未遗留神经功能缺损;此次发病有不同程度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排除精神病患者、有认知障碍和严重的言语功能障碍、合并严重的心、肝、肾、造血系统、内分泌系统等疾病或同时合并类风湿、痛风、截肢等临床情况对本病观察造成影响者。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单纯针刺组60例,其中男38例,女22例;年龄42~77岁,平均64.2岁;出血性脑卒中者23例,缺血性脑卒中者37例;左侧瘫痪28例,右侧瘫痪32 例。针刺结合康复训练组60例,其中男36例,女24例;年龄45~76岁,平均63.1岁;出血性脑卒中者25例,缺血性脑卒中者35例;左侧瘫痪30例,右侧瘫痪30例。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行常规药物治疗,针刺组采取头针与体针相结合,在头部取患肢对侧的顶颞前斜线(运动区)与顶颞后斜线(感觉区),行捻转手法,平补平泻;患侧肢体上肢取极泉、曲池、外关、合谷、肩,下肢取环跳、足三里、阳陵泉、解溪。极泉穴行提插捻转强刺激、平补平泻手法5 min,不留针;其余穴位采用G-6805电针仪,频率2 Hz,疏密波,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宜,每日1次,每次30 min,每周5次,连续4周。针刺结合康复组则在上述针刺治疗基础上,于患者神志清楚、生命体征稳定、神经体征48 h内不再进展即开始康复治疗[3]。主要采用运动疗法、作业治疗,具体如下:(1)床上良肢位摆放,定时翻身;(2)床上功能训练如翻身、躯体移动等;(3)肢体被动活动;(4)转移训练与坐、站平衡训练;(5)步行训练;(6)日常生活能力训练如进食、穿衣、洗漱、入厕等。康复训练每日1次,每次训练45 min,每周5次,连续4周。康复训练过程中同时要求患者家属参与,学会正确的辅助训练、护理方法以巩固训练。

1.3 观察指标 采用单盲法根据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4]、日常生活活动(ADL)量表Barthel指数记分法[2]进行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评定。

1.4 统计学处理 所的数据应用SPSS1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P

2 结果

各组患者治疗前的FMA、Barthel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较治疗前各评分明显增高(P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MA、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分,x±s)

注:与单纯针刺组同期比较,*P

3 讨论

脑卒中的特点是“疾病与障碍并存”,其治疗的最终目的是尽可能减轻患者的功能障碍,最大程度地提高生活自理能力,促使其能够回归家庭与社会。药物对脑卒中的治疗有积极的作用,但对功能障碍的恢复程度有限。脑卒中治疗后有80%的偏瘫患者虽有一定的运动能力,却仍有运动功能丧失或部分丧失[5]。

康复治疗根据神经系统可塑性和功能重组理论,以功能为导向,通过各种康复治疗技术预防病理性的协同运动模式和误用综合症,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减轻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降低致残率。康复训练可以促进大脑损伤区形成功能环路重建,改变中枢神经系统某些蛋白的基因表达而促进轴突发芽、突触重建、梗死灶周围组织的修复与代偿以及对侧大脑相应皮质的替代作用,从而促进运动功能的恢复[6]。有研究证实短期的本体感受刺激能使目标肌肉皮质代表区的兴奋性提高[7]。运动疗法可以使患者的肢体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改善,而且能够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降低脑梗死复发的高危因素,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8]。针灸治疗中风病始见于《内经》,具有疗效肯定,安全、简便、经济等优点。头针与体针是治疗中风病常用的针刺方法。头部顶颞前斜线与顶颞后斜线分别主治对侧肢体的运动、感觉障碍,体针取穴以阳明经腧穴为主,阳明经多气多血,通过针刺手足阳明经穴位能够调和经脉、疏通气血以促进肢体运动功能恢复。相关研究表明,急性脑梗死超早期针刺介入在疗效、神经功能、肌力的恢复方面有明显的临床价值[9]。针刺与康复训练的联合应用可明显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和潜在的远期疗效,能有效增强肢体的运动功能,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10,11]。

本文观察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治疗后的FMA、Barthel指数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 朱镛连,脑的可塑性与神经康复.中华神经科杂志,2005,38(9):591-592.

[2] 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0.

[3] 朱镛连.加强神经康复学的研究工作.中华神经科杂志,1998,31(4):5.

[4] 恽晓平.康复疗法评定学.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393-396.

[5] 张建斌,李晓惠,王素芳,等.早期康复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及脑血流动力学的影响.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9,31(8):551-553.

[6] 姜从玉,胡永善.康复训练促进脑梗死后功能恢复机制的基础进展.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2,24(7):443-445.

[7] Lewis GN, Byblow WD, The effects of repetitive proprioceptive stimulation on corticomotor representation in intact and hemiplegic individuals.Clin,Neurophysiol,2004,115(4):765-773.

[8] 李丹,许志强,任海.运动疗法对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及血流变学的影响.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5,11(7):511.

[9] 熊杰,陶盟,张果忠,等.应用醒脑开窍针刺法对急性脑梗死超早期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影响.中国临床康复, 2005, 9(37):4-5.

日常康复训练篇(4)

通过收集患者肢体功能资料进行评价,评价是康复工作流程中的重要环节,是康复训练的针对性、科学性、计划性的依据,应避免重训练轻评价,否则将使康复训练走向盲目,运用护理程序的理论贯穿在整个康复训练的全过程,做到时时评价,否则将使康复训练走向盲目,运用护理程序的理论贯穿在整个康复训练的全过程,做到时时评价,对于处于功能形态障碍的患者采取的主要是治疗的方法,而对于能力障碍的患者采取的适应的方法,当患者处于急性期时康复措施是对患者进行正常运动模式的输入,尽最大努力抑制痉挛,抑制连带运动对患者的影响,因此在训练过程中采取一切有效的措施予以抑制。

2.肢体康复训练的内容和时间

以促通技术为主的综合运动疗法是肢体康复中应用最广泛的方法,而运动疗法采用的是被动运动和主动运动。对异常的运动模式予以抑制,对丧失了的正常运动模式进行诱发训练。按照患者肢体功能所处的阶段不同采取不同的康复训练。主要包括:良肢位的摆放,被动按摩并活动关节,被动按摩肌肉,主动运动:包括床上训练深呼吸,肢体的主动活动和躯体的翻动,从床上活动过度到坐位练习,再过度到直立练习,在直立练习中应注意观察患者心率、血压与呼吸的变化,在训练的过程中加强变换训练,坐位姿势的矫正,坐位重心转训练,下肢负重、支撑训练,平衡反应的诱发训练,辅助步行训练,日常生活动作训练,双上肢肌力的训练;每日训练的次数视病情而定,一般每日4次,每次20分钟。肢体功能康复的时机:病人度过危险期后,生命体征已平稳1~2周后进入康复训练阶段。

3.康复训练的量、度

在训练的过程中,康复训练的活动量从小到大,循序渐渐;活动范围:肢体一般都环绕关节轴进行旋转活动;在训练的过程中,防止过度训练,造成关节再次损伤。

4.康复与临床治疗同步进行

现代康复医学强调的早期康复扭转了以往重治疗轻康复,只注意抢救生命,而忽略功能恢复以及认为康复是后期的工作,运用高压氧治疗,每日1次,10次为疗程,中医针灸理疗,每日1次。

5. 良肢位的摆放应贯穿在康复的全过程

入院当天以保持良肢位为主,是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和康复的基础,同时早期诱发分离运动,起到抗痉挛治疗。

6.感觉障碍对肢体康复的影响

脑出血患者偏瘫后常常伴有不同程度的感觉障碍,由于患者感觉障碍与运动障碍并存,而且运动障碍对肢体功能的影响更为突出,因此在临床工作中更重于对运动障碍的康复,在康复训练中只注意到了这个问题,而忽略了感觉障碍的康复;将床头柜、日用品放在患侧,患者的亲属及查房时,将在患侧,这样有利于患者对患侧的关心和注意,通过这些训练提高了患者感受支持面的能力,姿势的稳定性。

7.运动意念对肢体康复的影响

运动意念是指按正常运动模式发挥患者由意识到运动的能动性,任何随意运动都是在脑内形成运动意念,之后再有兴奋冲动传动而产生运动,其实这就是患者的主动运动,让患者全部注意力集中再患肢上,尽最大努力运动患肢,即使不能产生运动,也需要患者有运动瘫痪部位的意识,患者要全身心的投入并体会到这种运动感觉,记住这种运动感觉,然后反复强化这一意念,促使遭到损害的运动传导路重新建立起来。

8.健肢功能的维持能促进患肢的康复

日常康复训练篇(5)

脑卒中是我国的常见病多发病,除常规用药物治疗外,康复治疗是预防并发症改善功能障碍,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我科室开展全日制康复,既患者除训练时间外,一切体位活动均在康复监督

指导下,结果取得确切的满意效果。

1资料

我科于2004年5月~2005年10月期间收治的40例脑出血患者,均为第一次发病,年龄在30~60岁间,均是接受内科保守治疗,无严重认知障碍,发病1个月内介入康复,性别、病情无显著差异。把4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为全日制康复组,B组为普通康复组。

2方法

A组患者在治疗前向患者和家属说明并取得认可合作,每日除正常进行PT、OT、ST的康复治疗外,其余在病房的时间由经过培训的有康复知识的

护工照顾,康复治疗人员每日巡查指导两次,从肢位摆放到翻身起坐,移乘步行再到日常吃饭梳洗穿衣等活动,根据实际病情及能力最大量减少对患者的辅助,加强患者的主动意识,把康复延伸到训练以外时间,把康复内容融入到ADL能力中。每周安排一次集体训练,加强治疗人员与患者之间,患者与患者之间的沟通交流,正确引导对预后的认识,和对自主生活的认识,树立患者康复信心。B组患者只接受正常PT,OT,ST的治疗,由家人照顾。

3评价和结果

两组患者均接受为期一个月的治疗训练。治疗前后用简易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日常生活能力用IADL量表评分。结果显示A组患者在运动、

ADL、情绪方面明显优于B组病人。

日常康复训练篇(6)

脑卒中是我国的常见病多发病,除常规用药物治疗外,康复治疗是预防并发症改善功能障碍,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我科室开展全日制康复,既患者除训练时间外,一切活动均在康复监督

指导下,结果取得确切的满意效果。

1资料

我科于2004年5月~2005年10月期间收治的40例脑出血患者,均为第一次发病,年龄在30~60岁间,均是接受内科保守治疗,无严重认知障碍,发病1个月内介入康复,性别、病情无显著差异。把4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为全日制康复组,B组为普通康复组。

2方法

A组患者在治疗前向患者和家属说明并取得认可合作,每日除正常进行PT、OT、ST的康复治疗外,其余在病房的时间由经过培训的有康复知识的

护工照顾,康复治疗人员每日巡查指导两次,从肢位摆放到翻身起坐,移乘步行再到日常吃饭梳洗穿衣等活动,根据实际病情及能力最大量减少对患者的辅助,加强患者的主动意识,把康复延伸到训练以外时间,把康复内容融入到ADL能力中。每周安排一次集体训练,加强治疗人员与患者之间,患者与患者之间的沟通交流,正确引导对预后的认识,和对自主生活的认识,树立患者康复信心。B组患者只接受正常PT,OT,ST的治疗,由家人照顾。

3评价和结果

两组患者均接受为期一个月的治疗训练。治疗前后用简易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日常生活能力用IADL量表评分。结果显示A组患者在运动、

ADL、情绪方面明显优于B组病人。

日常康复训练篇(7)

手外伤的治疗和康复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1]。手外伤的康复更加强调主动参与、持之以恒、全面康复。然而,部分患者主动性较差,过度依赖治疗师手法,将手法治疗视为康复治疗的唯一途径,忽略了主动锻炼和持续锻炼的重要性,严重影响了康复治疗的效果。2015年1月~2月,天津市工伤康复中心康复外科针对如上问题,拟定一套自我康复训练方法,经临床观察,效果满意。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1月~2月,在天津市职工医院康复外科住院的手外伤术后患者12例作为研究对象,男10例,女2例;平均年龄44.75岁;入选标准为手外伤史,手部骨折术后、创伤性关节病、手指肌腱损伤术后、血管或神经损伤术后等,且均符合以下入选标准:①伤口愈合良好,无皮损、无破溃及红肿;②骨折内固定稳定、肌腱吻合良好、无其他风险因素;③排除截指、断指再植病例;④各项生命体征及精神状态良好。

1.2方法

1.2.1手外 12例患者,日间接受常规综合康复治疗,在回归病房后,因人而异制定自我康复训练计划。对纳入条件的12例患者,由康复护士进行监督观察,根据是否能够按照自我作业训练计划进行训练分为训练组和非训练组。凡每日能够按照自我康复训练计划进行训练者列入训练组,不能或很少完成者列入非训练组。训练组6例,其中男4例,女2例;平均年龄41.6岁;手部骨折术后1例,创伤性关节病2例,手指肌腱损伤术后1例,烧伤后遗症2例。非训练组6例,其中男6例,女0例;平均年龄47.8岁;手部骨折术后2例,创伤性关节病2例,手指肌腱损伤术后1例,烧伤后遗症1例。

1.2.2自我康复训练计划 ①心理康复指导:向患者及家属说明功能锻炼对手外伤治疗与康复的重要性,使之树立正确康复信念,积极参与康复训练。②温热水疗:45°C恒温,水位没过所以瘢痕为准,30 min,3次/d。③各受累关节的关节活动度训练:包括被动活动和主动活动,嘱患者不超过痛点,每个关节5组,每组30个,3次/d。④作业训练:根据患者不同病情及兴趣爱好,进行不同作业训练安排,如初期捡拾豆子训练对指对捏,握矿泉水瓶扩虎口,毛刷擦刷促进感觉恢复;后期可以进行手工训练:十字绣、贴钻画、剪纸作业训练等。40min~1 h,2次/d。⑥ADL及社会适应能力训练:鼓励患者积极利用患手从事安全范围内的日常活动。⑦支具或压力衣的佩戴。以上各项训练均在日间接受常规综合康复治疗后,患者回归病房后继续进行。

1.3评定指标 以患手全主动活动度(Total Active Motion,TAM)对患者关节角度进行评定。全主动活动度=(远指、近指及掌指关节主动屈曲幅度总和)-(远指、近指及掌指关节的主动伸展幅度总和)[2]。以数字评分法(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对患者疼痛进行评估,要求患者用0~10这11个数字表示自身疼痛程度。0表示无痛,10表示最痛[3]。

1.4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6.0统计软件对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使用配对t检验。

2 结果

经1个月的治疗及观察,训练组的TAM数值较非训练组明显升高,而NRS评分则较非训练组明显较低,结果见表1~表3。

由表1可以看出,训练组与非训练组拇指、食指、中指、环指和小指的疗效配对变量差值的t检验,P值均

由表2可以看出,以每7 d为1周期,观察当日治疗后及次日晨起的NRS数值,训练组与非训练组的疗效配对变量差值的t检验,P值

由表3可以看出,以1个月为1周期,观察当日治疗后及次日晨起的NRS数值,训练组与非训练组的疗效配对变量差值的t检验,P值

3 讨论

康复是一项主动、自觉的活动,是医患双方的活动过程。表1体现的是能够坚持病房自我康复训练任务的患者在该治疗周期所取得的关节角度进展较不能完成训练的患者更大,手功能得以综合提升。

Salter在实验室和临床方面所做的深入研究提供证明,在各种病理条件下,运动对组织愈合是有益的。正如表2和表3数据所示,训练组的疼痛较非训练组的疼痛均有明显缓解。能够坚持病房训练任务的患者,次日晨起累及关节的僵硬疼痛现象较不能完成的患者明显减轻。有观点认为:当施力超过一端较长的时间,组织会延展,造成永久变形。这与组织的黏度有关,因而是有时间依赖性的。低强度负荷,一般在弹性范围内,且长期施用,会增加结缔组织的变形,并允许的胶原组织键结逐步重新排列,并重新分配水到周围组织。这就要求医患双方均要重视并利用除日间常规康复治疗之外的那一段很长的回归病房时间,通过如上训练计划巩固维持训练效果,否则次日反弹足以抵消前日的治疗效果,导致功能恢复减慢甚至停滞。

目前,各种因素影响下,部分患者的康复理念陈旧,度依赖治疗师手法,忽略了主动锻炼和持续锻炼的重要性,严重影响了手功能的恢复。自我康复训练使患者接基本达到患者24 h持续康复的效果,对手外伤功能恢复有积极影响。

参考文献:

日常康复训练篇(8)

资料与方法

5年1月~1年1月收治脑损伤患者6例男5例女55例年龄~8岁平均51.岁。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例男19例女16例年龄~79岁平均9.5岁;治疗组例男155例女95例年龄5~8岁平均5岁。两组在性别和年龄都具有可比性。

临床表现:反应迟钝只能作一些简单、模糊或条理不正确的回答意识迟钝无语言反应对强痛刺激有逃避动作深浅生理反存在常有小便失禁瞳孔光反应消失肌张力消失或极度增强。头部多呈持续胀痛常伴有恶心和喷射状呕吐。

治疗方法:⑴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严密观察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变化、意识、瞳孔变化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根据不同患者的情况合理放置观察患者是否出现高热现象注意保暖进行口腔护理帮助患者配置营养餐合理饮食。⑵治疗组:在上述对照组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康复护理。①心理护理:伤后由于患者因失语、偏瘫等病痛而出现烦躁、情绪不稳定、紧张不安、性格变化、角色认知冲突、行为异常等社区护理人员在实施各种措施之前首先要了解患者心态逐渐切入主题进行心理疏导对训练过程取得的微小进步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消除患者心理障碍树立康复信心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另外家属由于对伤情及其后遗症有极大的担忧而且对伤后患者的康复训练的重要性不了解多误认为静养才有利于病情的恢复因此向家属介绍有关的康复训练过程和方法是取得其支持康复和训练的重要环节也是其学习参与康复训练动力。②语言功能的训练:重型颅脑损伤累及语言中枢时常引起不同程度失语。一旦发现患者存在失语应早期开始语言康复训练。对轻、中度失语者反复训练日常用语用指字、指图、指物等方法进行训练;对重度失语者先教发准音;对完全发不出声音者应以声、乐、歌等刺激患者反应或可刺激脚心、腋窝等诱导发音。运动功能和日常活动能力训练肢体功能康复训练目的是使肌肉不萎缩、关节韧带不强直最大限度地恢复肢体生理功能。训练时间在病情稳定后即可开始。在训练过程中向患者及家属讲解偏瘫的原因及肢体功能训练的方法、技巧等使其了解肢体功能恢复是一个缓慢渐近的过程需要有足够的信心、耐心必须坚持每天反复练习才能有所成效从而使家属主动协助社区护理人员对患者实施康复训练提高患者的康复质量和生活质量。

结果

周1个疗程1个疗程之后观察两组患者的各项指标及身体各项功能恢复状况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讨论

基础护理:教会清醒患者床上翻身及移动身体的技巧;对肢体功能障碍严重的患者根据情况定时翻身、叩背和按摩骨突出处防止肺部感染及褥疮发生翻身时注意保护患肢防止对患肢拖、拉、拽造成肩关节脱位并教会家属护理方法。已有褥疮的患者采用局部按摩同时给予红外线灯照射每天15~分钟紫外线灯隔日照射1次改善局部血液循环预防感染促进表皮生长愈合。

康复护理:指帮助护理对象恢复或部分恢复机体健康功能的护理过程。患者脑外伤后由于脑功能区神经元受损以及脑水肿、血肿压迫、缺氧等产生脑的继发性脑损害早期进行康复训练有助于神经元的生长机能的改善和恢复。利用护理优势为患者制定合理的康复计划训练方式多样、灵活并随时根据个体情况调整训练护理内容为患者早日自立和重返社会提供专业支持和保障;调整好患者和家属的心态是进行康复护理的基础机体康复是一个循环渐进的过程无论是家属或是护理人员对康复训练都不能操之过急要有耐心;坚持康复训练是功能恢复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实施康复训练过程中坚持循序渐进、逐步增加运动量即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有目的、有计划地实行系统化康复训练和护理;当患者有Ⅲ级以上肌力时即可行日常生活锻炼。对康复训练的方法除护理人员熟练掌握外还要教会其家属能掌握以利患者进行康复训练使其尽早恢复功能重返社会。

参考文献

日常康复训练篇(9)

【中图分类号】R54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1)04-0063-02

1 社区康复护理实施的意义和目的

1.1 脑卒中疾病的危害性

脑卒中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第三大疾病,也是我国致残率最高的疾病。根据统计数据,全国每年新发病例超过200万,年发病率为217/10万,高于西方国家和日本,致残率为70~80%[1],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劳动能力,可致社会能力丧失,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由于医学诊断和治疗技术的进步,脑卒中患者抢救成功率不断提高,许多病情较重的患者被救治成功,但都留下程度不等的残疾,如偏瘫、运动困难、知觉障碍、偏盲、失语等。这些障碍往往是药物所无法治愈的,只有采用康复训练治疗才能取得效果。脑卒中的康复是一个连续性的过程,由于医院病床紧张,许多留有后遗症的脑卒中病人需要回家继续进行康复治疗,家庭是脑卒中病人最主要的康复场所。病人的康复护理计划出院后得不到延续,严重影响病人的康复。大量资料表明:脑卒中康复治疗后,70%~80%的患者达到独立步行,2/3的患者生活自理[2]。长期康复训练不仅能够促进神经功能的早期恢复而且可以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改善生活质量。减轻对社会、家庭的影响和负担。脑卒中后肢体功能的康复3个月以内是最佳时期,6个月以内是最有效时期。社区康复护理对患者是一种支持,可以随时提醒和帮助患者适应社区环境,继续进行康复训练。

1.2 社区康复护理意义

社区康复护理是临床护理工作的延续,对患者的支持更有针对性。社区康复护理是满足患者需求的体现,患者在住院期间康复护理是以护士、理疗技师为主,而出院后康复是家属按护士的指导进行。如果没有对脑卒中患者的社区康复护理干预,固守在以前那种患者一出院护理工作就结束的短期护理行为,不但不能巩固现有的治疗成果,甚至会出现许多新的问题,如肢体活动功能减退,生活能力下降及各种并发症等等,直接影响患者的生命质量,实施康复护理,针对患者不同情况制定科学的训练方法,大大提高了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降低了患者复诊率,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1.3 社区康复护理应注意问题

身体上的残疾使患者产生孤独、消极情绪,不利于患者的康复。社区康复护理干预中指导家庭成员认识到这个问题,在督促患者做训练的同时,需要给患者更多的关心、体贴、鼓励。教育其家属学会看患者的手势、面部表情和举止行为,了解患者内心活动。在社区康复护理中,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安排力所能及的娱乐活动和社交活动,充实患者的生活。通过鼓励病人从事家务劳动,增强病人的自信心和主动性,不仅可以使已经恢复的肢体功能得到巩固,减轻病人的家庭负担,而且使病人感受到生活的乐趣。良好的心理状态和科学的康复护理干预有助于病人肢体功能的恢复,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肢体功能康复方面取得的进展加强了病人及家属对康复的信心,可以形成一个促进康复的良性循环。

2 社区康复措施与方法

2.1 功能康复护理措施

脑卒中的病理形态改变是局灶性的,但引起功能的变化是全脑性的,因而引起脑可塑性变化也是全脑性的。脑卒中后康复不是针对局部的病损,而是促进其功能的恢复。脑可塑性理论在脑卒中早期康复中以广泛应用,如易化技术、运动疗法、作业疗法等。患者处于恢复期后即可根据情况出院,进行社区康复治疗和护理,这样既能达到恢复的目的,又可以为患者节约经费。

2.2 恢复期社区功能康复措施与方法

此期康复方法多为住院期间在物理治疗师指导下进行的,同时,护士在对家属及病人进行健康教育时,注意指导患者和家属掌握训练方法,为出院后继续康复训练做准备。

2.2.1 床上训练

科学床上训练非常重要,同样是脑卒中偏瘫患者,在病情以及前期治疗效果基本相似的情况下,是否重视床上训练,康复的效果大不一样。床上训练包括翻身、上下左右移动躯体、腰背肌、腹肌及呼吸肌训练、伸髋训练(桥式运动)、上下肌运动,以及洗漱、进餐、使用便器等日常生活的训练。

2.2.2 坐起及坐位平衡训练

从静态坐位平衡练习开始,逐渐向动态坐位平衡练习过渡。开始时,仅让患者独自保持稳定的坐位,以后可以在家人的保护下,前后左右轻推患者,让其自己调整身体的平衡避免倒下。经过反复练习,患者的动态平衡能力会提高,就可以逐步做一些坐位下可完成的日常生活动作了。

2.2.3 从坐起到站起训练

掌握重心转移。要求患肢负重,体重平均分配。在坐起到站起前期,可以采取扶床练习,增加腿部力量,治疗人员要站在病人旁边协助,并要遵循逐步渐进原则,确保病人在训练过程中安全。

2.2.4 站立及站立平衡训练

目的是为步行做准备。训练时治疗人员一定要注意脑卒中病人站立的姿势,大腿不能内收或外旋,膝关节不能屈曲 或过度伸屈,足部不可内翻或下垂,足趾不能屈曲、内收。每次练习l0~20分钟,每天3~5次,逐步渐进。如病人在站立时出现心慌、出汗、头晕、眼花,甚至昏厥,应立即重新采取卧位,站立训练要暂缓进行。

2.2.5 步行训练

先用健腿迈步,治疗人员站在患者身后在双上臂处稳定之。开始用患腿迈步可能有困难治疗人员可用自己的脚来指导患者的腿前移,并给予一定口令,让患者有节奏地进行。待患者行走好后可适当增加难度,如跨过不同高度的物体,行走同时与他人说话、拿东西、改变行走速度。

2.2.6 上肢及手功能训练

上肢训练治疗手法包括诱发联合反应、屈曲运动及伸展运动。生活中利用简易训练方法可采取试穿衣服、手握乒乓球、抓牙刷、按电视遥控器、利用患侧上肢和躯干夹住物体等方式进行训练。

2.2.7 作业治疗

主要是进行日常生活活动训练。

2.3 后遗症期康复治疗

一般发病3个月后进入后遗症期。此期多数患者已出院,但仍应继续进行训练和利用残余功能,防止功能退化,争取最大限度的日常生活自理。使患者尽可能回归社会,护士可采用定期随访等工作方式,为患者做好社区康复护理指导工作。

2.3.1 康复训练

继续进行维持性康复训练,以防止功能退化。

2.3.2 补偿患肢功能

适时使用必要的辅助器具(如手杖、轮椅等)以补偿患肢功能。

2.3.3 加强适应性训练和健肌替代法

对功能不可恢复或恢复很差的患者,充分发挥健侧的代偿功能,加强适应性训练和健肌替代法,并利用各种辅助器具或装置如手杖、助行器等防止功能退化,同样能提高患者生活能力和社区适应能力。

2.3.4 重视职业、社会以及心理康复

对家庭、社会环境做必要的和可能的改造,使患者在尽快走向社会,使心理得到尽快康复。

2.4 心理康复干预

大多数脑卒中患者除有偏瘫等功能障碍外,还常伴有心理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功能康复和生存质量。其中患者焦虑和抑郁会使患者的生存质量变得十分低下。脑卒中后抑郁状态是影响患者康复的重要因素,情志调护是脑卒中患者心理康复,是脑卒中患者重返家庭和回归社会的必要条件。因此,必须对患者及家属讲清疾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使其对该病有正确的认识,使患者及家属能积极配合治疗;必要时可予抗抑郁和(或)抗焦虑的药物治疗。

2.4.1 安慰和心理疏导

减轻和消除病人焦虑抑郁心理,指导患者家属应用各种沟通技巧和病人进行沟通,了解错误认知的表现和根源。帮助其分析原因,应用松弛、暗示等心理疗法消除患者的自卑心理。

2.4.2 指导患者调整心态

充分利用社会支持系统的帮助、鼓励、关心病人,以平静、轻松、愉快的心情感染患者,指导患者运用心理学知识调整心态,控制不愉快的情绪,发展积极情绪,帮助患者树立信心。注意事项:脑卒中患者在康复训练中主要危险因素有脑血管意外复发、心血管合并症、摔倒导致软组织损伤或骨折等。在康复实施中要予以监护和防范。同时要患者保持平稳的情绪,训练过程中要适当休息,避免过度疲劳。

2.4.3 实施支持疗法

支持疗法使病人能维持最佳自理水平,主动参与功能锻炼,积极配合康复训练,鼓励患者利用健肢的协助作用,一方面可以保护患肢,一方面进行部分生活的自理锻炼,对患者早日康复起到积极作用,增加患者的自信。把康复训练实施于日常生活中,使患者能维持最佳的自理水平。

2.5 社区患者后遗症康复护理应对措施

2.5.1 吞咽困难

吞咽障碍是脑卒中患者常见的症状之一,大部分脑卒中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吞咽功能障碍。吞咽障碍患者易发生吸入性肺炎、脱水、营养不良等并发症,重者危及生命,吞咽功能障碍是脑卒中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通过对脑卒中吞咽障碍的康复护理评价,进行吞咽康复训练可使患者恢复经口吞咽进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2.5.2 睡眠障碍

失眠是脑卒中患者常见的症状,直接影响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速度。引起失眠的原因依次为抑郁、肢体痛,睡眠环境,病理生理因素和药物因素等。

护理对策:创造舒适的睡眠条件和环境,正确的功能锻炼,预防肢体痛,正确应用安眠药,护理过程中多与患者对话沟通,消除其心理紧张状态。

2.5.3 肢体痛

脑卒中后肢体痛是影响患者全面康复的主要障碍,对康复训练有很大影响,告知家属和患者引起肢体痛的原因,教会患者及家属正确的训练方法是十分必要的。结果表明,在家庭训练中运用肩关节松动术能有效地缓解和消除脑卒中后的肩痛,增加肩关节活动范围。此外,抑郁痉挛应贯穿康复训练全过程,改善患者肢体痉挛程度能有效缓解肢体痛。

3 结论

社区康复教育是对社区康复技术服务不足的一种补充,用康复医学知识服务的手段来弥补技术服务不足,是解决社区中卫生资源供给不足的最佳选择,不但可以缓解医院病床不足,还可以最大程度地减轻病人家属的经济负担,同时,也有利于脑卒中病人生活质量。出院后康复中心和社区方面连贯持续的三级康复治疗,是克服残疾造成的障碍、提高生活质量和早日回归社会提供更完备的平台,而且也是临床上较为安全、有效的护理方法之一,值得临床。

参考文献

[1]周梅芬.陪护对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6, 3 (23).

日常康复训练篇(10)

脑卒中是我国常见病、多发病和致残、致死的原因,发病率高,致残率达70%~80%,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QOL),也增加家庭和社会的负担。国内外文献报告康复可以降低致残率,提高生活质量。近年来提出超早期康复治疗的观点较多。本文通过严格随机对照,着重探讨超早期康复对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平衡功能的影响。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随机收集2005~2008年100例在齐齐哈尔医学院附属三院神经病房住院的脑卒中病例,所有病例均符合1995年第4届全国脑血管会议诊断标准[1]CT和MRI确诊为首发病例,均不同程度存在肢体或言语功能障碍,年龄在45~75岁。分为超早期康复组和常规组各50例,患者资料,见表1。

治疗和康复程序:病人入院后随机抽签分成两组即AB两组。A组为康复组进行超早期康复,B组为对照组,常规进行康复训练。初次评定后开始按照早期康复训练程序进行训练。1次/日,30分钟/次,其余时间由家属帮助患者训练,直至出院。早期康复程序如下:①良肢位摆放;②床上训练;③坐位平衡训练;④站位平衡训练;⑤步行训练;⑥上、下楼梯训练;⑦日常生活活动。

评价方法:所有病人均在意识清醒下评定,采用每1个月、3个月、6个月评定3次。运动功能采用Brunnstrom评价方法,日常生活能力(ADL)采用Barthel指数。平衡功能:采用3级平衡训练法。

结 果见表2~4。

讨 论

关于早期康复疗效研究,国内虽有作者做过一些尝。但由于对早期康复认识不一,开始时间和治疗方法各异,故脑卒中的早期康复疗效至今尚无定论。,日本上田敏于1987年倡导“脑卒中康复应从急救开始”。早期康复的时间和具体方法,目前没有明确结论。本人将脑梗死3~10天,脑出血10~20天定为早期康复时间,进行康复治疗。按照早期康复训练程序进行训练,同时采用Bobath和Brunustron疗法,同时辅助针灸、电刺激等。超早期康复训练就是入院后进行训练。

运动功能:见表2。超早期康复训练后,康复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存有显著差异(上、下肢P<0.0005,手P<0.001),特别是手功能方面恢复为好[1]。这可能与近年来康复医学进步,以及本课题充分注意到手功能的训练有关。步行能力,经过平均35天康复后,康复组步行完全自理者40%,部分扶持步行者30%,两组存有显著差异(P<0.05)。因此,超早期康复运动功能的改善为下一步继续康复奠定了良好基础。

平衡功能:脑卒中偏瘫后,平衡功能的改善有助于运动能力的提高,还可避免长期卧床、提高ADL自理能力[2,3]。

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一般认为ADL与肢体功能有很强的相关性[3],而且康复介入时间越早,疗效越好[4]。本文资料表明,疗后康复组ADL积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与以往研究一致。

参考文献

1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学杂志,1996,29(6):379.

2 南登昆,缪鸿石,主编.康复医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208-212.

3 王新德,谭铭勋,郭玉璞,等主编.脑血管疾病.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4(9):202.

4 陈仲武,主编.中国医学百科全书.康复医学分册.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50-52.

5 二木 立.脑卒中の早期リハビリテ-ション.これからの 考え方と进め方.东京医学书院,1987.

表2 康复组和对照组的运动功能Brunnstrom分级(50例)

注:康复组和对照组疗前上肢、手、下肢Brunnstrom分级均可比(P值均>0.05),疗后两组出现显著差异,上肢P<0.0005,手P<0.001,下肢P<0.00

表1 康复组与对照组的性别、瘫痪侧别及病变性质

表3 康复组和对照组的平衡功能(50例)

上一篇: 单亲家庭孩子的教育问题 下一篇: 医用耗材出入库管理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