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生态城市的措施汇总十篇

时间:2023-12-22 10:09:15

建设生态城市的措施

建设生态城市的措施篇(1)

中图分类号:TV文献标识码: A

经过多年建设,城市水利基础设施不断发展,目前在我国城市生态区建设中生态水利方面的建设是其中很主要的一块,又是实现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利用以及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同时也是推动城市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重要保障。。但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城市水资源日趋紧张,水利建设也在面临新的发展形势,城市水利建设工作面临一些新的问题,为了城市的健康发展,将水利建设放置在新的高度,认真审视当前存在的问题,制定科学的建设举措,才能创造良好的水生态环境。

一、城市水利建设工作面临的基本问题

1、水资源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城市在水资源的利用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1)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低,时空分布不均匀,利用粗放。事实上,我国是一个水资源比较短缺、旱灾频繁的国家,如果按人均水资源量来计算,我国人均占有量仅仅有2500m3,大约为世界人均水量的1/4,已经被联合国列为 13 个贫水国家之一。目前全国的总供水量,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与此同时,我国的水资源利用大多是粗放型,不注重节水,浪费严重。2)自然性灾害频频出现,洪涝灾害每年都有,再加上平时水利工程方面城市与乡壤地区防洪抗洪的能力较弱,致使每次灾害过后都会给国家带来巨大的损失;因为淡水量总量少,长期已久,干旱灾害就会出现,也会给国家经济发展带来不小的损害。3)我国现有水利工程有相当一部分工程质量不高,设计标准偏低,一些水利工程设施老化失修严重,大中型灌区工程配套不齐,致使工程效益衰减,有的工程甚至报废。4)水污染严重。城市的工业化、现代化发展增加了污水排放量。大量的工业废水、生活污水排放进入河道,使现有河流湖泊的污染程度日益加剧。有的企业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工业污水未经严格处理就进行排放,不仅污染地下水源,也给城市居民的健康带来威胁。被污染的河水再进行农业灌溉,将进一步污染土壤和庄稼,造成恶性循环。

2、城市水土流失严重

造成城市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是:1)城市发展中为解决大量人口居住问题、加强外部景观建设,直接造成建筑物增加。由于城市面积有限,为满足建设需求,原先的植被往往被破坏,河道被堵塞,最终导致地面硬化。泥沙堆积、环境污染、河道堵塞等问题越发严重,城市水土流失也使防洪问题更加严峻。 2)地下水补给减小加重了水资源紧缺。城市人口聚集,产业集中,城市水资源供应日趋紧张。3)环境污染和景观问题。从进行建设的时候开始,环境就一直处于被污染的情况下,因为会有很多的建筑垃圾和粉尘,个别偏远地区,所含有的水资源相当匮乏,国家为了减轻群众生活负担,设立了橡胶水闸,可以抵御洪水,由于平时的不注意,导致河道积淤严重,防洪、泄洪的作用大大降低,水流动缓慢,冲击力度加大,结果产生了洪水水土流失的现象。因此,所以说,国家首要明确的一点就是水利方面的工程发展建设,然后才可以起到促进国家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等方面的全面提升。水利的发展建设内容比较繁琐,施工起来所触及到的问颇多,比如说水资源的采取应用、管制体系、配备设施、策划布置、节约环保、工程的使用和治理、水利的投资和建造、人才的专业和水平、水土资源的保护、防制洪涝、管理决策和运行机理、科学手段和法律法规等相关注意事项。其中,水土保持是水利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加强生态型城市水利建设工作的措施

1、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生态型城市的水资源利用应以高效、合理、可持续为目标。在城市水资源利用方面,政府部门应完善节水管理机制,对生活用水、工业用水提供科学指引,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水资源的开采应确保合理,尤其是对地下水的利用、河流资源的开发必须保持谨慎,避免短期效益与长期的生态效益相冲突。沿海城市人口密度大,工业现代化水平高,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可考虑积极发展海水淡化项目,用淡化的海水支持工业生产,并通过深加工缓解紧张的生活用水需求,从而也避免了对地下水资源的无尽开采。

2、加强城区绿地建设和环境保护,提高防汛抗旱减灾能力

植草种树是城市绿化、改善环境的最佳方法。植树种草可以控制水土流失,防风固沙,增加土壤蓄水能力,可以大大改善生态环境,减轻洪涝灾害的损失,而且可以为保护全球气候系统和生态环境发挥积极作用。同时,不断完善洪水预警报系统和防汛指挥决策系统,科学防洪,提高防汛抗旱减灾能力,实施河道绿水、清水工程,加大城区河道水环境的整治力度,并不断完善防洪工程和旅游开发项目建设,确立防洪战略目标,确保防洪安全。

3、强化水利建设的法制监督

城市水土资源的保持、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水环境的保护需要获得依法监督,以增强各责任主体对相关水利建设的重视,确保责任到人。政府部门应加大《水法》、《防洪法》、《水土保持法》的宣传力度,结合地区城市实际建立具体的管理细则,实时监测水质,随时抽查污水排放,不断提高城市水质,有效保护水土资源。

4、提高水利工程建设质量

提高设计质量,以利于雨水的回收以及水资源的不断循环利用,水利建设在饮水安全、防洪安全、经济社会用水安全和水环境安全等方面提供足够的保障;水利在支撑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维系良好的水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国内外的发展也日益表明,在用水需求不断增加、水资源日趋紧缺的形势下,水资源的重要性正在不断增强,战略地位更加突出。因此做好城市水利工程建设必不可少。

5、加强城市水利防灾治理

生态型城市的水利一方面要确保水资源供给,另一方面还必须重视水利风险问题,加强防灾治理是城市水利的又一重任。城市应构建系统的防洪、排涝系统,通过植树造林、绿地种植、水土保持、蓄栏工程建设使城市分栏截流能力提高。在此基础上,城市应努力提升排涝能力,防止暴雨发生时出现大规模积水。此外,城市还应努力对旧有工程进行施工改造。

6、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

做好城镇水土保持工作在水资源开发利用方面,要以建设节水型社会为目标,通过探索建立水权制度,不断完善节水的体制机制,努力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方面,要充分发挥和提高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加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逐步解决生态恶化问题,促进全省水利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做好地表水开发利用和地下水的涵养,建立科学用水和文明用水的节水体系,全面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和效益,建立节水型社会。

三、结语

生态水利建设既是城市生态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城镇水利管理过程中需要设立专项的管理资金,长效、稳定的投入是城镇管理的基础,近年来,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水利建设工作面临一些新的问题,为了城市的健康发展要结合地区城市实际建立具体的管理细则,实时监测水质,随时抽查污水排放,不断提高城市水质,有效保护水土资源。

参考文献:

建设生态城市的措施篇(2)

一、城市绿地与绿地系统的含义

城市用地构成中有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即“绿地”,其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绿地”包括三层含义:①由树木花草等植物生长所形成的绿色地块,如森林、花园、草地等;②植物生长占大部的地块,如城市公园、自然风景保护区等;③农业生产用地。而城市绿地则可理解为位于城市范围(包括城区和郊区)的绿地。需要指出的是,我国许多城市所做的绿地规划赋予城市绿地的含义只是前两个方面,不包括城市范围的农地,即狭义的城市绿地,也就是一些专家学者提出的“城市绿化用地”或“城市园林绿地”。

所谓城市绿地系统,是由一定质与量的各类绿地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绿色有机整体,也就是城市中不同类型、不同性质和规模的各种绿地(包括城市规划用地平衡表中直接反映和不直接反映的),共同组合构建而成的一个稳定持久的城市绿色环境体系。

二、目前城市绿地建设面临的挑战

由于近些年来经济的迅速发展,给城市带来的负面效应——环境污染,已到了不容忽视的地步。危害人类的各种有毒气体大量增加,氧气被大量消耗;烟灰、粉尘、放射性物质、强烈致癌物漫天飞舞;光化学烟雾已在我国许多城市出现;我国百万以上人口城市中肺癌死亡率已升至癌症死亡率的第一位;某些城市由于地形条件的影响,污染的大气不易散去,形势更加严重;由于城市中汽车数量的骤增,汽车尾气的污染火上加油。这一切使城市居民深受其害,不但使劳动生产率降低,还使人的劳动年限和寿命缩短。这一以城市为中心的环境污染仍在继续蔓延,生态破坏的范围还在扩大。若再不痛下决心进行综合整治,经济快速发展的成效会被污染所带来的后果所抵消。该问题的根本解决是减少和最终消灭污染源,但是由于经济和技术的限制尚需一定时间和一个过程。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在快速发展时期,城市污染程度同时处在高峰期,恶劣的生态环境不仅对人的生存构成威胁,还将严重影响投资环境,反过来阻碍经济的发展。在这矛盾冲突的紧急关头,只有各行各业共同投入到这一斗争中来形成全方位合力,才有可能遏制住环境的继续恶化,使经济持续发展。

众所周知,植物是人类生存环境的原始创造者,没有植物就没有人类。现在,植物又被作为改善城市环境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城市绿化在各行业各业中是唯一以"自然更新"方式净化环境的有效方法。城市绿化工作者应主动地投入到这场关系国计民生的伟大事业中来。

园林绿化工作者要投入到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工作中来也要有一个"观念更新"的飞跃。这一为改善人类生存环境的斗争是当前形势发展的需要,至今仍有些领导者和绿化工作者把城市绿化工作视为单纯观赏和作为装饰城市的附属性质,不免已经过时。事实上城市绿化已被国家列为城市建设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设施。城市绿化已是改善城市生态、改善市民生活、工作以至生存环境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三、提高城市绿化水平的措施

当今城市绿化必须从维护城市生态平衡的观点出发来考虑城市绿化的所有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出整个城市绿化的生态效益,达到减轻污染、改善环境、美化城市的目的。城市绿化工作者应树立起使命感和责任感。不仅要建设城市的绿化规模,更要挖潜增效建设城市绿化最本质的内涵,即良好的环境质量和生活质量,而不是形式,为了最充分发挥出城市绿化对改善城市生态的作用,有如下三大关键。

1、努力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

城市绿化的首要条件就是土地。我国政府把保护环境、绿化祖国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建设部制定了《城市绿化规划建设指标》,规定城市绿地率2000年达到25%,2010年达到30%;城市绿化覆盖率2000年达到30%,2010年达到35%,要求全国城市编制和修订绿地系统规划,说明我国政府对城市中绿地指标的重视。这一指标的根据是国内外大量研究材料证明的,不论一个城市或一个地区,在常规情况下,30%~50%的绿化覆盖率才对其生态平衡具有临界幅度的意义,即达到或超过这一幅度,生态环境有望向良性循环方面发展,如果达不到或下降,生态环境必然趋于恶化。就当前来说,我国许多城市环境污染十分严重,不在常规状态之列,为要使生态尽可能趋于平衡,其绿化覆盖率只有大大高于这一临界幅度才能有效地改善城市环境。用扩大绿地面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有效的方式,然而目前我国城市用地十分紧张,这一方式在当前说来显然是很有限的,不能满足实现生态平衡所要求的绿地面积,也正因为如此,在有限绿地面积上挖潜增效,改变生态效益增长方式就成为当前城市绿化工作所面临的重要课题。但是这绝不等于说建成区内绝对没有可能增加绿地面积,目前就有些大中城市放眼长远,在市中心区搬迁了建筑,建设和扩建了绿色广场。而不少城市绿化规划者所一再提倡的对屋顶进行绿化的手段更不失为增加城市绿化覆盖率的有效之举。

现在,城市中永久性高大建筑越来越多。从高处看下去屋顶遮盖了城市。屋顶面积占据城市建成区面积至少在1/3以上,这些屋顶质地构成对城市生态的恶化起着很大作用,尤其夏季高温天气屋顶大量吸收和释放太阳辐射,增加了室内外的温度。有些国家把屋顶绿化也纳人城市现代化的内容,无疑也是从生态环境方面考虑。各地只需结合各自城市情况进一步研究政策和进行试点推广。屋顶绿化不仅见效快、成本低,绿化效果好,当然更是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的有效途径,特别是改善城市生态效益明显,它不仅减少了恶化环境的面积,而且增加了同样面积的绿色植物。

2、科学合理地规划绿地位置

城市绿地的存在与大小,虽然在改善生态环境方面,有如上述第一位的作用,但绿地在城市中的规划位置对其作用的发挥同样起着至关重要甚至决定性作用。如济南是一座盛行东北、西南风的城市,除应在城市上风方向规划出大面积的绿地外,还应在市区内呈西北至东南方向一线错落规划出几块较大绿地,这对济南市生态环境的改善将起到重要作用。正由于济南市多东北风和西南风,因此居住在植物园西南向和东北向的居民就可享受到经植物园绿地过滤的新鲜清洁空气,如果城市中心有一块面积较大的绿地,其所产生的生态效益会更明显,影响面更大,不论什么风向,绿地周围的居民都可受益。城市中心绿地还能在较大程度上改善城市热岛效应,在酷热的夏季,使市区温度有所降低。如果把大块绿地规划在市区的西北向,则这块绿地对城市生态的改善作用就不大。如果为了某一方面的需要而把市中心的绿地迁至郊外,或将市区的绿地改做它用后再把郊外的绿地划过来"充数"以弥补部颁标准的绿化指标,这样虽然指标达到了,但其对市区所产生的生态效益却很低。从这个意上说,绿地在城市中设置位置的重要性比绿化覆盖率的指标更重要。

3、提高绿地生态效益的效率

如上所述,一个城市第一步确确实实达到了国家规定的城市绿化指标,第二步又在绿地规划布局方面做到了科学合理,是否绿地的生态效益就一定会充分发挥出来呢?其实不然。由于单位绿地面积上的植物配置和生长状况等不同,生态效益差别是很大的,挖潜增效大有文章可做。

3.1 面积问题

园林植物的生态效益,如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吸收各种有毒气体、蒸腾水分增加空气湿度、炎夏降低植物周围的温度、吸收噪声及吸滞粉尘等基本全靠叶面积来完成,生态效益与单位绿地的叶面积成正比。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要增加生态效益就要增加叶面积。乔木、灌木和草坪所具有的叶面积是大不相同的。乔木的叶面积,可达到它树冠正投影面积的20倍左右,灌木只有5~10倍,草坪更小。高大乔木的生态效益高于灌木更高于草坪;由乔木、灌木和草坪结合建造的覆层结构绿地其生态效益明显大于双层或单层结构绿地,同样面积的城市绿地,其结构不同,由乔灌草结合产生的生态效益可为单层草坪的几倍、十几倍甚至几十倍。所以要充分发挥城市绿地生态效益,必须建造复层群落,从而提高绿地生态效益的效率,切不可不切实际地以草坪取胜。

在此还要特别强调保护大树的作用。首先,绿色植物中高大乔木所具有的叶面积系数大,本身净化效率高;改善生态、气候功能显著,据德国植物学测定一株成年旺长的大树所产生的生态效益抵得上1600株小树,足见差异之巨大,所以"种大树、见大绿、改善大气候"实为当前城市绿化工作的重要方针。其次,高大乔木增加了复层种植的垂直高度和体积,从而增加了单位绿地上的叶面积,最终增加了生态效益。第三,由于城市中高大建筑的大量涌现,只有大树才能与其相匹配,使城市景观更壮丽。但是一些城市对大树的保护实在不容乐观,按理说,在新中国建立初期50年代就已经开始城市绿化工作,到现在应该有许多大树了,但现实大树不多,原因就是不重视大树的保护,在城市建设和旧城改造中,多处砍伐大树再种小树是众目睽睽的,以至一些城市包括济南,少有大树景观,这对于一个历史名城来说是多么地不相称。就现存大树看,其生存环境亦十分险恶,还有市场化的结果,对绿地、树木破坏也很大,因此,"保护市区现有大树和绿地就是维护城市生态平衡的最起码行动。

3.2实现生态系绿化树种选择

不同的树种其生态作用和效益也不相同,有的相差很大,因此为了提高绿地的生态效益就必须选择那些与各种污染气体相对应的抗性树种和生态效益较高的树种。如吸收二氧化硫较强的树种有侧柏、桧柏、臭椿、国槐、垂柳、大叶黄杨、银杏等。吸收氯气较强的树种有刺槐、大叶黄杨、猬实、小叶女贞、扶芳藤等。悬铃木、刺槐、女贞、大叶黄杨还可以吸收汽车尾气中排出的铅。为了群落化的需要就选择耐荫树种,如流苏、枸桔、金银木、珍珠梅、大叶黄杨、扶芳藤、爬山虎等。为了尽可能多地释放氧气、吸收二氧化碳就要种植光合作用强的树种,如垂柳在乔木类中吸收二氧化碳能力最强,常绿乔木中桧柏最强,灌木中紫薇最强,这些植物同样也是释氧能力较强的树种。

城市绿化规划部门和建设管理部门如能在上述几个关键问题上做出努力、实施,城市绿化的生态效益就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生态效益增长方式也就从单纯增加面积(不排除增加面积;如前述应更努力增加面积)转到挖潜增效上来,绿地将以一当十,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建设生态城市的措施篇(3)

一、城市绿地与绿地系统的含义

城市用地构成中有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即“绿地”,其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绿地”包括三层含义:①由树木花草等植物生长所形成的绿色地块,如森林、花园、草地等;②植物生长占大部的地块,如城市公园、自然风景保护区等;③农业生产用地。而城市绿地则可理解为位于城市范围(包括城区和郊区)的绿地。需要指出的是,我国许多城市所做的绿地规划赋予城市绿地的含义只是前两个方面,不包括城市范围的农地,即狭义的城市绿地,也就是一些专家学者提出的“城市绿化用地”或“城市园林绿地”。

所谓城市绿地系统,是由一定质与量的各类绿地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绿色有机整体,也就是城市中不同类型、不同性质和规模的各种绿地(包括城市规划用地平衡表中直接反映和不直接反映的),共同组合构建而成的一个稳定持久的城市绿色环境体系。

二、目前城市绿地建设面临的挑战

由于近些年来经济的迅速发展,给城市带来的负面效应——环境污染,已到了不容忽视的地步。危害人类的各种有毒气体大量增加,氧气被大量消耗;烟灰、粉尘、放射性物质、强烈致癌物漫天飞舞;光化学烟雾已在我国许多城市出现;我国百万以上人口城市中肺癌死亡率已升至癌症死亡率的第一位;某些城市由于地形条件的影响,污染的大气不易散去,形势更加严重;由于城市中汽车数量的骤增,汽车尾气的污染火上加油。这一切使城市居民深受其害,不但使劳动生产率降低,还使人的劳动年限和寿命缩短。这一以城市为中心的环境污染仍在继续蔓延,生态破坏的范围还在扩大。若再不痛下决心进行综合整治,经济快速发展的成效会被污染所带来的后果所抵消。该问题的根本解决是减少和最终消灭污染源,但是由于经济和技术的限制尚需一定时间和一个过程。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在快速发展时期,城市污染程度同时处在高峰期,恶劣的生态环境不仅对人的生存构成威胁,还将严重影响投资环境,反过来阻碍经济的发展。在这矛盾冲突的紧急关头,只有各行各业共同投入到这一斗争中来形成全方位合力,才有可能遏制住环境的继续恶化,使经济持续发展。

众所周知,植物是人类生存环境的原始创造者,没有植物就没有人类。现在,植物又被作为改善城市环境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城市绿化在各行业各业中是唯一以"自然更新"方式净化环境的有效方法。城市绿化工作者应主动地投入到这场关系国计民生的伟大事业中来。

园林绿化工作者要投入到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工作中来也要有一个"观念更新"的飞跃。这一为改善人类生存环境的斗争是当前形势发展的需要,至今仍有些领导者和绿化工作者把城市绿化工作视为单纯观赏和作为装饰城市的附属性质,不免已经过时。事实上城市绿化已被国家列为城市建设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设施。城市绿化已是改善城市生态、改善市民生活、工作以至生存环境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三、提高城市绿化水平的措施

当今城市绿化必须从维护城市生态平衡的观点出发来考虑城市绿化的所有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出整个城市绿化的生态效益,达到减轻污染、改善环境、美化城市的目的。城市绿化工作者应树立起使命感和责任感。不仅要建设城市的绿化规模,更要挖潜增效建设城市绿化最本质的内涵,即良好的环境质量和生活质量,而不是形式,为了最充分发挥出城市绿化对改善城市生态的作用,有如下三大关键。

1、努力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

城市绿化的首要条件就是土地。我国政府把保护环境、绿化祖国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建设部制定了《城市绿化规划建设指标》,规定城市绿地率2000年达到25%,2010年达到30%;城市绿化覆盖率2000年达到30%,2010年达到35%,要求全国城市编制和修订绿地系统规划,说明我国政府对城市中绿地指标的重视。这一指标的根据是国内外大量研究材料证明的,不论一个城市或一个地区,在常规情况下,30%~50%的绿化覆盖率才对其生态平衡具有临界幅度的意义,即达到或超过这一幅度,生态环境有望向良性循环方面发展,如果达不到或下降,生态环境必然趋于恶化。就当前来说,我国许多城市环境污染十分严重,不在常规状态之列,为要使生态尽可能趋于平衡,其绿化覆盖率只有大大高于这一临界幅度才能有效地改善城市环境。用扩大绿地面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有效的方式,然而目前我国城市用地十分紧张,这一方式在当前说来显然是很有限的,不能满足实现生态平衡所要求的绿地面积,也正因为如此,在有限绿地面积上挖潜增效,改变生态效益增长方式就成为当前城市绿化工作所面临的重要课题。但是这绝不等于说建成区内绝对没有可能增加绿地面积,目前就有些大中城市放眼长远,在市中心区搬迁了建筑,建设和扩建了绿色广场。而不少城市绿化规划者所一再提倡的对屋顶进行绿化的手段更不失为增加城市绿化覆盖率的有效之举。

现在,城市中永久性高大建筑越来越多。从高处看下去屋顶遮盖了城市。屋顶面积占据城市建成区面积至少在1/3以上,这些屋顶质地构成对城市生态的恶化起着很大作用,尤其夏季高温天气屋顶大量吸收和释放太阳辐射,增加了室内外的温度。有些国家把屋顶绿化也纳人城市现代化的内容,无疑也是从生态环境方面考虑。各地只需结合各自城市情况进一步研究政策和进行试点推广。屋顶绿化不仅见效快、成本低,绿化效果好,当然更是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的有效途径,特别是改善城市生态效益明显,它不仅减少了恶化环境的面积,而且增加了同样面积的绿色植物。

2、科学合理地规划绿地位置

城市绿地的存在与大小,虽然在改善生态环境方面,有如上述第一位的作用,但绿地在城市中的规划位置对其作用的发挥同样起着至关重要甚至决定性作用。如济南是一座盛行东北、西南风的城市,除应在城市上风方向规划出大面积的绿地外,还应在市区内呈西北至东南方向一线错落规划出几块较大绿地,这对济南市生态环境的改善将起到重要作用。正由于济南市多东北风和西南风,因此居住在植物园西南向和东北向的居民就可享受到经植物园绿地过滤的新鲜清洁空气,如果城市中心有一块面积较大的绿地,其所产生的生态效益会更明显,影响面更大,不论什么风向,绿地周围的居民都可受益。城市中心绿地还能在较大程度上改善城市热岛效应,在酷热的夏季,使市区温度有所降低。如果把大块绿地规划在市区的西北向,则这块绿地对城市生态的改善作用就不大。如果为了某一方面的需要而把市中心的绿地迁至郊外,或将市区的绿地改做它用后再把郊外的绿地划过来"充数"以弥补部颁标准的绿化指标,这样虽然指标达到了,但其对市区所产生的生态效益却很低。从这个意上说,绿地在城市中设置位置的重要性比绿化覆盖率的指标更重要。

3、提高绿地生态效益的效率

如上所述,一个城市第一步确确实实达到了国家规定的城市绿化指标,第二步又在绿地规划布局方面做到了科学合理,是否绿地的生态效益就一定会充分发挥出来呢?其实不然。由于单位绿地面积上的植物配置和生长状况等不同,生态效益差别是很大的,挖潜增效大有文章可做。

3.1 面积问题

园林植物的生态效益,如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吸收各种有毒气体、蒸腾水分增加空气湿度、炎夏降低植物周围的温度、吸收噪声及吸滞粉尘等基本全靠叶面积来完成,生态效益与单位绿地的叶面积成正比。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要增加生态效益就要增加叶面积。乔木、灌木和草坪所具有的叶面积是大不相同的。乔木的叶面积,可达到它树冠正投影面积的20倍左右,灌木只有5~10倍,草坪更小。高大乔木的生态效益高于灌木更高于草坪;由乔木、灌木和草坪结合建造的覆层结构绿地其生态效益明显大于双层或单层结构绿地,同样面积的城市绿地,其结构不同,由乔灌草结合产生的生态效益可为单层草坪的几倍、十几倍甚至几十倍。所以要充分发挥城市绿地生态效益,必须建造复层群落,从而提高绿地生态效益的效率,切不可不切实际地以草坪取胜。

在此还要特别强调保护大树的作用。首先,绿色植物中高大乔木所具有的叶面积系数大,本身净化效率高;改善生态、气候功能显著,据德国植物学测定一株成年旺长的大树所产生的生态效益抵得上1600株小树,足见差异之巨大,所以"种大树、见大绿、改善大气候"实为当前城市绿化工作的重要方针。其次,高大乔木增加了复层种植的垂直高度和体积,从而增加了单位绿地上的叶面积,最终增加了生态效益。第三,由于城市中高大建筑的大量涌现,只有大树才能与其相匹配,使城市景观更壮丽。但是一些城市对大树的保护实在不容乐观,按理说,在新中国建立初期50年代就已经开始城市绿化工作,到现在应该有许多大树了,但现实大树不多,原因就是不重视大树的保护,在城市建设和旧城改造中,多处砍伐大树再种小树是众目睽睽的,以至一些城市包括济南,少有大树景观,这对于一个历史名城来说是多么地不相称。就现存大树看,其生存环境亦十分险恶,还有市场化的结果,对绿地、树木破坏也很大,因此,"保护市区现有大树和绿地就是维护城市生态平衡的最起码行动。

3.2实现生态系绿化树种选择

不同的树种其生态作用和效益也不相同,有的相差很大,因此为了提高绿地的生态效益就必须选择那些与各种污染气体相对应的抗性树种和生态效益较高的树种。如吸收二氧化硫较强的树种有侧柏、桧柏、臭椿、国槐、垂柳、大叶黄杨、银杏等。吸收氯气较强的树种有刺槐、大叶黄杨、猬实、小叶女贞、扶芳藤等。悬铃木、刺槐、女贞、大叶黄杨还可以吸收汽车尾气中排出的铅。为了群落化的需要就选择耐荫树种,如流苏、枸桔、金银木、珍珠梅、大叶黄杨、扶芳藤、爬山虎等。为了尽可能多地释放氧气、吸收二氧化碳就要种植光合作用强的树种,如垂柳在乔木类中吸收二氧化碳能力最强,常绿乔木中桧柏最强,灌木中紫薇最强,这些植物同样也是释氧能力较强的树种。

城市绿化规划部门和建设管理部门如能在上述几个关键问题上做出努力、实施,城市绿化的生态效益就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生态效益增长方式也就从单纯增加面积(不排除增加面积;如前述应更努力增加面积)转到挖潜增效上来,绿地将以一当十,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建设生态城市的措施篇(4)

城市水土流失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所引起的。城市水土流失应采取有效的城市水土保持措施,是城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一、成因及危害

1.1城市水土流失的成因

随着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在工程建设中,高填深挖、大量弃土弃渣导致“两坡一面”。松散的土体和裸露的创面在无防护或防护不良的情况下极易造成强烈的水土流失。城市多建在水土资源丰富、水土保持设施完善、生态环境良好的区域,在城区不断扩大的同时,伴随着城市周围生态屏障的减小和原有水土保持设施的消失,最终必然会导致水土严重流失。有的城市垃圾没有统一规划,多采用露天堆放等原始方式处理,资源化水平较低,汛期垃圾将随径流直接进入河湖中,导致水体受到污染。由于工业固体废弃物多数被露天任意堆放在山坡、沟道旁,若不采取积极的水土保持措施,必将会引起严重的水土流失,并在很大程度上阻塞河道,污染水土资源。

1.2城市水土流失的危害

城市化速度加快,导致城市水土流失加剧,破坏了当地生态环境。严重的水土流失,不仅会产生土壤流失,而且会在大风天气形成沙尘,增加空气尘埃,降低空气质量,影响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同时,地表硬化使原地形、地貌、植被等遭到破坏,相关的一些水保设施的水土保持功能降低甚至丧失,如降雨不能下渗,地表径流系数增大,阻碍了地下水源的涵养和补充,地表径流汇流时间缩短,强度增大,导致地下水位下降等,从而使城市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由于生态环境的破坏,生态系统对抗外力的缓冲性能变差,一旦发生严重的水土流失,不仅影响城市生态景观,危害城市基础设施和城市防洪安全,而且还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二、国内外城市水土保持现状

2.1国外城市水土保持现状

为更好地解决和改善城市化给城市水土资源带来的破坏和威胁,有的国家采取了合理节水灌溉、河流恢复等有效措施,开展了大量的相关工作,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

城市绿地灌溉用水每年都消耗了大量的水源,如何合理利用并减少灌溉用水的有效途径:以水资源管理和技术咨询人员组成的工作小组为基础,对日常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对存在的问题研究和制定合理的改善计划,同时编写土壤灌溉指导,利用土壤调查数据为使用者提供本地区各种土壤名称、质地、持水能力和吸水率,使用者可以据此决定设计所要使用的土壤及质地。在城市区域,河流代表着潜在的野生生物的走廊、完整生态系统的湿地增殖者、景观资源、靠近居住区的休闲娱乐设施,以及邻近地区与公园的绿色纽带。为了改善河流的生态环境,利用土地利用设计、地貌形态、植被和修建材料等景观设计观点进行河流修复是城市水土保持的主要措施。保留走廊使得生长植被的河滨地带能够容纳河流天然的蜿蜒曲折、沉积、退化和越堤的水流。通过硬化措施、植被覆盖和水流偏向等对河道交叉部位形状、稳定性和生物栖息地等产生影响。通过降低河道、弯曲内部坡度、种植林木、利用大块石等改善栖息地和景观构造来恢复地貌。此外,国外在城市水土保持资金的筹集、管理,都市野外用火管理及都市森林火灾的防范等方面也做了相当的工作。

2.2国内城市水土保持现状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城乡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城市化步伐明显加快,随着城镇建设开发建设项目的日益增多,城市水土流失也日益加剧。随着城市水土保持实践的不断丰富,人们逐渐开始对城市水土流失进行系统的研究。在全国性的土地开发热中,盲目开发土地现象十分严重,新增的水土流失面积大幅上升,城市水土流失现象成为城市发展的一个严重生态问题。第一次全国城市水土保持工作会议的召开标志着城市水土保持工作在我国全面展开,全国各个城市陆续开展了与此相关的工作,在城市水土保持的管理模式、功能和目标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索,提出了一系列防治措施,但还尚不完善,缺乏科学先进的管理理念、技术支持及方法。随着城市化步伐的加快,越是经济比较发达、城市建设迅速发展的地区,因城市水土流失而造成的生态环境恶化的现象越达到惊人的程度。因此,做好城市水土保持工作,提高城市水土保持管理水平,实施有效的防治措施,对城市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城市水土流失的防治对策

目前我国城市水土保持尚不完善,正处在探索阶段中,但随着城市化进程步伐的加快,城乡一体化逐步完善,做好城市水土保持防治工作势在必行。

3.1提高城市水土保持管理水平

3.1.1加强城市水土保持宣传增强全民水土保持意识

搞好城市水土保持工作,首先要求各级政府部门及社会各界提高认识,要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坚持把水土保持法律法规的宣传贯穿于监督监测的全过程,按照“三个面向”(面向各级领导、面向生产单位、面向广大群众)和“四个结合”(广度与深度相结合、对内与对外相结合、一般与重点相结合、经常与集中相结合)的原则,开展形式多样的城市水土保持宣传活动,提高全民对城市水土流失的忧患意识和依法防治水土流失的责任感,营造一个良好的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氛围,同时也为城市水土保持监督执法工作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3.1.2制定城市水土保持规划

制定城市水土保持规划和环境保护规划,将其纳入城市总体规划之中,以指导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制定城市水土保持规划旨在通过城市生态环境建设规划,使之形成生态安全、环境优美、和谐宜居的城市环境,使城市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相协调以趋综合效益最大化,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科学制定城市水土保持规划,需以城市水土流失调查为基础,以城市生态景观学理论为指导,结合城市土地利用规划、城市防洪规划及城市环境保护规划,科学划定城市生态控制线范围及城市水土流失“三区”(重点预防保护区、重点监督区、重点治理区),科学制定各区的管理及防治措施。

城市生态控制线范围是城市生态环境保护的远期规划,包括现有城市生态保护范围及远期需纳入城市保护的范围。城市水土流失“三区”是城市水土流失调查的成果,是城市水土流失 治理及生态环境建设的近期规划。城市水土流失“三区”与城市生态控制线范围存在重叠区域,其中重点预防保护区即为现有城市生态保护范围,重点治理区则为远期需纳入城市生态保护的范围,一定时期内,重点治理区经综合治理达标后即转换为重点预防保护区,如此循环往复,直至实现城市生态环境保护的远期规划。城市生态控制线范围包括城市河道防洪保护范围、城市水源保护范围、城市公共绿地保护范围等。根据城市生态防护的重要程度,将城市生态控制线范围划分为1~3级保护范围,例如将城市河道防洪保护范围划为1级保护范围,将城市水域保护用地根据防护重要程度划为1、2级保护范围,将城市公共绿地划分3级保护范围等。根据划定的不同等级的城市生态保护范围,制定科学的相应的管理措施,如禁止或限制在城市生态保护范围内开发建设项目、占压生态保护区需进行公示、听证制度等,采取切实有效的生态防护措施治理划定的城市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

重点监督区是指城市开发建设需要重点监督与防治的区域,不在城市生态保护范围内,但需采取监督与预防保护措施,防治开发建设项目可能造成的淤塞城市雨水管道、淤积城市河道河床、恶化城市环境等水土流失危害。

3.1.3建立健全法律体制加强监督执法力度

健全的法制体系是城市水土保持顺利进行的必要保证,各城市应根据现行的水土保持相关法律法规,结合地方特点制定相应的地方性法规和规范性文件,进而为城市水土保持工作的开展提供法律依据。依法监督、严格执法是城市水土保持的重要保障。对开发建设项目要坚决落实水土保持方案编制制度和项目水土保持设施建设的“三同时”制度。对公路建设、市政工程、场地平整等容易造成水土流失的项目,必须加强监督执法力度,保证严格执法。

3.2城市水土流失防治及生态环境建设的具体措施

3.2.1合理堆放弃土弃渣增强城市防洪能力

对于城市开发建设中所需要的石料可进行集中开采,开采后地面可用作其他建设用地;对建设后产生的弃土弃渣、开挖面等要搞好植被恢复工作,防止因城市建设而造成新的水土流失;对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应进行合理处理,防止弃土弃渣淤塞河床,从而减轻城市防洪压力。

3.3.2加大植树种草工作增加城市绿地面积

对城市弃渣堆积区、贫瘠废弃地,以保持水土、改良土壤为主要目的,栽植适应能力较强、固氮、根系发达、易成活的树种或草种。对短期内无法上马的工程建设用地,应采取临时绿化措施。对公路两旁以及城市边缘废弃地等,应合理利用土地,选择适宜的树种、草种进行绿化保护,增加城市绿地面积。对空闲地、裸地等要及时植树种草,提高城市覆盖度,确保城市足够的公共绿地和生态用地。对城市住宅、庭院及建筑物墙面、屋顶进行绿化美化,增强城市景观效应。

3.3.3实施水土保持工程措施控制城市水土流失

城市水土流失治理除采用生物措施外,还必须采取相应的工程措施来综合防治,尤其在一般生物措施难以奏效的区域,应根据具体情况采取拦渣、护坡、土地整治、防洪排水、防风固沙、泥石流防治等工程措施来控制水土流失。这也是对生物措施的必要补充和完善,更有利于发挥其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的综合效益。如在开采场设立弃渣场,专门用来堆放弃渣、弃土,并在堆放场四周砌挡土墙,防止弃渣流失;沿开采面边缘开截水沟,周围开设排水沟,形成完整的排水系统,并在排水口设置沉砂池,将泥沙流失尽量控制在开采区范围内;因地制宜地设置集流槽、排水沟、集水井、碎石渗沟及塑料排水管等及时排除路面积水,防止地表径流对路面冲刷的工程防治措施的实施。

四、结语

建立一个规范、完整的城市水土保持工作体系,并按照建立的工作体系将城市水土保持工作从加强治理与巩固治理两方面长期开展下去,将是实现城市环境可持续发展,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城市家园的必然选择。

建设生态城市的措施篇(5)

1 背景

城镇化过程中,城市人口集中,不透水面积增加,蓄水面积减少,城镇自然排水系统被打破,雨水的调蓄分流功能降低,行洪能力缩减。由于缺乏与之适应的管理经验与方法,城市抵抗强降雨、台风等极端天气的能力十分薄弱,内涝频发。2010年,住建部对国内351个城市专项调研显示,2008年-2010年间,有62%的城市发生过不同程度的内涝,其中内涝灾害超过3次以上的城市有137个,在发生过内涝的城市中,57个城市的最长积水时间超过12小时。201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明确提出“加强防洪设施建设,完善城市排水与暴雨外洪内涝防治体系,提高应对极端天气能力。”

杭州市位于浙江省的北部,市区位于钱塘江的下游和京杭大运河的南端,地处东南沿海地带,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雨量充沛,降雨量年内变化呈双峰型。每年春末夏初季节为梅汛期;夏秋季节,热带风暴和台风活动频繁,俗称台汛期。杭州市城区横跨钱塘江两岸,大部分为平原区域,分属于杭嘉湖东部平原和萧绍平原,由本地降雨形成的内涝也是杭嘉湖东部平原和萧绍平原洪涝灾害的主要原因。此外,杭州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降低了原有河道的排水能力,河道淤积,调蓄容积减少,钱塘江排水能力较低,主城区往运河水系排水受高水位顶托影响等等原因增加了强降雨时城区内涝发生的频率。

2 典型雨洪管理体系介绍

我国城市雨水往往以单一的防洪涝和快排为指导思想,追求在最短的时间排放,缺乏以调蓄利用为目的的雨洪管理模式,忽略了雨水的资源价值。发达国家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对城市雨水污染等问题开展研究,经过数十年研究和工程应用已形成系统的雨洪管理体系,代表性的有1972年美国的最佳管理措施(BMPs)和1990年低影响开发(,LID)、1999年英国的可持续排水系统(SUDS)、1990年澳大利亚的水敏感性城市设计水敏感性城市设计(WSUD)、新西兰的低影响城市设计与开发低影响城市设计与开发(LIUDD)[1-4]。

BMPs主要措施包括雨水池、雨水湿地、渗透设施、生物滞留和过滤设施等工程措施和管理等非工程措施。主要控制目标:洪涝与峰流量、污染物、敏感性生态管理等。主要作用:控制非点源污染,利用综合措施来解决水质水量和生态等问题。

LID主要措施包括街道和建筑的合理布局等结构性措施和湿地、生物滞留设施、绿色屋顶、透水路面、植草沟等。主要控制目标:生态完整性改良;鼓励环境敏感性项目开发;公众参与。主要作用:以分散式小规模措施对雨水径流进行源头控制。

SUDS主要措施包括排水渠道多样化;排水设施兼顾过滤,减少污染物排入河道;尽可能重复利用降雨等地表水,主要控制目标:管理径流流量;提高径流水质;鼓励雨水入渗等。主要作用:从排水系统上减少城市内涝发生的可能性,提高雨水等地表水的利用率,兼顾减少河流污染。

WSUD主要措施包括以水循环为核心,把雨、污、供水、管理统筹考虑,兼顾景观和生态环境。主要控制目标:保护自然特征和生态;保护水质;降低供水需求;减少水量;提高生态价值。主要作用:通过城市规划和设计的整体分析方法来减少对自然水循环的负面影响和保护水生生态系统的健康。

LIUDD主要措施包括采用基础设施和保护、设计生态设施;减小流域的输出和输入等。主要控制目标:最大化发挥自然价值,减小对水域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综合管理生态,优化水循环。主要作用:促进城市和农村住区环境的低影响设计和开发。

尽管BMPs、LID、SUDS、WSUD、LIUDD等技术体系有所差异,但核心都是一致的,即如何实现可持续的城市雨水系统设计。它们的实现方法主要包含技术和政策两个层面,在技术层面,城市雨洪与非点源污染可从源头、中途、末端这三方面加以控制。其中源头技术包括屋顶绿化、低势绿地、透水铺装、雨水花园、植被浅沟、雨水桶等;中途技术包括截污雨水井、初期弃流、渗透沟(管)渠、雨水过滤池等;末端技术包括雨水塘、雨水湿地、缓冲带、生态堤岸、生物浮岛等。在政策方面,美国、英国、德国等国家实施了行政管制、雨水排放许可、雨水排放收费等制度及经济刺激等方法。

3 杭州雨洪管理方法选择

生态雨洪调蓄系统作为城市的“绿色海绵”,转变了传统的雨水治理思路,在有效减轻城市排水负担的同时,将雨水资源化利用,是解决我国城市当前旱涝并存困局的有益探索[5]。车伍等[6]分析了中国城市雨洪控制利用的现状,提出了构建中国城市雨洪控制利用的典型的雨水直接利用模式、间接利用技术、以径流为污染控制核心模式和多种功能技术模式。

杭州雨洪管理整体战略应构建“径流减排一污染控制一积蓄回用―生态处置”等多目标的科学管理的雨水系统,由市政、规划、园林景观、建筑结构等多专业协调完成,各项控制利用措施需根据杭州所研究的具体区域的控制目标、场地情况而定,各种雨洪控制利用措施的处理功能也不尽相同,应根据需要选取合理的措施及措施的组合。

适合杭州的雨洪控制措施包括大尺寸管网、水流控制装置、干洼地、地下滞留、滞留塘、雨水涵道、雨水收集器、过滤带、墙面绿化、屋顶绿化、渗透设施、雨水花园、滨水缓冲带、渗透盆地、人工湿地等等,主要功能包括水流控制、滞留、过滤、渗透、保存、处理、处理。

4 结语

雨洪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化工程,首先要转变理念,将雨水视为可利用的资源,不可一味讲究“快排”技术;其二,应采用现代化的设计理念,利用数学模型法等进行雨洪利用方案评价得出最优解决措施;最后应因地制宜,前瞻性地制定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径流减排一污染控制一积蓄回用―生态处置”等雨洪管理措施可有效解决西湖水质性缺水从钱塘江调水与雨季大量雨水外排矛盾、城区部分河道污染严重问题和城区洪涝灾害,改善城市水环境及生态,缓解洪涝压力、改善景观和生态环境,构建杭州良性水循环系统,从而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

参考文献

[1]车伍,吕放放,李俊奇,李海燕,王建龙.发达国家典型雨洪管理体系及启示[J].中国给水排水,2009,20:12-17.

[2]吴海瑾,翟国方.我国城市雨洪管理及资源化利用研究[J].现代城市研究,2012,01:23-28.

[3]张丹明.美国城市雨洪管理的演变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国际城市规划,2010,06:83-86.

建设生态城市的措施篇(6)

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是建设效益深圳、和谐深圳的重要途径。我局高度重视创建工作,成立了由梁小群副局长任组长,各区建设局、市安监站及局办公室、质安处、建管处、科教处、法规处等单位为成员的市建设局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工作领导小组,各区建设局也分别成立了领导小组,构建了两级创建领导机构,为“生态园林城市”创建工作提供了可靠的组织保障。

二、精心部署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工作任务

1、根据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制定并下发了《深圳市建设局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工作方案》,分阶段落实工作任务:200*年2月至6月,为集中整治阶段,全面开展建筑工地文明施工整治;200*年7月至8月,为巩固阶段,进一步巩固整治工作成果,确保建筑工地达到创建的各项要求;200*年9月以后,为迎检阶段,加强文明施工管理,配合做好“生态园林城市”申报考核工作。

2、按照市委、市政府“城市管理年”、“基层基础年”的统一部署,结合迎接国家卫生城市复查确认、迎接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复查、市容专项整治、清洁深圳月等活动,对建筑工地施工现场、宿舍、场容场貌进行重点整治,进一步优化城市环境,促进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工作的全面开展和深入落实。

三、制定有针对性的工作措施,落实创建工作任务。

根据《深圳市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工作方案》的要求,我局在创建工作中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1、加强扬尘控制。建筑工地施工生产做到工完场清,建筑垃圾做到日产日清,禁止在施工现场焚烧有毒、有害和有恶臭气味的物质;建筑工程采用密目式安全网封闭,减少粉尘影响;在土石方工程施工阶段以及装卸有粉尘的材料时,采取洒水湿润或其他有效防尘措施,控制扬尘污染。

2、防治噪声污染。施工现场的强噪声设备设置在远离居民区的一侧,并采取降低噪声措施。对因生产工艺要求或其他特殊需要,确需在夜间进行超过噪声标准施工的,施工前建设单位向环保部门提出申请,经批准再进行夜间施工。运输材料的车辆进入施工现场,严禁鸣笛,装卸材料做到轻拿轻放。

3、加强建筑垃圾管理。施工单位不得将建筑垃圾混入生活垃圾,不得将危险废弃物混入建筑垃圾,施工现场的建筑垃圾及时清运,并按照城管部门的规定处置,不得随意倾倒、抛撒或堆放建筑垃圾。

四、加强监督检查,确保创建工作措施落实到位

1、将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工作融入到对建筑工地的日常监督管理中。市、区建设行政主管部门采取定期检查与不定期检查相结合、告知性检查与飞行检查相结合的管理模式,在日常每一次的监督工作中贯彻落实迎接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复查工作任务。全面加强施工现场密闭管理、工地出入口硬地化、施工现场扬尘控制、建筑垃圾处置管理等措施。今年前三个季度,市、区建设主管部门共检查工地8916项次,发出整改通知书697份,及时发现和纠正了建筑工地存在的违规行为,确保了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工作措施落实到位。

2、在安全生产大检查中,落实各项创建工作任务。在我局组织开展的200*年上半年全市地毯式安全生产大检查、政府工程质量安全大检查、节假日安全检查工作中,将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工作作为重要的检查内容,共检查工程项目1535个,发出责令整改通知书127份,对施工现场文明施工和环境卫生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重点整治。

建设生态城市的措施篇(7)

二、精心部署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工作任务

1、根据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制定并下发了《深圳市建设局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工作方案》,分阶段落实工作任务:200*年2月至6月,为集中整治阶段,全面开展建筑工地文明施工整治;200*年7月至8月,为巩固阶段,进一步巩固整治工作成果,确保建筑工地达到创建的各项要求;200*年9月以后,为迎检阶段,加强文明施工管理,配合做好“生态园林城市”申报考核工作。

2、按照市委、市政府“城市管理年”、“基层基础年”的统一部署,结合迎接国家卫生城市复查确认、迎接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复查、市容专项整治、清洁深圳月等活动,对建筑工地施工现场、宿舍、场容场貌进行重点整治,进一步优化城市环境,促进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工作的全面开展和深入落实。

三、制定有针对性的工作措施,落实创建工作任务。

根据《深圳市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工作方案》的要求,我局在创建工作中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1、加强扬尘控制。建筑工地施工生产做到工完场清,建筑垃圾做到日产日清,禁止在施工现场焚烧有毒、有害和有恶臭气味的物质;建筑工程采用密目式安全网封闭,减少粉尘影响;在土石方工程施工阶段以及装卸有粉尘的材料时,采取洒水湿润或其他有效防尘措施,控制扬尘污染。

2、防治噪声污染。施工现场的强噪声设备设置在远离居民区的一侧,并采取降低噪声措施。对因生产工艺要求或其他特殊需要,确需在夜间进行超过噪声标准施工的,施工前建设单位向环保部门提出申请,经批准再进行夜间施工。运输材料的车辆进入施工现场,严禁鸣笛,装卸材料做到轻拿轻放。

3、加强建筑垃圾管理。施工单位不得将建筑垃圾混入生活垃圾,不得将危险废弃物混入建筑垃圾,施工现场的建筑垃圾及时清运,并按照城管部门的规定处置,不得随意倾倒、抛撒或堆放建筑垃圾。

四、加强监督检查,确保创建工作措施落实到位

1、将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工作融入到对建筑工地的日常监督管理中。市、区建设行政主管部门采取定期检查与不定期检查相结合、告知性检查与飞行检查相结合的管理模式,在日常每一次的监督工作中贯彻落实迎接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复查工作任务。全面加强施工现场密闭管理、工地出入口硬地化、施工现场扬尘控制、建筑垃圾处置管理等措施。今年前三个季度,市、区建设主管部门共检查工地8916项次,发出整改通知书697份,及时发现和纠正了建筑工地存在的违规行为,确保了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工作措施落实到位。

2、在安全生产大检查中,落实各项创建工作任务。在我局组织开展的200*年上半年全市地毯式安全生产大检查、政府工程质量安全大检查、节假日安全检查工作中,将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工作作为重要的检查内容,共检查工程项目1535个,发出责令整改通知书127份,对施工现场文明施工和环境卫生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重点整治。

建设生态城市的措施篇(8)

1.2园林施工中各工种衔接存在问题。园林的建设施工是一种相对复杂的工作,为了能够更好地完成园林的建设,需要水泥、木工、雕刻、水景等各方面的有机协调和配合才能达到,但是现实中园林的建设当中,各个环节和公众之间的衔接和配合不到位也是当前园林建设当中主要的问题之一。

1.3园林施工过程中铺张浪费太严重。当前的园林建设,为了片面的追求美观和豪华,在建设过程中,采用昂贵的设备和工具进行建设,同时在花境和树种的选择上也尽量的选择稀有的品种来栽植,对于这些品种的养护也需要一大笔的资金投入,所以,现在的园林建设当中普遍存在着铺张浪费的现象。

二、园林的建设规则

2.1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城市的建设已经步入了一个高效、科技的时代,对于生态园林的建设亦是如此,一个科学合理的园林建设规划能够帮助城市在园林建设上取得更好的成绩。科学合理的生态园林建设规划设计是提高城市可持续利用,加强城市美观前提和保障。因此,严格按照生态优先原则对城市的生态园林建设进行规划设计,在设计中充分考虑城市整体的剩余空间和绿化布局,利用城市中所拥有的自然大环境,在自然大环境的基础上对城市进行生态改造,争取将自然生态引入城市当中,作为城市的生态,只有这样,才能将城市建设成理想中的城市与自然融合的程度。

2.2合理利用土地。在进行城市生态园林建设过程当中,需要按照城市改造的整体方案和规划中所规定的要点,充分利用好每一寸土地,掌握好生态园林建设的权利,城市规划中给定了的土地就要把握好,而不能被挪作他用。对于一部分有能力的城市来说,建设生态园林不仅仅需要人员对城市的改造,还需要注意到城市所在大环境的生态情况,保护好城市原有的生态环境,尽量减少对原有生态资源的破坏,因为这种城市中的原有生态环境一旦破坏就无法复原,所以,城市的生态园林建设应该争取将城市生态建设的和大环境的生态环境一致,只有这样才能使城市成为理想中的状态。

2.3依靠生态优先原则。在对城市改造的时候,开展城市沈泰园林的建设,需要注意保护城市原有的一切生态环境,包括城市中的公共绿地、城市周边的林地、穿过城市的河流和河涌、城市中的湿地等。对城市中现存的树木也要做好保护工作,包括对道路两旁的大树、具有纪念意义的古树以及城市周边的防护林等。同时,在改造城市时,还需要保护好城市有的地形和地貌,反对由于道路建设或者建筑物建设而对地形的改变等。在建设道路时,道路两旁的树木或者植被需要有尽量多的品种,最好是城市所处大环境中原有的品种,将城市的生态园林建设成为多样性与统一性兼备的模式。

2.4因地制宜。在对城市进行生态园林建设时,应该选用城市所处大环境下的本土植被,尽量避免引入外来物种。并且在城市种植的过程中,们应该考虑城市路段的需求,尽量因地制宜,采用最适合本路段或者本区域的植被。比如在市区尽量选择叶片较大的树种,能够吸收更多的噪音和灰尘,而在工业区则要选择光合作用能力强的树种,能够在最大的程度上改善工业区的空气质量,降低工业生产带来的污染。在建设的同时,需要挖掘城市其它地方的生态效益,这对城市的生态园林建设有这重要意义。

三、园林工程施工中关键措施

在进行园林建设时,除了需要遵守上述的建设原则以外,还需要在园林建设过程当中采取一定的措施来增加园林的整体美观效果和使用价值。

3.1园林工程施工中对自然资源的利用。根据园林建设的原则,在园林建设过程中,合理的利用自然资源是建设当中重要的工作,也是节约建设成本,提高园林价值的关键措施之一。对自认资源的合理利用不仅需要从事园林建设的工作人员在建设园林的同时,节约建设资源,还需要园林设计人员对园林的设计在建设完成后能够将整个园林有机的融合进园林所在周边的大环境当中,不让园林的建设显得突兀。所以,需要施工人员对施工现场进行合理的分配和规划。

3.2做好对于园林施工中的安全监控。由于园林的建设需要对园林所在地进行大面积的整改和拆迁,这就需要调动大型的工程机械的参与,所以,做好对园林施工过程当中的安全监控,也是园林施工过程当中关键的措施之一。园林的建设离不开大型木材、石料以及水景的建设,对这些建设资源的调用增加了建设过程中的安全风险,一旦由于安全监管不力而导致发生事故,对园林建设方造成的算是是非常巨大的。因此,在园林的建设当中必须做好安全监管工作。

3.3对园林建设工程造价的管理措施。为了能够降低建造方在建设园林式的资金投入,对园林的造价控制是必须的。园林的建设应该注重园林的实际功能,少量的添加美观,增加视觉效果,而不是盲目的追求视觉效果。只有在前期做好园林的设计,并且按照设计工序进行园林建设,再加以有效的园林造价管理措施,才能真正的做到对园林造价的控制。健全的园林造假管理制度包括建立合理的计划变更申请制度,在需要对原有计划施行变更操作时,需要对园林建造方提交申请,申请通过才可以变动;对于设备以及建材的管理应该选取专业的管理团队进行管理,真正做到专人专职。只有指定了健全的园林造假管理机制,从源头对园林的造价进行控制,才能有效的降低园林建设方的建设成本。

3.4对园林工程质量的管理措施。园林建设在收尾以后,园林投资方需要对整个园林的质量进行审查。为了能够让最后的审查通过,还需要在建设过程当中制定并使用完善的园林工程质量管理机制,在建设环节当中对园林的质量进行把关,只有这样才能让园林的质量得到保证。

建设生态城市的措施篇(9)

1.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1水土保持的产业化发展慢经济水平低

加强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的建设,是以获取水土保持最大化的经济效益为最终目的。水土保持的产业化发展是要基于综合治理开发之上展开的。而我国多数地区没水土保持的产业化发展仍比较慢,和经济结构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不严密,没有做到高效利用资源,没有开发别具特色的经济产品,普遍重治理而轻产生。

1.2科学技术的研究以及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不够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产业结构也在不断调整,自然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也需要做适时的改变,然而以往所应用的研究方法、内容以及手段等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现实的发展需求。而科技成果得推广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是日益突出,仍没有切实做到走出去分享技术以及请进来开发新项目,造成科技成果无法及时转化成生产力,为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提供更好的帮助。

1.3重开发、轻保护的现象普遥存在

按照水土保持法规定的“三同时”制度,开发建设项目应将水土保持设施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建设内容,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但在城市及周边地区的开发建设项目中,“三同时”制度往往流于形式,一些城市基础设施、厂矿、房地产开发等项目,在建设过程中没有采取相应的水土保持措施或者不重视水土保持。

1.4方案编制工作滞后,落实上难度较大

按照水土保持发展规定,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本应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但实际上常常是主体工程设计完成之后才开始水土保持方案的编制,个别项目主体工程已经开工建设才补编水土保持方案,有效性和操作性不强。

1.5规划、设计及建设不够完善

城市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起步晚,经验不足,在方案的规划中往往以项目本身为依托,缺乏全局性和前瞻性。所采取措施的有效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不强,不能很好地服务于主体工程。重视前期方案的编制与报批、轻视后期实施与验收,使得城市水土保持工作滞后。

1.6水土保持的相关措施不全,综合防护的水平不高

目前,我国多数地区由于受到技术、认知、投入以及管理等方面的限制,水土保持的相关措施和不顾完善。在水土流失的治理过程中仍出现低标准治理、治理规模分散不集中等问题。由于水土保持属于一项综合的措施,要治理好水土流失,必须要将各项措施有机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其的整体功能,进而提高综合的保护水平。可是目前由于相关配套措施的分散、不健全,造成经济受到严重损失,大量人力、物力大大浪费,水土流失加剧。

2.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问题的应对策略

2.1制定科学的城市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总体规划

结合城市发展规划及现状,做出科学的城市水土保持总体规划,指导城市水土保持工作的逐步实施,避免走先破坏后治理恢复或者重复建设的路子;总体规划要做到立足长远,既考虑近期发展,又要考虑到长期发展;要与城市开发、基础设施建设相结合,与城市、城郊经济发展相结合,兼顾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的和谐统一。

2.2提高水土保持措施合理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

因城市水土保持工作起步晚,有些工作尚处于摸索阶段,相关的研究成果和经验较少,要有效提高水土保持措施的合理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就要聘请有实践经验的专家教授,现场勘查,编制高水平、高起点的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注重培养和提高水土保持规划设计和管理人员素质,主动吸收城市规划、城市绿化和园林建设等方面的人才,不断扩大水土保持人员的知识面,改善设计、管理力量相对薄弱的现状。要重视水土保持方案与主体工程方案的优选。城市水土保持工程是主体工程建设派生出来而又服务于主体工程的附属项目,主体工程设计方案的比选,往往侧重于技术可行性、经济合理性等方面的论证,而水土保持方案主要是从主体工程对地表的破坏程度等来分析论证方案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可能会出现两者不一致的情况,故要进行优化设计,处理好水土保持方案与主体工程方案间的关系,使水土保持方案既符合规范要求,又能服务于主体工程。

2.3提高认识,加强各部门协作

要把城市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工作提高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摆上政府议事日程,不断强化城市水土保持,健全城市水土保持监督体系,增强全民城市水土保持的意识;城市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是一项社会、生态效益长远的社会公益性事业,不单纯是水务部门的事情,需要全社会的参与,相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共同协作。

2.4有效利用雨洪资源

建设完善的雨水集蓄回收利用系统。通过建立蓄水池、管网、地下涵洞等措施,将大部分城市降水收集起来,用于补充因水资源短缺造成的城市绿化用水不足。实行雨污分流制。雨污分流需要修建两套完整的管网系统,投资巨大,适宜在处于开发建设阶段的新城区、开发区以及城市排水管网改建中采用。采用雨污分流的排水系统,可以利用雨水下渗管道,沿线补给地下含水层,也可将雨水引到适当的地点集中人渗补给含水层或直接加以利用。采用改善措施增加城市透水面积。可以通过推广透水砖、多孔混凝土、多孔沥青等渗水材料和结构,让大部分地面的雨水径流快速人渗,补给地下水或成为回灌水源。

建设生态城市的措施篇(10)

前言

随着城市的建设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城市中出现了各式各样的公园,这些公园的建设为人们提供了饭后散步以及锻炼身体的场所,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公园所在城市的整体美感,也丰富了市民的休闲生活内容。怎样才能够在现有的基础上增加这类型园林的使用形式,增加园林的多样性?这就需要在园林建设当中采取有效的建设措施,本文主要对园林建设当中的施工措施进行探讨,希望能够给相关的工作单位或者工作人员提供理论支持。

1.当前园林工程施工中的问题

1.1园林建设的方方面面都有设计师决定。园林的建设总归也算是一种工程建设,工程建设就离不开设计师的参与。在园林建设当中,园林的大小、使用途径、供求关系的设计都是掌握在园林设计师手中的,就算是需要移动园林中的树木也需要征求设计师的统一,使园林工程施工不能发挥它本身多样性的特点。

1.2园林施工中各工种衔接存在问题。园林的建设施工是一种相对复杂的工作,为了能够更好地完成园林的建设,需要水泥、木工、雕刻、水景等各方面的有机协调和配合才能达到,但是现实中园林的建设当中,各个环节和公众之间的衔接和配合不到位也是当前园林建设当中主要的问题之一。

1.3园林施工过程中铺张浪费太严重。当前的园林建设,为了片面的追求美观和豪华,在建设过程中,采用昂贵的设备和工具进行建设,同时在花境和树种的选择上也尽量的选择稀有的品种来栽植,对于这些品种的养护也需要一大笔的资金投入,所以,现在的园林建设当中普遍存在着铺张浪费的现象。

2.园林的建设规则

2.1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城市的建设已经步入了一个高效、科技的时代,对于生态园林的建设亦是如此,一个科学合理的园林建设规划能够帮助城市在园林建设上取得更好的成绩。科学合理的生态园林建设规划设计是提高城市可持续利用,加强城市美观前提和保障。因此,严格按照生态优先原则对城市的生态园林建设进行规划设计,在设计中充分考虑城市整体的剩余空间和绿化布局,利用城市中所拥有的自然大环境,在自然大环境的基础上对城市进行生态改造,争取将自然生态引入城市当中,作为城市的生态,只有这样,才能将城市建设成理想中的城市与自然融合的程度。

2.2合理利用土地。在进行城市生态园林建设过程当中,需要按照城市改造的整体方案和规划中所规定的要点,充分利用好每一寸土地,掌握好生态园林建设的权利,城市规划中给定了的土地就要把握好,而不能被挪作他用。对于一部分有能力的城市来说,建设生态园林不仅仅需要人员对城市的改造,还需要注意到城市所在大环境的生态情况,保护好城市原有的生态环境,尽量减少对原有生态资源的破坏,因为这种城市中的原有生态环境一旦破坏就无法复原,所以,城市的生态园林建设应该争取将城市生态建设的和大环境的生态环境一致,只有这样才能使城市成为理想中的状态。

2.3依靠生态优先原则。在对城市改造的时候,开展城市沈泰园林的建设,需要注意保护城市原有的一切生态环境,包括城市中的公共绿地、城市周边的林地、穿过城市的河流和河涌、城市中的湿地等。对城市中现存的树木也要做好保护工作,包括对道路两旁的大树、具有纪念意义的古树以及城市周边的防护林等。同时,在改造城市时,还需要保护好城市有的地形和地貌,反对由于道路建设或者建筑物建设而对地形的改变等。在建设道路时,道路两旁的树木或者植被需要有尽量多的品种,最好是城市所处大环境中原有的品种,将城市的生态园林建设成为多样性与统一性兼备的模式。

2.4因地制宜。在对城市进行生态园林建设时,应该选用城市所处大环境下的本土植被,尽量避免引入外来物种。并且在城市种植的过程中,们应该考虑城市路段的需求,尽量因地制宜,采用最适合本路段或者本区域的植被。比如在市区尽量选择叶片较大的树种,能够吸收更多的噪音和灰尘,而在工业区则要选择光合作用能力强的树种,能够在最大的程度上改善工业区的空气质量,降低工业生产带来的污染。在建设的同时,需要挖掘城市其它地方的生态效益,这对城市的生态园林建设有这重要意义。

3.园林工程施工中关键措施

在进行园林建设时,除了需要遵守上述的建设原则以外,还需要在园林建设过程当中采取一定的措施来增加园林的整体美观效果和使用价值。

3.1园林工程施工中对自然资源的利用。根据园林建设的原则,在园林建设过程中,合理的利用自然资源是建设当中重要的工作,也是节约建设成本,提高园林价值的关键措施之一。对自认资源的合理利用不仅需要从事园林建设的工作人员在建设园林的同时,节约建设资源,还需要园林设计人员对园林的设计在建设完成后能够将整个园林有机的融合进园林所在周边的大环境当中,不让园林的建设显得突兀。所以,需要施工人员对施工现场进行合理的分配和规划。

3.2做好对于园林施工中的安全监控。由于园林的建设需要对园林所在地进行大面积的整改和拆迁,这就需要调动大型的工程机械的参与,所以,做好对园林施工过程当中的安全监控,也是园林施工过程当中关键的措施之一。园林的建设离不开大型木材、石料以及水景的建设,对这些建设资源的调用增加了建设过程中的安全风险,一旦由于安全监管不力而导致发生事故,对园林建设方造成的算是是非常巨大的。因此,在园林的建设当中必须做好安全监管工作。

3.3对园林建设工程造价的管理措施。为了能够降低建造方在建设园林式的资金投入,对园林的造价控制是必须的。园林的建设应该注重园林的实际功能,少量的添加美观,增加视觉效果,而不是盲目的追求视觉效果。只有在前期做好园林的设计,并且按照设计工序进行园林建设,再加以有效的园林造价管理措施,才能真正的做到对园林造价的控制。健全的园林造假管理制度包括建立合理的计划变更申请制度,在需要对原有计划施行变更操作时,需要对园林建造方提交申请,申请通过才可以变动;对于设备以及建材的管理应该选取专业的管理团队进行管理,真正做到专人专职。只有指定了健全的园林造假管理机制,从源头对园林的造价进行控制,才能有效的降低园林建设方的建设成本。

3.4对园林工程质量的管理措施。园林建设在收尾以后,园林投资方需要对整个园林的质量进行审查。为了能够让最后的审查通过,还需要在建设过程当中制定并使用完善的园林工程质量管理机制,在建设环节当中对园林的质量进行把关,只有这样才能让园林的质量得到保证。

4.总结

园林工程的关键施工措施的应用能够有效的降低建设过程中的风险、提高园林工程的质量、降低园林投资方的资金投入。通过本文的研究,希望能够从事相关工作的工作人员提供园林工程方面的理论支持。

上一篇: 功能锻炼护理措施 下一篇: 经济学基础知识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