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礼仪汇总十篇

时间:2022-10-09 15:06:28

青少年礼仪

青少年礼仪篇(1)

孔子曰:“不学礼,无以立”,即一个人要想有所成就,就要从学礼仪开始。礼仪对人的一生十分重要,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种素质和能力。然而,在当今的教育中,礼仪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实际进展缓慢。青少年时期正是接受思想文化教育的黄金时期,对塑造其人生意义非凡,因此,必须提到一定高度来认识。

1 当前礼仪教育存在的问题

1.1 缺乏适合青少年特点的礼仪文化体系

目前,礼仪方面最为丰富的是各种院校的专业课程,以商务礼仪为主、专业性强,适合青少年特点的书籍资料却少之又少,并且思想教育多,实践技能训练少。其实,礼仪不能等同于德育,它是应用性很强的普适性学科,其内涵十分丰富,不仅是道德层面的教育,更是贴近生活、操作性很强的实践课程,从穿着服饰到言谈举止,从个体的行为到社会群体的规范等等,包罗万象,包括了思想意识、道德规范、民风民俗等众多范畴,但是目前我们的礼仪教育体系并不完善,我们需要建立一个适合青少年发展的科学文化系统,从幼儿到青少年形成一套具有连续性、科学性的完整体系,便于有效地进行养成性教育。

1.2 缺乏科学的评价体系

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礼仪教育在实际操作中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投入不足、落实不到位,教育流于形式的现象比较严重,很多地方用突击式、口号式应对考察或作为工作业绩,敷衍的现象并不鲜见。尤其在中学阶段许多学校礼仪教育形同虚设,学校、老师、家长的关注点放在了成绩上,似乎成绩代表了一切,成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学习的压力,导致师生把学习作为压倒性的任务,礼仪修养、人格品性的培养被漠视化、边缘化。而美国的评价体系却十分看重人品、人性的培养,学生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如帮助敬老院老人、参加慈善募捐等实践活动在申请高校时是十分重要的加分项,礼仪修养、个人品性被提到十分重要的位置,这些很值得我们反思。实际上,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民族都十分重视礼仪文化道德情操的教育培养问题。

1.3 任务不明,责任不清

礼仪教育不只是学校一家之责,学校、家庭、社会该怎样协调,怎样实施等,目前还没有统一的明确的认识,出现问题时,往往问责难。例如,近年来关于校园暴力等事件频发就是典型案例,如果我们及早教育,用礼仪涵养自己,以道德自律,匡正行为、纠正错误,就可以减少、控制犯罪行为,避免悲剧的发生。因为礼与法往往只有一步之遥,跨越了礼的界限就可能演变为犯罪,礼仪教化可以有效遏止青少年犯罪。然而,由于任务不清,责任不明,家长学校没有能够做好这一工作,造成礼仪教育的缺失,出了问题之后,往往出现互相推诿的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这也影响了礼仪教育的主动性。

2 青少年礼仪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1 青少年时期是礼仪教育的最佳时期

在人的生命周期中,礼仪教育的最佳时期是青少年时期。青少年正是接受文化的基础阶段,也是关键时期,抓住人生关键时期进行教育,就容易接受和吸收,深入人心。从社会学角度说,文化塑造了社会的人,从生物人演变为社会人,是文化的作用使然,礼仪文化是一个人人生中最为重要的文化之一,是做人之道,有了礼仪文化人们便有了行为标准,通过教育,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道德观念,能够更好地自觉遵守社会规范。

南宋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宋学的集大成者朱熹在《小学题词》中说,“蒙养佛端,长益浮糜,乡无善俗,世乏良才。”这就是说,如果童蒙时期的教育没能够扶正孩童的心性,他们长大之后就会越来越浮华不实,若普遍如此,则乡间就没有好的风俗,世间也就缺乏优良的人才,“蒙养佛端”就容易做出违背道德的事情来,有了童蒙教育即可“养其正”,培养正气。朱熹强调了童蒙时期教育的重要性。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朱熹所说小学阶段是指8-15岁,他认为小学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非常重要,必须抓好、抓紧,这一时期孩子们还比较单纯,坏习气少,受到的教育能够植根心田。在朱熹的理论中,小学阶段学习初步的文化知识技能,重在“教事”,通过具体行事,养成行为习惯;15岁以后为大学教育,重在“教理”,探究事物的“所以然”,从而培养国家需要的人才。这一认识与今天社会学观点基本相同,也符合现代教育的思想理念。

2.2 礼仪讲究内外兼修,有助于塑造完美的人格

礼仪教育对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心理品质、促进人格的健全完善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中华礼仪讲究内外兼修,讲求以德为基础,重自律、重德性培养,将心性修养化为自觉,达到一个境界高度。礼仪不再是一个形式问题,《礼记》中有“德辉动于内”,“礼发诸外”,就是强调礼仪不仅要求言谈举止的儒雅得体,行为规范,而且内心一定要有鲜明的德性,“德”是礼仪行为的原动力,是礼之根本,这使得礼仪具有了更深层的塑造灵魂的意义,有利于培养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也造就不凡气度。传统文化别重视气节情操的培养,这在当今纷繁复杂的社会中可以帮助人们廓清思想,明辨是非,保持清醒头脑,不为利益所惑,坚持正气,是非常可贵的。礼仪修炼可以使人的心胸开阔、豁达,心智成熟,有益心理健康,有效减少心理问题,有助于塑造完美的人格。

2.3 礼仪教育是现代社会的需要

现代社会对用人的要求越来越高,学生将来走向社会,在工作中经常会遇到待人接物、来往应酬、组织活动及协调事务等情况,往往要求专业之外还要有很强的多面性,要适用多种角色,一些礼仪能力、素养就凸显出来,仅有专业知识就不够了,礼仪的应用非常明显。因此,礼仪教育也是适应当今社会通才教育的需要。

3 意见和建议

3.1 建立合理的礼仪文化体系和教育评价体系

根据青少年特点,建立科学有效的礼仪文化体系。要行之有效,科学合理,汲取古今中外的文化精华,经过各方面论证,构建新时代的礼仪文化体系。内容上由浅入深,由表及里,逐层递进,从技能到理论都得到提高;过程上,如朱熹所说从“教事”到“教理”,随着年龄的增长,年级的升高,从一般应对向文化纵深发展,深入到事物的本质。

建立合理的教育评价体系,改变那种重成绩、轻品性的评价体制,学习借鉴国外的经验,美国的做法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范例,很值得学习。

3.2 重视各种教育因素的作用

礼仪教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影响礼仪教育的因素很多,我们对各个方面都要予以重视,只有各方协作,才能实现礼仪教育的目标。

3.2.1 重视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基础,这在礼仪教育上尤为突出。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其思想意识行为方式直接影响着孩子的习惯与认知,父母的权威对孩子社会化具有重大影响,父母的榜样力量是极大的,正因如此,要给孩子积极正面的影响,在出现重大问题时家长必须承担应负有的责任。长期以来一些家长总是认为把孩子送到学校就全部托付给学校了,无论出了什么问题都与自己无干,一味地把责任推给学校,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家长对孩子成长负有不可替代的责任。离异家庭的孩子、留守儿童发生问题几率多,特别是心理方面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家长关心欠缺。

3.2.2 重视学校教育

学校是教育的主体,是青少年社会化的最主要的社会环境因素。要根据学生年龄有的放矢的选择教学内容和教育方法。学校中师生群体的行为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个体的认知判断,因此要建立良好的校风,这对学生的成长是十分重要的。否则,不良的环境也会造成负面影响。师生、同学间人际相处,一定要互相尊重,教师更要为人师表。要把讲尊重、讲诚信落到实处,那种按分数把学生划等级的做法本身就是对学生的不尊重,更不能因此在言语行为上讽刺挖苦甚至责罚;杜绝考试作弊现象,建立诚信体系,应该让人们意识到诚信高于成绩,建立正确的荣辱观,这就要求我们改变以成绩评定一切的评价体制。

3.2.3 社会群体不可忽视

社会群体中,同龄群体是青少年社会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境因素。对留守儿童、因家庭离异而缺少关爱的孩子们来说,受同龄伙伴影响往往比较大,我们要关注这些孩子的社会交往群体,防止受到坏影响、沾染坏习气,帮助孩子们结交品性良好的社会群体。

3.2.4 关注大众传媒的导向作用

随着大众传媒的日益发达,网络、电视等媒体在当今社会比以往任何时候对人的影响都要大,对人的价值观具有导向作用,对人们的行为活动具有暗示作用,传媒中的形象、行为经常被儿童青少年当成学习模仿的对象。对这些媒体的关注必须加大,做好审控。不利青少年成长的要戒除,如暴力镜头,吸烟、酗酒消愁的情节,多制作些正面的、健康的、愉悦身心的好作品。特别是对低龄儿童,家长更要加强监管,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加强舆论文化的监督,多注入正能量、正面宣传,鼓励、树立良好的形象和社会风气。

3.2.5 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重视各种社会力量,政府部门要重视加强整个社会的文化建设,建设精神文明家园,如加强社区文化建设、文明城市的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社会风气对人的影响往往干扰着正规的、正面的教育,考验着对正面教育的信任感。因此整个社会必须重视风气引导的作用,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3.3 注意教育方式方法的运用

青少年礼仪篇(2)

[中图分类号] G631 [文献标识码] A

礼仪是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化修养和道德修养的外在表现形式,是人类为维系社会正常生活而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规范,是人类文明的标志之一。中国是举世闻名的文明古国,历来有“礼仪之邦”的美称。随着工业文明崛起,世界统一市场的建立,社会交往的日益扩大,日趋频繁,真诚、得体、富有魅力的交往礼仪已成为扩大交流、增进友谊、加强合作、促进发展的重要手段。有“礼”走遍天下,无“礼”寸步难行。“礼仪助你成功”,已成为世人的共识。进行文明礼仪教育,对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树立自信心、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及提高学习主动性、自觉性等都有积极的作用。

1 文明礼仪教育是社会发展和青年成长的需要

当前我国正在进行两个文明建设,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精神要求日益提高。文明礼仪是精神文明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一个人道德品质的外在表现,是衡量一个人教育程度的标尺。文明礼仪养成教育不仅是个体道德、品质和个性形成的基础教育,也是提高全民族道德素质、振兴民族精神及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基础教育。因此抓好青少年学生文明礼仪教育,是时代的需要,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需要,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与合作日渐频繁、密切。各种场合的礼仪对人们的要求越来越高,礼仪日益成为一个人修养和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在交往与合作过程中,人们的礼仪是否周全,不仅显示其修养、素质的形象,而且直接影响到事业的成功。一个注重自身修养,重礼仪的人才有可能成为优秀的人、有用的人、品行兼优的人。将来才能立足社会,成就一番事业,才能成为受欢迎的人。正如孟子说所:“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青少年的心灵是一块奇异的土地,播上思想的种子,就会获得行为的收获;播上行为的种子,就会获得习惯的收获;播上习惯的种子,就会获得品德的收获;播上品德的种子,就会获得命运的收获。

文明礼仪教育能够使青少年的个性不断地完善。培养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从事社会交往的必备素养。良好的礼仪习惯是一种资本,可以转化为一个人内在的性格、情操,将影响一个人一生的发展。为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必须加强文明礼仪教育,教育出讲文明懂礼貌的一代新人。

2 文明礼仪观念淡薄的现状与原因

目前,在校的学生多数为独生子女,很多父母都把孩子当小太阳捧起来,真可谓“捧在手里,怕摔了;揣在兜里,怕碎了;含在嘴里,怕化了”,由于家长过分的溺爱,使他们在生活上、学习上养成了许多不良的行为习惯,在学校里不懂得尊重他人,不懂礼让,不讲礼貌,不善团结、自私霸道。在家里自私任性,懒惰懦弱, 以自我为中心。还有些家长对孩子过分迁就溺爱,平时什么都不让孩子干,对孩子无理的要求也不抵制,这样的孩子往往不把任何人放在眼里,蛮横无理,很难合群。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2.1 学校礼仪教育观念淡薄,课程教学缺乏实践操作性

加强礼仪教育,普及礼仪观念是我们的共同责任。学校是传播文明礼貌的重要场所,在普及礼仪知识、增强伦理教育、传播现代文明、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但从目前实际状况上,学校往往更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忽略了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削弱了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或者虽然开设礼仪教育课程,但教学方法单一,流于形式,上课讲讲理论,脱离实际,缺乏对学生的吸引力,学生下课忘得一干二净。这种教育方式无法促进青少年礼仪观念的形成。

2.2 家庭教育失误,严重影响了青少年品德的发展

有些家长不注意自己的言行,在生活中或者与人交往时存在一些不良的行为。比如行为粗鲁,缺乏礼让,不讲公德。与人发生口角时随意漫骂,语言极不文明。年幼的孩子们正处在成长期,就像一张白纸,好的坏的都会在他心里留下痕迹。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慢慢地也学会了一些不良习俗,久而久之,也就不自觉地养成了自私、蛮横,说脏话,不讲礼貌,不遵守社会公德的坏习惯。

家庭教育主要来自良好的家庭风气和正确的教养观念。只有在和谐健康的家庭,才能培养出懂事、懂礼、心理健康、行为规范的下一代。

2.3 社会不良行为习惯的影响

今天的青少年更容易受到社会不良行为习惯的影响。由于我们身边人群的文明素质良莠不齐,生活中存在很多不文明不讲社会公德的现象。公共场合随处可以看见丢弃的饭盒,饮料瓶以及各种垃圾;人们随处乱吐痰;公交车站前七零八落的队伍,一看到车子到了拼命地推挤,全然不顾身边的老人;过马路不遵守交通规则,不顾红色信号灯,我行我素,想怎么走怎么走。

这些不良的行为习惯都会对缺乏辨别能力的青少年产生误导,给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

3 如何提高青少年文明礼仪素养的几点看法

3.1 学校要重视礼仪课程的社会实践性

古今教育家、学者非常重视学校教育对于人一生成长的作用。学校教育,育人为本。文明行为的养成必须从学生抓起。学生一旦养成了良好的习惯,行为将固而不化,长大后可以“正性”、“养心”、“成德”。学生时期是进行文明礼仪教育的最关键的时期。良好的礼仪习惯,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和以后的人生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小至立身处事,大至定国安邦,都得从小事做起。常言道:“习惯成自然,自然成性格,性格定终身。”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原则其中最重要的有三条:一是早,也就是从小抓起;二是小,也就是培养好的行为习惯要从小事做起;三是反复训练,才有效果。我们应从学生人生发展的这一高度加以重视和培养。

目前很多学校都开设了礼仪教育课程。但因为礼仪课是副科,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加上教材注重理论阐述,教学中缺乏实际操作性,无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建议教学可以走出校门,到社会上进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在公共场所的行为礼仪。包括走路、问路、搭车、购物、到影剧院等方面。比如在校外上交通规则的课,教育学生行人相互礼让,青年人主动给长者让路,健康人主动给残疾人让路。遇到熟人应靠边儿说话,不能站在马路旁边或人多拥堵的地方。或者让学生模拟问路,先用礼貌言语打招呼,如“对不住,打扰您一下”、“请问”等,听完答复之后,一定要说“谢谢您!”若是被陌生人问路,则应仔细口答,如果个人不清楚,应说:“很抱歉,请再问问他人。”带领学生到商店购物,教育他们要用礼貌言语,忌讳用“喂”、“咳”等字眼,购物之后也应说“谢谢”。在影剧院里,不能大声喧闹,不能乱扔纸屑、果皮;尽量提早一点儿进场、入座;若是迟到,入座时身体要低,速度要快。或者带着学生乘坐公共汽车,遇到人多拥堵,告诉他们不要抢座,要照顾老人、小孩和残疾人;要保持车上环境卫生,不乱扔东西。

培养青少年良好的品质要从细节做起,而细节就是我们生活中的点滴行为。当这些行为慢慢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时,就是我们常说的“习惯”。所以我们要从生活中各种细节入手,重视自身的榜样作用,再根据他们的年龄特点,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3.2 家长教师以身作则,潜移默化,起到榜样作用

俗话说:“身教胜于言教”。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就强调以身作则的必要性,他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终身遵循个人提出的“以教人者教己”严于律己。学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也很容易受外界的影响。教师和家长都应该严于律己,为人师表。学生都具有很强的“向师性”和模仿性心理特征,成人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可能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教师以身作则,对于学生来说就是无声的引导。许多例子告诉我们,要让学生注重礼仪,教师本身也一定要以身作则。例如:看到校园里的果皮纸屑时,教师自己带头捡起,这比教师训斥学生:“看见纸屑为什么不捡”要好很多。当学生见到老师问好时,老师也应该点头或招手向学生问好;当老师做错了,也敢于向学生道歉。这样的小节,体现出尊重学生,令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著名作家冰心说过:“教师的现在,就是学生的将来”。一个人格高尚的教师,都必须具有一种严格的自律精神,要求学生做到的事情,自己首先应该做得到。在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教师要树立良好的榜样,坚持正面引导和讲解,告诉学生应该怎样去做才会被大家所喜欢。

家长的一举一动更是孩子效仿的榜样。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其一言一行、思想水平、道德水准、生活作风,都在其子女的注视之中,起着直接的示范作用。比如家中来客人时家长的行为礼貌得当,迎候客人进屋,协助客人放衣物,请客人在适宜的方位落座,双手呈接物品。客人走时礼貌挽留,客人走时说“再会”、“欢送您再来”。家长这样做了,孩子就会知道如何礼貌待客。带孩子去亲朋家做客要外表整齐,谈吐文明。告诉孩子不经主人允许,不能随意动用人家里的东西。用餐时要注意用餐时的礼仪:不能抢先入座,不能先动食物;要请老一辈先坐下,老一辈动筷后再动筷子,双肘不能放在桌子上;饭后,坐好略陪一会儿,或者说:“我吃好了,请慢用。”然后再离座去另外房间歇息。离别时,要说感谢的话,如“今天真快乐”、”欢迎到我家做客”。只要家长能够以身作则,并注重言传身教,中华民族的文明礼仪传统美德一定能够传承下去。

3.3 通过表扬、鼓励促进学生遵守文明礼仪常规的自觉性

每一个青少年都喜欢听别人的赞扬声。在班上、在操场上、在楼梯口边、在洗手间等等的地方我们要都随时注意观察哪个学生特别有礼貌,见到人会主动问好,谦和礼让,对于这样的学生我们要大力的表扬,把握好教育时机。还可以适时地采取口头表扬学生;如“你的语言真美”、“你的姿势真美”,“你真大方”、“你真有礼貌”,不断鼓励学生,让他们体验文明礼仪带来的愉悦。及时加以肯定和表扬,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 营造优美干净的环境熏陶青少年的心灵

文明的举止,文明的行为,舒适的环境,浓郁的文化氛围,会启迪莘莘学子去不断探索追求。学生们每天都要在教室里学习、生活,这个环境对他们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室里窗明几净,一尘不染,讲台上整整齐齐,室内物品摆放井然有序,爽心悦目;生活在这样美好环境中的学生们还会粗野吗?当然,美是要有人来创造的,教室的拖把、扫帚放在哪个角落才不会影响美观,学生喝水的瓶子放在哪里比较合适,雨天伞挂在什么地方才不会使教室淌满水迹等等,这些都要细心安排,给学生以指点。学校里可以设置浓郁的文明走廊文化氛围,比如悬挂名人画像和经典语录,时刻提示学生要文明说话、规范行为;橱窗中粘贴同学们设计的文明礼仪常识小报;在教室的黑板报上,展现同学们在文明礼仪活动中涌现出来的好人好事。也可每月评出“文明礼仪之星”和“文明礼仪班级”。浓厚的文明的环境氛围,让学生身在其中耳濡目染,净化心灵,在精神文明的文化氛围熏陶中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青少年礼仪篇(3)

【中图分类号】G62.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文明礼仪是人类社会最起码的道德规范,是一个人的思想境界、学识水平、道德素质、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中华民族自古就非常崇尚礼仪,号称"礼仪之邦"。孔子曰:"不学礼,无以立。"是说一个人要有所成就,必须从学礼开始。文明礼仪是文明社会的行为规范,是全体社会成员必需遵守的行为准则,是一个社会文明和文化水准的标志,是一个人文明道德修养的外在表现形式,加强文明礼仪教育对培养文明有礼、道德高尚的高素质人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学校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也是青少年学生养成文明礼貌行为的重要场所,文明礼仪教育是学校德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的教育手段之一。然而,在现实的中小学德育工作中,无论在内容抑或是形式方面均存在着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如脱离青少年实际,口号式的东西多,抽象的大道理多,从而使得在为数不少的青少年学生中,对应有的文明礼仪不重视,礼仪观念淡薄,导致思想品德滑坡,出现了诸如与人为善、孝敬父母、勤劳俭朴、热爱劳动等意识十分淡薄的缺陷:在学校里,不会尊重他人,不会礼让,不讲礼貌;在社会上不懂怎样称呼他人,甚至随心所欲,满口粗言烂语;在家里不懂孝敬长辈,唯我独尊,为所欲为等形象屡见不鲜,这些现象不得不引起全社会、尤其是学校的高度重视和深刻反思。

一、普及文明礼仪知识。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必备的文明礼仪知识是人们形成良好文明礼仪行为习惯的基础。人的知书达礼并不是先天而生的,而是通过后天的教育和实践获得的。目前,学生对该知识的认识较薄弱,要改变这种现象,就要从普及文明礼仪知识入手。要充分发挥课堂主阵地作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与自己日常生活和学习密切相关的校园礼仪、家庭礼仪、社会礼仪和国际交往礼仪等方面的知识;还可依托每周的国旗下讲话、班级黑板报、学校宣传栏、校园广播等宣传媒体,加强对学生礼仪知识、礼仪规范等方面的宣传,提醒、检查、督促、教育学生,让不文明言行在校园无处藏身。并充分利用重要节庆日,传播中华民族的优秀美德;通过挖掘身边体现公民道德文明的小事,在校园中营造一种“尊敬师长、关爱同学,举止文明,清洁校园,安全行路”等良好的宣传舆论氛围。

此外,还要让学生“知其然,更要知所以然”。说声“对不起”也是最常用的礼仪用语之一,它似乎有一种神奇的力量,能使人与人之间紧张的矛盾关系松弛下来,有助于我们与他人相处融洽,能让他人相信你,接受你,更能让自己亲近别人。

二、教师率先垂范。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就强调教师以身作则的必要性,他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陶行知先生一生恪守自己提出的“以教人者教己”箴言,始终严以律己。纵观古今中外,但凡著名的教育家,无一不以他崇高的人格力量而在世上树立起丰碑,成为“万世师表”。鲁迅先生说:“中国欲存争于天下,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立人”的意思便是要完善人的思想和文明修养。要完善个人修养,首先要致力于读书求学,完善自身的认知水平;认知到达一定水平,就有了明辨是非的能力;有了分辨是非善恶的能力,就要端正自身的心态,不违背自己的良知,努力使自己的一言一行都符合道德的标准,自己的修养便得到完善。这就是古人所说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学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也很容易受外界的影响。教师是学生直接仿效的对象,也是文明礼仪教育的主要实施者。教师的言行举止很大程度影响学生,因此,教师在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要树立良好的榜样。当学生见到老师问好时,老师也应该点头或招手向学生问好;当老师做错了,也敢于向学生道歉。这样的小节,体现出尊重学生,令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青少年礼仪篇(4)

历史的大潮滚滚而过,五四精神与日常新!历史已经证明,青年只有把个人前途同祖国命运、人民事业融为一体,才能让青春焕发出最耀眼的光芒,才能真正实现人生的价值。当前,*正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区第九次党代会的召开,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现代化生态型山水城区的美好蓝图,为全区青年大显身手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弘扬五四精神,投身*建设,正是当代*青年肩负的神圣使命。区委殷切希望,广大青年紧跟时代步伐,着眼于社会和自身发展的需要,把爱国热情转化为报效祖国、建设*的实际行动,把民主意识转化为推进民主和法制建设的自觉行动,把科学精神转化为投身科技创新、推动科技进步的巨大动力!

青少年礼仪篇(5)

下面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有请何市长作重要讲话(男)。

担任本次竞赛的仲裁分别是市环保局副局长蒋新志、市环保局副局长朱幸勤、团市委副书记苏勇。(女)

下面我来宣读本次竞赛规则:(男)

本次竞赛的题型分必答题(选择题、简答题),抢答题和风险题三种;必答题共分三轮进行,第一轮和第二轮为个人必答题,每位队员回答一题;第三轮为小组共答题,每个队一题,回答对了加分,答错了不扣分;抢答题和风险题可以选择,也可以放弃,答对了加分,答错了则要扣去相应的分数。队员在回答个人必答题时,其他队员不得提示;回答小组共答题、抢答题和风险题时,队员之间可以商量,然后推荐一名队员回答,其他队员可以补充。补充以最后一人为准,选手回答完要说“答题完毕”。必答题、抢答题的答题时间为一分钟,风险题的答题时间为三分钟。如最后出现两支代表队分数相同的情况,则进行加试题的比赛,采用抢答形式。比赛现场如出现争议,则由仲裁人员予以仲裁。本次比赛设一等奖1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5名。

第二轮完毕中间穿插观众题(男)

进行第三轮答题(女)

穿插观众题(男)

进行抢答题,答题前再次强调答题规则,在主持人读完题目,宣布开始后方可答题,违例将被扣去相应的分数。(女)

穿插观众题(男)

青少年礼仪篇(6)

下面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有请何市长作重要讲话(男)。

担任本次竞赛的仲裁分别是市环保局副局长蒋新志、市环保局副局长朱幸勤、团市委副书记苏勇。(女)

下面我来宣读本次竞赛规则:(男)

本次竞赛的题型分必答题(选择题、简答题),抢答题和风险题三种;必答题共分三轮进行,第一轮和第二轮为个人必答题,每位队员回答一题;第三轮为小组共答题,每个队一题,回答对了加分,答错了不扣分;抢答题和风险题可以选择,也可以放弃,答对了加分,答错了则要扣去相应的分数。队员在回答个人必答题时,其他队员不得提示;回答小组共答题、抢答题和风险题时,队员之间可以商量,然后推荐一名队员回答,其他队员可以补充。补充以最后一人为准,选手回答完要说“答题完毕”。必答题、抢答题的答题时间为一分钟,风险题的答题时间为三分钟。如最后出现两支代表队分数相同的情况,则进行加试题的比赛,采用抢答形式。比赛现场如出现争议,则由仲裁人员予以仲裁。本次比赛设一等奖1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5名。

第二轮完毕中间穿插观众题(男)

进行第三轮答题(女)

穿插观众题(男)

进行抢答题,答题前再次强调答题规则,在主持人读完题目,宣布开始后方可答题,违例将被扣去相应的分数。(女)

穿插观众题(男)

青少年礼仪篇(7)

中国是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礼仪文化源远流长。身为礼仪之邦的华夏子孙,礼仪修养应该成为每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生中广泛开展礼仪教育,是贯彻同志“以德治国”重要思想的具体措施,是加强学校德育实效性的重要切入点,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孔夫子曾说过:“不学礼,无以立。”就是说一个人要有所成就,就必须从学礼开始。英国哲学家约翰.洛克也曾说过:“礼仪是儿童与青年所应该特别小心地养成习惯的第一件大事。”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礼仪的重要性,要使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礼仪教育是不可缺少的内容。

当今的中学生将是未来建设的主力军,他们的礼仪行为如何十分重要。加强礼仪教育,不仅能有效地加强学校管理工作,而且更重要的是能够继承和发扬祖国的优良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具有理解、宽容、谦让、诚实的待人态度和优雅大方、热情友好、谈吐文明的举止行为。

二、如何加强礼仪教育

第一、必须先从青少年自身做起

首先,青少年学习“礼仪”要以学会尊重他人为起点。只有从内心尊重人,才会有得体的礼仪言行。“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说明只有尊重别人,才能受到别人的尊重和信赖,在事业上才能获得成功。同志一生鞠躬尽瘁,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贡献了毕生精力,但每次外出视察工作,离开当地时总是亲自和服务员、厨师、警卫员和医护人员等一一握手道谢。是尊重他人的典范,是青少年学习的楷模。

其次,学习“礼仪”要以提高本人自尊心为基础。正确的自尊心应具有待人谦逊、不骄不躁的品格。青少年学生在学会尊重他人时,自己也得到他人的尊重,自尊心在提高的同时,其内心的道德要求也在提高。初中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很多问题处一半懂不懂阶段,特别是待人、交往方面。培养青少年学生高尚的人格,养成自尊、自爱、自律的良好品德显得尤为重要。

再次,学习“礼仪”要重在实践。一个人的礼仪只能在言行中反映出来,不说不做就不能说某个人有无“礼仪”。每个人都要在理解礼仪要求的基础上,敢于在日常的言行中、平时的待人接物中展现自己文明有礼的形象。一些学生平时也知道要讲文明、懂礼貌,但在公共场合或遭遇到不很熟悉的人时,其“礼仪”规范就无法发挥,这是他们缺乏自信的表现。要教育青少年学生树立信心,要敢于展示一个有礼、自信、文明的自我,并且充分利用各种场合、机会去表现。

第二、教师是学生养成文明礼貌的指引者

教师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传播者,也是青少年学生养成文明礼貌行为的指引者,因此礼仪教育是教师教育教学的一项重要工作。这就要求我们做到思想明确,坚持德育为首,把教育学生学会做人作为德育工作的立足点,对学生的道德素质教育常抓不懈。

一方面,教师要有意识地把“礼仪”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内容进行安排,并根据各阶段的具体情况,制订详细的教育内容和要求,把教育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中。采取形式多样的形式,如召开主题班会、演讲朗诵会、座谈会、专题讲话等,加深“礼仪”观念。

另一方面,坚持正面教育与引导,教育和培养青少年学生继承和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道德。用《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礼仪常识等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并充分发挥现有的一些教学设施。例如黑板报、宣传橱窗等文化宣传阵地,大力宣传文明礼仪教育内容。根据班级实际情况,坚持每周一晨会讲话内容以践行“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为主线,有明确的主题,内容充实,能真正起到引起学生的共识,真正把指导学生敢于实践落到实处,从而自觉地规范自己的言行,逐步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

总之,教师在学生面前,要能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使学生在与教师的交往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在待人接物时,能注意礼仪规范,以良好的仪表风范为学生作榜样。

第三、校园文化对青少年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不仅具有对学生情感陶冶的作用,而且具有心理行为的制约作用。整洁、优美、生气勃勃的校园文化环境,发挥着强大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整个群体生活的规范力量,使在校园的每一个学生养成自觉规范自己言行的良好习惯。

第四、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

青少年礼仪篇(8)

[作者简介]曾长秋,中南大学政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礼”包括道德行为规范、文明行为规范、礼俗、礼仪、礼节、仪容、制度等,共同组成了社会文明的生活景观。礼仪属于德育范畴,是人们内在文化、艺术、道德、修养的外在表现形式,是人们用以美化自身、完善自我、修身养性、敬重他人的行为规范。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说明礼教不仅是个人的立身之本,而且是国家的治理之策。礼仪修养是现代文明人所必备的基本素质,学校教育理应正确对待古代礼教,吸收其精华,去除其糟粕,在理念、内容、途径、方法诸方面有所创新。

一、中国古代礼教的德育功能

“礼”起源极早,绵延极广,渗透极深。据《周礼・春官・大宗伯》记载,西周时礼分为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称为“五礼”。吉礼主要指的是祭礼,居五礼之首,是对天神、地祗、人鬼的祭祀典礼,是祈求福祥的仪式;凶礼主要指丧葬凶乱时举行的礼节;军礼主要指军事活动、竞赛活动进行时举行的仪式;宾礼指诸侯对王朝的觐见、各诸侯间聘问和会盟时的礼节;嘉礼内容比较复杂,大体包括饮食、婚冠,宾射、飨燕、贺庆等社会性内容。可见,五礼包含了政治生活、社会生活、家庭生活各个方面的礼仪规范,在社会秩序的构建中具有重要功能。《周礼・春官・大宗伯》说:“以凶礼哀邦国之忧”,“以宾礼亲邦国”,“以嘉礼亲万民”,把“礼”提到了治国安民的高度。

现存的礼书有《仪礼》、《周礼》、《礼记》,合称三礼。《仪礼》又称《士礼》、《礼经》,是讲各种典礼仪式的。《周礼》是讲古代官制的,是西周以来政治制度的总称。《礼记》是讨论礼制的,是关于礼学的论文集。孔子施教后,把礼作为一门主要课程进行传授。孔子对“礼”言传身教,一方面在于让弟子懂得一些礼仪知识,能在各种典礼仪式上当“司仪”;更重要的是教育弟子进行自我修养,培养“以礼治国”的能力。东汉学者郑玄为《小戴礼记》作了注解之后,《礼记》便盛行不衰,日臻成为儒家教育的经典。

对礼仪规范的学习,是西周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贵族子弟不仅要习知礼仪,而且在行礼之时,在仪容方面要遵照一定的要求。国学由保氏负责教“六仪”:即祭祀之仪、宾客之仪、朝廷之仪、婚丧之仪、军旅之仪、车马之仪。古人教习礼仪不单纯讲礼仪规则,而且要反复演练,经常参加典礼感受环境,逐渐内化为个人的行为和情感。同时,礼仪往往是无声的动作语言,如史书上所说:“礼者,圣人之所履也。”[1]社会政治生活中频繁行礼的实践,培养了中国人行重于言的礼仪心理特质。

古代礼仪除了“五礼”、“六仪”之外,对陈列、摆设、仪仗、服饰、座位、供品等,皆有讲究。《礼记・曲礼上》指出:“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辨争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因为“礼”是区别人伦关系的准则,明辨是非的标准,道德仁义的表现形式,教正民风的有效方法,所以各种礼仪运用于社会人生,“就能够达到长幼有别、三族和睦、官爵有序、田猎军旅有制、宫室器物有度、饮食宴飨有礼,所有一切都井然有序的目的。”[2]可见,古人对礼的德育功能有深刻认识。

对统治者来说,礼是治国的大纲。正如《左传・隐公十五年》所写:“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遵守礼制,就是敬德,敬德才能保民,通过教化,使老百姓陶冶情操,涵养德性,才能稳定社会秩序。清代学者凌廷堪更是说:“圣人之道,一礼而已。”[3]他甚至认为,上古圣王治理民众的方针,以及后世圣贤教育民众的方法,都可以最终归纳为“礼”这一个字上。此言虽不免偏颇,但的确道出了古代德育的重要功能。

对民众来说,恭、俭、庄、敬是礼教的主要形式。孔子在《礼记・经解》中写道:“恭俭庄敬,礼教也。”在西周时期,“礼不下庶人”,孔子打破这一传统,主张对一切人“齐之以礼”,以社会生活的公共准则约束自己,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孔子家语・贤君》记载了鲁哀公向孔子请教治国的方法,孔子认为除了要省力役、薄赋敛之外,还主张以礼教化百姓,使百姓远离罪恶,这就说明了“礼”在当时的政治地位和教化功能。

孔子说:“克已复礼曰仁”,说明“礼”与“仁”相通。“礼”是“仁”的外在表现,“仁”的精神要通过“礼”去表现、去贯彻。孔子德育思想的核心是一个“仁”字,《论语・颜渊》中记载了“樊迟问仁”,孔子回答:“仁者爱人。”就是出自内心深处的尊重、谦恭和亲热之情,对待他人富有爱心,而爱人之心由近及远,推已及人,层层向外推衍,就能从爱父兄到爱他人。孔子在《论语・泰伯篇》谈到“礼”的重要性,“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他认为,“礼”是各种执政行事的规矩准则、为人做事的尺度,人们离开它就会“疲劳”、“懦弱”、“动乱”、“伤人”。只有每个人都遵循礼节,社会才能井然有序,个人才能被社会认同,而且人们就能生活在浓浓的亲情之中,缔造和谐幸福的生活。

孔子认为,“仁”的基础是孝悌。孝是父母子女之爱,悌是兄弟姐妹之爱,都是处理家庭内部关系的行为规范。《论语・学而篇》称:“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要求人们做到:在家孝顺父母,出门敬爱兄长,出言谨慎,讲究信用,博爱民众,努力修养仁德。若还有精力,则去学习文化知识。用现代语言来解释,就是首先学做人,然后学做事。

孔子还提出恭、宽、信、敏、惠近仁,“仁”几乎包含了一切优秀的道德品质。孔子把“仁”看作人的本质,所谓“人者仁也”,人生意义就在于终身实践“仁”的道德,做一个道德完人。“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假如一个人须在自然生命与优良的道德品质之间选择的话,孔子认为应该选择后者。在孔子的思想中,人生总有那么一种使命感和责任感,生命才因此而显得崇高,才有一种生长和创造的力量。可见,“仁”的思想是中国历代知识分子的精神旗帜,涵养了一代又一代为仁爱理想而献身的精英人物。

二、礼仪教育与学校德育的关联

礼教造就了礼仪之邦,培养了儒雅的民众,使中华民族的声名远播海外,成为世界各国学习的典范。在中国历史上,道德教育与社会文化建设息息相关。通过深厚的礼仪文化营造去实现道德的教化,成为中国传统德育的一大特色。礼源于生活,首先表现为一种生活仪式,最后上升到伦理道德高度。仪式是“礼”的操作化和外显化,而“礼”的精神内核体现的却是人伦关系和社会秩序。古人提倡通过不断地加强道德修养,使行为处处符合礼的规范,才显得具有“君子”风度。“但是今天我们无奈地看到,中国人在礼仪方面的缺失与落后几乎令人无法再与曾经的华夏相媲美。”[4]

各级各类学校虽提出要重视礼仪教育,但现状仍令人担忧。近些年来我国虽然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学校却仍面对“应试教育大行其道”的现实。老师家长或是忽视礼仪的重要性,或是迁就学生的无礼要求与行为,许多独生子女由于家长的溺爱及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出现了自由懒散、金钱至上、贪图享受、不爱劳动、不敬师长、不孝父母、不关心集体和他人、无事业心和责任心等问题;一些青少年在待人接物和社会交往活动中不懂规矩,其言谈举止、仪表行为表现得不文明;还有少数人精神空虚、行为失范,有的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的歧途。学校的德育现状也不容乐观,从内容到形式难尽人意。主要体现在:德育泛政治化,多标语口号和抽象道理,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不重视实践锻炼。因此,许多礼仪专家痛心地呼吁,学校应当重视礼仪教化,充分运用礼教形式以增强德育的效果。

礼仪教育是学校德育的有效途径,应该对学生从小抓起,从小事抓起,使他们养成习惯,做到体貌兼习、行为美与心灵美相统一。孔子非常重视对学生日常行为的培养,要求学生衣冠整齐,走有走姿、站有站相、坐有坐态,做到彬彬有礼,温文尔雅。孔子还强调为人处世应诚实守信,遵循忠孝原则。“孝”属于伦理范畴,是指晚辈对长辈的恭顺态度,起着维系亲属感情,协调家庭伦理关系的作用;“忠”属于政治范畴,是指臣民对君主的恭顺态度,起着维护国家统治、协调社会秩序的作用。孝是一切德行的根本,是各种教化的开端,立德修身,以孝为先,才能上顺天子、下教百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爱护身体是行孝的第一步;依道行孝,幼年奉事父母,中年移孝作忠,晚年顶天立地,即完成了孝道的全过程。

作为传统礼教和忠孝原则的实施步骤,古代的青少年步入成年要举行成年礼,当时称作“冠礼”。这是古代贵族男子到了成年时要举行加冠的礼仪。行冠礼的年龄是20岁,仪式在宗庙里举行,由加冠青年的父亲主持。在行礼前三日,要用筮的方法进行占卜,选定吉日和选定来宾为青年加冠。到行礼的那一天,清晨就将一应物品准备好。行礼时由来宾把规定的服饰分三次加于青年,称为始加、再加、三加。始加时用黑麻布制成的缁布冠,表示该青年从此有了治人的权力;再加时用白鹿皮拼接而成的皮弁,表示该青年从此要服兵役;三加时用最细的麻布制成的赤黑色爵弁,表示该青年从此有权参加祭祀。加冠后,来宾用酒向青年表示祝贺。回来后,由来宾给他取一个“字”号。礼仪完成,已加冠的青年还要穿戴礼服礼帽携带礼品去拜官府或乡先生。从此,该青年就是成人了,家庭、社会按成人来要求他。

今天对青少年进行礼仪教育,也是有意义的事情。它有益于弘扬我国几千年来的优良礼仪传统,因为我国的礼仪文化有完整的体系和丰富的内容,不但给我们留下了宝贵遗产,而且对世界文化特别是我国周边国家产生了深远影响。作为炎黄子孙,我们有责任将其继承下来并发扬光大。礼仪属于德育范畴,并且是德育的重要内容和有效载体,蕴含着美育、健康心理教育、传统美德教育、人生成长教育、和谐价值观教育等内容。对处于成长期的青少年来说,学校通过多方面的礼仪教育,可以教会青少年为人处事的一般原则,培养他们彬彬有礼、温文尔雅的仪态和乐观豁达、健康向上的心理素质,训练他们善于合作、热心参与、善于交往、敢于担当重任的能力。礼仪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现代文明不可或缺的部分,从培养青少年基本的文明行为规范入手,教会他们规范自身的文明行为,培育高尚的道德情操,是适应素质教育和举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所以说,礼仪教育是德育的有效载体,是学校培养“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合格公民的重要措施和途径。

三、古代礼教对当代学校礼仪教育的启示

中国自古被称为“礼仪之邦”,注重礼仪和礼义,将之作为国家政治制度、纲常伦理、习俗民情的本色,是传统文化的一个特征;注重礼仪和礼义教育,主张“克己复礼”、“居仁由义”,则是古代学校教育和社会风俗教化的又一个特点。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礼乐文化,礼教具有工具性价值,能够指引人们按照正当的途径去满足自己的需要,也能够有效地化解人的需要而造成的相互冲突。由于“礼”是在封建社会中形成的,就不可能不打上封建社会的烙印,反映出封建社会的社会现实和思想观念。中国近现代以来,人们习惯地将两千多年反映封建社会特有的社会现实和思想观念的礼教,称之为封建礼教。遭到了人们几乎全面的否定和抛弃。对中国传统文化情有独钟的主席说过:“我们这个民族有数千年的历史,有它的特点,有它的许多珍贵品。对于这些,我们还是小学生。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继承这一份珍贵的遗产。”因此,我们不能把封建礼教都视为不合理的,虽然有些礼仪规范维护了封建统治,但其中许多方面在今天仍有合理性,如遵纪守法、爱岗敬业、尊老爱幼、孝敬父母、家庭和睦、礼貌待人等。我们有必要对古代礼教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不至于犯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的错误。

在学校开展礼仪教育,是使学生在掌握礼仪知识、养成礼仪行为的基础上,生成礼仪智慧,养成礼仪习惯。礼仪教育肩负着选择、传递、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使命,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新的时代礼仪。因此,学校有必要补上这缺失的一课。礼仪是需要教化的,学校要将礼仪教育列为明确的课程。目前许多学校开展了礼仪教育,但多在品德教育中作为一种渗透教育。礼仪的“教”并不是目的,它好比一种身体的道德,一种行为的伦理,一种社会生活的法规,本身能够体现出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只有长期践行并内化成青少年的道德修养,才是学校开展礼仪教育的目的。青少年是未来社会的建设者,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潜在力量,也是文明礼仪的践行者。因此,在学校中开展礼仪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同时,也希望礼仪教育关注和研究古代儒家礼仪教育的宝贵经验,借鉴和发扬礼仪教育的优良传统。

古代的礼仪教育对今天的学校德育具有诸多启示。由于礼仪教育是一种养成教育,应该在青少年的基础教育阶段进行,注意强调礼仪知识的掌握与运用;礼仪教育要想取得成效,必须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理解礼仪和礼义;礼仪教育既要导其言,又要导其行,必须纳入学校教育的总体规划之中,加强统一管理,做到在领导和教师的头脑中有位置,在工作中有计划和目标,并经常检查、总结、评比。学校应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合理地设置礼仪方面的课程。在学校开展礼仪教育,作为德育实践课程开设是必要的。因为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无论是领导者还是普通劳动者,乃至素不相识的旅游者,都要懂得一般性的现代社会礼仪知识。

当今,我国在精神文明和公民道德方面已面临着多元冲击和诸多挑战。要应对挑战,一个必然的路径就是对传统道德和文化内涵进行时代性重构。重构的重点除了培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精神以外,也要培养公民道德和文明礼貌习惯。这不但是当前我国学校德育的基础,而且应该是进行人的现代化建设的着力点。礼仪教育是学校德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不是一般的礼貌教育,而是一种修养道德、健全人格的教育。礼仪教育可以从多方面开展:如升国旗礼仪、课堂礼仪、尊师重教礼仪、友爱同学礼仪、仪表行为礼仪、体态语言礼仪、社会交往礼仪、家庭生活礼仪、文体娱乐礼仪、公益活动礼仪等。

在学校开展现代礼仪教育,是将道德教育生活化、社会化、实践化的有效措施和途径。因为道德教育不是空洞无物的说教,做到“明礼义、知礼节、懂礼貌”,是现代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这些素质需要青少年在学校中一点一滴地养成。学校要将班会、团(队)会、文艺演出、知识竞赛、征文活动、示范表演、参观访问等形式与常规训练结合起来抓,要牢固地构筑起民族精神教育的点、线和面相互支撑、联结的立体教育架构,搭建以青少年个体为圆心,逐渐扩展到家庭、学校、社会和国家的放射型教育格局。家庭是礼仪教育的重要场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应积极配合学校,把培养孩子良好的礼仪习惯视为重要的家教责任。教师也应主动与家长取得联系,形成合力。良好的社会环境会给青少年潜移默化的影响,学校对青少年的礼仪教育要与社会对公民的文明礼貌要求结合起来,在全社会形成和谐、文明的氛围。

――――――――

参考文献:

[1] (宋)司马光. 资治通鉴:卷192[M]. 北京:中华书局,2007:6052.

青少年礼仪篇(9)

中国古代成人礼

我国自古以来十分重视青年人的长成培养,成人节起源于中国,是青年人的成年嘉礼。男子为冠礼,女子为笄礼。表示男女青年至一定年龄,性已经成熟,可以婚嫁,并从此作为氏族的一个成年人,可参加各项活动。

古代的成年礼本意是为了禁止与未成年的异性通婚。冠礼是成年礼的一种高级和代表性形式,也可以说是对成年人婚姻资格的一种道德审、查。

冠礼即是跨入成年人行列的男子加冠礼仪。《礼记》云:“夫礼,始于冠”、“男子二十,冠而字”。对于冠礼非行不可,《礼记》的解释是:“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故冠而后服备,服备而后容体正、颜色齐、辞令顺……已冠而字之,成人之道也。”不行冠礼,则一生难以“成人”。可见从另一个侧面看到古人对青年后辈的期望。

冠礼从氏族社会盛行的成丁礼演变而来。具体的仪式是由受礼者在宗庙中将头发盘起来,戴上礼帽。由于要穿戴的服饰很多,包括冠中、帽子、幞头、衣衫、革带、鞋靴等,于是分为3道重要程序,分3次将不同材料制成、代表不同含义的帽子一一戴上。“三加”之后,还要由父亲或其他长辈、宾客在本名之外另起一个“字”,只有“冠而字”的男子,才具备日后择偶成婚的资格。

与男子的冠礼相对,女子的成年礼叫笄礼,也叫加笄,在15岁时举行,就是由女孩的家长替她把头发盘结起来,加上一根簪子;改变发式表示从此结束少女时代,可以嫁人了。中国古代十分注重此仪式。仪式主要涵盖了中国古代贵族妇女必须具备的四种德行:德――人生责任和家庭道德教育;言――名、字的使用规范和礼仪言词;容――穿汉服的基本礼仪和女子面妆术;功――女红和书法。

从公元前周朝到清朝前期,不管是中原地区,还是少数民族聚集地,都有几千年的“成人礼”文化,比如“冠礼”、“笄礼”等。

呼唤统一的成人节

自新中国成立后,《宪法》在法律上规定18岁为成人年龄,并赋予其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政治权利以及其他的民事行为能力,但对成人仪式没有规定。近年来,我国不少城市都在自发地举行成人仪式活动,我国少数民族中也还保留着古老的成年礼俗。

现代成人仪式的成长责任教育发端于上海。1993年,上海嘉定区黄渡镇在全国首创了18岁成人仪式。1996年,上海市下发了《关于在全市推广举办十八岁成人仪式活动的意见》,开始构建较为完整的步入成人的道德礼仪教育。

自此,这项活动形式被迅速推广到了全国。

现在在许多地方都已开展18岁成人节的集体仪式,在民间更多的是以家庭或家族为单位进行着。现在很多家长和年轻人都认识到成人教育的重要性,但我们国家却没有统一的成人节仪式。

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保留着成人礼俗。在日本,成人节是日本在一年中重要的节日之一。传统的“成人礼”是从中国宋朝时期传入的冠礼和笄礼中衍生而来的。1948年,日本立法规定,每年的1月15日为全国年满18岁男女青年的成人节,目的是要让青年意识到自己已成为社会的正式成员,并激发青年的自觉性和树立自信心。

韩国也一样继承发扬了中国的“冠礼”、“笄礼”构成自己特有的成人礼文化。

目前,全国各地都是按照自己的规定举办成人仪式,但全国没有一个统一的时间,全年每个时间都在举办,远没有像日本这样重视把成人节作为一个全国性的法定节日来对待。

统一成人节的必要性

目前,关于年轻人的话题层出不穷,但很多是负面新闻,远的不说,近的有“我爸是李刚”的叫嚣,“药家鑫激情杀人”及“其同门师妹不要脸记车牌”事件等等能震动整个社会的恶劣事件,还有官二代、富二代、小三、小四之类的话题在社会上满天飞。道德沦丧,是非不分等等都冠于当今年轻人身上。不可否认,一些青年的表现让人失望,从另外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青年道德层面上的缺失,所以设立统一的成人节是有必要的。

成人礼并不仅仅是一种形式,用一位家长的话来说,成人礼就是要让每个进入成年的青少年懂得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如何知书达礼。成人礼应该成为每个青少年的必修课,通过成人礼,让每个青年的思想得到洗礼,精神得到升华。

要让18岁的青年明白,18岁已经走近成年社会,就要确定什么样的理想信念;18岁的青年要明白不能用以往的思维方式看待生活;18岁的青年要负担起成人的义务,不能再在家长的羽翼下生活;要敢于面对复杂的社会,要做好将来就业的准备,服务社会。

青少年礼仪篇(10)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1) 09(A)―0022―01

礼仪是一个人文化修养和道德修养的外在表现形式,是做人的基本要求。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非常崇尚“礼仪”,号称“礼仪之邦”。礼仪教育对培养文明有礼、道德高尚的高素质人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礼仪教育是一种道德修养和健全人格的教育,在青少年心理与行为发展的关键时期,加强礼仪教育,对其形成健全的人格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礼仪教育的基本原则

1. 要以尊重他人为起点。礼仪本身就是尊重人的外在表现形式,只有从内心尊重人,才会有得体的礼仪言行,尊重他人是人与人接触的必要和首要态度。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说明只有尊重别人,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和信赖,在事业上才能获得成功。同志一生鞠躬尽瘁,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贡献了毕生的精力,他每次外出视察工作离开时总是和当地服务员、厨师、警卫员和医护人员等一一握手道谢。是尊重他人的典范,是青少年学习的榜样。

2. 学习礼仪要以提高人的自尊心为基础。自尊,即自我尊重,是希望被别人尊重、不向别人卑躬屈膝,也不容别人侮辱、歧视的一种心理状态,是人的自我意识的表现,并以特定的方式指导人的行动,是一种积极的行为动机,自尊应具有待人谦逊、不骄不躁的特征。青少年学生在学会尊重他人时,其内心的道德要求也在提高,所以,培养青少年学生高尚的人格,养成自尊、自爱、自律的良好品德显得尤为重要。礼仪教育可以作为动力和导向,在青少年学生的个体发展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3. 学习礼仪重在实践。一个人的礼仪只有在言行中才能体现出来,每个人都要在理解礼仪要求的基础上,善于在日常的言行和待人接物中展现自己文明有礼的形象。一些学生内心也知道要讲文明、懂礼貌,但在公共场合或者遇到不熟悉的人时,其礼仪规范就无法发挥,这是他们缺乏自信的表现。 要教育青少年学生树立信心,随时运用得体的礼仪言行,塑造自我良好形象,展示一个有礼、自信、文明的自我,并且充分利用各种场合和机会去表现这一点。

二、礼仪教育的实践探索

1. 结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针对学生言谈举止中存在的问题,从站姿、坐姿、步姿、鞠躬、问候、致意、接递物品等方面进一步规范学生行为。

2. 坚持正面教育与引导,培养青少年学生继承和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用《中小学生守则》《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学校编写的《学生在校一日常规》《学生奖惩条例》《礼仪常识》等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和养成教育,提高学生对文明礼貌重要性的认识,从而自觉地规范自己的言行,逐步养成文明的习惯。

上一篇: 内科护士工作总结 下一篇: 端午节放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