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全部知识汇总十篇

时间:2023-12-19 15:08:02

高中语文全部知识

高中语文全部知识篇(1)

关键词:高考语文试卷;语言知识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2-0238-01

首先,从题型来看,2011年语文知识类试题因其内容鲜活、视野开阔、形式多变成为各省市高考命题创新的新星。纵观今年19套高考试卷语用题,可以用生活和实用两个词来概括。一是考题贴近时代,靠近生活,让语文学习的现实情境更加真切。也更加注重语文运用能力的考查,考生发挥的空间较大,让语文学习的实用功能更加突出。语文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而扎实的语文知识基本功恰恰是检验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最终目的,因此今年各地的语文知识类试题在体现运用上显得更切实际,更有效果,也更加多样。

当然,语文运用部分的考查主旨是要考生展现自己综合运用语言的水平和能力,综合性应该是这个部分各种题型的基本特征。高考语文知识类试题应服从选拔的需要,从常模参照考试的特点出发,追求命题、测试的科学性、公平性。

语文知识类是有关语言的基本知识。因此高考语文试卷中的文学文化属于语文知识,不属于语言知识;而高考语文试卷中的文章阅读与写作属于语言的运用,不属于语言知识部分的考查。

由于高考语文试卷把现代文与文言文划分得泾渭分明,因此本文为清楚呈现高考语文试卷中的试题布局,把语言知识的考查分为文言文中的语言知识和现代文中的语言知识两大部分;文言文中的语言知识分为文言文中的词语解释、读音及句式三个部分;现代文中的语言知识又可分为汉字、词语、句子、标点符号四个部分。

通过对高考语文试卷中语文知识类试题的分析,可以看出新课标型试题、传统型试题、综合型试题这三种不同类型的出题方式,分别体现了不同的侧重点:

1、新课标型语文知识类试题更注重学生语文知识能力的考查,以最切合新课标的命题方式,达到检验学生能力的目的。

2、传统型语文知识类试题更注重夯实语文知识能力,以最直观最基本的出题方式,验证学生的基础能力,在教育引导的作用上一直目标明确,也颇有成效。

3、综合型语文知识类试题更加符合新课标突出学生能力和素质结合的要求,语文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将语文融入到生活中,突出考试的信度和效度。

无论形式如何,考试的目的在于为高校选拔出符合要求的高水平素质和能力的学生,《说明》中详细说明了考试性质: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是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高等学校根据考生成绩,按已确定的招生计划,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因此,高考应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所以考试充分的体现出其选拔性。

通过分析试卷的适切性得出对高中语文语言知识教学的反思及建议:

高中语文全部知识篇(2)

汉语言文学在促进社会进步、文明发展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作为党员领导干部,学好汉语言文学,将会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其全面进步和发展,因此,加强党校培训的汉语言文学教学,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党员领导干部的综合素质,确保党的先进性。

一、党校汉语言文学教学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模式较落后。

目前我国党校在进行党员领导干部的教育培训时,对汉语言文学的教学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在课堂上将知识点大量罗列,导致大部分学员在课堂上埋头记笔记,没有时间对上课内容进行思考和消化,思路无法跟上老师,无法对知识点进行透彻理解,影响课堂教学效率,偏离了党校汉语言文学教学的真正目的,对于党员领导干部综合素质的培养达不到应有效果。尤其是在当今社会主义市场背景下,对语言的运用能力是一个有用的人才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是党校对党员领导干部进行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根本目的。因此,党校的汉语言文学教学模式远远无法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必须做出一番调整和改革。

2.缺乏规范的考核方法。

目前党校对于党员领导干部在汉语言文学方面的考核模式,考题偏向于概念,是党员通过单纯地死记硬背就能够通过的,无需对知识进行深入研究和思考。这样的考试完全不能体现党员的真正实力,忽略了对党员素质的培养,与我国实行素质教育的理念完全背道而驰。而且这种考核的制度容易使党员对学习过程不重视,无法提高学员参加培训的兴趣和主动性。

3.领导干部不重视。

由于一些领导干部观念落后,认为抓住中心的工作就是全部,不重视对于干部的汉语言文学培训和自我提升,甚至有的人认为汉语言文学培训工作可有可无,以各种理由推脱,并且被派出去参加培训的人员认识不到位,根本无法提高干部的整体语言素质。某些领导干部人为削弱了党校汉语言文学培训的课程设置,这个问题尤其表现在一些主要领导身上,由于领导的重视程度不够,直接影响党校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工作,使得一些领导干部的文学能力得不到提高,影响工作的开展。

4.教学方法的单一性。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越来越需要的人才更倾向于能力型,语言的表达和运用能力更是党员领导干部必备的基本能力,党校对于党员领导干部的汉语言文学教学更应该注重培养党员的实际应用能力,但是目前党校汉语言文学教学方法比较单一,教师只是一味地灌输知识,对一些现代化的教学理念认识不足,教学方法无法紧跟时代的潮流,导致党员领导干部在课堂上无法提高学习兴趣,教学质量差强人意。

二、措施

1.改变传统的培训模式。

在党校汉语言文学教学培训时,摒弃“死记硬背”被动接受式的传统培训方式,而是要求教师在培训过程中,加强跟学员之间的互动,还可以应用向参观学习、社会调研、讲座交流、案例分析等多种多样的教学培训方式,集中党员领导干部的注意力,使党员领导干部对党校的汉语言文学教学培训感兴趣。另外,还要鼓励学员多涉猎一些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培训效率,使学员能够在培训过程中不断提高文学素养。

2.培训观念要创新,体现实效性。

在对党员领导干部进行汉语言文学培训时,要求培训教师不断解放思想,不断接触新的理念,从而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及时更新汉语言的知识、观念;培训教师要加强汉语言文学知识理论跟实践的联系,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党员领导干部的创新能力,使他们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使党员领导干部通过汉语言的培训,加强对职业素质的培养,能够以更健康、积极的心态投入到为人民全心全意服务的工作中,促进党员不断学习知识和技能,树立“活到老、学到老”的意识。在党校教育培训中汉语言文学的教师要不断学习新的理论知识和观念,不断创新培训方式,提高培训课堂教学质量,从而培养出更多更好的人才,使党员领导干部能够通过培训强化意识,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提高党员的综合素质,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三、结语

为了促使党员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对党员领导干部展开汉语言文学培训是一个非常好的措施,因此,要重视党员汉语言培训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并且及时解决,从而最大限度地促使党员通过培训提高综合素养,为人民提供更好的服务。

高中语文全部知识篇(3)

关键词:新课标语法修辞教学淡化

在中国语文教育界近十几年来 , 对语文工具性还是人文性的问题争论不休 ,教育部于 2001年、2003年先后颁布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明确指出语文教育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然而 , 语法在语文教学的地位也“几度沉浮”。语法曾经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 , 在 1955年 - 1958年间,语法教育做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与文学教育区分开来 , 实行了汉语文学科分科,可以说当时的语法教育在语文教育中的地位与文学教育并驾齐驱。可是后来,语法的地位又发生了动摇 , 随着汉语、文学分科的取消,语法修辞知识也就相应地削减了。近几年来 , 很多人认为 , 主、谓、宾 , 定、状、补等句子成分的划分在语文学习中 , 最让孩子头疼 , 从而大大削弱了学生对语文这么科目的学习兴趣 , 同时语法教学耗时多而收效小。语文教育界发出了要求“淡化语法教育”的呼声。

所以近期的语文教育在语法教育方面着重在语言文字的解释方面,并没有有计划的教给学生以系统的语言规律的基本知识 , 其结果是使学生缺乏严格的语言训练 , 在写作中形成语法、修辞、逻辑上的严重混乱,危害很大。

语文教学中的语法修辞知识不作为考试内容,可《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要求“了解基本的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语言上的难点;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法和修辞知识”。而我们的语文教学,相当多数的教师是围绕着中、高考“指挥棒”转,考什么就教什么,不考就不教。既然中、高考不考语法修辞知识,那么语法修辞知识就不教了,或者蜻蜓点水一带而过,或者干脆让学生自己看,教师则成了局外人。

窃以为,如此功利性的不负责任的行为,有悖于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新课程理念。为此,我们很有必要对“语文新课程标准”中的有关“语法修辞知识教学”的内容进行探究,以便深入准确地把握好其基本内容及其不足之处。

一、语文新课标背景下关于语法修辞的教学任务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阅读要求:“了解基本的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语言上的难点;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这明确提出了语法修辞知识的教学任务。语法修辞知识是语文知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文教育的不可缺少的环节。世界发达国家的母语教学课程标准中都把语法和修辞或语言技巧的学习列为重点内容,作为提高听说读写能力的重要手段。[1]

应该看到,一方面语法修辞知识,特别是语法知识给广大师生留下繁琐无用的印象,短时间内难以转变;另一方面,由于淡化语法修辞知识的结果,在题海战术中冒出许多不伦不类的语言测试题而招致语文学界的激烈批评。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我们可以得出答案:语法修辞知识一定要讲,但又不能讲得过多过细。一个没有语法修辞知识的母语教学,其科学性必然大打折扣,是不能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汉语语法学百余年,修辞学八十年,有很多研究成果可以转化为适合教学的知识内容。不过在目前形势下,要采取少而精、分散式、渐进式的随文学习,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附录”中的语法修辞知识要点(以下简称要点)由五部分组成,确定了教学内容和范围,也反映出语法体系的取向和特点。其中前四部分是语法,第五部分是修辞格[2]。

第一部分是词的分类,共分出十二个类别。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 量词、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叹词

第二部分是短语的结构。短语的结构分类简单易学而且概括性强,对于初学者来说由此入门非常适宜,像连动结构归入广义的偏正式,兼语结构理解为动宾套主谓都是可以的。至于介宾短语、的字短语、所字短语等粘附型结构, 在讲介词、助词等词类时可以介绍,这里也就不必列出了。关于分析短语结构的层次分析法,笔者的意见是可讲可不讲,对于一个中学生来说,能认识短语的结构类型就足够了。

第三部分是单句的成分。“要点” 列出的是传统的六大成分。这也就等于提示我们,单句是可以采用句子成分分析法的,句子成分分析法属于传统语法, 是非常适用于教学的。这种分析法在句子平面上一次分出六种成分, 可以清楚地显示句子的格局,学生在原句上就可以作加线分析, 非常简便实用。要理解一个句子, 找到谓语是至关重要的, 抓住谓语也就抓住了核心。

第四部分是复句的类型。复句教学仅限于二重复句,以此限制难度。通常阅读课文中三重以上的复句也不多见。在实际教学中,适当补充一些“要点”之外的内容应该是允许的,也是必须的。目的复句可以在因果复句中分出目的与因果,归入因果复句。复句分析采用加线的层次分析,再标上关系。

第五部分是常见的八种修辞格。比喻最常用也最复杂, 教学中应适当侧重。比拟辞格分为拟人和拟物, “要点”只列出拟人。夸张是语义上的,其余的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都是形式上有明显特征的,都是常见而且比较容易判定的。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语法修辞知识要点确实是简之又简,始终控制在最基本的常识范围之内。通过学习语法常识, 学生可以了解基本的词类、短语、单句、复句知识, 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分析阅读课文中的语言现象,理解其中的语言难点。通过修辞知识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常见的修辞方法,体会课文中的表达效果。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将语法修辞的知识应用于语文阅读课的实践,这样就使学生在学习理性知识的同时进一步培养巩固了自己正确的语感,而具备敏锐的语感也就为纠正语法修辞的错误打下了基础。这是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提出的发展语文能力,能主动进行探究式学习的思想完全一致的。

二、语文新课标背景下关于语法修辞的教学不足:

1、语文新课程标准背景下的语文教材编写中仍然体现了轻视淡化语法修辞教学的倾向

1.1、根据2003年颁布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我们可以看到“阅读与鉴赏”和“表达与交流”是作为必修课程,而“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选读”是作为选修课程,在七大板块中只有“语言文字应用”与语法教育有关,而且仅仅是作为选修科目存在的。[3]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虽然明确列出了语法修辞知识要点,但对于此项内容的评价体系也未建立,在各学段的教学目标中也未有分段的明确提及,仅仅只有识字量简单的标准而已。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对语法修辞知识教学无具体要求,只是在附录三给了个《语法修辞知识要点》,于是很多教师便将其作为不教语法的一个理由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中有关《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的解说:“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规律。”

“着重”“主要途径”“不宜刻意追求”只是强调了“实践”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性;而“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则点明了语文实践的目的——掌握规律,而语法不就是规律吗?

可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并没有否定语法教学,只是提出不要过于强调单纯传授语法知识的做法,不要脱离语境讲授和记忆语法规则。教师不要脱离语境去讲授语法,学生不要脱离语境去学习语法,这也应该是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一种理念吧。[4]

所以我们应该这样理解《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不要为教语法而教语法,语法的学习不能脱离语言的实践,要通过实践,发展听说读写的全面技巧。

1.2、在教材的编写上,我们可以看到义务教育阶段的课本无论是人教版(人民教育出版社)还是苏版(江苏教育出版社),在每一课结束后都有相应的研讨与练习,而在这些研讨与练习中大部分是文学内容,是对情感及个别字词的解释,极少涉及语法修辞内容。

自新课程改革以来,特别是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义务教育的教材出现了人教版、苏教版、语文版等多种不同版本,并且这些教材都把语法修辞等内容放在附录中,这种编排体系体现了课程改革对教材选编的要求,特别是有关语法等知识的要求,也体现了教材编写者的创新性。或许正是这种编排体系,使有些语文老师忽视或放弃了语法修辞知识的教学。他们认为,附录就是“附庸”,“附庸”就是次要的,次要的就是无关紧要的,当然是可教可不教的。因此在教学中对附录里的应用文、语法修辞知识基本不提,或蜻蜓点水式或走马观花式一提而过。殊不知完全曲解了教材编者的良苦用心,白白地浪费了教材资源。[5]

2. 语文新课标背景下的教师关于语文语法修辞知识的教学仍呈混乱局面

2.1、语文教师素质参差不齐,造成语法修辞知识的教学混乱。这里面有两个因素: 一方面, 根据教育部统计, 到2000年95%以上的小学教师、80%以上的初中教师、70%以上的高中教师学历合格, [6]这中间,包括各种教育学历。其实,中国目前大多数的中学语文教师学历与实际素质不符合;;另一方面,中国语文教育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逐渐轻视语法教育,所以受教育的中学语文教师在这方面知识极度匮乏。所以造成了老师自己都讲不清语法问题,很多中学语文教师都觉得语法教学让人头痛, 更何况是学生。

原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在每册的《说明》中,都明确注明各册教材“汉语知识短文安排在最后”,“学生结合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的实践随意阅读,不考试”。《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也在《教学评估》中明确指出:“语法修辞和文体常识不列入考试范围。”

于是,这些都成了教师不教语法的依据。殊不知,这些提法在现在的人教版语文教材中和《课标》中都已经消失。

2.2、 语法修辞知识争议较多。汉语的语法修辞体系较多,分歧也较大,解放后语法界有过几场大的讨论。如1955- 1956年关于主语宾语的讨论, 1957年关于单句复句的讨论, 近十年来关于析句方法的讨论。[7]现在中学教师头脑中的语法修辞知识和概念也是各式各样,这难免给中学语法教学带来困难。我们明白, 语言的使用是社会经济文化生活的主要条件,是每人每天所离不了的。学习把语言弄得正确,对于我们的思想精密程度和工作效率的提高都有很重要的意义,只有学会语法、修辞、逻辑, 才能使思想成为有条理的和可以理解的东西。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关于教材开发与管理中要求“.完善基础教育教材管理制度,实现教材的高质量与多样化”,“实行国家基本要求指导下的教材多样化政策”。

三、语文新课标背景下语法修辞的教学不能“淡化”

在新一轮的语文课程改革中,明确提出了“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知识的教学内容只是在课程阶段目标中稍有提及,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附录中简单列出了语法修辞知识的要点。“淡化语文知识”、“淡化语法”已经不是什么新鲜的名词了,现在的中学语文教学中已经没有系统的讲解语法修辞等语文基础知识的课时,那是不是就意味着学生没有学习语法知识的必要了呢?

笔者认为,基础的语法修辞知识不能“淡化”。语法修辞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言的组织原则和监控者,同时语法修辞与听、说、读、写有着密切的联系,是学生掌握语言的工具。过去,中学语文语法修辞教学只注重传授语法知识,而不关注学生语法能力的培养,机械地讲解语法术语,脱离了学生的实际生活与需要,使得学生怕学、厌学语法,而老师也觉得语法难教,语法教学的道路越走越窄。语文是母语教学,其目的就是要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语法是语言的一部分,语法修辞教学也是为这一目的服务的。母语语法修辞教学的目的有:

一是正确认识母语。语法修辞研究的语言的结构和使用规律,学生通过学习语法修辞就能正确的理解和使用语言,也就能正确的认识语言。语法和修辞、语音、词汇一样都是语言成其为语言的基本条件,学习语法修辞能够帮助学生认识母语,提高语言素养。

二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以提高听、说、读、写能力。孩童学习语言是从模仿开始的,在不断的实践中积累语言材料渐渐习得语言,学习语法修辞可以将零星的语言材料条理化、系统化,从具体的语言事实中归纳出运用语言的规律来,学生从而能够自觉地运用语法规则指导听、说、读、写等各项活动。

此外,学好母语语法修辞也是为学习外语做好准备。在我国,语法修辞教学是英语教学的重心所在,有别于英语国家的学生,我们的学生没有大的英语环境,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实际上是在母语语法体系的指导下完成的,要提高外语的学习效率就必须依赖一个良好的母语学习基础。现在中学的英语老师常常向语文老师抱怨学生没有掌握基本的语法常识以至影响了教学效果原因就在此。

中学语法修辞教学的对象是中学生,教学目的是培养运用语言的能力,这就决定了语法修辞教学的内容不同于描写语法和理论语法,其最大的特点就是教学性,所谓教学性就是教师易教学生易学,所选内容要做到“精要、好懂、有用”,重点突出,条理清楚。吕叔湘说过:“易教的大都易学。但是易学的不一定易教。有的东西要学生学起来容易,教的人要大伤脑筋,想出好办法”。这就对教师的教法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所以,语法修辞教学不能忽略,关键在于给她注入活水,这“活水”就是与生活相连,要有实用性。

一是呼吁重视并提高语法教学地位。我们呼吁提高语法修辞教学地位, 并不是说超过语文教育人文性, 而是在现有基础上提高语法教学在语文教育中所占比例,系统学习语法知识是有必要的。从教材的编排入手,加大语法知识量。

二是对教师进行系统的语法修辞教学培训。针对广大中学教师语法修辞知识薄弱这一点, 高校应当对其进行继续培训, 树立统一的语法修辞知识和概念体系。

三是“不考试”只是一种“淡化语法”教学的策略,是针对过去语文教学中纠缠于繁复的语法概念而忽视语言的生动运用而提出来的。在考试中不考的是语法概念的辨析、静态的语法分析,考的是在读写中渗透语法的真实运用。目前已经基本上形成以考查能力为主的命题指导思想,单纯考查知识的试题越来越少(占很少的比例)。例如中考试卷中“仿写句子”,就是考查学生语言的实际运用和真实表达。因此,“不考试”的提出,目的是将语文教学从机械繁复地肢解语言的训练中解放出来,引导教师关注生活、关注运用。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在义务教育阶段学习的基础上, 提出了建立语言文字应用选修课的课程目标设计。其中指出,要“联系语言文字应用中的现象和问题,阅读有关著作,尝试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作出解释了解语言文字法规的有关内容,增强规范意识,学会辨析和纠正错误, 提高语言文字应用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并且提出应“观察语言文字应用中的新现象,思考语言文字发展中的新问题,努力在语言文字应用过程中有所创新” 。

新课标选修课举例中也提到可以设置包括语法、修辞在内的专题课程。这等于在高中阶段再进行一个小的学习循环,一方面巩固义务教育阶段所学内容, 另一方面紧密结合语言运用实践在语法修辞方面介绍更多的理论知识,进一步提高这方面的能力。在新课标搭建的平台上,如何搞好语法修辞知识教学,需要广大教师和语文工作者集思广益, 科研攻关。我们应该认真吸取建国后五十多年来语法修辞知识教育的经验教训, 循序渐进,争取逐步合理化,而不是淡化语法修辞教学。

【参考文献】

[1] 周一民《新课标语法修辞知识解读 》 语文建设 2003年9期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2001.3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

[4] 秦训刚, 蒋红.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 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高中语文全部知识篇(4)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6-0107-02

一、全英文教学模式解读

1.全英文教学模式产生背景及意义。全英文教学模式是顺应发展的表现,也是新兴的国际教育热潮。全英文教学模式要求我国教育事业进一步加强国际间交流与合作,同时航空院校还要利用国际市场,加强人才培养与教育。不仅如此,航空院校还应该在教育内容和方法方面顺应国际发展的趋势和需要,培养具有国际合作意识、具备常规交往技能、适应国际间竞争的全方位发展人才。全英文教学是国内高校与国际对接、适应教育全球化做出改变的重大举措。

2.全英文教学模式内涵。全英文教学是指用英语作为教学专用语言并且作为上课传授知识的重要工具。旨在将英语语言作为教学主要用语,使学员在学习和理解航理相关知识,同时还可以掌握其他部分关联学科,不仅如此,学员还可以具有先进思考习惯,进而培养日后用英语作为主要语言与国外经验丰富者进行交流学习心得体会。授课教师在进行授课时,利用全英文教学模式,以现代教育理论为基础,英语是现代教育的基础理论学,它与现代教育具有直接密切联系,教师所讲授内容与其他语言形式直接关联,避免教学中存在英汉互换难以理解翻译。

3.全英文教学模式与普通英语教学模式对比研究。全英文教学中,学员可以更容易记住航理中的专业词汇。这种方式,提高了学员的英语应用能力。由此可见,全英文教学以普通实用英语和航理专业英语为基础的高等航理课教学模式。学员英语航理专业词汇水平可以在全英文教学中得到显著进步,但是全英文教学旨在学员航理学科知识能力培养。全英文教学可以提高学员英语水平,帮助学员增加专业理论词汇。

二、航理课程特点及教学现状

1.航理课程教学特点。航理教学是以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授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以理论模拟实验教学为主,重点强调“以在校学员为重点”、“以模拟实验为中心”、“以活跃教学为任务”,做到实践理论结合。在航理课教学中,授课教师应根据航理课的特点,以传达航理技能为主要目标,以学员轻松愉快学到航理知识为教学过程,把知识传授与技能和能力培养结合起来,增强教学内容已接受性。

2.航理课程教学现状分析。航理教学较为枯燥乏味,部分授课教师缺乏对学员学习状态关注,只是讲课向学生灌输知识,对学员精力不集中听课的现象不管不顾,甚至部分授课教师只在讲台上课,不关注学生学习状况。部分授课教师不能及时了解学员的自主学习情况,不适时予以帮助,也不鼓励学员积极询问,自习课效率低。部分课堂,授课教师只顾讲课,不给学员表达机会。长此以往,学员便失去了动脑积极性,习惯于被动接受教师知识。

三、全英文教学模式在航理教学中应用的优点分析

1.营造全英文学习氛围。全英文教学课堂要求教师全程使用英语进行授课。这就为学员创造了全英文课堂环境,通过此种方式可以培养学员听力和语言感觉,当前高校教学环境并不适合英语等非汉语类语言的学习,而全英文的教学可以给学员营造一个全英文学习氛围,学员进行航理课学习过程自身听力和语言感觉都会有较大提高。

2.培养学员英语能力。这种方法可以增加学员英文词汇量。英语学习方式包括读英文书刊、背诵英语美文以及听英文音乐等,培养了学员对英语理解和表达能力,并且逐渐习惯全英文的教学过程,授课教师使用英语教学,学员用英语进行交流体会。在学习过程中,学员必须在很短时间想到英语意思,将英语转化为汉语,进而理解教师要表达的意思。这样的教学模式有助于培养学员英语综合能力。

3.全英文教学课程与航理课关联性。如今,国内提倡高等院校学科关联教学,展开全英文教学。但每个人应该正确认识,即使在某些学科课程教学中开展全英文教学,但并不代表高等院校只注重英语而忽视汉语。高等院校开展全英文教学,应该考虑学科适合性,如航理课就需要进行全英文教学,这可以帮助学员尽快掌握英语,也可以顺利完成执照考试。在全英文教学课程的安排中,需要考虑全英文航理课与汉语教学的相关课程之间的互辅性。这就要求院校合理安排全英文课程的开设时间,在教学内容上,与其他相关专业课程互相配合,使课程体质建设满足学员学习的要求。

4.对不同水平学员一视同仁。调查研究,全英文教学中我们更需要对处于中下游位置学员加以关注,在各个方面缩小不同层次学员之间的差距,使用较好教学方法增加学员学习英语的热潮,作为授课教师,上述情况必须要做到。提高成绩方法主要靠教师在课上培养学员学习兴趣同时还应该给学员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全英文教学的质量。在某些时候,学员学习的兴趣与授课教师紧密相关。如果学员对授课教师具有较高兴趣,那么该学员在这一个科目上会学得相对较好一点。教师平时也要关注细节,要用爱心对待每一个学员。

四、全英文教学模式在航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1.全英文教学模式在航理教学中的重要性。现阶段,航空院校多数飞行学员需要出国接受飞行培训,这就要求学员在学习中打下扎实专业的英语基础,为进入航校学习做好准备。即便某些学员不出国培训,他们也需要掌握部分专业英语知识,若飞行人员英语方面达不到国际民航组织要求,同样无法进行航线飞行。航理英语基础不扎实,不仅影响未来工作,还会留下安全隐患。其次航线等级考试也需要英语,实施全英文教学对学员有巨大帮助。

2.利用网络资源教育学生。高校学员上网学习逐渐普及,以网络为渠道进行传播资料成为学员学习航理知识的重要途径。授课教师可以针对性地搜集一些与全英文课程有关的视频音频资源和资源广泛的学习网站,提高学员自主学习能力。如果有条件,授课教师还可以建立航理知识查询系统,便于学员查询专业词汇和专业知识。同步建设好全英文教学书刊,为学员学习航理知识提供好的学习氛围。

3.提供必要的教学书刊资源。在全英文教学课程开始时,学院必须选择合适的教材来让学员学习,并且随着教学时间积累,还要保证学院有属于自己的资料库,积累相关书刊和读物。全英文教材的选择要符合课程要求,如果学院具有自编教材能力,教材必须让大部分学员理解,注意做到统筹兼顾。授课教师必须要保证全英文教学课程基础理论系统、完整以及学科之间联系。在教学内容上注意学科之间关系,保证课堂效率和有序,展开一个框架供学员学习,掌握具体指示,培养学员课外阅读能力,逐渐让学员主动学习

4.寻找合适航理辞海并推荐给学员。使用全英文教学,学员在使用全英文教材或者阅读英文书刊时会遇困难,这会阻碍学员对全英文课程的学习,甚至会打击学习的积极性。尽管授课教师在课堂上会讲述一部分专业术语,但这远远无法满足学员学习知识时阅读英文书籍的难题。根据调查研究,授课教师应该尽可能为学员推荐实用且内容丰富专业航理词典。航理课程是一个新兴专业课,在授课过程中不断积累丰富词条内容,然后以电子稿形式下发到学员手中。从另一方面提高学员自主学习性,提高学员学习效率。

5.在全英文课堂尽量不使用汉语。课堂中教师必须尽可能使用英文教学,这样才可以锻炼学员的能力。在适当的时候使用汉语也可以提高学员学习效率,帮助学员对课堂的理解。在上课时,如果用英语讲解太过于复杂,反之用汉语却有相反的效果,此时授课教师应该使用汉语讲课;当遇到公式定理时,此时最好的方法就是用汉语讲课以增加学员印象,加深理解。教师评价学员时,可以适当采用汉语。教师要运用不同方法,使课堂内总是充满生机。

6.航理教学知识有层次。授课教师在航理知识教学中,对航理理论概念要适合大部分学员水平,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一些涉及操作技能的方面授课教师必须尽力全面讲解,让所有学员吃透。不仅要教会学员操作的原理还要教会学员操作技能,尽可能让学员有更深层次认知。并且教课应该由浅入深,先让学员对基础知识进行全面把握,然后进行深层次教学,层层深入,然后教师对学员水平做出综合评价,尽量让每一位学员都不掉队。

7.航理教师高水平。授课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知识水平才可以将航理较为简易地让学员接受。同时航理是一门综合课程,授课教师不仅要具备有扎实专业理论基础,同时也要有一定实际操作经验,只有这样,教师在授课时才可以准确表达、全面讲解,把握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给学员讲解理论知识,还应加强航空资料使用和分析。不仅如此,要做好航理课授课,教师需要不断丰富专业知识,明确授课目标,经常与学生交流,掌握学生对学科认识程度。

五、结语

航理课是一门综合实践性学科,利用全英文教学模式可以有效提高学员学习热情,同时全英文教学还对学员语感培养具有重要意义,这对出国学习飞行学员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各民航院校应该引进先进学习方法,积极引进外资,让学员理解全英文教学,改变现在高校教学方法,提高学员课堂积极性,让学员掌握更多知识,提高学员能力。

参考文献:

[1]马吉平.专业课全英文教学探讨[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4,(3).

高中语文全部知识篇(5)

一、通识教育的内涵

通识教育翻译自英文General Education,所以有时也会被译成“普通教育”或“一般教育”等。英国教育学家纽曼(John Henry Newman)在其著作《大学的理念》中提到,通识教育的目的是打开心灵,纠正它、净化它,让它能认识、消化、掌握、统治、使用其知识,给予它控制其才能的力量,具有应用性、灵活性,方法、批评的准确性,聪慧,谋略,举止,流利的口才。换言之,通识教育所追求的是“全人”教育,也就是通过学习,受教育者发掘自我内涵,实现自身价值,在智力、身心和品格各方面能协调、全面发展,成为对社会的发展有促进作用的人。就性质而言,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是所有大学生都应接受的非专业方向的教育;就其目的而言,通识教育旨在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社会的人和国家的公民;就其内容而言,通识教育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通识教育覆盖面广,涉及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与技术三大方面,但通识教育所强调的“通”是融会贯通的“通”,即不同学科的知识都能够互相通融,遇到问题时能够从比较开阔的、跨学科的视角进行思考,收集资料,与人交流合作,达到不同文化和不同专业之间的沟通。

二、教育生态学视角下的大学英语教学

按照教育生态学观点,大学英语教学体系是一个以大学英语教学活动为中心而构建的生态系统。这个生态系统由教学主体(学生、教师等)及其相应的教学环境组成。其中,教学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规范环境。自然环境是社会环境的基础,而社会环境又是自然环境的发展。教学的规范环境是指被社会普遍接受的、符合教学群体需求期望的教学规范、教学态度和价值观,也指教学要求、评估标准、课程的设置目标、教学理念、师生的认知观等。教学主体(学生、教师等)和教学环境(非生物因素)共同构成了一个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的具有物质、能量和信息传递功能的统一整体,这就是大学英语教学生态系统。它是一个蕴含着深刻的通识教育内涵的,以语言基础课程为中心,以普及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世界文化知识为目标的半人工、半自然的生态系统。

三、大学英语教学生态系统的通识教育内涵

大学英语教学生态系统的运行目标和功能都显示出大学英语教学是高校通识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大学英语教学生态系统的运行旨在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综合文化素养等。按照教育生态学的观点,这些目标要素都不是孤立的,它们之间存在着或者将会发生内在的联系。这些目标因子相互关联地组合在一起,构成一个具有逻辑关系的整体,成为完整统一的目标体系。这个逻辑关系就是,在我国目前的情况下,大学英语教学要注重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的培养,这是为了学生今后能用英语进行有效交际。仅仅这样还不够,大学英语教学还要使学生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这就必须同时重视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而考虑到人的全面发展,还要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这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使学生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成为一个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全人。另一方面,通识教育倡导学习者发掘自我内涵、实现自身价值和全面发展,成为对社会的发展有促进作用的人。由此可见,大学英语教学生态系统的运行目标实际上也是通识教育的最终目的。

1.大学英语教学强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按照教育生态学的观点,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如果学生只是对教学资源被动地、囫囵吞枣地接受,而没有对教学资源进行生态化地分解与吸收,就谈不上之后协助、配合教师对教学的生态资源进行再生产。大学英语教学极力倡导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因为自主学习是实现学生主动吸收和分解教学资源的基础。大学英语教学倡导以学习者为中心进行自主学习,就是要求学习者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对自己学习过程的监控、学习效果的评价和反思形成一套有效的学习方法和策略,提高语言学习的效率。语言学习所需要的不仅是例如刺激反应活动的一般大脑活动,而且是更高级的大脑活动,特别是创造性思维活动。英语学习的诀窍在于各种认知策略和学习形式的交替使用和有效调和。无论是在大脑将要抑制时及时地变换学习形式和学习方法,还是学习者对自己的认知策略的创造,都需要提高自主学习能力,而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培养起来的自主学习能力,将会被学习者迁移到其他任何学科和领域的学习以及生活中去解决实际问题,学习者学会思考,学会分析和解决问题,以此获取更多的知识。这真正体现了大学英语教学生态系统的通识教育内涵,而在高等教育阶段培养起来的有效学习的能力将使学习者受益终身。

2. 大学英语教学有鲜明的跨学科性和包容性,能拓展学习者的视野

教育生态学认为处于英语教学生态系统中的生命个体(教师和学生)也是开放的,不断与系统内部各因子以及系统外部生态系统进行着能量、信息和知识的交换转移。正是这种交换和转移使得整个大学英语教学生态系统生机勃发,而处于这个生态系统中的教学主体即学生,也源源不断地获取知识的滋养,从而不断发展和进步。众所周知,大学英语课程具有鲜明的跨学科性,这和通识教育强调学科知识融会贯通相一致。大学英语涉及众多的社会知识、世界知识、自然科学知识和人文科学。教学材料覆盖人物传记、社会、文化、日常知识、科普常识等,在提高英语听、说、读、写技能的同时,学习者同时也汲取了众多自然科学和人文社科领域的知识,将学习者带入了其他的学科领域,激发其对本专业以外学科领域的兴趣和探索,帮助其建立宽厚的知识结构。文科专业的学习者通过阅读自然科学方面的英语文章和报道,可以弥补其自然科学知识的不足,而理工科的学习者通过阅读人文社会方面的英语文章可以拓展其人文视野和思考深度。在挖掘专业领域才能的同时,对其他领域的知识有所涉猎,从知识整体性的角度出发,帮助学习者全面看待学科知识,理解专业之间相互独立又彼此影响的关系,能够灵活地学习,发现知识,创新思维。通识教育强调受教育者用包容豁达的眼光看待他国文化和本国文化。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的学习必然涉及文化的感知,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文化氛围,相异的文化氛围会引起误解和隔阂。多学一种语言,就是多了一种思维方式和视角,多了一种理解事物的方式。大学英语学习帮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和社会风俗习惯,了解不同地区人们的思维模式和言语表达方式,提高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有系统、有步骤地将英语国家的民族价值观、时间观、解决问题的方式等展示给学习者。高校通识教育要培养学习者的民族文化的自我认同,大学英语教学也要引导学生对本土文化和西方文化进行比较和反思,最终能公平地、包容地看待不同文化,培养学习者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摆脱狭隘自大、故步自封或者自卑崇洋、妄自菲薄的心理,形成正确的文化观、积极的价值观和世界观。英语课程的教学模式能提高学习者与他人的交流能力。通识教育首先关注的是人的培养,一个身心健康的人必定是能和他人有效沟通和合作的。能采纳他人的正确观点,发现自己观点中的缺点,或者有理有据地说服他人接受自己的观点。相较于其他课程的教学模式,大学英语的教学模式更加强调培养学习者的合作精神和协调能力。以听说课程为例,目前广泛采用的互动教学模式和任务型教学法都强调教师和学习者、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的互动合作。在互动的过程中会出现知识的汇聚、思维的碰撞、思想的交锋和情感的融合,学习者所收获的不仅是英语技能上的进步,还有表达能力、创新能力、沟通能力以及综合归纳不同观点的能力的提高,这些都是通识教育的目的和内涵所在。

3.大学英语教学的评估方式体现着人文关怀

大学英语教学是生态化的教学,其评价方式也是生态化和多元化的。所谓生态化和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就是指适当选择诊断性方式、终结性方式、形成性方式和其他评价方式分别进行组合,并形成科学完整的评价体系和实施方案,组织评价活动。大学英语课程的评估方式为形成性评估和终结性评估相结合的生态化的评估方式,重视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和每个发展阶段取得的成绩,而不以终结性测试的结果为唯一评价标准。以大学英语听说课程和读写课程为例,这些课程的评价尊重价值多元性,评价主体和评价对象多元化,比如强调学习者的自我评价、学习者之间的互评、阶段性学习成果的评价等,通过课堂活动的记录、网上自主记录、学习档案记录、访谈和座谈等形式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观察、评估和监督。这样的评估方式使学习者的眼光不再拘泥于学期终的分数,而是更多地关注自我的发展和成长。大学英语教学采用生态化的评价方式还将教师外部评价与学生内部自评相结合。传统评价方式要么侧重外部的评价,忽视了学生自我评价;要么侧重学生自我评价,忽视外部的评价,结果都有失偏颇。事实上,将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才能最大限度地保证评价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大学英语教学广泛采用的生态化的评价方式体现着通识教育强调的人文关怀,通识教育关注“人”的发展,关注将“人”一步一步培养成为“全人”,其首要目的不是将受教育者作为一个职业的人来培养,而是强调受教育者在不断的学习和探索中,发现自我和发掘自身的潜力,强调人发展的过程性。

四、小结

以教学生态学的观点看来,通识教育的内涵贯穿大学英语教学的始终,大学英语教学应进一步承担大学通识教育的责任。目前部分高校过分强调语言的工具性,这将极大地削弱大学英语教学的通识教育功能。虽然英语的工具性是绝大多数学习者在大学阶段学习英语的直接动机,但完全抛开语言的文化性而谈语言的工具性,并认为ESP(专门用途英语)是大学英语发展的必然结果,这种看法有待商榷。因为ESP中如计算机英语、会计英语、法律英语等,其本质还是专业教育。仅注重语言的工具性,将语言和文化割裂开来,语言不再是承载着广博的文化和丰富的世界知识,而是被局限在专业知识领域,学习者则少了一条了解不同专业学科知识和世界文化的重要途径。实际上,大学英语课程作为高校通识教育培养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仍旧有其强大的生命力。忽视大学英语这块阵地,再想有效开展高校通识教育的工作难度将会增大。

参考文献:

高中语文全部知识篇(6)

一、前言

今年教育部要求语文等部分学科要开始使用高考全国卷,争取明年高考时全部统一使用全国卷,这对于高中学生来说,影响非常大,而且对于语文教学也要求作出相应的改变。在这样的一个情况下,语文教学如何才能进行有效的调整,是语文教育的重要工作。这就需要充分了解全国卷的形式、特征以及规律,才能发现其与本省语文教学的共通点,从而实现二者的衔接。

二、高考语文全国卷的研究

从高考语文全国卷的类型来看,大致可以分为新课标全国卷I、II两种,一直以来江西等省份就使用新课标全国卷I,整体难度比较适中,而甘肃等省份使用的是新课标全国卷II,整体难度较低。根本本省的情况来看,使用新课标全国卷I的可能性较大,因此下文主要是对全国卷I进行分析。从试卷考点的角度进行分析,高考全国卷I主要由各大板块构成,其中诗歌鉴赏、默写以及现代文阅读等部分占了相当大的分值,且难度有所增加,例如默写并不只是考查学生的记忆能力,更强调考查他们的理解能力;从结构与层次的角度来看,试卷内容含有阅读题与表达题两大题型,这类题型主要是检验学生的文字运用能力。总之,整个试卷不是非常注重学生的识记考察,而是着重于考查他们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从写作题的角度来看,写作题紧扣社会的时事热点,择取的都是对社会具有重大影响的热点事件。该题型强调各学科间的联系,重视传统美德与精神内涵的传承,考查的是学生整体素质能力。

三、高中语文教学的对策

虽然以往各个省份所使用的语文高考考卷不一样,但是考查的重点基本是一致的,因此在使用高考全国卷后,各省高中语文教学模式不需要做出太大的改变。

首先,高中语文教师应当发扬原有的教学经验。全国卷与其它版本的语文高考试卷虽然有一定的差别,但是总体上没有太大的出入,因此语文教师可以继续采用以往总结的优秀教学技能,在注重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程度的基础上,重视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从本质上来说,各个版本的语文高考考卷的出发点都是为了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即使全国卷的题型与地方考卷的题型不一样,但是知识结构是一样的,全部都是围绕高中语文教学展开。所以,高中语文教师必须要注重学生对于基础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相对而言,全国卷比较注重翻新,各大题型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在整个试卷中并不是很注重考查学生的本土性东西,而是考查学生的思维灵活度,给予学生提供了很大的发挥空间,因此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开阔视野,不断丰富自身的知识结构。

其次,高中语文教师要学会根据形势作出改变,逐渐的完成教学的过渡与完善。在全国通过使用全国卷后,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虽然需要作出一定的改变,但是并不需要全部翻新,而是在原来的教学基础上进行适当的调整,使教学模式能够更加的适应教材。高中语文教师可在实践中一边探索一边转变,尽可能保持稳中有变,在当前的教学基础上重点攻破全国卷的疑难点问题。例如,在全国卷的几大考查板块中,诗歌鉴赏题的难度相对比较大,对于习惯地方自主命题的学生而言,一时难以适应,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应当重点对这一模块进行研究,加强对学生进行训练,实际教学中可以对重点案例进行分析,以此对学生进行指АM时,诗歌鉴赏题模块的内容通常都是择取学生不是很熟悉的知识,这就要求学生充分掌握语文教材的所有相关知识,不能只记重点,对于较为生僻的知识也要了解,这样才能在高考中从容的答题。而且题型有所偏向于主观性,并不是很注重学生考查学生的纯粹知识性,更加注重考查其对于问题的自主思考能力。

四、结语

高考语文全国卷具有较大的灵活性,给予了学生较大的发挥空间。总体上来看,虽然它注重考查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但是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因此语文教师要注重学生对于基础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继续使用以往总结的教学经验,但是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作出一定的改变,以便更快的完成教学的过渡与完善。

【参考文献】

[1]黄金萍. 整体稳中有变,着眼素养能力――2016年高考语文全国卷Ⅰ分析与评价[J]. 湖南教育(B版),2016,07:22-25.

[2]席作禹. 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研究[D].聊城大学,2014.

高中语文全部知识篇(7)

关键词: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双语导入;课程定位

Key words: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and Trade major;bilingual teaching;teaching reform

中图分类号:F740.4;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14-0152-04

0 引言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以下简称国贸专业)是一门涉外性极强的经济类专业。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国贸专业毕业生使用英语在涉外经济贸易政府部门、外贸企业、外资企业、国际货运公司、保险公司及相关行业从事进出口管理、贸易等相关工作。对该专业的学生来说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外语运用能力是必备的两项基本能力。因此,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教育中使用双语教学是培养社会需要的高质量涉外经贸人才的必要措施。

然而,不少学校在设置双语课时,没有组织双语课教师和专家对双语课的开设做调查和研究,因此课程设置和具体要求缺乏系统性。很多双语课教师没有系统的双语教学步骤和方法,不了解本门课程在整个专业课程设置中的地位,不清楚如何针对学生的现有外语水平和前后课程的衔接采取相应的系统性双语教学。因此造成该专业学生的双语学习达不到预期的培养目标,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还影响了专业培养质量。

系统性的双语教学是提高国贸专业双语教学质量与水平的一个重要措施,本文从国贸专业的双语教学定位、外语毕业标准、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材选用、师资配备和教学评价体系这七个方面的系统性进行研究与探讨。

1 国贸专业的双语教学定位

国贸专业是在整个经济类专业中是涉外性较强的一个专业,在实际工作当中必须使用外语来进行专业操作,对该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之一就是掌握熟练的外语和扎实的专业知识。因此对该专业的双语教学定位就不能等同于经济类的其他专业,必须具备自身的特点和要求,否则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

首先,必须明确国贸专业的双语教学是使用外语为基本教学语言来教授学生专业知识。语言是工具,专业知识是目标。语言和专业知识具备同等重要的地位。

第二、必须明确国贸专业学生的外语水平毕业要求应该高于经济类其他专业的毕业生,仅次于外语专业毕业生的要求。在专业外语的听、说、读、写四项能力上均应该达到熟练的标准。本专业学生的外语要求偏重于国际商务方面的实际运用,不要求达到外语系毕业生的翻译水平和文学水平。

第三、在整个课程体系上,国贸专业属于经济学科,学生必须具备扎实的经济学基础,因此在专业课模块开设的双语课不能和外语系商务英语专业的课程要求等同,而应该具备更强的专业性和操作性,充分体现本专业的特点。

2 国贸专业的外语毕业标准

虽然国家教育部不再规定大学英语四六级与学位证挂钩,但国贸专业的专业特性要求学生的外语水平不能和经济类其它专业毕业生等同,外语水平不够的毕业生将无法胜任本专业的工作。然而,由于目前缺乏对于专业毕业生外语毕业水平的一个标准和要求,造成不少学生放松对自己的外语要求,本专业的四六级过级率大幅下跌,不少学生在上双语课时也不按照教师要求认真预习专业词汇,对双语课采取排斥态度。学校对双语课教师的要求与测评一般都较为严格,但对学生却没有具体的要求,这样容易造成双语教学中“教”与“学”的失衡。因此笔者认为根据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特点,设定科学合理的毕业生外语毕业标准有利于提高本专业毕业生培养质量,更有利于提高双语课的教学质量。

由于在大学英语课程的考试和双语课程的考试中,试卷的出题和评分均由本校教师来进行,其难易程度各异,无法达到一个全国统一的衡量标准,不利于用人单位的识别。故建议采用一项全国统一的且能得到全社会认可的考试作为本专业毕业生的外语毕业水平标准。四六级仍旧是一个具备可行性的选择。

3 国贸专业的系统性双语课程设置

在国贸专业的教学计划中,课程分为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技能课、选修课和实践课五大部分。合理的双语教学课程设置是系统性双语教学极为重要的一步。在实施本科四年的课程设置时,必须对专业的知识结构做出合理的整体性规划,并在课程体系中根据专业需求安排双语课教学。因此,在设置双语课时应该采用循序渐进、凸显专业性和可操作性这三大原则。

3.1 公共基础课部分

进入双语课学习的学生必须达到一定的外语基础,否则会严重影响双语课的教学效果。如果学生单词量和外语基础太差,双语课教师势必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来翻译专业课内容,这样不但会影响教学进程而且还会限制专业课的深度,会给双语课的教学带来极大的难度。因此在正式进入双语课教学之前的课程设置上必须要有一个准备阶段。这个准备阶段就是公共基础课部分的大学英语教学阶段。

在公共基础课部分的教学计划中,大学英语的听、说、读、写这四部分的学时数和学分都将近占到这一部分的50%。作为双语教学的前期基础课,大学英语的开设学期为第一学年和第二学年。我们建议这一部分的期末考试以大学四、六级模拟试题为试卷模式。国贸专业的教学必须打好英语基础,才能做好迎接双语课教学的充分准备。

3.2 学科基础课部分

国贸专业隶属于经济学,学科基础课的理论知识性较强,本专业学生要构建自己完整的知识结构必须以经济学为基础。本阶段的课程设置要求学生掌握牢固的学科基础知识,没有扎实的学科基础知识,学生在进行双语课学习的时候就会遭遇外语和专业的两难困境,容易造成学生畏难厌学的情绪。

学科基础课部分不建议大量开设双语课,大多数课程还是应该以中文上课为主,以便给学生打下坚实的专业理论基础,为下一步的专业技能课做好专业知识的铺垫。但是学科基础课中的《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本身就源自西方的《经济学》,教师可选曼昆的英文版《Principles of Economics》部分章节和案例来作为辅助阅读材料,曼昆的原版教材作为世界最成功的经济学教材之一,分析了大量经济社会的现实案例,学生非常爱读。在以中文为主的教学中辅助加入这样的英文阅读资料,能引起学生对阅读原版经济学著作的浓厚兴趣,也为下一阶段的双语教学做好铺垫,让学生有循序渐进进入双语课堂的准备。

3.3 专业课部分

专业课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中是实践操作性较强的课程,基本都会需要使用外语作为基本语言工具才能进行运用。因此如果在师资力量充足的情况下,这一部分80%的课程均可开设为双语课,这是经济类其它专业的专业课无法比拟的。例如《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市场营销》、《国际金融》《国际结算》、《国际物流》、《国际商务谈判》、《国际商务单证实务》、《国际商法》等课程均可根据课程性质和学生外语的提升情况选择采用初级阶段、中级阶段或是高级阶段的双语教学模式。

这一阶段的双语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学习使用英文来掌握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该阶段双语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核心内容是专业内容,外语是作为一个学习工具和学习手段。这一阶段的双语教学对教师的要求比较高,需要教师具备较强的外语语言能力,同时又有较强的专业知识,还要懂得教学技巧和学生心理学,这样才能带领学生克服心理上的语言障碍,让学生带着兴趣并付出双重的努力来学习使用外语去掌握专业知识。在周围都是中文的环境中要做到这一点确实不容易,需要教师和学生都付出双倍的努力。

3.4 选修课部分

体现国贸专业双语教学最高水平的部分就在选修课部分。由于学生的外语水平和努力程度不一,专业课的双语教学部分为了保证所有学生都首先能掌握牢固的专业知识,不至于因为语言的问题而连专业也没有学好,教师是无法100%运用外语课件和外语授课语言来进行教学的,但是这样就无法满足部分尖子生的双语学习要求,也无法培养出更高质量的国贸专业双语毕业生。因此,为满足这部分学生的精英化教学需求,对有兴趣、并且外语能力达到要求的学生,应该给予在选修课部分开设全英文的双语专业课教学。由最好的双语教师开设小班进行全英文的双语教学。这部分学生的学习成效也将在学生中起到良好的示范效应,并带动专业课双语教学的整体学生学习热情。

3.5 实践课部分

在实践课部分,要求学生在校内的仿真化模拟操作课上根据模拟工作环境使用英文,在校外全真化的工作实践中检验自己的专业技能和英文运用能力。实践课部分的英文运用,将让学生在毕业前有机会检验自己运用外语进行专业工作的水平,并根据检验情况调整并弥补自己的学习,以便在正式迈出校门时能达到一个合格的国贸专业毕业生的水准。

4 国贸专业的系统性四阶段双语教学法

双语教学不同于常规教学,它是用英语来讲解学科内容。教师能否采用恰当的、系统性的教学方法对教学效果将产生重要的影响。同时,教师要明确以专业为核心,以英语为工具的教学目标,切忌不能把双语课上成是英语翻译课。根据多年的双语教学经验,和对500多名学生及多位高校双语课教师的访谈和调研,我们提出国贸专业的四阶段双语教学法。

准备阶段:在大学一年级和二年级强化大学英语教学,以通过大学四、六级考试为检测标准。通过对学生听说读写的训练,做好下一阶段双语教学的准备。

初级阶段:在大学二年级和三年级的部分学科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中采用以中文教材和中文教学为主,核心概念和简单表述采用英文,部分阅读材料采用英文原版资料。这部分的英文教学在30%左右,让学生在牢固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开始对双语学习产生兴趣,并开始进入双语学习的状态。

高中语文全部知识篇(8)

我国对外贸易的飞速发展,对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不仅要具备高水平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国际视野和高水平的专业外语学习与应用能力,因此,不少高校都在尝试不同形式的全英文教学改革与实践。然而,全英文教学涉及到教学观念的更新以及教学内容的调整,不应以牺牲专业知识和时间为代价,成为专业教学改革中的点缀和陪衬。因此如何从理论和实践上定位全英文教学、把握教学环节设计、评价全英文教学课程的教学效果,从而为高校的全英文教学改革提供有效的实施方案,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一、国际贸易全英文课程教学环节设计要考虑的因素

(一)基于学生英语水平的教学时间和授课对象选择

学生专业基础知识和英语水平的参差不齐是全英文教学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问题。如果不加选择的要求一个专业的所有学生都接受全英文教学模式,往往会给相当一部分学生带来学业压力和心理负担,导致专业知识的吸纳大打折扣。这时可考虑按照学生英语水平、学习能力等方面的相对差异性进行班级划分,对具备较强知识学习能力和英语学习兴趣的学生率先进行全英文课程授课,其它班级学生可以采用旁听形式逐步介入教学过程。

一般来说,国际贸易全英文教学的对象可以设定为大三以上的本科学生,这类学生经过前两年的公共英语学习已经具备了英语四级以上的基础,对相关专业知识和术语已经通过前面的必修课程有了一定的了解,可以更好地用英语理解专业知识,思考这些知识如何用英语表达,从而解决学生思维方式由汉语到英语的转变。

(二)国际贸易课程内容的渐进性

国际贸易课程内容的设置不能一味强调全覆盖,课程设置应以专业知识的掌握为主要目标,在学生可接受的范围内进行教学内容和学时的设计,以保障学生英文学习和思维的适应过程。国际贸易全英文课程以选修课为主,正式授课前应更加注重课前辅助材料的学习以及授课过程中启发式和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应用,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浓厚兴趣和强烈欲望,鼓励其独立思考,发现并提出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运用原有知识形成举一反三能力,锻炼其创造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三)全英文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当前高校承担全英文教学的师资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本土和“海归派”教师;二是海外专家及外籍客座教授。但是,海外专家全英文授课需要大量的经费支持,并不适用于全英文教学的全面推广,必须通过校内教师的全程参与和学习提高来有力推动全英文教学师资队伍的全面建设。而华人学者通常具有国内学习的背景,便于结合我国外贸实践及中国学生的教育背景和学习能力开展课堂教学和课后交流。

二、国际贸易全英文课程教学环节设计

(一)教学内容的选择

国际贸易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如下五个部分,每个部分的教学内容需要根据学生的专业水平和综合能力进行选择:

第一部分主要以时间顺序介绍影响国际贸易的典型历史事件,激发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同时,运用详实的数据和案例介绍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分类,有助于学生独立阅读世界贸易组织、联合国贸发会、经合组织等国际组织的报告和互联网资料。

第二部分运用微观经济学分析工具重点介绍传统贸易理论(包括绝对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赫克歇尔俄林理论等)和新贸易理论对于贸易基础、贸易所得与贸易模式的理论解释。

第三部分从产业组织角度分析了贸易成本、产业地理集中效应及生产的国际分工理论。

第四部分结合世界贸易组织和我国相关法律规定详细分析了关税与非关税措施、反倾销、补贴与反补贴等偶发性贸易措施以及上述贸易措施在我国的实施情况。

第五部分从经济一体化的角度介绍了世界贸易组织及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重点介绍了欧盟及我国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实践。

(二)教学内容的组织

教学内容将根据授课对象的不同选择相应的章节,建议安排方式如下表:

授课章节 授课对象 建议

学时

1 HISTORY OF INTERNATIONAL TRADE 本/专科 2

2 BASIC CONCEPTS OF INTERNATIONAL TRADE 本/专科 2

3 BASIC CLASSIFICATIONS OF INTERNATIONAL TRADE 本/专科 2

4TRADITIONAL TRADE THEORY: GAINS FROM SPECIALIZATION 本/专科 6

5 NEW TRADE THEORY 本/专科 4

本科 2

7 GEOGRAPHICAL CONCENTRATION 本科 2

8 INTERNATIONAL FRAGMENTATION OF PRODUCTION 本科 2

9 TARIFFS 本/专科 4

10 NON-TARIFF MEASURES 本/专科 8

11 CONTINGENCY TRADE MEASURES 本科 6

12 GATT AND WTO 本/专科 2

13 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本/专科 2

总计:本科44学时,专科32学时

三、国际贸易全英文课程教学效果评价

国际贸易全英文授课的效果评价主要从学生“英语学习能力提高”、“专业知识掌握”、“书面考核和课堂交流”、“学生综合建议”四个方面展开。“英语学习能力提高”侧重从国际贸易专业英语学习和思维能力的角度判断全英文授课对于学生英语学习能力的教学效果;“专业知识掌握”从国际贸易课程基本知识、实践技能和国际前沿知识掌握方面考察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评估;“书面考核和课堂交流”用于对比分析在国际贸易课程考核方面,学生更愿意采用书面模式还是课堂交流;“学生综合建议”用于了解学生对进一步开展英文授课的意向以及中文进行知识点辅助学习的合理性。

基于多年的国际贸易全英文课程教学经验,从学生的反馈来看,学生普遍认同全英文授课对于专业英语学习和思维能力有所提升;而相对书面考核而言,学生更愿意使用英文在课堂上与老师进行直接交流;绝大部分学生认为先通过中文学习相关知识点,有助于英文授课的学习效果,并希望多开设英文课程进行学习。总的来说,渐进性全英文课程教学的模式可以更好地提升整体教学效果,具有较好的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高中语文全部知识篇(9)

中图分类号:G642.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9-0032-02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日趋发展,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国家急需一大批既精通专业又擅长外语的复合型、创新型、国际型高级人才,从而与国际化科技发展接轨。为了造就这样高层次的人才,在高等学校开展双语教学就显得尤其重要。[1]目前,双语教学已成为国家加强新时期高等教育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教育部要求国家重点建设的高等院校在3年内双语基础课和专业课占所设课程的比例不小于10%。目前,我国已有近百所高等院校开展双语教学的实践,但是,由于办学层次、教学方针、教育环境等差异,双语教学目前还没形成一套科学、完整、高效的教学模式,因此,各高等院校都在积极探索适合本学校本专业的双语教学方式。[2]本文依据笔者多年的双语教学经验,谈谈目前双语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对提高双语教学质量的一些建议。

一、双语教学的重要性

语言本身是一种人际交流的工具,是不同地域文化交流的渠道,更是人类认识外部世界的工具。掌握一门外语,就是掌握了了解另一种文化的途径。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知识无国界,但是语言却有国界,因此,现代教育必须加强外语教育,而高校的双语教学就是加强外语教育的一种切实可行的教育模式。所谓的双语教学是指高等院校的部分专业课或专业基础课在选用教材时,采用国内外一些具有代表性和先进性的非母语编写教材,并在授课时采用两种语言(母语和外语)进行授课的一种先进的教学方式。[3,4]双语教学的重要性在于:

第一,双语教学可以全面提高学生非母语的“听、说、读、写”能力。目前,在校大多数学生外语水平参差不齐,并且大多数学校都是应试教育,学生可以通过各种外语考级提高英语水平,而实际的英语应用能力却并不高,尤其有些学生连日常的外语交流都无法进行,“聋哑外语”普遍存在。因此,有必要开设双语课程,尤其是专业课的双语教学,在学习专业技术知识的同时,还可以全方位提高学生的外语水平。

第二,双语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外语应用能力。对于非外语专业的学生,学习外语的主要目的是掌握一种语言工具,并利用这种语言工具获取国际上先进的相关专业技术知识和先进理念,与此同时还能阅读外文文献、利用外语获得本学科的先进知识,这就是外语应用能力。

第三,双语教学的开展也有利于提高教师的外语运用能力,从而使教师有能力学习国际上最新的专业知识,增加教师的专业知识积累,对提高教学质量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二、双语教学的现状

双语教学是以除母语之外的另一种语言作为教学语言的教学方式,它肩负着既要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又要提高学生的外语水平的双重任务。这是一种全新的授课方式,因此,在实践中探索完善这种教学模式时,肯定会存在一些不可避免的问题,并且由于各个专业的学习模式和教学方式不同,那么相应出现的问题也会各有不同。下面,就笔者在双语教学过程中遇到的一些主要问题进行总结分析。

1.师资问题

首先,能够承担双语教学的教师必须精通本专业的学科知识,同时,能够熟练地利用除母语之外的语言条理清晰地讲授本专业的知识,因此,这种全新教学模式对教师的外语水平要求很高。目前大多数专业教师的外语水平还不能完全满足双语教学的要求,在专业课的教授过程中常会由于语言描述不准确而造成学生对所教授的专业课知识不理解,因此影响了学生对专业课知识的掌握。如选用外语专业的教师讲授专业基础课,他们的专业理论水平又达不到专业授课的要求。其次,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双语教学对教师的教学方式也提出了挑战,在教学过程中,没有成熟的教学模式作为参考,大多数双语课成了“满堂灌”,只有教师一个人在讲,学生又不能够全部听懂、理解,从而导致学生厌学情绪严重,对专业知识掌握不好,教师教学难度加大,教学质量严重下滑。

2.学生问题

双语教学不但对授课教师的外语水平提出了高标准,对学生的外语水平也提出了较高要求。目前,学生的外语水平参差不齐,一方面,很多学生对外语兴趣不浓,纯外语授课的专业课不被接受,导致部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也失去了兴趣,课堂反应迟钝;另一方面,外语水平好的学生,对专业课的知识吸收得很好,课堂反应活跃,当教师为照顾外语程度相对较差的学生多讲细讲时,这部分学生又会觉得浪费了他们的学习时间。这样就会出现由于学生外语水平的差距较大而使课堂反应呈两级分化的现象。

3.教材问题

高中语文全部知识篇(10)

中华民族是一个拥有几千年灿烂文华的文明古国,其诸多优秀文化是通过文言文记载和传承的。我国中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规定在中学阶段教授学生文言文,初高中语文考试大纲明确了文言文在中、高考中所占的比重及学习所要达到的能力层次:这都充分说明了文言文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笔者从事高中语文教学12年以来,每接手新一届学生时,最头痛的就是文言文教学。在初中时,学生已经开始接触并学习文言文,但一进高中学生似乎把初中所学的文言文知识全部忘光了。比如讲到粤教版必修一《诗经・卫风・氓》中的“将子无怒,秋以为期”时,学生依据注释,知道“将”是“动词,请、愿”的意思;但一问到“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的“将”是什么意思时,大家则一脸茫然。实际上,后一句的出处《木兰诗》是初中的必学篇章。一方面,初中所学知识是高中知识的基础,另一方面,高中所学知识是初中知识的扩展和延伸。在高中文言文的教学问题上,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知识脱节”的现象呢?

事实上,不论是国家课程标准还是广东考试大纲,都明确了学习文言文的必要性。《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规定,初中生能“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1]。《2014年广东省初中毕业生语文学科学业考试大纲》明确规定“9.理解浅易文言文中常见文言词语的意思。10.翻译浅易文言文中的句子。11.理解浅易文言文的基本内容。12.领会浅易文言文中作者的写作意图”[2]。前者明确了初中文言文学习的基本要求与基本方法,后者明确了初中文言文考试的基本范围与基本内容。值得注意的是,“浅易”二字如何界定,我们发现中考考查的文言文篇目主要来自课内。就广东省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文言文考查而言,文言文必考课内篇目,选考课外篇目(2014年除外)。

这种情况势必会误导教师、学生在复习时猜题押宝,即文言文复习时,老师会在全面复习课内文言文的基础上,依照近几年中考考查的课内文言文篇目,筛选出几篇所谓重要的文言文篇目,要求学生一字不差地把文章的译文死记硬背下来。如此这般,学生只会成为纯粹的考试机器,而课程标准中规定的文言文的积累、能力的培养就只能是空谈。文言文学习的应试化加剧,必然使得学生文言文的字词句篇、语法、修辞等基本知识欠缺。

与此同时,《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明确规定,高中生能“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3]。初中文言文教学实际上违背了课程标准的要求,这势必对学生高中阶段的深入学习造成不利的影响,这样看来初高中的文言文教学存在严重的脱节和断层。要扭转这一局面,就必须搭建初高中文言文教学的桥梁,即初高中文言文教学应该有一个合理的衔接。

结合从教经验,研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7―9年级的教材[4],比较2013年至2014年“广东省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语文试卷,笔者在做“初高中文言文教学的衔接”工作中作了探讨:

首先,初高中语文教师要从根本上树立明确的初高中文言文教学衔接的意识。其一,建立“大语文”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大语文”观虽然很早就已经提出来,但实际上一般的老师没有真正实践,我们要明确“大语文”教育就是全方位、多角度、终身的、大众的、普及教育,而不是以选拔少数人为主的精英教育。这就要求初中文言文教学不能局限于教参,不能让学生简单地强记翻译。因此,上课时,教师要把时间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对文章的个性化理解,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及时归纳总结,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其二,初高中语文教师要主动在教学实践中探讨衔接的具体办法。初中教师应该熟悉《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对文言文的教学要求,高中语文教师亦然,并有意识将初中教学与之衔接;初高中教师要熟知初高中文言文的教学内容,比如初、高中语文教师要熟悉高、初中的语文教材;初、高中语文教师要常常互相交流,到高、初中听课,更直观地了解彼此的教学方法等。

第二,要对中考的文言文考试方式进行改革,严格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检测学生在7至9年级文言文的阅读能力。比较2013年与2014年的“广东省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语文卷”,一个最大的变化是将以前的选考――课外文言文阅读,移至必考的范围。这应该是出题者从初高中教学的衔接角度做的重要改革尝试。很希望这样的探讨、尝试一直继续下去。

第三,在整个义务教育、普通高中教育过程中,重视文言文的诵读。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又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文言文教学作为语言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感的培养很重要,反复诵读是培养良好语感最有效的途径。

可是在初高中的文言文课堂中教学,教师为了抓紧时间讲解各个知识点,学生为了记录繁多的笔记,鲜有朗朗书声。早读时间的朗读,学生把主要精力用在考试大纲中要求背诵的篇目上,更有甚者,很多教师、学生直接将文言文背诵转化为默写,文言文的朗读少之又少。

事实上,在文言文朗读中,我们可以更真切地体会到文章中的意境美、音韵美,更能把握作者在文章中间传达出的真挚情谊。比如学习王羲之《兰亭集序》时,“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在读的过程中,我们似乎和作者一样沐浴着暮春的暖阳,随他一道享受良辰、美景、赏心、乐事的心旷神怡,不由乐在其中。文章中对偶句产生的音韵美,离开了朗读,也无法体会。

因此,初、高中教师要明确,文言文教学要求学生能够把一些东西读通,读得很顺畅,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感受。周振甫先生在《怎样学习古文》中讲到自己曾“向张元善老先生请教,问他小时怎样读书的。他讲的跟章锡琛先生讲的差不多”:“立体的懂,它的关键就在于熟读背出,把所读书的全部装进脑子里。假如不是熟读背出,把所读的书全部装进脑子里,读了一课书,记住了多少生字,记住了多少句子,这只是点线的懂”[5]。如何达到“立体”的效果呢?这就要求教师努力创设美的、贴切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情感,让他们大量熟读、背诵经典文言文,学会尽情朗读,读准字音,读出文言文的抑扬顿挫,读出文言文的文义,进而把握课文基本内容,筛选出课文的相关信息,最后让他们真正融入到古人的智慧中。

当然从“大语文”观出发,诵读的训练不应该只停留在课堂上,学生家长应该引导孩子从小诵读国学经典。笔者从2014年开始与其他家长结伴组织了“传统文化亲子读书会”,让家长和孩子一起读国学经典,到目前为止已经读了《弟子规》、《三字经》、《孝经》、《论语》、《大学》等,正在读《笠翁对韵》。当然孩子们对读的书几乎完全不懂,孩子们不问,我们就不讲解,我们相信读了若干年之后,他们一定会“豁然开朗”。笔者听说惠州市部分小学早读也会安排学生读国学经典,真是让人欣喜,希望更多的小学、更多的老师能认识到诵读文言文的重要性。

第四,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继续完善初中语法知识的教学。语法知识的缺失往往是造成高中语文教师进行文言文教学困难的最直接的原因。《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初中生“随文学习语法知识”,每册语文教材后附录了现代汉语基本的语法知识。但是因为语法不在考试的范围之内,加上语法知识比较枯燥,教师不愿教,学生不愿学,这样初中的语法知识教学就形同虚设。一般的高一新生分不清词性,不会划分句子的成分,教师讲解词类活用、文言特殊句式,他们只能如听天书。另外,从“大语文”观考虑,初中也应该强化语法知识的教学。

第五,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重视课内文言文基础知识的积累。因为高考的文言文选自课外,有些教师和学生就认为在课内文言文上不值得下大工夫。但事实上高考的知识点还是课内向课外迁移,也就是说,学好课内文言文,注重课内文言基础知识的积累,就能解决课外文言文所涉及的考点。落实好课内基础知识是做好高中文言文教学行之有效的途径。其一,首先要系统复习初中学过的语法知识。德国实验心理学家艾宾浩斯[6]发现,人们在学习中的遗忘是有规律的,一般人们遗忘的进程很快,并且先快后慢。学得的知识在1天后,如不抓紧复习,就只剩下原来的25%。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的速度减慢,遗忘的数量减少。进入高中,学生有必要系统复习初中学过的语法知识。当然这个复习不是单有语法的理论知识,还应适当配有初中学过的语言环境;语法知识的巩固要贯穿在高中文言文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即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继续复习、加强对语法知识的运用。

其二,不断强化学生的归纳意识,提高文言文的理解能力。在初中积累的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自己归纳总结的学习习惯。比如,在学习粤教版必修二的《兰亭集序》中三处“修”时,学生应该结合文中的例句,将他归纳总结在笔记本上:1.修禊事也(修禊,一种消除不洁的祭礼);2.茂林修竹(修,长、高);3.况修短随化(修,长)。但到这还没总结完整,还要回忆初中所学:4.乃重修岳阳楼(修,修建、修造)。这之后学生可以借助《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等工具书学习“修”的其他义项:5.参为人矜严,好修容仪(修,修饰)……如果在高中学习过程中,学生坚持如此积累,就定能将文言知识活学活用,课内课外自如迁移,文言文理解能力自然增强,教学效率也能得到提高。

笔者认为通过以上方法,高中文言文教学一定能更加有序、有效地开展。

虽然认识到了初高中文言文教学的断层现象,也做了探讨,可实际上笔者苦于无初中教学经验,以上看法肯定有不成熟和错漏的地方,请专家和一线教师多多指正。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2014年广东省初中毕业生语文学科学业考试大纲[M].广东:广东教育出版社,2014.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九年级上下册[Z].广东: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5]周振甫.周振甫讲怎样学习古文[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上一篇: 科学养猪的技巧 下一篇: 医学超声基础知识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