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方法汇总十篇

时间:2023-12-10 16:34:00

纺织方法

纺织方法篇(1)

目前,国内研究者主要着眼于吸湿发热纤维产品的加工工艺,还没有针对该类产品吸湿发热性能检测方法的研究,更没有相关的检验方法和标准。因此,为了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对市场上吸湿发热类纺织品进行质量监督,有必要对这种测试方法进行探索和研究,并建立相关的标准,以满足实际检验的需要。

1原理

吸湿发热是利用发热纤维较强的吸湿性能捕捉空气中含有较高动能的水分子,将其吸附到纤维表面,使水分子的动能转变为热能,从而达到发热的作用。因此,根据纤维这一特性,将一定面积的试样干燥后,放置在较高湿度且温度一定的试验箱中,记录其随时间变化的情况,以此反映其吸湿发热性能。

2试验

2.1试验仪器

2.2试样准备和干燥

(1)试样准备

每个样品至少剪取 0.5 m以上的全幅织物,取样时避开布端2 m以上,纺织制品至少取一个单元;从每个样品上至少裁取3 块试样,裁取试样至少距布边 1/10 幅宽,试样尺寸为(20 ± 1)cm ×(20 ± 1)cm,试样应均匀排布,各试样都不在相同的纵向和横向位置上,并避开影响实验结果的疵点和褶皱。

(2)试样干燥

将试样前后对折后,再左右对折,折拢好的试样共 4 层。将折拢好的试样放入称量瓶中,再将称量瓶放入烘箱(烘箱温度(105 ± 2)℃)内干燥至少 4 h。烘干后,盖上瓶盖迅速移入干燥器中冷却至少 30 min。

2.3试验步骤

2.4试验结果分析

为了比较 2 种不同面料的吸湿发热性能,选用市场上某品牌吸湿发热内衣面料和普通内衣面料,吸湿发热内衣面料成分为:棉 37%,兰精木代尔® 25%,聚丙烯腈 20%,维勒夫特纤维 13%,氨纶 5%。普通内衣面料的成分为 100% 棉。根据试验方法进行检测,做出其温度时间变化曲线图。

面料的吸湿发热过程主要有 2 个温度变化阶段:首先是其在吸湿过程中放热,温度逐渐升高,在 4 min左右达到最高值;在其吸湿达到饱和后,由于面料与周围环境存在温度差,面料的温度逐渐下降,随着时间的推移,试样的温度逐渐接近环境温度而达到平衡。

根据以上测试数据比较,品牌内衣面料比普通面料更易发热,但目前,国内外对纺织面料的吸湿发热性能还没有统一的评判标准,上述测试结果基本体现了面料在吸湿发热过程中的温度变化过程,也可以看出不同纺织面料的吸湿发热性能存在一定的差异。

为了分析该测试方法的重现性,笔者选择了 6 种样品。

分别按照上述的方法进行吸湿发热性能测试,计算其最大温度升高值和平均温度升高值,并且每种样品按照同样的方法测试 3 次,根据 3 次的测试结果计算标准偏差和变异系数CV值。

以上 6 种试样在吸湿发热试验中最大温度升高值和平均温度升高值的标准差均小于 0.2 ℃,变异系数小于 8%,由此可见,这种织物吸湿发热性能测试方法的稳定性和重复性较好。

3结论

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较准确地测试不同面料的吸湿发热性能,其结果体现了面料在整个测试过程中的温度变化情况,此外,该试验方法的重复性较好,成本低,操作方便。可用于织物和服装生产厂家或检测机构在产品吸湿发热性能方面的评价及质量控制。

纺织方法篇(2)

中图分类号:G642.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1-0085-02

1 课程定位

高职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的目的就是改革和改善教学方法和手段等,让“教、学、做”融为一体,整合教学内容,以学生为主,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纺织检测》课程的目标是帮助学生在熟悉纺织材料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掌握纺织贸易相关工作岗位中所涉及的纺织品检测知识和技能,成为有特长的贸易人员,从而能在日后更有利地从事纺织品贸易相关工作。

本课程以学生的职业能力训练为中心,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项目任务作为载体,实行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根据历年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纺织品方向的学生主要从事两种工作岗位,一是纺织品外贸业务员,二是纺织品送检员。对于业务员来说,在工作中涉及到的纺织品检测相关的职业能力,主要体现为面料分析的能力,包括对面料成分的鉴别、对面料结构的分析及工艺的分析等。对于送检员来说,在工作中涉及到的纺织品检测相关的职业能力,主要体现为对送检项目、流程以及检测报告的熟悉,具体是对一些常规检测项目,如机械性能、服用性能、染色牢度检测,以及各个主要检测机构出具的检测报告的熟悉。另外,无论是纺织外贸业务员还是送检员,在飞速发展的现代信息社会,还应当具有自我完善、自我发展和不断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

2 课程教学中重点需解决的问题

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主要侧重于培养高素质技能型的专门人才。这个培养目标就要求老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应该本着理论知识有效、必需和够用,重点是培养学生的能力,融合“教、学、做的方向来进行课程改革。与本科院校的学生相比较,高职高专的学生基础知识较薄弱,学习的主动性相对比较弱,这就增加了授课老师授课的难度,需要授课老师积极主动引导学生,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主动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该课程在授课过程中普遍存在一些问题,如:

2.1 理论讲授为主

纺织检测是实训下性比较强的一门纺织类专业课,用人单位在招聘纺织业务员或检测员的时候要求有一定的实操能力。而传统的课程教学中,教师多数采用讲授式教学方法,以教师主讲为主,学生参与较少,学生学完该课程之后,却很快遗忘,更不要说独自实操训练了。

2.2 教材较老

以前该课程用的教材是本科教材,而且有的教材比较陈旧,又加上近几年国家和各类纺织检测标准修订的较多,所以在一定程度上老教材已经不能更好的适用高职院校的纺织类专业的学生使用。

2.3 “理+实”教学效果不佳

“理论+实验”教学方式效果不佳,理论与试验训练结合的不紧密,学生普遍认为理论教学过于死板和老套,而且偏难,学生动手能力较好,他们相对来说比较喜欢做实验,但实际上实验的效果不太理想,因为学生不能很好地将理论与实训结合,实际解决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较弱,且创新能力也差。

3 教学方法改革

3.1 教学实施策略与方法

本课程的实施策略与方法是以学生为主,以职业能力为中心,以职业项目或活动为导向,重点是注重学生的能力目标,以项目教学法为主,以具体的任务作为载体进行能力训练,从而达到该课程的教学目的。纺织检测是本校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纺织模块)的专业课程之一,本课程的能力目标是学生可以正确识别纺织品、正确分析面料和规范操作纺织实验仪器。为了可以达到这个能力目标,对该课程进行了剖析,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以国标为基础,通过实际的纺织检测项目来训练学生,了解学生对纺织检测的掌握情况,并在项目训练中穿插纺织品或面料的各项检测方法和分析技巧等知识性内容,达到“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目的。

3.2 具体实施方法举例(如表1)

3.3 教学方法特点分析

《纺织检测》课程教学中,将课程内容分解成五大模块:课程认知、织物分析、机械性能、织物服用性能、生态性和纺织品色牢度,每一模块又分解了几个任务,结合纺织企业和纺织外贸岗位的需求情况,项目中各个任务 “仿真化”贯穿在课程教学内容中,以实操实训的职业特点为背景,对模块的项目和任务进行分配,并通过分组的形式,学生进行任务操作,从而完成各个任务和项目。在课程教学具体实施过程中,采用分组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能够实时参与到每个项目的每个任务中,及时运用所学的基础知识解决实际中的问题,学以致用,教学做同时进行。

4 课程考核方法

4.1 课程考核方法

《纺织检测》课程在实际教学中根据模块进行评分,在课程结束时采用综合模块考核和评分的方式。如表2:

4.2 说明

形成性评价,注重课程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学习态度和各类作业情况进行的一种评价;总结性评价,又叫事后评价,是指在教学活动结束之后,对学生进行的一种综合能力的评价。

本课程采用百分制考评,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按照一定比例进行评分。

5 教学效果预测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整合了企业用人单位对纺织人才的技能要求等内容,并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组织的纺织纤维检验工(中级)的职业考证相结合,体现“课证结合”,培养一些纺织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帮助学生在熟悉纺织材料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掌握纺织贸易相关工作岗位中所涉及的纺织品检测知识和技能,成为有特长的贸易人员,从而能在日后更有利地从事纺织品贸易相关工作。

参考文献:

[1] 袁利华.纺织品检测“课证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学理论,2011(03).

[2] 袁利华.浅析纺织综合实训课程与考证结合的教学模式[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2(09).

[3] 黎少仪.高职院校《国际结算》课程教学改革探析[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6).

[4] 柯贵珍.纺织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环节考核方法探讨[J].纺织服装教育,2012(04).

[5] 郭玲.高职院校实训主导型课程改革探索――以社会医疗保险为例[J].职业时代, 2009(04).

纺织方法篇(3)

近年来各种功能性纺织品层出不穷,各面料供应商都在想办法开发更新更好的功能性布料,而各服装企业也乐于宣传功能性的卖点,还有很多的功能考核没有明确的标准规定和技术指标,也有相当一部分虽然有测试方法但是没有合适的建议指标。这方面的要求比较零散、复杂,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简单梳理下这方面的一些要求,供广大企业参考功能性考核这方面的内容。

1 已有明确标准评定的功能项目

有一些功能性项目因为本身有国标测试方法,并且有明确的适用范围和技术指标要求,因此使用起来比较清晰。

1.1 吸湿速干性能

这个是考核纺织品吸湿能力以及快干能力的一个性能指标,市面上很多的吸湿排汗布大多涉及这个功能。国标有两个评定标准可供选择:GB/T 21655.1―2008《纺织品 吸湿速干性的评定 第1部分:单项组合试验法》[1];GB/T 21655.2―2009《纺织品 吸湿速干性的评定 第2部分:动态水分传递法》[2]。这两个国标评定标准都是考核吸湿速干性能的技术要求标准,明确规定了测试的方法细节以及指标要求。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产品特点来选择合适的考核标准。无论选择单项组合法还是动态水分传递法,都要求纺织品必须通过洗前洗后的各项有关吸湿性能、速干性能指标,才能宣称为具备吸湿速干性能的纺织品。该项目标准适用于针织、梭织,而且有成熟的技术指标要求,可以供企业进行监控。

1.2 免烫纺织品

免烫对于纺织品来说并非一个新的功能,很多纺织品在衬衫、礼服裙等产品上,就要求具备免烫性能,方便维护。因此国家亦有国家标准GB/T 18863―2002《免烫纺织品》[3]作为技术要求标准,规定这一类的纺织品应该达到的技术要求。主要的考核是针对布面洗后起皱级差、接缝处洗后起皱级差进行考核。同时还对甲醛、强力等有所要求。企业在选择这个功能宣传的时候,应该满足此国家标准的技术要求,同时宣传上可以明示该标准以及明示产品属于免烫纺织品,但是可能随着洗涤次数增加效果会有所降低。

1.3 防静电纺织品

冬季的衣服很多喜欢采用防静电的纺织品作为面料,而考核静电性能的标准方法也有很多,目前比较多企业选择的是GB/T 12703.1―2008《纺织品 静电性能的评定 第1部分:静电压半衰期》[4]。该方法可以通过考核纺织品的静电半衰期,从而评估达到的等级,分为A级、B级、C级。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选择宣传的等级以及考核技术要求。企业可以选择在吊牌上明示测试方法标准以及质量等级的方式,宣传自身的防静电功能。

2 特定产品标准功能性要求

部分功能性要求是来源于特殊产品的产品标准中,这一类指标往往仅仅针对的是该类产品标准所特指的产品,不一定适合于其他纺织制品的考核。但是针对适合范围的产品,应该选择对应的产品标准,通用的技术要求和功能要求都按产品标准执行,比如保温率、抗菌性能、吸湿发热等。

2.1 保温率

该功能来源于保暖内衣,FZ/T 73022―2012《针织保暖内衣》[5]有明确的技术指标要求保温率达到30%以上。引用的检测方法是GB/T 11048―1989《纺织品保温性能试验方法》[6]。若为保暖内衣,可以选择这个技术指标。若为其他纺织品,由于GB/T 11048―1989已经作废,可以按照新版标准GB/T 11048―2008[7]来考核克罗值以及热阻,参考制定企业要求。

2.2 抗菌性能

来源于FZ T 73023―2006《 抗菌针织品》[8],声称具有抗菌功能的针织品可以按照此行标进行技术要求考核。根据产品耐洗水的次数,分别可以达到A级、AA级、AAA级几个不同的技术要求级别,同时还对产品的环保性提出要求,要求抗菌织物洗涤一次后抑菌圈宽度D≤5mm。若企业生产其他的纺织品具备抗菌性能,可以参考执行。

2.3 吸湿发热性能

来源于FZ/T 73036―2010《吸湿发热针织内衣》[9],针对具有吸湿发热的针织内衣提出的功能技术要求。该行标要求具备吸湿发热针织功能的织物,升温值要大于4℃;同时30min内平均升温值要大于3℃。 由于也是仅仅针对具备该性能的针织织物,其他纺织品暂时没有合适的对应指标,企业可以参考制定企业要求。

3 其他功能性项目与技术指标建议

除了上述罗列的一些既有产品标准和技术标准完整要求的之外,还有一些功能性项目是没有对应的产品标准以及技术考核要求的,但是却有检测方法,因此在宣传的时候很多企业对于如何监控也比较迷茫。笔者在这里列出一些测试方法和参考技术指标建议,依据的还是现有国家标准,企业也可以根据自身需要制定企业标准或者内控指标。

3.1 拒水性能

类似宣传防泼水、防沾水等常见功能。梭织类纺织品可以参考GB/T 21295―2014《服装理化性能的技术要求》中的技术要求,按照测试方法标准GB/T 4745―2012《纺织织物 表面抗湿性测定方法 沾水试验》[10]进行试验,达到沾水等级不小于4级。其他类纺织品可以参照或者自定要求。

3.2 耐静水压性能

类似深度防水、防雨、防暴雨等高级防水性能。梭织类纺织品可以参考GB/T 21295―2014《服装理化性能的技术要求》[11]中的技术要求,按照测试方法标准GB/T 21294―2014《服装理化性能的检验方法》[12]进行试验,达到防雨功能耐静水压不小于13kPa,防暴雨不小于35kPa。

3.3 拒油性能

在防油防污功能服装较常用。梭织类纺织品可以参考GB/T 21295―2014《服装理化性能的技术要求》中的技术要求,按照测试方法标准GB/T 19977―2005[13]《纺织品 拒油性 抗碳氢化合物试验》进行试验,达到拒油等级不小于4级。其他类纺织品可以参照或者自定要求。

3.4 易去污性能

梭织类纺织品可以参考GB/T 21295―2014《服装理化性能的技术要求》中的技术要求,按照测试方法标准FZ/T 01118―2012《纺织品 防污性能的检测和评价 易去污性》[14]进行试验,达到易去污等级不小于3~4级(本白及漂白可降低半级)。其他类纺织品可以参照或者自定要求。

4 总结

功能性是纺织品一个重要的表征方式,也是越来越受到广大生产者、消费者的关注。不同的功能性有不同的要求和测试方法,作为生产者都应该认真了解有关的标准要求和按照规定生产,以控制好产品的真实功能质量,才能提供真正符合消费者要求的功能性纺织品。功能性的测试要求和标准将不断扩充,目前已有的资料可供企业参考,相信日后将有越来越多的新的标准和测试方法来满足行业的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 GB/T 21655.1―2008 纺织品 吸湿速干性的评定 第1部分:单项组合试验法[S].

[2] GB/T 21655.2―2009 纺织品 吸湿速干性的评定 第2部分:动态水分传递法[S].

[3] GB/T 18863―2002 免烫纺织品[S].

[4] GB/T 12703.1―2008 纺织品 静电性能的评定 第1部分:静电压半衰期[S].

[5] FZ/T 73022―2012 针织保暖内衣[S].

[6] GB/T 11048―1989 纺织品保温性能试验方法[S].

[7] GB/T 11048―2008 纺织品 生理舒适性 稳态条件下热阻和湿阻的测定[S].

[8] FZ/T 73023―2006 抗菌针织品[S].

[9] FZ/T 73036―2010 吸湿发热针织内衣[S].

[10] GB/T 4745―2012 纺织品 防水性能的检测和评价 沾水法[S].

[11] GB/T 21295―2014 服装理化性能的技术要求[S].

[12] GB/T 21294―2014 服装理化性能的检验方法[S].

纺织方法篇(4)

关键词:功能性纺织品;防紫外;抗菌;阻燃;检测方法

功能性纺织品一般指超出传统意义上纺织品的保暖、遮盖和美化功能之外的具有其他特殊功能的纺织品[1]。如防紫外线、吸湿速干、抗菌防臭、防蚊虫、阻燃、防皱免烫、拒水拒油、香味、磁疗、红外线负离子保健等林林总总的功效中的一种或几种。

功能性纺织品一般通过两种方式制取,一是利用功能性纤维来制备功能性纺织品,功能性纤维相对于传统的纤维也被称为“新纤维”,是从特殊的材质中提取物质并纺丝加工,它不仅具有常规纤维所具有的功能,还兼有一些特殊功能,如甲壳素纤维是从虾和蟹的壳中提取纺丝的,该纤维兼具抗菌和保湿的功效。二是对纺织品进行后整理以获取特殊功能性,主要有浸轧法和涂层法。纺织品在进行功能性后整理时,所需助剂及工艺必须具有良好的环保特性、生产操作安全性及最终产品无毒副作用,且最终产品要有良好的功能持久性。

功能性纺织品种类较多,关于特殊功能性的检测也应运而生,下面对几种较为常见的功能性纺织品的性能及检测做些简述。

1 防紫外线纺织品的性能及测试方法

近些年来,工业的发展造成臭氧层的破坏,到达地面的辐射日渐增多,过量的紫外线照射会对人的眼睛、皮肤和免疫系统造成一定的伤害,因此纺织品的防紫外线性日益受到重视。当紫外线照射到织物上时,一部分被吸收,一部分穿透织物的纤维(包括从织物的空隙中透过),还有一部分被反射[2]。透过织物的紫外线越多,对人体造成的伤害就越大。因此,提高防紫外线性能的主要途径是增强织物对紫外线的吸收和反射能力,从而减少其透过量,目前应用比较多的途径是增强织物对紫外线的吸收能力。

经过后整理方式处理过的织物对280nm~400nm波段的紫外线一般都有较强的吸收和屏蔽性能,对人体有较好的防护能力。目前市面上用得较多的防紫外线整理剂有三氮杂苯衍生物和杂环化合物类物质,这种类型的整理剂在化学结构上对紫外线吸收能力强,颇受厂家青睐。另外,织物的种类和结构对紫外线防护性能也有一定的影响。通常涤纶和羊毛的防紫外线性能比棉织物要好,因为涤纶织物中的苯环结构对紫外线有一定的吸收作用。越紧密的织物防紫外线性能越好,因为紫外线很难透过孔隙率非常小的织物,且深色织物比浅色织物有较好的防紫外线性能。

织物防紫外线性能的测试方法主要采用分光光度计法。该法是采用紫外分光光度计作为辐射源,产生一定波长范围(280nm~400nm)的紫外线照射到织物上,然后用积分球收集透过织物的各个方向上的辐射通量,计算出紫外线透射比。紫外线透射比越小,表明织物隔断紫外线效果越好,目前用得比较多的评价织物防紫外线性能的指标是紫外线防护系数UPF值,它是指不使用防护品时计算出的紫外线辐射效应与使用防护品时计算出的紫外线辐射效应的比值[3]。UPF值越高,织物的防紫外线性能越好,化妆品的防晒指标也是采用类似的防晒系数SPF值。

我国现采用GB/T 18830—2009《纺织品 防紫外线性能的评定》标准,规定了织物防紫外线性能的试验方法,防护水平的表示、评定和标识。该标准要求测试时均质样品需取4块,非均质样品按颜色或结构至少取2块。按照测试的光谱透射比,分别计算UVA和UVB平均透射比和平均UPF值,无论是均质还是非均质材料,以所测试样中最低的UPF值作为试样的UPF值。按该标准测定,当样品的UPF值 >40,且透射比T(UVA)AV

2 抗菌纺织品的性能及测试方法

在自然界物质循环消长过程中,细菌存在极为广泛,纤维织物不可避免地也会附着很多细菌,其数量依环境条件和纤维种类不同,分别在103个/ cm2~108个/ cm2。据统计,每克棉纤维上约有1000万~5000万个细菌,如果条件适宜,这些细菌就会迅速繁殖。在含有大量汗渍的脏衣服上,24h后细菌可增长10倍以上,这些细菌轻则使皮肤发生过敏,重则危及人体健康[3]。为此,人类企盼健康、追求舒适的愿望不断增加,抗菌织物也就作为卫生功能织物和保健功能织物适应社会的需求而迅速发展起来。

对织物进行抗菌后整理可得到抗菌纺织品,后整理一般采用浸轧烘干的工艺,有的抗菌剂也可与染色同浴以增强织物的色牢度。目前市面上用得较多的甲壳素抗菌剂主要用在纤维素纤维上,其带有的活性基团可与纤维素纤维上的羟基、胺基形成共价键牢固结合,而其抗菌原理则是破坏细菌的细胞壁,由于胞内渗透压是胞外渗透压的20~30倍,因此细胞膜破裂,胞浆物外泄。这样也就终止了微生物的代谢过程,使微生物无法生长和繁殖。而有机硅季铵盐类抗菌剂则是涤纶产品应用较多的一类抗菌剂,这类产品在高温时进入涤纶纤维的孔穴并牢固附着于纤维内部,其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可高效去除织物上的细菌、真菌和霉菌,保持织物清洁,并能防止细菌再生和繁殖。

抗菌纺织品分溶出型和非溶出型,溶出型的纺织品上的抗菌剂在水溶液中容易析出,而非溶出型则难溶出。抗菌织物按抗菌功效作用分为普通抗菌织物和高抗菌织物,中国标准化协会和中国保健协会共同的CAS 115—2005《保健功能纺织品》中给出了抗菌织物对不同菌种的评价指标见表1。

CAS 115—2005《保健功能纺织品》中给出了抗菌织物的抗菌检测方法,根据晕圈法定性判定抗菌材料是否为溶出型抗菌织物。为防止抗菌织物在加工过程中残留的浮离化学物质的干扰,用于试验的织物试样均应按规定进行一次洗涤后测试。将已各洗涤一次的标准空白试样、抗菌织物试样或非抗菌的同类织物试样,按要求的规格各取5~6块。在平皿内置有培养基,将试样平贴在涂有菌液的培养基上,倒置平皿,根据菌种的不同在一定的温度和时间下放入培养箱中培养。测量抑菌圈的宽度以判定试样是否为溶出型抗菌织物。对同一试样至少做三次平行测试,取均值。抑菌圈宽度D>1mm,可判定为溶出型抗菌织物;若抑菌圈宽度D≤1mm,则可判定为非溶出型抗菌织物。

3 阻燃纺织品及测试方法

随着各类民用和产业用纺织品消费量的迅速增加,特别是各种室内装饰、舱内装饰织物(窗帘、帷幕、地毯)和床上用品需求量的日益增加,由纺织品引起的火灾也不断增加。20世纪60年代,日本、欧美等发达国家就对纺织品的阻燃整理提出了要求,并制定了各类纺织品的阻燃标准,从纺织品的种类和适用场所限制非阻燃织物[3]。表2列举了中国和美国对阻燃性能的技术规定。

所谓阻燃是指降低材料在火焰中的可燃性,减缓火焰的蔓延速度,使它在离开火焰后能很快自熄,不再自燃。阻燃的基本原理是减少热分解过程中可燃性气体的生成和阻碍气体燃烧过程中的基本反应[4]。吸收燃烧区域中的热量,稀释和隔离空气,对阻止燃烧也有一定的作用。通常用极限氧指数LOI来表示纤维及织物的阻燃性能。极限氧指数(LOI)为样品在氮、氧混合气体中保持烛状燃烧所需氧气的最小体积百分数,极限氧指数越高,则维持燃烧所需的氧气浓度越高,即越难燃烧。不燃纤维的极限氧指数在35及以上,难燃纤维为26~34,可燃纤维为20~26,易燃纤维的极限氧指数低于20。

GB/T 5455—1997《纺织品 燃烧性能试验 垂直法》标准规定了各种阻燃纺织品阻燃性能的测试方法,其测试原理是:将一定尺寸的试样置于规定的燃烧器下点燃,测试在达到规定的点燃时间后,试样的续燃时间、阴燃时间和损毁长度[5]。续燃时间指在规定的测试条件下,移开(点)火源后材料持续有焰燃烧的时间。阴燃时间指在规定的测试条件下,当有焰燃烧终止后或者移开点火源后,材料持续无焰燃烧的时间。损毁长度指在规定的测试条件下,在规定的方向上材料损毁面积的最大距离。续燃时间和阴燃时间越短,损毁长度越短,表示样品的阻燃性能越好。

当人们越来越关注自身和周围环境安全的时候,纺织品的阻燃性能已成为重要的安全性指标。有些国家将服装面料的阻燃性能纳入国民消防安全法规,制定了严格的阻燃法规,对纺织品的阻燃性能作出明确规定。

参考文献:

[1]谢云翔,刘清华.浅议我国功能性纺织品开发现状及发展趋势[J].合成技术及应用,2008(4):34-36.

[2]商成杰.功能纺织品[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6.

[3]高铭,汤晓蓉.纺织品防紫外线性能的检测标准近况[J].印染,2009(3):40-43.

纺织方法篇(5)

染色牢度(简称色牢度),是指染色织物在使用或加工过程中,经受外部因素(挤压、摩擦、水洗、雨淋、曝晒等)作用下的褪色程度,是织物测试的一项重要指标。色牢度包括的内容广泛,有耐洗、耐唾液、耐光、耐摩擦、耐汗、耐水、耐氯化水以及复合色牢度等。染色牢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染料的化学结构,此外,还取决于染料在纤维上的状态,以及染料与纤维的结合情况。本文针对纺织品的几项主要色牢度,分析、概括了国内外色牢度测试标准的发展与研究现状,对各项色牢度标准与国外相应的标准进行了比较分析。

1 色牢度检验标准体系

国际标准化组织纺织品技术委员会第一分委员会(ISO/TC 38/SC1)是专门从事纺织品色牢度试验和染料特性研究的委员会,1998年制定了一套ISO 105《纺织品色牢度试验》国际标准,共13个系列,是目前世界上所能查到的最完整、最具体的标准系列,代表着世界先进水平[1]。发展到今天,目前常用的标准有ISO、ASTM、AATCC、JIS、BS、EN 、DIN、GB等。其中AATCC标准侧重于化学分析方面的项目和染色牢度等;ASTM标准侧重于物理指标,如强力、抗起毛起球等项目的测试;对于JIS而言,大部分标准在原理和方法上基本采用ISO相关色牢度测试标准,但针对日本市场状况和用户实际情况,在内容上对ISO标准进行了或多或少的修改,另有少量标准参照美国AATCC方法制定,还有一些标准则保留了日本独有的试验方法。

我国在纺织品方面首次颁布的国家标准是在1956年由原纺织工业部提出的,属于纺织品色牢度试验方法仅有8个,适用范围特指纯棉印染布。该标准在1978年经过修订后其应用范围扩大到棉的纯纺产品以及棉与化纤的混纺产品。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我国的色牢度检验标准发展迅速,现行有55个色牢度方法标准[2],除“耐唾液色牢度”和“耐光色牢度:氙弧”两个测试方法之外,其余53个标准均参照ISO标准,采标的形式有等效采用、修改采用和等同采用。

从大量的文献中可以看出国外色牢度试验方法和标准比国内要更加完善和先进,国内的标准在很大程度上都参照ISO,但是制定的时间往往要晚几年。

2 不同色牢度项目的研究现状和存在的不足

色牢度包括的内容广泛,检测的项目多,下面对国内部分现行的主要色牢度标准的测试条件、测试结果与国外的测试标准进行对比,分析其存在的差异。

2.1 耐洗色牢度

耐洗色牢度考核的是纺织品经洗涤液作用后颜色的保持能力,是衡量纺织品使用价值的重要指标。我国纺织品耐洗色牢度的现行标准主要有GB/T 3921―2008《纺织品 色牢度试验 耐皂洗色牢度》和GB/T 12490―2007《纺织品 色牢度耐家庭和商业洗涤色牢度》,两者在适用范围、评级工具以及洗涤剂的选择上有所差异[3],如表1所示。

潘葵[4]等人对比了不同标准的耐洗色牢度测试结果,发现AATCC的测试结果比其他标准的要好。许良英[5]等人研究了GB/T 3921.1―3921.5、AATCC 61、JIS L 0844中的A法和ISO 105 C01-C05等方法的等效性,发现同一试样由于测试设备与条件(温度、时间、试样的尺寸、贴衬的类型、洗涤液的成分以及用量)的不同,结果也不相同,原样变褪色有0.5~1级的差异,JIS标准比其他的标准低0.5~1级。有人通过研究单纤维和多纤维贴衬对测试结果的影响,得出前者的测试结果比后者高0.5级左右[6],但是从实际应用情况考虑,多纤维贴衬更加符合实际应用,所以在某些标准上甚至只规定使用多纤维贴衬,如AATCC。因此在测定耐洗色牢度之前,一定要明确所要检测产品规定的方法和标准,否则检验结果没有可比性。

耐洗色牢度是色牢度中常规的检测项目,但目前使用的标准还存在不足。如面料与服装采用的测试标准没有进行有效衔接问题,比如FZ/T 73024―2006《化纤针织内衣》中耐洗试验方法按照GB/T 3921.1执行,而在FZ/T 72001―1992《涤纶针织面料》中则按照GB/T 3921.3执行。同时,对于少数的服装只规定了测试标准,并没有说明该标准的具体方法,易造成采用同一个标准中的不同方法得到不同的结果[7]。

2.2 耐光色牢度

目前国内现行的耐光色牢度测试标准有[8]GB/T 8426―1998《纺织品 色牢度试验 耐光色牢度》、GB/T 8427―1998《纺织品 色牢度试验 耐人造光色牢度:氙弧》、GB/T 8429―1998《纺织品色牢度试验 耐气候色牢度:室外曝晒》,其中GB/T 8427―1998是常用的标准,给出了5种方法。

国际上较有影响力的是ISO 105 B02、AATCC 16和JIS 0843三个标准。就目前耐光色牢度测试标准的发展情况来说,国外的多个标准对主要测试参数和方法进行了明确规定或者部分参数明确规定,如AATCC TM16―2003标准,对黑板温度计温度、标准黑板温度计温度、舱内温度、相对湿度、曝晒时间、辐射能量等都进行了量化控制,对测试项目的精准性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9],而我国没有明确具体的测试参数和方法。这正是我国在耐光色牢度测试标准存在的一个大问题,影响测试数据的重现性和精准性。

测试中常见的耐光色牢度问题主要出现在棉及其混纺产品上[10]。用于棉纤维染色的染料绝大部分属于活性染料,在光、光汗、还原剂、甲醛、氧化剂、氧化性气体、热和酸碱等众多作用因素中,引起活性染料母体即发色体系变色和褪色的主要作用因素是光,或光汗同时作用。在这些染料的实际应用中,往往发现某些中浅色产品的耐光色牢度问题比较严重。一般而言,浅色染料耐光色牢度差,深色染料耐光色牢度好。国外有学者[11]研究了织物的耐光色牢度与抗紫外的关系,发现在紫外线能量范围内,染料分子吸收光子成激发态,发生光化学反应;纤维上某些物质因紫外线辐射激化成激发态,使染料发生化学变化。因此,紫外线照射会破坏许多染料结构,造成耐光色牢度差,织物褪色主要取决于染料的结构。

近年,我国也开始意识到测试条件量化的重要性,一些学者对部分测试条件进行了研究。如褚静[12]对纺织品耐氙弧光色牢度的测试条件研究,必须保证使被测样品在中等有效湿度条件下进行。要达到这一要求,必须仔细控制试验仓内的温度、相对湿度、光照射强度在有效范围内,从而做到准确反映出织物耐光性。

2.3 耐摩擦色牢度

耐摩擦色牢度分耐干摩擦和耐湿摩擦色牢度两种。常见的耐摩擦色牢度标准有GB/T 3920―2008、AATCC 8―2007、JIS L 0849:2004,这三个标准的测试条件存在差异,如表2所示。

张秀平[13]等人经过试验比对分析得出同一种织物采用不同标准所得到的测试结果不同,JIS检测方法沾色最严重,其次是AATCC,而GB/T检测方法沾色最轻。该结果与其摩擦次数和摩擦方式有关,JIS的摩擦次数最多。Kui Pan[14]等人比较了GB/T 3920―2008 和AATCC 8―2007两个标准,两者差异不大,主要是摩擦布的含水量不同。

目前国内在耐摩擦色牢度测试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是针对纤维素纤维类产品,尤其是中深色的棉、麻及其混纺类产品。特别是当织物的表面并不光滑时,其湿摩擦色牢度很难达到客户要求的3级,有时2~3级也难以达到[15]。

2.4 耐氯化水色牢度

耐氯化水主要是指耐消毒水和游泳池水,大多数国内外的标准都明确了纺织品耐游泳池水中有效氯的色牢度测试方法,而对于纺织品耐自来水中有效氯(即低浓度)的色牢度测试方法却很少。

耐氯化水色牢度测试的关键在于氯化水工作液的配制。翟保京[16]等人对氯化水工作液的配制作了定量分析和细化描述。张秀平[17]等人对耐氯化水色牢度和有效氯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发现在各国标准中有效氯浓度是被测试面料色牢度等级的决定性因素。我国现行的耐氯化水色牢度的测试方法中有效氯浓度与国际相关标准偏离较大,GB/T 8433―1998中规定了3种不同的有效氯浓度,20 mg/L主要用于浴衣和毛巾等辅料、50 mg/L和100 mg/L主要用于游泳衣。AATCC 162―2002中有效氯浓度为5 mg/L,JIS L0884―1996中规定了4种测试条件,常用的两种有效氯浓度为10mg/L和20mg/L。因此,在保证人体安全条件下,需要对我国各地的游泳池水有效氯允许的最小浓度进行水样抽样调研,以制定与实际游泳池用水相近的标准。

2.5 复合色牢度

在很多场合,纺织品的颜色受到的不仅仅是一种因素的影响,而是两种或两种以上因素的双重或多重作用。国内外关于复合色牢度的研究成果不多。复合色牢度包括耐光/汗色牢度、耐光/氯化水色牢度和耐汗/光/氯色牢度等。

2.5.1 耐光/汗色牢度

光/汗复合色牢度简称光汗色牢度,是指纺织品的颜色在服用过程中受人体汗液和日光共同作用下保持原来色泽的能力。最早研究光汗色牢度的国家是日本和西班牙[18]。国内外已有的耐光汗色牢度的标准包括GB/T 14576―93、SN/T 1461―2004、JIS LO888―1988、ATTS、MIZUNO及AATCC 125―2004,这些测试方法之间存在着明显差异,对于不同标准的汗液,染料在织物上的耐汗光复合色牢度也存在差异。常用的标准有GB/T、AATCC、ATTS。相比之下ATTS测试方法较为严格。它与GB/T相比增加了乳酸、DL-天冬酞氨酸、D-泛酸钠和葡萄糖等组分,乳酸、葡萄糖共同参与光致还原作用。值得注意的是耐光与耐光汗色牢度的机理不同。Yasuyo Okada[19]等人提出普通光照所导致的褪变色是光氧化机理的产物,而由光和汗渍所导致的褪变色与光还原机理有很大关系,光、汗色牢度好的染料还应具备较好的耐还原反应性。也就是说,日晒牢度好的染料并不一定是光、汗复合色牢度好的染料。

我国现行的耐光/汗色牢度的标准是GB/T 14576―2009,它在GB/T 14576―1997基础上进行了修改,对酸性汗液增加了一种新的配方,同时将6块棉贴衬改为防水板,采用灰色变色卡评定等级。但新标准存在不足,周理杰[20]等人对同样的织物采用新、旧标准进行了测试,发现新标准无论是用酸汗还是碱汗其结果都比原来的要好,产品标准的这一指标值已经丧失了实际意义。分析其原因是由于在制定标准的时候,没有考虑到试验方法的变更对测试值大小的影响,而导致方法标准与产品标准的脱节。

2.5.2 耐光/氯化水色牢度

对于耐光/氯化水色牢度的测试是先进行氯水处理再进行曝晒,而目前国内外还没有相应的测试方法和相关标准。有文献研究证明[21]在分析氯化水质量浓度、浸泡时间、织物的带液率和光照辐照量等影响因素中,光照辐照量的影响最大。

2.5.3 耐汗/光/氯色牢度

近年来,消费者发现在一些特殊环境下,比如在游泳池水或者海水等含氯的水质环境条件下,尤其是附加了光、汗的综合作用时,纺织品的褪色十分明显,例如游泳衣等。由于光、汗、氯三种因素同时存在的情况比较复杂,实验室模拟环境比较难建立,多年来在该领域高水平的研究成果不多。到目前为止,国内外还没有关于光、汗、氯复合色牢度的试验方法标准。张帆[22]等人通过参考单项指标的色牢度测试标准分析汗/光/氯复合色牢度之间的关系,发现对于光汗色牢度来说,复合色牢度一般取决于耐光色牢度,对于耐光/氯化水色牢度则由较差一个色牢度决定,综合来说日晒对色牢度的影响最大,并得出了泳衣面料耐光、汗、氯复合色牢度的产品要求至少高于3级。

3 结语

通过对以上不同色牢度项目标准与国外标准的比较和分析可以看出,我国色牢度测试标准还存在以下不足:

(1)国内对于单项色牢度的测试标准已经相对完善,尽管对于某些复合色牢度的测试标准有一定的研究,但是没有统一的标准。如光/氯化水色牢度以及汗/光/氯色牢度,需要在这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尽早建立统一标准。

(2)一些标准在修订时,产品标准和方法标准的指标没有同步进行,由于试验条件的变化影响到最终的检测结果,导致方法标准和产品标准的脱节。

(3)对于标准的测试条件的量化有所欠缺。这样会影响测试结果的重现性和精准性。如我国对耐光色牢度的测试条件没有明确规定。

(4)产品标准引用测试方法时,对列有多种试验条件方法的情况,产品标准未明确指定具体的条件,不同的企业、检测机构因试验条件选择有异,导致测试结果不同。

因此,我们可以看出,我国现行的部分标准还不够完善。对于存在争议的标准或者没有统一的标准应尽快制定出合理详细的标准。其次采用不同的标准及测试方法,其测试结果不同,对产品性能的评价势必造成影响。所以应当充分了解不同产品的标准要求和买方要求来选择合理的测试方法,以减少贸易中的摩擦。

参考文献:

[1] 齐亚民. 积极采用国际标准提高我国纺织品标准水平(Ⅰ) [J]. 印染, 2000,(3):36-38.

[2] 张雅莉,吴雄英,丁雪梅. 中欧纺织品色牢度标准差异性研究 [J]. 上海纺织科技, 2010,38(6):45-48.

[3] 楼才英. 纺织品耐洗色牢度检测技术探讨[J]. 印染, 2008,(22):38-40.

[4] 潘葵,徐鑫华,杨伟栋.棉织物耐洗色牢度标准比较[J]. 染整技术,2008,30(9):39-41.

[5] 赵珊红,干德芬.多纤维标准贴衬织物在丝织物耐洗色牢度试验中的应用及比较[J]. 仪器测试,1998, (9): 34-35.

[6] 许良英,於琴. 不同标准色牢度测试的等效性探讨[J]. 染整技术, 2008,30(2):38-41.

[7] 赵民钢,周小进. 服装标准中耐洗色牢度试验方法比较与分析[J]. 现代丝绸与技术, 2011,(2):49-50.

[8] 郑玉玲. 纺织品耐日晒色牢度测试标准和方法解读[J]. 染整技术, 2010,32(7):39-41.

[9] 周雪晖,程立军. AATCC TM16―2003《耐光色牢度》测试中的量化控制[J]. 标准与质量, 2005,(2):31-33.

[10] 黄文辉,黄晓华,王建平. 色牢度测试中常见的质量问题及其成因分析[J]. 针织工业, 2006,(12):35-39.

[1] Mima, Tomoko, Sato, Masako. Relation between blocking property against UV-rays by dyed fabric and its color fastness to light[J].Proc.SPIE,2002,(4421) :736-739.

[12] 褚静. 纺织品耐氙弧光色牢度的测试条件研究[J]. 中国纤检, 2010,(2):62-63.

[13] 张秀平,石文娟,宁霞,等. 纺织品耐摩擦色牢度测试方法的探讨[J]. 青岛大学学报, 2010,25(30):30-33.

[14] Kui Pan,Jin Ping Guan,Sen Ming parison of GB/T and AATCC Color Fastness Standards [J]. 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 2011(175 - 176):554-558.

[15] 李菊竹,黄颖,国新. 深色纯棉织物湿摩擦色牢度的探讨[J] . 针织工业, 2010,(4 ):61-64.

[16] 翟保京,王贤瑞,郭冬菊,等. 纺织品耐氯漂色牢度工作液的制备[J] . 印染助剂, 2005,22(11):46-48.

[17] 张秀平,宁霞,布岩,等. 纺织品耐氯化水色牢度试验方法的研究[J] .中国纤检, 2010,(6):38-39.

[18] 李志恩,齐亚民,赵聪敏. 纺织品耐光-汗复合色牢度试验方法的研究[J] . 纺织科学研究, 1993,(2):26-29.

[19] Yasuyo Okada, Akimi Sugane, Fumiko Fukuoka&Zenzo Morita,An Assessment of Methods of Color Fastness to Light, Water and Perspiration, and Related Methods with Some Reactive Dyes[J], Dyes and Pigments, 1998,(39):21-23.

[20] 周理杰,梁小焰,谢火胜,等. 耐光汗色牢度试验方法标准的变更对检测结果的影响[J]. 中国纤检, 2010, (10):47-49.

纺织方法篇(6)

甲醛是一种无色、具有强烈气味的刺激性气体,对生物细胞的原生质是一种毒性物质,可与生物体内的蛋白质结合,改变蛋白质的结构并将其凝固。吸入高浓度甲醛时可诱发支气管哮喘、呼吸道炎症。在穿着和贮存过程中,在湿度和温度的作用下,会不同程度地释放出游离甲醛,与皮肤直接接触对皮肤粘膜有刺激作用,可引起过敏性皮炎,其在我国有毒化学品优先控制名单上高居第二位。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甲醛作为纤维素纤维树脂整理的常用交联剂,在面料整理中使用,主要应用在防缩水、抗皱、防水、防褪色、阻燃处理等,为维持印花、染色的耐久性和改善手感等需求而在助剂中添加甲醛,在生产过程中经过前处理,印染,后处理等多道加工工序,导致纺织品中存在残留甲醛。

甲醛是是衡量纺织品安全性能的一个重要指标。准确检测纺织产品中甲醛含量,是维护消费者安全的前提。

国家标准关于纺织品中甲醛含量的测定有三种方法,即GB/T2912.1―2009《纺织品甲醛的测定第1部分:游离和水解的甲醛(水萃取法)》、GB/T2912.2―2009《纺织品甲醛的测定第2部分:释放的甲醛(蒸气吸收法)》和GB/T2912.3―2009《纺织品甲醛的测定第3部分:高效液相色谱法》。目前,在我国大多数纺织标准中,测试纺织品中甲醛含量都要求采用水萃取法,这种方法快捷方便, 应用广泛。第二种、第三种方法由于受到产品或条件限制,使用的较少。但事实上,“水萃取法”测试甲醛含量有一定的局限性,某些情况下,蒸汽吸收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其实更为有效。由于这三种方法在甲醛测定方面各自存在着优点和缺点,笔者现结合具体工作实际对三者差异进行分析。

一、三种方法的主要差异分析

1、标准适用范围

2、萃取介质

水萃取法和蒸气吸收法要求所有试剂均为分析纯,蒸馏水或去离子水至少满足GB/T6682中三级水要求。高效液相色谱法也明确要求试剂为分析纯,乙腈甚至要求是色谱纯,蒸馏水符合GB/T6682中规定的二级水。总体来说高效液相色谱法对试剂及蒸馏水的要求更高。

3、试验设备及测试原理

水萃取法和蒸气吸收法前处理设备分别是恒温水浴锅和干燥器,测量设备均为分光光度计;高效液相色谱法使用的仪器为高效液相色谱仪,配有紫外检测检测器或二极管阵列检测器。水萃取法和蒸汽吸收法测试纺织品甲醛含量时虽然甲醛提取的方式不同,但都是建立在吸光光度法的基础上的,即水萃取或吸收后的甲醛与显色剂反应生成吸光物质,显色液用分光光度计比色测定其甲醛含量。为确保测试结果的准确性,在利用光度法测试样品浓度时应该保持溶液中要测物质的浓度在一定的范围,同时尽量避免和去除干扰物。高效液相色谱法测试纺织品中的甲醛,试样经水萃取或蒸汽吸收处理后,以2,4-二硝基苯肼为衍生化试剂,生成2,4-二硝基苯腙,用 HPLC测定,对照标准工作曲线计算出样品的甲醛含量。

4、测试步骤

水萃取法)测试过程是:代表性的剪碎后的样品中取1g(精确至10mg),放入250mL碘量瓶或三角烧瓶中,加100mL水,盖紧盖子恒温水浴锅(40±2)℃保温(60±5)min,每5min摇瓶一次。冷却过滤,然后取5mL过滤液,加5mL配好的乙酰丙酮溶液摇匀恒温(40±2)℃保温(30±5)min。取出后,在室温放置(30±5)min后,在412nm处测吸光度,计算甲醛含量。蒸汽吸收法测试过程:取样品1g(精确至10mg), 为获得满意精度,水萃取法中可增加试样质量至2.5g,悬于装有50mL水的瓶中、密封,放在(49±2)℃恒温烘箱中(20±0.25)h,取出,冷却。然后显色、测吸光度,计算甲醛含量。高效液相色谱法测试过程:样品的预处理按照前两种方法中的预处理方法提取织物中的甲醛。然后准确取1.0mL的提取液和2.0mL衍生化试液于10mL具塞试管中,混合均匀后在(60±2)℃水浴中静置反应30min。此溶液冷却至室温后用0.45μm的滤膜过滤,用HPLC/UVD或HPLC/DAD分析。然后根据已制成的标准工作曲线计算甲醛含量。

(1)试样预处理

水萃取法和蒸气吸收法都要求在测试前密封保存试样,对试样不进行调湿,且都是从样品上取两块试样剪碎,称取1g,精确至10mg。为获得满意精度,水萃取法中可增加试样质量至2.5g,蒸气吸收法中没有此要求。

(2)样品试液的制备

水萃取法要求将试样放入碘量瓶或三角烧瓶中,加100mL水,盖紧盖子,在40℃水浴中振荡60min,然后用2号玻璃漏斗过滤。萃取液静置可有效地去除剪碎的纺织品因振荡而产生的极微颗粒,它能使用样品试液产生轻微混浊,会影响分光光度计的透光度,因而影响测量结果。蒸气吸收法是将试样放入金属丝网篮或者用双股线将试样系起来,然后放入盛有50mL水的试验瓶中,认真按标准操作即可。

(3)浓度的测定

水萃取法和蒸气吸收法的校正曲线及测量方法相同,都是通过纳氏试剂显色后用分光光度计测定。高效液相色谱法是用2,4-二硝基苯腙衍生化,用HPLC-UVD/DAD测定。通过对比发现高效液相色谱法衍生化的温度高于水萃取法和蒸气吸收法的显色温度,且冷却时间没有具体要求,可见衍生后的样品溶液不会随时间的推移产生大的变化,而前两种方法显色后的试液会随时间发生变化。

5、测试报告表示

水萃取法和蒸气吸收法的试验结果要求取两次检测结果的平均值,且计算结果约至整数位,若结果小于20mg/kg,结果报告“未检出”,对两次结果的差值与平均值之比没作具体要求。高效液相色谱法也是取平均值,但计算结果约至0.1mg/kg,两次结果的差值与平均值之比若大于20%需重新测定,若结果小于5.0mg/kg,结果报告“

二、结论

纺织品甲醛测试的三个方法各有特色,水萃取法简单易行,对于企业的生产自控和实验室的大规模检测非常实用。但水萃取液中干扰物较多,容易产生偏离真实值的结果。蒸汽吸收法采用水吸收织物释放的甲醛,溶液中干扰少,容易得到真实结果,但耗时较长,不利于需要快速知道结果的产品测试。高效液相色谱法能很好地解决低含量甲醛分析和提取液中非甲醛物质干扰问题, 但试验设备使用和维护费用高,对检验员的素质要求较高,整个操作过程复杂,在实际应用上存在一定局限。在实际检验工作中,要针对不同种类的样品选择相应的方法,并按照标准,严格控制各个实验步骤,保证数据准确。同时,在日常测试中,应该做好仪器的日常维护、保养及仪器的定期核查,以保证仪器的稳定性,从而确保测试结果的准确性。

纺织方法篇(7)

1智能评定方法的流程

输入数据:一幅图像,标准颜度值color1(X,Y,Z),待测颜度值color2(X,Y,Z),色牢度等级评定的流程如图1所示。

2智能评定方法

2.1计算方法

计算给定标准颜色(standard color)和待测颜色(batch color)的色差和色牢度等级(利用颜色测量值,按照CIE颜色空间里的色差公式计算出色差ΔELab= [(ΔL*)2+(Δa*)2+(Δb*)2]= [(ΔL*)2+(ΔCc*)2]=[(ΔL*)2+(ΔCs*)2+(ΔH*)2])。

式中:ΔL*为两种物体颜色之间的明度差;Δa*、Δb*为心理色度差;ΔCs*为饱和度差;ΔCc*为色度差;ΔH *为色相差。

2.2查表对照

根据计算出的色差ΔELab,通过查表的方式(见表1、表2),得到色牢度评级结果。

3试验数据分析及结论

按照上述方法试验得到数据见表3、表4。

以上数据是对不同面料的检测试验,统计的检测结果,由于人主观目测评级时,掌握上下半级的误差存在,故在此将偏离主观评定半级的数据算在正确之列。由试验数据分析得出。

4结论

根据上述试验数据,可以得出使用该智能方法评定纺织品色牢度的结论如下:

1)对毛料和针织料的评定与目测评定结果相符比例较高;

2)绒布的试后样容易掉绒毛、丝质布料易反光,对系统评定结果影响较大;

3)系统对鲜艳的颜色(红色、黑色等)很敏感,给出的评定结果与目测评定结果差异较大;

4)对于网状含金线,针织镂空等布料不好选框,分颜色选框测试结果会好些,否则级别差距更大;

纺织方法篇(8)

上海海关学院隶属于海关总署,其具有明显的行业办学特色,对外招收的学生文理科背景兼存。因此,在对《纺织商品学》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上,一方面要注重素质教育,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另一方面也要结合海关与外经贸工作实际,授课内容和方式要接“地气”。为了深入了解选修此门课程学生对其的认知与要求,笔者设计并回收《纺织商品学》课程调查问卷80份。

好的教学内容能吸引学生走进课堂,而好的教学方法则可让学生留恋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x不开教学内容的精选。《纺织商品学》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以服务海关工作为基础,进行纺织相关商品知识的介绍;与此同时,也要结合国际贸易业务开展和生活常识获取,进行相关专业知识的传授[2]。

2 “互动式”教学方法的应用

《纺织商品学》课程在教学方法的设计上,强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上课之前,预先将纺织商品进行分类,并关注时事新闻、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商品作为案例;例如在讲到羊毛纤维时,以“新西兰躲羊羊”为引子,结合时事新闻、图片、视频等教学工具,从美丽奴绵羊的历史渊源讲起,再谈及其身上那优良的纤维-绵羊毛,环环相扣、在讲解知识的同时,又不乏趣味性;在获得新的知识的同时,也让在座学生印象深刻。

《纺织商品学》课程部分内容会涉及比较晦涩的专业术语,如果一味的采取老师唱“独角戏”的模式,课堂效果就会显得比较沉闷,学生上课积极性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挫伤。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除了要精选上课案例之外,还应放弃授课教师“一言堂”的模式,采取师生角色定期互换,尝试将“互动式”教学模式引入《纺织商品学》课程;经过几个学期的运行下来,教学效果总体不错。本课程“互动式”教学法,采取的模式是“分组讨论,主题演讲”。在教学组织和实施方面,先由授课老师讲解基础性知识,并对学生演讲内容提出相应要求;再由学生自由分组组队,选择与授课内容或是实际生活有关的纺织商品,确定演讲主题;在经过前期课后学生集中准备之后,再由各组学生登台完成演讲;一般情况每堂课上完成两个主题,由组长进行代表汇报,组内其他同学进行必要补充,回答授课老师和其他组的同学提问;授课教师会根据每组同学选题、讲解内容以及演讲效果进行综合点评打分,以上会作为该课程的平时成绩存档[3]。

教学方法的改革,离不开学生的参与。“互动式”教学方法的尝试,给选修《纺织商品学》课程的学生一个机会-做回老师;为了当好老师,需要组内同学分工协作,从组队、选题、分工、查找资料,到PPT的完成与修饰,每一步都是团队合作的过程,此种模式可让学生巩固已有所学知识,并在查找资料过程中自主获取新知识;另外,通过上台汇报演讲,在消化吸收知识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对语言的组织和驾驭能力。可以说,“互动式”教学方法的改革,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知,也锻炼了学生自我表达的能力;毫无夸张的说,此种模式已然成为《纺织商品学》课程的招牌,得到学生好评。图1为受访学生对此教学模式的综合评价(1-非常实用,学到很多东西;2-有用,但忙于公考,无时间准备;3-不好评价,纯粹是当作业完成;4-没有参与,不知其效果如何)。

图1 “分组讨论,主题演讲”教学效果

图2 《纺织商品学》教学内容掌握情况

课程教学的终极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学习,掌握知识并能融会贯通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相关领域。《纺织商品学》课程向学生传授了纺织服装产业相关商品知识,为海关院校学生今后的海关以及外经贸工作打下了扎实的商品学知识基础。“互动式”教学方法的运用,为在校学生学习《纺织商品学》课程,提供了兴趣来源点,对课堂知识的掌握也通过角色互换、做回“老师”得到了巩固和提高。图2为受访学生对该课程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1-20%以下;2-20%~49%;3-50%~79%;4-80%以上)。“分组讨论,主题演讲”模式有利于学生自主安排讲课内容,通过组队、资料搜取,提高了其自学能力,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学习该课程的积极性,突出了学生学习主体地位,懂得珍惜来自不易的参与和表现的机会,学会对自己和本组其他同学负责,提高了课堂学习的活跃程度和学习效果。

纺织方法篇(9)

关键词:耐光色牢度;蓝色羊毛标样;变色灰卡;检测方法

耐光色牢度是纺织品色牢度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为了准确地检测耐光色牢度指标,国内外制定了多种方法。这些方法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纺织品的耐光色牢度,但各个方法间存在一定的差异,且都有一定的局限性,特别是一些方法由于检测周期较长,不适合实际应用。为了找到一个简单、通用的检测方法,本文比较分析了GB/T 8427―2008《纺织品 色牢度试验 耐人造光色牢度:氙弧》中列出的几种测试方法和适用条件,提出了一种简化的方法,以供探讨。

1检测方法的区别

标准GB/T 8427―2008中共列出了5种耐光色牢度测试方法,其中方法1、方法2和方法3用蓝色羊毛标样做参照物,方法4是以商定的参比样做参照物,方法5是核对是否符合认可的辐照能值。实验室常用的是方法1、方法2和方法3,这3种方法的主要区别如表1所示。

方法1以检查试样的曝晒程度来控制曝晒周期,这被认为是最精确的。这种方法要求每检测一种试样,就需要配备一套蓝色羊毛标样,如果一次试验要做多个试样,就要耗费很多蓝色羊毛标样;而且要时刻注意每一个试样的变色是否达到变色灰卡的4级和3级,这样很耗费时间和精力,如果一个试样的耐光色牢度有6级或7级,则检测周期更长。

方法2适用于大量试样同时检测的情况,其特点是以检查蓝色羊毛标样来控制曝晒周期。但这种方法的操作过程相对繁琐,而且当到达曝晒终点(蓝色羊毛标样7晒至变色达到变色灰卡4级)时需要足够长的时间。

方法3是用两块蓝色羊毛标样和试样一起曝晒,以检查蓝色羊毛标样来控制曝晒周期。评定结果为好或差于某一指定级别。这种方法操作简单,但耐光级别需要指定,适用范围较小。

2耐光色牢度等级要求

为了保证产品质量,国内纺织服装产品标准对耐光色牢度等级作了具体的规定,见表2。

3检测新方法

3.1设计原理

在正常使用的情况下,一般耐光色牢度达到4级以上的纺织、服装产品不容易发生褪色;而3级以下的却极易因光线照射而发生颜色变化。因此我们在进行耐光色牢度检测时,可用蓝色羊毛标样4和蓝色羊毛标样3控制曝晒时间,再结合实际测试中常用的3种方法,把蓝色羊毛标样2、蓝色羊毛标样3、蓝色羊毛标样4和多块试样一起放进仪器检测,装样图如图1所示。用遮盖物AB放在蓝色羊毛标样和试样中段三分之一处进行曝晒,当蓝色羊毛标样3晒到变色达到变色灰卡3级时,用遮盖物CD遮住左边三分之一处,继续曝晒,直到蓝色羊毛标样4变色达到变色灰卡3级时停止曝晒(若为白色试样,则晒至蓝色羊毛标样4变色达到变色灰卡4级)。评级时,如果试样耐光色牢度比蓝色羊毛标样4好,就为好于4级,比蓝色羊毛标样3差,就为差于3级,介于蓝色羊毛标样4与蓝色羊毛标样3之间为3~4级。本文称这种方法为方法A。

3.2试验

1)试验仪器

Q-SUN-Xe-3-H耐日晒色牢度仪(美国)。

2)试验条件

黑板温度50℃,检测室温度35℃,检测室湿度45%。

3)试验材料

SDC蓝色羊毛标样(1~8),GB 250评定变色用的变色灰卡。

试验设计用方法1、方法2和方法A进行试验,并比较试验结果。试验数据见表3。

从表3可以看出:方法1是由试样确定曝晒时间,不同试样需要不同套的蓝色羊毛标样,而且检测时间各不相同,给检测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方法2虽然可多个试样用一套蓝色羊毛标样,但检测时间太长,操作繁琐,不利于对大多数纺织品进行检测。而用方法A进行检测,一次检测多个试样只需要3块蓝色羊毛标样(蓝色羊毛标样2,蓝色羊毛标样3,蓝色羊毛标样4),各样品的检测时间一致并较短,操作简单,不但节约了成本,而且提高了工作效率。

纺织方法篇(10)

然而,每个人的主观感觉是有差异的,加之判断时还可能存在喜好等感情因素。如有人因偏好麻织物的古朴特色,在评价时可能会忽略其不明显的刺痒感,而有的人就难以忍受;有人喜爱丝绸的顺滑,但也有人会嫌弃其不帖服的冷淡。可见,感官检测方法的弊端显而易见。

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潘宁教授和他的团队发明了一种检测方法,可以完成对织物的感官性能评价并给出量化数据,为我们提供了将感觉转化为数字量化的方法。该方法被美国AATCC标准收录,标准代号为AATCC TM 202。

记者有幸采访了潘宁教授,请他为我们介绍这种新的方法。

请您介绍一下在纺织品手感检测方面,科研人员做过哪些工作?

织物手感早已被视为纤维产品(包括纸张、机织和针织面料、无纺布及其他与人体皮肤接触的产品)最重要的质量属性之一。织物手感描述了人对织物的触觉反映。这其中不仅涉及人体与织物的相互作用,其他生理、心理和社会因素对结果亦影响极大。这也从另一方面点明了织物手感评价过程和结果的复杂性。

通过触觉感知织物质量的重要性是众所周知的。很难想象消费者在店里会不经触摸而购买一块纺织产品。然而织物手感评估方法到现在为止仍然在很大程度上停留在人的直接触觉判断,这种主观评定方法在很多情况下是不可靠的,在实施过程中面临诸多困难,包括如何寻找合适的评判员:专家或未经训练的消费者?评判员之间的沟通,评估灵敏度的漂移,个人喜好的差别及其影响等。现有共识是对织物手感的可靠感官评价是可能的,但此方法显然不利于纺织产品的快速发展和实用要求。必须为此发展一套测量仪器和评价方法。

Perice于1930年首次提出采用物理测量数据来评估织物手感。从那时起,有过几次试图用仪器测量织物手感的尝试。整个努力在20世纪70年代达到高潮,在日本的川端康成和他的同事开发出的KES - FB系统用于织物手感评价。该系统测量不同面料的力学和物理性能。然后通过多元统计回归分析将所测面料性能与日本专家的手感主观评定结果相联系,由此计算该面料的手感值。该系统未能提供满意的解决方案,主要因为它是基于日本专家的主观评定结果因而无法用于日本以外的国家的面料评估。同时,它无法避免主观评估所带来的所有问题。此外,纺织科学家已研究证明,织物手感是其物理和机械性能在织物变形过程中交互作用的结果。采用分别测量相关性能来预测织物手感则割裂了这种交互作用,因此无法给出科学合理的结果。1990年,几位科学家在澳大利亚建立另一台仪器系统,称为FAST系统,基本上是日本KES - FB系统的一个简化版本,因此存在同样的问题。此外,这两个系统测量费时且成本高。

将模糊的感官检验变成有确定性数据的检测,主要是从哪方面进行考量的?

织物的感官性能包括织物手感、织物折皱恢复率和织物悬垂度,几乎是最后一组目前工业界尚未能有效测量及评定的织物性能。但这类性能又恰巧是区分织物质量档次的关键参数。

织物综合手感值由若干基本手感项如韧挺度、光滑度及柔软度等组成。由于不同消费者、不同产品或市场对各项基本手感权重不同,所以综合手感属于主观偏好。很难实现理性数据的转化,因此我们将检测方向确定为相对手感值的测试。

2012年美国纺织化学及染色协会(AATCC)标准TM202指定我们研发的织物感官测试仪――PhabrOmeter?织物手感评价系统进行相对手感性能测试。该仪器能用于模拟人手触摸织物时产生的感官性能评价并给出量化数据。

相对手感值的检测过程是怎样的?

相对手感是利用检测织物在有控状态下的变形过程,成功地将与感官性能有关的信息提取出来并采用计算机模式识别算法产生感官性能的量化指标。测试指标包括:韧度/身骨:反映织物的抗弯曲性能。高抗弯曲性能即可认为其硬挺,韧度或身骨好。软度:在揉捏一块织物时,织物的抗压缩性。抵抗压缩性即可认为其软度较高。光滑度:织物表面光滑的性能。光滑度越高,指尖越容易滑过织物表面。悬垂系数:在测试时使织物产生悬垂变形来描述织物的悬垂行为。织物折皱回复率:一块特定织物先后两次测量,导致折皱变形。相应结果之间的任何区别就是该织物折皱回复能力的指标值。

您研究的方法已经被AATCC TM 202采用,对于进行该检测的企业,有哪些益处?

手感测试的应用范围很广,除了传统纺织品,在与皮肤接触的其他柔性材料领域也是通用的,比如生活用纸、纸尿裤、化学助剂、洗涤护理等。对产品进行相对手感值的测试能为企业控制质量、研发新产品提供支持和线索。

例如,在质量控制方面,可通过检测建立产品质量的标准,客户可利用公司现存数据,挑选最好织物(甲)和最差织物(乙)建立织物指纹图作为质量控制区间。然后所有指纹图介于甲和乙之间的产品均为可接受。 反之则为次品。

相对手感测试数据还能为产品研发提供技术支持,如对比新旧产品的相对手感值,找到差距,调整研究方向。甚至提供跨界指导,通过不同手感的比对开发出脑洞大开的新产品,例如,有客户利用测试的床上用品面料手感的数据,采用纯棉纤维开发出羊绒般的柔暖手感面料,获得了成功。

上一篇: 有效的阅读教学策略 下一篇: 雕刻的艺术特色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