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品分析实训总结汇总十篇

时间:2022-05-25 22:42:17

纺织品分析实训总结

纺织品分析实训总结篇(1)

The Cultivation of Skilled Talents for Textile and Garment Industr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dustry and Commerce Integration”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 the degree of relevance and intensity between different sectors of the textile and garment industry chain is increasing steadily. As a result, the industry has increasing demand for inter-disciplinary skilled talents with both industry and commerce education background. Textile and garment vocational colleges should, based on investigating the industry’s demand for talents, integrate textile and garment schools with business school, set target for cultivating interdisciplinary skilled talents with both industry and commerce education background, set up relevant curricula system, carry out teaching reform based on practical training bases both inside and outside the college and ultimately construct an inter-disciplinary skilled talents cultivation system by building up strong faculty, setting up practical training base, sharing teaching resources, establishing quality evaluation system, etc.

Key words: industry and commerce integration; textile and garment industry; skilled talents; reform on cultivation system; security system

随着科技进步与产业转型升级,纺织服装产业对人才的需求正朝着多元化、复合化方向发展,现代纺织服装企业急需“能工会商”的复合型技能人才。如何在新形势下把握区域经济发展特点以及行业对技能人才的要求,培养“工商融合”型技能人才,是纺织服装类高等职业院校进行人才培养改革与创新、同时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的重要举措。

一、“工商融合”复合型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介绍

“工商融合”复合型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是职业院校将工科类专业与商科类专业相互交叉融合,形成具有多元化特色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对工科类专业而言,拓展学习营销、管理、财务、经贸等商科知识;对商贸类专业而言,拓展学习特定行业的生产工艺、流程、信息服务技术等工科知识,就业时能够适应经营管理类岗位。

“工商融合”复合型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重要举措,也是职业院校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然路径。通过培养毕业生在复杂就业环境和岗位迁移发展环境下的“能工会商”的复合本领,能够更好地适应当前就业岗位复合化、多元化和层次化发展趋势。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强调跨学科、跨专业的知识与技能贯通,打破传统工科与商科专业独立培养的藩篱,能够提升毕业生可持续就业能力和综合发展能力。

二、纺织服装产业“工商融合”复合型技能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1. 顺应地区纺织行业发展的需要

以长三角地区为例,纺织产业一直是这一地区的特色产业与支柱产业。据江苏人才网的调查数据分析,未来3 年纺织服装行业最为紧缺的人才依次为:纺织技术开发员、纺织品电商员、纺织品检验人员、纺织品设计员、纺织品跟单员、纺织品营销员、纺织品贸易专员、纺织企业管理人员、纺织品采购员。目前特别缺少的是具备纺织服装专业知识与技能的营销贸易人员、电子商务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因此,培养“能工会商”复合型技能人才是支撑纺织服装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

2. 推动高职学生就业的需要

随着国家“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实施,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相互融合、协调发展成为新趋势。如果具备了“一专多能”、“能工会商”的复合技能与素质,高职毕业生不仅能在激烈的招聘竞争中拥有更多的选择机会,增加就业的广度、提升就业率,而且有利于将来的职业生涯发展。例如,在“互联网+”背景下,纺织服装电子商务发展迅猛,该岗位不仅要求学生具备电子商务的专门知识与技能,更要求学生具备纺织服装产品的基础知识,电子商务(纺织服装方向)专业的学生在就业时将更有优势。

3. 促进人才培养改革创新的需要

探索并实践 “工商融合”复合型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是纺织服装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首先,通过复合型专业设置,有利于实现工科与商科专业的相互合作,资源共享,体现出纺织服装专业的办学特色;其次,通过制订复合型人才培养方案,有利于推动复合型师资队伍建设,促进师资队伍专业技能优化拓展;第三,通过制订复合型专业课程体系,有利于探索课程改革新模式,顺应产业的发展要求;第四,通过复合型实训基地建设,有利于探索校企合作的新模式,实现生产、业务、经营、管理领域的全方位合作;第五,通过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有利于通过专业建设的辐射作用带动纺织服装类职业院校的教学改革与创新。

三、“工商融合”角下纺织服装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路径

1. 专业设置与优化

首先,通过对区域纺织服装行业协会、纺织服装企业的实地调研,全面了解区域纺织产业转型升级的特点,分析纺织服装企业对生产、技术、商贸、管理复合型技能人才的需求特点,以此为依据设置一批具有“工商融合”特色的复合型专业。

其次,对现有的纺织、服装、商贸类专业进行整合,开设相应的专业方向,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的复合化。将传统的纺织服装专业与商贸管理类专业相融合,形成纺织品检验与贸易、服装工艺与贸易、服装营销与管理、纺织品设计与营销、纺织电子商务等新专业或专业方向。

再次,与纺织服装企业合作开展订单培养,支持行业、学校、企业合作建设“工商融合”专业,针对纺织服装产业商贸业务的新趋势开设短期的纺织商贸专业培训班、课程研究班、技能提升班,满足产业对“工商融合”复合型技能人才的短期需求。

2. 人才培养目标及定位

纺织服装类“工商融合”型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为:以培养面向纺织服装生产与流通领域,具有相关生产、设计、质量检验等专门知识与技能,兼具营销、管理、贸易、商务等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应用技能型专门人才。

(1)岗位工作任务与能力要求分析

表 1 列出了典型的纺织服装企业“工商融合”型岗位工作任务与能力要求,相关专业课程体系及人才培养目标应以此为依据进行设置。

(2)就业面向

表 2 列举了典型的“工商融合”型纺织服装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面向与职业发展规划。根据岗位任务与能力要求,确定毕业生的就业面向与职业发展规划。

3. 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职业院校应在纺织服装专业课程体系的基础上,根据行业的生产过程、产品设计与开发、运营管理、市场开发、客户服务与管理等业务流程的实际需求,将工科与商科课程体系交叉融合,形成具有产业特色的复合型课程体系。例如,“纺织品检验与贸易”专业,通过设置以“纺织品检验”、“纺织品贸易及跟单”、“纺织品电商”三大模块为课程内容的专业课程体系(表 3),培养学生的纺织品检测技能、纺织品贸易业务技能及纺织品电商平台运用技能。

又如,“时装商务”专业,设置以“服装工艺与设计基础”、“服装门店销售与服务”、“服装网店策划与运营”、“服装企业运营管理”四大模块为内容的专业课程体系(表 4),培养学生的品牌服装零售、门店设计与运营管理、品牌服装招商、电子商务运营等技能。

4. 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

(1)以课程项目化改造为抓手,创新教学内容

在开展工商融合型课程教学改革时,要充分考虑工、商类课程的特点,以任务为引领,积极开展项目化教学改革。通过“工商融合”型课程项目的设计,展开理实一体化课程教学。例如,《纺织品营销与贸易》课程以纺织贸易公司真实的项目任务为主线,依托贸易平台,安排了“市场调查、贸易跟单、合同签订与履行、客户服务、市场拓展”等环节,要求学生在纺织生产与工艺学习的基础上,针对产品进行市场开发,完成接单到跟单的全业务流程,学生的贸易素养可得到极大提升。

(2)以综合性实训基地为依托,创新教学方法

“工商融合”复合型课程实施要依托综合性实训基地,如服装专业的“前店后厂”模式、纺织专业的“贸易公司”模式,将工科和商科课程教学相互融合。例如,《服装电子商务》课程依托电子商务实训中心,以服装企业真实的项目任务为引领,通过项目化的教学设计,学生组建项目小组,完成服装电商项目总体策划与运作,体现了“产教融合”的教学模式,提升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纺织服装产业“工商融合”复合型人才培养保障体系

1.“工商融合”型师资队伍建设

“工商融合”型师资队伍建设是推行纺织服装产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的保障。高职院校应打破纺织服装专业院系与商贸专业院系的界限,整合双方资源,组建纺织(服装)商贸专业教研室,通过师资配备、师资培训、师资引进等措施为“工商融合”复合型技能人才培养提供支撑。学校层面应制订相关方案与措施,鼓励教师跨专业学习深造并获得相应的技能证书,鼓励商贸类专业教师深入生产与管理一线学习行业知识。通过从企业引进或特聘一批在生产管理、营销、贸易及电子商务领域具有丰富经验的实践专家充实到专业教师队伍中,为“工商融合”项目教学、专业实践提供师资保障。

2.“工商融合”型实训基地建设

实训基地是开展实践教学、提升学生技能的重要途径。纺织服装类“工商融合”型专业实训基地建设要做到“两个整合”,即将生产型实训基地与商贸类实训基地进行整合,将校内外实训基地进行整合。(1)整合工科与商科优质实训资源,如利用商贸专业实训室开展“纺织品贸易跟单实训”、“服装电子商务实训”、“企业资源管理系统实训(ERP)”、“纺织品营销实训”项目;(2)引进纺织服装产品开发与设计、生产、贸易于一体的综合企业,以真实的项目为载体开展实训教学;(3)开发兼具生产与商贸实训功能的纺织服装企业作为校外实训基地,也可以由政府、学校、企业共同出资建设纺织服装综合实训基地,实现“生产、培训、教学、科研、科技创新、创业孵化”等多重功能于一体。

3.“工商融合”型专业教学资源建设

“工商融合”型专业涉及工科与商科的跨界融合,需要团队组织编写具有纺织服装专业特色的商贸与管理教材并形成立体化教学资源库。“工商融合”型教材不是纺织服装专业与商贸专业内容的简单叠加,而是生产设计与贸易管理技术的相互交融。教材内容应取材于纺织服装企业的真实产品或业务流程,教材的编写者理应具备丰富的纺织商贸岗位实践经验。例如,《纺织品营销与贸易》课程项目化教材将教学内容分为 4个情境 ―― 纺织品业务跟单、纺织品客户开发与维护、纺织品贸易合同签订与履行以及纺织品市场拓展。课程配套的网络学习平台涵盖了丰富的拓展学习资源,是纺织服装类专业的学生拓展学习贸易业务知识的重要渠道。

纺织品分析实训总结篇(2)

在当前经济危机的影响下,作为我国传统优势产业的纺织服装业,因为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产品附加值较低,成为受到冲击最为严重的产业之一。这迫切要求加快创新步伐,而税收政策在鼓励自主创新方面将会起到很大的作用。当前对此的研究多是面向所有企业提出促进自主创新的税收政策(霍文刚,2007),针对纺织服装业研究的文章较少。本文正是立足于我国受到危机影响最为严重、急待转型的纺织服装业,从税收政策角度出发,有针对性地研究促进该行业自主创新的税收政策。

一、我国纺织服装业自主创新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我国纺织服装业自主创新的现状

长期以来,我国纺织服装业一直依靠廉价劳动力和资源优势参与国际竞争,自主创新水平却处于较低的水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自主品牌缺乏。从国际市场来看,我国纺织业的出口产品中,98%是国外品牌的贴牌加工,只有2%的产品是属于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我国自有品牌。二是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偏低。2007年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中纺织服装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仅为0.42%,大大低于国际标准。三是创新性人才缺乏。据统计,创新型人才在我国纺织业企业中仅占2%,在服装业企业中仅为1%,远不能满足纺织服装业产业升级对人才的需求。

(二)我国纺织服装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的税收原因

1、生产型增值税阻碍了纺织服装业自主创新。1994年税制改革时,我国实行了生产型增值税,对企业固定资产买价中的税额,在购入时不允许一次全部扣除,而是根据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逐期扣除每期提取折旧额中所包含的税金。生产型增值税加重了企业机器设备购置成本,抑制了纺织服装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的积极性,阻碍了该行业开展自主创新。

2、企业所得税对企业研发投入和职工培训的税收优惠力度不足。尽管我国于2006年取消了只有达到10%研发增量方可加计扣除的限制规定,对所有财务核算制度健全、实行查账征税的企业在研发费用上均给予一定比例的加计扣除,然而对于每年研发费用的增加部分仍缺乏的税收优惠。再者,我国新《企业所得税法》对职工教育经费不超过工资薪金总额的2.5%的部分准予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超过部分以后年度结转扣除。但是2.5%的扣除限额,会使企业对职工教育经费的投入保持在该数额的临界水平,制约了纺织服装业企业根据实际情况加大职工教育培训投入。

二、对现有自主创新税收激励政策的效应分析

针对我国纺织服装业自主创新水平较低的现状,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税收政策,这里就增值税转型、出口退税以及企业所得税中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的调整进行效应分析,得出现有税收激励政策的实施效果。

(一)增值税调整对促进纺织服装业自主创新的效应分析

1、增值税转型的效应分析。2009年1月1日起正式实行消费型增值税,在纺织服装业引进先进机器设备、加大自主创新投入力度的关键时期,允许购置当期一次全部抵除购进机器设备中所含的税款,对纺织服装业的加大自主创新力度将会有所帮助。

本文以2008-2009年一季度我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为例,分析增值税转型对纺织服装业设备更新的影响。固定资产还包括房屋建筑物等不动产,但经济危机下,企业对房屋建筑物投资占比很少,因此纺织服装业固定资产投资的变化能够较好地说明增值税转型对该行业设备更新的影响。

2008年初至2009年一季度,纺织服装业城镇投资占制造业比重经历了先下降再上升的过程。经济危机给纺织服装业带来的影响比其他制造业更加严重,这是造成2008年比重不断下滑的原因之一。此外,一些企业为了享受当期进项税额全部抵扣的税收优惠,将部分本打算在2008年底投资的项目推迟至2009年上半年,最终导致2008年四季度纺织业固定资产投资占制造业的比重只有2.73%,达到2008年最低水平,服装业占比也只有1.84%,处于全年较低水平(见图1)。

排除以上影响因素,可以看到,增值税的改革对促进纺织服装业的设备更新起到较为明显的效果。2009年一季度纺织业城镇固定资产投资241.75亿元,服装业投资146.30亿元,分别占制造业投资总额3.18%、1.92%,与2008年四季度相比分别小幅上升了0.45%和0.08%。纺织服装业占制造业城镇固定资产的比重从4.57%上升到5.11%,上升幅度更加明显。可见增值税的转型对纺织服装业的设备更新改造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2、提高纺织服装业出口退税率的效应分析。2008年8月,我国将部分纺织服装的出口退税率由11%提高到13%。同年11月,出口退税率再次上调1个百分点。2009年2月份颁布的《纺织工业调整振兴规划》将纺织品出口退税率从14%提高至15%。同年4月纺织服装的出口退税率从15%再次提高到16%。至此,我国已经连续4次上调纺织服装业的出口退税率。

据海关统计,2008年我国出口纺织服装185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8.2%,增幅较上年回落10.7个百分点。其中,2月份和6月份分别出现负增长。为此,8月、11月国家两次提高出口退税率共计3个百分点。但受到国际环境恶化因素影响,8-11月纺织服装业出口额逐月下滑,分别为185.9亿美元、180.3亿美元、167.5亿美元、154.3亿美元。仅12月份出口额有所放大,当月出口160.6亿美元,同比增加10.1%,环比增加4.1%(见图2)。

然而受到国际经济环境进一步恶化以及春节长假开工率较低等因素影响,2009年1-5月,纺织服装业累计出口588.5亿美元,同比下降11.1%。其中2月份降幅尤为明显,出口额仅为66.7亿美元,同比环比大幅下降35.1%和55.8%,创2006年2月以来的月度新低。仅3月份由于服装拉动实现出口121.6亿美元,同比环比双增长。而根据海关最新数据,5月份纺织服装业出口123.1亿美元,同比大幅下降14.7%,环比下降1.4%。至此2009年2月和4月提高出口退税率政策并未起到理想的效果。

可以看出,上调出口退税率的效果仅在部分月份有所显现,但是国际环境不断恶化,自主品牌发展落后等原因都在深层次上制约纺织服装业的振兴。而试图单纯通过提高出口退税率难以真正解决问题。

(二)企业所得税中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对促进纺织服装业自主创新的效应分析

2006年我国取消原先加计扣除的限制,明确企业凡符合规定的研究开发费用实行100%扣除基础上,允许再按当年实际发生额的50%加计扣除。2008年对研发费用是否能够资本化进行了明确的规定。本文通过比较2006年政策调整前后两年,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R&D)人员与经费投入、专利申请量的变化,分析该项调整对我国纺织服装业自主创新的影响。

从研究开发人员的变化来看,2004-2007年大中型工业企业中,我国纺织服装业R&D总人数分别为2.3万、3.1万、2.4万、2.5万,占总的制造业比重略有下降,分别为4.0%、4.6%、3.9%、3.2%。可见,政策调整对我国纺织服装业R&D人员投入的影响并不大。

从研究开发经费投入来看,2004-2007年,纺织服装业R&D经费投入分别为30.7亿元、37.5亿元、43.1亿元和53.1亿元,政策调整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特别是2007年,R&D经费投入比上年增加23.2%,增幅较2006年提高8.3%。但纺织服装业R&D经费投入占制造业比重仍然较低,分别为3.4%、3.2%、2.7%、2.6%。可见尽管纺织服装业的研发经费投入绝对量上有所增加,但占整个制造业的比重却有所下降。

从专利申请量来看,自2004年以来,我国纺织服装业专利申请有明显的上升趋势,2004-2006年,我国纺织服装业的专利申请数分别为968件、1784件、2323件,2007年激增至5209件,较2006年增长了124.2%,是2004年的5.4倍,其中发明专利450件,是2004年的2.72倍。从相对数来看,2004-2007年纺织服装业专利申请数占制造业总数的比重分别为2.4%、3.3%、3.5%、5.6%。政策效果十分明显。

总的来说,2006年研发支出加计扣除的调整,对加大我国纺织服装业的研发投入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尤其在专利申请方面。但是在促进研发人员投入上效果有限,促进纺织服装业创新能力的全面提升还要与其他税收政策协调配合。

三、促进纺织服装业自主创新的税收政策建议

(一)鼓励纺织服装业企业加大研发费用的增量投资

鉴于我国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的调整对促进纺织服装业R&D经费投入和专利申请的积极作用,我国可以借鉴美国、法国等国经验,对企业每年研究开发费用的增量部分给予进一步的税收优惠,如美国对于企业每年技术开发新增投入的30-50%准予抵扣企业所得税;法国税法规定,研发投资比上年增加的企业,增加额50%可以从当年应纳企业所得额中扣除,最高限额为200万欧元。我国可以在现有加计扣除的基础之上,对于研发费用增加部分的30-50%准予从企业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从而鼓励纺织服装业企业将创新项目收益再投资于研究开发。

(二)鼓励纺织服装企业加大职工教育培训支出

对于企业发生的职工教育和培训支出,建议取消准予扣除不超过工资薪金总额的2.5%的限制,允许纺织服装业企业当年全部扣除,同时借鉴OECD国家的经验,考虑对每年职工教育培训支出给予一定比例的加计扣除,如奥地利对于企业职工教育和培训支出,允许在当期全部抵扣的基础上,加计20%扣除。从而鼓励纺织服装企业加大职工的教育培训投入。

(三)其他方面

台湾地区在促进专利转让方面也有一些可以借鉴的地方,如规定个人将取得的专利权提供或出售予“境内”公司使用的,其所得的权利金或收入,50%免予计入综合所得税课税。与此相比,我国现行所得税中鼓励个人转让专利的税收激励稍显不足,可以借鉴台湾做法,对于个人转让专利权所获收入的50%直接免于计入个人所得税。这样既鼓励了个人的创新发明向企业转移,也扩宽了纺织服装业企业研发创新的来源。

参考文献:

1、于洁.我国纺织服装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分析及对策[J].纺织科学研究,2007(4).

2、Warda,J.Tax Treatment of Business Investment in Intellectual Asset:An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Z].STI Working Paper,2006(4).

纺织品分析实训总结篇(3)

2007年,为支持郑州纺织产业园区建设,全面提升郑州市纺织工业竞争能力,河南省质监局提出了《关于在郑州市纺织产业园区配套建设国家棉花质检中心和国家纺织品质检中心的建议》。郑州市政府以行政划拨形式提供土地30亩,财政资金4200万元用于国家质检中心基础设施建设,同时省财政拨款500万元用于设备配置。2007年11月国家质检总局批复在郑州纺织产业园区筹建国家质检中心。

2008年11月国家质检中心大楼正式动工,大楼地下1层、地上26层,建筑面积4.2万平方米。原河南省纤检局、河南省纺织院先后搬迁至国家质检中心大楼办公。2012年6月19日,为有效发挥河南省纤检局和河南省纺织院职能优势,实现优势互补、协同发展、做大做强、更好服务中原经济建设,河南省质监局党组研究决定,借助国家质检中心筹建这个平台,对河南省纤检局、河南省纺织院进行机构整合,由河南省纤检局党委履行对河南省纤检局、河南省纺织院和国家质检中心的领导,实现强强联合,依托河南省纺织院筹建国家棉花及纺织服装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河南)(下称国家质检中心),发挥原两个单位的优势,各负其责,各显其能,实现“1+1>2”、资源共享、共同提高的目标。

2013年4月15日―18日,国家认监委对国家质检中心的软、硬件进行现场评审,专家组认为该中心达到实验室认可、计量认证、资质认定“三合一”认证条件要求,一致同意通过评审。6月25日,国家认监委专门下发通知,对国家质检中心进行业务授权。11月9日―11日,国家质检总局对国家质检中心能力建设进行现场验收评审,专家组一致认为国家质检中心检测能力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同意通过验收。

国家棉花及纺织服装质检中心(河南)的技术能力

在郑州市西四环元通纺织城建设的国家棉花及纺织服装质检中心(河南),是一个集检测、认证认可、标准、计量、技术支持和咨询等为一体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作为目前国内唯一集棉花和纺织服装综合类的专业检验检测、技术研究的部级质检机构,该中心主要业务范围涵盖棉花、纤维、纱线、服装、纺织品、羽毛羽绒及特种劳动防护产品等领域,具备174个主要检测参数,以及311个产品的检测能力。

国家棉花及纺织服装质检中心(河南)现有工作检验场地1.2万平方米,其中恒温恒湿实验室面积0.1万平方米,采用法国约顿智能型空调,控制精度可达标准大气水平。实验室配备科学先进、结构布局合理,样品存放、防火、防尘、通风排气、照明以及水电气等条件符合国家有关要求,具备处理废水、废气、废物排放措施,保护检验人员身体健康和安全的防护措施。在仪器设备配置方面,立足高精尖、适度超前的原则,共配备219台/套检验仪器设备和10套空调机组,进口设备54台/套,仪器设备原值2500多万元。其中,瑞士乌斯特全系列纱线设备和美国HVI棉花检验仪等都是国际领先、世界认可的关键仪器设备。此外,还备有安捷伦气质联用色谱仪、PE公司原子吸收光谱仪、VaRiAN紫外分光光度计、梅特勒-托利多公司PH/电导率/离子综合测试仪,SDL国际集团日晒牢度仪、耐洗牢度仪、马丁旦尔耐磨仪、织物垂直燃烧仪及汗渍牢度试验仪、染色摩擦牢度仪、转筒烘干机、英国Instron万能强力机、德国贺利氏公司标准光源箱等仪器设备。

目前,国家质检中心现有工作人员63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2人,高级工程师11人,工程师27人,棉花检验师16人,中高级职称人员占80%。检验人员均有专业学历,研究生学历19人,占30%。所有检验人员均经过培训考核,持证上岗。主检人员大都在40~50岁,年富力强,风华正茂,既有专业经验又具有很强的学习工作能力,为国家质检中心事业发展打下良好人才基础。

国家棉花及纺织服装质检中心(河南)的作用

国家棉花及纺织服装质检中心(河南)以河南省纤维检验局(河南省纺织产品质量监督检验院)为依托,集聚各种技术优势资源,为政府履职、产业升级、经济腾飞、社会发展等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障和技术支撑。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保障质量安全,为政府履行职责服务。随着经济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对纺织品、服装及棉花、床上用品等的安全要求进一步提高。尤其是近年来出现的“毒校服”等一系列涉及健康、安全的案例,人们对纺织服装产品的质量安全更加重视。国家质检中心充分发挥其技术优势,不断拓展业务领域,积极配合国家质检总局、中国纤检局、河南省质监局、省市工商局等行政部门做好授权范围内的产品质量检验工作,为棉花、纤维、纱线、服装、纺织品、羽毛羽绒及特种劳动防护产品等的质量安全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保障。该中心将充分发挥技术核心作用,积极配合上级行政部门开展质量检测和监督检验工作,从方案起草、下厂抽样、检验项目、检验细则、检验结果、质量分析、资料汇总、经费预算一系列规范运作体系到上报资料,提供准确、科学的检验报告,为各级行政部门科学决策提供全面及时的依据。

2.引领行业发展 ,为产业转型升级服务。河南省作为我国棉花、纺织、服装产业的重要生产和消费大省,无论产量、销售量、出口量,还是产品品种、款式、质量、技术、信息等方面均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在国际上占据一定地位。河南棉纺服装产业集群已具雏形,郑州纺织产业园、曲梁男裤、长垣纺织卫材、凤泉化纤产业园、安阳针织服装城、尉氏棉纺织集群、吉利区涤纶化纤集群、新野棉纺织集群、鄢陵粘胶浆粕和棉纺集群等,已形成了集原料生产、服装设计加工、流通销售运输为一体的棉纺服装产业集群。

郑州纺织产业园区规划为河南省规模最大的纺织服装工业园区。目前,产业园已驻企业32家,其中有中西部地区最大的纺织物流市场――元通纺织城和郑州最大的纺织机械制造企业――郑州纺织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现已更名为恒天重工股份有限公司),培养出娅丽达、纽伦、渡森、逸阳等知名品牌,已形成了从纺织机械(配件)制造、纺纱、织造、染整(水洗)、制衣、辅料生产,到科研、产品展示、仓储销售物流、信息服务、产品检测相对完整的纺织产业链。曲梁服装产业园有100多家男裤加工企业,年产男裤近1亿条,年产值近10亿元,全国市场占有率16.7%。河南安阳是中国针织服装名城,年产量3.5亿件,拥有璐、丹瑞等10多个国内知名品牌。新野棉纺织集群拥有规模以上企业112家,拥有10万纱锭,年织布2亿米以上,年纺纱15万吨,该集群以新纺公司为龙头,形成集轧花、纺织、织布、印染、服装为一体的产业链条。凤泉化纤纺织产业园有各类纺织企业30多家,集群特色是粘胶纤维深加工,园区内的新乡白鹭化纤集团是我国最大的化纤原料生产厂家之一。鄢陵县粘胶浆粕和棉纺集群内拥有棉短绒加工企业300多家,年加工量达40万吨,占全国棉短绒市场的50%,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棉短绒加工销售基地。尉氏棉纺织集群内有规模以上纺织企业16家,全县纺织规模达40万纱锭。吉利区涤纶化纤集群中投资64亿元的洛阳大化纤工程全线建成投产,每年可生产20万吨聚酯、10万吨涤纶短纤和9万吨涤纶长丝。

但是,河南省棉纺服装产业,企业规模小,生产线单一,信息严重不对称,许多企业对国内外新的技术标准缺乏了解,质量把关能力较为薄弱。国家质检中心的建成,正好弥补了这些缺陷。国家质检中心集聚产业技术优势和人才优势,主导先进标准制修订,掌握标准领域“话语权”,并通过企业集中宣贯、研讨会、座谈会等方式对新标准、新贸易技术壁垒等进行详细讲解,还及时针对企业情况分析产品抽查中不合格项目的原因、提出整改方案,受到企业普遍赞誉。例如:该中心在幼儿服装新标准公布实施后,多次与相关行业协会召开标准宣贯会,除了生产领域的企业,流通领域龙头商场、超市也参加了培训,合计有700多人次、200多家企业参与宣贯活动。

针对某些龙头企业的特殊需求,国家质检中心派技术专家上门为其提供培训,在实验室认证审核、检验技术、产品标准等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例如:国内的某女装生产企业,为其贴牌的生产厂有20多家,各厂的素质良莠不齐,该中心则在企业总部多次在产品标准、不合格项目分析、原材料检验及控制等方面对生产厂进行了专题培训及现场解答。目前,该中心已与娅丽达、纽伦、渡森、领秀梦舒雅、逸阳、美芙妮、幸福雪季、翰迪尔、华珠、神马以及大商、丹尼斯等数十家企业结成了紧密的合作伙伴关系,为企业培训人员超过600人次,有力促进了产业的规范有序发展。在国家质检中心的技术支持下,在政府、相关企业的努力下,经过几年的发展,郑州―“裤业之都”已形成区域特色品牌,享誉全国。

3.促进招商选资,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国家质检中心将通过自身的品牌优势和技术优势、地理优势,为企业原材料把关、产品测试、出厂检验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和权威的检验报告,通过提供良好的检验服务环境,促进棉纺服装产业的转移和升级,促进产业链的形成,优化投资环境,为企业落户河南解决后顾之忧,从而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

国家质检中心以其自身的影响,促使河南的棉纺服装产业得到优化提升,令以郑州为中心向周边的辐射区域成为投资综合性价比较佳的地方,变当地政府的招商引资为招商选资,化被动为主动,推动地方经济发展转型升级。2013年,河南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全年生产总值32155.86亿元,同比增长9.0%;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8%。近年来,郑州纺织产业园区的规模逐渐扩大,中国中部纺织服装品牌中心(元通集团投建)正在进行的一期工程顺利推进,娅丽达、纽伦、梦舒雅等品牌纷纷落户郑州纺织产业园区。同时,省内其他棉纺服装产业聚集园区也在全面升级改造,招商选资势头良好。2013年,河南省内规模以上纺织服装企业达1500多家,年产棉纱约547万吨、布31.34亿米、服装12.28亿件;年完成主营业务收入3139.16亿元,年实现利润306.26亿元,同比增长13.56%。(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纺织品分析实训总结篇(4)

针对我国纺织产业特点及产业升级对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新要求,通过成立纺织职教联盟,提出“一个目标、两种能力、三个融合、四个落实、五项措施”的高职本科衔接培养卓越工程技术人才的新思路,并以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和盐城工学院“高职与本科3+2分段培养”为例,探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的衔接、基于国家职业标准对课程标准的修订、“多方同评、闭环控制”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和高职本科转段条件制定,总结取得的经验。

关键词:

纺织产业升级;高职本科协同培养;卓越工程技术人才;3+2分段培养

一、纺织产业升级对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目前,我国纺织纤维加工总量和纺纱锭数占世界总量的一半以上,纺织服装贸易总额占世界总量的三分之一以上,已经成为世界第一纺织品生产和出口大国。然而近年来,随着纺织行业用工成本和综合成本不断提升,我国纺织企业的利润空间受到严重挤占。此外,以越南、柬埔寨、孟加拉国等为代表的第三世界国家,用工成本仅为我国的三分之一,大大冲击了我国传统的低中档纺织产品的优势,普梳棉纱、针织服装低中档纺织产品的生产逐渐向这些国家转移。同时,美、英等原纺织大国利用原料优势(如美国的棉花优势)、人才和技术优势,推行纺织“再工业化”,对我国的纺织产业造成了新一轮冲击[1]。在当前多种挑战下,我国纺织产业只有不断升级,才能实现健康平稳发展,而纺织产业升级必须依靠各级各类高素质人才引领和支撑。目前我国纺织人才培养主要依靠以纺织为特色的职业技术学院和地方本科院校,但由于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相对封闭,造成高职学生毕业后几乎没有衔接升学的可能。此外,我国普通高等教育多采用学科型教学模式,造成了本科毕业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不强。因此,面向我国纺织产业升级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必须探索高职和本科的“对口贯通”,依靠双方的相互衔接,切实提升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协同培养卓越纺织人才,建设一支适应传统纺织产业升级需要的人才队伍。

二、纺织专业卓越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与思路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是教育部在高等工程教育领域实施的重大改革项目,到2014年,全国签约实施该计划的企业达到一万多家,高校和社会力量协同对接产业,面向市场进行专业人才培养,强化了学生工程实践教学环节,学生学习的针对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有效提高。基于此理念,国内部分高职院校尝试“卓越技师教育培养计划”,以培养具有一定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有获得技师职业资质或技师职称潜力的后备技师。如何将“卓越技师”和“卓越工程师”贯通培养,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动纺织产业升级,对高职院校和应用型本科院校提出了新要求。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原盐城纺织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以轻纺为特色的高职院校。近年来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以教育部“卓越计划”的要求为指引,加强与培养本科层次应用型纺织人才的本科院校———盐城工学院的联系和合作,对高职本科协同培养卓越人才进行研究和探索。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针对江苏省纺织产业特点及产业升级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明确“立足盐城、面向苏北、服务沿海、辐射长三角”的办学定位,提出基于“一个目标、两种能力、三个融合、四个落实、五项措施”的卓越人才培养思路。“一个目标”是指校校、校企联合培养能推动纺织产业升级的卓越技师和卓越工程师。“两种能力”是指培养的人才具有良好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三个融合”是指专业建设与产业需求融合、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融合、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四个落实”是指高职本科协同培养卓越人才实施的组织、制度、资金和条件落实。“五项措施”是指建设融“人生导师、专业教师、技能训练工程师”为一体的“三师型”队伍;共享集约型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师生全员参与专业技能竞赛、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开展一体化项目教学,实施产学研一体育人;成立纺织职教联盟,发挥联盟内政府机构、企业、行业协会的作用。

三、高职本科协同培养卓越人才的探索

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和盐城工学院合作成立了“高职与本科3+2分段培养”组织机构,并牵头成立了盐城市纺织职教联盟,出台了《关于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进一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实施管理办法》《盐城市纺织职业教育联盟章程》等一系列文件。在实践教学条件方面,以中央财政支持的纺织服装实训基地、江苏省财政支持的纺织技术实训中心、现代纺织机电技术实训基地等,江苏省生态纺织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和纺织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站为基础,联合企业,校企双主体共建了纺织检测中心、纺织品设计中心、纺织生产中心和技能鉴定与培训中心等校内技能训练平台,建成了集技能训练、技能鉴定、项目研发和创新创业功能于一体的纺织服装实训基地。此外,充分依托悦达纺织集团等相关企业的校外实训基地,落实了纺织专业卓越人才培养实施所需的实践条件。同时,充分利用江苏省品牌专业、优秀教学团队和科技创新团队,以及盐城市纺织创新服务平台等优势资源,推进纺织教育与纺织产业对接,为提高学生的工程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卓越人才奠定了基础。

1.培养目标设定

纺织业是江苏省的传统优势产业之一,规模以上纺织服装企业总产值占全国总量的比值居全国首位。近年来江苏省以块状经济产业集群为主的纺织产业组织形态,在我国纺织行业发挥了很好的示范带头作用,形成了一定的区域品牌影响力,如苏州吴江盛泽的丝绸产业、无锡江阴的毛绒和毛纺产业、南通海安的色织产业、南通叠石桥的家纺产业、盐城东台的纺机产业、盐城阜宁的过滤材料产业等。但是江苏省纺织块状经济产业集群也存在层次低、创新弱、投入少、转型升级慢等素质性和结构性矛盾。因此,江苏省纺织产业必须加快转型升级步伐,不断提高工艺、技术和装备水平,提升高附加值产品比重。“卓越计划”具有行业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全程、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技术人才、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特点。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和盐城工学院不仅按照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而且凸显服务江苏省纺织产业升级的定位,根据区域内纺织行业对“卓越人才”的需求,以“五年一贯制制订培养方案,分段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为指导思想,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系统设计和详细论证,确定了人才培养目标,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意识,面向纺织生产企业、纺织品检测机构和纺织品流通领域以及相关企业,掌握纺织工艺设计与质量控制、纺织材料及其质量检测能力、纺织新产品设计与开发、纺织企业生产成本控制方面专业知识,有较强实践动手能力,并具有从业职业资格证书,能从事纺织工艺设计、纺织试验及质量分析、纺织生产调度、纺织生产核算统计、纺织试验、纺织跟单与销售、纺织产品研发、技术革新、生产管理等技术工作,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富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创业精神的应用型人才。同时,明确了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按照“打基础、重应用、强实践,注重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要求培养“卓越技师”;盐城工学院按照“重实践和理论结合,强化学生的创新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要求培养“卓越工程师”的具体培养目标。

2.课程设置与衔接

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和盐城工学院在制订“五年一贯制”高职本科协同培养卓越人才计划时,着重对课程体系进行了优化,合理设置了各类课程,对课程标准、课程内容进行了修订。

(1)高职与本科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的衔接。根据高职与本科不同阶段的培养目标要求构建课程体系。高职阶段课程按照“打基础、重应用、强实践,注重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原则,本科阶段课程按照“重实践和理论结合,强化学生的创新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原则,将本科的部分实践教学环节(如纺织生产实训等)前移到高职阶段,将原高职的部分专业课程后置到本科阶段,确立科学合理的教学顺序和实施路线,既避免高职、本科课程内容的重复,又拓宽和加深课程内容,真正实现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衔接的连续性、逻辑性和整合性。此外,考虑到生源多元化以及学生知识结构多样性和层次性的特点,可以根据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程度进行分层,根据学生的职业兴趣、职业能力和职业性格等进行分类。通过对接国家职业标准,构建基于职业特性的“职业通用能力+专业菜单”分层分类课程体系,通过学分制柔性管理实现高职与本科课程有效对接。

(2)基于国家职业标准修订并完善高职与本科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是教材、教学、监控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实现高职与本科课程体系有效衔接的重要保证。《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明确规定:“国家确定职业分类,对规定的职业制定职业技能标准,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职业标准通过工作分析方法,描述了胜任各种职业所需的能力,反映了企业和用人单位的用人要求,是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重要依据。纺织行业作为我国的传统支柱产业,国家早在2002年就颁布了《纺织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实施办法》,纺织行业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也组织专家和专业技术人员制定了纺织行业职业国家标准。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于2006年经过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认证、评估,入选全国首批“纺织行业特有职业技能鉴定站”。建站以来,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积极推进“双证书”制度,推进课程标准和职业技能标准相衔接,实现了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的“双证融通”。在“五年一贯制”高职本科协同培养卓越人才时,高职、本科作为两个不同的培养阶段,虽然其学历不一样,要求掌握的知识与技能也不一样,但课程标准应适应不同层级的职业(工种)的岗位需求。以现代纺织技术(纺织工程)专业为例,学生在高职阶段进行高级工培训,至少应获得针纺织品检验工、纺织设备保全工、纺织面料设计师等职业(工种)四级以上职业资格证书中的一种;在本科阶段进行预备技师培训,至少应获得针纺织品检验工、纺织设备保全工、纺织面料设计师等职业(工种)三级以上职业资格证书中的一种,为走上工作岗位后获取技师职业资格证书奠定基础。以“机织工艺设计与质量控制”课程为例,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根据筒并摇工、整经工、浆纱工、穿经工、织布工、纺织设备保全工等相关国家职业标准,重新制定了包括课程定位、学习目标、课程内容和要求、课程实施方法、课程评价策略等方面的课程标准,其中的课程定位和课程内容对比见表1。

3.建立“多方同评、闭环控制”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

人才培养质量是职业教育的生命线,加强人才培养评估、建立健全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性举措。基于此,高职与本科院校必须按照系统性、科学性、社会需求适应性的原则协同构建卓越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建立评价—反馈—调整—评价的控制系统,通过构建“多方(学生、教师、社会、专业机构、技能鉴定站和竞赛机构)同评、闭环控制”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对人才培养开展全方位、综合性的评价。“多方同评,闭环控制”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如图1所示。

4.高职、本科转段条件制定

高职本科协同培养卓越人才的流程图如图2所示。学生在高职阶段学完规定的课程,达到规定的毕业学分,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思想品德经鉴定符合要求的准予毕业,但是能否顺利进入本科阶段学习,还要符合转段要求。以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现代纺织技术专业为例,学生必须通过江苏省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和江苏省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并获得相应的高级工技能证书;此外,3门职业核心能力课程“纺织材料检测”“纺纱工艺设计与质量控制”“机织工艺设计与质量控制”必须通过盐城工学院统一组织的考核方能转段。转段条件的设置充分保证了卓越人才的培养目标。

四、结语

基于教育部“卓越计划”人才培养理念,通过产业升级驱动设定人才培养目标,根据高职与本科不同阶段的培养目标要求,系统构建课程体系。基于国家职业标准修订完善课程标准,建立健全“多方同评、闭环控制”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设定高职、本科转段条件,全方位体现高职和本科人才培养的一贯性,破解了高职与本科衔接过程中的关键难题,满足了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求。近年来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和盐城工学院纺织专业群学生100%获得了高级工职业资格证书,一大批学生参加全国纺织面料检测、纺织面料设计和纺织服装外贸跟单技能大赛,获得一、二、三等奖和“技能标兵”称号。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生也以过硬的职业技能水平四次蝉联全国高职高专院校纺织面料检测大赛团体一等奖,在2015年更是以专科组总分第一名的成绩获得全国大学生外贸跟单(纺织)职业能力大赛团体一等奖。

参考文献:

[1]姚穆.我国纺织产业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棉纺织技术,2014(2):1-5.

纺织品分析实训总结篇(5)

“中国纺织信息中心和国家纺织产品开发中心肩负着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纺织工业生产力促进中心的职责,长期致力推动行业发展、产业升级、企业进步,持续不断地通过流行趋势研究与、产品开发咨询、设计人才培养、质量标准检测、企业社会责任建设等专业服务,为促进全行业转型升级与产品开发贡献力量。在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的指导下,中国纺织信息中心、国家纺织产品开发中心联合山东联润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共建‘纺织新材料产品创新中心’和‘纺织面料设计人才培养基地’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李斌红在致辞中说道,“两个中心的成立,将对推动纺织新材料应用研究、纺织人才培养和产品开发创新,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纺织新材料是纺织产品创新的基础素材,是纺织纱线和面料创新的核心。据介绍,此次成立的“纺织新材料产品创新中心”将以新型纤维的可纺性研究、工艺优化、纱线结构创新与纺纱技术改良、面料时尚风格与功能设计等为目标,满足差异化的市场需求,提高企业快速开发能力,为消费者提供多元化、高质量的产品服务,成为纺织新材料产品创新的孵化器。

创新型设计人才是企业产品开发的灵魂,强化人力资源,优化人才结构,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建设人才服务体系成为全行业共识。目前,我国纺织面料设计师普遍具有纺织技术专长,但在流行色彩应用、时尚风格设计、品牌策划与市场推广等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仍存在一定的差距。2007年在中国纺织信息中心、国家纺织产品开发中心的推动下,国家社会与劳动保障部设立“纺织面料设计师”新型职业资格。9 年来,通过连续开展纺织面料设计师培训和鉴定工作,已经造就了一批具有创新思维和设计能力的新一代纺织面料设计师。而此次成立“纺织面料设计人才培养基地”,将重点用于纺织面料设计师人才培养,进一步为国家纺织面料设计师培训与资格鉴定提供设施完备的教学考评基地与创新实践基地。

另外,在同期举行的“国家纺织产品开发基地成员日 ―― 走进山东联润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活动上,来自行业协会、企业、院校的专家和代表们对行业宏观经济形势、流行趋势与产品开发方向进行了深入分析,对纺织前沿技术进步与企业开发实践经验进行了分享。

纺织品分析实训总结篇(6)

1.教学内容的采集与序化。课程教学内容的采集基于纺织品生产的基本过程,重点关注本专业所面向的“纺纱”与“机织”工段。两工段的具体工作内容不同,但工作过程是相似的,均涵盖来样分析、原料选配、工艺设计、工艺上机、工艺验证、工艺调整与投料生产,如图1所示。每项工作对关于纺织材料方面的知识与能力都有明确要求,经整合形成18项具体要求,以此作为课程的教学目标,并经细化、分解与序化而转化成课程教学内容,形成“14个技术知识点”与“10项测试工作任务”两部分,见表1。2.教学重点内容的确定。教学重点内容通过分析岗位需求与教学内容的双效辐射图确定,如图2所示。左边为纺织专业毕业生初次就业岗位群,右边为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对于各具体教学内容,岗位对其指向的辐射线越多,说明其对就业岗位的辐射力度越大,即为本课程的教学重点内容,如图2中编号为1、2、3、7、8、10、14、15、16与18项。

教学模式的设计

针对这两部分教学内容的特点,采用“2+1”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实施以技术知识为先导、以实战训练为主线的两阶段递进式教学。1.“2+1”教学模式设计。教学模式的“2+1”课序设计,体现了两阶段递进式教学进程。第一阶段完成技术知识的传授,40学时;第二阶段进行操作能力的实战训练,20学时。教学总时数为60,两个阶段时数之比为2∶1。其间,教学内容从前阶段的“14个技术知识点”递进到后阶段的“10项测试工作任务”;能力训练从前阶段的典型案例单项训练递进到后阶段的10项测试工作任务完成;课程考核从过程表现、实物成果、终端考核递进到职业资格认证的技能鉴定;教学场所从多媒体教室扩展到专业实训基地。2.工学结合教学模式设计。教学模式的工学结合设计,体现“学、做、练”相结合的教学过程与形式。前阶段以“学中练”为基本特征,即以“学”为主,辅以典型案例进行单项能力训练,深化学生对技术知识的掌握程度;后阶段以“做中练”为基本特征,使学生在完成10项测试工作任务的过程中,综合训练技术知识的灵活应用能力与纺织测试仪器的规范操作能力。

教学方法的应用

教学方法的选用以夯实基础、引导方法、培养兴趣为目的,主要采用“学做相融”与“行为引导”两种方法。1.学做相融。将典型案例训练融入技术知识部分的教学,使学生在课内外进行14项单项能力训练,深度掌握技术知识的重点,如表2所示。将职业标准融入实践教学,使学生在10项测试技能的规范化训练过程中,有效掌握职业标准。2.行为引导。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情境创设,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思维及表达训练,体验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与过程,从而培养对技术知识进行灵活应用与规范交流的能力。在教学全程,教师指导学生收集样品建立微型样品库,按实际工作所采用的存样法分别制作常用纤维样品袋、典型纱线样册及典型织物样册,并鼓励学生自行拓展品种,引导学生自主关注、体验并感知各类纺织材料,促进专业兴趣的培养。通过开展以组为单位的样品展示与交流活动,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的意识与行动能力。

教学手段的应用

纺织品分析实训总结篇(7)

全国大学生纱线设计大赛由教育部高等学校纺织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和中国纺织服装教育学会主办,是面向国内纺织服装院校大学生开展的专业赛事。其最终目标是达到传承、发展和开创纱线、面料产品的原创性、时尚性与功能性。其目的在于按照紧密结合教学实际,遵循基础、注重前沿的原则[1],促进纺织工程学科的专业和课程的建设,引导纺织服装院校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协作精神,加强学生动手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对纱线进行原料选配、工艺流程的设计与选择、工艺参数的设计与配置、成纱质量检测及从原料到成品各个环节相互衔接的综合能力,激发高校学生的学习和研究兴趣,发现和培养一批在纺织科技上有作为、有潜力的优秀人才,为他们的脱颖而出创造条件。自2009年在东华大学举办第一届全国大学生纱线设计大赛,至今已经成功举办四届,对推动《纺纱工程》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改革确实起到了促进作用。

《纺纱工程》这门课程不是一门纯理论课程,而是理论、实践密切联系的课程。实践教学,不是简单地附属于理论教学,也不是对理论教学进行补充验证。理论教学如果脱离了实践教学其本身就是空洞抽象的,枯燥而难以理解的。学生很难凭空想象纺纱机的结构组成和纺纱的基本原理。相反,如果把这些难以理解和想象的内容结合学科竞赛进行演示和解释,那么学生不但容易理解,而且能进一步思考甚至创新。

1.纱线设计大赛对传统教学方法提出挑战

自2009年开办第一届全国大学生纱线大赛以来,受到了我国几十所具有纺织工程专业的高等院校的重视,赛事获得了许多知名纺织企业的协办。为了成功参加赛事并取得优异成绩,各校都精挑细选出最优秀的学生参加比赛,并进行系统的专业的赛前指导培训。在以往的《纺纱工程》课程教学实践中,学校和老师往往都偏重课堂理论教学而忽视了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创新能力,全国大学生纱线大赛的举办对纺织工程专业《纺纱工程》课程一直存在的传统教学模式提出了挑战。

1.1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传统教学模式普遍存在的问题是重理论,轻实践;重说教,轻体验。课堂教学内容与社会实践需求相脱节,学非所用[2]。老师教授什么内容,学生就学习什么内容,学生学习缺乏主观能动性。经常是“上课讲理论、实验验证理论、考试背理论”,这样培养出的学生缺乏创新能力和行业竞争力[3]。教学的薄弱环节在于理论与实践结合不够。学生很难具备综合运用所学纺纱工艺相关知识进行纱线产品设计的能力,创新能力、独立工作的能力及团队协作的能力均较差,这既是纺织工程专业学生的主要弱点,又是教学过程中存在问题的集中体现。究其原因是《纺纱工程》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的比例不足和实践教学的内容安排不合理造成的。虽然各个学校均开设了一定的实验课程,但实际效果并不是很令人满意。

1.2纱线设计大赛的内容和特点。

全国大学生纱线设计大赛以纱线设计为主要内容,强调传承、发展和开创纱线产品的原创性、时尚型和功能性。题目分纱线设计和面料设计两部分。面料设计的实质是进一步反映纱线设计的时尚性和功能性。纱线设计重点考察纱线功能设计、纱线结构设计、纱线花式设计、纱线设计加工难度与实际应用价值等方面的内容。面料设计重点考察织物功能设计、织物结构设计、织物风格设计及面料二次设计等内容[1]。题目着重考核学生综合运用基础知识进行理论设计的能力,考核学生的创新精神、独立工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考核学生的实验技能。大赛既要考虑一般参赛大学生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基本完成作品,又要考虑优秀大学生有发挥和创新的余地。竞赛题目对应用背景提出了严格的要求,所倡导的时尚性和功能性设计有很重要的实际意义。纱线设计大赛考虑到了目前教学的基本内容和新技术的应用趋势,同时对《纺纱工程》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起到了一定的引导作用。既考察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又考查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引申和发展,通过纱线设计和面料设计考查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分析、总结和综合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创新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4]。

历届纱线设计大赛基本以创新、功能、时尚为主题进行纱线设计,从第三届开始,加入了面料设计的内容,面料设计的实质仍是纱线功能在织物上的体现,只不过增加了对学生织物功能设计、织物结构设计、织物风格设计及面料二次设计等内容的考察。纱线设计大赛所提出的创新、功能、时尚的理念,以纱线的应用趋势为导向,对学生进行纱线设计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所设计的产品既要能够通过所学纺纱工艺相关知识加工出来,又要顺应市场需求,做出符合市场要求的产品。这对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将所学纺纱有关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设计难度很高,这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探索热情,激发了他们的创作激情。仔细分析大赛题目发现,随着纺织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的不断涌现和推广应用,每一届纱线设计大赛的知识面都在不断拓宽,难度在不断提高,学生参与的热情和完成情况也在不断进步。

2.纱线设计大赛对大学生人才培养的影响

通过指导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纱线设计大赛,深感学生参加这样的竞赛有助于教学工作,更有利于纺织工程专业大学生的人才培养。通过纱线设计大赛,不仅能够检验平常的教学工作,而且能够暴露以往教学中存在的薄弱环节[5]。纱线设计大赛的设计产品均要求具有创新性、功能性和时尚性,在校大学生在《纺纱工程》课程学习过程中能够真正认识到其实际应用价值绝非易事,不容易把握所设计产品的实用价值。参加纱线设计大赛为他们提供了一条很好的途径,同时也为《纺纱工程》课程建设和教学内容及方式的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纺织行业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不断涌现,另一方面,教学内容相对滞后,学生在校时间短,而且缺乏大量实践,不注重产品的应用价值,很难把握纱线设计的应用特点。这就要求加强《纺纱工程》课程建设,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适时做适当调整。重点讲清纺纱基本原理、纺纱工艺流程的设计和纺纱工艺参数的配置,着重分析不同原料的加工特点,加强纱线设计相关的实践教学环节并注重实施。

纱线设计大赛是极具挑战性的赛事,要求学生掌握纺织行业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设计出适合市场需求的具有一定功能的新型的纱线产品。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完全依靠自身能力独立设计制作富有创意的产品,由于纺纱工艺流程的复杂性,有时需要2-3人组成设计小组合作完成一个作品,因此参加纱线设计大赛,不仅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创新能力,而且培养了项目组成员间的团结协作能力,增强了项目组之间的竞争意识。纱线大赛最后的成果都是通过专家组对作品的技术指标、特征进行实测评定结果的,一切都以事实为基础,有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3.竞赛对《纺纱工程》课程教学质量的影响

《纺纱工程》课程教学要有特色,关键是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应用型和实践性[6]。《纺纱工程》课程是与实践紧密相关的,属于熟练掌握理论基础上的实践性课程,强调学生结合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而设计、计算和动手操作的能力,在做好理论教学的同时,必须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实践教学环节可以帮助学生巩固并加深对所学基本理论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对实践技能进行基本训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使学生树立工程实践的观点和严谨的科学作风[7]。

3.1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中贯穿纱线设计大赛的内容和观念。

在《纺纱工程》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过程中,改变原有的单一教学模式,将历届纱线大赛的题目内容贯穿于教学过程中,分析题目要求,研究比赛内容和课本内容之间的联系,经常在课堂上提出比赛某个环节的某项内容,然后围绕解决相关问题的方法进行理论知识的讲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布置难度适宜的作业让学生提前熟悉整个纱线设计的各个环节,让学生组成设计小组进行实践操作,课程结束时以各小组设计出的产品作为评价学生课程成绩的依据,这样的方式对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非常有帮助。

3.2专门经费资助。

学生进行纱线设计需要购买原料、设备配件等,可以通过鼓励学生申请国家、省和学校的创新训练计划解决一部分经费。还可以向学校申请专门的课程改革经费、参赛经费满足要求。

3.3实验室向学生全面开放。

纺织实验室对于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开放不同的实验内容。对于大一学生,为他们准备了纺织材料相关的一系列实验,为《纺纱工程》专业基础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对于大二及以上年级纺织工程专业的学生,实验室建立了纺织实训平台,包括整套棉纺工艺流程从开清棉机到细纱机的全流程纺纱机和气流纺纱机、花式捻线机等设备设计不同风格的纱线产品。所设计的纱线产品还可以进一步通过浆纱机、针织机、提花机、织造小样机等设备制成风格迥异的面料。总之,这些设备的充分利用为纺织工程专业的学习创造了良好的实践条件。

4.结语

以推进全面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为主题的《纺纱工程》课程教学改革正深入发展,全国大学生纱线设计大赛成为纺织工程类教学改革的强大助推力。参与全国大学生纱线设计大赛是对《纺纱工程》课程教学改革成果的检验和肯定,需深入持久地进行教学改革,找到真正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通过参加竞赛活动,充分调动了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大部分人放弃了节假日从事实践活动,相信在越来越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今天,大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会更上一层楼,所学本领会很好地应用于将来的工作当中。

参考文献:

[1]关于举办第五届全国大学生“鲁泰杯”面料设计暨纱线设计大赛的通知.中国纺织服装教育学会,2014.5.

[2]徐辉,王冬晓.大学生学科竞赛的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1(10):141-144.

[3]林木辉,张杰,包正委.开展学科竞赛改进教与学方式[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11,27(3):98-101.

[4]张晓花,朱陈松,朱昌平.学科竞赛促进电机课程改革[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6):278-281.

纺织品分析实训总结篇(8)

结合我校纺织工程专业设置及学生的特点,目前《纺织材料学实验》课程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革和建设。

1 理论与实践紧密衔接

《纺织材料学》与《纺织材料学实验》均为我校纺织工程专业的主干课程,但因其为不同课程代码的两门独立课程,前者为核心主干理论课程,后者为实验教学课程,所以在实际教学中由不同的教师担任两门课程的教学工作,理论课程教学的教师并不参与实验教学工作,实验教学由纺材实验室教师全权负责。这就可能导致理论课程的教学与实验课程在某些情况下存在脱节,当理论课程教授到一定的知识点时,实验课程尚未涉及到该方面的实验操作内容,这使得学生在理论学习中没有直观的感性认识,对于知识点的理解不能深入。

因此,调整《纺织材料学实验》课程的学时及进度,使得实验课程的安排紧密围绕《纺织材料学》理论课程的教学进度,做到理论与实践紧密衔接,这样学生就能真正的在理解的基础上提高实际动手能力。

2 增加新型先进仪器设备的实践

由于学时和实验条件的限制,实验教学完成的大部分实验内容均采用最基础的实验设备及仪器,对于目前较为先进的实验设备动手操作少,讲解少,这使得学生对新型及自动化仪器方面认知少,面对今后纺织材料测试方面的相关工作时有很多东西必须从头学起。

因此,有必要增加对于新型先进仪器设备的实践学习。一方面,学院在原有设备基础上,引进一些新型的、更新换代的基础实验设备,使得学生在掌握最基础、最简单的仪器操作的同时,能够与时代同步,熟悉更多更贴近工作中常见的实验方法和手段。另一方面,对于大型的较为精密和昂贵的设备,可以通过与兄弟院校、科研院所及企事业单位建立产学研合作平台,共享他们的实验室资源,带领学生实地参观学习。这样,不但可以让学生对于国内外先进的仪器设备有感性地认识,而且可以开阔学生的眼界,激发他们对纺织服装行业浓厚的学习兴趣,通过走出校园,使他们真正了解纺织行业的社会实际情况。

3 实验与国内外标准相结合

随着国际间贸易的扩大和发展,标准化已成为国际市场竞争的重要工具,依靠先进标准进行商业竞争已成为国际贸易的一个新动向,标准是质量的前提,从关注标准高度出发才能提高产品竞争力。当今生态纺织品代表了全球消费和生产的新潮流,成为发达国家利用绿色壁垒限制进口的手段。因此,我国纺织品服装生产企业的产品研发人员必须多多学习国外的先进标准,增强环保意识,做到自身产品过硬,这样才能够突破绿色壁垒,提高企业竞争力。而在国际贸易过程中的贸易人员也必须熟悉不同国家进口的限制条件,这样才能避免不必要的贸易纠纷。而对于质检机构的检测人员来讲,在对国际贸易中的纺织品及服装进行质量检验时,也必须认真执行相关的国际标准。

目前我校的纺织工程专业为社会培养的是复合型的高级纺织工程专门人才,对应上述的三个方向正是学生就业的主要方向:(1)纺织品国际贸易方向,要求学生具有纺织品贸易的综合能力;(2)纺织品检验方向,要求学生具有全面的纺织产品检验测试技能;(3)纺织品设计与开发方向,要求学生具有产品开发的创新能力。从上面可以看出,这些方向的工作人员在实际工作中会经常运用甚至要严格执行国内外的标准。因此,在《纺织材料学实验》的实践教学中,有必要在学生动手操作之前,增加相关测试内容的国内外标准的学习课时,使得学生能够按照各类标准养成规范操作的习惯,通过熟悉各类注意事项和测试指标,为今后的工作打下全面的知识基础。

4 运用探究性教学方法

纺织材料学基础实验涉及纤维、纱线、织物的物理机械性能、化学性能、服用性能等,绝大部分的实验教材将这些实验设计成验证性和演示性实验,这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研究性思维的习惯。教学中应该以“学生动手为本”,而不是“教师讲授为主”,突出实验的设计性、探究性。虽然纺织材料基础实验大部分是验证性实验,但可以对实验教学方式进行改革,比如针对测试某个性能指标的实验项目,可以通过验证教材里的有关理论、模型和参数,或者验证探讨期刊文献中提出的观点,最后在课程结束时,由3-5名同学组成课题小组完成与该指标有关的一个小课题,进行简单的答辩,考察学生掌握实验技能的程度。实验成绩由三部分组成:平时实验的操作、实验报告成绩和课题答辩时的成绩[2]。

纺织品分析实训总结篇(9)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7.025

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挥科技创新支撑引领作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项目的开展,对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本文结合近几年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的工作实践,对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的意义及项目指导与实践进行了探讨及总结。

1 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的意义

江苏省教育厅组织开展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旨在促进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尽早参与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社会实践等创新活动,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激发大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潜能,培养大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创业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1]实践创新训练计划与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方向总体目标相一致,满足区域经济产业调整、产业优化对实践创新人才的需求,也是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体现。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项目作为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之一,也是为提升创新能力搭建的平台。通过项目计划的实施,即是知识的综合运用和拓展,也是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的良好方式。学生在实践创新项目训练过程中,不仅是将所学知识综合运用,更是不断发现、解决新问题,开拓视野,培养沟通协调、团队合作精神的综合实践过程,有利于学生今后很好地适应高技能创新型就业岗位,独立承担相应的工作任务。通过开展该项活动,培养了学生创新思维、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顺利走向工作岗位奠定了良好的发展基础。因此,实践创新训练项目活动的开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实践平台

如何验证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及掌握程度,并能灵活运用,都离不开实践环节,培养大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必须有良好的创新实践平台。实践创新基地的建设、良好的师资力量及指导教师有效的过程指导,是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顺利完成的基础。

2.1 实践创新基地建设

重视实践创新活动基地建设,是活动顺利开展的前提和保证。就我院纺织类高职院校为例,学生在进行实践创新活动中,不仅需要掌握理论知识,更需要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并在过程中能够有意识地采用新的理论、方式或技能,从而形成实践创新能力。学院根据纺织服装学科要求与产业发展紧密相连的特点,为了更好地开展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建立了江苏省高职纺织品创新实训基地,并以此为平台,依托常州市纺织服装生产和加工基地的区域优势及校外紧密型企业、校外实训基地,开展创新实践活动,为学生开展实践创新提供了保证。在纺织品创新实训基地这一平台上,能完成从纺织纤维到织物整理的所有性能测试;从纺织原料的选择到织物整理的工艺试验;部分生产型教学环境;CAD软件进行产品的设计;都能较好地满足实验、实训教学及实践创新活动的需要,为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和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提高提供了平台保障。近几年,我们在此平台中,完成了各项大赛的训练及多项实践创新项目,并成功组办全国高职院校的技能大赛任务,良好的平台,保证了实践创新活动的顺利开展。

2.2 具有创新理念的师资队伍建设

实践创新活动的顺利进行,创新型和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尤为重要。指导教师要具有创新思想和意识,改革教学理念,在教育教学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着重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和创新思维的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在实践中善于发现问题,能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分析问题、并付诸于实践进一步解决问题,及时总结,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以提升,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强指导教师双师型队伍的建设,指导教师不仅自身需要具备知识面广、具有本领域前沿的知识和信息,更要努力成为具有丰富实践教学经验和实践工作经历的“双师型”教师,加强与社会和企业的联系力,以便更好地进行实践创新的指导,达到提高培养创新人才的教育质量。

2.3 教师的过程指导

纺织品分析实训总结篇(10)

《中国纺织》:辞旧迎新之际,在过去的一年纺织贸促会取得了怎样的成就?

徐迎新:2009年,在金融危机对行业造成巨大冲击的严峻局面下,我们继续通过以展促贸来帮助企业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纺织贸促会共计举办国内展览会10个,展出面积412,300平方米,总参展商5944家,其中国内4456家,海外1488家;自办出国展2个,组团参加国外展会4个,出国参展企业数总计625家,展位数达到1079个。按照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的部署,纺织贸促会基本上完成了“保规模、树信心、促服务”的总体目标,对协助金融危机下的中国企业积极开拓国内外两个市场,展示行业创新成果、促进信息交流沟通、实现上下游产业链对接和跨国资源配置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纺织》:在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形势下,纺织贸促会2009年的工作有何特点?

徐迎新:首先,在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贸促会从上到下加大了对展会的宣传力度和深度,加强与媒体的合作,面料展、家纺展、针织展等展会在媒体上都有全方位的深入报道。其次,围绕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杜钰洲会长所指出的“展会的三个作用”(贸易平台,上下游纽带和创新窗口),对展会的内容进行了诸多深入细化工作。譬如对常年来参展的重要买家进行了更加细致的数据分析和研究,为他们安排更加周到的服务,同时也加强了对参展商的定向需求访问,使得服务更加细致和人性化。

《中国纺织》:在过去的一年纺织贸促会共计举办了10个国内展会,这些展会都有哪些亮点?

徐迎新:2009年展会期间活动丰富多彩成为新亮点,10个国内展上共举办了150多场活动,是历年来举办活动最多的。2009年3月份我们强势掀起三展联动春季市场大行动,加大了对展会的宣传力度和深度,根据参展商和买家的定向需求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保证三展整体规模同比持平,观众数不降反增。在秋季的纱线展中,我们开展了新产品推介会;在面料展上还开辟了“四新区”,用以展示行业自主创新的新技术、新产品和新工艺,受到了业界的一致欢迎。我们举办的家纺国际高峰营销论坛,邀请了众多重要的国际商贸机构、买家代表和专业人士来共同探讨家纺业的渠道建设和营销变革,同时还在家纺展中首次设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区域。今年虽然没有举办产业用展会,但是我们组织了非织造布和产业用纺织品国际高端论坛,今年除现场产品展示外,还举办了各类技术交流会、论坛、产品推介会、时尚展演等各类活动达到150多个,为金融危机下的企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信息交流。

前瞻 稳中求变

《中国纺织》:2010年纺织贸促会会有哪些新的计划?

徐迎新:我们基于对目前形势的判断,基本确定了明年纺织贸促会的工作思路,概括说来就是“调整创新,提升服务,稳定发展”十二个字。

迄今为止,纺织贸促会已经搭建了一个从纱线到面料、服装、家纺、产业用纺织品、纺织机械的一个比较完整的产业链展会平台,但是从发展情况来看还不是很平衡,调整势在必行。首先,要加大对于还处在初步发展期的展会的重视。以纱线展为例,我们会就如何加强纱线展上下游的对接,如何加强纱线展的价值平台,让其价值不断提升而努力。家纺展也要有所调整,主要是加强床上用品和毛巾类别的比重。面料展也要进一步在功能区划分上下功夫。其次,根据国际市场的变化,我们明年要加大对美国市场的开发,要加强展会专业化程度,使展会更加国际化。同时,我们的国际伙伴可能也会有变化,要在强强联合上下功夫,提升展会的形象和价值。

提升服务,意味着要将服务做得更加深化细致,把企业资源、媒体资源进一步用好,发挥好。同时,我们要加强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做更加人性化的服务。像在2009年的春季展会中,我们利用手机报的形式加强对CHIC等展会的宣传和信息沟通。

同时我们强调要稳定发展而非一味扩大规模。这也是会展业转变发展方式的一个思路。虽然目前一些很火的展会规模不能扩大是现实原因,如展会面积和条件等限制。如果一味吸收展位的话规模肯定大,但我们要考虑到对参展者要提供平等的服务。

《中国纺织》:2010年会组织进行哪些大型的展会?哪些工作已经提上日程?

徐迎新:2010年是办展大年,除今年举办的纱线、面料、家纺、服装、针织等展会外,纺机展,产业用纺织品展都将举办。同时,在国外展举办方面,特别是美国自办展,也将有新的动作。

2010年纺机展将在6月举行,从目前来看,纺机展明年的展会规模将会比上届有所缩减。一方面由于国际尤其是欧洲的一些参展商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较大,另外即将在2011年的西班牙举办的ITMA展会也给明年的纺机展带来一定影响。不过从数据分析来看,大陆地区、香港以及台湾的参展商数目均会超过上届。目前,纺机展的筹展工作进行的非常顺利,上届纺机展共有11个馆,本届缩至9个馆。但参展商数目的缩减,并不意味着服务的缩水,致力于提高客户的满意度将会是一贯的宗旨。在供应商的选择上(包括搭建、运输等环节),明年将会全部启用专业公司来操作,相信明年纺机展的服务会更加纯熟。

《中国纺织》:您认为2010年的工作还应着力注意哪些方面?

徐迎新:这一年将制定《纺织贸促会2010~2013四年发展规划》,会在加强制度建设,提升管理力度与水平,在打造纺织贸促会的软实力方面下功夫。此外,在展会业务方面,进一步提升细节服务,通过促服务来进一步提升企业参展价值。在团队建设方面,要努力建设一支团结和谐的团队,打造德才兼备的人才队伍,一心一意谋发展。同时,要加强能力和素质建设,提倡自我学习和加强内部培训,学习的内容要广,不仅仅要学习行业知识,还要加强政治经济形势的学习,同时也要学习国外先进的办展经验和会展管理等。在培训方面,纺织贸促会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培训计划。要加强内部培训,以部门为单元组织员工内部的相互学习。

上一篇: 网站建设毕业论文 下一篇: 主管护师岗位工作计划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