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社会治理水平汇总十篇

时间:2023-12-05 11:00:59

提升社会治理水平

提升社会治理水平篇(1)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充分发挥我国“一元两级多层次”立法体制的优势,从社会治理所调整的社会关系发展规律出发,在中央统筹下,按照各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有规划、有重点、有步骤、点面结合地推进社会领域立法。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进一步拓宽公众参与立法的途径,通过立法论证、听证、评估等方式,依法保障公众参与社会治理权的实现。突出政府责任、公共服务和制度保障,健全完善社会保障、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生态环境、安全稳定等社会领域的立法,建立健全社会组织法律制度,依法保障社会组织、公众等主体生存权、发展权以及社会治理参与权、治理权的实现。

二、着力推进依法行政。

依法行政是社会治理的核心内容。政府在社会治理中负主责,政府带头依法行政,是社会治理法治化的首要前提,新时代重点是推进政府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和程序化。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依法设定权力、规范权力、制约权力、监督权力,健全依法决策机制,设置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负面清单,推进政府依法全面履行职能,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真正实现“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依法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按照“政事分离、政社分离、责权利相配套”的要求,把政府不能做、做不了、做不好的专业性较强的事务让渡给社会和市场,推进政府职能向服务、指导、协调、监督方向转变。完善行政监督机制,全面推进政务公开,让社会参与到行政监督中来,形成内部监督和社会监督功能互补的立体监督网络。

三、着力完善调处机制。

法治是平衡社会利益、弥合社会矛盾、实现社会公平最有效的方式,把法治导入矛盾纠纷调处,着力完善调处机制,是社会治理法治化的重要环节。把法治作为调解制度建设的核心,着力健全完善行业性专业性调解机制,探索推进分级调解,提升纠纷调解的法治化专业化水平;积极推进司法确认,提升调解协议法律效力,用法治的方式定纷止争,保障群众合理合法诉求按照法律规定和程序来办,就能得到合理合法的结果。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大力加强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建设,积极推进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衔接联动,形成功能互补、程序衔接的矛盾纠纷化解体系,凝聚调处合力,满足纠纷解决方式的多元需求。

四、着力做强法律服务。

解决法律服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补齐发展和供给短板,是社会治理法治化的重要任务。持续加大政府法律服务供给,加快建成以实体、热线和网络三大平台为主体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实现公共法律服务标准化、精准化、便捷化,最大限度满足群众法律服务需要;不断完善法律援助制度,扩大援助范围,提高援助质量,向群众提供及时充足、普惠均等、优质高效的法律援助服务,努力使人民群众在遇到法律问题或者权利受到侵害时能够获得及时有效的法律帮助。加强法律服务市场供给,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发展律师、公证、基层法律服务、司法鉴定等法律服务业,普遍建立法律顾问制度,推动在各级党政机关和人民团体普遍设立公职律师,在企业设立公司律师,为社会提供多层次、可选择、市场化的法律服务。

五、着力夯实基层治理。

提升社会治理水平篇(2)

普法宣讲到乡村,助推社会治理水平提升

为进一步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迎接党的三中全会和全国两会胜利召开,2021年7月1日,由县委依法治县办牵头协调,县司法局总体负责,组织司法局、农业局、国土局、林业局、教育局、民政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七个部门的讲师到XXX开展了农村社会治理专题法治宣讲活动,7各村书记、主任及新庄村两委班子和小组长听讲。

宣讲现场,讲师们分析当前的社会形势,从村干部和群众最关心,联系最密切的问题入手,结合发生在身边的房屋买卖、征地拆迁、家庭财产分割、盗砍滥伐、毁坏林木、家庭暴力等与干部群众工作和生活息息相关的案例以案释法,激情澎湃地为村干部和群众宣讲法律法规,教育和提醒村干部和群众:一要深刻认识学习法律的重要性,树立良好的家风民风,积极预防诈骗传销等违法行为发生;二要熟悉农村土地承包权和经营权的取得、办证、转让等相关程序,才能依法依规办事;三要积极缴纳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才能享受报销的权利;四要遵守义务教育相关法律法规,珍惜惠民政策,培养子女成才;五要熟悉林地的确权登记、办证、流转、注销等程序,才能依法依规办事,减少林权纠纷;六要正确认识宅基地的性质和相关规定,依法依规办理手续,不能以身试法;七要遵守《村民委员组织法》、《婚姻法》等法律法规,严格按照村规民约和村民自治章程管理村委会,建议从六个方面把握当好村干部。同时针对自发搬迁移民涉及的房屋买卖、土地林地确权、子女就医和教育等内容,讲师们单独进行了宣讲。

通过此次宣讲,进一步加深了村干部和群众对法律条文的理解,增强了他们学法、懂法、守法的自觉性,为村干部依法办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进一步增强了群众的法制观念,提高了群众依法维权,依法办事的意识。进一步提高了新庄乡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水平,为庆祝建党100周年营造了良好的法制环境。

提升社会治理水平篇(3)

一、乡村社会治理的内涵

(一)治理

国外学者罗西瑙(R.N.Rosenau)认为,治理指的是一种由共同的目标支持的活动,这些治理的主体未必是政府,也无须依靠国家的强制力量来实现,这一点是与统治不同的。随着现代治理理论的兴起和发展,“治理”这一概念与传统的“政府控制”和“统治”在内涵、理念、主旨等方面都相去甚远,现代治理是指各治理主体通过互动、合作与协商等共同管理公共事务,实现共同目标的活动。它强调治理主体的多元性,政府不再是唯一的权力中心和治理主体;治理结构的网络化,国际组织、政府部门、非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等相互依赖,共同解决公共事务;治理过程的民主化,“强制”、“命令”等方式逐渐淡出,协商、合作等民主化方式成为主角。

(二)乡村社会治理

乡村是时代之前线。我国百分之九十以上是乡村,乡村治理是实现我国“善治”目标的第一要务。改革开放后我国乡村社会经历了由“统治”到“管理”再到“治理”的转变,目前,我国乡村治理的特征有:

1.乡村治理的核心是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经济发展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主心骨,也是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后农村经济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步步高升,农民精神面貌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是,国家一直以来都将城市作为我国发展的重点领域,再加上城乡“二元分治”对乡村的隔离与倾斜,农村经济的发展严重滞后于城市。基于农村经济发展对我国整体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要实现我国整体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目标,促进乡村经济的发展就必然成为乡村治理的核心任务。

2.乡村治理主体的多元化。乡村治理不是过去的“统治”或“管理”,其治理主体是多元的,既包括制度性的治理主体,也包括非制度性的治理主体,其中制度性的治理主体主要包括乡镇政府、基层党组织、村民委员会以及村民代表会等。非制度化治理主体主要包括乡村“能人”、农民个人以及组织、宗族等。市场经济在我国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过去仅仅依靠政府单一治理主体发展乡村经济的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乡村治理的需要,多中心治理模式是当今以及今后乡村治理的必然趋势。在农村多元化的治理主体的情况下,“协同共治”是其主要路径,其中农民是这一路径的中坚力量,因此,调动农民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显得尤为紧迫和重要。

3.乡村治理的过程也是农村基层政治民主化的过程。乡村治理强调治理的整体性、多元性、平等性、协商性、互动性等,它同过去统治的最根本的区别就是强调政府与农民对公共生活的合作管理,农民在这一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乡村治理最根本的目标就是实现农民全面自由的发展,满足农民需求,解决农民的困难。同时,为了更好地实现乡村治理能力现代化,应不断加强政府与农民之间的互动与对话,让政府真正知民意、体民情,让农民对政府的公共决策产生影响力,充分发挥农民在乡村治理中的主人翁作用,带动他们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进一步推进乡村治理民主化的进程。

二、农民政治参与对乡村社会治理的意义

解决民生问题是乡村社会治理的立足点和落脚点。只有农民懂得乡村最需要完善、发展的地方,农民是改善乡村治理、创新乡村治理、促进乡村治理现代化不可或缺的主体性因素。

(一)农民积极的政治参与意识是完善乡村治理的重要前提

乡村治理和复兴的基本力量是农民,没有他们的积极参与,乡村治理只能裹足不前。农民政治参与意识是激发其政治参与动机和行为的重要前提。农民对自身应当拥有的权利与责任以及行使这一权利、履行这一义务的积极性与愿望是他们参与乡村治理的首要条件。亨廷顿指出:“在现代化中的国家,政治参与扩大的一个主要转折点是农村民众开始介入国家政治”农民政治参与愿望不强烈、水平不高会制约我国基层民主政治的发展,直接影响乡村治理的完善。现阶段,我国农民参政议政的方式不断创新、渠道不断扩大,不仅有村民自治这一基本的参政方式,还创新了村民议事会、村务公开等多方面的民主制度。只有参与乡村治理的思想跟上了,参与乡村治理的行动才不会落伍,才可以通过行使自己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为政府制定公共决策建言献策从而影响政府决策,使得乡村治理以农民为出发点,治理程序、方式方法将更加完趋于善。

(二)农民有序的政治参与行为是提升乡村治理绩效的关键

农民政治参与行为的增加较改革开放前是有目共睹的,其政治参与行为对提升乡村治理绩效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农民制度化的政治参与行为是完善的乡村治理的主要表现。政治参与按照是否依照法律法规来进行可以划分为制度化参与和非制度化参与两种形式。凡在正式制度框架内的政治参与活动可称为制度性参与,超出现有制度框架的政治参与活动则称为非制度性参与。农民能否通过合理合法的渠道参与到乡村治理中是当前我国乡村治理完善与否的关键。若农民通过制度化渠道表达自己的利益、反映自己的需求,与政府、非政府以及其他社会组织达成某种共识,共同为解决“三农”问题建言献策,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自愿为之奋斗的事业,那么乡村治理也会呈现出一片和谐共荣的景象。然而,当前我国处于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农民非制度化的政治参与行为层出不穷,严重阻碍了我国乡村治理能力的提高。要让农民通过制度化的手段有序的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政府、社会、学校、家庭以及农民个人等共同长期不断的努力。

(三)农民政治参与水平的提高是乡村治理民主化的标志

“民主,决定于参与――即受政策影响的社会成员参与决策”现代民主政治要发展就必须不断扩大公民的政治参与,相应的,乡村治理要达到民主化的目标,基础是农民政治参与深度和广度的深入和扩大。农民政治参与水平的提高,会对乡镇政府、村党支部以及村委会干部形成强有力的监督,促使他们在乡村治理的过程中少一些、损公肥私、违法乱纪的行为,激励其行为不断民主化和透明化,真正实现为了整个农村农民自由而全面发展而努力的目标。同时,农民政治参与水平的提高会促进其政治参与能力的提高,进而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政治参与表达自己的利益和诉求,为政府部门制定正确的决策提供有用的参考信息,使公共决策更能站在农民的立场上去制定,以能解决农民问题为落脚点和立足点。农民政治参与水平提高的过程也是乡村治理民主化的过程。

三、有力发挥农民对提升乡村治理能力的对策

提升社会治理水平篇(4)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5)02-0018-04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这是我们党的重大理论创新,也是我们党新时期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创新实践。中小学基础教育贯彻落实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应紧紧围绕这一总目标、总要求,将提升学校治理能力和水平作为教育改革的着力点。

教育是整个国家事业的一部分,我国教育事业也处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提升中小学治理能力和水平理应成为深化教育改革的题中之义。要提升中小学校的治理能力和水平,首先要转变治理理念。作为中小学校领导,一要想清楚为何要提升学校的治理能力和水平,以明晰提升治理能力和水平的价值定位;二要弄明白提升学校哪些方面的治理能力和水平,以认清提升治理能力和水平的核心要素;三要落实怎样去提升学校的治理能力和水平,以探寻提升治理能力和水平的现实路径。

笔者以一个基础教育学校管理者的身份,就提升学校的治理能力和水平作如下思考:

一、尊重教育规律是提升教育治理能力水平的前提

治理作为一种对共同事务的管理和对各种利益的调和,是通过制度并运用制度进行的。治理和管理的不同,根本上是制度设计和制度运行的不同,是制度的力量或制度产生作用的效果的不同。教育治理现代化的特征之一是教育治理的科学化。因此,中小学校要提升教育治理的能力水平,首先要尊重教育规律。

教育规律具有客观性、必然性和普遍性。潘懋元先生曾说:“在诸多教育规律中,有两条规律是最基本的:一条是关于教育与社会发展关系的规律,简称教育外部基本规律;一条是教育和人的发展关系的规律,简称教育内部基本规律。”[1]这一论述对我们今天提升教育治理能力水平是有指导意义的,它告诉我们:基础教育必须遵循教育形态与社会生产方式相适应的规律,必须遵循教育进程与学生个体身心发展状态相适应的规律、认知系统与动力系统相协调发展的规律、信息存储总量决定个体发展程度的规律。[2]

提升教育治理能力水平,尊重教育规律,应关注以下三个方面:一要正确认识规律。在长期的基础教育办学实践中,我们形成了一系列推动基础教育科学发展的规律性认识,比如:“优先发展教育”,“育人为本”,“教育公平是社会最基本最重要的公平”,“教育是心灵与心灵的沟通,灵魂与灵魂的交融,人格与人格的对话”,“教育要发展,根本在改革”等等,这些规律性认识是我们搞好基础教育工作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二要自觉遵循规律。也就是要“尊重、敬畏中小学基础教育的价值”,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和幸福人生的获取奠定基础。三要科学驾驭规律。也就是要懂得基础教育发展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作为学校的管理者能够通过现象看到本质、通过偶然发现必然、通过原因预知结果,把握规律性,增强主动性,富有创新性,推动学校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地科学发展。

二、丰富教育民主是提升教育治理能力水平的基础

教育治理现代化的特征之二是教育治理的民主化。因此,中小学校要提升教育治理的能力水平,必须丰富教育民主。民主的诉求,在于让教育治理和教育制度安排,能从根本上体现人民的意志和人民的主体地位。张乐天教授认为:治理的完整表达是共同治理,强调的是一种民主性、协调性、公开性与透明性。[3]从基础教育学校的微观层面说,教育民主的内容和形式不断丰富发展,以下三个方面显得尤为重要:

一是推进“教学民主”。教育现代化的本质其实是人的现代化,是充分顺应人性,让每位孩子都最大限度地成为他自己;是充分挖掘潜能,让每位孩子都竭尽所能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4]我们将基础教育的使命聚焦在培养适应未来的终身学习者,就必须为师生创设丰富的民主的学习氛围。“教学民主”强调对话教学,师生在真理面前角色平等,教学活动成为师生精神对话的过程,让真理在对话中敞现。[5]

二是建构“课程民主”。雅斯贝尔斯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集。[6]基础教育的奠基性、复杂性、多样性,必然要求我们的课程俯下身来为学生发展服务,学校应提供多样化、可选择的课程体系,让学生充分享有课程的自主选择权,并改变课程消费者的被动角色,积极参与课程的开发与创生。让学校教育为学习提供全程服务,让学习成为师生个体生命的需求,不单纯局限于认知。

三是实行“治理民主”。一是强调治理主体的多元化。由教师、学生以及学校关系人共同参与学校治理,特别是让学生深度参与学校治理,有利于学生在治理学校的体验中强化公民意识、学会责任担当。二是强调治理形式的契约化。学校治理从强制性转向协商式、契约式,涉及学校发展的重大事项,比如发展规划、内涵发展方案、制度建设等都应吸收全体教师参与,这样方案的产生、制度的设计便是教师通过协商达成的契约,而不再是学校领导强制进行管理;强调权力运行的多样化,学校权力的运行不再是由上而下,可以是自下而上,更多的时候还可以是平行的。

三、现代学校制度是提升教育治理能力水平的关键

教育治理现代化的特征之三是教育治理的制度化。治理内在地寓含着一种制度性,离开制度,人们无法想象治理的可能性或可行性。实施教育治理的本质和核心是教育制度的改革与创新。因此,基础教育学校提升教育治理能力水平的关键是建设现代学校制度。

传统意义上的学校制度管理,是指根据国家教育方针和法规,依据学校工作任务和内部管理要求,构建有效的制度管理机制,使学校各项工作纳入科学规范的轨道,实现学校管理工作的良性循环,从而提高办学效益,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制度管理既包括相对稳定的规章制度和工作规程的建立,又包括这些规章制度能够全面实施,确保学校各项工作正常有序运转的管理机制。我们讲教育治理现代化并不是讲不要学校的制度管理,因为治理是对管理的一种扬弃。在基础教育长期的管理实践中,制度管理发挥过积极的作用,只不过以往学校的制度建设较多地停留在学校内部的微观领域,着眼于内部管理制度、教学制度、课程制度等等的建构,缺少学校治理的现代化。因此,基础教育学校提升教育治理能力水平,必须对现有制度进行改革与创新。而这种改革笔者认为是一种宏观政策与微观实践的相互趋近。在这趋近的过程中,宏观层面的教育行政部门和微观层面的基础教育学校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构建制度创新平台。教育管理体系是在党领导下管理教育事业的制度体系,是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制度。[7]教育管理体系的建构,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管理者有勇气和智慧,既“破”且“立”,构建好制度创新的平台。比如,教育行政部门应给予基础教育尤其是高中教育在办学模式、育人模式、课程设置等方面更多的自,建立多样化的普通高中办学水平评估办法,丰富评估指标体系,突出对办学特色的评价;学校内部要创建有利于学生成长的宽松环境,开设选修课程,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建构师生共同参与的选修课程建设和学业成绩评估等一整套考核制度。

二是建构学校治理制度。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的要求,建设“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构建政府、学校、社会之间的新型关系。政府实现两个转变:从主要关注教育内部需求向全面关注社会需求转变;从对学校单一的直接管理向统筹规划、政策引导、监督管理和提供公共服务的宏观管理转变。社会要积极参与学校的办学和管理,学校教育要增强办学的社会适应性。构建一种新型的社会与学校的关系,激发社会参与办学的热情,扩大社会参与学校管理的渠道,这也是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要求。从学校治理制度民主化、人性化的立场出发,让各方利益相关者参与学校治理,特别要调动师生积极性,促进学校以人为本的发展。要切实保护教师合法权益,建立反投诉途径,对投诉有关部门要核实情况后再行处理,严肃处理虚假投诉和恶意投诉,确保教师能管理、肯教育、敢教育。

三是创新治理体制机制。面对社会经济大发展的现实,中小学校教育必须通过内部组织环境的改进和各种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提高学校自我发展的能力。学校工作的推进要建构“政府促动、家校互动、师生联动、社会带动”的动力机制,让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有利于学校发展的源泉充分涌流,这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内在要求。

教育有没有活力,关键要看学校有没有活力。[8]要最大限度地激发学校作为教育“细胞”的活力,必须形成自我约束、自我规范的内部管理体制和监督制约机制。《纲要》在确立建设现代学校制度的改革任务时,明确提出要完善中小学管理制度。基本要求是:完善中小学校长负责制。完善校长任职条件和任用办法。实行校务会议等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不断完善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建立中小学家长委员会,引导社会和专业人士参与学校管理与监督,进一步激发学校办学和治理的生机和活力。

强化教育督导,完善中小学校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制度,发挥教育督导“监督和检查”、“预警和指导”的功能,推动学校端正办学思想,规范办学行为,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实现内涵发展。责任督学依法依规,对学校进行经常性、随机性的督察,可以增强办学主体的教育法治意识,实现办学主体从“外控”走向“自治”,从而进一步规范学校的治理行为。

四、坚持依法治教是提升教育治理能力水平的保障

教育治理现代化的特征之四是教育治理的法治化。而法治的关键,则在于让宪法和法律成为教育治理的最高权威,不允许任何组织和个人有超越法律的权力。目前,规范中小学校办学并非缺少教育法规,而是令行不止。长期以来,之所以违规收费、挤占课时、题海战术、有偿家教、体罚学生等现象时有发生,是因为学校法治意识淡薄。因此,推进依法办学,加强对学校教育的“监督和检查”,是提升教育治理能力水平强有力的保障。在具体的教育治理实践中,应将下列几个方面作为抓手:

一是提高依法治理水平。目前教育部根据《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实施纲要》,正在研制依法治校的指标体系,形成依法办学的考核标准、考核办法,为政府、社会、家长监督评价学校办学行为和管理活动提供依据。[9]中小学校要提高学校治理的法治化水平,坚决杜绝有悖于法治原则的管理手段和规定。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师生的申诉制度,让每一个受教育者和教育工作者在学校管理中都能直接感受到法治的力量。学校条件许可的话,可以聘请法律顾问,为学校安全责任制度的落实和合法权益的维护提供必要的保障。

二是制订学校管理章程。依据《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教师法》等一系列教育法规,结合学校和社区等的实际,制订学校章程,使学校各项管理和各项工作的推进有章可循。聘请专家学者为学校发展规划把脉,让社区代表、家长代表、师生代表一起参与学校管理章程和未来发展的战略规划的制订,共同规划学校发展蓝图、构建民主管理渠道、打造学校文化特色。成立新型的学校民主管理机构校务委员会,进一步协调学校、家庭、社会之间的关系,使得学校治理更多、更好地向服务育人的功能转变。实行校务公开,公示有关大事、制度等学校改革发展的“着力点”,公示有关评聘、任免等事关教职工利益的“关注点”,公示招生、收费等社会关心的“敏感点”,公示物品采购、财务收支等民主监督的“重难点”,公示干部廉洁自律等廉政建设的“关键点”,增强教师、学生、家长、社会对学校工作的信任度。

三是强化教育评价监测。在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方面除建章立制外,强化教育评价监测,对提升教育治理能力水平也是十分必要的。随着“管、办、评分离”的教育管理体制的逐步到位,学校更应重视教育评价监测的导向作用。在自觉进行学校内审的基础上,还可以将教育评价交由社会组织或聘请第三方专业机构进行教育评估监测。客观、科学、公开、公正的评价监测,是增强教育治理针对性、有效性的前提。重视评价监测结果的反馈,落实教育问责制,提高依法办学、依法治教的约束力。

提升中小学校教育治理的能力和水平,是实现教育治理现代化的着力点。提升教育治理能力水平的现实路径是立体的、多维的、整合的,这一实践的过程依然是漫长和艰辛的,这更需要基础教育学校工作者以时代的使命感和责任意识去锐意进取,攻坚克难。

参考文献:

[1][2]胡金波.更加规范、更高质量、更具特色[J].江苏教育,2010(9).

[3]张乐天.对推进学校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思考[J].江苏教育,2014(9).

[4]李希贵.教育,何时才能现代化?[J].人民教育,2014(13).

[5]唐江澎.变革者联合起来,携手走向现代高中[J].人民教育,2014(13).

[6][德]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上海:三联书店,1991:4.

[7]李帆.潍坊十年:一场教育治理现代化的洗礼[J].人民教育,2014(5).

[8][9]袁贵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加快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J].人民教育,2014(5).

Realistic Path for Promoting Competence and Levels of School Governance

GONG He-fa

提升社会治理水平篇(5)

二、工作目标

1、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系列平安创建覆盖率达100%,深化基层基础建设,综治工作各项机制不断完善,各项措施有效落实,各项指标全面完成。

2、社会治安防控体系进一步完善,治安、刑事案件发案率不断下降;治安重点地区得到有效整治,居民群众对社会治安满意率明显提升,确保群众安全感92%以上。

三、重点工作

(一)完善社会矛盾预防化解机制,提升维护稳定工作水平。

一是强化矛盾纠纷排查制度。严格实行矛盾纠纷排查制度,切实做到在第一时间发现问题、第一时间上报问题、第一时间解决问题。

二是落实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全面实施重大决策、政策、项目和活动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加强稳评工作规范化、专业化、信息化建设,向村(场)、社区延伸,不断加强评估结果的应用工作,从源头上预防矛盾发生。

三是完善大调解组织网络。扎实推进镇调处中心平台规范化建设和实体化运行,确保人员、经费、制度、办公场所和设施落实到位,强化调解员队伍建设。

四是健全大调解工作机制。进一步健全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衔接配合和相互融合的工作机制。整合专业调解和社会调解资源,推进多元矛盾纠纷解决机制建设,推动大调解与工会、妇联、劳动、法律援助、仲裁、民政等社会资源有效对接。

五是着力解决进京非正常上访。积极参与依法治理进京非正常上访专项治理,大力推行“阳光”,全面落实工作责任制、积案终结制,及时就地解决问题,依法做好劝返接回工作,依法规范赴省进京非正常上访行为,坚决压降进京非正常上访。

(二)解决影响和谐稳定突出问题,提升社会治理工作水平。

一是创新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机制。推进流动人口居住区建设,按照“集中住宿、集中服务、集中管理”和社区化管理模式,在工业园区高标准建立新市民服务管理站,落实新市民社会化服务保障工作,加强对出租屋的管理和“群租”现象的专项治理。建立对社区、企业、物业、中介、学校、旅馆等全覆盖的流动人口信息采集体系,切实掌握流动人口落脚点动态。

二是创新特殊人群服务管理机制。抓好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和社区矫正工作,深化未成年人“零犯罪”社区创建活动,切实减少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加强和改进吸毒人员社会化管控工作,配好禁毒社工,社区戒毒康复执行率达80%以上,戒毒康复人员安置就业率达70%以上。建立精神病人定期排查机制,实行分级管理,重性精神病患者管理率达80%以上。

三是构建公共安全监管工作机制。深入实施交通安全生命保障工作,推进以“四个文明交通建设”为抓手的交通安全进社区工作,加强道路交通智能化、社会化、精细化管理。推进消防安全网格化管理,加大火灾隐患整治力度。大力开展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和专项整治行动,今年要按照省道路交通安全工作联席会议的要求,对集镇交通秩序实行挂牌整治,突出抓好校园周边地区的整顿,完善安全隐患“群防、群控、群治”社会动员机制。加大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力度,建立健全食品药品安全事故责任追究制,提高监管水平,杜绝各类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

四是创新鲜明正确舆论导向机制。抓好平安文化宣传教育活动,与相关部门联合开展禁毒、反、交通安全、防火防盗等治安防范宣传教育,利用各种媒体宣传平安建设成就和治安防范举措。加强网络虚拟社会服务管理机制建设,强化基础信息工作,正确引导舆论导向。深化“两新”组织服务管理体系建设,推动社会组织积极参与社会治理。

(三)紧紧围绕提高群众安全感目标,提升平安建设水平。

一是开展专业化打击违法犯罪行动。组织开展打黑除恶、治爆缉枪、打击“两抢一盗”、打击电信诈骗等专项整治行动,加大对多发财犯罪和涉众涉稳型经济犯罪的打击力度,始终保持对严重刑事犯罪的严打高压态势,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加强国家安全人民防线建设,深入开展反专项工作,大力推进“无地区”创建活动。

二是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快推进“感知安保3.20”和家庭技防建设,60%以上的城市老小区和安置房小区达到城市安防标准,积极推进“平安E家”等安防项目,提高居民户、商铺等技防设施覆盖率。加强专业巡防队伍常态化巡防,广泛动员群众积极参与巡防,大力弘扬见义勇为行为。

三是开展常态化治安重点地区整治。以治安复杂、案件高发的地区和部位为重点,坚持属地管理、条块结合原则,发挥综治部门牵头作用,组织和动员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开展排查整治,健全滚动排查整治、包干问责、巡防管控、联合整治等长效机制,落实长效管理。

四是深化系列化基层平安创建活动。深入开展平安村(社区)等平安创建活动,深入推进平安企业、平安学校、平安医院、平安家庭、平安交通、平安工地、平安娱乐场所等系列平安创建活动。

(四)强化综治基层基础建设工作,提升服务群众工作水平。

深化镇政法综治工作中心规范化建设,完善统一指挥、集中办公、整合资源、处理实务的工作机制。加强村(场)、社区综治办规范化建设,各村(场)、社区落实1名主管综治工作的干部,实现综治办、治保会、警备室、调委会“运作一体化、运转实体化、流程规范化”,使之成为化解矛盾、畅通民意、治安服务、重点帮教的基层综治工作平台,提升服务水平。

四、工作措施

一是落实责任。强化综治和平安建设工作的责任意识,严格履行综治和平安建设领导责任制、部门责任制与个人责任制,通过定目标、定任务、定责任等办法,健全并严格落实综治和平安建设的责任机制,做到工作有人抓、事情有人做、责任有人负,确保年度各项工作目标任务的圆满实现。

提升社会治理水平篇(6)

罗志军指出,在新起点上全面推进法治江苏建设,一要始终坚持科学立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的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地方立法工作,及时规范、调整和解决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发展中产生的各种利益关系和矛盾,以立法促改革、促发展、促稳定。坚持“少而精、不抵触、有特色、可操作”的原则,切实增强地方立法工作的科学性。坚持开门立法,走群众路线,坚决防止和克服地方立法中的部门利益倾向,使立法更好地集中民智、反映民意、符合民愿。二要切实做到严格执法。进一步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健全完善行政执法程序制度。改进行政执法方式,构建职能集中、管理规范、上下协调、运行有效的综合执法体系。切实提高政务公开的水平和质量,确保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深入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真正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要追究、侵权须赔偿。三要扎实推进公正司法。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容易发生执法问题的工作和环节入手,以加强权力制约和监督为重点,优化职权配置,规范司法行为,推动形成权责明确、相互配合、相互制约、高效运行的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以基层政法部门执法一线、热点岗位为重点,继续深入开展执法规范化建设,着力解决执法不公正、不文明、不规范等问题。深入开展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活动,使“忠诚、为民、公正、廉洁”成为全体政法干警的共同价值追求和行为准则。四要大力推动全民守法。以领导干部、公务员、青少年、企事业经营管理人员和农民为重点,认真抓好“六五”普法规划的实施,着力提升法制宣传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加强对领导干部学法用法的组织和督查,引导其不断提升依法决策、依法行政的意识和能力。注重加强法治文化建设,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全民法律素质,养成信法守法良好习惯。

罗志军强调,要进一步找准法治江苏建设与实施社会管理创新工程的结合点,充分发挥法治在社会管理创新中的重要作用,不断提升社会管理法治化水平。要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大力实施法治惠民工程,保障和实现公民各项民生权利,让群众真切感受到法治建设带来的成效。进一步提高法律服务和保障水平,健全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衔接机制,加快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畅通和拓宽公众诉求表达渠道,引导人民群众以合法理性方式表达诉求、维护权益。要依法化解社会矛盾。坚持科学、民主、依法决策,全面推进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建立健全群众利益协调机制、劳动关系协调机制、社会矛盾调处机制、工作机制和社会公共安全体系,努力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社会矛盾。要加快基层民主法治进程。全面落实“一委一居一站一办”社区管理架构,不断提高城乡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水平。扎实推进基层法治服务阵地建设,引导公民有序参与基层民主法治实践。坚持积极引导和依法管理并重,促进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充分发挥其在扩大群众参与、反映群众诉求、加强社会管理等方面的积极作用。要完善社会管理法规制度。认真总结我省各地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有效做法,及时把成功经验上升为地方立法或制度规定,推进社会管理规范化、法制化。健全诉求表达、矛盾排查调处、应急管理、公共安全管理等制度规范,形成解决问题、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长效机制。加强社会诚信制度建设,推动行业规范、社会组织章程、村规民约、社会公约建设,有效调整社会成员关系,约束社会成员行为,提升社会文明程度。

提升社会治理水平篇(7)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问题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陈旧、方法落后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开展,社会对学校开展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应当使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不断更新教育内容,也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高素质的人才。但是当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无论在教学内容上还是在教学方法上都存在一定的问题。首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较为落后。一方面,当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内容缺少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展示,一定程度上与时展和形势转变脱节,并不能起到很好的教育作用。另一方面,过分重视理论知识的教学,没有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导致思想政治教育沦为“纸上谈兵”。另外,由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没有紧跟时代,没有涉及到当代大学生关注的现实热点问题,因此不能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难以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其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也比较落后。一方面,过分强调了教师在课堂中的权威性,一味地向学生灌输知识点,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心理,导致学生产生抵触的情绪,不能真正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另一方面,当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还是局限在课堂之上。仅仅依靠课堂有限的时间和空间,会限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方法和效果[1]。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水平较低

教师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良好的教师队伍建设可以有效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但是当下高校思想政治教师队伍建设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首先,由于高校一些党政领导干部忽视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因此没有给予思想政治教育教师足够的支持,导致教师队伍建设水平不高。另一方面,一些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因循守旧,没有与时俱进,在知识的丰富程度、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等多个方面都有待提升。还有的思想政治课教师虽然具有较强的政治理论基础,但是缺乏政治敏感性,不能将实际生活与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最后,作为思想政治教育重要部分的高校辅导员,其水平高低也直接关系到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效果。随着高校扩招,大量学生走进大学校门,与之相矛盾的是高校辅导员的数量十分有限。一个辅导员甚至需要面临上百个学生,根本无法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另外,当下高校辅导员大部分都是本科学历,具有硕士、博士学历的辅导员少之又少,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三)高校学生心理健康存在隐患

由于社会竞争不断加剧,来自外界环境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对于许多大学生来说,大学不再是无忧无虑的“象牙塔”,而是一个小社会。在这个小社会中,许多大学生都出现了各种问题。有的学生无法适应大学新环境,与舍友难以融洽相处。这是由于许多大学生难以独立生活,更是不知道如何与他人沟通交流。甚至还有的同学存在自闭的倾向,每日沉浸于自己的世界,不愿与他人交流。长此以往,很容易导致心理疾病的产生,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困难。还有的学生根本无心学习,上课睡觉,下课沉迷于游戏。这是由于大学生心理不够成熟,面对诱惑难以控制自己,从而沉溺于一时的享乐。这也势必会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最后,许多大学生还面临着情感问题。一些大学生远离家乡来到陌生的地方,会有孤独、空虚的感觉,很可能选择恋爱来填补情感上的空白。但是大学生因恋爱陷入情感危机的情况也屡见不鲜,也很可能诱发大学生陷入心理困境,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

(四)受到来自网络信息的影响

当下,随着网络在高校的逐渐普及,大学生有越来越多的机会接触到网络。但是由于网络上内容鱼龙混杂,当下对于网络环境缺乏监督,导致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首先一些西方国家利用网络传播不良的文化思潮,对当代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等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也从侧面削弱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其次,一些反动势力和恐怖分子还会以网络为媒介宣扬某些信息。当下网络上文字与图片信息的传播十分迅速,许多真假难辨的信息也在网络上甚嚣尘上[2]。一些反动分子和恐怖分子在网络上肆意传播信犯罪信息,并诱导学生参与其中,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背道而驰。另外,由于一些大学生不能抵制网络上的诸多诱惑,沉迷于网络,甚至无法分清网络与现实。长此以往,不仅会导致学生更加自闭,更严重的是脱离了社会,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这一点也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造成了困难。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策

(一)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水平

高校思想政治教学要像有所提升,就必须借助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向学生传递相关的知识与信息。首先,高校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过程中,应当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指导,并不断对马克思主义在高校中的指导地位进行巩固。在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前提下,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并积极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与时俱进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水平,真正让学生学有所得。其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当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作为重点内容,通过对我国革命、改革开放历史教训的总结与分析,借助我国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凝聚力,引导大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在认清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将自身的信念转化为实际行动,投身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此外,还应当重视民族精神以及时代精神的教学。这是因为爱国主义教育既紧跟时代,又能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对于大学生来说,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可以有效提升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引导其树立民族自信心,从而自觉维护国家的尊严。最后,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过程中,应当始终坚持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通过引导学生树立法制观念,遵守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并积极引导学生知法守法,维护自己的权利,履行自己的义务。

(二)改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法

通过丰富多彩教学方法的使用,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程的兴趣。首先,教师应当摒弃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以教师为中心的理念,应当坚持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心理。在重视学生实际情况的同时,重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通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充分发挥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际上是一个双向互动的系统,学生参与其中同样具有一定的发言权。只有真正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和要求,就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参与度,从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此外,思想政治教育不应当仅仅局限在课堂内,应当从课堂向生活中延伸,引导学生在课余时间也积极参与到思想政治学习中来。还应当注意从课堂走向社会,不应当仅仅局限在理论层面,而应当与社会实际情况相结合,利用社会各个方面的力量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提升其思想道德水平。最后,应当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人文关怀,通过良好校园人文环境的创造,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心理,为学生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校园环境[3]。

(三)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师水平

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水平,首先应当建立起一支具有理论知识和创造力的高校思想政治队伍。这支队伍中教师无论是学历结构、年龄结构还是专业结构、职称结构的等都应当达到平衡。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关领导干部应当明确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在明确自身责任的同时,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师资力量的提升提供支持。选拔优秀的教师进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同时还应当重视对学生社团的领导与管理,积极吸纳优秀学生自觉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学习活动,发挥其带头作用,引导整个大学生群体积极参与到政治教育活动中来。另一方面,应当积极组织思想政治教师参与相关培训,通过培训可以有效地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最后,还应当提升高校辅导员的专业水平。不同于其他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高校辅导员的专业知识背景相对薄弱,因此应当提升其专业水平,通过不断完善自身为学生提供更加高效的思想政治教育。

(四)强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提升社会治理水平篇(8)

现代社会要求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学的质量与效率一直都相对较低,其对于学生思想道德的提升也没有明显的效果。但现代社会需求的是具有高思想道德素养的专业型技术人才,职业院校往往却只重视学生专业技能的教学而忽略了学生思想道德的教育,这就导致其培养出的人才无法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因此,创新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学的方法,提升职业院校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对于其更好地发展十分重要。

一、目前职业院校思想道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探析

(一)学校及学生未认识到思想政治教学的重要性

职业院校的主要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专业理论基础与专业技能,而对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未认识到,其对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不够重视。现代社会对专业型、实用型人才的需求很多,但要求这些人才在具备较强的专业技能的同时,还要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因此,职业院校应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对职业院校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从而使其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由此可见,对职业院校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是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其对于职业院校学生自身的发展也是十分必要的。职业院校与普通高校相比,更加重视对学生专业技能知识的培养与教育,而普通高校更加重视学生的全面综合发展,因此,职业院校对于学生思想政治的教学没有普通高校重视。职业院校这种只重视专业技能而忽视思想政治的教学对于学生的发展是十分不利的。职业院校学生与普通高校学生一样,其对社会的认识不足,心理的发展也还未完全成熟,其人生观、价值观与是非观的构建也还不十分稳固。若职业院校的学生未得到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就直接进入社会,就可能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终将被社会所淘汰。因此,职业院校的师生应该充分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并不断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发展。

(二)职业院校的思想政治教学方式较为落后

职业院校由于师生对于思想政治教学工作不重视,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名存实亡。学校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资金投入相对较少,职业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较为落后。当今社会是信息化的社会,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能够大大提升教学效率及质量,但职业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对于现代信息教学技术的应用很少,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因此也受到了极大的影响。此外,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考核制度也很落后,师生对于思想政治的考核也不重视,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得不到有效的检测,职业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经完全失去了其教学目的。

(三)职业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师资力量较为薄弱

职业院校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忽视,导致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得不到有力的支持与有效的监督,教师对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纯粹是为了应付工作;再加之学校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投入较少,思想政治教师得不到及时的培训,而优秀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引进较少。因此,职业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师资力量相对较为薄弱。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引导者,教师的价值观念、生活态度及思想政治水平对于学生的影响都是很大的。近年来,职业院校中暴露出的师德师风问题越来越多,其对于学生人生价值观的树立是十分不利的。学生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知识,树立对事物的认知观念的,特别是思想政治教师,其思想道德水平及教学方法、教学能力对于学生都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但目前职业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师资力量较为薄弱,已经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全面综合发展。

二、创新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措施

(一)充分重视职业院校的思想政治教学工作

职业院校的思想政治教学工作对于职业院校人才培育工作及职业院校学生的更好发展都是十分有利的,因此,职业院校应该重视思想政治教学工作。加强职业院校的思想政治教学工作,首先应该让职业院校的师生认识到思想政治教学的重要性及意义,从而积极开展思想政治教学工作。思想政治教学工作十分重要,职业院校应该设立专门的思想政治教学部门,并加大对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学工作的投入,并对其进行系统科学的建设与规划,提升职业院校的思想政治教学水平。此外,教育部门也应该对职业院校的思想政治教学工作引起足够的重视,严格监督其思想政治教学工作及教学水平,并定期对职业院校的思想政治教学工作进行考核与检查,督促职业院校重视其思想政治教学工作并积极探究其思想政治教学效率与质量提升的措施,以帮助职业院校达到通过思想政治教学工作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目的,促进职业院校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

(二)建设优秀的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

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主要引导者,教师对于学生学习的影响很大。但目前职业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师资队伍的思想政治教学能力及水平相对较低,这对于职业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水平的提高十分不利。因此,建设优秀的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学团队对于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学效率及质量的提升十分必要。职业院校应该加大投入,积极培养更多优秀的思想政治教学人才,并加大优秀思想政治教学人才的引进力度,从而建设一支专业化的优秀思想政治教学队伍。此外,教育部门还应该组织职业院校的全体思想政治教师进行统一的思想政治交流与探讨,相互分享思想政治教学心得与体会,进而帮助职业院校教师提升思想政治教学能力及水平。

(三)优化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学方法

现代创新的教学方法有很多,职业院校的思想政治教学工作中也应该及积极引进与应用这些创新的教学方式,从而优化职业院校的思想政治教学方法,提升职业院校的思想政治教学效率。现代信息技术十分发达,多媒体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教学之中,对教学效率的提升十分有效,职业院校的思想政治教学中也应该积极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多媒体应用于职业院校的思想政治教学中,能够丰富课堂教学的形式,如可以通过视频、图像等形式将思想政治教学内容展现在学生面前,不仅能够提升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还能够缓解课堂教学枯燥乏味的氛围,从而提升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学的效率。此外,如情景教学模式、实践教学模式等教学方法对于教学效率的提升都十分有效。总之,职业院校的思想政治教学应该创建一个适合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学的创新教学方式,从而提升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学的质量。

(四)重视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职业院校的学生不论是生理还是心理都还未发育成熟,人生观、价值观及是非观还未完全定型,且他们身处校园中,对于社会的认识过于简单化,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因此,在职业院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学中,应该更加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能够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并能够提升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现代社会中,因为承受不了压力而自杀的大学生有很多,由此可见我国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之低,因此对职业院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十分必要。职业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应该从两个方面入手。第一,在思想政治教学课堂上积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引导,从而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第二,建立心理健康咨询中心,以帮助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能够及时解决心理问题,从而促进其健康发展。总之,职业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对社会中的不良影响有一定的抵制能力,从而帮助职业院校学生更好地发展。

(五)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中

职业院校的思想政治教学工作最重要的目的是帮助构建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综合发展。职业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应该局限于课堂教学中,还应该与学生的课余生活相结合,这不仅有利于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还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职业院校的思想政治教学工作与学生的生活相结合可以通过开展思想政治社团活动及组织社会公益活动两个方面进行。在职业院校开展思想政治社团活动,组织社团学生积极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宣传,不仅能够吸引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兴趣,还能够通过活动影响更多的学生,进而帮助教师更好地开展职业院校的思想政治教学工作。此外,开展社会工艺活动能够让学生有更多的社会感受与经历,从而使学生对社会有更多的认识,进而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

三、结语

职业院校的思想政治教学工作存在着许多问题,不仅影响了职业院校教学质量水平的提升,也不利于职业院校学生的发展。因此,积极探究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改进措施,对于职业院校育人工作质量的提升十分必要。

【参考文献】

[1]敖卫东.浅谈“师生互动”在职业院校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应用[J].职业,2012 (12):56.

[2]余波.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思想政治课教学体系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10,31(14):56-58.

提升社会治理水平篇(9)

【中图分类号】R6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3-0136-02

根据历史经验得出,医学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是相辅相成的,社会发展为医学水平的提高提供了物质保障,医学水平的提高也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后盾。改革开放30年来,人民物质生活水平大为改善,科技水平不断提高,如汽车这类交通工具已经走入了寻常百姓家中。同时,也造成了车祸数量大幅提升的不良影响,这也对创伤骨科临床治疗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社会的发展不会停滞,医学也必将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完善,特别是创伤骨科临床治疗这一日益重要的医学领域,必须要跟上社会对其需求的增长速度。这就需要加大对创伤骨科的重视,提高医疗技术研发力度,不断改善创伤骨科临床治疗的方案。医学界对创伤骨科临床治疗方案的改善也进行了很多探索,由于篇幅的限制,本文仅对一下几种方案进行重点探讨,希望能给当前创伤骨科临床治疗水平的提高提供一些帮助。

1 加强对创伤骨科基本医疗手段的重视

随着社会的高度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创伤骨科正在肩负起越来越重的责任。如何提升创伤骨科的医疗水平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全球医疗界都在致力于创伤骨科的发展。就目前我国创伤骨科的现状而言,如何提升创伤骨科基本临床治疗手段的医疗效果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这就需要全国的创伤骨科的医师以及一些学者共同进行探究,正所谓众志成城,相信在举国上下广大医疗工作者以及研究者的共同努力下,创伤骨科的临床治疗水平一定会有突破性的发展。在现阶段已有一些进步,比如创伤骨科的基本临床治疗手段之一“引流”的改善,对较深的创面临床治疗有了较大突破,改善后的引流技术能较好防止创面生物组织的坏死,促进肌肉的生长。这就说明,创伤骨科基本临床治疗手段的改善不是梦幻空花,而是能在医学界的共同努力下实现的愿望。

2 通过各种途径提高创伤骨科的发展速度

由于社会发展程度的提高,人们的收入也在不断改善,物质生活也得到极大提升,人们对医疗水平的要求也在不断的提升。比如,严重的粉碎性骨折及骨头坏死等病例,在以往物质匮乏,医疗水平落后,医疗设备不足的年代,只能选择弃车保帅,以残疾的代价保住生命。但是在现代,人们就不满足于这种治疗效果,要求能够最大程度的保证肢体的完整,避免残疾的出现。目前,我国创伤骨科的整体医疗水平还不能完全满足这些日益追求完美的广大群众的愿望,还需要不断的提升。具体操作可以采取:a.加大对创伤骨科临床医疗技术研发力度,提供充足的人才和资金保障;b.加强创伤骨科临床治疗理论的实践探索,将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合理结合,相互印证,记录一些特殊病例,总结经验教训,完善创伤骨科的治疗体系;c.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国的医学界应该加强与国外医学界的学术交流,引进和学习国外先进创伤骨科医疗技术,同时不断提高国内创伤骨科的医疗水平。

3 完善对创伤骨科患者的心理护理

创伤骨科患者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这些人往往在发生车祸、工伤等意外之前拥有一个健康的体魄,各方面能力都很正常。而意外发生之后,身体有残疾的可能,即使能够避免残疾也会留下一些后遗症,同时也会导致社会地位、生活状况等因素的改变。致使创伤骨科患者心理产生巨大落差,容易出现忧郁、恐惧等不良情绪,也有的患者会有厌世、轻生的念头。心理状况没有调节好的患者往往不肯积极配合治疗,身体恢复速度和恢复效果也很不理想。要更好的治疗创伤骨科患者的病情,就需要创伤骨科的医护人员能够做好对患者的心理护理工作。比如可以采取以下措施:a.适当进行一些合适的心理教育,加强患者自身的心理调节能力,帮助其自我治愈心理创伤,从而改善创伤骨科临床治疗效果;b.合理利用患者家属与朋友这一力量,通过这些人与患者进行交流,帮助患者改善心理状况,树立起坚定的信念;c.医护人员需要在患者治疗的各个阶段采取适当的策略,为其创造良好的医疗环境,同时增加与其沟通时间,疏导患者内心的不良情绪,帮助其了解生命的可贵,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4 总结

总而言之,随着社会的发展,创伤骨科正在肩负起重大的历史责任。交通意外、工伤等事故的发生不可避免的会产生创伤骨科的病患。同时,人们对创伤骨科的治疗水平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这些因素都在不断鞭策着创伤骨科治疗水平的发展。本文通过一定的思考,将当今医学界就改善创伤骨科临床治疗水平的方案进行分析,从三个方面重点探讨了创伤骨科临床治疗方案的改善措施,希望能够帮助创伤骨科临床治疗水平的提升,满足人们的对创伤骨科临床医疗水平的要求,提升广大创伤骨科患者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 徐莘香.加强基础与临床研究进一步提高创伤骨科治疗水平[J].中华外科杂志,1998年05期

提升社会治理水平篇(10)

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地融入社会实践活动当中,不仅能够最大限度地带动大学生的活动参与积极性和热情,同时还能通过实践活动全面地强化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断提升大学的思想政治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在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过程当中,活动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是全面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然而,在实际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的过程当中,受社会实践活动因素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总体水平大打折扣。大学教师还需要不断建立较为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平台,通过开展多样化的社会实践活动有效地拓展思想政治教育途径。

一、现阶段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育覆盖面不足。在全面展开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当中,大学生能够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和方式获得社会实践的机会。学校可以统一组织学生进行实习和志愿服务,学生可以利用互联网络和其他方面的渠道争取更多的社会实践和实习机会。这虽然能够有效提升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和热情,但由于大学生自身因素影响,面对社会实践活动时会做出不同的选择。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丰富性、多样性、分散性决定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很难全面覆盖所有活动。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展开的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很难取得显著的教育成效。2.活动缺乏针对性。社会实践活动不仅能够全面地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还能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然而有的大学在组织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没有对社会实践活动的性质进行全面思考,导致社会实践活动主要为社会效益和轰动效应服务,严重缺乏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这部分的社会实践活动表面化形式较为严重,没有彻底地让学生参与操作和实践过程,不仅不利于全面地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同时还有可能产生一系列的负面影响。例如,部分大学生认为社会实践活动没有任何意义,在后续的学习过程当中拒绝参加任何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3.贯彻性相对较差。大学生的水平和能力存在一定差异,面对同样的社会实践问题时,不同的学生会产生不同思考,得出的结论也各不相同。部分大学教师没有对学生的这种差异性进行调查,笼统地对所有参加社会实践的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这不仅不能彻底解决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各种思想政治问题,同时还会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教学效果大打折扣。除此之外,大学教师在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的宣传、总结、实施、、策划的过程当中没有充分考虑社会活动的可行性和实效性,大部分活动设计缺乏连贯性。部分大学在社会实践活动经验总结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当中过度重视评优环节,没有为学生提供足够的经验总结和经验交流时间,这对大学生思想认知和思想的升华产生了一定程度的阻碍。

二、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当中全面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对策

1.全面提升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知水平。高校要不断提升整体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在激烈的教育竞争当中占据有利的发展优势,就必须加强大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教学的同时采取有效的方法和途径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全面开展社会实践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当中,大学教师需要及时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正确的实践观,要求大学生客观公正地评价社会实践活动,理性对待社会实践过程当中遇到的各种思想政治问题。另外,大学教师还可以通过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在社会实践活动当中有效地渗透思想政治教育,这样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能够达到潜移默化地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水平的目的。2.在社会实践活动当中展开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通过积极地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不仅能够有效地巩固所学的理论和知识,还能够有效地提升大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对大学生的后续发展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基于此,大学教师就必须对社会实践活动当中每一个环节进行详细分析,结合大学生的社会实践需求,有目的性地安排相应活动。在大学生参与到会实践过程中,大学教师在有效增加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还需要全面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在累积丰富的经验和知识的前提之下,有效提升思想水平和道德水平。除此之外,大学教师在社会实践活动的安排过程中还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情况,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个性特点、兴趣爱好等方面,有针对、分层次地从大学生的社会实际问题和实际生活入手,全面开展大学思想政治教育。3.在教育活动当中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学教师在组织和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当中要充分以大学生为主体进行相关教育,结合大学生各方面的情况综合制定科学合理的社会实践活动方案。在活动过程中,大学教师要鼓励大学生积极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引导学生展示独立人格和自主精神的魅力。另外,大学教师需要充分借助互联网络和各种可利用的途径,全面加强大学生实践活动宣传,利用大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引导大学生思考思想政治问题。要求大学生切身参与与专业有关的社会实践和社会操作的过程,全面培养大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水平的不断提升提供良好保障。

参考文献:

[1]李达.浅析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的思想政治教育[J].现代交际,2015

[2]孔希曼.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功能实效性探析[J].经营管理者,2016

[3]包翠秋.大学生社会实践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意义[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6

[4]陈慧文.论大学生社会实践中的思想政治教育[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

上一篇: 珠心算教学教案 下一篇: 地方传统艺术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