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儿考古入门知识汇总十篇

时间:2023-12-02 15:44:47

少儿考古入门知识

少儿考古入门知识篇(1)

古筝是我国传统的民族乐器之一,因其形制高雅、音色清丽明亮而倍受人们的喜爱。如今伴随人们物质文化的发展和精神生活的丰富,古筝艺术的普及和传播也步入了最为快速的阶段。不断壮大的古筝行业及不同年龄阶段的学习爱好者的学习需求,必然为古筝教学领域提出更多新的课题和思考,下面,我就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具体从以下几方面的比较来分析普及型成人古筝教学与少儿古筝教学的差异。

一、二者在教学目标与教学形式上的比较分析

1.教学目标的不同。我们知道,人们学习古筝都是为了提高音乐艺术修养、培养审美情趣,但在古筝教学中我们应该认真分析成人和少儿身心需求的差异,教师在教学目标的拟定上也是应该有所区别的。少儿正处于生长发育的重要时期,对知识的汲取能力较强,与学校教育相一致,通常可以按照普及的古筝考级教材进行学期或年度的过级考评,虽然考级不是评定教学的唯一方式,目前在考级问题上许多专家也提出了许多异议,但在具体教学中,可以肯定的是它对促进学生的学习、确立不同阶段弹奏目标方面是有较好引导的。此外,少儿古筝教学目标的拟定还和学生参与古筝弹奏比赛、表演等活动有关,近年来,随着少儿艺术文化生活的丰富,各类才艺大赛和演出活动踊跃开展起来,为艺术技能的学习提供了较好的展示平台,在学生表现自我、提高心理素质方面有一定帮助。成人学习古筝,通常是自身有着浓厚的音乐爱好和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在学习目标的拟定中就应该明确,成人古筝教学不是以过级或比赛来确定,而是要以成人年龄、音乐基础等个体差异来综合分析,通过教师实践指导和理论讲解让学生达到掌握古筝弹奏技巧、了解不同古筝流派风格特点、能完整弹奏部分代表性筝曲的目标。

2.教学形式的不同。通常情况下,少儿由于作息时间的一致和年龄的相近,教学时间相对稳定,既可以采用个体授课的形式,也可以进行小组课的安排,学习时间以周为单位,较为固定。而学习古筝的成人群体年龄跨度从十八岁到六、七十岁,并且分布在社会的各行各业,有不同的甚至是不稳定的休息时间,因此成人的教学形式通常以个体课的教学安排为宜,学习时间受工作、生活等各类情况的干扰较多,很难保证每周上课,建议两周左右为一个还课单位。

二、二者在教材选用与教学内容上的比较分析

近年来随着古筝艺术的快速发展,在古筝教材领域也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形态,教材包含乐曲、练习曲,传统曲、现代曲,独奏曲、合奏曲等,各教材间既有相似之处,又具有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如同样是考级教材,在学生的初级教学中,上海筝会编的曲目如《卖报歌》、《小斑鸠》等更受少儿们得欢迎;而林玲编的中国音乐学院考级教材中优雅、舒缓的短小传统曲和民歌曲调较多如《西厢词》、《绣金匾》等,这些乐曲更加受到成人朋友们的喜爱。因此,面对不同年龄段的古筝学习人群,我们可以选用不同的教材和教学内容。目前虽然有众多的古筝教材,但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我们大致可把它们划分为三大类。一类是各机构、各院校教师编著的名曲荟萃和考级教材,以古今中外大量古筝乐曲的汇编为主;一类是各种集练习和乐曲为一体的古筝入门教材和基础训练教材,以古筝弹奏的基本技能掌握和技术提高为主;还有一类就是特别专业化或流行音乐移谱型的教材,其别专业化的教材技术含量较高,如现代作曲家陶一陌的古筝创作曲集《层层水澜》、日本作曲家三木稔的《古筝作品集》等,主要针对有较高弹奏水平的专业演奏者和院校专业古筝教师,不建议在古筝普及型教学中选用。通常情况下,在少儿古筝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不同考级机构的要求选择相应的考级教材,并辅之以难度相当的、标题性较强的练习曲,如在四级曲目《小小竹排》的弹奏中配合练习曲《小星星》的旋律加强“fa”、“xi”音音准的训练,在六级曲目《采蘑菇的小姑娘》弹奏中配合练习曲《小白船》的训练,以更好地完成摇指段落的连贯进行等,也就是要把少儿的身心特点和选用教材及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既能体现欢快活泼的少儿音乐形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安计划完成教学内容的安排。在成人古筝教材选用上,我个人建议把名曲荟萃类型教材与第二类基础训练型教材结合起来,名曲荟萃型教材包含了许多有代表性的乐曲如《渔舟唱晚》、《高山流水》、《月儿高》等,乐曲安排不受级别的限制,风格跨度较大,以乐曲中各流派韵律的把握为主。在基础训练方面,可选用类似李萌编著的《古筝基础教程》入门型教材,也可以练习独立的古筝练习曲,如赵毅编著的《古筝练习曲65首》从而更好地提高弹奏技巧。针对不同年龄段的成人古筝学习者,我们还可以灵活进行教材的补充,总的来说,在教材及内容的选择上,教师应结合学习者的身心特点和弹奏基础来综合分析,在规范教材的选用基础上不断汲取新知,从而更好地体现出技能型教学因材施教的特点。

三、二者在教学过程及教学重点设置上的比较分析

教学过程是教学各环节中最为重要的部分,是完成传达知识、完成教学目标的实施途径。在古筝教学中由于成人的理解力强于少儿,因此在入门学习中,少儿的学习进度要稍弱于成人,但在不久后我们就会发现由于受少儿知识接受力、记忆力强,手指灵活、练习时间较能保证等因素的影响,少儿的古筝学习进程又优先于成人,从而普遍出现了少儿入门慢、进度快,成人入门快、进度慢的情况。针对少儿和成人的古筝学习进程的差异,我们在教学过程的安排上也应该有所不同,在少儿古筝教学中,充分发挥少儿手指灵活的优势,加强弹奏清晰度、速度等基础技能的训练,多以能体现少儿身心特点的现代曲目如《小红花》、《草原英雄小姐妹》等为例,重点进行乐曲指法安排、速度变化等的示范和讲解,随着少儿年龄的增长和理解力的提高,逐渐加入不同风格的传统乐曲如《寒鸦戏水》、《出水莲》等的弹奏。而在成人古筝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成人理解力强的优势,结合他们爱好音乐但又在学习过程中有诸多干扰因素的特点,在基本指法掌握基础上,以乐曲的弹奏为主,与少儿的教学不同,由于学习时间没有较明确的持续性,因此对快速度弹奏等技巧的要求并不一定太高,但对意韵表达的要求又略高于少儿,要求弹奏者有一定的文化修养,同时具备较好的“按”、“颤”、“揉”、“滑”等古筝弹奏功底和音准辨别能力。

从以上关于成人古筝教学与少儿古筝教学的比较中我们可以看出,在技能型知识传授中,教师应该注意教学客体的个体差异,在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形式的采用、教材选择、教学内容安排、教学重点讲解、作业布置等教学各环节上认真进行准备,针对学生古筝基础练习和乐曲的弹奏反馈,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在教学过程中灵活进行调整,因材施教,从而有效地展开古筝技能掌握和意韵表达相统一的教学,让古筝艺术的传播更为系统、科学。

参考文献:

[1]李朝辉.教学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2]尹红.音乐教学论[M].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

少儿考古入门知识篇(2)

塾师就其社会身份而言,大致包含退闲官僚、儒士、举人与监生、儒学生员与科举童生五类。从事塾师职业的人,既有因家庭贫寒、科举无望的社会底层读书人,也有取得科举功名而未能入仕的读书人,还有被罢黜的官员、退出官场隐居还乡有一定社会地位和名望的上层人士。私塾的待遇主要来自于束脩和膳食,但塾师的收入因私塾的级别、类别以及塾师的社会声望不同而有很大差别。私塾的教学分两级,初级为蒙馆,专教童蒙,主要教授识字、习字、算数教育、读经教育;高级为经馆,专教以科举应试为主的士子,主要研习读儒家经典和进行习作训练。在教学中采用个别授课的方法,针对学生学习能力和特点布置学习任务。在教学中塾师一般较为严厉,体罚盛行,故师生关系较为紧张。

塾师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从产生之初便在传承社会文明、普及基础知识中扮演重要角色,塾师阶层的发展变化成为中国社会变迁的缩影。从远古传授生产生活经验为主要职责至古代视传播知识、培养学生高尚品行为本职,虽然称谓、地位、价值观等有所不同,但塾师一直以高超的智慧和高尚的品德成为读书人乃至普通百姓的精神引领者。在近代随着西方列强入侵,塾师阶层的生存空间也遭受一定影响,直至新中国成立,人民教育的普及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了充裕的受教育机会,塾师阶层宣告消失,正式退出中国教育舞台。

二、塾师阶层存在与发展的动力机制

1.维持生计成为塾师从教的重要原因。“两耳不闻天下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是对古代中国读书人形象的描述。广大塾师受科举的影响,自幼苦读诗书,一旦科举失利就基本丧失其他生存技能,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就是科举制度下的牺牲品。因此,一些读书人在别无他法的情况下从事塾师职业成为维持生计的无可奈何的必然选择。

塾师职业收入主要是束脩,此外还有少量的礼节性收入。塾师阶层中经师和蒙师收入差别较大,蒙师可能仅够维持生计,而经师则可能大大改善家庭处境。福建闽侯人何青芝出身贫苦,两度会试不第,便在家乡教授生徒。何是有名的八股文行家,教出了多个举业成功的学生,他的教学收入一年高达几百两银子。塾师职业对广大读书人来说可能并非理想职业,但却是贫苦的读书人维持生计的理想选择。经济收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塾师的职业热情。同时,塾师的职业收入也为塾师安心从事教学创造了条件。

2.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提高了塾师的社会地位。士人政治的环境下,由于科举制使名、权、利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不论是名门望族还是寒士家庭,科举都是牵动整个家庭乃至家族的大事。科举制度在中国古代历史为整个社会所尊崇,无论是处在社会底层的贫寒之士还是名门望族都希望通过科举实现人生理想、光宗耀祖。而中国古代除官学以外私学成为民间学习的重要形式,塾师成为传承文化、实现世人入仕的理想桥梁。在这种背景下,中国古代对塾师尊重有加,家长将子女的未来寄托于塾师的教导上。古代儿童到了入学年龄,家长会择吉日举行简单的发蒙仪式,学生先四跪四拜孔夫子,再四跪四拜先生,以示对先生的尊重。且家长每逢重要节日如春节、端午等,都会设宴款待塾师,或送塾师钱物等。中国古代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塾师精神上受尊重的需要。

3.宽松的环境为塾师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塾师对致力于入仕但家庭贫寒的读书人来说是一份较为有吸引力的职业。一方面,古代私塾教育大多以科举考试的内容要求为导向,塾师所教内容即为科举考试内容,塾师通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过教书养家糊口同时还可温习科举考试内容,可谓一举两得;另一方面,社会也形成以中举为荣的风气,馆东和学生家长对塾师应举大力支持,甚至鼓励、资助塾师参加科举考试。这种宽松且带有支持性的教学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吸引了底层读书人,有利于塾师阶层的稳定。

古代塾师一方面承担着传播知识、培养人才的重任,另一方面又是“圣贤文化”的代言人,他们以圣贤文化的传播者及代言人自居。塾师以掌握和传播圣贤学问作为自己的重任,同时又以高尚的人格品行要求自己,为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典范。为此,古代中国教师在社会中受到很高的尊重。这种来自社会各界的尊重以及职业的神圣感满足了塾师的精神需求以及人生价值的实现。

二、中国当前幼师教育的现状与问题发展存在的问题

2010年温家宝总理在北京调研学前教育工作,提出“把发展学前教育摆在重要位置”,中国学前教育事业迎来了春天。随着国家对学前教育的重视,幼儿教师队伍建设日益引起关注。为此,国家采取一系列措施如合理确定生师比,核定公办幼儿园教职工编制,逐步配齐幼儿园教职工;健全幼儿教师资格准入制度,严把入口关,2010年国家颁布幼儿教师专业标准;公开招聘具备条件的毕业生充实幼儿教师队伍等。幼儿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幼儿教师建设中依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如幼师福利待遇低、社会认同度低、教师职业可持续发展面临问题等,还需要进一步关注和改善。

1.幼师福利待遇低。目前中国幼儿教育广受关注也获得了一定的发展,但幼儿教师流失严重。其中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幼儿园教师的经济待遇一般偏低,特别是农村偏远地教师的经济待遇更低。幼儿教师基本属于当地的中下层,缺乏保障机制,一些非编制幼儿教师不能享受国家医疗、养老、工伤等社会保险。据研究者调查:在所调查的某市35所示范园和一级园中,有 16.5%的合同制或临时代课教师年总收入在 4000 元到 8000 元之间。而该市规定的月最低工资标准是 450 元,劳动者人均年收入为 1.3 万元,当时居民人均月消费性支出为 605 元。

较低的工资待遇和福利待遇给幼儿园教师的职业发展 带来消极影响。工资待遇的低下使得幼儿教师的社会地位较低,加之较重的职业压力造成幼师职业认同感普遍较低,同时也容易引起幼师的职业倦怠。

2.幼师职业社会认同度低。目前中国致力于改善幼儿教育的现状,对学前教育非常重视。但从整个社会来看,幼儿教师职业的社会认同感较低。在很多人看来,“幼儿教师就是阿姨,就是高级保姆,一天到晚就是哄哄孩子,没啥本事”。甚至有个别青年相亲时,听说对方是幼儿教师就摇头,认为这种职业要喂孩子吃饭、帮孩子擦屁股、哄孩子睡觉,太烦琐了,没有水平。这就导致相当部分年轻骨干教师放弃了幼儿教育专业,跳槽到了其他行业。加之幼儿教师工资收入普遍较低,造成幼儿教师在社会中的职业地位较低。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而且目前中国大学中开设学前教育,培养幼儿教师的高等院校较少,学生报考学前教育专业的更少,这都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幼师社会地位较低,社会认同感低。

3.幼师本身职业可持续发展面临困境。我国幼儿教育事业虽然获得了很大发展,但幼师职业可持续发展却相对滞后。影响幼儿教师职业的可持续发展面临困境有诸多因素:首先,从教师自身来看,幼儿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意识不足、幼儿教师观念与社会不同步,思维方式单一,知识更新慢等;其次,从幼儿教育外部来看,幼儿教师的专业地位还没有形成共识,社会公众对于幼师职业的认同度和期望值低,政府和社会对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支持力度不够,对幼教管理带有随意性,对从业师资把关不严以及幼儿教师继续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第三,从内部来看,幼儿园管理封闭,人文环境不协调,具体专业发展活动形式化、低效性。

四、塾师阶层的发展历程对中国幼师发展的启示

私塾在中国古代教育尤其是地方和乡村教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是官学的有力补充。私塾的发展以及中国社会对文化价值的重视、尊师重教的传统等为塾师的生存发展创造了条件。古代塾师中蒙师占有很大比重,且与目前幼师一样都致力于幼儿教育事业。虽然社会背景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古代塾师生存发展的动力机制对目前幼师队伍的建设与发展有很好的借鉴价值。

1.提高幼师社会地位,形成尊重幼师的良好风气。古代社会各阶层对塾师礼遇有加,社会上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风气,而现今幼师职业社会认同感较低。为此,必须切实提高幼儿教师的社会地位,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幼师的良好氛围。首先,国家要努力提高幼儿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曾指出:社会职业有一条铁的规律,即只有专业化才有社会声望,才能受到社会的尊重。其次,要致力于提高幼师的工资待遇,减轻幼师生活压力,增加幼师职业的吸引力。再次,要提高幼师职业准入门槛,门槛高低是决定社会地位的重要影响因素。

2.为幼师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当前幼师职业可持续发展面临诸多困境,古代塾师职业发展的宽松环境为现代幼师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借鉴。首先,改革“教育评估”体系,以“发展性”评价取代“终结性”评价。要注重幼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专业成长,以教师的发展评价取代终结性的评价,调动幼儿教师注重自身提高的积极性,同时发挥幼儿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其次,注重园本培训对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作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用。要以幼儿教师所在幼儿园作为教师成长的机构,以幼儿教师在园本课程开发中的教育活动作为教师专业成长的条件,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最后,鼓励幼儿教师积极进行教育反思,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开展教育研究,促进教师自身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3.提高幼师经济待遇,解决幼师后顾之忧。经济因素始终是影响职业发展的最重要的方面。维持生计成为古代读书人从事塾师职业的重要原因,也是塾师能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长期存在的重要原因。目前较低的工资待遇和福利待遇给幼儿园教师的职业发展带来了消极影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明确规定政府要“依法落实幼儿教师的待遇与地位”。一方面,国家要加大对学前教育的投入,尤其注重提高幼儿教师的工资待遇。另一方面,由于中国公立幼儿园少,私立幼儿园多,且幼儿园中有编制的教师较少,合同工较多,因此,幼儿园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应该在工资待遇、工作环境和条件等方面给予教师适当的满足,以保证教师队伍的稳定,缓解幼儿教师的职业倦怠,为幼儿教师职业幸福感的提升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辞源(修订本)合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

少儿考古入门知识篇(3)

今天说的这个故事,是明朝时候的事儿。

在山东临清有一家财主。家里有一个少爷,叫张好古。从小就娇生惯养,也没念过书。长大了,吃喝嫖赌,无所不为。天天儿吃饱喝足,提笼架鸟,满街遛。因为这个,大家伙儿都管他叫“狗少”。

有一天,张好古走在街上,看见一个相面的,围着一圈子人。他想看一看,刚往那儿一站,相面的一眼就看见他了,知道他是狗少,想要奉承他几句,蒙两个钱。假装看了看他,说:“这位老兄,双眉带彩,二目有神,可做国家栋梁之材。看阁下印堂发亮,官运昌旺,如要进京赶考,保您金榜题名。到那时我给您道喜。”张好古要是明白,当时能给他一个嘴巴。因为他不认字啊,连自己的名字都写不上来,上京赶考?拿什么考呀?可是他这狗少的脾气没往那儿想。他想:“我们家有的是钱啊,要想做官那还不容易嘛。”他不但不生气,反倒挺高兴。说:“准能得中吗?”“决不奉承!保您得中前三名!”“好!给你二两银子。真要中了,回来我还多给你。要是中不了,回来我可找你没完。”相面的心里说:等你回来我就走了!

张好古回到家里,打点行囊包裹,带了些金银,还真上北京赶考来了。他也不想想,你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就赶考?这不是浑吗!可是遇见那样社会就有那样事情。他动身那天就晚了,赶到北京正是考场末一天。等到了西直门,城门早就关了。事也凑巧,正赶上西直门进水车。明、清两代的皇上,都讲究喝玉泉山的水,叫老百姓半夜里由城外头往进拉水,还得是当天的,水车一到,城门开了。张好古也不懂啊,骑着马跟着水车就往里走,看城的也不敢问他,以为他是给皇上押水车的哪,就这样他进来了。

进了城,他不知道考场在哪儿,骑着马满处乱撞,走到棋盘街,看见对面来了一群人,当中间有个骑马的,前边有俩人打着气死风灯——这是九千岁魏王魏忠贤下夜查街。张好古这匹马眼神一岔,要惊,他一勒丝缰没勒住,这马正撞上魏忠贤的马。要搁在往日,魏忠贤连问都不问就给杀了,因为他是明僖宗皇上最宠信的太监,有先斩后奏的权力。今天魏忠贤想问问他,一勒马。说:“你这小子,闯什么丧啊?”张好古也不知道他是九千岁啊!说:“啊!你管哪!我有要紧的事。”“嗬,猴儿崽子!真横啊!有什么要紧的事?”“我打山东来,我是上京赶考的,要是晚了进不去考场,不就把我这前三名耽误了吗?”“你就知道你能中前三名?”“啊!没把握大老远的谁上这儿来呀!”“现在考场也关了门啦,你进不去呀!”“进不去我不会砸门吗?”魏忠贤一想:他就知道他能得中前三名,准有这么大的学问吗?不能!这是大话欺人,他这是拿学问唬我哪。随着说:“来呀!拿我张片子,把他送到考场去。”魏忠贤要看看他的学问怎么样。可是魏忠贤也浑蛋,你要看看他的学问,你别拿片子送他呀,你就叫他自己去得了。他这一拿片子,张好古倒得了意啦,本来他不认识考场,这一来有了领道儿的了。

差人带着张好古来到考场,一砸门,把片子递进去。两位主考官看是魏忠贤的片子,赶紧都起来了,这个就说:“这人是九千岁送来的,一定跟他有关系,咱们可得把他收下!”那个说:“不行啊!号房都满了。”“满了咱们也得想办法呀!你想九千岁黑更半夜送来的人一定是他的亲戚。依我说,赶紧给他腾间房。实在不行,哪怕咱们俩人在当院蹲一宿哪,也得把他留下。”“好吧!那咱们就在当院蹲一宿吧!”这叫什么事!两位主考官把张好古让进来以后,他们俩人又嘀咕上了。那个就说:“咱们给他送题去。”这个说:“别去!咱们也不知道他温习的什么书啊?咱们要是给他一出题,他要做不上来,这不是得罪九千岁吗?”“那么怎么办哪?”“怎么办哪?这不是有卷子吗?干脆我说你写!”嘿!他们俩人全给包办了!写完了一想:“这要是中个头名那可太不下去了,得啦!来个二名吧!”张好古一个字没写,弄个第二名!

到了第三天,凡是得中的人,都得到主考官家里拜老师,递门生帖。全去了,就是张好古没去。他不懂啊!两位主考宫又嘀咕上了。这个说:“张好古太不通人情了。虽然他是魏王送来的,要没有咱们哥儿俩关照他,说死他也中不了啊。怎么着?现在得中了,连老师都不拜,这也太不通人情了。”“别那么想,咱们得冲着魏王。你想魏王黑更半夜拿着片子把他送来,这一定是魏王的亲支近派。将来他要是做了官,咱们还得仗着他关照咱们哪。他不是没来吗?没关系!咱们不会看看他去吗?”这倒不错,老师拜徒弟,倒了个儿了!

两位主考官见了张好古。说:“那天要没有九千岁那张片子,这考场你可就进不来了。”张好古也不知道哪儿的事啊,就含糊着答应。等他们俩人走了以后,一打听,才知道九千岁是魏忠贤。心里说:哎呀!要没有这张片子,考场就进不来了。他可没想他不认字!又一想:我得瞧瞧九千岁去!买了很多的贵重礼物,到了魏王府,把名片、礼单递进去。魏忠贤一看名片,不认识。有心不见吧,一看礼单,礼物还很贵重。说:“叫他进来吧。”张好古进去一说:“那天要不是九千岁拿片子送我,我还真进不了考场。也是王爷福气大,我中了个第二名。”魏忠贤一愣,啊!真有这么大的学问?怪不得那天说那么大的话哪!既然有这么大的学问,将来我要是面南背北之时,这人对我有很大的用处啊。当时吩咐设摆酒宴款待。张好古足吃一顿,吃饱喝足,告辞,魏忠贤亲自送出府门。这下子,北京城哄嚷动了,文武百官都知道了,大家纷纷议论:“咱们不论多大的官,谁进魏王府拜见也没送出来过呀?怎么新科进士张好古去了,魏王亲自送到门口哪?”那个说:“他是魏王的亲支近派。”“看九千岁把他送出来的时候,还是恭恭敬敬的,说不定张好古许是魏王的长辈。”“既然是魏王的长辈,咱们应该大伙儿联名,上个奏折,保荐一下。将来他要做了官儿,一定对咱们有很大的关照。”“对!”大家联名保荐新科进士张好古,说他有经天纬地之才,安邦定国之志,是国家的栋梁。皇上一听,说:“既然有这样的人材,应该入翰林院啊。”他又入了翰林院了!

到了翰林院,这些翰林都知道他是魏忠贤的人,又听说他是大家联名保荐的,大伙儿谁敢不尊敬他呀?有写的东西也不让他写,不但不让他写,大伙儿写好了,反倒给他看:“张年兄!您看这行吗?”“行!很好!很好!”就会说这么一句。不管人家问什么,都是“很好!很好!”就这句话他愣在翰林院混了一年。

转过年来,魏忠贤的生日,文武百官都送很贵重的礼物。张好古除去送了很多贵重礼物之外,他打四宝斋纸店又买了一副对联,可没写,拿着就进翰林院了,大伙儿一瞧。说:“张年兄,这是给魏王送的寿对儿吗?”“是啊!”大伙儿打开一看。说:“哟!没写哪?”“可不是吗。”大伙儿说:“您来了一年多了,我们就没看您写过字,想不到今天我们要瞻仰瞻仰您的墨宝。”“不!你们写得很好,还是你们给我写吧。”大伙儿彼此对推,谁也不写,其中有一个人聪明。心里说:张好古别是不认字吧?当时他眼珠儿一转。说:“我写!”就编了一副对子,大骂魏忠贤,说魏忠贤要谋朝篡位,写完了说:“张年兄!您看行吗?”张好古一看说:“行!很好!很好!”还好哪!

少儿考古入门知识篇(4)

广州是一座具有2000多年历史的古城,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历史人文资源和浓郁的乡土风情,为此,承担着文化知识传播职能的广州少年儿童图书馆建立了“广州记忆(青少年版)”特色数据库,分别从粤语典故、广东童谣、民间传说、地名趣谈、名胜古迹等12个专题展示广州的岭南特色文化。通过原创动漫、图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服务,从动漫版、图片版、完整版等不同角度展示广州丰富的自然资源、历史人文资源,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如图1~4所示)。

广州记忆(青少年版)特色数据库

图2 广州记忆(青少年版)特色数据库:动漫版

广州记忆(青少年版)特色数据库:图片版

广州记忆(青少年版)特色数据库:完整版

还有几个少儿图书馆的特色数据库也别具一格(如图5~9所示):

北京市石景山少儿图书馆的特色数据库:

特色活动—趣味手工会

厦门市少儿图书馆的特色数据库:心理咨询室

上海少儿图书馆的特色数据库:

娃娃天地—宝宝学画

沈阳市少儿图书馆的特色数据库:

特色资源—家长课堂

广西少儿图书馆的特色数据库:可爱的广西、少儿影视

从以上少儿图书馆的特色数据库可以看出,这些数据库集思想性、科学性、特色性和趣味性为一体,在形式上各有千秋,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本土特色,通俗易懂,寓教于乐。经过数据库技术和网络、网站、多媒体等技术的处理后,孩子们可以欣赏到亲切悦耳的话语,洋洋盈耳的背景音乐,绚丽多彩的文字和图片,可爱灵动的动漫元素……琳琅满目、引人入胜的各式图标按钮一端链接了数据库,另一端拉着家长和孩子们的手,将他们一步一步带进人类知识的宝库。

二、少儿图书馆特色数据库的建设

(1)少儿图书馆要从本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出发,制定目标和计划,有专题、有侧重点、分层次地建立起比较完整、规范、标准化的馆藏书目数据库。书目数据库建设是少儿图书馆实现自动化和网络化的关键,是资源共享的物质基础。在此基础上强化特色,如以文学、自然、教育、历史等大类的子类中的小类作切入点进行发掘、收集、整理,来建立特色数据库的结构或层次。

广州少儿图书馆所确立的“广州记忆(青少年版)”特色数据库的定位和目标是:以青少年为服务主体,提供一个运用动漫、音视频、图文等多种元素全方位介绍广州的地方特色数据库,一个提供普及性知识、传承地方文化的特色数据库。“广州记忆(青少年版)”特色数据库框架结构包括:粤语典故、广东童谣、民间传说、地方趣谈、名胜古迹、食在广州、人物故事、广州民俗、地理风貌、广州动植物、岭南建筑、民间工艺12个专题及馆藏书目信息。广西少儿图书馆的“可爱的广西”特色数据库由自然风光、名胜古迹、园林艺术、历史文化、民族风情等5大类构成,结构层次分明。如:“民族风情”这一大类包含了民族、民俗、民居、民情4个子类,每个子类下又有小类,每个小类都用沉博绝丽的诗文词句和清晰美艳的图片及视频展示了广西各民族特有的风土人情及人文地貌。“可爱的广西”震撼着每一位浏览者的心灵,唤起了广大青少年爱我中华、爱我广西的强烈共鸣。

(2)少儿图书馆特色数据库建设,还要针对少儿读者类型及其信息需求的特点,选择适合少儿求知、求美、求乐及其道德修养的最佳的数字化信息资源,形成自身特有的差异化特点,在差异中蕴含特色,有针对性地运用差异化战略,以达到充分发挥特色化效能的目的。我们前面提到的广州、北京、厦门、上海、沈阳及广西等地少儿图书馆的特色数据库模块,其精彩的内容、诱人的图片及动漫效果,在听觉、视觉上下足了功夫,具有很强的冲击力,将服务对象从3~18岁的儿童少年扩展到2岁前的胎幼儿,连孩子们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新婚夫妻及家政人员也被吸引。人无我有,人有我异,可谓强矣。

(3)少儿图书馆在建立自己的数据库时,要突出特色,避免与其他图书馆雷同,避免建成面大求全的数据库,首先要进行深入的调查、论证,结合自身的馆藏特点,当地的地理、经济、文化优势,以某一类文献为切入点建立特色数据库,如上海的家谱图书馆、广东的陶瓷图书馆、宜兴的紫砂图书馆等。在少儿图书馆中,上海少儿图书馆以100种精品连环画为切入点,建立了自己的特色馆藏,吸引了众多的连环画迷,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广州少儿图书馆的“广州记忆”特色数据库收集了“名胜古迹”182条记录、“广州民俗”66条记录、“食在广州”21条记录、“地名趣谈”42条记录、“岭南建筑”101条记录、“广州植物园”14条记录、“广东童谣”677条记录、“粤语典故”702条记录等。其内容基于广东岭南地区特有的自然资源、历史人文资源、风土人情、民间流传等。这些记录包含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数字化资源,作为数据库最小的单元分类存储使之成为特色资源数据库,并通过数据库技术把这些数字化资源转化为具有检索功能的在线数据库,使家长和少年儿童方便快捷地上网查询检索。

四、结束语

少儿图书馆特色数据库的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要围绕其特点进行开发和建设。同时也需要一代又一代的图书馆人与时俱进,不断地开发、充实、维护和更新,“以爱育爱”。只有这样,才能突出显示少儿图书馆特有的功能,才能使更多的少年儿童在馆内流连忘返,补充在学校和家庭所不能得到的知识。

参考文献

[1] 张淑文.特色数据库建设的实践与思考:以“广州记忆(青少年版)”特色数据库为例[J].图书馆工作,2010(3):23-27.

[2] 蒋秋玉.关于少年儿童图书馆特色馆藏建设和特色职能部门设置问题的思考[EB/OL].[2006-05-04]..

少儿考古入门知识篇(5)

楼上古寨的家族文化特色鲜明,堪称中华家族文化的一个典型。这个山寨的所有男性村民全部姓周,别无他姓。始祖周伯泉避难迁徙到此,至今已繁衍了十九代嫡裔,形成这个历史悠久的村落。从体质人类学和遗传人类学的角度来看,这个家族堪称纯正的周氏家族,其繁衍是纯正的血统遗传。这也印证了一句俗话:“五百年前是一家。”据作者所知,一个寨子一个姓、不融杂姓,这在湘西、黔东以及江西许多地区比较普遍。这是中华血亲文化的一个特点。血缘是人类最自然的联系,人类有史以来就无法摆脱血缘的缠绵,就连相貌特征都具有明显的家族特征。亲情是人类最宝贵的感情之一,血亲的力量是一股无形却无比强大的家族凝聚力。每一个家族在它的历史及其家族精神一起延绵发展的同时,血亲文化、家族文化也脉脉不断地发展着。姓,并不像某些浅薄之人所说,只是一个“符号”。姓的实质,既是人类血缘的识别标志,更是一种内涵深邃的文化标志。楼上古寨周姓的血亲文化正是中华家族文化的佐证。

这里的周姓同胞都小心翼翼地保存着自己家族的谱牒—《周氏族谱》。此地周氏“修谱约莫五次”,族谱“新老并存,支系明确,上连下贯”,记载着这个家族发展的历史轨迹、祖德、族规、族训等,是这个家族的历史文献、家族档案、家族记忆。翻开一览,他们的世系脉络、兴衰迭绵、婚姻习俗、丧葬礼节、文化名人、诗文遗训,以及当时的时政大事、气候灾情等各种信息等历历在目。这笔文化遗存的价值不可低估。

与周氏谱牒一脉相承的是周氏宗祠。楼上周氏宗祠建于清光绪十九年(1894年),系思南、石阡二府二甲周氏共同的家庙,用以供奉、祭祀周氏历代祖先,又是家族聚众议事、断案宁人、处理族内大事的场所。这里自始至终香火不断,门庭盛旺,以一种家族凝聚力焕发出血亲之情,激励族中子孙和睦友爱、勤俭持家、奋斗兴族,从而维系家族的延续发展。

周氏家族文化的一个突出内容是世代遵循的家训。最初的家训以口头教子、临终遗嘱等形式流传。周氏第四世祖周国祯,在清顺至年问吴王兵变中,被发湖广经政所。当他省亲回到故乡时,妻子和7个儿子因瘟疫相继全部夭亡。现今周氏后代又有另说,说是周国祯做了朝廷武官,在湖南带兵打仗,每打一次胜仗,家中就死掉一个儿子,最后妻儿全部死绝。周国祯把这一灾祸归咎于做官,于是悔不该当初,发誓永世不做官,于是将文凭礼照呈缴,辞官为民,独自一人朝夕修斋念佛,终日垂钓消沉,一蹶不振。在他步入六旬之后,河西一李姓村夫对他深表同情,将其黄花小女许以为妻,后来生三子续周氏香火。周国祯口授后代:往后世世代代不能做官,只能作田读书!自此至今,楼上古寨的周氏后代无人做官。周国祯成家立业后一直推行“勤、俭、忍、让、孝、礼、义、耕、读”九字处世治家之道和“敬天地,礼神明,扶危难,无善不为”的做人信条,并作为遗训传于后代。到了清嘉庆年问,周氏第六代出了个石歼府有名的文化人周易。他深深领悟到“人生最大乐事,莫过于子孝孙贤,而孝子贤孙都由祖宗积德而来”。因此他特别注重祖德的积累和流传。自此周氏家训除了口授,更出现了遗存后世的墨迹。周易在给子孙的遗言中写道“……于是先业赖以守,门楣赖以光焉。至处家之道,勤也俭也忍也。勤而不俭,不如不勤;俭而不勤,不如不俭;勤俭而不忍,不如不勤俭。三者并用,而家道兴,且德业由兹成矣。今尔弟兄等,有庐舍蔽风雨,桑田给衣食,学校治身心。诸孙十余人,尔等课其耕读;曾孙数人,予则含饴分甘。聊为提训,尔等切莫教人而忘庭训。”此遗训堪称周氏乃至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楼上周氏家族的祖训、庭训、遗训等代代相传,成为古寨世代遵行的宝典。

耕读文化的好遗风

周氏祖先因祸而辞官并世代拒绝为官,但十分倡导和重视耕读。四世祖周国祯就是一位边作田边读书的典范。周氏至此已发展成为大户,衣食无忧,富足有余,培育书香门第“不差钱”。周国祯在这个世外桃源的田园生活里悠悠然成为周氏第一代“读书郎。”他一边放牛,帮父母干力所能及的农活,放下农活便“背着书包上学堂”,跟私塾老师读“四书五经”。半耕半读使他从田边地头步入了仕途官场。他还将“耕、读”二字列入处世治家“九字方针”之中,除了亲自践行,还作为遗嘱传于后世。六世祖周易在家训中称赞他“从未因财失义,倚气生非,耕读而外,修斋念佛,铺路修桥……”并在诗中写道:“手泽渊源怀祖父,书田稼穑授儿孙。”

生活在清嘉庆年问的六世祖周易则是周氏家族倡导和践行耕读遗训的最典型人物。他从小就深受祖父的影响,未到读书年龄就在爷爷的教导下认了不少字,并能背诵一些较浅的古文段落;七岁正式入私塾,也像爷爷一样一边干农活一边读书写字做功课;到了二十岁时,他便精通诗书了。因为遵循祖训不走仕途,他便在支撑家业的同时,用他的学识教育儿孙继续走耕读之路。他与妻子努力耕作,为两个大儿子读书求学创造了良好条件,使他们都考中了秀才。后来夫妻又生了老三、老四,在父母的教导和两个哥哥的影响下,他们努力读书,又考中了秀才。一门连出四秀才,声名远播。石阡府罗公十分钦佩,特赐匾周氏夫妇,题字日:“名继燕山,丸熊教子,积厚流光。”之后又有老五、老六考中秀才。至此,似乎“连珠炮”还未响完,在此后再生的四个儿子中,又有两个儿子及前面大儿子的一个儿子又考上了秀才。这样周易的十个儿子中有八个考中了秀才,再外加孙子辈的一个小秀才,这个耕读之家共出了九个秀才,便有“十子九秀才”的美誉在石阡府广为流传。

楼上周氏家族在接近中国近代史的年代里,又出现一位耕读起家的风流人物——周学颐。周学颐学问深厚,不入仕途却做了文散官,论“级别”相当于七品。从他与妻子的合葬墓墓联上可以看出,墓中长眠的是一对老夫少妻。“老树经霜晚节犹贞古千,奇花醉雨瑶池尚播余晖。”这副毫无悲哀之感的悼亡挽联告诉后人,墓中老夫学识渊博,才华横溢,风流倜傥;少妻窈窕妩媚,春花秋波,小鸟依人。白发红颜,相倚相倾,宛若仙侣。这预示着封建社会耕读者向往的“红袖添香”,“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若玉”的美好境界。此事“寓教于乐”地告诉后人:勤奋耕读必有美好的爱情、幸福的生活。

耕读文化的遗风在楼上古寨代代相传,使这里从古到今秀才辈出,书生如林,书香门第代代不绝。历代读书人留下许多关于耕读的诗句启示后人,诸如:“自是祖宗功德厚,后人依旧绍书箱。”“更望儿曹能奋志,乘风破浪姓名香。”“快意文章

原有骨,匡时人品自无瑕。”“从师负笈常虞晚,教子成名独占先。”“教子断机勤学圣,择邻讲道志希贤。三迁课读终无倦,一举成名别有天。”“读书三代德垂后,处世百行孝占先。”“校舍恢宏培俊秀,园丁辛苦育新人。”至今几乎家家户户堂屋的神龛上、两壁的屋柱上都贴着勉励耕读的竖联。泥土气息加书香,使楼上古寨的耕读文化长盛不衰,声名远播。

“风水"文化的科学性

楼上古寨的周氏家族历代都十分注重“风水”。表面看来这属于封建迷信,是唯心主义,但用现代人的新眼光来审视,此地“风水”也有异于迷信的“风水”,富含着唯物主义成分。它表现出来的有形的地质地貌景观基于一种地学文化的资源。古人看“风水”,折射出人类对自然的初步认识,对改造自然的知识积累,体现着健康先进的审美情趣和对待大自然的科学态度。

周氏入黔开山之祖周伯泉很讲究“风水”。他初到此处女之地就发现这是一处适合居住生息和发达兴旺的风水宝地。这处树掩水绕的青山“左有青龙,右有白虎,后有玄武,上有朱雀”。“青龙”即山前那条蜿蜒曲折、流水潺潺、青波涟涟的廖贤河;“白虎”即山寨右侧那道形似白虎的石山;“玄武”即灵龟,就是寨后那座形似乌龟的岩石山包;“朱雀”即大户人家朱门檐瓴栖息飞舞的鸟雀,在此地即指参天古树上栖息的灰鹤及其他鸟类。这种“风水”勾勒出楼上古寨十分恰当的地理位置,是一派优美绝伦的自然风景。除去主观上对神灵的迷信色彩,客观现实则是一幅十分生动优美的山水田园风景画。选择在此地安居生息繁衍,充分体现了周氏先祖非凡的审美情趣和高超的审美眼力。林木葱葱,流泉悠悠,日光灿灿,奇峰巍巍,异石嶙嶙,鸟语声声……真是绝佳的生存环境呵!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神龟探水”那座龟形石山。山体及周围,自开天辟地以来就形成了一片茂密苍翠的参天古树,有古枫、古柏、古杉、古松及其他不知名的杂木。树下庙宇楼阁,曲径通幽;树上“百鸟朝凤”,鸟语啁啾,那“凤”就是一群长栖不离的灰鹤,如今共300余只。这一片原生态的自然环境,自周氏始祖开山定居至今五百多年仍完好无损,真是一片价值连城的自然遗产、生态文化遗产!在山顶梓潼阁前的山弯斜坡上分布着7棵参天古枫树,巧合地与天空的北斗七星相对应,人称“北斗七星枫”。传说古人常来此观天象,引来当今的气象专家实地探寻考察。这无疑给此地增添一些神秘色彩。

楼上人自古以来都热爱这里的山山水水、草草木木,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即使在20世纪50年代末人为的乱砍滥伐大灾大难中,也无人动过这里的一草一木,表现出良好的生态道德。寨中的儿童历代都有良好的“爱生”教育,无论老小都不“杀生”,从来也没有人打猎、捕鸟,没有顽童爬树掏鸟蛋,实属难能可贵!四世祖周国祯倡导“敬天地,礼神明”,虽带有迷信色彩,但客观上起到了保护环境的良好作用,况且“敬天地”本身就是一种对大自然的热爱、敬畏。楼上人代代相传对待大自然的敬畏精神,认识自然、善待自然、改造自然的科学态度,使得这里的生态文明十分兴旺。

建筑文化的古怪昧

楼上古寨自古延续着别具一格的建筑文化。庙宇、宗祠、民居、院墙、巷道、水井、石碑,等等,既古朴自然、古色古香,又都具有独特的古怪特色。这种文化特色在民居建设上体现得较为突出。

全寨现存的115个明清时代四合院式古民居,各自以院墙相围,大门均设于侧面院墙,正面全都“没门”。从侧门进入四合院后,再拐弯才见正屋的正门。对这种设门形式的用意,现今的当地人及有关研究人士的解释是:这里的人们安居乐业、不夸张、不张扬、不露财,含蓄平实,“乌龟有肉在肚内”。本文作者根据自己的见识和体验,认为还有一种重要意义,即避患。明、清两代的晚期,兵荒马乱的岁月较多,尤其是湘西、黔东山区及少数民族地区,兵患、匪患、盗患频繁,这些地区的民居建筑都有防兵匪、防盗贼的考虑。这个古寨将四合院的大门设于侧面,让不速之客摸不着门路,使院内居民躲避、收藏、回旋、应战、逃跑的赢得了时间,避免了“首当其冲”、“猝不及防”、“束手就擒”。由此可见这种设计具有“备战”、“避患”的意义。寨中各个院落互相连通的巷道也很特别,即较为狭窄、幽深、坎坷、曲折,而且都是斜着走,多用鹅卵石或青石板铺就。外来的生人进寨,有一种“摸不着门路”、如陷“迷环阵”的感觉。这种巷道与四合院的侧门“异曲同工”,对外来生人有失便通,给“鬼子进庄”制造了麻烦,同时又利于寨人与“鬼子”进行迂回“巷战”。那别出心裁的侧门被称做“歪门”,歪歪斜斜的巷道被称做“斜道”。二者“不谋而合”,就成了“歪门斜道”——此乃楼上古寨建筑文化之一怪。

寨中至今尚存两幢特色鲜明的明代马桑古屋。此屋用当地木质坚硬、防腐性能强的马桑木建成,长12米、宽8.1米,有门6扇。木质门窗雕花搂格,图案有龙飞凤舞、飞禽走兽、花草虫鸟,刀法娴熟,技艺精湛,反映了户主的富足华贵。据说在明代这种华丽民居寨中共有20余幢。到了清咸丰十年(1862年),毗邻一个土著苗王嫉恨周氏的兴旺发达,兴师动众来武力侵犯。周氏家族因寡不众敌而倾巢逃往寨后易守难攻的一座山顶。苗王进寨掳尽财物后放火烧屋,仅留今存的这两幢屯兵暂住。后来周氏用熟铁浇铸土炮大举反攻,大败苗王,并使他不敢再犯,才保住了这两幢房屋。周氏在重建古寨时,因当地马桑木已不多了,只好改用其他木料,但建筑风格仍然袭旧。

少儿考古入门知识篇(6)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3)06-0188-04

沙嘎游戏是一种蒙古族民间传统游戏,是蒙古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它具有鲜明的生活性、娱乐性和实践性等特征,易于激发幼儿的兴趣、积极性和创造力等。沙嘎游戏适合幼儿的年龄发展特征,有利于促进幼儿身体、认知和社会性等方面的和谐发展。但是,随着文化融合进程的加快,文化趋同现象开始出现,使得传统游戏边缘化,进而面临着如何保护和发扬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问题。为此,内蒙古自治区的多所蒙古族幼儿园积极努力,将沙嘎游戏引入幼儿园的教学,但其现状如何并且存在哪些问题,亟待我们去了解。本文立足于这一文化背景,探索沙嘎游戏在幼儿园运用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建议。

一、沙嘎游戏在蒙古族幼儿园运用的现状

当前,蒙古族幼儿园将沙嘎作为教学活动的资源,并将其不同程度地融入了蒙古族幼儿园的集体活动、区角活动及日常生活和常规性活动。沙嘎游戏在蒙古族幼儿园的运用取得了诸多优秀的经验,特别是在促进幼儿全面发展、传承蒙古族优秀文化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同时也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如过分注重系统知识的传授、缺乏游戏时间等。

(一)集体教学活动

集体教学活动是指全班幼儿共同参加并且具有明确目的的活动,是目前我国幼儿园中普遍采用的一种活动类型。[1]当前,蒙古族幼儿园在集体教学活动中对沙嘎游戏的运用主要体现在综合课程方面,涵盖了幼儿园多领域的内容。

案例一:小小沙嘎

活动目标:

1. 了解沙嘎的基本特征,认识与沙嘎相对应的五畜。

2. 尝试运用沙嘎进行游戏创编。

3. 有初步的民族认同感。

活动准备:每人一袋沙嘎(10个)、托盘以及备用的若干沙嘎。

活动过程:

1. 导入:边唱“嘎拉哈之歌”(沙嘎也被称为“嘎拉哈”)边做律动。

2. 以儿歌的形式介绍沙嘎的特征。如,凸起的一面代表“绵羊”;凹下的一面代表“山羊”;平行的一面代表“马”;带花的一面代表“骆驼”;有角的一面代表“牛”。

3. 利用沙嘎实物让幼儿对应说出相应的五畜名称。

4. 教师说出五畜的名称,幼儿对应相应的部分。

5. 分组游戏阶段:

“赛马”比赛;自由想象,用沙嘎摆出各种图形;弹沙嘎等。

对集体教学活动的评析:

案例中涉及到幼儿园课程中语言、社会、艺术等领域的内容,沙嘎的运用贯穿整个教学活动,以综合课程的形式呈现了沙嘎在幼儿园的运用。可以说,将沙嘎作为课程资源并对其进行开发具有很大的潜力,在促进幼儿发展方面也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同时,本次活动也反映出了当前沙嘎运用存在的问题,教师将有关沙嘎的知识集中呈现,在一个综合活动中急于向幼儿传授系统的知识,时间少、知识量大,使幼儿接受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应针对幼儿的年龄发展特征进行优化、整合。

(二)区角活动

区角活动,也称活动区活动,是教师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投放各种材料,创设活动环境,让幼儿在宽松和谐的环境中,按照自己的能力和意愿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和活动伙伴,自主地进行探索与交往的一种活动方式。[2]在蒙古族幼儿园,沙嘎被作为素材广泛地投入在区角中,成为区角活动的重要资源。

案例二:沙嘎的新衣

活动目标:

1. 认识沙嘎及其外部特征。

2. 能够主动地运用美术材料。

3. 乐意与人合作。

活动准备:沙嘎实物若干、沙嘎图片若干、幼儿4~5名,活动场地。

活动过程:

1. 教师出示沙嘎实物,引导幼儿观察沙嘎。

2. 教师简单介绍沙嘎的形状和外部特征。

例如:沙嘎可以分为四个面,每一面有固定的称呼:

针――最狭小的侧面;

轮――比较宽的侧面;

壳――凹陷的大表面;

肚――凸起的大表面。

3. 出示图片。

4. 将图片发给每个幼儿,请幼儿上色。

5. 将幼儿的作品投放到活动区角或进行环境创设。

对区角活动的评析:

区角活动对时间、人数、环境等方面没有严格的限制,教师可适时组织。在案例中,教师引导对沙嘎感兴趣的几名幼儿进行活动,活动形式灵活、自然。将沙嘎作为区角活动的材料,能够促使幼儿的发展与沙嘎的互动相结合。幼儿既对沙嘎的基本特征有了初步的认识,同时也能够培养幼儿的审美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三)日常生活和常规性活动

日常生活和常规性活动是指除教师专门组织的教学活动和游戏以外,幼儿在幼儿园的所有活动。[3]在此类活动中,沙嘎以携带方便、容易聚拢等特点被广泛使用。幼儿园主要有赛马、沙嘎、弹沙嘎和抓沙嘎等游戏方式。本文简要介绍幼儿进行赛马游戏的基本情况。

案例三:赛马

时间:午睡醒来后

地点:混龄班

活动过程:午睡醒来后,幼儿陆续喝完了水,离集体教学活动还有一段时间,教师让幼儿自由活动。苏力克和丁文娟(五岁)带着乌云和格日勒(四岁)在教室转了一圈,最终选择了他们喜欢的沙嘎。四名幼儿到活动区取了一些沙嘎,然后选择了赛马游戏。通常,他们在游戏的时候还会有一些创新,苏力克就挺有创新的,把沙嘎摞起来玩,引导小一点的孩子跟他进行摞嘎比赛。

游戏的玩法:首先,排马,即将沙嘎代表五畜中“马”的一面朝上,排成两排;其次,摆马头,每一排的前面各摆一匹马,代表“马头”;再次,掷骰子,谁的点大,谁就先往前走;最后,走得最多的获胜。

对日常生活和常规性活动的评析:

赛马是沙嘎游戏中的一种,彰显了蒙古族文化的独特性。访谈中一位老师说:“生活中,孩子的玩法是自由的。游戏能够给孩子更多的自由,不至于好像总是让孩子学什么,孩子在玩的时候也容易发挥创造性”。沙嘎在这方面的运用也存在一些问题,其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缺少游戏时间,沙嘎并未得到充分、有效的运用。一位蒙古族幼儿园的教师是这样解释这个问题的:幼儿园没有时间开展这类活动,一般蒙幼上午有两节教学活动,还有一节必须上的体育课,然后是课间操,回来吃饭、睡觉,下午起来有一点时间。生活中,运用沙嘎的次数很少。

二、沙嘎在蒙古族幼儿园教学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基于沙嘎在蒙古族幼儿园上述活动中运用的基本情况,笔者主要从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和教学活动本身来探讨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的民族认识水平参差不齐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直接实施者,直接影响着教学活动的效果。沙嘎在幼儿园课程的实施与教师的民族、教龄和经验有着直接的关系,进行沙嘎活动的教师在民族认识水平上呈现参差不齐的状况。成长于多元文化并存时代的教师,接触沙嘎的机会比较少,因而对沙嘎的认识、理解十分有限。只有少数生长于牧区的教师,对蒙古族文化、风俗的感受和认识更贴近真实的草原生活,所以他们凭借自己儿时的回忆、多年的教育经验和教学习惯能够自然地将沙嘎渗透到教学中。

赛罕区蒙古族幼儿园的一名教师这样讲述:我父亲是沙嘎文化的传承人,我对沙嘎也有很深的感情,因为小时候自己家里有很多,然后就挑上几个漂亮的、小的放在自己的小袋子里,走到哪里都带着,每天保护着。在幼儿园孩子们没有时间玩沙嘎,所以我觉得孩子挺可怜的,那么好玩的东西都不会玩,甚至有的都不认识。有时候我觉得这是本民族的东西,应该传承给孩子,所以就做了,但也不是所有的教师都会去做。

(二)活动内容单一

访谈发现,幼儿园之间存在采用相似活动和游戏的情况,而在幼儿园内部也存在小、中、大班进行活动时内容、形式、规则等方面雷同、单一的情况。“教师主要是教幼儿认识一下沙嘎、沙嘎在动物身体的部位、认识五畜,也就是这些。”很显然,当前沙嘎活动的内容单一,缺乏改编和创新,究其主要原因是课程开发的深度欠缺。幼儿园领导对沙嘎的课程开发没有足够的重视、教师对课程开发的积极性不高等均导致了沙嘎在幼儿园未得到有效的利用,更没有充分挖掘沙嘎在幼儿园教学中的精华。大多数教师对沙嘎的运用形式化,甚至连时间都不能得到保证,只是将其作为区别于其他幼儿园的一个特色,并未加以深入的开发和利用。

(三)活动目标过于注重知识性

教学目标的设定是该问题出现的原因之一,教学目标设定的特点使得沙嘎成为传授系统知识的工具。教师强调沙嘎所赋予的知识性,从而忽视了沙嘎本身作为游戏所具有的娱乐功能。当前,沙嘎在蒙古族幼儿园得到开发和运用,但这里的开发注重的是其文化传承的功能,这里的运用也是强调知识的传授。大多数蒙古族幼儿园只是将沙嘎视为一种教学的资源,将沙嘎课程开发的重点放在知识传授的层面上,一味追求沙嘎的知识性,从而忽略了沙嘎的娱乐功能。

(四)教学策略欠缺

笔者在访谈中了解到,当前幼儿园教学的实际情况阻碍了沙嘎的运用,表现在缺少与多元文化的融合和时间有限两个方面。具体表现在:首先,幼儿园只是将沙嘎视为一种蒙古族文化资源,将其作为蒙古族幼儿园区别于其他幼儿园的特色,缺少与多元文化的融合。在实际教学中的运用多是以沙嘎为主题的综合活动,教师也旨在有限的时间内表现沙嘎在多领域的运用。其次,幼儿园本身的教学活动和各种特色班占据了教师和幼儿大部分的时间,进而使得运用沙嘎活动和游戏的时间十分有限,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活动的开展和创新。因此,如何整合蒙古族幼儿园现有的教学资源是解决该问题的关键。

(五)缺少幼儿园与家庭、社区的联系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文化的变迁及文化模式的创新,诸如沙嘎一类的传统民族文化资源在全球化的文化进程中面临着严峻的抉择。由于沙嘎游戏需要父传子学或亲身经历,没有经济的激励因素和社会影响评价作用,很难自然而然地被人们广泛传播,这也造成了大家对沙嘎这一民族事物不了解的现实情况,从而很难实现家园之间、幼儿园与社区之间的密切合作。访谈中的一位蒙古族教师是这样阐述的:家长主要是参与沙嘎的搜集,家长开放日的时候会偶尔参加一下,我们建议家长回家带着孩子玩一玩,但是家长到底做不做,我们就不知道了。可见,家长在互动中仅局限于为幼儿搜集活动所需的沙嘎,而幼儿园的具体运用多数家长不是很关心,在幼儿回家后,家长也没有有意识地让幼儿练习和运用。

三、沙嘎游戏在蒙古族幼儿园运用的建议

(一)加强教师对蒙古族传统文化的认识

加强教师对蒙古族传统文化的认识,应该从学校和幼儿园两方面入手。首先,课程设置上应该融入沙嘎一类的优秀蒙古族文化资源,使得教师对沙嘎有一定系统的认识和理解,从而促使优秀的蒙古族文化资源得到传承。其次,幼儿园方面应该定期组织教师培训活动,如园本培训和民委培训等,强化教师的民族文化知识,同时,教师可以相互交流经验和心得,优化以民族文化资源为主体的课程体系。

(二)丰富活动的内容,深化课程开发

在丰富沙嘎活动的内容方面,除了强化教师的蒙古族文化认识,还应咨询蒙古族的长者,向其请教有关沙嘎游戏的历史、文化等,促使专家、学者和蒙古族的长者引领课程的开发。沙嘎的课程开发应该是开放性的,本地区的教师、教研人员、家长以及其他相关人员应该一起确定适合幼儿学习和发展的课程,提出建设性的建议。其中,蒙古族幼儿园和教师是课程开发的主体。幼儿园可以通过聘请民俗专家、幼教专家等,与其交流、挖掘沙嘎的文化、教育价值。笔者认为,最重要的是教师将沙嘎视为园本课程的一部分,在教学设计时充分考虑沙嘎一类的民俗因素,将沙嘎与其他的教学资源共生共荣。

(三)强化沙嘎的娱乐功能

沙嘎从古至今作为一种娱乐方式传承,充分说明了其娱乐功能的重要性。它的运用不应仅限于教学,同样,沙嘎的课程开发也不应仅仅放在教学上,更应该关注的是沙嘎游戏的开发及运用。沙嘎游戏的玩法多种多样,其游戏的展开也具有很强的随机性。教师一方面可以将沙嘎作为幼儿游戏的材料,另一方面也可以将沙嘎的娱乐功能加以深入开发,使幼儿充分体会到沙嘎的娱乐性。

(四)构建与蒙古族文化相整合的教学策略

针对沙嘎教学策略欠缺的问题,笔者认为最重要的是将沙嘎融合在每日的教学活动之中,加强沙嘎与多元文化的融合。众所周知,幼儿园教学和活动的时间是有限的,不可能将所有的素材都加以运用,必须进行一定的取舍。只有将沙嘎融合在日常的各类教学活动中,才可能避免此类问题。教师在进行活动设计时,应充分考虑沙嘎等民族文化因素,在适当的活动中相互融合,根据情况对其进行适当的改编和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克服时间欠缺、利用不当等方面的问题。

(五)密切幼儿园与家长、社区之间的联系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蒙古族幼儿园应该从有益于幼儿发展的角度和蒙古族优秀文化传承的高度创设有利的环境,促进幼儿园与家庭、社区之间的密切联系。幼儿园可以定期组织有关沙嘎及其他蒙古族文化资源的体验活动,也可以将这些元素融入亲子活动中,让家长近距离体验优秀的蒙古族文化资源,同时也能够增进家长与幼儿之间的互动;在密切幼儿园与社区的联系方面,可以开展有关的社区活动,组织幼儿走进社区、亲近社区、融入社区。家长也应该积极关注民族文化资源在幼儿园的具体运用,在日常的生活中创设运用和游戏的环境,鼓励幼儿学习、传承本民族的优秀文化资源。

注释:

[1][2]鄢超云.学前教育评价[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207,209-210.

[3]陈文华.幼儿园课程论[M].科学出版社,2011:54.

参考文献:

[1]阿里马斯.少数民族传统游戏与文化传承[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8.

[2]白洁.试析民族传统游戏对当代儿童的教育价值[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7(2).

[3]霍瑞娟.嘎拉哈游戏及其社会功能[J].中国民族,2009(12).

[4]李素梅.基于蒙古族儿童民间游戏的幼儿园游戏课程开发[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5.

[5]梁艳.蒙古族民间游戏在幼儿园课程实施中的个案研究[D].西南大学,2007.

[6]满都玛.肃北蒙古族传统羊骨头类游戏的文化教育功能[J].华章,2009(1).

[7]王蔚.传统民间游戏开发利用研究[D].山东大学,2005.

少儿考古入门知识篇(7)

一代大师梁启超曾云: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中国之未来,在我少年,少年之于世界,代表希望,在古筝浪潮席卷中国的今天,少年儿童亦掀起了一阵狂热的习筝波澜。然而,当少儿古筝教学在各地轰轰烈烈地开展的同时,也涌现出不少的实际问题,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放大,使许多少年儿童对古筝的学习半途而废,不仅浪费了家长的心血,也使许多教师扼腕叹息。

古筝,是我国古老的弹拨乐器。它始于秦汉,盛于隋唐,在我国已流传两千多年,是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民族乐器之一。其发音浑厚,明亮,音韵优美华丽,善于表现行云流水的意境和细腻委婉的情调,又能抒发慷慨激昂、气势磅礴的情感,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浓郁的民族特色,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喜爱。随着时代的变迁与发展,我国古筝事业发展迅速,古筝的形制不断改进,筝曲作品的大量涌现,筝的影响力在不断的扩大。在古筝教学的几年中,涌现出的各种问题中,最令人困惑的便是老师与家长、学生之间的关系以及教师的职业素养,可以说是教学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

一、教师对于家长普遍存在的两个问题

有人说,古筝教学重在“教”与“学”,只要教师教得好,学生努力,其他的事情并非难事,可是实际上,这只是一相情愿的想法。在以往的教学中,有的教师不以为然,对家长进行敷衍,由于开始没有和家长进行良好的沟通,教学进行了一段时间之后,家长并不理解教师的教法,对孩子进行错误的指导,使教学的进度无法正常进行,引起了许多不愉快的事情。另一种比较明显的问题就是教师对家长一味地迎合。家长对一些事情并不了解,对孩子难免有一些急功近利的想法,一些家长对于孩子练习过长时间的基本功,对老师有错误的理解,急切地要求孩子进行考级,这时就需要教师把好关,一味的迎合家长的要求,只能是教学不成熟的体现,我们做为古筝教师就要把握好尺度和进度。在教学开始就与家长达成共识,取得家长的支持与帮助,无疑会成为教学进行的一大助力。对于这些经济条件和心理状况无法独立的少年,家长的支持与督促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不仅有利于对古筝知识的掌握,还将为其埋下自信的种子,使孩子在学习古筝的道路上披荆斩棘,具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二、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和与其他老师的交流,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儿童具有不同于成年人的心理特点,使许多孩子无法忍受吃苦。本身儿童的手部比较敏感,不断地按弦会使手指感觉很痛,有少数孩子往往不能忍受,还有一些孩子不能很长时间的专注于古筝知识的练习,对有关知识掌握得不牢,没有毅力坚持下去,因此即使心里想学也会发生犹豫和挣扎,这时需要教师和家长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顺利度过困难期。

其次,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学习,一些孩子认为自己对古筝没有兴趣,一些家长也就顺应孩子的要求结束学业。可是实际上,儿童的判断有些时候并非理性的。开始的时候,看到其他的小朋友都会弹古筝,或者听到了很优美的古筝曲子,对古筝产生了兴趣,所以想要学习,但是在现实中,任何优美的曲子都无法一蹴而就的弹成,长时间的基本功和低级曲子的练习,使得此时的枯燥情景与当初学习时想象的潇洒轻松的画面发生了强烈冲击,许多孩子在此时倍感失望,选择了放弃。可是如果能坚持下来就会发现,古筝的学习正如其他的艺术一样,郁久郁见醇厚芳香!入门伊始往往无法理解一些艺术的美感和思想,而此时的消极心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学习的深入会日趋消失,兴趣便会油然而生。

也有一些孩子,很勤奋努力,就是没有天赋,其他人用很短时间内可以理解的曲子,他们却要花很长时间,因此便失去了信心,放弃了继续学习的机会。我想说,这样的心态与中国当代急功近利的心态是分不开的,正如有些家长所说,虽然学习古筝重在提高孩子的修养,陶冶情操,实质上学习古筝还是为了考级,为了证书。可是他们却忽略了一点,古筝也是艺术的一种表现载体,在演奏的同时也缓解了自身的压力,减轻心灵上的疲惫。正如我们唱的歌儿,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想成为歌唱家,即使唱得不好,音乐的表达也同样可以令我们很开心,我们是用另一种语言在倾诉,在交流。古筝的学习与演奏也是如此。

三、在少儿古筝的教学中,教师的责任、教学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教师业务水平的高低也是教学成败的关键。有的教师没有经过专业的、正规的教育,只是传授技巧和方法,却并不注重乐谱和一些乐理知识的教学,这便限制了学生在深度学习时的脚步,许多孩子在学习较高级曲子时感到力不从心,并非是演奏技法的局限,更多的是对乐曲的节奏理解、乐理知识的欠缺。还有的教师现学现教。这些现象在农村和不发达的城市普遍存在,对古筝教师行业急需整顿,加强管理、统一规划。

面对少年儿童,教师不仅应该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教学,更应该重视教学方法。如:适当的让孩子们之间进行学习交流,不仅能提高学习的效率,更有利于对古筝兴趣的培养,在互相的交流与学习中,往往会发现自己意的缺点及别人的长处,会有一些不同的想法和建议,从而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总之,少儿古筝教学的确存在许多问题,需要我们各方努力地去克服。每个人都在失败中成长,在逆境中坚持,任何艺术的学习都要经过漫长的过程,无论是家长、学生还是老师不管付出多少汗水和心血都要坚持下去,如果在中途退场,即使前面的风光无限美好,也永远失去了享受的资格。

古筝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不仅需要传承,更需要发扬。在教学的过程中看到孩子们取得的成绩,在为其欣慰和骄傲同时,更能透过他们的喜悦的双眸,看到祖国美好的明天与未来!

2012年2月1日

参考文献:

王章义 《少儿古筝教学的难点与对策》

陈善平 《“授鱼”和“授渔”的启示》

少儿考古入门知识篇(8)

孩子呱呱坠地,就踏上了漫漫的求学之路。其实,在娘胎里早就从事学习,只不过人们了解甚少罢了。如今人们热衷胎教就能较好诠释这一点。

孩子出生,要牙牙学语乃至品尝甜酸苦辣,要学会辨识世界花花绿绿,要学会聆听喜乐哀乐跌宕起伏,要学会嗅出香臭好孬,要学会蹒跚挪步……

我们先来看看“学”。“学”的繁体字“ ”,我们不难看出,上部左右两边皆为手,上部中间为“爻”(短树枝一类算筹),中部为秃宝盖(表房子),下部为孩子。整字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孩子在老师手把手教导下学习算术以及其他知识。

说到学,又必要谈谈教。“教”的甲骨文 ,左上为算筹,左下为孩子,右侧为“攴”(攵,手持戒尺即教鞭形),这正应了“棍棒底下出孝子”“戒尺之下长才俊”。大概受这种教育思想的影响,“教”左为孝也就不足为奇了。

纵观“教”与“学”古文字,都离不开“爻”,看来算术是教学的基础之基础了。

上学也好,听课也罢,都离不开教室更离不开学校,接着我们来认识一下“校”。校,从木从交(交叉,兼表声)。校有两个读音。读jiào时,本义为套在犯人脖子上的枷锁。自然就引申出校正、校勘、校对、校雠。读xiào时,指学校。古代射箭叫校射,故习射的地方或教官都称“校”(现在部队军衔中校官能从中窥其一斑),所以又引申特指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机构和场所。

学校是教育学生掌握知识本领的地方,也是校正学生前进方向的殿堂,因此两个读音的“校”都是围绕学生打转转。

学校在历史长河中,其称谓经常发生变化。如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也就是说夏朝称之为校,殷商时期称之为序,周代称之为庠。由于序、庠意思相近,因此,也有说夏曰殷曰庠、周曰序。序、庠,都是广字头,古时凡从“广”的汉字大都与敞屋有关。

序,本指古代隔开正室与两旁厢房的墙,引申指正屋旁边的耳房。这些房子是按一定规矩(包括与正房高低、面积大小、朝向、前后等)进行排序并加以建筑。古人比较殷实的家庭常在序里请老师来给孩子传道授业解惑也。久而久之,长幼有序等礼仪规范渐渐潜入孩子心田。序,后引申指序言,古时序在文后,如今放在文前。

庠,羊在这里既表声,还暗示孩子通过教育之后,温顺、孝悌如羊。济南大明湖南门处有庠门里,庠门位于府学大门内,是府学建筑的一部分,里指里弄、胡同。知道这些,你再到庠门里,可以理出不少文化积淀之头绪。

《学记》中“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古代设学施教,每闾(二十五家)设有学校叫塾,每党(五百家)设有学校叫庠,每术(当为“遂”。遂是古代统辖五县的行政区划。《周礼》称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一遂)设有学校叫序,在天子或诸侯的国都设立称作大学。这里提请大家注意的是古时“小学”是指研究文字、训诂、音韵的学问(古时小学先教六书,六书就是指象形、指事等,所以有这个名称)。

古时候,学校建筑也是等级森严。

天子太学中央有一座学宫,称为辟雍,四周环水,而诸侯之学只能南面泮水,故称泮宫。泮宫,是半月形水池,它是官学的标志。

少儿考古入门知识篇(9)

西方已知最早的考古工作是由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巴比伦国王纳波尼德进行的。不过他在公元前6世纪的发掘不像我们今天科学的考古工作那样,以追求古代社会的知识为目的,他是要正确复原这些神庙,以强调他帝王权力的合法性和正统性。

不管是出于审美上的需要还是政治上的策略,人类社会的好古之风似乎与生俱来。而蕴藏古物最丰富也最显而易见的地方,首当其冲就是古墓。据学者研究,新石器时代已经有人为破坏墓葬的现象,但那究竟是出于还是为寻求财富,抑或其他什么我们的想像力所理解不到的原因,现在已经不得而知了。中国历史自有文字记载以来,以挖掘古物,获得财富为目的的盗墓行为就不绝于书。最幽默的还得算战国时代老庄的门徒为调侃当时孔孟的弟子而编的段子。

《庄子外物》篇有这样的一段“佳话”:“儒以《诗》、《礼》发冢,大儒胪传曰:‘东方作矣,事之何若?’小儒曰:‘未解裙襦,口中有珠。《诗》固有之曰:“青青之麦,生于陵陂。生不布施,死何含珠为?”接其鬓,压其,儒以金椎控其颐,徐别其颊,无伤口中珠。’”

原来这一老一少儒学师徒二人掏了一夜的盗洞,到天麻麻亮才见着本主儿,老儒在洞口着急,小儒在下头小心翼翼地要把墓主人口中的宝珠取出来。两人一上一下,一面讨论工作,一面还不忘掉掉书袋,对对诗句。短短百十来字,把个盗墓贼兼腐儒的形态写得活灵活现,令人喷饭。

虽然在这个百家争鸣的时代会受到如此的调侃和挤对,但是没过两百年,儒家思想就在众多思想流派中脱颖而出,并且在未来的两千年中,一直占据着主流地位。儒家思想的传统中,对祖先和逝者有着一种发自内心深处的敬畏之情,这就使得盗墓的行为显得更加阴暗鬼祟。

一向以遍地古迹著称的盗墓大省陕西、河南两地,自古盗墓以父子同行为传统。因为盗墓时为省时省力又要保密,所挖盗洞仅容一人进入墓中,在下者必须将墓中财物悉数用绳索送上,最后自己才能出来。这种情况下,就很容易发生在上接东西的人见财起意,害死同伴的情况。因为父子关系在中国传统伦理观念中被认为是最亲近的,因此能够最有效地减少这种相互戗害。

现代的考古发掘过程中,就曾经在春秋时代墓葬的盗洞内见到大块石头,石头下真蹲着个死于同伴的盗墓者,根据盗洞填土的地层关系看,这一蹲也有个几百年了。

说起中国的盗墓,一件标志性的工具就是相传由洛阳的盗墓贼发明的“洛阳铲”。1928年,卫聚贤的《中国考古学史》一书中第一次正式描述这种工具:“用铁铲曲为多半圆洞形,置长木柄,在地上隔五尺凿一洞,因持铲凿地,土攒入铲中,用手将土取出,看土为活土死土。所谓死土,即天然的地层,活土是地层混乱,地层混乱由于曾掘地埋人,将土翻过所致。遇见活土,凿能容身的大洞而下,十九必得古物。”

少儿考古入门知识篇(10)

小学课本中的古诗,有许多是对祖国大好河山,对大自然的深切热爱和赞美的。如:人教版第七册中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这首诗,第句一景,其中动景、静景、近景、远景交错辉映,构成了一幅美景,并提问:这首诗美在哪里?学生思考片刻,纷纷举手说:

生1:这首诗的色彩很美,有“黄、白、翠、青”等颜色,令人赏心悦目。

生2:这道诗景物丰富,有天空、枝头、船等。

生3:黄唱鹂在柳枝歌,白鹭在蓝天飞翔,很美。

这样,通过看图练品说,使诗中的画面和诗人的情感在学生的头脑中“活”了起来了,口语表达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二、品读练说

古人写诗,十分讲究炼字。常是“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两句三得,一吟双泪流。”如:人教版第七册中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四句诗中“生”、“挂”、“下”、“疑”四个动词恰到好处地描绘出一幅雄伟壮观的“飞流瀑布图”。在教学时,我引导学生抓住这四个动词去揣摩诗句,品味语言,在练说中让学生进入诗的意境。

师:从“日照香炉生紫烟”这句诗中的“生”字你看到了什么景象?

生1:从“生”字,我看到了香炉峰有团团雾气。

生2:从“生”字,我 到香炉峰上的雾气,在阳光的照射下,变成了紫色的。

师:“遥看瀑布挂前川”的“挂”字用得很好, 你们认为它好在哪里?

生1:“挂”字写出了作者看到的瀑布气势磅礴。

生2:“挂”字写出了瀑布在远处望去时的样子。

师:“飞流直下三千尺”中的“下”字你们是怎么理解的?

生1:从“下”字我知道了瀑布飞速流下。

生2:从“下”字我知道了山高而陡。

师:“疑是银河落九天:中的“疑”字,又好在哪里?

生1:一个“疑”字,我知道了这句诗是诗人的想象。

生2:从“疑芝,我好像进入了一种恍惚缥缈的境地。

这样,通过品读诗句,领悟古诗的意境美,不仅提高了学生鉴赏古诗的能力,而且口语也得到了极好的训练。

三、 联想练说

一首好诗,往往能把人带进一个美妙的境界,给人一种不同寻常的艺术享受。如:孟郊的《游子吟》,全诗仅三十个字,却把读者带进了一个慈母为远行的儿子缝衣的优美意境。在学习这首诗时,我要求学生在朗读和理解的基础上,运用自己各方面的知识经验与诗联系起来去“想诗”,去创造诗的意境。

师 :同学们闭上眼睛,边读边想,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生1:我看到了一位慈祥的母亲,在煤油灯下,一针一针地为将要出门的儿子缝着衣服。

生2:我看到一位母亲和儿子在说话。

生3:我听到母亲对儿子说:“儿啊,在外要注意身体,早点回来”。

生4:我听到儿子对母亲说:“娘,我已经长大了,不要为儿担心,您在家要保重身体”。

师:联系自己的生活,你想到了什么?

生1:我想到了我的妈妈。

生2:我想到了那次我去三中教育基,参加县教育局举办的“小学生干部培训暨古诗诵读、演讲比赛”,妈妈为我准备吃的、用的,送我上车的情景。

这样,联想练说,让古诗意境得到了升华,使美的感知内容得到了补充,从而实现了古诗教学中训练学生口语表达的目的。

四、表演练说

贺知章的《回乡偶书》这首诗的后两句:“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诗人与儿童上演了一场生动活泼的短剧。因此,在教学中,我抓信这一特点,在表演中练说,较好地体现了人物形象之美,将学生带入诗情画意之中。

生1(诗人):喂,小朋友,你们好!

生2、3、4(儿童):您好,老爷爷!您是从哪里来的?

学生讲完,老师小结:同学们,诗人离开家乡多年,好不容易回来了,心情是何等的高兴、激动,可又不被人认识,那心里又是什么滋味呢?这就要求同学们用自己的感受去触摸持人的心灵。

五、比较练说

入选小学课本中同一课的古诗,有相似之处。如:人教版第八册第七组第25课《古诗三首》的前两面三刀首

(《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同是送别诗,但所写的意境却不尽相同。因而,在教学完两首诗时,提问:这两首诗有什么不同之处?同学们通过思考、讨论后,纷纷站起来说。

有的说:“这两首诗都是送别诗,但第一首是汪伦送李白,第二首是李白送孟浩然。

上一篇: 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策略研究 下一篇: 关于保护眼睛的重要性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