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育随笔汇总十篇

时间:2023-12-02 09:28:38

初中历史教育随笔

初中历史教育随笔篇(1)

在初中教育教学中,学科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能够在掌握一定知识的基础上,提高自身的创造能力。创新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并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初中历史教学也一样。初中历史创新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学习相应历史知识的基础上,能够对自身的分析能力、理解能力、归纳能力等进行提升,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初中历史创新性教学可以使学生更好地学习、理解人类创造史,并促使学生真正认识到创新在社会发展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从而实现促使学生树立创新目标,提高自身创新能力的目的。

二、初中历史教学的原则创新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初中历史创新性教学的实现,需要历史教师对教学原则等进行创新,使初中历史教学能够向多方位、多层次的方向发展。具体而言,初中历史教学原则创新的内容是指历史的发展是纵向的,历史之间的联系是极为紧密的,而同时期的文化、经济等是处于横向发展状态,且历史的发展也是对因果关系的最好体现。比如,世界发展史和中国历史之间的联系、历史演变等。通过对初中历史教学的原则进行创新,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也能够真正了解历史的发展、演变过程;而初中历史教师在此基础上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以多方位、多层次的方式开展历史教学,可以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有效的提升。例如,农民战争是初中历史教材中包含的最主要问题之一。由于封建社会存在不平等制度,各个封建王朝都曾经爆发过农民战争。而笔者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与之相关的内容,在讲解封建社会农民起义这一内容时,往往是将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作为主要讲解内容,并将这次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以及意义作为重点知识进行分析,以使学生能够通过笔者的讲解真正认识到陈胜、吴广所领导的农民起义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还真正了秦王朝的残暴统治。在讲解完该内容后,笔者会鼓励学生自主对造成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进行多角度分析,以便使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分析,真正理解这些知识。初中历史教学原则创新的实现,要求教师需要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启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强学生的创新思维,以便使学生能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对自身的综合能力进行强化。

三、初中历史教学的理念创新

初中历史教育随笔篇(2)

身为一名初中历史一线教师,如何才能真正实现所教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呢?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经验,对此进行了一番细致的调研与探索,形成了如下认识。

一、创设精彩的课堂导入,诱发学困生的历史学习兴趣

笔者所在班上的学困生大多数是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学习基础普遍较差,学习兴趣及积极性相对来讲也较为低迷,具体表现为始终不能很好地融入初中历史课堂的教学活动,学习过程始终心不在焉,学习效果自然也差强人意。对此,笔者认为,要想做好这部分学困生的转化工作,首生应当积极诱发他们对于初中历史相关知识点的学习兴趣,笔者认为,创设新颖别致的课堂导入不失为诱发初中历史学困生产生强烈学习动机与积极学习欲望的有效渠道。

笔者自身的教学实践就可以很好地证明这一点。例如,在教学“诸子百家”这节内容之前,笔者并没有一上来就向学生灌输各学派的不同思想主张,而是率先利用多媒体教辅设备为学生出示了一组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的幻灯片,包括“和为贵”“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四海之内皆兄弟”等内容,随后向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在你们看来,北京奥运会之所以取得这么大的成果与其体现出的独特中国传统文化有没有密切的联系呢?如果你认为有的话,请举例说出自己的认识与观点。很多学困生在看到直观生动、形象立体的幻灯片时,就表现出了强烈的参与兴趣。

待笔者这个“看似与学习无关的问题”一抛出,他们的表达欲望与积极性立马就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激发,因此,发言的积极性更为高涨,表现得也非常活跃。课堂学习气氛愉悦而融洽。趁势,笔者又讲道:“因为北京奥运会将传统中国文化元素进行了最淋漓尽致的发挥,能让我们透过演员的表演真正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无限魅力与丰富内涵。其实,除了北京奥运会中所体现出的传统文化因素,我国传统文化中还包括其他内涵深刻、主张鲜明的文明。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灿烂的文化历史长河之中,去更多、更深刻地了解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符号……”如此,借助多媒体教辅设备就为学生精心而巧妙地创设了一个别致的课堂导入方式,使包括学困生在内的全体学生历史学习兴趣都得到了最充分的调动与维持,从而为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相关的历史学习活动之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运用积极的正面评价,使学困生也能享受到历史学习的成功感

在教育实践中,笔者发现学困生之所以对学好初中历史没有坚定的信心与意念,究其原因在于他们感受不到初中历史学习的成功感,体验不到初中历史学习的愉悦感。这就表明,初中历史教育工作者有必要且必须给予学生历史学习活动充足、积极的正面评价,以此在确保学困生享受到初中历史学习成功感的同时,进一步强化他们认真学习初中历史、努力学好初中历史的顽强信心与坚定信念。在对上述观点形成深刻认识的基础上,笔者将其灵活地运用在了自身的初中历史实践教学中。

如,针对学困生不敢轻易在课堂上发言、唯恐担心错误遭他人耻笑的心理,笔者通常对这部分学困生的回答采取“错误客观化、优点最大化”的处理策略,即在客观指出错误的同时,最大限度上挖掘其回答中所体现出的优点。如在学习《贵姓何来:中华诸姓的来历》这一板块的内容时,在笔者的多方鼓励下,一名学困生终于发言了,虽然他说错了其中一个姓氏的来历,但却将其他的姓氏来历全都正确无误地说了出来,这表明该名学困生对于这部分历史知识的学习还是下了一番功夫的。在考虑到这一点之后,笔者并没有对他所犯的错误一味地进行指责与批评,而是给出了他如下的激励性评价:“回答得很棒,能将这么多的姓氏来源流利而完整地复述出来,老师知道你背后肯定也付出了很多,这次的回答让老师刮目相看,真正应了‘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的说法。但是,要是将回答中的错误稍稍修改,就更完美了。希望你在日后的历史学习中再接再厉,老师期待你的惊艳表现……”该名学困生看笔者没有直接严厉斥责,相反却是温言的鼓励,这使他的脸上展现出一种被信任、被尊重的光辉……

总之,只要我们从学困生的主观实际情况出发,想方设法调动他们的历史学习兴趣,并给予他们积极的正面评价,就一定能帮助学困生树立起学习历史、学好历史的坚定信心与意念,以此为基础,才能真正更好地完成初中历史学困生的转化工作,从而为真正实现“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历史教学、促进全体学生历史素养不通过程度与发展”的教育目标真正落实到实处。

初中历史教育随笔篇(3)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7-0078

一、现象描述

以班级为单位进行的初中历史课教学,是目前初中历史教学的主要形式,也是实现初中历史教学目标、完成初中历史教学任务的主要途径。但是在日常的初中历史课堂上,我们不难看到以下现象:

现象一:预备铃响了,按时进教室的学生为数不多,即使大部分学生进了教室,整个教室仍是乱哄哄地吵[,没有在预备铃至上课铃之间的这段时间里做好上历史课的有关准备,比如准备好课本和其他学习用具,静心等待上课。

现象二:授课中,教师面对学生时,课堂还安静,教师一回头去板书,学生便趁机打闹。

现象三:授课中,教师向学生提问,有的不站起来回答,有的站起来后却胡乱回答,随即自行坐下。

现象四:授课中,教师要求学生集体回答问题的时候没有人回答,不要求学生集体回答问题的时候却叽叽喳喳。

现象五:授课中,表面上大家都在安静地听讲,实际上有些学生心在不焉,思想开了小差。学生或偷偷做其他科目的作业、或看窗外、或看其他的书籍、或做小动作、或窃窃私语、或打瞌睡。

现象六:授课中,虽然大家的注意力比较集中,但思维并不活跃,课堂提问一问三不知,课后自己却找不出问题,作业一塌糊涂。

作为一线的历史教师,笔者也遇到过类似的课堂情形,也有个别同学在笔者的历史课上采取了各式各样的不合作、不学习。为此,笔者很苦恼,这究竟是怎么了?作为一线初中历史教师,我们该如何应对?如何破除?在聆听吴江历史名教师唐琴老师的讲座后,笔者顿悟到――现在的历史教育,人缺席了!

二、问题诊断

有哲人说过:“我思故我在!”,人在思考,人就在!问题是现在的课堂,很多情况下是人在,而魂不在!

人是如何消失的呢?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原因:

首先,从历史课程设置来讲,古今中外,知识浩瀚,每周两节,九十分钟的历史课堂,怎能一一说来道明?教师精心准备的活动探究,学生热情高涨的积极参与,却抵不住考试、分数的无形枷锁,课程安排的时间就这么一些,成功地做了一个与历史拓展有关,却可能与历史中考没有太大关联的活动探究,就必定会落下教学进度,就得要求学生在课外与其他学科争时间复习。愿意这样做的学生有多少?愿意支持配合的家长有几个?历史中考满分50分,语、数、英各130分,孰轻孰重,大家都会算这笔账。

其次,从历史课堂教学来讲,大多数学校采用的历史教学方式仍然是传统的“五段教学法”,即“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五个连续的教学步骤在课堂中有板有眼地上演着。在这一模式下,教师预设教学目标、规划反馈问题、左右教学流程、控制课堂讲坛,学生完全处在“你讲我听、你问我答、你教我学”的被动状态。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只注重知识的结论,忽略了知识的来龙去脉,省略了学生对知识学习的思维过程,而让学生去背诵所谓的标准答案。这是一种“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它排斥了学生的思考和消化,排斥了学生对历史现象一系列的质疑、判断、比较、选择以及相应的分析、综合、概括等认知活动与认知过程。

第三,从学生方面来讲,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是接受知识的客体,又是获取知识的主体,班风不正、学风不浓、纪律性差、偏科现象的存在、历史考试的压力不大,这些因素无疑会给历史课的课堂教学带来极不利的影响。

综上所述,初中历史课堂问题层出不穷,作为历史教师,我们该何去何从?显然,我们不能因为这些而放弃对历史课堂的追求,我们必须思考、必须改变!历史课堂,“人”同样不能缺席!

三、教学对策

随着素质教育的继续推进,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笔者所在的地区提出了“六力课堂”,即:聚力文化、给力课程、张力课堂、魅力教师、活力学生、助力评价。作为一线历史教师,笔者深切地体会到,我们教史,更教人!要实现“教师幸福地教、学生快乐地学”的美好愿景,我们必须立足课堂,找到缺席的人,改变课堂,培养有思考的人!

基于这些,作为历史教师,我们不妨从以下几方面做一些思考与突破:

1. 从“以分为本”到“以人为本”

教育的意义,本来就是建立在促进人自身的发展和完善的基础之上的。而“应试教育”的弊端,就是“只见分数不见人”,只看重少数成绩好的学生,把教育“以人为本”的本质特征异化为“以分为本”。以人为本,就是要坚持“以育人为本”。学校是育人的场所,学校教育过程中充满了人的因素,但最根本的就是为了让每一个学生成人、成才。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应坚持以学生为本,努力做到着眼学生整体发展,立足每一个学生个体成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每一个学生包括不同发展方向、不同发展层次、不同个性特长的学生都可以找到自己的位置和发展平台,获得最大、最好的发展。

2. 从“师道尊严”到“师生互动”

在传统教育理念中,教师的角色就是“传道、授业、解惑”,即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教师处于教学的中心,全面主宰学生的学习,是历史知识的拥有者和传授者,是学生获得历史知识的唯一来源。而现在教改要求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教师要切实把教学活动看成是一个不断面临新问题的过程,是一个知识扩展的过程,是一个与学生共同学习的过程。所以,师生之间要互教互学,互惠互助,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知识结构的互动就是学习内容的综合教学,是知识与知识、师生与知识、现实与历史的交流与对话,表现为课堂内容上加强学科内综合和跨学科综合,如史地、史政、史文等的综合。

3. 从“以教为主”到“以学为主”

初中历史教育随笔篇(4)

第二,历史教育观念陈旧落后。从传统上来看,我们在历史教学中习惯于“重记忆轻理解,重灌输轻思维”,以接受为主的教学方法。这样的历史教学,除了应付考试,没有任何用处,很难让学生感受到“历史是人类的精神故乡,是人类生命力的水源头”。

第三,历史教学手段简单枯燥。旧的历史教学基本停留在“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一张嘴巴”上,忽视了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的感受,由此激发不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再者,历史课本的内容与数、理、化、外等各科比较,毕竟不是那么深奥难懂,对学科重要性的收益也无法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因而这不仅造成了众人对历史学科重要性的认识不足,而且对它的教学困难性也同样缺乏足够的认识。

以上三点,我认为是当前初中历史教学所必须面对的现状与困境。如何冲出当前初中历史教学的现状和困境,笔者以自身教学实践的初步体会,浅谈以下几个方法策略,与同行们共同探讨,以求达到抛砖引玉的目的。

一、确立正确的历史教育思想是前提

历史教育究竟能贡献什么?孟子曰:“得天下英才而教之是人生乐事。”但历史教育在今日中国教育体系中“功用”有限,从事历史基础教育者的欢乐亦有限。龚自珍说:“智者受三千年史氏之书,则能以良史之忧忧天下。”我个人认为这就是历史的使命感,历史教师的事业之魂。梁启超曾感叹:“史界革命不起则吾国遂不可救。悠悠往事,唯此为大。”“历史使人明智”,倘若我们有这样的认识,职业荣誉感就会油然而生。认识到我们从事的教育不是讲述陈腐的万年之谷,而是先祖千百万年遗留的人类文化精髓和来自灵魂深处的传统。从而我们就会感到自豪,产生一种敬业精神,不断鞭策和激励自己为完成本职工作而兢兢业业,不因从教“历史”而愧色。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二、在师生中开展互动的探究性学习是关键

1.对探究性学习内容进行适当的选择

探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需以相适应的学习内容为载体。初中历史探究性学习的内容以教材为依据,既可以按照教材的编排选择内容,如《人类的起源》《明末清初的中西文化交流》等;也可以通过对教材的整合,以小型专题为内容,如《中国传统节日风俗的由来》《中国古代劳动工具的演变》等。在学习内容的选择上应主要考虑:学生的兴趣与基础及注重与现实社会的联系。

2.教师要勇于接受挑战

对于教师而言,一般对接受性学习为主的教学方式已驾轻就熟、习以为常。开展探究性学习,对其无疑是一个新的挑战。因此,教师要有接受挑战的勇气和能力,他们必须具备新的教育理念,知识更新的能力。

3.完善评价体系

初中历史教育随笔篇(5)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初中历史教学改革也呈现出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良好态势,广大教师应当适应历史教学的潮流,紧扣发展的导向,更好地促进教学成效提升。本文主要针对新课改背景下历史教学改革的发展走向进行初步探究。

一、初中历史教学将更注重思想情感渗透

历史承载着发展的漫长历程,知古论今、展望未来,其中蕴含了多少的情愫。在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渗透对学生的思想与情感教育,让他们在回顾历史的过程中受到深刻的教育,增强责任感。中国的近代史更如同一部屈辱史、血泪史,包含了中华民族最黑暗的一段岁月,对学生强化思想教育,能够让学生牢记历史,不忘职责,增强使命感。例如在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等题材内容的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明白:落后就要挨打。一个民族被侵略、受欺辱,就是因为这个民族缺乏凝聚力、综合国力不强,要想改变这一现状,只有民族崛起、国力增强,才能够维护与领土的完整,才能够屹立于世界之林,才能更好地维护世界和平。在《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一课教学中,笔者通过多媒体手段向学生出示了一些影视的题材,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感悟到:当年弹丸之地的小日本是如何侵略我国的,对我国犯下了多大的罪恶,同时向学生播放了展示中国人民现代化建设伟大成就的视频资料,如阅兵式上的场景,海军军舰在巡游的场景等,通过这样的对比既增强了学生的责任感,同时也强化了爱国主义教育的情感渗透,让学生明白这样的历史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增强了爱国主义自豪感。

二、初中历史教学将更注重现代手段运用

多媒体手段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应当得到广泛的运用,因为仅凭教师的口头讲解,无法打造生动形象的历史课堂。以多媒体手段为依托,可以在历史课堂上展示更多的信息,这一点对于提高教学的生动性帮助较大。例如在《灿烂的青铜文明》教学中,笔者运用多媒体手段向学生投影了6件古代工艺精湛的古代青铜器图像,让学生对于古代人民的劳动与智慧具有了更为直观深刻的了解。有了这样的生动演示,教师的讲解会更加顺利。再比如,在《钢铁长城》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形象直观地了解中国人民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笔者运用一段视频短片引领学生走进军营,感悟军队现代化建设的成就,雄赳赳气昂昂的中远程导弹、乘风破浪的现代军舰、凌空而起的新型战机等,这一切都向学生展示了一幅我军现代化建设昂首阔步向前进的雄伟画卷。学生在这样的演示中激情大增,爱国主义情感充满胸怀。由此可见,多媒体手段在历史教学中,可以更好地发挥补充信息、营造氛围、加强教学生动性、增强思想教育效果的综合功能。

三、初中历史教学将更注重学习兴趣激发

兴趣对学生学习历史具有积极的意义,教师要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兴趣爱好,对教学模式进行优化,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历史教学的顺利开展提供帮助。笔者在教学中,一方面以生动的信息增强教学形象程度,激发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通过教学模式的优化,让学生充分参与其中,以实现学习兴趣的激发。在每一课的教学中,笔者尽可能地多设置教学提问,引导学生去思考、分析、研究,以及设计出前后连贯的思考题,交给学习小组自己去探究。这样的教学模式给予了学生更多的参与空间,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活跃起来,大家相互讨论研究问题,遇到不同的观点开展进一步的探析,改变了过去历史教学直接给予的被动方式,学生在这样的历史模式中投入程度更高,兴趣得到了有效激发。另外,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中还要注意保护学生的积极性,以正面激励的评价调动学习兴趣,对学生态度保持和蔼,积极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对学生历史学习中的进步要给予表扬鼓励,以此提高他们在历史学习中的满足感,这样的积极情感对于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帮助较大。

四、初中历史教学将更注重综合能力培养

历史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对学生进行知识整合梳理,更要引导他们探究历史发展的规律,以辩证的眼光看待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而在这一过程中还要注重增强学生的思维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实践调研能力等。笔者在教学中结合历史教学的内容,在课堂上开展了一些专题讨论活动,让学生不再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参与综合探究。例如在《》内容教学中,笔者除了要求学生掌握的背景、人物、内容、结果等基本知识之外,还要求学生讨论分析失败的原因,揭示什么样的深刻教训。学生在课堂上相互讨论,经过学生的发言与补充,师生共同总结出了国内封建势力反对、西方列强阻扰、封建制度下无法彻底进行改革等原因。在分析探究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拓展,依靠自己的努力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这些问题的规律,这对于学生今后的独立探究奠定了良好基础。再比如《社会生活的变化》一课教学中,笔者要求学生在课前从小处着手,仔细搜集与社会生活变化相关的内容,如生活条件的变化,交通工具、通讯工具的变化等,在这些资料的搜集中积累素材,在课堂教学中进行讨论交流,这样的教学环节延伸也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

初中历史教育随笔篇(6)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6-0139-01

一、知识与能力

在历史教学活动中,我们主要是传授历史知识,培养历史科学技能。只有掌握了相当数量的历史知识,才能合理有序地进行历史教学活动历史;只有学习掌握了历史知识,才能准确运用历史知识,形成历史科学能力;只有学习掌握了历史知识,才能从前人的历史经验中得到启示并结合具体实际,形成现阶段适用的历史技能。历史科学是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研究人类历史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为我们研究历史提供了宝贵经验。在初中历史教学阶段,学生要掌握历史科学的基本知识,包括各个历史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基本历史概念和历史规律等,要能够把历史联系起来,形成历史关系网,能进行横向和纵向的对比,把历史融入到其它学科之中,形成运用历史的能力。

此外,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历史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对历史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刻,对历史问题也有了更加新颖的解释。历史教学要注意与时俱进、实时更新,要跟随着时代的进步而发展。只有这样,才能给学生最新的、最正确的、最科学的历史知识,学生只有掌握了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历史知识,才能形成符合时代要求的历史技能,从而更好地发挥历史的教育功能。

二、创设丰富的情境氛围,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新课程改革别强调了教学情境的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能让学生产生亲身体验的感觉,有利于学生从问题本身出发思考问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一定的情景教学,把学生引入到课文内容中,让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同时,活跃的课堂氛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运用文本插图教学,增强学生的形象记忆效果 在新课程改革后,各个学校所使用的初中历史教材中新添入了许多插图,这些插图画面清晰、栩栩如生,不仅使原本沉重的历史变得新鲜有趣,满足学生审美的需要,还能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记忆,学生可以通过插图联想到课本内容,培养学生的形象记忆能力。新课程的历史教材中的插图,教师可以选择性的对学生加以详细解释,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扩大学生知识层面,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热情,使得学生轻松地掌握了知识,这种教学方法也得到了较为普遍的推广。 例如,在“”的课堂教学中,康有为的“公车上书”很准确地反映出变法的艰难。笔者认为,教师可以详细地向学生讲解《公车上书图》,让学生对历史过程有一个详细的了解,既使学生感受到康有为作为进步人士力图通过变法实现国富民强的决心和气魄,又可以让学生知道在当时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寻求变法的艰难和险阻。学生通过图文并茂的学习,深切感悟历史。

四、利用学习疑问,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学生一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针对学生的问题,教师不能告诉学生答案即可,或者直接敷衍而过。教师可以把这些问题善加利用,从学生的学习认知规律出发,依据学生已有的历史知识水平,紧紧围绕学生提问的中心,深入到课本教材中,引导学生主动探讨,分析历史情况,使学生在主动学习研究的基础上独立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质疑、创新的学习品质。

例如,笔者在讲述“印刷术的发明和毕的活字印刷”时,为了让学生对印刷术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更进一步了解我国的印刷术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和促进世界文化的交流所做出的贡献,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笔者设计了以下一些问题:(1)我国古代有许许多多的发明创造,其中最最重要的四大发明是什么??(2)在那个历史时期,是谁发明了印刷术?(3)在印刷术发明以前,人们是通过什么途径传递信息的?(4)在印刷术发明以后,是谁发明了活字印刷书,它有什么优点?学生在回答了上述问题之后,对课本内容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教师通过一系列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学生不仅掌握了课本知识,还培养了他们探究问题的能力。

总之,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培养,通过创设丰富的情境氛围,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精心设计、巧妙安排每一堂课,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增强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真正学习掌握历史知识,培养历史技能,真正实现学史明志,知史做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初中历史教育随笔篇(7)

初中历史教学中,长期存在着教学与受教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的形成主要是因为初中历史教学中重教轻学的现象普遍存在。首先,教师教学的方式大多没有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按照自己的教学计划,按部就班的对学生进行灌输式的教学,将学习重点整理出来,让学生死记硬背应付考试;其次,学生的学习也是被动接受,没有自己的思维意识,机械的接受教师或课本的知识。长此以往,使我国初中历史教学停滞不前,无法得到发展,与新课程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育方针背道而驰。因此初中历史教学如何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培养新时期素质人才成为初中历史教学改革的重要问题。

一、初中历史教学的现状

1、学校及学生对历史学科不重视,有些学校虽然在课表上将历史课的课时安排得比较足,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常常默认语数外学科随意挤占历史教学时间,甚至有的学校就将历史、地理等学科按照比例安排给语数外学科教师兼任,到了期中、期末复习时期,教学工作根本得不到保证。学生也存在对历史学科不重视的现象,据笔者调查发现,初中所有学科当中学生最为重视的是:语文、数学、英语;其次是:物理、化学;最后是:政治、地理、生物、历史、体育。学生平时的课余学习时间花在历史学科上的也是少之又少。

2、忽视学生主体地位,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中,教师通过讲授使学生可以较为系统地获取、接受书本上的知识,充分体现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但其弊端也相当明显,就是严重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的是“以教师的教授为中心”的教学思想,在教学实践中往往容易形成“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教学方法只以讲授为主,知识传授倒是很系统,但整个课堂教学过程极易形成教师“一言堂”的局面。有的历史教师,一走上讲台就讲个不停,甚至从头讲到尾,将教学过程变成了自己丰富历史知识的个人秀,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变成了观众,成为了教学活动的局外人。

3、学习方法不当,学生接受教师传授或书本上的知识,一直以来都是靠死记硬背,将书本上的内容一字不差的记忆在脑海里,以达到接受知识的目的,更多的是为了应付考试。学生的记忆力虽然较强,但这种靠死记硬背得到的知识虽然能应付一时,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记忆力减退,必将返还给教师或书本。

二、初中历史教学改革

1、深刻认识历史教育的本质,切实转变观念,学校及老师应该从历史教育的角度看,历史学科不仅仅是史实的载体,更是人文精神的载体。作为一种完整的教育,历史教育显然可以且应该为构建未来新型人才所需的人文精神的趋向而努力,应充分发挥其陶冶人格情操、深化精神境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人文养育功能;应积极开发其激活人的心灵,为人的创新能力的培养疏源导流,促进智力发展的益智功能。历史教育必须增加一定量的文化史、思想史、风俗史、科学史等的教学内容,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全方位的、各个角度的对人类的文明与野蛮进行鲜明的对比,深刻认识两者的关系,使学生更加全面的认识历史,明白人类奋斗的目的就是要使自己及自己的同类生活得更好。历史教育要使学生站在世界的高度了解世界历史,关注当今人类共同的命运,分析本国在国际社会的作用和地位、认识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只有这样,我们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在中国融入世界的时代大潮中更好地胜任时代的使命,迎接中国同国际接轨的挑战,并用世界的眼光来解决我们的问题和人类共同的问题。

2、构建适应于历史教学的新模式,(1)自主活动教学模式,强调以给予学生自主学习时间为前提,以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为基本形式,以促进学生自主发展为目的,建立在学生自主决定、自主选择、自主控制、自主评价、自主构建等基础上的一类教学活动模式。(2)问题探究教学模式,在一定问题情境的支持下,师生从提供背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交流成果等几个方面来组织实施教学的一类教学活动模式。(3)情境体验教学模式,将情境与体验结合起来,突出强调营造有利于学生创新发展的良好土壤和环境,置学生于丰富复杂的教学情境中,以情境唤起学生的生命体验。

3、优化学生学习方法,传统的教学中,学生一直是被动接受学习,靠死记硬背的接受知识,没有将自己的思维应用到求知的过程中。历史教师也须更新观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将学生的思维和智力发挥出来,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整个学习过程不在枯燥无味,学生的智力和兴趣得到有效提升,不再机械的接受教育,不再靠死记硬背接受知识。

面对初中历史教学应该怎么改革,笔者认为首先学校及教师对历史教学的认识需要全面重视;教师的教学理念需要更新,符合新课程对现代教育的要求,努力创设各种条件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积极探索历史课堂教学的规律;其次需要提高学生对学习历史的兴趣,优化学习方法,这样才能让初中历史教学脱离传统的教学模式成功改革,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海丽.探究初中历史课堂提问的新理念[J].山西青年.2013(20)

初中历史教育随笔篇(8)

关键词:

新课改;初中历史;教学模式;探讨

推行新课改是教育发展的必经阶段,也是教育取得进步的必由之路。我国在课程改革这条道路上已经探索,践行了很多年,取得了显著的成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针对于初中历史学科而言,新课改对其的影响是明显而且积极的。新课改尊重历史学科的特点,提出合理的要求,科学的方法。围绕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中心,开展一系列现代化的初中历史教学活动。但是,笔者在工作中发现新课改下,初中历史教学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一、初中历史教学模式的问题分析

1.教学方法的落后

教学方法体现老师教学能力的高低,初中历史教学方法的落后正说明初中历史教师的观念难于转变,素养难于提升,方法难于更新。新课改背景下,很多老师都坦言力不从心,即使心向改革,在教学实践中也难免旧模式,老方法教学。传统的初中历史教学模式大致为老师讲授知识点,学生做笔记,老师提问,学生回答,以及学生记忆知识点。这种模式的课堂主体是老师,授课方法偏于死板,注重记忆。传统的初中历史教学模式不符合新课改的要求,甚至对于新课改的进程还起到阻碍的作用。

2.初中历史教材的内容僵化

初中历史的内容涉及中国上下五千年以及国外自文艺复兴、大航海以来的三四百年历史。内容十分庞杂,时间,地域跨度很大。基于初中历史对于学生的有限要求以及科学系统的归类,初中历史的内容还是比较简单明了的。之所以说初中历史教材的内容僵化,即在于说明历史观的僵化。每一本教材编制成后便具有落后性。平心而论,我国初中历史教材的改革力度还太小,很多官方已经认可,接受的历史观在教材中仍然得不到反应。从小接受普世价值教育的初中生对此难免有些抵触情绪。

3.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难于调动

笔者调查发现,大多数的初中学生对历史是很感兴趣的,他们乐于听历史故事,愿意系统学习国内外的历史。但是,为什么授课老师反应有许多的学生对历史这一学科不感兴趣呢?笔者总结为:学生对历史本身感兴趣,学生对历史的授课模式,讲课方法不感兴趣。传统的历史教学以应试为目的,教学方法注重知识灌输,强调学生背诵。初中的历史内容广泛,涉及中国上下五千年,也涉及国外自文艺复兴以来三百多年的历史,内容庞杂。如果教学模式不科学,教学方法落后,很容易导致学生厌学情绪。这就是为什么当前初中学生对于历史的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难于调动的原因。

二、新课改的相关要求

新课改的全称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入新世纪以来,党中央和国家政府提出“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口号,目的是要革新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使其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新课改标志着我国正式向素质教育迈进。新课改的相关要求主要涉及六个方面,分别是:(1)教学目标方面。放弃应试教育,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2)课程结构方面。不同功能价值的学科均衡发展,全面提升人才的综合素质;(3)课程内容方面。增强知识内容的灵活性,与生活实践相结合,教材要与时俱进;(4)教学开展方面。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与课堂效率;(5)教学评价方面。开展多元的评价方式,发现学生的内在潜力,激发学生的能力特高;(6)教学管理方面。开展管理主体丰富多元化,推进教育灵活开展。

三、新课改下初中历史教学模式的探讨

基于新课改的相关要求,立足于初中历史的学科特点,以及当前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活动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几条以响应新课改的要求,改进初中历史的教学模式。

1.加强初中历史老师的综合素养

全面提升初中历史老师的综合素养,加强初中历史队伍的建设。笔者认为只有提高初中历史老师的综合素养,强化初中历史学科的师资力量,才能从根本上将传统的教学模式扭转为新课改要求下的新模式。关于大学的建设,著名的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曾说,大学之学在于有大师也。同样,初中教学的核心也在于师资队伍的建设。关于初中历史学科师资队伍的建设,笔者有如下意见:(1)对初中历史学科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加强相关内容的教育,使其学习新课改精神,优化教学方法;(2)提高初中历史教师的准入门槛,从根本上提高初中历史教师的综合素养;(3)师范类高校加强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培育,提高初中历史类师范生的历史学养,培养其现代化的教育理念;(4)初中校方应加强历史学科教师之间的交流互动,认真学习新课改对于历史学科的影响。

2.尊重初中学生个体差异,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响应新课改“尊重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口号,在初中历史教学活动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具体而言,在初中历史的课堂之上,老师要把课堂交给学生,鼓励学生多发言,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其次,老师应关注每一位学生,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对于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以及兴趣寡淡的学生要循循善诱,因势利导,以提高班级整体成绩为目的。

3.突出教学方法的重要性

新课改的理念在于方法先进、科学。所以,在初中历史教学活动中,应该充分认识到教学方法的重要性。笔者认为历史本身并不枯燥乏味,枯燥乏味的是历史教学方法本身。那些一味抱怨学生缺乏学习历史兴趣的老师应该深刻反思问题的源头。同样的历史内容,为什么袁腾飞老师就可以讲得风生水起,学生兴趣盎然,而我们就不能够呢?所以,我们要突出教学方法的重要性,以科学的教学方法,先进的教学理念来指导我们的教学活动。关于突出教学方法的重要性,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抓起:首先,校方要充分重视教学方法,鼓励老师多交流,多学习,优化教学方法。将老师的教学方法作为对其教学能力考核的重要内容;其次,老师自身应该认真学习新课改的精神,结合初中历史学科的学科特点以及个人的授课经验,不断地总结经验,提升教学方法;最后,学校应该出台实质性的奖励政策从而充分调动老师响应新课改的积极性。

4.营造良好的历史教学氛围

初中历史教学的另一关键在于教学氛围的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对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老师的教学效果有着重要的作用。合适的课堂氛围也是新课改的题中之意。关于如何营造良好的历史教学氛围,笔者有如下几点经验之谈:(1)首先,初中的历史老师要充分备课,对所要讲授的内容烂熟于胸,在课堂上可以随心所欲,侃侃而谈,提前为学生做足知识铺垫;(2)老师要引导学生适当预习,如了解重大历史事件的相关背景,影响以及意义;(3)在讲课方法上,要多元化。具体而言,初中历史教师可以准备丰富的教学用具,利用丰富的教学设备;(4)初中历史老师在课堂之上可以鼓励学生将历史内容编排成话剧等等。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不仅能够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同时还能够加深学生们的印象,提高学生在课堂之上的学习效率,从而达到真正为学生减负的目的。此外,良好的教学氛围还能够激发学生们的兴趣,调动其学习历史的积极性。新课改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模式应该立足于初中历史学科的本身特点,采用丰富、有趣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实行多元的评价方法对学生进行学习效果评价,从而圆满地完成初中历史的教学任务。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初中历史老师要善于发现和重视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实事求是地开展改善优化工作,实现全面培养初中生历史素养的教学目标。

作者:周长喜 单位:山东省邹城市匡庄中学

初中历史教育随笔篇(9)

《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所设定的全部科目纳入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范围,考试设置语文、数学、外语、道德与法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体育与健康、艺术(音乐、美术)、综合实践活动(信息技术和劳动技术)12门科目。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以原始成绩和等级成绩呈现,原始成绩主要用于中招录取,等级成绩主要用于毕业认定和自主招生。

2023年前实验操作纳入考试

12门考试考法各有不同。其中,语文、数学2门科目采用笔试方式,其中语文考试时长为150分钟,数学考试时长为120分钟。外语考试采用笔试、听力和口语考试的方式,听力和口语考试与笔试分离,笔试时长90分钟,听力和口语考试时长30分钟,学生九年级有两次听力和口语考试机会。

道德与法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6门科目考试,采用笔试与参加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方式,每门科目笔试时长均为70分钟。2023年前将实验操作纳入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考试成绩纳入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依据,具体办法另行规定。

体育与健康采用现场考试和过程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具体要求另行公布。艺术(音乐、美术)依据学生平时表现和综合测评确定成绩,综合实践活动(信息技术和劳动技术)依据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确定成绩。具体要求由各区教委制定。

中招录取主看原始成绩

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以原始成绩和等级成绩呈现,原始成绩主要用于中招录取,等级成绩主要用于毕业认定和自主招生。

其中原始成绩部分,语文、数学、外语3门科目分值均为100分,其中外语笔试分值60分,听力和口语考试分值40分。道德与法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6门科目分值均为80分,其中笔试分值70分,实践活动分值10分。体育与健康分值40分,其中现场考试分值30分,过程性考核分值10分。

等级成绩则依据原始成绩划定,由高到低分为A、B、C、D四个等级。其中C等及以上为合格,D等为不合格。每门科目成绩达到满分的85%(含)以上为A等,满分的70%(含)至满分的85%为B等,满分的60%(含)至满分的70%为C等,满分的60%以下为D等。艺术(音乐、美术)、综合实践活动(信息技术和劳动技术)考试仅以等级成绩呈现。

另外,学生须在初中三年完成10次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每次计3分,满分30分。成绩除以3后,分别计入物理、化学、生物3门科目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同时,学生七、八、九年级每学年应完成10次综合社会实践活动,共30次,每次计1分,满分30分。成绩除以3后四舍五入取整,分别计入道德与法治、历史、地理3门科目学业水平考试成绩。

对于往届生相关科目每科成绩由笔试成绩加毕业时实践活动成绩计分。在外省市就读回京参加中招的本市户籍学生(以下简称外省回京考生),相关科目成绩按笔试成绩(满分70分)乘以8/7,四舍五入取整计算。

9门考试全市统考

学生在完成每门科目课程内容学习后参加该科目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实行随教、随考、随清。其中综合实践活动(信息技术和劳动技术)学完即考。地理、生物考试安排在八年级第二学期末,体育与健康、艺术(音乐、美术)考试安排在九年级第二学期,语文、数学、外语(笔试)、道德与法治、历史、物理、化学考试安排在九年级第二学期末。

语文、数学、外语、道德与法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9门科目由全市统一命题、统一考试、分区评卷。

育与健康现场考试由全市统一考试项目、标准及要求,北京教育考试院负责组织管理,各区具体实施。过程性考核由全市统一部署,各学校具体实施。

艺术(音乐、美术)、综合实践活动(信息技术和劳动技术)考试由各区按照市级要求组织实施,在规定时间将各科等级成绩报北京教育考试院。

所有科目考试合格方可毕业

本市初中在校学生均须按年级参加各科目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未在八年级参加地理、生物学业水平考试的本市初中在校生,须于毕业当年参加地理、生物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用于毕业。外省回京考生应按年级参加本市中招录取相关科目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地理、生物考试须八年级参加。值得一提的是,往届生只能参加语文、数学、外语、道德与法治、历史、物理、化学、体育与健康学业水平考试。

初中历史教育随笔篇(10)

【中图分类号】G6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20-0-02

人本主义教学观是随着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兴起应运而生的。人本主义教学观从人本主义心理的角度抨击传统教育,认为教学要以人为本,即尊重学生的人格,从学生的需要出发组织教学活动,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挖掘学生的潜能,使每个学生达到自己力所能及的最佳状态,使课堂成为实现学生生命价值的地方。

20世纪80年代中叶以后,我国教育者们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了素质教育,随后进行了课程改革。其中,人本主义教学观被引介而加以重视,成为教学改革的理论基础之一。历史学科也乘课程改革的东风,抓住机遇努力探索,试图开创一个真正生动、活泼、富有创造性的历史教学新局面。从初中历史来看,最明显的变化就是制定了新的课程标准,它蕴涵着诸多全新教学理念和要求,处处渗透着人本主义教学观。随后在《标准》的要求下,去除了“繁、难、偏、旧”的教材,新教材从内容到形式注重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令人耳目一新。

但是,先进的教学理念要通过先进的教学方法体现出来。历史课要变得充满生机,富有活力,历史教师光是认真领会《标准》,吃透新教材,具备新理念是不够的,还必须将新理念在具体的历史教学中付诸实施。而人本主义教学观对初中历史教学实践的指导是倍受瞩目的,它引领着教学方法朝着多样化的方向转变。下面笔者将以初中历史的教学实践来说明人本主义教学观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渗透与运用。

一、体验历史与“动手”的关键点,让学生学习历史

看过一句话:“听了,你忘了;看了,记住了;做了,学会了、理解了。”这句话是有道理的,尤其对学习历史而言,动手做极有意义,不仅能激发学习历史的热情与灵感,而且能使学生形成内心的体验和对历史的认同,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这正是“历史教学应从注重教学的结果转向重视教学的过程”的人本主义教学观的实践。

《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一)》一课中的“祖冲之和圆周率”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在以往教学中,笔者通常会倾注情感来讲解这部分内容,但学生往往觉得无趣无味,更谈不上情感教育。经过思考,笔者决定让学生通过“动手”在体验中学习。先让学生借助课后“自由阅读卡”了解“算筹”的基本知识后,以学习小组(每组四人)为单位用课前准备好的牙签模拟“算筹”计数。到后来计算比较大的数据如:69857423+28369451,学习小组发现桌面、牙签不够用了,而且觉得“算筹”计算比较烦琐枯燥。于是笔者不失时机地引入祖冲之以及他推算的圆周率,告诉学生祖冲之就是采用“算筹”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首次把圆周率精确到第七位的,而且在计算过程中经常遇到多位数的乘方、开方,一个算式往往要算几天。学生有了模拟算酬计算的体验,由衷地赞叹祖冲之的伟大。并且当笔者让学生结合体验的感受谈他们对祖冲之成功的看法和分析时,他们一反以往羞答答的情况,发言非常积极。由“动手”到动脑、动情、再到动口,水到渠成地达到了课标要求的情感目标。

笔者曾经参观福州时代中学的初一学生的历史学习成果展览,对那些自制的学生作品印象深刻。有甲骨文、竹简、彩陶、简单石器、历史知识手抄报等,透过这些作品笔者看到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更重要的是他们把遥远的历史拉近了。笔者相信这些“动手”的学生对相关的历史知识的掌握更牢固,理解更深刻。

二、寻求历史与“身手”的契合点,让学生运用历史

历史本身是充满智慧的,但如果学生缺乏最起码的学史兴趣,或者历史不能为现实服务、启迪未来,那么这种智慧就只能沉睡在故纸堆里,任其发霉而已。因此,历史教学过程中就要求教师能关注学生身边的人和事即“身手”也就是通常说的所谓现实,引导学生把历史与现实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体会生活处处有历史并学以致用。这正体现了人本主义教学观之一――“历史教学应从强调知识传授转向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中华文化的勃兴(二)》一课可以说涉及了中国古代史中唯一的思想文化史,而且诸子思想对我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是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诸子思想是比较难理解的,并且似乎脱离实际。如果只是纯粹的讲解那只能把诸子思想变成枯燥的说教,也不能突破本课的难点,即讲清各家代表人物思想主张的政治、哲学思想。即使是通过搜集“诸子百家”有关的成语故事,也难以达到目的。如何让这些已经离我们几千年的思想主张“复活”过来,如何让学生深入浅出地抓住各家代表人物的思想闪光点呢?新教材突出了儒、道、法家,因而笔者针对这三家的思想主张设计了一道生活应用题,在让学生大体了解这三家的观点主张以及一些史实后,通过身边的事情来让他们把历史与现实结合起来,学以致用。这道应用题是这样的:我校是一所美丽的校园,可是,总有一些同学不能自觉保护美好的校园环境,例如,校园里原本洁白的墙壁已留有脚印、球印;光洁的地板粘上了口香糖;课间吃完东西乱扔包装袋。作为我校的学生,请你用儒家道德教育、法家规章制度、道家自我觉悟的观点,为保护校园环境提出你的建议。学生们看完这道题后,原本沉闷的课堂逐渐活跃起来,大家围绕着这三家思想的闪光点七嘴八舌讨论开了。学生们还触类旁通地提出了对墨、兵家等的实际运用。

通过类似的引导、思考,即便学生提出的想法、方法相对幼稚,却能让学生在轻松掌握知识的同时激活他们的思维,培养他们善于思考、学以致用的能力,并能激发他们爱校、爱国的情感。

三、教学历史与“放手”的适当点,让学生探究历史

能为教学服务的历史材料十分丰富,包括史料、古迹等,教师可以结合当地历史人文环境充分利用,最好能让学生“设身处境”,适当放手,从而把“教”的主观愿望转化为学生渴望“学”的内在需要,促使他们进行观察、分析和判断,进而探究历史,获得结论。这是历史教学从“以教师教为中心”转向“以学生学为中心”的表现。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一课线索明了,知识点少而精。于是笔者有意识地尝试放手,让学生通过社会调查与自主搜集、查阅有关内容的历史读物、图片资料,进行探究学习自主得出结论。考虑到是初一学生,还缺乏探究学习的基础,不能把所以事情放给他们,再最后验收结果,因而笔者制定了详细的步骤。首先笔者按知识点分成三部分,即“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班超出使西域”,并提出相关问题让学生分组完成。“张骞通西域”要求弄清西域指哪里(最好用地图表现),张骞去西域干什么,搜集相关故事;“丝绸之路”要求弄清丝绸之路的路线、除丝绸之外还运输哪些东西(希望采用导游的方式介绍),搜集有关的名胜古迹,思考汉代对外交通为何以陆路为主;“班超出使西域”要求弄清班超出使西域的时间,搜集相关故事。在调查、搜集过程中允许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接着要求在课前一周内让各组学生两次汇报学习进展情况,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时在方法上给予指导,如提供一些资料来源的可能线索、提一些启发性的意见。最后让各组学生在课堂上交流,共同分享成果,包括信息、结论以及探究经历和方法。并让各组学生互相提问题,进行疑问解答,进一步巩固知识。教师也可以向学生提问,引导他们深入思考。这样不仅可以圆满完成教学目标,也为下一课的探究活动奠定基础,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掌握了多种学习方法,自主学习思考,学习所得也更为丰富。

四、“情境”历史与激励的结合点,让学生畅言历史

古人云:“亲其师,则信其道”。建立师生平等的交往与对话的教学关系,可以说是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在教学中努力创设“民主”的情境对于提高教学效果而言是非常之必要的。其中,教师不失时机地在各个环节有目的地激励学生是最容易形成民主活跃的课堂气氛。教师可以经常给予学生信任的眼光,或者用鼓励性的语言等,激励学生畅所欲言,并视不同情况给予理解或正确的指导。

如,在教学秦始皇、唐太宗、武则天等历史人物时,笔者都会先鼓励学生就自己从电视、或报刊、或课外书上所了解到的与这些人物有关的内容来简单地谈一谈对他们的看法,可以互相补充,也允许有不同的观点,然后带着不同的观点来进行学习,接着仍然由学生结合所学的知识对这些历史人物进行重新评价,教师在最后对其中一些错误的看法给予纠正,对不同的观点给予指导及肯定。在学生畅所欲言的过程中,他们逐渐将原来零散的、尚未具体化的内容形成比较完整、较全面的认识,同时也将小说、故事中的历史人物同历史上的真实人物加以区分,学会辨证地分析历史人物。从而不仅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在最大程度上让他们的新旧知识进行有机的结合。

又如,新教材中编排了许多思考题,其中大部分是开放性的,答案不唯一。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激励学生畅所欲言,只要言之有理就行。目的是以历史知识为依托,提升学生的人格境界,引导学生走向成才。

五、“多样”历史与认知的稳合点,让学生感悟历史

心理学研究表明,初中学生不可能长期的在相当一段时间里保持高度思想集中。针对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不仅增强了学生的新鲜感、减少和缩短其疲劳周期,而且是让学生轻松学好历史的行之有效的途径。这也是人本主义教学观所倡导的新理念之一。

笔者曾经在福州时代中学听过一节相当成功的公开课。这位李老师上的是第20课《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北师大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采用了多种教学方式让学生在欢声笑语中上完这堂课。他首先利用多媒体播放歌曲《滚滚长江东逝水》导入新课,歌声把学生带到了那个遥远的年代,引起他们情感上的共鸣和丰富的联想,他们的注意力很快就集中到新课上来了。接着教授“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时,教学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起引导与总结的作用。“官渡之战”由学生阅读课文讲述,“赤壁之战”由学生自编自演“将干偷书”并让学生说出有关的历史典故。通过模仿历史场景和历史人物,身临其境,消除学生对历史的陌生感和距离感,使学生走进历史,感悟历史,更深刻地了解历史。教师在用两个表格帮学生总结了两次战役后,用多媒体播放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朗诵,并让学生举出后人评价赤壁之战的诗,更加深了学生对赤壁之战的历史地位的认识。最后李老师安排了课堂讨论:如何评价曹操。学生各抒己见后,李老师恰当地引导学生一分为二地看待曹操,培养学生辨正地分析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避免极端化。印象最深刻的是,李老师在回顾学习重点所做的小结,概括为“了解两次重要战役,知道三个国家,评价一个人物”,言简意赅,相信学生很容易记住。整堂课下来,李老师通过各种教学方式让学生自然而然地产生情感的体验,上过这堂课的学生将难以忘怀。

上一篇: 房地产行业法律法规汇编 下一篇: 卫生信息的基本功能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