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井下安全预想汇总十篇

时间:2023-11-26 15:28:07

煤矿井下安全预想

煤矿井下安全预想篇(1)

0 引言

作为煤矿的动力之源——供电系统几乎是煤矿的血液,尤其是在第一生产力快速发展的今天,煤矿机械化装备水平越来越高,而这些装备差不多几乎都清一色的直接或间接的以供电系统为其动力之源,一旦煤矿动力之源出现问题,整个正常运转的矿井系统必然会出现紊乱,一旦出现此种现象,对于井下的瓦斯和水等灾害来说可以说是突然“越狱”成功,其后果不堪设想,极容易发生瓦斯事故和淹井等恶性事故,而随着千万吨矿井、百万吨单面的越来越依赖大型的机电设备的列装,供电系统的安全运转就显得越来越突出和重要。据统计数据来看,近几年煤矿井下事故由于供电系统的非本安而引起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因此加强对本安型煤矿供电系统的研究就显得越来越重要、急迫和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根据多年的现场经验和煤矿实际环境特点而作,说明了建设本安型煤矿供电系统所存在的问题及相应的一些对策。

1 建设本安型煤矿供电系统所面对的问题

1.1 煤矿井下存在着大量的陈旧的老化的需要及时淘汰而没来得及及时淘汰的、或者是存在着重大安全隐患的机电设备,而且随着新设备的上马和煤矿开采年限的增加,这种现象越来越严重,即便在地面也会越来越拥有这些陈旧的效率低下的电气设备。而且对于井下的大型设备(如中央变电所、采区变电所、移动变电站等),由于更换价格过高,往往是能用则用,这就增加了安全的隐患,也不符合《煤矿安全规程》的要求。

1.2 煤矿井下使用的电缆通常绝大部分还是没有按《煤矿安全规程》要求来使用阻燃型的电缆,从安全评价的角度来看大大增加供电系统出现的概率。一般情况下煤矿井下的供电电缆是供电系统可靠性和稳定性的一个非常薄弱之处,由于采煤作业的粗糙化且采煤工作面是不停的向前推进的,这样一来供电线路极易出现折损、弯曲打结,这样就大大增加了短路、断路的出现频率。而且煤矿基本运作都比较高负荷,这样一来供电系统的线路容易发热,易引起火灾事故,一旦出现后果十分严重。若是非阻燃型的几率大大增加的同时后果更是无法设想。

1.3 煤矿供电系统需要实时监控实时监测。据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煤矿的供电系统80%以上都没有实时监测和实时监控系统,没有这样一个系统很不利于工作人员对供电系统的时时掌控和了解,不便于煤矿创建本安型供电系统,不便于及时的了解和解决可能出现和已经出现了的事故和隐患。

1.4 我国七成以上的煤矿井下的供电系统是不完善或是不健全的,在非国有大矿此种现象尤为突出,在这些拥有不完善不健全的供电系统的煤矿,基本就仅有一条供电线路为整个煤矿矿区实施供电,并没有按国家相关规定采取双回路供电。

2 建设本安型煤矿安全供电系统

2.1 及时更新更换陈旧供电设备,建设自动化供电系统。自动化煤矿供电系统的建立,第一,对于煤矿技术及装备发展的快节奏,越来越需要大功率、大容量的供电设备,对此我们在选取供电系统的设备时应充分考虑这一点,特别是在新建和改建煤矿中,我们要放眼长远,考虑逐年递增式的富裕系数,以便造成不必要的投入,加大经济浪费。第二,煤矿供电系统的建立要严格按照《煤矿安全规程》和其它相关的煤矿供电系统的国家的和地方的各方面要求来办,该使用防爆的供电设备一定要严格执行到位,该使用阻燃型的供电线路坚决不使用非阻燃型的。第三,建设自动化煤矿供电系统,及时检测监控供电系统的可能出现的隐患,将事故“掐死”在萌芽前,提高煤矿供电系统的本安。

2.2 加快完善煤矿供电系统供用电电网的规划与建设。作为煤矿企业,应严格按照《煤矿安全规程》和相关规程及法规的要求来建设煤矿供电系统,牢固树立安全就是最大的效益的理念,没有安全一切效益都不可靠不长久。因此,煤矿供电系统应严格按照要求采取双回路供电,一用一备,有条件的甚至可以采取三路,一用两备。同时在建设供电系统时要合理设计线路,可以对线路进行分段设计、分类设计,从根本上创建煤矿本安型供电系统。

2.3 狠抓施工、检修质量,实现矿井供电系统可靠性的最大化。煤矿供电系统可靠性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过程,随着煤矿生产年限的增加,供电设备必然会越来越多,这个时候就更要协调好各供电设备的安全使用和可靠性,因此我们要狠抓煤矿供电系统的施工和检修的质量,不留隐患,施工和检修过程中要严格按照《煤矿机电设备安装规范》和《矿井机电设备检修标准》的同时要采取科学的方法进行验收和复查——事故树法。如此一来必会大大降低供电设备的故障率,创造良好的煤矿安全生产所需要的安全可靠的供电系统。

2.4 提升供电系统各环节运行质量的标准化,实施供电系统实时监测监控。如何做好煤矿供电系统的质量标准化工作,每个煤矿企业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和《矿井机电质量标准化》及《煤矿安全程度评价办法》来设立相关的只高不低的标准来进行煤矿供电系统的建立和维护,以使其供电系统一直处于一个较佳的可靠的运行状态。与此同时,煤矿企业还要建立专门的煤矿供电系统的时时监测和时时监控系统,并与井下其它监控监测实施联动,从而进行数据的综合分析,提高发现和判断可能出现事故的准确率,各个监控检测之间相互扶持,确保煤矿的安全生产。

2.5 建立科学的煤矿供电系统的应急预案。建立科学的健全的煤矿本安型供电系统,科学的供电系统的应急预案是必不可少的,这对突发事故的处理能力有大大的帮助,科学合理的应急预案在关键时刻能够以最快的速度恢复煤矿供电系统的正常运作,从而降低了停电时间,减少由此引起的损失,防止事故的进一步恶化。在制定应急预案时,应根据不同系统、不同区域、不同的线路进行分类预案建立并进行相关的预演,以便在万一出现突况下能够做到不慌乱,保证建立的预案能够得到很好的应用。从本质上全方位的建立本安型煤矿供电系统。

参考文献:

[1]陈国强.提高煤矿供电系统可靠性的措施与对策[J].能源技术与管理,2007,(1).

[2]李继涛,郭林海.煤矿井下供电设备安全现状及对策[J].山东煤炭科技,2008,(4).

煤矿井下安全预想篇(2)

一、把安全预防落到实处

(1)做好“安全理念”的思想预防。生产过程中,思想麻痹、安全意识淡薄是造成诸多事故的祸首。只有在思想上时刻绷紧“安全”这根弦,把预防工作搞好,才能把事故后处理变为处理后无事故,避免企业因预防工作没做到位而造成事故,付出不可估量的代价。(2)做好“安全文化”的行为预防。要求在行动上一定要小心谨慎,不要造成事故隐患。要通过行之有效的安全文化建设极大地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3)做好“安全管理”的技术预防。因地制宜、有的放矢地做好预防工作,可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对技术环节薄弱的要加大技术培训力度,对安全法规、制度执行不力的,要敢于加大管理力度,设备有缺陷的要舍得投入资金进行革新改造。从设备质量、人员技术力量上做到预防。

二、要建立安全管理制度

(1)建立安全管理责任考核长效机制。实现安全生产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保证,在不断提高安全责任感的前提下,全矿层层签定安全生产责任书,制定安全生产岗位责任制。矿安全办公会具体负责全矿正常的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代表矿长行使监督权,考核权和处罚权。(2)建立实行管理人员下井现场留名制度。为严格落实管理人员下井现场检查责任,下井检查时,必须将到达现场时间、查出问题、处理情况、离开时间、人员姓名等内容记录在现场专用记录本上。(3)建立五级隐患排查治理机制。一是矿井重大隐患。每月由矿总工程师负责,组织各专业根据现场生产安排进行排查,对排查出的隐患制定处理措施、落实责任人、完成时间。并及时上报上级主管部门。二是专业隐患排查。每周对本专现场存在隐患进行排查,将排查出的隐患制定处理措施,在每周生产例会上通报。三是工区隐患排查。每天由工区对本单位范围内隐患进行排查,对排查的隐患落实责任人,认真处理。(4)加强思想素质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教会他们安全操作技能和建立健全各项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外,还要加强思想素质教育。

三、加大法律管理力度

用法律手段保障煤矿安全,是加强煤矿安全管理的强有力的方式。《煤矿安全规程》、《煤炭法》等等法雒的颁布,对煤矿安全生产起到有效约束作用。其中对煤矿开采的每一个环节都做出明确规定——包括发生事故后处理项目等等。使得从事煤矿行业的劳动人员的切身利益都得到法律保障。

四、落实安全责任

煤矿工作开展之前,一定先要落实好安全责任工作。将责任进行分摊,落实到每一个人员的身上。出现问题直接由相关责任人承担。

五、加强对工序安全的管理

工序安全管理是煤矿安全管理的基础。煤矿开采的过程是由一个个工作环节组织而成。加强对工序的管理,即管理好每一个开采施工环节。影响工序的因索很多,做好工序管理具体内容包括:及时检查煤矿开采使用机械设备使用状况,监督操作的方法是否正确,施工的环境是否有异常,施工人员身心状态是否正常。安全管理的过程既是使煤矿作业人员将煤矿开采操作规程向安全动机和安全需要进行转换的过程,同时也是将煤矿工作的计划,指挥和组织有效进行和谐统一的过程。

六、重视安全系统工程的运用

煤矿安全系统工程由三方面内容组成,即使用先进的科技技术。高科技技术手段降低煤矿开采对人数量的需求,却相应提高了煤矿开采的效率。规范施工操作,控制开采行为,也是对煤矿安全进行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特别是在井下作业的工作人员一定要严格执行“五不准”井下作业制度,即不准损坏安全设施,不准在井内或井口拥挤和打闹;不准在井内明火取暖;不准从高处向下投掷物品;不准在电线及电气设备上放任何物品。

加强对员工开展安全教育培训,提高安全意识。对幸存人员展开调查发现,相当一部分的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很差。对他们开展安全教育,提高安全意识是当前煤矿安全管理工作的当务之急。煤矿行业的工作人员大多是在井下开展工作,受环境影响很大。与此同时还要对工作人员开展紧急情况下安全培训。加强工作人员的心理素质锻炼,在危难时刻让其保持清醒的头脑,勇敢面对危机,急中生智度过危险。

参 考 文 献

煤矿井下安全预想篇(3)

中图分类号:TD217文献标识码: A

在煤矿生产工作中,“安全”是永恒的主题。近些年,随着政府和煤矿企业对安全生产工作愈加重视,煤矿安全生产工作不断加强,生产效益和效率日益提高。虽然目前我国煤矿安全生产工作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重特大事故并未得到有效遏制,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在这样形势下,有必要进一步加强煤矿安全生产基础性工作——安全型矿井建设,这对降低煤矿生产事故发生率、确保生产安全有着极大的意义。

一、安全型矿井内涵

对煤矿生产行业来说,安全型矿井是通过追求人、机和环境的安全及和谐统一,实现管理无漏洞、设备无故障、系统无缺陷、人员无“三违”,最终搞好煤矿安全生产工作。正常情况下,井下生产虽存在危险源但可以认知,虽有隐患但可以预防,通过治理可以消除安全隐患,避免造成事故。煤矿生产作为一种高危行业,要想搞好安全生产工作,就必须深入研究人员、设备、环境之间的三角关系,严抓安全型矿井建设工作,有助于从根本上解决安全生产领域深层次、高难度的一些问题,提升安全生产水平,进一步推进煤矿工业安全生产建设与发展工作。

安全型矿井建设主要包括四方面内容:其一,人的安全可靠性,者是创建安全型矿井的核心;其二,物装备、设施、原材料等的安全;其三,系统工作环境的安全。井下生产系统主要有提升、运输、通风、压风、排水、供电等单元系统,这些系统本身应该没有隐患或缺陷,且有良好的配合,形成和谐统一的生产系统;其四,管理体系的安全,建立健全完善的规章制度和规范、科学的管理制度。

二、安全型矿井建设的相关问题

(一)加强管理,重在务实

对于安全型矿井建设,应采用煤炭工业现代安全生产管理模式,切合煤矿生产实际扎实推进建设工作,不可盲目进行。第一,切记忽略实际情况,盲目沿用以往的安全生产管理模式。在多年的煤矿生产工作中,我国煤矿企业已经摸索出一套成熟的安全生产管理模式,但是具体问题应具体分析,不可忽视实际盲目沿用传统,要对“传统”取之精华取之糟粕,积极开展创新工作,否则会导致安全管理工作失误。第二,采用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模式。在当下这个日新月异的社会,不进则退,倘若煤矿生产工作不创新、不引进,将难以实现稳定而高效的发展,所以应在传统的管理模式基础上创新,充分借鉴和吸收外国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模式。

(二)加强培训,培养人才

煤矿生产作为一种技术性工作,人在工作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为了打造一支高素质、高技能的安全生产队伍,要广纳群贤,解决技术性、专业性人才匮乏的问题。其一,加强校企合作,通过联合办学培养人才、储备人才;其二,在企业内部重点培养技术性专业人员,加强安全生产培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促进全员安全生产技能的提升。同时,注重员工基础性生产知识和技能的提高,使其熟练掌握井下岗位操作,明辨危险源、化解安全隐患,加强安全事故预防和治理工作。

(三)加大投入,强化设备管理

随着煤矿生产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煤矿设备实现了机械化和自动化,与此同时,也带了安全隐患。由于煤矿生产设备技术性高,为了保证运行效益和效率,要加强设备维护,定期检修、维护、保养和检测,及时更换破损、淘汰的设备,确保使设备始终处于良好状态。在这里,建议采用具备故障检测和闭锁功能的智能型装备和集中控制系统。同时,以提高设备可靠性为目的,围绕通风、提升、排水、供电等系统开展安全设备研制工作,采取有效的措施使设备不论在任何动态过程中都始终安全可靠运行。

(四)建设风险预控系统,加大监督监察力度

立足于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不断提高煤矿生产工作的科技含量,加强风险预控系统,及时检查出设备、巷道、勘测中存在的问题,用以作为制定风险预防和治理方案的基础性依据。其一,监测提升、供电、通风、排水等生产系统,排查设备隐患;其二,严抓工作性能检测,确保设备工作状态良好;其三,检查各种设备、仪器是否存在损坏;等等。为了保证风险预控系统的有效性,监察人员必须依法办事,按照相关规定严惩违法乱纪行为。同时,打造一支工作作风过硬、思想端正的监察队伍,保证监察工作落实到位,受到实实在在的成效。

严抓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确保矿井安全

矿井的安全质量标准化是一个单位工作标准、工作成效、综合管理水平的具体体现,反应着煤矿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能力。为了做好这一方面的工作,要做到五个“严抓”—严抓工序、严抓操作、严抓监督、严抓平时、严抓落实,切实完成各项工作。在此基础上,还要加强工作人员业务素质建设,强化安全生产工作的人本基础,避免操作失误,确保人员生命安全。

三、结束语

安全生产是煤矿井下工作的生命线。煤矿企业要想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必须紧抓安全型矿井建设工作,才能做到管理无漏洞、设备无故障、系统无缺陷、人员无“三违”。安全型矿井建设工作涉及范围较广,包括四个方面的具体内容,这是一项艰巨而系统性的工作。随着安全生产形势不断变化,煤矿井下安全生产管理也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开展创新性研究工作,适应新形势、新变化,以实现井下工作长治久安,为基层工作人员提供安全、可靠的工作环境,保障生命财产安全。

参考文献:

[1]闫海英,黄 波.现代科学化的煤矿安全管理模式探讨[J].矿业安全与环保,2009(01):56-57.

[2]许正权,宋学锋,吴志刚.本质安全管理理论基础:本质安全的诠释[J].煤矿安全,2007(09):67-68.

煤矿井下安全预想篇(4)

中图分类号: TD8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前言

长期以来,人们在从事煤矿作业中,缺乏安全意识,思想松懈,没有把煤矿通风安全放在首位,因此,导致了重大事故的发生,威胁到人们的生命。根据相关统计,由煤矿通风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率逐年上升,加之人们对煤矿安全管理认识存在一定的误区,为通风安全工作埋下了隐患。因而,系统地、科学地做好通风安全工作,结合矿井的各种资源情况,提出科学、可行、有效的消除、预防或降低危险的安全措施,对煤矿的安全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1煤矿通风安全管理误区

在很多煤矿企业的操作中形成无瓦斯论,对煤矿中瓦斯安全认识不足,忽视了瓦斯的防治和管理工作。在实际操作中对瓦斯的检查只是停留在表面,没有深入实质。虽然煤矿的监控措施完善,但是真正使用并发挥作用的地方不多,成为了摆设。对于煤矿作业而言,瓦斯安全很关键。在管理中,很多工作人员认为煤矿通风管理只是局部管理,重视对通风单个局部的防范,安装了多种通风防范设备,但是由于在实际中并没有加强监管和使用,导致设备无法发挥应有的效用。加上设备日久未修、陈旧漏风,就很容易发生事故。日常的管理只确保了局部的通风管理,对于用风量大的地方满足其要求,而忽略了最低巷道的风速,有些小煤矿为了节约成本,日常作业中依靠自然风,这样就更加无法保证通风安全。当前煤矿市场前景发展良好,很多关闭的开采区又重新开采,在原有陈旧的系统上简单恢复之后就开始作业,员工认为有风流动就好,对于风的来源并不清楚,往往会造成回风流路线,严重威胁煤矿安全。

2 煤矿通风管理存在的问题

2.2 矿井通风设计不足

对矿井的通风系统进行有效的设计是降低安全隐患甚至扼杀井事故发生的重要手段,导致矿井事故的原因当然不是独立存在的,其通风不畅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而造成的,除了加强内部员工素质培养外,还必须对通风系统进行有效设计,从而确保矿井的通风系统正常运转。

2.3 通风设施规范化欠缺

通风设施的设置主要存在器材选用不合理以及在设计时放置位置的不合理两方面的问题。通风器材选用的不合理的原因分为人为因素和财务开支预算因素。规范化行业内的通风设施管理不仅对促进煤矿安全生产有积极作用,还能有效杜绝事故的发生,从根本上杜绝安全问题的发生。

2.4煤矿周围的小煤矿开采影响较大

当前煤炭市场好转,人们为了获取经济效益,在矿井的边界周围开采煤矿,这些小煤矿的开采没有经过国家允许,没有许可证,难以保证其安全。小煤矿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往往没有安全完善的消防通风系统,开采中无序性、随意性大,很容易引发各种事故。小煤矿对于井下地形不熟悉,监控检测不到位,给生产带来安全隐患。

2.5煤矿安全基础薄弱

我国煤矿的开采历史悠久,矿井的技术和设备在开采初期能够满足要求,但是随着开采的加深、范围的扩大和市场需求标准的提高,煤矿的开采难度加大,需要的技术更高,但是受到历史因素的影响,后期开采中未能及时有效地加强系统的改进完善,很多陈旧的设备应该被淘汰,但是,长久以来煤矿安全基础薄弱,技术改造难度较大,资金缺乏,无法在短期内得到完全改善。

2.6技术水平较低

煤矿技术人员水平低下,人员力量薄弱,通风管理人员配置不够,一般只有两个人左右坚守,并且没有经过专业的训练和学习,处理事故经验不足,导致整个安全系统出现断层。人员技术缺乏,煤矿生产涉及计算机、通信、基点等不同行业,技术要求高,煤矿出现故障时只能聘请外面的专家,内部没有专业人士指导,难以保障事故得到及时处理。

2.7矿井地质构造复杂

煤矿通常都在地下作业,受到地质环境的影响,煤层不稳定,容易出现坍塌,造成煤矿采煤工作面难以形成。煤矿开采面至少要有两个安全出口,一个通到回风巷道,另一个通到进风巷道。实际的煤矿作业中采用的是残采面生产,无法保证有两个安全出口。安全布局不合理,通风管理存在困难我国目前的煤矿开采存在点多面广的局面,开采战线长,集中生产,而且管理的难度大,为此,需要大量通风调解措施。另外采掘工作面在安排时对通风管理考虑较少,使回采工作面处于对角风路中,由于工作面不断推进,巷道风阻也在不断变化,回采工作面的风量和风流方向很不稳定。

3 通风事故的防治措施

3.1 环境因素的预防

(1)制订和实施矿井通风和瓦斯、煤尘的控制计划和管理方案,建立确保通风系统和瓦斯、煤尘控制的程序,充分利用技术手段加强预测预报,实施必要的控制和防范措施。

(2)矿井开拓布置必须事先设计且设计合理,加强矿井通风管理,改善矿井通风系统,保证矿井足够的风量;确保通风设施的位置合理,质量合格,切实提高通风系统的可靠性。

(3)做好火灾危险因素控制,完善矿井防尘系统,坚决做到有巷必有管,有管必有水。

(4)切实做好煤矿安全评估和矿井通风能力核定工作,确保煤矿的安全生产。

(5)加大安全投入,提高矿井安全装备水平。各种仪器仪表必须配备齐全,加强瓦斯、粉尘、温度等危险参数的监测,所有数据必须与上级部门监控系统实现联网通信;同时设立专职瓦斯监测员,随时对井下环境进行监测巡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实行全方位在线监测。

(6)加强机电管理,强化主要通风机和局部通风机管理,保证矿井正常通风。

(7)加强煤与瓦斯突出矿井、高瓦斯矿井的地质预测和瓦斯管理。煤与瓦斯突出矿井、高瓦斯矿井必须建立瓦斯抽放系统,设立专用同风巷,积极开展瓦斯综合治理措施,完善手段,坚持走瓦斯、地质、矿压治理相结合,科技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把各项制度落实到位。

3.2 人为因素的预防

(1)创造良好的通防环境,建立本质通风安全系统,突出“一通三防”的安全第一思想,改变通防人员素质偏低的现状,企业领导者要从战略的高度去认识,对通防人员的需求由量化向质化逐步转变。

(2)完善法律法规,健全各种规章制度,配齐专业技术管理人员。统一思想,落实法定代表人是瓦斯治理第一责任人的规定,努力构建“通风可靠、抽采达标、监控有效、管理到位”的瓦斯综合治理工作体系。进一步完善事故应急救援体系,实现应急救援产业化。

(3)实行每月瓦斯评价和安全隐患闭环管理制度,提前预测辨识生产过程中的各种隐患。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按照预评价提出的问题进行改进、改善,在施工完成后,要进行安全验收评价,进一步确定该矿井在生产过程中还存在什么安全隐患,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4)强化安全培训,搞好矿井质量标准化工作,强力推进“岗位描述”、“手指口述”制度。变理论培训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训,采取模块式技能培训方法,将系统知识分成单个知识点,切实提高他们驾驭现场自然环境复杂多变形势的能力。

(5)注重延伸教育,努力提高职工思想素质及职业道德水平。加强思想素质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培养职工的职业责任感和兢兢业业、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

结语

切实有效的做好煤矿通风的安全管理工作,能够有效的预防和控制煤矿所存在的安全隐患,减少经济损失的同时也保障了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和健康。做好通风事件的预防工作,加强管理,把安全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这样才能使煤矿事业得以快速、稳定、健康的发展。

煤矿井下安全预想篇(5)

1.1建立健全安全生产技术管理体系

煤矿要建立以技术负责人为首的安全技术管理体系,技术负责人对煤矿生产的技术和安全工作负责;矿井内设立安全、技术管理机构,配备采矿、机电、通风、地质及测量等专业技术人员,各司其职,负责矿井生产的技术和安全工作。

1.2加强安全技术基础工作

技术负责人负责组织制订矿井灾害预防计划,加强矿井灾害预防工作,严格按照有关规范规定绘制安全操作图纸;对矿井内的地质情况、开采情况、周边矿井采空区情况等应由相关技术人员定期进行分析,并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安全技术措施,以形成完整的技术基础资料。

1.3全力确保安全生产系统完善、可靠

矿井巷道及采煤区生产布局应科学、合理,回采工作面应采用正规壁式采煤方法。

1.4加强对矿井内水害的防治管理工作

矿井内应严格执行“预测预报、有疑必探、先探后掘、先治后采”的水害防治十六字原则,落实好“防、堵、疏、排、截”五项综合治理措施。

1.5加强落实矿井“一通三防”的技术管理措施

矿井技术负责人应负责组织相关技术人员制订并落实“一通三防”的技术管理措施,确保系统安全可靠。技术负责人必须定期分析矿井风量分配是否符合要求,严禁采掘工作面微风和无风作业;对通风设施,应设专业技术人员看管和维护;应配备足量的瓦斯检测员和防止突发事件的预测预报员;必须制订并落实瓦斯区域治理和局部措施相结合的瓦斯综合治理措施;瓦斯监控系统必须灵敏、可靠;井下掘进工作面应实行“三专两闭锁”制;当瓦斯超限和监控系统出现异常时严禁继续生产;井下专职安检员应切实落实好综合治理防、灭火及综合防尘措施。

1.6技术负责人和各区队长应及时解决安全生产技术问题

各区队长和技术负责人每月应组织一次技术分析研讨会,以利于及时研究并解决安全生产技术问题、重大安全隐患或技术难题,并采取行之有效的安全技术措施,以确保矿井安全生产。

2狠抓作风建设,落实好领导干部下井跟班制度

煤炭企业各级领导干部要增强抓安全生产工作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坚持“用心做事、摆正位置、扑下身子、积极转变工作作风”原则,深入现场、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狠抓落实,矿长和各区队长应分批、逐日跟班下矿井,实行安全工作全天候不间断管理;跟班干部要与采煤工人同下同上,实实在在地抓好矿井生产的安全工作。矿井劳动监察部门要定期和不定期下矿井,检查领导干部跟班下井是否到位、是否尽职尽责,对所反映的安全隐患是否认真处理和落实到位,以及每周两小时安全技术学习和班前30分钟安全活动是否正常开展等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在矿务会议上提出并解决之。

3搞好区队领导班子建设

对于一个煤矿企业的基层区队来说,其生产、质量、安全工作的好坏关键在于要有一个强有力的领导班子和和的组织队伍。一个好的基层领导班子首先必须具有正确的指导思想,即真正认识到要发展煤炭事业,先要正确处理好安全与生产的辩证关系,懂得“安全为了生产,生产必须安全”的道理;其次要研究制订并贯彻执行好严密的安全生产制度和安全措施,抓好安全教育和培训工作,为采煤工人创建一个良好的安全工作环境。这样,井下采煤工人才能无忧无虑地一心扑在工作上,努力多采煤、采好煤。因此,煤炭企业领导务必十分重视组建好基层区队领导班子,把既懂先进的采煤技术、又能正确处理好安全与生产辩证关系的优秀人才选拔到区队领导班子里来,创造出一流的业绩来。

4努力抓好安全生产学习

煤炭业培训和安检部门要定期会同煤炭企业及基层区队,对煤矿工人进行安全生产的学习和培训,认真学习上级领导部门下发的有关安全生产的文件和政策法令,让工人们及时了解当前世界及国内煤矿安全生产方面的严峻形势,联系本矿、本区队采煤生产实际,检查是否有违规行为;定期组织采煤工人学习安全生产三大规程,使工人加深安全意识,同时开展抓“三违”活动,以形成良好的安全生产氛围。

5加强对新工人安全生产技术培训工作

煤矿企业应按中长期发展规划定岗、定员,而对于由定岗、定员而新招用的工人,煤矿企业要制订好培训计划,组织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和熟练老矿工,对新工人进行专门培训,并按上岗要求进行严格考试,考试并操作合格者,方可发给上岗证,予以录用上岗;与此同时,各区队还应做好老矿工“传、帮、带”工作,不仅要教给新工人采矿技术和安全操作技术,更要教育新工人树立良好的事业心和责任感。通过培训和“传、帮、带”,使新矿工对矿井上下有一个全方位了解,熟知“下井须知”和本岗位工作职责,对煤矿三大规程有了细致而全面了解,加上老矿工的“传、帮、带”,定会为煤矿的安全生产和稳定奠定良好基础。

6务必抓好各项制度的落实工作

一个好的企业需要有一整套好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因此,煤矿企业领导应全面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其中当然包括安全生产管理制度;但如果有了健全的规章制度而不抓具体落实,规章制度就变成一纸空文,毫无用处。因此,煤矿企业各级领导务必要认真抓好各项规章制度的落实工作,即组建一套检查监督机构,定期或不定期检查各项规章制度,特别是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的贯彻落实情况;如发现有违规违纪行为,除立即停止其操作外,还应追查操作者及其领导的责任,情节严重者还应追究其刑事责任。

7坚持班前会制度,总结上一个班经验,安排好本班安全工作

作为煤矿生产企业,每天都有工人上、下班和交接班,因此,认真开好班前会,及时总结上一班存在问题和安全隐患,以利于安排好本班的安全生产活动就显得尤为重要;对于一些新工艺、新技术,更需要通过班前会进行全面、细致的学习,技术负责人和班组长要仔细观察每个工人的思想动态和操作情绪,如有异常,应及时做好思想工作和业务指导工作。

煤矿井下安全预想篇(6)

前言

煤矿水文地质勘探是煤矿地质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许多情况下,没有水文地质勘探工作或是这个工作做的不好,煤矿的开发和生产将是盲目的,并可能给国家财产及人民生命带来严重损失。我国矿山淹井事故之多,数量之大,可谓世界之最,因此提高煤矿水文地质勘探与地下水的充水研究,始终是矿床水文地质工作追求的目标。长期的勘探与开采实践表明,相似水文地质条件的矿床,具有基本类同的充水条件与接近的矿坑涌水量及采后遇到的主要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问题。

一、煤矿水文地质灾害种类

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煤矿水害事故的分类方案是不同的,按照水源类型划分,煤矿水害事故可分为地表水、地下水和老窑水三类水害事故。

第一类是地表水引起的煤矿水害事故。地表水作为煤矿充水水源,主要包括江、河、湖、海、池塘、水库和大气降水多种类型。2005年8月19日,吉林舒兰矿业集团五井由于矿井附近地面的“莲花泡”水体,通过相邻煤矿封闭不良的主井灌人井下引起的透水事故;2007年8月17日,洪水通过煤矿废弃砂立井和煤层露头空洞裂隙,溃入山东新泰市华源矿业有限公司井下造成的特别重大淹井事故,都属于地表水引起的灾害。

第二类是地下水引起的煤矿水害事故。地下水包括松散层孔隙水、基岩裂隙水和岩溶溶隙(洞)水。当采掘工作接近或穿透地下含水层时,往往就会造成透水事故。我国典型的煤矿地下水害事故以华北型煤田奥陶系灰岩岩溶水为代表。1976年韩城马沟渠矿奥陶系灰岩岩溶水以200m³/h之多使380米水平以下井巷全部被淹;1979年焦作演马庄矿奥陶系灰岩岩溶水以240m³/h的流量突入矿井,使全井被淹;1984年开滦范各庄矿下伏奥陶系灰岩高压岩溶水沿着岩溶陷落柱大量涌入矿井,数小时内最大平均流量竟达2053m³/h之多,不仅使该矿迅速淹没,而且危及临近几个矿井;2003年4月12日,河北邢台东庞煤矿发生的特大陷落柱突水淹井事故;由地下水突水引起的灾难枚不胜数。

第三类是老窑水引起的煤矿水害事故。老窑水是采煤形成的采掘空间积存的大量水体。在后续采煤活动中,由于防水煤(岩)柱尺寸相对不足或人为破坏容易诱发透水事故,此类事故的发生案例也不少见。近年来,较为典型的老窑水透水事故有两起,一起发生在广东梅州兴宁市大兴煤矿,属上覆老窑水透水事故;另一起发生在山西大同左云张家场乡新井煤矿,属侧向老窑水透水事故。

二、煤矿地下水灾害事故的原因分析

我国煤矿水文地质条件复杂,水害类型多样,客观上给防治水害工作增加了很大的难度。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煤炭工业的快速发展,煤炭资源大规模、超强度的开发,也加剧了煤矿水害事故的复杂性。

首先,是对水文地质条件认识不清。一些煤矿,特别是私挖乱采的小煤矿,唯利是图,在不清楚地下水文地质情况和未采取有效的手段对充水水源进行探查,在水害隐患没有排除的情况下盲目组织生产,致使煤矿发生水害事故。其次,是对突(透)水机理研究还不够深入:限于目前的研究水平和实际水文地质工作量不足,掌握的水文地质资料有限,尽管有时水源是确定的,但对采矿诱发的导水通道的形成机理还缺乏足够认识,导致煤矿水害事故时有发生。再其次,在探测技术方面仍存在着不足,尤其在导水构造探查方法上存在较大缺陷。目前,对垂向导水构造,尤其是导水陷落柱缺乏有效的探测手段,致使此类水害事故仍然时有发生。最后,是管理工作不到位,监管不力。一些煤炭企业面临采掘接替紧张的局面。不严格执行《矿井水文地质规程》和《煤矿防治水工作条例》,最终导致煤矿水害事故的发生。

三、水文地质工作对煤矿生产的重要意义

煤矿防治水工作在矿山建设、生产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做好煤矿防治水工作,是减少矿井水害事故发生,特别是减少重特大事故发生的前提,是保障职工安全,保护国家资源和财产,保证煤炭生产持续稳定发展的基础。

(一)水文地质工作对煤矿生产的影响因素

1、对矿井生产安全的影响,水文地质资料准确与否直接影响到矿井的生产安全,职工的安全等,如矿井充水性图是综合记录下实测水文地质资料的图纸,是分析矿井充水规律,开展水害预测、制定防治水措施的重要依据,其资料的准确性将对矿井的安全生产产生重要的影响。

2、对煤矿生产前期勘察的影响,矿井须搜集、调查和核对其范围内正在开采的小煤矿和废弃老窖情况,并在矿图上标出其井口位置、开采范围、开采年限、积水情况、出水地点的水情变化等,全面掌握煤矿周围及地下的水文地质条件,并做好一切预防透水的准备工作,确保矿井安全。如某矿1996年11月26日,其井田内一小煤矿因采断煤层柱突发大水,最大突水量达到700m³/h,该矿立即采取防治水应急预案,由于防治得当,才避免了淹井事故。

3、对开采区、掘巷道及工作面布置的影响,水文地质资料直接影响到采区设计、采掘巷道布置、并对生产造成重大影响。如某煤矿2001工作面,原设计走向长880m,切眼位于矿界煤柱上,由于临界小煤矿采掘情况不详,所以运输巷掘至距原设计切眼140m处便打钻探测,当打到70m时探到老空并有涌出,随即留设防水煤柱并重新布置开切眼,减少储量10多万吨,对生产造成重大影响。

4、对煤矿水文安全预报的影响。水文预测预报是指导煤矿井巷施工和生产的一种重要手段,主要表现在:可避免重大透水施工的发生;为制定安全技术措施提高依据,指导安全生产。

(二)、困扰水文地质工作在煤矿生产中作用的原因

1、水害防治技术手段落后,防治水工作处于被动状态。由于我国很多矿区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矿山水害较为严重,目前还没有形成较为系统完善的适合矿区开采的煤矿水害防治技术、方法和相关的仪器装备。另外,重治理、轻防范思想严重,加上煤矿企业在前几年因效益不好造成水文地质科技人员流失,造成地质及水文地质专业管理人员,企业的防治水技术与管理人员力量不足,政府规范化监管力度不够,使得现有的成熟的防治水技术和手段没有得到应用,如突水条件的多信息监测预管技术、地震及其它勘探资料的精细解译技术等先进技术没有在矿区得到广泛应用。

2、相对落后的防治水技术手段难以满足现代矿山生产工作的需要。随着安全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对煤矿生产工作的要求不断加强,采煤工作面的空间尺度不断增大,井巷工程的掘进速度明显提高,随着煤矿开采方式,开采深度和工作面开采空间的变化,水害产生的条件、水害威胁的程度以及水害形成的机理都在发生着较大的变化。而目前防治水技术和水害预测评价的理论基础仍然以20世纪50年代前苏联的相关理论和矿井日常工作所积累采矿经验为主。传统的防治水技术措施已经不能完全满足现在生产新形势的要求,矿井生产的高产高效与防治水技术发展的相对滞后必然会造成突水淹井等事故的反弹。

3、水文地质探查技术与装备明显不足。煤矿水害产生的三大因素(水源、水量、导水通道)是大家共识的,矿井水文地质工作的核心内容就是要查明这三大因素。很明显,在矿井突水的三大因素中,作为水源和水量的含水层及其补给和排泄条件具有区域性和面状分布的特点,往往是易于查明和先知的,但导水通道(断层、陷落注、不良封闭钻孔等)具有及强的局部性和难以先知性,有多少次灾害性突水都来自于对导水通道的不可预知性。而现实生产中,没有探测设备进行水文地质探查。

4、矿山企业缺乏专门的水害防治技术队伍和水害安全专门监督检查责任落实部门。随着矿山建设、生产体系及发展管理进入由市场规律调节后,安全生产和安全监控体系不够健全。并且目前我们矿区生产企业缺乏专业的矿山水害防治技术队伍,缺乏对生产工作面、矿井进行水害安全技术论证、技术监控和安全技术保障体系的建立。加强了事故发生后的责任追究制度,而忽视了对生产过程的安全技术保障体系监管和评估。

(三)、煤矿矿区预防水文地质灾害的措施

水文地质工作在煤矿生产中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虽然目前的水文地质工作存在着上述各项难题和困扰,但煤矿生产的安全更是重中之重,因而在实际的工作,不论企业管理者还是水文技术人员,都要树立安全第一的意识,利用现有条件,不断的总结经验,运用科技手段防范水文地质灾害。

1、始终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安全生产方针,坚持以人为本,强化安全管理,牢牢把握“双基”建设工作主线,与时俱进、扎实工作,努力做好防治水工作,建立健全了以总工程师为首的“防治水”管理体系,矿长是矿井“防治水”工作的第一负责人。设立专门的防治水管理机构和队伍,并由煤炭公司成立水文地质专业机构,结合各自矿区水文地质工作开展现状,统一协商,组织专业矿山水害防治技术人员对近年以来所发生的重点水害及有代表性的突水灾害进行全面调查、分析和研究总结。通过这项工作,力求找出新条件下煤矿水害频繁发生的原因、特点、趋势、规律及主要问题,为进一步做好矿山开采过程中预防水害安全工作提供决策的基础资料。

2、加强水文地质基础工作

有计划地开展水文地质补充调查,有目的地进行地面或井下水文地质补充勘探,采用钻探或物探等方法查清矿井水文地质条件。逐步完善水文地质观测工作,主要穿层石门以及开拓巷道,即使进行水文地质观测与编录,绘制石门、巷道的实测水文地质剖面图或展开图,建立了各含水层水质数据库。按照“预防预报,有疑必探,先探后掘,先治后采”的水害防治十六字原则,编制中长期防治水规划和年度防治水计划。年初提出年度水害预测资料,编制书海预测图和水害预测表,并逐月进行检查、补充与修改。

煤矿井下安全预想篇(7)

我国是世界上产煤大国,拥有世界上最多的煤矿和煤矿工人。国家高度重视煤矿的生产安全,近些年我国煤矿事故率总体上处于下降趋势,但是我们还是应该看到我国煤炭开采条件复杂多变、行业集中度偏低的现状没有改变,重特大矿难事故依然存在,提高煤矿安全管理水平刻不容缓。

一、加强安全文化建设,提高安全软实力

1.坚持理念先行。实现安全生产首先要解决人的思想问题,运用先进的安全理念,以及教育引导、理念渗透,不断地促进员工思想、行为转化。为了将安全理念进入人的思想,可以开展多种丰富多样的教育活动,如开展广泛性读书活动,在读书活动中增加人的安全常识,普及安全知识。还可以开展“夫妻共同签署安全书”、“干群话安全”等一系列可以拉近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活动,利用亲情和友情等,教育广大职工注意安全。

2.实现全员参与。安全文化,就是团队文化,它的最终目的是弘扬一种安全理念,倡导所有员工拥有安全精神。依靠文化积淀影响到广大员工,不断通过文化的熏陶,提高员工的安全自律意识、遵章守纪意识,自我保护意识,最终实现安全生产。因此,安全文化来源于群众,需要依靠群众来发扬光大,更需要动员企业各方面力量参与。做好群众广泛参与的安全活动,需要有制度约束、相应的物质激励以及必要的技能作为保证,需要新闻舆论、文化氛围这样软环境的支持。

3.完善机制建设。推进煤矿安全文化建设,提高安全管理水平,必须有一套完整科学的运行机制。一是矛盾纠纷排查机制。管理者要定期组织矛盾纠纷排查,发现问题认真解决,定人、定时、定措施,争取把矛盾问题解决在员工内部,解决在本企业内部,实现矛盾动态管理。二是持续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狠抓了干部队伍,形成良好的干群关系。三是推行工作机制。煤炭企业的主要领导要定期用一段时间来接待员工和群众的上访,及时解决相关问题,及时消除人为的安全隐患,做到事事有回音、件件有落实。四是推行扶贫解困工作机制。煤炭企业要了解困难职工的具体情况,形成良性的信息反馈制度,经常慰问困难职工,对困难职工进行救济,逐步形成制度化。

二、构建安全预警系统,增强安全硬实力

系统思维和安全学原理是近些年安全管理的一个新的思维视角。它提示在管理中要用系统的观念,从安全学的基本理论出发去看待安全管理问题。构建安全预警系统是安全管理的实力所在。

煤矿生产条件复杂多样,生产工艺和过程较为复杂,涉及水、火、瓦斯、煤尘和顶板等五大自然灾害。因此,提升安全管理硬实力,核心是具有完善的系统功能的安全预警系统。按照安全学原理,人、物、环境、管理是几大要素。建设安全预警系统,就是要围绕这几大要素来进行,包括人的不安全行为、物和环境的不安全状态、管理失误等。以这几大要素更新进行构建。

利用该预警框架,可以判定相应的安全级别,在实际使用中还需要构建相关的指标体系,需要一些基础的数据作为支撑,将各种数据换算成表征煤矿生产的安全指标,带入这个系统模型,并通过系统管理中心进行分析,就可以得出当前的安全级别,判定是否处于安全状态,用以判断是否应该进行生产以及如何进行隐患排查。当出现隐患状态时,安全管理中心进行报警。这时可以对不良因素进行外在干预,即采取措施排除隐患或进行相应的整顿。否则隐患可能继续发展为事故状态。

通过上述模型构建的安全预警系统,实现了闭路循环过程,过程了安全管理硬件基础。使之实时煤矿生产的安全监控和管理,不断地进行自我调整,形成自适应体系,基本实现了安全预警和应急反应,为安全管理提供了可靠帮手。

三、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推动安全管理创新发展

信息技术能大幅提高劳动生产率,考察煤矿安全管理特点,依托现代化信息技术,研发煤矿安全管理信息系统,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安全指挥中心,可以实现收集、分析以及处理安全信息,可以为安全管理营造有利外部环境推动安全管理创新发展。

1.建设矿井通风监测系统。矿井通风监测系统主要组成部分有:传感器、传输装置、井下站点以及地面中心指挥站。矿井通风监测系统主要是借助计算机仿真、模拟、人工智能等技术,对矿井通风系统安全性、动态模拟、通风装置以及相应的监测技术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从而达到提升矿井通风网络安全性的目的,确保发生矿井事故时做出科学的控制以及救灾的决策。

煤矿井下安全预想篇(8)

中图分类号:TD712 文章编号:1009-2374(2015)30-0150-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5.30.078

瓦斯爆炸是煤矿特有的严重的灾害之一,煤矿一旦发生了瓦斯爆炸,会对煤矿工作人员造成严重的伤害,同时损毁井下的生产设备,影响煤矿的正常生产,严重时甚至会引发瓦斯连续爆炸,导致井巷坍塌、顶板掉落等,加重灾害的程度。相关的统计数据表明,我国煤矿发生的安全事故中,瓦斯爆炸发生的频率最高,我国煤矿发生超过100人伤亡的安全事故共有22起,有17起是由于瓦斯爆炸,可以看出,瓦斯爆炸对煤矿的危害极大。

1 瓦斯爆炸的条件

瓦斯爆炸的条件有三个,分别是瓦斯的浓度、明火和空气中氧气的浓度,其中瓦斯浓度是导致瓦斯爆炸的根本原因,通常情况,井下的瓦斯浓度在5%~16%之间时,容易产生瓦斯爆炸,如果瓦斯的浓度在5%以下,空气会作为惰性介质参与反应,占用一部分的热量,起到一定的冷却作用,阻碍爆炸的发生。如果瓦斯的浓度在16%以上,会导致空气中的氧气含量较低,瓦斯爆炸的化学反应不完全,使得燃烧放出的热量比损耗的热量大,阻碍了爆炸的进行。空气中氧气的浓度在12%以上时,才会引发瓦斯爆炸,如果空气中的氧气不足,爆炸反应无法持续进行,在煤矿井下的环境中,封闭区和采空区内等地方,氧气的浓度较低,其他工作面和巷道中,氧气的浓度通常在12%以上,由于很多需要人员工作的区域,对空气中氧气浓度有一定的要求,因此,在正常的情况下,氧气浓度都可以满足瓦斯爆炸的标准。明火也是矿井瓦斯爆炸的必备条件,根据火源的强弱可以分成弱火和强火,通常情况下,较弱的明火不会形成冲击波,沉积的煤尘不会快速变成浮游状态,而强的明火会直接产生冲击波。经过具体的实验发现,瓦斯爆炸火源的温度要在650℃以上,能量在0.28毫焦耳,持续时间要比爆炸感应器大,从实际的煤矿工作环境来看,这些条件比较容易满足,普通的明火都可以达到这个标准。

2 瓦斯爆炸的原因

随着近些年我国经济水平的发展,对于煤矿安全生产的认识越来越深,各个煤矿都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安全防范措施,但是还有一些煤矿为了追求效益,不断增强自己的生产能力,没有处理好安全和生产、效益之间的关系,为煤矿安全生产埋下了隐患。随着集约化等生产技术的应用,传统的瓦斯爆炸防治措施已经很难发挥出应有的作用,通过实际的调查发现,受到传统开采技术的限制,我国煤矿中的瓦斯爆炸防治措施没有系统的体系,大多是控制明火等方法,没有先进的设备作为支撑,严重影响了瓦斯爆炸的防治效果。每个煤矿都比较重视生产,虽然会强调安全的重要性,但是在实际的生产中,安全的管理比较落后,三违的现象常有发生,对于煤矿瓦斯爆炸的防治,很大程度依靠人的主观意识和工作经验,尤其是煤矿井下开采的深度不断加大,井下的地质条件越来越复杂,落后的管理影响了瓦斯爆炸的防治效果。近些年电子技术的发展,在煤矿瓦斯爆炸防治中,出现了很多自动化、智能化的煤矿安全监控系统,这些安全系统的建设和使用需要煤矿投入大量的资金,但是近几年煤矿的效益较差,使得很多煤矿企业减少了对于安全建设的投入,安全生产的条件还有很大的改善空间。

3 煤矿瓦斯爆炸的防治对策

3.1 降低煤矿井下瓦斯的浓度

瓦斯浓度是导致瓦斯爆炸的主要因素,因此在煤矿瓦斯爆炸的防治中,控制煤矿井下瓦斯的浓度非常重要,首先要建立科学的通风系统,通风安全技术是瓦斯爆炸防治的关键环节,所有的矿井都应该建立科学、安全、可靠的通风系统,确保井下工作地点有足够的风量,能够将瓦斯冲淡、排出井外,避免井下瓦斯浓度超过5%。在实际的煤矿开采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瓦斯聚集,导致局部瓦斯的浓度越来越大,依靠简单的通风系统无法将瓦斯浓度控制在安全的范围内,因此需要瓦斯抽放设备,从经济的角度来看,通风系统排出的瓦斯,直接进入到空气中,不会产生任何的经济效益,而抽放设备抽出的瓦斯,不会排放到空气中,不会产生大气污染问题,同时可以利用抽出的瓦斯,增加资源的运用。通过实际的调查发现,我国煤矿开采时,大部分都出于渗透煤层,使得瓦斯预抽的难度较大,因此需要采用先进的瓦斯抽放技术,控制瓦斯超限的情况。为了最大程度上控制瓦斯爆炸的发生,需要建立瓦斯日常管理制度,定期地对井下瓦斯情况进行巡查,检查井下的通风情况和瓦斯的浓度,一旦发现有浓度超限的情况,要及时地采取处理措施。已经出台的《煤矿安全规程》对检查瓦斯浓度的次数和时间等进行了严格的规定,在实际的工作中,瓦斯检察员要按照这个规程,结合煤矿自身的情况,发挥出瓦斯检查应有的作用。如低瓦斯矿井中每班需要检查2次以上,高瓦斯矿井要检查3次以上,对于瓦斯特殊危险的工作面需要设立专门的检查人员,对于部分突出的矿井需要做好瓦斯的预测,最大程度上将瓦斯浓度控制在安全的范围内。还可以建立瓦斯监控系统,利用先进的传感器和计算机设备,组成自动化、智能化的瓦斯监控系统,实时地监测煤矿井下的瓦斯浓度,发现瓦斯浓度超限后,能够立刻发出警报,实现断电闭锁等。同时,结合相应的数据分析软件,可以预测未来一段时间瓦斯浓度的变化,为实际瓦斯浓度控制提供一些参考措施。

3.2 控制明火

明火作为煤矿井下瓦斯爆炸的必备条件,要杜绝一切危险的明火,对所有可能产生明火的操作进行严格的限制和管理,如禁止在井下使用架线的电机车,将生产和挖掘的供电分开,采取双风机、双电源等措施,从各个方面杜绝明火的产生。

3.3 建立瓦斯爆炸的应对预案

在实际的煤矿生产中,虽然从各个方面预防瓦斯爆炸的发生,但还是有可能出现瓦斯爆炸,因此应该建立瓦斯爆炸事故发生后的预案,并进行相应的演练,贯彻煤矿瓦斯爆炸防救结合、预防为主的理念,结合煤矿自身的实际情况,认真制定一个瓦斯爆炸事故的应急预案,然后组织员工进行演习。让员工在演习中熟悉煤矿的情况,同时熟悉瓦斯爆炸发生后,如何进行应急的救援,掌握各种应急救援的技能,通过演习发现瓦斯爆炸防治中存在的不足,不断完善现有的瓦斯爆炸防治对策。

4 结语

煤矿瓦斯爆炸的防治是一个复杂的工作,要想最大程度上防止瓦斯爆炸的发生,必须从瓦斯浓度、氧气浓度、明火等三个方面出发,采取“先抽后采、监测监控、以风定产”的方针,将瓦斯爆炸的可能性降到最低,同时建立应急预案,避免出现安全事故后慌乱应付、盲目救援等情况,减少瓦斯爆炸带来的损失。

参考文献

[1] 李文民.预防煤矿瓦斯爆炸事故的措施[J].山西煤炭,2005,25(4).

煤矿井下安全预想篇(9)

1 一通三防的含义及技术应用

1.1 一通

一通是指矿井的通风,即矿井有完善的通风系统。矿井通风主要是供给井下足够的新鲜空气,能够冲淡并且排除有害气体和粉尘,为井下工作人员提供适宜的工作条件。

1.2 三防

1.2.1 防治煤尘

在煤矿的生产过程中,井下生产中采取一些必要的防护措施,如安装净化水幕、佩戴专业的防尘口罩、掘进工作面安设除尘风机、完善采掘机内外喷雾等方式及措施。井下防尘供水系统的完善以及防尘管路能够铺设到粉尘沉淀的各个地点,就会有效的降低煤尘爆炸,进而降低尘肺病的发生,从而创造安全舒适的工作环境。

1.2.2 防治瓦斯

瓦斯是矿井中主要由煤层气构成的以甲烷为主的有害气体,无色、无味、无臭,对空气的相对密度为0.55,难溶于水、无毒,浓度较高时会引起人窒息死亡。

在瓦斯的治理中,抽放瓦斯技术是最关键最重要的技术,同时也是治理瓦斯的最佳方法。瓦斯的预测技术主要用来预测矿井内瓦斯的数量,为矿井瓦斯的预防治理、设计通风以及安全生产提供帮助。在运用煤层开采前瓦斯涌出数量的预测标准的同时也完善了瓦斯地质图的编制、瓦斯含量测定、涌出量预测等方面的技术。防突技术,即对条件不同的各种开采煤层实施突出防护的技术,在这方面的发展国内的煤矿也基本可以满足生产需求。

1.2.3 防火

矿井火灾指的是发生在矿井井下各处的火灾以及发生在井口附近的地面火灾。井下各处的火灾包括井下巷道、硐室和采掘工作面等处的火灾。又因为井口附近的火灾可能影响矿井井下安全,所以也列为矿井火灾范围。

治理火灾主要从防范入手,本着“预防为主,消防并举”的原则。煤矿在生产过程中尽量使用不燃或耐燃的材料与制品及防止失控的高温热源,同时建立独立通风系统,而且设置地面消防水池和井下消防管路系统,井上、下设置消防材料库。合理地进行巷道布置,防止漏风,均压防灭火,预防性灌浆,阻化剂、凝胶,水玻璃,367防灭火材料,马丽散、罗克休,三相泡沫等。

2 煤矿“一通三防”安全管理工作内容

矿井“一通三防”安全管理工作内容:提高安全认识,在思想上去高度重视“一通三防”工作,把“一通三防”质量标准化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在矿井通风系统上确保万无一失,不断去完善矿井通风系统;加强管理人员、特殊工种人员和职工业务培训教育、安全思想,提高全体职工的综合素质和安全意识;建立并健全矿井通风质量管理体系,并不断挖掘其功能和作用,切实把通风相关设施落到实处;确保“一通三防”制度的落实,加大执法力度,提高标准化工作,以标准化为依托,不断去提升矿井通风的质量,为矿井的安全生产工作提供可靠的保证。

3 煤矿“一通三防”安全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煤矿通风系统不可靠、不完善,超能力生产,局部通风管理混乱

煤矿通风安全设施不能满足生产需求,有些矿井风门、密封、风桥等一些基础通风设施的质量差,不能满足矿井通风需求。为了获得更大经济效应有些矿井的采掘工作面风量供给不足,造成了工人们在微风或是无风状态下作业。还有一些矿井就没有形成完整的通风系统就进行采矿作业或是因为节约成本实行大串联通风,但如果安全技术措施不到位就会存在许多安全隐患。局部通风管理在一些小矿井中还是比较混乱,安设在主要进、回风联络巷中的风门往往存在“漏风大、不连锁、无反向风力、质量差”等问题。在井下风门处由于种种因素,往往两道风门一起打开,这就使得工作面风流短路,造成采掘工作面无风作业。

4 煤矿“一通三防”安全管理工作的优化建议

4.1 完善相关系统

4.1.1 煤矿通风措施

煤矿按照实际情况制定出科学的通风设计,强化对矿井内的通风管理,使矿井通风这个最核心的工作得到有效的开展。矿井通风要求要有稳定、可靠且抗灾变能力强的矿井的通风系统,这些都关乎着矿井安全的保障能力。在运用计算机优化过矿井通风系统的同时,能够动态地实时监测矿井通风的主要参数,并运用风门自动控制系统和遥控技术,来方便地通过远程控制对矿井通风情况进行管理。

4.1.2 煤矿工作面防尘措施

根据矿井的实际情况来开展防治粉尘的专项活动。主要对井下各地点的净化水幕及转载喷雾进行排查整改,保证各地点转载点喷雾和掘进工作面喷雾的正常使用,使工作区域粉尘含量降到最低。关于采煤工作面,要通过采煤机负压二次喷雾系统来进行,同时我们在液压支架与采煤机间安装尘源自动跟踪降尘喷雾系统。在掘进工作时必须使用湿式打眼才能够有效减少粉尘,在放炮时必须使用水炮泥,并在放炮前后及时进行洒水和喷雾等措施,由此来降低粉尘的产生。

4.1.3 煤矿瓦斯防治措施

在瓦斯防治方面我们首先对矿井瓦斯等级进行鉴定,根据鉴定结果采取针对性的防治瓦斯措施,在开采过程中采取预抽、边掘边抽以及采空区抽放等综合瓦斯治理措施,采取措施后对措施进行效果检验,确保抽采达标。其次对瓦斯的一些参数,比如瓦斯含量、瓦斯梯度、瓦斯涌出量、瓦斯压力、瓦斯放散初速度等参数要进行实时的测定分析,以保证地下矿井职工的安全。瓦斯管理可以采取对职工“一通三防”的安全培训、仪器仪表的标校、监控系统管理、瓦斯管理方面的操作规程和作业规程,严禁违章作业和违章指挥;及其他特殊工种的工作责任心和素质。

4.1.4 煤矿防火措施

矿井火灾主要分为分为外源火灾(外因火灾)和自燃火灾(内因火灾)。外源火灾一般采取直接灭火方法进行灭火,自燃火灾一般采取封闭、注浆等方法治理自燃火灾。在矿井的防火灭工作上,为实施以防止煤层自燃发火,对煤矿要安装火灾束管监测系统,要连续不断地将抽至井上的气相色谱仪进行精确分析。要做到人工检测和仪器监测上相辅相成,及时消除有火灾隐患的因素,一旦出现火灾也能及时地扑灭,避免火势的扩大和火灾的漫延。另外,喷洒阻化剂、预防性灌浆、注阻化凝胶、注三相泡沫、均压防灭火技术等防灭火措施要定期或不定期的进行维护和保养。合理科学地配置井上和地面消防器材,将井下各地点和井上各处消防器材配备整齐。要整齐摆放各类消防器材,并要布置专人定期检查消防器材,避免出现器材不能使用的问题。为了确保火灾事故的不发生,要采用煤层自然性能鉴定,制定避免煤层自然发火综合防灭火措施,并积极落实。

4.2 强化自身管理

作为煤炭安全生产的基础,煤矿企业应该将“一通三防”工作当做发展的重点来进行。并且在强化安全管理的同时,还要进一步的帮助管理人员提高自身的从业能力,不断的在安全管理上实施改革创新。另外还应该对员工进行定期的安全知识、技术培训,为职工的安全提供保障,只有这样企业才能持续发展。

4.3 完善管理机制

煤矿企业相关部门应该尽可能的完善“一通三防”工作方面的法律法规以及规章制度,保证在进行操作与检查是有法可依。此外,政府与相关的监督管理部门应该进一步加大对煤炭企业的监管力度,要建立起科学有效的管理机制,让安全管理工作有制可循。

5 结语

煤矿安全管理的重点永远是“一通三防”,每一个职工都要有戒骄戒躁、居安思危的观念。要保证“一通三防”安全工作的有效性,就要认真落实好相关预防措施,保证安全工作落实到实处。在引进新技术、新工艺的同时,要求工作人员工作时决不能松懈,提高警惕,要全过程、全方位地去抓好工作。只有“一通三防”安全工作做好了,煤矿企业才能进行安全生产,才能在工作中寻求“一通三防”的更加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为实现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实现煤矿安全高效生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贡献。

参考文献:

[1] 刘金枢,董辉.浅谈矿井“一通三防”技术管理.2006.

[2] 彭成金.浅谈白山市煤矿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2004.

煤矿井下安全预想篇(10)

中图分类号:TD7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3)15-0108-02

煤炭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能源支柱,随着我国矿井开采深度的延伸,采掘的难度越来越大,加剧了矿井水治理工作的艰巨性。

1 煤矿水害水源分析

根据矿井水的来源,矿井水分为地表水、岩溶水、裂隙水、含水层水、老空水等。各类水源会以各种形式对煤矿生产造成威胁:煤系地层含水层水,尤其是煤层以及煤层顶底板含水,在井巷开拓过程中以及井巷生产阶段,甚至是在开采结束之后,煤层及围岩含水层中的地下水,通过岩层裂隙或巷道进人矿井,造成矿井充水,从而影响矿井的生产和安全。在井巷施工的过程中,遇到老空积水、断层破碎带的裂隙、地表水、含水溶洞、孔洞连通含水层等水体,导致矿井充水,矿井安全及生产会受到严重影响。时常提到的老空水是指已废弃矿井的井巷和采空区形成的大量积水,它也是矿井水灾事故的主要原因。在采掘巷道或者是接触到这一层面时引起矿井充水,就会对矿井的安全生产造成较大的影响。地质勘探钻孔如果终孔时封闭不良甚至是没有封孔,可能穿越含水溶洞、含水层,一旦工作面或者是井巷揭穿钻孔,上覆水源就会导致矿井直接充水。另外,有些石灰石岩层易溶,会产生溶隙,进而产生溶道,甚至是溶洞,地下水很快会得以填充,矿井的生产和安全也会因井巷揭穿钻孔而受到影响。

2 煤矿防治水相关问题的分析

要搞好煤矿水害防治工作,需要对煤矿防治水有较为深刻的认识,这样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水害”与“水患”认识矿井防治水包括两个方面的内涵,即:“水害”防治和“水患”防治。“水害”是指矿井发生突水,可能导致淹井、威胁井下员工生命并造成国家财产损失的灾害;而“水患”表现形式为淋水、滴水、渗水,只会造成采掘作业环境的恶化和矿井排水费用的增加,但不会形成灾害。通过分析水害事故,不难发现主要是以下六个方面的问题:

(1)水文地质资料掌握不全。矿井的地质基础资料缺乏;所掌握资料与实际开采工作面有较大误差,煤矿水害不能科学防治;没有掌握井田内或井田边界老空积水第一手资料;井田水害情况没有足够的预判,更没有相应的预报工作;没有基本的矿井防治水技术人员或不够专业的

人员。

(2)对水害没有引起足够重视。煤矿企业防范意识较差,思想意识没跟上,责任不明确,制度也没落实到位,从而在专业人员、管理、机构、机制上环环脱节。即使出现了较为明显的透水征兆,仍然进行违规生产操作。从历年案例分析来看,老空透水事故大多数是已有明显的透水征兆,组织管理者并没及时将作业人员进行撤退,继续违规作业,最终导致透水事故的频发。

(3)探放水措施不到位。探放水措施必须要做到位,不进行彻底根治势必会出事故。另外,探水钻是不能用煤电钻来代替的,那样根本起不到探放水作用。探放水工作事先不做好,只求一味地掘进,水害事故最终会发生。

(4)破坏防隔水煤(岩)柱。随着开采技术的推进,防隔水煤(岩)柱虽然可以适当调整,但必须在相应措施的指导下进行,煤矿企业不能为了追求利益,甚至连防隔水煤(岩)柱都进行违法开采。在水体下、冲积层下进行开采时,不能随意提高开采的上限,事故的发生往往就是减小防隔水煤柱所致。

(5)煤矿防治水工程质量差。部分煤矿为了应付检查,建设不合格的防治水密闭设施,造成重大隐患。近几年已发生多起因密闭设施不合格导致的透水事故。

(6)无完备的应急预案。没有完备的水害应急预案,一旦事故发生后,必定会手忙脚乱、不知所措。即使有些煤矿制定了应急预案,但只是停留在纸面上,根本没有演练过,一旦事故出现,一样是束手无策。应急预案虽有,但内容不全,可操作性不强也是后患无穷。另外,预警机制不健全,预报强降雨位置的准确位置不明显,水利部门没有根据预报的降雨量适当腾出库容,致使暴雨突降时没有发挥应有的调洪作用。

3 煤矿企业矿井防治水的措施

通过以上水害事故特点和原因的分析,为了确保职工的人身安全和煤矿企业的安全正常生产,防治矿井水害需要做到以下七点:

(1)根据历年最高洪水水位,制定矿井井口标高及地面建筑物的标高,切实做好地表防治水工作。在矿井周围,修筑防洪沟堵截山洪。对矿区地表塌陷区要堵塞、填平、压实。煤矿如果处在地表河流、山洪等附近,井口及工业广场要开沟挖渠、修堤筑坝,防止地表水形成倒灌。漏水现象一旦出现在采空塌陷区、地表水体等部位,加固处理漏水的水体基底是第一要务。雨季的“三防”工作必须足够重视,否则亡羊补牢,为时已晚。

(2)提前做好矿井水文地质观测工作,掌握涌水通道。首先对地下水进行仔细分析,动态观测,建立整套动态观测系统,查清井巷主要补给水源、补给途径和方式。其次是搞好矿井水“防、截、疏、堵、排”等综合治理工作。防是要修建防隔水闸墙,并合理留设各类防隔水煤柱;截是要截流地表水。疏是疏水降压,探放老空水;堵是将存在突水威胁的含水层或导水通道进行注浆封堵;排是排水系统必须完备,适时将老空水利用水泵、排水管路等配套设施排放出去。

(3)防隔水煤(岩)柱要严格保护好,严禁违规采掘作业。根据水文地质、围岩性质、开采方法等综合因素确定防隔水煤(岩)柱的尺寸,杜绝违反矿井设计中所要求的规定。

(4)探放老空水工作必须高度重视。探水前,通过科学手段分析查明老空水的所在地、水压大小和积水总量;探放水时,受水害威胁区域的所有作业人员必须提前安全撤离;钻孔打中老空水体后进行探放水,全程监测放水过程,老空水直到放完才为安全。

(5)学会超前探水前进,必要时注浆封堵加固。加强超前治理底板承压水、断层水,巷道过导水断层、裂隙(带)等构造地带时,必须超前探水前进。含水丰富的情况下,应超前预注浆封堵加固。当井筒工程穿过强含水层时,一定要进行预注浆封堵加固。矿井一旦受底板承压水威胁,必须疏水降压,进行底板加固注浆,保证开采

安全。

(6)按照《煤矿防治水规定》,建立完善的井下排水系统。为确保矿井正常安全排水,需配备与矿井涌水量相匹配的设施,特殊情况下的排水也需要考虑充分。水文地质条件复杂或涌水量大的矿井,按规定应设置防水闸门等防水设施。

(7)教育培训、应急预案必不可少。管理者必须为全体井下作业人员进行安全意识培训教育,使其掌握应有的常识,一旦出现水患,能很好地应对。整合人力资源,做好水害应急预案,做到事先预演,事后能及时实施水害救援工作。在一个矿区配备必要的专业队伍和齐全的探放水设备,完善水害应急机制。

4 对发生水害事故时处理的建议

由于有时防治水工作的不到位或监管不力所造成水害事故时,我们面对事故问题必须做到以下四方面:

(1)对于事故的发生,首先必须全力抢救井下被困人员,尽最大力,以最快的救援速度、最有效的救援措施进行救援,全力组织营救。

(2)大部分事故都是由于各种主观原因引发的,主要是由于部分人员责任心不强、安全意识不高和煤矿企业部分领导监管不力造成的。因此,在水害事故发生后,对死难员工家属的赔偿应加大赔偿力度,让企业负责人时刻保持有安全第一的思想意识。

(3)有些煤矿水害事故是由于各种利益趋势而造成监管不力,安全措施不到位而引发的。面对水害事故的发生,司法部门应在第一时间介入,尽快查明相关责任人是不是有关,如果一经查实,应该从严从重处罚。

上一篇: 冶金科学技术 下一篇: 考古学的重要性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