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研究方法汇总十篇

时间:2023-11-24 10:59:41

案例研究方法

案例研究方法篇(1)

就我国行政法案例研究的学术贡献而言,大体上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一是发展了行政法的不成文法源。受成文法传统的影响,加之行政诉讼案件的相对稀少,我国主流行政法学研究长期忽略对判例素材的运用,表现出较为强烈的立法论研究偏好。围绕重大行政立法展开研究固然能够推动行政法律规范体系的形成,但无视判例也不可能真正理解现行法律。对于身处社会转型时期的当下中国而言,行政法的发展不仅需要立法机关通过创制法律加以推动,而且更需要司法机关通过个案累积加以完善。行政法案例研究方法的兴起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成文法“一统天下”的格局,使行政审判中的典型案例日益发挥着不成文法源的作用。

二是推动了行政法制的创新。法律规范易于变动是公认的行政法形式特征。为了缓解法律规范有限性与行政任务复杂性之间的矛盾,通过司法解释、发展行政法律规范便成为重要的路径。近年来,行政法学者通过对诸多典型行政案例的阅读整理,提炼出一系列富有价值的行政法规则,推动了中国行政法制的创新。例如,特别权力关系一直被视为行政法治的,但通过“田永诉北京科技大学拒绝颁发毕业证、学位证行政诉讼案”、“何小强诉华中科技大学履行法定职责纠纷案”等诸多高校被诉案件的审理,高等教育领域中最重要的一类关系已经被纳入现代行政法治的调整范围,“基础关系”与“管理关系”的区分、司法有限审查与尊重学术自由之间的拿捏都已通过案例的学术梳理得以确立。

三是提升了行政法学的回应性。我国目前的行政法学研究还表现出浓郁的概念法学气息,概念界定和特征描述充斥于主流行政法教科书即是明证。建立在概念演绎和逻辑推断基础上的行政法学对真实世界缺乏回应性,既无法解释更不能指导丰富的行政法制实践。深入研究中国当下发生的案例,能够在司法判决与理论研究之间形成紧密而有效的互动,通过规则提炼提升行政法学的回应性。例如,在行政不作为的判断基准上,人民法院并没有受制于现行行政不作为理论学说的束缚,而是基于实质主义立场创造性地演绎了“作为义务源自何处”、“有无现实作为可能”以及“究竟是否已经作为”的三重判断基准。尤其是通过个案特殊情境中危险预见可能性、避免损害发生可能性和公权发动期待可能性的权衡,初步构建了危险防止型行政不作为的分析框架,为行政法上行政不作为理论模型的重塑提供了弥足珍贵的本土司法经验。

毋庸讳言的是,国内行政法案例研究在取得重大学术贡献的同时,也同样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对这些局限性的反思不仅有助于案例研究自身的进一步发展,也能够促使人们思考整个行政法学研究方法的创新。仔细检视近年来行政法案例研究的相关成果,可以发现个中的局限集中体现在分析素材和分析方法两个方面。首先,就行政法案例分析素材的局限性而言,主要表现为如下两点:

一是重“判决案例”、轻“非判决案例”。判决案例虽然能够为研究主体提供基本的分析文本,但受制于当事人主张及相关法律争点的拘束,判决范围往往比较狭窄,甚至根本无法触及行政案件背后的政策争议和利益博弈。相比之下,那些没有进入司法审查程序仅存在于行政管理实践中的大量事例则更能充分展现事件背后的利益分布与政策抉择。例如,近年来各地在治理交通拥堵过程中所形成的“私车牌照拍卖”、“单双号限行”、“禁止电动自行车行驶”、“曝光酒驾”、“拍违有奖”、“公交特许经营”等举措都曾经引起过广泛的社会争议,显示出公共政策的制订者、实施者和承受者之间的分歧与交锋。这些鲜活的事例虽然没有进入司法审查程序,但同样是行政法学研究的重要素材。围绕各项公共政策正当性的讨论,能够促使行政法学者深入行政活动的过程,探究应当如何形成更富理性的行政政策。遗憾的是,当下的行政法案例研究表现出明显的判决案例偏好,围绕非判决案例展开的研究还相当匮乏。

二是重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各类“典型行政案件”、轻基层司法实践中发生的“新型行政案件”。最高人民法院通过各种渠道公布的行政案件虽然具有权威性、典型性等优点,但一般都经过了人为的加工剪裁,研究主体在很多时候实际上根本无法掌握案件的全貌,因而未必是最为理想的案例分析文本。同时,在所公布的很多类型行政案件中,原告一方都存在较高的胜诉率,与当下行政审判整体上难以有效保障公民权益的现状明显不符,进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这些案件的代表性。在我国,绝大多数行政案件都是由基层人民法院审理的,因而大量新类型行政案件也是最早进入基层人民法院的。受制于多种现实因素的影响,很多富有研究价值的新型行政案件都无法进入最高人民法院的视野。一般来说,这些新型行政案件在当时 、当地往往都有广泛的社会影响,有的还引起过媒体的强烈关注,因而案件的真实全貌更易掌握,是更为理想的判决案例素材。例如,近年来发生的“烟民被拘案”、“钓鱼执法案”都真切地反映出当下基层行政执法的现实生态,蕴涵着极为丰富的研究素材,遗憾的是,这些案例同样没有引发行政法学者的应有关注。

如果说案例分析素材的局限性遮蔽了研究者的视野的话,那么案例分析方法的局限性则直接影响到案例研究成果的学术质量。就目前行政法案例分析的方法而言,主要存在个案研究和群案研究两类方法。其中,前者是针对某一具体个案所展开的“解剖麻雀式”的分析;后者则是以某一具体领域(如工伤认定)、地区(如北京市)或问题(如违反法定程序)为中心,围绕一批案例所展开的“一网打尽式”的分析。个案研究的主体主要包括法官和学者。综观当下的行政法个案研究成果,法官的研究大多都是以请求权基础为核心的分析。这种分析方法往往站在法官的立场,强调当事人在个案中得以依照何种法律依据主张什么样的权利,或者哪些法律上的权利已受到行政机关的侵害,有什么样的救济渠道。一般来说,这类案例分析文章大多遵循“案件是否属于法院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当事人是否具有原告资格——被告的法律适用是否正确——法院的裁判是否妥当”的思路。这种源自民法的案例分析方法对于法律思维的训练以及行政诉讼法律规范的解释与适用,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现代行政活动过程蕴涵着广泛的裁量空间,每一项诉争行政处理决定作出的背后都存在复杂的利益博弈和政策考量,传统的请求权基础分析方法因议题局限和静态论断而无法适应现实的需要。相比之下,学者对个案的研究则超越了以请求权基础为核心的单一分析模式,往往具有更为广泛的议题预设,在对个案法官裁判思路的解析中融入了规范、学说等多类元素,呈现出一种穿行于“个案——规范——学说”之间的研究进路。有的研究者在个案分析中还运用了台湾地区学者叶俊荣教授所倡导的“三层次分析法”,通过“权利与救济”、“制度与程序”、“政策与策略”的三维分析,试图打通行政诉讼法、行政程序法和行政实体法之间的界限,实现行政法内部各组成部分的贯通。囿于裁判文书公开制度的缺位和指导性案例信息的片面,学者的个案分析总体上表现出过分解读个案裁判中法官只言片语的倾向。即便是对行政法案例“三层次分析法”的运用,也存在或牵强附会或去法化的症状,毕竟并非每个典型行政案例都具有回溯研究的价值,而且一旦回溯至具体的行政管制流程时,行政法学者的知识劣势便暴露出来,研究成果的不断去法化反过来又加剧了行政法学自身的危机。

案例研究方法篇(2)

案例研究方法作为一种以实际案例为基础,通过对已经发生的企业行为和企业结果进行剖析来总结企业管理经验和教训,以提高工商管理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决策能力的教学方法,在当前的工商管理学科教学领域有着广泛应用。然而事实上当前的企业所处的环境变动性非常大,尤其是企业的外部经营环境,更是与政治、经济、市场等多种变动因素有着密切联系,每个企业在每个阶段时期所应该采取的管理方法都各不相同。也正因为如此,有学者开始提出,以研究案例作为工商管理学科的教学方法并不科学,这容易使学生陷入思维误区,使其在未来的企业管理活动中照本宣科,给学生带来误导。那么案例研究方法能否被运用在工商管理学科教学中呢?以下本文就来探讨这一问题。

1.对案例研究方法的批判性分析

尽管案例研究方法已经在工商管理学科的研究和教学领域中应用了很长的时间,但对于案例研究方法的争议一直都未曾中断。并且随着现代企业经营环境变化速度的加快,对于案例研究方法的争议越来越激励,人们对其的批判言论也越来越多。具体来讲,反对将案例研究方法应用在工商管理学科研究领域的学者所持的观点主要是说案例研究方法存在着较多的主观性,缺乏科学性和可靠性。除此之外,大多数学者在批评案例研究方法的过程中,还认为案例研究方法在外部有效性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缺失,这也是案例研究方法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存在的主要缺点。它不宜于通过实证来对其进行研究,只能利用构筑理论以及归纳式的研究方法,对其工商管理理论进行相应的分析研究。

2.对案例研究方法的价值分析

尽管案例研究方法在运用上存在一定的缺陷,但是从客观的角度上来讲,其还是具有很大的应用价值的。笔者认为,能否在工商管理学科研究和教学领域将案例研究方法的价值发挥出来,主要在于运用的方法是否得当。为了能够使人们更好的认识案例研究方法的作用和价值,我们可以从其发展历程和其工商管理中所起到的作用进行分析。

2.1案例研究方法的发展历程

案例研究方法最早的代表就是教学案例学派和经济主义学派。早在20世纪初期,人们就将案例教育研究方法应用到了商业的教育过程当中,效的推动了案例教学理论的发展,并且在1921年科波兰德博士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案例管理教学文集,这也为案例教学研究方法的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但是,在以后的30年中,案例教学研究方法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普及,直到20世纪中期,在福特基金会的帮助下,案例研究方法才等到了一定的推广。而在我国案例研究方法主要是在政府部门的推动下,在高校中教学过程中的广泛的传播。而且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案例研究方法在我国也受到了人们的重视,并且开办了许多案例培训机构,来促进案例研究方法的发展。

2.2案例研究方法在工商管理发展中所做出的贡献

从工商管理发展史来看,当前存在的许多管理理论,并不全是通过相关管理思想推导出来的,其中存在的极大部分管理理论都是通过实践研究和案例分析总结而来的,因此案例研究方法在工商管理领域当中,有着十分突出的贡献。也如相关学者所说的,在工商管理领域中采用案例研究方法的人,绝对不是泛泛之辈,其中有绝大部分人是学界的权威人物。由于组织领域的比较研究方法的提出,人们对工商管理领域有着新的认识,而且通过对这种方法进行分析,人们认为在工商管理的过程中,要实现组织领域的比较研究方法就必须建立一个该框架系统,通过明确的表述,对组织之间的比较内容进行分析,从而得出适当的结论,为了企业的工商管理提供大量的信息依据和实践经验。

3.案例研究方法在工商管理领域的应用建议

由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案例研究方法并非是一无是处的,那种认为案例研究方法在工商管理学科研究领域是非主流研究方法的人只是从片面角度来看待案例研究方法,并没有站在发展的角度上剖析案例研究方法所发挥的具体作用。只有正确认识和定位案例研究方法,才能采取正确的案例研究方法来研究工商管理的相关课题。

目前我国的工商管理学科研究水平还相对较低,在某种程度上讲还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研究水平。究其原因,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因为我国所采取的研究方法不够合理全面。并且我国现有的工商管理经典案例非常少,即使有对企业管理进行调研的活动,也没有真正了解企业的管理状况和其中存在的问题,只是走马观花的粗略调研,缺乏真实的求证和调研。这就使得现有的工商管理研究案例所具备的学术价值并不高,这也是导致部分学者认为案例研究方法不适用于工商管理领域研究的重要原因。针对这些问题,笔者建议,在以后的案例研究方法应用中,应当大力提倡用国际化的视野、规范性的研究方法深入企业、脚踏实地、实事求是地研究。强调案例研究步骤的规范性,并严格地区分研究案例和教学案例、案例教学和案例研究的异同,不同于教学案例而撰写出的研究案例是开展案例研究的重要步骤;撰写研究案例时,忌讳用主观判断的、含糊的语言,强调通过调研访谈取得第一手资料的重要性。要注意案例细节,从细微之处往往可以观察到新事物,新事实。第一手资料如实验室观察的数据一样重要,它必须是真实、客观、可信赖,是研究性论文的立论依据。只有在优秀的研究案例基础上发现研究事实、提出研究结论,其研究成果本身才会有较高的可信度。

4.结语

总之,案例研究方法在工商管理学科研究领域仍然具有非常大的应用价值和意义,只要多采用具有较高学术研究价值的经典案例作为研究案例,并积极结合实际企业情况和经营环境对案例进行分析,就能够从案例研究方法中得出一些有用的结论和研究结果。为此我们应该树立一个客观端正的科研态度,正确运用案例研究方法,以此来提高我国的工商管理研究水平。 [科]

【参考文献】

案例研究方法篇(3)

以生活中实际发生的企业行为、以及结果为实际案例,然后总结出管理方面的经验和教训。这是案列研究方法的基础。用这种研究方法来提高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决策能力和实践能力,这种方法在目前的工商管理学科教学中,应用较为广泛[1]。但是实际情况却是企业生存的实际环境有着很强的变动性,而且政治、经济、以及市场等各方面因素都会影响到企业的外部运营环境。所以不同阶段的企业在管理手段上,应该是各不相同的。因此,一些学术界学者提出,案例研究法存在着不科学性的缺点,很容易导致学生陷入思想误区,并不适用于工商管理的教学。下面就从批判的角度,和价值角度进行分析。

一、批判性角度分析工商管理学科的案例研究方法

案例研究方法虽然已经在工商管理学科中应用了很长的时间,但是学术界人士对于案例研究方法却一直都存在争议。现如今企业环境的变化速度随着社会的进步也越来越快,关于案例研究方法的争议也越发的激烈,对案例研究方法在工商管理学科中应用的反对意见,也越来越多。这是由于案例研究方法存在着很大的主观性,缺少一定的科学性。而案例研究方法的最大缺点就是,在外部有效性上的缺失。同时,案例研究方法,只能利用理论结构和总结归纳的研究方法,对工商管理学科中的理论进行分析,而适合用真实的实际案例来进行研究。因此,人们对于案例研究方法在工商管理学科中的应用,持反对意见。

二、价值角度分析工商管理学科的案例研究方法

上文从批判的角度分析了案例研究方法的一些不足之处,但是案例研究方法依然有着很大的应用价值的。只要正确运用案例研究的方法,依然能够体现出案例研究方法在工商管理学科领域内的应用价值[2]。关于工商管理学科中案例研究方法的价值和贡献如下:就目前工商管理中管理的理论来说,大部分都是通过对典型案例进行分析研究总结,然后通过实践研究才得出的。所以,从这方面来说,案例研究方法对于工商管理领域来说,贡献是巨大的。多数学者也发表言论成,能够将案例研究方法在工商管理中加以运用的人,多数都是来自专业学术界的知名人士。外加比较研究方法的提出,让人们对于案例研究方法有了崭新的认识,并且清楚的意识到案例研究方法对于工商管理的重要意义。在案例研究法的影响下,人们认为工商管理的过程中,要以明确表述为前提,创建一个框架体系,对比较内容进行一个深入的分析和研究。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为工商管理提可靠的信息依据和管理实践上的经验。

三、工商管理学科中案例研究方法的优化措施

1.对环境背景进行细分

前文提到,如今企业环境的变化速度日益加快,案例研究方法也有着一定程度上的主观性。因此在案例研究方法中,运用真实案例进行研究也存在不稳定性。但是也不能就此否定案例研究方法。为了解决企业环境变化的问题,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师在使用案例研究方法进行教学时,对实际案例的环境背景进行细分,不同企业的内部和外部因素是各不相同的,这对案例研究的结果有着重要影响。需要细分的方面具体包括:发展时间、企业实力阶段、企业资源、基础设施的建设情况。企业的环境背景划分越详细,那么,通过实际案例研究而得出的结论,就更加可信。同时也能成功解决企业环境的变化,带给实际案例研究的困难。

2.学习国外先进的案例研究方法,建立规范的研究模式

采用国际化的视野,要善于引进国外先进的案例研究成果,并加以学习。另外要结合国内工商管理领域的实际情况,将国外先进的研究方法,融入到国内的工商管理研究领域中[3]。与此同时,可以将国外的实际案例进行分类,然后与国内情况相近案例进行对比,随后进行研究,分析。通过对比和研究的过程,来提升国内的案列研究水准。关于案例的研究模式,一定要规范化。具体的方法,可以依据不同种类,对工商管理的实际案例进行研究以后,归类总结。最后总结出不同类型案例中的通用元素。以此来建立一个规范的研究体系,防止研究主观化的误导。

3.同等性质的案例进行量化研究

案列研究方法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主观性,因此,为了尽可能的防止这种情况,或者其他的人为因素,影响到案例研究的结果。将同等性质的案例,以量化的手法进行处理,然后通过客观真实的数据对比,得出科学的研究结果。这是提升案例研究方法效果的措施之一。

四、总结

综上所述,虽然工商管理学科中案例研究方法存在着一定的缺陷。但不能坑否认的是,案例研究方法在工商管理学科的领域内,还是有着相当大的应用价值。另外,只要采取科学正确的优化措施:树立一个客观正确的研究态度;完善案例研究的方法;建立一个规范的研究模式等。依然可以促进工商管理学科的研究水平。

作者:王静静 单位:安徽广播电视大学滁州分校

参考文献:

案例研究方法篇(4)

一、案例教学方法的特点

案例教学方法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由于教学内容是生动、形象、直观、具体的实例,可以使学生置身于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因此可以有效避免传统教学方法所带来的抽象和枯燥,从而使抽象的法理变得形象,使枯燥的法律条文变得生动,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的调动起来。二是,可以发展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模拟真实问题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和提出问题,促使学生对教学案例进行思考、分析和研究,促使其思维的不断深化,进而探索所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的内在联系,得出结论并解决实际问题。三是,重视师生的双向交流,有助于教学相长,可以有效克服传统教学过程中是教师讲学生听的枯燥局面,同时也可以摆脱教学效果难以掌握的不利局面,可以有效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强化课堂教学效果,学生锻炼交流沟通能力和合作意识。同时也对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学能力、工作态度及教学责任心提出了比传统授课方法更高的要求,有利于提高教师素质,提高教学质量。

二、合适案例的选择

案例是案例教学的主要载体,也是案例教学有别于其它教学模式的关键所在,因此选择合适的教学案例,是案例式教学的第一步,案例选择是否恰当,直接关系到整个教学活动是否能够顺利进行,关系到教学培养目标能否实现,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好的案例意味着案例教学成功的一半,它不仅可以使课堂充满活力,而且可以让同学们记忆深刻。案例的选择首先要具有典型性和真实性,要贴近生活,使学生更好地融入案情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其次,选择的案例要有明确的教学目的,使学生通过讨论加深对课程中重点难点内容的理解。第三,必须根据时事的变化选择具有针对性和冲突性的案例。

三、案例导入教学的时机

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应将案例与理论知识讲授融合在一起。教师可以在讲授知识前先引入案例,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听课,自主寻求答案,可以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师也可以先讲授知识点后引入案例,让学生们分组讨论,互相辩论,加深学生对抽象化法律条文的理解。案例引入的方式可以通过发放事先准备好的文字材料,便于学生掌握案情;还可以通过多媒体的形式,其优点是图文并茂,形象直观。案例教学法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引入案例,着重引导学生们去分析,加强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让他们学会向周围事物质疑。在案例教学中教师要因材施教,注重与传统教学方法相结合,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精心组织课堂讨论环节

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不是很明显,教师的角色主要是信息的传递者,学生则处于信息接受者的位置,师生间的互动主要表现为老师通过观察学生的听课状态或是师生间的问答来实现,而在案例教学中,学生所传递的信息可能会多于老师,老师从以讲为主转变为以听为主,但这并不能否定老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1]课堂讨论是案例教学的关键环节,可将同学们分成几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讨论结束后,由各组选派代表发言,抓住问题关键进行辩论。教师要善于通过各种巧妙的提问,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将关键性发言引向深入,充分尊重学生的分析。同时教师事先要做好准备,防止讨论主题漫无目的地扩散,合理引导讨论主题,严格控制讨论时间,并且适时地给发言学生以充分的肯定和激励,有效地控制好讨论的主题和节奏。[2]教师在讲解、分析和归纳案例讨论意见时,要语言精炼、要点明晰、重点突出,并将案例分析与所涉及的理论知识融合起来,使学生能够通过案例分析掌握基本原理和概念,熟练运用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3]对学生的表现要给予积极评价,以激励他下次更好地参与讨论分析。

五、案例教学中的注意事项

在高职法律教学中,教师高度重视案例教学法,也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但实践中需注意以下问题,以纠正错误倾向,切实发挥案例教学法的优势。要合理分配和控制课堂时间,同时营造出一种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运用激励机制,对学生发言中的闪光点给予赞扬和肯定,对学生的言论误区则要及时加以纠正,但要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发言积极性。[4]善于分析和归纳学生的观点,抓住学生讨论的矛盾点,并结合教学内容启发学生的思考,最终引导学生围绕教学目标深入展开讨论。案例教学不是举例教学,不能将二者混为一谈,案例教学法与举例教学法都要通过事例来说明一定的法学理论或法律规定,但二者具有明显的不同,举例教学是教师在运用讲授法讲授法学理论时为方便学生理解而列举有关事例,属于教师的单方行为,学生很少参与讨论和互动,是课堂讲授的一种辅助方法,居于次要地位。案例教学法在高职法律教学中作用显著,但其不应成为法律教学中唯一的方法,不能忽视讲授法及其他教学方法。法律课程理论性较强,对于大量的法学理论和法律规定仅靠案例教学无法完成,需要通过任课教师深入浅出、恰如其分的讲解才能完成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1]许灵霞.案例教学在《计算机基础实训》课中的应用[J].科

技信息,2010,(35).

[2]吕保利.案例教学在课堂中的运用和探索[J].河南农业,

2010,(16).

案例研究方法篇(5)

一、经管类课程案例教学研究现状

案例教学是一种以教学案例为基础,以学生在课堂内外对真实事件和情境的分析、思辨为重点,以提升学生应用理论创新性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最早由哈佛法学院于1870年率先使用,接着哈佛医学院也开始引进使用案例教学。在哈佛法学院和医学院两大学院案例教学成功实践的鼓舞之下,哈佛商学院于1921年正式采用案例法教学,经过其完善推广,最终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作为现代社会科学中的重要学科,经管类学科的社会性的知识难以被结构化地表达出来,只能通过建构无限接近社会与企业真实管理情境的教学形式,引导学生进行知识与能力的自我建构,故案例教学在经管类课程中教学效果较好且应用极为广泛。因此,很多学者对经管类课程案例教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了研究和探索。研究了电大经济类课程案例编写、教学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他们认为根据学生类型的不同,案例教学应秉承因材施教的原则。分析了管理学科案例教学的准备与组织工作,认为需要在教学案例的选择、原创案例的开发、考核机制的优化、课堂教学的组织等方面下功夫。就案例教学在国际贸易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探讨了宏观经济学案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莫志宏和刘业进(2010)探讨了在经济学案例教学中运用类比推理的微妙之处,并指出教学过程中要警惕知识被异化成一种驯服和压制创造性思维的工具。王淑娟和马晓蕾(2014)通过剖析案例教学的全过程,建立学生知识与能力自我构建的模型,深入挖掘经管类研究生知识与能力建构的机理。对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毅伟商学院的案例教学进行分析后认为,我国的案例教学与国外的成熟经验相比还有差距,纠正和改善关键行为,有助于提高我国案例教学的实效。要形成中国经验尚需专业组织、大学、学者三方共同努力,高度互动,在案例研发、案例教学和案例研究方面做出贡献。以上文献虽然从各个具体学科的视角对经管类课程中的案例教学进行了分析,但是这些研究较少从较为宏观的视角对相关问题进行研究,换言之,他们较少考虑经管类课程存在的共性。经管类课程有两个共同特征。一方面,它们都是“舶来品”,里如管理学、经济学、货币银行学和财务管理等课程,其理论和知识体系基本上都是照搬国外的教材;另一方面,经管类课程具有较强的社会活动性,这些课程是对无数具体的实际经济管理活动规律的总结、提炼和抽象,因此它们始终和个人、企业和政府等市场经济主题的社会活动紧密相连。因此,在经管类课程共性的视角,对案例教学进行重新省视,可以得到一些更加具有一般性规律的观点,深化对经管类课程案例教学的认识。

二、经管类案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案例教学法特点主要体现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和配合,使学科理论与生活实际、实践更好地结合,使学生能在积极思考的前提下去探寻知识的道路。然而,在经管类课程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对这种教学方法的应用并不合适,导致教学效果不佳,造成这种现象的深层次原因如下:1.对案例教学的认识存在误区。1.1将案例教学等同于举例说明。这种理解把案例当作“例子”,认为案例教学就是教师举例说明某一个原理。事实上,案例教学时在教师的精心策划和引导下,把学生带入一个特定的场景,深入角色,分析案例。在分析过程中,深入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和理解,同时学生的实践能力可以得到加强。1.2案例教学占用课堂时间太长,效率不高。这种观点认为传统教学可以直接由教师引入教学的主题,而案例教学往往需要在课堂上花费很长的时间进行分析和讨论,最终可能得不到有效解决问题的方案,因此案例教学是低效的。然而,这种观点忽视了学生在案例教学之前对相关资料的大量查阅,在此过程中,学生学习了很多相关的知识,事实上比课堂教学效率更高。1.3案例教学的主观性太强。这种观点认为与考试相比,案例教学由于不能给出明确的答案,不能确定和评价出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因而案例教学的主观性太强。事实上,很多经管类课程的实践性很强,在很多问题上并没有所谓的标准答案。案例教学通过开放式的课堂讨论,更能展现出学生智力技能的发展和应用知识的能力,更能考察出学生运用课本上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应试教育制度对案例教学的展开有不利影响。由于我国经管类课程教学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因此很多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习惯采用相对稳定不变的、具有统一标准的教材;教师进行“满堂灌”甚至“填鸦式”的课堂讲授,而学生采取全盘接受甚至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课程结束时以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生学习效果的惟一考核方法。在这种以应试教育为目的的教学模式中,案例教学难以得到较好地展开,很多时候也只是把它作为传统教学模式的补充和点缀而已。在目前大多数高校的经济学教学中,案例教学并没有真正凸显出应有的地位,通常处于一种仅仅对传统的理论教学方式进行补充的可有可无的尴尬境地。3.教师经验不足导致案例教学效果不理想。案例教学不仅对教师理论知识水准的要求较高,同时还需要教师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以及及时应付特殊情况的能力。研究生扩招后,大量的年轻博士进入了我国的高等教育系统,这些年轻教师虽然有较强的理论功底,但是缺乏社会实践经验。在进行案例教学时,社会实践经验的不足导致教师对案例缺乏较为深刻的理解,其结果是案例内容空洞乏味,难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4.案例教学缺乏针对性。虽然案例教学应用较多,但很多教师在讲授同一个知识点的时候,运用的都是同样的案例,缺乏针对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对学生类型缺乏针对性。不同类型的学生具有不同的教育背景和社会实践经历,因此不同学生对教学效果的诉求也不同。例如,科学硕士可能希望通过案例教学强化对知识点的理解,而专业硕士更希望通过案例教学提高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对课程性质缺乏针对性。例如,在《微观经济学》课程中,初级课程强调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而高级课程强调理论和研究,此时,同样的知识点使用同样的案例教学就不合适了。

三、经管类课程中案例教学的优化建议

在工商管理领域,案例教学法也许是最有效的教学方法;在经济学理论教学中,案例教学法也是很有用的,它有助于改变目前理论教学中重名词概念,轻生活事实的现象,有助于解决所谓“黑板经济学”和高分低能的问题。因此,只要对案例教学有正确的认识和合理的运用,就能获得很好的教学效果。针对现有经管类案例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提出以下优化建议:1.案例的选取应具有合理性。案例研究方法的著名学者认为,就教学目的而言的案例研究不需要完整或准确地反映实际事件,其目的是为学生的讨论与争论建立一个框架,衡量编写一个教学性案例的标准不同于研究性案例。例如著名的“囚徒困境”就是学者们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博弈论而杜撰出的一个案例。因此,选择合理的案例,使其与所讲授的知识点相契合,是成功的案例教学所需的首要条件。2.案例教学应因材施教。案例教学应针对不同学生进行因材施教。由于不同学生具有不同的职业背景或者教育背景,因此相关案例教学应有所区别。例如,大学新生可能更加注重案例的新颖性和趣味性,以便于理解,而MBA学生可能更加注重案例的实践性和科学性,以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外,受到传统思维或者认知惯性的影响,部分无职业背景或者缺乏职业背景学生希望得到相对可靠答案,这类需求应该得到重视。在案例教学中可以针对案例拟定相对合理的政策建议方案,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学生基于传统习惯而产生的对“标准答案”的诉求。3.案例应注重本土化。由于绝大多数经管类课程都是“舶来品”,因此很多耳熟能详的案例都是西方经济生活中的例子。由于文化背景和社会现实的不同,很多案例可能并不符合我们的实际生活,导致学生出现理解上的偏差,因此我们应该注重案例教学的“本土化”。“本地化”案例是指在学生生活与学习所在地的那部分企业案例,是一种更有区域性的“本土化”案例。由于便利的地缘和人缘关系,学生、教师均比较熟悉本地企业,也容易获得本地企业最新和最具体的案例资料,甚至能够得到本地企业的支持。这就极大地增强了案例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激发了学生对案例学习的兴趣,也提高了参与程度,从而提高案例教学的效果。4.案例教学要具有针对性。针对不同课程的不同特点,案例教学应具有相应的针对性。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上,例如市场营销和会计学,相关案例就必须注重应用型和实践性,以提高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实际操作能力;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上,例如,例如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相关案例就必须主要趣味性和理论性,以引起学生的兴趣,有助于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5.注重案例教学的创新。随着科技不断进步和社会不断发展,各种新的技术不断涌现,各种新的社会现象不断出现,这就要求我们的案例教学应该与时俱进,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近年来出现的较为新颖的案例教学方式有以下几种:5.1基于云平台的网络案例教学模式。提出要更好地利用网络平台提高案例教学质量,应联合高校、企业、行业协会等组织,通过搭建产学研联盟的基于web2.0的云服务共享平台,成立案例教学联合推进组织,以“统一规范、分工协作、校企共建、资源共享”为指导思想,构建教学案例开放、共赢、协同的创新生态圈。5.2互动式案例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是在课堂设计基础上的全过程互动,不是局限于单一课堂教学环节,而是贯穿于课前、课堂和课后三个教学环节。重点突出了全过程的互动和教学环节的衔接和配合,把案例教学与学生课前预习,教师课堂精讲与课堂讨论,案例解析、点评与成绩考核等教学环节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由此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5.3即时型案例教学模式。该案例教学模式就是将即时性案例发生地的负责人以特邀嘉宾身份请进课堂,并参与课堂教学的一种教学模式。该模式可以有效地解决案例的时效性问题,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加学生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作者:方中秀 董亮 单位:1.华中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 2.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商学院

参考文献:

[1]郭文臣,2010,即时型案例教学模式探析,《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第7期55-58页.

[2]胡桃、庄性华、吕廷杰,2014,基于云平台的网络案例教学模式研究,《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5期105-109页.

[3]李兴旺,2011,“本地化”案例教学的探索:实践与认识——以工商管理类专业的“本地化”案例教学为例,《中国大学教育》第5期59-61页.

[4]刘刚,2010,管理学科案例教学的准备与组织工作,《中国高教研究》第5期86-88页.

[5]刘同芗、郭健美,2007,互动式案例教学的探索与实践,《中国成人教育》第9期135-136页.

[6]王兵,2012,论经济管理类课程的两个特点及其教学思维,《科教文汇》第35期45-46页.

[7]王兆华、赖勤、傅智园,2010,国际贸易案例教学设计与应用,《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年增刊》第152-154页.

[8]谢琦,2010,宏观经济学案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第6期107-110页.

[9]张东娇,2016,比较视野中的中国“案例教学”——基于毅伟商学院案例教学经验的分析,《比较教育研究》第11期71-78页.

[10]光,1997,中国制度变迁的案例研究,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案例研究方法篇(6)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11―138-02

课程学习的最终目标旨在帮助学生学会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进行决策、采取行动。管理教育发展的历史表明,案例教学法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卓有成效的手段。案例教学的难点是如何开发优质案例,案例的质量直接决定了案例教学的效果。

从国内实践来看,由于条件、资金、环境等因素限制,教师开发教学案例的积极性并不高。尽管引入了很多哈佛案例、毅伟案例等,但是由于中西方文化环境、话语系统以及思维方式等迥异,并不适合我国的案例教学。尤其对于干部培训教学,国内编辑出版的案例教材也越来越多,但这些案例教材从事件的发生到案例素材的采集与编写,再到案例教材的编辑与出版,都有明显的时间差(一般要2―3年),运用到课堂教学的时候在时效性与鲜活性方面略显不足。

从当前研究来看,国内现有研究多集中于对案例教学特点和优势的阐释,对实施案例教学方法及手段的介绍,在教学案例开发方法研究方面,尚未形成一套系统的可操作的方法体系。国内外的实践表明,如果没有一套规范的开发方法做指导,案例教学的优势无法得以持续发挥,教学案例开发很可能陷入瘫痪,耗资耗力耗时,但却收效甚微。基于此,借鉴国内外教学案例开发经验,设计一套具有可操作性的、干部培训教学案例开发方法体系,对提升在干部培训中案例教学的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优质教学案例开发的一般过程

在干部培训中,优质教学案例是关于某个组织/事件的生动故事,告诉学员人物/组织所面临的困难和复杂局面,所提供的案例材料能够帮助学员很好地理解事件发生发展的全过程。通过教师的分析与设计,在整个案例教学过程中能够拉近理论与现实的距离,把他人的经验内化为学员自己的心得,成为未来处理类似问题的潜在能力。

优质教学案例都是建立在系统开发基础上的,一般包括三个阶段:教学案例的选题与开发筹备、调研与访谈、教学案例的编写与审核,具体如图1所示。

二、优质教学案例开发的方法

(一)案例选题与开发

1.教学案例的来源

获得教学案例的来源是第一步。教学案例可以是教师通过观察,从积累的素材中挑选感兴趣的组织/事件,也可以来源于教师所熟识的管理者的工作实际,是其现实工作中急需的又不容易解决的棘手问题,还可以从组织获得。教学案例的选取应遵循典型性和普适性的原则。

2.确定项目资金来源

案例开发涉及差旅费、材料费、劳务费等,在干部培训教学中,教师开发教学案例积极性不高的重要原因就是没有资金来源。因此,在开发之初,就需要确认该项目的资金配备情况。例如,组织是否提供资金支持,所在学院会提供哪些支持等。

3.团队的组建

在干部培训教学中,当确认获得案例项目后,需要确定开发团队,案例开发小组一般包括指导教师、研究助手。指导教师全面掌控案例开发的质量。研究助手进行相关素材的搜集和评价,并与指导教师商讨案例的主题、用途及定位,初步拟订开发方案。

4.初次接洽

确定目标组织后,需要与目标组织沟通进而达成共识。组织接受调研后,需要确定对方的联络人,提出案例写作需要的帮助以及组织可以提供哪些层次、哪些级别、哪些深度的帮助。

(二)调研访谈

1.识别受访对象

在干部培训教学中,要通过案例的主题来确定受访对象。通常有两种方式:一是请组织提供接受访谈的人员名单;二是根据组织联络人的介绍来识别正式访谈的对象。从而剔除对案例主题不知情、不相关的领导。之后根据素材搜集和案例的主题撰写访谈提纲。

2.访谈与观察

访谈是在干部培训教学中,对案例开发的核心工作。在访谈过程中,要注意倾听和引导,对一些敏感的问题可以采用旁敲侧击的提问,对一些可能涉及隐私的问题可以委婉地问。受访对象可能会出现回答不明确的情况,这时可以采取追问和反问的方法进行深入了解,也可以通过对不同受访对象回答的信息进行交叉印证来获得准确信息。

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对目标组织进行实地考察,了解组织真实的客观资料,而且实地调查亦有可能补充访谈提纲中未涉及的问题。同时,为保证案例的真实性和后期案例撰写的方便,在获得目标组织允许的情况下,访谈时应尽量做到录音录像。

(三)案例编写与审核阶段

1.案例编写

案例的编写包括两部分,即案例文本和教学使用说明。

在编写阶段,教师需要将访谈获取的信息、组织提供的资料以及自己搜集的素材等零散的信息归类到一起,并进行初步的甄选和整合,形成写作意向。之后,针对获得的资料与素材,由教师与指导专家共同商讨如何撰写该篇教学案例,并形成初步的案例写作大纲和框架。在这个过程中,编写者极易淹没在大量的资料、数据和访谈记录当中。因此,需要对所掌握的资料整理归纳,甄选可能会用到的资料并进行初步的加工。

2.提交审核

案例中所涉及的数据应做适当的掩饰处理。案例正文完成后,需提交给被开发组织审核,并询问对方案例中是否存在情节表述不当或数据不实的地方,同时与对方签订“教学案例授权书”,以避免日后可能出现的授权及争议等问题。

3.反馈与修改

教学案例开发最终要应用于课堂,进行实践检验的。教学案例要紧跟形势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虽然案例中蕴含的原理可能会永远使用,但案例的内容会过时。因此,教师一方面需要根据课堂反馈进行修订,另一方面还要定期对案例做更新、维护及修改,以不断满足教学的需要及需求。

案例研究方法篇(7)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Financial Management Case Teaching Methods Study

WU Jintian, SU Ning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3)

Abstract In this paper, on the basis of the necessity of the case teaching on financial management, summarizes the current financial management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application of case method teaching the deficiencies and defects, according to these deficiencies proposed countermeasures.

Key words financial management; case teaching methods; higher education

0 引言

案例教学是一种通过模拟或者重现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场景,让学生把自己纳入案例场景中,通过讨论分析案例,并撰写案例分析报告,最后由教师来进行归纳总结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是美国哈佛大学学者C.C.Langdel于1870年提出来的,它是一种开放式和互动式的新型教学方式,现已被理论和实践证明是一种很有成效的教学方法,并在我国教育界越来越受重视。

财务管理学作为一门极具应用和操作性的管理学科,而目前我国高校对财务管理的教学仍然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学生也仅仅是了解知识点,对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情况缺乏感性认识,综合应用能力比较差。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在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法不仅能将看似复杂的财务管理问题进行精简化和可理解化,还能增强学生的参与度,让学生不仅体验到实际财务管理所处环境的不确定性,同时还能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进行案例分析,提高其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之,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尽管案例教学不可能完全取代财务管理教学中传统的授课方式,但它作为会计专业课教学改革的趋势已不可阻挡。①但是,目前在高等院校财务管理教学中,由于专业课时有限、本科学生知识储备、教师精力和能力不足,高校财务管理教学中对案例教学仍然应用得比较少。

因此,本文通过分析目前案例教学的必要性和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建议和对策,最后用实例说明如何在财务管理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方法。

1 案例教学在财务管理学教学的必要性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就案例研究、研讨会、课堂授课等九种管理类学科的教学法进行调查和评价,调查结果显示,案例教学法在分析能力培养上位居第一位,在知识传授、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程度、知识保留的持久性方面位居第二位。②这说明案例教学法在管理类学科教学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而在20世纪80年代,案例教学法开始引入我国,并在财务管理的教学中得到一定程度的应用。财务管理学课程主要是以资本市场为核心进行辐射,研究如何通过计划、决策、控制、考核和监督等管理活动对资金运动进行管理,以提高资金效益的一门管理学科。财务管理学实际上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管理学科,其涉及到企业多样化的理财活动和复杂的财务关系,这必然带来教学方法的复杂化,教师如果单纯通过传统教学方法向学生讲解这些深奥和复杂的内容,会使学生觉得理论比较空洞和抽象,难以深入理解企业财务管理的复杂性,而用案例教学方法,将学生带入到实际场景中,通过合作探讨,不仅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同时将理论知识更好地应用到实践中,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和专业判断力,倡导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2 财务管理案例教学的现状

虽然案例教学法在财务管理教学中有着一定的必要性,并且也已被越来越多的高校接受和应用,但是财务管理学在应用案例教学法的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2.1 案例选取方面存在的问题

案例是案例教学法的核心,案例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案例教学的效率和效果。Paul R. Lawrence③曾说“通过提供好的案例,学生和教师可以研究某些现实问题,讨论实际生活中必须面对的棘手问题。”而我国高校财务管理教学选取案例方面存在案例选择不当、案例覆盖范围小等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有些教师在选择案例时,没有认真进行分析案例是否与所讲的教学内容具有关联度,而是随意将与财务管理有关的案例拿来给学生学习使用。这样使得学生不仅没有深切理解案例的精华,反而增加了学生理解的难度。(2)一些教师认为,在讲授某一个抽象的财务原理时列举几个相关例子来形象说明相关原理,这就是案例教学,存在对案例教学实质性的认识。(3)目前我国对财务管理相关案例开发不足,教师在选择案例时不得不选用国外的案例,而我国的资本市场是有特殊性,国外企业的相关案例与我国实际情况不相符,这样就可能使得案例教学内容与我国现实脱节。如果教师没有意识到这点,提醒学生,就使得学生理解相关知识产生偏差。

2.2 案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案例教学中经常出现的问题就是缺乏师生的互动,而由于没有深切理解案例教学的实质,有些教师在案例教学时,采取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他们对案例进行全方面阐述,只在最后才提出一些问题要求学生思考。一方面,这种方式导致学生仅通过老师讲解来了解案例,因此没有对案例形成综合性的认识,对问题的思考与分析也就不深刻,最后影响了案例教学的效果;另一方面这种教师主导的案例教学,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养成了惰性和依赖性,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案例教学仅仅流于形式。④

在案例教学中,除了缺乏师生活动外,还存在由于教学课时的限制,教师在案例教学时安排时间不恰当。现在有些高校财务管理学的课时为48学时或者64学时,这些学时远远不够用来深入讲解财务管理学的全部内容,因此案例教学所占据的时间更短了,这样就不利于教师完整的开展案例教学,经常只能发放案例,让学生利用课下时间进行学习,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案例教学的效果。

3 财务管理案例教学的组织对策

3.1 案例讨论前的准备

传统教学方法的优势在于对理论知识进行系统而全面的传授,而案例教学的优势在于对知识的运用,和对实际问题分析理解判断。因此在进行案例教学前,特别是针对本科生时,教师要加强对理论基础知识的系统教授,让学生对相关财务管理的基础理论知识有一定的掌握,为案例教学奠定基础。

3.2 选择合适的教学案例

目前有关财务管理的经典案例大多是国外的,而我国资本市场和经济环境与国外有很大的差别,即使是在相同的基础理论的指导下,国内企业的财务决策方式和思路也会与国外企业存在差异。因此在选用案例时,可根据教学的具体情况,适当选择国内企业的相关案例,这样能使学生更好地运用财务管理的相关理论基础知识为我国企业实际财务情况提供相关解决对策。

另外,有些案例,即便是经典案例,也会与讲授的具体财务管理理论出现不相匹配的地方,因此教师在选择案例时,需要进行适当修改,甚至必要时可以自行编制相关案例,以便更好完成案例教学。

财务管理课程涉及的知识点众多,教师在选择案例时,应当选择那些能将一些知识点串起来的案例,也就是说应当选择一些综合性案例,这样不仅节约了教学时间,同时还增强了案例教学的效果。

3.3 组织好案例教学过程

要想案例教学达到其应有的效果,必须要有良好的教学组织。

在案例分析与讨论阶段,⑤在良好的自主讨论环境下,教师要适当引导学生,让学生始终围绕教学中心讨论案例而不产生偏离现象;另外教师为避免学生的依赖性而不要直接表露自己的观点;同时不要立即纠正学生的错误之处,而通过针对性地提出问题,让学生在讨论争论中自觉地加以修正。

在案例总结阶段中,教师应当针对学生在讨论中提出的分析问题的方法和思路解决问题的途径及提出的一些独特的见解加以肯定,这样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励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另外,还应当指出讨论中存在的缺点与不足,利于学生进一步改正。

在案例分析最后,有必要时还可以要求学生总结案例分析思路并撰写报告,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有关财务管理知识的理解。

3.4 正确定位教师和学生的角色

在案例教学中,教师和学生要正确看待自身的角色。

对于教师来说,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对财务管理基础理论知识的讲解,并对其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进行重点分析和解释,并根据讲授的内容和相关知识点选择合适的案例或者自行设计教学案例。⑥

另外可以根据需要在实施案例教学的前一周左右时间将相关的财务管理案例教学材料发给学生,要求学生复习相关知识点,熟悉案例,查阅资料等,为课堂案例讨论做好充足的准备。

在案例教学的课堂上,教师的角色是引导者而不是案例分析者,应当去引导学生如何进行分析,以发散学生的思维,最后针对学生的讨论和分析成果展示来做相应的、恰当的点评和总结,指出学生分析结论中的正确之处和不足。

而对于学生来说,学生在财务管理的案例教学中,主要角色是参与者和分析讨论者。学生不能有依赖性,要从传统教师授课的学习模式中转换思维,通过自身对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和运用,集中精力来分析案例,参与案例的讨论,提出自己的见解,并根据教师的总结点评来完善自己的分析和报告。

注释

① 刘婷.案例教学及其在会计专业课程中的运用策略[D].湖南师范大学,2007:8-20.

② 李春玲朱清香.财务管理案例教学研究[J].教学研究,2005.28(3):250-253.

③ Paul R. Lawrence, The Preparation of case Material, in Andrews, K.R .(ED.)The Case Method of Teaching Human Relations and Administration,1953:223.

案例研究方法篇(8)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0)04―0020―04

在教育科学研究的历史上,量化研究是一种常用的研究范式。《国际教育百科全书》主编Husen[1]的理解是:量化研究是模仿自然科学,强调适合于用数学工具来分析的观察(经验的、可量化的观察),研究的任务在于确定因果关系,并做出解释。在此理解的基础上,本文将对量化研究的基本理论、方法与应用案例进行较为详细的介绍。

一 量化研究的理论简介

1 量化研究的概念与内涵

量化研究是一种对事物可以量化的部分进行测量和分析,以检验研究者关于该事物的某些理论假设的研究方法[2]。量化研究有一套完备的操作技术,包括抽样方法(如随机抽样、分层抽样、系统抽样、整群抽样)、资料收集方法(如问卷法、实验法)、数据统计方法(如描述性统计、推论性统计)等。量化研究正是通过这种测量、计算和分析,以求达到对事物“本质”的把握。由此可知,量化研究即是引用一定的数学方法,通过变换来判断研究对象诸因素的关联,最后用数值来表示分析研究的结果。

教育中的量化研究方法包含以下三层涵义:首先,研究对象的可统计性。由于量化研究是借助于数学的研究方法,因此研究对象必须先转化为可以运算的数据以便以进一步的分析;其次,操作程序的固定化,量化研究的每一种具体方法都有它固定的具体操作程序。如数学建模法,要求在统计和测量的基础上建立主因素变化的数学模型,然后通过数学模型的运作把现实事物的变化反映出来;再次,研究结果的客观性强调从经验事实出发,对研究对象进行变量分析,通过变量分析获得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依靠事实证实研究结果[3]。

需要指出的是,量化研究并不排斥定性研究,定量研究只有建立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之上才有意义。正如叶澜教授[4]所说,当教育研究尚未在定性的水平上达到清晰、具体、准确地揭示事物及其相互关系、作用演变轨迹,尚未认识研究对象的性质、数量指标、形态之间的对应关系时,它很难合理选择定量研究的工具和使定量研究起到抽象、准确认识研究对象、深化定性研究的作用。

2 量化研究的现状与趋势

从20世纪初开始,量化方法被应用于教育领域,经过80多年的发展,各种量化方法与技术不断充实与完善,应用范围也更加广泛。目前所使用的经典统计方法可以概括为描述性统计与推论性统计。描述性统计主要用于简缩数据和描述数据,如计算平均值、标准差、相关系数、制作次数分布表、画直方图等;推论性统计则是通过样本所提供的信息,对总体的某些特征进行推断、估计和预测,以揭示事物的内在规律,如计算平均数差异的T检验、F检验,类别数据差异的χ2检验,因变量与自变量之间关系的线性回归等均属此类分析方法。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与应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迅速崛起,并在教育科研领域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每个事物现象都表现为多个方面,需要有多个指标来描述、刻画事物的质和量,这些构成指标体系的多个指标各有侧重地解释着同一个事物的质,必然存在着多重共线性,为了将这些指标反映的内容综合起来,寻找一个简单综合指标,可以借助多元统计分析,在尽量减少损失信息的情况下,通过变换和构造模型,剔除指标间相互制约的成分,使复杂数据简单化。例如,因子分析、结构方程模型等多元统计分析手段就是这一类方法。

另外,由于统计分析理论和方法的发展与推广,测量方法也有了质的飞跃,经典测量理论在教育和心理领域的应用逐渐让位于项目反应理论(IRT),美国和欧洲的著名教育测量机构均把IRT应用于设计、建构测试题库以及其他的测量发展过程。

二 量化研究的基本方法

量化研究包括若干密切联系的操作步骤,每一步骤各有其不同的任务。实现量化研究的基本方法,就是按照量化研究的操作步骤开展研究过程,并以审慎的态度对待研究过程中的每一环节。

1 研究目标的制定

研究目标是指研究者从事某项研究之前,必须确定下来所要达到的境地、要实现的愿望和将得到的结果[5]。教育科学量化研究旨在通过假设、实验验证、统计分析,从所研究的样本中概括出一般特征和普遍规律,从而对教育现象进行预测[6]。

那么,如何确定某一具体的研究目标呢?这就需要了解制定研究目标的依据,即确定研究目标的原因和理由。制定研究目标的依据有:(1)依据于研究假设;(2)依据于研究问题的困难程度;(3)依据于研究条件和环境。只有将这三方面依据综合考虑,统筹兼顾,才能制定出一项合适的研究目标。

2 研究对象的选取

研究对象就是被研究的单位或个人,它的选取是量化研究过程中一个重要环节,研究对象选取的基本原则是能够代表总体。研究对象的选取一般包括以下三个步骤:(1)明确规定总体;(2)选定抽样方法;(3)确定被试数量。

3 研究变量的分析

变量是指与研究问题有关而且是可以操作或测评的可变因素或条件,在教育科学的量化研究中被广泛应用的变量有自变量和因变量。具体来说,自变量是在实验中由研究者操纵的、对被试的反应产生影响的变量;因变量也叫反应变量,它是由自变量而引起的被试的某种特定反应,因变量具有可变性、外依性和可测评性的特征。另外,在量化研究中还可能涉及到其他的一些变量,如有机变量、中间变量和控制变量等。

4 测量工具的开发

测量工具的形式多种多样,其中,问卷是教育研究中使用最多的测量工具,在量化研究中经常使用的问卷就是李克特量表。该类型量表是由一组与主题相关的问题或陈述组成,用来表明被调查者对某一事物的态度、看法、评价或意向。实际应用中通常采用五级量表形式,即对量表中每一题目均给出表示态度积极程度等级的五种备选评语答案(如“很不同意”、“不同意”、“说不准”、“同意”、“非常同意”等),并用1-5分别为五种答案计分。将一份量表中各题得分累加后即可得出总分,它反映了被调查者对某事物或主题的综合态度。一个良好的测量工具可以用信度和效度来衡量。

5 实验过程的设计

实验设计表现了验证实验假设的具体行为,体现出对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研究过程的整体设想与综合处理。其具体过程就是研究者对自己该如何选择研究对象,如何组织实验,如何操纵实验变量,控制无关变量,测定因变量,如何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以及对实验的具体实施步骤等一系列至关重要的问题都进行具体思考,并在通盘筹划之后做出恰当安排的过程。

6 实验数据的处理

数据也称观测值,是实验、测量、观察、调查等的结果,常以数量的形式给出。数据分析的目的是把隐没在一大批看来杂乱无章的数据中的信息集中、萃取和提炼出来,以找出所研究对象的内在规律。本文将主要介绍用于教育科学研究的几种推论统计,这也是教育统计学中较为重要、应用较多的内容。

(1)T检验:用于小样本时,两个平均值差异程度的检验方法。它利用T分布理论来推断差异发生的概率,从而判定两个平均数的差异是否显著。

(2)方差分析(ANOVA):其主要功能在于分析实验数据中不同来源的变异对总变异的贡献大小,从而确定实验中的自变量是否对因变量有影响。方差分析主要处理多于两个以上的平均数之间的差异检验问题。

(3)χ2检验:χ2检验适合于类别数据的统计分析,它能处理一项或多项分类的实际观察频数与理论频数分布是否一致,或有无显著差异的问题。其统计原理,是比较观察值与理论值的差别,如果两者的差异越小,检验的结果则不易达到显著性水平;两者的差异越大,检验的结果则可能达到显著性水平。

(4)线性回归:通过大量的观测数据,发现变量之间存在的统计规律,并用一定的数学模型表示出来,这种用一定模型来表述变量相关关系的方法就称为回归分析。如果两个变量之间存在着线性关系,则两变量间的关系就可以拟合成简单线性回归方程。

7 研究结论的获得

研究结论主要是对实验中观察、记录和测定的结果(各种数据、现象和事实)作出理论的分析和解释,从广度和深度两个方面来丰富和提高对实验结果的认识。阐述研究结论时,一方面要根据实验所取得的结果指出实验的研究假设是否成立,同时,还应当就实验中出现的某些特殊现象,提出自己的见解。

三 量化研究的案例分析

案例名称:网络教学中基于Kolb学习风格模型的实证研究[7]。

1 研究目标

本案例所探讨的是以经验学习理论为基础的Kolb学习风格模型在网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者选择了与Kolb学习风格量表相关的在线学习行为作为测试的变量,目的在于发现Kolb学习风格、在线学习行为和学习结果之间是否存在一定的关联,以期为网络教学的优化提供一定的参考和依据。

2 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实验中的被试来自于山东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本科三年级的学生。开始时,有104名学生接受了Kolb学习风格量表的测试,作者从中选取了学习风格特征比较显著的40名学生作为实验中的被试。其中,每种学习风格类型包含10名被试。

实验中的被试都掌握了基础的计算机文化知识,例如,互联网的应用、通讯软件的操作和图象、文字处理软件的设计等。他们在大学一年级的时候,也学习了部分利用Flash软件设计动画的入门知识。

(2)测量工具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Kolb[8]对学习过程周期进行了独特的分析,他认为学习过程周期由四个相互联系的环节组成,即具体经验、反思观察、抽象概括和积极实践,但不同的学习者对这四个环节的偏爱是不一样的。根据学习者对学习环节的偏爱程度,Kolb划分出四种学习风格类型,它们分别是:以具体经验和反思观察为主的发散型,以抽象概括和积极实践为主的聚合型,以反思观察和抽象概括为主的同化型,以积极实践和具体经验为主的顺应型。

Kolb根据自己的理论观点设计了《Kolb学习风格调查问卷》,该问卷最早的形式包括九组单词,每组四个词分别代表学习的四个环节。这一问卷形式相当简单,易于操作使用,但一个突出的问题是,所列词汇孤立出现,缺乏语义情境,因而相当抽象,被试难以准确地把握每一词汇的确切意义。

后来,Kolb本人以及其他一些心理学家对该问卷进行了修订、扩充,使其在语词的表述上具体了些,便于被试把握其确切意义,本案例中采用的便是修订、完善后的《Kolb学习风格调查问卷》。

(3)实验过程

本次实验中的任务是要求被试在网络环境下,运用Flash软件进行一个简单动画的设计,动画包括10个不同的文字效果,每种文字效果是1分,满分是10分。

实验是在学校计算机实验室进行的,实验中将40名被试划分成了10个小组,每个小组中有4名被试,其中发散型、聚合型、同化型和顺应型各1人。每次进入计算机实验室一个小组,实验过程中,研究人员为被试提供了若干帮助其实现动画设计的辅助条件。首先,当小组中的被试进入实验室时,会被告知一个网站的地址,该网站包含了利用Flash进行动画设计的电子文档;其次,实验中被试具有观察其他被试计算机屏幕的权限;再次,被试可以随时利用通讯工具QQ与4名熟悉Flas设计的研究生进行在线交流。实验中还为每名被试配备了1名记录其在线学习行为的工作人员。

实验的持续时间是120分钟,开始时每名被试需接受20分钟的前测,即在没有任何帮助的情况下,独立进行该动画的制作。前测之后,有10分钟的休息时间。随之,每名被试将继续接受90分钟的后测,后测期间,被试可以通过QQ与研究生交流,调用其他被试的计算机屏幕以观察其制作过程,浏览网站中的电子文档或者利用Flash制作文字动画,而工作人员会记录下被试在后测中的讨论时间、观察时间、阅读时间和制作时间。最后,利用SPSS软件处理实验中得到的各项数据。

(4)研究变量

相对于Kolb学习风格周期的四个环节,研究者选择了被试在设计动画时,四种不同在线学习行为的持续时间作为实验中的研究变量。它们分别是具体经验阶段所倾向的在线讨论行为的持续时间,反思观察阶段所倾向的在线查看其他被试计算机屏幕的持续时间,抽象概括阶段所倾向的在线阅读网络电子文档的持续时间以及积极实践阶段所倾向的利用Flash制作动画的持续时间。

3 研究结果(即实验数据的处理)

本案例在实验数据的处理中,主要对学习风格类型、在线学习行为的持续时间、测试成绩三者之间的联系进行了量化分析。

(1)学习风格类型与在线学习行为持续时间的联系

学习风格类型与在线学习行为持续时间之间的联系,可以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的方式来加以研究。从原始数据中研究者发现,所有的被试都将大量的时间用于在线制作,其平均值为55.9分钟。仅有5名被试用了1或2分钟的时间通过调用其他被试的计算机屏幕来观察其动画的制作过程,另外35名被试都没有花费时间来观察他人的计算机屏幕。方差分析的结果也显示出,不同学习风格的被试在在线制作时间和观察时间上,并没有表现出显著性差异。但不同学习风格的被试在在线讨论时间和阅读时间上,都表现出了显著性差异。

为了找出具体是哪些学习风格存在着显著性差异,本研究采用Scheffé事后检验的方法对在线讨论时间和阅读时间的数据进行了进一步分析。通过多重比较的方法发现,显著性差异主要来源于倾向抽象概括的聚合型、同化型被试与倾向具体经验的发散型、顺应型被试之间。也就是聚合型和同化型的被试花费了更多的时间用于在线阅读,而发散型和顺应型的被试则花费了更多的时间用于在线讨论。

(2)学习风格类型与测试成绩的联系

虽然本研究中的被试在大学一年级的时候学习过Flas设计的入门知识,但由于在两年多的时间里缺乏相应的实践练习,大多数被试已经遗忘了所学的动画设计知识。实验的前测中有33名被试没有设计出任何的文字动画效果,只有7名被试完成了1个文字动画效果的设计,这其中包括2名聚合型的学习者,1名发散型的学习者,1名同化型的学习者以及3名顺应型的学习者。另外,在实验的后测中也没有被试能够完成所有的10个文字动画效果。从前测和后测的成绩来看,实验中文字动画效果的设计任务对被试来说是有难度的。

实验中每个被试的测试成绩是通过后测成绩减去前测成绩得到的,其平均值为4.68分。为了分析学习风格类型与测试成绩的联系,研究者将每个被试的成绩归属为高分或低分之列。具体标准为高于5分的属于高分组,低于5分的属于低分组。最终,实验数据通过卡方检验(chi-square test)的方法处理。其结果表明不同学习风格的被试在测试成绩上并无显著性差异(χ2(3, N=40)=2.707,p=0.538)。

(3)测试成绩与在线学习行为持续时间的联系

研究者通过建立多重线性回归方程论证了测试成绩与在线学习行为持续时间之间的联系。其中,因变量是被试的测试成绩,自变量分别是在线讨论时间、观察时间、阅读时间和制作时间。从模型的测定系数看出,自变量的变化解释了因变量变化的60.8%,表1中列出了多重线性回归模型中回归系数的分析结果。

4 研究结论

(1)学习行为与学习风格类型的一致

在实验结果的分析中,研究者发现不同学习风格的被试在在线讨论时间和阅读时间上表现出了显著性差异,即聚合型和同化型的被试花费了更多的时间用于在线阅读,而发散型和顺应型的被试则花费了更多的时间用于在线讨论,这一点与Kolb的学习风格理论是一致的。Kolb认为聚合型和同化型的学习者具有抽象概括的特点,抽象概括的学习者注重对符号的理解,擅长在非人际环境中以及权威指导下的学习,因此,聚合型和同化型的学习者倾向于通过阅读网上提供的电子文档来学习动画的设计;发散型和顺应型的学习者具有依靠具体经验学习的特点,该类学习者强调由情感体验和实际经验而导致的学习,善于与学习伙伴间的沟通和交流,因此,发散型和顺应型的学习者倾向于通过QQ与擅长动画设计的研究生进行讨论,由此获得动画设计的方法。

另外,实验中不同学习风格的被试在在线制作时间和观察时间上,并没有表现出显著性差异,其原因可能在于实验环境的限制和实验任务的特殊性造成的。首先,被试感到通过观察其他被试的计算机屏幕来学习动画的设计是比较困难的,因此,绝大多数被试都没有花费时间来观察他人的计算机屏幕。其次,要完成该动画设计,被试不得不花费大量的时间用于动画的制作,所以,实验中所有的被试都花费了一半以上的时间用于动画的制作。

(2)测试成绩与学习风格类型的相关

过去的研究表明,不同学习风格的被试在利用计算机作为媒介进行学习时,呈现出不同的学习结果。例如,Henke等人[9]曾经宣称在基于计算机的学习中,聚合型和同化型学习者的学习结果要好于其他类型的学习者。然而,本研究中的数据经过卡方检验后,显示出不同学习风格的被试在测试成绩上并无显著性差异,这一点是出乎研究者预期的。同时,研究者也发现,虽然被试之间的测试成绩并没有显著性差异,但聚合型和同化型学习者测试成绩的平均值还是要高于发散型和顺应型学习者,这一点与表1中多重线性回归模型中回归系数的计算结果是一致的。从表1看出,在线阅读的标准偏回归系数是0.302,在线讨论时间的标准偏回归系数是0.009。数据表明在线阅读时间对测试成绩的影响比在线讨论时间大,也就是花费了更多时间进行在线阅读的聚合型和同化型学习者,其测试成绩的平均值要高于那些花费了更多时间进行在线讨论的发散型和顺应型学习者。

参考文献

[1] 瞿葆奎.教育学文集•教育研究方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179.

[2] 谢艳.教育研究的两大研究取向初探[J].云南电大学报,2004,6(3):31-33.

[3] 张伟香.量化研究―一笔不可缺少的教研资源[J].教学研究,2008,(1).

[4] 叶澜.教育研究方法论初探[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9.

[5] 喻立森.教育科学研究通论[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1.

[6] 鲜兰.论教育研究中量化研究与质化研究的结合[J].教学研究,2008,(2).

案例研究方法篇(9)

目前高中地理教材的编写,每一课时的内容都有非常真实的案例,杜绝了泛泛而谈的现象,注重理论与实际进行结合,借助经典的案例将知识点的概念、原理进行阐述。利用实际例子进行授课,增强了对学生的吸引力,将教材的可读性进行了增强。例如:在鲁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当中,《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学习中,通过对日本和英国的自然环境的比较、经济发展的比较举出实际的案例,使学生明白自然环境区域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表现在农业地域类型、生产和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民居形态等方面的差异。又例如:区域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中,主要以黄土高原、德国鲁尔区、南水北调三个具体的实例,来说明不同的区域资源以及人类活动,在可持续发展道路上所面临的困难以及问题是不同的。其中,在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中,可以利用以点概面的系统分析,借助成功的治理经验,对其它区域的水土流失进行治理。在利用案例进行授课的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对案例中探讨的地理问题进行将探究,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2.高中地理案例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新课程案例教学的过程中,以鲁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当中《旅游业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为例进行授课。在授课的过程当中,让学生们收集了所在区域关于旅游业的情况,进一步从积极以及消极的层面收集了旅游业对地理环境所造成的影响,同时对旅游开发过程中对环境进行保护的成功案例进行了探究。这些知识点在学生以往的学习过程中都有涉及,已经初步学习过农业以及工业、农村以及城市等人类相关的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以及具体的治理方式。在教材当中,所列举的例子,学生利用自己阅读便可以读懂,但是对于开发与保护之间的关系,多角度对旅游开发进行分析,探究旅游开发在地理环境中造成的影响,从不同的角度制定保护方案的认识还有一定的欠缺。这样的授课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的非常密切,利用教师对课题进行教学之后,使学生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的原因有感性的认识提升至理性的认识。该堂课程首先由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自学,之后在课堂之上与教师和其它同学进行讨论,对教师提出的“青山旅游开发”实际案例进行系统的分析,以便学生总结为什么该项旅游业能够成功,借助以点概面系统进行全面的分析,对其它区域旅游的开发有什么积极的影响,能够站在不同的立场进行总结与分析。

3.案例教学中应用注意的问题

3.1案例教学不能取论学习。在高中的地理授课当中,虽然一直都在强调要将传统的授课进行改变,但是不能全完将传统的授课形式抛弃,要对传统授课当中的连贯性以及基本知识灌输继续应用,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3.2案例教学方式的应用要与整体教学环境相互配合。为了更好的将案例教学当中的优势发挥出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不但要进行以点概面的系统分析,应用高质量的教学案例,教师还要具备非常强的能力和知识水平,在授课的过程中,将理论与实际进行结合讲授。例如:在《剖析自然灾害》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利用国内外著名的自然灾害实例进行讲解,如:印度洋海啸、巴基斯坦大地震、美国的龙卷风灾难、缅甸台风、中国四川地震等。借助一个地方的自然灾害的预防、灾后救援以及重建工作,以点概面的进行系统的分析。3.3案例教学中,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在以往的授课过程中,学生已经习惯了教师填鸭式的授课形式,当教师参与到学生的讨论当中,学生还是会感到有一定的界限,对于自己的思想以及认识不敢完全表达出来。所以,教师要将自己的位置摆正,主动走进学生中间,营造良好的探究氛围。例如:在环保辩论会中,如果教师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主动参与学生的谈论,而是依然用教导的姿态与学生进行节流,学生很难将自己的想法完全表达出来,因为会害怕自己的想法是错误的,教师对其进行批评。因此,教师要主动融合到学生当中,尽量消除学生的心理防备。

4.结束语

总之,在案例教学当中,要将教师的引导性、学生的主动参与性进行充分的发挥。不但可以借助实际的案例进行授课,使抽象的知识变得直观,还对学生有非常好的启发作用,有益于学生快速对地理知识有所掌握,能够对知识进行灵活应用,实现地理教学的目标。

作者:李露 单位:徐州市第三十六中学

参考文献

案例研究方法篇(10)

一、案例教学方法的优越性

(一)变被动式学习为主动式学习

案例教学将被动的学习转变为为主动的学习,有效地防止了学习中的惰。被动式学习方式是传统的教师教学方法的缺点之一,学生没有学习的压力,因为学生们在上课前没有预习,学习没有主动性,很多学生在上课时打瞌睡,玩手机、聊天,不能进行有效的学习。随着时间的推移,懒惰的灌输式教学培养出的学生思维僵化,惯性思维成为他们思考问题的主要方式。其次是教师所教的理论知识陈旧老化,不能喝时代接轨,从而使课堂气氛更加显得枯燥和沉闷,导致学生缺乏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哈佛大学的案例教学法已经成功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哈佛大学法学院,进行大量的“案件”教学研究,很多课程如“哈佛大学医学院的临床病例”,哈佛大学商学院的“商业案例”和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的大“公共决策案例”等课程均进行了教学课程的改革和创新,采用案例教学法进行教学。通过案例分析,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迫使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进而主动学习。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成绩是老师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现场表现进行打分,通过对案例的理解程度、辩论技巧、演讲和综合案例分析过程的来确定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得分情况。哈佛大学的案例教学法可以有效改进学生的学习态度,变被动式学习为主动式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对提升教学效果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实战式教学增强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哈佛大学管理学院十分重视教学方法的研究。案例教学的本质是解决工业和商业企业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从解决问题的角度去实施教学工作,让学生从实际情况和现实问题出发,经过探索研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案例教学方法的本质不是让学生掌握信息的内容,而是但迫使他们去思考,思考的过程就是探索与研究的过程,也是创新与发现的过程。实际上在现实世界中,我们所面对的问题未必有绝对正确的答案,而我们解决问题所需要的有价值的信息也不是确定的,常常是有价值的和无价值的信息交织在一起,需要我们在海量的信息中做出选择,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然后将有价值的信息进行归纳、概括,探寻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案例教学法的训练是决策的艺术方法,锻炼学生在信息不完整的情况下做出决策的能力。实例方法是提升学生学习质量的重要手段,能够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到现实生活中所遇到的具体问题,从解决问题的角度进行思考,变定向思维、惯性思维为创新思维,从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二、CI课程的教学重点

品牌形象塑造是CI教学中的重点所在,品牌形象的塑造和企业产品质量、企业文化、品牌定位、品牌性格、品牌核心价值观等因素息息相关。产品质量是品牌形成的基础,文化是品牌形成的灵魂。没有较高的产品质量,就不可能形成强势品牌,而没有文化的品牌是没有生命力的品牌,更不可能成为国际著名品牌。世界著名品牌往往用独特的文化魅力来吸引消费者。所谓的品牌文化是指品牌文化特征的沉积,指的是所有品牌活动的文化现象。品牌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品牌属于文化价值的范畴,也是物质形态和精神形态的统一,是现代社会消费者心理和文化价值取向相融合的产物。同时,品牌包含文化,品牌文化可以吸引消费者,提升品牌价值。品牌文化和社会文化、企业文化、包装文化、设计、服务、等形成品牌的综合竞争力,成为品牌形象的主要物质载体。托尔斯泰说:“从一个人的脸能理解男人的婚姻是否幸福!”。从一个企业的形象,我们也可以看到企业的基本情况。品牌形象是指企业或其品牌在市场上、在社会公众心中的人格特征,它反映了公众特别是消费者对品牌的评价与认知。品牌形象是品牌的特征,反映了品牌的实力和品牌的本质。品牌形象源于客户的评价,使其成为赢得客户忠诚度的重要手段。此外,品牌形象直接影响到企业员工的聚力,成为影响企业生存环境的重要因素。所以可以说:“产品是企业发展的基础,品牌是消费者心理的产物”。想要在消费者心中树立对企业品牌忠诚度,形成一大批品牌的忠实消费者,没有良好的企业形象是很难在消费者心中占据重要位置的。因此,企业树立品牌形象的过程,需要企业进行精准的市场定位、保证产品的质量,树立具有内涵的企业文化,同时还要善于进行品牌管理和推广。塑造企业品牌形象是关键在CI设计课程教学中,因此,本课程围绕如何塑造企业品牌形象来组织教学。

三、通过案例让学生学会如何在CI设计中塑造品牌形象

企业品牌形象的塑造需要准确的市场定位,如“金利来”领带将“男人的世界”最为自己的品牌定位,由于定位清晰、明确、很容易创建企业的品牌形象。“金利来领带,男人的世界”,已经成为国内乃至世界的知名广告,它在电视、报刊、杂志上不断出现,很好地宣传了金利来的品牌形象。

金利来领带保持高品质、时尚、品种、手工精细,美丽的特性,是非常受欢迎的各行各业的人。许多大百货公司销售其产品在香港媒体在九龙,新界。从创建著名品牌金利来品牌推广、业务扩张,寻求,创建优势发展优势,从建立产品形象建立企业形象,实施三大战略,方向的三个构成金利来的发展模式。

创建知名品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生产优质产品,创建品牌文化,产生广泛的社会认知和品牌维护四个方面的内容。优质的产品是塑造品牌形象的基石,没有优质的产品,就无法获得消费者的认可,品牌形象的塑造也无从谈起,品牌文化是品牌形象的灵魂所在,没有文化的品牌就会缺乏内涵,缺乏底蕴,缺乏使企业员工凝聚在一起的精神力量;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注重的不仅仅是产品的使用功能,更侧重于产品的精神内涵,消费者的消费心理更加追求消费品带给自己的社会优越感和尊贵感,所以,深厚的企业文化可以带给消费者更多的精神享受,为客户所青睐;社会认知指的是品牌的传播,现如今企业仅有好的产品是不够的,正所谓:“酒香也怕巷子深”,没有强势媒体的宣传和传播,就很难塑造知名的品牌,企业应当利用各种传播渠道进行宣传,比如:明星代言、各种体育盛会的赞助、巧妙进行音乐宣传,利用网络平台的力量进行传播,从而形成广泛的社会认知,对企业品牌知名度的提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品牌管理对于品牌的塑造也十分重要,品牌管理可以让品牌形象更为突出,产生良好的品牌效应。

将案例教学法纳入CI课程可以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发挥学习中的主导作用。案例教学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改变学生的思维方式,变惯性思维、定式思维为创造思维、发散思维,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而CI课程是一门对创造力和实践能力要求很高的课程,所以,在CI课程教学中融入案例教学法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作者单位:郑州科技学院)

参考文献:

上一篇: 高中生综合素质教育 下一篇: 金融风险投资管理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