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综合素质教育汇总十篇

时间:2023-11-24 10:59:41

高中生综合素质教育

高中生综合素质教育篇(1)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11-0032

一切生命体都离不开运动,体育运动在全世界都受到广泛关注,其形式、内容也丰富多样,世界性的体育运动竞技比赛如世锦赛、奥运会等都受到各国重视,这些比赛项目的成绩也是一个国家实力的彰显。中国自古便重视体育活动,古代便有武状元的选拔,用来保卫国家。但近些年,中国人身体素质逐年下降,与西方国家相比差距较大。体育在中国作为人们从小到大都必须学习的课程,是中国教育体系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体育教育的好坏直接决定着全民身体素质的高低。目前我国高中体育教育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变化较小,没有因材施教,因此很难发挥其原有的科学价值,从高中体育课堂的现状出发,分析现如今影响我国高中体育教师在新课程背景下会有怎样的教学突破。

一、渗透应用意识,学以致用

体育是以身体锻炼的实践活动为鲜明特征的,如何使教材中的知识、技术原理有效地指导学生的锻炼,高中体育教材采取了两种办法。一是向学生渗透应用意识。办法是结合各项教材开辟了设问栏,比如“想一想”“看一看”“读一读”“试一试”“分析一下”“保护者应注意!”“练习者应注意!”“怎样做这个动作”等,提示学生的学习方法。二是引导学生动体与动脑相结合,把体育知识和技术原理与身体锻炼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根据自身存在的问题展开学习。这样做对于提高学生分析判断和思维能力将起到积极的作用。对于适应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要,面对问题善于思考,并具有一定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将有一定的帮助。

二、开阔视野,丰富体育运动文化

体育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社会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目前,各种媒体介绍的体育运动文化良莠不齐,虽然具有很强的即时性,但缺乏系统性,缺乏正确的诱导。把传授体育运动文化作为提高学生文化素质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增加了运动文化知识,提高了信息量,以适应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提供的知识大体包括六类:一是“名人论体育”,摘录了列宁、、徐特立、宋庆龄、蔡元培、陶行知、高士其、钱学森等对体育的精辟论述,使学生加深对体育的理解,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二是体育运动的基本概念,包括体育的功能、终身教育、运动处方、库珀12分钟跑、医务监督、运动负荷、超量恢复、人体重心、肥胖与减肥、青春期高血压、身体形态的性别差异等;三是新的体育信息,如城市学生肥胖、超体重人数比例增加,我国学生耐力素质连续10年下降,以及美国NBA篮球介绍等;四是我国运动员对世界体育运动的贡献,如郑凤荣、朱建华、王军霞以及体操、排球、技巧等运动队的介绍等;五是中国传统养生知识,如五禽戏、十叟长寿歌、黄帝内经、兄弟民族的武术等;六是体育的历史故事。这些知识可以辅助教学内容,加深对体育的理解。此外,这些知识只作为介绍,不作为考核内容。

三、培养学生安全意识,落实安全措施

体育教师既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伤害事故,又要在教学实践中体现安全措施;体育教师应结合教师职业道德和责任感教育,树立安全教育观,不断提高自身业务能力水平、健康安全意识和预防事故能力,树立“健康第一,安全第一”的教育理念;体育教师在组织体育活动中要把预防伤害事故所采取的措施贯穿到体育教学的每个环节中。体育教师在组织体育活动中,要加强运动技术动作的保护与帮助方法的指导,教学中注意根据学生的年龄、性别、健康状况和身体素质等,科学地安排活动,特别是针对不同的体育运动项目,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针对不同季节特点,选择好相应的准备活动内容。体育教学活动中要耐心地指导学生进行练习,重视学生练习中的保护与自我保护,特别是体操运动,由于动作比较复杂,要采取不同方式的保护与帮助,并指导学生相互进行保护,这是预防伤害事故的一项重要措施。如在进行跳马、跳箱等教学训练时,器械前要有跳板,器械后要有保护垫,同时要有教师和同学在器械两旁站立保护。在体育课中,教师不仅自身要具有高度的安全意识,同时要有责任和义务教育学生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把安全教育列为体育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在体育教学中预防伤害事故发生的重点工作是安全教育,体育教师应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向学生宣传体育教学安全的重要性,传授预防伤害的方法,增强学生预防的自觉性。

四、调动女生的运动兴趣

1. 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情景

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情景,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兴趣。譬如:学生在体育活动中适时播放一些容易理解和节奏欢快的音乐,使学生在愉悦的音乐环境的熏陶下,进行积极的主动锻炼。因为高中女生的体育课堂教学不能等同于男生。在实施教学计划时,应选用那些既没有危险,又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具有同样锻炼价值的内容项目。如:艺术体操、跨步跳跃、游戏等。教学中能有机地把他们融合在课堂中的有关部分,如果有条件再加上音乐伴奏,就更加富有情趣,⒏有助于培养女生的体力、韵律感和审美观。

2. 教学多样化

克服单一化,提倡教学形式多样化,满足学生求新、求趣的心理特点。调查中,了解到高中女生喜欢小型多样、丰富多彩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她们往往因此而对体育课产生兴趣。在当前的45分钟的课中,如果教材和教法单一,再进行长时间的跑、跳、投练习,容易使学生产生单调、枯燥、乏味和疲劳的感觉。针对女生在体育课中求新、求趣这一特点,在安排教学内容时,应加强竞争性、游戏性和趣味性,不要一味强调技术性,否则教学效果势必受到影响。

五、充分挖掘学生潜能,培养学生个性

教师要善于捕捉和发展学生的特长,并通过各类体育活动的开展,尽可能地让学生展示他们个性中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肯定鼓励对其进行强化,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教师要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学生,当学生在某个方面存在缺陷时,教师一方面要帮助他们克服,一方面要引导他们作积极的补偿,扬长补短,从而使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和精神上的满足,激发其信心对自己的缺陷加以克服。这样,过去的“分数论高下”环境中的所谓“差生”都闪耀出自己身上能力的光点,找回了自信。因此,教育要尊重个性,因材施教,把个别化教育与整体教育有机协调起来,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作为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总要提出一些共同的要求,但却不应因此而否定青少年的个性。

六、培养体育特长生

高中体育特长生是普通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体育特长生能够带动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营造良好的校园体育氛围,带动广大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在体育教学中往往成为体育教师的得力助手,在这些方面他们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但现阶段我国体育特长生的培养存在诸多问题,如文化基础薄弱,易冲动,上课时注意力分散,学习效率低等。

高中生综合素质教育篇(2)

中等职业教育 学生 综合素质 教育

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当今世界政治风云变幻,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科学技术发展迅速。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实际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和民族素质的竞争。……”民族素质好的国家,国民修养好,文明有礼,民族素质差的国家,国民修养差,愚昧无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提高中华民族素质的宏伟工程,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艰巨历史使命。素质教育是国家教育改革的重要方面,为了提高学生的适应环境能力、学习能力、工作能力、表达能力、社交能力、扩展知识面,培养高素质的技工人才,学校应从各个方面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一、根据学校的教学目标,结合技校学生实际特点,对学生分阶段、有重点进行德育教育。

技校学生普遍存在“一多三差”现象,一多即为:单亲家庭多,三差即为:基础知识差,行为习惯差、学习能力差。这一现象造成了技校学生素质普遍差的状况。针对这一实际情况,对学生分阶段、有重点进行德育教育。第一:以培养学生的纪律观念、团队精神、集体荣誉感为主要内容开展一系列的教育活动。对新生进行入学教育,通过校规校纪学习、军训等加强学生纪律观念,利用国庆节、纪念一二九运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利用校运动会,歌咏比赛等大型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第二:以加强学生的法制观念为主要内容开展教育活动。部份技校学生法制观念淡薄,哥们义气重,是非观念不强,通过法制报告会、法制知识讲座、现身说法、法律知识竞赛等活动加强学生的法制观念。第三:以培养学生的社会公德,养成文明礼貌的行为举止为主要内容开展一系列教育活动。社会公德是维护正常人际关系的行为习惯,是一个民族进步的重要标志。培养学生相互尊重的人际意识,懂得维护社会公德的重要性。开展向不文明行为告别,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教育活动。技校学生70%来自城市,这部份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养尊处优,养成了霸道、自私的性格,懒惰,没有责任心。而30%来自农村,这部分学生卫生习惯差,酗酒现象严重等。要让学生明白,在我们身上,好习惯与坏习惯并存,习惯要么造就我们,要么毁掉我们。一个人成功与否,就在于能否驾驭好习惯。好习惯难以养成,但是容易保持下去;坏习惯容易养成,但难以摒弃,人们常说,性格决定命运,可决定性格的往往就是习惯。所以,要教育学生应该支配习惯,善于用好习惯去克服坏习惯,而绝不能为坏习惯所左右。通过主题班会,讲座等方式对学生进行社会公德教育。第四: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随着人类社会步入知识经济时代,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速,产业分工越来越细,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时代和社会对每一位从业者的职业观念、职业作风和职业纪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学们担负着建设伟大祖国的神圣使命,不仅需要刻苦学习,熟练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还需要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自觉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

二、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为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提供舞台。

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针对学生活跃的个性特征,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根据学校所设专业和学生实际,成立各种课外活动小组,各小组定期开展活动,既活跃了校园生活,又锻炼了学生的素质。学校可有计划、有目的地举办演讲比赛、钢笔字比赛、书画比赛、读书知识竞赛、作文竞赛、电脑中英文录入比赛、技能操作竞赛等活动,以此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动手能力。

三、改革课程体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因素。

1、规范必修课。根据专业,严格按教学计划开齐上足课程。

2、开设选修课。在必修课的基础上,拓展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特点,增设音乐、书法、家电维修、英语口语、写作等选修课程,学生按兴趣爱好有选择地学习,让学生在学好自己本专业课的基础上,扩展自己的知识面。

3、心理健康课和生理健康课。技校学生年龄一般在16-18岁,这个时期是个体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性上向成人接近的时期,针对这一特定时期可能出现的生理现象和问题对学生进行自我保健,如何保持心理健康、如何增强体质,怎样面对挫折,如何对待恋爱婚姻,如何与人交往,怎样建立文明的生活方式以及了解有关的性知识教育。

4、开设礼仪课。通过学习礼仪,让学生知礼懂礼,并让学生明白,礼仪是待人处事,进行社会交往的重要手段,是一个人立足社会的基本前提,是人们成就事业,获得美好人生的重要条件。中华民族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我国历史上第一位礼仪专家孔子就认为礼仪是一个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礼仪是普通人修身养性,持家立业的基础,是一个领导者治理好国家、管理好公司或企业的基础。每个人只要置身于社会,无论做什么事情,从政还是经商,日常工作还是出入各种场合,均离不开礼仪。礼仪虽是生活小节,但它不仅可以展现一个人的风度魅力,还体现了一个人的内在精神风貌、个人学识及文化素养。在起始年级讲授礼仪的基本知识、通用礼仪、校园礼仪等,在高年级开设求职礼仪、公共礼仪等。

5、开设普通话训练课。推广普通话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也是提高全民素质的一项重要措施。在普通话已经逐步普及的今天,讲普通话也成为一个人的对外交流窗口。一口漂亮的普通话,是一个人形象、素质、生活环境的展示。通过普通话训练,帮助学生正确地掌握朗读的方法,通过示范朗读,以便学生模仿、练习,帮助学生快捷、有效地掌握普通话的朗读方法,把学生学到的知识转变成技能、技巧。

6、开设健美形体训练课。目的是让学生在收紧身体的基础上使身体直立起来,克服生活中不良的自然形态,改善由于含胸、驼背、扣肩等不良习惯造成的形体姿态。通过形体训练,能使身体的每一个关节和每一块肌肉都得到锻炼,进而改变不完美的形体,使人在举手投足间表现出美感,从而更好地彰显学生的青春朝气及内在气质。

高中生综合素质教育篇(3)

中图分类号:G421文献标志码:A

一、投掷实心球的基本要领

1.站立的姿势

双脚需要前后站立,前脚和投掷线之间的距离保持在20~30cm之间,前后脚之间的距离一般是一只脚的长度,左右脚之前的距离一般是半个脚掌的距离,对于后脚需要稍微和地面保持距离,尽可能的将身体的肌肉放松,将身体的重心放在两脚重点稍微偏前,然后注视前方。在实际实心球投掷中,身体一定要能够正对着前方,注视着前方某个标志点,将注意力有效集中。

2.投掷的角度

在实际的实心球投掷训练中,可以使用一些比较好的方式。第一种方式就是加强对于学生用力顺序的训练,采用挺髋的方式来提升重心。首先让学生投掷比较轻的实心球进行训练,之后逐渐加到两公斤左右的实心球进行练习。在对实际的技巧掌握之后再让学生进行实心球的投掷,这样就能够使得学生能够潜移默化的掌握实心球投掷用力顺序、第二种方法,就是学生需要加强对实心球投掷角度的有效掌握。在实际的训练中采用胶皮绳作为道具,学生在练习中两手将胶皮绳的中间装住做实心球投掷的姿势,对胶皮绳的两头由两个学生拉着,练习者下体蹬撑,挺胸。对于这个动作的要求就是,在实际的练习中学生要能够感受到要向上抛物,进行胸部带动手臂的体会,以此反复练习,直到最终找到感觉,采用这样的动作不但能够改变实心球投掷的角度,也对于学生掌握实心球投掷顺序有很大的益处。若是学生对于其中的要领动作不能够领会,这就需要学生在挥臂练习中肘关节下降中,用手进行肘关节轻托,使得学生能够有所感受,然后慢慢的完善。

3.出手的速度

首先,学生需要保持较好的投掷姿势,保持双脚前后站立,将上肢后仰,双臂自然向后引展,对于身体的腰部和腹部、背部、肩部以及手臂等都需要充分的伸展开,需要自主的形成良好的超越器械的状态,以此有效的储存更多的弹性动能。并且还需要将双手进行靠拢,以此形成八字形同时用力握球,加强手指拨球的力量。其次,在实际的实心球投掷中发力阶段,需要确保学生能够充分的进行伸展和蹬伸、送肩。在训练中,教师需要站在学生的后方,学生在最后的发力阶段之前,推动学生的肩部以及背部,这样就能够使得学生在意识中加强对于胸部的重视,使得身体朝向后方眼神,以此完成超器械动作,并增加弹性动能,在最后的用力阶段快速的进行收腹。这样就能够提升手的出手速度,还能够在完成这个动作时身体形成向前的冲力。

二、实心球教学的有效措施

1.利用合作化的方式来提高学生对实心球的掌握

采用合作化的方式能够使得学生对于投掷动作的有效理解,相对于实心球学习来讲,其主要核心就是将实心球投掷中的一系列动作能够记忆。在实心球的动作教学中动作纠正是主要的组成之一,通过学生之间的有效合作对每一个投掷动作进行纠正,这样就可以使得学生对于每一个动作的基本要领进行掌握和牢记,最终实现实心球投掷动作的牢固掌握。

2.利用体育游戏激发学生对实心球的兴趣

在实际的体育课堂中采用游戏教学的方式,在一定意义上能够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行调动,尤其是在体育教学中,可以减少学生对于体育活动中脏累乏的压力,以此塑造有活力和有纪律的课堂组织。在体育教学中将实心球作为主要的游戏对象,通过多种简单以及比较容易实现的游戏方式,首先进行对学生的游戏世界进行丰富,使得学生能够尽情的玩乐;其次,使得学生能够多角度来实现球感的培养,采用握球以及扔球和抱球的方式,加强学生对于球感的深化。例如,在学生对于实心球比较陌生,以及对于实心球的重量不是很适应,则可以通过传递实心球的小游戏来改变这种情况。其游戏主要就是:可以将学生分为6人一组,逐个传递,需要采用正确的方式传递,以此来重复10组。然后换成每个人手持一个实心球,和另外一组的六人组进行结合,两两面对进行互相传球,并且这两个人之间的距离保证在一两米,在此基础上逐渐将两个人的距离拉宽,以此来实现对实心球的抛接,从而建立起对实心球各种状态的手感。

3.改善实心球的动作

加强对于实心球的出手动作的有效改善十分重要。实心球是一项对于动作速度以及力量要求都比较严格的运动,其基础就是将力量作为基础内容,并且囊括动作的速度为核心的投掷运动。在这当中,实心球的出手动作以及角度和高度对于实心球的投掷成绩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加强对于相关动作的改进,对于实心球投掷成绩的提高非常有利。比如,学生在开始接触实心球时,通常都存在投掷角度问题。所以,在这个方面,教师需要有效的强化学生对于技术动作的有效改进。

4.加强实心球投掷的辅助练习

在具体的实心球教学当中,教师需要加强实心球投掷辅助练习。因为实心球阻碍投掷中是属于力量型的一项运动,对于学生的爆发力要求非常的高,教师需要适当的组织学生进行俯卧撑的练习以及引体向上和仰卧起坐等方式增强学生的爆发性。

5.不断反思,升华素养

同样,在实心球的投掷教学当中也是需要加强相应的反馈机制,采用日常的投掷距离以及教师指导的距离以及学生在参加比赛中的投掷距离进行横向比较,以此对学生在各种状态下的成绩差异进行分析,然后对于每一节课在下课之前进行投掷距离的标记,以此来发现学生是否技术提升。横向投掷距离进行比较分析主要能够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方面很好的体现出,并且能够体现出学生是否在每次投掷中是否投掷稳定。纵向投掷距离的比较主要是为了将这种技术进行有效的纠正,或者能够体现出学生的力量是否增加,这两种情况就可以通过对实际数据的分析最终得出结论。在对学生的动作纠正中可以加强和教师对运动技巧的交流,和同学之间互相帮助和纠正,以此来深化同学间的感情,从而有效的提升体育素养。

结语

总而言之,加强体育教学的科学性对于学生体育精神的形成非常中欧诺个要。现阶段,在实际的体育教学中实心球教学已经成为主要科目之一,所以,体育教师就需要强化实心球教学,并有效的提升实心球教学的合理性,M而加强学生体育素质的提高。

高中生综合素质教育篇(4)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04-0043-01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社会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学生职业素质的高低关系到他们能否适应社会需要,顺利走上工作岗位,并胜任岗位要求和岗位迁移。因此,在民办高职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应成为高职院校必须重视的问题。

针对民办高职学生现存的问题,教育应高度重视四个方面:一是高职教育的大众化使高职学生整体素质有所下降;二是高职学生的基础知识不够扎实,有些学生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三是“90后”的独生子女大多个性突出又棱角分明,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比较明显;四是用人单位选人时重素质胜过重知识,重人品胜过重文凭,重能力胜过重学历。

“孝、宽、诚、责、毅”五字教育就是在这个背景下提出来的。它从民办高职类学生思想教育入手,有效提高了学生综合素质,为学生走向社会打下了良好基础。

一 从增强学生孝心入手,调动学生学习内在动力

民办高职类学生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学生则由于高中阶段的先天不足,对家长的期盼不理解或心有余而力不足,造成相互之间的隔阂和分歧,结果往往带来爱心与感恩的缺失。正德职业技术学院从这方面入手,开展“一封家书”、“一道菜”、“我与‘五字’”、“三大典礼”等十余项爱心活动。有的第一次动手给父母写信;有的第一次给父母买生日礼物;有的主动要求参加比较艰苦的暑期社会实践等。学院邀请家长来院参加学生活动,让他们更多地了解学院“正德厚生”的办学思想,更多地了解学生的成长与进步。同学们内在学习动力被激发出来,自觉做到不旷课、不迟到、不在课堂上吃东西,认真听讲,认真完成作业。课堂教学出现了崭新面貌,提高了“快乐学习”的认知度。6年来,共2583名同学转入本科院校学习,占每年毕业生的25%~30%。同学们说,学习是件快乐的事情,从孝敬父母来看是快乐的,从学习成果来看是快乐的。

二 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把“宽”与“诚”字融进和谐校园建设中,拓展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

正德学院把“宽”和“诚”字教育融进校园文化活动中,又通过校园文化活动增强了师生之间的团结,增强了和谐校园建设,拓展了学生综合素质。具体做到“七多七让”,即,多给学生希望,让他们有信心去成长;多给学生空间,让他们勇于去实践;多给学生时间,让他们自己去安排;多给学生权利,让他们自己去选择;多给学生舞台,让他们自己去展示;多给学生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探索;多给学生磨炼,让他们自己去感悟。各系部充分利用新媒体、时尚元素、娱乐和游戏手段增强教育效果。开展 “红歌”合唱、辩论赛、体育活动、书法、模特、演讲、摄影、主持、相声、小品、话剧、环保等技能比赛活动和晚会、知识竞赛、作品展等综合性活动。有的班级上课前将“五字”警句写在黑板上叫做“警句天天看”,晚自习前学生轮流讲“五字”小故事,叫做“好书天天读”。学院通过多层次的校园文化活动锻炼学生的职业能力,拓展职业素质,以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

三 增强时代责任感,通过社会实践强化高职学生的职业素质

社会实践是指导学生发展、成才的基础,是实现知行统一的主要场所。加强对学生责任感教育,是让他们勇于参加社会实践的有效措施。综合素质的培养离不开社会实践。否则,既无法深刻领会职业素质的内涵,也无法将职业素质和专业技能转化为造福人民、贡献社会的实际行动。因此,要引导高职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培养职业情感。在专业实习、社会调查中有意识地了解职业、熟悉职业、体验职业,培养对职业的正义感、热爱感、义务感和良心感。正德职业技术学院在这方面做出了显著成绩。在江苏省第五届、第六届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中,学院有10名同学获奖,其中2名同学荣获一等奖,并被授予“十佳职业规划之星”荣誉称号。2006年以来,正德学院获得全国性比赛奖项68项,获得省级竞赛奖项170多项。

四 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力,搞好创业教育,提高创业就业能力

创业教育不同于以往的适应性、守成性教育,而是注重把创业精神和开拓技能的培养提高到与学术性和职业性同等重要的地位,通过培养具有开创性个性的人才,使他们能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需要,更好地为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提高个人生活质量发挥作用。正德职业技术学院以创业教育为主线,培养学生的意志力,并通过校企合作让学生进行实践,体验生活,应用自己所学专业,使学院就业工作始终走在民办高职院校前列。6年来年就业率平均在98%以上,毕业生以个人品德素养较高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就业质量明显提高。如宝洁公司、中电集团、中国人民总参谋部等33家国际和国内著名企事业单位有我院毕业生,其中部分已建成我院就业实践基地。

民办高职类学生通过“孝、宽、诚、责、毅”五字教育,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着力提高综合素养,提升就业竞争力,较快地适应职业岗位的要求,进而实现就业─职业─事业的转变,为社会发展作出贡献。

高中生综合素质教育篇(5)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7(a)-9256-01

在高中院校制定的课程计划中,美术课所占的比例都很少,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为了适应长久以来的高考制度,从2013年开始,美术(基本能力)在高考中不再出现,而这一科目在高考中只存在七年。从学生到家长到学校再到整个社会,高度重视高考造成为了考试而考试的现象,学生的综合素质则退居其次,想要改变这种现状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想要加强学校和家长对高中美术教育的重视,就要先让美术教育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性深入人心。

1.高中美术教学的现状分析

相关研究部门曾经采用分层抽样的方式对我国五个省份的高中生展开了调查,最终的调查结果表明,在调查学生中,学生大都在课本知识的理论学习方面较好,但是各项素质发展不均衡,加之,在传统应试教学理念支配下,学生自身的因素、学习压力以及家庭环境等等因素,导致很多中学生的心理素质现状不容乐观,中学生这一群体中出现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多,以自我为中心、排斥他人、缺乏安全感与信任、动手能力差、孤僻自卑等性格在很多中学生身上都有体现。

高中美术教学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从繁重的专业学习中获得精神上的放松,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为此,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选择适合的美术教育模式,目前的美术教育理论主要有两种:“工具论”和“本质论”,“工具论”倡导通过美术创作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偏重于将美术当做工具;而“本质论”则强调学生自身对美术知识的认识与把握,偏重于美术的本质。对于高中的美术教学来说,除了非艺术类考生之外的应试学生,把自身的学习时间和精力大都放在主要课程上,美术课堂的学习时间极少,为此,高中教师一方面要改进自身的教学理念,充分认识到美术教学对提高高中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加强对学生的学习理念改进,让学生们认识到美术学习对他们自身发展的重要性,以积极认真的态度进行美术学习。

2.美术教育对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作用分析

美术本身具有三大社会功能,首先是认识功能,是指人们通过美术作品认识美术作品背景(历史、社会制度、人们的生活、风俗等等)和美术作品本身所包含的内容,同时也可以认识我们自己以及包括着我们的整个世界t其次是教育功能,是指通过美术作品所表现的思想与主题对我们造成道德与思想上的感染。第三是审美功能,优秀的美术作品可以培养我们对美的事物与形式的敏感性和感受力。以上三点功能是在欣赏美术作品过程美术所具有的优秀品性,而当我们亲身参与创作,在创作过程又需要个人思想感情与个性的投入,需要自己的对主题的思考,还有对形式的创新。纵观以上几点可以知道,美术教育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有这样三点影响。

第一,美术教学有利于中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大部分的学生或多或少都会接触到不同形式的美术作品,但很少有人能够真正看懂这些作品,无法领悟到作品所蕴含的创作者的精神,无法体会到作品中的更深的寓意。一件优秀的美术作品之所以优秀,是在于创作它所需要的技巧,更在于它所包含的精神与深层含义,在于作者想要通过它告诉我们的那些思想,能够接触得到却无法理解,那么这样一件作品再优秀也只能算是空洞的优秀。因此,学生需要的是鉴赏与审美方面的指导,通过美术教育使得他们懂得如何去理解一件作品,如何通过了解一件作品的背景,接触到那个时代的生活与习俗,接触到那个时段的历史。进而,使得他们学会从作品中领悟到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升华思想,提升自身的艺术魅力。

第二,美术教学可以帮助培养中学生的创新能力。美术专科生与文化课学生相比较,很多美术专科生的思维更加灵活,个性更强,受其美术学习思维的影响,他们大都有自己的思想,喜欢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创作,去表达情感而非既定的条条框框。文化课的学生则大多习惯了答案的束缚,学习认真细致却习惯了固定的思维与方式。因而美术教育对文化课学生的积极意义是显而易见的,通过美术学习与创作,逐渐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改变他们的墨守成规,在学习中寻找突破。

第三,美术教学有利于提高中学生思想道德水平与心理素质,美术教育更多的是为了向学生传达真善美的意义。艺术源自生活,是生活的升华。通过对美术作品的鉴赏,领悟作品真谛,发现生活中更多的美好,让作品中传达的教育思想融入学生的生活,引导中学生形成完整的思维方式和正确的道德认识,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因此,美术教育对中学生的思想与心理也是百利无害。

结语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社会各界对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日渐提升,在创新能力、审美能力的培养以及思想道德和心理素质方面,美术教育对中学生都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但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美术教育一直处于被忽视的位置,为了培养出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人才,相关教育工作者必须加强美术教育,严格推进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高中生综合素质教育篇(6)

现阶段的多数学校物理实验室的配备不齐全,虽拥有独立的实验室,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试验操作环境,但实验室的?x器设备及材料配备尚未完全齐全,实验仪器是进行物理实验的必需具备的物质条件,实验仪器的配备情况将对物理实验教学的顺利实施起到直接影响的作用,对高中生物理实验操作能力的培养具有较为积极的促进作用;由于教师沿袭着传统的教学方式,多数需要进行实验操作的课堂内容由于外部环境的限制往往无法全面、直观的呈现在学生眼前,多数物理实验均在教师一人操作下完成,对学生们仅仅起到展示的作用,并未培养学生们的操作能力。

2.素质教育理念下高中生物理实验综合能力的培养策略

2.1重视实验教学,改变传统教学观念

传统教学方式最主要的特征就是重理论,轻实验,这一教学方式严重影响了高中生物理实验综合能力的培养及发展。高中物理教师在素质教育的理念下应从本质上改变原有的物理教学方式,重视实验教学对学生实验综合能力培养的重要地位,提高实验操作课程在物理学科教学中的比重,创设以物理实验操作为主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动手操作,使得学生重视及认识到实验的设计思想、操作顺序、方式及技巧,丰富学生的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物理知识的认识度及理解程度,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强学生不断探索、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2]。

如高中物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布置让学生进行物理小实验的设计、操作及验证过程,提高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在课后时间内对班级内学生进行分组,每组以一个物理知识作为实验的主题,让学生们进行设计实验、操作实验,在下一堂物理课开始时对学生实验的设计及操作能力进行分析及评价,增强学生的物理实验合作精神、提高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掌握程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高中物理课堂教学形式。

2.2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

指导学生在进行实验前对该实验主题的知识点进行预习,明确实验的目的,对实验原理及实验方法进行理解,设计实验后自主选择自己需要的实验仪器,回忆课本中相关内容明确仪器的使用方法;叮嘱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遵守实验纪律,爱护实验仪器,严格按照实验设计的步骤进行实验操作,将实验的每一步骤记录下来,若实验过程中出现困难及故障现象应积极主动找出相关原因,进行动手解决,实验结束后按照一定顺序整理实验仪器,及时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如在进行物理实验之前,指导学生认真、仔细检查实验相关设备仪器及材料是否准备齐全,对该实验的实验原理及实验步骤进行理解预习后进行实验,实验过程中若出现问题及时寻找问题出现的原因、分析并解决,若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及时汇报老师,由教师进行引导解决。实验结束后将实验用到的仪器、材料等进行整理及归位,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2.3端正学生实验态度,培养学生储备物理实验知识

及时指出学生在物理实验过程中存在的不认真、不细心、不严格按照实验设计步骤进行的错误做法,规范学生的物理实验态度,实验态度对实验成败或实验结论的准确程度起到直接影响的效果,因此,应培养学生细心、专心、认真、实事求是、不伪造实验数据及不抄袭实验数据的实验态度;培养学生实验知识的储备主要是指以物理实验知识为基础,运用物理实验的方式解决物理知识问题的过程,引导学生们在物理实验操作之前充分预习物理实验知识,在试验操作过程中不断进行灵活运用,在实验操作后强化自己的掌握能力[3]。

高中生综合素质教育篇(7)

第一,艺术素质不能替代综合素质,艺术素质的提高必须建立在文化素质、综合素质的基础上。应当说,今天在校艺术专业大学生,专业基础、专业技能、专业素质等方面比较出色。为数不少的学生自幼接受艺术教育,练就了过硬的“童子功”,但也正是这种近乎于“职业训练”的教育,以及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望值,忽视文化课程学习,使许多学生的文化素质、综合素质形成了强烈反差――艺术技能上可能高人一筹,而文化水准却极为贫乏。更有甚者,一些家长让孩子学习艺术的初衷并不是艺术修养的提高,而是因为孩子文化课太差,只能报考艺术院校――仿佛学习艺术可以不需要文化知识。当然,除了这些表层原因之外,还有诸如体制因素、专业课程设置、考试制度等方面的制约因素。但无论什么样的制约因素,有一点是非常简单的道理,这就是并不是什么歌都会唱、会演奏某种乐器就是艺术家,艺术院校也完成了教育使命。也就是说,我们的高等艺术教育既要教育学生掌握艺术实践、技术等层面的技能、技巧、技术,还应侧重提高其文化素养,并通过提升综合素质,使受教育者整体素质(包括艺术素质)得到提高。我们必须告诉受教育者:“社会不需要没有文化的艺术家,没有文化成为不了艺术家;没有文化的艺术是没有生命力的艺术。”艺术教育中,技巧、技能教育无疑是非常重要的教育内容,但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不应简化为技能、技巧的传授。

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之间的关系,已得到了充分的重视,学术界也有比较深刻的认识。我们的认识是,当艺术教育已经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时,高等艺术教育无论如何不能忽视综合素质教育。从另一个角度上认识,在艺术教育中强化综合素质教育也是高等艺术教育对素质教育的积极回应。同时,我们应当在艺术教育重一以贯之重视文化和综合素质的教育。许多事例告诉我们,艺术竞争的实力绝不仅仅局限于单纯的艺术技能、技巧,文化底蕴、人文素养是最终决定因素。现代教育理念告诉我们,艺术教育培养出的人才,不仅需要精通某一艺术门类的技巧,而且社会更需要具有综合艺术修养、精湛人文知识的人才。

第二,“匠”和“师”之间的关系,对我们推进综合素质教育将产生最有意义的启迪。我们也许没有充分的理由强调,高等艺术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为了培养艺术家、艺术大师。但如果我们的高等艺术教育所培养的各类人才不具备,或缺乏艺术大师的修养、素质、风范、品格,无疑也是一种失败。即使我们不应期待我们的受教育者都成为艺术大师,至少也应用艺术家、艺术大师的综合、文化素质要求我们的受教育者。一个人人都能够接受的道理是,即使我们的受教育者不能百分之百地成为艺术家、艺术大师,我们也不希望他们成为胸无点墨的“艺术工匠”。

众所周知,素质教育的提出主要针对的是应试教育。而在推进素质教育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克服应试教育的弊端,还应通过素质教育提升受教育者的整体素质。教育界有识之士不止一次地声称,时下许多中国艺术院校的学生“匠”气十足,“师”气太少。我们认为,此类批评不无道理。艺术家、艺术大师之所以被称其为“家”和“师”,不仅仅是他们艺术上的杰出和独到的成就,也在于他们的文化修养深厚;“匠”和“师”之间的鸿沟,并非“身怀绝技”所能弭合的。任何人都不能期待,连安塞腰鼓和花鼓灯的流传地都说不清楚的歌手会成为艺术大师;也无法想象认为“海拔从地面的高度算起”的演员会成为艺术家。其实,类似问题根本不应与“家”和“师”联系在一起,因为这种属于常识性的知识,不仅是初等、中等教育的内容,不仅是艺术工作者、从业人员基础知识中的基础知识,而且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应具备的常识。

关于“匠”与“师”之间的关系,颇能说明在高等艺术院校大力推进综合素质教育的必要性。艺术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在于探索,在于艺术家有自己对艺术的解读和理解,而实现这一目标,“家”和“师”的潜在优势、综合素质是任何出色的“工匠”都无法企及的。艺术和艺术上的成就,来源于对生活、社会的深层次感悟。而这些感悟一方面来自个人的自觉“修炼”,另一方面,则是教育的分内义务,尤其是对于在校接受高等艺术教育的大学生来说,综合素质、文化素质的提升一方面有赖于学校提供的机会;另一方面,则取决于自我“修炼”意识的增强。因此,高等艺术院校的综合素质教育和培养,既取决于教育者的努力,也需要受教育者的自觉。

第三,关注艺术教育与做人的关系。综合素质涉及到的深层次内涵则是如何做人的问题,也就是说,高等艺术院校的综合素质教育是高等教育“教书育人”的重要内容。与高等教育其他专业学科相比,艺术教育与道德之间的关系更为密切。艺术对人们心灵的熏陶作用,是其他学科不能比拟的。故此,在高等艺术教育实践中,通过艺术教育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比之其他学科更加突出。

无论是“匠”还是“师”,高等艺术教育和其他任何形式、等级的教育是一样的,教育的首要任务是人的培养。人的培养涉及许多方面的内容,综合素质理应成为核心内容。综合素质、文化素质对于高等艺术院校的受教育者来说,不仅包括提升对艺术的理解能力,还包括提高思想修养。人们在批评艺术界许多有违道德现象时,常常指责当事人“艺德”太差,“素质太低”更是平常用语。我们不能把综合素质教育简单地归结为道德修养教育,但综合素质的必定包括一个人的道德素质。同时,综合素质、文化素质也决定了一个人思想修养水平的高低,进而决定着艺术造诣及发展方向。

人们在论及素质教育时,无不强调人文精神的塑造及培养。艺术本身是技术和人文的结晶。故此,艺术的学习与实践,既需要技术上的精湛,也需要人文素养的高深。在实践中,技术往往是有形的,而人文及其素养常常是无形的:技术可以是立竿见影的,而人文素养却难以立竿见影。对于学习艺术的人来说,艺术大厦的建造,无疑应以人文素养为根基。有人把艺术教育的内容总结“技”、“文”、“道”三个字。我们认为,这种概括可谓一语中的,把艺术教育的技能、综合修养、做人三个大的内容进行了精当的总结。其中的“道”便包括了“做人之道”。教师在教学实践的“教书育人”双重任务,要求教育者不能仅仅局限于一般性知识传授、技能培养,必须尽快实现单一角色的转变。

第四,注意潜移默化的培养。人的任何一种素质都不是短时间内形成的,既需要教育和培养,也需要一种长期的、潜移默化式的熏陶。人们强调艺术素质的提高是一个历时性的过程,需要积累。对于高等院校来说,这种潜移默化的实现主要依靠一种文化环境、氛围的营造。涉及制度建设,在考试、考核时,既关注专业课成绩,也给予文化素质、综合素质教育课程以相应的地位,通过制度建设强化综合素质的地位。

高中生综合素质教育篇(8)

一、 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界定与范围

1999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召开了世界首届高等教育大会,大会文件指出:“高等教育首要的是培养高素质的毕业生与负责任的公民。” 1999年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颁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把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作为21世纪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要任务,动员全党全社会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加快教育改革与发展,努力构建21世纪充满生机活力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实施素质教育,要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明确教育在新形势下的培养目标。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使受教育者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艰苦奋斗的统一。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大力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几方面全面发展,既是全面推进我国现代化事业的必然选择,也是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一项紧迫任务1。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一般由基础性素质、专业性素质和创新性素质三部分组成,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政治理论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人文素质、专业性素质和创新素质2。

二、大学生综合素质研究分析

目前大学生综合素质研究已经形成一定规模,总的来说表现为两个方面:总体概况——从总体上论述大学生综合素质面对的问题及思考;具体分析——从某一方面描写大学生成长中面临的挑战,探讨加强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意义、方法。

1、总体论述,研究范围广泛,内容丰富。彭美云(2004)通过调查问卷从更深层次地去了解我国的大学生们在想些什么、他们将如何面对学习、择业的压力,从而更全面地把握当代大学生的基本情况、较为明显的特点以及较为普遍的问题等等,得出以下结论:上大学目的表现出很强自我性、倡导诚信已被越来越多大学生所接受、男女大学生表现在综合素质上的某些性别差异已明显退化、父母的关爱对大学生的成长有重要影响、大学生们参与课外科研或发明、创新、创业等活动情况目前还处于十分薄弱阶段、大学生们去适应当前“机遇与挑战共存局面”的心理准备还远远不够。李善兴、董丁戈(2002)从大学生理想信念、政治追求、道德情操、知识结构、综合能力、人格修养、文化理念等方面做了认真的分析与思考,认为社会价值观念多元化引起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转变,在这方面大学生们表现出个性化、现实化、趋利化的特点,网络文化的负面信息对学生的影响和冲击,道德修养与道德水准发展的不均衡,心理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梁顺福(2000)指出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需要强调两点:一要教育学生爱国奉献,二要教育学生创新进取。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根本出路在于转变观念、改革创新,实现以“继承性教育”向“创新性教育”到深刻转变。陈庆国、张莹(2011)提到以语言智能和逻辑—数学智能为主要理论指导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自我认知智能,增强大学生的职业规划和心理疏导,人际关系智能促进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提升,音乐智能和视觉—空间智能指导大学生艺术修养培养。

2、就具体而言,有明确的指向对象,往往从具体方面探讨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缺陷,提出建设性意见,有较强的实用性。

(1)创新意识薄弱。陆顺寿、曹其新(2009)指出如今的大学生基础知识扎实、聪明,但是,有些学生缺乏探究问题的兴趣意识,包括富有创意的想象力,缺乏创新的乐趣和主动性,视野比较狭窄,更主要的是缺少实践创新能力,创新素质不高。刘丰林(2012)也谈到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实践的磨砺、创新的培养等较为薄弱。陈伟(2002)面对大学生缺乏创造性的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通过探讨了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的目标模式,提出了在专业课教学和在实践性教学环节中体现素质教育和培养创新能力的途径及对策。

(2)通过教学研究与改革,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卢铁光(2002)认为利用课程体系改革实施素质教育是加强本科生素质教育的途径之一,本科阶段前三年的课程学习对于知识结构的优化和综合素质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但是由于课程体系滞后于科学技术的发展,课程体系中存在着影响和制约素质教育的实施与效果的因素。刘长青(2007)指出第二课堂的性质、优势以及与大学生就业的关系等展开论述,强调加强第二课堂建设在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培养综合能力中的重要性,并提出建设第二课堂的指导原则。王瑛(2008)指出素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仅仅依靠课堂教学的改革,显然不够,必须打破封闭的平面单向传递式教学模式,通过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的有机结合,拓展教学空间,形成推动育人全过程良性循环的新教学模式。刘宏达(2011)认为实验课、课程实习、专业实训、社会调查、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实践性教学环节,从社会化角度看,能够促进大学生的社会化,从素质形成的规律来看,在培养大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中,能够促使“内化—外化—内化(调节)”转化的过程。

(3)就业背景下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李海燕(2006)认为以素质拓展教育为实践途径,增强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陈中平(2010)指出就业核心竞争力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它是支撑大学生在激烈的社会竞争环境中把握主动权,在竞争中取得胜利的重要保障。张必涛(2004)谈到社会职业发展趋势、市场经济发展趋势、知识经济创新趋势、经济全球化趋势和人才市场竞争趋势要求大学生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具体指出加强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应该从八个方面进行:即提高对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重要性的认识,课程设置体现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围绕提高大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来改进课堂教育,实行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三个结合,将心理训练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纳入正式教育计划,重视市场经济知识类公共课程建设,提高文化课比重,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优势加强社会实践环节。

(4)人文素质不高。王晓勇(2009)在充分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大学生文明素质偏低的原因,并提出了从他律到自律,提高大学生文明素质的新途径。周东群(2005)指出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必须将文化素质教育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大学教育应该而且必须改变长期以来以专业为中心,以行业为目标的片面教育,克服单纯的“功利主义”、“职业至上”等片面思想。宣裕方(2006)谈到大学生基础文明修养缺乏,我行我素流行,文明礼仪涵养贫瘠,个人修养差,老师面前俯首甘从,同学面前心口不一,公共意识较强,实际行动颇少,慎独意识薄弱,侥幸心理普遍等。通过培养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评价、自我完善的自律心理机制,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张英(2009)认为开展大学生目标教育必将为学生树立理想,规划人生,努力学习,积极进取,奠定良好的基础,对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起到关键的引导作用,分别从内容、实现机制、保障措施三方面来构建目标教育模式,开展大学生目标教育。

这种具体层面的研究还有许多成果,例如校园文化、高校图书馆、美育、信息素质教育、国防教育、安全教育等对大学生健康成长的作用,及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影响。

从上世纪90年代末到现在,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研究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其本身是一项艰巨而庞杂的社会活动。随着社会不断进步及社会需求的增加,大学生综合素质研究发展空间也会越来越广。

注释:

[1]彭美云. 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问卷调查与结论. 数理统计与管理,2004(11).

[2]李善兴 董丁戈. 当前大学生综合素质状况调查研究. 现代教育科学,2002(11).

[3]梁顺福. 关于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思考. 兰州大学学报,2000(28).

[4]陈庆国 张莹. 多元智能视角下的大学生综合素质拓展探讨. 东北师大学学报,2011(4).

[5]陆顺寿 曹其新. 开展创新实践教学 提高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9).

[6]刘丰林.关于大学生综合素质拓展学分制度的探索.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2(3).

[7]陈伟.21世纪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研究. 黑龙江高教研究,2002(3).

[8]卢铁光. 农科大学生素质教育与课程体系改革.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2(11).

[9]刘长青. 关于加强第二课堂建设的思考. 教育与职业,2007(10).

[10]王瑛.大学生社团应成为学校素质教育体系的重要一翼. 梧州学院学报,2008(4).

[11]刘宏达. 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改革电气工程专业实验教学模式. 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3).

[12]李海燕. 对自主择业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1).

[13]陈中平. 提升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几点思考. 中国成人教育,2010.

[14]张必涛. 大学生就业与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2).

[15]王晓勇. 当代大学生文明素质现状与思考. 社会科学家,2009(7).

高中生综合素质教育篇(9)

继教育部公布新高考改革方案之后,被称之为新高考改革配套措施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也相继出台。这项政策的出台,意味着综合素质评价纳入高考体系已经走出了关键性的一步,是我国教育改革的大势所趋。然而,基于我国乡村教育的现实情况,综合素质纳入高考体系缺乏适宜的环境,必然会对乡村教育的发展造成一定的困扰。

一、综合素质评价纳入高考体系是我国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

综合素质评价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特长个性、扭转应试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措施,对于我国教育改革的大局具有重要意义。虽然,综合素质评价纳入高考体系还存在着诸如评价体系不健全、传统教育文化制约、校园环境缺失等问题[1],但是这些问题是能够在实践中加以解决的。

1.是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自从1999年我国提出素质教育以来,上层就改革高校招生制度、采取科学评价方法考察学生素质和能力、确保高校选拔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提出了多项指导意见和政策。但是这些政策较为宏观,在全国范围内往往缺乏现实可行的具体范式。所以,《意见》对高中生的素质从五个维度进行评价,对评价内容、评价程序、组织管理方面都进行了规定,能够发挥其在素质教育领域的导向作用,是我国教育与国际接轨的重要措施。

2.是新课程改革成功的重要保证

新课程改革旨在对基础教育指导思想、培养目标、课程与教材、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改革与转变,是我国基础教育领域具有深远意义的重大改革[2]。然而,受我国教育基本情况的制约,新课程改革面临以下几方面的挑战与困境:首先,应试教育传统根深蒂固,是新课改面临的根本性阻力,任何脱离考试的教育理念与方式都缺乏来自学校、家长、社会的支持;其次,国人在教育领域的功利心较强,追求功名与成绩的心理是新课改在短时间内难以满足的。所以,综合素质评价纳入高考体系意味着综合素质发展能够在升学考试之中发挥作用,适应了学生综合素质的诉求,新课改具有了生命力。

3.是提高人才素质,变革高校招生制度的必然要求

从学生层面而言,综合素质评价纳入高考体系能够借助于高考自身对于基础教育的指挥棒职能,提高学生发展自身素质的动机。在单纯以考试为主的高考体系之下,发展综合素质往往“无利可图”,无论是学生还是家长都不会注重综合素质的发展,无论是学生个人的成长还是高校选拔优质的人才都受到限制。所以,综合素质评价纳入高考体系是我国人才素质提高、变革高校招生制度的必然要求。

二、乡村教育在此趋势下的困境分析

由于缺乏综合素质发展的条件,乡村教育必然会受到冲击,陷入困境之中。

1.缺乏综合素质发展的现实环境

近年来,虽然国家加大了对乡村教育的投入以及实现了义务教育免费,乡村教育得以加快发展。但是长期的差异化发展,使得城乡教育之间的差距难以在短时间内得到弥补。况且综合素质评价的标准又是以城市学校为导向的,这就意味着乡村学校缺乏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环境。

(1)学校环境

由于我国长期奉行城市教育优先发展的原则,乡村学校在基础设施方面发展滞后,城乡学校在校舍、教学设备、活动场所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距。这就意味着,乡村学校落后的基础设施必然会限制学生在综合素质领域的全面发展。

(2)教师结构

《意见》规定,对学生从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等五个维度进行评价,意味着需要学校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促进学生这些方面素质发展的师资条件。学校的师资结构必须包含品德教师、学业教师、心理和体育教师、艺术类教师、社会实践指导教师五个方面。但乡村学校师资不充裕,结构性短缺现象十分严重,特别是艺术类教师和社会实践教师十分缺乏,导致乡村孩子的艺术素养和社会实践能力方面与城市孩子相比存在较大差距[3]。

(3)校外资源

乡村学生由于生存的社会环境限制,校外时间的安排往往十分单一。以艺术素养为例,乡村学校之中缺乏此方面的师资资源,校外也没有相应的艺术教育机构可供选择。所以,乡村教育在校外资源方面的短缺也成了乡村学生综合素质领域发展环境缺失的一个重要因素。

2.缺乏综合素质发展的教育理念

从一定程度上,乡村教育受高考的影响更为严重,应试教育风气更为盛行。过去,高考的竞争是单纯的学业水平的竞争,能否考上大学以及名校都以高考分数为准绳。在这种体制之下,城乡教育之间的差距并不会产生较大的作用,乡村学生能够通过刻苦学习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教育现实之间的差距。一旦综合素质评价纳入高考体系之中,单一的评价方式必然向多元进行转化,意味着以分数为基础的高考录取机制的部分解体。这种新形势对于乡村教育,将产生革命性的冲击,新形势与旧理念之间的冲突必将长期存在。应试教育理念的盛行及其必要性导致乡村教育很难接受综合素质发展的理念,而学生综合素质均衡发展又要求学校以素质教育理念为导向。这种新旧教育理念之间的矛盾必然会在一定时间之内制约农村教育的发展与进步。

(1)城乡教育公平受到冲击

在高校录取制度从一元走向多元之后,城市学生通过高考走向大学的道路变得更宽,特别是通过保送生制度、大学自主招生制度进入大学的学子中很难见到农村学生的身影。近几年的报道显示,我国著名高校来自农村地区的学生明显下降。这也说明了一个情况,随着时代的发展,在高校录取多元化的今天,乡村学生在“不以分数论英雄”的高考改革形势下将处于越来越不利的地位。虽然像北大、清华之类的名校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并通过制定一些政策向农村地区考生倾斜,但这也反映了农村学生已经在竞争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中处于劣势。所以,综合素质评价纳入高考体系使得脆弱的城乡教育公平变得更加岌岌可危,乡村学生考入大学之路变得更加狭窄。

(2)乡村教育在此形势下的机遇分析

综合素质评价纳入高考体系是我国教育改变自身存在弊病的一剂猛药,也是乡村教育实现自身转变的一次机遇。虽然这种趋势给乡村教育造成了一定的困扰,特别是对脆弱的城乡教育公平十分不利,但是乡村教育要实现发展必须正视这种改革带来的阵痛,抓住改革带来的机遇。

首先,综合素质评价纳入高考体系必将促使乡村教育转变应试教育理念,走向素质教育,为乡村教育发展的注入内部动力。综合素质成了高考评价的一个项目,意味着其成为高考指挥棒指向的一个方向,也就成了基础教育培养的方向。乡村教育在这种形势下也就有了自发变革的内部动力,必然会谋求创造环境培养农村学生的综合素质,建构综合素质发展的学校内部机制。

其次,农村教育获得了发展素质教育的外部推力。高考录取制度的转变必然会促使农村学生家长、社会其他力量推动农村教育的变革。综合素质评价纳入高考体系必然会促使农村家长想方设法提高子女的综合素质:一方面给现有的农村教育体系施加压力,迫使其做出转变以应对高考形势的转变;一方面,农村家长会加大对孩子在综合素质方面的投入,吸引社会力量在乡镇开办一些培训班。

总体而言,综合素质评价纳入高考体系被视为一种促进乡村教育转型的“倒逼机制”[4],即通过强调综合素质评价纳入高考体系来促成乡村教育进行一种革命性的转变。

三、基于乡村教育现实的应对策略

改革必然面临局部利益的调整,农村教育在改革的形势之下受到冲击也是无法避免的利益调整,是教育发展的大局使然。教育部门必须发挥导向作用,制定适宜的政策,帮助乡村教育走出困境,抓住教育改革的机遇,提高农村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实现我国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乡村教育也必须在综合素质评价纳入高考体系的大势之下化冲击为动力,积极转变教育理念,创造综合素质发展环境,追赶城市教育水平。

1.加大农村教育投入,尽快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

乡村教育之所以在新高考改革下受到较大的冲击,根本原因在于我国城乡教育二元体制的存在。教育改革往往以城市为导向,制定的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更适合城市学生的发展。但是,这种适合城市学生的评价标准又是符合社会主流的,是符合社会发展对人才需要的。所以,尽快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是解决乡村教育困局的根本道路。

具体而言,需要实现城乡教育在基础设施、师资队伍、教育经费领域的一体化。其中基础设施一体化是硬件一体化,提高乡村学校的现代化水平。各省市应该根据城市一般公立学校基础设施条件建立统一的标准,为乡村学校建设与时展相适应的教育设施,为农村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打下硬件基础。教师队伍一体化是软件一体化,重点是提高乡村教师待遇、完善教师队伍建设(特别是艺术类教师)。经费投入一体化是保证,无论是乡村学校基础设施建设还是教师队伍建设,都必须以强有力的财政制度作保证。

国情的变化,特别是经济上的发展决定了我国不再需要在教育领域集中资源、区别发展,意味着城乡教育一体化是现实的、可行的。乡村教育只有在设施、师资、财政上的劣势得以解决,为农村学生综合素质发展创造适宜的环境,才能从整体上提高农村学生素质、实现教育公平。

2.立足乡村教育实际,形成适宜的综合素质发展策略

城乡教育一体化只是给乡村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提供了环境,并且这种一体化也不是在短期内能够实现的,还需要立足乡村教育实际,形成适宜的综合素质发展策略来应对城乡学生素质发展的差距。所以,在设计农村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策略的时候,要充分考虑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立足乡村实际制定评价标准,任何脱离农村实际的标准对于农村学生而言都是没有意义的,必须是他们能够有条件实现的。其次,这种标准必须是符合社会主流的,符合社会、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对乡村学生未来发展是有利的。最后,这种策略必须有利于缩小城乡学生在综合素质领域的差距。

具体而言,我们可以参照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在学习中设置对学生有难度但是通过引导可以解决的学习任务,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发展。同样,在农村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中,如何根据农村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制定对农村学生有一定难度且具有可操作性的目标,会更有利于农村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综合素质纳入高考体系是我国教育改革的重大举措,必然会涉及到局部利益之间的调整。乡村教育在此改革之下,无论是旧有的教育体制受到冲击,还是城乡教育不公的扩大都是无法避免的改革阵痛。只有勇于面对改革带来的冲击,抓住改革的机遇,乡村教育才能破而后立,转变发展理念,实现自身的完美转型。

参考文献

[1] 赵利萍,周先进.综合素质评价纳入高考招生的困境及其超越[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2).

[2] 郝德永.新课程改革:症结与超越[J].教育研究,2006(5).

高中生综合素质教育篇(10)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特别是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培养全部由高等师范院校承担的做法正逐步打破,一个相对开放的师范教育体系初步形成。一批地方性师范院校通过更名、升格或合并共建等形式,纷纷向综合性院校发展,这些地方院校原有的师范专业还很大程度上作为办学特色予以保留。这种地方性综合院校主办师范专业的体制成为新时期我国师范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在地方综合性院校办学模式复杂化和培养目标多样化的背景下,师范专业学生素质问题日益引起了社会的重视。特别是经济社会的发展、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对师范专业学生素质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今天师范专业学生的素质就是明天基础教育教学的质量。加强师范专业学生素质教育,培养有知识、有能力、能实践的高素质人才已经成为包括地方综合性院校在内的师范教育主办者的共识。

一、地方综合性院校师范专业素质教育的利弊因素

(一)地方综合性院校开展素质教育的有利因素。一是可发挥地方综合性院校相对而言在学科门类、办学规模、学术层次上的优势。依托综合性院校中占优势的学术资源和师资条件,为师范专业素质教育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二是地方综合性院校中的师范教育专业从原来比较单纯的教育性专业融入现在的学术水平较高、学科空间较大、师资力量较强的学科群之中,师范专业的学生有条件参与非师范专业的专业课和部分专业基础课学习,打破了传统师范教育中封闭性的教学体系,提高了师范教育的教学层次。特别是地方综合性院校较为显著的学术性发展目标能够开阔师范专业学生的学术视野,增强师范生研究问题和创造性思维的意识,增加他们的学习实验和社会实践机会,有利于促进师范专业学生素质教育的开展。三是由于地方综合性院校具有多学科、高水平、强师资的优势和长处,容易实现师范专业与非师范专业之间的学科互补、交叉影响和有机融合,有利于师范教育专业学生素质结构的调整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增强。

(二)地方综合性院校开展素质教育的不利因素。一是地方综合性院校的办学目标,不利于师范专业学生素质教育的开展。地方综合性院校的办学目标相对师范院校而言,更注重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学生教育实践技能的培养被忽视,师范教育被综合性院校多元的发展目标所淡化,师范教育处于一种边缘化的地位,给素质教育带来了不利影响。二是地方综合性院校的管理统一化与师范教育专业化目标之间的矛盾不利于师范专业学生素质教育的开展。师范教育专业的学生分散在许多专业性学院或系部中,各个学院要根据自身专业特点和条件来安排和组织师范教育活动,全校没有一个统一的负责组织和管理师范教育专业教学和职业技能训练的部门或单位,师范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标准比较分散。再加之综合性院校重视学术上的成就与科研成果,很难对师范教育的专业化要求予以特别的重视或保证。学校的许多规章制度的制定和运作,都可能难以照顾到师范教育的特点。师范教育的特点难以在学校的宏观管理制度中得到体现。这些都直接影响到师范专业学生素质教育的开展。三是一些地方综合性院校师范教育课程的设置与教师队伍不利于师范专业学生素质教育的开展。地方综合性院校中,课程建设的重点转向了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直接服务的内容上,师范性课程被相对淡化,师范性教育类课程无论开设门类还是课程时数都不能满足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许多综合性院校的领导和教师,从来都没有从事过师范教育,有许多人甚至没有接受过师范教育,对于师范教育的内容和方法比较模糊,造成了其在办学思想、教育目标、学生培养标准和职业技能训练等方面,忽视师范专业学生和非师范专业学生的差别,不加区别地同等对待,使师范专业特点被湮灭,直接影响到学生素质教育的开展。

二、加强地方综合性院校师范专业素质教育的意义

教师担负着传播文明、开发人类智慧、塑造人类灵魂的神圣使命,影响着人类的未来。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深刻影响着学生,教师素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决定因素,加强师范专业学生素质教育对教育事业的发展乃至整个社会文明素质的提升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加强师范专业学生特别是地方综合院校师范专业素质教育显得尤为迫切。

(一)加强师范专业学生素质教育是克服地方综合性院校主办师范教育弊端的现实需要。如同上文分析,地方综合性院校主办师范教育在推进师范教育由封闭性向开放性发展,发挥综合性院校学术资源和师资优势,促进师范专业与非师范专业之间的融合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但同样也面临着一些矛盾。这些矛盾给师范教育发展带来一定的不利影响,直接影响到师范专业学生素质教育的培养。我国著名教育家、中国教育学会会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顾明远曾多次参与我国教师教育改革相关政策的修订,他对综合性院校主办师范教育给教师素质培养带来的一些问题表示了深切关注。他曾撰文指出,“本来国家提倡开放型培养师资,目的也是为了提高教师的质量,让一些高水平的综合性大学也来培养师资”,但是事实上综合性大学没有做好准备,也还没有提出培养师资的要求;“师范院校转为综合大学是历史必然,但是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应该说,这三个条件在我国基本具备,但还不充分”。这些都说明在当前综合性院校主办师范专业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在现实体制中,必须加强师范专业学生素质教育,以克服现实体制中的弊端,从而更好地适应教师培养需要。

(二)当前师范专业学生的生源质量要求我们必须重视地方综合性院校师范专业学生的素质教育。随着师范院校向综合性院校转型,收费并轨、自主择业,师范专业的保障措施被逐步取消或者有名无实;再加之教育岗位待遇不高,直接导致师范专业生源质量不高和教师职业吸引力下降。地方综合性院校师范专业普遍在二本学生中招生,一般仅达到当地最低录取控制线。“教育部有关负责人坦言:种种因素导致师范生生源质量总体呈下降趋势。”生源质量的下降直接影响到师范专业学生素质,有的学生考入师范专业后,因为个人素质基础等原因,根本无法适应师范教育的专业化需求,在基本技能、师范素养等方面根本无法满足教师职业的需要。教育专家顾明远也对此颇有同感,“总以为现在不包分配、就业困难,教师职业比较稳定,报考师范专业的学生会多起来。事实并非如此,许多青年不到万不得已的情况下不当教师”。

(三)当前中小学教师素质的现状迫切要求地方综合性院校加强师范专业学生素质教育。关于目前所培养出的中小学教师的素质状况,顾明远教授也表现出了极大的担忧:“现在的师专生,却是高考队伍中较差的一部分学生,只达到专科的录取分数线。师专的专业分科较窄,学习的课程缺乏小学教育应有的科目。小学教师需要的是宽广而不是专深的知识,而且他们最好在艺术方面有所专长,会唱善跳,能适应儿童活泼的天性。但是师专的学生都来自高中毕业生,可塑性就不如中师生,艺术素养和技能都不如中师生。再加上高等学校那种专业的导向作用,不利于培养小学教师。不论专科学校还是本科院校,强大的导向是报考研究生。在这种导向下,教师教育的质量是难以保证的。许多小学校长反映,现在专科或本科毕业的小学老师反而不如中师毕业生那样适应小学教育。”由于现在综合性院校在培养目标上的多元化直接导致了师范专业学生师范能力的弱化,很多师范专业学生受非师范专业学生的影响,把主要精力放在外语、计算机等过级考试上,忽视了对基本师范技能的提高,相当多的毕业生表现出对基础教育现实的不适应。“教师是一种崇高的职业,需要对学生有热情,需要有点奉献精神,这种勉强为之的人怎么能成为高水平的教师?”

(四)基层教育的改革需要地方综合院校师范专业不断加强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成为伟大时代赋予基础教育改革的主旋律。现代基础教育的发展。特别是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普及以及整体教育水平的提高,对教师的课程观、课程意识、课程技术以及专业知识都提出了新的要求。高科技时代对人文精神的呼唤,有赖于现代教师人文素养的提高以及知识结构的进一步合理化。这些基础教育改革的新需要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新要求。地方综合性院校作为地方基础教育教师培养的摇篮,必须不断加强师范专业学生素质教育,适应基础教育改革需要。

三、地方综合性院校师范专业素质教育的内容构成

知识、能力、素质是现代素质教育的核心三要素。将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融为一体,培养出未来合格的人民教师,要求地方综合性院校必须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科学合理构建师范专业学生素质教育的内容。根据基础教育的实际和地方综合性院校的发展现状,师范专业素质教育的内容构建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一)师范人格训练。提高师范专业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树立师范专业学生严谨求实、依法从教、乐于奉献、甘为人梯、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职业道德;培养师范专业学生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思想,培养他们“爱教育”的情感,使他们热爱教育事业,以积极的情感献身教师职业。

(二)师范技能训练。适应基层教育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强化师范专业学生对教育专业理论的学习,培养他们的课程设计能力、课堂讲授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书写能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力,使他们掌握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师范业务能力。

(三)人文素质训练。充分发挥地方综合院校人文底蕴丰厚、学科资源丰富的优势,加强学生文、史、哲、艺术等人文素养和自然科学素质培养,形成人文科学知识与自然科学知识兼容并蓄的知识结构。

(四)艺术素质训练。了解国内外优秀艺术文化传统,形成师范专业学生的良好审美素质和审美能力,提高艺术修养,掌握基本艺术技能,培养他们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发展个性,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激发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五)研究性学习能力训练。针对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研究性学习能力提出的新要求,培养师范专业学生独立思考、积极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培养主动探究、自主学习、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师范专业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六)心理素质训练。培养师范专业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乐观向上的精神,耐得清贫、甘于奉献的思想,善于调整、勇于经受挫折的意志,与学生、学生家长、领导及同志友好协作的精神,保持良好的心理状况,完善自我个性修养。

四、地方综合性院校师范专业素质教育的实施

(一)改革课程体系。优化素质教育课程结构。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渠道。课程结构体系科学与否,直接影响到人才素质的培养。在师范教育转型的过程中,应构建素质教育课程五大模块:教育理论课程、教育技能课程、教育实践课程、人文艺术素养课程、其他自修课程。(1)教育理论课程主要是提高师范专业学生现代教育教学理念,掌握现代教育教学的基本理论知识。课程主要包括:教育学原理、心理学、教育史等。(2)教育技能课程主要是提高学生教学方法和基本教育技能,培养师范专业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课程主要包括:现代教学技能、微机教学、教育科学方法等。(3)教育实践课程主要是依托地方综合性院校教学中实践面广、实践教学体系较为完整的优势,把师范专业学生教育实践课程纳入学校实践课程体系,主要培养学生从教职业道德、师范实战技能,提高师范专业学生综合素质。校内实践课程主要包括:教学模拟、中小学生活动组织等;校外主要实践课程包括教育实习、送教下乡、义务家教等。(4)人文艺术素养课程主要是扩大师范专业学生的人文视野,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掌握基本的艺术技能。课程主要包括:大学音乐基础、大学美术基础、电影艺术鉴赏、戏曲艺术欣赏等。(5)其他专业课程主要是充分发挥地方综合院校学科资源的优势,师范专业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参与非师范专业课程的选修学习。完成相关课程学习考核,可获得相应课程选修学分。以上五类课程的实施形式分成三类,包括:必修课、选修课、指定选修课。必修课力求精益求精,选修课力求面广,指定选修课力求实用。这些课程形成一个有机整体,贯穿于师范专业学生素质教育发展全过程。

(二)强化实践教育,提高师范专业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专业实践指根据教师职业专业化的需要,从学生入校起安排实践训练,做到专业实践教育与课堂教学并重,学生认知能力与实践能力齐头并进。一年级主要是观摩性的专业教育见习,提高学生的专业认知能力,明确教师职业所要具备的知识与技能,了解、感染学生施教情绪。二年级主要是学科性教育实践,如结合教育心理学、教育学等课程,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展参观、考察、调研等,学生边进行课程理论学习,边进行专业实践。三年级主要进行岗位模拟实践。一方面,利用寒暑假期,学生以小组形式自我组织临时教学队伍,学校安排带队教师,以送教下乡等形式进驻学校,组织假期学生教育辅导,学生进行试讲、自我评课活动,强调学生自我教育、相互启发;另一方面,在三年级学期末最后两个月时间,组织学生在校内进行试教活动,师范专业拟定模拟教案、班级活动模拟方案、课堂模拟讲课,教师指导,让学生了解教师工作各个具体环节的职业要求,形成职业理性认识。四年级主要开展顶岗实践,撰写毕业论文。四年级一学期组织学生进行为期约四周的教育顶岗实习,直接参与中小学教育教学全过程,带队指导教师和实习学校教师双方指导,让学生处于真实的职业环境中,进行职业体验。顶岗实习完成后,学生积累了大量的职业体验,再组织学生开展毕业生教育论文写作,形成教育反思和心得体会。

上一篇: 审计学相关知识 下一篇: 案例研究方法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