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防范措施浅析汇总十篇

时间:2023-11-18 10:09:38

风险防范措施浅析

风险防范措施浅析篇(1)

1、企业财务风险概述

企业财务风险是指由于某种原因使得企业偿债能力丧失甚至导致预期效益下降的风险。造成企业财务风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来于企业外部的原因,又有企业自身的原因,其中公司财务结构不合理、融资不恰当等是最主要的原因。一般来说,房地产的财务风险跟一般的风险相比,既有极大的相似性又有其自身的特殊性,房地产的财务风险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客观存在性、不确定性、可转移性和难以防范的特性。可以说,企业财政风险存在于企业的各项财务活动中,再根据房地产企业风险的特性可以得出:要想将企业财务风险降到最低,必须从各项财务活动入手,从财务管理抓起。

2、我国企业财务管理上的不足

2.1、企业管理人员素质不够

任何系统的正常运行都需要高素质人员的操控和管理。同样的,高素质的理财人员对房地产企业的财务管理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是企业发展的基础。然而,现在许多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没有风险意识,这直接导致了财务风险的发生。我国财务管理人员专业素养不足、素质较低,还不具备抵抗风险的能力。尤其是专业技能的落后,素质达不到专业要求的高度,更是加大了企业财务的风险。

2.2、资本结构不合理,财务监控系统不健全

项目投资观念滞后、负债结构不合理是财务风险发生的催化剂。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如果不能做到以低于收益率的成本获取所需要的资金或者是不能做到以合适的价格变换资产,那必然会导致财务风险的产生;在财务管理系统中,有一个很重要的系统对财务风险的防范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就是内部财务监控系统。现在,企业财务部门的内部监控系统并不完善,监控机制不健全是企业财务风险存在的重要原因。而企业对监控系统建设的忽略,更是加大了风险发生的几率。

2.3、企业内部财务关系混乱,筹资缺少规划,资金利用率低

企业内部机构设置不合理,管理部门制度不健全,导致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在资金管理以及利用分配方面混乱。资金利用率低、资金流失严重,资金的安全和完整得不到保证。另外企业理财环境是变化无常的,这些导致企业环境变化的外部原因势必会影响企业财务活动,而对与管理基础较差的管理部门来说,由于缺乏预测能力和对外界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当风险来临时企业对筹资没有规划,便会因处理不当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3、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措施

3.1、不断提高理财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

企业财务风险存在于财务管理的各个环节,哪一个环节处理不好都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在房地产企业中,投资的方向必须有足够的把握才能去执行,在各个方面必须谨慎考虑,总结出做成后带给企业及公司的效益和失败后对公司的损害,权衡利弊做出投资选择。为此,企业理财人员必须不断地锻炼自己,提高风险防范意识,提高投资正确性。所以,企业必须不断提高理财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树立正确的管理企业风险的理念,才能有效的防范企业风险。

3.2、完善企业风险管理制度,运用多种财务策略降低损失

在财务管理过程中要明确各个部门的责任,兼顾企业各方面的利益。要把握住财务工作的各个方面,包括预测、计划、决策等各个财务管理过程。完善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制度,采取科学的方法对财务进行分析,有条件的话要对效果做出评价。在应对风险的过程中,要针对问题采取不同的财务策略,比如风险接受策略、风险回避策略、风险分散策略等,想尽一切办法将企业的损失降到最低。总之,要完善企业风险管理制度,采取适当策略降低企业损失,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

3.3、完善财务预警机制,优化内部资源配置

监督部门的力量是不可小觑的,它可以保证部门按照应有的程序运行下去,是每个正规企业都应该设立的重要部门。在企业财务方面,财务预警机制可以实现对财务风险的识别,提示理财人员及时的做出分析和判断并对此做出防范。简单来说预算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是短期财务预警,另一方面编制对现金流量的预算。另外,财务风险的防范不是仅仅一个部门就可以完成的,它需要很多部门的积极配合。因此,优化企业内部资源配置对企业额财务风险的防范有着重要的作用。

3.4、建立合理的财务决策机构

财务的管理工作一直是受财务决策的影响的,一般情况下,主观和经验上的决策失误是造成企业财务风险的重要原因。所以,在企业财务风险防范的过程中,必须有正确合理的决策作为指导,才能做出正确的理财措施防范财务风险。例如,在投资前应该做出数种投资方案,然后分别在收益、风险等各个方面做出分析,综合评价以后选择一个最好最适合的方案进行实施。在此过程切不可由于个人偏好和经验主义影响决策,要始终坚持以大局为重,全面配合公司的发展,以企业利益为根,让企业在正确的决策下健康的发展。

4、结语

我国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所涉及的领域是很广的,因此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是一项复杂的工程。企业风险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的意志而转移的。所以,在企业经营的过程中,必须加强对财务管理人员的管理,提高理财工作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完善企业风险管理制度和财务监控机制,优化内部资源配置。在决策时,要把握好财务风险的来源,做出正确的预测,采取适当的方式防范企业财务风险,以实现房地产企业利益最大化的目标。

风险防范措施浅析篇(2)

1 企业内网安全的重要性

互联网全面渗透到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产生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企业网络常采用路由器、防火墙、VPN、IDS、等众多设备布置在网络入口,在管控网络边界方面的工作比较重视,在内网安全方面的重视度往往做的不如前者。

随着企业发展的需求,内部网络越来越复杂,系统应用越来越多,一旦内网有不可控设备故障、病毒、、破坏以及断网等事件的发生,将会对企业的生产经营造成严重的后果。正是如此,企业内网安全的重要性也尤显突出。

2 企业内网目前存在的安全风险与防范措施

针对典型的企业内网结构现状,将从网络设备、机房设施、管理制度、系统应用及桌面终端五个方面分析内网安全风险与防范措施。

2.1 网络设备安全风险与防范措施

(1)常用网络设备包括:服务器、防火墙、路由器、交换机;存储、行为管理、入侵检测设备等。众多的网络设备都需要设置管理员用户与口令。而现实中管理员为了方便管理,存在使用简单密码、多个设备使用相同密码及长期不修改密码的现象,使服务器及其它网络设备处在不安全状态。

防范措施:制定网络安全员口令管理制度,严禁使用弱口令,要求口令长度不小于8位,且必须由大写、小写字母与数字共同组成,严禁使用重复或连续的字母与数字;不同的设备设立不同的密码,对密码加以时效性。

(2)网络设备硬件故障安全风险。防范措施:资金条件宽裕,尽量配备冗余设备;若无法配备冗余设备时,要制定相关紧急预案,并定期按照预案内容进行演练,以提高应对突发事件时的工作效率,保障网络设备快速恢复正常运行。

2.2 机房设施的安全风险与防范措施

网络机房是企业网络的核心部位,达标机房的建设也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其中UPS供电、空调、自动防灭火报警、防静电及应急照明系统是最基本的组成部分。这里简要说一下这几个系统普遍存在的安全风险。

2.2.1 UPS供电系统安全风险

机房市电供电长期稳定,UPS系统存在不能单独放电现象;电池组长期使用,部分电池接线柱出现腐蚀不容易被发现或忽视此现象。

防范措施:定期断开UPS系统的市电,让UPS单独处在放电状态,同时记录系统放电时间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定期对电池组接线柱及外观进行检查并形成记录日志,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或上报。

2.2.2 空调系统安全风险

机房空调为专用空调,需7X24小时不间断工作,一旦空调中断,网络设备产生的热量在短时间足以使其工作性能降低或宕机;或有部分小型机房使用普通空调,无法做到断电自启功能,若有短时断电现象出现,网络设备将因机房温度过高存在宕机风险。

防范措施:定期对机房空调做好保养工作,尤其在夏季来临前做好室外机散热器与室内过滤网除尘工作,保障空调设备正常工作;对普通空调加装断电自动启动模块,确保来电后空调自动启动。

2.2.3 自动防灭火报警系统安全风险

机房自动防灭火报警系统很少启用,随着使用时间增长,部分设备达到或接近失效期,如灭火压力装置、报警感应装置等,一旦启用时发现失效则为时已晚。

防范措施:按设备说明书定期进行检测、检验与保养,做好设备检测记录,发现失效部件及时更换,不留后患。

2.2.4 防静电系统安全风险

防静电系统中金属接线部位随时间变化会产生氧化现象,电阻值会升高,再加以机房湿度过低,导致防静电系统成一摆设。

防范措施:使用摇表定期对地线阻值进行达标测量,形成记录文件。在北方冬季期间加强监测频次,减少静电导致设备故障的风险。

2.2.5 应急照明系统安全风险

机房应急照明系统由于市电线路正常,也会存在过充电现象。

防范措施:定期进行人为放电,测试并记录照明时长,以满足市电中断时机房照明亮度与照明时长的要求。

2.3 管理制度存在安全风险与整改措施

常说 “三分技术,七分管理”,由于管理制度上的不完善、人员责任心差而导致的网络安全事件层出不穷。另一方面执行意识差,造成“有章不循”,流于形式、成为摆设。

防范措施:企业信息管理部配备上网行为管理设备,规范员工网上行;同时制定适合本企业的网络安全制度,对执行力度采取奖罚措施,使“技术+管理”的方案得到全面落实。

2.4 系统应用存在安全风险与整改措施

应用服务器中超级管理员及应用系统用户存在弱口令现象、操作人员误操作、计算机病毒及网络黑客入侵、系统应用数据的不安全因素都会对内网安全产生较大影响。

防范措施:从系统应用中设置禁止使用弱口令,加强专业技能培训、应用服务器安装防病毒程序、关闭无用的服务与端口、关闭不必要的共享,重要数据采取进行定期备份与异地备份的措施。

2.5 桌面终端存在安全风险与防范措施

终端操作系统安全配置不健全、存在系统漏洞,或计算机受病毒感染导致数据泄露以及局域网受arp攻击;终端用户对数据安全意识不足,部分桌面终端“带毒”、“带马”运行;不良好的操作习惯,如重要数据文件长时间存放桌面、C盘或只用U盘保存;共享重要数据文件或目录等现象。

风险防范措施浅析篇(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体制发生了重大变革,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在不同程度上为我国各大企业带来了有利的发展机遇。但同时中国经济逐渐融入世界市场,也面临着发展的挑战和风险。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中十分重要的环节,但是我国企业在财务管理方面还不成熟,面对复杂的世界市场经济发展环境,日益暴露出企业发展的弊端,导致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越来越大。本文主要介绍了财务风险及特征,剖析了财务风险形成的原因,并为更好地防范财务风险提出了相应的措施和发展战略。

一、财务风险及特征简单概述

财务风险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是指企业对未来预期财务收益不能实现,产生的一种未来财务损失的可能性。现代企业为了扩大生产规模、增加企业资本量,不断进行企业融资、投资赊账交易等形式,都在不同程度上增加了企业的财务风险,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企业生产和经营,必然存在一定的财务风险。财务风险具有多方面的特征,下面简单介绍一下。

(一)客观性

从字面意思来看,客观性是说企业的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不可避免的。不错,企业要生存和发展就要进行基本的交易和经营活动,经营活动本身就是一种风险行为。既然知道企业的财务风险不可避免,就要在基本经营活动中加强防范,把企业的财务风险降到最低。

(二)不确定性

财务风险是对未来收益损失可能性的一种猜想和预测,是一种自然现象,它存在于企业经济活动的方方面面。但是具体到某一件事时,财务风险的发生又具有不确定性。正是这种不确定性,使企业的经济活动充满刺激和惊险,也为企业的财务风险防范增加了一定的困难。

(三)收益性或损失性

一般来讲,财务风险与企业收益是成正比例关系的,即企业经营面临的风险越大,未来收益的可能性也就越大,反之亦然。面对企业发展过程中的财务风险,为企业的财务管理提出了新要求,企业要不断的完善财务管理工作,降低财务风险,提高企业资金使用效率。

(四)全面性

所谓全面性是指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贯穿企业经营活动的全过程,企业在生产和经营活动中,面临的财务风险或大或小,但贯穿发展的方方面面。这就需要在企业决策或经济活动中要充分考虑财务风险因素。

二、财务风险原因分析

通过以上财务风险的特征,我们知道财务风险无处不在。另外造成企业财务风险形成的因素也是多方面的,下面我们主要从企业外部因素和企业自身因素来具体分析一下。

(一)企业外部因素

企业要生存和发展,必然要在一定的外部环境中进行。一般来讲,企业处于的外部环境一般是固定的、难以改变的,是宏观的经济发展环境,受国家经济政策和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对于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1.国家经济政策变化。虽然我国已经进入了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阶段,但在重大经济措施和政策上,国家依然掌握着主动权。我国的税收政策包括各种税费,对企业盈利水平的高低有着一定的影响。另外国家采用经济杠杆和财政杠杆,通过改变银行利率等经济行为,来控制企业的贷款等行为,都对企业的财务风险造成一定的影响。

2.复杂的经济环境。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经济全球化加剧,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但是各国之间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差异性比较大,这为各国之间的经济往来增加了一定的困难,导致企业发展面临的国际经济环境越来越复杂,这在不同程度上增加了企业的财务风险概率。

(二)企业自身因素

1.应收账款回收不及时。应收账款是企业资金回收的重要环节,应收账款的及时回收是有效降低企业财务风险的重要方面。但是在实际的企业生产活动中,通常把企业的应收账款当作企业的资本来使用。从理论上来讲,应收账款能够增加企业的利润,但是应收账款并不能作为现金来使用,正是在企业财务管理中忽视对应收账款的回收,才导致企业现金流缓慢,同时也增加了财务风险。

2.财务决策失误。财务决策在企业经济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代表着一个企业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决策目标的科学与否直接影响了企业未来的发展。由于我国企业在财务管理风险管控方面的理论还不成熟,在企业决策过程中难免会导致决策失误,特别是在中小型企业。由于财务决策的失误,导致了企业投资不能在预期内收回资本,这样就使企业陷于巨大的财务风险之中。

3.财务风险防控意识薄弱。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并且存在于企业经济活动的方方面面。但是在实际的财务管理工作中,相关的财务管理人员对企业经济活动的财务风险防控意识比较薄弱。有时候他们只看到未来收益的可能性,却对经济活动的财务风险不认真分析和防范,另外他们对比较小的财务风险不加注意,往往忽略。正是由于相关财务管理人员的财务风险防控意识淡薄,无形中加大了企业的财务风险。

三、财务风险防范措施探讨

(一)及时回收应收账款

及时回收企业应收账款,减少企业坏账准备,是科学防范企业财务风险的重要举措。加快对应收账款的回收速度,首先要对客户企业进行考核和信用等级评定,并了解企业的实际经营状况和偿债能力,拒绝与资信审核较差的企业合作。其次,严格控制和合理分配企业应收账款的比例,在应收账款生成的过程中要遵循短期、少量、安全的原则。另外要对未结算的款项定期认真审查,避免形成坏账。再次,对应收账款采取经济责任制,让个人或具体部门来负责应收账款的回收,认真检查结算回收情况,加速应收账款的回收。

(二)加强财务风险的防控意识

企业面临财务风险通常表现为企业资金不足、现金流动性差、企业债务繁重、经济效益降低等,这些行为都与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紧密相关,都反映了企业财务风险的程度。企业经营活动中财务风险无处不在,我们要居安思危,认识到财务风险的全面性和客观性,增强财务风险的防控意识。具体来讲,要对企业的经营活动和财务状况进行实时的动态分析,认清企业发展的宏观经济环境,并适当调整企业的策略,顺应市场经济的发展环境。

(三)实施多种风险防范策略

企业内部通过对财务风险的分析和预测,针对不同的风险类型,随机应变,采取不同的防范措施。第一,风险接受策略。企业在长期的发展中要建立相应的坏账准备制度,建立企业风险专用基金。这在应对市场变化时,保证企业有足够的风险承担能力,从而帮助企业度过难关。第二,风险回避策略。企业要认清自身的发展状况,客观评价自己,对一些风险比较大和难以控制、把握的高难度经营项目,企业决策者要科学的进行取舍,避免因不胜量力给企业造成巨大的财务风险。第三,风险分散策略。随着企业生产速度的加快,产品生产的周期缩短,并且更新换代越来越快,为了规避存货风险,企业要选择多元化的经营战略,选择多种产品、多种行业,分散企业风险。

(四)建设企业风险控制人才队伍

企业的财务风险控制是一项复杂的工作,要认真考虑企业资产负债、资本运营、现金周转等问题。因此,防范企业的财务风险,必须要建立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财务风险控制人才队伍。企业要善于引进一批高技能、专业的财务风险防控人才,在他们的带领下,提高企业的财务风险防控能力和企业的决策水平,避免决策失误给企业带来损失,从而科学防范企业财务风险,推动企业稳定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企业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造成企业面临财务风险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一旦企业的财务风险越来越大、不可控制将企业陷于巨大的财务危机之中,就会严重影响企业的资本运营和现金流,给企业带来巨大的发展风险。新时期,为了企业实现企业的稳步发展,我们要充分了解财务风险的特征,认真分析财务风险的成因。从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采取合理、科学的应对措施,加强防范,努力把企业的财务风险降到最低,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韩文学.互联网企业财务风险分析与防范研究[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13(03).

[2]彭荣平.论建筑施工企业财务风险分析与防范措施[J].现代商业,2010(08).

[3]柳树梅.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控制与防范措施[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1(10).

风险防范措施浅析篇(4)

一、审计风险概述

审计风险是指审计师对含有重要错误的财务报表表示不恰当审计意见的风险。这其中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注册会计师认为公允的会计报表,但实际上却是错误的;二是注册会计师认为的错误的会计报表,但实际上是公允的。

二、审计风险的成因

1.审计人员的自身素质不高。审计人员的自身素质主要包括专业胜任能力、职业道德水平和职业谨慎态度。审计人员的自身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审计行为是否有偏差,导致审计结论的偏差与否,从而可能引发审计风险。由于审计人员的经验和能力有限,极易做出错误的判断,在执业活动中不负责任或不讲职业道德,丧失了应有的独立性,没有保持客观公正的态度和应有的职业谨慎,就会影响审计质量,增大审计风险。再者,更有一部分审计人员在被审计单位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与被审计单位合谋,为其出具虚假的审计报告,产生严重的舞弊和欺诈风险,给广大的投资者,社会乃至国家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2.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欺诈。被审单位出于不良意图而弄虚作假,篡改资料,伪造证据,使审计人员难以弄清事实真相。如关联方交易,有的上市公司通过关联交易将巨额亏损转移到不需要审计的关联企业,从而隐瞒其真实的财务状况。Www.133229.cOM由于关联方交易的复杂性,注册会计师并不能保证发现关联方及其交易的所有漏报、错报,从而引发审计风险。管理层既是被审人又是审计委托人的现实,极大地削弱了注册会计师审计应有的独立性。在现实生活中,管理者实际上集公司决策权、管理权、监督权于一身,股东大会形同虚设,在此公司治理结构下,上市公司的管理当局对审计师聘用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他们完全成了会计师事务所的“衣食父母”。由于审计的独立性受到削弱,审计结论也就不足以信赖,使审计风险加重。

3.社会公众对审计的要求较高。审计报告的公开化,使关注注册会计师审计报告的群体增加,人们对审计的认识提高且审计工作对社会的有用性和重要性不断增强,使得社会公众对审计报告给与极大关注,公众对审计的期望变大,依赖程度提高,审计影响在不断地扩大,审计人员承担着更大的责任。而由于审计工作本身固有的局限性,使得审计结论所起的作用达不到人们给予它的期望值,形成期望差,无形中增加了注册会计师的审计风险。

4.审计方法本身存在的缺陷。由于企业规模日益扩大,审计人员受审计成本的限制无法对每一笔交易进行审计。审计人员为了获取充分、适当的证据,采用抽样审计的方法,从被审计单位总体中选取部分项目进行测试。虽然提高了审计效率,但样本存在不能代表总体的可能性,遗漏报表中的一些重大错报和舞弊问题在所难免,增加了审计风险。

三、审计风险的防范

1.提高审计人员的自身素质,增强审计人员的风险意识。审计人员应当树立和强化风险意识,保持较高的职业道德水准,恪守审计准则和职业道德守则,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廉洁奉公。在此基础上,建立严谨踏实的工作作风,认真负责地对待每一项审计业务,严格依照独立审计准则进行审计,以确保业务质量。其次,审计人员应当主动学习和掌握与审计业务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制度,多看相关的业务书籍和专业杂志,不断更新知识,提高分析、判断、预测经济活动的能力,提高同审计工作相适应的思想素质、业务技能和文化水平,从而达到主动控制风险的目的。此外,通过对违反职业道德准则和审计准则的典型案例进行讨论和剖析,提高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观念和辨别是非的能力。

2.审计风险预测模型控制。审计风险模型: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

该模型认为,审计风险由重大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组成。其中,重大错报风险是指财务报表在审计前存在重大错报的可能性,与被审计单位的风险相关,且独立存在于财务报表的审计;检查风险是指某一认定存在错报,改错报单独或连同其他错报是重大的,但注册会计师未能发现这种错报的可能性。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可以进一步分为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由于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只能进行有效的评估,审计人员是很难控制的。而检查风险可以通过审计人员进行控制,降低至可接受的低水平,进而降低审计风险。因此,只有审计人员充分理解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三者之间的关系,才能在实际审计工作中清楚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并及时采取有效策略来应对审计风险。

3.建立良好的内部运行机制,完善内部质量控制制度,保证审计质量。建立良好的内部运行机制,完善内部质量控制制度,是会计师事务所控制风险的重要保障。会计师事务所要在诚信、独立、客观、专业胜任能力和应有的关注、保密、职业行为的职业道德基本原则下建立自律性的运行机制,倡导敬业精神,不徇私情,公正执法,同时还应根据成本效益原则建立会计师事务所的质量控制制度,为全体审计人员遵循专业标准提供合理的保证。实行质量控制责任制,严把质量关,提高审计工作质量意识。配备兼顾经济、技术、法律等专业人员。建立定期报告制度,从影响质量和风险的各种因素入手,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对审计工作质量进行定期考核和奖惩。

四、结语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审计工作也蓬勃发展。要树立正确的审计发展观,就必须谨慎地对待审计风险,分析其产生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防范和控制,以期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

参考文献:

风险防范措施浅析篇(5)

一、审计风险概述

审计风险是指审计师对含有重要错误的财务报表表示不恰当审计意见的风险。这其中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注册会计师认为公允的会计报表,但实际上却是错误的;二是注册会计师认为的错误的会计报表,但实际上是公允的。

二、审计风险的成因

1.审计人员的自身素质不高。审计人员的自身素质主要包括专业胜任能力、职业道德水平和职业谨慎态度。审计人员的自身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审计行为是否有偏差,导致审计结论的偏差与否,从而可能引发审计风险。由于审计人员的经验和能力有限,极易做出错误的判断,在执业活动中不负责任或不讲职业道德,丧失了应有的独立性,没有保持客观公正的态度和应有的职业谨慎,就会影响审计质量,增大审计风险。再者,更有一部分审计人员在被审计单位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与被审计单位合谋,为其出具虚假的审计报告,产生严重的舞弊和欺诈风险,给广大的投资者,社会乃至国家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2.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欺诈。被审单位出于不良意图而弄虚作假,篡改资料,伪造证据,使审计人员难以弄清事实真相。如关联方交易,有的上市公司通过关联交易将巨额亏损转移到不需要审计的关联企业,从而隐瞒其真实的财务状况。由于关联方交易的复杂性,注册会计师并不能保证发现关联方及其交易的所有漏报、错报,从而引发审计风险。管理层既是被审人又是审计委托人的现实,极大地削弱了注册会计师审计应有的独立性。在现实生活中,管理者实际上集公司决策权、管理权、监督权于一身,股东大会形同虚设,在此公司治理结构下,上市公司的管理当局对审计师聘用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他们完全成了会计师事务所的“衣食父母”。由于审计的独立性受到削弱,审计结论也就不足以信赖,使审计风险加重。

3.社会公众对审计的要求较高。审计报告的公开化,使关注注册会计师审计报告的群体增加,人们对审计的认识提高且审计工作对社会的有用性和重要性不断增强,使得社会公众对审计报告给与极大关注,公众对审计的期望变大,依赖程度提高,审计影响在不断地扩大,审计人员承担着更大的责任。而由于审计工作本身固有的局限性,使得审计结论所起的作用达不到人们给予它的期望值,形成期望差,无形中增加了注册会计师的审计风险。

4.审计方法本身存在的缺陷。由于企业规模日益扩大,审计人员受审计成本的限制无法对每一笔交易进行审计。审计人员为了获取充分、适当的证据,采用抽样审计的方法,从被审计单位总体中选取部分项目进行测试。虽然提高了审计效率,但样本存在不能代表总体的可能性,遗漏报表中的一些重大错报和舞弊问题在所难免,增加了审计风险。

三、审计风险的防范

1.提高审计人员的自身素质,增强审计人员的风险意识。审计人员应当树立和强化风险意识,保持较高的职业道德水准,恪守审计准则和职业道德守则,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廉洁奉公。在此基础上,建立严谨踏实的工作作风,认真负责地对待每一项审计业务,严格依照独立审计准则进行审计,以确保业务质量。其次,审计人员应当主动学习和掌握与审计业务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制度,多看相关的业务书籍和专业杂志,不断更新知识,提高分析、判断、预测经济活动的能力,提高同审计工作相适应的思想素质、业务技能和文化水平,从而达到主动控制风险的目的。此外,通过对违反职业道德准则和审计准则的典型案例进行讨论和剖析,提高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观念和辨别是非的能力。

2.审计风险预测模型控制。审计风险模型: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

该模型认为,审计风险由重大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组成。其中,重大错报风险是指财务报表在审计前存在重大错报的可能性,与被审计单位的风险相关,且独立存在于财务报表的审计;检查风险是指某一认定存在错报,改错报单独或连同其他错报是重大的,但注册会计师未能发现这种错报的可能性。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可以进一步分为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由于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只能进行有效的评估,审计人员是很难控制的。而检查风险可以通过审计人员进行控制,降低至可接受的低水平,进而降低审计风险。因此,只有审计人员充分理解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三者之间的关系,才能在实际审计工作中清楚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并及时采取有效策略来应对审计风险。

3.建立良好的内部运行机制,完善内部质量控制制度,保证审计质量。建立良好的内部运行机制,完善内部质量控制制度,是会计师事务所控制风险的重要保障。会计师事务所要在诚信、独立、客观、专业胜任能力和应有的关注、保密、职业行为的职业道德基本原则下建立自律性的运行机制,倡导敬业精神,不徇私情,公正执法,同时还应根据成本效益原则建立会计师事务所的质量控制制度,为全体审计人员遵循专业标准提供合理的保证。实行质量控制责任制,严把质量关,提高审计工作质量意识。配备兼顾经济、技术、法律等专业人员。建立定期报告制度,从影响质量和风险的各种因素入手,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对审计工作质量进行定期考核和奖惩。

四、结语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审计工作也蓬勃发展。要树立正确的审计发展观,就必须谨慎地对待审计风险,分析其产生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防范和控制,以期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

参考文献:

风险防范措施浅析篇(6)

施工企业在财务管理方面出现的风险和漏洞,为施工企业带来了一定的影响,这也是关系到施工企业兴衰的一个关键性因素,因此,面对施工企业可能出现的财务风险,应当做到早发现,早解决,在风险没有发生时,做好预防措施,是减少财务风险的有效措施,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小议和社会效益。

一、目前施工企业财务管理常见的风险类型

(一)财务管理的决策缺乏科学性。由于财务决策失误而带来的财务风险,是企业在财务管理方面一个最为严重的问题。当前,我国很多施工企业在进行财务决策时,都存在着用经验进行判断和根据决策者的主观意识判断的现象,因此也导致财务决策缺乏科学有效的基础,而导致财务风险的发生。有些企业在针对一些大型的施工项目进行决策时,缺乏对可行性严密和深入的分析,往往在对市场和信息没有完全了解情况下,作出了决策,而这种决策通常导致投标价格过高,工程无法达到其预期的受益,甚至会造成连投资都无法按期收回的现象,为企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我们应当认识到的是,进行决策的主要负责人,就是项目经理,项目经理是最能代表企业决策行为的代表人,施工企业的领导,往往只关注个人利益的得失,却忽略了对项目经理的选拔,因此也在无形中增加了企业的财务风险。

(二)施工企业的内部管理机制不完善。管理机制的不完善,是导致施工企业财务风险的有一个主要因素。由于施工企业内部管理机制的不完善,财务部门和其他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合作,而企业内部上下级之间也缺乏有效的沟通,使得资金在流动上不顺畅,在利益分配放卖弄,权责不明确,出现内部管理的混乱现象,内部管理的混乱,必然造成企业资金的使用效率下降,资金大量的流失,资金的安全性和完整性受到威胁。目前,我国很多施工企业都存在着管理机制不完善的现象,资金结构不合理,导致企业负债过多,而资金结构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企业的权益资金和负债资金的比例失调,造成企业财务管理出现漏洞。

(三)来自管理人员的风险因素。所有的企业都必须要进行财务活动,而这期间必然会产生财务风险,财务活动的基础是人,是管理人员。如果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薄弱,则必然会给企业造成严重的财务风险。如今,建筑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作为施工企业,在招投标过程中的难度也越来越大,为了取得招标,获得市场占有率,往往会答应建设单位提出的不合理要求,比如对工程预付款的垫付,工程结算时间的拖延结算等等,而这种结果,往往是使企业的账款大量增加,无形中增加了资金的负担。同时,由于施工企业对建设单位缺乏了解,很容易造成应收账款无法及时收回,长期的恶性循环,使企业流动资金使用率严重下降,造成巨大的财务风险。

二、施工企业防范上述财务风险的对策

(一)加强对管理者财务风险的防范意识。在面对越来越复杂的建筑市场,只有管理者首先加强自身对财务风险的防范意识,才能带领企业全体员工树立风险意识,加强企业的财务管理,促进企业健康稳定的发展。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加强风险意识的培养:第一,建立风险责任制。作为企业的领导者和管理者,首先应当增强自身的风险意识,应当对企业的财务风险负主要的责任,同时,对财务部门的领导和管理者,建立责任制,对企业资金的使用进行合理的安排,对资金的制度进行有效的管理,对于建筑工程的预付款应当严格把关,对财务风险进行有效的防范。第二,建立和健全施工企业内部监督制度。目前,我国仍然有很多施工企业内部没有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监督制度,没有独立的财务审核部门,财务审核由企业的财务部门自行审核,这就必然的导致了财务风险的产生。有些施工企业成立了啥呢机部门,但是审计的权利却也只是掌握在部门负责人的手中,将财务风险的规避流于形式,尤其是大量的现金进行循环使用却无法入账。因此,施工企业内部需要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内部监督机制,可以采用委派制,使负责管理和监督的人员不受任何委派单位的控制,能够公平公正的进行监督,起到对风险的防范作用。

(二)根据施工企业的特点,降低财务风险。首先应当加强施工企业的财务预算的管理,这是施工企业一个比较大的财务风险,通过合理的预算,将项目的成本控制在最低的限度,通过对项目材料消耗和设计变更产生的费用进行分析,使其与成本核算进行有机的结合,根据指标分解,实现权责的统一,在节约成本的同时,降低企业的财务风险。其次,对应收帐款进行有效的控制,施工企业在竣工结算时,应当对企业所承包的工程根据预算的内容全部交付后,进行结算,避免工期的延长而造成成本的增加,降低财务风险。

总之,应当在风险没有发生时,将风险发生的可能性降到最低,如果在财务管理过程中出现了漏洞,则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将风险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实现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大限度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卢明,姚云.施工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探析[J].时代金融,2006;10

风险防范措施浅析篇(7)

供用电合同的签订是法律健全的表现,保护了供电企业的合法利益,是电力运营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现实生活中,由于供用电合同签订的不合理以及不规范,往往导致签约双方出现纷争和矛盾,这都严重影响电力的良好经营。本文旨在通过对供用电合同的风险点进行有效的分析,并根据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保证电力运营的良好,以及签约双方权利的享有和义务的实现。

一、供用电合同签订存在的问题

供用电合同是供电方对用电人和用电单位出示的凭证,是规定签约双方权利,义务的有效文本,是规避供电运营危险的最佳方式。但是其在现实生活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具体分为如下方面。

(一)电力立法落后

立法是进行各项工作的重要基础,是实现行业协调高效发展的根本条件,但是,现实生活中,我国关于电力运营的规范条例和法规还是比较僵化,未能适应市场化的纷繁变化。供电企业难以达到有利的依据,难以实现有法可依,在具体的工作和实施的过程中,会出现和现行法律不协调和冲突,影响其工作的良好运行。

(二)供电企业人员法律意识不足

合同的签订决定着签约双方的职责和利益,一旦出现争议和矛盾,合同的签订可以良好的保护权利人的合法权益。但是有些供用电企业的人员法律知识欠缺,法律意识不足,导致其在确定供用电合同和签订合同的过程中。难以发现漏洞和规避不利事项,有可能会导致供电企业的经济和利益受损,也严重影响用电人的供用电情况。

(三)忽视合同规定的义务和职责

在具体实施和履行供用电合同的时候,没有建立起良好的奖惩制度,将合同规定的事项和权利义务说明视若无物,不能良好的履行自己的义务和职责。降低用电人对其的信任度,影响电力运营的正常情况。

(四)在发生权利纠纷和争议时,忽视合同的重要性。

供电单位和用电人在发生纠纷时,往往纠结于事件本身的对错,不重视按照合同的规定来有效的解决矛盾和问题,忽视用法律的手段保护自身权利,法律意识淡薄。

二、供用电合同签约的风险点分析

(一)用电人主体是否有效

在签订供用电合同的时候,需要注意合同中的用电人是否为完全民事行为人,是否具有法人资格和委托人的资格,有无营业执照,营业执照是否年限过期,是否名称一致,是否具有签约能力和签约信用。

(二)合同填写表述是否规范正确

签订供用电合同必须使用规范的文本,保证用户名的完整和准确,确保合同填写内容规范,对特定情况签订的附加协议中,文字表述一定要严谨和准确,以保证出现差错。一旦出现遗漏和漏洞,就会对处于垄断地位的供电产业产生不利的影响。

(三)产权分界点是否明晰

产权分界点必须做到明确和规范,它是实现合同有效,完整,有法律效力的重要保证。但是,现实生活中,由于产权分界点的划分不明确和模糊,往往导致权力义务规定不明确,在具体实施和履行义务的时候难以获得凭证和依据。而且,现行法律对于电力事故的评价标注和衡量尺度都是根据产权的分界因此,产权分界点的不明确必定会为供电企业的发展埋下隐患。

(四)合同审核是否严谨到位

合同审核是对拟定的合同进行审查,检验,以保证其存在的问题在未发生之前就得到控制。如果合同存在漏洞和不合理地方,就会导致供电人的利益受到损害,严重影响其经济效益的提高以及品牌的建立。

(五)合同签章是否规范

合同签章要考虑到用电人的加盖公章是够有效合法,是否可以代表其身真实份,是否与营业执照一致,签约人主体资格是否符合法律规定,是否有法人和委托人的加盖公章。这都严重影响合同签订的有效性。

三、供用电合同风险防范措施及对策

(一)加强用电人主体的资格审查

供电主体是在特定的供电范围中,经过行政许可,唯一进行电力供应的合法组织。用电人情况复杂,会导致出现的问题多种多样。如果是自然人主体,就要考虑其是否是完全民事行为主体,我国《民法通则》中规定年满18周岁无精神病着为完全民事行为人;年满16周岁,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人,也可视为完全民事行为人。如果是法人主体或是组织,就要考察其营业执照等情况。

(二)规范合同文本的拟订

订立合同时要严格检查其用电地址,用电容量和性质,以及双方责任,计算方式等,逐条进行核实后,确保每项条款内容准确真实,表述清楚,再进行填写和签订,否则将会对供电企业的发展构成威胁。

(三)明确产权分界点

产权分界点是法律进行审判的重要指标和依据,是规定签约双方运行管理范围的分界点。在签订和拟订合同中,要明确分界点,将合同中的供电方式,计量点,用电分类确定清楚。所以,一定要清楚产权分界点,同时可附图片加以说明。

(四)严格合同评审责任

根据电压级别,电压等级,供用电合同都实行分级制,对常规用户的供用电合同进行授权评审,对重要供用电合同实行会签制,对特殊合同要进行谈判,保证其良好的实现。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合同的效力,保障双方的权利。

(五)规范签章管理

供用电合同是经审查后确认其正确无误并有效后,就要法人代表或委托人在文本上签字,并加盖公章。因此,必须规范签章的管理,建立使用台账,避免公章的擅自使用导致的矛盾事件。

四、总结

电力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人们进行正常生活的根本保证。供用电合同是供电方与用电人关于用电事宜进行良好规范的法律文本,在现实生活中,其存在若干问题急需解决。因此,必须加强用电人主体的资格审查,规范合同文本的拟订,明确产权分界点,严格合同评审责任,规范签章管理,促进电力产业的健康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刘亚玲,杜韶华.浅谈供用电合同签约风险点分析与防范措施[J].中国电力教育,2010(10):56-61

[2]刘亚玲.供用电合同签约风险点分析与防范[J].农电管理,2011(3):66-72

风险防范措施浅析篇(8)

对于实体经营企业而言,资金链断裂等资金问题是影响企业发展的重要问题,而物资采购风险则是影响资金链的一个因素。因此,在管理企业的过程中,企业的经营者必须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应对物资采购中的风险,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一、物资采购过程中的存在的风险

(一)外部风险

第一,价格风险。一方面是在采购时,由于市场物资价格的变动造成的风险;另一方面是由于供应商操作投标环节,恶意提高价格,使企业遭受风险;第二,质量风险。在物资采购中,由于没有进行严格的质量把关,造成供应商提供的物资质量不达标的现象,甚至会由于这些质量问题影响企业产品的质量;第三,技术风险。在一定的时限内,所采购的物资由于产品更新周期短或是技术进步,以至于其成为落后或者被淘汰的产品,进而给企业造成经济损失。

(二)内部风险

第一,采购管理风险。对物资采购市场行情动态调查不够及时和详实,导致信息不畅;对所购物资的性能、材质、规格等主要要素纵横比较不全面,导致采购的价格高于市场行情的风险。第二,计划风险。计划风险主要表现为:物资采购项目上报过迟;资金抽掉困难、抽调不及时或资金缩水;招标公布与文件发售时间安排不合理;招标文献存在法律漏洞,招标流程不符合法律要求。第三,合同风险。根据合同主体行为,可分为主观性合同风险和客观性合同风险。主要表现形式是:合同主体不合格、合同订立或招投标过程违反法定程序、合同条款不完备或存在单方面的约束性、采购方需承担由于物资价格波动所带来的风险、履约过程中的变更风险等。第四,人员风险。一是采购人员专业知识储备、法律意识、业务技能和实际工作经验较低风险;二是采购人员权力大、责任重、风险高、诱惑多,有可能发生违纪风险。

二、企业采购风险的预防措施

(一)完善企业采购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

第一,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建立健全的企业采购管理制度,实行公开、透明的招投标,选择合理化的招投标方法,确保采购过程公开、公正,采购程序规范,避免出现暗箱操作的现象。第二,加大对采购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其职业技能以及道德素养,增强其法律意识以及防腐拒变的观念;第三,制定完善的岗位人员工作明细,确定其职责权限以及业务范围,构建员工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业务流程。

(二)做好合同签订管理

一是审查签订经济合同当事人是否具有主体资格,是否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二是审查经济合同当事人意思表示是否真实。三是审查经济合同主要条款是否符合国家的法律和行政法规的要求。四是审查经济合同主要条款是否完备,文字表述是否准确,合同签订是否符合法定程序,及时发现和纠正在合同订立过程中出现的不合理、不合法现象。

(三)完善企业物资采购链条

企业物资采购的顺利完成需要企业有一个完善的物资采购链条,并保证链条上下具有良好的合作关系。首先,企业应制定采购的标准以及流程,与供应商建立稳定的供求关系,保证物资采购的质量以及数量;其次,加强与物资采购供应商之间的交流以及合作,使双方之间的关系得到深化,建立信任机制;再次,设计合理的采购方式。在实际的物资采购中,许多企业都采用招投标的方式进行,这种方式虽然有利于选择优质的供应商,但是却不利于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所以,企业在采购方式的选择上面,应要谨慎,切忌跟风;最后,要选择合理的运输方式,避开可能会发生的自然风险,实现运输成本的最小化。

(四)明确物资采购计划

在完善企业物资采购管理时,需明确物资采购计划,设置计划审批策略,明确审核部门,设置采购周期,联合库存相关部门,避免可能形成的库存积压,提高物资采购的预见性和主动性。与此同时,对采购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可能出现的问题,均应拟好应对方案,强化企业物资采购管理。科学化、理性化企业物资采购管理模式,对物资采购过程进行控制,做到实时监控,及时预防及解决物资采购过程中发生的各种问题。

(五)加强人员的风险管理

第一,企业应加大对采购人员的技能以及业务知识的培训,将责任心重、业务水平高、原则性强的采购人员集中起来,建立采购专家小组,实现采购工作的良好发展;第二,企业要注重对员工的廉洁教育,以“立足于教育,着眼于防范”进行反腐倡廉的教育,降低人员违纪风险,并将廉洁从业教育作为规范采购人员行为、实现阳光采购的一项重要措施;第三,建立风险防控管理制度,加强对采购人员违纪风险辨识的培养,按照违纪风险的严重性、可能性、微小性,分为A、B、C三级评价标准,对采购人员进行风险评判,并对A类和B类采购人员进行重点管理;第四,企业与供应商签订廉洁从业的责任书,引导以及教育供应商树立诚实守信、优质优价的供应理念。

综上所述,企业物资采购在维持企业正常运行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其的管理是企业管理中的一个重点内容。企业管理人员只有具备敏锐的风险识别眼光以及严谨、冷静的态度,才能沉着的应对采购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问题。

风险防范措施浅析篇(9)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14. 014

[中图分类号] F740.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14- 0021- 02

1 国际工程结算的定义

国际工程结算是国际企业间进行货币的收付,以此偿还两国企业之间债权与债务而发生的业务活动,也可以理解为两国企业由于进行外贸活动、经济合作或政治文化功能的交流活动而引发的以货币为结算方式的关系。从微观上讲,它是指两国企业债权债务通过银行以货币的方式对发生的活动进行款项结算的一种跨国业务。[1]

2 国际工程结算方式

在国际工程结算中采用的方式有汇款方式、托收方式、信用证以及国际保理等4种方式。其中汇款方式是指一个国家债务人通过银行对国外债券人支付费用。托收方式是指一国的出口商以汇票的方式委托银行对海外债权人交付费用的过程。信用证方式是指在国际贸易中进口商需要银行为其开具证明其有支付能力的凭证。国际保理是指卖与保理商之间存在的协议,根据该协议卖方可以与客户签订相关产品的销售合同并把这过程中产生的信用风险以及应收资金等问题转让给保理商为其承担。[2]

3 国际工程结算存在的风险

3.1 信用的风险

信用风险是指企业在国际营运过程中根据客户不同的信用情况,在销售合同中采用不同的结算和支付方式,采取不同的结算以及支付方式将会导致安全回收货款存在不确定性,当交易对手不按合同的规定按时交回款项,那么就可能产生风险。信用风险的产生将会有可能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损害。

信用风险的类型主要有汇付风险、托付风险、信用证风险。汇付风险是指企业以电汇或信汇方式进行货款交易时存在的风险,汇付是以商业信用为基础的结算方式,是进口商向出口商交付货款的结算方式,在汇付的情况下,银行提供的是一种服务而并不是信用,买卖双方是否按合同交付完全是取决于双方的信用。双方在企业国际工程结算过程中需要承担全部的风险。如果对方不按合同履行自己的职责,那么另一方则需要承担较大的风险。

另一种信用风险是托收风险,托收方式结算是指货物发货后出口商对进口商签订的汇票,并通过当地银行与国外银行生意的往来而向进口商进行货款的收取方式。托收结算也是一种商业信用,出口商必须面对进口商不履行合同的情况可能导致的人财两空的现状。

还有一种信用风险是信用证风险,也就是开证行根据申请人的需求按其吩咐,向受益人开具一定期限内及相应数额的信用证规定的单据,并向受益人付款的书面证明。[3]

3.2 外汇风险

外汇风险是指企业在国际交易活动过程中,以外币结算的货款由于汇率的变动而导致货币价值出现上下浮动。企业在国际工程结算过程中存在着两种外汇风险,一种是收益,另一种是损失。其风险是由本币、外币以及时间等3种因素组成。根据汇率波动将会影响经济实体的规律看,外汇风险可划分为交易风险、经营风险以及会计风险。

3.3 国家风险

国家风险是国家政治因数与宏观经济共同作用的结果,这过程中会存在着不稳定的变动,这将导致国际贸易工程结算可能出现无法进行或被迫延期或终止的情况发生,给进行结算的企业带来潜在的不确定性,国家风险的存在与国家行为有密切的关系,不是个人或企业能控制的。面对国家风险,企业能做的就是规避风险的发生,在国家风险存在的情况下,企业无论采用怎样的措施都无法使自己的收益朝自己有益的方向发展。国家风险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且与进口国的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3.4 单证风险

单证风险是企业在信用证或者跟单托收的结算条件下,企业需要根据信用证或跟单托收的要求,附随企业的单证,当第三方单证或者信用证不符合要求时,单证出现纰漏或者不符合点将会引起贸易对手在国际工程结算中延期付款或拒接付款,因此这将会影响企业的实际收益。

4 国际工程风险防范措施

4.1 国际工程结算托收风险防范

当企业作为出口商时应对进口商国际工程结算风险进行防范,加强对进口商的信用度调查,这是企业对信用风险进行防范的基本要求。对于一些海外集团进行出口业务时,需要对曾经发生过交易的主要客户建立信用的档案,以便能对客户进行资信的评估。企业在托收结算时需进行出口信用险的投保,以便能将风险转嫁,减少企业承受的结算风险。企业在进行托收结算时需要将信用证方式和电汇方式结合使用,对企业而言,企业出口最大的风险就是进口商的信誉问题,当货物运到目的地时,客户不按合同约定到指定的地方接收货物,这将会给企业带来损失,两者的结合可将风险降到最低。[4]

4.2 国际工程结算信用证的风险防范

信用证的支付将为企业在国际贸易过程中带来方便,但同时也被不法分子看中了它的特点,利用其进行欺诈。银行信用不能完全替代其在商业中的信用,也不能完全避免其在商业中的风险,因此企业进行国际贸易中需要对客户资信进行调查,并对开证行的资信进行信用度的调查,信用证是银行的信用凭证,是开证行用自己的信用作保证的,因此对开证行的信用进行调查是至关重要的。订立买卖双方的合同需加以防范,企业人员在信用证结算下,需要对买卖双方的合同认真订立,并预先在双方的合同中对信用证的内容作出明确的规定。对信用证应做到认真审查,确保信用证不存在陷阱及一些软条款。[5]

4.3 国际工程结算中外汇风险的防范

我国进出口企业在国际工程的结算过程中面临最大的风险和挑战的就是外汇交易风险,企业根据集团决策者的决定以及实际的情况对外汇风险进行测量,一旦发现风险过大,我们需要进行抵补保值的方式来应对外汇风险,其中抵补保值的方式有货币选择、价格调整、收付改期、出口押汇以及远期业务以及保理业务等方法。通过这些方式可以对国际工程结算中的外汇风险进行防范,减少企业在进行外贸过程国际工程结算存在的风险。

5 结 论

在全球经济以及科技不断发展以及竞争的影响下,尽管对我国进出口企业以及外贸公司生意造成冲击。但是我国作为世贸组织的一员,需要履行入世时的承诺,对于一些进入我国的外资企业门槛需大幅度降低。由于我国进入市场体制的时间较西方国家短,所以我国企业在规模、管理水平、经营情况、企业文化及环境仍然存在着许多弊端,特别是在国际工程结算有关利润方面的重要环节以及可能存在的风险问题和风险的预防措施上并没有引起企业管理者的高度重视,这将会使得企业在国际工程结算上形成风险。企业在进行国际工程结算过程中会遇到众多不确定的因素,如企业的财务结算币种、结算方式、交易的对手以及交易方式等等。这些因素如果不能确定将会使企业在国际经营过程中的经济效益蒙受损失。通过对国际工程结算存在风险的探究,从而引起企业对国际工程结算过程中存在的风险进行重视,继而针对这些风险采用有关的风险防范措施,从而减少企业在国际工程结算中的风险,增加企业在外贸过程中的效益。

主要参考文献

[1]陈立龙.我国外贸企业国际结算的风险及防范[J].财务与金融,2011(4).

[2]朱文忠.国际结算最新发展趋势与对策[J].国际经贸探索,2009(12).

风险防范措施浅析篇(10)

关键词金融风险 银行内部控制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我国金融业也要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新要求,目前正处于新旧体制交替过程中的矛盾,这使我国金融业的风险居高不下。银行内部控制是银行为实现经营目标,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制度、程序和方法,对风险进行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监督和纠正的动态过程和机制。银行内部控制制度为防范金融风险提供了解决思路。

一、发生金融风险的主要原因

1.法制意识淡薄,不能正确认识内部控制

会计操作风险存在于银行的正常业务活动中,许多金融案件都是由于银行内部存在风险所导致的。由于法制意识淡薄,目前我国不少银行的会计责任心不强,不能严格的依照内部控制制度处理会计信息,致使会信息资料不真实,对银行经营状况的客观评价进而带来更大的风险。另一方面,我国银行许多工作人员错误的理解银行内部控制制度,认为内控是对员工的不信任,忽视了内控机制是业务运作过程中环环相扣、监督制约的一种动态机制。因而,他们从思想上抵触银行内部控制,没有形成严格执行意识。这种认识偏差违背内控机制事前控制的特点,为银行金融风险埋下了隐患。

2.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

制度不全或存在漏洞是管理效率低下以及不法分子作案得逞的重要原因。我国银行的内控机制的实效性不强,突出表现在制度贯彻不力、制度不完整和运行机制失调三个方面。完善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机制,不仅可以保障风险管理体系的健全,改善公司治理结构,而且还可以促进风险管理策略的有效实施,同时风险管理水平的提升也会极大提高内部控制的质量和效率。目前,许多规章制度流于形式,遇到具体问题原则性讲得少。控制环境是内部控制其他要素发挥作用的基础,我们的银行系统在前几年发生了一系列事件,这些事件的发生离不开内部控制环境的背景。一些金融机构无法适应新业务的正常开展需要,缺乏统一的考虑,影响了制度整体作用的发挥。

3.内控制度跟不上金融电算化的发展速度

目前,计算机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金融领域,会计操作技术逐步地由手工操作过渡到机械化操作,进而发展到电算化操作。现在的金融犯罪的手段也向多样化、高科技和智能化发展。信息技术化和业务全球化使金融业对信息科技的依赖并由此伴生的风险日益加剧。信息技术和科技产品的发展,也导致了银行金融风险的增加。银行信息系统所采用的信息系统软硬件本身存在着脆弱性,这些脆弱性被特定的威胁利用就会产生金融风险。但由于业务范围的迅速扩展,原有的制度,己不适应新的工作需要,部分新业务在制度上不明晰,使银行内控存在不安全的因素。

二、加强银行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意义

我国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中,建立股份制经营的相关机构只是股份制经营的开始,按照国际标准,实现经营机制和管理体制的根本性转变才是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的核心内容。作为经营机制内容之一,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机制的根本性转变是指其内控制度的完善和内控体系的健全,内部控制机制的健全完善应该是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的同步内容和要求。

加强和完善银行内部控制机制,能够对法人治理结构下的各方进行真实的监督和控制,通过内部控制管理的实施到位,能够有效提高商业银行风险预警和风险化解能力。完善的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机制能够有效协调和约束股份制经营管理中的董事会、股东和经理等方面的关系,即利益相关者的关系,使委托下的各方利益能够得到有效的保证和协调。在完善的现代法人治理结构下,通过完善健全的商业银行内控机制的监督控制,商业银行的企业信息得以充分批露,从而会引导银行监管部门如中央银行、银监会的监管深度、频度、广度加深,有利于提升法人治理结构的有效性,最终提升商业银行资本资源效率。

三、加强银行内部控制机制防范金融风险的具体措施

1.强化责任意识,增强员工责任感

商业银行为社会提供金融服务,这本身就是一种责任。银行吸收存款是责任,企业需要资金,也是责任,这些是与生俱来的责任,其中还包括企业的结算功能,包括其他投融资功能。银行有责任保障社会存款的安全,这也是随着我们银行的诞生存在的责任,银行要为吸收的存款安全负责。银行管理人员要通过组织员工学习银行内部控制的管理制度、操作流程,及时传达案防内控工作要求和精神;通过下发案例通报、观看警示片、组织参观等方式,扎实开展警示教育。通过集中学习、案防知识教育,增强员工内控意识和责任意识。

2.加强制度建设,规范内部控制体系

银行内部控制制度的制定与完善需要一个循序渐进和逐步完善的过程。制度的生存环境不是一成不变的,这就要求我们及时把已经过时的东西剔除掉,适时吸纳有用的、新鲜的、切合实际的因素,坚持与时俱进。强有力的规章制度是有效防止商业银行发生金融风险的关键,重视制度建设,进行制度化的风险管理,有助于我们将内部控制的要求落实到银行业务工作的各个环节。构筑良好的内部控制体系是银行内部控制的基础,我们要明确银行内部各部门的责任,制定相互制衡的业务管理制度,实现银行内部控制制度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我们要按照《金融机构内部控制指导原则》的要求,建立与银行各部门业务工作紧密联系、层层相扣的内部控制体系,为银行的健康运行和科学发展创造条件。

3.设置科学的控制点,将风险消灭在萌芽状态

商业银行日常业务中的薄弱点包括两个方面,第一,人员因素,例如:内部欺诈、失职违规、知识技能匮乏、核心雇员流失、违反用工法等等;第二,内部流程,例如:财务会计错误,文件合同缺陷,产品设计缺陷,错误监控报告,结算支付错误,交易定价错误等等。科学的商业银行内部控制需要对于以上这些银行业务工作的薄弱点进行控制,并且对金融领域案件发生的特点及潜在风险点进行研究,提高内控制度的执行力,加强对关键和人员的监督约束,不断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和措施,把风险消灭在萌芽状态。

4.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构建金融安全屏障

面对以高科技手段对银行造成的风险,我们的防范也必须以技术防范为手段,强化信息技术的应用,提高监管机构监管的有效性。当前,我们要加强计算机系统风险控制,对计算机系统的项目立项、设计、开发、调试、运行、维修等全部过程实施严格管理。利用信息技术监管,主要是在监管工作中,通过数据处理软件,对取得的被监管对象的业务数据进行关联分析,及早发现可疑线索,达到降低案发率的效果。

第一,尽快在防范金融票证诈骗工作中进行防伪技术和设备的开发研制工作,开发新技术时应将风险控制的重要内容设计到程序中去。

第二,杜绝客户凭证预留简单密码、采用IC卡办理结算等安全措施。根据易产生风险的部位和管理盲点,尽快开发银行会计内控应用软件,体现计算机技术在金融内控体系中的监管作用。

第三,电脑仅是银行会计业务的辅助手段,记账、信息报送等都是以手工为主,管理信贷风险主要依靠下级层层上报数据,管理难、检查难、漏洞多。我们要提升会计人员的鉴别能力和防范水平,对操作人员设置权限,建立有效制约手段,建立对会计的防范和规避风险机制,确保会计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结束语

加强银行内部控制,对利率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信誉风险等金融风险进行有效的识别和防范,将内部控制管理的要求落到实处,对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银行的健康运行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在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某些方面还存在盲点,我们要不断改进工作,促使银行内部控制机制建设的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王群英.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探索.中国总会计师.2010(1).

上一篇: 医疗市场发展 下一篇: 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