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1-16 10:28:48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统计学的性质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1.1 研究对象 2008年3月―2010年1月期间性病门诊的就诊患者。
1.2 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梅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和生殖器疱疹诊疗规范(试行)。
1.3 纳入和排除标准
1.3.1 纳入标准 ①年龄18周岁~60周岁;②明确有性生活史者;③临床体查有生殖器部位皮肤粘膜溃疡及水疱表现者,同时,有梅毒和生殖器疱疹确诊证据者;或明确排除梅毒和生殖器疱疹诊断者;④知情同意后,自愿参加本研究者。
1.3.2 排除标准 ①诊断尚不明确者;②妊娠期妇女;③知情同意后,不愿参加本研究者。
1.4 分组
1.4.1 病例组 按照诊断标准,临床体查有生殖器部位皮肤粘膜溃疡及水疱表现者,同时,有梅毒和生殖器疱疹确诊证据者,则纳入病例组。本研究共纳入76例受试者。
1.4.2 对照组 按照诊断标准,临床体查未发现生殖器部位皮肤粘膜溃疡及水疱者且明确排除梅毒或生殖器疱疹诊断者,则纳入对照组。本研究采用同期对照,选择同一时期同一门诊就诊的未患生殖器溃疡疾病者,共纳入185名受试者。
1.5 实验室方法
1.5.1 主要试剂 ①TRUST试剂 上海荣盛生物技术有限公司。②TPPA试剂 日本富士瑞必欧株式会社(FUJIREBIO INC,TOKYO)。③单纯疱疹病毒抗原(ELISA法)英国Dako公司。
1.6 调查方法
1.6.1 调查问卷 对两组受访者使用相同的自行设计问卷进行现场调查;内容包括:一般人口学资料、个人特征和个人史及既往病史等。
1.6.2 现场调查 采用无记名问卷调查,以面对面、一对一的协评形式进行现场调查。
1.7数据处理和分析 使用EpiData3.0软件按独立双录原则录入数据,建立数据库,采用单因素x2检验。
2 结果与分析
2.1 一般人口学资料 见表1。
2.1.1 婚姻现况 病例组中未婚占23.68%,已婚占76.32%;对照组中未婚占30.27%,已婚占69.73%。组间比较x2=1.1503,P=0.2835,组间婚姻现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1.2 职业 病例组的职业构成以商人(38.16%)、工人17(22.37%)和干部(21.05%)为主。对照组则以干部(38.92%)和工人17(30.27%)为主。组间比较x2=23.6211,P=0.0000,组间婚姻现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3 文化程度 病例组以中专或高中和初中或以下为主,各占38.16%,大专或以上占23.68%。对照组以中专或高为主,占44.32%,其次是大专或以上(29.73%),初中或以下占25.95%。组间比较x2=3.9087,P=0.1417,组间婚姻现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表1 两组研究对象的一般人口学资料
对照N (%) 病例N (%) x2 P值
婚姻 1.1503 0.2835
未婚 56(30.27) 18(23.68)
已婚 129(69.73) 58(76.32)
职业 23.6211 0.0000
工人 56(30.27) 17(22.37)
干部 72(38.92) 16(21.05)
个体 25(13.51) 29(38.16)
商贸服务业 10( 5.40) 7(9.21)
司机 12( 6.49) 2(2.63)
其他 10( 5.41) 5(6.58)
文化程度 3.9087 0.1417
初中或以下 48(25.95) 29(38.16)
中专或高中 82(44.32) 29(38.16)
大专或以上 55(29.73) 18(23.68)
2.2 特征因素 见表2。可见初次性生活年龄、性生活史年限、近3个月性伴数、性伴数总和、有无史和安全套使用情况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两组研究对象的性为特征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对照 N (%) 病例N (%) x2 P值
初次性生活年龄 13.5413 0.0011
< 20 10(5.41) 8(10.53)
20-25 166(89.73) 55(72.37)
25- 9(4.86) 13(17.10)
性生活史年限 9.0280 0.0110
< 5 52(28.11) 15(19.74)
5~10 68(36.76) 19(25.00)
>10 65(35.13) 42(55.26)
近3个月性伴数 37.8214 0.0000
1 130(70.27) 22(28.95)
≥2 55(29.73) 54(71.05)
性伴数总和 24.8438 0.0000
1 20(10.81) 3(3.95)
2~4 136(73.51) 44(57.89)
5~10 28(15.14) 21(27.63)
>10 1(0.54) 8(10.53)
有无史 34.2784 0.0000
无 139(75.14) 28(36.84)
有 46(24.86) 48(63.16)
安全套使用情况 37.6380 0.0000
从不使用 40(21.63) 41(53.95)
有时使用 134(72.43) 24(31.58)
每次都用 11(5.94) 11(14.47)
2.3 既往性病史 见表3。单因素分析结果:既往性病史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24.9951,P=0.0000),而配偶既往性病史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0754,P=0.0243)。
表3 两组研究对象既往性病史的单因素分析
对照 N(%) 病例N (%) x2 P值
既往性病史 24.9951 0.0000
无 164(88.65) 47(61.84)
有 21(11.35) 29(38.16)
配偶既往性病史 5.0754 0.0243
无 174(94.05) 65(85.53)
有 11(5.95) 11(14.47)
3 讨论
国外在该方面研究开展较广泛,并发现GUD发病促进了HIV感染的发生[5],亦有许多研究表明女性病人、口服避孕药的使用[6]与GUD发病联系密切。本研究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对性病门诊的GUD患者和其它种类性病如衣原体、支原体感染、尖锐湿疣等患者共261例进行调查,其中76例GUD患者作为病例,185例非GUD患者作为对照,并保证病例与对照人群为来自同一地,同一段时期就诊的病人。研究结果表明:职业:本次研究发现职业为商人者发病危险性高,OR值为4.605,即该人群比其它职业者发病危险性高3.605倍,因此GUD发病的高危人群为商人,应对该部分人群加强筛查,并宣传教育,积极采取防护措施;经济收入:本次调查发现,经济收入高者(>1000元/月),其发病率相对较小,OR值为0.502,可能经济收入高者较经济收入低者生活水平高,卫生条件,医疗条件好,减少了发病的危险性。另外经济收入与文化程度成正相关,通常文化程度高者防病意识强,有助于主动采取防范措施;安全套的使用情况: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发现,安全套使用情况与GUD发病关系密切,OR值为0.527,为保护因素,经常使用者比不使用者危险性小47.3%,不采取安全防护措施易导致与病原体的接触而发病,使用安全套将有利于与病原体的隔离而减少发病机会;皮损时的行为:单因素和多因素均发现皮损时行为与GUD发病关系密切,相对危险性为16.811,为危险因子,即皮损时有行为比无行为者发病危险性要大15.811倍。有皮损时病原体直接能进入人体,发病危险性大大增加;本调查单因素分析发现一些不良特征如多,及性活动年限均与高发病率有关,不当的往往导致病原接触机会的增加。
建议:GUD作为一种性传播疾病,发病原因错综复杂,即有个人行为因素又有社会因素,而GUD一旦发病而又未及时治疗,会给病人造成身体与经济上的严重损害,尤其是生殖器疱疹,目前世界上还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给病人造成终身的痛苦,因此GUD的积极防治极为重要,尤其是有目的的针对一些GUD的发病危险因素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极为重要。应加强群众的性知识教育,尤其是高危人群应提倡安全的方式,并对其给予经常性的筛检与随访。
参考文献
[1]Mertz.KJ, Weiss JB, Webb RM, et al. An investigation of genital ulcers in Jackson,Mississippi, with use of a multiplex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assay: high prevalence of chancroid and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infection. J Infect Dis.1998;178:1060-6.
[2] Risbud A, MD, Kirk Chan-tack, et al. The etiology of GUD by MPCR and relationship to HIV infection among patients attending STD clinics in Pune, India. Sex Transm Dis.1999; 26:55-62.
[3]Piot P, Plummer FA. Genital ulcer adenopathy syndrome. In: Holmes kk, Mardh PA, Sparting PF, et al, eds. Sex Transm Dis: 2nd ed. New York: McGraw-Hill. 1990: 711-16.
智障儿童作为社会上的弱势群体应当受到社会上更多关注,对智障儿童进行教育及教学也更加重要。在现代小学智障儿童教学过程中,数学属于十分重要的一门课程,同时对这类学生而言也是比较困难的一门课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必须要对智障儿童加强关注,通过有效方式及方法激发其学习兴趣,提升其学习积极性,从而使教学效果及学习效果均能够得以有效提升,使其得以更好发展。
一、通过创设生活化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对智障儿童而言,由于其智力比较低下,在实际教学及学习过程中与普通学生相比较而言均存在更大困难,因此教师应当投入更多时间及精力。对于小学智障儿童数学教学而言,不但要使其掌握更多数学知识,同时还应当使其学习数学知识提升其智力水平,而这些均应当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基础。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为能够使学生学习兴趣得以有效提升也能够,教师应当依据学生实际特点及数学学科特点,通过有效方式创设生活化情境,从而使比较枯燥乏味的数学知识能够转变成为有趣生活体验,可使教学内容区域性以及真实性得以增强,并且能够使学生学习由被动转变成为主动。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可使学生兴趣得以提升,使其能够对相关数学知识更加形象、直观地进行学习,可对数学知识及实际生活之间所存在联系充分体验,并且也能够从中体会到数学学习乐趣,从而使其学习兴趣能够得以较大程度提升。但是,创设教学情境过程中应当注意所创设情境应当比较简单、常见,这样才能够使智障儿童更好理解,从而进行更好学习。
二、通过直观形象教具的运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对于智障儿童而言,其思维能力、认知能力以及理解能力等各个方面能力与正常小学生相比均比较低。因此,教师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应当对学生个性特点以及实际水平充分了解,选择与学生学习实际情况相符合的教学方式,对于智障儿童加强特殊教育,对其潜力进行充分挖掘。对于智障学生而言,其接触社会时间及机会相对而言比较少,所以这类学生对于很多事物并未能够充分清晰认识,缺乏深刻印象,所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对直观形象道具进行运用,使智障学生能够将存在的心理困扰得以消除,可使其对数学知识更加喜爱,从而较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比如,在对“2”这一数字进行教学过程中,为能够使学生更好了解及掌握,教师可选择小动物模型充当教具,由于小鸭子模型与这一数字最相似,可选择小鸭子模型,先让学生摸一摸,猜一猜,然后可让几个学生将数字“2”在黑板上进行书写,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对其积极鼓励,使其能够更加努力。这样一来,每个智障儿童在数学课堂上均能够认真学习,能够在数学知识学习过程中提升自身兴趣,使其学习主动性得以提升。
三、通过创建良好师生关系激发学生兴趣
在小学智障儿童数学教学过程中,为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兴趣,创建良好师生关系也是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给予学生真切关爱,对这类学生加强爱护,使学生能够真正感受到自身被关爱,同时,对于学生兴趣爱好、知识情况以及思想变化与家庭环境应当加强全面了解,教师要多接触学生,给予学生关心、理解,信任学生,在此基础上才能够使学生敢于与教师进行交流,敢于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对于教师所教授知识能够积极接受。另外,教师应当注意塑造自身良好形象,与学生积极亲近,与学生多相处,对每个学生对应当公平对待,为学生提供充足机会,使其能够感受到成功喜悦,与学生之间成为朋友,增强其自信心,这样一来,才能够使学生更加喜爱数学,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提升自身兴趣。
四、通过加强实践操作激发学生兴趣
对于智障学生而言,其理解能力比较差,记忆力也比较差,通过使学生加强实践操作不但能够对学生产生感官刺激,并且有利于学生从多个方面对数学知识加强认识,使其对知识加强记忆,可进一步强化自身知识体系。所以,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尽可能多地组织开展各种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活动使智障儿童各种感官均能在学习知识过程中参与,这样一来,不但能够使学生更好掌握知识,使其记忆力得以提升,并且能够对学生动手能力及学习兴趣进行培养,使其更加主动学习数学知识。
五、结语
智障儿童属于社上的特殊群体,对智障儿童加强教育已经成为十分重要的一项社会任务。在当前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师应当通过有效措施及方式激发智障儿童学习兴趣,使其能够更加主动地学习数学知识,从而使其能够掌握更多数学知识,进而使自身数学能力及智力水平均能够得以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 R733.7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02-0078-02
急性白血病是发生于造血干细胞的恶性克隆性疾病,常伴有凝血功能和血小板的改变而易形成血栓或出血,尤其出血是急性白血病早期致死的重要原因。凝血及纤溶系统在不同类型的白血病及不同阶段均有不同的变化。研究认为白血病细胞产生的血管活性物质促进内皮细胞损伤,诱导血小板活化,呈高凝状态,随着病情的进展,凝血因子被消耗,出现低凝而出血[1]。本研究通过观察100例急性白血病患儿凝血指标的变化,探讨其临床意义,为白血病的分型和出血并发症的发生提供有效的实验室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7年 1月~2011年1月在本院儿童血液内科住院的初发白血病患者100例,其中男66例,女34例,年龄1~16岁,平均7.7岁。所有病例均符合《血液病的诊断及疗效标准》而被确诊[2],其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58例,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42例(包括M2 4例,M3 15例,M4 3例,M5 17例,M6 3例)。入院时有皮肤黏膜等部位出血者63例,无出血者37例。正常对照36例,男26例,女10例,年龄1~16岁,平均6.4岁,为本院健康体检者。经过统计学分析,患者与对照组年龄无明显差异(P > 0.01)。
1.2 方法
所有病例于入院第1天清晨空腹抽取静脉血以9∶1比例加到109 mmol/L枸橼酸钠抗凝管,轻轻颠倒混匀,3 000 r/min离心10 min,分离血浆2 h内检测。测定方法及测定指标:磁珠凝固法,用法国Stago公司Stago-R全自动凝血分析仪及配套试剂盒,所有测定值均在当日质控通过的情况下进行。测定指标有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含量、凝血酶时间(TT);同时采取EDTA-2K+抗凝血,进行血小板计数(PLT),采用SYSMEX XE-2100血细胞分析仪和配套试剂、校准品及质控物。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正态分布数据以(x±s)表示,其中血小板计数为偏态分布数据,以中位数表示。两组间结果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三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样本均数间的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偏态分布数据用非参数秩和检验Wilcoxon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2.1 急淋组、急非淋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
表1结果显示,急淋组与对照组比较APTT:P = 0.023 0.05,差异无显著性;急非淋组与对照组比较:PT:P < 0.01,APTT P < 0.01,TT:P = 0.01,PLT:Z = -7.446,P < 0.01,结果均有显著性差异;FIB:P = 0.165 > 0.05,差异无显著性;急淋组与急非淋组比较:PT:P < 0.01,FIB:P < 0.01,PLT:Z = -3.939,P < 0.01,结果有显著性差异;APTT:P = 0.138,TT:P = 0.238 > 0.05,差异无显著性。
2.2 急性白血病患儿出血情况
图1结果显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初诊患儿中,临床表现伴出血者为50%,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初诊患儿中,临床表现伴出血者为86%。
2.3急性白血病患儿临床出血情况与凝血结果比较
表2结果显示,100例儿童初诊白血病患者中,临床表现有出血(63例)与无出血(37例)者,两组患儿PLT、PT与FIB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 < 0.01),而APTT与TT结果无显著性差异(P值分别为0.528和0.263)。
3 讨论
白血病细胞的浸润,导致血管内皮损伤,引起凝血因子的消耗,并且由于白血病细胞在骨髓内大量增殖使骨髓中巨核细胞受抑制,血小板释放减少,从而导致出血[3]。文中表1结果显示,儿童急淋及急非淋白血病患儿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均存在凝血功能的异常及血小板数量的减少。而急非淋组血小板降低的程度更为明显,与急淋组比较,P
表1结果显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组FIB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和急非淋组,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 < 0.05)。纤维蛋白原作为凝血的重要因子,含量升高表示有血栓形成倾向,同时对白血病肿瘤细胞的血行转移也发挥了重大作用[5]。因此认为,适当降低急淋患儿纤维蛋白原的血浆浓度对肿瘤的血行转移及血栓形成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目前临床上使用左旋门冬酰氨作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主要治疗方案,左旋门冬酰氨能选择性抑制肿瘤细胞蛋白的合成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6],但同时会引起纤维蛋白原的降低[7]。因此使用左旋门冬酰氨治疗时,应定期检测纤维蛋白原,防止出现纤维蛋白原过低而造成出血。
比较急性白血病出血组患者和非出血组患者的结果显示,PT、FIB、PLT在两组间均有显著性差异,而APTT和TT在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可能是由于在凝血因子中Ⅶ在血浆中半衰期短,只有4~6 h,当白血病细胞侵犯肝脏引起凝血因子降低或是白血病细胞本身促凝及纤溶物质释放而引起的凝血异常,PT的变化比APTT更加敏感,而TT主要与血浆中纤维蛋白原的含量及抗凝物质的存在有关,而急淋和急非淋初诊患者纤维蛋白原浓度基本正常,因此TT在两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由此可见,PLT和凝血因子降低都是引起白血病出血的主要原因。一般临床上通常比较注重血小板的降低,却往往忽视了凝血常规的异常可能带来的出血、血栓甚至导致DIC的发生。本试验通过比较急淋和急非淋组、白血病出血和非出血组的四项凝血指标及血小板,希望为临床上区分儿童急性白血病的类型和出血预测提供帮助。
儿童白血病是引起儿童死亡的重要疾病,同时关注血小板异常和凝血常规的变化能更有效地对抗引起的出血及血栓,降低死亡率。
[参考文献]
[1] 瞿文,门剑龙. 急性白血病凝血功能变化及意义[J]. 天津医药,2007, 35(5):376-377.
[2] 张之南. 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M]. 第2版. 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431-434.
[3] 高艳,孙莹. 48例儿童急性白血病出凝血检测结果及临床意义[J].中国小儿血液,2003,8(4):169-171.
[4] 张夏,黄传荣. 恶性血液病凝血指标的变化及意义[J].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1,36(4):410-412.
[5] 赵早云. 急性白血病凝血指标的分析[J]. 血栓与止血学,2009,15(2):215-216.
二、走进童话世界,指导课外阅读方法
对于低年级儿童来说,一个又一个温馨的童话故事是这个世界送给孩子们的珍贵礼物。每年在汉语拼音刚学完我就将这样一个又一个好听的童话故事带给孩子,起先是绘声绘色地讲,等孩子们兴趣浓厚时带孩子阅读整本童话故事书。
三、开展多种活动,激发课外阅读兴趣
1、开展“我是读书小明星”的评比活动。我们寄宿制学校每大周(两周时间)放假前我都安排“我是读书小明星”评比活动。先小组推荐,再班级评比的方法,评选本大周的读书小明星。再把这些孩子的照片张贴到班级黑板报“我是读书小明星”的版块中来,等到家长送孩子到班级的时候,获奖的小朋友都会很开心地把家长带到自己的照片前,此时孩子的脸上写满了兴奋和骄傲。我清楚地知道孩子们此时的兴奋将换来更加浓厚的阅读兴趣,比任何奖状、奖品都管用,是对他们课外阅读成绩的最高肯定。
目前关于意识障碍者可否接受溶栓治疗尚无充分证据,各国指南亦均未明确指出意识障碍者可否接受溶栓治疗。临床中常采用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脑梗死面积来指导溶栓患者选择。美国指南未明确提出NIHSS评分上限,指出评分>22分者多预后不良。欧洲指南不推荐NIHSS评分>25分者接受溶栓治疗,且大多数临床试验排除了NIHSS评分<4分者。
综合上述指南,考虑对NIHSS评分在5~25分的患者可予溶栓治疗,而此范围包括了一部分轻度意识障碍的患者。轻度意识障碍可能不是溶栓禁忌,而对昏迷患者一般不行溶栓治疗。临床应根据指南推荐的溶栓适应证、禁忌证选择患者。
心源性卒中是溶栓禁忌证吗?
心源性卒中患者入院时病情更重,大面积脑梗死或出血转化更常见,预后更差。目前并无证据支持心源性卒中是溶栓禁忌证,指南亦未指出心源性卒中是溶栓禁忌。需注意,如患者病情太严重或神经影像学提示大面积梗死,则不建议溶栓治疗。
心源性卒中急性期是否抗凝,何时开始抗凝?
目前,欧美指南都不推荐缺血性卒中(包括心源性卒中)急性期抗凝治疗。我国指南亦提出,对大多数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来说,不推荐无选择地早期进行抗凝治疗(Ⅰ/A)。
心源性卒中急性期处理原则与其他卒中亚型一致。急性期过后可开始二级预防(如抗凝治疗)。而目前对急性期的定义尚不统一(一般为2周,轻型为1周,重型1个月)。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或小卒中后,可较早开始抗凝治疗。而对重症或神经影像学显示大面积脑梗死的患者,应于数周后开始抗凝治疗(如4周),对不同患者给予个体化处理。
进展性卒中急性期是否应抗凝?
进展性卒中的定义和诊断标准尚不统一,目前国际上大多数专家认为,进展性卒中概念的提出并未改变医生的临床决策。
现有研究结果未提示抗凝治疗可使进展性卒中患者获益,指南亦未提及进展性卒中的抗凝治疗。进展性卒中与一般缺血性卒中处理原则相似,是否应予抗凝治疗还需要更多临床研究证实,除非有充分理由(如高凝状态等),一般不予抗凝治疗。
后循环梗死溶栓时间窗是否需要延长?与前循环梗死有无不同?
部分学者认为后循环梗死患者预后不良,病死率高达70%~80%,目前没有更好的治疗手段,故提出对后循环梗死需要延长溶栓时间窗。然而,目前(自磁共振成像广泛应用后)研究证据显示,后循环梗死和前循环梗死在危险因素、病因、预后等方面并无很大差异。
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女性患老年性痴呆即阿尔茨海默病(AD)的危险性高于男性,65岁以上妇女患AD的通常比年龄相匹配的男性高2~3倍〔1〕,且女性AD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比男性重。提示女性AD患者的发病可能与女性更年期卵巢功能下降,雌激素分泌水平降低有密切关系〔2,3〕。研究发现用雌激素替代治疗(ERT)可降低或延缓AD的发生〔4,5〕,提高患者的学习记忆能力〔6〕。但长期应用雌激素易产生高血凝状态、高血压、水肿等副反应,并增加患乳腺癌和子宫内膜癌的风险,而限制了其应用。目前已有不少研究显示,更年期后妇女若长期服用植物性雌激素,可有效降低老年性痴呆症的发生率,由此推测该物质可能预防和治疗AD,但对其中枢神经系统作用机制尚不十分清楚。本研究旨在观察植物雌激素——葛根异黄酮对衰老模型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改善作用,并检测大鼠海马内乙酰胆碱酯酶(AChE)活性,进而探讨葛根异黄酮的作用机制。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 选用健康雌性Wistar大鼠55只,3~4月龄,体重(180±20)g,由河南医学动物实验中心提供(许可证号:410117)。
1.2 实验药物试剂及仪器 D半乳糖由上海试剂二厂提供,批号20050422;葛根异黄酮由南阳张仲景现代中药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提供,批号20080722;AChE试剂盒由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批号20081116。大鼠跳台系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研制;V1200型可见分光光度计由上海棱谱仪器仪表有限公司提供;FSHⅡ型高速电动匀浆机由江苏金运市环宇科学仪器厂提供;SSW型微电脑电热恒温槽由上海博迅实业有限公司医疗设备厂提供;AE100型电子天平由梅特勒托利多仪器(上海)有限公司提供。
1.3 动物分组及给药 将大鼠随机分为生理盐水对照组(生理盐水组),衰老模型组(模型组),用药(低、中、高剂量)组,每组11只。造模时,模型组、药物组每天颈背部皮下注射1%D半乳糖100 mg/kg,生理盐水组每天颈背部皮下注射等量生理盐水,连续6 w。造模成功后,第2天开始灌胃给药,药物(低、中、高剂量)组每天分别给予(40、80、160 mg/kg)葛根异黄酮灌胃,模型组、生理盐水组每天给予80 mg/kg生理盐水灌胃,连续8 w。因为有动物流失故各组大鼠数量均有减少。
1.4 大鼠学习记忆能力测定(跳台法) 跳台装置为80 cm×16 cm×40 cm的被动回避反应箱,箱底铺有铜栅作为刺激电极,内设高4.5 cm,直径6.5 cm的橡皮垫作为大鼠回避电击的安全平台。先放入大鼠适应5 min,随后通以36 V交流电,大鼠遭到电击后跳上安全平台,如从台上跳下,双足接触铜栅为错误反应,记录3 min内出现的错误反应数,作为学习测试成绩,24 h 后重复上述试验,记录每只大鼠第一次跳下安全区的时间(潜伏期) 和错误次数,作为记忆测试成绩。
1.5 AChE活性检测 最后一次行为学跳台法测试结束之后,将大鼠断头处死,在冰冻手术台上迅速取脑,分离两侧大脑半球,取出海马组织,测定其AChE活性。AchE活性检测按试剂盒提供说明书进行。
1.6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13.0软件包,数据用x±s表示,两组间比较用t检验,多组间比较用方差分析。
2 结 果
2.1 葛根异黄酮对衰老模型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 在跳台实验学习记忆测试中,与模型组比较,葛根异黄酮低、中、高剂量用药组均能使衰老模型大鼠的潜伏期延长,错误次数减少(P
2.2 葛根异黄酮对衰老模型大鼠海马AChE的影响 造模后,大鼠海马中AChE的活性增高,且模型组(0.64±0.10)与生理盐水组(0.50±0.02)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
3 讨 论
胆碱能损伤假说认为中枢胆碱能系统损伤是导致衰老功能性缺陷的关键性因素,该假说已经得到神经化学、病理学和药理学的充分验证,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7〕。中枢胆碱能递质在学习记忆中有重大作用,保持其正常的功能是维护动物学习记忆能力正常的必要条件。乙酰胆碱(ACh)是中枢神经系统中重要神经递质,对中枢神经系统有兴奋和抑制双重作用,以兴奋为主,参与大脑皮层的唤醒、情绪和运动的协调等功能的调节,特别是学习和认知等方面被认为是关键环节之一〔8〕。ACh由胆碱、乙酰辅酶A等在胆碱乙酰转移酶(ChAT)的催化下合成,以囊泡泡吐形式进入突触间隙;在突触间隙内,AChE作为ACh的水解酶,通过水解ACh控制胆碱能神经元突触间的信息传递而实现对脑功能的调控。大量研究证实,衰老病人均有不同程度的ChAT、AChE和ACh合成、释放、摄取等功能障碍,并伴有胆碱能神经元的变性和缺失。随着衰老病程的进展,患者大脑皮质和海马的胆碱能神经元的数目和ChAT的活性明显下降,并与痴呆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9〕。本研究表明,通过增加胆碱能受体的数量及增强胆碱受体的功能或提高大脑神经递质ACh的浓度可改善衰老患者的病情。因此认为动物大脑胆碱能神经系统的功能退化是学习和记忆能力减退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大脑内,AChE和ChAT共同维持着ACh的动态平衡,而升高ChAT活性,降低AChE活性则是保持体内ACh水平的唯一途径。由于ACh性质极不稳定,容易水解,极难准确测定其含量,因此检测其水解酶AChE活性的方法来间接反映ACh水平。本研究结果显示,造模后,大鼠海马内AChE活性升高,用药后,大鼠海马内AChE活性降低,这可能是葛根异黄酮改善学习记忆功能的机制之一。
参考文献
1 Handerson VW.The epidemiology of estrogen replacement therapy and Alzheimer′s disease〔J〕.Neurology,1997;48 (Supp17):S2735.
2 Schrauzer GN.Anticarcinogenic effects of selenium〔J〕.Cell Mol Life Sci,2000;57(1314):1864 73.
3 Henderson VW,Buckwalter JG.Cognitive deficits of men and women with Alzheimer′s disease〔J〕.Neurology,1994;44(1):906.
4 PaganiniHill A,Henderson VW.Estrogen replacement therapy and risk of Alzheimer disease〔J〕.Arch Intern Med,1996;156(19):22137.
5 Gibbs RB.Impairment of basal forebrain cholinergic neurons associated with aging and longterm loss of ovarian function〔J〕.Exp Neurol,1998;151(2):289302.
6 袁 琳.老年痴呆的病理、病机及临床诊断〔J〕.现代康复,2001;(1):68.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63(2011)04-0052-03
0 引言
人类社会为提高教学效率,更好地培养人才,一直在不断探索与尝试运用新技术、新方法来改进教与学的方法和手段。同时也希望能实现因材施教,即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等特征进行差别化教育。但限于教师资源不足和教学效率的要求,尚未做到对每一个学生进行因材施教,智能教学系统的提出为实现这一目的提供了可能。智能教学系统(Intelligent Tutoring System,ITS)是计算机辅助教育与人工智能的结合,是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在教学上的应用,其由人工智能、认识科学、教育理论等多门学科交叉产生。ITS通过研究人类学习的思维特征和过程,寻求学习认识的模式,同时以个性化教学为目标,并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认知水平、已有的知识基础、认识结构和学习习惯、学习风格、动机等个性化特征进行学生个人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确定,选择适当的教学策略,从而为学生提供与其学习特征相符的学习内容和学习进度。学生通过个性化、自适应的学习,既获得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智能教学系统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有助于学生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培养,是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的新方法、新途径。
人工神经网络(Artifieial Neural Network,ANN)是人工智能的一个重要领域,也称为神经网络(Neural Networks,NN),是由大量处理单元(神经元)广泛互连而成的网络;这是一种模仿生物大脑的结构,并且模拟人脑信息处理过程的信息处理系统。神经网络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即通过训练可抽象归纳出训练样本的主要特征,因而有较强的容错能力和记忆联想能力,能够并行处理信息,因而有较快的信息处理速度。将神经网络应用于智能教学系统能有效提高系统的智能水平、适应能力及反应速度。
目前智能教学系统已有不少研究,其中包括部分学生模型的研究,但这些学生模型普遍存在着智能性不足等问题。本论文对利用神经网络构建智能教学系统学生模型进行了研究,以人工智能、认识心理学、教育学为基础,分析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模型设计。
1 基于神经网络的学生模型设计
智能教学系统(ITS)是交叉科学,由于人工智能、计算机科学等相关学科仍处于快速发展时期,故ITS目前仍处于发展阶段,其组成部分有不同的说法,如由三部分组成,四部分组成,五部分组成,但却都包含三个核心的部分,即学生模块、教师模块和专家模块(知识库)。本文在三模块架构基础上对学生模型进行设计。
学生模型是智能教学系统的核心,是实施因材施教的基础和关键。因此构造合适的学生模型是构建智能教学系统的重点。该模型应该能够及时、正确反映出学生学习行为中的本质特征和状态,即反映出学生对某一学习内容的掌握、理解程度和学习行为中包含的学习风格、习惯及学习能力等。学生模型目前较普遍的分类有:覆盖模型、微分模型、摄动模型和认知模型等。
(1)覆盖模型是将学生所拥有的知识看成是专家知识的一部分,教学目标是在现有和总体之间建立相应联系。在覆盖模型中,通过将学生与专家的行为差别来建立学生模型,并假设由于某种原因使学生与专家的技能差别造成学习行为的不同。覆盖模型对学习者的描述过于简单,认为学生知识仅是其中的一部分,没有考虑学生的归纳和演绎训练,即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训练。
(2)微分模型是将学习者的知识分为预备授予和预备授予以外知识两个部分,较覆盖模型有了进一步的扩充,但其本质还是覆盖模型。
(3)摄动模型考虑到学生所学到的知识有可能与专家库中知识的不同,但仍然是从知识角度来建模。
上述模型都是通过专家知识与学生已有知识的对比来找出学生需要学习的内容,偏重于知识,不能较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习特征和状态。
1.1学习过程因素对于学习的影响
根据比格斯的3P学习模型,学习过程可以决定学生学习质量。不同的学生用浅层式学习与深层式学习在取得相同的成绩评定情况下,其学习质量也是不一样的。浅层式学习记住的是一些与原文一致的内容,没有去思考这些内容之间的关系。深层式学习是从整体上去把握学习内容,学习者想方设法弄清学习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学习过程因素(主要是学习方式)不仅会影响学习结果,而且其本身也是反映学习质量的重要指标,因此在智能教学系统学生模型中,需要考虑学生对于知识记忆、分类、归纳总结和演绎推理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提醒学生使用深层式学习。从而对学生回答的问题进行比较、分析,找出其原因,特别是对于产生错误的原因进行分析诊断,并反馈给相应的教师模型,从而对学习内容、教学方法进行调整,同时给出学习方式的建议,而不是简单地让学生重新学习某一部分内容。如测试中发现学生在基础知识部分的得分很高,而综合运用测试得分较低,学生可能应用的是浅层式学习,教学系统应给出学习方式的提醒和建议,使智能教学系统的因材施教效果能更好地体现出来。
有的学生习惯于通过做大量练习题来进行新内容学习,以期将该内容所有可能出现的题型都见识一下,通过归纳总结的方法进行学习;而有的学生则习惯通过演绎推理,用万变不离其宗的原理,从所学内容的本质特征出发,深入理解内容的各部分之间关系,不用做大量习题也能较好掌握所学内容。
因此,在设计学生模型时,应该考虑的因素有学生学习习惯、年龄、拥有的正确知识及对这些知识掌握的程度(即已有的学习基础),学生的学习史与学生个性特征等。在学生模型中,学生的学习行为包括学生总时间、学习某一内容或解决某一问题所花的时间。对学习内容的认知程度用布鲁姆的6个认知级别,即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来标记。在学生具体学习行为中,用解决系统所提出问题的正确率来确定学生对目前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并以学习正确率与学习该内容的时间比值来衡量学生的学习能力。
1.2学生模型设计
建立学生模型采用BP神经网络(Back-propagationNeutral Network),即前馈反向传播网络。BP网络由输入层、隐层和输出层组成,各层神经元仅与其相邻神经层之间有连接,同一层神经元之间无任何连接,且其输入与输出是一个高度非线性映射关系。输入信号从输入层进入网络,经过隐层处理,最后到达输出层;每一层由多个节点组成,同层节点间无任何关系。
神经网络具有较强的自学习能力,利用学习实例对网络进行训练,通过自适应算法修改网络结构的连接权值,使网络逼近所期望的输入与输出关系,并可以根据输入数据的变化自动调整参数,优化系统,使之能更好反映学生的学习特征。输入是学生基本信息(姓名、学号、年级、班级、年龄等)、课程名称及章节、学习基础、对某一问题的得分、学习时间记录等,输入层节点数为5。输出层根据所要表达的学生学习状态和特征来设计,目前设定的输出有对某一学习内容的掌握程度、学习方式、学习习惯等。隐层数则根据需要设定。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3(c)-0-02
一般来说,学生的学习成绩与学生的个性品质是密切相关的,研究表明,优秀生在学习中一般具有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吃苦耐劳、坚韧不拨的坚强意志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并对学习的课程有浓厚的兴趣。而后进生往往缺乏这种良好的个性品质。然而,这些结论均是仅仅停留在理论上的、定性的描述,不能令人满意。能否给出学生的学习成绩与个性品质之间关系的一种定量的、比较精确和科学的描述呢?笔者通过对所授班级学生的数学成绩和个性评分的数理统计分析,尝试对这一问题进行初步地探讨。
1 因素的确定和数据的采集
我们需研究的问题是:
⑴数学优秀生与后进生的个性品质是否存在显著的差异?
⑵学生的数学成绩与个性品质是否显著相关?
⑶如果⑵成立,则能否找到二者的数量关系?
因此,我们需要考虑的因素有两个,即学生的数学成绩和个性品质。
学生成绩是定量因素,比较容易把握,在研究中,将数学成绩作为因变量,即表示,其数据采用期末考试总评成绩,它由平时成绩(占10%)、期中考试成绩(占20%)、期末考试成绩(占70%)综合而成。较能真实地反应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具有较高的和可靠性。
个性品质是定性因素,不易把握,需进行便于操作的量化,还要采用较合理的收集数据的方法。该文获取数据的步骤如下:
⑴制定量化尺度。首先将个性品质分解为政治思想、学习精神、纪律观念、劳动态度等四个子因素,再将每个子因素分解为若干个子项,然后对每个子项制定出具体的评分标准(见表1),这样就得到了个性品质的量化尺度。由于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的每一个细小环节无不体现了他的学习兴趣、态度、意志、习惯等个性品质,因此这个尺度是合理的,可操作的,从而是可行。
⑵确定测试对象。学生在一年二期(即进入学校的第二个学期)之后,其个性品质已较稳定,因此该文收集数据时,选定笔者担任班主任并任教数学课的K1203班,作为测试对象,以减少测试
误差。
⑶组织评分。对学生的品质进行评分,不可能通过一、两次测定得到其准确值。因此,该文采用形成性评价方法进行评定。即对班上每位学生建立一张个性品质评分表,对每位学生进行逐一记录登记,到期末时进行统计,算出总分值。可见,这种分值也是比较可靠的。
⑷数据整理。上面统计出的分值不一定是百分制,因为可能全班的最高分超过100(或低于100),这样不便于统计分析,需要将统计出的数据进行整理,即转化为百分制。
设全班最高分为,任意学生的统计分为,其转化分数为,则它们的关系为:
通过上述公式,可将所有学生的个性品质评分值计算出来。
下面的表2给出了测试班级在2012年上学期的数学与品质评分结果。
2 结果分析与讨论
2.1 优秀生与后进生个性品质的比较
为了比较优秀生与后进生的个性品质是否存在显著差异,从该班54名学生中,选出数学成绩前20名作为优秀生,后20名作为后进生,计算出两组学生的品质评分值的均值和方差,并作T检验,T检验的显著水平,自由度m+n-2=38,结果如表3。
检验结果表明,优秀生的个性品质评分与后进生有高度显著的差异。这就是说,优秀生之所以取得良好的学习成绩,是因为他们确实具有良好的个性品质,这与我们前面的定性分析是相吻合的。
2.2 数学成绩与个性品质评分的相关性
为了检验两者的相关性,对作F检验,仍取显著水平,结果如表4。
检验结果表明,学生的数学成绩与个性品质评分具有高度显著的正相关。这就是说,学生的个性品质得分增加,其数学成绩有增加的趋势。这种相关的理论背景是什么呢?一位品质优秀的学生,他期望在各个方面有所表现,这种热切的期望就成为他学习功课的源动力,又由于他具有坚忍不拔的品性和严谨的生活习惯,因此在学习上就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这也许是他能在学习上取得优异成绩的主要原因。这种高度相关性还表明,由于个体差异,可能存在某位学生,其品质评分高(低),而其数学成绩则较低(高),但总体上看,这种情况是不存在的。
2.3 数学成绩与个性品质评分的数量关系
由以上的相关性检验表明,这种数量关系可用线性模型描述,求得两者的直线回归方程为:
上述公式给出了数学成绩与个性品质之间的定量关系,它告诉我们,若学生的个性品质评分增加一分,则其数学成绩将增加0.95分。这就是说,如果学生能认真从每一件小事做起,保持正确的行为规范,加强自身修养,就会提高自己的数学成绩。正所谓多一份耕耘,就会多一份收获。
3 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和讨论,得到几点有意义的结论:
⑴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优良个性品质,对学生学习数学课程有积极作用。
⑵个性品质与数学成绩之间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互相提高。
⑶由于学生个性品质的形成与社会公德体系、学校教学体系、家庭环境有着重要的关系,因此,要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改善社会环境、学校教学环境、家庭氛围,让学生的个性品质得到健康发展。
⑷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品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造就他们严肃认真的生活态度,吃苦耐劳的坚强意志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整体的教学质量。
⑸该文的方法也适用于其他学科分析。
参考资料
[1] 郭长河.精心设计高中数学课堂 培养学生良好个性品质[J].科教文汇,2012(8).
糖尿病性脑血管病,其临床类型与非糖尿病患者相同,其发病频度各有差异:糖尿病性脑血管病脑梗塞居多,以多发性病灶和中、小脑梗塞为特点,脑梗塞是以小动脉硬化、闭塞等所致的脑组织缺血、坏死和软化为特征。与非糖尿病性脑血管病相比,前者脑梗塞发病及死因均是后者的2倍以上[1]。对于糖尿病性脑梗塞患者应给予及时有效治疗,以最大程度改善患者的临床预后、提高生活质量水平。我院自近年来采用疏血通注射液治疗急性糖尿病性脑梗塞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治疗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自2007年3月~2010年5月收治的98例急性糖尿病性脑梗塞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疏血通治疗组)48例和对照组(单纯常规西药治疗组)50例,所有患者均行头部CT或MRI确诊为急性局部脑梗塞,且排除严重肝肾功能不全、心肌梗死、心律不齐、药物过敏患者。观察组48例患者中男37例,女11例;年龄46~81岁,平均58.7岁;发病至就诊时间1~18h,平均7.6h;梗死部位中基底核部32例,小脑部13例,顶叶部3例。对照组50例患者中男38例,女12例;年龄43~83岁,平均59.1岁;发病至就诊时间1~21h,平均7.8h;梗死部位中基底核部35例,小脑部13例,顶叶部2例。两组患者从年龄、性别、病程、梗死部位等方面比较差异不大(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一般处理,如吸氧,注意呼吸道通畅、维持电解质平衡等,采用脱水剂降低颅内压,给予血小板凝集抑制剂如阿司匹林等,控制血糖、血压稳定,给予脑代谢活化剂及脑细胞保护剂等,如胞二磷胆碱、维生素E等。观察组患者加用疏血通注射液(牡丹江友搏药业有限责任公司生产,国药准字Z20010100)4ml加入0.9%氯化钠溶液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两组患者均以连续治疗2周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比较治疗效果。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评分、血液流变学指标及治疗过程中发生的不良反应情况。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见表1
由表1可以看出,观察组基本痊愈32例,显效12例,总有效率为87.5%;对照组基本痊愈24例,显效15例,总有效率为78.0%。两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显著(P
2.2 血液流变学指标治疗前后变化 两组患者高切、低切、红细胞比容、红细胞聚集指数均有明显改善,但观察组低切、血浆粘稠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纤维蛋白原指标较对照组改善明显(P
2.3 不良反应 观察组患者出现鼻出血1例,经调整用药后消失;对照组出现恶心2例,腹泻1例。
3 讨论
目前对糖尿病性脑梗塞的发病原理尚不太清楚。研究提示可能与高胰岛素血症、脂质代谢异常、血小板功能异常、动脉血管内皮损伤、高血糖及多元醇途径代谢障碍等有关[3]。大多数H型糖尿病患者,虽有胰岛素相对血糖值缺乏,但其绝对数是增多的,采用胰岛素治疗的糖尿病患者血浆胰岛素量亦较正常时大,相对于体内血糖则为高胰岛素血症,它刺激动脉内膜层平滑肌的增殖而促使动脉粥样斑块形成。
本研究对98例患者采用不同治疗方法进行疗效观察,结果观察组(疏血通治疗组)较对照组(单纯常规西药治疗组)疗效理想,分别为87.5%、78.0%。两组患者治疗前血流变学各项指标无明显差异,经过2个疗程的治疗后,虽然两组患者高切、低切、红细胞比容、红细胞聚集指数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明显改善,但观察组低切、血浆粘稠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纤维蛋白原指标较对照组改善明显(P
参考文献
[1] 边连防,王振才,吴海英,伍爱民,张勇. 脑梗死后激素水平及血糖升高的机制探讨[J].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01,(11):145-148
中图分类号:F11-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2)08-0215-02
在《统计原理》教学实践过程中,笔者通过以下途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统计原理教学与专业课教学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职业教育的显著特征是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为社会输送应用型人才的教育。因此我们要结合专业特点,以理论够用,突出实用的原则去编写有利于学生学习实用技术的校本教材来开展教学,使学生感觉到统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统计广泛应用于社会经济的各个领域,统计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学好统计原理有助于更好地提高专业技能和为专业服务。在教学中将统计原理教学与专业教学课有机结合起来,借助于学生对专业的热爱,才能极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对统计原理课程学习的兴趣,真正实现统计为专业课服务的目的,在讲授统计数据的显示的教学内容时,先指导学生了解不同的统计数据显示形式其特点,然后要求学生根据所学专业知识,利用教师提供的素材,计算财务信息数据;并运用统计图表示统计表中的数据;从统计图中可以获得哪些信息,并比较条形统计图与扇形统计图的特点,使学生从实践中、专业活动中体验统计知识的应用乐趣;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善于选择有关专业知识方面的内容进行统计计算能力与分析能力的训练,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加强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激发学习兴趣
帮助学生培养非智力因素,养成良好品质,克服不良习惯,才能使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可以从以下方面对学生进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一)学习动机的培养
正确的学习动机是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而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动机中最活跃、最现实并带有强烈感彩的因素,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最实际的一种内部动力。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也是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尝试运用有效途径,培养学习动机,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过程中适时地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以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记录,看到自己的成绩及存在的差距,进而调整自己的学习目标。有效地评价学生是对个体学习的最高奖赏,是激励学生继续学习的绵绵动力。我们可以对进步大的同学及时给予表扬、奖励等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可以引入竞赛形式,使学生个体间的竞赛和集体间的竞赛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二)培养自信心
中职学生在中学阶段大部分学习成绩差,往往被老师和同学所忽视,在这样环境下,他们对学习越来越没有兴趣,对教师也越来越疏远,慢慢地就对学习丧失信心,甚至产生自卑、逆反等不良心理。进入中职后这些不良心理仍会影响他们的正常学习,进而影响到学校的正常教学。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学会学习,重视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同时重视学生情感因素对学习的影响,想方设法让学生保持良好的心境,保护学生的自信心,而学生的自信心建立,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养成积极向上的兴趣爱好。
三、加强师生间的有效沟通,创建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创造学习兴趣形成的心理条件
中职生多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失败者,进入中职学习对他们而言是新的开始。在教学中,师生关系是教师教学活动中最重要的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师生关系是否融洽,直接影响教学质量。作为教师在教学中,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善待每个学生,尤其是后进生,他们更需要老师的关心、帮助、鼓励与理解,用真诚的爱去对待每个学生,多用充满爱与温情的话语进行沟通以缩短师生间的距离,使学生由喜欢老师到喜欢他所教的学科,对所教知识充满兴趣。此外,教学中还要善于运用身体语言沟通,据心理学家的观察发现,在人际沟通中,55%以上的信息交流是通过无声的身体语言实现的。身体语言在人际沟通中有着口头语言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因为身体语言传递的信息是人们内在感情的真实流露,是无法掩饰的。如果老师以严厉、敏锐的眼神看学生,他们的表情就会显得特别紧张,表现得不知所措,会使学生疏离老师;当以亲和的表情面对学生时,他们就会愿意主动与你亲近。虽然学生表面上可能对许多事都表现得满不在乎,其实内心是很敏感、脆弱的。有时老师一个善意的细微动作可能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缩短了彼此的心理距离。所以在与学生的交往中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表情与动作,尤其在面对有其他缺点或学习基础差的同学时,要重视感情的投入,以自己真诚的爱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教师通过选择有效的沟通方式如自己的言行、表情传递给学生亲切、鼓励、信任、尊重的情感信息,从而拉近师生间的心理距离,使学生敢于表现自己。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教学效果。
四、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现代科技飞速发展,多媒体辅助教学在教学中能充分体现出它的优势。中职生学习基础差,抽象能力也较差,常规的教学手段有时难以将抽象的知识直观的呈现出来,而多媒体能根据教材内容,通过声、光、影的综合运用,化静为动,发挥动静结合优势,使抽象的知识直观化、枯燥的课堂生动化,教学形式变得丰富多彩,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欲望和情绪,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强化感性认识,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五、创设情境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过程。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明确探究目标,给思维以方向;同时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给思维以动力。对于问题情境中隐含的“问题”,教师不要简单地直接给出,应该让学生在学习实践活动中自己去发现、去提出。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更贴近思维实际,更能引发探究。
在教学中,教师要采用各种手段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巧妙设计问题,带领学生走进生活,进而调动学生学习统计原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在教学“总体变量分布特征的统计描述”这一教学内容时,为提高学生的兴趣,我先利用多媒体出示国家统计局2008年2月28日公布的“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统计公报用了很多统计指标,把我国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情况展示了出来。以实例导入新课的形式让学生思考完成问题:以上指标中你知道哪些是静态分析指标?哪些是动态分析指标吗?在静态分析指标中,你能分清楚哪些是总量指标,哪些是相对指标,哪些是平均指标吗?它们又如何应用呢?在教学动态分析方法时,通过以2010年梅州市统计局公布的经济运行情况的部分调查结果简介导入新课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对调查资料进行分析对比,计算出这些具体的数据,从而描述2010年梅州市经济运行的情况?
总之,要激发学生学习统计原理的兴趣,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如何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哪些方式方法更加行之有效?还需要我们在尝试与总结中不断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