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动物的科学常识汇总十篇

时间:2023-11-14 10:14:16

小动物的科学常识

小动物的科学常识篇(1)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基本手段,但是科学探究特别是生命科学探究经常会受自然因素所限制。如:教科版三年级下册《植物的生长变化》是以凤仙花生长发育为主线编排“植物的生长变化”内容的,受自然气候影响大,若地栽凤仙花自播繁殖,在淮安地区通常在5月后发芽,7~9月开花结果,人工播种也难以较大幅度地提前,加上早春低温、多雨,所以播种阶段多见叹天冷、怨天雨、等天时的焦虑;又如《动物的生命周期》是让学生亲历养蚕的过程,认识动物的生命周期。可是在指导实践中,又经常会为蚕卵的来源发愁,桑叶匮乏,养蚕经验缺乏都会影响甚至终止一整个活动,那接下去的教学就只能是纸上谈兵,苍白无力,与我们小学科学预期的要求相背离。若能以校园文化为中心,合理开发利用校园环境资源,将教材与环境加以整合,必将为小学科学的生命世界的内容教学打开一扇充满活力的大门。

一、 善于创造独特的校园环境

科学课程要让学生接触丰富的生命世界,激发他们热爱生命的情感和探索生命世界的意趣。我们学校地处城郊,校园地势开阔,拥有独特的地理环境与人文环境,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自然环境开辟科技园地、饲养园地等科学教育基地。

学校种植花木数十种,是一个天然的植物园。为每一种常见植物做一个个性十足又生动有趣的标牌,让学生随处可以学习相关的科学知识,是对学生的一种潜移默化的科普教育。香樟是我们校园的常见树种,挺秀清香,品貌俱佳;桂花,也是我校种植较多的一种花卉,香气浓郁,花朵娇小可爱。可以“我心中的校树、校花”评选为主题,让学生调查了解校园的植物资源,选出自己的心目中的校树、校花,并说明理由,既让学生参与建设校园文化,树立主人翁的责任意识,又让学生在调查了解植物的过程中深入学习了植物世界的知识,可谓一举两得!还可以植树节为契机,以香樟树为重点,有效开发校本资源,在活动中赋予自然、人文内涵,营造良好的学校文化,促进学生成长。

在一位有课程资源意识的教师眼里,小池塘是一个很好的课程资源。我们学校南面的涵清湖就是这样的一个绝佳的场所,它里面蕴含着许多可供探究的东西。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观察这个小小的生态系统究竟存在着哪些小生命?经过一番调查,学生不难发现:池塘的岸边生长着各种树木花草,还生活着许多蚂蚁、蚂蚱、蚯蚓、蜜蜂、蝴蝶等小动物;池塘的水面上漂着浮萍,还不时地有蜻蜓、水蜘蛛在活动;池塘的水面下生长着水草、鱼类、青蛙,还有各种浮游生物。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这些生命都是怎样生活的?它们之间是否存在着食物链?如果将整个小池塘封闭起来,少了某种生物,是否会对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产生影响?有哪些情况会对小池塘造成污染?在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的基础上,我们还可以进一步将问题拓展开,如通过对小池塘的探究学习,你对家乡的环保工作有哪些建议。

二、 密切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

小学科学课程的性质和特点要求小学科学课程应该是“回归孩子们的生活世界”。应该从他们的真实生活世界中选取那些具有一定综合性、实践性、现实性的问题、事件和现象来设计课程内容。所以,小学科学课程应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有规律的科学探究过程,是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之上的,是密切联系学生的自身生活和社会实践的,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我们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并进行研究。这就是小学科学最贴近生活实际的课程资源。

在教科版四下《食物》的教学活动中,从记录一天中吃过的食物开始,对学生来说,吃是很感兴趣的,观察食物也是很乐意去做的,在学生们吃东西的时候,会产生许多问题:这种食物有哪些成分?对身体有什么好处?哪种食物最有营养?为什么食物要搭配食用?当学生们发现自己吃剩的食物发霉变质时,求知欲便随着那种惊奇迸发出来,当他们观察到一条条菌丝和一个个孢子囊时,探索欲望便紧跟着兴奋而来:是什么原因引起食物发霉变质?有什么办法能减慢食物的变质速度?于是都能设计出一种储存食物的方法来了。这样,会使学生领悟到科学就在他们身边,从而增长他们利用科学知识能够解决身边实际问题的机会,增强他们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动力。

三、 鼓励组织灵动的探究活动

小动物的科学常识篇(2)

小学阶段,学生对周围事物的感知能力非常强,学习与接受能力亦很强。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采用趣味教学,让学生在快乐的玩耍中理解科学,并对科学学习产生深厚的兴趣,让科学教学更加具有科学味,是一个需要我们进行探讨的问题。

一、学会观察,从观察中发现科学,理解科学

在小学科学教育中,最初让学生接触的便是对动物和植物的观察和认识。教师引导小学生在观察中了解动植物,总结自己观察到的现象和发现的问题,再由学生在课堂中将这些问题与现象提出来,一起讨论解答。在此过程中,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往往观察得非常仔细,这种好奇心让他们对观察的动植物认识得更加全面。例如,在观察校园里的树木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先去观察树木的外在模样。学生们通过观察后得出樟树由树径、树枝和树叶构成。教师再提示学生有没有漏掉了什么并带领学生重新观察,结果发现校园里的樟树不仅只有长在外面的树径、树枝和树叶,还有深埋在地下的树根。这时可能会有学生发问:“树根为什么会长在土里?”教师就可以顺势解答,树根就是樟树吸取养分的媒介,树根深埋在地下,通过吸收土地里的水分,来让树木生长得更加高大。学生明白了树根的作用后,也许又会提出问题:“既然树根能够帮树吸收养分,那树的其他部分呢,是不是也有不同的作用呢?”教师同样做出相应的解答:树径在生长,让树木越长越高;树枝也在生长,给鸟儿栖息,供树叶摇曳;而树叶呢,它可以吸收阳光,美观的同时还可以在夏天供人们乘凉。不只是樟树,世界上所有的树木,大都是由树根、树径、树枝和树叶组成的,每种树都有它自己的名字”。学生通过观察、了解樟木树的同时,也对其他的树种有了一定的认识。慢慢地,形成了从日常生活中观察事物的习惯,学到了相应的科学知识。

二、记录学习,在记录中读懂科学,认识科学

对科学知识的学习,不能只是停留在表面。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科学时,不能只是一味地给学生灌输知识,因为这样做会使学生对科学全无兴趣,且容易产生抵触心理。学生对于科学知识的神奇之处都比较好奇,教师应该想办法让学生自主地参与到科学的学习中来,以自身为主体,对周围的事物进行观察和记录。之后,教师再进行适时辅导,就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例如,在学生寻访小动物时,可以带学生观察蜗牛。从蜗牛的体征、爬行方式、爬行速度等方面来认识和了解蜗牛。教师可事先让学生去观察各种蜗牛,并通过拍照和文字记录的方式,将这些小动物记录下来。然后将图片和文字进行整理,到课堂上给其他同学讲课,让学生来做课堂的主人,将他们观察记录到的知识拿来和同学们分享。学生天性使然,课堂氛围十分活跃。教师还可以带着学生去认识蚂蚁。如教师可以提问:蚂蚁有多少条腿?是不是所有蚂蚁都是黑色的?学生通过记录观察,就会发现蚂蚁总是成群结队的出现,还能搬动许多比它们身体还大的食物。教师可以在这个时候告诉学生,蚂蚁是一种很团结的动物,它们有“哨兵”,一旦“哨兵”发现食物,就会召集同伴来搬运。蚁群中还有“工蚁”和“蚁后”,分工各不相同。通过介绍,学生就会明白,原来一只小小的蚂蚁也有这么多故事。

小动物的科学常识篇(3)

一、自制仪器模型增强演示效果,激发学生学习物理兴趣

在中学物理教学中,演示实验是使学生对教学内容获得直观感性认识的重要手段,是建立概念和规律,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不可缺少的环节,一个成功的演示实验,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也有利于加深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因此,演示实验有其它教学手段不能替代的作用,为增加演示效果,增大实验的可见度,我在实际教学中进行了一些尝试,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例如用铅笔和小刀做压强实验,用可乐瓶做液体压强与深度关系的实验,用汽水瓶做大气压实验用乒乓球做物体的浮沉实验,用水和玻璃做光的色散实验等,还有在演示串、并联电路时,我自制了一块大型演示板,将电池盒、开关、电线、电压表、电流表、灯座及灯泡,等科学地排布在其上,把它放在讲台上,醒目大方,全班同学都能看清楚,线路连接也一目了然,老师演示起来也得心应手。这些器材学生更熟悉,更有利于使学生明白物理就在身边,物理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而且通过这些课本上没有出现的器材启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材上的探究实验是对一些重要定律和原理让学生进行探究并得出结论。但在实际教学中,有的老师却不敢放手让学生去主动探究,而是替学生设计好实验步骤甚至做成演示实验,学生成了旁观者,没有直接参与,不利于其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要鼓励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动口,在探究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主体和中心地位,让学生亲身经历实验过程,对未知结论的探索、激发学生的思维状态,认识到这些物理实验反映的物理本质,从而认识并形成正确的物理规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在探究“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的实验中,我首先让学生思考:放入水中的乒乓球,从它刚露出水面到最后漂浮在水面上不动的过程中,它受到的重力怎样变化?浮力怎样变化?浸没在水中的体积怎样变化?从而让学生对“浮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作出猜想和假设,并进一步设计实验进行探究、分析论证并尝试改进实验方案。在实验探究活动中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体验等方式,经历科学探究过程,不仅得出了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们逐步树立科学方法的学习和科学世界观。

三、鼓励学生进行小实验、小制作的实践探究

在日常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重视初中教材中小实验的教学,既有利于巩固知识,提高能力,还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这对全面提高物理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小实验和小制作的完成,可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物理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学生学习物理的难度,导致了一些学生对学习物理产生畏学、厌学情绪,若能在改进课堂教学的前提下,把握住对小实验教学的机会,通过学习体会亲自制作和实践的乐趣,就可激发兴趣,认识到物理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从而激起他们学好物理的信心。通过小实验的教学,进一步培养和加强学生的实验技能。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我们组织学生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开展小制作活动,如自制电动机、测力计、潜望镜、简易望远镜、三棱镜、电铃、楼道电灯开关电路等。既能锻炼学生的动手制作能力,又能为学生将来工作后自制简易用具打下良好的基础。物理学是实验科学,提倡学生自编实验和自制实验器材,可培养动脑思考的习惯和动手创新的能力,又如“纸盒烧开水”、“小风轮”等小实验的实施和操作过程,就是对知识的再学习过程,并由此达到升华知识,提高能力的目的。通过对小实验的教学,达到对物理知识的巩固、复习和提高的作用。因此,小制作、小实验的实施过程就是对知识的再学习过程,并由此达到升华知识,提高能力的目的。同时,通过对小实验的教学还可教育学生树立献身科学的精神,实施理想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四、拓展实验教学的思路,扩大实验探究的范围

物理就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也就是物理的定义、定理、规律都建立在大量的实验和实践活动中,那么我们所说的实验也就不仅仅局限于课本上的演示实验、探究实验及“想想做做”小实验,而是将实验探究贯穿于物理学习的全过程。我们的实验教学可以在课上,也可以在课下;可以使用实验室所配备的器材,也可以自备自制教具,甚至可以使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现有物品,经常用学生身边的物品做实验,如用铅笔和小刀做压强实验,用可乐瓶做液体压强与深度关系的实验,用汽水瓶做大气压实验用乒乓球做物体的浮沉实验,用水和玻璃做光的色散实验等,这些器材学生更熟悉,更有利于使学生明白物理就在身边,物理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而且通过这些课本上没有出现的器材启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大家一起来想一想,还可以用什么来说明我们要知道的物理知识。或者,这种类似的方法我们可以用来解决其他什么问题,等等。学生在实验探究活动中,通过经历与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探究时的相似过程,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探究方法,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

实验是物理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是落实物理课程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也是物理课程改革的重要条件和重要课程资源。任何时候都应该十分重视实验的创新。实践证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关键在于教师。要让学生具有创造精神,教师首先要实施以创造性教育。依靠具有创新的教师通过创造性的教育一定能培养出创造性的学生,而教师对实验创新又是落实这一目标的一个关键。

小动物的科学常识篇(4)

一、自制仪器模型增强演示效果,激发学生学习物理兴趣

在中学物理教学中,演示实验是使学生对教学内容获得直观感性认识的重要手段,是建立概念和规律,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不可缺少的环节,一个成功的演示实验,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也有利于加深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因此,演示实验有其它教学手段不能替代的作用,为增加演示效果,增大实验的可见度,我在实际教学中进行了一些尝试,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例如用铅笔和小刀做压强实验,用可乐瓶做液体压强与深度关系的实验,用汽水瓶做大气压实验用乒乓球做物体的浮沉实验,用水和玻璃做光的色散实验等,还有在演示串、并联电路时,我自制了一块大型演示板,将电池盒、开关、电线、电压表、电流表、灯座及灯泡,等科学地排布在其上,把它放在讲台上,醒目大方,全班同学都能看清楚,线路连接也一目了然,老师演示起来也得心应手。这些器材学生更熟悉,更有利于使学生明白物理就在身边,物理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而且通过这些课本上没有出现的器材启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材上的探究实验是对一些重要定律和原理让学生进行探究并得出结论。但在实际教学中,有的老师却不敢放手让学生去主动探究,而是替学生设计好实验步骤甚至做成演示实验,学生成了旁观者,没有直接参与,不利于其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要鼓励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动口,在探究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主体和中心地位,让学生亲身经历实验过程,对未知结论的探索、激发学生的思维状态,认识到这些物理实验反映的物理本质,从而认识并形成正确的物理规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在探究“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的实验中,我首先让学生思考:放入水中的乒乓球,从它刚露出水面到最后漂浮在水面上不动的过程中,它受到的重力怎样变化?浮力怎样变化?浸没在水中的体积怎样变化?从而让学生对“浮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作出猜想和假设,并进一步设计实验进行探究、分析论证并尝试改进实验方案。在实验探究活动中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体验等方式,经历科学探究过程,不仅得出了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们逐步树立科学方法的学习和科学世界观。

三、实施小实验、小制作教学手段

在日常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重视初中教材中小实验的教学,既有利于巩固知识,提高能力,还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这对全面提高物理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小实验和小制作的完成,可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物理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学生学习物理的难度,导致了一些学生对学习物理产生畏学、厌学情绪,若能在改进课堂教学的前提下,把握住对小实验教学的机会,通过学习体会亲自制作和实践的乐趣,就可激发兴趣,认识到物理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从而激起他们学好物理的信心。通过小实验的教学,进一步培养和加强学生的实验技能。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我们组织学生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开展小制作活动,如自制电动机、测力计、潜望镜、简易望远镜、三棱镜、、电铃、楼道电灯开关电路等。既能锻炼学生的动手制作能力,又能为学生将来工作后自制简易用具打下良好的基础。物理学是实验科学,提倡学生自编实验和自制实验器材,可培养动脑思考的习惯和动手创新的能力,又如“纸盒烧开水”、“小风轮”等小实验的实施和操作过程,就是对知识的再学习过程,并由此达到升华知识,提高能力的目的。通过对小实验的教学,达到对物理知识的巩固、复习和提高的作用。因此,小制作、小实验的实施过程就是对知识的再学习过程,并由此达到升华知识,提高能力的目的。同时,通过对小实验的教学还可教育学生树立献身科学的精神,实施理想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四、拓展实验教学的思路,扩大实验探究的范围

物理就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也就是物理的定义、定理、规律都建立在大量的实验和实践活动中,那么我们所说的实验也就不仅仅局限于课本上的演示实验、探究实验及“想想做做”小实验,而是将实验探究贯穿于物理学习的全过程。我们的实验教学可以在课上,也可以在课下;可以使用实验室所配备的器材,也可以自备自制教具,甚至可以使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现有物品,经常用学生身边的物品做实验,如用铅笔和小刀做压强实验,用可乐瓶做液体压强与深度关系的实验,用汽水瓶做大气压实验用乒乓球做物体的浮沉实验,用水和玻璃做光的色散实验等,这些器材学生更熟悉,更有利于使学生明白物理就在身边,物理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而且通过这些课本上没有出现的器材启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大家一起来想一想,还可以用什么来说明我们要知道的物理知识。或者,这种类似的方法我们可以用来解决其他什么问题,等等。学生在实验探究活动中,通过经历与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探究时的相似过程,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探究方法,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

实验是物理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是落实物理课程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也是物理课程改革的重要条件和重要课程资源。任何时候都应该十分重视实验的创新。实践证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关键在于教师。要让学生具有创造精神,教师首先要实施以创造性教育。依靠具有创新的教师通过创造性的教育一定能培养出创造性的学生,而教师对实验创新又是落实这一目标的一个关键。

【参考文献】

小动物的科学常识篇(5)

虽然说小学阶段的教学对于小学生来说是极为重要的,但是小学科学所涉及的相关知识在此阶段的教学却并不突出,小学生不能够在日常生活之中较为灵活地运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降低了学生对了解世界生物的热情,并且教学质量也相对较低,使得学生很难在此阶段构建较好的学习小学科学的分析思维的能力和考虑事件、解决所面临困境的能力。除此之外,众多的小学生因为小学科学所涉及的相关知识的枯燥性而厌恶学习并排斥教师对其的教导,进而降低了小学生在课堂上学习新知识的热情以及使得学生难以在短时间内快速地消化教师在课堂上所讲述的重点知识。所以说为了加强小学生对现代社会科技和各类生物的认识和了解,教师需要依据社会的发展而重新制定较为适宜的教学手段来帮助小学生学习小学科学所涉及的相关知识。

二、强化教学手段,增加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分析

小学科学教学对于小学生认识世界中的生物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并且其还是一项不可远离小学生的日常生活的重要学科。所以在此阶段教师必须采取较为适宜的教学手段来引起学生对其的重视,进而使得小学生能够通过教师的教导而逐渐了解自己身边较为常见的生物并了解其习性,而与之和平共处,从而使得小学生能够更加主动地接触小学科学所涉及的相关知识,并从内心深处接受并在短时间内及时消化教师在课堂上所讲解的相应知识。

1.充分准备即将讲解的科学知识,并精心设计教学手段

小学科学所涉及的相关知识在小学教学阶段的逻辑思维性相对较强,而且其如同一条铁链而一环扣着一环,想要构成一条铁链就不能够缺失任何一节铁扣。所以为使小学生能够通过教师的教导而逐渐强化对生物的认识,教师需要选择最为合适的教学手段来教学专业知识,并在课前充分准备自己即将讲解的小学科学知识,使得小学生能够更加容易理解其中的知识并在生活中较为灵活地利用,从而来认识世界而不会出现“短板效应”。例如:某校教师为加强小学生对小学科学知识的学习和理解,在课前为学生做了较为充分的准备,保证学生能够在自己的教学手段之下而学到更加有趣的并能够更加容易接受的小学科学知识――教师在为小学生讲解杠杆时,为加强小学生对杠杆的理解和认识,这位教师在课前专门为学生准备了剪刀、拖把、开瓶器等日常生活之中较为常见的利用杠杆原理建造的物件,然后教师会依据课本中的知识和事物的结合来为学生讲解杠杆的原理。最后为强化小学生在现代社会之中对杠杆的认识,这位教师还需要求学生尝试着在自己生活之中寻找利用杠杆原理而构建的物件,使得小学生能够更加容易理解小学科学所涉及的相关知识。

小动物的科学常识篇(6)

在中学物理教学中,演示实验是使学生对教学内容获得直观感性认识的重要手段,是建立概念和规律,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不可缺少的环节,一个成功的演示实验,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也有利于加深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因此,演示实验有其它教学手段不能替代的作用,为增加演示效果,增大实验的可见度,我在实际教学中进行了一些尝试,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例如用铅笔和小刀做压强实验,用可乐瓶做液体压强与深度关系的实验,用汽水瓶做大气压实验用乒乓球做物体的浮沉实验,用水和玻璃做光的色散实验等,还有在演示串、并联电路时,我自制了一块大型演示板,将电池盒、开关、电线、电压表、电流表、灯座及灯泡,等科学地排布在其上,把它放在讲台上,醒目大方,全班同学都能看清楚,线路连接也一目了然,老师演示起来也得心应手。这些器材学生更熟悉,更有利于使学生明白物理就在身边,物理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而且通过这些课本上没有出现的器材启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2.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材上的探究实验是对一些重要定律和原理让学生进行探究并得出结论。但在实际教学中,有的老师却不敢放手让学生去主动探究,而是替学生设计好实验步骤甚至做成演示实验,学生成了旁观者,没有直接参与,不利于其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要鼓励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动口,在探究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主体和中心地位,让学生亲身经历实验过程,对未知结论的探索、激发学生的思维状态,认识到这些物理实验反映的物理本质,从而认识并形成正确的物理规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在探究“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的实验中,我首先让学生思考:放入水中的乒乓球,从它刚露出水面到最后漂浮在水面上不动的过程中,它受到的重力怎样变化?浮力怎样变化?浸没在水中的体积怎样变化?从而让学生对“浮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作出猜想和假设,并进一步设计实验进行探究、分析论证并尝试改进实验方案。在实验探究活动中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体验等方式,经历科学探究过程,不仅得出了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们逐步树立科学方法的学习和科学世界观。

3.实施小实验、小制作教学手段

在日常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重视初中教材中小实验的教学,既有利于巩固知识,提高能力,还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这对全面提高物理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小实验和小制作的完成,可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物理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学生学习物理的难度,导致了一些学生对学习物理产生畏学、厌学情绪,若能在改进课堂教学的前提下,把握住对小实验教学的机会,通过学习体会亲自制作和实践的乐趣,就可激发兴趣,认识到物理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从而激起他们学好物理的信心。通过小实验的教学,进一步培养和加强学生的实验技能。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我们组织学生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开展小制作活动,如自制电动机、测力计、潜望镜、简易望远镜、三棱镜、、电铃、楼道电灯开关电路等。既能锻炼学生的动手制作能力,又能为学生将来工作后自制简易用具打下良好的基础。物理学是实验科学,提倡学生自编实验和自制实验器材,可培养动脑思考的习惯和动手创新的能力,又如“纸盒烧开水”、“小风轮”等小实验的实施和操作过程,就是对知识的再学习过程,并由此达到升华知识,提高能力的目的。通过对小实验的教学,达到对物理知识的巩固、复习和提高的作用。因此,小制作、小实验的实施过程就是对知识的再学习过程,并由此达到升华知识,提高能力的目的。同时,通过对小实验的教学还可教育学生树立献身科学的精神,实施理想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小动物的科学常识篇(7)

在中学物理教学中,演示实验是使学生对教学内容获得直观感性认识的重要手段,是建立概念和规律,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不可缺少的环节,一个成功的演示实验,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也有利于加深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因此,演示实验有其它教学手段不能替代的作用,为增加演示效果,增大实验的可见度,我在实际教学中进行了一些尝试,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例如用铅笔和小刀做压强实验,用可乐瓶做液体压强与深度关系的实验,用汽水瓶做大气压实验用乒乓球做物体的浮沉实验,用水和玻璃做光的色散实验等,还有在演示串、并联电路时,我自制了一块大型演示板,将电池盒、开关、电线、电压表、电流表、灯座及灯泡,等科学地排布在其上,把它放在讲台上,醒目大方,全班同学都能看清楚,线路连接也一目了然,老师演示起来也得心应手。这些器材学生更熟悉,更有利于使学生明白物理就在身边,物理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而且通过这些课本上没有出现的器材启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2.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材上的探究实验是对一些重要定律和原理让学生进行探究并得出结论。但在实际教学中,有的老师却不敢放手让学生去主动探究,而是替学生设计好实验步骤甚至做成演示实验,学生成了旁观者,没有直接参与,不利于其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要鼓励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动口,在探究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主体和中心地位,让学生亲身经历实验过程,对未知结论的探索、激发学生的思维状态,认识到这些物理实验反映的物理本质,从而认识并形成正确的物理规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在探究“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的实验中,我首先让学生思考:放入水中的乒乓球,从它刚露出水面到最后漂浮在水面上不动的过程中,它受到的重力怎样变化?浮力怎样变化?浸没在水中的体积怎样变化?从而让学生对“浮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作出猜想和假设,并进一步设计实验进行探究、分析论证并尝试改进实验方案。在实验探究活动中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体验等方式,经历科学探究过程,不仅得出了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们逐步树立科学方法的学习和科学世界观。

3.实施小实验、小制作教学手段

在日常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重视初中教材中小实验的教学,既有利于巩固知识,提高能力,还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这对全面提高物理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小实验和小制作的完成,可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物理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学生学习物理的难度,导致了一些学生对学习物理产生畏学、厌学情绪,若能在改进课堂教学的前提下,把握住对小实验教学的机会,通过学习体会亲自制作和实践的乐趣,就可激发兴趣,认识到物理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从而激起他们学好物理的信心。通过小实验的教学,进一步培养和加强学生的实验技能。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我们组织学生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开展小制作活动,如自制电动机、测力计、潜望镜、简易望远镜、三棱镜、、电铃、楼道电灯开关电路等。既能锻炼学生的动手制作能力,又能为学生将来工作后自制简易用具打下良好的基础。物理学是实验科学,提倡学生自编实验和自制实验器材,可培养动脑思考的习惯和动手创新的能力,又如“纸盒烧开水”、“小风轮”等小实验的实施和操作过程,就是对知识的再学习过程,并由此达到升华知识,提高能力的目的。通过对小实验的教学,达到对物理知识的巩固、复习和提高的作用。因此,小制作、小实验的实施过程就是对知识的再学习过程,并由此达到升华知识,提高能力的目的。同时,通过对小实验的教学还可教育学生树立献身科学的精神,实施理想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小动物的科学常识篇(8)

一、培养兴趣,增强学生探究性学习的主动性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人们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总是特别重视,力求认识它、研究它,因而能较快地获得关于它的科学知识和基本技能兴趣是促使学生探究性学习的一股精神力量。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物理概念及知识的传授只有通过学生吸收才会理解、内化和运用,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从而诱化成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动机,促使学生从要我学主动转变为我要学。

我们所处的客观世界里存在着诸多奇妙的物理现象,初中学生只是好奇却无法解释。譬如,近些年颇为流行的魔术表演,其神秘感和趣味性极人地吸引着初中生的眼球和好奇心,其中蕴藏着诸多物理原理,如光学、热学、力学、电磁学等。我们在此过程中应该循循善诱,给学生自主探究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凭借自己的主观体验,自主思索与探寻答案,从而掌握和理解有关物理常识和知识。

同样,日常生活中物理也是无处不在。生活中的好多物体都包含有物理知识,例如,我们每天上学骑的自行车、电动车包含的物理知识就有:摩擦、压强、杠杆、惯性、能量转化、变阻器、导体和绝缘体、声的传播、光的反射等等我们要从学生的身边去挖掘案例和知识,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解释物理现象,获取实验事实,进而运用知识发展思维,让学生体会到周围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可认识性,物理知识的辩证性以及应用物理规律的局限性,体会到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二、鼓励实践,提升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创造力

初中物理是学生学习物理的开始,而课时少则是兴趣的一块绊脚石,所以物理课外活动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和延续我们在鼓励学生多读科普书籍,培养学生观察的兴趣和能力的同时,鼓励学生多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如实验、制作等操作类活动,观察、观测等研究类活动,讨论、辩论等交流类活动,一方面让学生了解物理学科的发展史及对人类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另一方面使学生及时获得新的科技信息,开阔视野,拓宽知识面,激发学生探索和学习新知识的愿望。

(一)通过物理小实验,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

物理课外小实验可以在不增加课时和学校实验设备、完成规定的教师演示实验和课堂学生实验的情况下,极人地增加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的机会。比如,一些常见的杠杆、电动玩具,虽然课外小实验在某些方面略显简陋与粗糙,然而其教学功能不容忽视,容易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激发学生自觉合理地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具体间题,学以致用。

(二)通过科技小制作、小发明,培养学生操作技能

以我市举办的两届青少年航空航海建筑模型人赛为例,通过教师指导学生或学生自己对所学的物理知识在较为深刻认识理解的基础上,运用物理知识制作出来的一些模型、小器具这些作品依靠物理基础知识的直接运用,主要来源于物理课本中现有的实验仪器或日常生活中的用品、工具的直接模仿、制作,可以说是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学习、运用和创新能力的最简单、直接的体现。而制作过程本身就是再次学习的过程,既强化了书本知识的记忆,增强了运用与动手能力,又激发了学习兴趣的持久力。

初中生己经具有比较丰富的生活阅历经验,稍微提示就会理解和掌握许多与物理有关的现象或者间题,例如,戴着近视眼镜从温度较冷的室外到温暖的室内,眼镜上会蒙上白雾,是气体的液化现象;汽车旁的观后镜、交叉路的观察镜用的都是凸面镜,可以开阔视野;骑车上坡走S形最省力;炒菜主要是利用传导方式传热,煮饭、烧水等主要是利用对流方式传热等等而学生通过参加科技制作、观看表演、阅读课外辅导书籍等形式,不仅能帮助学生复习、记忆、理解学过的物理知识,丰富和开阔眼界,培养动手操作能力,还能吸引他们探索新的物理现象和规律,这是课堂上做不到的,更不是多做几道练习、多考几次试所能达到的效果、此种探究性学习的方法足以让学生受益终身。

三、注重交流,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合作精神

我们在鼓励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的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集体协作意识和沟通交流习惯,作为课堂探究式教学的有效延续,我们尤其鼓励学生在课外再找相关的课题来延续课堂内容或动手亲身实践。

(一)建探究小组

物理课外小组活动的内容比较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如学科小组、科技小组、物理竞赛集训小组、物理课外阅读小组、各种讲座报告会以及科技节等等学生在思考物理现象的基础上,在小组或团队内互相探讨,彼此表达和展示自己的思维方法和探究过程,可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索、讨论问题的机会初中生对于自己获得主观感受常常愿意表达,在自己的小团队里互通更容易达到知识传递的效果,能使彼此的才能得到施展、锻炼和提升,从而加强学生之间、群体之间的交往、沟通及相互了解。

(二)加强评价引导

在课外活动及探究性学习中也要发挥教师的互动引导作用,首先,要注重倾听,在潜移默化中给学生提出评价要求,解疑答惑。其次,不要过甲评价,教师要善于引导争辩,在辩论中让学生明白道理,懂得尊重事实;分享他人成功的喜悦。最后,要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教师要赞扬与众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

小动物的科学常识篇(9)

朗文科学通过一系列香港乡土环境教学,对小学生进行环境意识与环境保护的教育,达到如下几方面教学 目的。

1、明确人与环境的关系。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六百万香港公民只有1000平方公里的生存环境,香港 一切公共场所是为香港公民开设的,香港公民要爱护香港环境。

2、明确美化环境、美化校园、美化家庭的意义,并且积极参加这些活动。

3、了解香港环境污染的来源和防止方法。如香港陆上污染主要是由弃置的废物造成,废物的来源和种类 有:①家庭和效游人士弃置的废纸、空罐、胶袋和腐烂食品等。②商店和办公室弃置的废纸和胶袋等。③工厂 和货仓弃置的塑胶、木料和金属废料等。④建筑地盘弃置的建筑废料等。香港政府处理这些废物的方法有堆填 法、焚化法、再生法等。

4、告诉小学生如何保护香港环境,如在公园里不乱抛垃圾,不伤害公园里的动物,不采摘公园里的花木 ;不伤害益虫、益鸟;要爱护和保护树木;要遵守香港政府公布的有关保护环境的法规;帮助香港政府整治环 境,发现垃圾堆积等现象,要利用热线电话通知市政署。

二、认识香港自然事物

朗文科学中的自然事物,大多数是香港本地的自然事物。如植物方面的课目有常见的植物、常吃的蔬菜、 常见的花卉、香港的市花、常吃的水果、公园里的植物、常见的乔木、常见的灌木等。动物方面的课目有常吃 的咸水鱼、常吃的淡水鱼、海滨小动物、公园里的动物、田园里的小动物、常见的鸟类、蛇的外形与习性、苍 蝇、蟑螂、蛙等。

三、认识与香港有关的自然现象

朗文科学中天文、气象、物理现象等自然现象,大多联系香港乡土实际。如一年级下册8课天气的冷热, 联系了香港夏天的气温和香港冬天的气温。二年级上册1课天气的变化,联系了香港天气变化的气象资料和收 听香港电台、电视台的天气预报;二年级上册3课香港的四季,联系了香港四季的划分和香港的特征。三年级 下册5课海水的变动,联系了香港海滨海水的涨潮和退潮;三年级下册6课云和雨,联系了香港多雨的季节, 等等。四年级下册5课四季的成因和气候,用香港一年中受太阳光照射的角度变化及受阳光照射的时间长短变 化,来分析香港四季的成因,又用香港四季气象资料,来描述香港的气候;四年级下册9课空气的特性(二) ,联系香港乘搭缆车由山下到山顶,沿途耳朵的感觉,来说明大气压力随着离海面的高度而改变。五年级下册 13课风的形成,联系了香港的地理位置,说明香港春夏多吹东南风,秋冬多吹西北风的原因。

朗文科学的乡土自然教学,不仅使香港小学生获得丰富的科学知识和生活常识,而且还培养了多种能力。 朗文科学各课教材均为问题思考、科学探索、重点知识及综合活动四部分组成。这种结构有利于指导儿童自行 探求知识和应用知识,有利于培养、训练、发展儿童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朗文科学在乡土自然教学过程中, 通过小学生观察香港自然事物、自然现象,培养和训练观察能力和发现能力;通过小学生根据乡土自然实质, 进行科学探索,思考和回答一系列具体问题,培养和训练正确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能力;通过结合香港实际的学 习重点,培养和训练概括能力和记忆能力;通过到香港自然环境中开展调查、参观、实验等综合活动,培养和 训练分析实际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朗文科学四下5课四季的成因和气候的能力训练:

观察与实验能力训练

1、在地球仪上,找出香港的位置,用H表示。转动地球仪,观察并画出H移动的轨迹。

2、在地球公转图中,当地球在A和C位置时,香港受阳光照射的角度有什么不同?并在空格里填写适当 的季节(夏/冬)。

3、比较图A(夏至日)和C(冬至日),在哪个季节中,香港受阳光照射的时间较长?

分析与概括能力训练

教材提供香港四季的气象资料和香港四季的景色照片,试描述香港四季的气候

思维与记忆能力训练

教材提供本课学习重点,供思维、记忆与巩固。其内容是:

地球上,受阳光直射的地区,温度较高,天气较热;受阳光斜射的地区,温度较低,天气较冷。每年三月 及四月是香港的春季,气候温和潮湿,日夜长短相若。由五月至八月是香港的夏季,气候炎热多雨,日长夜短 。九月及十月期间,是香港的秋季,气候凉快干爽,日夜长短相若。由十一月至明年二月,是香港的冬季,气 候清凉干燥,日短夜长。

综合活动能力训练

小动物的科学常识篇(10)

植物园(thebotanicalgarden)是包含调查、采集、鉴定、引种、驯化、保存和推广利用植物以及普及植物科学知识等功能,并供群众游憩的科研科普单位。科普功能是植物园应具备的重要功能之一,那么如何通过这个平台使社会大众更好地受到科普教育,是每个植物园建设者不断思索的问题。科普设施作为科普工作的重要载体,为公众提供科普服务的重要平台,具有鲜明的公益性特征。加强科普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科普资源共建共享,满足公众提高科学素质的需求,实现科学技术教育、传播与普及等公共服务的公平普惠,对植物园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植物园科普功能

1.1普及植物相关知识。以科研科普为主的植物园的里植物通常都会配有植物铭牌,注明植物的中文名、拉丁学名、科属、原产地、生态习性及用途等,便于游人结合实物了解相关植物知识;带有标本馆、科普馆等场馆的植物园则更有利于配合中小学生开展一些现场教学活动,以植物园为课堂,以园内的植物为直观教材,教师和科技工作者可以通过直观的方式给青少年讲解相关知识;植物园本身也可以以其自身优势项目举办一些特色展览、主题科普游园等活动,让青少年动手实践,亲手栽培养护植物和进行各种实验;同时可编写补充教材和科普资料,开阔青少年的视野。

1.2向公众普及植物文化与风景园林知识。我国的“植物文化”历史悠久,“岁寒三友”“四君子”等形象早已深入人心。人们不仅欣赏植物的客观形态,也欣赏植物中蕴含着的文化寓意和精神力量。到了近代,植物文化有了新发展,新增了不少具有时代感的内容,这些在植物园的造景中通过营造意境、阐述主题等方式都有所体现。作为园林设计的要素之一,植物是唯一有生命的材料,不仅本身的姿态、色彩、香气、质感等具有观赏价值,而且在造园立意和空间塑造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当今的科普往往局限于纯自然科学特别是基础学科上,作为科学与艺术的融合的风景园林学科,其科普常常被忽略。植物园是将科学的内涵以艺术的形式展现的园林,因其功能和特点,有利于结合地形、水体、构筑物等要素,充分发挥植物材料的优势,提高公众对于风景园林的认识。

1.3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植物园用丰富多彩的植物种类,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科普教育活动传授植物学、生态学、园艺学和环境知识,在植物园中,人们感受、亲近和了解大自然,潜移默化中建立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尊重。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科普教育,向人们宣传保护植物就是保护人类自己的思想以及人与自然关系、协调发展的理念,增强人们的资源环境意识和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自觉性。

2、植物园科普展示形式

科普展示形式多种多样,具体可根据不同的展示内容和对象,来要求不同的形式。展示形式作为一个重要的表现,直接面对游客及接受传播人群。没有一个好的展示形式,科普内容便没有保障传播。

2.1铭牌及宣传材料、相关知识类展板。植物园的科普展示形式最常见的是是植物挂牌、宣传栏知识类展板展示。也有不少植物园免费为游人发放科普宣传材料,但是此类形式由于其自身特点限制,形式比较老套,展板类材料由于不能及时更换,内容较陈旧,不会对游客产生吸引力。

2.2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1)游园类活动。不少植物园都推出了以服务对象为家庭或者是中小学生的科普特色游,并提供科普导游进行讲解,游览植物园本身就是一个学习并陶冶情操的过程。设计出精品的游览线路,配合导游的特色讲解,使游客的注意力集中在科普学习上,达到游园目的。植物园引其功能性、科学性等特性决定其是开展科普活动的理想场所,也是作为教学基地、科普基地的不二选择,通过导游讲解的介绍,游客可以很直观的认识各种花木,了解其不同特征,也可以了解到自然界生物圈的发展、演化过程,自然界与人类之间的关系,了解到生物多样性、环保重要性与人类生存的密切联系。通过常规性的科普活动,会产生很好的社会效益;(2)专题性活动。利用学校寒暑假、节假日及全国“科技活动周”、春(秋)游等,广泛开展多种植物学科普教育活动。参观名贵花木、珍稀特有植物、药用植物、趣味植物等“植物学科普一日游”活动,通过重点介绍植物的基本分类学和形态学知识,并综合其产地、生境以及各种生物学特性及其经济价值、科学意义、文化背景、历史渊源和因故来历等知识的讲解,使受教育者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到更多的知识。此外,还结合各种热点问题,组织教授、专家为公众做科普专题报告。开展专题性科普活动。比如结合“世界环境日”、“世界地球日”、“植树节”等开展专题性科普活动,使青少年进一步了解到人与环境的关系,植物资源对人生存所起的重要作用,环境对人类和社会的作用,人类生存环境所面临的威胁和如何保护和改善环境,维持生态平衡等方面的科学知识

2.3与媒体合作、编写科普读物及著作。与社会上的报刊、杂志、电视、网络媒体合作,开展科普活动宣传,对大众进行科普教育,可在媒体上开设专栏,定期发表文章或短片。借助媒体的力量扩大宣传面及宣传力度。编写科普类著作及发表科普类文章也是对公众的一个教育方法,如植物园植物名录、常见植物及科普导读,就可以对公众进行植物、园林及相关知识的宣传教育。

2.4利用植物园现有科普设施、展馆、专类园进行科普教育。植物园中的标本馆、科普馆、体验馆等展馆类设施,这些场馆使植物园进行科普教育的内容往往不局限于仅在植物方面。在这些场馆里,通过大量的实物,文字展板介绍植物及生物界的物种资源、演化史、与人类关系、如何开发利用资源及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知识。科普长廊等简易设施,则多对某一专题进行深入介绍,定期更换内容,设计版面,形式生动活泼,也起到了科普宣传的效果。

上一篇: 患儿康复的训练 下一篇: 财务管理和会计的关系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