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儿康复的训练汇总十篇

时间:2023-11-14 10:14:15

患儿康复的训练

患儿康复的训练篇(1)

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危重症患儿抢救成功率的提高,一部分脑瘫患儿得以生存,我国肢体残疾儿童约有50万人。由于种种原因,他们其中一部分只能爬、坐或躺在家中不能上学,或者需要依赖他人生活。他们迫切需要有效的、经济可行的康复服务、康复功能的练习,从而促进他们在家庭、社会、生活中的自信和自立。家庭康复是对脑瘫患儿在家中进行训练,也可以是从医院康复中心治疗后回家的脑瘫儿提供巩固性的康复训练。家庭是脑瘫患儿最熟悉最自然的生活环境,父母是患儿最亲近最信赖的治疗师,因为脑瘫患儿的康复是一项比较长久而艰巨的工作,最适宜在分散居住比较偏远的农村开展。

1 训练项目

训练项目要因患儿状况确定,如按摩和被动活动适用于瘫痪和肌肉关节萎缩者,被动关节活动有助于改善运动障碍的关节功能,恢复其生活能力。(1)运动训练是通过练习被动运动,抬头、翻身、坐、站等训练,改善患儿姿势,增加关节活动范围,增加肌力和缓解肌肉紧张。(2)生活自理活动训练:对年长脑瘫儿可训练其穿衣、刷牙、洗脸、进食、上厕所等。(3)语言活动训练:多与孩子交流,提高其听说力和读写能力的训练。

2 训练原则

(1)循序渐进,从易到难。根据孩子的发育规律,在康复训练师指导下开展。家长扮演的角色是医务人员替代不了的。(2)训练时根据患儿状况,我们必要的保护措施,防止过度训练和肌腱拉伤。(3)一次训练时间尽可能不要太长,训练形式要多样化,避免孩子过于紧张和疲劳。(4)必须有耐心和时间,采用示范、鼓励、等待、示范的原则。脑性瘫痪的患儿必须在家长耐心指导下,才能学会一点东西。(5)选择舒适安静的环境,使其注意力集中,专心学习,乐于配合。

患儿康复的训练篇(2)

从今年3月起,我科就进行脑瘫康复的感觉统合训练,共训练200余人次,年龄1~8岁,男女比例31,根据脑瘫的不同类型及年龄进行不同的感觉统合训练项目,收到良好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1.1 痉挛型:主要是牵张反射亢进,持续性肌紧张,约占脑瘫的50%左右;表现为腱反射亢进,踝阵挛,跟腱反射亢进及肌群的持续性紧张等。对这类患儿进行训练时主要以改善功能,防止加重肌肉痉挛为主,例如做大龙球时,把腿翘起,对抗地球引力;对不同形状的吊篮采取合适的训练方法,已达到最佳效果。

1.2 徐动型:主要是肢体的不随意运动,约占脑瘫的25%左右。对这类患儿进行训练时,要多增加平衡功能的练习,如平衡板、平衡木、触觉训练等。

1.3 混合型型:以痉挛和手足徐动两种类型同时出现。对这类患儿训练时,既要兼顾到训练目的,又要避免发生意外。多做一些爬行,平衡项目的训练。

2 讨 论

通过对不同类型脑瘫患儿进行不同的感觉统合训练项目,我发现对儿童的行为问题、身体运动协调性、注意力集中、情绪稳定及运动功能均有较好的改善。同时强调要进行密集的训练,强化控制感觉信息的输入,对每一训练项目都有量(反复)的刺激,已达到最佳的训练效果。

3 感觉统合训练的意义

患儿康复的训练篇(3)

脑瘫既是指脑性瘫痪,通常是在患儿出生前至出生后的前一个月内由于各种因素所引起的一种非进行性脑损伤,或者是患儿脑发育异常而发生的中枢性运动障碍。脑性瘫痪的临床表现主要为姿势及肌张力异常、肌无力、共济失调、肌无力等,通常还会伴有认知、感觉、行为、交流等方面的障碍和继发性的骨骼肌肉异常情况,部分患儿还存在癫痫症状。对于脑瘫的治疗,肌力训练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治疗措施,可以有效改善患儿的肌力,为患儿的站立以及行走做好准备,还可以帮助患者树立正确的运动认知,进而提高患儿的自理以及社会参与能力 。渐进抗阻训练通过采取逐步加强阻力的康复训练方法对于脑瘫具有理想的治疗效果,本文对我院收治的17例脑瘫患儿采取了渐进抗阻训练治疗,临床效果满意,现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

本次研究选取了2010年3月—2011年9月期间来我院进行康复治疗的34例具有一定的立位能力的脑瘫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全部患儿被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各17例。研究组男性患儿9例,女性患儿8例,年龄6岁—14岁,平均10.8岁,其中10例患儿可以独自行走但是不稳定,立位平衡2级;对照组男性患儿10例,女性患儿7例,年龄5岁—15岁,平均10.1岁,其中13例患儿建立了立位保护性反射。34例患儿均具备较好的理解能力和配合能力,并且全部患儿的关节本体感受器感应不良,患儿在维持关节稳定以及做功时均存在一定程度的主动肌以及拮抗肌肌力不协调状况,运动时平衡以及协调存在障碍,对于运动模式缺乏科学正确的认知。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Moto—Med下肢抗阻训练方法,同时还进行蹲站训练,进行蹲站训练时患儿的双手扶持在肋木架上,治疗师运用双手固定住患儿的双膝,在给予患儿科学正确的运动定位的同时避免发生膝反屈 。训练每日两次,每次20min。研究组患儿在进行Moto—Med下肢抗阻训练的同时,并通过Thera—Band训练台做渐进抗阻训练。具体的训练方法为:让患儿站立在Thera—Band训练台上,调整好弹力管的阻力后,患儿的双手握持弹力管进行蹲站训练,训练的过程中治疗师同样要用双手固定住患儿的双膝保证患儿双膝的稳定以及定位的科学,训练过程中治疗师还要注意提醒患儿良肢位的保持。患儿身体直立起来时还应当持弹力管向上伸展上肢,此时治疗师帮助患儿保持30s—60s后便可进行下一轮的蹲站以及上肢伸展训练。训练过程中注意对患儿的能力定期进行评测,及时对弹力管的阻力强度进行调整。训练每日两次,每次20min。

1.3评价标准

根据患儿的康复训练情况将训练效果划分为三个级别,显效,经过训练花儿的下肢肌力提高了1级—2级,站位平衡能力提高了1级,患儿蹲站的认知时间超过30d;有效,经过训练患儿的下肢肌力水平以及站位平衡能力均有所改善但是改善幅度低于1级,患儿的蹲站认知时间需要60d;无效,患儿的各项指标情况均无明显改善。

1.4数据处理

运用统计学方法借助SPSS16.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卡方检验,其中P

2结果

经过60d的康复训练,研究组显效的患者共占82.35%,对照组显效的患者共占23.53%,研究组的整体有效率为100.00%,而对照组仅为82.35%,可见,研究组的康复训练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且P

3讨论

通过本次研究可以看出,通过借助弹力管进行渐进式的抗阻训练,在患儿的能力范围内逐步延长患儿的抗阻伸展时间,加大患儿的伸展负荷强度,借助这种动静交叉进行的渐进式抗阻训练,使得患儿体内弱化的肌群得以被再次激活,在训练的过程中患儿本体感觉的输入能力也得以加强。通过长期反复进行关节正确方向的运动训练使得科学正确的运动模式得以建立和强化。需要指出的是在进行康复训练的过程中治疗师应当保证口令的明确性,以提高患儿康复训练的积极性和专注性。 训练应当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切记训练过度导致患儿的关节发生损伤或者出现疼痛、肌痉挛等问题,进而影响到患儿的心理及身体健康。本组中采取渐进式康复训练的研究组患儿的整体有效率达到了100%,明显优于对照组的82.35%。可见,对脑瘫患儿进行渐进抗阻训练可以有效改善患儿的肌力,提高本体感觉的输入能力,进而使得脑瘫患儿顺利建立起科学的运动认知能力,值得在临床上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患儿康复的训练篇(4)

【关键词】 脑性瘫痪/针灸疗法 靳三针/治疗应用 康复训练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针灸效应 诱发电位/针灸效应

abstract: objectiveto observe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jin?s three?needle manipulation combined with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on spastic cerebral palsy children, and to explore its therapeutic mechanism. methodsone hundred and thirty?five spastic cerebral palsy children were equally randomized into three groups: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given jin?s three?needle manipulation combined with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control group 1 given jin?s three?needle manipulation, and the control group 2 given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the improvement of symptoms,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adl) and event?related potentials (erp) p300 were observed in the three groups. resultsadl score was increased in the three groups after treatment(p<0?05 or p<0?01 compared with that before treatment).adl score in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superior to that in the two control groups(p<0?01),and the difference was significant between the control group 1 and the control group 2 (p<0?05). latency and amplitude of erp p300 in the treatment group were improved obviously as compared with the two control groups (p<0?05 or p<0?01). conclusionjin?s three?needle manipulation combined with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exerts certain effect for the treatment of spastic cerebral palsy in children.

key words: spastic cerebral palsy/acup?mox therapy;jin?s three?needle manipulation/therapeutic use; rehabilitation training;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cup?mox effects;evoked potentials/acup?mox effects

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 cp),简称为脑瘫,是指出生前至出生后28 d内发育时期非进行性脑损伤所致的综合征,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1]。当前,世界范围内约有1 500万脑瘫患儿,且患病率呈增长趋势,是小儿致残的主要疾病之一。痉挛型脑瘫约占脑瘫病例的62?6 %[2] ,病变波及锥体系统,导致肌张力增高,表现为运动功能障碍、姿势异常和关节挛缩畸形,对患儿生存质量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为了攻克这个世界公认的难题,学界对脑瘫患儿的治疗手段的探索从未停止。近年来,我们对靳三针疗法结合康复训练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进行了临床观察,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07年10月至2008年12月深圳市中医院针灸科门诊收治的痉挛型脑瘫患儿147例,排除资料不全或用药物及其他方法治疗7例、未按治疗方案执行的受试者3例及因各种原因中途退出者2例,纳入本研究总计135例。采用简单随机法将135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1组和对照2组各45例。治疗组中,男27例,女18例,年龄5~13岁;对照1组中,男28例,女17例,年龄5~12岁;对照2组中,男30例,女15例,年龄6~13岁。3组病例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参照2004年全国小儿脑性瘫痪专题研讨会讨论通过的小儿脑性瘫痪的诊断条件及临床分型 [3]。

1.2.1 诊断条件(1)引起脑瘫的脑损伤为非进行性;(2)引起运动障碍的病变部位在脑部;(3)症状在婴儿期出现;(4)有时合并智力障碍、癫痫、感知觉障碍及其他异常;(5)除外进行性疾病所致的中枢性运动障碍及正常小儿暂时性的运动发育迟缓。

1.2.2 临床分型(1)痉挛型:以锥体系受损为主;(2)不随意运动型:以锥体外系受损为主,不随意运动增多,表现为手足徐动、舞蹈样动作、肌张力不全、震颤等;(3)共济失调型:以小脑受损为主;(4)肌张力低下型:往往是其他类型的过渡形式;(5)混合型。

1.3 神经电生理检查于治疗前后对研究对象进行事件相关电位(event?related potential, erp) p300检测。方法:选用极化电压小的银—氯化银电极,尽可能降低皮肤阻抗,严格保证不超过5 kω;设置双记录通道及公共参考;采用国际10~20导系统作为标准安放电极,于右耳耳垂处安放公共参考电极,于头顶中央(cz)处安放记录1电极,于头顶cz后5 cm处安放记录2电极,于额部接地线;检查统一采用声刺激方法,两种不同频率声音分别默认为1 000 hz和3 000 hz,其中3 000 hz为靶刺激。根据受试对象实际情况降低非靶刺激的频率以帮助引出p300,在针刺前后初查时和复查时选用的非靶刺激的频率应严格统一;尽量避免因咬牙、头动等出现的较大的伪迹混入,使记录到的波形更加清晰;检查时间段严格统一,本次研究严格控制在9∶30~12∶00和14∶30~18∶00之间,首次检查与复查时间段严格一致。

1.4 治疗方法治疗组采取靳三针疗法结合康复训练治疗,对照1组仅采用靳三针疗法,对照2组仅采用康复训练疗法。所有纳入病例每周治疗4次,每32次为1个疗程,连续接受治疗4个疗程后进行统计学分析。

1.4.1 靳三针疗法(1)辨证取穴。基本腧穴:采用靳三针组穴法。四神针(百会前后左右各1?5寸,共4针);颞三针(耳尖直上2寸入发际为第1针,其前、后各1寸为第2、3针,左右共6针);脑三针(脑户、左右脑空);智三针(神庭、左右、本神);手三针(曲池、外关、合谷);手智针(内关、神门、劳宫);足智针(涌泉、泉中、泉中内);足三针(足三里、三阴交、太冲)。(2)辨症配穴。手指握拳取合谷、后溪、八邪;腕下垂取外关、养老、阳池、阳溪;手拇指内收取鱼际;前臂内旋后伸取肩前、肩贞、肘尖;足内翻取绝骨、申脉等;足外翻取照海等;尖足取解溪、丘墟透照海;足外旋取中封透商丘至照海;剪刀步取解溪;膝反张取委中;趾屈曲取八风;足拇趾背屈取大都;下肢瘫痪加解溪、太溪、昆仑、八风,并速刺委中;角弓反张取神道;语言障碍、发音不清、吞咽困难、流涎加左右廉泉;斜视者加患侧阳白、太阳、睛明、四白;听力障碍者加耳门、听宫、听会、翳风;智力低下或注意力不集中者加定神ⅰ(印堂上0?5寸)和定神ⅱ、ⅲ(两目平视,瞳孔直上,眉毛上1?5寸);癫痫者加申脉、照海。(3)辨证配穴。先天不足,肝肾虚损加背部督脉腧穴、双侧肝俞和肾俞;后天失养,心脾亏虚加上脘、中脘、下脘、巨阙、气海、左右天枢;痰瘀互阻,脑窍闭塞加丰隆、膈俞。(4)针刺方法。腧穴定位: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技术监督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经穴部位》[gb12346-90]。 针具:一次性环球牌30号毫针,长25 mm,直径0?30 mm(苏州环球针灸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患儿取坐位;或家属坐位,让患儿坐在其腿上,并从后面抱住患儿。具体针刺顺序:①首先快速点刺辨证配穴。②其次针刺四神针、智三针、颞三针(双)、脑三针,再次针刺上肢腧穴,最后针刺下肢腧穴。③出针顺序则跟进针顺序相同。具体针刺方法:①常规酒精消毒针刺部位。②辨证配穴采用快速点刺法,不留针,一般针刺0?1~0?3寸。③对于基本腧穴和辨症配穴,头部腧穴采用平刺方法,进针0?5~0?8寸;其余腧穴则采用直刺方法,进针0?5~0?8寸。采用捻转式飞针法进针,留针30 min,每10 min捻转1次,每支针捻转1 s,予平补平泻手法。第3次捻针后全部出针。④消毒棉签按压止血。

1.4.2 康复训练对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adl) 如穿衣、进食、排泄、卫生等进行训练,并进行针对学习、接受教育等方面的作业疗法(ot)等。

1.5 观察指标与疗效标准(1)于治疗前、治疗4个疗程后采用adl barthel指数测评[4] ,疗效标准为:正常总分100分,60分以上为良,生活基本自理;60~40分为中度功能障碍,生活需要帮助;40~20分为重度功能障碍,生活依赖明显;20分以下为完全残疾,生活完全依赖。(2)于治疗前、治疗4个疗程后采用cadwell(sierra waveⅱ)肌电诱发电位仪检测患儿的erp p300,用统计学方法对治疗前后p300的潜伏期(tpl)及波幅(vamp) 的变化进行分析。

1.6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1?5 for windows建立数据库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用最后一次观察数据结转到试验最终结果。分组资料计量指标及前后配对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3组治疗前后adl评分比较表1结果表明:治疗后3组的adl评分均明显提高(与治疗前比较,p<0?05或p<0?01)。对照1、2组与治疗组治疗后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对照1组与对照2组治疗后比较,差异也有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靳三针疗法结合康复训练对于痉挛型脑瘫患儿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改善明显优于单纯靳三针疗法或康复训练,而靳三针疗法又优于康复训练。表1 3组治疗前后adl评分比较(略)

2.2 3组治疗前后erp p300的变化比较表2结果表明:治疗后对照1组、治疗组的潜伏期明显改善(与治疗前比较,p<0?01或 p<0?05),且明显优于对照2组 (p<0?01 或p<0?05),但治疗组与对照1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靳三针疗法结合康复训练对于认知功能的改善明显优于康复疗法。治疗后对照1组、治疗组的p300波幅明显改善(与治疗前比较,p<0?05或p<0?01),其中治疗组的作用明显优于对照2组 (p<0?05),但治疗组与对照1组、对照1组与对照2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靳三针疗法结合康复训练对促进波幅改善优于康复训练。表2 3组治疗前后erp p300潜伏期(tpl)、波幅(vamp)变化比较(略)

3 讨论

痉挛型脑瘫患儿多见肢体异常痉挛,随着成长而发生挛缩变形,起立行走两腿呈交叉,或可见尖足步态;足部可见踝关节内翻或外翻畸形,膝关节的屈曲挛缩,及髋关节屈曲、内收、内旋等改变;上肢可呈手关节掌屈、拇指内收、指关节屈曲、前臂旋前、肘屈曲等异常肢位,以致挛缩变形。中医学认为本病属“拘挛”,乃因胎中受惊或产时受风等,引动肝风或脾气虚弱,导致肝木亢盛,从而造成四肢筋脉拘挛。

脑部的brodmanⅳ区与ⅵ区是锥体束起始的部位,位于中央前回和旁中央小叶前部,也称为第1躯体运动区。ⅳ区和ⅵ区的病损通称为锥体束疾病,通常引起的痉挛状态是当肌肉受到被动牵伸时肌肉内张力增加的一种状态。脑瘫病因复杂多样,最终导致的结果是脑的功能受损或者是脑功能发育迟缓,这种负面影响往往不是单一存在的,临床常见脑瘫患儿存在大脑多功能受损表现。痉挛型脑瘫患儿存在脑运动功能发育受损或发育迟缓,笔者在此基础上更关注其认知功能的发育情况。

erp p300与兴奋的感觉通道模式(如视觉、听觉等通道)及刺激的物理属性无关,而是大脑进一步对所接受的信息进行处理、加工,对刺激的识别、分辨期待和判断等并准备做出运动反应的过程中相伴随产生的脑电活动[5]。国外有学者认为其潜伏期的变化可以作为认知发育的指标之一。

靳三针治疗脑瘫患儿的疗效得到国内外的一致认可。本研究在靳三针疗法的基础上结合康复训练治疗痉挛型脑瘫,并结合神经电生理严格检查评估其疗效。结果表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得到改善,靳三针疗法和康复训练综合运用较单一采用靳三针疗法或者康复训练疗法的改善程度更大(p<0?01),可能是靳三针在调理脏腑、扶正祛邪的同时得到现代康复针对性较强的作业训练的结果。此外,事件相关电位得到改善,提示靳三针疗法结合康复训练治疗本病可显著促进p300潜伏期及波幅的改善(p<0?01),考虑是靳三针可以刺激促进大脑的认知功能发育,adl的改善与大脑功能发育得到促进可能存在某些联系,靳三针可能可以促进大脑多功能的发育。在进行本研究时未发现针刺或者康复训练会进一步加重患儿痉挛程度。因此,靳三针疗法结合康复训练能有效治疗痉挛型脑瘫。

【参考文献】

[1]李树春.小儿脑性瘫痪[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2-4.

[2] 陈秀洁.小儿脑性瘫痪的神经发育学治疗法[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20-986.

患儿康复的训练篇(5)

Influence of family rehabilitative training on intelligence development and mental motor development of children with hypoxic-ischemic encephalopathy

DENG Jiaqin

Department of Pediatric,the Third People's Hospital of Zigong, Sichuan Province, Zigong 643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influence of family rehabilitative training on intelligence development and mental motor development of children with hypoxic-ischemic encephalopathy (HIE). Methods Eighty children with HIE in the Third People's Hospital of Zigong from December 2012 to December 2014 were divided into the control group (n=40)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n=40). Children in the control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routine intervention and thos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family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All of the children were treated for 12 months. The intelligence development scores of the children were evaluated by Gesell developmental scale, the psychomotor development situation was assessed by physical development index(PDI), the levels of serum brain function indices were detected. Results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intelligence development scores, PDI levels, and serum brain function indices between two groups before intervention (P > 0.05). After intervention 12 months, the scores of Gesell developmental scal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P < 0.05); after intervention 1, 3, 6 and 12 months, the values of PDI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P < 0.05); after intervention 6, 12 months, the levels of 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and nerve growth factor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P < 0.05), while the levels of S100β protein and myelin basic protein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P < 0.05). Conclusion Family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can promote the intelligence development and psychomotor development in children with HIE, and improve long-term prognosis of the children.

[Key words] Hypoxic-ischemic encephalopathy; Family rehabilitative training; Intelligence development; Psychomotor development

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是由围生期窒息导致的新生儿缺氧缺血性损害,不仅严重威胁新生儿生命安全,还是新生儿后期致残的最常见原因之一。随着近年HIE患儿的生存率提高,如何减轻患儿伤残程度、优化心理智力发育成为临床关注的焦点[1-2]。家长是HIE患儿接触的最主要人群,也是康复训练的主要实施者,但是多数家长对于康复训练的意义、具体操作过程等缺乏科学认知,导致具体训练过程中存在偏差。临床专业护理人员指导并辅助家长实施家庭康复训练被认为是优化HIE患儿治疗结局的可靠方式,但是目前对其研究多停留于理论层面[3]。本研究将家庭康复训练应用于四川省自贡市第三人民医院(以下简称“我院”)收治的HIE患儿中,重点阐述该干预模式对患儿智力发育、心理运动发育等方面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已通过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选取2012年12月~2014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HIE患儿80例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符合2005年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新生儿学组制定的HIE诊断标准[4];②明确的围生期缺氧史;③出生后12 h内出现明显的神经系统症状,包括意识障碍、肌张力改变、惊厥、瞳孔改变等;④单胎;⑤患儿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伴脑部功能异常、眼耳疾病等先天性遗传病;②低出生体重儿;③干预6个月内死亡;④伴癫痫。

按照随机数表法,将80例患儿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男21例,女19例;出生体重2.91~3.84 kg,平均(3.17±0.49)kg;出生Apgar评分4~8分,平均(6.17±0.74)分;病情严重程度[5]:轻度11例,中度21例,重度8例。观察组男22例,女18例;出生体重2.85~3.89 kg,平均(3.13±0.47)kg;出生Apgar评分4~7分,平均(6.52±0.71)分;病情严重程度:轻度12例,中度19例,重度9例。两组患儿的性别、出生体重、出生Apgar评分、病情严重程度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干预

对照组患儿接受临床HIE常规护理,具体如下:住院期间告知患儿家属出院注意事项,鼓励家属对患儿进行运动训练等,出院后定期电话随访并嘱患儿如期复诊。

观察组患儿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入家庭康复训练,参照《新生儿行为0-3岁教育》评估患儿的功能缺陷,由护理人员指导家长在家实施具体训练内容。①家属训练:告知患儿家属加强亲子交流对病情恢复的重要意义。采用宣传手册、PPT、电影、讲座等多样化的形式,使患儿家属了解疾病发生原因、康复训练的标准化措施、注意事项等。②视觉刺激:在婴儿床/车上挂颜色鲜艳的球,每日多次摇晃以吸引患儿注意力。③听觉刺激:每日定时播放旋律悠扬的柔和音乐,每次持续15~30 min,尽可能反复播放同一乐曲[6-8]。④前庭运动刺激:鼓励并辅助患儿旋转、侧滚、摇晃。⑤粗大运动训练:患儿2~3月龄时进行头部训练,3~4月龄时进行翻身训练,4~6月龄时进行坐卧训练,6~8月龄时进行爬行训练,9~12月龄时进行站立行走训练,每日2次,每次持续30 min。⑥精细运动训练:每日对患儿进行手部按摩,采用不同质地(光滑、粗糙、软、硬)物品置于患儿掌心进行刺激。患儿俯?P位时对其进行抓物训练,每日2次[9-10]。⑦语言训练:鼓励患儿进行发音,并模仿动物的声音。训练患儿用简单的指示表达自己,借用各种仿音玩具对患儿进行刺激,每日2次。⑧社会行为训练:用缓慢温和的语气与患儿进行沟通交流,使患儿明白高兴等情绪变化,训练患儿拍手、拥抱、亲吻熟人等基本社交礼仪。

1.3 观察指标

1.3.1 智力发育评分 干预前、干预后12个月,采用Gesell发育诊断量表[11]对患儿进行全方位智力发育检查,具体包括适应性、大运动、精细运动、语言、社会交往5个方面,分值越高表明发育情况越好。

1.3.2 心理运动发育指数 干预前,干预后1、3、12个月,测定心理运动发育指数(PDI)[12],分值越高,表明发育情况越好。

1.3.3 脑功能指标 干预前,干预后6、12个月,均抽取患儿外周静脉血2 mL,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脑功能指标中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中枢神经特异蛋白(S100β)、髓鞘碱性蛋白(MBP)、神经生长因子(NGF)含量。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智力发育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儿的智力发育评分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干预12个月后两组患儿的Gesell发育诊断量表中适应性、大运动、精细运动、语言、社会交往评分值均高于干预前,组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干预12个月后,观察组患儿的Gesell发育诊断量表中适应性、大运动、精细运动、语言、社会交往评分值均高于对照组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

2.2 两组心理运动发育指数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儿的PDI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干预后不同时间点,两组患儿的PDI水平均高于干预前,组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干预后1、3、6、12个月,观察组患儿的PDI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2。

表2 两组干预前后不同时间点心理运动发育指数比较(分,x±s)

注:与组内干预前比较,*P < 0.05

2.3 两组脑功能指标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儿的血清脑功能指标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干预后不同时间点两组患儿的血清BDNF、NGF含量高于干预前,S100β、MBP含量低于干预前,组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干预后6、12个月,观察组患儿的血清脑功能指标BDNF、NGF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患儿,S100β、MBP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3。

表3 两组干预前后脑功能指标含量比较(μg/L,x±s)

注:与组内干预前比较,*P < 0.05;与对照组干预后比较,#P < 0.05;BDNF: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S100β:中枢神经特异蛋白;MBP:髓鞘碱性蛋白;NGF:神经生长因子

3 讨论

研究显示,我国每年新生儿窒息发生率为20%,其中1/3可发展至HIE,此类患儿存活后远期智力、躯体功能残疾率极高,直接影响生存质量。如何改善存活HIE患儿智力及躯体功能是目前儿科研究的重点及难点,国外相关研究显示婴幼儿时期是中枢神经系统发育最迅速的阶段,在这一时期对患儿进行干预有望提高其认知、语言及社会交往能力[13]。早期干预是HIE患儿康复的关键,家庭作为HIE患儿生长及治疗的主要环境,家属肩负着患儿康复的主要责任,但是目前绝大多数HIE家属对具体康复训练内容及实施标准缺乏了解,成为HIE患儿康复不理想的主要原因之一。梁娟等[14]初步探讨了家庭康复训练在HIE患儿发育中的意义,证实早期家庭康复训练可以促使HIE患儿智力发育。本研究将家庭康复训练引入本院HIE患儿中,就该干预措施对患儿智力、心理运动、神经功能等方面的影响进行具体阐述。

患儿康复的训练篇(6)

Effect of Q4 Scene Interactive Training System on Stability and Walking Function in Children with

Spastic Cerebral Palsy

CHEN Zheng,WANG Jie,WAN Yong

(Jingzhou First People's Hospital, Jingzhou 434000,Hubei,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effect of Q4 scene interactive training system on stability and walking function in children with spastic cerebral palsy (CP). Methods Fourty spastic CP children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with 20 cases in each group. All children were treated with regular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received Q4 scene interactive training system for 40min once a day, 5d per week, 12 weeks in total. Berg Balance Scale (BBS), Modified Ashworth Scale (MAS) and D and E domains of Gross Motor Function Measure (GMFM-88) were evaluated at the beginning and at the end of the 12th week of treatment course respectively. Results The outcomes were improved compared with the ones of pre-treatment (P

Key words:Cerebral palsy; Spastic; Scene interactive training system;Stability;Walking function

痉挛型脑瘫患儿常因下肢痉挛而引起站立、平衡和步行问题[1],从而直接影响患儿的下肢运动功能发育和造成康复训练过程中下肢关节损伤[2]。故有效提高痉挛型脑瘫患儿的下肢运动功能是其回归家庭社会的关键。本文采用Q4情景互动训练系统以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的平衡和步行功能,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9月~2015年10月在我科住院的痉挛型脑瘫患儿40例为研究对象,年龄3~6岁。纳入标准:①符合全国(长沙)小儿脑瘫学术研讨会制定的分型及诊断标准[3],诊断为痉挛型脑瘫;②患儿无认知障碍;③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系统(GMFCS)的评定分为Ⅰ~Ⅲ级;④下肢痉挛状态基本保持在改良Ashworth评级(MAS)3级或以下。排除标准:①排除智力存在障碍的以及癫痫较为严重的,对治疗不配合的;②患有全身性疾病以及严重心血管疾病,无法进行康复训练者。

将符合入选条件的40例患儿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20)和对照组(n=20)。两组性别、年龄和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等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

患儿康复的训练篇(7)

【中图分类号】R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2-0335-02

小儿脑性瘫痪指以在妊娠到新生儿期之间各种原因而致的脑的非进行性病变为基础,形成永存的,但可以变化的运动和姿势异常[1]。脑瘫患儿康复特别强调家庭康复护理,本文对30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2组,以探讨家庭康复护理对脑瘫患儿康复的促进作用。

1 临床资料

30例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3个月~1岁,均符合全国小儿脑性瘫痪座谈会制定的标准及分型。采用随机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5例,两组年龄、性别、功能独立性测量(WeeFIM)评分对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观察组对家长进行康复护理培训,并按要求在家中对患儿进行康复护理。对照组对家长做口头指导,未做具体要求。

2 护理

2.1 观察组:为每位患儿制定具体的康复护理计划,对家长进行康复护理的集体和个别培训。集体培训以理论授课为主;个别培训以示范训练方法为主,根据患儿具体情况进行个别训练指导。

2.2 理念及原则:由于脑瘫患儿的问题是伴随终生的,所以应该教会患儿“如何学习”,“如何自己帮助自己”,训练过程中,要强调使患儿的性格得以发展,脑瘫患儿由于没有正常儿童发育过程中的正常体验,因此除了体能上的障碍外,他们的性格也缺乏正常的发展,脑瘫患儿性格发展是可以通过他所处的环境和体验加以调整,如家长引导患儿进行主动活动,用有节律的数数、童谣、歌曲等将要做的活动融入自己的思想,引导患儿人格的正常发展[2]。

2.3 康复训练

2.3.1 肌力训练 对肌张力高的患儿,采用轻手法按摩,帮助四肢被动运动,改善其关节活动度,缓解肌紧张,利用水浴、沙疗刺激皮肤感觉末梢,改善其中枢协调障碍,对姿势异常患儿,按部位分别给予矫形训练,抑制异常冲动,促进正常运动模式,促使大脑建立正确信息感觉,对于肌力低下患儿也可采用局部穴位封闭治疗,高肌张力多伴有肌力低的情况,在降低肌张力的同时应积极通过训练提升肌力,最终达到肌力与肌张力的平衡与协调,逐步形成正常的姿势和运动。

2.3.2 手功能训练 手的动作与大脑精细分工紧密联系,刺激手的皮肤感觉,练习手的抓握与手眼协调能力,通过游戏使患儿与护师互动,在快乐地嬉戏,抓握玩具中,增加手的使用频率与灵巧性。

2.4.3 运动的训练 帮助并指导家属学习使患儿抬头、翻身、坐、卧、爬行、膝立位及站立等运动的方法。

如抬头训练:将色彩鲜艳和会发声的玩具在患儿眼前晃动,以吸引他追视玩具,达到头向两侧转动的目的,在患儿俯卧时用玩具或唤他名字吸引他抬头。

翻身训练:先用棉垫、枕头等物帮患儿保持和习惯于侧卧姿势,再帮助患儿转动头部、移动臂、腿完成翻身动作,逐渐减少扶助至独立为止。

坐位训练:最初可扶持患儿两侧腋下或髋部,使成正确的坐姿,而后逐渐减少对他的扶持,在患儿座位前放些玩具供他玩耍,训练其独坐能力。

爬行训练:用双手控制患儿的髋部或踝部,帮他交替移动两腿,练习四肢。协调爬行动作,也可用皮球、电动玩具等采取游戏方法激发患儿爬行。

站立训练:扶住患儿腋下或握住其双手练习站立动作,让患儿学会背靠墙或前胸倚在椅子等家具上站立,以后逐渐减少对患儿的扶持,直至能独站为止。

行走训练:先让患儿学习站立位双手臂向前后摆动,后学习原地踏步并作双臂前后同向摆动以及左右臂向前后交互摆动。

2.3.4认知训练 引导患儿认识周围环境,知道大小是非观念,多接触不同物体,了解事物的特点和区别。妈妈或治疗师要永远记着宝宝是一个正常人,引导患儿用语言指导行动,有目的的去说、玩、训练,笑是最好的形体语言

3 结果

两组WeeFIM评分比较结果为观察组15例,3个月前评分46.46±12.14分, 3个月后复诊时评分83.45±16.38分;对照组15例,3个月前评分45.32±11.35分, 3个月后复诊时评分67.31±17.20分。可见两组3个月前WeeFIM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而3个月后复诊时评分比较两组均有提高,但有显著性差异(P

4 结论

脑瘫患儿运动功能的恢复是一个长期过程,要取得较好的康复效果,家庭的积极参与是非常重要的。对脑瘫患儿家长的培训是正确规范实施康复护理的关键。将家庭康复护理贯穿于日常家庭生活中,使训练变成了有趣的游戏和有目的的生活活动。有效的提高了康复效果,明显促进了患儿的康复。

患儿康复的训练篇(8)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选取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康复医学门诊2015年7月至2016年9月收治的84例脑性瘫痪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2例。对照组男22例,女20例;年龄1~6岁,平均(3.21±0.18)岁;其中不随意运动型13例,共济失调型20例,肌张力低下型6例,混合型3例;平均康复护理时间(9.8±1.7)个月。观察组男25例,女17例;年龄2~5岁,平均(3.31±1.21)岁;其中不随意运动型12例,共济失调型23例,肌张力低下型4例,混合型3例;平均康复护理时间(8.8±1.1)个月。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

1.2纳入标准

所有患儿均符合《小儿脑性瘫痪的定义、分型和诊断条件》[1]中诊断标准:易惊、啼哭不止、厌乳和睡眠困难;对噪声或体位改变易惊,拥抱反射增强伴哭闹;非进行性脑损伤;不同程度运动功能障碍;以癫痫、听力、视力及语言障碍为常见现象。

1.3排除标准

有先天性精神疾病者;脑积水者。

2护理方法

2.1对照组

采用常规康复护理。每日进行肢体被动锻炼,刺激患儿的组织神经以改善神经阻滞现象,锻炼患儿的视力、听力等。根据脑性瘫痪患儿的伴随症状,给予相应的脑电放射、低频电疗、语言训练、作业康复干预等。每日配合进行功能锻炼,每次30min,3岁以下患儿每日1次为宜,3~6岁患儿每日2次为宜。在康复护理训练期间做好家长的心理辅导及康复指导,尤其是在粗大运动发育的关键时期。

2.2观察组

在常规康复护理基础上联合家庭康复护理。家庭护理模式主要依赖两个方面的协同作用:家庭护理服务团队及非正式支持系统。家庭护理服务团队包括护士、医师、理疗及康复师等,其中护士是主导实施者;非正式支持系统是由家属、邻居等构成。家庭康复护理由护士对患儿家属进行自我护理的指导工作,即要求护士注重与患儿家属的配合和合作,护士必须规范科学地持续贯穿整个护理过程。家庭康复护理包括:第一,根据每位患儿的不同情况制订康复护理计划,并指派资深护理人员对患儿家属进行家庭护理培训。第二,对患儿进行人格培养,实施家庭护理期间要指导患儿帮助自己与正常儿童的人格发育一致,要求家长在此过程中主动对其进行引导活动,帮助患儿培养正常的人格。在此过程中避免用苛刻的语言训斥患儿的过错,避免出现人格缺陷。第三,功能训练及康复指导,要根据个性制订康复计划,要求家长利用周围环境,开展语言或玩具诱导方法,完成小儿在发育各个年龄段的功能训练,如坐、站、爬、行走等。另外,需要根据患儿自身的患病特点作出调整,保证功能训练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具有循序渐进的特点,在康复指导中做好首次康复指导每日康复指导阶段性康复指导。①首次康复指导:主要是对家长进行心理疏导,稳定家长情绪,增强家长的康复信心。加强对家长的健康教育,让家长掌握正确的训练方法,在家能自行对患儿康复进行合理评估。②每日康复指导:康复训练时观察患儿面部神情,保证患儿能紧跟脚步,做好能力训练状态的记录;布置训练作业,教授学习康复技能;康复护理师与家长相互反馈患儿在护理过程中的变化和进步,及时增减护理措施,定期进行训练效果评价,根据反馈不断优化和改进训练方法,全面加强日常活动行为的训练。③阶段性康复指导:家长在康复师的指导下,对患儿头部、肘关节、下肢等进行训练,如让患儿在坐位时以“米”字形进行头部活动;患儿平躺,帮助患儿不同体位翻身;俯卧时让患儿爬行,以锻炼肌肉力量,促进关节运动功能康复。对患儿的运动疗法进行强化训练,使其具有方向性和目的性。此阶段普遍在患儿粗大运动发育的关键期实施。第四,指导日常生活技巧,要求家长在家庭护理过程中,交会患儿如何融入日常生活中,避免教导过快而造成患儿无法接受的情况。第五,语言训练,多数患儿语言功能发育迟缓,无法正确表达内心想法,或由于语速过慢造成的语言功能障碍,此时要求患儿家长制订康复计划,帮助患儿完成语言训练,提高其交流沟通能力。

3疗效观察

3.1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在脑性瘫痪中的应用研究进展》[2]中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评价患儿的运动功能康复水平。该量表包含5大功能区,共88项指标,总分0~125分,评分越高表明康复效果越好。同时采用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系统(GMFCS)对运动功能进行分级(Ⅰ~Ⅳ级,Ⅰ级最低,Ⅳ级最高),运功功能表现越好,级别越高。

3.2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或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3结果

患儿康复的训练篇(9)

Acute infantile hemiplegia rehabilitation treatment of the importance of the late

Li Chengzhang

Abstract:Objective:Explore rehabilitation treatment in the late children acute hemiplegia treatment in an important role.Methods:Select the children acute treatment in our hospital patients with hemiplegia 30 cases,divided into two groups in control and patients,each group has 15 cases,two groups of patients in the process of the conventional treatment are rehabilitation training。but patients to join orthopaedic implement assist rehabilitation training.The statistical results of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p<0.05).Results:Two groups of patients in the late treatment through rehabilitation therapy,the body of each function are to get a better improve,but in the body of motor function,restoring effect group was better than control,the range of motion of the late patients recover and fine motor ability CeLiangBiao scored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Conclusion:Children acute hemiplegia rehabilitation treatment processes on the late patients recover the body function of great importance.In the process of healing with orthopaedic implement restoration can better training increases patient recovery speed and rehabilitation level.

Keywords:Children acute hemiplegia Later rehabilitation Brace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2-0028-02

小儿急性偏瘫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儿科神经系统疾病,先称之为脑动脉血栓形成,是一组临床综合征。主要形成原因是脑动脉血栓形成的部位多累及锥体束的供血造成,主要临床症状即为急性偏瘫[1]。根据相关数据统计显示,小儿急性偏瘫的发病率国外为1.5%~5%,我国的发病率较国外发病率高,为1.7%~6.3%。小儿急性偏瘫可见于小儿任何年龄,但多数小儿急性偏瘫患者为6岁以下,病症表现为惊厥发作或者有意识障碍,大多数偏瘫患者在症状刚开始表现时都是表现为惊厥现象,然后再出现偏瘫。惊厥限于一侧,而后扩展至全身,因此小儿偏瘫症状发展较快,惊厥停止之后就可以表现出来,在1~2天内达到顶点,主要表现是上肢和面部肌肉瘫痪,下肢症状较轻。小儿急性偏瘫有严重的危害作用,不仅影响婴幼儿的健康成长,也对患者家庭及社会和谐带来一定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患者共有30例,其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在2岁~9岁之间,平均年龄5.6岁。患者表现为左侧瘫痪的有13例,右侧瘫痪的有10例,交叉瘫痪的有7例。主要临床表现为惊厥的有6例,抽搐的有26例,呕吐现象有15例,吞咽困难的有8例。该组患者的主要运动功能障碍表现为上肢和面肌瘫痪,下肢症状表现较轻,患侧表现为肢体无力,手不能提握重物,口角出现歪斜。

1.2 治疗方法。对照组和试验组小儿急性偏瘫患者在进行后期康复治疗时,对照组患者按照医嘱对患者进行常规康复治疗,常规康复治疗主要体现在医护人员及患者家属协助患者进行运动、言语功能的训练,训练内容主要包括患者的站立训练,言语训练以及患者其他身体功能的练习,而试验组患者更为强调训练程度的系统性以及连续性,主要是包括运动疗法、作业疗法以及言语疗法等。对试验组患者采取定期进行运动疗法、作业疗法以及言语疗法,连续治疗时间为3个月。运动疗法主要是让患者从最开始的被动锻炼到后期实现站立锻炼,可以引导幼儿自主进行站立锻炼,每次站立时间达到3分~5分钟,根据幼儿的病情恢复情况适当调整站立时间;作业疗法主要内容是让小儿急性偏瘫患者能够像正常人一样保持正常的姿势,通过各种运动方式的进行像俯卧位、仰卧位的练习,让幼儿恢复到较好的水平;言语疗法主要是通过语言的训练让小儿患者能够正常的练习发声等。试验组患者在进行康复训练时借助于矫形器进行康复训练,每天佩戴矫形器为4h~8h,因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是上肢和面肌瘫痪,因此主要借助上肢矫形器进行康复训练。在康复训练过程中,首先根据患者的病情症状选择合适的矫形器,训练中固定上肢矫形器,然后让病人进行训练。使用矫形器的目的是让患者在后期康复训练过程中放置关节的屈伸挛缩或者过度伸展[2]。通过跟踪患者的康复训练情况,对患者的站立时间长短、关节活动度(PROM)、精细运动能力测量表(FMFM)[3]及言语表达能力(每分钟字数)进行评定。

1.3 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 检验,数据采用平均数±标准差表示,数据分析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结果 

通过对两组患者的康复训练可以看出,试验组组患者的康复治疗情况较对照组组患者有明显的成效,试验组患者独自站立时间长,而且关节活动灵敏度高,言语表达能力较对照组患者强。

3 讨论

小儿急性偏瘫的后期康复治疗对小儿整个机体活动的正常康复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整个康复治疗过程中,后期康复情况是最主要的关键所在。后期康复与前期康复的不同在于,前期康复主要是对患者进行各种心理辅导,防止后期康复过程中出现各种影响康复进程的合并症的发生,尽早进行后期康复训练,可以说前期康复是后期康复的基础,但后期康复更重要的是对患者进行身体功能的训练[4],而这种身体机能的训练则是整个治疗过程中最主要的过程,最主要的目的。在治疗过程中,如果在居住环境周围有社区康复中心,也可以借助社区康复中心进行康复训练,以达到卫生资源的最大利用。所谓社区康复中心,主要是指以农村乡镇或者城市街道为基地,对残疾人提供康复服务的场所。借助社区康复中心,不仅能够更有效的恢复患者的身体机能,更重要的是可以随时随地对患者进行康复过程中的指导。协助患者进行后期整个康复训练过程,像运动康复、言语康复等都关系到小儿偏瘫患者能否实现正常生活,但要注意的是,在康复训练过程中要注意康复过程的系统性及有序性,必要时可借助矫形器对患者进行康复训练[5]。

参考文献

[1] 周水珍,廖广红,孙道开,等.小儿急性偏瘫综合症16例诊断与治疗探讨[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8,16(02):90-91

[2] 李哲.矫形器在偏瘫病人中的应用[J].中国临床康复,2006,20(09):2566-2567

患儿康复的训练篇(10)

DOI:10.14163/ki.11-5547/r.2015.30.212

孤独症也被称为自闭症, 因多种生物因素导致大脑发育出现障碍[1]。儿童孤独症尚无特异性治疗, 多是通过教育训练促进患儿认知功能、语言功能等。本文以30例儿童孤独症为研究对象, 采取家庭康复训练模式, 恢复效果良好,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60例儿童孤独症在2012年6月~2014年1月来本院就诊, 与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中孤独症相关标准相符[2];其中男34例, 女26例;年龄2~7岁, 平均年龄(3.6±0.5)岁。按照康复训练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30例。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训练方法 观察组患儿给予家庭康复训练模式治疗。家长带领患儿积极参加医院孤独症训练中心举办的亲子训练, 同时可在家庭中开展, 其训练内容包括:孤独症基本知识、训练方法(ABA训练、引导式教育、感觉综合训练等)、行为问题处理等。ABA训练可行一对一训练, 手把手教学, 家长重复多次活动, 需要患儿能够学会并可记录。逐渐从一对一教学活动开始小组上课, 逐渐增强患儿的社会适应能力。引导式训练可以小组训练模式, 包括患儿的体能、语言、社交、性格等, 将知识、动作、语言相互联系, 将复杂动作分为简单步骤, 以儿歌语言贯穿整个动作。感觉综合训练中, 先行综合检测患儿感觉, 明确其中问题, 根据其结果制定感觉综合训练计划, 选择合适训练器械及训练量等, 使患儿在玩乐中根据各种感觉综合训练刺激患儿本体、视觉、听觉、触觉等。为家长制定家庭培训计划及康复训练教具, 每天训练时间需在5 h以上, 1周不得少于6 d。每3个月到训练中心评估, 并为下阶段的训练计划进行制定。为期12个月。

对照组给予机构康复训练模式。患儿于训练中心接受12个月的常规康复训练, 包括个别式训练、小组训练、集体训练等, 4 h/d, 5 d/周, 训练内容与观察组相同。

1. 3 观察指标[3] 根据《孤独症患儿发展评估表》, 包括感知觉(55项)、粗大动作(72项)、精细动作(66项)、语言与沟通(79项)、认知(55项)、社会交往(47项)、生活自理(67项)及情绪行为(52项)8个方面, 每项1分, 分数越高, 改善程度越好。

1. 4 疗效判定标准[4] 根据患儿发展评估评分, 显效:治疗后评分较之前提高16分以上;有效:治疗后评分较之前提高8~15分;进步:治疗后评分较之前提高1~7分;无效:治疗前后评分无变化。

1. 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两组患儿治疗显效率对比 观察组治疗显效率为76.7% (23/30), 即显效23例, 有效5例, 进步2例;对照组治疗显效率73.3%(22/30), 即显效22例, 有效6例, 进步2例;两组对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 2 治疗前后指标改善情况对比 观察组治疗前感知觉(24.3±5.6)分、治疗后(37.4±6.4)分, 粗大动作(45.3±6.8)分、治疗后(64.7±4.8)分, 精细动作(36.3±5.2)分、治疗后(46.9±8.2)分, 语言与沟通(48.1±6.2)分、治疗后(68.9±5.2)分, 认知(28.1±6.8)分、治疗后(42.6.1±4.3)分, 社会交往(20.3±4.8)分、治疗后(35.9±5.7)分, 生活自理(28.9±6.7)分、治疗后(47.9±7.3)分, 情绪行为(23.8±4.7)分, 治疗后(42.6±5.1)分;对照组治疗前感知觉(25.0±5.1)分、治疗后(37.6±5.1)分, 粗大动作(44.6±7.1)分、治疗后(65.1±5.2)分, 精细动作(36.0±6.1)分、治疗后(45.3±7.0)分, 语言与沟通(47.3±5.8)分、治疗后(69.0±4.8)分, 认知(27.9±6.0)分、治疗后(42.0±4.4)分, 社会交往(21.6±4.0)分、治疗后(34.8±4.7)分, 生活自理(27.6±7.2)分、治疗后(45.1±6.5)分, 情绪行为(24.8±7.5)分, 治疗后(41.9±5.6)分。两组患儿治疗后感知觉、粗大动作、精细动作、语言与沟通、认知、社会交往、生活自理及情绪行为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 (P0.05)。

3 讨论

孤独症在目前属于精神发育障碍性疾病, 存在社会交往、认识功能及言语沟通发育偏离, 大多数患儿无法更好融入社会生活中, 同时其身心健康、生活质量也大幅度降低, 在很大程度上家长也需要承受较大的心理负担及生活负担。患儿孤独症的发生, 其发生机制较为复杂, 以脑部损伤为常见原因, 且孤独症患儿脑部整合功能网络缺陷, 对事件无法处理整合, 难以对一个场景的内容、数字、文字进行想象, 也难以与他人交流。对患儿孤独症的治疗, 尚无特异性治疗, 多是采取行为干预及教育训练, 对患儿行为、语言、感知、社交等进行训练教育, 以此改善患儿综合行为等。通常康复训练, 可促进患儿智力发育, 提高其生活自理能力及独立生活能力, 改善生活质量。

现今大量资料显示, 患儿孤独症的发生率呈逐年增长趋势, 数百万家庭面对患儿孤独症、经济压力及精神压力显著增加[5], 对其及时采取康复有效训练, 对促进患儿积极身心发展及减轻家庭负担起到显著意义。机构康复训练模式可通过各种情景, 加强孤独症患儿的生活自理和社会交往能力。家庭康复训练是患儿在家庭生活中, 根据机构中心为患儿制定的康复训练计划, 充分利用家庭资源及社会资源, 在日常生活中创造机会, 使患儿能够提高社会交往能力及生活自理能力。在此次研究中观察组治疗显效率76.7%与对照组的73.3%对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治疗后感知觉、粗大动作、精细动作、语言与沟通、认知、社会交往、生活自理及情绪行为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由研究结果可以看出, 家庭康复训练与机构康复训练模式均可提高患儿治疗效果, 其应用效果显著, 家庭康复训练模式可显著提高患儿感知觉、粗大动作、精细动作、语言与沟通、认知、社会交往、生活自理及情绪行为, 与机构康复训练无较大差异。

机构康复训练, 社会需求大, 费用昂贵, 且部分康复服务无法满足患儿康复需求, 家庭需要承担较大的经济负担, 使大部分患儿无法完整接受康复训练。因此通过家庭康复训练模式, 对家长的培训, 在家庭环境中实施康复训练, 节省了经济成本, 并可在最大程度上利用家庭资源, 提高患儿的康复效果。且在患儿日常熟悉的家庭生活环境中, 可消除患儿陌生感, 提高患儿兴趣, 提供情景与练习机会, 增进患儿行为, 发挥家长的主观能动性, 促进患儿社会动机的激发, 可显著改善患儿症状。

综上所述, 对孤独症患儿采取家庭康复训练模式治疗, 可明显改善患儿自理能力, 提高其社会交往能力, 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值得临床肯定与推广。

参考文献

[1] 于献英, 朱宏伟, 张桂欣.日常生活环境变换对患儿孤独症康复训练的影响.河南医学研究, 2014, 23(8):101-103.

[2] 俞宁, 彭建军.高压氧治疗对患儿孤独症康复训练的影响.临床儿科杂志, 2010, 28(7):686.

[3] 肖秀云, 杨峰, 崔丽霞. 培训联合家庭康复训练模式治疗患儿孤独症的疗效观察.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5, 12(5):88-89.

上一篇: 启发式教学的好处 下一篇: 小动物的科学常识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