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发式教学的好处汇总十篇

时间:2023-11-14 10:14:15

启发式教学的好处

启发式教学的好处篇(1)

一是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和培养能力的关系。启发式教学的特点在于启迪学生智慧,但这并不排斥传授知识,要辩证地处理好两者的关系,使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即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意启迪学生智慧,在启迪学生智慧的过程中又注意传授知识。

二是处理好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关系。启发式教学要求既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进行启发、诱导、激励,同时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他们主动探索、积极思考、自觉实践,生动活泼地进行学习。启发式教学的优点在于打破了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教师考、学生背的传统教学模式,充分发挥教师教和学生学这两方面的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二、适时合度,因材施教

启发式教学要讲最佳火候,寻找最佳突破口。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就是要求学生在达到“愤悱”状态,即到了“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之时,才是对学生进行“开其意,达其辞”的最佳火候。实践证明,教师准确地把握好时机进行启发,有利于在思维的最佳突破口拔响学生心灵的乐曲,启迪学生智慧的火花。同时,教师为启发学生而提出的问题,难易要适中,恰到好处地引发学生积极思维,“跳一跳,摘桃子”,使学生的思维提高到“最近发展区”的水平。

启发式教学要想真正取得实效,还必须了解学生实际,做到因材施教,这样才能启而有发,问而有答。了解实际包括:了解学生的年龄特征、身心发展规律、已有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等。

三、创设情境,激感

创设问题情境是搞好启发式教学的有效手段。在教学活动中,创设诱发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情境,可使学生受到情境的熏陶和感染,促使学生展开思维的翅膀,在知识的海洋里畅快地遨游。

情感是追求真理的动力,是智力发展的翅膀。积极的情感是人的认识活动的内驱力,能够催人奋进。在教学活动中,不仅有师生追求真理的同频共振,而且有师生情绪生活的情感共鸣,两者水融,共同起作用,只有这样,教学活动才能生动活泼、饶有兴味,才能取得成功。创设问题情境要求教师必须在以下几方面下工夫:

一是创设愤悱情境,引发学生思维。教学不是单纯地授与现成知识,也不应满足于简单地解决一些问题,而应给学生提出具有一定深度和难度的问题,使他们不能单靠已有知识和习惯就可解决,而要进一步思考和探索。当学生跃跃欲试、处于愤悱境地时,教师才去启发、点拨、诱导。

二是创设激奋情境,唤起学生激情。激情是强烈的、激进而短促的情绪状态。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创设激奋的情境,唤起学生亢亩的激情,就会把繁重的学习任务当作一种乐趣,产生巨大的内驱力。

三是创设悬念情境,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好奇心是追求知识、探索直理的源泉。而创悬念情境,能引发学生的好奇心,进而引起强烈的求知欲。为此,教师应认真研究教材,在最佳处设置悬念。

四、设置疑问,激活思维

教师要想在教学中做到激疑导思,必须学生“设疑”

启发式教学的好处篇(2)

“启发”一词,来源于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教学的一句格言:“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如今,启发式的教学思想已不再局限于“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具体情景状态,现代素质教育对启发式教学的要求是在如何教会学生学习和思考上下功夫,“导” 已成为现代启发式教学思想的特点、策略和核心所在。但也存在导而牵的误区,具体表现为:第一,教师扶着学生走路,不肯放手,只满足课堂上就某一具体问题的师生对答方式,把学生的思想限制在教师思维框架内,客观上限制了学生的求异思想和创造性。第二,不教点金之术,即不教学生学习方法,学生只能顺其意,而未能继其志。针对这种现象,我认为在数学教学时应采取思路教学,采取“大处导,小处启”的策略,运用提纲契领――分析――综合的方法训练学生,把教材思路转化为教师自己的思路,再引导学生形成有个人特色的新思路。

二、启发式教学应注重“启”和“试”相结合

一切教学活动都必须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出发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维,通过自己的活动达到生动活泼的发展。这是因为“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学生的发展归根结底必须依赖其自身的主观努力。一切外在影响因素只有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引起学生强烈追求和主动进取时,才能发挥其对学生身心素质的巨大塑造力。因此,素质教育对启发式教学赋予了更新的内涵:坚持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相结合,注重教师的“启发”和学生的“尝试”相结合。首先,尝试可以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面对全体学生而言,“不求个个升学,但愿人人成功”是符合求学者的意愿和现实的。不论是优生还是差生,都可以从尝试中获得成功,大大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为他们获取新的成功准备良好的心理条件。其次,通过启发、引导学生动眼、动脑、动口、动手的尝试,既培养了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又使学生在亲自尝试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把枯燥乏味的“苦学”变为主动有趣的“乐学”。这就要求教师要尽可能增大学生学习的自由度,尽量启发、引导学生自己去尝试新知识,发现新问题。

例如,在教学“20以内的退位减法”,教师让同桌二人分别扮演售货员和顾客,商店里有15支铅笔,卖出9支,还剩几支?教师启发学生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自己发现计算方法,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计算方法。有的用小棒一根一根地数,得出15-9=6;有的把15分成10和5先算10-9=1,再算1+5=6;有的把9分成5和4,先算15-5=10,再算10-4=6;有的先算15-10=5,再算5+1=6;有的想9 +()= 15,因为9+6=15,所以15-9=6。这样,人人动脑筋尝试发现,方法多种多样,人人都获得了成功。接着教师出示同类的问题,启发学生把这种算法应用到同类问题中。这样教学,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达到了学思结合。

三、启发式教学应注重启发点的“准”和“巧”

医生治病讲求对症下药,教师的启发当然要点在要害处,拨在迷惑时,才能指给学生“柳暗花明又一村”。因而,启发式教学要真正达到启迪思维,培养智能,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还必须注重启发点的优化。

一是要“准”,让启发启在关键处,启在新旧知识的联接处。小学数学知识有很强的系统性,许多新知识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产生发展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加强运用旧知识学习新知识的指导。首先新课前的复习和新课的提问要精心设计启发点,把握问题的关键,真正起到启发、点拨和迁移作用。其次,要重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发展,注意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分化点的关键处,设置有层次,有坡度,有启发性、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系列提问。让学生独立思考,积极练习求得新知,掌握规律。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把新旧知识串在一起,形成知识的系统结构。

二是要“巧”,在学有困难学生盲然不知所措时,在中等生“跳起来摘果子”力度不够时,在优等生渴求能创造性的发挥聪明才智时予以点拨,使其茅塞顿开。例如,教学“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特征”,通过师生打擂台,激发起学生的参与兴趣后,师问:“有的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有的分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这里面蕴涵着一个规律,这个规律是在分子中呢,还是在分母中?”学生一致认为规律在分母中。这时,师又问:“能化成小数的分数的分母有什么特征呢?”组织学生讨论。当学生屡屡碰壁,思维出现“中断”“偏离”时,教师不再让学生漫无目的争论,而是适时地点拨指导,启发学生:“你们试着把分数的分母分解质因数,看能不能发现规律?”一句话,使学生一下便找到了思维的突破口,发现了特征:“一个分数,如果分母中除了2和5以外不含有其他质因数,这个分数就能化成有限小数。”可见,课堂上巧妙灵活地启发,不但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而且能使学生积极思维,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和创造性。

四、正确处理好启发式教学与讲授式教学的关系

有人认为:启发式教学符合素质教育的需要,应大力提倡,讲授式教学是应试教育的产物,应全盘否定,这就形成了这样一种现象:人们一方面全力肯定启发式教学而又理解不深,操作不透。另一方面极力否定讲授式教学而又在时刻不由自主地动用。其实,启发式教学是适应个别教学的组织形式而产生,在培养人才低效的同时却在因材施教上占有优势。讲授式教学自古有之,尤其在十七世纪夸美纽斯提出了班级授课制之后,这种教学形式普及了全世界。在即将步入21世纪的今天,社会需要的是大批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客观要求学校教育必须进行因材施教,也就是启发式教学。但在小学阶段,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理性知识少等原因,讲授式教学也是必不可少的。只有把启发式教学和讲授式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才能符合现代教育的需要。

启发式教学的好处篇(3)

“启发”一词,来源于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教学的一句格言:“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朱熹对此解释说:“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后来,人们概括孔子的教学思想,也吸取朱熹的注释,就使称为“启发”或“启发式”.从孔子的话和朱熹的解释来看,“启发”主为指教学的表现形式艺术,强调教学的适度性和巧妙性。对于这一点,《学记》给予了更深刻的具体说明:“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意思是,引导而不是牵着学生鼻子走,鼓励而不是压抑学生,点拨而不是把答案全部端给学生。

如今,启发式的教学思想已不再局限于“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具体情景状态,但也存在导而牵的误区,具体表现为:

第一,教师扶着学生走路,不肯放手,只满足课堂上就某一具体问题的师生对答方式,把学生的思想限制在教师思维框架内,客观上限制了学生的求异思想和创造性。

第二,不教点金之术,即不教学生学习方法,学生只能顺其意,而未能继其志。针对这种现象,我认为在数学教学时应采取思路教学,采取"大处导,小处启"的策略,运用提纲契领――分析――综合的方法训练学生,把教材思路转化为教师自己的思路,再引导学生形成有个人特色的新思路。

为了今后继续学习乘数是多位数的乘法,我认为这样设计教学比较合理:一、复习:笔算,67×8,167×28二、试算:167×128,让学生自己动手计算,通过学生的观察、比较,不难算出正确答案。然后让学生自己总结计算方法。这就在数学教学中体现了教学思路。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启发式教学应注重“启”和“试”相结合

一切教学活动都必须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出发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维,通过自己的活动达到生动活泼的发展。这是因为"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学生的发展归根结底必须依赖其自身的主观努力。一切外在影响因素只有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引起学生强烈追求和主动进取时,才能发挥其对学生身心素质的巨大塑造力。

因此,素质教育对启发式教学赋予了更新的内涵:坚持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相结合,注重教师的"启发"和学生的"尝试"相结合。首先,尝试可以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面对全体学生而言,"不求个个升学,但愿人人成功"是符合求学者的意愿和现实的。不论是优生还是差生,都可以从尝试中获得成功,大大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为他们获取新的成功准备良好的心理条件。其次,通过启发、引导学生动眼、动脑、动口、动手的尝试,既培养了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又使学生在亲自尝试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把枯燥乏味的“苦学”变为主动有趣的“乐学”,这就要求教师要尽可能增大学生学习的自由度,尽量启发、引导学生自己去尝试新知识,发现新问题。

三、启发式教学应注重启发点的“准”和“巧”

医生治病讲求对症下药,教师的启发当然要点在要害处,拨在迷惑时,才能指给学生“柳暗花明又一村”.因而,启发式教学要真正达到启迪思维,培养智能,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还必须注重启发点的优化。

一是要“准”,让启发启在关键处,启在新旧知识的联接处。小学数学知识有很强的系统性,许多新知识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产生发展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加强运用旧知识学习新知识的指导。首先新课前的复习和新课的提问要精心设计启发点,把握问题的关键,真正起到启发、点拨和迁移作用。其次,要重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发展,注意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分化点的关键处,设置有层次,有坡度,有启发性、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系列提问。让学生独立思考,积极练习求得新知,掌握规律。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把新旧知识串在一起,形成知识的系统结构。

启发式教学的好处篇(4)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7-0227-01

1.启发式教学应重"导"而非"牵""启发"一词

来源于我国古代教百家孔子教学的一句格言:"子日: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朱熹对此解释说: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后来,人们概括孔子的教学思想,也吸取朱熹的注释,就使称为"启发"或"启发式"。从孔子的话和朱熹的解释来看,"启发"为主指的是课堂教学的表现形式艺术,强调教学的适度性和巧妙性。对于这一点,《学记》给予了更深刻的具体说明:"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意思是,引导而不是牵着学生鼻子走,鼓励而不是压抑学生,点拨而不是把答案全部端给学生。如今,启发式的教学思想已不再局限于"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具体情景状态,现代素质教育对启发式教学的要求是在如何教会学生学习和思考上下功夫,"导"已成为现代启发式教学思想的特点、策略和核心所在。但也存在导而牵的误区,具体表现为:

1.1 在教学中教师扶着学生走路,不肯放手,这只能满足课堂上就某一具体问题的师生对答方式,把学生的思想限制在教师思维的框架内,客观上限制了学生的求异思想和创造性。

1.2 不教点金之术,即不教学生学习方法,学生只能顺其意,而未能继其志。针对这种现象,笔者认为在数学教学时应采取思路教学,采取"大处导,小处启"的策略,运用提纲挈领一一分析一一综合的方法训练学生,把教材思路转化为教师自己的思路,再引导学生形成有个人特色的新思路。例如在教学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时,由于学生已经掌握乘数是一位数、两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重点让学生理解"用乘数百位上的数去乘被乘数,末位与百位对齐"的结论。为了今后继续学习乘数是多位数的乘法,笔者认为这样设计教学比较合理: 如:笔算,67×8,167×28二、试算:167×128,让学生自己动手计算,通过学生的观察、比较,不难算出正确答案。然后让学生自己总结出计算方法。这就在课堂教学中体现了教师教学思路。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瞄准学生兴趣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尤其是小学生原本就活泼好动,对新鲜事物充满了好奇心,对学习的动力也是来源于兴趣,如果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始终充满兴趣,那么在学习的过程中也会一直保持精力旺盛的亢奋状态。因此,教师若想使学生积极自主的学习数学科目,那么就要对症下药,找准学生的兴趣点。在实际教学中。掌握基本知识的原理和知识之间的衔接点,可以促进不同知识之间的迁移,帮助学生更快的接受新知识,启发思维能力,从而快速掌握学习内容中的重点和难点。同时,教师在课堂中运用启发式教学时,要找准重点,对学生点拨关键的知识点,使学生犹如茅塞顿开,启发在学生最容易迷惑的地方,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而,启发式教学若想要有效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那么就必须让启发落在关键处,切中着力点,小学数学科目虽然内容较简单,但也具备较强的系统性,只有在小学阶段打下良好的学习基础,才能为以后的学习铺平道路。因此,教师必须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掌握教材内容,通过激发学生的兴趣来达到启发学生思维的目的,并且注重知识之间的衔接,通过巩固旧知识,引出新知识,让学生有目的地进行思考。

3.创设故事情境,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由于数学的逻辑性和思维性较强,若是教学方法不当,则很难使学生投入到学习气氛中。教师要通过精心预设,在教学中运用各种教学手段从多角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从而充分发展思维能力。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创设故事情境来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例如,在学习"比"的知识时,教师可以创设相应的故事情境,用讲故事的语气说道:"草原又到了举办狂欢节的时候了,包包大人带来了180个苹果,准备发给草原上的小羊和小狼,草原上一共有56只小羊和34只小狼,怎样才能人均分配呢?"学生不知不觉都被这个故事所吸引,并且开始开动脑筋帮助包包大人想办法,这个故事能够将数学知识融入到故事情境当中,寓教于乐,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效的启发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4.启发式教学应注重启发点的"准"和"巧"

医院里,医生治病讲求对症下药,教师的启发当然要点在要害处,拔在迷惑时,才能指给学生"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教学情景。因而,启发式教学要真正达到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智能,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与此同时还必须注重启发点的优化。

4.1 要"准",让启发启在关键处,启在新旧知识的联接处。小学数学知识有很强的系统性,许多新知识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加强运用旧知识学习新知识的指导。首先新课前的复习和新课过程中的提问要精心设计启发点,把握问题的关键,真正起到启发、点拨和迁移的作用。

4.2 要重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发展,注意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分化点的关键处设置有层次,有坡度,有启发性、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系列提问。让学生独立思考,积极练习求得新知,从而掌握规律。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把新旧知识串在一起,形成知识的系统结构。例如,推导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关系。教学时,在复习了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和长方形的面积公式之后,可以出示下列图形:然后教师接着提问:

(1)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的长有什么关系?

(2)平行四边形的高和长方形的宽有什么关系?

(3)底与长,高与宽分别相等,那么这两个图形的大小会怎样?

启发式教学的好处篇(5)

创新,乃民族之灵魂,也是一个国家提升综合国力的核心,推行创新教育,革新那种老套的教学形式,也是所有学校开展素质教育切实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核心,也是提升教学质量的中心内容。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启发式体育教学这一形式,就是在弥补原来的注入式体育教学模式之中的缺点而出现的。开展启发式体育教学是革新原来旧有的注人式体育教学的崭新途径,要大力开展启发式体育教学,重要的是要弄清楚启发式体育教学是什么和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怎样推行启发式体育教学。

一、启发式体育教学模式的特点

在启发式体育教学之中遵守内因对外因起作用之辩证关系,重视培育学生之学习动机。一般认为外在的变化源自内部之反应。学生们在平常学习过程中,学生学习动机是内部原因,学生成绩、学习功效是外部原因。所以启发式体育教学重视的是培育他们学习动机,激励其学习体育兴趣,推动他们愿肯学、愿练、不怕吃苦的态度与习惯的养成,切实养成学生们的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性;启发式体育教学在注重体育老师启发之基础上,学生们经独自思考之具体实践,获取体育之相关知识与技能。此种模式注重在体育教学之中切实发挥学生们的主动性,而不是使体育老师在体育教学之中的主导作用降低。更不是全盘否定课堂教学在教学中的主要的指导作用,只是在旧有的教学法基础上对老师提出了更严格要求。此模式的主要主要目的是确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强化他们主体观念,激发学生积极主动性、自主性与创造性。启发式体育教学重视的不只是结论自身,并且要让学生去知晓得出此结论的方法与思路。原来的那种注入式体育教学法,学生们大都是倾听、看老师的动作示范,来接受相关体育知识和体育技能,在全部教学之中学生常常不是主动的;可是启发式体育教学注重的是要提升学生体育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且在好多体育教学内容学习之中还让学生变成主体。启发式体育教学还需要老师重视应用灵活多变多种多样的体育教学法将学生们的勤学好问、思考、辨别、练习、计算有机融合为一体。促进发展学生的体格、智育、能力与内心活动等。

二、对开展启发式体育教学中问题式和思路式体育教学模式的思考

开展启发式体育教学模式,主要问题是体育老师对推行启发式体育教学之重要性与紧迫性的认知,对启发式体育教学主要特点与深刻内涵之了解。唯有在处理好了上述多问题以后,才可以在体育教学之中寻找到那些展现启发式体育教学之主要方法。当前,在体育教学之中,启发式体育教学早已形成了很多实际运行的教学法。

1.问题式体育教学教授学们生对知识的渴望是由问题开始的,体育学习之过程也是一持续找出问题、研究问题、处理问题之过程。问题式体育教法是首先构建问题之“氛围”进而提出问题,然后在老师辅导下使学生来思考,来寻找处理问题的一种体育教学法。该教学法的步骤是:先提出有关问题或者安排一个可以导致问题产生之情境,让学生在此种氛围中产生兴趣和疑向从而导出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使学生携带相关问题去找资料、然后观察,再去练习,最后找到处理问题之方法;学生经过争论与实际实践,证明其想法,最终得到处理问题的结论。比如,在对高二男生50米跑教学之中,老师首先给学生说出你在跑完50米时跑了多少步?学生们跑50米的时候非常多,可就是没有想过此问题,因此会感觉新鲜与惊奇,他们带着兴趣听课以及进行讨论。给学生回答此问题,老师使学生数跑步留下的脚印,得到跑多少步的数据。然后让学生去寻找新问题,就是所有学生的脚印形成了很多不一样的曲线,这些曲线和跑50米速度密切相关。有些曲线弧度非常小,和直线接近的同学速度就快;有些曲线弧度非常大,跑出这样曲线的同学跑速就慢,甚至有学生在后25米还会出现步幅混乱现象。老师就让学生根据以上问题由运动学原理的视角去讨论和找寻处理问题的方法。经过学生思索与老师的启发,最后得到调整跑步姿势、摆双臂的动作和提升耐力是处理此问题之方法等结论。接着根据所得出的结论,在老师的引导下经过不断练习,弥补技术上缺憾,以掌握准确的技术动作.以提升体育成绩。运用此种问题式体育教法,能让学生在学习之中领悟到很多运动原理,学到好的体育技术动作与学习技巧,体会到很多从没体会过的快乐与成就感。

2.思路式体育教法在体育教学之中,老师首先给学生讲明白思路。这个思路式体育教法,不但需要老师讲清楚教学之思路,且需要老师在讲明白教学思路基础之上,去引领学生学习思路。在教学之中,老师讲述或者示范一个体育动作,老师首先让学生知道此体育动作的基本思路,然后引领学生跟随老师的讲述或者示范而去思考,慢慢深入,最终与老师一同得出最终结论。比如,老师在团身向前滚翻教学之中,应该让学生学习、练习与思考同步,在老师的指引下,慢慢知道着手位置、勾头、屈膝团身、头背逐个着地等团身向前滚翻动作技术之主要步骤和他自身技术问题间的相互关系,进而领会出团身向前滚翻技术动作的中心所在以及弄清楚全部动作过程之思路,依照自身特点怎样才能更好地学会此技术动作。从而让学生在学会团身向前滚翻技术动作基础之上,了解团身向前滚翻此技术动作和别的技术动作之间关系,学会扩宽团身向前滚翻技术动作之技巧,比如向前滚翻直腿起、向前滚翻分腿起等,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培育学生的自学和练习能力。思路式体育教法不但能运用到课堂教学之中,也能运用到课余活动、运动员培训以及考试等众多教学的步骤之中。以上所提到的思路式体育教学,是讲解在教学之中,老师要有目的地讲解思路,学生也会在学习之中慢慢领会相关思路,学会怎样思索,怎样分析与处理问题的技巧,培育学生相关能力。

三、结语

在教学之中,在讲授相关体育知识与技能的时候,重视提升学生的体育学习、体育锻炼兴趣,切实发挥学生体育学习和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注重指引学生学习思路、培育学生实际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体育教学,全都可以认定为启发式体育教学。现今,启发式体育教学早已形成很多实际体育教学法或者教学模式。开展启发式教学,首先是要强化有关宣传,让老师学生清楚启发式体育教学之涵义还有在实际教学之中怎样具体实施等。

启发式教学的好处篇(6)

关键词:

初中语文;启发式;因人施教

《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启发式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不同于传统课堂教学中的满堂灌、说教式,在新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中,备受青睐,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成就。本文主要分析了启发式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一、初中语文启发式教学存在的误区

启发式教学是一种科学而有效的教学方法,具有“重在点拨、贵在引导及妙在开窍”精妙之效。但由于其教学实践历程较短,迄今尚未形成一套固定的教学模式,大部分老师在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时无章可循,容易走向教学误区。(1)提问即启发误区。部分老师过于夸大提问的教学价值,错误地认为提问即启发,以至于在课堂教学中满堂设问、随意提问等现象屡见不鲜。提问具有很大的随意性,问题质量不高,且点评答案环节的空缺,这样的提问式启发教学形同虚设,启发成效甚微。(2)结果启发式误区。部分老师借助于问题启发学生思考时,往往事先会对问题准备好一个标准答案,在学生思考、回答之际,会诱导学生向标准答案趋近,即使某些学生的回答具有新颖性、创新性,但老师也置若罔闻、视而不见。这种结果式启发存在很大弊端,会使学生对老师产生依赖,情节严重者,会造成老师不发问、学生毫无思路的局面。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启发式教学的应用策略

1.丰富教学内容,实施启发式教学

如何启发学生思考,何时启发,何处启发?启发式教学要想启发得好,启发得巧妙,让学生产生拨云见雾、醍醐灌顶之效,使启发式课堂充满活力和生机,如若教师没有深厚的文学功底、扎实的语言素养,想必是很难实现的。就拿七年级上册的《论语八则》来说,这篇文章是大部分学生第一次接触到论语、孔子,对孔子的认识只局限于教材注解:孔子为春秋时鲁国陬邑人,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为了进一步了解孔夫子圣人,就需要老师启发学生思考孔子的伟大之处,同时需要老师引进孔子儒家、仁者无敌等思想,向学生讲解孔子开创私人讲学的风气,及其所研发的因人施教、循循善诱等学习方法,以此启发学生认知孔子的“伟大”之处,激发学生课程学习的热情。总之,启发式教学要做到有问必有答、有疑必有启,用丰富的教学内容,让学生主动投入到教学中来。

2.巧妙设疑,实施启发式教学

提问是启发式教学的有效手段,是教学活动的主线。有效提问、巧妙设疑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力,还能强化学生的思维运转,帮助学生更好地吸收知识,锻炼学生思维能力。为了避免走入“提问即启发”的教学误区,在启发式教学中提问要做到以下两点:(1)要精心准备课堂提问,在易引发争论和思考处设疑。争论容易激发学生思考,争论状态下的学生思维最为活跃,因此,提问要能够激发学生争论,要引发出不同的声音。如“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寓言故事,在“塞翁失马,是福是祸”争论处设疑,让学生对“福祸”之说发表观点,相互争论,在思维碰撞的火花中,寻找语文学习的乐趣。(2)注重答案点评。在平常的课堂教学中,部分老师对于学生的答案不做过多的点评,有些老师甚至直接拿出标准答案,学生不知道自己的答案是否正确,是否合理。答案点评环节的空缺造成了问题启发没有发挥最大的价值。因此,在学生回答完毕之后,教师要对学生的答案给予中肯性的评价,让学生明确在思考过程中的空缺点和正确方向,不断提高学生思考能力、分析能力。

3.因人施教,实施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强调尊重学生教学主体地位,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开动脑筋,主动思考。学生作为独立的教学个体,其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大相径庭,存在客观的差异。在启发式教学过程中,如果沿袭传统的“一刀切”“一风吹”的教学模式,不尊重学生个体间差异的客观事实,这样的启发式教学只是满足了部分学生的学习需要,是不能使每位学生得到应有的发展和进步的。因此,在初中语文课堂中实施启发式教学,一定要注重启发教学的层次性,尊重学生由浅入深的认知规律,设计从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的启发式问题。对于难度较低的问题可以让思维反映较慢的学生回答,提升学生课堂学习的参与性,增强学困生语文学习的信心;而难度较大的问题应让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回答,激发学生的挑战欲望,升华学生逻辑思维。启发式教学要把握好简单复杂和抽象具体的原则,要看清学生思维能力和认知结构参差不齐的客观现实,让每位学生在启发式课堂教学活动中有所进步。

作者:潘文娟 单位:山东省滨州市邹平县明集中学

参考文献:

[1]吴丹.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教学目标及实施策略探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

[2]娄志军.初中语文校本课程建构研究[D].苏州大学,2009.

启发式教学的好处篇(7)

教学思想史上,启发式教学思想源远流长,它是古代个别教学下的必然产物。那么,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正确运用启发式教学呢?结合自己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启发式教学应重“导”而非“牵”

“启发”一词,来源于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教学的一句格言: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如今,启发式的教学思想已不再局限于"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具体情景状态,现代素质教育对启发式教学的要求是,在如何教会学生学习和思考上下功夫,“导”已成为现代启发式教学思想的特点、策略和核心所在。但也存在导而牵的误区,具体表现为:第一,教师扶着学生走路,不肯放手,只满足课堂上就某一具体问题的师生对答方式,把学生的思想限制在教师思维框架内,客观上限制了学生的求异思想和创造性。第二,不教点金之术,即不教学生学习方法,学生只能顺其意,而未能继其志。针对这种现象,我认为在数学教学时应采取思路教学,采取“大处导,小处启”的策略,运用提纲契领--分析--综合的方法训练学生,把教材思路转化为教师自己的思路,再引导学生形成有个人特色的新思路。

二、启发式教学应注重“启”和“试”相结合

一切教学活动都必须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出发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维,通过自己的活动达到生动活泼的发展。这是因为“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学生的发展归根结底必须依赖其自身的主观努力。一切外在影响因素只有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引起学生强烈追求和主动进取时,才能发挥其对学生身心素质的巨大塑造力。因此,素质教育对启发式教学赋予了更新的内涵:坚持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相结合,注重教师的"启发"和学生的“尝试”相结合。首先,尝试可以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面对全体学生而言,"不求个个升学,但愿人人成功"是符合求学者的意愿和现实的。不论是优生还是差生,都可以从尝试中获得成功,大大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为他们获取新的成功准备良好的心理条件。其次,通过启发、引导学生动眼、动脑、动口、动手的尝试,既培养了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又使学生在亲自尝试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把枯燥乏味的“苦学”变为主动有趣的“乐学”。这就要求教师要尽可能增大学生学习的自由度,尽量启发、引导学生自己去尝试新知识,发现新问题。

三、启发式教学应注重启发点的“准”和“巧”

医生治病讲求对症下药,教师的启发当然要点在要害处,拨在迷惑时,才能指给学生“柳暗花明又一村”。因而,启发式教学要真正达到启迪思维,培养智能,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还必须注重启发点的优化。

一是要“准”,让启发启在关键处,启在新旧知识的联接处。小学数学知识有很强的系统性,许多新知识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产生发展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加强运用旧知识学习新知识的指导。首先新课前的复习和新课的提问要精心设计启发点,把握问题的关键,真正起到启发、点拨和迁移作用。其次,要重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发展,注意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分化点的关键处,设置有层次,有坡度,有启发性、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系列提问。让学生独立思考,积极练习求得新知,掌握规律。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把新旧知识串在一起,形成知识的系统结构。

启发式教学的好处篇(8)

1 启发式教学应重“导”而非“牵”

“启发”一词,来源于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教学的一句格言:“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朱熹对此解释说:“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后来,人们概括孔子的教学思想,也吸取朱熹的注释,就始称为”启发“或”启发式“。从孔子的话和朱熹的解释来看,”启发“主要指教学的表现形式艺术,强调教学的适度性和巧妙性。对于这一点,《学记》给予了更深刻的具体说明:”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意思是,引导而不是牵着学生鼻子走,鼓励而不是压抑学生,点拨而不是把答案全部端给学生。如今,启发式教学思想已不再局限于”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具体情景状态,现代素质教育对启发式教学的要求是在如何教会学生学习和思考上下功夫,”导“已成为现代启发式教学思想的特点、策略和核心所在。但也存在导而牵的误区,具体表现为:第一,教师扶着学生走路,不肯放手,只满足课堂上就某一具体问题的师生对答方式,把学生的思想限制在教师思维框架内,客观上限制了学生的求异思想和创造性。第二,不教点金之术,即不教学生学习方法,学生只能顺其意,而未能继其志。针对这种现象,我认为在数学教学时应采取思路教学,采取”大处导,小处启“的策略,运用提纲契领――分析――综合的方法训练学生,把教材思路转化为教师自己的思路,再引导学生形成有个人特色的新思路。例如在教学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时,由于学生已经掌握乘数是一位数、两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重点让学生理解”用乘数百位上的数去乘被乘数,末位与百位对齐“的结论。为了今后继续学习乘数是多位数的乘法,我认为这样设计教学比较合理:一、复习:笔算,67×8,167×28 ;二、试算:167×128 ,让学生自己动手计算,通过学生的观察、比较,不难算出正确答案。然后让学生自己总结计算方法。这就在数学教学中体现了教学思路。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 启发式教学应注重“启”和“试”相结合

一切教学活动都必须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出发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维,通过自己的活动达到生动活泼的发展。这是因为“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学生的发展归根结底必须依赖其自身的主观努力。一切外在影响因素只有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引起学生强烈追求和主动进取时,才能发挥其对学生身心素质的巨大塑造力。因此,素质教育对启发式教学赋予了更新的内涵:坚持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相结合,注重教师的“启发”和学生的“尝试”相结合。首先,尝试可以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面对全体学生而言,“不求个个升学,但愿人人成功”是符合求学者的意愿和现实的。不论是优生还是差生,都可以从尝试中获得成功,大大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为他们获取新的成功准备良好的心理条件。其次,通过启发、引导学生动眼、动脑、动口、动手的尝试,既培养了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又使学生在亲自尝试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把枯燥乏味的“苦学”变为主动有趣的“乐学”。这就要求教师要尽可能增大学生学习的自由度,尽量启发、引导学生自己去尝试新知识,发现新问题。

例如,在教学“20以内的退位减法”,教师让同桌二人分别扮演售货员和顾客,商店里有15支铅笔,卖出9支,还剩几支?教师启发学生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自己发现计算方法,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计算方法。有的用小棒一根一根地数,得出15-9=6;有的把15分成10和5先算10-9=1,再算1+5=6;有的把9分成5和4,先算15-5=10,再算10-4=6;有的先算15-10=5,再算5+1=6;有的想9 +( )= 15,因为9+6=15,所以15-9=6。这样,人人动脑筋尝试发现,方法多种多样,人人都获得了成功。接着教师出示同类的问题,启发学生把这种算法应用到同类问题中。这样教学,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达到了学思结合。

3 启发式教学应注重启发点的“准”和“巧”

医生治病讲求对症下药,教师的启发当然要点在要害处,拨在迷惑时,才能指给学生“柳暗花明又一村”。因而,启发式教学要真正达到启迪思维,培养智能,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还必须注重启发点的优化。

一是要“准”,让启发启在关键处,启在新旧知识的联接处。小学数学知识有很强的系统性,许多新知识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产生发展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加强运用旧知识学习新知识的指导。首先新课前的复习和新课的提问要精心设计启发点,把握问题的关键,真正起到启发、点拨和迁移作用。其次,要重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发展,注意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分化点的关键处,设置有层次,有坡度,有启发性,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系列提问。让学生独立思考,积极练习求得新知,掌握规律。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把新旧知识串在一起,形成知识的系统结构。例如,推导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关系。教学时,在复习了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和长方形的面积公式之后,可以用出示下列图形:

宽(高)长(底)

接着提问:①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的长有什么关系?

②平行四边形的高和长方形的宽有什么关系?

③底与长,高与宽分别相等,那么这两个图形的大小会怎样?

④用什么方法能证明这两个图形的面积相等?然后,教师引导学生用数方格和割补证明这两个图形重合,从而由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以上启发点利用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这样的启发点充分起到了迁移作用,使学生理解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自然轻松地掌握了新知识,实现自主学习。

二是要“巧”,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盲然不知所措时,在中等生“跳起来摘果子”力度不够时,在优等生渴求能创造性地发挥聪明才智时予以点拨,使其茅塞顿开。例如,教学“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特征”,通过师生打擂台,激发起学生的参与兴趣后,师问:“有的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有的分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这里面蕴涵着一个规律,这个规律是在分子中呢,还是在分母中?”学生一致认为规律在分母中。这时,师又问:“能化成小数的分数的分母有什么特征呢?”组织学生讨论。当学生屡屡碰壁,思维出现“中断”“偏离”时,教师不再让学生漫无目的地争论,而是适时地点拨指导,启发学生:“你们试着把分数的分母分解质因数,看能不能发现规律?”一句话,使学生一下便找到了思维的突破口,发现了特征:“一个分数,如果分母中除了2和5以外不含有其他质因数,这个分数就能化成有限小数。”正当学生心满意足之际,教师又出示,3/15,先让学生判断,又激起矛盾;为什么分母含有其他质因数,它还能化成有限小数能?通过观察分析,最后让学生自己认识到所发现规律的前面,还得补充个前提“最简分数”。可见,课堂上巧妙灵活地启发,不但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而且能使学生积极思维,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和创造性。

4 正确处理好启发式教学与讲授式教学的关系

有人认为:启发式教学符合素质教育的需要,应大力提倡,讲授式教学是应试教育的产物,应全盘否定,这就形成了这样一种现象:人们一方面全力肯定启发式教学而又理解不深,操作不透。另一方面极力否定讲授式教学而又在时刻不由自主地动用。其实,启发式教学是适应个别教学的组织形式而产生,在培养人才低效的同时却在因材施教上占有优势。讲授式教学自古有之,尤其在十七世纪夸美纽斯提出了班级授课制之后,这种教学形式普及了全世界。在21世纪的今天,社会需要的是大批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客观要求学校教育必须进行因材施教,也就是启发式教学。但在小学阶段,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理性知识少等原因,讲授式教学也是必不可少的。只有把启发式教学和讲授式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才能符合现代教育的需要。下面试以“三角形的面积”为例来说明。

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计算之前,必须让学生了解三角形的图形、分类,三角形的底及对应的高。由于学生初次接触这些知识,所以通过讲授式教学方式让学生掌握,为学习三角形面积打下基础。在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时,就要引导以学生自己探索为主,贯彻启发式教学。

4.1 回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怎样推导出的?得出要把三角形面积计算问题转化已学过图形的面积计算问题。

4.2 动手操作,把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拼成一个已经学过的图形。

启发式教学的好处篇(9)

一、启发式教学应重"导"而非"牵""启发"一词,来源于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教学的一句格言:"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朱熹对此解释说:"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后来,人们概括孔子的教学思想,也吸取朱熹的注释,就使称为"启发"或"启发式".从孔子的话和朱熹的解释来看,"启发"主为指教学的表现形式艺术,强调教学的适度性和巧妙性。对于这一点,《学记》给予了更深刻的具体说明:"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意思是,引导而不是牵着学生鼻子走,鼓励而不是压抑学生,点拨而不是把答案全部端给学生。

如今,启发式的教学思想已不再局限于"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具体情景状态,现代素质教育对启发式教学的要求是在如何教会学生学习和思考上下功夫,"导"已成为现代启发式教学思想的特点、策略和核心所在。但也存在导而牵的误区,具体表现为:

第一,教师扶着学生走路,不肯放手,只满足课堂上就某一具体问题的师生对答方式,把学生的思想限制在教师思维框架内,客观上限制了学生的求异思想和创造性。

第二,不教点金之术,即不教学生学习方法,学生只能顺其意,而未能继其志。针对这种现象,我认为在数学教学时应采取思路教学,采取"大处导,小处启"的策略,运用提纲契领——分析——综合的方法训练学生,把教材思路转化为教师自己的思路,再引导学生形成有个人特色的新思路。例如在教学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时,由于学生已经掌握乘数是一位数、两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重点让学生理解"用乘数百位上的数去乘被乘数,末位与百位对齐"的结论。

为了今后继续学习乘数是多位数的乘法,我认为这样设计教学比较合理:一、复习:笔算,67×8,167×28二、试算:167×128,让学生自己动手计算,通过学生的观察、比较,不难算出正确答案。然后让学生自己总结计算方法。这就在数学教学中体现了教学思路。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启发式教学应注重"启"和"试"相结合一切教学活动都必须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出发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维,通过自己的活动达到生动活泼的发展。这是因为"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学生的发展归根结底必须依赖其自身的主观努力。一切外在影响因素只有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引起学生强烈追求和主动进取时,才能发挥其对学生身心素质的巨大塑造力。

因此,素质教育对启发式教学赋予了更新的内涵:坚持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相结合,注重教师的"启发"和学生的"尝试"相结合。首先,尝试可以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面对全体学生而言,"不求个个升学,但愿人人成功"是符合求学者的意愿和现实的。不论是优生还是差生,都可以从尝试中获得成功,大大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为他们获取新的成功准备良好的心理条件。其次,通过启发、引导学生动眼、动脑、动口、动手的尝试,既培养了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又使学生在亲自尝试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把枯燥乏味的"苦学"变为主动有趣的"乐学".这就要求教师要尽可能增大学生学习的自由度,尽量启发、引导学生自己去尝试新知识,发现新问题。

三、启发式教学应注重启发点的"准"和"巧"医生治病讲求对症下药,教师的启发当然要点在要害处,拨在迷惑时,才能指给学生"柳暗花明又一村".因而,启发式教学要真正达到启迪思维,培养智能,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还必须注重启发点的优化。

一是要"准",让启发启在关键处,启在新旧知识的联接处。小学数学知识有很强的系统性,许多新知识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产生发展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加强运用旧知识学习新知识的指导。首先新课前的复习和新课的提问要精心设计启发点,把握问题的关键,真正起到启发、点拨和迁移作用。其次,要重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发展,注意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分化点的关键处,设置有层次,有坡度,有启发性、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系列提问。让学生独立思考,积极练习求得新知,掌握规律。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把新旧知识串在一起,形成知识的系统结构。

二是要"巧",在学有困难学生盲然不知所措时,在中等生"跳起来摘果子"力度不够时,在优等生渴求能创造性的发挥聪明才智时予以点拨,使其茅塞顿开。

启发式教学的好处篇(10)

启发式教学方法已被广大教师所认同并运用,但实际效果却大不一样。其原因是有的教师没有领会启发式教学的实质,对启发式的方法与技巧运用不当。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是可能学生本身的学习积极性不高,不能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对教师的启发引导反应迟缓;二是提出的问题缺乏启发性,或太抽象、跳跃太大、缺乏循序渐进,导致学生的思维不能与之同步。所以,在教学中运用启发方法应考虑以下原则和方法:

一、启发式的基本原则

(一)关键性原则。

进行启发式教学要启在关键上,启在要害上。这就要求教师分清主次,抓住主要矛盾。一堂课是由数个环节组成的,而每一个环节也必然有一个主要矛盾,教师在抓住一堂课的主要矛盾的同时,还要善于抓住课堂教学中每个环节的主要矛盾,找出各个环节不同的关键和要害,一个个“启”、一层层“发”,环环紧扣,这样才会使启发式的方法与技巧发挥作用。

(二)及时性原则。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可以说这两句诗道出了及时性原则的精髓。教师要做到启发及时,就要善于观察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反应。在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活跃时,或在学生遇到了困难,思维暂时受阻时,教师都应抓住本质、在要害处稍加点拨,启发才能达到最佳效果。但一定要尽量避免超前启发和滞后启发。

(三)实效性原则。

设计启发式时,要充分了解教学对象的年龄特征,身心发展规律,已有知识水平,接受能力,以及性格爱好等,做到讲求实际、讲求实效、启而有发、问而有答、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做到有的放矢,因人而异,不能用一个模式对待所有的学生。

(四)双向性原则。

双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发扬民主,创造良好的信息交流的课堂氛围。要讲求教学民主,讲求双向交流,真正做到启而有发,问而有答,使启发式教学发挥它应有的功能。

(五)独特性原则。

独特性反映的是新奇、不同寻常的思维。借助多媒体的优势培养学生的求异和创新思维能力,让学生根据图形提示识别单词之意,并联想起很多有关的词汇,进行人机对话这种新型的教学方式,既培养了学生独特的思维方式,又激发了学生学英语的积极性。

二、运用启发式的基本方法

(一)激情法。

课堂教学不仅有师生之间知识信息的传递,更有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明朗的、乐观的心情有助于思泉喷涌,而郁郁寡欢、万马齐喑的苦闷心情则抑制人的思维。因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像音乐指挥那样激起学生的情绪,使之思维活跃,注意力集中,从而为进一步启发奠定基础。课堂上激情启发的方法很多,常见的有:通过放录像、录音或生动讲述,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情不自禁地去思维、去探索;找一件能引起学生丰富想象的物品,使学生睹物思情,调动起思维积极性,体验到成功的欢乐等。

(二)创境法。

教学中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在特定的情感氛围中学习,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例如,在讲动词“help”的不同用法时,利用电脑多媒体播放了一个顾客买东西时店员问他:“Can I help you?”的情景片断和一个人落水后大叫“help”的情景画面,然后让学生自己体会它们之间在不同的情景中的不同含义并解释出来,这样学生不但理解了这一词的用法,而且由于借助于情景记忆印象很深且不易忘记。

(三)设疑法。

“疑”是探求知识的起点,也是启发学生思维的支点。会不会“设疑”是一个教师教学技巧的表现。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注意从“疑”入手,巧设悬念,启发学生思维。换句话说,就是要善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即善于引导学生生疑、质疑、解疑。应当指出的是,设疑不同于一般的课堂提问。它不是让学生马上回答,而是设法造成思维上的悬念,使学生处于暂时的困惑状态,进而激发解疑的动因和兴趣。

(四)研讨法。

教师将启发贯穿于讲练中,通过循循善诱,步步启发,调动全体学生的思维共同研究、讨论、分析、解决问题或提出问题后组织学生自己分组讨论,利用集体的智慧来解决问题。这一方法在理解课文和处理难点上较为常用且效果明显,特别在用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方面尤为有效。

(五)故谬法。

教师在讲授知识的重点、关键处,故意出现错误,吸引学生注意力,启发学生思维。如教师讲完某一规则后让学生一起做课堂练习时,可故意犯学生可能犯的错误,从而让他们引起警惕,以免再犯。故谬法的好处是能引起学生高度注意,启发他们积极思维,以探究正确答案,而且记忆牢固。但此法不可多用,否则容易造成学生思维混乱。

(六)点拨法。

在课堂上,当学生思维出现故障时,教师可以通过语言、手势、表情等种种方法,给学生以暗示,或接通学生的思路,让他顺利地解决某一问题:或提醒学生思维中出现了某些偏差,让他们迅速回到正确的思路上来。如教师在处理课文时可把课文中的重点、难点以及一些关键词按段落板书在黑板上,这样,在之后让学生复述课文时,如学生遇到困难老师就可以用板书来暗示内容,帮助学生完成复述。话只能说在关键处,否则就谈不上“点拨”了。

上一篇: 艺术设计和环境设计 下一篇: 患儿康复的训练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