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音乐美育教学汇总十篇

时间:2023-11-01 09:59:10

浅谈音乐美育教学

浅谈音乐美育教学篇(1)

当今,全世界都在改革音乐教学。2!世纪的人才观,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突出中学音乐教学的审美教育是我国教育教改的要求,是素质教育的需要,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为此,我们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音乐课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是由它的学科特点所决定的。音乐教学在审美教育方面具有的独特功能和作用是其它学科所不能比似的。但长期以来,音乐教学偏重"专业化",习惯把音乐课仅仅看作是一门学习识谱、唱歌,传授技能、技巧的所谓调剂性课程,以至音乐课的美育功能和作用不能充分地体现和发挥。这种思想认识上的片面和狭隘与全面贯彻落实教育方针的要求是不相适应的,必须及时纠正和改变。为了使美育落到实处,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树立以育人为目的,加强审美教育,才能保证美育的效果。那么,如何突出审美教育呢?笔者认为应从下面五个方面进行操作:

-、加强音乐欣赏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情感的体验,我们的教学目的就是要训练学习听音乐的能力。音乐欣赏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最直接的过程,音乐的审美要从学会欣赏、评价一首作品开始,了解歌(乐)曲所体现的审美特征。在整个初中音乐教材中的欣赏里,既有古今中外名家名作,又有中西方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代表作。种类之齐全,内容之丰富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极好教材。利用教材的这种刻意安排,充分发挥欣赏课的作用,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使音乐欣赏取得良好效果,必须处理好以下几个环节:

1、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包括教学手段和方式。首先要避免生硬的强调作品的历史意义和作者的情感态度。而要在生动地提供学生能够接受而又必须了解的音乐知识和有关的背景知识的情况下,引导学生体会作品的艺术语言和音乐要素的运用,进而了解作品的艺术特点。所有的音乐概念都应尽量用音响来体现。在安排多首作品一同欣赏时,可简单地进行一些比较和联系,区分不同作品的不同处理法及它们的审美特质。将学生触过和了解到的音乐知识及技能使用到对作品分析中来,以训练和培养学生对作品的艺术分析能力和对美的感受能力。

2、充分准备教学资料。如果资料准备不足,光靠教师在前头说教、灌输,学生所能了解掌握的知识将是零散的、单纯的和不怎么完整的,课堂的效果也不活跃,学生的兴奋和兴趣也不太容易激发起来,其对教材的吸收率将是很低的。因此,为使音乐欣赏课更有效果,教师课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同一首歌(乐)曲的不同音响资料),挂图、幻灯片,录像片、图片等等,可增加信息量,增强欣赏课的艺术感染力。

3、采取生动灵活的教学方法。可以讲故事的方式、讨论的方式、观看同学上台演唱(奏)等方式进行,增强课堂的气氛和活力。例如:欣赏音乐作品时,老师有意安排一些情境可调动学生动脑思考和联想,使学生整体参与意识增强。参与和配合将会提高欣赏效果。

4、注意电教媒体的应用。实践证明,发挥现代教育媒体在作品欣赏中的应用,可拓宽教学内容,丰富教学形式,提高教学效益。例如:vCD中的歌曲欣赏和录像带音乐欣赏中的背景画面,给音乐的意境提出了良好的效果,使学生更容易了解音乐,在图片幻灯放映的特定氛围中,老师动听的引导讲述、清晰明静的画面、将会引起学生情绪的强烈反应,激发起学习兴趣近而参与产生共鸣。兴之所至,趣味盅然。

二、挖掘美育素材

在音乐授课过程中,教师要对蕴含在教材中的美育因素加以概括和提炼,并加以刻意地强调·增加审美教育的效果。如:对音乐的速度,让学生参与律动去感受苦乐,对于节奏,可让学生玩弄打击乐,去进行感受和领悟。既可扩大学生的审美领域,又能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使学生增加对美的认识和分辨,加深对美的理解。

三、重视美感的训练

音乐课属于美育范畴。我们既要使学生具有美的意识、美的观念,又必须具备表现美的方法和技术,也就是说既要注重对美的感受力、判断力、想象力和理解力的训练,又要注重表现美的知识和能力的训练。我们应明确学校艺术教育是非艺术专业的人才教育。可适当降低对学生技能的要求.以便面对全体学生,让大家都能够接受,都能感受到音乐的美。一个学生想要有音乐修养饣脑子里必须装有大量的音乐旋律。这需要长时间的积累。故,从一定意义上说,音乐课的每一环节,音乐教学的整个过程,教师都必须贯穿对美感的训练。具体地说,就是要培养学生的音乐记忆、音乐想象、音乐认知能力。让学生充分理解感受课业练习中多种美的类别和特征,引导他们将各自对美的感受和理解、贯穿到练习之中进行应用,获得艺术表现的愉悦和快感。

四、营造审美氛围

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增强美育的效益,还应当积极创造条件,努力营造艺术氛围。如:请一些在器乐、声乐、表演上有特长的学生上讲台来演唱、演奏、表演节目。进而使每个同学都能上台来表演√目,培菜同学们的自信心、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精神。也可让学生各自带一些自己家里的CD、LD、vCD等自认为好听的音响资料,在上课前几分钟甚至后几分钟,播放给大家听。开阔他们的视野,提高他们对其他音乐的评价能力。同时,在音乐教室开辟音乐教学园地、张贴著名音乐家的挂像,等等。久而久之,形成一个积极的良性循环,对巩固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审美能力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

浅谈音乐美育教学篇(2)

关键词:初中音乐;课堂教学;审美教育;分析研究

音乐是人类审美追求中最为普遍与纯粹的一种形式,其中包含人们对音乐美的追求与渴望。因此,在开展教育工作的过程中,要在音乐教学中融入审美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音乐,从而领悟音乐中的美,愉悦身心,受到美的熏陶与感染。随着我国音乐教育的不断发展,审美教育也开始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知音乐美

对于审美教育来说,想要实现高效的渗透,就要引导学生主动去感知音乐,这样才能受到音乐的影响,认识到其中的美。感知是保证审美教育渗透的基础,在开展音乐教育的过程中存在着感受与鉴赏等方面的内容。但是从实际上来说,由于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不足,所以教师想要提高审美教育的效率,就要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此来帮助学生转变对音乐知识的看法,让学生主动去感知音乐。通过调查可以看出,这一阶段的学生对音乐有着浓厚的兴趣,却是针对流行歌曲。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就可以从音乐的角度出发,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是说,通过从学生感兴趣的音乐入手,帮助学生实现音乐思维的转移,感知这一阶段的音乐学习内容,逐渐加深对音乐的理解,增强对音乐美的领悟。

如学生在学习《中国人民进行曲》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从学生关注的层面出发,借助阅兵等内容来吸引学生的目光,同时也可以利用多媒体等来为学生播放这首歌的演奏背景等,以此来加深学生对歌曲的感触。这种画面可以震撼学生的心灵,同时也可以让学生主动去欣赏与理解这一歌曲,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开展情境教学,让学生体验到音乐的美

通过调查可以看出,初中音乐审美教育是保证教学效果的关键,学生只有真正感受到音乐,才能理解音乐中的美,从而提高自己的学习信心。新课改要求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审美教育中也要求关注学生自身的感悟与体验。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却发现一些学生在学习音乐知识的过程中并没有全身心地参与其中,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就要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创建适宜的教学情境,同时也要激发学生的情感,从而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并产生出相应的情感,感悟其中的美。

如学生在学习《让世界充满爱》的过程中,教师就要先让学生掌握学习目标,使学生体验其中的情感,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柔和与深情的歌声来演唱好这一歌曲。教师还可以在班级中组织学生进行音乐演唱比赛,通过这样的情境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演唱中去,同时也可以促使学生体验与感悟,让学生感受到学习音乐带来的乐趣。

三、实现归类教学,帮助学生升华音乐的美

学生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进行歌唱时并没有关注到音乐背后的审美内涵等方面,只是单一地喜欢音乐中的歌词或是旋律等。尤其是对于这一阶段的学生来说,受到年龄等方面的限制,对音乐的欣赏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所以教师在教W中就要整合好教学内容,逐渐引导学生参与到音乐的学习与探索中去。

如学生在学习《难忘岁月》的过程中,学生在刚接触到的时候就会感觉这一歌曲是战争时代的歌曲,所以教师就可以将歌曲与抗战、军歌等连接在一起。通过将同种元素的音乐作品放在一起,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歌曲中存在的审美元素。教师在教学后也可以组织学生对歌曲进行对比,从而加深学生对音乐知识的理解。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做好审美教育的融入工作,同时还要采取科学的教学方法,结合音乐自身的特点来进行教学,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审美体验,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保证初中音乐教学的有效性。

浅谈音乐美育教学篇(3)

综合音乐素质教育是美国加强发展和改进的音乐课程,是一种用构成音乐的共同性因素进行综合学习的音乐教育观念。1965年4月,由cmp(当代音乐计划)赞助的为期4天的“综合音乐素质教育——大学音乐教育基础研讨会”在西北大学召开。会议研究的内容包括综合音乐素质教育的定义、培训音乐教师的计划和提高各级学校音乐教学质量的途径等。“正是在这次会议上,“当代音乐计划”由原来比较强调现代音乐转向强调基础宽广、综合全面的音乐教育方向上来。综合音乐素质教育由此产生”。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

1.1思想原则

综合音乐素质教育将音乐教学中音乐知识与技能相互联系,通过音乐共同因素的综合学习,培养学生全面的音乐素质。它的三个基本原则是:①共同性因素原则,在风格、时期、传统不同的音乐中有构成其相同的因素:音高、节奏、力度、音色。教师可以根据这些相同的因素让学生了解其相互关系,在由浅入深的教授。②实践性原则,综合音乐素质教育主张参与表演、分析和作曲三方面并重的实践活动来获得音乐素质。③综合性原则,采用各国、各民族、各个历史时期、各种风格的大师作品、民间作品等,并且主张与其他姊妹艺术联系。综合音乐素质教育让人们意识到:课程不应该是孤立的,学习音乐应该了解音乐学各个科目之间的联系。

1.2教学方法

综合音乐素质教育的教学方法由五个基本概念:音高、节奏、力度、音色、曲式。他们以“螺旋式课程”呈现,由简单到复杂,共16个螺旋水平。螺旋式课程是在《曼哈顿威尔音乐教学大纲》中被设计成型的。综合音乐素质教育被分为五大环节:自由探索、引导探索、即兴创作、有计划的即兴创作、巩固概念。

2 对中初中音乐教学的启示

综合音乐素质教育带来的启示就是其综合性和有序性的融合。由综合音乐素质教育教学法的五个基本概念可以看出其综合性,从16个螺旋水平可以看出其有序性。音乐学习是一个有序的学习过程,由16层螺旋构成课程的基本内容框架,这个框架,体现了音乐学习的“有序性”,音乐教学的目的,就是通过让学生以音乐家的身份在“发现式”的学习中,形成对音乐要素的整体认知。初中学生心理、生理渐趋成熟,对知识信息的获取量以及途径较小学生增多,能够自己运用学习方法,总结规律。所以适合在初中进行综合性音乐教学。

2.1初中音乐教学的综合性

初中音乐课程基本上以歌唱课和欣赏课为主,内容多由唱歌、律动、器乐、创作、乐理、聆听等内容组成,容易出现的问题是各内容之间没有很好地体现其内在关系,互不关联的单项活动内容取代了对音乐基本概念的掌握,技能的培养也自然成为音乐教育的最终目的。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通过音乐教育培养和提高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得能力,陶冶情操,发展个性,启迪智慧,丰富和发展形象思维,激发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可见单项的技能是不能符合要求的。

音乐自身就是一个综合性的学科,需要有音乐基础理论,音乐技能技巧,情感、表现创造等多方面的内容,在初中音乐教学中需要将这些结合起来进行综合性的艺术表演。初中音乐教学中对音乐本体的学习可以借用综合音乐素质教育的五个基本概念的综合性学习法。

2.2初中音乐教学的有序性

综合音乐素质教育的螺旋式课程是根据学习的程度不同进行16个螺旋式的学习过程。对于初中音乐教学中音乐本体的学习也是一样的,在具体教学中可以分为更多的层次,按照学生学年和学习情况具体划分,每一个层次都相比前一个层次增加难度,这样按照学习的难度安排学习的顺序。比如,从音乐本体来分三个层次:最基础是音高感、节奏感、音强感,音色感,中层为旋律感,调性感,曲式结构感,最高层为和声、复调、织体及音乐风格。当然初中的音乐教学需要按照新音乐课程标准来做具体的分层。除了音乐本体学习的有序性外,之前所提到的综合性学科的加入同样也需要有序性,需要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年龄特点分不同的层次结合音乐本体的有序性进行教学。

2.3初中音乐教学的综合性与有序性的有机融合

浅谈音乐美育教学篇(4)

音乐教学在学校教育中起着其他学科不可代替的特殊作用,是实施美育教育的重要途径。在音乐教学实践中,学生们对音乐的强烈兴趣与爱好、为音乐作品的情感所感动、在音乐活动中获得的充分满足和愉悦,这些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和谐发展、全面素质的提高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为了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我在教学中作了这样的尝试:

一、利用教材的德育因素,帮助学生学会选择健康的歌曲,抵制消极负面的影响

杰出的民主主义革命家、教育家蔡元培说:“美育代宗教”、“美育救国”、“五育并重”等观点,他提出“所以美育与智育相辅而行,以图德育之完成者也”。这充分说明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同时,应该采取以美助德的主张。因此,音乐课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挖掘好教材的德育因素,让学生知道适宜唱什么歌,不该唱什么歌。教会他们选择歌曲。一首好歌,会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甚至激励一代一代人为歌曲中所表现的理想而奋斗献身。

二、利用教材因素,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

小学音乐教材中,许多歌(乐)曲都是进行审美教育的好教材,每首作品都展示了一幅美的画面,让人从听觉和视觉上感受美,并根据作品的情绪进入音乐意境,使他们在音乐意境中产生强烈的审美欲望,提高审美能力。如《金孔雀轻轻跳》是一首具有西南少数民族风格的创作歌曲,曲调清新、优美,旋律多以三、五度音程进行,配以“××××―×――”为主的节奏,自然、流畅,以代价小姑娘与小孔雀那轻巧的舞步,姿态翩翩,……整首歌曲如同描绘了一幅秀丽的图画,给人留下美好的遐想与回味。为了使学生体验到歌曲的情绪,使他们情不自禁地参与学习,并乐在其中,我们可以在教学中,配以电教片介绍祖国建国前后和改革开放的发展变化,从绚丽多彩的城市风光到小城镇风情,再介绍傣族山寨的风土人情,配上该歌曲的伴唱录音导入新课,富有傣族特色的优美曲调,使学生仿佛看到他们正载歌载舞欢迎远方的每一位客人,这时学生情感一定会沉浸在作品美的意境之中,同时也会表达出他们想学、想唱、想跳的欲望。

三、用读、拍、打的结合,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亲自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为了使全体学生亲自体验并参与其中,我利用奥尔夫愉快教学法中高年级学生进行读、拍、打结合的方法,如在学唱《母鸡叫格格》这首歌曲时,先出示曲谱节奏,我让学生用学过的音乐知识观察分析,找出节奏规律作练习铺垫;然后分小组进行视读练习,等到读熟练流畅后进行视拍节奏,最后教师弹旋律学生边读边拍节奏进行合奏练习,加入歌词进行朗读练习。达到了和谐的效果。接着引导,大胆放手让学生根据练习中的节奏规律发打击乐器让学生自己创作、编排、自打节奏、随琴用la模唱旋律。这不但为学习歌曲做了很好的铺垫,也让学生明白了美是可以自己创造的,并体会到团结合作的伟大力量,并从中体会到创美的惊喜。每个学生都亲自参与了这样的实践,他们配合默契,如临其境,增长了音乐知识,同时也滋育了对音乐的喜爱之情,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体,从而使他们创造美、表现美、感受美的能力又向前迈进了一步,对今后学习音乐创作打下了一定的基础,提高了对音乐的感悟能力。

四、在歌曲的演唱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有表情的歌唱应该是演唱教学中的主要目标。对任何歌曲,老师都应该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其歌词内容、音乐特征等。而后,再用恰当的速度、力度、音色、表情去表现歌曲的情感。我注意引导学生关注下列问题:歌曲的情感表现如何?表现歌曲的技能技巧掌握得如何?在歌曲的音乐风格问题上表现如何?在培养学生能力的过程中,我不断地引导学生比较、鉴别,以便使学生明确自己在表演中的优缺点。这其中,尤其要明确认识:自己在表演技能方面有哪些地方影响了音乐情感的表达,影响了表演的艺术质量,从而在技术上有针对性地予以突破,以保证更好地表达音乐的感情,保证表演的艺术质量。这个过程不仅是提高学生表演技能的过程,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的过程。

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信的演唱、演奏能力及综合性艺术表演能力,发展学生的表演能力及创造性潜能,使学生能用音乐的形式表达个人的情感并与他人沟通、融洽感情,在音乐实践活动中重视学生享受到美的愉悦,受到情感的陶冶。

怎样做能达到这个目标呢?音乐教师对所有的学生,都要给予热情的关怀和鼓励,特别是对音乐学习能力比较低、甚至音乐能力有某些缺陷的学生,更要给予帮助和辅导,使全体学生都能积极、自信地参与各项音乐活动。要防止发生歧视、甚至剥夺音乐能力有缺陷的学生参加音乐活动的现象。队友音乐特长的学生应给予相应的指导,并引导和鼓励他们关心、帮助他人的音乐学习。

浅谈音乐美育教学篇(5)

人们常说:音乐是没有没有国界的语言,是一种雅俗共赏的艺术,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项基本元素,我们很难想象如果生活中没有音乐会是怎样。小学音乐是音乐教学的初级阶段,教学内容相对较为简单,但是在教学的过程中更需要我们认真对待,因为这正是培育学生美学素养的基础阶段,教学成果的好坏直接关系着学生对这门学科的学习兴趣。音乐教学的过程不仅仅是一个知识传递的过程,更是一个创造力培养的过程,是一个能力培养的过程,所以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需要我们:

一、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

音乐是一种美的艺术表达形式,小学时期的学生由于生活经验有限,加之他们的审美水平还没有达到一定的层次,特别需要教师对其进行审美感知的教育,让他们知道什么是美,让他们在音乐中发现美,在生活中发现美,进而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以及生活热情。我们知道:音乐是一种听觉的艺术,需要通过听觉来培养审美感知,音乐艺术的一切实践都需依赖听觉,听是音乐艺术最基本的特征。学生感知美的能力是在感受音乐音响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所以学会感知就是学会用审美的耳朵去发现、探索音乐作品中的美。

例如在教学《美丽的草原》这一课的时候,我就先问大家心中的草原是什么样的,让大家讲述各自不同的见解,有些人说草原上有很多草,有人说草原一望无际,有人说草原上有很多牛羊,甚至有同学想起了“天苍苍,地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句课文,然后根据大家的讲述,我给大家总结了草原的特色,并告诉大家,草原是一个风景秀丽的地方,那里地势宽阔、牛羊遍地,在同学们充分受到感染的时候,我就引入课文,“红梅朵朵开,绿水绕毡房,远处是冰峰,近处有牛羊。河滩飘炊烟,风儿送茶香,围坐在花毡上,阿肯在弹唱”,歌词用简单的话语把哈萨克草原的美丽景色和哈萨克牧民的生活描写的非常贴切,先让学生感受一个环境,再引入歌词进行分析、学唱,这样就能很好的在课堂上培养他们的审美感知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能力

我们常说:“想象是创造的源泉”,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能力,就会给他们带来审美享受,同时也可以激发起他们的思维活动,让他们对音乐有着更深一层的理解与感悟。可以说学生每一次审美想象的过程,都能使他们迈向一个更高层次的音乐审美想象的阶梯。所以,教师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要给与学生一定的时间与空间,同时做好引导,充分发挥学生的审美想象力。

比如在教学《春天在哪里》这首歌的时候,我就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想一想春天来的时候有哪些体现?春天哪里最美?是花还是树,还是草?然后引入歌词“春天在那青翠的山林里

这里有红花呀,这里有绿草

还有那会唱歌的小黄鹂

……春天在那湖水的倒影里

映出红的花呀,映出绿的草,还有那会唱歌的小黄鹂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对春天有了自己的见解,还学习到了更多知识,这对于他们的成长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三、培养学生的审美表现能力

小学时期正是学生综合情感的形成时期,也是他们各种情感表现的学习时期,音乐课由于有着丰富的学习素材、学习机会,可以利用音乐课培养学生的审美表现能力。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还需要教师去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同时也要去肯定学生的点滴进步,让学生经常体会到参与表现后所获得的审美愉悦感,这样学生们才会敢于表现、善于表现。

例如在学习《卖报歌》的时候,我就鼓励学生进行表演,首先是演唱,然后是根据歌词可以自己主动的做一些动作,看谁对歌词理解的好,看谁唱得好、跳得好,并让同学们作评委,对不足之处予以改进。之后还要进行课堂总结,通过学习明快的《卖报歌》,让我们也感受到了其他人的童年生活,这让我们懂得我们应该珍惜现在的生活,努力学习。

四、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对于创新、创造力的培养要从孩子小时候抓起,我们常说的审美创造力是审美主体在审美实践的过程中按照审美规律进行创造性审美活动的能力,对创造力的培养是教学的重点,特别是在音乐教学中,我们更应该加强这方面的培养。

比如在教学《蜗牛与黄鹂鸟》这一课的时候,我就先让同学们思考歌曲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它应该是用什么样的情绪演唱的?请大家讨论歌中有几个角色,每个角色演唱时在音色和语气上有何区别?然后请大家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演唱歌曲,这样以来,一首歌就会有几种不同的味道,同学们就会学到更多的知识,这个过程其实也是学生审美创造的一个过程,在教学的过程中多运用这样的方法,会收到不错的效果。

五、培养学生的审美评价能力

正所谓“学以致用”,在课堂上我们学习到的知识应该是为以后的运用服务的,同样的道理,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需要用的东西,在课堂上我们也应该进行学习,比如教会学生一种科学、合理的评价能力,也就是对是非美丑的一种综合理解与评判。小学时期是学生各种审美能力、评判能力、是非对错认知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候对他们进行审美评价能力的培养可谓意义重大,比如我们在每节课上都可以让学生对教师的授课进行评判,或者对同学们是表现进行评判,或者对同学的表演进行评判,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综合评判,长此以往,相信同学们的审美评价能力会得到一个质的提升。

小学时期正处于学生身心发育的初级阶段,学生学习的知识对于他们以后有着很大的影响,所以作为教师,我们要严谨治学,充分提高自身的素养,为学生提供丰富、科学的文化大餐!

【参考文献】

浅谈音乐美育教学篇(6)

 

针对我国教育现状,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已经成为我国教育的首要任务。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要求我们: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已被教育界普遍关注,而艺术(音乐、美术)教育是美育的主要渠道,也是主要途径,充分发挥其重要作用势在必行。我作为一名中学音乐教师,根据多年来在工作中的学习与感悟,对中学音乐教育中美育的实施问题进行了初步的分析阐释。 

 

一、美育和音乐教育的关系 

 

美育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音乐教育,音乐教学旨在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指导学生去感受和欣赏,掌握音乐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等等。音乐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提高创造力,提高道德修养,完善人格品质,让学生达到更高的精神境界。时代的发展和进步对教育行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国家教改也对学校音乐教育提出要求,学校音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之一,是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的。在音乐教学中实施美育教学可以让学生在美的愉悦中受到思想政治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等,学生音乐教材中有很多美的东西,在中学音乐教学中实施美育,可以让学生对于音乐艺术所表达的情感产生相应的联想,从而看到完美真实的生活画面,这种教育最容易达到陶冶情操,塑造学生心灵美和完善学生人格的目标。通过采用美育的手段,可以培养学生的真、善、美的情操和文明行为习惯,做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1]。 

 

二、音乐教育中构建美育的思路 

 

音乐教育是对学生美育教育的一种重要方式,为让学生学习音乐的基本技能,运用艺术形式表现美、抒发感情,教师应尽量利用和发现中学音乐课本中所蕴含的美的因素,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受到美的熏陶。学生接受了美育教育,便能初步掌握美学知识,以正确的态度去感受和鉴赏美而对现实生活作出评价,识别是非的标准,发挥艺术创造能力。如音乐形象非常鲜明的《保卫黄河》,以跳动起伏、生气勃勃声调特征体现了高昂的战斗精神,生动地刻画出英勇杀敌、保卫祖国的光辉形象,学生通过欣赏或者表演会受到难忘而深刻的素质教育。 

 

三、音乐教育中美育的实施方法 

 

1.注意语言和形体美 

美育是靠美的形象来打动人的,音乐教育就是通过美的形象传达作品中的内容、形式、旋律等方面,打动人们的心灵,它可以提高个人修养,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体验,促进情感交流,等等。老师应该认识到言传身教对学生的重要影响,在课堂上应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如语言风趣、有幽默感等,这一点很重要。同时在日常的授课过程中引入思想品德教育,做到美中引善,让学生在享受美的过程中受到思想教育。在长期艺术形式熏陶下,学生积极参加音乐审美活动,就能更好地感受美,提高鉴赏美的能力,慢慢地培养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不仅如此,教师的言传身教还能带动课堂气氛,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让师生感情更加融洽。由此可见,在音乐教育中实施美育教育,能让学生在情感、素质、个人气质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提高[2]。 

2.创造美的环境 

美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学校能够为学生创造美的校园环境,学校应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可以常组织一些美化校园环境的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教学环境也是美育教育中重要的一点,音乐老师可以多开展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等,创造好的学校文化氛围,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同时指导学生的艺术实践,引导学生自觉追求高尚文明的艺术美和生活美。如在早上学生进入学校时播放《春江花月夜》、《清晨》等中外名曲,使学生在不经意中受到熏陶;在学生课间活动时播放莫扎特的《土耳其进行曲》或舒伯特的《军队进行曲》,可以振奋学生的精神;在学生用餐时播放《蓝色多瑙河》,可以缓减学生的压力,也可选择更多经典的音乐来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 

3.从音乐作品中感悟美 

音乐教育的主要方式和目的就是通过音乐的审美功能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音乐是一门综合艺术,教师应通过音乐的艺术形象去激发学生的美感,使学生的情操和心灵受到音乐的熏陶和感染。在教学实践中,音乐老师也可以适当地把一些比较优秀的电影原创音乐带进课堂与学生共同鉴赏。学生往往对某部电影非常熟悉喜爱,但对该部电影里面很出色的音乐却很少关注,此时教师就可对此作出正确引导。对于那些优秀的原创音乐,教师可以把电影中的音乐部分结合故事情节、电影画面给学生作生动地讲解,此举能使学生同时获得视觉与听觉直接感观,加深他们对音乐及电影作品的印象和感受,更重要的是能让他们养成良好的审美习惯,提高音乐修养。另外对于一些大众的文化娱乐活动,也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形式的音乐活动。 

4.提高音乐审美教育 

音乐本身就是一门情感艺术,任何形式的音乐都有它各自不同的感情色彩。贝多芬说:“音乐尽管千变万化,但归根结底是精神生活同感官之间的桥梁。它能够确切地反映个人和人民的精神品质并反作用于人的思想意识及整个情感世界。”音乐通过刺激人类的审美感观,能迅速影响人类情绪、调节情感,引起听者共鸣。因此音乐的审美教育不仅能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与热爱,而且能让他们的情绪感官随着音乐的节奏起伏而发生变化,这种情感交融与碰撞是达到审美教育最终目的的必然阶段。审美教育能让学生从形式、气质、形象、情感等各方面感受到音乐艺术的魅力,从而提高音乐鉴赏力,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和高尚的情趣。音乐修养的提高,势必促进道德修养的提高,也可以说,音乐审美教育的功能促进了道德主体育德的养成。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将“乐”置于安邦治国的第二位,提倡“礼、乐、御、射、书、数”六艺教育,认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3]。由此可见,音乐审美教育自古以来就发挥着重要作用,被历代教育家、思想家所重视推崇。 

5.组织活动创造美 

学校应多组织一些开展一些课外的音乐活动,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时,老师加以指导,可以引导学生学会鉴赏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鉴赏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达到美育的目的。 

 

四、结语 

 

中学美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不可能一蹴而就,音乐教育和美育教育相结合,在音乐教育中渗透美育教育,可以更加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教育者应探索更多更有效的方法,培养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浅谈音乐美育教学篇(7)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5-0220-01

我国著名的音乐家冼星海说:“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音乐教师,应当立足于学生学习方式的改革,通过新的设计思路,全程渗透“以审美为核心”的教学理念,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才能真正寓美育于音乐教学中。

音乐教学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也是由它的学科特点所决定的。音乐教学在审美教育方面具有的独特功能和作用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比拟的。为了使美育落到实处,在音乐教学过程中,以育人为目的,加强审美教育,才能保证美育的效果。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

音乐是一种听觉的艺术,需要通过听觉来初步感受美,培养审美感知。音乐艺术的一切实践都需依赖听觉,听,是音乐艺术最基本的特征。人感知美的能力,是在感受音乐音响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学会感知就是学会用审美的耳朵、审美的眼睛去发现、探索音乐作品的美。

例如:在欣赏《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这一课中,我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精心制作了多媒体教学课件,老师的一切语言和情景演示,都随着音乐的展开而同步进行。学生聆听着优美的音乐,看着栩栩如生的大草原的画面,感受着老师美好生动而又富于情感的表情和语言,完全神经在审美的情境之中,视觉、动觉、想象等审美因素,综合作用于学生的情感,达到了以情动人,以美育人的审美境地。

二、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能力

想象是创造的源泉。音乐审美想象会给学生带来审美享受,同时激发起他们的思维活动。学生每一次审美想象得过程,都是迈向更高层次音乐审美想象得一个阶梯。因此,教师在音乐教学中要给与学生一定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的审美想象力能够得到很好的发挥。

三、培养学生的审美表现能力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表现人类的情感又是音乐艺术的本质特点。在音乐教育中,培养学生的表现意识,让学生知道如何去表现,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目标。当然,在培养学生表现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肯定学生的点滴进步,让学生经常体会到参与表现后所获得的审美愉悦感,这样学生们才会敢于表现、善于表现。例如:在声乐课教《嘎达梅林》这首作品,这首歌曲是蒙古族民歌,我先教唱会这首歌,然后,让学生边唱边表演,通过表演让学生体会作品的美,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

四、培养学生的审美合作能力

音乐世界是丰富多彩的,音乐的表现艺术也是多元的。其中既有独唱、独奏、独舞等个人的表现形式,也有合唱、合奏、集体舞等集体表演形式。学生集体参与合作是共同表现美、创造美的过程,同时也是提高学生审美感受能力,审美表现能力,审美创造能力的过程.特别是在音乐教学中,合作学习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它促进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关心、共同进步。

例如:钢琴教学中,我在教授《嘀哩嘀哩》这首四手联弹作品,就要求学生要有合作互助的精神,在演奏过程中互相照顾,互相聆听,通过合作才能更好的完成作品。

五、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

审美创造能力是人类创造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审美创造力是审美主体在审美实践的过程中按照审美规律进行创造性审美活动的能力.音乐创造是小学音乐教学中极为重要的一项教学活动.教师应该将音乐创造教学渗透到欣赏、歌唱、器乐演奏、律动等教学活动中去,做到任何教学活动都体现出审美创造的原则。

六、培养学生的审美评价能力

审美评价是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对审美对象审美属性、审美价值所做出的判断。评价包括人对事物的认知和情感的反应等,在音乐教学中,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评价是非常重要的.在课堂上应该重视教师、学生和课堂教学信息过程中的信息传播与反馈,教师、学生都可以成为信息的发出者和信息的接受者。

例如:在课堂上,每一小组展示表演之后,我们都要进行自我评价、他人评价和教师总结,自我评价主要是由自己小组成员进行设计理念的介绍;他人评价是由观看表演的同学们发现他们的优点以及不足;最后教师进行总结。这样既能够让学生对自己有所认识,也能够通过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以便于自己发挥自己的优点,吸取别人的优点,从而改善自己的不足,能够更好的投入到学习中去,最终有效地进入音乐审美状态,

音乐是美的艺术,音乐教师是美的传播者,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带领学生走进音乐的殿堂,去感受美、理解美、表现美与创造美,塑造美的心灵、美的人格,让学生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生活。

浅谈音乐美育教学篇(8)

审美教育即美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音乐教育是审美教育的表现形式之一,而审美教育又是音乐教育的核心所在。音乐是一种美的艺术,音乐教学也是培养学生美的教学。在初中音乐教学过程中,我们要运用多种多样的方法,丰富音乐欣赏的情感体验,引领学生走进音乐的殿堂,从而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审美能力。下面将根据查阅的资料和自己的教学经验,来谈谈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观的一些看法。

一、创设情境激发初中生的审美情趣

激发初中生的情趣很重要,方法也很多,要灵活运用,恰到好处。这里略举两例:

(1)课前准备,音乐引入。音乐课的课前引入是关键环节,上课前学生在美妙的乐曲声中进入课堂,例如《大海啊,故乡》这堂课,放一些海边的音乐,如轮船的汽笛声,海鸥的叫声,海浪拍打海面的声音,随着音乐响起,学生完全的放松去畅想音乐带来的画面,也可以随着音乐动起来,这样学生会情不自禁地沉浸在一种美的享受之中,感觉在大海妈妈的怀抱之中,有种依靠的、呵护的感觉。这样学生兴趣一下调动起来了,也为下面进行的环节做了情感上的铺垫。

(2)故事穿插,感受音乐。音乐作品题材广泛,蕴含了丰富的文学内涵,在音乐课中要不失时机地抓住音乐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在欣赏《十八相送》时,可以先设定问题:同学们知道这段美丽的爱情故事吗?或者让学生课前根据音乐自己编排一个他们所理解的歌舞剧,自己再点评,然后再欣赏《十八相送》,谈谈他们给乐曲的理解,是否能感受到旋律特点、节奏特点,教师再对乐曲知识的补充。让学生除了感受到故事的凄美以外也能感受到乐曲所带的美的享受。

二、运用多媒体培养初中生的审美情趣

心理学家认为,青少年思维的形成是“以感知、感觉和表象为基础的”。具体生动的音乐形象,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更好地感受、理解音乐。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音乐相关场景,如在学唱《难忘今宵》,用配乐朗诵的形式导入。用歌曲的音乐作为背景音乐,声情并茂用朗诵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想象歌曲所描绘的温馨、浪漫的图景。激发学生对歌曲的表现欲望,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给学生充分的活动空间进行创编,从而培养孩子们的审美情趣。

三、聆听音乐丰富初中生的审美情趣

音乐审美不同于其他绘画、雕刻等艺术审美,审美工具是耳朵,审美需要一段时间的过程。例如欣赏《我不挂帅谁挂帅》让学生感受京剧,学生们兴趣肯定不是很浓厚,为了加深学生对京剧给的了解,可以播放陈升演唱的《北京一夜》,这是一首加有京剧唱腔的流行歌曲。同时这首歌曲有很多戏曲的元素。这样丰富学生听觉,感受到京剧与流行音乐的完美结合,通过聆听的方式让学生体验、感受音乐严谨有序、层次清晰、起承转合的音乐形象。也巧妙地把课本中的所教所唱的歌曲和现代的流行音乐结合,这样可以调到学生积极性,从而达到审美教育的培养。

四、寓教于情培养初中生的的审美情感

音乐是一门情感艺术。新的初中音乐课本选编的歌曲和乐曲,有表达孩子们志向和情趣的,有蕴含着审美追求神奇幻想的,又有对美好未来向往的活泼欢快的作品,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因素。我们在音乐欣赏课教学过程中,要反复的品味其中微妙的情势意蕴,上课时要以曲之情抒发自己的情感,让自己之情感染学生之情,使学生理解音乐作品,感受艺术形象,达到“寓教于情”的目的。

五、介绍音乐文化提升初中生的审美底蕴

在音乐教学中,音乐和文化具有息息相关的关系,它们之间是不可分割的。有文化的音乐才会有厚度,了解了音乐的文化才能对音乐有更深刻的认识。通过学习音乐去感受音乐相关文化,或者通过感受音乐相关文化而进一步学习音乐,都可提升学生的审美底蕴。

例如:学习《十送红军》除了会唱以外,带领学生了解和歌曲相关的知识从感情思想得到提升,《十送红军》的歌词以叙事为基础,并借叙事来表达革命根据地人民对红军的深厚感情以及对革命胜利的强烈期盼。歌词采用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手法,使人感到情真意切、难舍难分。在感受新颖而高雅的艺术享受的同时,也能受到心灵的震撼。

总之,音乐是美的艺术,音乐教师是美的传播者,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带领学生走进音乐的殿堂,去感受美、理解美、表现美与创造美,塑造美的心灵、美的人格,让学生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生活。这个过程是漫长而曲折的,这就需要广大音乐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为培养造就适应新时展的具有高尚审美情趣的高素质人才而奋斗!

浅谈音乐美育教学篇(9)

中图分类号:G623.71

对人的素质培养,历来是教育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思想,特别是进入后工业社会的今天,国民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民族和国家的发展。在初中素质教育中,美育具有重要的位置,音乐审美教育又具有广泛性和群众性,这不仅由于音乐本身的优势,也由于音乐美育思想在我国有深厚的传统。音乐审美教育涉及的是审美能力、审美理想的培养问题,它关系到内在人性、心灵的陶冶,人格的塑造。从这个意义上讲,在初中音乐中融入审美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音乐的审美作用

音乐审美教育作为一种审美实践,早在两千多年以前就受到东西方哲学家的重视。

中国先秦时期的哲学家、教育家孔子对音乐教育十分重视,他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观点,认为仁人君子的修成最终必学乐,因为“乐以治性,故能成性,成性亦修身也”。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拒绝诗与悲剧进入他的“理想国”,却对音乐推崇备致,认为“音乐是求心灵美善的”。亚里士多德指出音乐有“教育、净化、精神享受”三大功能。

出于实现某种理想社会的强烈愿望,这些先哲视音乐为教化人的手段,这是因为他们注意到了音乐的特殊作用。音乐是典型的表现艺术,它不直接模拟客观对象,而是通过声音在时间中的组合表达感情内容,直接诉诸心灵。黑格尔发现音乐在内容和表现方式两个方面“所用的都是无对象的内心活动”,“耳朵一听到它,它就消失了;所产生的印象就马上刻在心上了;声音的余韵只在灵魂最深处荡漾”。音乐不再现客观事物,可以避免摹仿带来的副作用,而直接进入人的内在心性的塑造。柏拉图偏执地认为诗和悲剧“逢迎人性中低劣的部分”,却认为“音乐教育比起其他教育都重要得多”。因为“节奏与乐调有最强烈的力量浸入心灵的最深处,如果教育的方式适合,它们就会拿美来浸润心灵,使它也就因而美化;……受过这种良好的音乐教育的人可以很敏捷地看出一切艺术作品和自然界事物的丑陋,很准确地加以批评;但是一看到美的东西,他就会赞赏它们,很快乐地把它们吸收到心灵里,作为滋养,因此自己性格也变得高尚优美。”孔子“乐以治性”“成性亦修身”的观点,也基于音乐对人的德性的培育不是靠外在的强制,而是以音乐之美感化人的性灵,使“仁”成为内在情感的自觉要求。

总之,音乐审美教育的意义就在于,它可以通过音乐实践活动的方式来培养人正确健康的审美观点、审美情趣,提高人欣赏和创造音乐美的能力,最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二、在初中音乐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的有效策略

在审美教育方面,与其他学科相比音乐教学具有独特的优势。然而在很长的时间里,初中音乐教学都较“专业化”,音乐课也往往被视为是一个学习乐谱、歌唱等的调剂型的学科,这就使得音乐课的美育功能和作用得不到充分的发挥。那么,怎样才能在初中音乐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呢?

1.构建美的情境

音乐教学要达到预想中的效果,就是要使审美教育在审美主体身上得到效果反馈,创造一个美的意境,完善美的客体,并使这个形象性的客体能激起主体的浓厚兴趣与愉快的感受。在构建美的情境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等教学形式,创造符合学生心理与情感发展阶段特点的美的情境,从而得到较好的教学实效。

例如刚上课时学生的注意力还不能一下子集中到教学内容上来,情绪尚未稳定,这时需要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应根据不同阶段的学生的特点采取不同方法对注意力进行调控,中学生已有了一定的音乐知识基础和简单的乐器演奏能力,可让他们欣赏一段音乐,看一段录像或吹奏一曲适合他们吹奏技巧与本课新授歌曲主题旋律相似的乐曲。这种欢快愉悦的气氛可在短时间内消除学生课间浮躁以及连续主学科的学习、作业的过度疲劳,不仅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为上好本课作心理准备和必要的知识准备,还让学生在无意中受到了音乐的熏陶。如在教学《我的祖家是歌乡》时,可先让学生听一曲台湾高山族的民歌《阿里山的姑娘》,边做几个舞蹈动作,让学生说出是哪个民族的音乐,哪个民族的舞蹈。再来引出高山族民歌《我的祖家是歌乡》。同学们的注意力马上就集中了起来。在教《春之声》时,可以师生一起配乐朗诵一下朱自清的散文《春》一、二自然段,同学们马上会跟着背,而且一下子就进入了春天的意境中去了。也可以让同学们背几首有关于春天的古诗:如“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等等。同学们立刻对要学的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2加强音乐欣赏,突出审美教育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情感的体验,我们的教学目的就是要训练学习听音乐的能力。利用教材的这种刻意安排,充分发挥欣赏课的作用,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为使音乐欣赏取得良好效果,必须处理好以下几个环节:

2.1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包括教学手段和方式。首先要避免生硬地强调作品的历史意义和作者的情感态度。而要在生动地提供学生能够接受而又必须了解的音乐知识和有关的背景知识的情况下,引导学生体会作品的艺术语言和音乐要素的运用,进而了解作品的艺术特点。

2.2充分准备教学资料。如果资料准备不足,光靠教师在前头说教、灌输、学生所能了解掌握的知识将是零散的、单纯的和不完整的,课堂的效果也不活跃,学生的兴奋和兴趣也不太容易激发起来,其对教材的吸收率将会是很低的。因为,为使音乐欣赏课更为有效果,教师课前要作好充分的准备,挂图、幻灯片、录像片、图片等等,可增加信息量,增强欣赏课的艺术感染力。

2.3采取生动灵活的教学方法。可以讲故事的方式、讨论的方式、观看同学上台演唱等方式进行,增强课堂的气氛和活力。例如,欣赏音乐作品时,老师有意安排一些情景可调动学生动脑思考和联想,使学生整体参与意识增强。参与和配合将会提高欣赏效果。

2.4注意电教多媒体的应用。实践证明,发挥现代教育媒体在作品欣赏中的应用,可拓宽教学形式,提高教学效益。例如,VCD中歌曲欣赏和录像带音乐欣赏中的背景画面,给音乐的意境提出了良好的效果,使学生更容易了解音乐,在图片幻灯放映氛围中,老师动听的引导讲述、清晰明镜的画面、将会引起学生情绪的强烈反应,激发起学习兴趣近而产生共鸣。兴之所至,趣味盅然。

3挖掘美的内涵

音乐审美属于感觉信号系统,不是语言信号系统,它是通过“音乐语言”传达一种信息,给予视听者明晰的感情意义。它最基本的语言有四种:旋律、节奏、角色及和声。教师在教学中围绕四种语言挖掘美的内涵,丰富学生的审美内容,掌握审美方法。以旋律为例,阿炳的《二泉映月》开始处、刘天华的《病中吟》及柴可夫斯基的第六交响乐第一乐章全部主题曲都有一个共同点——表现叹息的旋律,但仔细分析不难看出,阿炳叹息,直截了当,是饥寒交迫的人的内心暴露;刘天华的叹息,起伏婉转,忧国忧民;柴可夫斯基的叹息,起伏小,表达了不满现实,呼吁正义,不象刘天华的思绪万千,也缺乏阿炳的沉重。但都体现了一种忧愤之美,阴柔之美。当明白了这点以后,带领学生用不同的情感去体会,去欣赏,就会尝到不同的美的快慰。以节奏为例,《渔舟唱晚》中第一部分富有歌唱性,第二部分活泼流畅,好像是渔民紧张捕鱼时的情景,而第三部分音乐速度很快,表现了渔民捕到很多鱼时的激动心情。学生可以联想到在碧波涟漪的湖面上,来来往往的船只正像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渔民正紧张地撒网、收网,动作是那样的利落、带劲。“加油!用力!”合作是多么默契,不时还传来爽朗的笑声。由此在欣赏的过程中学生体验、感悟音乐。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对歌曲的思想、意境、旋律、节奏等潜心分析,通过启发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审美需要。

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情感是审美心理中最活跃的因素。在审美过程中,情感因素常常充当感知和想象的动力。人们在日常也有情感,但审美情感比日常情感往往包含着更为丰富、更加深刻的社会内容,因此学生的审美情感也要加以培养。

例如在教学《月之故乡》时,笔者先引导学生讨论离别亲人的思念之情,有感情地朗诵歌词,细细体味歌词中那充满诗情画意的意境,然后在范唱时将渐慢的速度、渐弱的力度,恰到好处地运用到歌声中,声情并茂地演唱使学生们的情感与歌曲的情绪产生共鸣,仿佛他们也沉浸在不尽的留恋之中,情真意切。在教学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时,可先讲述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讲述同窗三载的欢乐、十八相送的依依惜别、英台抗婚时的悲愤以及哭坟时的悲痛欲绝。动人的音乐调动了同学们的情感,他们在音乐中与与故事中的主人公同命运共呼吸。

3结束语

总之,我们应采取多种手段,把音乐作品作为一个整体来体验,教师是我们描述音乐的进行,而不是解释音乐,音乐具有不确定性,这就有了它的特殊功能。我们只有通过审美教育,才能培养出学生的个性、自信心和创造性。我们一定要增强以审美为核心的观念,弄清技能、技巧只是手段,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才是我们的目的。

浅谈音乐美育教学篇(10)

一、歌曲学习中认识美、以美悦情

俄国大文豪契可夫说:“歌声是太阳,没有歌声的生活就像没有太阳的生活一样苍白、淡化。”唱歌和歌曲欣赏是学校音乐教育中的重要环节之一,它是学习者情感的表达,灵魂的体现。当学生对其乐作品产生强烈的情绪时,就会潜移默化地提高他们的道德修养和思想境界。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浸透他们的心脾。

如:歌曲欣赏教材中《我爱你,中国》,其歌词运用叠句、排比等手法,对祖国的森林山川、春苗秋果、田园庄稼等作了形象的描绘和细腻的刻画,且词句清新秀丽,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字句间展现出一幅祖国大好河山的壮丽画卷,把“我爱你,中国”的主题引向深化。歌曲的旋律跌宕起伏,词曲珠联璧合,相互辉映,仿佛把人们引入百灵鸟凌空俯瞰中国大地而引颈高歌的艺术境界。学生通过欣赏,加之教师生动的讲解,他们被歌曲优美的旋律和多媒体课件生动的画面所描绘的音乐形象而深深吸引,难怪同学们在听后感中写到,歌曲犹如一幅祖国大好河山的壮丽画卷,瀑泻出海外儿女一腔炽热和真挚的爱国主义情感。

今天对祖国说话的是澳门,三百年长久的呼唤,歌曲《七子之歌》中“祖国母亲,我要回来”包含着酸甜苦辣。喜泪挂在笑脸上,奋斗抗争、渴望,随着音符的跳动从心底里流淌出来。

香港的呼唤,一首《东方之珠》让祖国母亲看到东方明珠今天更加美丽。 “海龙王”你能架起彩桥,把鼓浪屿和基隆港连起来吗?“快快见到”的急切心情感染着学生,这情,是母子情、思恋情、思归情,通过歌曲的教唱和欣赏,谁不受到感染,他们听着、唱着、爱国之情由然而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他们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得以提升,道德情操随之升华。美和善是一对孪生姐妹,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去辨别美、感知美、认识美、发现美、尽量为孩子们营造以美扬善的氛围,启迪领悟学会做人的真谛。

二、乐曲欣赏中孕育美,以美扬善

音乐是一种听觉艺术,是通过音响来塑造音乐形象的;而音乐形象对人的心理会产生巨大的影响。为此我根据音乐这一特点,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个性特征和心理偏异,让他们欣赏不同的乐曲,通过音乐对人的感染力,以达到矫正心理的目的。如针对厌学心理,则让他们聆听《校园的早晨》、《中学时代》、《祖国的关怀象春天》等,激起学生对学校学习生活的热爱;针对胸无大志,自卑自弃的学生则让他们聆听《长江之歌》、《中国的土地》、《亚洲雄风》,帮助学生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克服困难的自信心;针对毕业班学生学习紧张疲乏心理,让他们聆听《春江花月夜》、《蓝色的多瑙河》,带给学生轻松、愉快的感觉;针对娇弱心理,让他们聆听《黄河大合唱》、《马刀舞》,培养学生坚强、刚毅的性格;针对忧郁心理,让他们聆听《在希望的田野上》、《春节序曲》、驱散学生心灵上的阴霾;针对焦虑心理,让他们聆听《童年的回忆》、《我们多么幸福》、《让我们荡起双浆》,扫除学生的烦闷与苦恼;针对攻击心理,让他们聆听《让世界充满爱》、《青年友谊圆舞曲》,建立团结互助的人际关系。

三、音乐活动中体验美,以美怡心

笔者在器乐教学活动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创新的能力,让学生自己去认识美、感受美、体验美。比如,我在民乐教学课上组织排练合奏《彩云追月》,首先运用声势训练法,让学生拍手、拍腿、跺脚,模仿伴奏乐器,其次按声部分小组练习,让大家都参与到活动中去体验作品的节奏美、姿体美、旋律美、意境美,有的小组用口风琴吹奏旋律,有的小组用节奏乐器为旋律伴奏,学生通实践,激起了创作的欲望。这种参与--互动--体验--升华的教育模式,则是新课标“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体验和深化。既优化了课堂,又启迪了学生的智慧、拓展了思维空间,以情动人、以情育人、在不知不觉中渗入学生心灵,以美怡心产生了相应的效果。

上一篇: 城管管理 下一篇: 对高校人才培养的建议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