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重病急救医学汇总十篇

时间:2023-11-01 09:59:08

危重病急救医学

危重病急救医学篇(1)

静脉注射苯海拉明肾上腺摘除和假手术等预处理对脑伤大鼠肺水肿的影响 李春森,宋志军,蒋一强,廖贤,王月宏,吴红

N-乙酰-L-半胱氨酸对肠道缺血-再灌注损伤及远处器官的保护作用 肖南,刘萍,刁有芳,田昆仑,刘韧

慢性硬脑膜下血肿锥颅引流方法的改进 吴钧,黄敏

中度海拔地区偏头痛患者血浆及脑脊液内皮素含量变化的研究 韩影,胡全忠,郭晋晖,侯倩,宋文娟,王莉,李纯杰,谢蓉星

尼莫通和川芎嗪对脑缺血-再灌注时c-fos和bcl-2蛋白表达的影响 王春霞,包仕尧,刘春风,张志琳

创伤性休克患者血浆肾上腺髓质素的变化 李文放,郭晓波,景炳文,杨兴易,陈学云

重型颅脑损伤后肠外与肠内营养价值比较 张建军,谢仁龙,顾水均,宣宏飞,瞿炬

严重道路交通事故伤的救治(附589例报告) 李生,周宝林,沈洪

N-硝基-L-精氨酸甲酯在急性颅脑创伤后对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表达的影响 李拴德,杨喜民,王晓峰,王咸昌,唐宗椿,毛小林,代泽,周永春

高血压脑出血合并肝功能障碍的临床研究 柳宪华,于效良,张晓建,胡殿雷,赵勇

大鼠创伤性脑水肿一氧化氮及其合成酶的变化 戢翰升,王小菊,简志宏,赵斌杰

犬脑室内出血动物模型脑细胞超微结构的研究 刘玉光,孙春兰,王灿东,冷冰,王宏伟,张庆林,吴承远,朱树干

实验性脑出血大鼠急性期血浆内皮素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含量变化的研究 匡洪宇,邹伟,葛茂振,郑方

47例重型颅脑外伤急诊术后院内感染患者分析 刘钰,张颖丽,黎檀实

危重型脑出血双管引流疗效与局部自由基水平研究 薛占苍,张秀明,安永辉,XUE Zhancang,ZHANG Xiuming,AN Yonghui

创伤低血容量性休克时血浆β内啡肽含量的变化及纳络酮的治疗作用 赵晓刚,徐少明,江观玉

B超CT在腹部闭合性损伤诊断中的作用比较 班雨,周宝林,滕青山,苏忠,王华明

几种神经内分泌肽与创伤修复 孙晓庆,付小兵

胸腹闭合性创伤的诊断与治疗(Internet网上病例讨论) 班雨

双黄连液对冲击波致软组织缺损前后过氧化反应的修复作用 狄凤桐,陈志英,周莉,狄宁,刘强,武新友

严重创伤和大手术后患者凝血功能的观察 陈惠德,李宁,邱繁荣,林谷风

眼镜王蛇抗蛇毒血清治疗蛇伤的研究 余清声,钟满森,黄劭,朱柳,林振桃,管锦霞,李信平,赖振添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水平的研究 邬英全,邵延坤,高凤桐,孙文伟

大量心包积液伴心包填塞26例诊治分析 袁高辉,邵华

泰胃美注射液治疗激素致急性上消化道出血21例 张宝贵,王瑞美

对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新认识及其研究进展 王博,祝学光,安友仲

抗休克药物研究进展 刘良明,胡德耀

道路交通伤 章亚东,侯树勋

纤维支气管镜早期诊断吸入性损伤(附20例报告) 刘群

腹痛伴低血容量性休克1例(Internet网上病例讨论) 宋扬

2001年全国危重病急救医学学术交流会征文启事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

打击伤对大鼠延髓超微结构及钙积聚的影响 孟辉,王宪荣,冯华,MENG Hui,WANG Xian-rong,FENG Hua

脑出血患者急性期血浆或血清中7种神经肽含量变化的观察 曲松滨,徐岩松,王峰,QU Song-bin,XU Yan-song,WANG Feng

脑卒中患者血一氧化氮和内皮素测定及其临床意义 陈红芳,胡轶,黄鉴政,王福根,吴仁娣,卜黎红

尼莫地平和脑脊液净化对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治疗研究 张建军,宣宏飞,董伟峰,顾水均,张俊

沙土鼠短暂性脑缺血后海马CA1区细胞凋亡及亚低温的影响 汪长胜,霍正禄,杨瑞和,龚志锦

院前溶栓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41例 计达,沈洪,孟庆义,刘钰,陈威

在颅脑损伤患者预后预测中TRISS法和ASCOT法的应用比较 陆远强,刘容,鲍德国,LU Yuan-qiang,LIU Rong,BAO De-guo

封闭枯否细胞对肠缺血-再灌注小鼠肝细胞凋亡的影响 杨汉,金丽娟,尹晓林,YANG Han,JIN Li-juan,YIN Xiao-lin

严重烧伤休克期切痂对肠粘膜损伤的影响 王甲汉,张会堂,杨宗城,何宝斌

癫痫患者血浆氨基酸分析 张春生,郭文茹,刘津,刘国萍

影响普胸外科手术后呼吸衰竭可控因素的量化及综合方程评价 陈昶,丁嘉安,CHEN Chang,DING Jia-an

颅脑损伤双侧瞳孔散大呼吸心搏停止患者抢救成功1例 袁顺书,吴立群

硝基精氨酸-赖氨酸三肽对大鼠一氧化氮合酶抑制作用的研究 杨军珂,周可祥,吴赛珠,彭师奇,孟素荣,吴宗贵,阮云军

监测急性呼吸衰竭患者尿中尿酸排泄的意义 单红卫,杨兴易,郭昌星,刘军英,景炳文

爆炸次声冲击波伤后脑和脊髓形态学改变的实验研究 狄凤桐,何福全,孙丽娟,魏文清,武新友,王正国,杨志焕,李晓炎,王克万,翁格文,杨恒文,狄宁

缺血性脑血管病抗凝溶栓治疗前后α-颗粒膜蛋白和白介素-6的测定 吕汉文,付晓梅,王国标,郑晓英,叶彩丽

脑出血犬血浆及胃液中胃动素的变化 翟惠敏,李亚洁,黄健美

急性脑梗死患者可溶性细胞粘附分子及相关因素的研究 田凤石,巩岩霞,葛进,朱玉霞,吴岩,赵明,张秀泉,姜霞,郭金玲,王金良

蒙古族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浆心钠素内皮素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的测定 张雪峰,佟长青,白长明,石淑慧

血液磁极化疗法治疗急性脑出血66例 黄丹丹,卢常盛

纳络酮对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血浆内皮素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和氧自由基的影响 梁敏,梁宁,白令君

老年急性重症卒中并发急性肺损伤的危险因素分析 宿英英,毛微,王海燕,王琳,车林海

高压氧综合治疗重症脂肪栓塞综合征 高春华,侯岚,姚淑荣

床边锥颅碎吸引流术治疗重症高血压脑出血22例报告 黄盘冰,戴耀曾

急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清和脑脊液髓鞘碱性蛋白测定 宋景贵,卢红,顾仁骏,张帆

急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清和脑脊液髓鞘碱性蛋白测定 宋景贵,卢红,顾仁骏,张帆

体外循环围术期患者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变化 蒋立虹,段昌群,程玲,陈圣帮

微创穿刺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38例 佘晓春,孙德,吴琼

中华医学会急诊分会第4届全国危重病与创伤急救学术交流会征文启事 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

肠道屏障功能损害与SIRS/MODS的发生及其防治 李志军,汤日波,张万祥

α1-抗胰蛋白酶对急性肺损伤兔蛋白酶和表面活性物质的影响 揭志军,蔡映云,杨文兰,金美玲,朱威,祝慈芳

间歇负压通气对实验犬通气和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李燕芹,钮善福,朱蕾,郑玉龙

重组人生长激素治疗5例机械通气患者的疗效观察 韩晖,李文放,景炳文,杨兴易

大肠杆菌肺炎模型老龄大鼠的小肠分泌型IgA和肿瘤坏死因子的观测 李建生,孔桂莲,郭盛典

早产鼠高氧肺损伤中肺表面活性物质的代谢变化 许峰,霍泰辉,翁颂铭,殷爱珍,杜家辉

控制性肺膨胀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绵羊肺力学和肺损伤的影响 谭焰,邱海波,周韶霞,杨毅,韩扣兰,李书清

危重病急救医学篇(2)

文章编号: 1005-0019(2009)12-0046-02

【摘 要】目的 分析、总结急危重症的院前救治方法,以增强抢救的有效性,提高存活率。方法 选择2005年6月2008年6月期间经现场救治的98例院前急救急危重症病例,其中绝大部分病例是笔者亲自参与救治的,并对98例院前急救病例进行跟踪、随访和分析。结果 对32例急性左心衰病人因采取不同的第一急救措施和相应的治疗,造成3例死亡,29例病情好转;5例危重哮喘病人,1例因拒绝现场救治,结果到达医院时心跳呼吸已停止,其余4例救活; 15例急性心肌梗死病情好转, 10例重症脑血管病人经积极抢救,全部救活;8例低血糖、糖尿病昏迷病人,经治疗病情好转;8例CO中毒病人2死6活;35例骨折病人中,5例出现严重并发症,30例病情好转;14例头颅外伤病例,3名伤员病情极为严重,但只有1例死亡。结论 对院前急救急危重症病人的病情做出正确判断和第一急救措施的迅速到位是提高急危重症救治水平的两个重要因素。

在日常的医疗急救工作中,常会遇见危急、危重的各科患者,如何提高急危重病人院前救治的有效率、存活率、降低致残率、死亡率,既是急诊、危重病领域所面临的一项长期的医学任务,也是人们所关注的一个课题。本文通过59例急危重症院前急救的病例分析,探索出更多更有效的救治急危重病人的措施与方法,抢救更多病人的生命造福人类。

1 一般资料

选择2005年6月2008年6月,由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经现场救治的98例院前急救急危重症病例,其中绝大多数是笔者亲自参与救治的,并且对所有病例进行跟踪随访。

32例急性左心衰病人因采取不同的第一急救措施和相应的治疗,造成3例死亡,29例病情好转;5例危重哮喘病人,1例因拒绝现场救治,结果到达医院时心跳呼吸已停止,其余4例救活; 15例急性心肌梗死病情好转, 10例重症脑血管病人经积极抢救,全部救活;8例低血糖、糖尿病昏迷病人,经治疗病情好转;8例CO中毒病人2死6活;35例骨折病人中,5例出现严重并发症,30例病情好转;14例头颅外伤病例,3名伤员病情极为严重,但只有1例死亡。

98例院前急救急危重症病人中急性左心衰病人:男30例、女2例,年龄5791岁,平均70.88岁。危重哮喘病人:男2例、女3例,年龄1967岁,平均37.67岁。心梗:男10例、女5例,年龄47~69岁,平均60.88岁男例。脑血管病10例中,男7例、女3例,年龄21~86岁,平均47岁,低血糖、糖尿病昏迷:男5例、女3例,平均年龄56.2岁。CO中毒病人,男6例、女2例,年龄17~35岁,平均24.60岁。骨折病人35例,男27例、女8例,年龄19~61岁,平均30.8岁。头颅外伤病人,男性13例,年龄22个月29岁,平均15.25岁。

2 结果

急性左心衰病人,有3例病情急性发作后采取了错误的(平躺),最后导致死亡。而其余则采取正确有效的(坐位,两腿下垂),以后经进一步的救治最后病情好转。危重哮喘病人中4例经过现场紧急平喘、吸氧等处理,症状缓解后再送医院进一步治疗,最后病情好转。另1例则因现场拒绝抢救病情迅速恶化,最后死亡。心梗全部救活。重症脑血管病中,2例大面积脑梗死全部救活,8例脑部出血病例3例死亡、5例救活。8例低血糖、糖尿病昏迷病例经现场和院内的有效处理后,病情迅速好转。CO中毒病例,虽经全力抢救,最后2死6活。骨折病例,3例由于在现场采取错误的措施,最后出现骨折移位及严重的并发症。2例则采取先固定、后搬运措施,经过治疗病情好转。头颅外伤病例1死3活,其中2例罕见病例的成功救活与现场正确有效的急救措施密切相关。

3 讨论

现代医学进展的一个显著标志是急危重症病人救治率的提高,而院前急救处理是紧急医疗救援的前沿阵地,危急、危重病发生后的"黄金一小时"内,特别是头10min被称为"白金10min"是决定性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中,如果得到正确有效迅速的急救措施,往往可以转危为安,为后面的救治赢得时间,相反,如采取错误的处理方法 ,则加重病情、甚至死亡。

笔者根据自己多年来的临床医疗实践,并通过对院前急救急危重症病例的分析、总结,感悟和体会颇深,认为要提高危重病人救治水平,应该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3.1 提高病情正确判断力

通过对生命体征的监测和相关病史分析、只有正确判断病情,才能切实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促使其病情好转。低血糖昏迷,在家中快速测量其血糖,发现血糖很低,立即静推50%葡萄糖40 mL。几分钟后症状缓解、病情好转,然后送往医院进一步治疗。CO中毒病例,也是通过检测生命体征和现场环境分析、尽早进行高压氧治疗,最后存活。由表显示,1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当时首发症状是胸背部疼痛,现场心电图显示:有缺血样改变,送到华东医院后,经心肌酶、心超、MRI等检查,确诊为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立即转送到中山医院进行手术治疗,最后成功救活。该病发病率低,常突然死亡[1]。

3.2 第一急救措施应迅速到位

急性左心衰中有3例死亡者,笔者亲眼看见由于自己采取错误的平躺,使回心血流量加大,心脏负荷加重,导致其气促加剧,脸色发紫,结果很快就死亡。而另9例给予正确的坐位、两腿下垂的后在进一步治疗下,病情明显好转。由此可见,急性左心衰救治的第一急救措施应该是。5例危重哮喘也是如此,其中1例因现场拒绝抢救,要求直接送医院,由于等候电梯耽误了约10分钟等原因,失去了救治的黄金时间,结果死亡。骨折病人的第一急救措施应是先固定、后搬运,表中显示的骨折病例,虽然全部存活,但是其中3例由于未做固定、盲目搬运,结果造成严重并发症。

3.3 强化自救、互救意识,普及、宣教急救知识

资料显示:2例大面积脑梗塞和3例早产病例,都是由于目击者自发开展救援,为进一步救治赢得了时间,最后全部救活。资料仍然显示,4例头颅外伤病例中有2例系属罕见。病例1,男性,18个月,他左手拿螺丝刀不慎绊倒地上后,螺丝刀正好戳进他左眼并深入到脑部,表面仅露出刀柄。事发后,其外婆用手紧握住该刀柄。不让其深入或拔出,从六楼直跑到弄口,拦了出租车直驶普陀区中心医院,再由救护车转到市五官科医院和华山医院,最后送到市儿科医院。辗转四家医院,花费近6个小时。结果手术成功,即保住生命又保住了眼睛。事发后,笔者特意随访了小孩的外婆,问她:“当时你怎么想到紧握刀柄直到手术才放手"回答说:”过去我在部队当过卫生员,听老师讲过这方面知识"。由此可见,当发生急危病症时,目击者、救援者开展正确、有效、及时的院前自救、互救至关重要!

急诊医学是一门年轻学科,正在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近来,国际上提出进行超高级生命支持的概念,指对濒临死亡的病人用便携式体外循环泵和人工肺(膜肺)进行体外循环和呼吸支持[4]。对急危重症院前救治有效性的提高,是急诊医学向进一步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参考文献

[1] 江庆,吴颖.急性主动脉夹层破裂后EKG演变1例[J].中国急救医学杂志,2004,4:722.

危重病急救医学篇(3)

目前包头市二级以上医院十余家,大多数医院急诊科负责院前急救,为独立科室。各家医院急诊科诊治水平参差不齐,基本上无真正意义上的急诊ICU及急诊病房。由于急诊科医生的轮转制度,虽可熟练完成一般初步急诊急救工作,但缺乏对重症患者连续治疗和观察的专科经验,仍停留在简单初步的快速诊治水平上,尚缺乏深层的和延续的治疗。其他绝大多数医院急诊科采用模式是“支援型”及“转运型”,即:医师不固定,轮转急诊,病人在急诊科初步诊断,相关科室会诊,转入各专科进一步治疗。这样造成急诊医生什么病都看,什么都不精,学术水平无法提高。急诊工作无节假日,常常超负荷劳动,收入水平又明显低于专科医生,这些原因造成急诊医生心理不平衡,长期如此,将影响急诊急救的发展。

发展方向

国际上发达国家已建立了相应的急诊急救医疗服务体系,如MICU、SICU、NICU、PICU等[1]。建立高效的急诊医疗服务体系以保障公民生命安全,改变现有的急诊服务模式和制度已成为必然[2]。

笔者认为根据包头市目前的现状及发展水平,医院急诊科应强化急诊急救体系一体化,即急诊(包括院外急救)-ICU(危重病监护强化治疗)-急诊病房(进一步观察治疗)。这一体系至少应首先在包头市三级医院尽快建立起来,因为有了ICU,可以大大提高急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有了急诊病房,急诊科医生可以观察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及治疗效果,培养急诊医生对各种急危重症病例的整体认识,对急诊病人早期诊断和规范抢救大有益处。

建设措施

更新急诊急救理念:急诊急救医学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提高,急危重症病人的抢救成功率正在逐年上升,这与广大急诊急救工作者不断更新急诊急救理念有极大关系,多年的临床实践已证明更新急诊急救理念的重要性,飞速发展的急诊急救医学要求每一位从事急诊急救工作者都应该系统地接受和贯彻现代急诊急救的理论思维,熟练掌握和应用各种急诊急救专业技能,不断追踪、时时更新急诊急救知识及理论。

稳定及培养急诊急救队伍:医院急诊实现专业化救治、综合医院急诊应从依赖型、支援型向自主型转变,形成一支训练有素的急诊医疗专业队伍[3]。急诊急救医学在医疗专业中还属相对年轻的专业急诊急救医生的收入还不尽如人意,为稳定急诊急救队伍医院应采取切实措施不断提高他们的待遇水平,对急诊急救专业人才进行再培养和教育,支持他们参加学术活动及学习班,努力打造一支应急能力强、专业素质高的急诊急救专业队伍。

规范急诊急救流程:要使急危重症患者的救治变的更为顺畅,更为快捷,必须强化急诊急救一体化系统建设流程,减少院外急救,急诊科、中心ICU、各专科医生间反复、多次重新熟悉病情,交接观察的频繁程序,建立起更具连续性、科学性、系统性的急诊急救流程,真正起到急危重患者绿色通道的作用。

强化急诊急救病历的管理与作用:目前,我国医院的病历管理上,急诊急救病历的管理相对混乱。这样不利于急诊急救专业发展,不利于专业水平的提高,还可能为医疗纠纷埋下隐患。卫生行政部门应发挥作用,组织专家编制统一的急诊急救病历,强化病历的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危重病急救医学篇(4)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7.337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7-3788-02

随着现代医学科学的飞速发展,卫生改革不断深入,医学模式,就医观念的转变,给医院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急诊科作为医院的“窗口”,即代表医院的形象,又折射了医院的综合实力,同时也是医院纠纷发生的“集中营”。因此在急救护理工作中对护士的能力和素质要求也更新更高。不但要有高超的急救护理技术,更要有科学的急救护理工作思维,要求护士思维敏捷,对病情观察有预见性和主观能动性。急救护理工作不再是被动的执行医嘱,而是要根据患者的情况,运用医学理论知识,预见到随时可能发生的病情变化,以最快的速度、娴熟的技术,做好抢救中的各项护理工作,提高抢救成功率。

1抢救和确诊的因果关系思维

护士是患者在就诊期间24小时连续接触的群体,是患者病情变化时出现各种危险状况的第一反应人,所以要求护士在接诊患者时要第一时间对急危重患者能够做到快速、准确评估病情、能根据病情发展的客观规律有预见性的想到可能出现的病情变化果断决策、争分夺秒地抢救患者的生命。抢救成功的关键取决于是否能在抢救的“黄金时间”里做出正确的判断,采取有效的抢救措施,但疾病的最终确诊还需要通过各种检查手段,如CT、B超级各种理化检查才能完成。“时间就是生命”但临床必需的检查会消耗很长的时间,可能会延误抢救的最佳时间。急诊护士在护理工作中应认识到只有将患者从致命的危险中抢救出来才可能有机会挽救其生命。因此急诊护士预见性思维培养的着眼点就应放在伤情评估紧急护理救治配合医生诊断继续进一步治疗这一科学的急救护理抢救程序中。面对各种急、危、重症患者,在医生检查病情时,护士就应立即投入护理抢救,维持患者的生命体征。抢救和诊断,这在位明确病因的急诊抢救中是不能颠倒的顺序。护士应牢记:确诊,只有将患者从死亡线上抢救出来才能够、才有机会做出的[1]。

2针对不同的急诊患者护士应用预见性护理思维动态评估病情,加强预见性安全护理的思维

2.1加强护士运用预见性思维动态评估危重患者病情的护理意识急诊急危重患者的特点是发病突然,病情急、重,病情变化不可预料。患者来急诊科就诊时多以一种重症危象为首的表现,病因不明确,病情发展迅速。往往患者和家属缺乏心理准备,惊慌失措,语无伦次,因此病史叙述不清。面对这种危急状况,护士不能消极等待医嘱,而是应用急救护理学知识评估患者,认真的听取患者的主诉和家属的述说,通过分析判断得出患者的首优护理问题,并在第一时间给予最正确的急救护理措施,及时解除各种急症危象。如心跳呼吸骤停,要迅速进行心肺复苏术,开通气道,气管擦管,调节好呼吸机模式给予呼吸机辅助呼吸,建立静脉通路,持续心电监护等。因此,要加强护士对危重症的护理意识,提高救护技能。面对危重患者,护士应守护在患者身边,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及时采取急救措施,及时给予治疗,给患者赢得最大的生还希望。另外要给予患者“人文关怀”,消除患者的紧张和恐惧,让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同时赢得患者的信任,建立和谐护患关系,减少纠纷的发生。

2.2预见性建立安全护理意识预见性安全护理也被称为超前护理,对于护理中病情复杂易变且极易发生意外的急危重症病患群体,通过预见性安全护理能够有效对病患病情确定护理要点,并对有可能出现的症状尽早采取针对性防范措施[2]。

2.2.1预见性建立最佳护患关系急诊护患关系特点是建立时间短、要求高、矛盾多。急诊护士应意识到良好的护患关系有助于各种急救工作的顺利进行,提高抢救成功率;反正会影响急救工作或引发医疗纠纷。所以,在患者进入急诊抢救室时,护士应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包括当时的病情、生命体征、意识、心理反应、性格特点、文化背景及既往疾病史、家族史等以及陪同家属的情绪。通过评估来指导护士采用适宜的职业言行来与患者和家属进行恰当、有效的沟通,对患者进行积极地心理疏导和心理支持,使其排除各种心理障碍真实反应病情,同时取得病人和家属的信任。

2.2.2危重患者护理工作中的预见性安全护理病患在进入急诊室时,医护人员应充分对病患“伴随症状、自护能力”等情况进行了解,并依据病患是否存在“视力障碍、有无平衡失调步态紊乱”等问题建立相应的风险警示牌[3],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保障患者的安全。例如:躁动患者要采用必要的约束和保护措施,并做好患者和家属的解释工作,让其明白使用保护用具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预防患者和家属擅自解除保护用具。患者在做各种医学检查或住院等各种转运途中,也可能发生危象,所以要应用“程序化、标准化、规范化”的转运程序来确保危重患者安全转运。依据个危重患者的病情进行预见性安全护理能够有效防范转运过程中各类问题的发生[2]。

3正确准备应用、科学管理急救设备物资的预见性思维

3.1抢救设备护理思维急诊科是危重患者的“集中营”,是抢救患者的“主战场”,对护士的应急反应速度和对各种急救仪器的操作的准确度都有很高的要求。所以护士在抢救设备的应急操作中,应把思维定势在快速反应、灵活机动、果断处理上,即使情况突变也能沉着冷静应对。遇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有批量患者就诊时,护士通过评估事故原因、受伤人数及患者的病情预见性的准备各种急救物资。

3.2抢救物品管理思维在危重患者抢救中,抢救物品的状态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抢救的成功与否。例如:昏迷导致窒息的患者,此时需要及时吸痰畅通呼吸道,那么吸痰器是否能在第一时间使用就是关键因素。所以在抢救危重患者时抢救仪器的状态也极大地影响抢救效果,抢救的状态取决于管理。在急诊这个特殊的“战场”,设备物品管理不仅仅是科主任、护士长的职责,也是每位急诊护士都应有的管理意识,应深刻理解危重患者的抢救和抢救物品的密切关系,要有危机意识和管理理念,以及预见性的完善准备。必须使急救设备物资始终保持最佳状态,应具备以下条件:齐全、分类、完好、无菌、组合、匹配、立即、明示、固定[2]。为患者赢得了宝贵时间从而提高抢救成功率。

4危重患者抢救时预防职业危险因素的预见性思维

职业危险因素自从职业医学之父Bemadio Ramazini 提出这个概念之后,职业危险就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关注。特别是在2003年非典之后,人们对职业暴露和标准预防的认识更深刻了一步。而急诊科是抢救急危重症患者及参与处理各种突发事件的主要场所,长期面对各种急危重症、意外伤害、死亡、等恶性刺激的患者,以及因为病情急,各种操作的时效性要求较高,故许多急救操作都是在不知道患者的血液、分泌物是否有传染性的情况下给予实施。所以急诊的工作性质使急诊科护士的工作紧张而无规律,急诊科护士的职业危险因素明显多于同行其他科。若不注意个人防护和防护不当,会造成各种不同的职业性损伤[4].急诊科护士处于抢救工作的第一线,在工作中不可避免地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染病患者的分泌物物、破损组织、血液或唾液,呕吐物,是接触各种传染病的高危人群。应菊素等[5]的研究显示:急诊护士针刺伤受伤率为90.3%;而3次以上受伤者占总数的34.4%。实际上,至少20种病原体可以通过针刺伤传播,其中艾滋病、乙肝、丙肝感染是生物性职业危害的主要种类,被污染针头刺伤后,艾滋病病毒的感染几率为0.3%,乙肝病毒的感染几率为6%-30%,丙肝病毒的感染几率为1.8%[6]。但护理人员对职业暴露的危害性认识不足,对工作中接触的各种传染源防护意识不到位,使职业暴露的危险性明显增加,威胁了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7]。因此,在危重患者抢救时培养并加强急救护理人员的职业防护预见性思维显得尤为重要。但随着医学的快速发展,医疗设备、一次性医疗用品、新的化学药物、高新技术的快速更新和广泛应用,我们应该预见到会有更多的职业危险因素出现。因此,有待于我们应用预见性思维去不断去发现和研究,并且寻找更好的防护措施。

5危重患者院内安全转运时的预见性思维

急诊科室危重患者抢救的重要场所,特别是那些需要转运到其他相关科室接受检查、诊断和治疗的危重患者,如何保证在转运过程中做到安全转运,这就取决于护士在转运患者时有无预见性思维。主要包括:转运前护士的准备;患者病情的评估以及目前所用各种仪器的使用情况;患者所建立的各种管路的留置、固定、引流情况;做好与患者和其家属的沟通工作,告知转运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意外;针对疾病可能出现的各种意外,预见性的做好各种应急急救仪器和药物。

6总结

急诊护理工作中培养和应用预见性护理思维使急救护理工作变被动与主动,更加体现了护理工作的科学性和独立性,体现了护理工作的价值;促进了急救护理工作者全面的能力的培养,提高了其学习新知识、新技术的积极主动性;为患者提供了安全护理,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使护士在工作中有效地避免或减少职业暴露;为危重患者赢得了抢救的“黄金时间”,提高了抢救成功率,从而提高了医院的急救水平。

参考文献

[1]张亚卓,赵文静.急诊护士在急诊抢救中的预见性护理思维[J].护理杂志,2009,07(09):923-94.

[2]范金花.建立ICU预见性安全护理有效措施[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2,(16).

[3]吴玉芳,蒋冬芳,蒋渊屏.优质护理在ICU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13):104-105.

[4]陈祖辉,王声.急诊科护士工作场所心理暴力的流行病学调查[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6,6(12):1038.

危重病急救医学篇(5)

急诊科死亡患者病情重、变化快、预后差、死亡年龄分布广泛、病种分布多[1]。因此急诊科在急诊危重患者的抢救中起到关键作用。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间在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进行急诊抢救的危重病患者182例, 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总结其年龄和性别分布特点、抢救疾病分布特点、死亡原因分布特点, 为急诊危重病患者抢救提供基础, 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间在本院进行急诊抢救的危重病患者182例, 所有患者均符合各类危重病急诊抢救标准[2]。其中男122例, 女60例, 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2.2418, P

1. 2 方法 对本院急诊室抢救及急诊室抢救后转至其他科室的危重病患者182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对其性别、年龄、抢救结果、疾病病种分布、死因分布等进行统计、分析、总结。

2 结果

2. 1 抢救结果 本组患者共182例, 抢救成功162例, 死亡20例, 抢救成功率为89.0%。

2. 2 抢救疾病分布 在本组急诊抢救的危重病患者182例中, 心血管疾病55例、外伤48例、脑血管疾病37例、呼吸系统疾病24例、中毒12例、其他6例。从本组结果可以看出心血管疾病是急诊抢救的主要病种。急诊抢救危重病抢救病种分布具体数据见表1。

2. 3 死因分布及死亡患者存活时间 本组急诊抢救患者共182例, 其中20例患者抢救无效死亡, 死因分布为外伤7例, 非外伤13例, 其中心血管5例, 脑血管3例, 中毒3例, 呼吸道疾病1例。从本组结果可以看出外伤是导致急诊危重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 7例外伤患者中包括交通伤4例、坠落伤2例、钝锐器伤1例, 死亡患者年龄23~58岁, 平均(41.8±16.5)岁。由于非外伤致死患者13例, 年龄48~87岁, 平均年龄(63.5±17.8)岁。从以上结果可以看出外伤致急诊抢救危重病死亡以青壮年为主, 非外伤致急诊抢救危重病死亡以老年为主。本组20例死亡患者中, 到达急诊室时已无心跳及呼吸并且双侧瞳孔散大固定的2例, 其中送达

3 讨论

急诊危重病患者病情严重, 病种复杂多样, 病情发展快, 因此需要急诊室医护人员在抢救时最短时间内做出准确的诊断, 进行最有效的就治。急症抢救患者年龄分布在各个年龄段, 但是以青壮年和老年为主。随着年龄的增长, 急诊抢救病例数呈增长趋势, 本组182例急诊抢救危重病患者中, 60岁以上患者占到33.5%。目前, 我国正逐渐进入老龄化阶段, 老年人在总人口所占比例逐年上升。随着年龄的增长, 人体机能衰退, 加之生活水平提高, 急性心脑血管疾病成为发病率最高的急症。本组182例急诊抢救危重病患者中, 心脑血管患者占到总数的54.5%。因此加强关于心脑血管疾病防治的健康讲座, 普及心脑血管疾病知识, 提倡合理膳食, 减少肥胖, 保持乐观开朗避免紧张焦虑在降低心脑卒中方面能起到重要作用。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 建筑业和交通的迅速发展, 大量青年劳动力工作在第一线, 造成青壮年因交通伤、坠落伤、钝锐器伤等创伤进行急诊抢救逐渐增多[3,4]。本组182例患者中外伤患者占到26.4%, 外伤致死患者占到全部死亡患者的35%。

根据急诊危重患者的特点、年龄分布、病种分布、死亡原因等特点, 急诊室需要配备一支抢救技术精湛的专职医护人员, 能够熟练使用各种急救常用设备, 并掌握处理创伤、脑出血、脑外伤等知识和技巧。急诊室危重患者病种复杂, 涉及科室较多, 应协调其他科室辅助急诊科以利于危重患者的抢救。

参考文献

[1] 王一镗.实用急诊医学.第1版.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2.

危重病急救医学篇(6)

医院急诊科主要救治急危重症病人。遗憾的是,目前约有30%“挂急诊”的病人是非急症病人。上海新华医院、中山医院等6家医院曾联合做过一次调查,询问病人为什么“选择急诊而非门诊”。结果显示,52.6%的病人确是因为突发急症而看急诊,而其余47.4%的病人则是因为“急诊检查速度快、等候时间短、白天没有时间看病”而选择看急诊。

“分级诊疗”,看急诊有学问

按照国家卫生计生委出台的《急诊分级标准诊疗规范》,急诊病人共分为四级:1级为濒危病人,2级为危重病人,3级为急症病人,4级为非急症病人。

濒危病人,包括无呼吸、无脉搏、急性意识障碍,以及其他需要及时采取挽救生命的干预措施(如气管插管)者。濒危病人应立即送入急诊抢救室进行抢救。危重病人病情严重,尽管呼吸、循环状况尚稳定,但症状的严重性需要密切关注,避免病情发展为1级。危重病人主要包括:急性意识障碍、定向力障碍、复合伤、心绞痛等。急诊科需要立即给这类病人提供平车和必要的监护设备,尽快安排医生接诊,并给予相应治疗。急症病人为明确短时间内没有危及生命或严重致残征象的病人。非急症病人,指的是目前没有急性发病症状的病人,可作简单处理。这类病人按照规定,应该看门诊,而非看急诊。

简单地说,起病急、病情重、较危险的病人适合看急诊。通常,需要看急诊的疾病如下:急性发热性疾病,体温一般在38度(腋下)以上者;体温不到38度但全身症状明显者,也可以急诊处理。②严重喘息、呼吸困难。③各种急性出血。④各种急性炎症。⑤昏迷。⑥严重高血压或血压剧烈波动;高血压脑病、脑血管意外。⑦急性泌尿道疾患、尿闭、血尿、急性肾功能衰竭。⑧急腹症。⑨休克。⑩癫痫发作。⑾急性外伤、烧伤。⑿急性中毒、意外事故(电击、溺水自缢等)。

门诊、急诊,区别大了

门诊通常接诊病情较轻的病人。如果门诊医生对病人的病情有疑问或认为病人的病情较严重,会将病人收入住院病房,以便进一步检查或治疗。急诊,顾名思义,就是紧急救治和抢救,是紧急情况下的治疗。急诊科的存在保证了病人在突发疾病或意外伤害时,能在最快时间内得到专业、科学的救治。急诊科工作人员和硬件设施均有限,非急Y病人看急诊,等于占用了急危重症患者的有限医疗资源,剥夺了急危重症患者的权益,甚至是生命。

危重病急救医学篇(7)

长途转运急危重症患者是院前急救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对扩大高水平医院的救治范围,抢救急危重症患者生命有着重要意义[1]。现将3年来长途转运急危重症患者123例有关体会及经验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长途接运急危重症患者123例,男73例,女50例。年龄25~85岁。病种:心血管病38例,脑血管意外25例,呼吸系疾病20例,内分泌疾病10例,颅脑外伤20例,多发伤10例。里程>100km。

1.2仪器及设备 监护型救护车,车上配备可固定于车上的担架车、铲式担架、楼道椅、除颤仪、心电监护仪、心电图机、便携式呼吸机、负压吸引器、喉镜、气管插管、氧气筒及各种急救药物。

1.3转运方法 由医生与护士负责医疗转运。救护车出发前医生、护士、驾驶员必须进行安全核查,如车载急救设备性能和氧气是否充足及车辆的安全保障。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到病房对患者病情进行全面评估,并同患者经治医进行详细了解,做好转运前一切准备工作。向患者家属解释病情并履行签名手续。途中按危重病监护要求对患者进行持续监测生命体征:血压、呼吸、脉搏、心电图等指标,依病情变化随时进行紧急处理[2]。

2 结果

123例急危重症患者转运中, 35例途中出现病情明显变化,经抢救处理后30例转为病情稳定,另有5例(心血管3例,颅脑外伤2例)均为病情特别危重,出现病情加重。123例危重患者均安全送达目的地。

3 讨论

本中心担负着本地区急危重症患者的院前抢救及转运任务。将患者转送到高水平的外省市医疗单位进行救治,对提高救治的成功率有着重要意义。如何提高急危重症患者转运水平,确保患者转运途中医疗安全,是院前急救的重要内容。

3.1必备的医疗设备是转送危重患者的先决条件 负责转运车辆要有相对宽敞的空间,配备日光灯照明,医务人员与患者相通的通道,以便行驶途中随时观察病情及抢救。运送患者的担架车应固定车上,以免路上颠簸出意外。车上配置简便呼吸机、心电监护仪、除颤仪、血氧饱和度、血糖监测仪、喉镜、气管插管、负压吸引器、氧气和各种药品及必备的抢救设备。切忌把救护车当成交通运输工具,搭载过多的家人及行李杂物。

3.2负责转运的医务人员必须责任心强、业务技术过硬 院前急救医学与其他医学学科有许多不同之处。其工作环境远离医院,而病种涵盖了各学科,转院过程中要避免二次损伤,所以院前急救更强调医生知识的全面性[3]。另外,救护车上操作环境远不如院内,医务人员长时间车上工作也极易疲劳,若没有高度的责任心及娴熟过硬的操作技能是很难胜任长途转运患者的。

3.3转运风险评估 危重患者长途转运前必须对其转运风险进行评估,这是医务工作者及患者家属必须面对的。在转运途中发生病情明显恶化的病种应为:心血管疾病、颅脑外伤、呼吸系疾病、多发伤。这是因为这些病本身对人体重要脏器损害严重,易变性大,伤因伤情的未知成分较多,需要治疗的迫切性也大,对病情的选择也就放宽了。这更提醒我们转运前要详细了解病情,认真检查患者,全面估计病情,途中细致观察病情具体变化以免漏诊。对一些确为不稳定,不宜搬动的病种(如休克未纠正、脑疝等)必须先在原地处理,待病情允许后再转院。在医疗纠纷增多,医疗举证倒置的今天,还应充分向患者家人说明病情及转运途中可能发生的意外,征得家人同意并履行签字手续后方可转运。

3.4根据转运特点,对不同病种做相应的处理 长途转运,路途难免颠簸,救护车上的设备也不像病房那样完善、齐全。因此转运前应对不同病种做相应处理。如颅内高压患者,转运前先脱水;高血压、急性左心衰,降压不应以收缩压100mmHg为安全下限值,而应较此标准稍高为合适[4]。原有的各种静脉通道尽量保持通畅,而不急于过快过多补液。对于其他管道如:气管插管、中心静脉导管、导尿管、胃管、胸腔引流管等管道应固定并保持通畅,更不要轻易拔管。

3.5转运途中要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做相应处理 转运全过程必须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包括呼吸、血压、脉搏、心率、血氧饱和度、神志、瞳孔变化,外伤患者伤口是否继续渗血。血压大幅波动,心率加快或变慢,呼吸加快或变慢,患者烦躁不安或异常安静等等,都提示病情变化,须及时找出原因予以处理。特别要注意防止分泌物或呕吐物堵塞气道或尿潴留等情况。

总之,危重患者长途转运既涉及医疗技术问题又涉及医疗法规问题。必须把挽救患者生命放在首位,同时做好病情解释说明及医务人员合法权益的保护工作,以避免不必要的医疗纠纷,安全把患者运回医院。

参考文献:

[1]刘云松.陆地远程转运危重患者的经验[J].中国急救医学,2004,07:82.

危重病急救医学篇(8)

1.1硬件设施

我院急诊设有诊断室、抢救室、手术室、急诊观察病房等多个区域,标志醒目,布局合理。抢救车和抢救药品、空气消毒设施完备。

1.2 软件条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制度完善:为保证急救医疗质量,急诊科制定了一系列制度,包括各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危重病抢救制度、接班制度、病例讨论制度、危重病人转运制度、医疗安全管理制度、绿色通道管理实施办法等、并将各项内容上墙,便于实际操作。③加强业务学习,提高急救能力:急诊科采用每周组织一次业务学习,参加各种学习班,邀请知名专家讲课,外出进修学习、继续教育培训等多种形式对全科医护人员进行系统培训。同时由医院主管院长负责医教部策划,每季度举行一次以急诊科为首的、全院多科室合作的危重病人抢救演习,为危重病人绿色通道的通畅提供保障。医院由业务院长、医教部、护理部及相关院部职能科室组成行查房组,每月进行院长查房,疏通各个环节,保证绿色通道畅通。科主任对医疗质量把关,及时进行危重、难杂症病例讨论。领导重视:院领导设立固定急救医护队伍,每年分批派人员外出培训,为提高急救水平奠定了基础。购置各种医疗设备,为保证绿色通道畅通,提高救治水平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2 绿色通道的运作

2.1 绿色通道救治范围

各种危重症需立即抢救者;“三无”人群;特殊身份的患者。

2.2 程序

患者就诊,值班人员迅速进行全面检查,根据病情决定是否开放绿色通道,患者进入绿色通道,立即启动应急预案,重大事件在分管院长的领导下,由医院医教部及行政总值班进行全面统一指挥,各科室必须服从指挥和安排。

危重病急救医学篇(9)

【关键字】:院前急救;护理;风险

1 引言

急救医学是急诊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跨专业的独立学科,是指对生命有直接危险或对于预知的急性伤病立即进行抢救的救命、救急医疗科学。目前,全国各大、中城市都建立了急救中心,小城市和县、镇也基本建立了急救医疗站,并开通了“120”急救呼救电话专线,急救医疗的社会化、专业化的格局已经初步形成。经过50多年的发展,我国的急救医学从组织机构、设施建设、队伍建设、设备装置以及业务学术等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急救医疗体系建设所广泛采用的依托模式,是促进急救医学事业迅速发展的重要基础。在运作过程中,依托模式具有其独特的特点:院前急救与院内医疗一体化为急救科研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必备的条件,有利于急救系列医教研的平衡发展。现代社会的节奏越来越快,科技也越来越发达,人们的饮食习惯及生活方式的改变,也引起了越来越多的疾病(如脑血管意外)和事故(如车祸及施工事故等)的发生,院前急救在当前的急诊体系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了。而院前急救护理是急救的前沿阵地,由于它本身工作的特殊性,例如急救环境差、急救条件不够、病种复杂、随机性强,情况均为较紧急及危重,稍有不慎,则容易发生意外和事故,从而影响到医护人员的人身安全和患者的生存及预后等情况。院前急救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存及预后,因此只有及时采取紧急而准确的急救措施和护理,赢得宝贵时间,才能真正降低急诊患者的死亡率和伤残率。也为患者到医院接受进一步治疗奠定了基础。因此在院外现场急救过程中,医护人员的密切配合对于提高院前抢救成功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 院前急救的内容及特点

2.1 院前急救的内容

院前急救就是由从事急救的专业人员,为呼救的急、危、重病人提供快速、正确、有效的医疗急救服务。另外院前急救也是社会应急、防御天灾人祸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快速有效的院前急救体系可使人员伤亡减少到最低程度。因此,院前急救是急症医疗服务体系的最前沿阵地。在时间观念上必须确立分秒必争的意识。

院前急救与院内抢救的不同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到达现场的医疗急救资源有限;第二、现场或途中的急救医疗环境差;第三、诊断抢救的时间有限;第四、病情危重,且难以分检。这就要求从事院前急救人员具有特殊的工作技能和方式。院前急救包括六个阶段:一、现场急救和呼救阶段;二、呼救信息的接受传递阶段;三、急救单元出发阶段;四、抵达现场阶段;五、接近病人阶段;六、现场抢救阶段;七、搬运阶段;八、转送阶段;九、抵达医院阶段;十、修整阶段。其中现场抢救阶段主要有三个内容:一是病情的评估;二是实施抢救;三是稳定病情。三个内容相互联系,同时进行。

2.2 院前急救的特点

由于院前急救的任务对所抢救的对象,环境、条件与医院急症科的情况大不相同,于是形成了院前急救的突发性、紧迫性、艰难性、多样性等特点。

(一)突发性

院前急救的对象往往是人们预料之外或始料不及的突发性危及生命的急症创伤、中毒、灾难事故中出现的伤员或病人,有时是少数的、有时是成批的,有时是分散的、有时是集中的。病人何时呼救、重大事故或灾害何时发生往往是个未知数。

(二)时间紧迫性

紧迫性表现在抢救时间上,急救机构接到呼救时,必须车与人立即出发,一到现场必须立即抢救,抢救后根据病情立即运送或就地监护治疗。这是院前急救的应急反应。因为“时间就是生命”,不容迟缓。另外,紧迫性还表现在伤病者及其亲属心理上的焦虑和恐惧,要求迅速得到救护。

(三)艰难性

院前急救的艰难性主要是指急救的环境无定性,条件差。无论刮风下雨、严寒、酷暑都必须随叫随到。赶赴现场要随身携带急救箱。抢救后又要帮助搬运伤病员。有时病人所处的地方狭窄、拥挤、光线暗淡、不便操作、现场及运输途中震动和噪声不易听诊分辨。有时事故现场险情未排除还可能造成人员再受伤等。

(四)多样性

呼救的病人疾病种类多样,涉及各科,而且是未经各科筛选的急症和危重症。病人可能有明确诊断的,也可能是尚无明确诊断而且病史不详的急症病人。特别是对病史不详,缺乏客观资料的病人,要求救护人员在短时间内作出初步诊断及紧急处理,尤其是对症治疗。

3 院前急救的风险

(一)急救现场环境因素的风险

危重病急救医学篇(10)

1.1心肺复苏术

打开技能训练内容菜单,调出复苏界面进行操作。

1.1.1心肺复苏的抢救步骤:A放开气道;B正确的人工呼吸;C正确的心脏按压。例如,单人操作的操作标准为2︰30,即人工吹气 2次,胸外心脏按压 30次。

1.1.2操作正确每次在显示屏上均有记录,吹气、按压不足、过度均有错误显示。反复进行四个周期,如显示“抢救失败”,请重新操作。

1.1.3如操作完全正确则计算机按编程发出指令,启动生命模拟系统中的各种模拟器,从而呈现抢救成功,病人“复活”的各种生命体征:散大的瞳孔变为正常;颈动脉搏动;模拟人出现自主呼吸;模拟血压转为基本正常;彩色多参数模拟监护仪的多种参数如心率、脉率、呼吸频率、血压值、心电图、血氧饱和度等均恢复正常值;可听到心音、呼吸音。

1.2心脏除颤

1.2.1电击除颤:根据病情在模拟人除颤监护仪上设置电击能量,本机可选择设定和检测到的电击能量为 5~360J。例如,抢救心室颤动电击能量应设置 200J,按下电击手柄模拟或心脏除颤监护仪上的充电按钮,2~3s内监护仪上指示由5迅速变为设定值 200J,同时蜂鸣器提示充电完毕。两电击手柄电极分别以一定压力压在模拟人胸前的胸骨右上部和心尖部位,按动手柄或心脏监护仪上电击放电按钮使之放电,同时蜂鸣器发出 1长 4短放电提示音。模拟人胸部背侧安装的人体触电抽搐模拟器通电,其伪足伸出使“病人”上半身突然抬高,从而模拟电击时病人躯干痉挛抽动的场景,十分逼真。

1.2.2抢救成功呈现生动形象的多种生命体征

1.3采用多种心电图模拟仪模拟多种心电图

在模拟人身上连好导联线,用普通心电图机可描绘出“真实”心电图,供医学生阅读分析。

1.4模拟创伤

在模拟人头颈部、躯干和四肢安装有名种创伤的模块,用以对学员进行创伤急救、包扎等模拟训练。

2临床意义

2.1突出危重病急救医学的专业特点

危重病急救医学专业的技巧性、操作性很强,在急救医疗服务中有许多临床操作,需要操作诸多临床设备(如体外除颤仪等),需要强化治疗过程中的医医、医护配合(如心肺复苏术等),因此搞好实践教学,加强临床技能的训练和培养尤为重要。

2.2激发了学员学习的积极性

多媒体教学系统利用其完善的教学内涵以及多媒体在视听方面的独特优势将教学课件、图片动画、临床视频等全面而充分地展示给学员,做到图文并茂、影音结合,使抽象的理论直观性形象化,使得教学过程充满知识性与趣味性,更好地激发了学员学习的积极性,有助于学员的思维灵活性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2.3成为传统教学方式的有益补充

多媒体教学系统的应用,可以让学员在传统教学课前对教授内容有一个形象直观的认识,对基本操作有第一人视角的感受,课后还可以通过教学系统复习巩固上课时学到的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从而提高了学员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以及临床动手能力。

危重病急救医学多媒体教学系统的这些特点充分发挥了多媒体教学的优势,符合教学改革的主流方向,是传统教学模式的有益补充。相信随着多媒体教学系统的进一步拓展和应用,它必将在实际教学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上一篇: 房地产礼仪培训 下一篇: 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概念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