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重病人抢救预案汇总十篇

时间:2022-05-31 03:00:25

危重病人抢救预案

危重病人抢救预案篇(1)

普通外科是急危重患者集中、病种多、抢救任务重的科室,自开展建立并实施外科急危重患者应急预案以来,我们一改过去抢救患者的盲目性,重视患者的心理护理,提高了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及对医方的满意率,降低了死亡率,使抢救工作更程序化、系统化、制度化和规范化.

1临床资料

200001/200506收治的建立并实施应急预案的外科急危重患者1680(男724, 女956)例,年龄13~68岁,其中各类弥漫性腹膜炎患者980例,各类严重腹部外伤患者700例,作为观察组;同期和前期(199901/200506)非建立并实施应急预案的外科急危重患者1590(男697,女893)例,年龄11.5~71.0岁,其中各类弥漫性腹膜炎患者951例,各类严重腹部外伤患者639例,作为对照组.并对两组在治愈率、死亡率、患者满意率等方面进行详细观察、对比分析. 两组患者在年龄和性别构成上无明显差异. 观察组建立各种外科急危重患者应急预案,包括创伤急救预案、抗休克预案、心肺脑复苏预案、手术预案等. 根据病情迅速初诊,积极实施并快速拟定科学的急救措施,如快速补液、常规开放2条以上的静脉通路(套管针)、吸氧、有效止血等. 有休克表现时立即按休克应急预案处理,积极病因治疗、抗休克、纠正酸碱失衡、止痛及抗感染治疗. 有心跳呼吸骤停时,迅速按心肺复苏的应急预案进行抢救,保持呼吸道通畅,口对口人工呼吸,胸外心脏接压,必要时气管插管及呼吸机应用等. 对严重创伤、大出血患者要做好包扎固定、止血及快速补液等处理. 并在尽可能短时间内做好各种手术前准备或安全的转移工作,病情危重的直接入手术室,争分夺秒手术抢救. 同时做好患者心理护理工作. 对照组处理方法:入院时按一般性处理,急救护理措施按常规实施. 结果观察组1680例,治愈1637例,治愈率97.5%、死亡43例(其中医方因素1例,占2.3%),死亡率2.5%,患者及家属满意率97.5%;对照组1590例,治愈1398例,治愈率87.9%,死亡192例(其中医方因素42例,占21.8%),总体死亡率12%,患者及家属满意率71.8%. 两组在治愈率、死亡率、患者及家属满意率方面相比具有明显差异(P

2讨论

应急预案建立与实施的突出优点为:①医生、护士有明显的紧迫感,可紧急、有目的的处理危及生命的病情,而不是教条地按书本上的常规去按部就班的处理[1]. 如多数患者进入病房,直接入手术室手术抢救,床旁手术处理等等,争取了救治时机,提高了抢救成功率,明显降低了死亡率. ②在抢救过程中,医护人员规范应用应急预案程序,体现出了他们的娴熟操作和严谨的工作作风,增强了患者及家属对医生、护士的信任感,同时缓解了其焦虑、恐惧的心理,增强了患者安全感. 在抢救同时,不应忘记关心患者需求,保证患者精神上的松驰和身体上的舒适,在做每一项操作和护理措施时,都应耐心解释,以取得患者的理解和配合,对孤独和恐惧的患者进行安抚,如握着患者手,抚摸患者的额头等. 让患者在急救的环境中感到到温馨、舒适,以减少身体及精神上的痛苦. 提高了患者对医护人员的满意率,建立了良好的医护关系,树立了窗口形象. ③通过实施规范化的应急预案[2],提高了医务人员的自身素质,增强了医务人员尤其是护士和年轻医生的工作积极性,提高了独立思考、独立工作的能力,体现了自我价值. 同时医护人员法律意识增强,使工作有依可据,抢救患者得心应手. ④重视患者家属的安慰工作. 因外科急诊患者病情危重、复杂,其家属的焦急心理较重,对患者愈后和医护人员的期望值较高, 故接诊人员应保持镇静,以恰当的语言向家属解释病情,进行必要的心理安慰,引导家属在患者面前保持良好的心态,以鼓励患者积极配合医护工作. 本组结果显示,观察组在治愈率、死亡率、患者及家属满意率等方面与对照组相比均具有明显差异性,和文献[3]报道一致,说明外科急危重患者建立并实施整体科学的应急预案具有显著的临床意义和社会效益,且可使急危重患者的抢救工作更程序化、规范化、系统化和制度化.

参考文献

危重病人抢救预案篇(2)

1.1抢救物品预见性管理 在进行抢救物品预见性管理时,要求每班护理人员,按时对护理用品和需要设备进行盘查,及时做好值班情况记录;每天检查抢救仪器,如果发生故障及时维护并做好应对措施;手术需要的物品必须做到:齐全、无菌、安全、固定。为了促进急诊手术的顺利进行,还可以根据手术需要,将输液、心肺复苏、监护组合罗列到手术救治中,积极做好防护措施。

1.2综合培训人员技能 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是衡量护理人员的核心要素,熟练的专业技能也是保证成功抢救的重要环节[2]。因此必须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急诊手术实施内容,制定分类培训事 项[3]。外科系统疾病要求护理人员在掌握以上技能后,还必须熟练掌握患者的伤口止血、包扎固定等方法,积极配合手术人员完成手术作业。

1.3设计并制定急救方案 设计并制定急求方案的时候,可以根据危重患者护理需求,预见性制定救治方案,加强抢救程序和抢救流程操作,提高抢救效率。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抢救程序培训,让救治人员在实际操作中,制定适合护理人员的方案,满足患者对护理的需求。

2 抢救中的预见性护理

2.1预见问题 通过与患者的沟通交流,观察患者的发病机制、病情、心理及生理反应,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制定预见问题,进一步估计病情判断病症,预测患者病情的发展趋势和容易引发的关键问题[3]。

2.2确定重点 按照患者的初步判断和病情变化,在准确分析患者出现病症原因后,确定护理工作重点。可以确定为:①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②患者病情估计;③重要肝脏器官维护;④分泌物和引流物观察;⑤报告跟踪;仪器检测指标评定。如前例,预见性分析患者有可能出现宫外孕或者黄体破裂,应该及时进行静脉输液,同时对患者的血型进行检测,积极配合医生做好各项检查[2]。

2.3具体实施 积极做好以上工作后,可以根据患者状况和护理容易出现的各种问题,及时做好应对措施,提高抢救效率。

对患者实施抢救时,预见患者在思维不清晰时,容易发生呕吐甚至窒息;按照患者实际情况,合理安置患者体位,采取措施应对;然后根据患者面部表情和生命体征状况,合理调整输液速度;适当给予患者一定的鼓励和支持,安抚患者的心理变化,提高抢救效率。

3 实施评价

3.1评价抢救患者 回顾性分析抢救患者的救治材料,对抢救患者的成功率、并发症、术后愈合情况进行追踪分析。将评价结果作为年度考核标准。

3.2评价手术管理 手术管理主要对抢救室管理、急症方案制定、护士人员表现状况、组织能力、整体配合效果和专业技能等进行评价;可以让手术患者、护理人员自我评价、医生评价、领导评价等获得综合评价效果,讲考评结果作为护理水平参考依据。

4 实施护理管理意义

4.1实施预见性护理的意义 预见性护理表示,在进行护理前,对患者在护理中容易出现的问题进行预测,进一步确定护理重点,并采取相应措施,减少患者护理疼痛,提高护理质量。急救护理工作,对护理人员的专业护理知识和灵活应变能力,具有严格要求,只有不断提高护理质量,确定重点,才能提高预见护理质量、体现预见护理的重要性。

4.2预见性护理是管理三论(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在工作中的具体应用 预见性护理工作的重点是瞬间判断、确定护理评估和护理处置,要做好这些工作,必须在急救护理中,保持准确、系统全面的信息观点,必须在建立护理资料和分析数据的基础上,对护理时出现的问题及时有效评判[2];从系统化角度出发,综合全面的评定患者表现,掌握护理工作进行重难点;从控制论角度出发,实现控制效果明显优于事后控制,积极做好事先控制对患者具有重要作用。

4.3培养急诊护理人员的护理能力 急救护理主要是对慢性急救发作患者、危重患者等进行护理的新专业。急诊护理人员的急救意识、应用素质和护理专业水平对抢救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4.3.1加强急症护理人员的急救意识和心理适应能力 意识决定方法。急救手术的成功与失败仅仅在一念之间,现代急救医学要求急诊护理人员,必须及时准确对急症人员的病情进行评判,根据工作经验,在最短时间内完成急救。与此同时,还必须在救治危机的状况下,保持临危不变的心理适应能力,快、准、稳的完成护理操作。可以通过专业培训,锻炼护理人员的心理素质,提高急救手术成功率[1]。

4.3.2明确护理人员岗位分工 急救患者中,绝大多数都是危重患者,抢救中容易发生各种突发状况,给抢救现场顺序造成了严重影响。如果两位护士同时进行一项任务,会让抢救工作手忙脚乱,耽误最佳就诊时间。利用预见性急救演练,可以让护理患者明确职责分工,相互合作完成任务,对急救工作的顺利进展具有显著效果。

危重病人抢救预案篇(3)

1.2设备要求急诊科配备了除颤仪、监护仪、呼吸机、吸痰器、洗胃机、心电图机、输氧装置、气管切开设备。抢救车上物品齐备,抢救药品齐全、充足,其他基本的诊疗设备也很完善。

2加强软件建设,提升服务技能

2.1人员数量护士人数与病床的比例:抢救室1.0~1.2∶1(每班至少1人),留观室:每班至少1人。

2.2人员资质要求护士长:为主管护师,在急诊科连续工作3年。护士:均有护士执业证,40%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均具有5年以上临床护理工作经验。

2.3人员培训不断提高护理人员技术水平是保证护理质量的首要条件。因此,急诊科必须有明确的人才培养计划,有全面的人员培训制度。

2.3.1制定各类人员的培养计划包括科内固定人员、新进人员、进修护士的培训计划,定期复训。新进人员必须经岗前培训并达到要求后方能上岗。

2.3.2制定本科人员医学继续教育规划科内不满45岁的副主任护师以下职称的护士必须参加医学继续教育,每季度参加一次“三基”理论考试,每年至少参加一次院级“三基”技能培训和考核。要求每位护士必须掌握急诊科所有仪器的使用,常见故障的排除,组织经常性模拟抢救配合演练,熟背各种急救药物的作用和副作用。

2.3.3建立定期业务学习制度开展形式多样的业务学习,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进展,科内每月业务学习至少1次。

3更新观念,改善服务意识[1]

3.1快速反应观念这是急诊急救护理质量控制的关键内容,也是急诊科的主要工作特点。不能快速反应,就不能适应急诊科的工作性质,不能适应急诊急救病人的需要。反应快、行动迅速、操作准确、抢救成功率高,这是快速反应观念的四要素。

3.2院前急救观念院前急救观念指一有呼叫,能迅速拉得出,以最快速度赶到现场;在现场有能力开展救治,途中的不间断救治;具有现代的院前急救知识与技能。

3.3现代监护观念包括:(1)首先要具有现代监护设备;(2)对现代设备的正确使用与维护;(3)准确的判断监护仪的各种数据;(4)各种管道的观察;(5)病情观察,这是一个急诊科护士应具备的最重要的技能,病情观察能反映一个护士的基本理论知识及临床护理经验。

3.4现代服务观念现代服务观念的核心是以病人为中心,一切为了病人。病人及家属满意是现代服务的最高标准。服务就是效益。

3.5现代效益观念这是现代急诊急救的突出特点。救治病人应坚持救死扶伤,实行人道主义的原则。但人道主义不是不收钱,而是以抢救病人为主,按规定、按标准收费,效益好有利于扩大“再生产”。4规范服务流程,保障措施到位

4.1建立“急诊绿色通道”切实保证急、危重病人的就诊治疗。

4.2成立急诊工作领导小组以主管医疗的院长为主要负责人,成员有医疗、护理、后勤和急诊科负责人。每周护理部、质控科室期和不定期检查急诊环节质量,及时反馈信息,以改进急诊科工作的缺陷与不足。

4.3制定并执行各类人员岗位责任制落实急、危重症病人抢救制度,落实各工作单元工作制度、急诊交接班制度、急诊会诊与疑难病例讨论制度、急诊死亡病例讨论制度、急诊医疗护理纠纷和投诉处理制度等,并有相应的实施记录。

4.4制度紧急医疗护理救援预案制定大批病员抢救预案,制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预案。并将组成人员备案在册,定期演练,保持24h通讯通畅。

4.5提供多种便民措施如轮椅、开水、茶杯、手纸、便器、拐杖等;为无陪人患者提供全程陪伴服务;对危重病人检查过程实行全程陪伴,并备好各种急救药品与用物,严密观察病情,防止意外发生[2]。

5实施风险管理,制定防范预案

(1)急救物品、器材时刻处于备用状态,随时可用。抢救药品齐全、充足。(2)完善管理制度。急救物品做到“四定一保持”:即定位放置、定人管理、定期消毒灭菌、定期检查、保持完好。(3)班班交接,各班下班前及时补充本班消耗的药品、器材,对损坏的器材及时报修。(4)一万元以上设备登记建卡,并有使用和维修登记。(5)建立危重病人交接班认定卡,使口头交接与书面交接相结合。(6)制定每周工作重点和每周工作程序。(7)制定急诊科常见风险防范预案如:抢救仪器故障防范预案、护理投诉防范预案、护理文书缺陷防范预案、医护配合不协调防范预案等。

6制定质量控制指标,严格质量管理

急诊科质量控制以“零缺陷”为最高目标,并有相应的制度和要求来进行管理。(1)成立院方、科室、自控三级质量管理体系,科内定期对护士进行质量管理教育,随时进行护理质理检查,建立检查登记和质量控制信息反馈制度。(2)质量控制指标:预检分诊正确率≥95%;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80%;急、危重症抢救记录和监护记录合格率≥95%;三测单、医嘱单、护理记录单准确、全面,合格率≥95%;年护理事故发生数为0;年褥疮发生数为0;基础护理合格率≥90%;危重病人护理合格率≥90%;急救物品完好率100%;抢救器械消毒灭菌合格率100%;病人对护理工作、服务态度满意率≥95%;三基考试合格率100%。(3)制定常见急、危重症抢救规范或程序,抢救室有抢救规程备查。(4)制定并落实急诊病人告知制度,如:入院告知、出院告知、特殊诊疗和有创操作知情同意书等。(5)建立急诊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制度,对药物的不良反应按要求登记上报并及时处理。特殊(毒、麻、限、剧)药品应专人专柜专锁管理,品种、数量正确,有用药情况登记,药品合格率100%。(6)抢救室原则上实行封闭式管理。(7)治疗室设施完好,布局合理,操作规范。(8)处置室布局合理,符合消毒隔离原则,用物分类清楚、整洁、有标志。(9)洗胃室单设,符合规范,污物处理符合要求。

7讨论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生命越来越重视,急救意识也不断增强。我院通过加强急诊科的护理质量控制,抓住“抢救病人生命”这个主题,在“急”字上做文章,在“快”字上下工夫,在“救”字上多研究,在“高”(效率、效益)字上多思考,不断加强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使急诊科护理人员的服务意识有了根本的转变,急救技能有了不断地提高,风险防范能力有了更进一步地增强,科内管理也日臻完善。

危重病人抢救预案篇(4)

[摘要] 本文从目前急危重症护理教学现状出发,对文中涉及到的预见性思维,预见性护理、高职单招、急危重症护理的概念做了界定,进而阐述了将预见性思维方式应用于《急危重症护理学》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中的作用,并有针对性的对高职单招层次学生采用此教学方法的价值和效果进行了探讨。

[

关键词 ] 预见性思维;预见性护理;高职单招;急危重症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5)01(a)-0028-02

Application of predictability thinking in a single stroke level vocational Intensive Care Teaching

ZHAO Qing

Surgical Nursing Department of Zhangzhou Health Vocational College, Fujian 363000,China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current status of acute and critical care teaching of view, the text related to the predictability of thinking, nursing care, vocational single stroke, acute and critical care nursing concepts have defined, and then describes the predictable way of thinking applies "acute and critical care nursing "theory of teaching and training curricula in the role, and targeted levels of vocational students using a single stroke value and effectiveness of this teaching method is discussed.

[Key words] Predictability thinking;Predictive nursing care;Vocational single stroke;Acute and critical care

[作者简介] 赵清(1983-),女,辽宁锦州人,本科,助教,主要研究外科护理、急危重症护理。

预见性思维是人们根据事物的发展特点、方向、趋势所进行的预测、推理的一种思维能力,是思维能动性的表现。运用预见性思维可以让护生在急危重症护理学习中懂得主动质疑和探究而不是被动灌输和接受。运用预见性的护理理念可以通过科学的手段对急危重症护理病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提前进行评估与管理,使学生懂得只有“预见性的观察到威胁患者生命安全的病情变化时,才能使患者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最及时、最有效的护理”[1],从而进一步提高高职单招学生在主动护理方面的责任感。

1 相关概念

1.1预见性护理

预见性护理是指护士针对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综合性分析和判断,运用医学知识,找出现存和潜在的护理问题,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有效地防范护理风险。在医疗护理的各个环节中,以疾病的生理变化及各种疾病的发展规律和临床表现为依据,主动对患者进行评估。有预见性的采取防范措施和应对方法,从而有效地降低护理风险[2]。

1.2急危重症护理学

危急重症护理学是以挽救患者生命、提高抢救成功率、促进患者康复、减少伤残率、提高生命质量为目的,以现代医学科学、护理学专业理论为基础,研究急危重症患者抢救、护理和科学管理的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3]。

1.3高职单招层次学生

该院“高职单招”的招生对象是护理专业中职毕业生,在中职护理教育中已经系统的学习过医学基础课程及专业护理课程,并经过一年的临床实习,具有一定的护理理论和技能做为基础,需要提升护理学习层次的一类学生。

2 教学应用的对象与方法

2.1对象

该校2012级高职单招护理专业4个班级232名学生。

2.2教材及教学内容

选用第3版《急危重症护理学》,教学内容包括急危重症护理学总论、急诊护理、危重症护理、常用救护技术四个单元,按照学校规定的《急危重症护理学》教学大纲及教学要求,本着突出急危重症护理特点的基本原则,结合高职单招学生的学习经历,我们适当增加了高职单招学生对于常用救护技术的训练课时,如心肺复苏、人工气道的建立、气道异物清除术及球囊-面罩通气术、除颤、外伤止血包扎固定搬运术、机械通气技术。

2.3教学方法

该院高职单招的急危重症课程安排在第三学期,学时数为54学时,其中理论课 40 学时,实训课 14 学时,根据教学大纲的指导,结合高职单招学生具有一定学习基础的特点,我们对学生在理论课的教学方法、实训课的教学手段均采用预见性护理教学的方法,具体方法如下。

2.3.1教师理论授课 引入病例,找出现存和潜在的护理问题,提出护士在现阶段需要执行的护理措施,再分析引起护理问题的原因,制定具体的护理方案;学习小组授课:以寝室为单位,5~6人一组,提前一周布置相关病例,要求学生本着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原则,查阅相关资料,并进行讨论,讨论结果形成PPT在班级进行案例分析。

2.3.2实训课 采取分组教学方法,结合情景模拟教学,训练心肺复苏、止血包扎及固定搬运技术、重症医学救护技术(强调人工气道及呼吸机的应用)。要求学会各项技术的正确操作和急救设备的正确使用,让学生尝试在实践中综合运用预见性护理思维来解决实际问题,并从中总结出预见性护理运用的优势。

3 教学体会

3.1培养了学生正确评估病情的预见性护理思维

护理思维的重点应放在对患者病情的评估、采取紧急的护理救治、积极配合医生诊断和主动做进一步救治这样一种科学系统的护理抢救程序中[4]。例如,在医生问诊查体时,护士不应该被动等待,而是应该立即投入到力所能及的护理抢救中,比如测量和维持患者的体温、呼吸、脉搏和血压,在医生下诊断前做出护士自己的判断,用预见性的思维观察病情,发现护理问题,从而为医生的诊断提供依据。像这样及时正确的支持患者的生命体征,不但缩短了患者在救治过程中的等待时间,也为进一步治疗原发病创造了时机。

3.2培养了学生正确应用急救设备的预见性思维

做为护士,及时准备好急救设备并正确配合医生的操作是必要的工作职责,在抢救中分秒必争的急救效率直接影响着病人的生命。所以在护生的学习阶段,要把对急救设备的正确使用做为重点和难点问题对待。在日常的急救训练中,引导学生把思维定势在快速反应、灵活机动、果断处理上。每个学生应充分理解急危重症的抢救和抢救物品的关系,要有危机意识和管理观念,以及预见性的完善准备。所以必须让学生认识到使急救设备物资始终保持最佳状态,可以在需要时最快速的发挥作用。

3.3培养了学生合理使用急救药品的预见性思维

应用急救药品抢救急危重患者是临床医生急救意识和急救思维的一种体现,而护士对抢救药品的应用则是医生急救思维的延伸[5],同时也能体现出护士对疾病理论知识与急救药品的掌握程度。在抢救时护士应熟悉药品特性,遵医嘱给药,这是最基本的临床技能。例如,目前抢救时采用的多通路分配静脉给药,护士在执行医嘱时就可将给药的功能扩展,做为观察患者临床反应的一种途径。急危重症患者的病情凶险,短时间内需要做大量的处置,而合理的药物使用是稳定病情的第一关键,护士除了要提高对患者症状的识别能力外,还应根据病情预见性的设定提前量。所以熟悉各种急救药品的用量用法,是护士应该掌握的重要临床技能。而预见性的遵医嘱用药物是护理临床技能的拓展,是我院在以往普通的急救护理教育中尚未涉及的问题,所以我们利用高职单招学生原有的临床实习经验,培养学生在急救药品使用上的预见性思维,会大大提升护士在抢救中的参与感与自信心,更有利于配合医生做好抢救工作。

3.4培养了学生提高自身素质的思维

做为处理急危重症患者的护士,应具备机敏、沉着、冷静等良好的心理素质;做到忙而不慌、急而不燥,要具备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和高度的注意力与领悟力。笔者在教学中也听到过学生反映在之前的临床实习中遇到抢救的时候会出现干着急却帮不上忙的情况,甚至由于过于紧张导致平时很熟练的操作却在关键时刻做出问题。所以笔者在对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实际工作当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总结,认为在模拟训练中不仅要重视技术含量还要关注学生的抢救思维是否沉着冷静,着重训练学生稳定个人的心理素质的发挥,培养她们在瞬间的抢救中充分发挥个体娴熟的抢救技能的能力,使人的思维在特殊环境中始终处于最佳状态,为配合医生抢救发挥更强有力的作用。

3.5培养了学生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能力

急危重症患者由于发病急,病情重,往往家属一时难以接受,甚至会有不理智的表现而加重患者心理负担和病情。在教学中,预见性的针对这一情况,培养学生加强以交流、沟通的方式对患者和家属进行积极的心理疏导和心理支持。这样可以使患者排除各种心理障碍,增强康复的信心,而且更有利于真实反应出病情变化,为治疗护理提供帮助。

4 结论

4.1预见性思维在急危重症的护理中起着重要作用,应该贯穿于整个急危重症患者的护理过程中

尤其对于有着临床实习经历的高职单招学生,训练预见性思维可以提高学生的护理层次和护理水平,在急危重症的临床护理中会更加游刃有余。如对可能出现的病情提前预知,可以减轻或阻止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或者在发生时可以提高抢救成功率;通过预见性的观察护理可以为医生提供诊断治疗依据,从而减轻对患者的身心影响,可以增进患者对护理工作的理解,并给予护士高度的评价和认可,同时也促进了医护患关系的和谐稳定,这也是降低医疗纠纷的发生的好方法。

预见性思维的应用、发展,体现了先动脑后动手的工作方法,使护理工作变被动为主动,同时也更加鲜明的体现了护理工作的独立性、科学性,体现了护理工作的价值,提高了护理质量、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从而对护理质量起到明显的保障和促进作用[6]。

4.2反馈

本组教学对象于第五学期再次下临床实习,由于学生实习点较为分散,所以采用分组电话问卷调查的形式。共有11组212名同学参加了问卷调查。关于把“预见性思维应用到急危重症患者的护理中”的情况回答,“效果良好,可以实施”的答案占72.6%,“效果一般,实施遇到困难”的答案占18.9%,“可以理解,但不能实施”的答案占8.5%。从本次调查结果来看,虽然仍有需要改进和提高的地方,但把预见性思维引入到急危重症护理的教学中是可行的。

[

参考文献]

[1] 张冬林,黄素芳,李秀云,等.预见性思维在急诊病情观察中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2008,23(21):51-53.

[2] 张颖.预见性护理在临床工作中的应用[J].天津护理,2011(2):122-123.

[3] 张波,桂莉. 急危重症护理学(3版)[M].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3:1-1.

[4] 吴姝玲.预见性护理思维在急诊抢救患者中的应用[J]. 实用临床医学,2011,12(4):104-105.

危重病人抢救预案篇(5)

随机选择2013年7月~2014年7月本院急诊外科收治的患者12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男26例,女34例,年龄21~75岁,平均年龄(34.5±5.6)岁。观察组男27例,女33例,年龄20~76岁,平均年龄(34.6±5.7)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在常规护理过程中不实施危机管理。观察组患者在护理过程中实施危机管理。危机管理的内容包括环境管理、危机意识、危机预案、危机管理机制、危机处理、危机处理总结等。

1.3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危机事件发生情况、危机抢救成功情况、患者护理满意度、患者病历书写规范情况等。护理满意度评价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分为25项,每项0~4分不等,总分为100分,如果患者在抢救治疗中,出现抢救失败、死亡,则直接记为0分。总分≥95分为非常满意,80~94分为满意,<79分为不满意。护理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总例数×100%。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1.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危机事件发生率为3.33%(2/60),对照组危机事件发生率为20.00%(12/60),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抢救成功率为96.67%(58/60),对照组为83.33%(50/60),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病历书写正确率为100.00%(60/60),对照组为88.33%(50/60),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98.33%(59/60),对照组为81.67%(49/60),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在临床护理中,危机管理是一种新型的管理模式,其主要是针对临床护理中各种多发的危险事件进行评估、预防等制定处理预案和措施,进而提高患者的临床护理满意度,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危险事件的发生。针对本文急诊外科患者临床护理中的危机管理进行分析,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①为患者提供良好的诊治环境。急诊科接收的患者病情一般属于危重症,针对这类患者,医院可以开展先诊疗再付费的服务模式,将服务流程优化,将抢救生命放在第一位,让患者在第一时间内可以得到有效的治疗。为患者提供良好的诊治环境,提高抢救质量和抢救成功率。②提高护理人员危机意识。定期对急诊科的护理人员进行培训、开展讲座等,加强护理人员护理过程中的危机意识,加强与患者之间的沟通、了解患者的病情以及可能存在的危险因素。③加强制度管理。在对患者进行护理的过程中,护理人员需要正确传达患者的医嘱,并严格按照规定的要求进行患者病历的书写,其中针对危重症患者,在抢救治疗后,需要补充病历。加强制度管理,保证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的每一个动作必须符合要求和护理标准。④制定危机管理机制。在护理过程中,制定危机管理小组,针对急诊外科以往遇到的危机因素和危机事件,制定危机预案,规范护理中危机事件的处理流程,对患者的危机管理、护理情况等进行安全检查。⑤制定危机事件处理预案。在临床护理的过程中,提前对患者可能发生的危险情况进行预测,然后制定危机预案,保证在患者发生危机事件时候,可以及时、妥善的处理。⑥危机处理。在护理过程中,患者发生危机事件,立刻根据患者的危机类型,按照危机预案进行处理,如果患者发生的危机事件不在危机预案范围内,及时通知医生,并同时实施抢救处理。在患者危机处理之后,对相关工作进行总结,将危机管理、临床护理中存在的不足等进行总结,避免在以后的工作中再出现。在以上这些危机管理内容中,还需要建立危机公关,针对临床诊治、护理中发生的危机事件进行处理,将危机管理中的相关制度和体系进行完善,增强护理护理人员的危机预警意识,在临床护理中,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心理护理等。本文针对患者实施危机管理,危机事件发生率较低,抢救成功率非常高,患者的病历全部书写正确、规范、合格,而且护理满意度也非常的高。

危重病人抢救预案篇(6)

1 临床资料

本组45例,住院39例,门诊6例;其中男34例,女11例,年龄1.5~85岁,平均48.5岁,抢救成功38例,7例未成功(3例慢性病致多脏器功能衰竭、2例车祸致内脏大出血、1例肝硬化致消化道大出血、1例羊水栓塞),其中2例未抢救成功患者,其家属提出对医生的抢救及病历提出质疑,形成医疗纠纷,但对护理工作抢救的满意率为100%。

2 全院统一制定危重患者抢救流程管理预案

护理部制定全院危重患者抢救流程预案(空档时间除外),下发各科室,要求各科在遇到危重患者,根据当班人员情况,迅速成立护理抢救小组,护士长担任抢救小组组长,要求对现场人员分为操作组、治疗组、观察组、外勤组四个保障小组(护士长可以根据实际情况1人兼职2个组职责等),并对每个组做了明确分工,保证各项抢救措施落到实处。

2.1 组长职责:组长在做好在场护理人员分工和协调后,重视做好家属的安慰和解释工作,快速清理现场闲杂人员,保障抢救通道畅通及场所的宽敞。

2.2 操作组职责:选择1~2人护理技术过硬者,负责抢救中的各项操作,如建立多条静脉通路、吸氧、吸痰、导尿及各类化验标本的采集等。在时间允可的情况下,操作组配合治疗组对抢救场地周围无用物品的整理,保障抢救场所宽敞。

2.3 治疗组职责:1人负责配制各种治疗,并准确、快速给予实施,并向观察组口头传达医嘱执行情况。

2.4 观察组职责:1人负责观察患者的意识、生命体征、心电监护仪、呼吸机等仪器的观察和调节,并详细做好各项治疗及病情观察的护理记录,有异常情况及时向主管抢救医生汇报。

2.5 外勤组职责:在人员充足的情况下,1名护理人员负责跑外勤,负责对患者血制品的取送、抢救药品的记账、领取及各类标本的送检,以免因家属对医院大环境的不熟悉,延误一些重要的药品及有价值化验回归,影响抢救。

3 抢救用物及药物分类放置

抢救30分钟以上者,组长结合患者的病情,并与主管抢救医生及时沟通,做出抢救时间的长短判断,估计抢救在1小时以上者,治疗组和外勤组人员及时对各种抢救药品进行分类放置。如大出血、羊水栓塞患者等抢救,抢救往往要持续几个小时,甚至几天时间,故需要备用大量充足抢救药品,很有必要对各种抢救药品分类放置,根据患者的病情,对常用药品尽量放在前面,依次类推,保障各种抢救药品能及时找到。

4 制定科学的护理实施计划

在病情趋向稳定的情况下,取消抢救小组,由责任护士负责,迅速制定该患者详实的护理实施计划和各班护理人员工作要求及注意事项,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并上墙张贴予以指导每名倒班护理人员的工作。

5 加强考核与监管

护理部、护士长等管理人员加强监督与考核,要求护理部天天查,护士长班班查,保障患者的各项治疗及护理措施到位。

6 做好告知工作

在配合医生做好各项抢救治疗和护理的同时,注意向家属做好相关告知工作,让家属能及时了解患者病情及治疗费用情况,积极配合医护人员,保障患者抢救,促使患者早日康复。

“危重患者抢救流程预案”在各科危重患者抢救中实施,管理者充分利用每个人的业务特长进行科学分工,使护理人员做到临危不乱,快速、有效、准确、有序地展开抢救工作,赢得宝贵的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通过调查,医生、患者及患者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率为100%,并且减少护患纠纷,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危重病人抢救预案篇(7)

【Key words】

predetermined precept;system;sudden accident

【摘要】: 为了应对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各级医院都要制订出一套实用完备的应急预案,健全应急系统,完善应急措施,确保及时、迅速、高效、有序地应对各种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保障辖区内群众的身体健康,维护辖区的安全稳定。本文就如何制订应急预案,健全医院应急体系,防备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提出建议和探讨。

【关键词】: 预案;系统;突发事件

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具有突发性、紧急性、高度不确定性以及广泛的社会影响破坏性特征,它直接关系到公众的健康、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安定,并日益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在当今交通事故、自然灾害、恐怖袭击、疾病流行等各种公共卫生事件频发的社会环境下,各级医院除了完成辖区内群众的医疗工作,还要承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紧急救援、指导疏散等任务。为了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平时必须预先制订出一套实用完备的应急方案,健全应急系统,完善应急措施,并保持常备不懈、经常演练。在突发事件出现时能够迅速完成信息采集、危机判定、决策分析、命令部署、联动指挥、排险救援、安全转送、后勤支持等各项应急任务,确保及时、迅速、高效、有序地应对各类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将突发事件的危害降低到最小程度[1]。

1 加强应急的组织领导,健全各级应急体系是关键

面对突如其来的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往往会超出医院的救治承受能力,如果医院事先准备不充分,必然会反应迟缓、应接不暇、顾此失彼。因此,各级医院应该有备无患、居安思危、未雨绸缪,预先制订各种针对各类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方案,以备不时之需。

1.1 健全各类应急机构 在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来临时,只有在高度统一指挥下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各方面力量,调集所有资源积极应对。医院平时要组建好应急指挥部(组)和各类应急组织、机构,以急诊科为骨干,制订包括人员调集、物资供应、联络转运等一整套应急预案,做到分工明确、职责落实、反应灵敏。预案必须系统地反映在不同情况下的指挥程序和内容,主要包括指令的顺序、要求、人员和装备的数量及编组,指挥员分工及指挥位置等,各种后勤保障工作必须在统一指挥下协调进行。

1.2 健全应急规章制度 制度是完成任务的保证。医院要制订重大传染病、中毒事件、自然灾害及重大意外伤害等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制度和各级各类人员在突发事件中的岗位职责、行动规范;要制订成批伤病员的分类、诊治、转送等环节的规章流程;要针对自然灾害(如地震、台风、洪涝等)、意外事故(如车祸、工伤)、疾病流行(如非典、中毒)及恐怖袭击等造成大批伤病员的情况制订分类救治的预案。

制订的应急预案要传达到每个责任人,每个责任人要明确自己的职责,以确保预案准确实行。

1.3 建立应急通讯网络 所有参与应急预案的人员应该保持即时联络才能做到招之即来,迅速启动。各级指挥员与上级和下级人员之间要有便捷迅速的联系方式和通讯工具,并保持联系畅通。移动通讯是必不可少的联系工具,对骨干人员必要时可以配备备用联系工具。信息互通是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反应体系中至关重要的部分,没有良好的信息互通就不可能有良好的各个部门的联手反应。医院要收集准确的信息,加强上下级之间以及兄弟医院之间的信息交流,才能及时准确地获取各种信息,在最快的时间启动应急体系,最大限度地降低伤亡、经济损失和政治影响。同时,医院要把收集的准确信息和抢救经验及时向上级机关报告,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

2 加强应急的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应急能力是基础

在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医务人员常常是最先来到灾害现场最先参加抢救的人员。无论是传染性疾病还是意外事故或自然灾害,他们的应急处置能力对控制灾害蔓延、减少灾害损失、救治受灾人员都起着重要作用。突发事件早期处置的好坏,常常关系到整个事件的最后结果[1,2]。因此,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在职培训制度,并纳入继续医学教育计划,定期进行应急处置相关知识及能力的培训和演练,不断提高医院各类人员的应急能力和反应速度。

2.1 培训内容 主要包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建设规划》、《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流程》等法律、法规;急救医学知识包括CPR;急危重病人的急救技能;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群体伤病员处理流程;传染病和常见中毒的急救知识;自然灾害、意外事故状态下自救互救技能;心理素质培训以及怎样联络报警,怎样接近伤员等。要制订培训计划和编写培训教材,要有考核标准和奖惩措施,确保培训实效。

2.2 模拟演习 模拟训练可以提高应急队伍的救治水平和反应速度,各种预案只有在反复演练中才能确保启动时顺利实施。演练形式包括紧急集合出动、模拟意外事故现场抢救、模拟启动各级预案等。通过演练不仅可以使大家了解、掌握预案,还可以检验预案是否合理、科学、全面,以便及时进一步修改完善。建议每年都要进行应急模拟演习,提高医务人员综合应急处理能力。

2.3 部门演练 医院各个部门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来临时承担的任务不同,可以结合本部门的情况制订预案进行演练;可以借鉴国内外公共卫生事件的经验,进一步修正和完善本部门的各种预案、预警指标和实施细则。要树立应急观念,加强应急的制度化、现代化和系统化建设,建立快速反应体系,在应急事件处置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3 加强应急的指挥管理,确保预案快速启动是核心

3.1 三级预案、明确分工 医院要制订三级应急预案:一级事件启动“红色预案”(本次事件需要救治30位以上伤病员时)。二级事件启动“橙色预案”(本次事件需要救治10~30位伤病员时)。三级事件启动“黄色预案”(本次事件需要救治10位以下伤病员时)。一、二级事件往往需要同时启动院前、院内两套急救队伍;三级事件可以根据情况不启动应急预案,由医院急诊科处置。医院急诊科和急诊“120”是担任院前、院内急救的部门,一旦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在伤病员抢救、转运中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医院要加强急诊科和急诊“120”的建设,完善急救车载抢救设施,保证急救医生、急救药品到位。医院要结合现有卫生装备,整合分散的医疗急救资源,制订“预备役”急救车辆、人员及设备等,平时加强急诊急救队伍培训、锻炼提高应急能力,瞬间投入一线,参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抢救工作。同时要加强急诊重症监护病房(EICU)和急诊手术室的建设,提高危重病人救治水平[3]。

3.2 统一指挥、层层负责 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工作中,一定要统一指挥、统一调度、统一行动。各级各位参加应急抢救工作的机构和人员必须服从领导、层层负责,保质保量地完成本职任务。要发挥每个单位和个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克服各种困难完成应急任务。

医院要成立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指挥部(组)和专家技术指导组,由内科、外科、急诊科、ICU、放射科、检验科等科室专家组成。要充分发挥专家组的作用。专家组要负责全院危重症病人会诊、抢救,积极收集各种信息,不断总结经验,制订切实可行的诊断标准、治疗预防原则和救治方案,及时发放给全院医务人员并向上级机关报告。专家组应24小时在位值班,随叫随到。

3.3 快速分诊、分级处理 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伤病员要在手腕或胸前系上专用“伤票(牌)”,包括主要伤情、危急程度、年龄、性别等。伤病员要统一编号挂牌,便于医务人员识别伤员、快速分诊、分级处理、转送抢救。通常用不同颜色的“伤牌”表示伤情指示医护人员。如红色“伤票(牌)”表示有内外出血、休克、危急;黄色“伤票(牌)”表示有骨折;绿色“伤票(牌)”表示病情不严重,可以先抢救重伤员;黑色“伤票(牌)”表示已经死亡,不必再去检查抢救等。现场指挥员要沉着冷静,先抢救伤员脱离险境,再快速分诊分级处理转送抢救各类伤病员。

3.4 医院要加强门急诊应急能力[3] 门急诊是接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第一线,也是院前抢救的部门。医务人员要学会识别各种传染病的特征、发现线索,收集资料、分析判断、及时报告。医院要不断提高和加强门急诊的应急能力和基本建设,对突发群体伤病员要制订一套完整的运行体系。要加强对院内感染的控制,要设立专病诊室、隔离观察病房;严格执行消毒隔离措施,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

3.5 思想准备和心理支持 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院要有足够的思想准备。要向社会进行不同形式的宣传咨询。可以通过广播、电视、讲座等形式广泛开展心理卫生宣传教育,提高人民群众的心理素质,改善和提高应对水平。医院要定期对医务人员进行心理卫生讲座,提高医务人员心理素质,当出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早有思想准备,提高应对能力。

4 加强应急的物质储备,保证应急后勤支援是保障

4.1 制订应急物资的储备计划 由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突发性、复杂性、艰巨性、危险性等,应急物资的储备是实施应急预案的基本保证和先决条件。应急物资包括医疗设备、急救器材、药品血源、救护车辆、防护设施、生活物品、通信设备等。要制订应急物资的储备计划,在预案中应当包括这些应急物资的种类、数量、存放地点、责任人等[4]。

4.2 应急物资要处于良好的待用状态 为了保障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来临时的物资供应和后勤支援,预案中要明确后勤各个部门在应急工作中的职责。应急物资必须要处于良好的待用状态,指派专人定期检查、试用、维护、管理,药品要防潮、防过期、防变质。医院要有针对性地储备一定数量的药品、器械、物资以满足应急需要。要加强应急救治器材药品物资的管理,添置和优化一些应急救治的医疗器材和设备,尤其是现场使用的物资装备和车载设备,使之保持完好性和先进性,以提高应急救治的水平和成效。

【参考文献】

1 王正国.现代创伤学研究的某些进展.中华创伤杂志,1995;11:262-265.

危重病人抢救预案篇(8)

【中图分类号】R197.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2-0463-01

在21世纪这样的大背景下,医院急诊急救管理的现状的改变成为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医院急诊急救管理不仅需要理论,更需要实践,需要不断总结经验,并且在医学中有着屹立不倒的地位。因此,本文将从医院急诊急救管理的现状及对策研究这方面进行逐一论述。

1医院急诊急救管理的现状

1.1医院急诊急救人才水平有限

从急诊医学发展史来看,急诊医学作为一门新兴的综合性的学科,其特定专业内涵尚未形成一完善的体系,急诊急救专业人才严重短缺,远远满足不了急诊急救医疗的需求。由于急诊科编制不足,所缺的急诊急救人才只能由其他专业科室派人支援,所以急病得不到急治,或救治不当的事件屡见不鲜。从急诊工作的特殊性来看,急诊科需要24小时连续开诊,急诊科医护人员面对的救治群体病情危急,病种杂,病谱广,未知因素、不确定性因素多,病情具有较大的不可预见性,极易引发医疗纠纷。医护人员需要宽广的专业知识面及精湛的技术,尤其危急重患者抢救有极强的时间依赖性,故责任重,风险大。长期超强度的工作使医护人员精神高度紧张,思想负担重,工作压力大,而且夜班频繁,十分辛苦,在晋升、福利待遇等方面又无相应的倾斜激励机制,专业队伍不稳定、人员流失现象相当普遍。

1.2医院急诊急救体系有时代不符

现代急诊医疗的原则是突出“时效”,即在最短的时间内使危重患者得到及时诊断与有效处理,重在“救命”,即以高超的医术和技能使危重患者脱离危险。但是目前由于医院急诊体制的不健全、不合理、非人性化,很多医院急诊科对就诊的危重患者特别是生命垂危患者仅分诊,再转送相应科室救治,频繁会诊往往因中间环节接口多而延误抢救时机,这种急诊不急的救治机制严重影响了急危重病人急救质量。除了制度本身的缺陷外,对贯穿急诊急救服务流程的质量要素和质量环节上的重视程度和管理力度也远远不够;诊疗过程中的质量改进和质量控制措施不完善,难以预防质量缺陷,杜绝隐患纠纷,难以满足质量,且方便、安全的急诊救治的基本要求。这也是不少医院急诊急救工作质量、效率都低的症结所在。

1.3医院急诊急救的意识落后

落后于时代要求传统的急诊医疗质量管理意识是在计划经济的模式下形成的以疾病为中心,以自我为中心的管理理念,较少以患者为关注焦点,不能为患者身体、心理、社会适应能力上提供全面、全过程的优质服务,这也是急诊医患纠纷的一个难点问题。传统的质量管理忽略医疗质量全过程控制如基础质量、过程质量、终末质量等,从患者的角度来看,也是因传统急诊医疗管理理念的制约,没有考虑分析患者抱怨产生的原因,从急救服务过程、医疗环节、接口管理等方面找出不合理的地方,进行持续有效的控制,加以及时改善,建立预防措施,满足患者及其家属对急救质量的需求。符合现代急诊医疗要求的管理制度固然重要,但制度是人建立的,如果没有先进的、科学的管理理念,先进的管理制度何以能建立。因此,导致急诊医疗工作中诸多问题的更深层次原因在于观念的落后。

2医院急诊急救管理对策研究

2.1加强医院急诊急救管理服务意识

长期以来,由于受计划经济的影响,“铁饭碗”思想已深入到医护人员的内心深处,有一种高人一等的思想。面对当前激烈的医疗竞争市场,医护人员必须承认自己是服务者,要把“患者的满意才是我们的满意”作为自己的行为理念和医疗准则。近年来,虽然各个医院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优质服务活动,但服务不到位、缺乏人情味的现象仍然存在。这就要求急诊医务人员要加强学习,切实认清形势,纠正医患错位,强化服务意识。由于医院的服务对象是患者,他们在接受医护人员的服务时,其心理、生理及思维方式等方面可能与健康人有差异。因此,医护人员在重视疾病诊治的同时更要关注患者的心理健康,在思想上由只重视疾病转变到重视患者上来,在为患者治病的同时,要给予患者更多的关注,使他们感受到被尊重与被关爱。

2.2建立健全的医院急诊急救管理体系

医院急诊急救中心建设要根据本院本地区的病种特点,配备相应的先进仪器和设备,选派医术高明、经验丰富、责任心强、思路敏捷、身体健康的医务人员充实到急诊急救中心,使急诊急救中心机构健全、队伍业务素质提高、设施设备配套完善,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和患者的需求。由于急诊病人较多,医护人员工作量大,医疗风险高,医院要高度重视急诊急救中心的工作,由分管业务的副院长分管急诊急救工作,如果遇到重大抢救,要亲临现场指挥。院长要定期听取急诊急救中心负责人的工作汇报,不定期到急诊中心了解工作情况,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解决。相关科室如医务科、护理部要由一名副主任分管急诊急救工作,进行组织协调,以保证急诊急救工作的正常运行。

2.3医院急诊急救管理中加入应急预案

应急预案包括病人的应急抢救预案和医护人员的自身安全应急预案。病人的应急抢救预案:急诊患者大多是由于中毒或创伤等意外伤害所致,且病情危重,一旦出现这种突发事件,对医院的抢救承受能力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如果平时缺乏准备或准备不充分,面对突发事件,医护人员会手忙脚乱,这将使病人丧失宝贵的抢救时机。因此,制定综合性或专门应急抢救预案对于提高医院的应急抢救能力极为重要。自身安全应急预案:目前,特大交通意外事故、地震、海啸、恐怖暴力事件时有发生,在突发事故来临时,急诊急救中心要根据自己的特点和需要,制定相应的针对性的预案。预案内容包括提高全体医护人员的安全意识和应变能力和医院管理人员的组织协调能力等,急救中心要定期开展自救训练,提高医护人员的自身安全。

结语:总之,医院急诊急救管理的现状及对策研究是发展我国医学发展的必经之路,对提高我国的医学水平有着重要意义。医院急诊急救管理的现状及对策研究应该跟上时代的步伐,做出相应的对策进行改进才能够满足当今社会人们的需要。

危重病人抢救预案篇(9)

[中图分类号] R47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2)-02-193-02

急诊科是应急院前急救、突发公共事件、接受急诊病人就诊、抢救危重病人的公共场所,是医疗护理工作的最前沿阵地和救治窗口。急诊科的特点:病人具有突发性、急危性、繁杂性、多学科性,数量不确定性等等。医护人员工作具有高风险性、高反应与不确定性、应用全科知识与高技术含量性、机智果断敏捷性、高度协调联动性。急诊科质量控制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病人的生命安危,因此,科学有效的管理方法,对提高急诊科的救治和护理水平、降低医疗护理风险、预防医疗护理纠纷具有重要意义。

1 加强硬件建设,保障医疗护理需要[1]

1.1 首先按照《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标准进行环境与硬件建设 我院为二级甲等综合性医院,急诊科用房面积达到了1000m2。设有分诊处、诊断室、抢救室、观察室、治疗室、处置室、手术室、隔离病房、监护室及其他辅助配置。抢救床位4张,监护床位2张,留观床位16张,达到二级甲等医院标准。

1.2 设备要求 急诊科配备了除颤仪、监护仪、呼吸机、吸痰器、洗胃机、心电图机、输氧装置、气管切开设备。急救120车4辆,抢救物品,抢救药品随车配置,抢救室、监护室备抢救车,其他基本的诊疗设备完善。急诊通讯装置(电话、传呼、对讲机)完备。在全县建立半小时急救圈,与乡镇卫生院形成急救网络,由我院急诊科安装了GPS定位扫描系统,统一进行救护车的调度、使用、跟踪与监测,为生命救治争取了最佳时间。

2 加强软件建设,提升服务能力[1]

2.1 人力资源 护士人数与病床的比例:抢救室1.0-1.5/1(每班至少1人),留观室:每班至少1人。医疗护理实行小组值班。每班至少3-5名医生、3-5名护士,24小时人力资源使用均衡,随时备有二线援助人员,实行弹性与均衡相结合的排班制度。

2.2 人员资质护士长 为主管护师,在急诊科连续工作10年。护士:均有护士执业证,80%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均具有3年以上临床护理工作经验。

2.3 人员培训 不断提高护理人员技术水平是保证护理质量的首要条件。因此,急诊科具有有明确的人才培养计划,有全面的人员培训制度。30%的人员通过了三甲医院培训。

2.3.1 制定各类人员的培养计划 包括科内固定人员、新进人员、进修护士的培训计划,定期复训。新进人员必须经过岗前培训并达到要求后上岗。

2.3.2 制定本科人员医学继续教育规划 科内不满45岁的副主任护师以下职称的护士必须参加医学继续教育,院内、科内每周业务学习1次,年内每人完成25学分。每半年参加一次“三基”理论考试,每年至少参加一次院级“三基”技能培训和考核。要求每位护士必须掌握急诊科所有仪器的使用,常见故障的排除,组织经常性模拟抢救配合演练,熟背各种急救药物的作用和副作用。

2.3.3 建立定期业务学习制度 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的学术方式,开展形式多样的业务学习,更新知识、学习新技术、开展新项目。培育全科医疗护理人才。

3 更新观念,改善服务意识[2]

3.1 迅速反应观念 这是急诊急救护理质量控制的关键内容,也是急诊科的主要工作特点。不能快速反应,就不能适应急诊科的工作性质,不能适应急诊急救病人的需要。反应快、行动迅速、操作准确、抢救成功率高,这是快速反应观念的四要素。

3.2 院前急救观念 院前急救观念指一有呼叫,能迅速拉得出,以最快速度赶到现场;在现场有能力开展救治,途中的不间断救治;具有现代的院前急救知识与技能。

3.3 现代监护观念 首先要具有现代监护设备;对现代设备的正确使用与维护;准确的判断监护仪的各种数据;各种管道的观察;病情观察,这是一个急诊科护士应具备的最重要的技能,病情观察能反映一个护士的基本理论知识及临床护理经验。

3.4 优质服务观念 优质服务观念的核心是以病人为中心,体现人文关怀。病人及家属满意是优质服务的金标准。向服务要安全。

3.5 服务效益观念 这是现代急诊急救的效果。救治病人应坚持救死扶伤,实行人道主义的原则。体现人文服务、降低医疗成本、体现生命的价值,以院前抢救、院内救治为主,按规定、按标准收费,服务创效益、效益促发展。

4 规范服务流程,开通绿色通道

4.1 建立“急诊绿色通道” 解决先救治、后付费的保障措施,体现医院管理的人文理念。

4.2 成立急诊工作领导小组 以主管医疗的院长为主要负责人,成员有医疗、护理、后勤和急诊科负责人。每周护理部、质控科室期和不定期检查急诊工作质量,进行绩效考核,及时反馈信息,进行急诊工作质量的持续改进。

4.3 制定并执行各类人员岗位责任制 落实十三项核心制度如急、危重症病人抢救制度,急诊交接班制度、急诊会诊与疑难病例讨论制度、急诊死亡病例讨论制度、急诊医疗护理纠纷和投诉处理制度和急诊工作单元工作制度,并有相应的实施记录。

4.4 制定紧急医疗护理应急预案 制定大批病员抢救预案,制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预案。并将组成人员备案在册,定期演练,保持24h通讯通畅。

4.5 提供多种便民措施 如轮椅、开水、茶杯、手纸、便器、拐杖等;为无陪人患者提供全程陪伴服务;对危重病人检查过程实行全程陪伴,并备好各种急救药品与用物,严密观察病情,防止意外发生[2]。

5 实施规避医疗护理风险管理,有效遏制不良事件发生 (1)急救物品、器材时刻处于备用状态,随时可用。抢救药品齐全、充足。(2)完善管理制度。急救物品做到“四定一保持”:即定位放置、定人管理、定期消毒灭菌、定期检查、保持完好。(3)班班交接,各班下班前及时补充本班消耗的药品、器材,对损坏的器材及时报修。(4)一万元以上设备登记建卡,并有使用和维修登记。(5)建立危重病人交接班认定卡,实行分类交接制度:如120出警情况交接;留观病人交接;临时输液病人交接;监护隔离病人交接;抢救病人交接等等,将口头交接与书面交接相结合。(6)制定每日工作重点和每日工作程序。(7)制定急诊科常见风险防范预案:如抢救仪器故障防范预案、护理投诉防范预案、护理文书缺陷防范预案、医护配合不协调防范预案等。

6 建立三级管理体系,制定质量控制目标,严格质量管理 急诊科质量控制以“零失误”为最高目标,并有相应的制度和要求来进行管理。(1)成立院级、科室、小组自控三级质量管理体系,科内定期对医生、护士进行质量管理教育,随时进行护理质理检查,建立检查登记和质量控制信息反馈制度。组长对本组本岗位工作质量全面负责,班班工作,班班落实,班班回顾,对组长实行延时(提前15分钟到岗、延后15分钟下班)自查补漏的管理流程。(2)公示质量控制目标,知晓率为100%。预检分诊正确率≥95%;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85%;急、危重症抢救记录和监护记录合格率≥95%;三测单、医嘱单、护理记录单准确、全面,合格率≥98%;年护理事故发生数为0;年褥疮发生数为0;基础护理合格率≥95%;危重病人护理合格率≥95%;急救物品完好率100%;抢救器械消毒灭菌合格率100%;病人对护理工作、服务态度满意率≥96%;三基考试合格率100%。(3)制定常见急、危重症抢救规范或程序,悬挂各种抢救流程图。(4)完善有效交流沟通机制,落实急诊病人告知制度:如入院告知、出院告知、特殊诊疗和有创操作知情同意书等等、及时下达危重病人通知书,规范尸检流程。(5)建立急诊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制度,对药物的不良反应按要求登记上报并及时处理。特殊(毒、麻、限、剧)药品应专人专柜专锁管理,品种、数量正确,有用药情况登记,药品合格率100%。(6)抢救室在抢救病人时,采取家属回避制度,实行封闭式管理。(7)治疗室设施完好,布局合理,操作规范。处置室布局合理,符合消毒隔离原则,用物分类清楚、整洁、有标志。洗胃室单设,符合规范,污物处理符合要求。

7 体会 随着社会保障的日臻完善,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政府对全民健康保健的鼎力投入,公众文化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命越来越重视,急救意识也不断增强。我院通过加强急诊科的护理质量控制,抓住“抢救病人生命”这个主题,在“急”字上做文章,在“快”字上下工夫,在“救”字上多研究,在“高”(效率、效益)字上多思考,不断加强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使急诊科护理人员的服务意识有了根本的转变,急救技能有了不断地提高,风险防范能力有了更进一步地增强,科内管理也日臻完善[3]。更加彰显了急诊科工作的社会公益性、救治技术的权威性、生命回归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危重病人抢救预案篇(10)

改良早期预警评分(modified early warning score,MEWS)由英国国家医疗服务系统(national health service, NHS)提出的一种简单的生理学评分, 数分钟即可完成对患者的病情评价, 通过早期预警, 可以避免延误潜在危重患者的病情[2]。急诊科为相对特殊的应急部门, 责任和风险明显高于其他部门医护人员, 对病员病情迅速、准确的判断, 对急、危、重症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进行评估, 是医护工作的重要环节。本次研究选择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科2012年6~2012年12月进入急诊室的危重症患者120例两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120例, 其中男性72例, 女性48例, 年龄在14~75岁之间, 平均(52±12.5)岁。脑卒中30例, 心血管疾病32例, 颅脑创伤27例, 呼吸系统疾病19例, 其他12例。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0例。

1. 2 方法

1. 2. 1 重视分诊环节 急诊分诊是成功抢救关键环节, 分诊护士对急诊患者做到主动迎接, 评估患者生命体征, 迅速准确对病情做出初步判断并分诊, 直接将生命体征异常的患者送入抢救室。

1. 2. 2 及早使用改良早期预警评分 病患进入抢救室对照组常规抢救, 观察组立即进行改良早期预警评分, 包括心率、收缩压、呼吸频率、体温、意识五个方面。每方面0~3分, 总分15分。对患者进行每半小时监测评分一次, 将分值作为患者抢救等级的评价指标。

1. 2. 3 评价指标 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 包括患者就诊满意率, 抢救成功率。

1. 2.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记量资料用t检验, 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P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满意度、抢救成功率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急诊科急忙乱杂, 完全依赖医务人员经验和直觉判断病情, 难免主观臆断, 改良早期预警评分从心率、收缩压、呼吸频率、氧饱和度及意识状态等生理病理指标对患者进行判断, 简便迅速准确度高, 实用于急危重症患者[2]。

3. 1 MEWS使用简单, 可行性强 MEWS参数简单, 使用心率、收缩压、呼吸频率、体温、意识情况5项生理指标进行评分, 1 min内便可完成。将患者病情危重程度分值化, 具有快速简捷, 科学对患者危险性进行预测等[3]优点, 有较好的可行性和实用性。

3. 2 潜在危重患者早期预警 急诊有一大部分看似生命征平稳, 随时会发生病情变化的患者, 存在着很大的安全隐患。早期表现为, 血压, 呼吸, 心率, SpO2, 意识及尿量等的改变。MEWS评分护士对进入急诊室患者立即开始评分, 观察病情, 同时动态进行评分, 一旦发现患者病情可能变化, 评分≥3分, 就提醒医务人员迅速对患者做出反应, 及时调整治疗措施, 争取抢救最佳时机。

3. 3 动态监测MEWS分值, 可客观指导护理临床工作 MEWS评分≥4分或动态评分明显增加, 护士需立即通知医生观察患者及时调整抢救方案。MEWS动态评分为病情提供客观依据同时可提高医护之间的有效沟通。急诊护士不再机械的执行医嘱, 而是有针对性进行护理, 主动观察患者病情变化, 对危重症患者的判断向应用客观指标进行评估的科学性转变。

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 人们对医疗质量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急诊科面对的患者病种多, 病情重, 病情复杂, 变化快等特点。医务人员能否在最短的时间内对病情进行评估并给与更有效的医疗护理干预, 可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早期改良预警评分系统是一种科学、简便准确评估患者状况的方式, 应用于急危重症急诊抢救中可提高抢救成功率, 避免不良事件发生, 降低医疗风险。

参考文献

上一篇: 前台试用期个人总结 下一篇: 正直的生活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