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评价的定义汇总十篇

时间:2023-10-30 11:06:18

风险评价的定义

风险评价的定义篇(1)

一、背景

环境风险是指在自然环境中产生的或通过自然传递的,对人类健康和幸福产生不利影响同时又具有某些不确定性的危害事件。由于环境风险区别于传统环境问题,具有巨大的不确定性,逐渐发展出一种新的针对环境风险的环境风险评价制度。环境风险评价是指由一定的机关或组织,对具有不确定性的环境风险可能对人体健康、生态安全等造成的环境后果进行识别、度量、评估的过程或环境管理活动。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的一些法律规范中提出了环境风险评价的内容。1993年,国家环保局颁布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规定:对于风险事故,在有必要也有条件时,应进行建设项目的环境风险评价或环境风险分析。同年的《基因工程安全管理办法》要求对基因技术进行安全评价。1996年,《农业生物基因工程安全管理实施办法》对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作了规定。2001年,《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指导意见》对职业安全评价作出规定。2004年的《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明确指出:将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纳入环境影响评价管理范畴。2011年公布的《外来物种环境风险评估技术导则》规定了外来物种环境风险评估的原则、内容、工作程序、方法和要求。2015年,环保部批准《尾矿库环境风险评估技术导则(试行)》,要求对运行期间的尾矿库进行环境风险评估。2014年修订的新环保法第39条规定“国家建立、健全环境与健康监测、调查和风险评估制度”,虽然只是国家建立、健全相关制度的义务的概括规定,但同时也使得环境健康风险评价制度第一次进入环保基本法。

二、从一个实践案例看我国环境风险评价制度的实施

(一)湖北荣成纸业有限公司热电联产工程简介

湖北荣成纸业有限公司拟建设一座热电联产中心,为公司生产和和临港工业园区企业供热,于2015年6月初通过环评。环评报告的环境风险评价包括五个部分。第1部分为环境风险评价的目的:分析和预测建设项目存在的潜在危险、有害因素、建设项目建设和运行期间可能发生的突发性事件或事故(一般不包括人为破坏及自然灾害),引起有毒有害和易燃易爆等物质泄漏,所造成的人身安全与环境影响和损害程度,提出合理可行的防范、应急与减缓措施,以使建设项目事故率、损失和环境影响达到可接受水平。

第2部分为环境风险评价程序图,主要包括风险识别、源项分析、后果计算、风险评价、风险可接受水平、风险管理、应急措施预案。第3部分为环境风险评价,报告指出,拟建工程环境风险主要包括:原煤堆场火灾风险事故、燃料油火灾爆炸、氨水罐泄露、粉尘爆炸、锅炉故障导致二f英增加外排。以事故发生原因为基础,将项目环境风险分为火灾爆炸、不可抗力、设备故障和人员管理四类。根据相关规定确定项目环境风险评价工作等级为二级。对项目的主要环境风险进行分析,主要对每类风险的发生原因进行了介绍,仅对二f英的事故排放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的影响进行了简要介绍。第4部分围绕原煤堆场火灾、油库、氨水罐、粉尘、锅炉、事故池、事故废水处理规定了环境风险事故防范措施。第5部分事故应急反映方案规定了预案的启动、职责与任务、现场警戒与疏散措施、事故上报程序与内容和善后处理。

另外,根据相关规定,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是作为环境影响评价的一部分而存在的,所以环境风险评价部分没有独立的公众参与部分,项目环评的公众参与主要包括两种方式,一是媒体公示即两次在湖北省环保厅网站上进行了项目公示;二是公众参与调查表,对松滋市陈店镇全心村的83位居民和附近的3家单位进行了问卷调查。公众参与的结果显示,当地公众对建设项目的了解程度一般,部分人担心项目的运行会对生活环境和身体健康造成不利影响,大部分人认为该项目可以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解决当地农民的就业问题,被调查者全部支持该项目的建设,无人反对该项目的建设。

(二)分析

从上文介绍的环境风险评价实例可以看出:1、我国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将环境风险仅仅简要的分为火灾、爆炸和泄露三类,并局限在项目的突发性事件或事故可能造成的环境风险,并不对项目正常工作过程中的环境风险进行考量;2、环境影响评价对可能造成的人体健康和生态系统的不利影响的阐述不充分,从而环境影响评价的结论即风险是否达到可接受水平让人产生不信任感;3、环境风险评价的过程缺乏互动,不能体现评价结论对项目实施方案的具体影响,公众参与形式化、途径单一,公众意见对项目实施缺乏影响力;4、环境风险评价中仅规定了一些事前的预防措施,缺乏事中和事后监督和必要措施。

三、美国环境健康风险管理框架及其启示

(一)美国环境健康风险管理框架的基本内容

环境风险管理框架已成为国际上环境风险评价制度的发展趋势,在众多已制定的环境风险管理框架中,美国总统/国会风险评价和风险管理委员会的《环境健康风险管理框架》(1997)是最具影响力的框架,为多国制定框架时参考和借鉴。在1990年的清洁空气法修正案中,国会要求组成一个风险评价与风险管理委员会,委员会认为,应改变传统评价与降低风险的方法,以降低风险和改善健康状况为总体目标。委员会希望框架指导公共部门和私营机构有价值的资源投资在研究、评估、表征和降低风险中。

框架包括六个阶段:

1.定义问题并把它放在背景下

对科学的风险管理决策而言,首先需要正确界定问题。通过在复杂背景中识别和表征环境健康风险问题并描述它的特征,仔细考虑问题的背景,确定风险管理的目标和有权或有责任采取行动的风险管理者,并让利益相关者参与到过程中。

2.联系问题背景分析风险

阐明问题引起的事实和科学基础,在数量和质量上处理健康和生态风险,描述负面影响的特性、严重性、可逆性或可预防性。把问题引起的风险放在多源头、多媒介、多种化学物质和多风险背景下。了解利益相关者对问题引起的风险的认识。把问题引起的科学和背景方面的信息结合成问题对人类健康或环境产生的风险进行定性,同时考虑利益相关者的认识和其他社会文化的影响。

3.检查处理风险的选择

这一阶段包括确定可能的风险管理选择,评价选择的效果、可行性、成本收益、非计划中的结果和文化社会影响。这个过程可以在界定问题和考虑背景之后任何合适的时间开始。风险管理者和利益相关者获取了关于可行性、成本与效益分析和减少暴露、降低风险对改善人类和生态健康的贡献的正确评价之后,风险管理目标可能会被重新定义。利益相关者在确定和分析选择阶段发挥重要作用。

4.做出实施何种选择的决策

在框架的这一阶段,决策者基于最佳可得科学、经济和其它技术信息,确保决策考虑了问题的多种来源、多种媒介、多种化学物质、多种风险背景,做出符合成本收益具有可行性的风险管理选择。另外,优先预防风险,而不仅仅是控制风险,可能的话,使用命令―控制管理的替代性方案。一个富有成效的利益相关者参与过程可以对决策产生重要指引作用。

5.采取行动来实施决策

传统上,一直是管理机构的要求推动实施,工厂和市政当局通常是实施者。然而,当其他的利益相关者也能扮演重要角色时,成功的可能性会显著提高。利益相关者可能会包括:公共健康机构、其他公共机构、社区团体、市民、工厂、人和技术专家等。

6.对行动作出评价

在风险管理的这个阶段,决策者和利益相关者评价实施的风险行动以及它们的效果。评价工具包括环境健康监测、研究、疾病监管、成本收益分析和与利益相关者的讨论。在大多数情形,应定期评价。就像风险管理过程其他的阶段,利益相关者参与会让评价更有益。另外,评价中可能出现新信息,评价对了解框架的哪一部分需要被重复非常重要。

(二)美国环境健康风险管理框架的主要特点与启示

1.在更广泛的背景下定义风险

一个风险问题的背景的全面理解对于有效进行风险管理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问题狭窄的背景无法反映风险情况的真实复杂性,造成风险管理决策和行动相比不是很有成效。

2.基于科学信息和最佳判断进行风险评价

风险评估者尊重在缺乏充分数据的情况下得到结论时风险和程序的客观科学基础非常重要。风险评估者应该向风险管理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提供看起来合理的,含有支撑不确定性和供选观点的具有证明力的评估,从而可以在可得信息的基础上作出风险结论。

3.利益相关者全过程参与

整个风险管理过程的利益相关方参与被认为是至关重要的。通过全过程参与,不同利益相关方全面沟通与合作,最终平衡各方的意见和观点以做出体现公众价值观的风险决策。

4.重复和评估

公众评论、协商、信息收集、研究或风险与选择的分析可能澄清或重新定义问题,使重心改变到一个不同的问题上,由于重要的新信息、观点和看法出现,风险管理过程会灵活而经常重复。评估对充分地履行职责和理智地利用稀缺资源至关重要。

四、完善建议

(一)在更广泛的背景下定义环境风险

当前我国环境风险评价制度的规定主要集中在建设项目、外来物种、尾矿库、基因工程和职业安全领域。其中,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仅适用于涉及有毒有害和易燃易爆物质的项目,排除了有巨大环境风险的核建设项目,而且因为它是以环境风险事故的防范为导向,导致它对环境风险的定义过于狭窄,仅对突发性事件或事故引起的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等物质泄漏进行风险评价,排除了非事故情形下,项目正常运营下可能产生的环境风险。《尾矿库环境风险评估技术导则(试行)》适用于运行期间的尾矿库,不适用于贮存放射性尾矿、伴有放射性尾矿的尾矿库环境风险评估,同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它也只考量尾矿库可能引发突发环境事件的危险因素。《外来物种环境风险评估技术导则》主要适用于规划和建设项目可能导致的外来物种造成的生态危害的评估。《基因工程安全管理办法》和《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指导意见》分别对遗传工程产品和职业安全风险评估进行了初略的要求性规定。整体来说,从我国环境风险评价的各个分散规定可以看出,我国环境风险的范围相对狭窄,而且一般孤立地考虑单一的化学物质在单一的环境媒介中引起的单一风险进行评价,从而也限制了我国全面、综合的环境风险评价。应改变以事故为导向的环境风险定义,逐步扩大我国环境风险评价范围,在更广泛的公共健康和生态背景下进行环境风险评价。

(二)明确环境风险评价的目标

环境风险评价的目标不应停留在防范风险层面上,而应进一步把环境风险评价的目标明确为保障人体健康和生态健康。防范风险虽然是环境风险评价的直观起点,但忽视人体健康和生态健康目标的环境风险评价是有违环境保护的根本宗旨的。实践中的环境风险评价正是因为缺乏对人体健康和生态健康的要求而导致实施的结果难以让人满意。为了配套环境风险评价保障人体健康和生态健康的目标,国家应积极开展环境健康与环境生态监测、调查与研究,为环境风险评价提供科学和数据支撑。

(三)保障利益相关方的参与

我国现有的利益相关者参与主要在建设项目(包括尾矿库)环境风险评价中得到一定的保障,因为环评对公众参与的要求,公众在其中可有享有一定的环境知情权、发表环境意见权和环境监督权等,但是,在实践中利益相关方的参与有走过场的倾向,处于弱势的利益相关方的环境知情权常常受到侵害,意见不能被充分的考虑,对环境风险评价的进程与结论不能产生实质影响。在外来物种、基因工程和职业安全领域,没有要求利益相关方的参与,利益相关方的环境知情权也难以得到保障。环境风险是一个多维的概念,还必须包括受影响方的观点。环境风险评价只有兼顾各方观点和需求,考虑不同群体的价值观、知识和认知,才能做出更好的风险管理决策,而在决策行动的过程中也不易受到利益相关者的反对和抵触。

风险评价的定义篇(2)

效益风险评价和药物经济学其他的研究方法一样,在不同的研究报告中,效益和风险的定义还未统一。此外,效益风险评价与风险管理的研究界限也是模糊的。因此,这些问题还值得探讨。

1.1 效益与风险

简而言之,效益反映一种产品降低患一种疾病的风险的程度。在药物经济学的效益风险评价中,效益是指由该项目或干预措施带来的产出价值[2],这一产出价值的单位是货币。效益风险评价中的效益不同于成本效益中的效益。效益在这里指的是使用某种药品给个体或群体带来的正面结果。它不仅包括“效益”,还包括“期望的效益”。“期望的效益”有些类似于“效果”――临床健康结果,可以被直接量化,并且通常包括对获得效益可能性的估计。在效益风险评价早期,效益主要考虑的是“期望的效益”。在1997年国际医学科学组织季员会(CIOMS)的研究报告中,“效益”并不包括对生命质量等经济学角度的正面影响。但是近年来在越来越多的效益风险研究中,对效益的定义包括临床增进健康数据、健康相关的生命质量,以及对于个体或群体的经济利益。

从流行病学的角度,对药物风险的简要、标准的定义是药物的负面情况将发生的可能性。一些对风险的定义试图从几率、强度和时间这三维来描述风险,即不良事件或不利后果发生的可能性,特定群体中的个体的健康危害结果的严重程度,以及健康危害结果可能持续的时间。另外,由于同其他产品相比, 药品具有明显的特殊性, 即与生命、健康的关联性及个体化使用的特异性,药品风险显得更为复杂。而这种个人风险程度的确定会因药源性损害的严重程度、患者的特异质和对公共卫生的影响而变化。因此, 从社会成本的角度考虑药品风险,还应包括个人和人群水平的信息, 以保障个体和群体用药的收益超过最大边际风险。

1.2 效益风险评价和风险效益管理

与效益风险评价相近的一个概念是风险效益管理(risk-benefit management,RBM),有时也简称为风险管理。为进行风险效益管理的研究,国际药物经济学与结果研究协会(ISPOR)成立了风险管理特别兴趣组(Risk Management Special Interest Group,RM)。一些国家(如美国)的药品监管机构,也设立了药品风险评价部门,对所有上市药品安全信息加以监测和评价。不同的机构对所进行的风险效益管理有类似的定义。RM认为风险效益管理是评估和开发某一情况下效益风险管理策略的过程。在卫生保健领域,它是在权衡医疗干预的潜在效益时,主动并互动地估量和分析风险的过程。风险效益管理包括分析医疗干预的效果,以及识别任何不良的副作用。欧盟的药品风险管理是一系列的预警和干预活动,被设计用于确认、描述和阻止或最小化药品的相关风险, 包括风险交流和风险最小化干预活动的有效性评估。FDA 将药品风险管理解释为在药品生命周期内, 一个反复持续的管理过程被设计用于优化药品的风险/ 效益比。

效益风险评价和风险效益管理这两个研究有很多共同之处。如两者都从效益和风险两方面评价药品,研究都包括效益和风险因素的识别、分析、报告、决策全过程。细究两者区别,效益风险评价更偏重风险效益平衡的技术问题,而风险效益管理倾向于效益风险评价的公共政策管理和运用。由于效益风险评价还不是一个完善的方法,有很多未达成一致的领域。所以一般情况下,我们在研究效益风险评价中也应考虑风险效益管理的研究。

2 研究范畴

在理想情况下,根据效益与风险的不同组合,药品可能处于4类不同区域:A区域,最坏的平衡(高风险,低收益);B区域(较高风险,较低收益),限制条件下使用,可能需要深入研究;C区域(较低风险,较高收益),可接受的平衡;D区域,最理想的平衡(低风险,高收益)。在极限区域A和D中,评价结果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在极限区域中间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导致区域B和C的位置模糊,且区域B的限制条件难以确定,使得制定效益风险决策会显得复杂和困难。因此,区域B和C就是效益风险评价的研究范畴。

3 研究分类

效益风险评价可分成正规的(定量的)、比较性的以及非正规(定性的)。

3.1 正规的评价(定量分析)

正规的效益风险分析运用科学的推理过程,以一个数值表达式为基础,定量地比较效益风险。近年来,正规的效益风险分析表现为基于成本效果、成本效益和成本效用的研究,以及meta分析和决策理论工具的定量模型。

例如,运用三三原则分级体系的思路,将疗效或不良反应的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按其高、低分别给予30~10 的分值,分别求出治愈率(发生率)、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的乘积作为效益(B)和风险(R)的量度,然后计算出效益/风险比值(B/R)。

计算公式:

效益(B)=治愈率×疾病严重程度×疾病持续时间

风险(R)=不良反应发生率×不良反应严重程度×不良反应持续时间

上例中的方法通过确定3个关键指标,将不同药品的效益和风险联系起来,适宜用于2种或2种以上药品的B/R之间的比较,但并不是所有的效益风险定量分析都能用于2种以上效益风险的比较。对于很多效益风险评估而言,效益和风险都不易进行量化对比。例如,某一药物能够缓解一种普通的、自限的疾病症状,但是同时也会伴随一种罕见的、威胁生命的副作用的风险。在这种情况下,治愈率(发生率)、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这三者是否能赋予一致的权重值得考虑。因此,即使是定量分析,最终的评价很大程度上也是定性的,甚至稍微有些主观。并且对于风险的承受度,与能够观察到的临床获益程度直接相关。

3.2 非正规的评价(描述性评价)

非正规的效益风险分析是一种归纳或者主观分析过程,依靠个人判断对治疗选项相关数据作出评估。

例如,先分别从药品的利益、风险两方面进行定性分析,然后把两方面的因素综合在一起进行比较,得出利弊分析结论。

对于药品效益方面的分析,首先应考虑药品所治疾病的严重程度,如疾病的发生率、死亡率、持续时间、高危人群等,同时还应考虑:该药品是治疗急性疾病、慢性疾病,还是用来预防疾病的发生、发展或复发,是针对病因进行治疗,还是仅用于缓解症状或提高生活质量,是否还有其它替代治疗方法;如果不使用该药品的后果、对疾病控制或治愈的程度如何?有无可测量的客观证据指标?有无与其它治疗方法效果比较的资料?

对药品风险的评价,应从药品不良反应的严重程度、持续时间、发生率等方面考虑。与效益分析不同,风险通常是由许多不良反应组成的,并且不同的不良反应往往因其表达指标和单位不同而难以比较。在进行风险分析时应注意分析风险信号的证据强度和具体特征,如时间联系、发生率等,还应注意分析其它不良反应的情况,注意评价不良反应的可预见性、可预防性和可逆性。另外,有时同一种药物的不同剂型、不同适应证或不同用药人群可能构成不同的风险范围。

在非正规的分析中,包括不同的道德观念和其他难以确定的因素在内,认知和医疗实践的标准都可以影响对效益风险的判断。由于许多效益风险决策都建立在相对而言不正规的证据之上,正是这些不正规的证据使得学界认为“效益风险评价总是基于人们不可靠的判断而形成的”。即使就同样的效益和风险描述信息,也难以达成统一的效益风险评价结果。

3.3 比较性的评价(半定量评价)

比较性的评价方法,是将考察中的产品跟相似产品进行定性对比,来测定效益和风险是否看起来相似。

例如,将药品的效益和风险以所治疗疾病的性质、药品疗效、不良反应这3种因素作为代表,分别按照其严重程度、持续时间和发生率的高低给予3~1 分,再将分值相加得到每种因素的总分值,可以大致反映出药品的效益/风险情况。这种方法尤其适合用于2种或2种以上同类药品之间的比较,由于该方法是基于一组个人的主观判断,所以不会得出一个准确的数据,结果也许不一致。

4 研究意义

在药品上市后评价中,药品效益风险评价有着重要意义。由于上市前研究的局限性和临床不合理用药的客观存在,对上市后药品进行科学再评价极为重要。上市后评价主要是就安全性、有效性和经济性进行评价。这3方面评价在药品上市后评价中处于不同的地位。无论是在美国等发达国家,还是在中国,药品监管机构都始终将安全性评价和疗效评价放在上市后评价的首位。药物经济学讨论的效益风险评价,是对于安全性和有效性的综合评价,实际上是对药物效益和风险比不断认识的一个动态过程。如果某种药物的效益大于风险,则可批准上市或继续保留在市场;一旦风险大于效益,而且风险不能得到有效的控制,则应撤市。

在我国药品管理现阶段,完善效益风险评价的研究的意义在于:为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制定相关药品风险管理政策提供依据;为社会保障部门降低不良反应产生的影响和费用提供途径,并为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目录的修订提出参考依据;为医疗卫生部门指导和规范临床合理用药,降低医疗风险提供参考,并为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修订提出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风险评价的定义篇(3)

一、引言

2006年,我国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了《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要求中央企业遵照执行。伴随着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的开展,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开展全面风险管理评价随即被提上日程。

我国大的电网企业均属于中央企业,且承担着诸多社会责任。它的健康发展,关系国计民生,对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电网企业开展风险管理评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为此,从2007年开始,山西省电力公司审计部在公司系统率先开展了“风险控制评价”。这主要基于如下考虑:目前国内企业开展全面风险管理刚刚起步,很少有企业全面、系统地开展。电网企业也不例外。开展全面风险管理评价,则需要对企业的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进行评价。如果公司并未系统地开展风险识别、评估及应对,则开展此类评价会非常困难。这就提出了一个现实问题,现阶段企业内审部门如何较为科学地开展风险管理评价,才能既对企业控制、防范风险起到作用,推动企业全面风险管理工作的开展,也能推动企业内部审计向风险导向审计转型?笔者认为,在开展全面风险管理评价并不现实的情况下,可先开展“风险控制评价”;等到条件成熟,再开展纯粹的全面风险管理评价也为时不晚。

二、风险控制评价概述

(一)风险控制评价的涵义

风险控制,是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风险管理目标的主要手段,或者说,是风险管理的主体。风险控制是风险管理活动的重要环节之一,是在复杂的内外环境中针对企业所存在的风险因素,管理者对控制的对象有目的地施加作用,从而达到降低风险的不确定性和减少损失的目的。

首先,风险管理的主要目的是尽量避免或减少负面效果的出现,因此控制的职能尤为突出。可以说,风险管理主要职能是识别、衡量和控制,而识别、衡量是控制的基础,也包括在控制职能之中。其次,国内外不少学者也把风险管理的定义重点放在了控制上。例如,英国学者J.E.Bannister认为,风险管理应对威胁企业资产和收益的风险进行识别、测定和经济地控制。J.C.Cristy认为,风险管理是企业或组织为控制偶然损失的风险,以保全获利能力和资产所作出的一切努力。再者,风险管理的目的主要是控制损失,风险管理的手段也以控制为主。控制是风险管理中最积极、合理和有效的方法。因此,学术界把风险控制也称为狭义的风险管理。风险管理主要是控制实际损失和潜在损失,主要手段是控制,侧重点又是控制,因此风险控制突出了风险管理的重点和主要内容。

风险控制评价,属于全面风险管理评价的一部分,是评价主体(如内审部门)根据单位风险损失的高低,确定风险的严重程度,以及对风险控制是否规范予以评价的过程。

(二)风险控制评价与全面风险管理评价的异同

两者相同点在于:(1)目的相同,都是希望通过评价,达到完善企业管理、降低风险的目的。(2)评价采用的许多方法相同,比如风险测量方法。(3)评价的部分内容相同,比如都需要评价“风险控制的规范性”。

两者的不同点在于:(1)评价范围不同。全面风险管理评价注重“全面”,即对识别出的所有风险因素都予以评价;风险控制评价侧重于“重点”,即评价企业的重要风险因素,对次要风险可不评价或暂缓评价。(2)评价内容不同。全面风险管理评价的内容包括风险识别评价、风险评估评价、风险应对评价;而风险控制评价的内容主要在风险应对评价方面,不涉及风险识别评价和风险评估评价。

三、电网企业风险控制评价体系的构建

以下通过对山西省电力公司风险控制评价体系构建的阐述,希望对其他企业开展此类评价提供一些借鉴及参考。

(一)确定电网企业风险控制评价内容

主要包括:(1)风险实际损失的高低,即评价被审计单位过去因风险控制不力,给单位所造成的实际损失的高低。(2)风险的严重程度,即对被审计单位存在的主要风险,评价其严重程度,即风险等级的高低。(3)风险控制的规范性,指评价被审计单位对企业存在的主要风险点(风险因素)是否采取了控制(或处理)策略和措施,策略(风险回避、接受、降低、分担)是否适当,控制措施是否规范、有效。

上述风险控制评价内容中,包括了部分风险管理内容,例如风险等级的确定。这部分本应由企业相关部门先测定,由内审部门“再测定”;考虑到如今电网企业尚未进行系统的风险等级测定,因此内审部门可“暂时”来做这部分工作。

(二)确定电网企业风险控制评价指标体系

针对电网企业的特点,设计如下三层次的风险(见下表)。然后编制风险控制评价操作指南,供审计人员现场评价时采用。

(三)确定电网企业风险控制评价程序

1.审计人员首先统计过去因风险控制不到位而给企业造成的各类损失。这些损失包括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直接损失包括财产损失、人力资源损失;间接损失包括责任损失、收益损失。统计时,应关注这些损失的金额、出现损失的次数、引起损失的主客观因素等等。

2.以过去的风险实际损失作为判断风险发生的可能性、风险影响程度的重要依据。公司给出了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影响程度的详细标准,然后依据公式“风险=风险发生可能性×发生频率×潜在损失额”来计算各类风险的等级(严重程度)。

每个上一层次风险的等级,均依据下一层次风险的等级来确定。这项工作,通过对所有个体风险设置权重、汇总计算等方式来完成。

3.结合审计部门确定的风险等级,以及被审计单位对各类风险控制的措施,评价被审计单位对业已存在的主要风险是否采取了控制措施。如果采取了措施,则评价控制策略(风险回避、风险接受、风险降低、风险分担)是否适当,是否规范和有效。

4.根据风险控制评价结果,出具风险控制评价报告。报告中,对被审计单位的重大风险进行预警;并对如何采取规范的风险控制策略及措施提出具体可行的建议。

四、结束语

迄今为止,风险控制评价已在山西省电力公司得到大规模地开展,并取得了良好效果,对公司系统控制、防范风险起到了积极、有效的作用,同也促进了公司内部审计的转型发展。从实际情况来看,此种评价在理论体系等方面尚存不足,留待以后在实践中逐步完善。

参考文献

[1]金锡万.企业风险控制[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风险评价的定义篇(4)

1科技评估

1.1科技评估的概念

2000年12月28日科技部颁发的《科技评估管理暂行办法》将科技评估定义为“是指由科技评估机构根据委托方明确的目的,遵循一定的原则、程序和标准,运用、可行的方法对科技政策、科技计划、科技项目、科技成果、科技领域、科技机构、科技人员以及与科技活动有关的行为所进行的专业化咨询和评判活动”。从更广泛的意义上来讲,科技评估是对与科学技术活动有关的行为,根据委托者的明确目的,由专门的机构和人员依据大量的客观事实和数据,按照专门的规范、程序,遵循适用的原则和标准,运用科学的方法所进行的专业化判断活动。其结果要归结为能够回答委托者特定目的评估结论和评估。

1.2科技评估的范畴

科技评估的范畴主要是职能性评估和经营性评估两大方面,职能性评估是指对政府科技活动有关行为进行的客观的、科学的评价和判断,为政府有关部门发挥决策、监督职能提供服务。经营性评估是指对或其他组织与科技活动有关行为进行的客观的、科学的评价和判断,为他们对被评事物的决策、判断提供依据。在市场条件下,科技评估作为一种咨询活动,不应仅仅只为政府决策服务,还应深入到市场中的各类科技活动之中,接受非政府机构委托的评估任务,如企业投资项目的科技评估、风险投资机构投资的科技评估、企业产权交易中的科技评估等。

1.3科技评估的分类

科技评估可从不同角度分类。从评估时间上,可分为事先评估、事中评估、事后评估和跟踪评估四类。事先评估是在某项科技活动实施前所进行的评估,主要包括实施该项活动必要性和可行性两方面。它常常带有预测的性质,但不同于一般的预测分析;事中评估是在科技活动实施过程中进行的监督性评估,着重检验是否按照预定的目标、计划执行,对前面工作的进展与预期效果进行比较,并对未来进行预估,以发现,调整或修正目标与策略;事后评估是科技活动完成后进行的评估。另外,从评估空间上,可分为国家评估和地方评估;从评估规模上,可分为宏观评估、中观评估和微观评估;从评估方法上分,可分为定性评估、定量评估及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估;从评估形式上,可分为通信评估、会议评估、调查评估、专访评估和组合评估等。

1.4科技评估的方法

评估方法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广义概念包括评估准备、评估设计、信息获取、评估分析与综合、撰写评估报告等评估活动全过程的方法,狭义概念特指评估分析与综合的方法。

科技评估可选用的方法多种多样,关键是要依据不同对象,有针对性地选择评估方法。常用的分析评价方法有定性和定量结合的方法、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指数法及经济分析法和基于机技术的评估方法等。

2风险投资的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是通过对风险的识别、衡量和控制,以最少的成本将风险导致的各种不利后果减少到最低限度的科学管理方法。风险投资的风险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企图运用系统的、综合的科学管理方法,有效地扩大投资活动的有利因素,控制和抑制不利因素,达到以最小的成本,安全、可靠地实现风险投资利益的最大化。

2.1风险识别

风险评价的定义篇(5)

二、资产评估风险的含义及特征

(一)资产评估风险的含义

风险是不能实现预期目标的可能性。资产评估风险是与资产评估有关的单位或个人因评估事项遭受损失进而使评估机构及从业人员因评估事项而承担赔偿的可能性。前者是广义的风险,其承担主体是与资产评估有关的单位或个人,后者是狭义的风险,其承担主体是评估机构及从业人员。评估人员提供的是中介服务,本来在出现经济纠纷后,应当先在经济行为的双方当事人之间解决。但当遭受经济损失的一方无法从对方获得足额的赔偿的话,往往会把目光投向中介方,想方设法从提供中介服务的评估机构及人员那里获得补偿,这样资产评估风险就由广义的风险转为狭义的风险。实际上,不论是广义的资产评估风险还是狭义的资产评估风险都源于评估结果所揭示的资产价值与事实上的资产价值的不一致。导致评估结果偏离资产真实价值的原因主要包括如下几方面:

(二)资产评估风险的特征

资产评估风险的特征是通过客观必然性、不确定性、潜在性、可预测性和重要性这五个方面表现出来的。客观必然性是指资产评估执业风险是不可避免的,是由客观存在的原因引起发的,采取一定措施只能使风险发生的可能性降低,不能使风险绝对不发生。不确定性是指风险可能发生,也不可能不发生,风险的发生是不确定的,评估行为及结果可能导致风险出现,也可能不出现。潜在性是指资产评估风险隐藏在事物的内部,由具体的评估行为所引发。虽然评估风险在出现以前其存在难以觉察,但是通过一定的方法手段仍然可以对其加以度量。可预测性是指资产评估风险虽然不可避免且成因复杂,但是其出现是有规律可循的,只要找到风险出现的规律就可以预测出现,从而控制风险。重要性是指资产评估行业是一个高风险的行业,对风险必须进行有效的管理,否则就会导致评估失败并可能引发法律诉讼。

三、资产评估风险类型

资产评估风险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内部风险,是指由资产评估机构内部因素,包括评估机构内部组织不当、管理不善、缺乏有效监督控制手段、资质较差、评估人员缺乏独立性、业务能力不强、没有严格执行评估规范、评估过程中评估技术的运用不准确、判断不恰当、收集的信息不充分、不真实可靠、参数的选定不科学等等原因所导致的评估人员对评估标的价值作出不当或错误判断而产生的风险。外部风险,是指评估人员受到外部因素干扰,无法按正常的过程实施评估而产生的评估风险。诸如政策法规变动、税率利率变动、产业结构变动等评估环境变动所导致的评估风险;市场发育不良、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评估风险;委托方经营失败所导致的风险以及与关联方合作过程中产生的评估风险等等都属于外部风险。

四、资产评估风险产生原因

(一)所收集的信息不完备

评估人员在资产评估过程中需要收集大量的信息作为评估的依据或参数。若评估人员收集不到相关信息,或收集的信息不全面,或不能正确判断所收集的信息的真实性、有效性,那么依据错误的或片面的信息所做出的评估结论往往会有偏差,导致评估出的资产价值与资产的真实价值或客观价值的不一致。

风险评价的定义篇(6)

Abstract:Aimed to deepen the study on the financial ecology,we set definition of the regionally financial ecological risk according to the ecology theory about ecological risk assessment (ERA)for the first time,analyze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it and the traditional financial risk and also the financial ecology assessment,and discuss its assessment principle and methods. With the hope of decrease in its description difficulty,we further establish the simplified assessment framework and corresponding regionally financial ecological risk assessment indices and employ advanced emergy analysis theory from the ecology to depict total development quality of the regionally financial ecology and to boost its application in the financial practice.

Key Words:financial ecology,ecological risk assessment (ERA),the regionally financial ecological risk,assessment indices,emergy analysis

中图分类号:F83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2265(2010)03-0018-05

开展区域金融生态风险评价研究,是对区域金融生态乃至金融生态的深化研究,是金融生态观念在金融发展实践应用层面的必然要求。解决了金融生态风险评价问题,才能更好地指导人们如何理解、使用和评价金融生态思维模式与管理模式。本文提出区域金融生态风险概念,并借助生态风险评价(Ecological Risk Assessment,ERA)理论,通过对区域金融生态风险的界定,探讨其评价方法。

一、文献综述

从白钦先2001年首先提出“金融生态环境”,到周小川2004年提出“金融生态”,国内金融理论界和金融实业界普遍开展了金融生态本质、金融生态环境评价、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等诸多方面的研究和实践,极大地推动了以金融生态为理念的金融发展模式。其中,徐诺金(2005),苏宁(2005),林永军(2005),谢太峰(2006),曾建中(2007)等分别多角度阐述了独到的观点,综合起来可以认为,金融生态是影响金融发展的、由金融内外环境共同构成又相互作用、具有生态特征(依存性、竞争性、进化性、动态平衡性)的大金融环境,从而形成了金融生态的广义概念。

不难发现,金融生态具有宏观层面的涵义,有利于金融业的宏观调控、整体进步以及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但是,毕竟各地区、各领域发展千差万别,这时,如果笼统提及金融生态,难免空洞、缺乏可操作性。为此,区域金融生态概念应运而生,它在继承金融生态总体特征的基础上,较多地突出了区域发展的特殊性。张智峰、陈鑫(2005)阐述了区域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理论基础,证明金融系统与环境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环境金融的协调发展是金融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汪祖杰、吴江区(2006)提出了区域金融安全指标体系及其计量模型的构建方法。刘煜辉(2007),李扬、王国刚、刘煜辉(2005)等根据城市的经济基础、企业诚信、金融发展、司法环境、政府诚信、金融部门独立性、社会诚信文化、中介服务发展、社会保障等多个方面构成一个城市的金融生态环境。以这些方面为投入,以城市金融生态现实表征为产出,通过数据包络分析,得到了对50个大中城市的金融生态环境的综合评价。人民银行洛阳市中心支行课题组(2006)、人民银行成都分行营业管理部课题组(2006)等也各自根据特定区域的实际提出了评价区域金融生态环境的方法。

然而,还要看到,与金融生态有关的风险即区域金融生态风险还没有进入人们研究的重点范围,它和传统的金融风险以及金融生态评价有何联系,以及如何评价,相应的研究较少。有鉴于此,本文的研究目标将主要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展开。

二、区域金融生态风险的界定

(一)区域生态风险及其评估

1. 生态风险(Ecological Risk,ER)指一个种群、生态系统或整个景观的正常功能受外界胁迫,从而在目前和将来减小该系统健康、生产力、遗传结构、经济价值和美学价值的一种状况。二十世纪90年代初,美国科学家Joshua Lipton等提出了一套规范化的生态评估框架,被普遍接受。因为它把生态风险的最终受体不仅定义为人类自己,而且包括生命系统的各个组建水平(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乃至景观),并且考虑了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不同组建水平的生态风险之间的相互关系(即风险级联)。

同样,可比照生态风险与生态风险评估的定义来描述区域生态风险与区域生态风险评估,只不过要注意区域生态风险评价所涉及的风险源以及评价受体等都在区域内具有空间异质性(即参与评价的风险源和其危害的作用结果在区域内的不同地点可能是不同的),因而比一般生态风险评价更复杂。

2. 生态风险评估(Ecological Risk Assessment,ERA)指受一个或多个胁迫因素影响后,对不利的生态后果出现的可能性进行的评估。美国环保局(EPA)在1992年对生态风险评价作了定义,即生态风险评价是评估由于一种或多种外界因素导致可能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不利生态影响的过程。其目的是帮助环境管理部门了解和预测外界生态影响因素和生态后果之间的关系,有利于环境决策的制定。生态风险评价被认为能够用来预测未来的生态不利影响或评估因过去某种因素导致生态变化的可能性。生态风险评价基于两种因素:后果特征以及暴露特征。主要进行三个阶段的风险评价:问题的提出、问题分析和风险表征。

(二)区域金融生态风险

根据生态学对生态风险的界定,可将区域金融生态风险定义如下:

区域金融生态风险是考虑区域范围内,由于外部干扰或内部变化而导致的金融生态平衡被破坏所带来的金融机构、金融头寸的损失以及与此相关的金融环境的恶性变化。它同传统意义上的金融风险以及金融生态评价有着联系和区别。

同传统意义上的金融风险相比有如下共同特征:

1. 不确定性,即人们事先难以准确预料危害性事件是否会发生以及发生的时间、地点、强度和范围,最多具有这些事件先前发生的概率信息,从而根据这些信息去推断和预测区域金融生态系统所具有的风险类型和大小。

2. 危害性,即区域金融生态风险评价所关注的事件是灾害性事件,而危害性是指这些事件发生后的作用效果对风险承受者(这里指生态系统及其组分)具有的负面影响。这些影响将有可能导致区域金融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损伤,区域金融生态系统内个体多样性的减少、个体之间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关系及其机制的改变等。

3. 客观性,即区域金融生态系统不是封闭的和静止不变的,它必然会受诸多具有不确定性和危害性因素的影响,也就必然存在风险。

(三)区域金融生态风险的独特性

区域金融生态风险与传统意义的金融风险也存在不同点。金融风险只强调某个金融机构或某个金融头寸的未来收益的不确定性,而生态风险则通盘考虑了各个组建水平(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乃至景观),并且考虑了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不同组建水平的生态风险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对整个生态系统受到危害或损失的衡量。具体体现为:

首先,区域金融生态风险强调区域金融生态平衡被破坏所带来的影响,这种影响是宽泛的,既包括金融机构的运营安全甚至区域金融体系的安全和金融头寸的损失,又包括与金融生态平衡相比较而显现出来的金融环境的恶性变化,如信用环境恶化、金融法律制度弱化、金融市场体制和机制出现短期不适应、所在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环境由此表现出来的非良性变化,等等。总之,和传统意义上的金融风险相比,区域金融生态风险既考虑了可直接货币化的价值损失,又考虑了与金融生态平衡相关的一切方面。这就要求理解区域金融生态风险,既要了解通常“风险”所具有的不确定性和危害性,又要了解其所具有的内在价值性,即区域金融生态风险评价的目的是评价具有危害和不确定性事件对生态系统及其组分可能造成的影响,在分析和表征区域金融生态风险时应体现区域金融生态系统的整体价值变化和功能移位。

这一点与通常经济学意义上的风险评价不同。在经济学意义上,通常将风险用经济损失来表示,但针对区域金融生态系统所作的风险评价是不可以将风险值用简单的物质或经济损失来表示的。由于金融环境的恶化而带来了具有某种功能的金融机构、金融市场甚至是社会信用水平的缺失,由此造成的损失也是难以用经济价值来衡量的。因此,分析和表征区域金融生态风险一定要与生态系统自身的结构和功能相结合,以区域金融生态系统的整体价值变化为主要依据。这也就决定了区域金融生态风险不可能完全实现定量化分析。

其次,区域金融生态风险发生的因素即风险源来自与外部和内部,或者兼而有之。外部因素主要有宏观经济环境与政策、法律法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外力等方面的变化,内部因素主要有金融体系突发事件、所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环境的自身变化等。

最后,区域金融生态风险的受体即风险承受者不一定是区域内的金融体系。比如,由于区域内信用环境恶化,导致金融机构不良资产增多,进而又影响金融机构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持力度,最终结果很可能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遭受重创。显然,区域金融生态风险能够从整体上把握金融生态系统所受到的影响以及内部之间的相互关系。因此,从风险衡量和控制角度来看,存在系统筹划和优化问题,即为了降低区域金融生态风险总量,要在系统内部之间进行收益和损失的权衡,所以,借助一些科学的分析方法,如区域生态经济学理论和方法、金融生态的系统论方法,并可进一步利用生态学处理生态风险时的线性规划。

(四)同金融生态评价的比较

现有金融生态评价大多数采用层次分析方法来研究金融生态的结构与质量,得到的结论主要体现为表征金融生态质量的系数或分值,是对金融生态环境的层级评价,从而判断金融生态环境的优劣。但是,这种评价方法只是定性分析,并没有指出金融生态环境的风险值或者损失。而在这里提出的区域金融生态风险是一个定量指标,是从价值角度来考虑的。它从理论上提出了一种定量分析区域金融生态价值损失的思路和估计方法,因而具有较高的适用性。

三、区域金融生态风险的评价

(一)区域金融生态风险的评价原则

由于同传统金融风险相比,区域金融生态风险无论从内涵还是从度量范围和方法上都发生了较大变化,因此,区域金融生态风险的评价方法也将发生相应变动。概括起来,这些变动将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在强调量化分析的基础上,定性分析也是非常重要的。由于金融生态涉及金融运营的内外各方面,单纯用数据是不能直接和完全来描述这些方面的变化的。比如,不像经济总量可用数据直观表示那样,金融生态的内部调节机制、外部适应机制等质量就不能完全靠数据来表示其好坏的程度。

2. 除了继续使用概率论、随机过程等描述方法外,还要借助于其它技术和方法来完善。在衡量传统金融风险时,概率论、随机过程知识较好地描述了未来收益不确定性和动态变化过程,但从金融生态的复杂性来看,仍需要其它学科知识来补充和完善。这时,系统论可以很好地揭示金融生态内部各子系统及其之间的运动规律和相互作用与联系,从而从深层次衡量整个金融生态系统的质量优劣和价值损益;规划理论则在要求金融生态系统、某子系统、某组分满足一定约束的情况下,寻求达到金融生态发展的最优目标,充分体现出运筹学的优势。

3. 考虑到在区域尺度内,金融生态的风险源以及评价受体具有空间异质性,因而增加了系统的复杂性和风险评价的难度。这时,应该采取一定方法来克服这种复杂性。

(二)区域金融生态风险的评价方法

可参照区域生态风险评价的方法论基础,对区域金融生态风险进行相应的刻画。

一般地,区域生态风险评价的方法基于风险度量的基本公式:

(1)式中,R为灾难或事故的风险,P为灾难或事故发生的概率,D为灾难或事故可能造成的损失。

因此,对于一个特定的灾害或事故x,它的风险可以表示为:

对于一组灾害或事故,风险可表示为:

在有些情况下,灾害或事故可能被认为是连续的作用,它的概率和影响都随x而变化,则这种风险是一种积分形式,可表示为:

在(2)―(4)式中,x为一定类型的灾害或事故,P(x)为灾害或事故发生的概率,D(x)为灾害或事故造成的损失。

在这里,考虑到区域金融生态的结构复杂性和空间异质性,需要对公式(4)进行修正,以使区域金融生态风险能够充分反映这些特性,这时有:

(5)式中,系数表示区域金融生态的结构复杂性,显然,不会小于1,具体取值情况可依据实践经验决定,这时需要尽可能地利用一切有关的信息和数据资料,掌握各种干扰对风险受体的作用机理,提高评价的准确性,同时,也要考虑综合效应,即不同的干扰及其影响之间的相关性,有时这些干扰及其影响之间会呈现出不同的作用关系,或者相互抵消,或者相互增强; 表示区域金融生态风险的空间异质性,其取值应具体分析所在区域金融生态环境的结构及其特殊性,依对风险的抗冲击强度而定。一般来讲,若某地区对风险的抗冲击强度越大,则取值就越小。

就理论而言,利用公式(5)就可较完整地刻画和衡量区域金融生态风险的大小。但是,也要注意到,在公式(5)中,往往不知道未来将有多少金融灾害或事故发生,并且,其发生的概率也不容易确定,因此,直接利用公式(5)计算区域金融生态风险就非常困难,有时甚至不可能,尤其是在金融体系不健全、金融市场不完善、经济社会发展不稳定、前景不明朗、社会信用环境较差等情况下。

鉴于此,需要简化区域金融生态风险的评价方法并建立相应的框架与评价指标体系,以便降低评价难度。

(三)区域金融生态风险评价的简化框架―指标体系

主要从区域金融生态的构成角度来分析,并针对金融体系内部风险、金融体系与外部相互作用关系以及区域金融生态整体发展质量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1. 金融体系内部风险评价指标。可参照传统金融风险的衡量方法,采用波动率、系统风险、非系统风险、VaR(Value at Risk)等分析某个金融头寸或某个金融机构所面临的未来收益的不确定性,并且这几种衡量方法各自存在发挥优势的场合。如,VaR的出现不仅被各种金融机构总裁、公司财务主管和基金经理们广泛地应用,而且,来自金融监管机构的要求也促使VaR得到更进一步地推广。

2. 金融体系与外部相互作用关系―均衡发展状态的风险评价指标。由于金融体系的健康发展不仅受到内部各子系统及其相互之间作用关系的影响,而且来自外部诸如社会、经济及其部门(政府、企业、个人)等其它方面的变化也将十分重要地影响金融体系的发展,这也是金融生态的本质要求。

对于这部分评价指标,应着重体现金融体系与外部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彼此促进的均衡关系及其动态变化,并反映这种变化的程度和状态。可用以参考的指标应选择相互关系、依存度与和谐性、稳定性、适应性等两方面的可量化或可定性分析的指标,以及相应的评判原则和方法。甚至,还可以利用目前比较流行的连接函数(copula)技术来分析金融体系与外部的相互作用关系及其变化形态。

3.区域金融生态整体发展质量的风险评价指标。可借助于生态学中的能值分析理论。能值(Emergy)是研究生态系统自组织过程的重要目标函数,通过对生态系统能量―价值过程的分析,为生态经济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和方法,在应用上从不同的角度表现生态系统功能,两者的互补关系受到了生态学家的关注,并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有益的研究成果。

能值分析法认为,地球上的各种能量都直接或间接地来源于太阳能,任何资源都包含着一定的太阳能,因此可将一个区域(如国家、地区、企业等)内不同种类、不同量纲的资源统一转换为太阳能值进行比较分析。这需要以太阳能值转换率为中介,计算区域内各种资源的能值及总能值。计算公式为:

(6)式中, 、分别为第i种资源的总能量和能值, 为第i种资源的太阳能值转换率(以单位资源的能量中所含的太阳能值确定),为区域内各种资源的总能值。

基于上面能值分析理论,金融生态的能值分析就是以能值为基准,把金融生态系统中不同种类、不可比较的能量转换成同一标准的能值来衡量和分析,从中评价其在系统中的作用和地位;综合分析系统中各种金融生态流(能物流、货币流、信息流等),得出一系列能值综合指标(Emergy Indices),定量分析系统的结构功能特征与生态经济效益。那么,进一步基于金融生态系统能值的变化(如波动率),可设计出金融生态整体发展质量的风险评价指标。

四、结论

本文借鉴生态学关于生态风险的评价理论,提出了区域金融生态风险的定义,探讨了评价原则和方法,并建立了简化的评价框架和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同时,进一步利用生态学前沿研究成果―能值分析理论,评估区域金融生态整体发展质量。区域金融生态风险方法主要侧重基于价值损失的定量分析,并同传统的金融风险概念以及金融生态评价方法存在着联系和区别。但是,这种方法仍存在着一定局限性,如基于自然学和经济学的实质区别,以能值分析为基础的评价方法存在较多问题,需要在完善区域金融生态风险评价的能值理论和各种反映区域金融生态环境质量指标的能值计算技术方面下功夫。尽管如此,该方法的提出仍具有理论意义,并且上述问题的突破性解决,将进一步促进该评价方法的深入研究,并将成为下步研究的方向和领域。

参考文献:

[1]白钦先等. 金融可持续发展导论[M] .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

[2]周小川. 完善法律环境,打造金融生态[N]. 金融时报,2004 -12 -07.

[3]徐诺金. 论我国的金融生态问题[J]. 金融研究,2005,(2).

[4]苏宁. 金融生态环境的基本内涵[J]. 金融信息参考,2005,(10).

[5]林永军. 金融生态建设:一个基于系统论的分析[J]. 金融研究,2005,(8).

[6]谢太峰. 关于金融生态内涵与评价标准的思考[J]. 金融理论与实践,2006,(4).

[7]曾建中. 论金融生态系统提出的理论渊源及其假设条件[J]. 金融理论与实践,2007,(7).

[8]张智峰, 陈鑫. 区域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理论基础研究[J]. 江苏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

[9]汪祖杰,吴江.区域金融安全指标体系及其计量模型的构建[J].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6,(3).

[10]刘煜辉. 中国地区金融生态环境评价(2006―2007)[M]. 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

[11]李扬, 王国刚, 刘煜辉. 中国城市金融生态环境评价[M]. 人民出版社,2005,(11).

[12]人民银行洛阳市中心支行课题组. 区域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 金融研究,2006,(1).

[13]人民银行成都分行营业管理部课题组. 区域金融生态环境测评研究――对成都市县域金融生态环境的测评[J]. 西南金融,2006,(7).

[14]付在毅,许学工. 区域生态风险评价[J]. 地球科学进展,2001,(2).

[15]李国旗,安树青, 陈兴龙. 生态风险研究述评[J]. 生态学杂志,1999,(4).

[16]Travis,C. et al. The emergence of ecological risk assessment. Risk Anal.,1992,12(2).

[17]伍艳. 我国区域金融生态的差异性研究[J]. 海南金融,2007,(4).

[18]胡宝清. 区域生态经济学理论、方法与实践[M].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5.

[19]Nath B,et al.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M]. Beijing:Chinese Environmental Sciences Publishing House, 1996.

[20]赖斯等著. 环境管理[M]. 吕永龙主译.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6.

[21]舒建平,应松宝,黄建宏. 证券风险度量理论方法的评述[J]. 系统工程理论方法应用,2006,(4).

[22]姜青舫,陈方正.风险度量管理[M]. 同济大学出版社,2000.

[23]王爱民,何信. 金融风险统计度量标准研究[J]. 统计研究,2005,(2).

[24]胡章宏.论金融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评价与建设[J]. 财贸经济,1997,(12).

[25]张尧庭. 连接函数(copula)技术与金融风险分析[J].统计研究,2002,(4).

风险评价的定义篇(7)

准确评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风险是破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困境、推进高校治理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作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面临西方思潮冲击、社会结构变迁、信息网络化等外向性风险,又存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运行体系、课程体系、理论研究体系衍生的内源性风险。当前,可以从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危机评价等环节着手,借助可视化、可量化、可感知的评估方法,有效提升高校防范化解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风险的能力,为新时代高等教育事业行稳致远保驾护航。

一、风险识别:发现风险项目与辨认危害要素

风险识别是评估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风险的前提和基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风险辨识是一个发现风险、辨认风险并描述风险的过程。这一过程旨在发现风险项目、辨认危害要素、描绘风险要素特性并输出风险清单。1.治理风险的识别因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风险识别的过程中,要识别的要素主要包含危害要素和风险源、确定的风险事件、潜在的风险征兆等。其中,辨识源头类危害要素和衍生类危害要素是第一步。只有做好危害要素的识别工作,才能找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风险的真正诱因。识别风险事件和潜在征兆则属于风险识别的中心任务。一切风险皆由事件触发,因而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风险识别的过程中,应当重点关注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消极影响的确定性事件和潜在征兆。2.治理风险的识别程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风险的识别是一个发现、辨认、描述、清单输出的完整过程。其中,确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风险的范围和对象是风险识别的首要环节。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风险的范围大体可划定为国际国内两大变局,对象则是各危害要素。把握风险项目是识别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风险的第二步。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风险由危害要素、确定的风险事件和潜在的风险征兆构成。归纳风险类别并凝练风险特质是识别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风险的第三步。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的风险类别大致可分为外向性风险与内源性风险。风险清单输出是识别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风险的第四步。这一环节既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风险识别的输出,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风险分析的输入。通过形成风险清单,既能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风险的识别提供可量化的依据,也可以为风险分析提供可量化的标准。3.治理风险的样态归档。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因教育环境的变化,产生了不同形态的风险。根据事物发展的外因和内因,大体可归结为外向性风险和内源性风险。其中,外向性风险源自国际、国内双重语境。从国际大局势看,自由主义、功利主义、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等西方错误思潮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推行、教育理论的宣传、教育工作的运行造成了冲击,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从国内大环境看,社会结构变迁和智能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改变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斗争的战场,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的主阵地作用有所削弱。内源性风险则是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中存在的工作地位边缘化、工作机制滞后、政工队伍游离、主体资源流失、教学与科研绩效割裂等治理风险。如面对不断上行的社会竞争压力,部分高校为了提高院校的竞争优势,将关注点侧重于增设校园硬件设施、扩大招生规模、争取办学经费等方面,“增加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被边缘化的风险”[1]。4.治理风险的识别方法。一般而言,治理风险的识别方法主要有德尔菲法(专家调查法)、安全检查表法、问卷调查法、Citespace计量分析法。其中,德尔菲法在本质上是一种基于专家意见的反馈匿名函询法。该方法能够迅速定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中存在的风险点和风险源。安全检查表法则是辨识危害要素的“索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确保风险排查的全面性、广泛性。问卷调查法和Citespace数据计量法则属于定量分析法。其中,问卷调查法是识别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风险的常用方式,能较为客观地反映某一时段学科体系某一方面存在的问题。以Citespace为代表的大数据识别方法利用科学计量软件Citespace进行关键词共现和聚类分析,不仅可以直观、准确地识别风险点和风险源,还可以构建科学的知识图谱。

二、风险分析:寻找风险点与追溯风险源

风险评价的定义篇(8)

中图分类号:P641.8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随着社会的经济发展和环境变化,水资源短缺问题日益严峻,有计算表明[1],北京是世界上水资源严重缺乏的大都市之一,其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300,为全国人均的1/8,世界人均的1/30,属重度缺水地区。严重的缺水情况不仅使人们的生活令人担忧,同时,工农业以及第三产业的发展也都受到严重限制。因此对北京市的缺水情况进行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近年来,对水资源系统进行风险评估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取得了不少优秀的研究成果,比如,Nazar等[2]较早定义了风险表征的量化指标;Hashimoto等[3]提出了可靠性、可恢复性、脆弱性 3个评价指标,从数学意义上给出了定义;冯平[4]把风险分析方法运用于干旱期水资源管理,结合潘家口水库给出了相应的风险、可靠性、可恢复性和易损性等风险指标,并据此提出了干旱期供水系统的风险管理措施;韩宇平等[5]对关中地区水资源工程的供水风险进行了分析,等等。以往,风险研究对单个风险指标进行描述的较多,对区域水资源短缺风险的综合评价相对较少,常用的方法有模糊评判法、灰色聚类评价、人工神经网络等。

本文致力于对北京市水资源的短缺现状进行评估,并对北京市未来几年的水资源短缺情况进行预测,本文的第一节采用熵权法,确定北京市水资源短缺的影响因素,第二节采用熵权法的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水资源短缺的风险进行综合评价以及将风险等级进行具体的划分。

1. 确定水资源短缺的影响因素

水资源短缺风险,泛指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由于来水和用水两方面存在不确定性,使区域水资源系统发生供水短缺的可能性以及由此产生的损失。分析可知北京市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上游来水衰减趋势十分明显;(2)长期超采地下水导致地下水位下降;(3)水污染加重了水危机;(4)人口膨胀和城市发展加大了生活用水需求等。因此,本文采取熵权法,对水资源短缺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确定。在本文中,我们以2000-2009这十个年份的水资源情况为研究对象,选取地表水量、地下水量、降水量、再生水量、工业用水量、农业用水量以及生活用水量这七个指标来进行研究。为此,我们首先定义矩阵y,其行向量为风险因子,依次为:地表水量、地下水量、降水量、再生水量、工业用水、农业用水量、生活用水量,其列向量列为年份;数据单位均为亿立方米.为第个年份的第个指标的数值。根据文献[1]将这些数据整理矩阵并将其标准化,即

接下来,我们依据模糊综合评价的步骤,来计算风险等级。

1.1 计算第项指标下第个年份占该指标的比重

(1)

根据公式(3),我们可以求出第项指标下第个年份占该指标的比重。显然,当=0时,无意义,此时需要对进行修正,将其定义为:

根据公式(1),结合标准化处理后所解得的,便可以得到以下比重矩阵,记为.

1.2 计算第项指标的熵值

(2)

根据公式(2),即可以求出第项指标的熵值,运用软件编程,将数据代入所得程序中,得到熵的矩阵,记为 .

1.3 计算第项指标的差异系数

(3)

根据公式(3), 即可以求出第项指标的差异系数,将上一步中的代入,通过软件编程,得到的差异系数的向量,记为 。

1.4 计算各风险因子的权值

(4)

根据公式(4),即可以求出熵权法中各风险因子的权值,将上一步中的代入,通过软件编程,得到的权值向量为 .

由以上数据可以发现,权重较大的项为第一二三四五项,对应的指标是地表水量,地下水量,降水量,再生水量,工业用水,因此,根据熵权法所确定的主要风险因子是:地表水量,地下水量,降水量,再生水量,工业用水。

2 风险综合评价

根据我们刚刚得到的影响北京市水资源短缺的主要风险因子,本节对北京市的水资源短缺情况进行评价。

2.1 水资源短缺的风险评价

基于熵权法的水资源短缺风险模糊综合评价是在运用信息论中的熵技术计算各评价指标的权重的基础上,结合传统的模糊综合评判法对水资源短缺风险进行评价。风险评价是在风险识别和风险分析的基础上,把损失概率、损失程度以及其它因素综合起来考虑,分析该风险的影响,寻求风险对策并分析该对策的影响,为风险决策创造条件。本文采用上一节中确定的主要风险因子:工业用水量,再生水量和地下水量,作为水资源短缺风险的评价指标,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对水资源短缺风险进行评价。

根据模糊数学理论(参考文献[6,7]),可以直接定量地将获得的水资源短缺各评价指标分成若干级别,则评价因素对应各等级的隶属度可根据各评价因素的实际数值对照各因素的分级指标推求。我们将评价等级分为5个级别,分别对应5个标准值,即低、较低、中等、较高、高,其对应的风险特征分别为可以承受的风险、较能承受的风险、边缘风险、不可承受风险、水资源系统受到严重破坏。为了便于计算,将主观评价的语义学标度进行量化,并依次赋值为5、4、3、2及1。根据参考文献[8,9],各级别按综合评分值评判,其评判标准特征如表1所示:

表1水资源风险等级划分

水资源短缺风险等级 风险级别 风险特征

低 可以承受的风险

较低 较能承受的风险

中等 边缘风险

较高 不可承受风险

高 水资源系统受到严重破坏

综合评价的因素集={工业用水量,再生水量,地下水量,降水量,地表水量};风险评价等级集={低风险,较低风险,中等风险,较高风险,高风险}

2.2 建立模糊评价矩阵

依据我们查阅的有关的资料数据,结合参考文献[8],我们得到了地表水量,地下水量,降水量,再生水量,工业用水对水资源短缺风险的影响程度得到评价矩阵:

2.3 合成模糊综合评价结果向量

通过上面的公式和定义,我们知道水资源短缺风险评价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为与的合成运算[1],即:。因此,我们得到

参照表1的评价标准,由于,这表明北京市水资源短缺风险等级为中等,属于边缘风险,需要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

3.结论

本文运用熵权法确定了北京市水资源短缺的主要风险因子,然后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水资源短缺风险进行划分和评价。整篇文章通过系统分析,结合定性与定量研究结果,得出北京水资源短缺的主要风险因子为: 工业用水量,再生水量,地下水量,降水量,地表水量。由此依据所得出的风险因子,我们提出以下几条降低流域水资源短缺风险的措施和建议:

(1) 积极进行节水设施的研究,将新型节水设施批量投入到工业生产中,从而达到节约工业用水的目的。

(2) 大幅度地提高污水处理率,减少水环境污染,从而改善水质,从质上降低水资源短缺风险。努力实现对工业和城市生活排放的污水进行处理,在建立污水厂的同时,应该对污水回用工程进行规划布置,尽量将水的重复利用率提高到最高水平。

(3) 积极进行环境保护,落实“退耕还林”政策,进行植树造林活动,减少水土流失,从而达到降低水资源风险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郝仲勇,刘洪禄.北京市水资源短缺及对策[J],北京水利,2002年第5期

[2]Nazar AM,Hall W A,Albertson ML Risk avoidance objective in water resources[J].J Water Resources PlanMgmt Div,ASCE,1981,107:201-209.

[3]Hashimoto T, Stedinger J R,Loucks D P. Reliability,resiliency,and vulnerability criteria for water resources system performance evaluation[J].Water Resources Research,1982, 18(1):14-20.

[4]冯平.供水系统干旱期的水资源风险管理[J].自然资源学报,1998,13(2):139-144.

[5]韩宇平,阮本清,解建仓.水资源系统风险评估研究[J].西安理工大学学报,2003,19(1):41-45.

[6] 黄强,苗隆德,王增发.水库调度中的风险分析及决策方法[J].西安理工大学学报,1999,15(4):6-10.

[7] 陈守煜.工程模糊集理论与应用[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1998.

[8] 阮本清,韩宇平,王浩.水资源短缺的模糊综合评价[J],水利学报 2005(08).

[9] 黄明聪,解建仓,阮本清,等.基于支持向量机的水资源短缺风险评价模型及其应用[J].水利学报,2007,33(3):255-259.

作者简介:

风险评价的定义篇(9)

盾构法主要应用于地下隧道工程,由于地下和水底工程地质环境的不确定性,使得在隧道施工时存在很多不确定的风险因素,这些因素如果处理不当就可能产生严重后果.对盾构隧道施工存在的各种风险进行评价和定级,从而采取各种合适的针对性措施,实施风险控制,防止风险事件的发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工程项目风险评价的方法主要有检查表式综合评价法、优良可劣评价法、道氏指数法以及权衡风险法等,这些评价方法大多建立在对工程项目所存在的各类风险进行客观量度的基础上,没有体现风险评价过程中专家的作用,且系统性不强,对风险大小的描述比较模糊,缺少直观的结论,不便于决策者做出进一步的决策.本文采用r=p×c定级法对采用盾构法的武汉长江水下隧道工程的施工风险进行分析和定级评价,其结果可供隧道工程施工风险控制参考.

1 r=p×c定级法

r=p×c定级法是综合考虑风险因素发生概率和风险后果,给风险定级的一种方法,其中,r表示风险;p表示风险因素发生的概率;c表示风险因素发生时可能产生的后果.p×c不是简单意义的相乘,而是表示风险因素发生概率和风险因素产生后果的级别的组合.r=p×c定级法是一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是目前国内外比较推崇的一种风险评价方法,采用此法对建设工程项目风险因素实施定级步骤如下.

a. 找出工程项目存在的各种主要风险因素.

b. 根据实际情况,并借鉴以往类似建设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经验,分析各个风险因素的发生概率,得出发生概率p.

c. 根据发生后可能产生的后果,对人、环境和工程项目本身造成影响的程度,采用定量计算的方法给这些风险因素划分后果等级;一般划分为5个等级(灾难性、重大、严重、中等、轻微),通过定量计算确定各个风险因素的后果等级c.

d. 最后综合风险因素的影响程度等级c和其发生的概率p,将两者组合起来,参照r=p×c定级方法的风险评估矩阵,确定各个风险因素的等级并制定不同的方案,用比较合理的措施实施风险管理和风险控制.

2 施工风险识别

武汉长江隧道,被称为“万里长江第一隧”,是目前长江上正在进行的首条穿越长江江底的过江隧道.该项目工程量大、工期长,且在江底施工,施工难度大,技术要求高,在施工中潜在风险因素多,施工风险管理难度大.结合长江隧道工程特殊的地理位置、工程地质水文以及盾构法施工技术的特点等,参考国内外类似工程隧道施工经验,在风险识别的基础上,采用专家调查法和层次分析法识别出长江隧道工程在采用盾构进行施工时主要有以下15种风险因素:地质预测预报准确性(u1)、盾构机适应性和可靠性(u2)、盾构进出洞(u3)、开挖面失稳(u4)、盾尾密封失效(u5)、软硬不均且差异性较大地层施工(u6)、盾构江底段可能换刀(u7)、盾构隧道衬补强度不够(u8)、盾构的推进控制不当(u9)、较大的地层损失及不均匀沉降(u10)、开挖面有障碍物(u11)、隧道上浮(u12)、高水位粉细砂层联络通道施工(u13)、基坑失稳(u14)及隧道透水(u15).

3 施工风险定级评价

3.1风险事件及其发生的概率确定

对长江隧道工程施工风险进行评价,分析并找出施工阶段可能发生的主要风险,并确定这些主要风险发生的概率,是r=p×c风险定级法的第一步.通过对武汉长江隧道工程风险的分析,得出了工程可能发生的15种主要风险因素,采用专家调查法和层次分析法得出这些主要风险事件发生的概率范围(表1).

3.2 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风险事件后果排序

模糊综合评价法(fuzzycomprehensiveevaluation,简称fce),可以分为单因素模糊评价和多层次模糊评价,这里只介绍单因素的模糊评价方法,其评价过程如下.

a. 确定因素集.因素集为各种风险因素的集合,即u={u1,u2,…,un}.

b. 给定各因素的权重.由于评价指标体系具有明显的层次性,可采用层次分析法或由专家确定各指标层的权重,一般用权重向量a={a1,a2, …,an}表示.

c. 建立评价等级集.评价等级集是评价者对评价对象可能做出的各种评价结果所组成的集合,即v=(v1,v2,…,vn).这里,由十位专家组成评价小组,评价等级分为5级,即v={很好,好,一般,差,很差}.

d. 确定隶属关系,建立模糊评价矩阵.从u到v的一个模糊映射,可以确定一个模糊关系r,它可表示为

r={rij|i=1,2,…n;j=1,2,…,m},(1)

式中,rij为隶属度,即第i个指标隶属于第j个评价等级的程度.

e. 进行模糊矩阵的运算,得到模糊综合评价结果为b=a·r.

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长江隧道工程施工风险进行评价时,具体计算过程如下.

a. 确定风险事件集和后果评语集两个论域.前面已经找出了长江隧道工程施工阶段的15种主要风险,将这些风险事件构成集合,就形成风险事件因素集u={u1,u2,…,u15}.评价风险事件产生的后果,一般分成五种情况,这五种情况就构成了长江隧道工程风险事件的后果评语集v={灾难性(v1),重大(v2),严重(v3),中等(v4),轻微(v5)}.

b. 确定参评风险事件因素权重值.参评风险事件因素权重值的确定,就是确定风险事件因素的权重向量距阵a.本文主要采用0-1评分累计法,即经过专家对每个风险事件评分后,取其平均值,求得各参评因素权重值(表2),则参评风险事件因素的权重向量为

a={a1,a2,…,a15}={0.124,0.072,0.01,0.124,0.072,0.03,0.072,0.072,0.03,0.03,0.01,0.03,0.072,0.124,0.124}.

c. 计算模糊关系距阵r.作为从u到v的一个模糊映射,可以确定一个模糊关系r,它可以表示为一个模糊矩阵(式(1)).rij可以通过专家投票百分比法确定,即由专家及有关人员组成投票小组,按照评语等级分级标准,在每项评价因素的m个等级中进行投票,最后以百分数确定rij.通过专家投票,经统计和计算,就可以得出模糊距阵r.以计算r11为例,专家30人中,对评价因素u1的5个评语中,投v1的有25人,则r11=25/30=0.833.依此类推,可计算得到r矩阵的其他因素,得到r为

根据计算的综合评价值,用五个区间将长江隧道工程的15种风险事件因素纳入上述后果评语集v定义的五个级别,具体划分情况见表3.

3.3 风险定级

表4是r=p×c风险定级法的工程灾害风险评估矩阵,表中数值和字母的组合就是表示风险事件的p和c的组合.

根据表4,对工程风险事件的p·c组合进行分级,从表5中可以看出,每一级风险水平都有多个p和c的组合情况.

通过前面的分析和计算,得出长江隧道工程施工阶段可能发生的主要风险事件发生的概率以及发生后造成后果的等级,将每个风险事件的概率和后果等级组合起来,再参照表5,就可以确定每个风险事件的等级(表6).

摘 要:根据工程风险评价的基本原理,针对水下盾构隧道施工的特点,提出了一种可以对水下隧道工程的施工风险进行定级评估的方法,其主要原理是将定性和定量结合起来,正确定位各个风险因素,从而指导风险控制和管理.并以长江隧道工程为例,阐述了r=p×c风险定级法的具体应用.

关键词:风险评价; 模糊综合评价; 风险定级; 盾构隧道; 施工风险

盾构法主要应用于地下隧道工程,由于地下和水底工程地质环境的不确定性,使得在隧道施工时存在很多不确定的风险因素,这些因素如果处理不当就可能产生严重后果.对盾构隧道施工存在的各种风险进行评价和定级,从而采取各种合适的针对性措施,实施风险控制,防止风险事件的发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工程项目风险评价的方法主要有检查表式综合评价法、优良可劣评价法、道氏指数法以及权衡风险法等,这些评价方法大多建立在对工程项目所存在的各类风险进行客观量度的基础上,没有体现风险评价过程中专家的作用,且系统性不强,对风险大小的描述比较模糊,缺少直观的结论,不便于决策者做出进一步的决策.本文采用r=p×c定级法对采用盾构法的武汉长江水下隧道工程的施工风险进行分析和定级评价,其结果可供隧道工程施工风险控制参考.

1 r=p×c定级法

r=p×c定级法是综合考虑风险因素发生概率和风险后果,给风险定级的一种方法,其中,r表示风险;p表示风险因素发生的概率;c表示风险因素发生时可能产生的后果.p×c不是简单意义的相乘,而是表示风险因素发生概率和风险因素产生后果的级别的组合.r=p×c定级法是一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是目前国内外比较推崇的一种风险评价方法,采用此法对建设工程项目风险因素实施定级步骤如下.

a. 找出工程项目存在的各种主要风险因素.

b. 根据实际情况,并借鉴以往类似建设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经验,分析各个风险因素的发生概率,得出发生概率p.

c. 根据发生后可能产生的后果,对人、环境和工程项目本身造成影响的程度,采用定量计算的方法给这些风险因素划分后果等级;一般划分为5个等级(灾难性、重大、严重、中等、轻微),通过定量计算确定各个风险因素的后果等级c.

d. 最后综合风险因素的影响程度等级c和其发生的概率p,将两者组合起来,参照r=p×c定级方法的风险评估矩阵,确定各个风险因素的等级并制定不同的方案,用比较合理的措施实施风险管理和风险控制.

2 施工风险识别

武汉长江隧道,被称为“万里长江第一隧”,是目前长江上正在进行的首条穿越长江江底的过江隧道.该项目工程量大、工期长,且在江底施工,施工难度大,技术要求高,在施工中潜在风险因素多,施工风险管理难度大.结合长江隧道工程特殊的地理位置、工程地质水文以及盾构法施工技术的特点等,参考国内外类似工程隧道施工经验,在风险识别的基础上,采用专家调查法和层次分析法识别出长江隧道工程在采用盾构进行施工时主要有以下15种风险因素:地质预测预报准确性(u1)、盾构机适应性和可靠性(u2)、盾构进出洞(u3)、开挖面失稳(u4)、盾尾密封失效(u5)、软硬不均且差异性较大地层施工(u6)、盾构江底段可能换刀(u7)、盾构隧道衬补强度不够(u8)、盾构的推进控制不当(u9)、较大的地层损失及不均匀沉降(u10)、开挖面有障碍物(u11)、隧道上浮(u12)、高水位粉细砂层联络通道施工(u13)、基坑失稳(u14)及隧道透水(u15).

3 施工风险定级评价

3.1风险事件及其发生的概率确定

对长江隧道工程施工风险进行评价,分析并找出施工阶段可能发生的主要风险,并确定这些主要风险发生的概率,是r=p×c风险定级法的第一步.通过对武汉长江隧道工程风险的分析,得出了工程可能发生的15种主要风险因素,采用专家调查法和层次分析法得出这些主要风险事件发生的概率范围(表1).

3.2 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风险事件后果排序

模糊综合评价法(fuzzycomprehensiveevaluation,简称fce),可以分为单因素模糊评价和多层次模糊评价,这里只介绍单因素的模糊评价方法,其评价过程如下.

a. 确定因素集.因素集为各种风险因素的集合,即u={u1,u2,…,un}.

b. 给定各因素的权重.由于评价指标体系具有明显的层次性,可采用层次分析法或由专家确定各指标层的权重,一般用权重向量a={a1,a2, …,an}表示.

c. 建立评价等级集.评价等级集是评价者对评价对象可能做出的各种评价结果所组成的集合,即v=(v1,v2,…,vn).这里,由十位专家组成评价小组,评价等级分为5级,即v={很好,好,一般,差,很差}.

d. 确定隶属关系,建立模糊评价矩阵.从u到v的一个模糊映射,可以确定一个模糊关系r,它可表示为

r={rij|i=1,2,…n;j=1,2,…,m},(1)

式中,rij为隶属度,即第i个指标隶属于第j个评价等级的程度.

e. 进行模糊矩阵的运算,得到模糊综合评价结果为b=a·r.

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长江隧道工程施工风险进行评价时,具体计算过程如下.

a. 确定风险事件集和后果评语集两个论域.前面已经找出了长江隧道工程施工阶段的15种主要风险,将这些风险事件构成集合,就形成风险事件因素集u={u1,u2,…,u15}.评价风险事件产生的后果,一般分成五种情况,这五种情况就构成了长江隧道工程风险事件的后果评语集v={灾难性(v1),重大(v2),严重(v3),中等(v4),轻微(v5)}.

b. 确定参评风险事件因素权重值.参评风险事件因素权重值的确定,就是确定风险事件因素的权重向量距阵a.本文主要采用0-1评分累计法,即经过专家对每个风险事件评分后,取其平均值,求得各参评因素权重值(表2),则参评风险事件因素的权重向量为

a={a1,a2,…,a15}={0.124,0.072,0.01,0.124,0.072,0.03,0.072,0.072,0.03,0.03,0.01,0.03,0.072,0.124,0.124}.

c. 计算模糊关系距阵r.作为从u到v的一个模糊映射,可以确定一个模糊关系r,它可以表示为一个模糊矩阵(式(1)).rij可以通过专家投票百分比法确定,即由专家及有关人员组成投票小组,按照评语等级分级标准,在每项评价因素的m个等级中进行投票,最后以百分数确定rij.通过专家投票,经统计和计算,就可以得出模糊距阵r.以计算r11为例,专家30人中,对评价因素u1的5个评语中,投v1的有25人,则r11=25/30=0.833.依此类推,可计算得到r矩阵的其他因素,得到r为

根据计算的综合评价值,用五个区间将长江隧道工程的15种风险事件因素纳入上述后果评语集v定义的五个级别,具体划分情况见表3.

3.3 风险定级

表4是r=p×c风险定级法的工程灾害风险评估矩阵,表中数值和字母的组合就是表示风险事件的p和c的组合.

根据表4,对工程风险事件的p·c组合进行分级,从表5中可以看出,每一级风险水平都有多个p和c的组合情况.

通过前面的分析和计算,得出长江隧道工程施工阶段可能发生的主要风险事件发生的概率以及发生后造成后果的等级,将每个风险事件的概率和后果等级组合起来,再参照表5,就可以确定每个风险事件的等级(表6).

确定了风险因素的等级后,就可以将对风险因素抽象的认识变成定量的具体的认识,根据风险的级别确定风险控制的重点,结合各个风险因素发生的概率和产生的后果拟定合理的风险管理和控制计划,让风险管理的目标明确化,实现合理经济的风险管理.

4 结 语

大型水底隧道工程,由于其地质环境的特殊性,在施工阶段可能存在各种各样的风险,如果对风险事件的认识和分析仅仅局限于其外在表象,那么风险管理将无从着手.从纷繁复杂的风险表象中,找出风险事件发生的概率以及其发生后造成后果的严重程度,用定量方法将这两者结合起来,正确定位各个风险因素,从而采取合适的策略有效控制和管理风险.

参考文献

[1] 易萍丽.现代隧道设计与施工[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1997.

风险评价的定义篇(10)

自20世纪90年代起,西方许多大型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开始对企业的风险管理进行评估与监督,以实现企业经营目标的安全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纵观近十几年的发展历程可发现,两者之间互相融合,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一、二者互动交融关系形成的现实背景

当今世界,风险无时不在、无处不在,随着时代的发展,企业所面临的风险变得广泛而复杂。企业必须谨慎地识别各种潜在风险,加强风险管理,并在风险管理方案的制定、执行、评估与监督等方面进行合理分工,以保证风险管理的效率。而在整个风险管理过程中又必然涉及多个部门的沟通和协调,这就需要一个超然、独立的组织机构予以保障。内部审计部门在企业中的超然地位以及独立评估和监督的特殊职能,正好满足了这一要求。因此,企业风险管理必然要将内部审计纳入自身体系。

随着企业所面临风险的增加,风险管理成为了企业管理的核心。由此,内部审计也借机及时进行了自身的重新定位,改变了过去只是作为企业财务监督者的定位,将自身的目标确定为向企业提供保证和咨询服务,评估和改善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程序。这样,企业风险管理和内部审计两者各自不同的发展路线逐渐接近并找到了交点。

二、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的互动关系

(一)内部审计定义中包含有风险管理的内容

内部审计从产生到现在已经历了几个世纪,每个时期内部审计的概念都有不同的内涵和外延。国际上,内部审计已有7次定义,至今仍在不断变化,内部审计定义的发展在内部审计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风险管理改变着内部审计的定义,也就同时改变了内部审计的职能和在企业中的价值。1993年版《标准》的序言中对内部审计的表述是:在一个企业内部建立的一种独立的评价活动,并作为对该企业的控制及经营活动进行审查和评价的一种服务。而2001年版对内部审计是如下表述的:内部审计是采用一种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来对机构的风险管理、控制及监督过程进行评价进而提高它们的效率,帮助机构实现目标。这个定义与1993年的定义相比较最明显的变化在于将内部审计的范围延伸到风险管理,比旧定义中提及的控制及经营活动要更为广泛和深入。只有在风险管理框架中实施的内部审计才能称之为风险管理审计。显然,将“评价和改善风险管理”作为内部审计的重要工作领域,是内部审计的新发展,扩大了内部审计的领域,拓展了内部审计的广度和深度,对内部审计的重新定位,修订内部审计准则,重整内部审计流程,提高审计服务质量等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二)风险管理赋予了内部审计在企业中新的地位和作用

为了在企业中担当更重要的角色和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内部审计总是在不断寻找新的对企业十分重要的领域。风险的广泛存在,使企业经理人员对风险空前重视,为内部审计发展提供了一个绝好的机会。内部审计对风险管理的介入,将会使内部审计在企业中成为一个极其重要的角色,并将其在企业中的作用推向一个新高度。正因如此,内部审计师的职业组织——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才不遗余力地倡导内部审计师进军这一领域,把风险管理作为内部审计的重要领域直接写入了内部审计的定义。

三、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目标上的一致性

风险管理的定义指出:“企业风险管理是一个由企业的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员工共同参与的,应用于企业战略制定和企业内部各个层次和部门的,用于识别可能对企业造成潜在影响的事项并在其风险偏好范围内管理风险的,为企业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风险管理就是通过对面临的各种风险的认识、估测、评价,准确把握各种不确定性,采取恰当的内部方法,以便用最低的成本获得最高的安全保障,将损失降至最低水平。风险管理通过测试、评价和控制风险因素来降低风险事件发生的概率和造成的损失,直接服务于实现企业目标。

而在内部审计新定义中,已明确指出内部审计的目的是为机构增加价值并提高机构的运营效率。iia在2001年修订的《内部审计实务标准》中,对“增加价值”一词作了如下解释:“机构的设立,是为了其所有者、其他利益方、顾客和客户创造价值和谋取利益……内部审计是在收集资料、认识并评价风险的过程中,对经营与改良时机产生了深刻的见解,这些见解可能会对机构带来诸多利益。这些有价值的信息可以咨询、建议、书面报告或通过其他产品的形式呈现出来,所有这些得传达给相应的经营管理人员。”根据这一解释,增加价值的目标应由企业的各个职能部门来共同完成,而内部审计部门作为企业的职能部门之一,也应该努力增加企业的价值;同时,内部审计部门经过收集资料、识别并评价风险的过程之后,对企业管理层及其他职能部门的见解更为深刻,而且这些见解是富有价值的,而企业管理者采纳、利用这些有价值的信息后,一方面可以借此消除各种减值因素,包括风险因素、控制漏洞、治理缺陷等;另一方面可以将这些有价值的信息应用于经营管理活动,从而达到使企业增值的目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风险管理与内部审计在其目标上是相一致的。

上述种种使企业风险管理与内部审计逐渐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依存、联动发展的紧密关系。众多企业在制定本企业风险管理方案时,将内部审计列为风险管理的一道重要防线,由内部审计对整个风险管理流程进行评估和监控;有的企业还特意安排内部审计直接参与风险管理方案的制定和执行全过程,以发挥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的突出作用。与此同时,内部审计也将风险管理作为“为组织增加价值”的重要手段。

四、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的角色定位

coso在《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中的“职能和责任”章节,阐明各管理层在全面风险管理中的地位和职责,并指出组织里的每个人对全面风险管理都有责任。首席执行官承担最终责任,其他管理人员支持全面风险管理的理念,促使组织在风险容量内经营,并在各自负责的领域里负责将风险降低到相应的风险容忍度内。首席风险官、首席财务官、内部审计及其他人员通常承担关键的支持性责任。组织的其他人员负责按照制定的指令和协议执行全面风险管理。这明确表明,内部审计对全面风险管理的建立并没有基本责任,这是高级管理层的责任。内部审计人员的重要角色是,帮助管理层和审计委员会监督、检查、评估、报告、建议全面风险管理过程的充分性和有效性。

iia2001年颁布的内部审计实务准则,其实务公告——“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指出,风险管理是管理人员的关键职责,内部审计人员应该通过检查、评价、报告风险管理过程的充分性和有效性并提出改进建议来协助管理人员和审计委员会的工作。管理层和委员会负责机构的风险管理和控制过程,以咨询顾问身份开展工作的内部审计人员可以协助机构确定、评价并实施针对风险的管理方法和控制措施。

在充分考虑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与客观性的基础上,结合相关法规、报告的观点,可以看出:对整个组织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对所有者、利益相关人、监管机构和普通公众负责的是企业管理层,内部审计人员应立足于协助、帮助管理层和审计委员会履行风险管理的职责,主要职责是对整个风险管理过程进行评价,认定并评价管理的充分性与有效性,向管理层和审计委员会报告情况并提出改进管理的建议,以此保证风险管理的有效性。因此,内部审计在企业风险管理框架中首要的角色是监督者,包括对风险管理流程的评估和保证服务、对风险评估准确性的保证服务、对关键风险报告的评估和对关键风险管理的评估。按iia的标准,内部审计的服务种类可以划分为保证服务和咨询服务,前者是一种独立评价的活动,后者是提供建议及咨询的活动。在企业风险管理中,内部审计的本质特征并不发生改变,因而它可以担任的角色也是基于这两种服务衍生而来的。除了作为监督者所提供的保证服务外,内部审计还可提供咨询服务,包括促进对风险的识别和评估、指导和协调风险管理活动、加强对风险的报告、保持和发展风险管理框架、支持建立风险管理、参与制定风险管理战略等。与此相适应,内部审计承担了咨询者、协调者、建议者的角色。

【参考文献】

上一篇: 如何学好初中地理课 下一篇: 高中地理学科活动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