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学知识点汇总十篇

时间:2023-10-30 10:23:42

地质学知识点

地质学知识点篇(1)

根据课程内容、教学目标和学生特点,进行教学过程设计,然后整理、修改文字稿。再根据文字稿,收集各种资源,如图片、flash动画、视频、音频等,以文字稿和收集的资源为基础,根据教学过程设计制作知识点多媒体课件。

以土的压实性知识点为例介绍教学过程设计,我们将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学习三部分内容。播放某公路土基压实施工的视频,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工地现场是如何进行路基压实的,然后动画演示击实试验的过程,最后,进一步分析影响击实效果的因素,进而掌握如何控制路基压实的质量。通过视频、动画及教师的讲解,由浅到深、由直观到抽象,让学生对该知识点进行充分的学习和掌握。

在这个环节,我们将本课程所有的知识点按照上述的思路和模式进行多媒体课件制作和教学过程设计。2.3知识点脚本设计和制作

在教学设计的基础上,根据知识点的内容,设计讲解内容的呈现方式(PPT、教师、视频、动画、学生、实物模型、板书)和具体时间。以土的压实性知识点为例介绍脚本设计和制作。2.4教学视频录制与修改完善

根据已制作知识点教学课件和脚本,进行教学视频录制。每一个知识点对应一个短小的微视频。视频录制包括三个部分:前期准备、视频录制和后期编辑制作。前期准备工作是保障教学视频录制工作顺利完成的基础和前提条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熟练记忆所讲解的内容,并且在录制前要进行反复的练习和试讲,以保证录制视频的最佳效果;视频录制过程中,教师要展现最真实的讲课状态,让学习者如身临其境,感受到与老师的交流;视频录制完成后,需要专业教师参与后期编辑、剪辑、修改、制作。3《工程地质与土质》课程资源的研究方法3.1资料分析

慕课已经成为教学改革的潮流和趋势,很多国内外高校都成功的应用与教学过程中。教师们通过资料查询国内外“慕课”这种教学模式的应用情况,结合本专业发展趋势以及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高职高专特包新的教学模式改革与探索。3.2定期研讨

本课程组的教师们定期进行研讨,比如课程知识点的拆分、教学过程的设计、多媒体课件的设计风格、讲解内容的呈现方式(PPT、教师、视频、实物、动画、板书)和时间等方面,及时交流,解决在课程资源建设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3.3经验总结

借鉴国内外高校慕课建设的成功经验以及课程组教师多年教学过程中实践经验的总结,成功的应用于本课程资源的建设过程中。通过积累经验,把知识点拆分的更加合理详尽,把多媒体课件制作的更加精致美观,把教学视频录制的更加贴近教学,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更丰富和完善的学习资源。4《工程地质与土质》课程资源的研究的目标4.1 带动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

以课程的开发和研究为方向,不仅仅是内容选择、内容执行的次序、内容纵深发展的连续性等都将促使我们在研究课程开发的同时去更深入研究本课程的课程结构、课程内容的布局、教学方法的运用等,为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提供了条件。4.2将带动新教师的成长

在职教新理念下,行动导向的课程实施面会越来越大,参与的教师会越来越多,教师由于实实在在的参与本门课程资源建设而将逐步建立起自身课改理念。通过课程资源建设过程中,新老教师在一起其同研讨,带动了新教师的成长。在新教学理念支持下才能发挥各自的特长和能动性,拓宽思路,并敢于尝试新的模式、方法、内容。4.3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提供基础条件 基于慕课建设我们将进行的本课程资源研究,为实施“慕课”教学模式提供基础条件,可以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改善教学手段,优化教学组织,规范教学管理,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规范教学评价考核。

地质学知识点篇(2)

在数学学习中,与客观世界发展过程中的相似现象一样,相似性的数学知识经常会反映到学生的思维中,所以学生总是在自觉与不自觉地运用相似的思维规律去影响学习活动,调动旧知、探索认识新知。在教学中,把握好这个问题,对提高相似性知识的教学效果、十分有益。

一、表象相似与本质相似

在人的学习中,人们往往先把感知到的新知与大脑中已有的概念和存贮的信息,即旧知性质的“相似块” 作类比,这种类比首先是新、旧知识间表象化的比较,新、旧知识表象相似程度越深、其“相似块” 间的互相碰撞越快、越激烈,特别当这种表象的相似性是新、旧知识间本质相似的反映时,“相似块” 相互间产生和谐的共鸣,促进新知在旧知的协调下迅速内化。

对于这类知识的教学,重点是创设条件诱导学生在学习新知的过程中,合情地产生合理的联想,调动出相似的旧知,并借助它在研究方法、性质分析等方面上进行探索、研究。

如:“相似三角形” 一章的教学,我们完全可以在得到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后,十分容易地借助全等三角形知识展开研究,核心是把“对应边相等”转化为对应边的比是“K=1”,再把“K=1”演绎为“K=正实数”。

这样,学生从两者表象的相似性入手,掌握其本质的相似性,对应于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性质,考虑到相似比K不是1的情况,得到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性质等。从中还可让学生领悟到图形处理方法上的相通性,如辅助线的添加、图形的旋转、割补等,有利于形成合理的知识链与完整的知识体系。

二、表象相似与本质不相似

我们己经知道,学习的新、旧知识间的相似性会导致人们借助旧知去认识新知,但当表象相似的新、旧知之间的本质不相似时,这种行为阻碍了人们对新知的学习,且会产生负面效应,当学习者被其表象的相似性迷惑越大、忽视本质不相似的程度越深,这种负面效应就越大。

对于这类知识的教学,关键是引导学生搞清将旧知的方法、性质等等移植到新知上去的原委,即理由或条件,其别要突出运用旧知的条件。因为相似的表象成为相似的本质,必须具备相似的条件,客观事物中任何相似的现象与结果都不是凭空产生的,“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即使基因相似而条件不相当,也会出现不同的结果。在教学中,恰当地列举反例是让学生感知这种区别的有效手段。

如:学生刚学向量时,由于向量的坐标与点的坐标在表示方式上极具相似性,会对一个向量坐标(3,1)与一个点的坐标(3,1)区别不清。对此一开始讲述向量时,就要比较两者产生的情形,点的坐标是刻划平面内点的位置、实质是点;向量的坐标是刻划坐标平面内带有方向性的线段的位置、实质是线段。再讲,为了要区分这种质的不同,点记为:A(3,1),向量记为:a=(3,1),字母大小写区分点与线、在向量记述上加进等号。

虽然,在表象相似、本质不相似的知识间,要搞清相似对象的不同条件,防止对在一定条件下的相似规律,随意推而广之,产生负面效应;但是,辩证地看,在表象相似的东西间,往往会产生本质相似的联系。在现代科技条件下,“南北橘枳”之分是可以改变的。数学上表象相似的知识间在本质上往往也会有种种联系,这种联系为全面地、完整地学习把握新知及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提供了契机。

如:向量(3,1)是以原点为始点、以点(3,1)为终点的一条有向线段,它依托点(3,1)得以反映。

三、表象不相似与本质相似

由于思维相似律是人的思维活动中运用最为普遍的思维方式之一, 人们遇到一个新问题, 往往先考察其能为人熟悉的东西, 与大脑存贮器里已掌握的旧知比较, 并且竭力寻求出相似的成分, 加以研究。此间, 注意力往往集中在表象的相似性上, 正如前述。

然而, 事实上, 许多表象似乎不相似的新、旧知识间也会存在本质的相似性。若能透过现象看本质, 把表象似乎不相似的面纱撩开, 还是能看到它们的本质相似的一面, 这样对新知的掌握就容易了, 甚至, 有时还会有新的收获。

地质学知识点篇(3)

福建新课程改革已经走过九年了。教材的修订也已经逐步完善。在必修和选修模块中《物质结构与性质》相对旧教材,知识点新,较抽象。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实践中都遇到了一些困难,在经历了三年新课程教学后,做了一个阶段性总结。

一、理解教材的知识结构及功能

《物质结构与性质》一共分为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微粒之间作用力与物质性质、分子空间结构与物质性质三大模块进行教与学。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得到发展。

1.在已经较好地掌握必修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从微观角度对已学事物进行深入探究,让学生学会运用化学知识揭示物质构成的奥秘,物质的性质和结构的相互关系。

2.培养并形成用化学工具解决问题的逻辑和辩证思维,提高其科学素养。

3.在学习过程中,逐渐掌握由具体事物到微观粒子,再从微观粒子解释具体事物的科学学习方法。养成一种从生活到化学,再从化学到生活的思维习惯。

4.培养学生热爱化学,爱学化学的学科兴趣,使知识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兴趣培养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二、教师应深入研究教材,研究教学大纲

由于《物质结构与性质》教材中的大部分知识与旧教材不同,并且知识的联系较少,把一些大学基础化学知识下放到教材中,这就要求教师对教材中的相关知识主要是大学教材中的《无机化学》和《物质结构》两本教材再次进行深入研究和学习,以便在教学过程中有足够的知识储备解决一些问题,解释学生的一些疑问。研究教学大纲是学生能否按教学大纲的要求掌握相关知识的关键。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一定要紧扣教学大纲,把握好授课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不可随意增加、扩展知识,加深知识和相关习题的难度。例如,对于晶胞结构中所含微粒数的计算,教师除了要掌握各种不同晶体类型的各种晶胞立体结构特点以外,还必须掌握立体几何的一些计算技巧,并且在中学阶段只要求掌握部分题型,不可根据大学教材进行随意拓展。相反,教师应该从教学过程中研究出一套较好的教学方法,对知识进行精简,把基础知识作为重点,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学习时学得轻松,学得扎实,学得有成效。

三、教学过程中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简单化

知识抽象,对空间想象能力要求较高是《物质结构与性质》教材的特点。对于高中生而言,他们的空间思维、逻辑推理能力都处于被开发、培养阶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采用适当的方法对抽象的知识进行转化,让其通过一定的思考后可以很快地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进而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做到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简单化是该课程中能否突破教学难点的一个关键,以下几种方法被比较广泛地采用。

1.多采用事物比喻

对于教学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微观事物的形态描述和演变过程教师如何解释这些形态和过程经常成为教和学的难点。特别是刚接触这方面知识的学生,单纯依靠教材中的描述是很难突破的。所以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善于捕捉生活中的一些具体事物作为教材中知识的载体,让学生更容易理解。例如:教材中出现S、P两种类型的原子轨道形状。可以用球、哑铃(或纺锤)进行比喻,这样把微观物质的形态转化为生活中的常见物质,学生更易理解、掌握、记忆。

2.模型演示

对于一些硬件配备比较齐全的学校,可以采用模型演示。该方法可以让学生近距离地观察、接触模型。把微观物质按比例放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更加深刻。利用模型进行动态过程的演示,可以很好地做到知识的迁移,解决教学中比较难解释的一些问题。例如:S、P轨道在形成共价键的过程中,如何“头碰头”地形成δ键,如何“肩并肩”地形成Π键。对于“头碰头”和“肩并肩”的方式有一部分学生很难理解,但是如果利用模型进行动态演示就一目了然了。

3.运用化学软件模拟

随着科技的发展,教学设备日新月异。如今,电脑多媒体设备被越来越多地运用于中学课堂教学中。在《物质结构与性质》教学中一些分子的空间结构借助课本的二维图比较不好充分地展示和理解。基于这类问题,可以使用一些化学软件(如:Chemoffice 2.0Chemdraw 2.0等)进行分子空间构型的三维模拟,并且可以让分子模型在二维、三维中进行转换,旋转,可以十分方便地从各个角度观察分子的各种参数(键长、键角、空间构型),计算各种化学键的键能等。更关键的是,这类软件操作简单,容易掌握,对于在高一年完成计算机基础知识学习的学生是很容易掌握的。所以,甚至可以把这些软件运用于课余时间的研究性学习,让学生掌握一种课堂以外的化学学习方法,进一步提高学生动手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重视实验的作用

由于知识点较抽象,因此很多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会把重点放在如何突破抽象难懂的知识点上,而对课程中的实验简单带过,甚至由于实验室条件的限制而忽略。这样的做法是一种误区。实际上,无论化学必修还是选修教材中,实验都是教学中的重点,只有把握住这个重点环节,学生才能对化学越感兴趣,对知识掌握得越牢固。例如,对于配合物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理解配合物的内界和外界在溶液中的解离情况,可从外界含氯离子的配合物入手,用实验检验出氯离子,可以让学生比较深刻地认识外界的解离。在《物质结构与性质》的教授过程中,如果撇开实验,那么课堂将是沉闷而枯燥的。如果以实验引入将要学习的知识,再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验现象和结论,预测实验的结果,则都能使学生把从实验中得来的知识,运用到实验中,强化并巩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化学学科,学习《物质结构与性质》教材的兴趣。

五、对课堂的教与学进行反思

每位教师在授课后都会进行教学反思,并且做到比较到位。归纳出本节课的亮点、有何欠缺等,并在下一节课进行改进,反复进行反思,改进后将一节课不断完善。但是部分教师往往忽略了对“学”的反思,特别是《物质结构与性质》这类比较抽象、难理解的教材,对“学”的反思更加重要,要通过在课堂、课后与学生进行互动、沟通得知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情况,这样才能更好地指导教师的“教”并在授课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百发百中。只有“教”与“学”的反思能够双管齐下,才能保证《物质结构与性质》的教学效率,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提高教学质量,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要经常联系学生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积累,激发、唤醒和提供与学习内容相关的生活体验,探究熟悉的生活的化学现象,使学生产生深刻的情境体验,生成新的知识。教与学过程中都要不断总结经验,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地质学知识点篇(4)

学贵质疑,教贵用疑。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质疑是小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知识的基点,是学生积极思考数学问题的表现,更是学生创新思维发展的基石。质疑是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启发式教学的一种主要形式,是教师训练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工具,是课堂上师生互动交流的纽带,是“有效教学的核心”。我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主要是进行了学生质疑的习惯培养、方法传授、情境创设、疑点设置和行为激励等尝试。

一、培养质疑习惯。数学教学中,教师精心创设一个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不断地置身于生疑、质疑、解疑中,从而使之成为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使每个学生具有质疑的意识,养成质疑的习惯,以实现课堂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比如在奇数与偶数的区别时,解答:1、3、5、7、10、这五个数中,哪一个数与众不同?要看选择怎样的标准,不同的标准就有不同的答案。

(1)10与众不同:理由是1、3、5、17是奇数,而10是偶数;

(2)10与众不同:理由是1、3、5、7都是一位数,而10是两位数;

(3)1与众不同:理由是其他数都大于1,只有1小于3;

(4)5与众不同:理由是只有5既大于3又小于7;

……

学生都能找到一种以上的答案,不再是一个依赖老师的模仿者,这样一种民主,平等的交流氛围,学生都经过独立思考,他们有话想说,有话能说,为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创造了较好的条件。

二传授质疑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数学教学中我很注重质疑的“言传身教”。采取低起点、严要求、勤训练、上台阶的策略,循循善诱不厌其烦,使学生一步一步地学会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疑惑,进而达到问得准、问得精、问得新、问得值。我从四个方面引导学生质疑:

(1) 对新旧知识的演变衔接进行质疑;

(2) 对法则、规律和公式的推导进行质疑;

(3) 对概念的词句,结论进行质疑;

(4) 对操作实践与解题思路进行质疑。

案例:教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时,鼓励学生质疑。

生1:为什么要把除数变成整数呢?(这个正是小数除法的重点,也是难点)我认为把被除数变成整数,也可以算出结果。并举例说明了自己的观点:7.98÷0.42可以化成798÷42来计算。

师:你真了不起,敢于提出疑问,但大家认为这种方法怎么样?

生2:这种方法有局限性,并举例说明:7.98÷0.042=,按他的方法,把被除数化成了整数,但除数仍然是小数。

师:你们用这两种方法计算7.98÷0.42=,看那种方法比较好?

学生通过自己动手计算,很快发现把除数化成整数的方法适用性强,具有普遍意义。学生通过自己的质疑、互相的启发与争辩,最后释疑成功。这样不仅使学生在质疑过程对教学重、难点有了更清楚的认识,还能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善于质疑。

三、创设质疑情境。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与教学目标,创设新奇别致的问题情境,使学生的思维处于主动、积极、愉快的状态,激发学生的质疑兴趣。

(1) 通过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质疑兴趣;

(2) 创设生活情景,激发学生质疑兴趣;

(3) 创设故事、游戏情景,激发学生质疑兴趣。

案例:教授五年级数学能被5整除的数的特征这一课时,可以结合游戏情景展开教学:

今天我让你们学生出题考老师,看哪位学生能把老师难到?(请学生报出一些自然数,让教师迅速判断这个数能否被5整除,)这时,学生思维积极,纷纷举手报出一些较复杂的自然数,教师边在黑板上写下这些数,边轻松地说出这些自然数能否被5整除,同时让部分学生验证老师的判断,结果使学生感到老师太神奇了。这时,我因势利导,请学生仔细观察这些数后,提出一个问题?然后交流整理问题,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能被5整除数的特征是什么?怎样判断一个数能被5整除?问题稍复杂,但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所以能引起学生的主动质疑,并由平时的厌学变乐学,促进学生质疑兴趣的形成。

四、设置质疑疑点。 问要问点子上,问在关键处,在知识关键处精心设计问题能引起学生的注意,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帮助学生扫除学习的障碍。①在知识生长点处提问,要从一个知识点延伸出更多的知识来,为新知识找准生长点,诱发学生从已有知识向新知方向思考。②在知识重点处提问,引导学生回想相关的知识,加深学生对重点知识的记忆,逐步培养学生学会寻找难点。③在知识联系处提问,用联系的观点把新知识纳入到学生已有的知识网络中,以新知识联想旧知识,并根据已有的知识和学习水平,自己去自学、去发现、去再创造。④在知识的难点处提问。难点是学生认知上的障碍,不同学生的学习难点也会有所不同,教师要有意识地去了解每一位学生,有针对性地反复引导,学生才能有所突破。教师应依据教材内容,抓住儿童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精心设疑,制造悬念,着意把一些数学知识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达”的不平衡状态,引起学生的质疑的欲望,促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而且教师的精心设疑会启发学生有序的思维,这会逐渐影响学生学会如何发现问题,如何提出问题,如何提出更有价值的问题。

例如,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引入1/2+1/3后,教师可以提问:“这两个分数的分母相同吗?分母不同的分数能不能直接相加?为什么?”这样设计的提问问在知识的关键点,有助于学生理解为什么要通分的算理,为学生的思维指明了方向,也有助于学生反思。

五、引导质疑探究。课堂质疑切忌出现漫无边际的“放羊式”局面,教师应引导学生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现象到本质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让学生慢慢地学会质疑的方法。

如,教学“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时,我设计了以下问题引导学生探究:

1)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已学过的什么图形?

2)拼成的图形的底是原来三角形的哪一条边?

3)拼成的图形的高是原来三角形的什么?

4)三角形的面积与拼成的图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5)怎样表示三角形的面积的计算公式?

地质学知识点篇(5)

中图分类号:P62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9-0159-01

水文地质野外实习是水文地质专业三年级本科生的必修课,教学目的在于巩固已学专业基础知识、开拓专业视野、提高分析水文地质现象、解决生产问题的能力,并锻炼学生意志、培养其对专业的热爱。野外实习教学与课堂教学有较大差异,教学效果的影响因素也较多。分析主要因素,制定改进措施,对提高教学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一、水文地质野外实习教学特点

水文地质野外实习具有以下特点:首先,知识类型不同,更多地从陈述性知识转为程序性知识。这就需要采用启发式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因而学生的知识基础、动手能力和学习热情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其次,教学资源是实地水文地质现象和具体生产实践问题,其典型性和复杂性对于教学效果具有一定的制约作用。第三,水文地质现象或问题的解释具有多解性,因教师专业背景不同,理解和解答的深度不同,也影响着教学效果。第四,野外实习受到天气因素制约,影响着实习内容和时间的安排,从而影响教学效果。

二、水文地质野外实习教学效果主要影响因素

影响水文地质野外实习教学效果的因素主要包括:教师素质、学生素质、教学方法、教学资源条件和天气条件等。

教师素质:教师专业背景不同,对水文地质问题理解不同。如对温泉成因,可从新构造控水理论、蓄水构造理论、储水构造理论等不同角度理解,解释难度存在差异,影响学生的接受程度。

学生素质:学生学习能力和热情存在差异,对教学效果有重要影响。主要表现在对水文地质问题的理解和与教师的沟通程度不同。身体素质不佳或知识储备不足,直接影响其对于问题的理解;与教师的沟通不足,将导致对关键环节的理解缺失,从而影响到整体理解。

教学方法:因水文地质现象具有时空四维特征,教学上需从点上的水文地质现象扩展到平面上地层露头分布、空间上地质体三维结构,再到地下水流场时空四维结构。需针对水文地质现象特点进行教学设计,使学生逐步达到对于现象的完整认识。教学中知识点安排、教学道具运用、有效互动对于教学效果都有重要影响。

教学资源条件:野外实习旨在巩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并建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故水文地质现象越典型,教学效果就越好。

天气条件:因实习多在暑期雨季进行,若遇阴雨连绵天气,多数路线无法出队,造成教学时间缩短;或者因前期降水偏少,泉水干涸,都将影响教学效果。

三、提高水文地质野外实习教学效果的措施

针对以上影响水文地质野外实习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需有针对性地采取改进措施:

提高教师素养:教师需据教学内容特点完善知识结构,在保证准确性的前提下,扩展学生知识视野,拓展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路。这一方面要求教师注意拓广自身的理论体系,一方面需互相研讨以取长补短。

提高学生素养:学生在实习之前要充分复习必要的基础知识;在实习中要预习和熟悉实习路线内容,带着问题去观察和思考。此外,还要考虑学生身体素质,适当安排活动量,对其身体和毅力进行合理的锻炼,并加强沟通,使学生养成勤于思考、敢于提问的习惯。

改进教学方法:首先应重视和加强实习动员,这不但能提高学生的野外安全意识,还可使其重视和热爱实习,保证教学任务顺利完成;其次,可采用从点到面的多维教学方法,即从知识点准确解析,到面上全面踏勘,建立起水文地质现象的整体图景。其关键在于从点到面的连接,需要教师用逻辑主线将知识点进行有机组织,用情感主线在关键节点对学生进行启发和鼓舞,从而达到良好的互动和传授效果。

有效利用教学资源:对已遭破坏的教学资源,可采用其他手段弥补。如采用视频呈现原四零八温泉泉口情景,尽可能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对于破坏严重的资源,需重新开辟相似的实习路线。此外,对典型教学路线,应与当地政府进行沟通,对其进行有效保护。

适应天气条件:因天气条件直接影响着水文地质现象尤其是泉的流量、河流水及实习路线的通过性,这就需要适应天气条件,合理安排实习路线和实习时间,以求最大限度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效果。

四、结论

水文地质野外实习的教学与课堂教学有较大差异,主要表现在知识类型转变、教学资源限制、现象多解性和天气因素制约等,其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包括教师素质、学生素质、教学方法、教学资源条件和天气条件等。根据野外实习教学实践,采取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有望有效提高野外实习的教学效果。

地质学知识点篇(6)

在数学教学中,定义、公式、概念、定理等一些基础知识,是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的基础。从教材上看,我们每接触一节新的内容都是先从定义、概念等基础知识开始的。只有当学生熟练地掌握这些知识后,才会将之运用到其他理论和题目的解答当中。从考试的试卷来看,近几年,中考试题难度逐渐降低,对一些基础知识的考察力度逐渐增加。不论是在应试教育下,还是在现今的新课改教育模式的影响下,教师都是十分重视基础知识的讲解。教师通常是对基础的公式、定义等强调,强调,再强调,可是有部分学生对这些知识点并不看重,认为只要能解答出正确答案即可,致使这些学生只重视试卷后面的答案,对一些考查基本知识的选择题、填空题,则不够重视,经常容易失分。而且当后面的大题稍有难度或稍微进行一些变形之后,学生做起来就感觉很吃力,就容易失分。对于这部分学生来说,他们学的知识比较死板,对概念性的知识没有真正弄懂,所以导致学生不能灵活地运用知识,使学生在考试中失去了很多不应该失掉的分数。因此,教师要利用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真正理解掌握这些基础知识,为学生学好数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重视主体作用,让学生动手整理

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师要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要将教师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转变为课堂的参与者、引导者,教师要让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求学,让学生在复习整理的过程中锻炼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在课堂上让学生真正做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在自主的学习过程中体会到学习的快乐,让学生热爱数学。

例如:在复习全等三角形时,我除了让学生自己整理全等三角形的几个基本应用的判定定理(SSS、SAS、ASA、AAS、HL)以及适用的条件外,我还让学生整理了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如:反比例性质:b/a=d/c;更比性质:d/b=c/a;合比性质:(a±b)/b=(c±d)/d。这样学生在复习全等三角形的过程中,也复习了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和定理。将知识形成对比,形成网络,让学生将知识点系统化,更好地掌握所学到的知识。让学生清楚地明白,全等三角形与相似三角形的不同之处,能够灵活将知识点运用到各种题目中。而且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整理。但是,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形成知识网络,而不是和刚开始学习的时候一样,每个知识点都是独立的,教师要让学生将各部分相关的知识点连接起来,形成一个整体,让学生更好地将知识应用到考试中,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三、重视错题的订正,让学生找到自己的不足之处

地质学知识点篇(7)

在我们实施教育的过程中我们要把素质教育看作学生学习的途径,更好地促进学生身心得到全面发展,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道德素质,为学生将来更好地建设祖国做好教育准备。那么,接下来我们就分析一下素质教育的特点,并且从其特点出发来总结和归纳一些有效的教学措施:

一、全面分析素质教育的特点

都说素质教育观念是真正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让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在教学环节中能够充分开发学生的潜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那么在实际教学中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1.素质教育具有面向全体学生的优点

素质教育中面向全体学生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让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二是教学活动针对全体学生。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来说是相对于传统教学中片面发展而言的,与传统教育中的适应教育来说素质教育能够促使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和素质得到和谐的发展。教师教学的过程中依据教育学、心理学等来展开教学活动,让学生整体素质和能力都能够适应和发展,在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应用中提升自己的认知能力和情感体验。让学生认识到学习是为了让自己得到更好地发展,而不是单纯地要考一个很出色的学校;学习是为了自己的人生充电,而不是为了完成教师或家长的任务。

记得有位教育家曾经说过:“我们的教育活动应该选择适合学生的方式,而不是来选择能够适应教学方式的学生。”在现阶段的中国教育中,素质教育作为目前来说最为超前和适宜的教学理念,能够全面提升学生的基本素质,让学生拥有各种学习能力,来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并且在社会发展中做出自己的一点贡献。同时素质教育理念还要求教师实施的教学环节必须适应全体的学生,让每一学生在课堂教育中都能够有所收获,都能够让自己的素质和能力得到发展。

2.素质教育具有能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良好的发展

素质教育实施以来,新课程标准就明确地指出:“在教育教学中学生作为知识的接受者和使用者必须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人,并且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拥有学习主人翁的意识。教师从应试教育中的‘灌输者’角色走出来,引导和指引学生开展知识的探索过程,为学生指明探索和发展的正确道路,激发学生进行自主型的学习和创造。”这样教师就会在教学中更加自觉的学习和探索知识,建立自己的学习方法。同时在素质教育理念下,教师需要更加尊重学生的人格和思想,最大限度地看到学生的优势,接受学生的缺点,并且在学习环节中尽力去帮助学生改正缺点,逐渐提升学生的素质和能力。这样便会让学生得到个性化的发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利用自己拥有的知识和较好的教学技能来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潜能,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得到充分的发展。

3.素质教育能够让学生大胆的想象

传统教学下受应试教育的长时间影响,学生的学习任务是从书本中获取知识,通过练习来掌握知识,最后在考试中运用知识的封闭式学习形式。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显得就很被动和机械化,让课堂成为了学生学习、获取知识的唯一场所。而实施素质教育以后,教学的内容和范围得到了很大的推广,所涉及的知识范围更加广泛,教学形式也丰富多彩。这样学生在学习和应用知识的时候就会拥有多样的渠道和方式。这样就会让学生的思维更加灵活和发散,想象能力更加丰富和多彩,从而使自己的学习空间和学习方式更加宽广。

二、有效实施素质教育的策略

正因为素质教育拥有上述诸多的特点和教学优势,才能迅速得到推广和发展。我们教师作为教育事业的一线工作人员,为了能够为祖国培育出更多更优秀的人才,在教学过程中就要从素质教育教学的观念入手,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运用一切有效的教学手段来引导学生施展自己的主体作用开展主动性的学习活动。利用一些先进的教学手段来为学生营造最良好的学习环境,结合各学科的学习特点,让学生开展开放性的、主动性的学习活动,把教材中的教学内容看作是最重要的教学资源展开深层次的探讨活动。

1.及时转变教学观念,投入更多的情感教育

教师想要出色地实施素质教育,自己的教学观念就要及时的转变。不能只是口头说着执行素质教育,但实践却还在按照传统教学的方式去做。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深入地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在教学中教师要用自己的情感教学来感染熏陶学生,从而让学生在学习中也投入自己的情感,促进学习效果的提升。这样还有利于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心灵的沟通,便于教师寻找到最适当的教学方式和手段来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让学生更加自觉地接受知识,运用知识。

2.采取积极有效的教学手段

素质教育的突出特点就是要让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提高各种素质和能力。通过参与教师布置的学习活动来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一定要采用积极有效的教学措施:

首先,我们要为学生布置开展探索性学习的目的和任务。学生的学习在一般情况下拥有一定的盲目性,为此教师要为学生指明探索知识的目标。这样才有助于学生更加系统化地掌握知识和理解知识,才能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地质学知识点篇(8)

第二,围绕知识基点进行思路创新,重点考查学生的知识创新能力。如该试卷第五题围绕“恒星日、太阳 日的解释方法”这一知识基点,运用物理学或数学的思维方法进行解题。要求学生将地球、月球的运动抽象成 圆周运动,找到“圆周运动——角速度”的概念图式作为思路创新的切入点。学生要有广阔的思路,扎实的基 础知识,还要具备灵活的知识组合、思路融合变通的能力。

因此地理教学如何适应“3+x”,实际上就是如何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我认为:

第一,要树立协作精神。作为教师要变“单干”为“协同多学科作战”,既要精通本学科专业知识和技能 ,还要与其他学科教师联合,探讨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确定知识基点,延长知识链,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 从多学科、各个侧面对知识进行剖析,形成完整的知识图系。从这个意义上看,今后的教学将是多学科联合、 知识组合的教学,一个教案、一堂课将凝聚着多学科教师的知识和智慧,并实现教学资源共享。合作将成为地 理教学适应“3+x”的重要途径。

地质学知识点篇(9)

在高中所学的课程当中,化学这门课程以各种各样的原理、复杂多变并且零碎的知识点而著称,这样看来学习化学这门课程就只能靠同学们自身的领悟能力和死记硬背来达到学习的目的。而“归纳分析法”能够将零碎而繁琐的知识点总结成系统化条理状的知识体系,同时能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举一反三的归纳和总结,从而为高中化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一、新知识传授中归纳分析法的应用

归纳分析法的使用可以贯穿在整个高中化学绝大多数知识点的学习当中。在高中一二年级的学习中适当地运用归纳分析法,使学生通过归纳总结知识点的方法发现化学学科的神奇之处,从而促使其对化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在新知识传授过程当中采用问答知识的方式教学,将归纳分析法运用其中,使同学们将零散琐碎的知识点联系起来并融会贯通,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逐步提高对知识的理解能力。

比如,在学生掌握元素周期律的过程中,在给同学们传授新知识之前,教师可以运用归纳分析法将旧知识点与新知识点之间的结合点联系起来,将各个新旧知识点之间的衔接点挖掘出来并自然过渡到新内容的学习当中。在学习1-20号元素核外电子排布规律时,将相似规律的元素归为一类进行集中学习,相异规律的进行个别学习,这就使学生能够更牢固地掌握知识结构,同时为老师讲授新的知识体系打下牢固的基础。所以说归纳分析法在新知识传授中的应用不仅能高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能够提升高中化学教学质量。

二、课堂复习中归纳分析法的应用

教师可以用归纳分析法来对整个课堂教学的质量进行总结,同时可以发现在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不足及欠缺之处,及时地对课程教学方案进行适当的修改和调整以便为以后的教学工作提供帮助。我们可以让学生自己进行每个知识点的小结,用以培养他们的自我归纳、分析、反思、总结能力,从而增强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这样可以让他们更快地理解和掌握化学学科中的知识点。作为教师而言则需要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如何去引导他们进行自我归纳能力的培养上去。对于学生来说侧重点应该在于归纳分析方法的应用以及知识点的牢固掌握方面。这样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一定能够在课堂复习中将归纳分析法的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

比如,在化学平衡这一课结束后,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将生活和教材中关于化学平衡的知识点出来,然后让同学们自己去进行针对性的学习和概括。这样不仅使他们看到了化学平衡的应用,并且能够快速地巩固所学的知识。归纳分析法可以具体到:若物质是相同的,则生成速率=消耗速率;若同一边物质的逆向速率与化学方程式中相应化学计量数的比值相同;生成物的产率或反应物的转化率与原先的状态相同;混合物反应之后的气体体积、物质的量、分子质量与原先状态相同。这些知识点的归纳、总结能够使学生的学习变得更加轻松和牢固。

三、单元小结中归纳分析法的应用

我们可以将过去所学的知识点采用归纳分析法来对单元小结进行巩固,从而为以后的学习和需要打下坚实的基础。单元小结不仅仅意味着对于知识点的堆砌,更多地是对于学生所要掌握的核心知识点的归纳总结和融会贯通。经过这样的单元小结复习过程,可以使学生更容易地吸收新知识、接纳新知识、复习新知识。

经过长期教育实践的证明发现,归纳分析法主要可以以两种形式运用于教学过程中:(1)顺序归纳分析法。将一系列顺序相关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按照某种方式将琐碎繁杂的知识重新进行排列组合,使知识点之间的关系清晰明朗化,这就是归纳顺序法。顺序归纳法的使用能够引导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使学生的思路向着更加明朗准确化的方向发展。例如,由化学反应的本质内容进行观察,其中有非氧化还原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金属原子最外层的电子数一般都在3个之内,在化学反应的过程中失去电子之后表现出还原性。所以,有金属单质参加的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其在反应当中可以引出氧化剂、还原剂等的作用。(2)分类归纳分析法。将各个有衔接的知识点采用分门别类进行知识点的归纳总结,按照类别形成各种结构体系明确的知识框架,这就是分类归纳分析法。首先教师将各个分好类的知识框架交给学生,让同学们自己将相关知识点添加到已建立的知识框架中。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找到知识点之间的异同点并能够发现自己没掌握的知识,从而得以添加补充。然后再依据各个章节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将各个章节串联起来,这就使得整个章节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最后通过归纳分析总结将知识点补充完整就形成了一个知识链,使同学们将高中化学的知识有效串联起来并系统化的掌握。例如,在关于元素化合物学习过程中,采用归纳分析法将元素化合物按照金属与非金属归类,接着将金属元素按照单质、氧化物、氢氧化物、盐类进行二级划分;非金属元素依照单质、氢化物、氧化物、酸及盐类进一步划分。这只是归纳分析法在高中化学化合物中的一个简单应用,却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高中化学的教学复杂而零散,要想使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都得到高质量的保证,那么教师在教学中就必须灵活地使用归纳分析法,使学生将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真正学习并理解化学知识的精髓。

地质学知识点篇(10)

近几年,为了适应高考改革,新课改一直在不断推进,传统的高中化学教学方式已不能适应新时展的需要。过去在化学课堂上,老师的教学就是给学生单一传输知识,老师讲学生听,学生被动接受,其知识点也是零敲碎打,缺乏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和互动。所以,在新课改下,高中化学老师应构建化学知识新体系,让学生全面把握知识结构,灵活运营,让师生之间互动起来,做到胸有成竹,让学生以最佳的状态进入到高考的挑战中。

一、引导学生构建知识体系的意义

1.能够帮助学生串联化学知识。高中阶段,化学作为一门复杂学科,知识点比较零散,学生认知和记忆起来比较困难。那么,如何突破这一瓶颈,那就是老师引导学生构建知识新体系,通过体系的构建,学生可以将各个知识点进行分类、串联,理清各知识点之间的相互关系,这样记忆牢固,学以致用。2.能够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构建知识体系是一种科学、合理的学习方法,它可以使学习更加条理化,学生在学习和复习过程中能够清晰地把握化学学习的脉络,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3.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考试成绩。每个学生的化学基础各有差异,有个别学生一进入考试,便会出现紧张、焦虑情绪,大脑中出现一片空白,对考试产生怯场心理,久而久之便对化学失去学习兴趣。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构建化学知识体系,让学生对知识的脉络清楚地把握,并理清知识点之间的关系,以加深对知识的巩固和拓展,为应对高考打下坚实基础。

二、如何引导学生构建化学知识体系

1.从整体入手,把握全局。高中化学知识涉及的内容十分丰富,要想构建完备的知识体系,就必须从全局入手,对化学知识进行整体把握。概括地说,高中化学可以分为:基本理论、化学元素、化学实验、化学计算4个板块,学生可以从这4个板块入手,进行整体把握。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化学学科实践性很强,许多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例如,衣物沾上污渍,我们可以用双氧水氧化有机污渍,如茶渍和咖啡渍;如果衣物上沾有油漆,可以利用四氯化碳将其去除。将化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既能够提升学习热情,又能使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得以加强和巩固。3.注重单元知识的有效整合。高中化学知识教学,基本以单元教学为蓝本。教师引导学生构建知识体系时,首先要让学生对单元知识整体把握,弄清楚各单元知识的联系,再将每个单元进行整合,进而对知识进行构建。比如:(1)标注好元素名称,元素符号,原子结构。(2)清楚元素单质的物理性质,其中要展开:自然界是否存在;常温下的状态;颜色;气味;是否溶于水;密度;熔沸点。(3)清楚元素单质的化学性质,其中要展开:和一些常见金属、非金属反应;单质反应;和水反应;和酸反应;和碱反应;一些特殊化学性质。(4)清楚元素氧化物的性质,其中要展开:物理性质、化学性质。(5)清楚元素形成的某些重要化合物的性质,其中要展开:物理性质、化学性质。(6)元素的单质,化合物的应用。这种方法的运用,很好地体现了元素这一单元的知识结构,让学生了解一目了然。4.加强与其他各学科之间的联系。高中阶段,每个学科不是独立存在,它们之间都有内在的联系,相互影响,相互提高。如果一个学生的语文理解能力不强,那么在其他学科的理解上也会存在困难;如果一个学生的数学成绩差,那么相应地,其物理和化学学习也会受影响。除此之外,化学知识中也包含了许多物理原理,这两个学科相互融合,相互关联。所以,科学地把握各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才能更好地进行化学知识体系的构建。

总之,高中化学教学,积极引导学生化学知识体系的构建,既能提升教学效果,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还能养成主动,积极,刻苦的学习行为和良好习惯,让学生终生受益。

参考文献:

上一篇: 家长对孩子教育的反思 下一篇: 宏观经济情况分析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