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29 14:38:31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智慧教育前景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刚到班级门口就听到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说杜正好怎么怎么怎么样,显然大家都觉得是杜正好不对,我也看到仍坐在地上背对着我哭的杜正好。为了能让他站起来,不再哭,我就故意站在门口说:“那不是杜正好吧?我记得我们班的杜正好非常坚强,摔倒了都不会哭,也很懂事,从来都不会赖在地上不起来。那一定不是杜正好。”周围的学生不知道我的用意,急忙回答:“老师,那就是杜正好,我们让他起来他也不听,就坐在那儿哭。”我看他没有起来的意思,就重复了一遍刚才说的话,可还是没动静,我有点火了,但想一想都引导一半了总不能半途而废吧,于是我又耐着性子说:“我想这可能不是杜正好,我去外面找找他,如果外面没找到,我再回来看他是不是杜正好。”于是我走出教室来到窗下,偷偷往班里瞅,我发现班里的同学都让他赶快起来,有两个学生还把他扶了起来,帮他擦了眼泪。我心想:原来他们是这么友爱呀!看着我的目的达到了,于是就转身回到门口又故意说:“老师在外面没找到杜正好,我要看一下刚才坐在地上的同学到底是不是他。”于是我来到他身边,此时他仍是背对着我,我摸摸他的头,他转过身来,我看到他的脸上已经没有泪水,就故意惊讶地说:“真是杜正好呀!我就知道杜正好摔倒了也不会哭的,而且杜正好从来不会随便拿人家东西,是不是呀,杜正好?”他点点头。我接着引导:“如果拿了杜光辉的铅笔,可能只是借用一下,当时杜光辉不在,用完了就会还给杜光辉的,是不是呀,杜正好?”他又点点头。我借着这个话题引导他和全班同学:“杜正好,记得以后借东西要经过别人的允许才能拿,那样就会非常有礼貌了。其他同学也记住了吗?”大家异口同声地说:“记住了!”我就问杜正好:“那你什么时候能还回去呢?”他低声说:“放学。”于是我说:“大家都听到了吗?杜正好说放学就还。杜光辉,你放心吧,同学们都给你作证,杜正好放学以后就会还你铅笔,我相信杜正好是个说话算话的好孩子。”于是其他同学都盼望着赶快放学,想证实杜正好是不是说话算话的好孩子,而我心里也和他们一样充满了期待。
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必须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这是会计岗位的入门“门槛”。而会计从业资格考试中,《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是其中的重要科目,也是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的必考科目之一。中专院校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帮助学生顺利实现就业,学生要想从事会计职业,那就必须要通过会计从业资格考试,考取会计从业资格证。因此,在会计专业教学中,我们必须要重视《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的教学,针对当前教学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我们要积极地找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提高《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的教学质量。
一、《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课程的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对课程在将来的职业生涯中的作用认识不清
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内容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会计基础》《职业道德与财经法规》《会计电算化》,而在这其中,会计基础和电算化属于是会计的基本理论和操作技能,是每位学生从事会计工作所必须掌握的基础,掌握这两部分内容也是担任会计职位的基本前提。正因为如此,才使得很多学生产生了误解。很多学生只是将《职业道德与财经法规》当作一个应付考试的内容,为了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不得已来学习这门学科。而一旦考取了会计从业资格证,就将《职业道德与法律》抛于脑后,甚至完全遗忘了这门学科。而且,这门学科的内容比较枯燥无味,很多学生也对此提不起兴趣。众多学生认为,《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只是考会计从业资格证需要,但是在今后的工作中,没有公司会检查职业道德与法律,他们看重的是个人的能力,而真正能够证明自己能力的,是牢固的会计基础知识和熟练的电算化操作。
(二)教学方式陈旧
当前,这门课程的教学方式大多还是采取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授课方式,教学方式的单一,使得整个课堂气氛单调,整个课堂显得没有活力。而且课程内容大多是法律条文、法律规定、职业道德规范,这些内容都说些理论性的知识,比较枯燥,学生的学习热情不高。
(三)师资力量调配不合理
中专院校会计专业存在这教学结构的缺陷,主要是缺乏专业的《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课程的讲课教师。很多学校片面的认为《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这门课程内容比较简单,是纯理论性的课程,所以对教师的要求比较低,很多非会计专业的教师也能教这门课程,因此,就让很多金融专业的教师代教《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这门课程。专业教师的缺乏导致这门学科的教学质量得不到有效的提高,所以我们一定要培养更多的专业教师,完善职校会计专业教师结构。
二、《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教学方法探索
《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是统考科目,内容枯燥,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怎样让课堂气氛变得充满活力是教师应该探索的课题。但是,目前很多教师在教学中,还是采用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占据了课堂的“统治”地位,这样的教学很难得到学生的共鸣。
(一)以案例教学为主
在《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的教学中,我们应积极地运用案例教学的模式。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培养运用知识能力的教学方法。《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这一课程内容都是与相关法律法规有关,其内容比较单调,也很抽象,而利用这案例教学法这一模式恰好能够通过具体的某个真实案例,让学生体会其中,了解到这些法律法规的真正内涵。运用案例教学法,首先就要精心准备案例,教师在宣讲某一会计理论或法律规范时,要准备适当的案例,能够反映教学内容,又具有很强的现实作用,同时又有一定的探索趣味性的案例,是我们应该择优选择的,通过案例细化知识点,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同时加深对知识的记忆。
(二)以多媒体教学为辅
《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课程的内容量比较大,而且内容都比较抽象,这门课程的学习过程是比较枯燥的,因此,我们可以使用多媒体来进行教学。多媒体教学容量大,可以帮助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将众多的知识点传授给学生,而且多媒体不再仅仅是传统的黑板粉笔,它能够带给学生更为直观、更为震撼的感受,给学生以视觉和听觉上的强烈冲击,通过文字、图形、图像、动画、声音和视频等信息载体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使得教材中那些枯燥无味的法律法规变得生动有趣了,不但能够节省教师的上课时间,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要将案例教学法和多媒体教学充分结合起来,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产业结构也在逐步转型升级,国家对于技术型人才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职业教育也被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新的形式、新的方法在职业教育中层出不穷。但是无论是怎样的形式和方法都要符合社会的发展规律,而“竞争教育”和“合作教育”这两种看似矛盾对立的不同教育模式,在许多情况下又能合理并存,并相辅相成。不过有时也能看到过多的倾向于竞争而忽视合作不一定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反之亦然。
所谓“竞争教育”即教师利用一定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来激励学生相互比较。相互提高,互相竞争来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模式。通常能提高学生某一方面的能力,且在职业教育中运用较多。尤其是在当下,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开展的大背景下,这种教学模式被各职业院校广泛推崇。而“合作教育”是指在一定的环境下,倡导学生学会与他人相互合作。共同努力,为达到同一目的而学会分工协作。从一定程度上提高学习效率工作效率的教育方式。尤其是职业教育,不同的专业有着不同的分工。有的一个专业会有多个不同的工种派生出来,而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特点和专业特色,充分发掘学生的专业特色,合理导向,能给职业类学生提供就业的导向。同时也能让他们在学校就学会与他人的合作,为将来踏上社会打下一个重要的意识基础,那就是与他人的合作。
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应用人才和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和专业知识技能的劳动者,与普通教育和成人教育相比较,职业教育侧重于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而学生提高实践技能关键在于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专业技能训练课。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就必须要提高学生的相互合作意识。有时这种意识还要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传统意义上的小范围的合作,达到更高层次的协作(即社会分工合作)。
一、通过各种形式。帮助学生树立信心。确立学习的方向与目标
职业类学生在入校前就已经历过许多次竞争,这中间最多的是以前学习时的各科成绩的比拼。或许有些学生会因以前学习成绩不理想而自惭形秽,对学习失去信心。这就需要教师的加以引导。给与充分的帮助,首先从心理上要着手帮助他们走出以前的阴影。同时可以从另一个方面来激励他们更好的学习,那就是专业技能的训练。许多职业技能与以前学习的好坏无太大联系,往往是熟能生巧,只要学生能够树立信念,认真学习刻苦锻炼。在所学的专业领域也会有很高的成就。为此,可以邀请高年级的优秀学生或毕业生,为新进入学的学生作一个专题的报告会,介绍一些他们的心得体会。用他们亲身经历来帮助新同学更好的融入到新的学习中去。然后,从基础技能入手,引入竞赛机制,帮助学生培养竞争意识。近几年来。职业类院校每年都在教育部的倡导下组织各种规模的技能大赛,也在一定程度上让我们看到的职教学生们的风采。正是在这种机制的存在下。涌现了一大批十分优秀的职业类学生。以赛促学成为了很多职教教师共鸣,而且这种竞赛的形式也普遍的被众多学生所接受。同样的技能实践课程,如果以竞赛的形式来完成往往其教学效果远高于传统的教学。许多学生在以赛促训的形式当中看到了自己的进步和潜力,使他们在一定程度上是相信,只要通过努力,能够达到甚至超过一般技术工人的水平。
二、合理倡导学生相互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意识和能力
一个人的能力再强,不能与他人沟通及合作是很难立足于社会的。通过多年的职教工作,我也碰到过一些学生,虽然个人的技能水平很高,但是真正踏上社会以后,却默默无闻。而一些原本在技能上表现平平的学生,却踏上社会后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并已经获得一定的成就。相较之下不难看出,真正踏上社会以后,做人处事的能力往往要比技能更加重要,换而言之,要学会与其他人沟通并合作。这一点,说来简单,但做起来远比教会学生技能难得多。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个性是由很多因素共同作用而形成的一种人的固有属性。不同个性的人与他人相处有着不同的方式。如要与他人合作,首先要能沟通。在学校中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有时在沟通上会有一定的阻碍。这一点在新进学生身上尤为明显。入学的军训可能是培养学生沟通和合作的第一步,历届的学生都是在军训中相互认识的。同时他们的队列训练也可以被看成是职教生涯中的第一次合作。此时新生在这种无矛盾、命令式的条件下。通常都能十分出色的完成合作。而后的学习中往往竞争的机会多于合作的机会,许多学生会有相互排挤的情况出现。因此,可以在正常教学中组织团队的竞赛来培养群体学生问的团结合作的能力。可以明显地感觉到,在这些情况下。学生与学生,老师与学生的合作往往会显得融洽而有效率。
三、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不断充实和完善自我,从而融入社会
1.1 没有完善师资的配置,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对于会计专业来说,要全面的掌握相关的知识,还要注重财经法规和职业道德教育,这其中涉及的专业领域很多,是一门综合性的专业门类,会计专业的核算方式以其他专业技能,财经法规的法律条文,以及企业和个人的所得税等税收知识,职业道德教育,这些都是专业性强,需要专业的教师队伍来协同完成教学任务。然而在中等职业教育学校中,大部分都没有完善的师资配置,教师只教会计专业,在给学生上课时只是接触到了会计方面的专业知识,而财经法规等其他方面的教学没有开展,因为教师的缺乏导致了课程缩水,企业真正需要的是全方位的人才,而通过目前的教学水平和模式无法满足要求。还有的学校开设了财经法律以及职业道德的课程,但是教师的专业素养参差不齐,能力水平有限,对于学生的技能掌握和知识的学习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1.2 教学模式落后,内容枯燥不易掌握
很多中等职业院校的教育模式并没有顺应时代的发展要求而有所变化,教师在课堂上进行会计、财经以及职业道德教学时,还是采用讲课加笔记的传统教学方法,这些学科本身是枯燥乏味的,单一不变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们有时难以理解其中的意义,无法掌握专业的技能,只能将自己深埋在故纸堆中,学生听不懂,学不会的最大原因就是教学模式的落后,在信息发达的今天,学科中知识点的拓展和变动越来越快,学生要掌握的知识量逐年增加,再用这种低效率的教学方式已经无法满足预期的教学要求,学生更不能顺利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是没有得到培养和锻炼,这种教学应该引起中等职业学校的高度重视,势必要进行改革。
1.3 将考试成绩至于核心地位,解决问题能力偏弱
中等职业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能尽快的掌握基础的业务能力,在进入工作岗位后不至于手足无措,空有理论,没有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如今最大的问题就是学校的应试教育理念没有得到转变,学生学习的知识都是依靠书本死记硬背下来的,而不是在实践中体会理解得来的,这其中的差别反应出中等职业院校的教学理念已经落后,培养的学生无法适应即将要进入的工作岗位,企业要对学生进行进一步的培训才能顺利完成工作,这无疑加大了企业的成本,浪费了在职业院校的学习时间,这种教学的目的是无法与社会挂钩的,不了解知识的内涵,没有业务处理能力,已经是中等职业教育的通病,需要学校认真总结,革新自己的教学模式。
2 改进中职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教学现状的对策
2.1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为了切实提高中职院校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教学的有效性,学校必须加强会计教学师资队伍建设。首先,对于负责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教学的教师既要懂得基本的会计实务知识,又要对财政、税收、法律等内容有一定的了解,以提高该门课程教师的专业性,保证教学质量。其次,学校还可以邀请那些有丰富实务经验的企事业单位技术骨干担任兼职教师,优化教学师资队伍,实现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相关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的结合,进而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同时,职业院校还要注重教师科研能力的提升,增强探索开拓能力,鼓励会计专业教师进行教学创新,进而促进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教学效果的有效提升。
2.2 丰富教学方法
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下,中职院校要想切实提高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教学的有效性,必须对传统的教育模式进行改革,创新教学方法。
2.2.1 案例教学
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本身就是一门理论性和专业性都比较强的学科,如果单纯的进行理论知识的讲解很难让学生理解和接受,案例教学是改进这一教学困境的重要方法。通过在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当中实施案例教学, 可以将课程当中抽象的法律、税收相关的知识融入到案例当中,加深学生的理解,还有助于强化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
2.2.2 情境教学
采用情境教学的方法能够通过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并辅之生动的语言文字,可以使原本枯燥难懂的知识变得形象化,使学生的积极性得到充分的调动。在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教学中应用情境教学法,主要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实施。第一,利用学校现有资源模拟真实的情境,让学生进入到实际的会计工作岗位当中。第二,开展现场教学,中职院校可以通过与企业、商场、银行等的合作,组织学生进行现场参观,通过真实情境进行现场范例教学,使学生更好的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
2.2.3 项目教学
项目教学法是整个会计课程体系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将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的理论知识与会计实践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强化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在项目教学法当中,要根据课程教学内容进行项目的划分,然后再对教学环节进行精心设计,引导学生按照项目实施的步骤学习课程知识。
2.3 讲练结合,把知识点考题化,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水平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17.072
1 微博及微博发展过程
微博,就是微型博客,它一次的文字量只限于140字,短小精悍,自由灵活,是一个方便快捷的网络互动平台。微博最早起源于美国的Twitter公司,凭借自身独特的优势和高质量的服务,2008年到2009年,微博在世界范围内迅速扩张,迅速跻身主流媒体行列。
微博在世界范围内获得巨大成功的同时,也迅速赢得了中国人们的青睐。2007年,中国首个微博“饭否”正式创立。2009年,新浪微博正式建立,标志着微博服务在中国的全面崛起。2009年,新浪微博距离创立仅66天时间,就拥有了100万用户。
2 微博优势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
2.1 微博的即时性优势
微博兼具了电子邮件、即时通讯和自媒体三者的优势和特点,它快捷、简便、及时,能在第一时间内将各项重大决策部署快速地传播给受众,能让广大人民及时了解国内外发生的重要事件。微博内容更新快、时效性强,便于人们随时地掌握事件的全过程。微博的即时性特点可以缩短受众之间的空间距离,将世界变成一个地球村落。比如,2011年日本发生了大地震和海啸,香港凤凰卫视的记者就第一时间在微博上报道了相关消息。
2.2 微博的裂变式优势
微博的发展,扩大了网络传播范围。受不同因素的制约,主要的传统媒体都只能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进行传播。与之相比,微博利用覆盖全球的网络,极大地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种种局限,可以使消息在全世界范围内进行广泛传播。
2.3 微博的交互性优势
传统的媒体在传播信息时,主要是一种单向的说教式传播,与广大的受众之间没有产生积极的互动,传播效果无法及时地反馈回来,也就无法进行及时的思想引导,传播和教育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3 微博的局限性给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3.1 微博的公用性降低了部分大学生对坚持指导思想的认可
微博成为各种意识形态交织的舞台,各种思想意识都想在网络上占领自己的一席之地。西方个别国家也可以通过网络的自由化和公用性,对我国的大学生进行思想意识的颠覆。在这种形势下,少数大学生会对西方的腐朽生活方式产生兴趣,逐渐被西方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所渗透,最终极有可能撼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防线。
3.2 微博信息的开放性动摇了部分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信心
微博的共享性和开放性,可以使用户在互联网上随意和获取信息。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些问题,极有可能被少数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和夸大,混淆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正确认识,使这些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确立的大学生曲解和错误地判断,进而动摇了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政治理想和科学信念。
3.3 微博环境庸俗化销蚀了部分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决心
微博是网络环境下的产物,它与传统媒体相比,还存在许多不完善和亟待解决的问题。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少数从业人员在增加点击量和商业利润的驱使下,抛弃了具有精神引领作用的精神产品,而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些腐化、庸俗甚至丑恶的文化信息上,这就会影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
3.4 微博信息的无界化淡化了部分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微博信息的传播打破了传统的时间空间界限,呈现出一种无界化的特点,这也大大地淡化了国与国之间的限制和距离,这也会使各种思潮相互交融。受一些不良思潮的影响,会使有的大学生放弃爱国主义和以国家荣誉为荣,会使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中逐渐形成的爱国主义逐渐失去在大学生思维中的主导地位,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严峻的课题。
4 有效地利用微博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4.1 开辟专栏――打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微信息
近些年来,微博也被传统媒体所关注。有些卫视开通的新闻早晚报栏目,把报刊杂志上的相关内容剪辑下来,报读其中的重要内容,现在手机上只要安装了安卓系统就能阅读到这些新闻。
4.2 设置校园“平民记者”――报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微信息
有些国家传统媒体设立较多平民记者。如美国、加拿大、新加坡,其平民记者数量已经达到12 万之多。平民记者的报道是对自己身边发生的事进行跟踪报道,如在加拿大新闻网站Nowpublic上的平民记者的报道最有影响力。要树立“八荣八耻”观念等等,达到对大学生们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目的。
4.3 采用科学方法――监管引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微信息
对于高校来讲要采用科学的办法加强对微信息的监管和引导。一种方法是高校可建立专门舆情研究机构,对有损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微信息进行监管和引导。另一种方法是开发和应用科技产品,提升网络微信息监管的有效性。
4.4 构建学校、家庭、社会紧密协作的教育网络――积极主动地利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微信息
通过建设网络平台,积极主动地利用微信息,统一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向,为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营造全方位的良好教育环境。
参考文献:
[1]李开复.微博改变一切[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
[2]陈姝.新浪微博用户数量超过一亿[N].深圳商报,2011-3-3.
目前各大高校的教学仍主要是学生在教师的讲解下,全日制在教室中学习理论知识,而对于实际操作性的课程,亲自动手实践较少。当然,对于这一学习模式的形成,不仅仅在于各大院校或是某些老师的责任,这一教学模式的改变也无法仅仅借助某方面力量快速完成。各大院校的艺术类学生,多数是高中文化基础课程的学习成绩不理想,或高考失利,其中的部分学生由于对学习兴趣的缺失,认为进入大学的目的就是为了镀金,等到毕业后由学校安排工作。
二、灰领人才背景下如何创建职业教育新模式
在当下的教育背景下,尤其是就业形式日益严峻的情况下,许多学生选择艺术设计类专业就是为了能够在毕业后有份可心的工作,可是不少学生由于学习成绩较差,对学习兴趣的缺失,进入学校后的学习情况不容乐观。作为高校职业教育的教师,就应该坚持以育人为本的原则,结合本专业实际情况,努力探索创建出一套新的职业教育模式。
第一,借助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大力推动艺术设计的职业教育网络资源库设。首先,要以我国职业教育资源网为基础,力争实现对职业教育资源的全面整合。打造出更加完善、健全,也更高效的职业教育网络服务平台。其次,要充分利用网络上的海量资源,打造富有特点的专业和课程资源。在现阶段,国家非常重视职业教学的发展,广大的艺术院校一定要积极利用这种政策的东风。大力推进校本课程项目的建设,打造富有本地特色的人无我有、人有我精的一系列精品专业和课程体系。并将之作为教育样本共享给其它合作院校。再次,要大力推动对公共课程资源的建设,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现阶段,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全面,以艺术设计的毕业生为例,如果毕业之后从事动画设计却不能对我国的传统文化进行科学地掌握,所设计出来的作品就只能是美、日动画的抄袭品或者毫无文化深度的快餐式作品。因此艺术院校应强化包括德育、语文、数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在内的公共课程教学资源。
第二,打造富有特色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体系。随着社会化分工体系的愈加细化,社会对于艺术设计业学生专业技能的专精要求也越来越高。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了更好地开展对学生的职业教育,艺术院校大力推动学生实践能力的增长成为了必然趋势。而这种增长必须是建立在对课程设置体系进行全面分析与研究基础之上的。例如台州师范学院艺术设计专业以满足个体发展,适度超前教育为原则,将课程体系划分为文化基础、专业理论、整体实践、专业岗位实践等四个主要的模块。并将其按照循序渐进的方式合理地分配在学生的学习之中,从而将三年制教学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4.5比5.5的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模式。
第三,建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职教培养目标。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艺术院校要想使自己的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提升学生对于社会的适应能力,就一定要积极地观察市场需求的变化,并合理调整本院校的培养目标。首先要充分发挥整体的区域优势,立足本省市场的需求,进行课程体系和实践模式的调整。建立长期合作机制下的互利互惠的职业教育委员会,力争尽可能地吸引优质实习企业加入到会员单位的团体中。大力推动本院校重点特色专业的建设,不断创新学生社会时间的形式和内容,形成校企之间互相帮助、共同发展的良性运行机制。其次要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引导工作。重点突出本院校的教育优势与特色,从而在促进学生专业技能增长的同时,提升本校适应就业市场初、中级职业需求的能力。再次要注重以市场为导向,不断深化改革,及时吸收兄弟院校在职业教育进行中的经验、总结不足。为学生营造更好的适应其以后职业发展的学习和实践环境,并反过来促进本院校课程体系的创新,丰富教学组织模式和教学管理方法,深化工学结合模式的内涵,使本院校的职业教育能够更上一个新的台阶。
三、对设计艺术的职业教育模式展望
设计艺术类专业的职业教育模式一定要向灰领人才培养目标上靠近,因为设计艺术类专业所培养出来的人才,首先是能够具有实际操作能力的人,其次要有夯实的理论基础做指导,而这些要求正好符合灰领人才的定义。所以,笔者认为对于设计艺术类的人才培养,要仿照灰领人才培养的模式来进行推动。
首先,要注重加强理论基础的教学。专业理论的教学是为了夯实学生的理论基础,帮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少走弯路。现阶段,我国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大部分是出于对绘画的喜爱才报考该专业的,这些学生由于在高考录取方面的分数要求相对较低导致他们在文化课方面的先天不足,造成学生的理论基础相当薄弱。因此教师一定要加强对学生艺术设计相关理论的教学。在理论教学中应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将理论讲授、示范作品分析、课间辅导与课后总结等几个关键环节进行科学融合。帮助学生尽快建立关于设计专业的理论体系,增强他们对于本专业属性与特征的认识,了解艺术设计的方法和要求。
科学的教材选择与搭配对于提升艺术理论教学效果有着非常明显的效果,因此要想有效地加强学生的理论基础,就必须要注重选择内容与方法兼备的优秀教材。艺术院校的相关领导一定要注重对教材的选择与更新,有条件的院校甚至可以针对实际情况自己编写教材,合理开发校本课程。与此同时,艺术学院的教师还可以尝试将学生专业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借助通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解决,例如在播音主持专业的教学中,可以通过网络收集一些知名播音员普通话失误的视频,然后同课堂教学内容相比较,从而生动形象地将学生需要注重的问题表现出来,使学生能够产生深刻的印象。
其次,要重视学生动手能力的提升。据相关调查显示:对于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作品的构思、图纸绘制到制作实施的工程,是学生参与性最强、思维最为活跃、理论结合实际能力发展最快速的阶段。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将已学的理论知识进行消化和整合,还能够从中发现自己学习的遗漏之处以为对一些尚未学习的知识点产生科学的见解,从而提升自己在专业实践范围内的独立思考和操作能力。尤其是一些相关的计算机软件如photoshop等,单纯依靠老师讲述和死记硬背很难将各种命令都进行得心应手地运用,而如果通过具有针对性作业的布置,使学生自己动手来进行操作,学生的掌握程度无疑会大大提升。最学生的作品完成之后,教师应以趁热打铁的精神来对他们的作品进行讲评和总结。与此同时,组织学生开展相互之间的讨论与交流。要求他们结合自己所学的知识,指出其它同学作品的优点和缺点,并试着从理论角度分析其作品的优势所在,从而为今后的设计获得有益地参考。这样不仅使学生从理论上总结专业设计实践,更主要的是促使学生加深和巩固已学的知识,使认识深化。
激发学生的动手能力,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是关键。而要想实现这个目标,院校一定要以身作则,提升对于实践教学的重视。不仅要注重引进专业的实践教学人才,还要加强对本校现有教师的培养,从而能够对学生的职业发展进行科学地指导。在专业课的教学中,也力争要求教师对学生的职业发展观念进行渗透,从而加强学校职业教育的氛围。此外,学校还可以鼓励学生组建一些以社会实践为主的团体,并定期举办经验交流会,以此来提升学生对于社会实践的兴趣。
随着我国加人WTO,社会对各种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多。2002年《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2]16号)以及《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 ] 35号),都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扩大职业教育招生规模”的要求,并且明确了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目标是:到2010年,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达到800万人,与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大体相当。所有这些都给我国职业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然而,由于高校不断扩招,社会就业向高学历看好,家长和学生纷纷向高中看齐。“普高热”使职业中专学校无论在招生上还是在教学上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职专生源质量大幅下降,尤其是“语、数、英”等文化课的成绩更是差强人意。这就给职专教学带来了极大困难,要求职专教学必须做出相应的改革,以适应这种变化和发展。那么,又该如何在困境中寻求出有针对性的方法进行有效的教学呢?这值得我们教师去认真思考。在此,笔者结合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就英语教学面临的困境进行浅要的分析,并提出一些相应的对策。
一、职业中专学校英语教学的现状及困境
1、生源质量整体下降,入学成绩良芬不齐,职业中专学校的生源质量逐年下降是有目共睹的事实。由于人们观念的影响,家长们都不愿意送学生到职专去读书,觉得到职专念书就是没出息、没前途、混日子。而最后不得不到职专念书的学生,要么成绩太差,上不了高中被淘汰下来的,被逼无奈的选择;要么年纪太小,把职专当成“托儿所”,先在职专过渡一下,等成年以后再作考虑。而真正主动愿意到职专念书的学生寥寥无几。在校的学生中,大部分都有严重偏科现象,尤其是英语成绩更是悬殊很大。从历年的人学新生成绩来看,都有英语基础非常好的几个学生,但大部分却是英语成绩较差的学生。近几年,随着“保送生”的增多,这种情况更是有所加剧。虽然这些学生在初中阶段学过三年英语,但是总体上他们的英语基础非常差、对英语不感兴趣。面对这种多层次、水平参差不齐、基础较差、学习积极不高的学生,我们原有的教学方法已完全不能适应,教学内容也偏深偏难,教师都觉得难于着手教学,也无法达到英语教学大纲所规定的要求。
2、现有教材不适合于大多数学生
职专英语教材经历了几次变革与改进,逐渐形成了现在通用的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国家规划教材(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英语/武尊民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ISBN 7 -303 - 04790 - 5 )。该教材编写的目的是:在初中英语教学的基础上,使学生巩固、扩大基础知识,发展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注重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和继续学习的能力;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为学生步人社会和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笔者认为它有如下优点:(1)选材新颖,题材广泛,符合职专学生的认知特点;(2)以“任务、话题”为主线,兼顾学生年龄特点,注重交际技能训练,实用性强。(3)重视学生学习策略和学习情感的培养,引导学生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总之,该套教材与初中英语能很好地衔接,是套不错的教材。然而,随着生源质量的下降,好教材在大部分学生身上失去了用武之地,80%的学生都反映说内容太难,课文看不懂、练习不会做、语法不理解。
3、学生缺乏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它能激发起学生积极的学习行为,使这一行为指向某一学习目标,并为达到这一目标而维持学习行为。正是由于学习动机的作用,学生才会表现出渴望求知的迫切愿望、主动认真的学习态度和高涨的学习积极性,并自觉主动地进行学习活动。现在的大学生为什么进了大学仍能努力地学英语,即使是英语基础不好的学生也会迎头赶上?主要是因为大学英语四、六级与文凭的挂钩形成外部强化力量,文凭与工作前途紧密相连形成内需力量,二者相结合而产生强大的学习动机。而我们的职专生呢?前几年职业学校都有英语“会考”,而且有明确规定:会考不及格,文凭拿不到。然而,这种外部强化力量似乎在职专生身上不起作用,成不了动机的外在诱因。究其原因,在于现在用人单位都要高学历,社会上失业、待业的人又那么多,职专生就业难,职专文凭不好用。所以,学习好与学习差没有什么区别,结果导致不少学生缺乏学习动机和目的,厌学情绪严重。
4、学校硬件(英语教学基础设施)和软件(英语教师队伍)建设存在不足
由于目前很多职业中专学校大多是由原来的初中学校延伸出来而办学的,受场地、资金的限制,很多教学设备、设施存在严重不足,尤其是英语教学的基础设施更是相对滞后(除了有开设外语专业的学校外)。而现在一些新建的职业学校,都把重点放在专业建设上,把有限的资金基本上都投人到专业设备、设施的添置上,而对文化课的投人较少,导致英语教学基础设施无法满足新的教学理念的需求,从而影响了英语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而职业中专学校的英语教师,也基本上是原来从事“普教”教学的老师,他们教学的方法、手段等也基本上是采用“普教”的传统模式。而且许多英语教师在教育观念上存在错位和偏差,一方面学生的基础不扎实,进行高一层次教学有难度,而另一方面教师为了防止学生产生厌学、畏难情绪,只有在“兴趣”上下功夫,采用的教学手段可谓是五花八门、多种多样,但实际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对职专英语教学的基本特征及特殊性认识不足,难以适应职专英语教学。
二、解决职专英语教学困境的对策探究
1、采用上大课、分层次教学,保证各层次学生都能学有所得
我国采用班级授课制度开始于1862年的,1902年颁布的《钦定学堂章程》表明了班级授课制度的普及。但是班级授课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着一些局限性。因为要面向较多学生,教师很难照顾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尤其当一个班的学生成绩悬殊太大,且不呈正态分布时,班级授课将更难有效地进行,因为无论是教学内容的选取还是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教师都觉得无所适从。鉴于此,笔者建议将各年段学生按成绩分班,打破专业和小班的区别,采用“大课”的形式上英语课。比如将学生按成绩分数段,分成3至4个大班,各班人数可以适当调匀。这样,教师对所教的学生就有了充分的了解,有利于教师组织教学,也可以满足各层次学生的不同需求,保证所有的学生都能找到适合于自己起点的教学,使学生都能学有所得。
2、实行学分制,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管理和教学指导思想
学分制,就是以学生选课为基础,以绩点学分计算学习的量和质,以此作为学生学习、毕业的标准,并辅之以教师指导制的一种综合性的教学管理制度。职业中专学校实行学分制,使学生摆脱了学年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规定课程的栓桔,使学习更加符合学生的个性、条件和发展的需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优势,化解难题。由于大部分学生英语基础较差,对英语学习不感兴趣,若硬性要求学生一定要在某一规定时间内达到要求,可能很多学生都无法完成。对那些不能按时完成任务的学生,可以通过选课、选时间和选择学习方式来安排自己的学习,只要达到规定的学分,就准予学生毕业,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服务。
3、编写校本课程,使不同专业、层次的学生灵活选用适合自己的教材
1999年6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确立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决定试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并确定学校拥有10一20%的课程决策权,标志着我国教育课程开发机制转换的正式启动。新的课程开发体系给原本集中、僵化的课程开发体系带来了新的活力,同时也确定了教师在课程开发中的地位和作用,教师所做的不再仅仅是执行他人的目标和计划,而是有了自己的发言权、选择权,教师能为自己的目标而教,这种参与的权利极大地提高了教师的积极性,释放了他们的创造力,有利于教师专业化成长。尤其是职业学校,由于各校专业基本上都不相同,学生英语基础又各有千秋,要求所有职业学校的学生全部都使用同一的教材,不符合实事求是的教育原则。于是各校根据校情,编写、开发校本课程的呼声日益高涨。因为校本课程符合校情、学情,贴近学生专业,学生对此均表示欢迎,从授课效果来看,也达到了良好的效果。
4.促进英语和专业课的紧密结合,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1998年原国家教委在《面向21世纪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意见》中提出了职业学校要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要求。“双师型”教师是指具备良好的师德修养、教育教学能力,具备良好的行业职业态度、知识、技能和实际操作能力的持有“双证”的专业教师。现在职业中专学校的英语教师基本上都是原来从事“普教”的教师,对现在职业学校学生的英语教学,仍采用传统的授课手段和方法,没有把英语知识融人到学生的专业中去,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自然就觉得学习英语没有用处。所以,职业学校的英语教师,不但要在英语方面精益求精,而且也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了解基本的专业特点,尤其是与专业相关的英语术语、词汇及常用的英语对话等英语知识。有条件的学校,最好在英语教师和专业教师的带领下,经常安排一些与国外相关公司或合资企业的参观、实习,让学生在真实环境中学到实用的英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会极大提高,成绩自然会迅速提升。
5、建立科学的学生成绩评价体系
案例教学法也叫实例教学法,它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的需要,采用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的形式进行教学的一种教学方法,首创于美国哈佛大学工商管理研究生院,此后一直为世界各国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和教师所推崇。其教学模式主要表现为教学内容围绕案例的讨论分析而展开,教师的主要职责是引导和评判,学生则积极投入讨论并自由发表见解。其教学步骤主要是:教师讲授布置案例个人分析小组讨论课堂提问教师总结。在每一个案例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将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作简单的介绍、说明;然后布置案例、提出要求,让学生根据案例内容与教材内容进行对比分析,找出问题和答案,并参与小组讨论。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能够利用学生集思广益、思维互补、思路开阔、分析透彻、各抒己见的特点,使获得的概念更清楚、结论更准确;最后再由教师组织课堂提问并作综合评价,得出结论。学生就是在这种师生互动的教学情境中学到了有关知识,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案例教学法引入全新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学会学习,课堂教学实现了两个转变:一是转变了教学主体,由以教师为主体转向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处于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教学模式由单向式输灌变为师生互动式交流,学生学习由被动听讲变为主动参与,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积极性;二是转变了讲授方式,由单纯的理论叙述转向将理论融入具体案例进行传授,在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应用能力。
《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是我校为方便会计专业学生参加会计从业资格考试新开设的一门课程。由于该课程内容大多是一些法规条文,理论性极强,如果采用传统的一些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仍然以教师为主导,采取单向式的知识灌输,教师代替学生思维,学生只是知识的接受器、储存器,始终处于被动地位,那么学生学起来必然枯燥无味,课堂气氛势必沉闷,教学效果肯定不会好。因此,要提高这门学科的教学质量,就要在教学上有所创新,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通过不断的教学探索和实践,本人觉得,在《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这门学科的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法效果不错,在此略举两例与大家共享。
例如,在讲授《会计法》那一节的内容时,教师首先用一些时间对《会计法》的内容作简要的介绍:现行的《会计法》是何时修订的?何时开始施行的?共有几章,各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然后举出以下案例:
以下是某单位负责人在本单位会计人员座谈会上的讲话[摘 要]
(1)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必须依照《会计法》的要求开展会计核算,实施会计监督,积极参与管理,特别是要重点审查经济业务的合法性,而对其合理性则不必强调,大家都应为提高经济效益而努力工作。
(2)会计核算一定要以原始凭证为依据,所有经济业务都要认真入账。例如签订购销合同,编制成本计划等,都要及时在核算上有所反映。
(3)为了确保政令畅通,再三强调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对领导交办的事必须不折不扣地无条件执行。
(4)不对依法履行职责,抵制违反《会计法》规定行为的会计人员实行打击报复。否则,将受到上级主管部门的行政处罚,甚至要负法律责任。
(5)本人对会计专业知识一知半解,因此,要求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严格把关,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负全责,保证本单位会计资料的真实完整。
(6)商业秘密受到国家法律保护,因此,财政、税务等部门来查账时,凡是涉及本单位商业秘密的会计资料,有权拒绝提供。
最后提出以下学习要求:
(1)阅读分析案例。根据上述讲话内容,参照《会计法》中的有关规定进行分析,指出哪些地方是错误的,它违反了哪一条规定?
(2)参与小组讨论。把全班学生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一般6-8人为一组)。要求每位学生必须将自己对案例的见解和看法在小组上进行发表。
(3)拟写发言提纲。学生应将自己分析和参与小组讨论后归纳得出的结论写成一份发言提纲,以备教师提问并作为课堂作业上交。
这样,学生带着任务和问题,为了找到答案,必能积极思考、参与讨论、归纳观点,从而大大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教学效果。
在接下来的教学组织上,教师首先应做好学生课堂学习的引导工作,应巡视检查各小组的学习情况并作必要的答疑和指导。教师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不断点拨强化学生的小组讨论。当学生在讨论时偏离主题而陷入细微末节的争论时,应及时提醒他们回到主题上来;当学生对关键的问题意见不一致而又不争辩时,应将不同意见挑明,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而当学生意见分歧很大,又争论不下时,应允许他们各自保留意见,并鼓励他们继续研究,以寻求最佳答案。然后,进行课堂提问,根据各小组讨论得出的观点进行提问,并对学生的回答情况进行点评。最后综合评价、总结,得出结论。
可见,在案例教学中,教师已不再是说教者和管理者,而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其在课堂教学中的任务是:(1)监督检查学生的课堂学习情况,使讨论井然有序。对学生的讨论情况进行监控,检查学生是否有针对案例中的问题展开讨论?是否有写发言提纲?(2)协助学生理清思路,使他们的观点更能站得住脚。如果学生的观点虽然有一定的道理但又不够明确,教师可以通过提示、总结,帮助他将自己的观点建立在更为科学的基础之上。(3)把学生个体的讨论意见集结在一起,帮助他们更清晰地认识案例中的疑难问题,使他们有关问题的认识更加全面。(4)要将自己置身于讨论之外。在讨论过程中,要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去发言、思考,做出决定,教师的任务是促成讨论。
又如,在讲授《会计档案管理办法》那一节内容时,教师可设计以下案例供学生分析、讨论。
经检查,在某企业的会计档案管理中存在以下情况(该企业设有档案管理机构):
(1)该企业会计档案的保管年限如下:核算、计划、制度等文件材料和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各保管5年;总账、明细账各保管10年,年度会计报表保管25年,银行对账单永久保管。
(2)该企业全部会计档案由财务会计部门自行封包保存,全体共同负责,必要时提供查阅。
(3)纪检部门办理经济案件需要查阅有关原始凭证,经本单位负责人批准,予以方便提供。
(4)会计档案保管期满,由财务会计部门提出销毁意见,部门负责人批准后全部销毁。所销毁的会计档案中含有未结清的应收销货款单据,销毁会计档案时,由财务会计部门的出纳员在场监销,会计档案销毁后,监销人未办理任何手续。
要求:参照《会计档案管理办法》有关规定,分析判断以上内容哪些是错误的?为什么?
学生在对上述内容进行分析时,就要参照《会计档案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弄清以下问题:什么是文书档案,什么是会计档案?核算、计划、制度等文件材料是属于文书档案还是会计档案?各种会计资料的保管年限是几年?会计档案保管期满后应如何销毁?同时也会带着这些问题与同学展开分析、讨论。就这样,学生在查找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过程中学到了有关知识。
案例教学法的理念是:依据教材的内容,要求指导老师自行设计与所教学科相关的案例。学生在自主学习和掌握了一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教师把教材中的知识点以案例的形式在课堂教学中表现出来。让学生参与,共同讨论。通过模拟的教学活动,对案例进行剖析。从而让学生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其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优点:
第一、案例教学注重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际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而不仅仅是获得固定的原理、规则。它所解决的是如何用更有效的方式(不只是传授、讲座)获得这些知识。
第二、学生通过案例教学得到的知识是内化了的知识,虽然他不一定能把所学到的知识一一罗列出来,但他逐渐学会了如何处理众多的疑难问题。
第三、通过案例教学,学生不仅可以从中获得认知的知识,而且有助于提高其表达、讨论技能,增强其面对困难的自信心。
第四、案例教学大大缩短了教学情景与实际生活情境的差距,可促使学习者更快地适应工作情景的挑战。
第五、案例可以把抽象的原理、概念等具体化,把他们置于一定的实际情景之中,学习者可以清楚地认识到这些原理、概念在实际生活中的用处、表现,增进其学习兴趣和动力,同时也会恰当地掌握它所具有的特定含义和意义。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采用案例教学法对教师和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案例教学中,教师与学生承担着更多的教与学的责任,要求有更多的投入和参与。从表面上看,虽然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真正所讲授的时间不多,但实际上,教学工作量却大大增加了。首先是案例的准备需要花费较多的精力和时间。教师必须通过各种渠道收集大量真实的案例,并根据教学需要进行筛选和改编,使之具有典型性。其次,教师必须对案例的教学目标、案例中的难点和重点以及教学技巧等进行充分的分析和研究。三是由于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高度参与取代了教师的主导地位,由原来单向式的灌输教学变成了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教学,使课堂教学面临更多的不确定性,因此需要教师有更强的组织能力和应变能力。
同样,因为学生的高度参与,案例教学对学生的要求也更高了。首先,学生必须做好课前准备,要根据老师的布置进行课前预习。在课堂上,每个人都需要贡献自己的智慧,要对教师所提供的具体事实和原始材料进行分析、讨论,并从中得出结论。因此,学生还必须具备一定的判断能力,要善于分析问题和发现问题,否则,就无法进行案例分析;其次,学生必须具有一定的文字表达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因为案例教学要求学生参与讨论,并拟写发言提纲,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没有文字和语言的表达能力是行不通的。学生要学会用自己的语言归纳,表述问题。
当然,强调案例教学法并不是完全否定讲授法,讲授法中所传授的知识是案例教学法的前提,案例教学法只是讲授基础知识的延伸和应用,在教学中,二者相辅相成,互为补充。
参考文献:
[1]黄京菁,杨金忠.“对审计教学方法的思考”.《福建财会》,2001;4
[2]张良燕.“案例题解答──会计从业资格考试辅导之四”.《福建财会》,2003;10
[3]王秀芝.“案例教学中需要研究的几个问题”.《中国高等教育》,2006;12
[4]王健.“案例研究是培训中教师的组织技巧”.《教育评论》,2004;5
[5]葛明荣.“案例教学模式在教师教育中的功能探析”.《教育探索》,2005;8
[6]黄朴.“教师在案例教学中的角色定位”.《中国成人教育》,2005;11
“大学,即高等院校,最根本的任务之一是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大学生作为青年的代表,是社会未来的重要力量,关系到中国民族的兴衰,因此,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起到不言而喻的重要作用。”①为了有效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准,就需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有效提高大学生的政治觉悟和专业水平,进而成为国家所需要的人才。而要做到这点,首先必须解决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途径问题。
1 课堂上宣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党的十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这24个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面对世界范围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形势下价值观较量的新态势,面对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的新特点,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巩固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引领社会全面进步,对于集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正能量,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为此,需要利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修课,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主渠道、主阵地和主课堂,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②在思想政治课即大学生的公共政治课上,授课教师应该采取灵活多样的授课方式宣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和形成的历史背景、科学内涵及其重要意义,使大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了解和把握更加科学和准确,从而增强其了解、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如:可以通过历史的正反面经验总结,引导教育学生。可以通过组织学生集中观看一些关于历史和现实的纪录片,使学生了解历史上的中国和国外的基本情况,使他们深刻懂得中国曾经遭受的耻辱、现实强大的来之不易、国外一些战乱国家人民所承受的水深火热之痛。如此正反对比,就会使学生逐渐理解,中国今天的强大是建立在几代人奋斗、牺牲的基础之上的,只有爱国才能成才,只有将自身命运与祖国前途命运相结合的有志青年才能在祖国的关怀中和支持下成长为优秀杰出人才。
同时,要给学生讲清一个道理,只有国家富强、政治民主、精神文明、社会和谐才能创造一个良好的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良好环境,只有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实现才能保障每个人的基本权利,只有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才能受到法律的保护和他人的尊敬,才能为最终成才奠定坚实的基础。如果丧失国家的保护、社会的培养、他人的帮助,大学生将寸步难行。说服一个人最好的方式是晓以利害,大学生思想政治课教师应该在这方面做出努力。
2 实践中锤炼
对于许多大学生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是冷冰冰的二十四个汉字,与自己并无多少联系,而老师的讲解似乎并不能真正唤起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接受。为此,需要通过开展各类社会实践使他们真正感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与价值。如:可以根据大学生特点,通过开展科技扶贫、文化下乡、青年志愿者服务等活动组织大学生到改革开放的前沿考察或到城市、工矿企业、农村等基层搞社会调查活动,以祖国的沧桑巨变和改革开放真实面貌,帮助、启发大学生认识社会、了解国情,增强大学生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信念;组织大学生参观伟人故居、历史博物馆、烈士纪念馆、革命展览馆,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使大学生坚定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信念,增强使命感。③在这些具体的社会实践中,大学生能够更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历史与现实映照,从而得出科学的结论,深刻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确性与重要意义。通过实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重要意义、时代价值,从而增强自觉、主动践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
3 生活中感悟
良好的人文环境和文化氛围往往能够起到润物无声育人效果。在大学校园内,要通过有意识地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大学生时时刻刻能够感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真切的存在。学校可以通过宣传各类英雄模范人物的先进事迹感染学生,通过榜样的力量,使他们懂得,青年人就应该做民族的脊梁,青年人只有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体现了自身价值,这样度过的人生才会是美丽的人生。可以通过营造氛围如:设立大型户外广告牌、宿舍标语口号、主题班会讨论、撰写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心得体会、观看一些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全国“五个一”影视作品等,通过多种形式的媒介,潜移默化地帮助大学生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至少能够帮助学生记住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准确表述,并且用这些表述去指导自己的生活实践。
4 反思中接受
任何一种理论或者思想体系只有在反思中才能更好地了解最终主动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是如此。对于大学生来说,应该长期、细致、耐心地反思自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了解程度、落实力度,进而将这种理论或者要求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外化为自己的行动,才能真正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应有的作用。
大学生应该通过撰写读书笔记、心得体会、日记、理论文章等方式反思自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掌握程度,只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解了才有可能接受,诚如所言:“感觉到了的东西你不能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你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到它”。通过这些具体的反思方式,大学生就能够真正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种十分有用的理论和行为规范甚至是一种精神信仰,是值得一生去理解和践行的价值观体系,掌握了这个价值观体系,就能够很好地解决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就能够在纷纷扰扰的尘世中保持一种清醒、一份淡定,不至于在物欲横流、人欲泛滥的世界中丧失斗志或者或者迷失方向,从而走上歧途。
毋庸讳言,由于当代中国处于社会转型期,形形的复杂社会现象使大学生“乱花渐欲迷人眼”,在一些具体的社会问题上所表现出来的不尽如人意,使大学生对社会的公平与正义存有疑虑,进而怀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确性、科学性,认为这种理论过于理想化,不会在现实生活中落地生根,因而不大愿意接受,这就需要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的探索以及实践使大学生端正对社会主义科学价值观的态度、辩证分析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具体问题,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觉悟、思想认识水平,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真正指导大学生学习、生活、工作实践的根本指导思想,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思想觉悟,为社会主义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
总之,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是一个国家的重要稳定器,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诚如指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变准。”为此,就需要积极寻求多种途径和方式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使他们成为政治方向上正确、立场上坚定、思想上清醒、行动上积极的新一代大学生,为国家的长治久安培养一代又一代合格的接班人。
注释
①邓雨巍、付晓东.在大学生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研究[J].黑龙江教育,2015,1:31.
作者简介:
内容提要:文章通过概述近半个世纪以来美国教育政策执行研究的发展状况,立足于当前日渐复杂的教育政策实践背景,重点介绍米瑞迪斯·霍宁(Meredith Honig)等人对政策实施中的“情境性”所作的分析和研究。他们从“直面复杂性”的研究立场出发,指出了教育政策执行研究的新方向,并提出了可供我们参考的框架。最后,文章讨论了以上理论对我国教育政策实施研究的启示。
关 键 词:社会转型 教育政策执行 情境性 复杂性
作者简介:董辉,华东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上海 200062)。
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教育政策执行研究几乎每十年就会发生一些显著的变化,不同阶段的研究主题、取向和研究发现也都呈现出相应的特点。进入本世纪后,教育政策的实践背景愈发复杂,以往的概念和理论不足以对现实提供持久而充分的解释。为进一步拓宽分析视野、丰富研究中可资参考的理论资源,本文对近年来美国教育政策实施研究中值得关注的新动向进行评介,尤其是华盛顿大学米瑞迪斯·霍宁(Meredith Honig)等人提出的分析教育政策执行“复杂性”的理论框架,以为增进有关的学术交流和对话添砖铺路。下文中,笔者将美国教育政策执行研究的发展历程放置在政策研究乃至战后全球社会历史变迁的宏观脉络下进行考察,以为理解该领域当前研究的新走向提供一个完整的背景。
一、“福利国家”时期(1960-1980)的教育政策执行研究
讨论早期的公共和教育政策执行研究,离不开“福利国家”(welfare state)这个大背景。自20世纪以来,伴随国家权力向社会及个人生活各领域的全面扩散,主流资本主义国家逐渐成为公民所需各种社会服务的权威“提供者”。二战后,在凯恩斯主义理念的影响下,这种趋势得以强化。英、美等国逐渐建立起所谓的“凯恩斯式福利民族国家”(Keynesian Welfare National State)体制,从而在特定的民族国家空间和制度范畴下,通过扩大政府开支发展“围墙经济”、确保全民就业,并向公民提供劳动报酬以及教育、医疗、住房等各项社会福利。[1]国家对社会各领域的建设都抱有“宏愿”,相信通过政府的干预和介入能够解决各种社会问题、实现对社会的“工程化”改造。而公共政策就被视为政府干预社会各项事务的重要手段。例如,60年代美国肯尼迪政府制定的“向贫穷开战”计划就是其“大社会”(the great society)建设中一系列公共政策(项目)的集合,而美国《初等与中等教育法案》就是其中重要的一项。
这一时期的公共(教育)政策的设计彰显出“分配性”(distributive)、“类别化”(categorical)和“管制性”(regulatory)特征。[2]即政府力求把特定资源(通常是财政拨款)分配给特定类别的群体以增进社会平等,并通过必要的管制举措确保政策目标的实现。公共部门各领域政策的制定基本沿用了二战时期颇有成效的“规划-项目化-预算体制”(planning programming and budgeting system),而政策实施的机制和工具主要是基于自上而下的科层管理系统,通过行政命令和有限的激励手段发动各级执行者将决策者的意图贯彻下去。整个60年代至70年代,政府一方面积极通过财政拨款支持各项政策的推行,另一方面也与研究机构签订协议对各项公共政策的成效加以评估。公共政策包括教育政策的执行研究也由此发端。[3]
早期的教育政策执行研究带有政策分析的性质,旨在发现教育政策执行中遇到的问题和阻碍。研究主要围绕政府部门启动的重大教育法案和项目的运行展开。如美国《初等与中等教育法案》的推行,特别是其中旨在为弱势群体学生提供补偿教育的“第一条款”(Title I)及其他鼓励“教育创新”的改革计划,都是研究的重点。[4]与公共政策执行研究的发现类似,早期的教育政策执行研究也都指出,国家政策在推行过程中会和地方的目标导向与价值排序之间出现“无法规避的冲突”,地方既没有执行政策的意愿也缺乏相应的能力。[5][6]另一些研究则更为关注政策执行的一线情况,认为相对于政策设计上的失误,政策与地方实际情形的关系是导致政策失败的重要影响因素;[7]也有研究试图揭示学校在实施教育改革过程中“究竟发生了什么”;还有的提出教师在执行国家政策时并非有意抵制,而是采取了一种“双向调试”(mutual adaptation)的模式将政策与其自身情境统合起来。[8]
可以看出,这一时期对教育政策执行过程的理论构建体现出“自上而下-自下而上”两种取向。“自上而下”的探究取向往往从“技术-理性”视角(technical-rational perspective)出发,认为决策者可以掌控政策的全过程,执行仅仅是这个线性过程的一个环节,其功能在于将国家或决策者的决策“按部就班”地落实下去。而研究重点就是考察执行者是否“忠实”地贯彻了政策意图、执行成效与政策目标,以及可以运用怎样的技术策略改进和完善这个自上而下的控制流程。“自下而上”取向则刚好相反,认为与其反复比较政策目标及其后果之间的差异,政策执行研究更应该从公共服务的分发(delivery)和受众(recipient)层面切入,自下而上地追问政策为什么会这样被实施。这些研究大都采用“阐释-政治性”视角(interpretive-political perspective),关注那些一线的“街道官员”在不同的组织机构、多样的本地情境以及面对复杂的公众需求时,如何理解政策、采取行动进而做出适切的“自由裁量”。[9][10][11]尽管这两种取向一个强调宏观的“控制”、一个侧重微观的“理解”,但在早期的执行研究中都体现出一种鲜明的“政策中心”倾向。因为无论自上而下或是相反,作为政策分析专家的研究者对政策执行成效和过程的分析和解释,都旨在为决策者提供如何提升政策设计的“可执行性”(imple mentability)的信息和建议。[12]也就是说,研究带有鲜明的“为了政策”(for policy)而进行分析的色彩。
二、“竞争型国家”时代(1980以后)的教育政策执行研究
上世纪80-90年代以来,公共政策及教育政策执行研究所“嵌植”的社会背景逐渐发生转变,执行研究也相应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宏观背景的变革突出体现在信息-全球化时代的降临及由此导致的福利国家体制的瓦解和政府治理方式的变革。在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下,原先那种以确保充分就业的“围墙经济”被一种崇尚创新性、灵活性、开放性的竞争性经济所取代,公民的社会福利逐渐被依托劳动力市场的工作福利所取代。面对全球化的冲击,主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开启以“自由化(市场化)、去管制化、私营化”为特征的公共部门改革,引入非政府组织甚至私营机构共同参与公共服务的供给。至此,国家形态就变为一种“竞争型国家”(competition state)。[13]相应地,政府也从原来的公共服务“提供者”变为公共治理的“驱动者”(enabler),“掌舵而不划桨”,逐渐引出一种新的“网络化治理”(networked governance)的政策模式。[14]
在此背景下,教育愈发成为影响一个国家全球竞争力高低的关键因素,而提高教育质量和促进学校改进就成为80年代以来美国联邦教育政策持续关注的核心议题。自90年代以后,西方公共及教育政策执行研究也进入新的阶段,其发展态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把握。
1.从研究的关注点上看
这一时期的执行研究已逐步超越对于政策“可执行性”的关注,更侧重对政策实施“有效性”(what works)的追问(即“哪些政策最终取得了成功”)。[15][16]
从确保“政策方案的充分执行”到强调“政策获取显见的成效”,关注焦点的转移反映了两个问题:一是以往大量研究都显示几乎不可能让执行者完全忠实于设计者的意图去实施政策,追求“可执行性”的意义不大;二是在新公共管理理念和教育市场化改革者的视野中,政策执行不力的问题在官僚体制内无法解决,而通过系统性的制度和管理变革则能够克服这个难题。[17]换言之,与其用严格的管控措施约束各级执行者的行为,不如通过“设定标准”、“绩效指标”等基于“产出”(outcome)和“表现”(performance)的管理逻辑确保政策目标的达成。所以在政策执行研究中,对于政策实施是否有效的考量就成为研究者关注的中心。
2.从研究的方法和视角上看
实证科学的研究范式虽然仍是主流,但研究视角和方法的多样化已成必然。
(1)尽管主导早期教育和公共政策(执行)研究的“经验实证主义”范式及“技术-理性”视角在70-80年代以后颇受质疑和挑战,[18][19]但其作为一种极具影响力的方法论主张,仍然主导着第三代教育政策执行研究的发展。高金(M. L. Goggin)等在展望第三代执行研究时就指出新一代研究将克服以往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弊端,向着更为“科学”的方向迈进。而所谓“科学”,即通过澄清关键概念(如“执行行为”)、确立因果联系路径(causal paths)及有关执行行为的发生概率、提取和组织变量建立模型从而为提出可以验证的假设奠定基础。简言之,就是通过解决执行研究中概念操作化界定和测量等关键问题,使本领域的研究更接近科学。[20]这一“规范性”的研究取向在90年代以后又有不断强化的态势;[21]特别是本世纪以来,美、英等国主流的政策研究逐渐进入所谓“基于证据的决策”(evidence-based decision making)时代,那些类似医学上的“双盲随机控制实验”(double blind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式的研究结果才会得到政府的关注和支持,进而才会有可能影响决策。[22]在此情形下,这种量化实证的政策执行研究成为主流也就不足为奇了。在美国不少具有争议性的教育政策议题上,不难发现人们争论的并不是要不要实证研究和数据说话的问题,而是究竟谁的研究设计才更“科学”、更“可靠”。例如,关于美国“择校改革”的成效如何的政策争论就是典型。[23]
(2)在实证主义研究的主流之外,日益丰富多样的政策研究界已开始包容更多的理论视角和方法。自80-90年代以后,伴随西方“后实证主义”思潮的兴起,政策研究中也出现了一系列“语言转向”、“争辩转向”和“议论转向”,“阐释分析”(interpretive analysis)和“议论-批判”视域(discursive-critical perspective)逐渐在政策研究中异军突起。[24]这些理论视角从根本上将“政策”视为一种“语言活动”,认为“争辩”在政策过程中处于核心地位,政策并非是完全理性和价值无涉的,而是一种社会建构、文化决定的社会实践。[25][26]政策被视为一种“文本”(text)和“议论”(discourse)相互蕴含的现象,于是人们对政策文本的解读和演绎、权力和知识对政策实践的影响,就成为研究关注的焦点。[27]这些年来,基于上述视角的研究正日益多见。例如,魏威尔-塔沃尔(Weaver-Hightower)对美国男孩教育政策演变的分析、[28]斯戴因(Stein)对美国《初等与中等教育法案》在实施中形成的“政策文化”的探讨、[29]伯驰(Burch)对美国《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实施后造成的教育“隐形市场”的批判-制度性研究等。[30]随着这些理论视角的进入,各种质性研究方法(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也逐渐成为人们深入理解教育政策意义的重要手段。[31]
这样一种政策研究局面的出现,极大丰富了我们对于公共和教育政策及其执行过程的理解,而这些多样化的理论视角和研究发现,也进一步见证了近二十年来政策研究所经历的一种转向:从单向的为政府决策而进行的“政策分析”(policy analysis),变为对政策本身进行的一种多维度“政策探究”(policy inquiry)。其重要启示在于,我们或许应该跳出“政策科学”的狭隘视野,不能仅仅把社会现象从其相关的脉络情境中抽离出来进行封闭式分析,从而提出一个理性且科学的行动建议。我们有必要将问题再放回到其所处的复杂关系中加以理解,遵循“政策学术”(policy scholarship)的取向来探究。[32]这种倾向在新时期美国教育政策执行研究的前沿正变得日益明朗。
三、新世纪教育政策执行研究的新动向:直面“复杂性”
新世纪以来,《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的出台昭示着美国教育改革走向“大规模”(large scale)时代。[33]教育政策的设计出现一系列显著变化,政策目标开始聚焦全体学生的学业表现,改革涉及的“标的群体”(target groups)也开始囊括教育系统内外的各方人员,政策的工具和机制也变得更加多样化。[34]这就使教育政策的实施面临着来自上上下下、方方面面的机遇和挑战。教育政策执行研究显然不能回避这一现实。2006年华盛顿大学教育学院的研究者米瑞迪斯·霍宁(Meredith Honig)主编出版了《教育政策执行的新方向:直面复杂性》(New Directions in Education Policy Implementation Confronting Complexity)一书。书中指出,在当前美国的教育政策实践中,几乎没有一项政策可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得到有效执行;换言之,“可执行性”和“有效性”不是某一类政策所具有的内在特质,政策的成败无法一概而论。[35]基于美国三十多年教育政策执行的文献综述,霍宁认为新时期的研究应该直面政策实施中的各种“变异”,并从“政策”(policy)、“人员”(people)和“地域”(places)三个维度入手,去梳理那些影响政策实施的变量及其相互作用,进而揭示政策在复杂情境中是如何运行和展开的。[36]据此,霍宁概括并提炼出一个分析教育政策执行的理论框架,概述如下。
教育政策执行研究分析架构(Honig, 2006)
1.从“政策”设计上看,政策的“目标”、所面向的“标的群体”以及所使用“工具”的不同,会影响政策实施的成效
(1)政策目标的性质和内容对政策执行的难度有直接影响。相对于其他方面的改革,政策目标如果指向改革学校的“课堂教学”、“师生关系”等技术核心,那么往往会显得非常困难。[37]如有研究已显示,当国家课程标准要求教师的教学实践发生根本性变革时,教师所面临的执行困难是相当巨大的。[38]另外,政策目标指向的时空范围大小,也是决定其执行成效的一个重要因素。仅仅面向若干所学校或至多是一个街区而设定的变革目标显然比面向全国或更大范围设定的目标在执行中遭遇的阻力和挑战要小得多。同样,如果政策仅仅力求实现短期成效而不是企图收获长期成效的话,那么执行中可能面临的变数会少很多,其成效也不易被大打折扣。另外,如果目标的设定未能有效考虑到执行者目前的能力水平,那么在执行中也会面临难以落实的问题。(2)政策的“标的群体”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一项政策的出台会对哪些人群有利、会对哪些群体不利,这种“高利害”影响所激发出的政治冲突也自然会从政策制定延伸到执行环节,并对实施结果产生不容忽视的影响。如美国的“承认行动”(affirmative action)计划在这些年遭遇了实施困境,甚至在一些州已被终结。其原因部分在于该法案以损伤白人群体的合法权益为代价来补偿非洲和拉美裔群体,而并不是设法将向上流动的机会平等地向弱势群体开放。这在美国这个以白人为主的民主社会必然会出现此类执行问题。[39]又如,政策如何“称呼”它指向的人群(如“贫困者”、“未婚妈妈”等)都在传递某种“信号”,从而左右政策的后果。[40]这充分表明“标的群体”在政策执行中的敏感性及其对政策效果的影响。(3)政策“工具”的选择也是一个关键变量。例如当前美国教育改革所选用的“管理主义”的问责机制以及“消费者主义”的市场机制究竟是否适合于学校教育已得到不少研究的质疑;[41]也有研究指出,一些自下而上的教育改革目前更多依赖系统变革和学习等工具,但这些政策工具的使用还需其他的支持与配合。[42]总之,怎样结合不同情境的需要选用相应的工具和机制已愈发紧要。
2.“人员”因素对于政策实施的影响
政策最终是靠各级各类执行者将文本转化为实践,因此人员对于政策执行的效果至关重要,近年来的不少研究都更加确认了这一点。(1)政策实施参与者的范畴。传统的执行研究侧重分析处于实施一线的人员行为,但在政策过程中,“决策者”和“实施者”的角色界限并非固定不变,甚至可以相互转换。[43]这两种角色之外还存在大量“中介人”(mediators)角色(例如学区中心办公室的教育行政人员),他们对于政策的上传下达起着关键作用。另外,由于当前的教育政策越发趋向于跨系统协作,因此教育系统外的相关人员(如家长、社区工作者、青年工作者、卫生及人力资源服务者等)对于政策的回应,也将对实施成效产生影响。[44]简言之,政策愈发表现为一个相互“嵌套”的系统(nested system),是其中牵涉的各级各类“行动者”共同构建了特定的政策生态,因而研究的视野要扩大,将形形的人员在政策中的地位和作用都予以关注。[45][46](2)政策执行者和参与者对政策的理解和行动。人们如何解读政策、怎样建构关于政策的意义,这些问题逐渐成为当前教育政策实施研究关注的一个焦点。传统的研究往往持有经济学和政治科学的人性假设,认为执行者完全是基于个人利益和效用最大化原则来采取行动的。但这却忽略了那些规范、价值和信念等制度性因素对人们实施行为的影响。[47]新近的研究逐渐从人们的“认知”、“阐释”、“学习”等环节入手,结合实施者所处的复杂社会情境来揭示人们对政策的“意义建构”(sense-making)过程,从而丰富了我们关于实施者如何发挥其“能动性”(agency)的认识。这些研究发现,执行者关于“什么是最恰切的行动”的既有知识和经验、见解和信念都会形塑政策执行的生态。[48]人们在各种正式与非正式组织环境中所形成的利益、获取的知识、经历的经验、建构的身份等等,都会影响他们在执行中的行为选择。[49]这些认知性、历史性、价值性、社会性乃至政治性因素都会形塑人们关于政策的“阐释”,也都应纳入考察的视野。[50]这样,才能恰切地解释很多政策执行的困惑是如何被制造出来的。
3.政策实施所处的“地域”对执行效果的影响
地域维度主要就是指具体政策实施的过程得以展开的“场景”(settings)、“地点”(locations)或者特定的“区域”以及这背后所包含的各种社会结构因素。(1)教育政策的实施主要发生在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府机构、教育行政部门以及学校组织中。研究显示,不同的机构和部门的行动对整个政策的成效都具有不同程度且不容忽视的影响。以往的研究仅关注教育行政部门及其派出机构,但新近研究发现,学区中心办公室作为一种特定的复杂系统,所导致的政策执行过程不同于其他组织;而学区下辖的城市街区往往也因为各不相同的政治和制度资源,从而使政策的实施生态表现出相应的独特性。[51]用我们熟悉的话说,就是教育政策同时在“条”(各级教育行政职能部门)和“块”(某一层次区域的公共管理)两个维度展开,这些不同的场景对于政策实施成效发挥着特定的影响,值得研究者深入剖析。(2)政策在不同组织机构和地方运行的过程中之所以会呈现出多样形态,与深深根植在这些地域情境中的历史-制度模式相关。在特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环境中衍生出的种族和阶层关系,必然对该区域的教育政策执行产生影响。例如贫民窟区域的社会情境会影响该地区学校的组织结构,进而影响学生在学校的教育经历,有关的教育政策在这些地方的实施情况也一定会映射出这种独特的脉络情境的影响。[52](3)不容忽视的是,教育政策实施的场所通常也与一定区域内的其他组织和机构相联系,亦即都生存在特定的“组织域”当中,特别是在当前大规模、跨系统的教育和社会变革时代下,学校中的政策执行将不可避免地与其周围的社区乃至整个城市相关联。教育政策的实施成效也不可避免地与其他领域的变革政策形成一种跨系统的相互依赖性,例如社区服务等方面的改革也会影响到学校中对于弱势群体的教育援助。[53]如一些研究显示,尽管为弱势家庭提供了进入优质社区上学的资助,但由于他们既缺少必要的就业和生活上的支持,也缺少社会文化上融入的帮助,难以真正在社区立足扎根,这样的学券资助计划也就难以真正实现提升这些孩子学业表现的目标。[54]可见,对教育政策执行成果的分析需要在一个更大的、跨系统的区域场景中来观察和思考。
概括而言,以上理论框架勾勒出一种对政策执行的新理解。它不再将政策的实施看作是一个“自上而下”、“由中心到边缘”的线性过程,而是强调政策的执行是一个高度情境性和处境化(contingent and situated)的过程。“政策”、参与的“人员”及实施的“场景”三方面因素相互交织,任何一方对实施的影响都无法离开对其他方面的分析而得到充分地理解。[55]至此,执行研究从静态走向动态,那些潜在的或未被人们意识到的因素对于政策过程的影响,已经并且会愈发受到研究者们的关注和研讨。
四、结语和启示
本文在社会转型和政府公共管理变革的脉络中,回顾了近半个世纪来美国教育政策执行研究的变迁和转向,特别介绍了当前“大规模教育变革”情境下研究者如何解析政策执行中的复杂生态的理论动向和基本成果。在福利国家时期政府大规模干预的政策背景下,教育政策执行研究基本是在“政策科学”的典范下对政策项目进行分析和评估,旨在提升政策的“可执行性”;在竞争型国家体制下,政府、市场和社会力量共同构成公共服务提供与治理的新模式,政策执行研究也相应进入新阶段;面对激烈的全球竞争,政府更加注重政策实施的“有效性”,并推崇“基于证据的决策”模式。这在一定程度上又强化了公共政策及其执行研究走向科学化的倾向。然而正如霍宁等人所言,自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大量研究已然显示,这种力求在一般意义上概括政策实施的有效特征、寻求一种关于政策执行的“普遍真理”(universal truth)的取向,并不能真正“有效”地应对并解释日趋复杂的教育政策实践中的各种困惑和难题。[56]因此,政策执行研究要直面复杂性,将成功实施了的政策案例背后的各种“政策”、“人员”和“地域”的情境性因素挖掘出来,并提供一种动态性的解释。这种以发现并积累关于政策执行的情境性知识、视政策中的变异性为常态、同时积极借助各种理论(如复杂理论、组织学习理论、批判理论)和质性研究方法来推进的研究,标志着一种新的政策执行知识建构取向。[57]它将为决策者和实践者提供更为完整也更有助益的知识和信息资源。
我国虽与美国有着完全不同的社会形态,但在近三十年的社会转型中尤其是全球化不断深化的背景下,两国在政策实践中也面临着一些相似的问题和挑战。在我国,一些教育热点和难点问题(例如义务教育择校、异地高考等)已愈发表现为一种社会问题,有着错综复杂的历史根源和现实表现。这些领域的教育改革和治理政策的实施生态如何还有待于我们深入研究。特别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颁布以来,一方面,我们也将公平和质量作为教育发展的总体目标,相应地各类教育改革和实验项目还将层出不穷地涌现;另一方面,围绕重点领域和突出问题的改革策略也趋于综合化、系统化。例如基于教育均衡发展、新课程改革、特色学校建设、教育现代化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已形成不少“教育部-省(市)”合作的综合教改试验区,改革的目标、涉及的部门和人群、启用的政策工具和改革机制也趋于多样,一个日趋复杂的教育政策实施生态已然形成。在这种背景下,为了改进教育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同时也为增进我们关于本土性教育政策问题的理解,参考美国教育政策执行研究的前沿理论框架,结合我国各地具体的社会实际,深入挖掘和分析影响政策执行的各种“政策”、“人员”和“地域”性因素,就显得必要而富有价值。
参考文献:
[1]Jessop, B. The Future of the Capitalist State[M]. Cambridge, UK: Polity, 2002.
[2][6][12][16][34][35][36][49][55]Honig, M. I. Complexity and Policy Implementation: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for the Field. In M. I. Honig(ed.). New Directions in Education Policy Implementation: Confronting Complexity[M]. New York: SUNY Press, 2006, 1-24.
[3][4][44][50][56][57]Hanig, M. I. What Works in Defining"What Works" in Educational Improvement[A]. Sykes, G. et al. (eds.). Handbook of Education Policy Research[M]. New York: Routledge, 2009, 333-347.
[5]Derthick, M. New Towns in-town: Why a Federal Program Failed. Washington, DC: The Urban Institute.; Murphy, J. T. (1971). Title I of ESEA: The Politics of Implementing Federal Education Reform[J]. 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 1972, (41): 35-63.
[7][15][20]Odden, A. R. The Evolution of Education Policy Implementation[A]. A. R. Odden(Ed.). Education Policy Implementation[M]. Alba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1991, 1-12.
[8]Berman, P., & McLaughlin, M. Implementation of Educational Innovation[J]. The Educational Forum, 1976, (40): 345-370.; Berman, P., & McLanghlin, M. Federal Programs Supporting Educational Change, Vol. VIII: Implementing and Sustaining Motivation[M]. Santa Monica, CA: RAND.
[9][17][21]Barrett, S. M. Implementation Studies: Time for a Revival? Personal Reflections on 20 Years of Implementation Studies[J]. Public Administration, 2004, 82(2): 249-262.
[10][33][45]Datnow, A& Park, V. Conceptualizing Policy Implementation: Large-scale Reform in an Era of Complexity[A]. Sykes, G. et al. (eds.). Handbook of Education Policy Research[M]. New York: Routledge, 2009, 348-361.
[11][24]曾荣光.教育政策研究:批判议论的视域[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7, 5(4): 2-30.
[13]Cerney, P. G. Restructuring the Political Arena: Globalization and the Paradoxes of the Competition State. In R. D. Germain(Ed.) Globalization and Its Critics: Perspectives from Political Economy[M]. London: Macmillan Press, 2000, 117-138.
[14]Goedin, R. E., Rein, M., Moran, M. The Public and Its Policies[A]. M. Moran, & M. Rein, R. E. Goodin et al. (Eds.) The Oxford Handbook of Public Policy[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6, 3-38.
[18]DeLeon, P. The Historical Roots of the Field[A]. M. Moran, & M. Rein, R. E. Goedin et al. (Eds.) The Oxford Handbook of Public Policy[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6, 39-57.
[19][31]曾荣光.理解教育政策的意义:质性取向在政策研究中的定位[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1, 9(1): 152-180.
[22]Bridges, D. et al(eds.). Evidence-based Educationpolicy: What Evidence? What Biases? Whose policy?[M]. Oxford: Wiley-Blackwell, 2009.
[23][54]董辉,卢乃桂,国外择校研究的前沿图景:现象与政策[J].比较教育研究,2010, (12).
[25]Majone, G. Evidence, Argument, and Persuasion in the Pulley Process[M].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89.
[26]Dryzek, J. S. Policy Analysis as Critique[A]. M. Moran, & M. Rein, R. E. Goodin et al. (Eds.). The Oxford Handbook of Public Policy[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6, 190-203.
[27]Ball, S. J. Education Reform: A Critical and Post-structural Approach[M]. Buckingham: Open University Press, 1994.
[28][46]Weaver-Hightower, M. B. An Ecolagy Metaphor for Educational Policy Analysis: A Call to Complexity[J]. Educational Researcher, 2008, 37(3): 153-167.
[29]Stein. S. J. The Culture of Education Policy[M].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 2004.
[30]Burch, P. Hidden Markets: The New Education Privatisation[M]. New York: Routledge, 2009.
[32]Grace, G. School Leadership: Beyond Education Management: An Essay in Policy Schalarship[M]. London: Falmer, 1995.
[37]Cuban, L., & Tyack, D. Tinkering Toward Utopia: A Century of Public School Reform[M].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5; Elmore, R. F. Getting to Seale with Good Educational Practice[J]. Harvard Education Review, 1996, 66(1): 1, 24.
[38]Hilt, H. C. Language Matters: How Characteristics of Language Complicate Policy Implementation[A]. M. I. Honig(Ed.). New Directions in Education Policy Implementation: Confronting Complexity[M]. Albany: The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2006, 65-82.
[39]Day, C. & Sachs, J. (eds). International Handbook on the Continuing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Teachers[M]. Maidenhead: Open University Press, 2004; Maguire, M. & Dillon, J. Education Policy and Schooling[A]. J. Dillon & M. Maguire. (Eds.) Becoming a Teacher(3rd ed.)[M]. Buckingham: Open University Press/McGraw Hill, 2007, 29-41.
[40]Taylor, E. Critical Race Theory and Interest Convergence in the Backlash Against Affirmative Action: Washington State and Initiative 200[J]. Teachers College Record, 2000, 102(3): 539 560.
[41]Ball, S. J. The Teacher's Soul and the Terrors of Performativity[J]. Journal of Education Policy, 2003, 18(2): 215-228.; Apple, M. W. Ideological Success, Educational Failure?[J].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2007, 58(2): 108-116.
[42]Honig, M. I. Where's the "Up" in Bottom-up Reform[J]. Educational Policy, 2004, 18(4): 527-561.; Honig, M. I. The New Middle Management: Intermediary Organizations in Education Policy Implementation[J]. Educational Evaluation and Policy Analysis, 2004, 26(1): 65, 87.
[43]Smith, K. B. & Latimer, C. W. The Public Policy Theory Primer[M]. Westview, 2009.
[47]Mclaughlin, M. W. Implementation Research in Education: Lessons Learned, Lingering Questions and New Opportunities[A]. M. I. Honig(ed.). New Directions in Education Policy Implementation: Confronting Complexity[M]. New York: SUNY Press, 2006, 209-228.
[48]Spillane, J. P., Reiser, B. J., & Gomez, L. M. Policy Implementation and Cognition: The Role of Human, Social, and Distributed Cognition in Framing Policy Implementation[A]. M. I. Honig(Ed.). New Directions in Education Policy Implementation: Confronting Complexity[M]. Albany: The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2006, 47-64.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