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业养殖问题汇总十篇

时间:2023-10-26 09:52:31

渔业养殖问题

渔业养殖问题篇(1)

一、创造良好的渔业养殖环境

作为渔业养殖使用的水库,水库的温度应维持在0-28℃之间,水库中水质应满足渔业的养殖标准,维持稳定的,无污染的水源环境。水库表面的风力应在0-6级范围内,养殖的水库应具有良好的植被环境和养殖环境,具有较好的降水数量,同时应具备便利的交通和开阔的水面,保证充足的光线和安静的环境,从而为养殖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所选择养殖的水库坝体以及坝基应保持不漏水。溢洪道和输水管处应设置拦鱼栅,应经常清理水库底部的树木树桩等杂物。对于可能引发农田与水库养殖纷争的水库,应保证水库中具有最低的渔业养殖的水位线。应定期检查水库堤岸、溢洪道以及水闸,若发现险情时应加固加牢。水库在春季时应修整溢洪道,建立好排水沟,清除溢洪道内部以及防水口部分的大型植物以及其他的障碍物质。还应加强对水库的定期检查,致使汛期十分洪水能及时排出。由此提高了水库的抗洪能力。水库溢洪道以及水闸处应设置相应的设备,防止所养殖鱼在汛期时逃走。同时,鱼苗的放养之前还应捕杀凶猛类型的鱼类,从而防止体态和规格较小的鱼遭到捕食。放养前还应严格消毒水库,从而消灭水库潜在病害。改良水库水质。

二、养殖合适的鱼种

1选择所养殖鱼的种类

在选择了水库养殖种类的前提下,应通过不同种类的鱼数量的协调和匹配达到最佳的养殖效率。可根据水库具体的水质条件在水库中逐渐增加草鱼、鳊鱼、鲤鱼的放养数量,这些草食性鱼类处于食物链的最底层,具有较高的食物转换率,同时也能清理水库中的水质,鱼类的分粪便还可重复养殖花白鲢,草食性鱼类的饲料可通过利用水库周边的空地解决,也可与科研部门合作,引进新的渔业养殖品种,提高养殖的收益。

2控制好养殖密度

水库的渔业养殖应注意鱼苗的投放密度,根据水库的条件以及养殖管理的水平进行灵活掌握。投放的鱼苗一般以鲢、鳙鱼为主。若是水库中的青草资源丰富则可搭配一定数量的草鱼,水库底部栖息物丰富则可搭配青鱼和大规格的鲤鱼。

3掌控放养时间

水库渔业养殖应在春季或秋季放养,一般选在每年的4月末或10月初。鱼苗的放养时应选择晴好的天气,在水库的上游向阳避风的浅水处进行放养。有条件可采取伦捕论放的方法。

4鱼种消毒

水库面积较大,在发生鱼病后难以有效治疗,由此,鱼种放养前应进行鱼种消毒,从而防止病害的产生。消毒方法一般采用硫酸铜溶液浸洗20min-30min,或是用1%的小苏打和3%的食盐合剂浸洗。严禁投施任何肥料或渔药。作好养殖全过程的记载,建立好生产操作规程,严把水库养殖的水质检测关,以及鱼的质量安全检测。提高养殖过程的技术操作,确保鱼的皮毛、鱼的体质、鱼的规格达到优质的无公害水产品标准

三 合理的选择养殖的种类和细菌

为了提高淡水养殖的经济效益,保证绿色生态养殖,渔民需要正确的、科学的选择养殖的种类和细菌。

3.1 对于养殖的种类

养殖者需要选择一些生长速度快,耐密度、能够混养的,食性和饵料利用率高的,具有抗病特质的品种。

3.2 对于细菌

一方面可以从天然水域中捕捞;另一方面可以选择正规菌种培育场中的人工菌种。但是要注意,在选择人工菌种时,其必须经过病菌检验的。

四 饲料的选用

为了保障绿色生态养殖,在给淡水产品投喂饲料时,其可以含有腐殖酸,肉毒碱、虾青素、甜菜碱、几丁聚糖等各种生态类饲料添加剂,但要杜绝含有多种激素的、抗生素等饲料。同时,要坚持每天使用天然绿色的鱼料。对于某些特养的品种,还要依据特种的天然食性投喂仿天然饲料。利用生物手段防治鱼病。绿色生态养殖的重要一点就是在鱼病的防治上是否是绿色、环保、无残留。

4.1 植物同鱼共生

试验证明,将鱼和植物共同的放养在水中,鱼的生病几率比单纯的养鱼降低了很多。这是因为植物能够吸收鱼类的粪便和残留的饲料,帮助鱼类清除病菌生繁殖的场所。同时由于植物能够在光合作用下,释放氧气,从而增加了水体中氧气的含量,净化水质,降低了鱼类生病的几率。

4.2 混合养鱼法

实践证明,水库中养殖的品种较少,常常容易导致鱼类的生病,反之水库中的生物种类越多,根据生态机理,其生态系统就相应的越健全,鱼类的抵抗病菌的能力就相应的越强,从而使得复杂生态系统下的鱼类的发病率大大的降低。例如,鲫鱼寻食时会掘池底,从而能够毁坏病原体的繁殖环境。由于食物链的存在,发病的或者体弱的鱼类往往由于行动的迟缓被一些肉食类的鱼类吃掉,从而切断了病原体的传播。由于生态系统的这种自动防病机能,使得品种越多越复杂的水库中鱼类的发病率大大的减低了。

同时,由于不同品种在水中生长的位置不同,混合饲养还能够极大的提高水库的空间利用率。

4.3 无污染防治鱼病

为了保证水库养殖的生态化,养殖者需要对养殖物种进行无污染防病。农业部颁布的《无公害食品、渔用药物使用准则》中规定,渔业用户要杜绝使用磺胺咪、红霉素、痢特灵等多种抗菌素药物;严禁将抗菌素类药物直接投撒到养殖水域中。同时也要杜绝长期的给养物种食用含抗菌素的药物。

在水产品养殖过程中,养殖者需要树立科学的、健康的养殖理念,尽可能的使用免疫疫苗、抗菌肽制剂等有益生物的制剂。如果不得已必须使用抗菌素药物,则要科学的,有针对性的使用一些专一性的抗菌素。从而保证其他物种的安全。此外,还可以适当的使用一些天然的、具有高药性的、无毒副作用或者毒副作用少的草药进行鱼病的防治。这要不仅环保,保证水产品的药物残留少,还能够提高水产品的质量。

综上所述,为了促进水库淡水养殖的生态化,需要不断的提高生态意识,不断的加强水产品的育种,培育出更多的抗病、抗逆的新品种,推进水产品养殖用药的合理性,尽可能多的利用生态系统自身的强大的防病和保护作用,提高水产品的质量。 近些年来,我国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不断加大,在产业发展的同时,更加重视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实行了严格的禁渔期和禁渔期制度,对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同时还加大对电、炸、鱼等非法作业方式的查处力度,加大水生野生动物的保护和管理力度,同时,各地还积极开展渔业资源增殖放流和人工鱼礁建设;对养护渔业资源、改善渔业水域生态环境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只有科学规划、合理利用水库水域资源,才能使淡水渔业进入一个正常的良性循环,达到持续、稳定、生态地发展。

参考文献:

[1] 吴锐全.推进淡水养殖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中国渔业经济.2010,(5):94.

渔业养殖问题篇(2)

关键词:绿色理念;渔业养殖;方法策略

中图分类号:S96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230076

生态养殖理念的形成,为环境保护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当前环境背景下,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成为了热议的话题,我国也致力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研究,相关研究学者对这方面的研究更是加大了力度,对于渔业养殖而言,其本身对于环境存在着一定污染元素,因此需要对其进行相应的改革,进而保证绿色化的渔业养殖,为生态养殖理念的发展打好基础。

1 绿色理念在渔业养殖中渗透的重要性

万物的生存与繁衍生息都离不开水,水是孕育文明的重要因素之一,更是在当前社会下保证社会生态发展的基础。目前来说,我国的水资源面临着十分严峻的形势,水污染严重、水资源严重短缺,并且随着社会不断发展,水生态环境受到恶性影响的问题更为严重,这样的问题已成为当下阻碍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对于渔业养殖而言,一定程度上对于水资源造成了污染,这样的问题是目前亟待解决重要问题之一,所以,实现生态化养殖,遵循可持续发展策略的渔业养殖研究变得尤为重要,对于水资源的保护有着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1]。

2 绿色理念在渔业养殖之中渗透的方法策略

拥有一个好的水体,不仅可以使渔民拥有更多的渔业资源获得更多的收益,维持水体的生态平衡。因此,实现绿色理念在渔业养殖中的渗透已经迫在眉睫。由此,本文提出了以下3点策略。

2.1 加强绿色理念的植入力度

由于人们越来越重视健康问题,使用绿色方式养殖的产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然而由于高产的需要有些养殖者仍坚持使用一些添加产品,这样的做法在提高产量同时,但也带来是一定的问题,不仅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生态环境,还为人们的身体健康带来了潜在的危害,因此,要在渔业养殖的过程中,加强绿色理念的植入力度,将绿色理念中的环境保护以及安全内容深化到渔业养殖的过程当中,这样一来,不单单提升了渔业产品的产品质量,解决了生态污染问题,还令人们能够买到放心的渔产品,使得健康得到保障[2]。

2.2 强化绿色理念在渔业养殖之中渗透的监督管理力度

正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想要进行科学合理的绿色理念渗透,相应的监管是必不可少的,这就需要地方政府根据实际情况,设立监管部门,对监管人员进行严格的选拔,在选拔的过程中,需要对审核人员的专业知识以及品性进行合理的考核,唯有如此,才能够保证监管部门的职权执行质量。当部门设立好之后,监管人员需要定期的深入到渔业养殖户的养殖生产过程当中,对其进行监督与管理,对于一些不遵循绿色理念的渔业养殖产业进行警告与处罚,对于一些严格遵守绿色理念标准的渔业养殖户进行嘉奖,有合理的奖惩制度,才能够更好的实现绿色理念在渔业养殖中的渗透[3]。

2.3 加大绿色理念在渔业养殖中渗透的宣传力度

要想保C绿色渔业养殖理念深入人心,前期的宣传必不可少,由专业部门对渔业养殖污染的资料进行汇总,聘请专业的讲师进行宣传,让人们深刻意识到,渔业养殖污染所带来的严重后果,并且传达绿色养殖理念,让渔业养殖户的心中具有着一定的绿色养殖概念,同时也可以派遣专家到渔业养殖户家中进行实地的绿色养殖教学,系统而有科学的将绿色养殖方法策略传达给渔业养殖户,这样一来,绿色养殖理念得到了良好的宣传,加之前文提到的强化监督管理力度、加强绿色理念的植入力度,三者合而为一,就能够实现科学合理的绿色渔业养殖[4]。

3 结语

综上所述,伴随着我国渔业的发展,渔业养殖的前景良好,在这样的发展势头下,想要尽量避免渔业养殖所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就需要加大对渔业养殖过程管理的力度一定程度上降低渔业养殖对生态环境的不良影响,目前来说,我国已经有相关学者对这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且,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和结论,但是单单有这样的研究还不够,还需要将具体方法策略应用到实际的渔业养殖过程中去。相信在不远的将来,绿色理念能够完全渗透到渔业养殖中,为生态的保护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溢卓.日本渔业资源管理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饲料研究,2016(22):37-41.

渔业养殖问题篇(3)

中图分类号:S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45-0325-01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担高,人们对于食品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渔业产品越来越被广大公众所接受。尤其是一些渔业的“无公害绿色食品”,人们对它们的青睐度也越来越高。

一、淡水养殖中存在的问题

1、养殖品种混乱

因为大部分的渔户缺少系统的市场调查,致使他们对于市场的供求关系等问题,认识不足,从而造成养殖品种混乱的情况严重。另外,在大部分的北方淡水养殖区,多以传统的养殖品种为主体,这些养殖品种的数量多这样在价格上就降低。同时,在选择养殖口品种时,单纯只以经济效益为出发点,很少考虑当地的自然情况与资金、设备、销路等供应因素,盲目的投资的后果严重。

2、淡水养殖饲料的配合

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很多渔户对于饲料配比的认识严重不足,认为只要最贵的,国外产的饲料就是最好的饲料,对饲料的成分、配比,不同淡水养殖品种所需营养的需求不同等因素,都没有很好多考虑在内;另外,由于饲料的生产厂家多品牌质量乱,饲料市场的管理力度不够,也是影响北方淡水养殖业发展滞后的因素。而且,还有些质量确实很好的饲料,但是其价格却不是大部分渔户所能接受的,致使北方淡水养殖的饲料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3、淡水养殖鱼类暴发性疾病

在养殖业中,暴发性疾病的危害是不言而喻的,它严重影响着养殖业的发展,尤其是北方淡水养殖业中的淡水养殖鱼类的暴发性疾病。这类型的暴发性疾病的发生时间短、蔓延范围广、治疗较难,而且很多种鱼类对于这类型暴发性疾病一旦爆发,则会迅速蔓延,而且延长、这类疾病的抗药性增强,危害性会更大。

二、促进淡水养殖业发展的对策

1、市场供需关系

淡水养殖市场地需求量还不是很多,所以在进行淡水养殖业促进发展计划时,就要对淡水养殖市场进行调查。相关工作人员对市场进行调查,研究消费市场对淡水养殖产品的需求情况,进而指导渔户进行养殖规模、种类等条件的变更,进而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另外,还可以根据市场的供求关系情况,合理地对淡水养殖产品进行精加工,以提高淡水养殖产品的价值,进而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

2.学习新型养殖技术

在淡水养殖中,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鱼类的暴发性疾病问题。所以相关渔户应该将防病放在养殖的首要位置,另外在发展暴发性鱼类疾病时,要沉着、冷静,迅速制定出有效的解决方案,尽量减少损失。所以,地区相关部门要积极组织淡水养殖渔户,进行新型养殖技术的学习,学会区分各种不同鱼类疾病的主要特征,进而对症下药;通过有意识地记录、研究,找到暴发性鱼类疾病爆发的规律,以进行及时的防范措施。另外,还要注意对淡水养殖的饲料的选取技巧的学习,针对不同的鱼类,选择不同的饲料,提高饲料质量,学习饲料成分的合理配置,满足鱼类营养需求;学习养殖的日常管理技术;适量减少单位放养的数量,以期在最佳的放养范围内,使利益最大化。

3.无公害绿色渔业产品的开发

渔业养殖问题篇(4)

(一)加强湖区管理,绷紧依法生产之弦

1、领导重视,制度落实。一是及时调整并充实了镇政府湖区管理开发领导小组,由分管领导为组长,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明确了各部门的责任。二是坚持每季度召开一次由分管领导主持的渔业生产工作会议或座谈会,研究全镇渔业安全生产管理存在的突出问题,落实整改措施。今年以来,镇政府针对不同时期存在的问题,先后召开多次会议对湖内挖沙作业船和打击湖内违规捕鱼行为等问题进行研究部署;三是每逢大风来临,镇里主要领导都要按照分工,负责驻守到各渔业村、渔业养殖场等重点防范部位现场指导对养殖设施进行加固、落实渔船就近返岸避风。

2、加强渔业法规的宣传教育,切实提高群众依法兴渔意识。我们每年都组织渔业部门举行渔业街道专题培训,并结合伏季休渔,在全镇开展渔业法规的宣传教育和咨询活动。同时,我们还对渔业生产知识进行培训授技,大大提高了渔民的养殖积极性。

3、加大打击力度,规范渔业生产秩序。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开展水产养殖用药、养殖设施加固等巡查,严厉打击水产养殖违法行为,维护湖区渔业生态环境。针对群众反映较为强烈的部分养殖户使用违禁农药造成渔业生态环境破坏的渔业违法行为和破坏渔业资源的“电、炸”鱼违法行为,重点加大查处力度。同时,加强与县渔政部门的沟通联系,共同打击非法湖内取沙行为,蹲点监管,采取疏导与处罚相结合的措施,使今年全镇非法采沙作业船舶比往年有大幅度减少。目前,全镇渔业生产秩序井然,渔业发展前景广阔。

(二)突出特色,推动渔业生产的全面进步。

我镇渔业生产的工作思路是:保持四大家鱼的养殖,膨胀乌鳢、泥鳅的养殖,引进新品种的养殖,实现名、优、特产品的养殖。

在渔业生产方面,我们通过实施利益驱动、政策启动、产业带动、市场调动、服务推动等策略,使全镇的名、优、特水产品养殖实现了大突破。目前,全镇已形成了南北长20华里、东西宽10华里的乌鳢养殖带,养殖面积近2万亩;湖蟹养殖面积达到3000余亩;600亩的泥鳅养殖基地,今年又注入了新活力,鱼苗的繁育开发将是泥鳅发展的重点。渔业的发展,已成为支撑全镇农村经济的“半边天”,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

二、渔业执法中存在的问题

1是执法环境不理想,渔民的安全意识差、法制意识亟待加强。渔民对安全宣传、教育置若罔闻,采取各种形式绕过安全检查、私自捕捞,置安全隐患于不顾,甚至酿成事故。二是法制意识不强。个别渔民只注重眼前利益,忽视长远利益,违规使用网具,在捕捞作业过程中实行“一网打尽”,严重的破坏了湖区渔业资源,遏制了渔业资源的再生能力。

2是宣传不到位。近年来,虽然我们加大了重点渔区渔业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但还有相当一部分群众还不了解《渔业法》,不了解渔政部门的职能,不了解保护渔业资源的意义。对渔业资源的违法行为,采取了“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没有形成群管专治的良好氛围。

三、维护渔业生产的建议

1是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发挥公众参与、舆论监督在渔业执法中的作用。只有加大宣传渔业法律法规的力度让广大渔民充分了解《渔业法》,充分了解渔政部门的工作职责和任务,了解保护渔业资源的重要意义。对一些严重危害渔业资源的违法行为,形成“老鼠过街人人喊打”的高压态势,让违法分子无机可趁,无利可图。

2是切实加大渔业行政执法力度。要把渔业部门的职责准确定位在对渔业实施统一监督管理上,在经济社会管理中发挥应有的作用。要针对突出的渔业问题和薄弱环节,开展渔业执法重点专项检查。这些重点包括:严厉打击违法捕捞(特别是电力捕鱼)、严格执行湖区禁捕期制度。专项检查要注重实效,不搞形式主义,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要抓住不放,要责令和督促其整改,直到解决问题。

3是优化渔业执法的外部条件。在渔政执法过程中要主动地与监察、公安、水利、土地、港务等相关部门搞好协作,主动配合人大的执法监督和政府组织的渔业执法检查,虚心听取和接受人大、政府对渔业执法工作的批评监督,对执法工作中存在的困难要如实汇报,争取人大、政府、政协对渔业执法工作的理解和支持。

渔业养殖问题篇(5)

引言

淡水渔业是我国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民增加收入的一项基础产业,对农业整体经济有着重要影响。当前,渔业发展因为受到养殖技术、加工技术等多方面的制约,渔业发展缓慢。正因为如此,渔业养殖才应该在现有的发展基础上,积极寻找问题,并提出有效淡水渔业养殖生产的对策。

1 淡水渔业生产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1.1 淡水渔业养殖技术不先进 当前渔业停留在传统养殖模式之下,技术简单落后,一些养殖技术运用不当,就容易引发连锁反应,无法满足生态化渔业发展的需求。这种情况的存在使得渔业产品质量不断下降,消费者对渔业产品也逐渐失去了信心,市场占有率无法得到提升。因为养殖技术的落后,养殖品种无法繁衍,养殖品种老化单一成了当下养殖业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目前淡水产品主要还是以鲫鱼、鲤鱼等为主,而且还停留在粗养状态,没有实现精细化养殖管理,在固定的淡水区域中产量无法得到提升,经济效益比较低下。

1.2 难以分散的渔业养殖风险影响渔民养殖积极性 渔业具有高风险的特性,容易遭受各种天灾人害的影响,其主要风险来源于三方面:一是鱼病,很多鱼病无法预防和控制,水产养殖一旦发病,就容易引发大面积的淡水区域,从而涉及多品种的鱼类,发病时间也将持续很长一段时间,很多时候将是对整个产鱼季节的影响。也正因渔业有这样的养殖高风险,很多渔民对养殖心存担忧,所以不敢大面积、大规模养殖,造成养殖规模始终停留在小散乱的状态,无法促进渔业养殖规模化发展。尤其是当前随着水土污染情况的不断增加,渔业养殖的风险也将变得越来越高。

1.3 加工水平、运输手段落后制约渔业发展 一方面,水产养殖加工上规模企业不多,水产加工技术水平有限,水产养殖和水产加工科技含量高的企业很少。导致水产品研发力度不够,附加值普遍较低,绝大多数集中在售卖鲜活鱼类,最多也就是冷冻加工、初加工等低端的水产品加工。一些涉及高科技的功能食品研发、药物的研发以及水生活性物质的提取等渔业科技产业少之又少,从而无法将渔业产品进行高效利用。另外一方面,水产的储藏、运输设施和装备比较落后。当前我国的水产运输很大一部分都是活体运输,在运输过程中只是靠简单的增氧设备来保证水产品的成活率,但是这种运输方式只能使水产品保持二十小时左右的成活时间,造成了很多水产品在运输途中死亡,导致水产品活体运输成了制约渔业做大做强向外发展的可能。

2 淡水渔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2.1 加强水产良种繁殖,加大良种质改力度 加强水产良种繁殖,加大良种质改力度是完善养殖种类的一个有效方法。为了实现养殖产品种类的完善,政府可以出台一些良种补贴政策,通过经济利益的刺激影响渔民加快对水产品种类的改良,促进优良品种的养殖,提高渔业养殖的经济效益。通过良种繁育的方式,可以在原有固定的水域资源条件下实现增产增收的目的。通过良种覆盖率实现对传统品种的取代,实现渔业养殖优化。同时,还需要在水产养殖过程中积极倡导绿色环保的养殖模式,采用生物、物理的方法改善水质,通过生态养殖的方式,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保证水循环系统的自然和谐,淘汰传统高投入、高产出、高排放的养殖模式,保证渔业养殖生态环境,从根源上减少各种养殖鱼类病害的发生,从而降低渔民养殖风险,为创收创汇打下基础。

2.2 完善水产养殖防疫体系 各级政府应该在水产养殖防疫和病害治理方面加大投入力度,不断扩大投资规模并逐步稳定投资渠道,建设鱼病防治中心等防治中心。这些防治中心要与当地渔民紧密联系,不定期走访各大渔业养殖基地,对各品种渔业水产品以及水域质量抽样调查了解,并开展各种流行疾病监测,及时掌握渔业病害发生的规律情况,采取有效的病害治理措施,提高养殖水域治理和养殖病害防治效果,最终保证水产质量。

2.3 支持养殖加工和运输行业的发展 积极培育和扶持大型科技水产加工龙头企业,通过扶持科技型骨干企业在养殖加工和运输方面的投入,从而提高渔业养殖技术的提升和对渔业的科学利用,实现渔业产品的利用率。政府部门要积极引导养殖龙头企业开展技术创新,通过政策扶持或者政府补贴引导养殖加工龙头企业配置现代化的仪器设备,让更多科研工作者能够有良好的研究、工作环境。政府通过着力培育、发展和壮大一批技术优良的水产加工龙头企业,推动渔业养殖加工和运输的发展,将渔业水产品销售到更远的地方,增加渔业养殖的市场生存空间和利润空间,从而吸引更多渔民能够主动参与养殖,促进渔业的发展壮大。

总而言之,渔业作为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也受到自然因素的限制和制约。在这样的情况下,就需要积极寻求各种办法突破传统渔业的养殖问题,通过技术提升、风险防范等措施实现渔业生产能力的提升,最终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渔业养殖问题篇(6)

[摘 要]通过对具有代表性的渔村及渔户的走访调查,了解渔村社区的生产生活状况,从而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 【论文关键词】沿海渔民;生计发展;制约因素 渔业在防城港市国民经济中占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渔业生产受到影响,将直接使防城港市的农业经济受到影响。目前,防城港市各级政府对渔业生产特别是海水养殖业给予高度重视,使渔业生产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渔业经济不断提高。但面对渔村社区出现的失业、贫困、贫富差距等问题没有给予更多的关注,贫困渔民得不到及时的救助而出现的种种问题得不到有效的解决。那么,制约防城港市沿海渔民生计发展的因素主要有哪些?本文将通过对渔村社区的调查研究,试图了解并提出相应对策。 一、沿海渔民生计发展的制约因素 笔者通过对本市代表好、中、差的巫头、白龙、华侨三个渔村的踏查、走访知情人及典型渔户等,找出具体的核心问题,并对核心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剖析,找到相应的解决办法。综合三个村的访谈调查,得出本市渔民生计发展制约因素分析图。如图1。 通过分析,渔民们把“收入低而不稳”作为主要问题,而把问题的原因归结并排序为:(1)鱼少、捕捞困难;(2)水产养殖困难;(3)外来人口及渔船成倍增长;(4)生产成本提高、生活支出加大;(5)滩涂被占用、公共采捕区缩小;(6)北部湾划界后捕捞面积缩小;(7)市场不规范;等等。 1 鱼少、捕捞困难。渔区没有土地,大海就是他们赖以生存的地方,有限的资源被无限制地开采,渔业资源枯竭是迟早的问题,鱼获量的多少直接影响渔民的收入。在接受调查的30户渔户中,全部渔民均认为鱼越来越少,捕捞越来越困难。例如:巫头村的一位姓阮的老渔民说,以前在近海拉大网(拉大网为京族三岛特有的一种捕鱼方式,没有钱买船的家庭共同出资织网,共同出入工,收成按人头分成),一网能捕上来几千斤鱼,且很多石斑鱼、红鲷等经济价值很高的品种,每人每天可分得二三百元,可现在一网上来不到二百斤鱼,大多是一些小杂鱼,没有什么经济价值,每天每人能分到十几元已经相当不错了。很多时候他们都不再拉网了,只是靠出租大网给游客来赚取些许生活费,出租一天得500元,跟自己去拉网差不多,还可腾出劳力做其他的事情,白龙村的许姓老渔民说,他家有五个儿子,二儿子和小儿子在市机关工作,老大、老三、老四在家打渔,老大有一艘渔排,每年投入大概1万元左右,在上世纪80~90年代,一艘渔排基本上能让家里人过得比较宽裕了,但现在一艘渔排要投入2~3万元,能用2~3年时间,而且出海一次的费用还要50~60元,捕的鱼有时还不够油费,有时甚至一无所获,投入大,收成少,生活越来越困难。老三原本贷款买了一艘渔排,但由于生病,渔排卖了,目前没有生活来源,只是靠兄弟们的赞助勉强维持生活。老四前两年贷款养殖了10几亩珍珠,失败了再也没钱养了,现在每天只在浅海扒螺,一天的收成不过10~20元。 2 水产养殖困难,一是市场价格不稳定。收成好的年份价格低,价格高的时候则没有产量,同时由于养殖不规范及有些人急功近利,造成市场的混乱。为了了解市场价格,笔者走访了3家海产品收购企业及30户养殖户,综合得出历年来防城港市四大养殖产品的市场价格,如表1。 从表中可以看出,四宗产品的价格突变都是在1998年。1998年由于洪涝灾害,全市水产养殖几乎全军覆没,养殖产量很少,价格一下飚升,在以后的几年里,只有珍珠价格下跌严重,其它三宗产品稳中有升。 北部湾是世界著名的海水珍珠“南珠”的产地,1958年中国第一颗人工海水养殖珍珠在北海市问世。从19世纪80年代中期起,珍珠养殖基地江山乡白龙村发展迅速,成为全国有名的“珍珠之乡”,珍珠养殖使当地农民摆脱了贫困,实现了汽车、洋楼梦。但南珠逢勃发展的势头在1998年戛然而止:1998年由于洪涝灾害,白龙村养殖的珍珠几乎全军覆没,市场收购价一时暴涨,达到7000~8000元/公斤,1999年珍珠养殖面积成培增长,正常情况下,一般养殖一造珍珠需要5年的时间,育苗2年,成珠3年。可由于市场价格较高,很多人看到了有利可图,采取插大核、缩短养殖时间提早上市的办法增加收入,由原来的成珠时间3年缩短为1年,珍珠质量很差,只有一层薄薄的珠层包裹着大大的珠核,市场价格一下降得很低。2005年每公斤商品珍珠的价格只有1800~2000元,次珠价格只有500~600元。由于养殖数量剧增,珍珠质量低劣,价格下滑,当年大部分养殖户血本无归。由 于大量劣质珍珠流入市场,南珠由昔日的珠中瑰宝沦为价格低廉的旅游工艺品。同时珍珠质量下降还与多年来缺乏规划的超密度养殖密不可分。众多养殖户一窝蜂的粗放型养殖,极大地超出了海区的养殖负荷,怎么能指望缺乏营养的母贝能育出好珠呢? 二是养殖成本过高,渔民缺乏启动资金。据对三个典型渔村的基点调查,每养殖一亩珍珠需要投入成本5~6万元,文蛤0.8~1万,大蚝则须投入9~10万元。水产养殖业是一个高投入高产出的行业,渔民们想养殖但没有启动资金,只有个别人能够养得起,绝大部分的人则无法进行养殖,即使小面积养殖,如果成功了则可以赚一点,但万一遭受病害或自然灾害等则全军覆没,血本无归,则有可能重返贫困。渔户养殖比例过小,据对30户渔民的调查,30户中只有3户进行养殖,占调查数的10%,其中1户养殖大蚝,面积2亩,1户养殖文蛤,面积5亩,1户养殖珍珠,面积2亩。由于养殖需要投入的资金太大,绝大部分渔民没有足够的资金投入到生产中去,所以全市水产养殖业基本上是外来老板或是当地有钱人主导,渔民养殖的比例很小。 三是缺少水产养殖病害防治技术。在3个渔村中对养殖技术作进一步调查发现,95%以上的渔民认为他们能够解决一般的养殖技术问题,但对于全国性的普遍问题如虾病、海水污染等则无法解决,较少得到这方面的技术培训或指导,遇到病害只能听天由命或是根据以往经验采取提前捕捞或分批捕捞以减少养殖密度等方法来避免。如文蛤发病的时间一般是在每年的3月份和10月份,由于雨水少,海水太咸,文蛤易感病,村民养殖文蛤已有10几年的历史了,但至今为止,还没有一个人能说清楚文蛤具体感染的是什么病,只是统称为文蛤瘟病,如遇上瘟病则采取提前捕捞的办法。渔民们根据以往的经验,放苗时间一般避开3月份和10月份,过了3月份才开始放养,到9月份则逐渐采收成品螺,以减少养殖密度,减轻病害。据渔民们说,也曾经采取过消毒等方法来防病,但效果不大。 四是缺乏养殖空间。全市适宜养殖的水域面积为36万亩,包括浅海滩涂、荒地、荒田及不宜种植作物的咸酸田,这些养殖场所大部分被发包给外地老板进行养殖,有些则被本地有钱的人占用,基本上是谁抢到谁利用、谁养殖,水产养殖规划处于一种较混乱无序的状态。渔民要想插足养殖业,困难相当大,几乎是不大可能的事情,若想进行养殖,只能向更深的海域发展,发展深海网箱养殖。但深海网箱养殖投入相当大,渔民不可能承受得起。 五是受自然灾害、环境污染的影响大。可以说水产养殖业完全是等天吃饭的行当,除了必要的技术及管理外,很大部分要看养殖期间的气候及水环境,当地养殖户中流行着一名话,搞养殖好比买,养殖成功与否自己把握很小, 3 外来人口及渔船成倍增加。从1993年到2005年,防城港市渔业人口从15068人增加到53089人,增加了38021人;海洋渔业劳动力从8826人增加到38310人,增加了29484人;其中专业捕捞劳动力从3767人增加到13055人,增加了9288人。捕捞渔船从2267艘增加到3811艘,增长了68.1%。同时,在江平的万尾岛、白龙港和企沙港还有很多无证渔排出没,例如在江平的万尾岛登记的渔船只有1230艘,但实际在此海域作业的渔船不下2000艘,这些渔排早出晚归,管不胜管,再加上渔监等部门人员少、经费不足,整个渔场秩序较为混乱,渔船及外来人口的大幅度增长,同时新增渔船先进的设备及捕捞技术使本地渔民生产生活越见窘迫。 4 生产成本提高,生活支出加大。由于柴油等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渔民的生产成本大幅度提升。柴油价格比上世纪90年代初期翻了一番,鱼网等日常生产用品的价格也在不断提升,而渔获量却在不断地下降。同时由于水产养殖产品对整个市场的冲击,虽然渔获量少,但鱼价并未提升。反而下降了。生活消费品价格上涨更加大了开支,收入在压缩,而支出却加大了。 5 滩涂被占、公共采捕区缩小。大部分的滩涂、陆基被小部分有钱的或是外来的老板占用来进行养殖,而当地大部分的贫困渔民被挤在小部分的滩涂里,僧多粥少,自然有钱的越有钱,贫穷的更贫穷。而政府也缺乏相应的干预和发展对策。 6 划界后捕捞面积缩小。由于受北部湾划界的影响,原本可以在全湾范围进行捕捞作业的渔民,必须逐步退出共同渔区,而共同渔区正是全湾最高产的渔场,全市有近 500艘渔船将退出该高产渔场,这些人一部分人将转产直接弃船上岸,一部分人将被迫退回近海作业,加大近海捕捞的压力。对于转产转业,渔民们面临着重重困难:一是缺乏资金,自从中央提出对转产转业渔民进行补贴后,防城港市虽得到过中央的一些配套资金,但由于地方财力不足,缺乏配套资金,对渔民的资金扶持力度不够;二是一些渔民岸上无房,弃船后不仅要安排就业,更要解决住房问题。据对华侨村的调查,全村70%的渔民岸上无房;三是文化素质低,缺乏岸上劳动技能。渔民长期以来以打鱼为生,加上大多数以船为家,四处漂泊,青壮年以上大多数未接受过文化教育,文化素质极低,无法适应岸上日益强烈的竞争环境;四是岸上缺乏工作岗位,其他行业就业前景不景气;五是大多数渔民转产转业的积极性不高;六是缺少必要的就业技能培训。 7 市场不规范。渔民捕捞上来的产品有人上船直接收购,但相对于市场价格而言,收购的价格则很低,渔民获利不大,鱼贩子则赚得更多,同时由于养殖产品大量供应市场也影响了捕捞产品的市场价格。 二、解决渔民生计发展的对策 社区渔民由于收入低而出现的很多问题无法解决,比如设备陈旧而无钱更新、转产转业难、就医及孩子读书等等。面对这些困难,中低收入渔户中已经存在了一定的应对措施,如拉大网、出租大网;合伙养殖以降低养殖风险等。对于这些已经存在于中低收入渔户之间的合作方式,各级政府部门应该积极主动地在组织发育、小额信贷、技术服务等方面给以引导和支持,并在制定渔业政策时充分尊重渔民的发展需求。基于以上的调查,笔者提出以下发展对策: 1 加强休渔制度,减少近海捕捞,加强远洋捕捞,开拓水产养殖、水产品深加工领域。要加强对捕捞行业的政策引导力度,在资金、捕捞人员培训等方面给予更大的支持,致力于发展远洋捕捞作业,减轻近海作业压力,使渔业捕捞行业走上持续、健康、有序的良性发展。积极贯彻“养捕结合,以养为主”的方针,积极采取各种措施发展海水养殖,并通过招商引资、扶持龙头企业发展对水产品进行精深加工,搞活流通,提升产品附加值,使全市海水养殖生产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2 政府加大资金、技术与政策扶持力度,建立标准化养殖基地,规范水产品销售的市场秩序,成立水产品销售协会,发展“公司+协会+渔户”的组织方式,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应有的带头拉动作用,保护渔民在渔业产品销售环节中的利益。 3 切实保护社区和渔民对沿海滩涂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加大力度清理非法占用滩涂现象。特别注意优先扶持当地渔民进行养殖。在滩涂开发承包中不仅要注意效率,更要重视社会的公平性和弱势群体的利益。 4 政府加大对渔民的劳动技能培训力度,多渠道开拓就业岗位,引导渔民进行转产转业。一方面积极引导、鼓励渔民从事二、三产业,提供相关的技术指导,引导渔民利用本行业优势积极发展海水养殖业;另一方面则加大对水产龙头企业的培育力度,发展壮大龙头企业以吸收转产转业渔民;同时采取政府扶持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的方式,吸纳转产转业渔民参与项目建设。 5 限制渔船的无序增长,特别是要严格控制外来人口与当地渔民、农民争夺生计资源。要合理规划农业用地,在“咸酸田”改造开发过程中,密切关注当地因此而失去土地的农民的利益与权益,应该优先由这些农民以个体或合作的形式参与开发,并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和补贴标准,妥善安置失地农民。同时通过小城镇和二、三产业的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为沿海的失地农民提供生计门路,引导他们向其他产业有序流动,使他们从捕捞渔业中撤出来,不再和渔民争夺生计资源

渔业养殖问题篇(7)

中图分类号:S759.7文献标识码:A

一、项目背景

威海市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了“生态立市、环境优先,实现绿色发展”的战略,并将打造“美丽中国”示范区作为下一步的奋斗目标。而拥有丰富独特生态景观的千公里海岸带,是威海市最具竞争力的优势资源,其保护与开发对于打造“美丽中国”示范区尤为重要。

威海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经区)凭借得天独厚的海洋资源优势,近海养殖业发展较快。五渚河口至泊于一带沿海岸线,工厂化养殖及围海养殖现象较为突出,占据了大量本应为发展海滨旅游、休憩娱乐功能的优质岸线和空间,且对近岸海域生态系统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随着威海市东部滨海新城的开发建设,部分沿海养殖将面临被休闲度假产业所取代的局面,海岸带的利用模式亟需探索一条“旅游与渔业兼顾、生产与生活共融”的出路。

有鉴于此,我们围绕沿海养殖和旅游发展相结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二、现状分析

(一)海岸线土地资源利用状况

威海市经区海岸线从望岛河至茅子草口,总长约27.6公里,总用地沿海岸线纵深以滨海道路为界划定,经初步统计用地面积约1194.36公顷。现状岸线资源利用程度较高,利用方式多样,其中泊于岸段约占总长度32.9%,拥有良好的沙滩、礁石、林地等景观资源,但目前在利用方式上仍以粗放型水产养殖为主。

目前,经区沿海养殖业主要包括浅海增养殖、滩涂养殖、陆上养殖、深海养殖等,其中浅海及深海养殖区大部分以藻类、贝类为主,离市区岸线较远,对未来城市发展影响较小;而工厂化养殖区及鱼贝虾蟹池塘养殖区主要分布于靠近陆域一侧,且占用了大量的岸线资源,对威海市未来用地空间发展布局有着重要影响。经初步统计,五渚河至茅子草口岸段养殖区总占地面积约174.8公顷,其中围塘养殖占地面积约122.2公顷,工厂化养殖区占地面积约52.6公顷,总建筑面积约11.2万平米。

(二)现状问题分析

一是发展空间问题。养殖业要发展,首先要有养殖的水域和滩涂,也就是要有发展的空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市建设用地的不断扩张,特别是威海市东部新城的开发建设,原有传统渔业养殖区难以适应新城未来发展需求,内陆和浅海滩涂的可养殖区面积将不断减少,这种情况不但影响到渔业经济收入,同时还涉及到渔民权益保障和生产生活安置问题。

二是环境污染问题。一方面各种养殖水域周边的陆源污染、船舶污染等污染源对养殖水域的污染越来越严重,严重破坏了养殖水域的生态环境,另一方面,养殖自身污染问题也比较严重,不规范的养殖生产已经成为环境污染的污染源之一,越来越引起社会关注,对养殖业健康发展带来负面影响,试验表明,露天围塘养殖投入虾池或网箱的饲料只有70%被鱼虾所摄食利用,其余30%或更多则浪费掉形成对环境的污染物。富营养化的水质是病原滋生的前提条件,也会给养殖业带来重大损失。

三是生态景观问题。近几年,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环海路的建成通车,沿海岸区域养殖业发展较快,对区域内生态景观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围海、填海对原沙滩、礁石等景观资源的破坏;经区从五渚河口至茅子草口约12公里海岸线几乎完全被布局分散的养殖业占用,土地利用效率低,景观效果差。

四是自然灾害问题。最近几年,威海市大大小小自然灾害频发,如台风、雪灾、暴雨等,每一次自然灾害对渔业都带来一定影响,养殖户面临着较大养殖风险,渔业养殖方式转型升级迫在眉睫。

三、规划对策

(一)“上娱下渔”模式探索

针对上述问题,建议将城市休闲旅游与沿海养殖有机结合起来,一方面为城市提供发展空间,另一方面为渔民提供生活保障,同时解决沿海养殖存在的系列问题。我们研究借鉴了国内外海水工厂化养殖相关的经验做法,结合我市沿海渔业养殖特点,从微观养殖区改良入手,设计了旅游与养殖相结合的“上娱下渔”模式。所谓“上娱下渔”,就是在原有工厂化养殖基础上进行改造开挖(具体可视渔业养殖需求确定开挖的深度),海平面0米高程以下部分为养殖水域,水面上方预留高度3米空间,利于渔民在养殖区进行生产活动,同时在养殖区上方覆土,用做绿化、广场等休闲娱乐用地。这种养殖区立体开发模式,虽然一次性投资较大,但可一劳永逸,通过这种模式,不仅能够为城市发展提供充足用地,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而且能够充分利用渔业资源,娱渔结合,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区域生态经济良性循环,实现生产、生态、生活三生共融。

(二)项目试点建议

通过与渔业养殖企业沟通探讨,建议选取沿经区及荣成海岸线共两处地点作为上娱下渔模式的具体试点。

试点一:五渚河口沿海养殖区

该地段养殖区总占地面积约21.5公顷,其中露天养殖区占地约18公顷,工厂化养殖占地3.5公顷,目前优美的沙滩岸线人们难以亲近,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采用“上娱下渔”发展模式,将养殖区地下开挖继续用于渔业养殖,地表覆土,靠海一侧作为沙滩,较远处用做绿化广场用地。养殖区改造完毕后将松林与沙滩等景观资源连为一体,并对公众开放,建议建设成为汽车旅馆及房车营地,为市区沿海旅游业填补空白、增加亮点,提升城市整体品位。

试点二:荣成市虎头角王家村北工厂化养殖区

该地段工厂化养殖占地面积约3公顷,周围有大片林间弃置地,建议进行整体提升改造。总体定位为生态休闲与观光渔业结合的海洋公园,地面为公园用地,地下用作养殖池,局部露出地面的部分作为海洋动物展示馆或其他一些体验性娱乐活动场地,人们既可以在沙滩广场上游玩,欣赏美丽的海岸风光,又可以参观海水养殖区,还可以观赏海洋动植物,体验与海洋互动的乐趣,大大丰富了旅游的内涵。

四、技术支撑

“上娱下渔”发展模式是一种新的探索,在威海乃至全国尚属首创。发展这种模式需要在渔业养殖技术取得突破的基础上,即建立“封闭式循环海水养殖系统”,目前该技术已得到广泛应用,并在多个地区投入使用。

(一)“封闭式循环海水养殖系统”简介

“封闭式循环海水养殖系统”摒弃了传统的养殖模式,具有封闭循环、零排放、可连续的特点;在结构上采用双层底构造,养殖池、水处理池上下合一;在给排水方面,采用一次注水,零排放,重复使用,只根据渗漏和蒸发的需要适时补水;在水处理方面,采取物理消毒,一次水到位,由水泵提供动力、进行封闭立体循环,完成净化水质的物化、生化水处理工程,使养殖废水达到养殖用水标准,让养殖海水循环使用;并应用光导技术,将自然和人工光源传到水处理池中建立一个有益鱼类生长繁殖的良好环境。

(二)可行性分析

采用该模式,在技术问题解决之后,能够有效克服传统渔业养殖存在一系列问题,优点突出,具有较强可行性。

一是实现旅游养殖相结合,为城市发展提供空间

通过“上娱下渔”模式,将原本用于渔业养殖的低效建设用地做到分层使用,既保障了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又为城市休闲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用地和空间,同时将沿海旅游与渔业养殖相结合,为生态旅游增加了新的亮点。

二是避免水体污染,降低养殖风险

封闭式循环海水养殖系统,采用先进的污水处理技术,使养殖用水在整个养殖系统的各区循环,不对外排放,克服了传统流水式养殖对海水依赖的缺点,实现了养殖海水循环利用,不仅最大限度避免了在换水过程中将一些细菌、寄生虫及其它一些有害的水产动物带进养殖场的弊端,还大大减少了养殖废水排放对海域生态环境的污染。另外,该养殖系统又有易于控制生长环境、零污染、零排放等特点。据调查,所有养殖的鱼类都有一个最佳生长温度,太高太低都不适合鱼类生长,全封闭循环水养殖方式,可使养殖池海水常年保持恒温(15―18℃),让鱼类始终处在最佳生长环境,做到反季节养殖,实现常年生产,确保成品鱼的“生态”品质,大大降低了养殖成本和养殖风险。

三是降低养殖成本,改良养殖模式

从经济成本考虑,该养殖模式具有自身补水调节系统,不必担心海水入侵,养殖池不需完全密闭,造价比一般需做防水的海滨地下室造价低,在养殖户养殖投入的可接受范围内。从社会效益分析,“上娱下渔”的改良模式增加了优质鱼类产品产出,对改善和提高渔民生活质量具有积极促进意义,另外,该模式促进了渔业养殖科学技术的应用,是将养殖业新技术新成果和实用技术结合的结果,也是依靠科学技术对工厂化养殖利用的新探索,实施这种模式,有利于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也加快了综合养殖能力的提高。

五、实施建议

(一)政府主导,统一规划,建设与租赁相结合

渔业养殖问题篇(8)

北方淡水养殖的发展历史并不算短,但是由于受到种种因素的制约,其发展速度一直不是很好。但是,相关研究者在研究北方淡水养殖中存在的问题时,还应该注意到北方淡水养殖业的发展潜力。

一、北方淡水养殖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北方淡水养殖业的发展历史不断,但是由于市场供应、养殖技艺等因素的制约,目前依然处于低迷状态。通过相关研究者的积极研究,总结出以下几点,在北方淡水养殖中存在的问题。

1、淡水养殖鱼类暴发性疾病。在养殖业中,暴发性疾病的危害性是不言而喻的,它严重影响着养殖业的发展,尤其是北方淡水养殖业中的淡水养殖鱼类的暴发性疾病。这类型的暴发性疾病的发生时间短、蔓延范围广、治疗较难,而且很多种鱼类对于这类型暴发性疾病都没有较强的抵抗力,致使这类型的暴发性疾病一旦爆发,则会迅速蔓延,而且随着时间延长、这类疾病的抗药性增强,危害性将会更大。

2、淡水养殖饲料的配合。我国北方淡水养殖业虽然由来已久,但是渔户对于养殖饲料的配比、选取问题依然存在很大的误区。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很多渔户对于饲料配比的认识严重不足,认为只要最贵的、国外产的饲料就是最好的饲料,对饲料的成分、配比,不同淡水养殖品种所需营养的需求不同等因素,都没有很好地考虑在内;另外,由于饲料的生产厂家多,品牌质量乱,饲料市场的管理力度不够,也是影响北方淡水养殖业发展之后的因素。而且,还有些质量确实很好的饲料,但是其价格却不是大部分渔户所能接受的,致使北方淡水养殖的饲料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3、养殖品种混乱。因为大部分的渔户缺少系统的市场调查,致使他们对于市场的供求关系等问题,认识不足,从而造成B殖品种混乱的情况严重。另外,在大部分的北方淡水养殖区,多以传统的养殖品种为主体,这些养殖品种的数量多,这样在价格上就会降低。同时,在选择养殖品种时,单纯只以经济效益为出发点,很少考虑当地的自然情况与资金、设备、销路等供应因素,盲目的投资的后果严重。

二、促进北方淡水养殖业发展的对策

若想促进北方淡水养殖业的发展,相关研究者就必须解决渔户的养殖技术问题、市场供求问题、渔业产品的销路问题以及开发新型淡水养殖产品,以从根本上发展北方淡水养殖业。

1、积极学习新型养殖技术。在北方淡水养殖中,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鱼类的暴发性疾病问题。所以相关渔户应该将防病放在养殖的首要位置,另外在发生暴发性鱼类疾病时,要沉着、冷静,迅速制定出有效解决方案,尽量减少损失。所以,地区相关部门要积极组织淡水养殖渔户,进行新型养殖技术的学习,学会区分各种不同鱼类疾病的主要特征,进而对症下药;通过有意识地记录、研究,找到暴发性鱼类疾病爆发的规律,以进行及时的防范措施。另外,还要注意对淡水养殖的饲料的选取技巧的学习,针对不同的鱼类等,选择不同的饲料,提高饲料质量,学习饲料成分的合理配置,满足鱼类的营养需求;学习养殖的日常管理技术,适量减少单位放养的数量,以期在最佳的放养范围内,使利益最大化。

2、研究市场供需关系。北方淡水养殖市场的需求量还不是很多,所以在进行北方淡水养殖业促进发展计划时,就要对淡水养殖市场进行调查。相关工作人员对市场进行调查,研究消费市场对淡水养殖产品的需求情况,进而指导渔户进行养殖规模、种类等条件的变更,进而促进经济效益的收取。

渔业养殖问题篇(9)

[中图分类号] S93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2017)05-0289-01

1 淡水渔业环境概述

在我国社会经济、工业快速发展及人口密度不断增大的情况下,部分地区水环境的生态系统功能逐渐退化,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对淡水渔业健康发展产生了严重威胁。再加上人为捕捞,使得部分淡水湖泊生态系统功能急剧减弱,各类水环境危害现象发生频率愈来愈高[1]。同时,部分淡水渔业养殖模式较为落后,资源消耗较大,容易影响水体质量,并且排污、净化措施不够到位,导致淡水环境当中营养元素如磷、氮等含量较高,进一步加剧了水质恶化。总体上来看,我国部分地区淡水渔业环境发展形势不容乐观,急需完善,相关保护工作有待加强。

2 影响淡水渔业环境的相关因素分析

淡水渔业环境污染并不是由单一因素所致,而是由多重因素共同作用造成,主要涵盖了以下几方面因素[2]:(1)养殖物。多数淡水渔业养殖户会选择杀虫剂、杀菌剂等药物来控制养殖水生生物病害;利用杀藻剂、除草剂等来抑制淡水植物生长,并且会采用杀杂鱼药物来控制非养殖类动物生长。在我国部分地区,淡水渔业是主要产业之一,整体养殖规模较大,所投入的养殖药物量也十分巨大。部分养殖户缺乏科学的用药习惯,甚至存在滥用药的行为,再加上宏观监管工作不够到位,容易出现水体污染、水环境生态失衡等各种问题,反而不利于淡水渔业健康发展。(2)养殖饲料。淡水渔业养殖过程中,无论是何种养殖方式,都需要投入一定量的养殖饲料。这些饲料不可能完全被所养殖的生物消化掉,部分会残留在水体当中。相关研究表明,市面上大多数养殖饲料在水中浸泡时间超过半小时以上,其损失率接近40%。部分大规模渔业养殖基地每日投入的养殖饲料数量较大,很多未能够被水生生物正常消化的养殖饲料会不断累积,容易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在一些水域较深的区域当中,一些饲料会沉入水底,这部分饲料会消耗水体当中的养分,容易滋生大量厌氧生物,会让水底生态结构受到影响。(3)工业废水及城市废水污染。城市经济快速发展,导致工业废水及生活废水排放量愈来愈大。部分城市的污水处理方法并不科学,技术相对落后,导致淡水环境及其资源受到持续性的污染及破坏,影响了淡水渔业发展。

3 加强淡水渔业环境保护的有效策略

3.1 大力发展淡水生态养殖产业

传统淡水渔业过于追求短期经济效益,对淡水环境保护不够重视,往往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提升产值。经过一段高增长期后,渔业经济会逐渐放缓,并且淡水渔业环境破坏程度变得愈来愈严重,渔业产品质量也会不断下降,这与可持续发展理念显然是相悖的。淡水生态渔业弥补了传统淡水养殖的缺陷与漏洞。以草鱼养殖为例,可采用集约化精养技术进行养殖。在一定规模的淡水水域中以网围的方式实施集约化精养,通过投放大规格鱼种,以养殖大规格成鱼的方式来提升养殖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3]。又如,在生态养殖当中可采用软体动物控制开发技术。部分淡水水域水质及底质较肥,可为软体动物创造一个良好的发育环境。软体动物不仅能够净化水质,还能够成为部分鱼类或水生生物的食物,为渔业资源开发奠定了基础。结合软体动物生长需求,实施针对性的养殖方案,能够实现滤食性鱼类与软体动物互利共生。通过生态养殖,不仅能够保持稳定的水产业经济产值,还能够加强淡水渔业环境保护,有利于实现淡水渔业可持续发展。

3.2 加强淡水渔业生态环境监测工作

加强淡水渔业生态环境监测,能够及时反映出淡水渔业的实际环境状况,便可提前采取一定措施来控制水环境污染。根据水域污染程度、污染因素及污染源情况,相关部门可制定保护性政策,避免淡水渔业环境受到持续性破坏。同时,要建立相关预警机制,并完善应急处理机制,及时、客观地反映出渔业污染事故。地方政府要加强区域渔业环境检测网络建设,形成联网监测机制,进一步扩大淡水渔业生态环境监测范围,并将相关监测信息公开化、透明化,实现社会化监督。

3.3 加强淡水渔业水环境污染控制工作

相关部门要发挥协同作用,相互配合,加强淡水渔业水环境污染控制,包括工业污染、农业污染及生活污染等方面。首先,要加强污水排放监管。在排放所有工业废水、养殖废水及生活污水前必须采取净化措施,达到排放标准后,才允许排入淡水环境当中。同时,相关部门要加大监察力度,若发现违规排放行为,以法律为后盾对违规对象进行严惩。其次,要大力推广科学水产养殖技术。由相关部门指导养殖户科学用药、科学饲养,合理控制养殖药物投放量及饲料投放量,避免水体出现富营养化等问题。另外,要加大污染源普查力度。在落实污染源普查及治理的过程中,还要选择合适的生态修复技术来修复水体,并做好相关修复评价工作,持续改善淡水渔业水环境质量。

4 结语

在淡水渔业养殖数量及规模不断扩大的情况下,相关环境保护问题也变得日益突出,并愈来愈受到社会关注。为此应通过发展淡水生态养殖产业、加强淡水渔业生态环境监测工作及污染控制工作,对淡水渔业环境进行持续性治理,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同步发展。

参考文献

渔业养殖问题篇(10)

物联网技术在水产养殖中应用的优势日益凸显,但我国水产养殖物联网模式还处于转型升级的初级阶段,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目前多数企业仍然采用传统的养殖模式,养殖模式过于单一,养殖过程多依赖人工控制,养殖环境的基础设施薄弱、养殖的密度过高、水质污染严重、多鱼病现象,造成水产品的产量和质量都较为低下。因此,传统水产养殖模式亟待改造升级,物联网技术赋能渔业智慧化的养殖模式渐渐成为现代渔业发展的共识,利用传感器、通信等技术与水产养殖的深度融合,增强水产养殖业基础,在遵循产业发展规律下实现传统手工养殖的升级转型,对水产业结构进行改革创新,持续带动和提升水产养殖业的生产、管理、销售、服务等方面的水平,造福于渔民和环境。

1物联网技术与水产养殖业发展概况

1.1物联网技术概述

物联网即万物相连的网络,作为近些年来一种新兴的信息技术,被普遍应用于各行各业之中,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科学技术支持。就当下物联网技术在智能交通、智能家居、智能玩具等方面的应用来看,物联网定将成为未来科技创新与发展的关键技术之一,它有着其他技术无法替代的优势。物联网主要是通过使用不同的传感设备和技术,如各种传感器、射频识别技术、NB-IOT技术、WiFi技术等各种装置与技术,对不同物体以及它们之间的通信等活动进行实时数据采集,将采集到的海量数据传输到云平台进行存储、管理、分析,再连接互联网,形成的一个庞大网络,达到万物互相连接、互相通信的目的。将这一技术应用到现代渔业的发展过程中,实现水产养殖环境、生产、运输的智能化管控,促进现代渔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2物联网技术在水产养殖发展中的应用

2.1在水产养殖环境方面的应用

渔类生长对养殖的空气质量、水质量、生长环境等有着较高的要求,将物联网技术应用于渔业养殖,可以实现全天候的实时监控和管理水产养殖环境、养殖区域、生物生长情况等。通过对养殖环境安装不同类型的传感器设备和远程网络监控技术,进而实现对水体环境、空气质量、渔类生长情况进行全面监测和控制。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第一,对养殖环境,主要对空气质量的监测和管理,其中包括养殖环境的干湿度、温度、大气压力等数据的实时采集,通过对采集数据的获取、处理、加工,为渔业生产制定智慧化的养殖方案提供数据支持。第二,对养殖区域的水质监控、预警,精准控制水温、水压、PH值、溶氧盐度等水质指标,如果发现超过安全养殖的阈值,及时启动报警系统,实现智慧安全养殖。第三,对养殖生物生长情况的健康监测,现如今水产养殖的密度过高,在养殖的过程中鱼病现象频发,直接导致养殖产量和质量的下降。通过建立智慧养殖管理系统,远程监控养殖生物的生长情况,通过对渔类生长数据的采集、分析、处理,利用大数据技术对其生长规律进行分析,从而合理安排饲料投放量和喂养次数,严格控制养殖密度,制定出高效的水产养殖模式,实现渔类的健康生长。

2.2在水产品质量安全可溯源方面的应用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人们对饮食的要求早已从“吃得饱”向“吃得好”转变了,食品质量安全问题一直都是社会关注的重点。早在2006年,我国就建立了“农业部种植产品质量追溯系统”,此后又建立了“水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网”。现已将物联网技术应用到水产品的溯源中,在产品包装上贴上二维码,消费者可以通过扫描产品二维码,了解商品的全部信息,也可利用射频识别技术将标签信息植入到生物体中,建立生产数据库,实时存储生物生长过程中相应节点的溯源信息,将水产品的生产、加工、运输、销售等四方面进行全方位监控,实现水产品整个生命周期的信息管理,使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更精细化、数字化,让消费者放心吃鱼。

3物联网技术在水产养殖应用中的问题

3.1水产养殖产业自身存在的问题

据调查,我国水产养殖业大部分处于粗放型的生产阶段。一些水产养殖企业及养殖人员的养殖理念较为陈旧,依旧习惯延用传统手工养殖方式,对于新兴技术的接受程度较低,不愿意改变现状。首先,部分水产养殖企业未能根据市场的需求进行合理的结构优化和转型升级,养殖人员大多凭借多年的自身经验进行管理,缺乏系统、科学的管理理念,养殖人员缺少定期的专业技能知识培训。其次,大部分的养殖基地,养殖环境的基础设施薄弱,水产养殖环境复杂,网络通信条件比较差,电力供给不足,难以为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提供基本的物理条件。

3.2物联网技术与水产养殖的融合度不够

我国2011年在江苏省建立了第一个物联网水产养殖示范基地,构建了对水产养殖区域预测、预警、控制和服务管理体系。但我国物联网技术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时间较短,技术设备的研发还需加强,应用还不成熟,而一种新兴技术的实际应用需要在实践中逐渐改进,在实践中发现存在的问题,然后精准地解决问题,才能有效地促进物联网技术在水产养殖上的应用和发展。水产养殖中融合物联网技术还处于试验阶段,在技术指标和实际应用效果反馈方面缺少参考案例。只有部分养殖企业开始应用物联网技术,应用中出现的许多问题还未能较好地解决。缺少对“物联网+”现代渔业的统筹规划,物联网技术还未建立统一、规范的标准,技术推广难度较大,大部分企业和养殖人员对于物联网技术的应用还处于片面性、局限性的认识阶段,这些问题都阻碍了物联网技术与水产养殖产业有效融合。

3.3物联网专业技术人员不足

水产养殖物联网模式是现代渔业经济发展中的新兴事物,物联网在现代渔业上的发展需要一批熟悉水产养殖与物联网技术的复合型专业技术人才,然而大部分养殖户接受教育的意识薄弱,思想陈旧,整体文化水平较低,难以满足现代渔业智慧化发展的需求。具体体现在两方面:第一,缺少水产养殖信息技术人员和技术支持,使科学的养殖和管理方法都无法合理应用到水产业生产中;第二,缺少水产养殖业大数据信息分析人才,难以对水产品的市场需求进行准确分析,导致水产品滞销。

4物联网技术在水产养殖中的对策

4.1加强物联网技术在水产养殖中的推广

一是加强养殖人员专业技能培训。通过提升水产养殖者的专业技能水平,改变传统的养殖模式。地方政府以及相关部门可联合当地高校,定期给养殖户们举办新兴科技和水产养殖的相关知识讲座或开展物联网技能培训,为他们提供专业的技术指导。建立统一的渔业生产交流平台,养殖人员利用平台提出问题、交流思想和经验,促进养殖户们对新兴的水产养殖技能与知识的学习。二是鼓励养殖户应用物联网技术进行养殖。许多养殖户们在生物养殖过程中加入了物联网技术之后,都很担心各类传感器设备和网络通信技术是否能在养殖过程中产生积极的作用,都不敢轻易花钱购买相关数字装备投入到实际的养殖过程中。因此,相关政府部门应加大对应用新技术养殖户的资金扶持,鼓励各养殖户们勇于尝试在养殖过程中装配数字机械设备,同时为养殖户聘请相应的专业技术人员和水产养殖专家给予实地指导,及时解决在养殖过程中出现问题。

4.2创新物联网技术与水产养殖深度融合

一是建立统一标准。做好顶层设计,重点制订水产养殖物联网发展规划和标准体系,结合深海抗风浪网箱、工业化循环水养殖、疫病苗种场建设等领域制订智慧渔业标准框架,统一信息传感装备、无线传感技术和水产养殖大数据等参数标准和协议,实现物联网产业链条和水产养殖产业链条的有效融合。二是加强科技研发和创新。根据现代渔业发展需求,在建立水产养殖物联网远程控制系统框架下,以推动水产养殖物联网大规模应用和提供技术整体解决方案为目标,在感知层、传输层、处理层和应用层分别开展水产养殖物联网研发实验项目,按照水产养殖业养殖模式,结合物联网的新兴技术、数字化设备和管理软件等利于现代渔业发展的技术手段,进行区域化物联网技术分类开发,产品化养殖管理模式研究,加大养殖水域环境感知、设备精准控制、生产信息实时采集、数据智能分析和服务体系建设等关键技术的研发,不断提升渔业生产智慧化水平。三是社会服务。鼓励物联网企业与水产养殖生产经营者之间合作,在遵循水产养殖业市场发展规律和内在需求的基础上,共同研发水产养殖智慧化技术,建立远程监测、预警、控制和诊断等水产养殖的信息处理模型和管理软件,整合完善应用的各个环节,形成可推广应用的链条化水产养殖模式和管理服务体系,为灾害预警、水质监测、疫病防控等提供智能的服务。四是发展现代渔业。水产养殖物联网是信息技术和渔业自然资源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将信息技术与水产养殖产业链条深度融合,加快各生产要素之间的综合集成,充分凸显物联网服务生产、服务市场、服务渔民和服务社会的优势,大力发展“高校联企业”、“基地联市场”等多种联结机制,建立技术研发、生产加工、营销和工贸农一体化的综合性水产养殖企业,大力发展工程化水产养殖业,建设健康养殖示范场和实施养殖基地规格化改造工程,不断提升水产养殖业发展的智慧化水平。

4.3加强物联网与水产养殖复合型人才培养

加强物联网在水产养殖业中的应用的一大关键是加强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第一,鼓励知识水平较高的水产养殖从业者返乡,对他们进行专业技术培训,丰富他们相关的专业知识,更好地掌握物联网下的水产养殖方式、管理方法和生产及营销模式,通过水产养殖业新人的带头发展,让水产养殖生产者看到实际收益,认识到物联网技术的应用能够致富,从而提高养殖户的参与积极性,也提高了教育质量与水平;第二,结合大专院校的培养方向,尤其是在海洋类的院校,挖掘“物联网”人才,吸纳更多优秀的专业人才投身于现代渔业的智慧化发展中去;第三,政府进一步完善教育培训机制,定期开展技术培训,拓宽养殖者的学习渠道,搭建信息课程平台,免费提供养殖技术或其他信息网课,鼓励养殖者使用新技术进行养殖,组织相关技术人员进行现场指导,提升养殖户从业者的整体专业水平。

上一篇: 对待文化差异的正确态度 下一篇: 医学教育理论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