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发展难点汇总十篇

时间:2023-10-15 15:21:38

农业发展难点

农业发展难点篇(1)

中图分类号:F323.3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7.08.011

农业机械化事业在发展的过程中,曾遇到很多难题,经过农业机械化部门的不断努力,均得以破解。面对当前的发展局面,农业机械化工作要想取得新进展,需要农业机械化部门总结当前工作的不足,逐步完善,才能取得新的进展和突破。

1农业机械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制约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因素来自很多方面,其中农业机械化人才问题、农机与农艺的结合程度问题以及农业机械化服务体系建设和科研投入等问题,是当前我国农业机械化亟待解决的重点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绝非偶然,要找到问题根源,积极探讨解决方法。

1.1农业机械化团队综合实力和工作效率有待提高

农业机械化团队的综合实力关系到农业机械化的工作质量及工作效率,工作在一线的农业机械化人员的业务能力是保证其完成本职工作的基本要求,但是部分地区的农业机械化工作人员业务水平不高,对待工作积极性不高,责任心不强,不但没有做好本职工作,还影响了单位的整体氛围。同时基层还存在工作人员老龄化的问题,这些一线人员虽有着丰富的工作经验,但创新意识不强,学习新技术比较吃力,尤其是在计算机使用方面,操作较困难。

1.2 农机与农艺结合度有待提高

农业机械化在促M农业发展方面的作用不可忽视,然而农业机械化离开农业技术就无从下手,发挥不了促进农业有序发展的作用,可见农业技术的发展同农业机械化发展同样重要。但在农业发展过程中经常出现农业机械化发展与农业技术发展不相匹配,结合不够完美的情况,影响农业生产质量及效率。

1.3服务体系不健全,科研投入力度不够

农业机械化发展服务是关键,但是目前部分地区农业机械化服务体系并不健全。尽管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在不断提高,农机具的种类繁多,并逐渐向加工和畜牧类生产延伸,但是与之配套的服务却没有跟上,不能适应农机服务市场化和发展化的需求,严重影响了农业机械化发展。同时受农业经济发展的限制,农业科研经费投入远远达不到要求。我国农业机械的技术储备少,仪器和设备老化严重,研发水平落后,这些都不能满足先进农业生产的要求。同时大中型农业机械数量少,使农机械化在整体上无法跟上快速的技术发展的步伐。

2解决当前农业机械化问题的对策

针对上述农业机械化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一是做好培训工作,提高人才综合素质;二是要不断加快农机与农艺的结合力度,提高农业发展水平;三是健全农机服务体系,加大科研投入力度,保证农业机械化事业健康发展。

2.1注重培训,不断提高农业机械化团队综合实力

农业机械化团队的综合实力要通过培训不断提高,让大家提高专业知识和充实自己的机会,加强沟通和交流。农业机械化部门在组织培训之前要开展调查,充分了解员工所需,采取有针对性的培训,补齐农业机械化人员业务短板。还要定期组织会议,鼓励大家积极工作,爱岗敬业,把努力完成本职工作,促进农业机械化事业健康发展当成自己的光荣使命。对于年龄偏大的一线工作者要有耐心,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进步。

2.2促进农机与农艺完美结合,加快农业发展步伐

要想进一步促进农业的发展和进步,就要不断加快农机与农艺的结合力度,以更好为农业发展而服务。建议农机部门与农艺部门不断沟通,密切合作,经常开展交流和合作,共同为我国农业事业发展而努力。

2.3 健全农机服务体系,加大科研投入力度

完善的农机服务体系有利于保障农业机械化事业健康发展。要不断了解农户所需,提高工作和服务水平,树立服务意识,在完善农机服务体系方面下功夫。同时大力发展农机服务组织,鼓励农民共同使用农业机械,积极推进农机服务产业化,促进农业机械销售、生产作业和维修等服务上台阶。政府扶持和科研资金投入是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基础。政府可以依据市场实际情况制定和完善关于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政策,并提供一定科研资金投入、加大补贴力度,以激励科研人员研制出更先进、更适合区域发展的农业机械。

3结语

农业机械化工作能取得今天的成绩,来之不易,我国农业机械化工作人员通过多年的努力和付出才换来今天农业机械化蓬勃发展的繁荣景象。作为当前农业机械化事业的一员,在新的历史时期更应努力工作,以身作则,为我国农业机械化事业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张衍,牛三库.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现代农业科技,2012,(09) .

[2]周大忠.实施农业机械化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保证[J].科技与企业,2012,(11).

农业发展难点篇(2)

(一)农业产业集群数量偏少、规模偏小且分布不均衡

河南是农业大省,具有发展农业产业化的诸多有利条件,但与发达国家和地区以及我们的发展目标相比,目前河南农业产业集群数量相对偏少、规模偏小。在今年公布的139个农业产业化集群中,信阳市数量最多,有14个,郑州市、周口市各有11个,驻马店市有10个。有些县市如滑县、固始县、鹿邑县、汝州市各有2个,有些县市如兰考县、长垣县、新蔡县、邓州市、永城市各有1个,有的县市则一个没有。而在珠三角的404个建制镇中,约有25%已形成具有特色的产业集群专业镇;佛山、中山、东莞等地集群优势更为明显,约有67%的建制镇已经形成专业镇经济。

(二)许多农业产业集群处于价值链低端且产品附加值低

河南省大多农业产业集群的产品仍停留在初加工阶段,档次低,附加值低,以低价占领市场份额,缺乏自身的产品优势。如以OEM方式为主的固始县柳编产业集群等,集群内的企业大多没有自己的终端产品和品牌,基本靠订单和客户提供图纸样品加工生产。虽然个别集群生产的有些农产品销售到国外,但大多数农业产业集群生产的产品仅仅是在省内销售,最多也就是销到省外,而且多为初级农产品和初加工产品。

(三)多数集群缺乏推动型企业, 组织松散,产业链条短,协同度低

河南省农业产业集群由大量从事相同或相似产品生产经营的中小企业组成,产业链不长。企业之间主要是竞争关系,很少进行分工协作,因此,同质竞争现象严重,聚集效应差。如郑州的思念和三全食品,过度竞争现象严重,合作机制不够健全。专业化分工程度的不足导致产业集群内的农业产业链窄而短。如信阳毛尖,许多农户自行生产、简易包装就拿到集贸交易市场上销售,加工企业也是直接从农户采购茶叶,然后进行简单加工包装就进入市场,茶叶的精深加工环节很少,能够提业配套服务如营销、运输等的企业和机构较少,一般出口的茶叶均以原料茶为主。

(四)集群协同创新能力差

河南省许多农业产业集群在人才、资金、技术等方面实力不足,内部缺乏协同创新机制。群内企业之间的创新与合作意识淡漠,知识和技术扩散十分有限,众多中小企业只能是模仿多于创新,缺乏产品、设备、经营方式和技术升级的更新动力和能力,从而在整体上严重影响着产业集群的升级和持续竞争能力的提高。

(五)农业产业集群基础设施及服务体系不够健全

有一部分农业产业集群不但在道路、水电等基础设施修建方面不完善,其他产业配套服务体系也不健全。许多集群只注重发展核心产业本身,金融、研发、营销、广告等服务业发展严重滞后,特别是中介服务机构缺乏,如资产评估、法律咨询、物业管理、人才培训、物流配送、会展机构等中介组织普遍缺乏,现有的中介组织也存在服务水平低、质量差等缺点。

(六)土地经营规模小对农业产业集群发展形成一定制约

由于家庭联产承包制,河南农业生产土地块多、面积小、分散,制约了农业规模种植和经营。尽管近年来河南省政府积极引导和支持土地流转,土地流转规模不断扩大,但土地流转的规模化程度仍然较低。据统计,在河南流转入土地的受让方中,流转入农户的占75.83%,流转入企业、合作社的只有16.74%和4.98%,规模化(20亩/劳动力)流转仅占流转总面积的19.17%,况且流转的部分土地有的用于非农项目。规模经济是农业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的动力源,土地经营规模小就必然会给农业产业集群发展带来困难和不利影响。

(七)农业产业集群发展所需的资金和人才缺乏

由于农业生产投资回收周期长、资金需求量大、小企业担保贷款风险大,再者流转土地的经营户仅是取得土地的承包经营权,不能作为贷款抵押,多数又没有贷款担保单位,包括银行在内的金融机构不愿把钱贷给集群中的企业,同时政府方面财政补贴力度也不足,这些都使得集群内种养大户、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业合作组织贷款难、担保难的问题突出。另外,人力资本是产业集群发展的决定性要素,提升农业劳动力知识水平有利于提高农业产业集群的生产效率,促进集群快速发展。法国葡萄酒集群持久的竞争力主要依靠较高的劳动力知识水平,法国集群内的农民大多都为高中或大专毕业生,文化程度较高,善经营,懂技术,并且政府还很注重对劳动力的技术培训。与先进产业集群相比,河南省农业产业集群劳动力技术文化水平较低,不能很好地适应新的现代化农业生产经营活动需要。

二、促进河南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一)遵循集群发展规律,合理规划与引导,加强特色农业产业集群的培育和发展

要根据河南《关于加快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的指导意见》(豫政〔2012〕25号)要求,充分考虑当地历史与社会经济现状,根据区域优势、资源禀赋等选择特色农业产业集群。重点围绕面(米)品、肉品、乳品、果蔬、油脂、饮品、茶叶、花卉(木)、中药材、调味品、林产品和其他特色农产品等12类产业,打造一批“全链条、全循环、高质量、高效益”的农业产业化集群。

在培育和发展战略上,要因地制宜,分阶段制定合理引导措施,促使产业集群向规模化、专业化、协作化方向发展。在整体推进思路和途径上,应由“点”到“群”,合理规划引导,营造集群“栖息地”;由“块”到“群”,增强自身优势,优化集群发展区位;由“弱群”到“强群”,加强分工协作,提升集群竞争力等发展途径。

(二)壮大龙头企业,扶持中小企业,加强分工协作,不断提升产业集群效应

一是“壮大”,增强集群带动力。应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和聚集效应,走“龙头企业——产业链——产业基地——产业集群”之路。要引导社会资源向龙头企业集聚,积板推动龙头企业建立产品标准中心、质量检测中心、信息中心、研发中心,形成一批专业化配套企业,鼓励龙头企业对其上下游配套企业进行重组、改造,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效应,增强竞争优势。二是“扶小”,增强集群活力。坚持大中小企业分工协作发展,强化龙头企业与农业生产和农民紧密结合,鼓励产业配套与合作,增强集群内部企业的柔性,从而在产业集群内形成大中小企业密切配合、专业化分工与协作完善的网络体系,不断延长产业链条,提高产业集群效应。

(三)加强技术创新支持,形成集群创新网络系统,提升农业产业集群创新能力

一是加大税费优惠支持创新。采取财政贴息、以奖代补和税前扣除等手段,鼓励农业企业进行深加工技改、繁育新品种、开发新产品新技术、品牌培育、标准认证、建立营销网络等,或允许加速折旧,鼓励高新技术向农产品加工企业渗透和转化等。二是加大创新投入,支持产、学、研结合。支持集群内重点龙头企业研发平台建设,优先帮助申报部级技术研发中心和重点实验室。鼓励集群内各类企业与科研单位、高等院校、技术推广部门等建立长期的协作关系,携手开发和推广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三是建立畅通的信息交流渠道。完善、畅通的信息交流渠道是集群技术创新机制有效运转的必要前提。地方政府不仅应通过自身的情报系统获取外部信息,而且应以地方产业总代表的身份与大学、研究机构以及集群外企业等建立信息渠道。四是全方位、多渠道开发农业经济和技术人才。构建新型的培训网络,有计划、多层次地搞好农业人力资源开发,提高集群人才素质。

(四)加强财政资金投入和信贷支持力度,完善农业产业集群社会化服务体系

一是加大投入,加强服务性基础设施建设。要加强集群区域内交通运输、邮电通信、供水供电等公共设施的建设,加强服务性基础设施的建设,这类服务性基础设施主要包括市场基础设施(如专业销售市场、原材料市场等)和知识基础设施(如大学、科研机构、技术机构等)。二是支持农业生产标准化和农产品安全监测体系建设,鼓励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制度,逐步扩大覆盖面,增加监测品种和监测数量。三是支持农业组织化建设,推进县乡村农民专业合作社试点建设工作,努力提高农民专业合作化的覆盖面和带动力。四是整合相关专项资金,设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专项资金,鼓励农村金融创新,加快发展村镇银行,扩大涉农小额信贷规模,形成多元化的农业社会化服务格局。

(五)促进农村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为农业产业集群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要加快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体系建设,继续创新农村土地流转形式。积极探索土地入股、土地预流转、土地银行等多种模式,支持建立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组织,探索建立以股份合作形式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的路子。开展“互换并地”工作,鼓励和引导有条件的地方解决地块细碎化问题,促进农村土地更好地流转,为农业生产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和集群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六)加强开放与合作,努力提高农业产业集群国际化水平

农业发展难点篇(3)

一是金融竞争日趋激烈。二是后发优势不明显。三是农发行的准入标准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客户的营销。四是审查关口多、时间拉的长、附件要的多。

(二)农发行业务发展范围仍处竞争劣势农业发展银行的农业政策性金融特征决定了其业务对象只能是涉农行业,即与农、林、牧、副、渔相关的产业。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落后,涉农企业基础差、底子薄、效益低、抗风险能力弱,特别是大部分涉农企业地处农村或靠近农村,其资产评估价值低、升值慢,贷款抵押严重不足。

(三)投资环境不规范制约业务发展

一是地方政府存在短期行为,过分看重形象工程。二是地方保护主义仍然存在,个别地方片面认为银行的贷款是国有资产,企业的资产是地方经济,对个别企业逃废债务的行为听之任之。三是少数社会中介机构运作不规范,不负责任地向银行提供不真实、不准确的审计报告、评估报告,给银行决策提供了误导的信息。四是少数政府职能部门履行职责不规范,在财政支农资金的安排、农业开发项目的确定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认定上不接政策规定办事。五是农业保险不发达、不配套,妨碍了各类资金流入涉农领域。

(四)结算手段和内部机制有待完善提高

一是营销主动性不强,强烈的大银行优越感和脆弱的营销服务意识在一部分业务人员中根深蒂固,发展业务意愿不强烈。二是人员素质不高,营销效果不好,办贷效率不高。三是服务手段滞后,服务态度与服务质量与商业银行相比存在很大差距等。四是客户维护意识淡薄。

二、几点建议

(一)争取各级政府的政策扶持

首先,要给农发行的商业性贷款定好位、定准位,应当将农发行的商业性信贷业务区别于纯商业性金融业务,在资金的投放、坏账的处理、责任的追究等方面应当有特殊政策。其次,要呼吁政府建立起政策性农业和农村保险体系。

(二)逐步完善内部经营环境

农业发展难点篇(4)

(一)农村金融体系建设不完善,存在服务空白

一些?l达国家在农村建设、农业金融支持方面有许多值得借鉴的意见,如欧盟就以政策性金融机构、合作性金融机构、商业金融机构为主,构建了完善的农村金融机构。我国政府虽然也以市场化手段加快了农村金融成分与制度创新,但是,在农村劳动生产率低下、资金盈利空间少的情况下,偏远地区金融机构运营成本较大而效益较低,所以,我国大型商业银行纷纷从农村撤并。金融机构在农村、乡镇、县城设置的金融机构网点也日渐减少,浙江省也不例外,这也加大了农户、农业企业融资难度,制约了农业产业化发展。

(二)农业金融激励机制匮乏

我国农业生产带有先天弱质的特点,许多农业项目都具有规模小、风险高、见效慢等特点。针对农业经济发展现状,许多金融机构纷纷调整了经营战略,不愿将资金投放于农村企业。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政府只有增加对农村金融机构的激励,完善农村金融补贴机制,才能刺激农村金融产业发展。但是,我国政府在农村金融监管方面向来采取的都是非常保守的政策,对农村金融机构的激励不够,这也影响了农村金融对农业支持的积极性。

(三)金融服务方式落后

农村金融机构的工作以传统的存贷款业务为主,浙江省农村金融服务体系虽说相对完善,但是许多农村金融机构的金融业务和金融工具都非常单一,如农村贷款业务以联保和小额贷款为主,许多金融机构都不愿接受保险业务。在刚刚过去的2016年,浙江农信系统立足“三农”,开展了“三位一体”的普惠金融工作,针对大量缺乏有效抵质押物的农村小微企业、个体户开发了包括“联贷联保、诚贷通、租贷通”在内的金融产品,但是,由于环境不成熟,金融产品的运用和推广面较小。

二、浙江农村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对策

(一)重视和加强农村金融法律体系建设

以国家农业产业化发展相关法律法规为基础,浙江省应根据地方农业经济发展特点和需求,加快农业金融改革步伐,健全农村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的法律体系,完善农村金融法律机制,以规范农村金融机构的运作,确保其在运作、经营与管理方面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进而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可靠地保障。如浙江省政府要本着服务“三农”的原则,加大农行、邮政信贷支农引导力度,要求金融机构将农村信贷、互助、抵押等结合起来,拓宽金融支农渠道。此外,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设立农业产业化专项基金,用于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针对从事种植、养殖业的农村企业暂免其企业所得税,为它们提供税收优惠和科技支持。

(二)激励金融机构农村信贷投入

要想激发农村金融机构的农业支持热情,政府必须以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激励机制为抓手,建立立体金融监管体制和市场退出机制,健全农村金融补贴机制,给予基础金融服务薄弱地区的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以定向费用补贴和税收优惠,同时借助金融机构发起奖励和营业过程中的各种税费减免、所得税和营业税返还等,给进入农村金融市场的金融机构注入发展动力,促使其又好又快地发展。与此同时,地方政府要减轻大中型商业银行组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行政压力,给予他们更多的权利,让他们自主决定是否要组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此外,在经济水平较低,金融机构空白的乡镇,政府还要建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组建特区,给予农村经济主体组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以激励,以繁荣农村金融市场,解决农业产业化融资难问题。

农业发展难点篇(5)

中图分类号:F83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09)02-0070-03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由从事同类农产品生产经营的农民自愿组织起来,在技术、资金、信息、购销、加工、储运等环节实行自我合作、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发展,以提高市场竞争力、增加成员收入为目的的产业组织形式。特别是《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施行以来,合作组织快速发展,进一步提高了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促进了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本文对江苏展开调查,调查显示,合作组织的资金瓶颈等问题仍然存在,传统的农村金融服务方式难以满足其要求,亟需采取相关配套措施,助推农民合作组织快速健康发展。

一、江苏省农民专业化合作组织发展情况

据统计,截止2008年6月底,江苏省共有各类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8310个,年均增长30%以上。其中,年经营额超过千万元的组织有600多个;农村社区股份合作社2806个;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448个。“三大合作”组织共带动农户522.3万户,占全省农户总数的35.2%;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年总收入已超过400亿元。[1]这些专业合作组织呈现了良好的发展态势,在带领农民发展生产、组织销售、增加收入和发展地方经济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欢迎和拥护。

在组织形式上,经营较为成功的专业合作社主要有以下四种类型:

一是龙头企业(大户)带动型。此类合作社约占专业合作社的53%,其中发起人为企业的约为18%,发起人为个人大户的约为35%。

二是经纪人牵头型。此类合作社约占专业合作社的19%,如宝应县范水庆丰收割机跨区作业专业合作社由126户农户共同设立,合作社的资产主要是社员的收割机及一家配件门市部,约合500万元。该合作社由收割机行业经纪人担任负责人,由经纪人提供信息,组织社员进行统一跨区联合作业,并提供修理和零部件服务。

三是村民集体入股型。此类合作社约占专业合作社的12%,如江都市渌洋湖区农林综合开发合作社由该市渌洋湖村村民以土地、林木集体入股,现有社员1493人,土地2500多亩。村民参与合作社的统一经营,其经营范围为林木、经济植物、水特产养殖、禽蛋制品、生物有机肥料加工等。合作社每年对成员实行保底分红,即每股提供650斤粮食,100元现金;60岁以上的老人享受合作社每人每年300元养老金。在此基础上,合作社如有盈余,则按照盈余的85%向成员进行二次分红,另有15%则按照交易量进行返还。由于合作社获得绿色食品认证,且一些产品已逐步形成产业化,因此抗风险能力较强,在当地市场已经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四是行业协会升级型。此类合作社约占专业合作社的16%,如仪征市白沙玉叶茶叶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05年,由茶叶协会升级转化而来,与原有的行业协会相比,强化了经济职能,对社员的风险保障功能明显强化。

二、江苏省农民专业化合作组织发展中的金融支持难点

当前,金融对经济合作组织支持,主要通过对专业合作组织直接信贷支持和对其成员的间接服务来实现。因种种原因,银行业机构对专业合作组织本身的信贷支持的意愿虽有所增强,但由于多种主客观原因,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形势和金融需求相比,贷款数量明显偏少。以江苏省内扬州市为例,该市合作组织直接或间接获得贷款不到1亿元,直接信贷支持不足4000万元。而该市现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726个,平均注册资本为73.9万元,平均每个机构获贷不到6万元。调查显示,当前信贷对合作组织支持不足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登记注册不规范――金融机构无法贷。《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颁布明确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法律地位,为农民合作建设现代农业提供了制度保障。但目前很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与法律规定还有相当差距,突出问题是登记注册不规范。根据《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管理条例》规定:“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是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机关”,“未经依法登记,不得以农民专业合作社名义从事经营活动。”以扬州为例,该市700多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中,经工商部门正式注册登记的仅占总数的45.3%。对于不具备法人资格,也没有注册资本金的专业合作组织,金融机构无法提供信贷支持。

2.专业合作组织内部管理机制不完善――金融机构不敢贷。近年来,受国家支农政策推动,扬州市专业合作组织呈现高速增长趋势。在组织架构方面,部分合作组织急于求成,内部管理较为粗放,法人治理结构机制不完善,个别甚至成为“空壳”机构。一些合作组织股本结构失衡,与法律要求农民占成员总数的80%以上和单个社员的股份不超过20%不符。在分配体制上,目前该市完全实行保护价收购、按交易量二次返利、建立风险防范机制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不多。在经营管理上,大多数农民社员认为合作社是某些牵头单位或负责人的事,对专业合作组织的管理和发展关心不够,承担市场风险的意识不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小、弱、散”现象比较突出。

3.贷款抵押担保手续难以落实――金融机构不能贷。目前,金融机构发放贷款一般都强调抵押和担保手续的完备。但实际情况是,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多为松散型的互助组织,特别是土地股份合作社的资产全部是社员承包的集体土地,真正属于合作组织的资产大多为鲜活农副产品,后续的保管及处置难,在贷款时无法作为有效抵押担保财产。[2]据初步了解,目前全省30%以上的专业合作组织因缺乏抵押物或抵押物产权不明确而无法融资。

4.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规范性不够――金融机构不愿贷。一是贷前调查实施难,一些专业合作组织没有账目,无法对其资信进行量化评估。不少合作社既有种养业基地,又从事加工、销售、季节性劳务输出等,这使得银行很难把握其生产能力和经营效益。二是贷后管理难度大,专业合作组织贷款规模小、环节多、涉及面广,信贷管理的成本、难度明显大于企业和个人贷款。三是贷款风险规避难。由于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大多数从事农产品生产,生产周期长、储存期短,还面临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等诸多不确定因素,这使得银行在信贷介入时非常谨慎。此外以盈利为目的的商业保险公司大多不愿意涉足农业保险这一领域,农业保障机制不健全,也影响了金融机构对专业合作组织投入的积极性。

三、促进农民专业化合作组织发展的金融支持策略

1.明确专业合作组织贷款资质和统计口径,贷款执行优惠利率。在统计口径上,建议将专业合作组织贷款定义为金融机构向本辖区内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及其成员发放的贷款,其中以自身名义申请贷款的专业合作组织必须是经工商部门注册登记、取得《法人营业执照》,并由农业主管部门认可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合作组织贷款资金的用途限于本专业合作组织业务范围内的生产经营活动。金融机构对专业合作组织贷款数额和余额进行专门统计,定期向人民银行和农业主管部门报告。在贷款利率方面,建议根据国家支农政策和地区农业发展规划,对从事粮棉油、蔬菜、特种水产、特色畜禽等农产品生产的专业合作社,贷款利率比照普通贷款给予一定的优惠;对信誉良好、支持“三农”有突出贡献的专业合作社,贷款可执行基准利率或下浮。

2.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提供贷款贴息和税费减免。由于专业合作组织的信贷风险和管理成本高于普通贷款,为保护金融机构贷款投放的积极性,应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和杠杆作用。建议由省、市、县三级财政共同出资,对经营业绩好、对“三农”拉动作用明显的专业合作组织提供财政贴息,贴息主要用于补偿贷款优惠利率与市场利率的差额。财政部门对专业合作组织财务会计人员提供定期培训和辅导,协助其完善财务制度和会计核算。税务部门在贯彻落实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四项税收优惠的基础上,建议根据对专业合作组织贷款的累放数量和期末余额,对相关金融机构予以营业税减免和所得税抵扣等优惠。

3.强化担保,推广法人代表个人担保和政府专项担保贷款。由于农民专业合作社实行入社自愿、退社自由的原则,对普通社员的约束力有限。因此有关部门要强化对专业合作社法人代表(理事长)的风险约束,推广法人代表个人财产担保贷款,规定合作社法人代表对于合作社贷款具有连带清偿责任。同时由地方政府设立专业合作组织风险补偿基金,委托担保机构专门用于为专业合作组织提供贷款担保。[3]专项担保贷款到期,经催讨仍不能偿还的,贷款银行可向担保机构申请代位清偿。经担保机构确认后,按双方约定比例,从担保机构受托管理的风险补偿基金中支付。

4.简化信贷审批流程,强化贷款风险控制。针对专业合作组织资金需求时间急、期限短的特点,金融机构要适度简化信贷审批流程,在确定贷款资质和一定的授信额度后,由县级及乡镇金融机构自主审批,尽量缩短贷款发放周期,并可参照农发行收购贷款模式,实施贷款封闭运行。同时强化贷款风险控制,为避免借款人道德风险,可根据专业合作社经营年限、信用状况等情况,设定单笔贷款规模上限。对合作社及其社员挪用或擅自改变信贷资金用途的,金融机构有权提前收回贷款,并按政策规定收取罚息。对于合作社及其成员不良贷款金额超过其贷款总额一定比例的,可提示各金融机构停止对其新发放贷款。工商部门还应强化登记管理,对于有不良信用记录的个人或法人,不得担任专业合作社法定代表人。对有未偿还贷款的专业合作社,除合并、分立、解散和清算之外,在申请变更其他法定登记事项(如法人代表、注册资本、住所等)时,也应其提供银行债务清偿或者债务担保情况的证明。

5.积极参与农业保险和农产品套期保值。针对农业生产易受自然灾害影响,不确定因素多的情况,建议规定贷款金融机构有权要求对专业合作组织及成员的生产经营项目和贷款抵(质)押物办理保险,且保险单上必须注明“第一受益人为贷款金融机构”。在贷款期限内,未经贷款人同意,借款人不得单方面停保、退保。为减轻借款人负担,建议将此类保险纳入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范围,由财政资金提供保费补贴。对于生产规模较大、产品标准化程度较高的专业合作社,鼓励其成员适度参与农产品期货套期保值交易,提前锁定市场收益。[4]■

参考文献:

[1]周静文,陆剑.江苏省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促进农民致富[N].新华日报,2008-08-18.

[2]潘经富.金融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问题探讨[J].南方金融,2008,(7).

农业发展难点篇(6)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2008年12月27日至28日在北京举行。会议总结了2008年农业农村工作,分析当前农业农村形势,研究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政策措施,部署2009年的农业农村工作。会议讨论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讨论稿)》。

最大潜力在农村 重点难点在农民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围绕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提出了一系列高含金量的政策措施,其中针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明确提出,2009年要重点办好农村“水、电、路、气、房”5件实事,令人眼前一亮。

2008年是非同寻常的一年,全国上下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成功夺取抗击南方严重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和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灾害斗争的胜利,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农产品市场剧烈波动产生的影响,有效化解了食品质量安全事件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不断攀升的冲击,农业生产取得了极不平凡的好成绩,农村发展迈出了令人欣喜的新步伐,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亮点,为党和国家事业全局提供了基础支撑,作出了重大贡献。全国粮食总产量预计1.05万亿斤,创历史新高,是40年来第一次实现粮食总产连续5年增加。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达4700元,实际增幅8%左右,农民收入增幅连续5年超过6%,是20多年来第一次。农村公共事业加速发展,农村改革不断深化,党群干群关系继续改善。

最近一个时期以来,国际金融危机持续蔓延,对我国经济的负面影响日益加深,对农业农村发展的冲击不断显现。保持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难度明显加大,对此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和充分的估计。要全面分析把握形势,紧紧抓住机遇,果断采取措施,坚决防止粮食生产滑坡,坚决防止农民收入徘徊,确保农业稳定发展,确保农村社会安定。

扩大国内需求,最大潜力在农村;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基础支撑在农业;保障和改善民生,重点难点在农民。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做好2009年的三农工作,保持农业农村发展的良好势头,对稳定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2009年中央指导农业农村工作的文件,以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为主题,这是具体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的体现,是立足全局、服务大局的迫切要求,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年度特色,是中央针对宏观经济形势新变化和农村发展新情况,对三农工作作出的重大决策和部署。还提出了2009年农业农村工作的重点任务:一是强化农业基础,稳定农业生产;二是采取综合措施,促进农民增收;三是发展公共事业,改善农村民生;四是深化农村改革,增添发展活力。做好2009年的农业农村工作,任务繁重,使命光荣。要紧密团结在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坚定信心,迎难而上,抢抓机遇,扎实工作,努力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以优异成绩迎接新中国成立60周年。

各方面工作应向三农倾斜

日前,一位地方领导谈到扩大内需时说,在保增长中改善民生,各项措施要向农村倾斜,把农民增收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这个观点值得各地高度重视。

国际金融危机的发生,对我国转变发展方式提出了迫切要求,扩大内需特别是促进国内消费,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而转变发展方式,最紧迫、最重要的任务是加强三农工作。这不仅是因为农村市场潜力巨大,而且是因为城乡发展差距长期以来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扩大内需,转变发展方式,为我们加快农村建设、缩小城乡差别提供了重大契机。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农业基础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强;农村发展仍然滞后,最需要扶持;农民增收仍然困难,最需要加快。这“三个最”,就是当前转变发展方式的最强大引擎;抓住全面扩大内需的重大契机在这“三个最”上争取实现新突破,我国经济增长就有了坚实而又强大的根基。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改善民生作为保增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并强调“把提高农民收入、夯实农业基础作为扩大内需的重要内容”,这一部署把握住了我国基本国情和经济发展的阶段性规律,既管当前又利长远。在保增长中改善民生,尤其要重视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民生活质量,各方面工作应向三农倾斜。 2008年下半年以来,受农产品价格下行、数起质量安全事故、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农民增收遇到更多困难,而且这些困难2009年可能还会加剧。能不能解决好农民增收问题,对于2009年保持经济较快增长至关重要,对于各级、各地政府都是一次严峻考验。

从中央到地方,从沿海到内地,各级政府纷纷开列“惠农清单”,措施力度之大令人鼓舞,但在严峻的形势面前,我们没有丝毫理由盲目乐观,农民的笑脸是最好的政绩。把措施变成农民增收的“真金白银”,让广大农民真正在转变发展方式中受益,使三农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我们才能无愧于这个伟大的时代。

越是困难时越要重视三农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是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之后中央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深入分析了当前农业农村形势,全面部署了2009年的三农工作。

2008年跌宕起伏、非同寻常。各种难以预料、历史罕见的重大挑战接踵而至,农业和农村发展经受了严峻考验。党中央、国务院总揽全局,沉着应对,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克服多种困难风险,战胜重大自然灾害,创造了农业生产又获丰收、粮食总产再创新高、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农村公共事业加速发展的喜人佳绩。农业农村的好形势,为党和国家成功办好大事、妥善应对难事奠定了坚实基础,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作出了重大贡献。

农业和农村发展亮点突出,成绩来之不易,但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农业基础仍然薄弱,农村发展仍然滞后,农民增收仍然困难。而正在持续蔓延的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负面影响日益加深,对农业农村发展的冲击逐步显现。农产品价格下行,农民工就业形势严峻….-经济环境骤变带来的新困难与历史形成的老问题互相叠加,保持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难度明显加大。我们必须准确把握形势,切实增强危机意识,充分估计困难,果断采取措施,坚持不懈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牢牢把握谋划全局的主动权。

2009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战略部署的起步之年,也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关键之年,做好2009年农业农村工作,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我们要按照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的要求,把保持农业农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首要任务,稳粮、增收、强基础、重民生,千方百计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千方百计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继续提供有力保障。

做好三农工作,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在经济形势比较严峻的情况下,我们看得更为清楚:作为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农民的钱袋鼓起来,工业品才有销路,扩大内需才有持久的动力;粮食和主要农产品供应充足,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才能稳得住;农村日益繁荣发展,全社会的和谐稳定才能真正实现。

农业发展难点篇(7)

中图分类号:S277.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333064

众所周知在我国农田水利工程施工建设中,从古至今都始终坚持以农田水利工程施工技术发展,将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为国家社会建设改进推向新的方向,以此来完善国家在农业水利工程施工技术改进中的前提和手段,这将是发展国家农业大国的重要方向。

1 农田水利工程施工技术中存在的难点问题

在农田水利工程施工建设中,对于农田水利工程技术的要求和改进都需要不断的发展和完善,以此来发展社会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改革,以此来发展社会经济,提高国家农田水利工程施工建设。在农田水利工程施工技术的改进中,对于农田水利工程施工技g在地质发展条件中,将是促进和影响整个社会农业建设的重点内容。将农田水利工程施工技术的完善以及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中存在的质量的解决,将是不断的发展社会经济,推进我国农业建设的重要方向,这也是不断的发展农田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的又一重要方向和改革途径。就农田水利工程施工技术中对于难点的解决方式是通过对农田建设施工中对地基结构的渗透性能的改进还是需要不断的完善的,只有这样才能充分的发展社会经济,改进农田水利工程施工技术的发展,以此来推进我国社会经济的稳步提高。

自然环境因素。施工地的自然环境会对农田水利工程施工造成一定的影响,如地质条件、植物、气候环境、水文等都是自然影响因素。这些影响因素都具备不确定性与难以控制性的特征,因此,不论在农田水利施工过程中,还是竣工后投入使用,这些因素都会影响水利工程质量。

2 通过技术发展来实现农田水利工程的完善

农业现代化发展改革一直以来都是我国在发展社会经济推进国家建设的重要手段,以高度的重视度和关注度来促进我国的农田水利工程施工建设当今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方法,也是不断的推进农田水利工程施工技术问题改进的重要手段,要知道影响农田水利工程施工技术难点和质量控制的发展将是我们不断完善当今农业经济的重要方向。要知道在我国对于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关键问题始终是如何改进当今技术难点和质量控制问题。对近年来在国家政府的不断扶持下,我国在农田水利工程项目的建设和发展中已经逐渐的建立并利用起来,以此来发展社会农业建设,促进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完善。但是,也要清楚的认识到在农田水利工程施工建设中,对于施工技术在社会科学技术发展方面还是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需要不断的改进社会经济,发展社会科学文化创新,以此来完善我国农业建设的发展。

施工技术水平和施工人员整体的综合素质水平,都是影响农田水利工程的重要因素,并且农田水利工程施工本身具有一定的特点,其施工环境比较复杂,在施工中需要处理的情况很多。在政府的扶持下,相关人员也越来越重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和施工技术研究。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农业技术也正不断被改革和发展,在此过程中,人们也越来越重视和关注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这为我国农业获得更好更快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加强检测水平与监控的方法:检测水平可以提高设备与检测仪器的来提升,所以购置一些更新的设备仪器。在监控过程中需要全方位控制,利用不同的检测方法可以更加直观、准确的获取工程数据,从而可以保证工程质量,降低施工中质量评价中的矛盾纠纷与错误。

3 结束语

在农田水利工程施工技术难点中存在的问题加以质量控制将是不断的完善当今社会农业建设的重要手段,以社会经济的实际方向出发,将国家农业科技改进创新发展作为我国在建设方向上的一项重点项目,以此来完善我们国家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改革。在我们国家不断的建设以农业发展为重点方向的改革中,在社会科学技术中的创新和改进将不断的推进农业建设的完善,以推进国家农业建设成为改进社会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手段,将是社会经济稳步发展的重要前提。所以,在农田水利工程施工技术发展中存在的难点问题和质量控制问题方面将是不断的完善社会经济的又一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兰代祥.浅谈农田水利工程中的质量控制问题[J].中国新技术,2014(2).

[2]卢建刚.灌溉技术在农田水利工程中的应用[J].技术与市场,2016(7).

[3]高立强.农田水利工程重点建设目标[J].北京农业,2015(3).

农业发展难点篇(8)

江西小康社会进程与全国差距大

经济发展差距大

在评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指标体系中,江西实现程度最低的是经济发展方面的指标,只达到62.1%,比全国低17.3个百分点。其中,人均生产总值实现程度仅51.6%,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74.1%,在中部六省当中居第5位。

2012年,全省经济总量、财政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进出口总额、金融机构存款余额和货款余额等经济指标在全国所占比重都在2.5%以下,远远低于江西人口占全国3.3%的比重。

生活质量差距大

近几年江西城乡居民生活质量逐步改善,但与全国相比又相对落后。全国居民生活质量指标实现程度达89.4%,江西为83.6%,相差5.8个百分点。居民人均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核心指标之一,其实现程度仅61.1%,比全国低3.13个百分点。

反映居民生活发展变化情况的重要指标“恩格尔系数”过高,与全国的差距十分明显。2012年,全省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9.7%,大至相当于全国2000年的水平(39.4%),落后13年;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3.53%,大至相当于全国2006年的水平(43.0%),落后了6年。

文化教育差距大

江西的文化教育指标实现程度为67.1%,比全国低了4.1个百分点,离全面小康还差32.9个百分点,是实现难度仅次于经济发展方面的指标。

江西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仅2.54%,离5%的目标还有近一半的距离,处于中部六省的最后一位,不及湖南文化产业所占比重的一半。居民文教娱乐服务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比重这项指标的进程不容乐观,其占比仅9.28%,实现程度为58%,比全国低4.3个百分点,离16%的目标还相当遥远。

产业结构差距大

全面小康建设过程,也是产业结构升级的过程,其衡量标准是:2020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要达到50%。江西这一指标的实现程度为67%,比全国低了19.7个百分点。

近几年,工业和建筑业吸收了大量投资,产业规模急剧扩张,第三产业没有得到应有的支持,发展差距越来越大。

2012年,江西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34.5%,比全国44.6%的平均水平低了10.1个百分点,比中等收入国家和地区50%的平均水平低了15.5个百分点。江西第三产业无法为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提供必要的服务和更大的市场空间,严重影响了产业升级和做大做强经济总量。

创新能力差距大

江西科技投入不足,许多企业缺乏创新意识、缺少核心技术。

全省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仅0.83%,全面小康目标实现程度为33.1%,比全国低了40.4个百分点,仅仅走过了三分之一的路程。经国家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仅7个,在中部六省中最少。全省研发投入总额和比重这两大指标,均处于中部六省最后一位。全国科技进步监测结果显示,江西科技贡献率列全国第22位,与全国平均水平和中部地区的差距较大。

农村问题是江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大难点

没有农村的全面小康,就没有江西全省的全面小康。但对农村而言,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一项更为艰巨的任务,前进路上的坎更多、坡更陡。

城乡全面小康协调发展难

2011年,江西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实现程度为62.2%,比全省平均水平低了17.1个百分点。江西是一个52.5%的人口在农村、78%的土地是山区丘陵的经济欠发达省份,农业现代化滞后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城乡发展失衡的矛盾突出。

罗霄山特困片区同步小康极艰难

罗霄山片区有农村贫困户42.26万户,农村贫困人口182.37万人,农民人均纯收入仅4510元,比全省农民人均水平少3318元,低42.4%,与延安、遵义等著名革命老区相比,分别少3145元、1551元,低41.1%和25.6%。片区内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不少人处于“居难安、食难饱、衣难添、学难上、病难医”的困境。这一片区的扶贫任务异常艰巨,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难度最大的地方。

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难

2011年江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全面小康实现程度为73.8%,存在较大的差距。但要保持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又有很大的难度。

一是农民家庭经营的生产成本不断上升,制约了投入产出水平的提高。二是农民创业致富、扩大生产不仅面临着资金技术、人才短缺等困难,而且还要面临自身难以化解的自然风险、市场风险、信用风险、信息风险的困扰。三是农村家庭经营第二、三产业发展缓慢,2000~2012年,江西农民家庭经营第二、三产业对农民收入增长的贡献率仅9%,同期浙江农民家庭经营第二、三产业对农民收入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5%。

农村社会事业达标难

农村教育落后,2012年全省农村劳动力接受基础教育的平均年限为7.2年,远低于城镇水平,还有约30%的农村劳动力只有小学文化水平,农民工子女辍学的现象依然存在。

农村文化生活贫乏,2011年农民文化娱乐支出所占比重只有3.01%,全面小康实现程度仅11.3%,差距非常大。

农村社会保障事业起步晚、标准低,全省农村只有24.7%的人参加了养老保险,要达到60%的覆盖率,存在很大的困难。

科学发展,力争与全国同步实现小康

深入推进改革开放

深化改革是打造发展升级版的根本动力。要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力促行政体制改革,消除限制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体制。

开放是加快江西全面小康建设进程最有效的途径。要优化发展环境,使江西的独特地缘优势和山清水秀空气好的独特生态优势,转化为更高水平、更宽领域对外开放的新优势。

确立民生为大、富民优先的理念

一是要倡导全民创业。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增强全社会创业活力。二是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大力发展就业容量大的服务业、劳动密集型企业和小微企业,建立功能完善、城乡统一的就业服务体系。三是要调整分配结构。采取“提低、扩中、控富”的办法,逐步缩小城乡、区域、行业和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四是要加大民生工程实施力度,集中更多的财力用于改善民生。

面向市场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提升农业,扩大绿色农产品、有机农产品和优质农产品生产规模加快促进农业向生态型现代农业转变。做强工业,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努力促进信息技术与工业技术的深度融合。壮大三产,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为第三产业开拓更大的发展空间。

集中力量推进技术创新

一是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二是要充分发挥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创新的骨干作用。三是要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加快培养和引进高层次创新人才。

加快文化建设和教育事业发展

坚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两手抓,促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同步发展。加快推进文化体制改革,革除一切影响文化发展的体制弊端。坚持优先发展教育,提高国民整体素质。

农业发展难点篇(9)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农村的一项系统工程,与驻村帮扶工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何让驻村帮扶工作助力农村发展?笔者有以下几点思考:

要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工作重点。各级驻村党员领导干部要深入基层、深入农村,深入了解农民群众在农业生产、农产品销售和发展一村一品、一村一业的农业产业化过程中遇到困难和问题;要为农民群众传授新的科技种养技术,提供信息帮助,引进新的有发展前景的农业种养项目,推动农业产业化,增加农民收入。

着眼于改变帮扶村贫困状况,增加农民收入,通过入户走访,广泛征求群众意见,为帮扶村确定发展特色产业,打通对接销售渠道,实现农民快速增收致富的产业帮扶方案,并积极推进和落实。必须不断帮助村和社区干部拓展发展眼界,转变发展思路,找准发展路子,布局群众受益快、受益面广、受益长远,地方优势和特色较为明显,符合群众发展意愿的项目。在帮扶工作中,要打破帮扶就把资金送一送、相互走一走的老模式。把解决农村和群众的困难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难。坚持把选派村的焦点、难点问题作为帮扶的重点,发挥自身优势,与乡村两级密切配合,使“婆家”与“娘家”形成合力,积极采取各种措施开展帮扶工作,加快帮扶村的发展。帮扶单位不仅从经济上支持,还积极整合各方面资源,在人力、物力、技术和智力等方面给予帮助和支持,不断拓展帮扶形式和内容。

要把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作为工作根本。各个单位和部门帮理思路,围绕“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主基调,结合同步小康驻村帮扶工作,组织协调驻村干部和联系帮扶单位深入村组,采取调研座谈、形势分析报告、专题辅导、外出学习考察、提供信息支持等形式,多渠道、多方式组织村干部进行学习培训,帮助村干部理清发展思路,帮扶寻求发展致富道路;要帮助联系村发展农村经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引进和培植新的产业项目,采取“引、传、帮、促”的方式转变群众观念,带领群众创业。即在致富门路上“引”,在致富技术上“传”,在创业致富困难上“帮”,在创业致富上“促”。要通过领导干部下基层,对无主导产业、经济发展滞后、群众收入普遍较低的自然村实行重点帮扶,帮助引进和发展特色种养产业项目,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要把解决农村存在的实际困难和问题作为工作核心。帮扶工程作为一项民生工程,必须把解决如乡村道路和桥梁、水渠、水坝的维修、用电难和扩建工程等作为帮扶活动的突破口,坚持以人为本,造福民众重点了解好农民群众生产、生活中遇到的最急、最怨、最缺、最盼的具体问题。了解农民群众对农村低保、春荒救济、农机补贴等党和政府支农、惠农政策落实办理建议。针对性地在遇到问题最多、存在困难最大的自然村做好服务工作,帮助农村低保户、残疾人等老、弱、病、残为主的弱势群众解决好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困难。通过服务下乡、扶强帮弱,帮助村级组织解决政策、科技、信息、项目、资金、人才等方面的问题,进而实现“村级班子坚强有力、农村工作规范有序、发展环境不断优化、民生问题有效解决、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农业发展难点篇(10)

一、农村民间金融体系的现状分析

农村金融是现代农村经济的核心,也是农村改革发展的可靠保障。要确保当前农村改革发展和新农村建设顺利推进,迫切需要创新农村资金投入机制,破解农村融资难问题。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在《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也特别提出了要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河南省是一个农业大省,在广大的农村地区能否建立一个资本充足、功能健全、服务完善、运行安全的农村金融体系,直接影响到新农村建设和农村改革发展的进程。

近年来,我国农村地区已经初步形成以银行业金融机构为主,包括保险、证券、担保机构在内的多层次、广覆盖的农村金融机构体系,这些金融机构的网点深入农村,较好地满足了农户和农村经济组织在存款、贷款、汇款和保险等方面的金融服务需求;农村金融涉农贷款规模不断扩大,金融创新产品不断涌现,可持续发展能力逐步增强。然而,从目前广大农村金融现状看,我国农村金融仍然是金融体系中的薄弱环节,还有不少困难和问题有待解决。

1、金融机构缺乏,有效供给不足。由于贷款的高风险性、高成本性和弱补偿性,商业银行在农业贷款中的赢利空间很小,导致国有商业银行在农村地区大量撤并机构、上收信贷管理权限、转移投资项目等。特别是已经上市的国有商业银行,已将重心逐步向发达地区和中心城市转移,向优势行业倾斜。另外,目前的涉农金融机构——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整体实力相对较弱,农业银行作为农村金融商品的供给主体,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已经开始基层机构收缩和撤并的改革。而被称为“资金漏斗”的邮政储蓄银行在全省金融机构储蓄存款中所占的比重不断上升,其中相当一部分来自农村,在信贷业务发展初期,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业务面相对狭窄,要在农村金融发展中发挥较大作用并不容易。其他非正规金融机构发展极其缓慢,民间金融组织在农村经济中的渗透程度与服务范围非常有限。

2、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不容乐观。农村金融市场的生态环境影响了金融机构开拓农村市场的积极性。主要表现为个人和企业的失信行为导致银行出现大量不良资产,而银行一旦诉诸法律,却往往“赢了官司输了钱”,讨债十分困难。再加上农村地区的投资难以获得社会平均利润率,风险大,造成了“个人、企业贷款难、金融机构难贷款”的二元结构矛盾更加突出,从根本上导致农村金融发展缺乏可持续性。

3、农村金融体系不完善。随着国有商业银行从农村地区退出,在新农村建设形势下,曾为农村经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农村信用社,难以独自扛起支持“三农”的重任。目前,河南农村信用社系统的存款数量仅占全省金融机构存款总量的40%左右,而“支农”贷款数量却占到全省金融机构“支农”贷款总量的90%左右。其中,67.4%的农户得到了农村信用社的信贷支持,贷款需求满足率达到84.3%①。然而,仅靠农村信用社这一家金融机构,很难满足河南农村、农业和农民对金融的需求。一“社”难支“三农”是全省农村金融现状的真实写照。

4、农村金融服务单一。现行农村金融需求呈现出多样化、多层次趋势,单一的农村金融服务已不能满足需求。主要表现在:一是农村金融网点匮乏。近年来,伴随着大量商业银行网点从乡镇的撤离,农村信用社的网点也日渐减少,农村金融网点的缺乏情况日益严重。由于急须融资的农户往往缺乏必要的担保,以及担保机制的不健全,作为农村金融主要融资渠道的乡镇信用社和银行并不能及时提供农村急需的资金,进而迫使资金融通不得不通过间接融资方式进行,这极大地破坏了农村筹资的效率。三是金融工具及服务品种单一。

二、完善农村金融体系的几点政策建议

一是完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破解农村融资难问题首先要解决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的覆盖面问题。一要完善现有的农村金融体系,加快农业发展银行等政策性金融改革步伐,增强政策性银行支农功能,扩大政策性业务范围,在继续做好粮棉油收购融资基础上,突出加大对农业综合开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中长期项目的金融支持,发挥政策性金融服务“三农”的引导和带动作用。二要壮大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一方面要继续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明晰产权关系,推动农村信用联社加快组建农村合作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步伐,改善资本结构,完善法人治理,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增强其支农实力和发展后劲,发挥好支农主力军作用;另一方面要进一步推进城市信用社、城市商业银行的改革与发展,按照股份制导向,改革产权制度,优化股权结构,支持符合条件的机构到县域设立分支机构。此外,还要大力发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规范引导民间金融健康发展。

二是大力推进农业保险工作,健全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加快建立农业再保险和巨灾风险分散机制。保险机制作为独特的风险管理和社会管理工具,在支持和服务地方特色农业发展,活跃地方经济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大力发展农业保险,不仅有利于促进农业产业结构升级、保障农民收入稳定增长,还有利于促进信贷支持农村经济发展。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快发展农业保险,扩大农业保险的覆盖面,就要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政策性农业保险经营机制和发展模式,开展在政策支持下保险公司与政府联办、为政府代办以及自营等多种农业保险经营模式,还要通过税收、补贴等多种方式,加大对农业保险的支持力度,稳步提高农业保险覆盖面和保障程度。此外,应积极支持专业性、商业性保险机构的发展,鼓励引导商业性保险机构到农村地区设立机构、开展业务、开发适合农村需求的各类保险产品,探索建立多层次、多主体的农业保险网络。

上一篇: 手术室一般护理常规 下一篇: 银行保险行业发展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