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卫生信息化汇总十篇

时间:2023-10-13 09:14:46

区域卫生信息化

区域卫生信息化篇(1)

国家“十二五“卫生信息化规划提出了打好三个基础、建立三级平台和提升业务应用的总体思路,并先后了《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指南》、《健康档案基本架构与数据标准》、《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技术解决方案》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为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奠定了标准基础,为各地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指导意见。全国各地掀起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的新一轮浪潮。

近年来,各地市的卫生系统信息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总体而言,在广度和深度方面参差不齐,综合性医院的信息化推进速度较快,而公共卫生领域的信息系统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各医疗机构以自己的纵向业务为导向,缺乏统一的规划,缺少统一的数据标准,使得信息难以交换和共享,形成一个个的信息孤岛。从技术应用架构来看,各医疗机构的应用系统缺乏统一的架构,很多功能和应用重复,很多数据在采集和存储上也是冗余的。这种情况不利于资源的共享和数据的重复利用,容易引起数据的不一致,也加大相关业务部门的工作量,增加系统的维护成本。此外,各级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关注的如何提高卫生服务质量、强化绩效考核、加强卫生资源管理、提高监督管理能力、加强医疗质量监控、卫生行政管理决策支持、化解疾病风险等方面需求也无法得到满足。

易联众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一体化解决方案正是针对以上问题推出的。

方案简介

区域卫生信息化的核心是建设基于居民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区域内各级医疗机构通过该平台可实现互联互通,信息共享,避免重复检查,提升医疗质量;病人通过该平台足不出户就可查询居民在区域各级医疗机构的诊疗记录、在社区等预防保健记录及其所在区域外医院的就诊记录等;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可通过该平台实时监测各级医疗机构的业务运营情况、疾病诊治情况等。

在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中,不仅需对各级医疗机构正应用的系统进行适当升级及接口改造,还需对尚未信息化建设的医疗机构,如基层医疗机构、村卫生所等进行依托区域卫生信息平台进行一体化的信息化建设。

易联众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的一体化解决方案总体架构如图。

方案主要内容

1.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提供数据交换与共享、协同医疗服务等。横向连接区域内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纵向实现与上一级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互通。

2.基层医疗信息管理平台:面向基层医疗机构,含社区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等提供集中式托管的业务信息管理系统。平台包含了居民健康档案信息采集与管理、妇幼保健业务、慢性病管理、基础医疗等业务功能。

3.居民健康信息管理与服务信息平台:建立面向全区域内统一的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信息管理与服务系统,使医疗服务人员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及时获取必要的信息,以支持高质量的医疗服务;使公共卫生工作者能全面掌控人群健康信息,做好疾病预防、控制和健康促进工作;使居民能掌握和获取自己完整的健康资料,参与健康管理,享受持续、跨地区、跨机构的医疗卫生服务。

4.综合卫生管理信息平台:建立面向卫生行政管理部门的监管、决策分析的系统,使卫生管理者能动态掌握卫生服务资源和利用信息,实现科学管理和决策,从而达到有效地控制医疗费用的不合理增长、减少医疗差错、提高医疗与服务质量的目的。

5.统一门户应用平台:为居民、医务工作者等提供一站式的门户登录服务系统。该平台包含了居民健康信息门户(或居民健康信息网)、医疗机构门户、卫生行政门户。

6.数字化医院系统:以电子病历、临床业务为核心的新一代数字化、智能化的医院信息管理系统。

7.疾控、妇幼、卫生监督等公共卫生管理系统。

8.与医疗机构及各垂直系统的数据接口和数据交换。

方案主要功能

1.建立区域医疗卫生数据中心,实现区域内医疗卫生信息共享。

2.建立覆盖全区域的居民健康信息系统。

3.建立区域内各级医疗机构HIS系统或与医院现有HIS系统接口,整合各级医院信息。

4.实现区域内检验、检查结果互认。

5.实现区域内医疗机构之间双向转诊和远程会诊。

6.通过互联网、手机等方式实现区域内居民健康信息查询、预约挂号等便民服务。

7.实现区域各项医疗卫生业务情况的实时监管。

8.整合区域内疾控、公共卫生、卫生监督管理等垂直系统,实现一体化区域医疗卫生信息系统。

相关案例

区域卫生信息化篇(2)

如火如荼 不差钱

“以往,医院信息化就像是潜伏在水下的大鱼,你看得到鱼的踪迹,却很难捕获到大鱼;如今,区域卫生信息化则像是一条条浮在水面上的鲸鱼,一捞一个准!”这是某国际知名IT公司销售经理的感受。

作为服务居民健康、优化整合医疗卫生资源、支撑政府决策的卫生信息平台,与以往医院信息化投资主体不同的是,区域卫生信息化的投资主体是政府卫生行政部门。2009年1月,国家明确了三年总计投入8500亿元的医改方案,伴随着这些真金白银的逐步落实到位,区域卫生信息化必将快速蔓延,一条条“鲸鱼”也将逐步浮出水面。

政策导向,是导致区域卫生信息化如火如荼的首要因素。2010年1月初在京召开的全国卫生工作会议,卫生部发出了卫生信息化建设方向的最强音。卫生部部长陈竺在谈到关于加快医药卫生信息系统建设的具体思路和重点工作时,再次明确:“重点建设以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为核心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和以电子病历为基础的医院信息平台。”

其次,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是实现互联互通和数据共享的根基。当前医疗卫生信息化还处于一种各自开发、各自建设的状态,由此形成了很多“信息孤岛”和“信息烟囱”,要实现互联互通和数据共享必须依靠区域卫生平台。

第三,区域卫生信息化有助于实现城乡医疗资源的合理分配。现在医疗资源分配非常不均衡,大部分集中在大城市、大医院,农村及社区的医疗资源比较稀缺,通过区域卫生的规划和联动,可以改善目前医疗资源分配不均衡的状况。

目前,各地区域卫生信息化投资规模动辄数千万元到亿元不等,各级财政支持的力度日益加大。在卫生信息化终于显得“不差钱”的时候,如何花好钱,却成为考验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的重要难题。有些地方手里攥着钱,却不知道如何花、如何见效益,担心把手里的钱打了水漂。

“区域卫生信息化是对整个组织体系的管理理念、组织结构、行为模式的创新,而不仅仅是信息技术在区域范围的应用。”据厦门市卫生局副局长孙卫介绍,“奥巴马政府正在积极推进一项庞大的经济刺激方案,这个被称为“IT救市”的方案中有一个焦点:推行健康档案电子化。美国近期进行的一项研究表明,区域卫生信息化项目成功率近30%,而完全失败者占四分之一;耗资120亿英磅的英国国家医疗信息化项目运行效果不佳。”

不可否认,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普遍面临规划制订难、人才与经验不足、顶层设计与见效预期之间的突出矛盾。而且,越是在国家准备大举投入的形势下,越需要探讨解决一系列现实中各地在推进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进程中普遍遇到的共性问题。这也是本次新卫生论坛的初衷。

落地难

区域卫生信息化的重要性、紧迫性不必多说,对此各级政府都有了充分的认识,但是如何将这种“认识”落地、如何做好需求和规划、如何实施好区域卫生信息系统却是个大难题。本次新卫生论坛吸引了很多地市的卫生局局长、党委书记,他们都是来“取经”的,希望能为即将或正在开展的区域卫生项目指点迷津。

“建档”被很多人认为是区域卫生信息系统落地的首要内容,当前,很多地方都在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建设居民健康档案。实际上,建档不是目的,关键在于档案是终身的、动态的、可以管理的、可以维护的,否则就白白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毫不夸张地说,目前有相当大一部分都是“死档”,第一次建完以后,后面基本上没有更新和使用。如何将“死档”变活?在厦门,通过面向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的工作平台,可以将居民在不同医疗机构的诊疗结果自动转化成为社区的健康档案,由此来实现居民健康档案的动态的、可持续更新。

“做好全盘规划。”这是很多专家都谈到的观点。这样可以避免重复、避免折腾,目前很多不必要的折腾都是没有全盘规划惹的祸,不少地区的项目都只是区域卫生信息系统的一部分。“要建设有生命力的系统。”中国医药信息学会(CMIA)电子病历委员会名誉主任任连仲强调:“这类系统是不断扩展、不断完善的,系统架构和运行模式必须能够支持可持续发展。而且,系统建设的重点要放在服务项目开发和运用上。”“主管者、建设者要重点盯住让医护人员和百姓受益的服务项目的研发,应用项目的开发需要技术与业务的深度结合,应用项目的应用需要艰苦的组织工作、协调工作、规范和制度的制定工作。”任连仲说。

福州总医院信息中心主任陈金雄认为,区域卫生信息系统一定要做好资源规划,就是在研究确定区域卫生信息需求的基础上,解决:信息从哪里来?怎么来?(构建包括所有卫生单位的信息系统。)信息储存在哪里?怎么储存?(按医院属地存在两级平台,符合信息标准。)信息为谁服务?怎么利用?医疗机构、公共卫生、公众、政府和第三方问题。

区域卫生信息系统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平台+服务”。万达信息股份有限公司卫生服务事业部副总经理冯东雷博士认为,“通过平台的先行启动建设可以规范和指导基层业务系统的建设和改造,解决各条线业务的烟囱状态;各区县内部区域卫生信息化与市级层面要并行推进,在条件成熟时,按照标准与市级平台和应用实现对接。”

锐捷网络医疗行业技术咨询杨靖总结了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的三种模式:一是一步到位,一次性将数据中心建好,将健康档案、一卡通、双向转诊、社区、妇幼、远程医疗等业务全部实现;二是点到为止,健康档案是基础,在此基础之上再选择一项业务(如一卡通或社区与医院的信息共享),其目的是将健康档案用起来;三是孤注一掷,很多区域先不考虑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就只是针对某项业务实现全市的信息化,接入机构可能是该市内的所有与此业务相关的机构,譬如北京市2009年建设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网络,只有一项单独业务,但把北京300多家社区机构全部连入平台。

怎样可持续发展?

区域卫生信息化是一个过程,而不是工程。“建设区域医疗信息系统是一个过程,是逐步发展、逐步完善的过程,绝不是一项工程,验收了事。”任连仲如是说。因此,区域卫生信息化必须在运营机制上解决好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陈金雄认为,当系统建成后,运营模式应该转变,可以考虑引入第三方特别是企业通过提供增值服务来确保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现在有个误区,因为老百姓对医疗行业有意见,所以什么增值服务都不敢开展,其实老百姓是反对乱收费,只要是合理的、确能提升服务水平的增值服务老百姓应该还是欢迎的,至少是可以接受的。”

陈金雄提出了从“卖资源”到“卖服务”的转变:“预约挂号收费老百姓为什么反感,因为专家资源非常有限,通过预约平台把专家资源卖出去,老百姓当然有意见,那是在卖资源;而通过信息平台提供各种增值服务如短信提醒、查询等适当收取短信费用,相信应该还是可行的,这就是卖服务。”

厦门区域卫生信息系统正在从“解决看病问题”走向“服务一生健康”。“这要求我们一定要解决好系统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具体而言:首先,系统必须可扩展、可升级、可以和新的业务子系统无缝或很好对接;其次,必须考虑系统与各种医疗保险系统、民政信息系统、公安户籍信息系统、计划生育服务信息系统等相关信息系统的兼容;再次,必须能够经历信息技术快速进步的考验,所储存的居民健康数据要保证数十年都可以使用。”孙卫表示。

“区域卫生信息化的成熟度应该分级。”这是北京市公共卫生信息中心副主任王晖的观点,他认为,无论从复杂性、还是专业性这两方面考虑都应该对其进行分级考量。用友医疗副总裁徐春华也提出了分层的观点:第一层是医疗卫生业务集中化应用,重在消除信息孤岛,业务平台化应用、数据集中化存储;第二层是医疗卫生业务协同化应用,建立区域级数据中心,消除烟囱,数据要动起来;第三层是全区域业务智能化应用,全区域、全单位、全民参与。

另一方面,从使用者的角度来看,培养使用者的应用需求也是促进区域卫生信息系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区域卫生信息化是一个新生事物,刚刚起步,大家都在探索应用需求,需要政府在应用需求上进行一定的引导和培养。上海市长宁区卫生局在这方面深有感触,长宁区正在试点“家庭医生责任制”,将原来的“全科医生”改为“家庭责任医生”,并实行家庭医生责任制,每个家庭责任医生要与将近1000户家庭签约,负责这1000户家庭成员的健康、保健、医疗等所有与健康相关的事情。家庭医生们明确表示:“要为居民提供优质的服务既离不开我们自身的辛勤努力,更离不开信息系统,否则根本没办法全面了解1000户家庭成员的健康情况。”

长宁区还大胆尝试搞“科研擂台赛”,鼓励大家来探索和挖掘各种各样的应用需求,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上海市长宁区卫生局信息中心主任助理郑涛举了“慢性病业务管理系统”的例子,这就是科研擂台赛的成果,它实现了二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疾控的流程联动。

人才从哪里来?

“缺人,缺合格的人!”在此次新卫生论坛上,很多与会嘉宾都表达了这个观点。“现在特别需要一个黄埔军校,要一支正规部队把这个行业统一了,只有把卫生信息化作为一个学科,这个行业才有发展,否则这个行业永远进入不到主流。”王晖慷慨陈词。

卫生信息化是最复杂的行业信息化领域,卫生信息化人才是推进新医改方案的重要保障,但我国目前却不太重视卫生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对于人才培训和学科体系建设仍处于探索阶段,人才问题日益紧迫。

各地卫生信息中心的人员编制都比较紧缺,据介绍,南京市卫生局信息中心有13个编制、8个人;北京市公共卫生信息中心有45个编制,但其中搞信息化的人只有三分之一。“北京市的情况在全国来看可能是最好的,我们有市级的信息中心,下面的各区县也有信息中心。”据王晖介绍,他们早就意识到了人才不足这一问题的严峻性,近年来,北京市公共卫生信息中心在培养和储备卫生信息化人才队伍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尝试。

首先就是培养。“我们与首都医科大学合作办学,成立了卫生与医学信息管理学系,面向全国招生,今年已经招收了7个硕士研究生。”王晖介绍说,“此外还有短期培训,我们把医疗机构最需要的课程做成学分,并出台一些相关文件,要求从业人员按时参加我们的培训。我们还在信息中心下面专门成立了北京地区医疗技术人员协会,给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的培训。”

其次是出台医院计算机部门的人力配置标准规范。按照IT系统的规模、IT工作量等指标,指导各医疗单位配齐IT人员。

第三就是做人员准入,给每一个岗位定好要求。正如王晖所说:“信息中心不是安排人的地方,也不是塞关系的地方,它是一个干活的部门,必须具备相关能力的人才能进来。”

当前,随着区域卫生信息化步入深水区,各地对于人才不足的问题都有着切身的体会,也都在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编制不够怎么办?河北省石家庄市的解决之道是,把优秀的人才招聘过来,放在医院里,然后组织这些人才一起干事情。上海市长宁区采取引进和培养相结合的方法,组织专题讲座、现场培训、在职培训考察学习、网管员例会制度等多种形式的培训。石家庄市卫生局党委书记赵春来在会议现场就发出了求贤纳士的呼声:“希望与会嘉宾给我们推荐优秀的卫生信息化人才。”

标准如何落地?

今年,厦门市区域卫生信息化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贯标――对原有的信息系统进行标准化改造。厦门也由此成为国内首个全面按照卫生部最新标准建立并运用标准数据库、实现数据共享与统计分析的城市。

“我们按照卫生部关于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和以电子病历为中心的医院信息系统最新标准,推进厦门市民健康信息系统及相关医疗卫生信息系统的标准化改造,建立相应的标准数据库。”孙卫介绍,由于当时缺乏相关的国家数据标准,所以我们采用逐步实施的方式进行系统建设,参照相关的国际(HL7、IHE)和国家标准(卫生部标准数据集)等制定了厦门市市民健康档案标准。

区域卫生信息系统应该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一个包容不同异构体的系统,一个可以对多种渠道来源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系统。而要达到这些功能要求,必须对交换的数据信息统一标准。2009年,卫生部出台了《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指南(试行)》、《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技术解决方案(试行)》、《健康档案基本架构与数据标准(试行)》、《电子病历基本架构与数据标准(试行)》等一系列标准和规范,那么,如何保证这些标准的进一步完善和落地执行,成为业内普遍关注的话题。

曾担任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主任、现任中华医学会党组书记的饶克勤在会上表示,“目前这些标准和规范都是试行的,试行的目的就是通过试点对标准进行修订和完善,实际上,在试行的过程中已经有很多地方提出了不少修改和完善的意见,我们准备在今年下半年对这些试行的标准和规范进行修订,以逐步形成卫生部的标准,有一些标准还会成为国标。”

标准有了,如何去用?饶克勤认为,推动标准落地有两个主要手段。一是国家立项、给钱,据介绍,今年将有七八百亿元的资金用于区域信息化项目。如果某个地区要按照国家的立项标准进行信息化平台建设的时候,你必须按照国家的标准和规范来实施,会有专家来审查你的规划,否则就拿不到项目资金。所以,在这一过程中,标准和规范自然就会落地。二是推广试点地区的经验,我们不是推广试点地区的IT技术,而是推广试点地区如何贯彻落实国家的标准和规范。

数据要有效共享

何为有效共享?它至少应包含两个层面: 一是数据被完好无损、安全可靠地保存起来,这是共享的前提和基础;二是数据可以被各个需求方有效地分析和使用,进而充分发挥出数据的价值和效用。

第一层面:可靠存储

“当前用户更加关注数据共享的效率,具体而言包括:数据的生成与系统、数据的安全性和原始性、数据的保存时间以及更大的共享范围。”惠普企业业务集团技术顾问刘刚表示。

刘刚简单介绍了加拿大的数据共享情况,有19个数据中心覆盖加拿大全境,以LONDON这个加拿大最大的医院组织为例,它分布在三个地点,机构成员超过8000个,存储了700万病人的健康信息,日常访问量是60万。为了满足大范围、大容量的数据共享需求,惠普提出了四种关键性技术:一是虚拟化路径,文件数据保存在分散的物理设备中,文件数据访问路径由系统统一管理,系统内部路径透明;二是功能整合,基于磁盘阵列的存储访问,简化复杂的归档与备份系统,关注单一存储池并发性能;三是多重数据保护,包括ECC、WORM、电子签名、自动拷贝;四是网格化架构,使用低成本的操作平台,通过海量节点线性提升性能和存储容量。

存储虚拟化技术被广泛关注。主要有三种方式来实现存储虚拟化:基于主机的虚拟化、基于网络的虚拟化、基于存储的虚拟化。Infortrend中国区产品经理李剑认为,传统存储的弊端可以用16各字来概括:“分散硬件+信息孤岛+复杂环境+无限投入”,有了存储虚拟化之后,则可以帮助用户实现“存储可靠、保护完善、成本合理”。

第二层面:数据挖掘

信息资源只有被充分地开发利用才能发挥出价值,数据辅助决策远比局部应用的作用大得多。对此,厦门和上海长宁纷纷进行了数据挖掘、决策支持的探索和尝试。

孙卫介绍说:“厦门市在统一的标准数据库基础上实现了实时数据库与挖掘数据库的分离,建立各类主题数据库,如以病种、病历质量、费用等为主题,实现数据挖掘、分析,进而实现增值服务和初级智能的统计、分析等。”

上海长宁区的做法是:多系统信息挖掘,完成管理控制和业务操作信息的整合。据上海市长宁区卫生局副局长王洪清介绍,多系统信息挖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医院业务统计,实时的业务统计功能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2)经济管理平台,实时掌握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收支状况、收支合理情况、预算执行情况等,为收支两条线的贯彻执行情况提供分析依据;(3)区域健康档案,2007年建成的区域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系统,实现了”以病人为中心”的全区80万居民健康档案和16家医疗机构内的病史诊疗信息的整合和统一调阅;(4)医联信息,2008年和上海市申康医联工程进行对接,实现了申康23家三级医院居民诊疗信息的调阅;(5)区域信息,实时提醒的智能化的门诊质量缺陷提醒功能,譬如:健康档案调阅提醒、近期同类检查检验提醒、诊疗规范提醒等,通过区域卫生平台为医疗服务发挥实质性的作用,如减少医疗费用、减少医疗差错、促进诊疗规范、规范门诊处方等;(6)居民健康资讯,居民通过Internet登录该平台查看自己的健康档案信息、在区域内16家医院的病史记录,并通过抽取居民的健康需求为居民智能地推送各种健康服务(健康提醒、导医服务)。

中华医学会党组书记 饶克勤

福建省卫生厅副厅长 张守臣

厦门市卫生局副局长 孙卫

上海市长宁区卫生局副局长王洪清

南京市卫生局信息中心主任殷伟东

北京市公共卫生信息中心副主任王晖

福州总医院信息中心主任陈金雄

深圳市医学信息中心 郑静

CMIA电子病历委员会名誉主任任连仲

中国惠普有限公司企业业务集团技术顾问 刘刚

万达信息股份有限公司卫生服务事业部副总经理 冯东雷博士

Infortrend中国区产品经理 李剑

锐捷网络医疗行业技术咨询杨靖

用友医疗副总裁 徐春华

计算机世界传媒集团副总裁梁继有

《新卫生》专刊主编 朱小兵

栏目主持:谭啸 tan_xiao@ccw.省略

网址:省略

微博:t.省略/newhealth

每周卫事

信息化促军队卫生经济管理精细化

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军队医院经济管理信息化取得了重要进展。9月26日―29日,由总后卫生部主办、联勤部卫生部协办、南京总医院承办的全军医院成本核算软件培训暨卫生经济管理学术讨论会在南京总医院成功举行。与会代表学习了军队医院核算软件,并交流了公立医院改革背景下军队医院经济管理的最新研究成果。(朱)

江苏307种药物降价30%左右

日前从江苏省物价局获悉,307种几千个规格的国家基本药物近期将再次降价,降幅或在30%左右。江苏省物价局相关人士表示,国家发改委前期已经就基本药物调价方案进行了广泛地征求了意见。“就我们看到的征求意见方案而言,在零差率销售的基层医院机构,降幅约在30%左右,有个别药品的降价幅度甚至达到60%左右。”为了进一步推行基本药物制度,掌握基本药物在基层医疗机构实际购销价格情况,省物价局日前还在全省开展了基本药物价格专项调查,包括国家和省增补的共599个品种,调查一直追溯到2007年时当地的招标价格、购进价格及销售价格等。(来源:《扬子晚报》)

区域卫生信息化篇(3)

以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和科学管理水平、满足人民群众基本医疗服务需求为目的,以推进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使用、财务监管信息化建设为着力点,加强信息标准化和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建设,整合优化各类卫生资源,逐步实现卫生信息互联互通高效,解决群众看病就医难问题。

二、基本原则

(一)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以政府投入为主,鼓励多种方式投资建设。卫生行政部门、公立医院、公共卫生服务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医疗保障机构和医药管理机构为实施主体;具备专业能力的咨询公司、软件公司、网络提供商、设备供应商为建设主体。

(二)因地制宜、分期建设。结合实际制定总体规划,先行试点、分步实施、逐步完善。

(三)联合共建、优势互补。建立由相关部门、用户单位、建设单位共同参与的协调管理机构,实现联合共建、优势互补。

(四)统一标准、保障安全。采用国家和卫生部公布的最新信息技术标准,制定标准化技术政策,规范顶层标准体系,逐步形成系统数据整合与管理标准体系,采用安全交换和控制技术,实现信息资源整合管理、访问控制和信息安全。

(五)整合资源、拓展功能。在充分利用整合现有资源基础上,实现信息共享,拓展服务功能,使用户能够在权限范围内各取所需,发挥信息资源的最大效益。

三、总体目标

按照区域卫生管理理念,采用先进成熟的信息技术,通过2-3年努力,建成系统安全、运行通畅、标准统一、应用全面、管理规范、资源共享的市、县(市、区)、乡镇(街办)、村(社区居委)4级卫生信息化网络体系,基本实现医疗服务数字化、公共卫生管理网络化、信息服务智能化、卫生管理电子化、安全保障一体化战略目标,开创全程终身式健康服务和现代化医疗卫生协作管理新模式,推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四、主要内容

(一)建立和完善全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体系1.加强基层网络建设。基层医疗机构要按照卫生部《健康档案基本架构与数据集标准(试行)》、《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指南》等相关标准,为区域内每个居民建立统一的健康档案,记录居民从出生到死亡的生命全过程。并以居民健康档案为基础,以满足业务需求为目的,建立集基本医疗、基本保健和卫生管理为一体的信息系统。2.推进公立医院信息化建设。制定数字化医院信息体系基本框架、信息交换平台结构、信息交换基本数据集和接口标准、医学术语集、医院信息编码标准等信息技术标准体系。推进以医院管理和电子病历为重点的信息系统建设,规范诊疗护理行为。建立门诊、住院、药品管理系统,医生工作站,检验、影像、心电等临床信息系统,提高医护人员工作效率。探索各级医疗机构之间双向转诊、协同诊断等协作机制。完成医院行政、人事、财务、后勤以及绩效管理等事务数据集成,为实现区域协同医疗和推行“就医一卡通”奠定基础。3.建立全市统一的社区卫生信息系统、妇幼保健信息系统和慢性病管理等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实现与现有公共卫生系统(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慢病监测及死因报告系统、卫生监督系统、妇幼保健信息系统、出生证明系统)在市、县(市、区)级卫生信息平台的整合。4.加快卫生应急指挥与医疗救治信息系统建设。建立健全市级卫生应急指挥中心,建成音视频一体化信息平台,将疾病报告、医疗救治、卫生监督和各类卫生资源数据库有效整合连接并展现;医疗救治信息系统重点建设120车载视频和救治现场移动视频语音传输,提高实时指挥能力。

(二)建立面向市民的卫生服务门户网站和短信服务平台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逐步实现卫生核心应用体系与对外服务贯穿,相关公告,采集公众意见及相关信息,提高信息透明度、与公众交流能力,使门户网站和短信平台真正成为政府、专业部门与群众沟通的信息桥梁;医药卫生服务信息(各类许可办理、预约服务、诊疗信息网上查询、接种短信提醒等),提供各类自助(门诊触摸屏、电子显示屏等),推行“就医一卡通”,实现远程会诊和双向转诊,使医疗卫生服务更加方便群众。

(三)构建卫生信息数据中心和信息管理平台通过对区域内各医疗卫生机构卫生业务和管理数据的采集、整合、利用,逐步实现区域内医疗卫生信息互联互通,卫生行政部门对各公立医院运行状况、医务人员诊疗行为、药品供应情况及不良反应实施监控,满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调度指挥和社会保险(商业医疗保险)等政策制定需要,实现群众就医预约制、“就医一卡通”、病历终身制,最终实现医改目标。

五、实施步骤

(一)试点引路阶段(2010年8月-2011年8月)。以市人民医院和1个区的社区卫生和妇幼保健机构为试点,先行完成1家公立医院、10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乡镇卫生院)以及50家社区卫生服务站信息化建设。逐步在全市建立统一的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并实施规范管理。同时,构建区域卫生数据中心和信息整合平台,实施“就医一卡通”工程建设,实现试点医院与基层医疗服务机构分级诊疗、双向转诊。建立“健康小屋”和公众健康信息服务平台,完成卫生服务门户网和卫生服务短信平台试点(包括网上门诊预约、诊疗信息查询),结合全市社区卫生和妇幼保健软件系统,开展短信接种提示等。为全市卫生信息化建设奠定良好基础。

(二)全面建设阶段(2011年9月-2012年9月)。对全市公立医院、公共卫生机构(包括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妇幼保健机构和卫生监管机构等)和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包括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进行信息化建设,实现医疗服务管理初步信息化。在区域信息管理平台基础上,实施卫生业务管理和区域内医院运营监管,实现与医保平台对接和业务联动、“就医一卡通”。

(三)稳步提升阶段(2012年10月-2013年10月)。扩展区域卫生信息化范围,横向覆盖所有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疗保障、医药管理、行政管理等相关单位,纵向覆盖市、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4级机构,形成较为完善的医疗信息服务网络,实现本市区域内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数据互联互通。

六、保障措施

(一)成立市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负责卫生信息化建设的组织实施;成立市卫生信息管理中心,负责医药卫生信息系统管理、运行和维护。

区域卫生信息化篇(4)

中图分类号:TP315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中国卫生信息化在经历了近30年的发展,医学信息处理技术得到飞速发展,整个医卫信息系统产业正在迅速地成长并走向成熟。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卫生业务的成熟、各级政策支持,目前中国卫生信息化正处于一个加速发展的时期。

新医改首次将信息化纳入方案中,提出“要加快信息标准化和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建设,逐步建立统一高效、资源整合、互联互通、信息共享、透明公开、使用便捷、实时监管的医药卫生信息系统。” 信息技术的应用将成为医改的重要任务之一,信息化已经从过去现代化的标志变成了基础需要,信息化对业务的支持为流程的优化提供了可能;相反,新医改的推进,对医疗卫生信息化工作的要求也会越来越深入。通过信息技术实现医疗卫生服务整个环节中的协同和整合,使病患者能够得到最好的医疗服务,解决长久以来看病难、看病贵、看病烦的问题,提高医疗质量、减少医疗差错、降低医疗费用、提高医疗效率。需求分析是信息化项目建设的先头军,只有仔细做好需求分析,区域卫生信息化平台建设才能事半功倍。

1 医疗卫生服务需求

随着健康意识的提高和生活习惯的改变,人们希望得到全方位和全生命周期的健康预防、保健和治疗服务,对预约看病、远程就诊、专家会诊等数字化医疗服务的需求日益突出。

居民是区域医疗卫生服务的服务对象,是区域医疗卫生服务的受益者。获取方便、廉价的医疗服务以及公共卫生服务是居民的根本需求。卫生信息化要能够为居民提供个性化健康管理和卫生保健的手段,提高居民满意度,从而实现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在社区,吸引更多的人前来看病,为带动区域的发展提供新鲜的血液;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系统要能够为居民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相关信息,为居民提供网络化、信息化的健康服务与健康管理,居民能够获得连续性、综合性、和高质量的医疗保健服务;能够提高卫生服务效率,减少居民看病等待时间;能够支持区域卫生资源的合理利用,有效解决社区与二、三级大医院、预防保健机构间的合理分工、资源分配,重点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看病不及时、看病不放心:

看病难――由于医疗机构的资源不均等,大医院人满为患,小医院资源闲置,居民看病难。本方案中,预约挂号、远程医疗等模块,可以有效解决上述问题。

看病贵――各医疗机构系统独立,信息不共享,导致了以下的问题:居民支付重复用药的费用;居民支付重复检查的费用,不同医院甚至不同的科室也存在要重复同样的检查,原因就是医院和科室之间资源不能共享,既增加病人负担,又浪费社会资源;居民对自我健康状况不了解,导致小病变大病,支出更多费用;医疗机构重复购置医技设备,成本均摊到患者看病费用上;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中,业务协同服务、双向转诊系统、远程医疗等可以有效缓解或解决上述问题。

看病不及时――看病不及时,从医患双方角度来看:患者不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没有自我保健意识,常导致重大突发疾病,无法救治;从医生角度来说,由于没有完整健康档案信息,没有社区服务系统,无法有效跟踪病人的健康状况,出现重大疾病,不能快速有效救治,导致伤亡。因此,建立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系统与社区卫生业务系统,可以有效做到防治结合,解决看病不及时问题。

看病不放心――医院用药不安全;医疗行为过失、过错严重;隐私泄露对患者的身心的伤害。

2 社区卫生服务的需求

社区卫生服务是医药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和主要环节,并成为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整个卫生体系的“网底”,开展“六位一体”的业务,建立个人健康档案,分析个体健康状况和健康风险因素,针对个体差异采取干预措施,制定保健计划,降低患病风险,改进健康行为,提供细致周到的健康服务,是社区卫生的主要服务内容。

开展“六位一体”业务的需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以全科医师为骨干,健康为中心、社区为范围、家庭为单位、需求为导向,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残疾人等为重点,融预防、保健、医疗、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和常见病、多发病、诊断明确的慢性病的治疗和康复服务为一体即“六位一体”的社区卫生服务。需要为每个居民建立个人健康档案册,每个家庭有保健册,0~7岁儿童和60岁以上老人及8种重点管理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把老年人、妇女、儿童和残疾人作为重点服务的人群,把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及妇幼保健作为重要服务内容通过健康档案实现六位一体的动态监测和管理。

开展健康干预跟踪服务的需要――通过数字健康信息系统实现区域内健康档案信息共享、联动二、三级的双向转诊、委托/受托检验和医学影像检查、图像和报告传递,实现个人医疗卫生保健服务的跟踪。健康干预服务质量是衡量一个区域居民健康水平的重要标志。探索居民在不同医疗机构间从孕产期保健到婴儿出生、儿童保健、终老的健康跟踪服务,利用手机短信预约服务等提供便捷和人性化的服务,可以有效提升健康干预服务质量。

3 公共卫生服务的需求

公共卫生各机构处理公共卫生事务时会产生很多数据信息,但往往应用于机构内病历记录的信息采集、保存和传输,无法实现共享与利用,所以对相关信息有以下共享需求。

公共卫生服务需要――在区域建立格式、内容相对统一的信息化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系统,将能够确保居民的健康信息跟人流动,对跨区居住的居民,依然能够享受到由政府提供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这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将包括疾病预防、免疫接种、妇幼保健、健康教育、职业卫生、精神疾病管理治疗等内容,特别是根据《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2009年版)》规定的九个社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包括健康教育服务、0~36个月儿童健康管理服务、孕产妇健康管理服务、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务、预防接种服务、传染病报告和处理服务、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服务、2型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服务及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服务),将通过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由各社区卫生服务站向辖区内所有居民均等提供,以解决居民群体性疾病的控制与管理。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的需要――当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对于很多严重事件类型的患者,往往一时很难明确临床诊断,病情危急,重点是立即抢救生命、稳定病情,“治病”意味先要明确疾病诊断,再行相应治疗措施,因而通过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系统适时的查阅,提高抢救病人的“黄金时间”,为预防暴发大规模的疾病提供理论依据与信息支持。

4 综合卫生管理的需求

卫生行业进一步深化医疗体制改革的需要――目前,医疗卫生行业利用信息化建设进行卫生体制的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为了配合新医改政策,满足更深入的卫生体制改革,需要进一步以建设“居民健康服务”为主线,加强医疗卫生行业信息化建设广度和深度,实现以居民健康信息为基础更广泛的共享,充分利用居民健康信息实现医疗卫生管理与服务的需求,同时加强系统的运营维护管理,才能进一步推动医疗卫生服务体制的深化改革。

卫生行业合理配置医疗卫生资源需求――区域建成后,卫生管理部门可以获得宏观管理所需的数据支持,以辅助其决策,高效开展电子政务、疫情监测、应急联动等;通过互联互通的医疗卫生网络体系将使行政管理部门对卫生业务部门的监督和控制更加及时和准确,提高对整体卫生资源的调配力度,加强对疾病与疫情的控制,加强卫生监督,提高行业内的应急指挥处理能力。

卫生行业实现跨业务跨系统的数据共享利用的需求――由于过去卫生信息化建设各自为政,缺乏统一规范和部署,各区、各医疗卫生机构之间的网络物理上不联通,业务标准、数据标准不一致,数据无法共享,形成了各单位、各条线的信息孤岛。首先,各单位对基础与公共信息都要重复采集与存储,由此造成人力、物力与财力的重复投资;其次,由于数据的重复采集与存储,导致数据冗余,影响数据的一致性与唯一性;最后,虽然数据被多处采集与存储,但由于标准不一致,数据还是无法共享。

加强公共卫生服务应急联动的需要――卫生管理部门可以利用是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处置系统,结合社会各方面的资源,加强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和预警;当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可以按照应急预案及其启动程序要求,应对各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保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工作能有力、有效、有序地进行,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和生活秩序。

5 总结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发现,不管是医疗卫生服务、公共卫生服务、社区卫生服务,还是区域卫生综合管理,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满足居民的健康服务。医疗卫生服务、公共卫生服务、社区卫生服务、区域卫生综合管理都离不开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系统。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系统的建设必须以居民健康信息为核心,通过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系统,构建统一的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实现健康信息在区域内不同卫生机构间共享利用,实现各机构间业务更加协同,以提高医疗卫生业务质量和效率,提高卫生监管与决策能力,逐步缓解和解决“看病难,看病贵”民生问题。

参考文献

[1] 初炜.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的满意度及需求意愿的调查分析[J].医学与社会,2000(1):9-14.

[2] 罗一.卫生资源配置效率与卫生服务需求的关系研究[J].医学教育探索,2008(2):219-222.

区域卫生信息化篇(5)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4 . 11. 034

[中图分类号] r197.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4)11- 0054- 02

1 区域卫生信息化项目解析

1.1 项目背景

卫生信息化是我国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支撑和基本保障,卫生部于2010年完成了“十二五”卫生信息化建设工程规划的编制工作,明确了未来五年我国卫生信息化建设整体思路,简称为“35212工程”,就是建设国家、省、地市级3级卫生信息平台,加强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监管和综合管理等5项业务,建设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2个基础数据库和1个专用网络,建立和加强卫生信息标准和信息安全保障2个体系。

1.2 现状分析

近年来,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特别是医院的信息化建设步伐逐步加快,市县各级医院陆续开展了信息化建设,多数以his(医院信息系统)为主的应用已经比较成熟,很多医院已经过渡到以cis(临床信息 系统)为主的临床应用系统上; 同时emr(电子病历)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医院采用; lis(临床检验系统)、pacs(医学影像)、手术麻醉等系统也有不同程度的应用;但各级卫生管理机构的信息化程度还相对比较低,基本停留在独立办公的单机处理阶段,对下级单位基于网络的管理监控能力十分薄弱,基层的乡镇卫生院、社区医疗服务中心的信息化水平更是参差不齐。医疗系统各分支机构由于没有一个统一的信息接入平台,信息无法进行互通,不能实现数据共享。

1.3 必要性分析

随着中国近年经济的高速发展,“关注民生、改善生活”已成为国家经济政策的重中之重,解决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一直是医改政策要着力解决的关键所在。推进卫生信息化建设在医改进程中必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其核心任务就是建立实用共享的医疗卫生信息系统。大力推进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以推进公共卫生、医疗、医保、药品、财务监管信息化建设为着力点,整合资源,加强信息标准化和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建设,逐步实现统一高效、互联互通。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医疗卫生信息化的建设步伐也明显加快,未来几年将是各地医疗卫生信息化发展的关键时段,整合本地区的信息资源,建立统一的医疗信息共享平台已经成为必然。从以下几方面的需求可以清楚地看到卫生信息化的重要性和必然性:

(1)社会公众关于看病容易看病便宜的需求。

(2)医疗卫生工作者提高服务质量、提高工作效率的需求。

(3)医疗卫生服务管理者绩效考核以及规范管理和质量监控的需求。

1.4 困难性分析

山东省“十二五”卫生信息化发展规划中总结了卫生信息化发展存在的困难,集中体现在以下几点:

(1)缺乏统筹规划和顶层设计。

(2)建设经费投入不足,同时也存在盲目建设和重复投资现象,造成了卫生资源和信息资源的极大浪费。

(3)卫生信息化建设发展不平衡。

(4)推进机构建设滞后,卫生信息化专业技术机构缺乏既懂卫生业务又懂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5)信息技术基础研究较弱。

(6)信息网络信用体系欠缺,没有完备的责任认定和审计体系。

2 建设目标任务和建设原则

2.1 建设目标

(1)在框架设计上,从垂直业务和单一应用完成向集成化信息平台与应用系统建设相融合转变,利用平台技术实现统筹规划、资源整合、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与监管能力,有效推进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重点任务的实施。

(2)在业务内容上,从面向单一卫生业务管理向综合管理和为居民提高信息服务相结合的方向转变,既突出服务,直接让居民成为卫生信息化发展的受益者,又完善管理,促进医疗服务成本降低,优化医疗服务流程,规范医疗服务与管理。

(3)在实现路径上,在全市统一规划下,加强医疗卫生机构内部信

息系统建设,提升机构内部管理效率及服务能力,为区域卫生信息化打下坚实的基础;及早部署市级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完成各分建数据中心区县的整合对接。

(4)从实现目标上,重点建设全市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资源库,实现全市任何居民在全市任何医疗单位的无差别就诊及健康信息的随时随地调阅共享,推动“居民健康卡”的应用,深化以平台为中心的医疗服务、公共卫生、医疗保障、综合管理四大领域的卫生信息化应用建设。

2.2 建设任务

切实有效地落实新医改规划要求,建设以电子病历和居民健康档案为核心的市级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中心,以“居民健康卡”为重点,大力推进全市卫生信息化建设。具体任务有以下几项:

(1)通过建设市级卫生信息数据中心及卫生系统专网满足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和区域医疗应用系统的基本需求。

(2)通过部署基层医疗卫生信息系统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的信息化水平。

(3)通过建设区域卫生信息平台采集医疗卫生服务等有关业务过程中的居民健康信息,建立标准化的健康档案资源库和电子病历资源库,实现健康档案的自动建档、自动更新;实现区域内电子病历共享、检验检查结果共享。

(4)通过公共卫生系统建设,使卫生工作者能全面掌握人群健康信息,做好疾病预防控制和健康促进工作;居民能掌握和获取自己完整的健康资料,参与健康管理,享受持续、跨机构的医疗卫生服务;卫生管理者能动态掌握卫生服务资源和利用信息,实现科学管理和决策,从而有效地控制医疗费用的不合理增长、减少医疗差错、提高医疗与服务质量。

2.3 建设原则

按照“整体规划,分步实施,试点成功,全面推进”的总体要求,坚持以下几项原则。

(1)高起点:顺应国家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需要,瞄准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以及卫生信息化发展的最新趋势,采用国内外最先进的卫生信息化建设技术,打造全市智慧医疗卫生信息系统。

(2)大规划:站在全市卫生资源信息化系统规划的角度,对县市区各级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和全市所有医疗卫生机构的各项管理与服务业务进行全面统筹、科学规划,覆盖范围大,建设内容全。

(3)全功能:实现区域电子病历共享、网上挂号、医疗行为智能监管;实现疾控、妇幼、应急指挥、血供等公卫服务全面信息化;实现集卫生监督执法电子化、行政办公自动化、辅助决策智能化等功能于一体。

(4)重视足:要充分认识全市卫生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各级卫生系均要由一把手亲自负责,建立健全各级实施机构,在市局的统一安排下部署和实施。

3 建设方案

3.1 总体架构

总体来讲,市级卫生信息化的目标是逐步建立起以市级卫生云平台为核心、覆盖全部医疗卫生机构、市县乡村四级互联互通、数据共享的信息系统。

3.2 方案规划

(1)成立市级卫生信息中心,在市级医疗卫生系统中选择合适地址,建设市卫生数据中心机房。

(2)建设满足全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信息系统业务应用需求和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应用需求的数据中心计算资源、存储资源、网络资源等基础设施资源。依托虚拟化技术形成市卫生云数据中心资源池。

(3)在云计算中心建设市级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接入整合各县区信息平台;接入整合各地已经成熟应用的基层医疗机构信息系统。

区域卫生信息化篇(6)

1 现阶段我国区域卫生信息系统建设的基本内容

区域卫生信息系统的一般概念:在城市社区规定的一定的范围内,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实现有关个人和医疗卫生资源的初始数据采集、数据传递、数据存储、数据分析处理的自动化。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掘利用合成的医疗卫生信息,加以充分利用,资源共享,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节约医疗公共财政成本。现阶段在大力建设的全民医疗保险制度、医院业务属地化管理以及医生多点择业等综合措施,进一步提高了医疗卫生信息的系统化,为今后的信息整合、综合利用打下了基础。及时、准确、完整的区域卫生信息资源对解决人们在看病时遇到的难题看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信息资源的不断整合,更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将提高人们在看病时的效率。更好的解决生病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1.1 对医疗服务方面起的作用。建立完善的医疗卫生信息系统后,一般居民自己就可以通过系统网络自己查阅医疗卫生资源,补充完善自己的个人基本情况,自己的身体健康电子档案。使得伴随个人身体健康的各种指标逐渐系统化、数字化,更加准确和高效。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一些健康检验、医药学、病理学信息资源的及时共享,避免不合理的重复诊断,降低医疗成本和节约人们看病的花销。

1.2 对公共卫生服务方面起的作用。充分发掘信息系统有效数据的效力,提高数据资源的集成模拟效果。对于进一步提高身体健康评价有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同时高质量的社区卫生信息系统对于公共卫生服务行业的从业者、监督管理者也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像在日常工作中的服务人员个人服务质量、效果的绩效考核,监督管理部门对公共卫生服务行业的及时监管,遇有突发公共卫生事的及时响应等都需要强大的医疗卫生信息系统支持。对于年度卫生防治政策的制定,重大疾病、流感的预防,都离不开信息系统的支持。

1.3 对社会的综合服务管理模式的影响作用。综合利用信息系统平台的强大数据支持,对于医疗卫生管理部门加强宏观管理,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资源的合理配置,在决策时避免盲目性。同时区域卫生信息不仅局限于医疗卫生领域,相关的领域也可以不断深入推广,加强与社会保险、食品药品监督管理、计生部门、公检法系统、妇联、民政部门的有效沟通,更大限度的共享信息资源,提升综合管理一体化的质量水平。

2 区域卫生信息系统在建设过程中出现的不足

2.1 信息数据缺乏统一规范的标准。近些年来,不同区域不同类型的医疗机构信息系统自己自主建设,在规划建设时不统一,没有形成相应的准则模式。信息资源分割化、独立化比较严重。一部分数据信息难以调用,缺乏接入口和信息分享口。

2.2 不少大型医院对于医疗卫生信息系统缺乏热情、配合不力。由于大型医院自身在医疗信息建设方面较为领先,差不多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信息系统板块模式,因此不愿意再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建设区域医疗卫生信息系统。

2.3 在信息系统的隐私安全和相关法律保障方面不健全。目前一些区域建立的医疗卫生信息系统在实施资源共享利用时不能确保个人隐私数据资源的绝对安全,这对个人的基本信息是不负责任的。此外相关的法律制度没有建立起来,存在一定的法律空白。

3 基于上述问题提出的一些解决思路

3.1 区域卫生信息系统应以政府为主导开发建设。医疗卫生信息系统不同于一般的信息系统。关系着居民的个人健康信息,个人健康档案。涉及各种医疗机构的信息,以及药品行业的信息。因此在建设过程中要以政府的主导模式进行。在政府的协调带头作用下,整合医保系统、医院、公安部门,加强对信息资源的安全控制。确保信息资源不被别的机构窃取利用,政府要加强管理,卫生主管单位要切实负起责任来。

3.2 制定可以参考的信息标准,提高数据的规范性。在实行医疗卫生信息资源共享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要确保数据的及时、有效交流。而不规范的数据信息,缺乏统一标准,容易导致不同系统之间出现数据识别错误,引起不必要的事故。因此要建立完善统一的数据资源标准,形成规范合理的技术标准,落实行业监督管理管理标准。

3.3 设计托管中、小医院电子病历的服务系统。为节省费用和方便维护管理,中、小医院可以直接在网络上简便的使用数据中心提供的电子病历托管系统,完成医院电子病历数据录入和管理功能。

3.4 建立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机制。健康档案由于记录有病人的众多历史信息,必须要从技术和立法两个层面,确保公民隐私的安全保护和信息的合理使用。在隐私安全的前提下,医疗卫生信息系统才会实现无顾虑的共享。为医疗卫生领域的相关资源共享单位提供便利。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区域卫生信息系统建设刚刚起步,既面临着医疗制度改革的机遇,也面临着前所未有挑战。它将依托高速发展的网络技术进一步纵向实现全国联网、横向拓展系统化应用,围绕“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目标,不断创新管理和服务的模式,优化卫生资源配置,实现流程再造。

参考文献:

[1]刘非.医疗信息系统中移动护士站的设计与实现[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1(2).

区域卫生信息化篇(7)

中图分类号:TN915.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2(c)-0014-03

1 区域卫生信息化的必要性

区域卫生信息化是指在一定区域内,应用计算机先进技术,为人民群众、卫生行政部门、医疗服务机构、公共卫生机构、医疗保障者、其他相关用户等,提供卫生信息的采集、传输、存储、处理、分析,解决“信息孤岛”,提升区域医疗服务能力,保证健康信息再次利用,提高主管部门监管能力和效率,协同医保、药监、计生、公安、民政等相关部门开展工作,为人民群众提供可及优质的卫生服务和全程健康管理。

《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指出要加强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建设并完善覆盖全国、快捷高效的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增强防疫监控、应急处置和救治能力。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09年3月17日提出了“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把“建立实用共享的医药卫生信息系统”列为“支柱”之一,信息化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遇到了难得的发展机遇。2010年10月,卫生部完成了“十二五”卫生信息化建设工程规划编制工作,初步确定了我国卫生信息化建设路线图,简称“3521工程”,即“三级卫生信息平台、5项业务应用、2个基础数据库和1个专用网络”。

2 区域卫生信息化构成及其功能

根据卫生部“十二五”卫生信息化建设工程规划,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由“三级卫生信息平台、5项业务应用、2个基础数据库和1个专用网络”构成,即建设部级、省级和地市级三级卫生信息平台,加强公共卫生、医疗服务、新农合、基本药物制度、综合管理5项业务应用,建设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2个基础数据库和1个专用网络建设。

(1)区域卫生信息平台。

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是医疗卫生行业的一体化平台,实现了区域医疗卫生机构的互联互通,以服务的方式实现数据采集、交换、整合,并提供卫生行业的基础服务及数据服务,从而为居民、医疗卫生工作人员、管理者提供优质、便利的服务,提升医疗服务质量、提升工作效率、提升管理能力。建立卫生信息平台,实现统一的数据采集和交换。数据采集内容涵盖居民健康档案、电子病历、临床医疗数据、健康档案数据、急救数据、计疫数据、妇幼数据、疾控数据、血液数据、公共卫生管理数据等;数据交换支撑行业内外、区域内外的信息共享及业务协同。

(2)公共卫生信息化。

公共卫生信息化是指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整合公共卫生机构的业务应用系统,包括区域内已建设和未建设的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包括卫生应急指挥系统、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急救一体化管理系统、计划免疫管理系统、妇幼医疗保健管理系统、卫生监督系统、医疗救治管理信息系统、血液管理信息系统等。

(3)医疗保障信息化。

医疗保障信息化建设主要包括建立医疗保障信息网络平台、医疗保障数据中心、建立标准统一的新农合信息系统、医保信息系统等应用系统,建立安全平台,实现对系统和数据的安全管理,保障社会成员医疗服务的各种制度安排。

(4)基本药物信息化。

基本药物信息化可以使卫生局统筹监管药品筛选、采购、销售等环节,简化了监管方式。另一方面,各种药品的流向都追踪到每个用药者,促进临床用药更加安全、合理。

(5)综合管理信息化。

综合管理信息化是为了满足卫生管理机构对医疗卫生、公共卫生的管理和分析决策的需要,实现居民健康信息的统计、分析、评估、展示及运行维护,促进机构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的提升。

(6)健康档案。

建立以电子健康档案为核心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是区域卫生信息化的建设重点。健康档案主要包括每个人的生活习惯、以往病史、诊治情况、家族病史、现病史、体检结果及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和康复的全过程。在发达国家,像美国、英国,许多大学、研究机构、厂商纷纷投入健康档案的研究工作。

(7)电子病历。

电子病历是用电子设备(计算机、健康卡等)保存、管理、传输和重现的数字化的病人的医疗记录,取代手写纸张病历。建立统一标准的电子病历数据库,实现全国范围的看病无纸化和健康资源再利用。

(8)专用网络。

建设医疗卫生专网,满足医疗卫生业务系统实时传输和安全需求。实现所有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村服务站的网络全覆盖,深延伸,支持多种方式查询到底(同时保证了疾控网络覆盖全面),并将与下属医疗卫生单位的业务全部移送到医疗卫生专网,通过边界接入放到外网用于对外使用。

3 区域卫生信息化国内外发展

3.1 国外区域卫生信息化发展

在发达国家,像美国、英国,许多大学、研究机构、厂商纷纷投入区域卫生信息化的研究工作。在美国,最早的区域卫生信息化探索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以社区卫生信息网络为主的区域卫生信息共享探索。现代美国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热潮以2004年一系列部级的推动活动为重要里程碑,2004年1月20日美国总统George W. Bush在美国众议院发表国情咨文时提出,要在10年内为全体美国公民建立电子健康档案,2007年开始将进入“青春期”和“成熟期”,目前,美国区域卫生信息化组织数量已经达到数百家。英国利用信息技术推动医疗服务现代化,解决看病“难”等问题的努力也进行了很多年,2003年底到2004年,英国政府陆续与多家跨国卫生信息化巨头签署了为期10年,总金额逾60亿英镑的合同,拟搭建一个全国性的卫生信息网基础设施,部署一系列应用服务。目前,经过一系列的调整,国家卫生信息网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就,成为欧洲部级卫生信息化建设的典型代表。

3.2 我国区域卫生信息化发展

我国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在国家信息化进程中虽不居于领先地位,但由于卫生信息化不仅关系到社会全体居民健康利益,而且发达国家的卫生信息化为IT厂商创造了巨大市场利润空间,中国卫生信息化市场已经引起众多厂商的关注。

目前,各省(区、市)卫生厅(局)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既满足了正常工作需要,也为将来信息化建设打下基础,但只有三分之一的省(区、市)卫生厅(局)按照国家标准建成了标准的中心机房,设有内、外隔离的局域网络。全国各地在医疗卫生的各个领域建立了很多应用系统,产生了大量宝贵的卫生医疗信息数据。各地已建设完成的信息系统约有120个,正在实施的新建系统约40个,规划中的系统约有100个。不仅提高了医院的运行与管理,也为卫生行政部门对医疗机构的监管奠定了良好基础。目前,各地积极开展信息共享平台的建设,几乎所有地区已经将省级数据共享平台作为重点建设项目。其中部分地区已经启动该项目建设,个别地区已经建设完成,大部分地区处于规划立项阶段。

目前,上海、北京等区域在卫生信息化方面的有着先进经验:上海市启动“基于市民健康档案的卫生信息共享工程”,以市民健康管理为核心,建设上海健康信息网,实现人人享有电子健康档案,使公共卫生机构、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医生和居民有效共享和利用健康信息,为市民开展自我健康管理,享有方便、高效、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提供信息支撑。北京市启动了“基于电子病历和居民健康档案的医药卫生信息化工程”,北京卫生信息化建设主要内容可概括为“一个网络、两级平台、三个基础数据库”。

3.3 我国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面临的问题

当前我国的卫生信息化总体水平较低,发展不均衡,卫生信息标准建设相对滞后,建设区域卫生信息化,亟待建立以居民电子病历和健康档案为中心的市级医疗卫生信息共享体系,实现跨业务条线、跨地域层面实现医疗卫生信息的互联互通,将成为拓展业务模式和提升管理水平的必然趋势,在此过程中不可避免会面临如下问题与挑战:

(1)卫生资源战略规划数据缺失,各地区发展不均衡。

(2)业务条块分割,亟待资源共享。

(3)缺乏完善的信息标准。

(4)项目建设模式多样。

(5)不同系统独立运行。

(6)业务系统垂直建设的局限。

(7)缺乏资金和人才保障。

4 区域卫生信息化的关键技术

区域卫生信息化项目由于大量遗存信息系统的异构性和标准不统一,导致复杂性高、风险大,也是企业、跨企业复杂应用领域的共性问题。利用HL7、DOP、SOA等关键技术能有效缓解区域卫生信息化的难点。

4.1 DOP架构

DOP(Domain Operating Platform),称为领域操作平台,是为了解决像医疗健康领域等知识密集型应用领域“信息孤岛”的问题。DOP的技术核心:一个动态建模体系和两个核心引擎,其中动态建模体系包括方法学,实现技术,工具软件,应用软件框架等,两个核心引擎包括领域概念物理引擎、领域概念描述模型MDT、一系列核心功能和服务模块,如图1所示。

DOP的领域动态建模体系,也简称为MDT(Meta Data Type)建模是DOP的创新技术之一。MDT建模体系主要由模型引擎、MDT建模及模型管理服务、MDT建模工具软件(MDT Designer, MDT Browser)等构成[4]。

4.2 HL7

HL7全称是“Health Level Seven(健康信息交换第七层标准)”,是在所有卫生服务领域中,特别是提供门诊与住院服务的医疗机构(即医院)之间的电子数据交换标准。HL7标准主要着眼于解决出现在第7层通讯软件和硬件的功能应用等级上的问题,从而适用于运行在不同的系统环境中不可兼容的软件和数据结构之间的通讯。HL7的目标是促进卫生服务领域的信息交流,为卫生服务计算机应用软件之间的数据交换提供标准,消除或显著减少用户界面程序和所必需的程序维护,提高医疗系统之间数据信息共享的程度。

HL7信息传输由以下几部分组成:

(1)信息(Message):HL7共归纳了84种信息类型(Message type),每种信息类型用于定义信息目的和用途,每条信息由若干消息段组成(如ADT表示入院、出院和转院的相关信息);

(2)消息段(Segment):HL7共有110个消息段,每个消息段由到组数据字段(Data field)组成,每一消息段都有相应的名称,用于界定其内容或功能。如,Message Header(MSH),Event Type(EVN),Patient ID(PID), and Patient Visit(PV1).消息段分为:必须、可选、可重复三种类型;

(3)字段(Fields):是一个字符串。字段须定义其位置、长度、数据类型(HL7共有利于3种数据类型)、选择类型、重复性;

(4)表(Table):分为HL7标准表和用户自定义表两种。其中HL7标准表(118个)为HL7规定必须使用的表;用户自定义表(185个)为HL7推荐使用的表。

4.3 SOA架构

SOA是一个组件模型,其原理是将不同的单元封装成不同的服务。服务构成了SOA的功能块,能被,可以以一种统一的方式进行交互,或被其他应用程序所使用。

在一个SOA架构下,客户端应用程序使用业务功能的服务而不是直接调用业务对象的函数。服务层向客户端提供封装了业务逻辑的黑盒子。SOA的基本原则是某一层只能与相邻的层次进行通信。这样可以降低一些与客户端应用程序请求和响应需穿越复杂对象模型所导致的复制性,同时分离组件的职责,为故障容错、简化修改维护工作、有效管理错误提供了方便[7]。

SOA具有以下五个特征:可重用、松耦合、定义的接口、无状态的服务设计、基于开放标准。

在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中使用SOA时,要保证提供的服务是符合HL7、DICOM、CDA等国际和业内统一的医疗规范与标准,所以连接平台的任何一个终端系统都可以以规范的方式使用这些服务,而平成服务和功能后要对业务逻辑进行封装,从而为居民开展医疗业务协同、卫生服务联动和健康管理。

5 结语

通过区域卫生信息化的建设,能够为居民提供持续高效的健康管理,促进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均等化;为主管部门提供决策的信息化手段,提高卫生管理效率和管理效果,为实现医疗资源整合提供有效的工具,提升区域医疗服务能力,保证健康信息再次利用。事实上,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面临很多挑战,例如标准体系缺乏、信息采集和利用流程不够规范,我们只有对这些挑战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探讨有关对策才能更好地进行区域卫生信息化的建设,为实现现代化城市管理提供有效的信息支持。

参考文献

[1]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指南(试行)》的通知[Z].2009-05.

[2] 樊小玲.区域卫生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模式的建立与应用[J].中国数字医学,2008.

[3] 陈刚,白尚旺,党伟超.基于HL7标准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研究[J].科技创新与生产力,2010.

[4] 李华才.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任重道远[J].中国数字医学,2008.

[5] 李磊.探究区域医疗信息化建设[J].广州医药,2009.

区域卫生信息化篇(8)

按照卫生部卫生信息化建设 “十二五”规划的总体要求,在全市实施区域卫生信息化“1654”发展战略,即建立一个市级卫生信息资源管理及区域协同平台,六个县级数据中心,形成“一总六分”的信息化建设构架,开展五项业务应用(公共卫生、医疗服务、新农合、基本药物制度、综合管理),服务网络覆盖市、县、乡、村四级,构建纵横连接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高效、快速、通畅的信息网络系统,实现健康信息一次采集,多方利用,互联互通,区域共享,实现全市卫生信息资源集中规划和统一管理。

二、阶段目标

(一)2011年6月30日前,扩展完善市级卫生信息资源管理及区域协同平台,搭建6个县级数据中心,在全市范围启用区域公共卫生服务管理信息系统。

(二)2011年6月30日前,全市居民健康档案实现信息化管理;2011年底,城市居民规范化电子建档率达到60%以上,农村居民达到50%以上。

(三)2011年底前,全市实现健康档案、老年人保健管理、糖尿病管理、高血压管理、健康教育、重型精神病管理、孕产妇保健、儿童保健管理、免疫规划九项服务为一体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信息化管理和应用。

(四)2012年6月30日前,扩展平台功能,开展双向转诊、在线培训、绩效考核、信息、重大公共卫生项目管理等试点建设。

(五)2012年底前,整合现有信息系统资源,通过多系统集成,功能扩展,接口开发,建立统一的集成交换标准和机制,实现公共卫生服务管理信息系统与新农合系统、集中式乡镇卫生院管理信息系统、社区卫生管理系统及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管理平台等现有数据资源的整合,形成集公共卫生、医疗服务、新农合、基本药物制度、综合管理五项业务应用于一体的基层公共卫生管理信息平台。

三、实施范围

全市六县(市、区)。

四、近期工作任务及职责分工

(一)市卫生局

负责全市区域公共卫生信息化建设的设计规划、安排部署、培训、督导与考核;负责在省卫生厅的支持和指导下,联合省、市、县信息技术人员对各县(市、区)数据中心搭建、系统安装、调试、升级和维护进行协助和指导。

1、成立德阳市卫生信息化建设行政协调组和技术专家组,成员组成如下:

(1)行政协调组

组 长:市卫生局党委书记、局长

副组长: 市卫生局纪委书记

市卫生局副局长

成 员:

行政协调小组主要负责制定全市卫生信息化建设规划、方案等指导性文件;组织专家对各县(市、区)、各市直单位上报的信息化建设项目进行评审;依据国家统一数据标准和业务规范,组织技术人员对全市卫生信息化建设项目进行培训、指导、评估和考核。办公室设在市卫生局信息中心,办公室主任由xx兼任。

(2)技术专家组

组 长:xx市卫生局信息中心主任

成 员:

区域卫生信息化篇(9)

1 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及存在的问题

数字化区域协同服务共同体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区域协同即在一定区域范围内,为医疗服务提供者、卫生管理机构、患者、医疗支付方以及医药产品供应商等机构提供以数字化形式搜集、传递、存储、处理卫生行业数据的业务和技术平台,以支持医疗服务、公共卫生以及卫生行政管理的工作过程。从IT技术的角度来看。应该已经不存在不可逾越的技术障碍,但要选择如此众多、复杂的适宜技术,在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中得到成功的综合应用,仍然十分具有挑战性。

2 对策

构建区域协同医疗信息平台,必须解决大量医疗信息资源的有效管理与集成,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建设。

2.1居民健康档案健康档案建立是以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基本医疗中心与个人相关的信息新增到个人健康档案中,允许进行更新和补充。电子健康档案分类管理系统的主要模块按不同人群分类管理,为保证患者的隐私权,必须设置访问权限,保证数据的安全。

2.2电子病历

电子病历实际上是医疗过程信息化、数字化的具体体现。电子病历应该是以患者为中心的信息集成,是医院所有业务系统的有机融合。它应该是完整的、集成的、动态的、智能的反映患者整个的医疗过程,而且包括患者全部的临床信息(数字、文字、图形、图像、检查、检验、诊断、治疗、健康体检记录、计划免疫记录等),是对个人医疗信息及其相关处理过程综合化的体现。电子病历还应该包括丰富的医学知识与联机服务,能够为医务人员提供及时准确和必须的信息,更好地服务于患者,服务于临床科学研究、医院的现代化管理、远程医疗会诊。

2.3双向转诊双向转诊是根据病情需要而进行的上下级医院间、专科医院间或综合医院与专科医院间的转院诊治过程。医疗机构之间做到分工明确、合理,以“小病在社区,大病到医院。康复回社区”为宗旨,医疗机构之间建立“双向转诊”绿色通道,成立双向转诊服务部,指定专人负责双向转诊工作,设立专线电话,实行24h连续服务。

2.4资源重组对医疗机构功能重新定位,社区卫生服务充分发挥“六位一体”功能。融“预防、保健、健康教育、计划生育、医疗、康复”为一体。实现区域范围内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合理分工及不同类型服务机构的功能整合。

2.5人力、技术支持制定优惠措施鼓励大中型医疗机构的卫生技术人员向社区流动,鼓励专家、退休技术骨干医务人员到社区兼职、挂职,定期、定向对社区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和进修,逐步建立起综合医院、专科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两个层次的医疗服务体系。

2.6经济补偿机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医务人员承担着大量的社会性公共卫生服务,社区医疗服务减免挂号费,对优抚对象、特困群众实行费用优惠等措施,使群众得到了实惠。然而。社区卫生机构收入减少并未得到补偿,加重了机构负担,影响社区卫生服务的正常运营,还需要国家对社区卫生服务采取定额补助和税收优惠等政策,加大政府投入力度,政府财政应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基本建设、房屋修缮、基本设备配置、人员培训、公共卫生服务及离退休人员费用等提供补助。

区域卫生信息化篇(10)

2区域卫生信息化与大数据

如图1所示,各地在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过程中,会形成卫生基础数据库,随着区域化程度的提高,区域内医疗机构及公共卫生机构等逐步实现互联互通,卫生基础数据库的数据动态、持续增长,大量有价值的医疗卫生数据沉淀下来,基于大数据理论的相关应用具备了好的条件。

经过适当处理,卫生基础数据库能根据应用的需要能以不同的主题数据仓库形式组合,基于大数据的分析和应用,如匿名化的科研利用、疾病及成因分析、综合决策辅助支持等[1]。根据新医改要求,公立医院处于改革之中,行政管理者如何利用大数据开展有意义的绩效考核成为一个有研究价值的方向。

3公立医院绩效考核

目前医院绩效工资分配有三种导向,以利润为导向、以工作量为导向和以工作质量为导向,要维护公立医院的公益性,就要改变以往以利润为导向的方式,转变成以工作量和工作质量为导向的分配方式[2]。但无论采用哪种绩效考核模式,最后的考核工作都需要以一定的形式表现出来,换言之,绩效考核手段的选择和结果的展示的科学性也很重要。区域卫生信息化的发展为电子化的考核积累了数据基础和技术基础。利用大数据的理念及技术,做好公立医院的绩效考核工作顺理成章。

图1 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结构图

4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指标

结合公立医院绩效考核的管理要求,制订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利用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大数据进行实时评价,做到客观公正的考核,为公立医院改革和发展提供参考和依据。在制订指标的过程中,有以下原则需要遵守。

定量和定性相结合。以往考核多数情况下采用人工逐级填报方式,定性为准,考核的价值不高。基于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大数据,设计的指标以定量为主,定性为辅,数据来源以平台后台自动抽取为准,一定程度上保障考核结果的真实性。

兼顾指标可操作性。无论指标体系有多么的科学和全面,如果可操作性不好,则考核工作无法落地,难以形成考核结果。

横向及纵向可对比性。指标体系的设计,应考虑到横向和纵向的可比较性。在区域内,可以方便实现历年的纵向比较,在区域之间,可以实现不同地区的比较,可对比性能保障指标的不断丰富和完善,保持生命力。

4.1指标体系,见图2。

图2 指标体系

4.2指标权重及数据采集 指标权重的确定,包括一级、二级和三级指标,可以根据各地实际工作需要,进行德尔菲法论证。对于核心指标适当给与权重倾斜,对于一般性指标,可以根据当地考核重点不同,有所增减,或者设置一定数量的备选指标,根据实际考核评估工作需要动态调整。对于数据采集,传统方式以医院报表为主。大数据背景下,指标统计数据来源以平台自动采集为主,辅之以少量填报。整个指标体系在应用中需要不断调整和完善,才能保障绩效考核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5结论

医院绩效考核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关键部分,有利于提升医护人员自身的技术能力和服务意识,促进整个机构的良性运转。而首要所做的就是要意识到制度的重要性,领导层要有足够的重视程度,中层执行部门才能加大对制度的制定和管理,在严格的执行与操作下,基础的医护人员才会足够重视和执行。因此,意识层面是首要问题,其次是行动层面的完美执行。但是绩效考核的标准和参考非常的重要,要让绩效考核变得实际有效,就要做到贴合实际,按照各机构自己的发展水平和人员整体素质出发。甚至细化到各科室、各部门、个阶层的划分,不同科室,不同职位的人对工作的完成情况和执行方式都有着区别,因此在相关客观、公正的情况下,还要考虑个性和合理性问题。而执行过程中就需要按照数据说话,有所依据,依靠制度制人,而不是人制人。绩效考核的监管部分必须公正、客观,不以自我主管臆断展开,要熟悉整个医疗机构的整体情况和各科室、部门,甚至人员的特点,从而展开有针对性的监督方式。绩效考核不仅要依靠经济效益标准,也要依靠患者满意度调查和质量效果来评判,避免因过度看重利益而忽视到医疗本身的任务和责任意识。保证绩效考核在一个良性竞争和发展的前提下运作。关于绩效考核的结果反馈处理也非常重要,处理部分最好独立于各科室之外,不存在复杂的连带关系,这样才能保证数据汇总的评估客观、公正,反应现实。而这其中,数据的采集尤为重要,即便是实用大数据处理了系统,在数据录入也会存在问题,导致数据的不真实性,因此,在相关环节的处理上一定要加大监督力度,避免作弊情况的发生。对数据录入也实行责任到人的制度,数据出现问题要有负责人来承担。由此,整个环节才能让绩效考核高效、顺畅的完成。

上一篇: 城市道路规划建议 下一篇: 形体礼仪的培训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