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结合作的重要性汇总十篇

时间:2022-11-17 20:05:06

团结合作的重要性

团结合作的重要性篇(1)

关键词高校健美操 团队精神

所谓“团队精神”,是指团队的成员为了团队的利益和目标而相互协作、尽心尽力的意愿和作风。团队合作的精髓就在于“合作”二字,团队合作受到团队目标和团队所属环境的影响[1]。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全球化进度的加快。我国教育体制改革也在不断完善培养社会所需求的高素质合作型人才,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我国高素质人口成上升趋势,但具备较强团队精神的合作型人才还是处于下滑势头。由于现在很多都是“四二一”的6护1独生子女家庭,社会主义将来的接班人在众多家庭环境中团队理念严重缺失,21世纪的社会更加需求高素质合作型的人才,社会需要家庭缺失,大部分的重任都依在了学校教育层面。因此,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课程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一、团队精神的重要性

古人云:“人心齐,泰山移”,我们也常说:“团结就是力量”。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快速发展,对团队的科学研究已成为一种趋势,中国现代人又采用“团队精神”这一时尚词来体现团队。这一切都说明了一个道理:无论是古还是今,人类都清楚的认识到“合作――团队精神”的重要性。现代的企业在人才选择方面,最重要的一个决定因素就是他的团队“合作――团队精神”。在我国教育特别是高校教育,大学生毕业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如何适应社会,如何得到企业或就业单位的认可,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因此,就大学生团队精神培养必须作为各高校培养大学生品德素质的一个重要目标。团队精神不是与生俱来的,必须通过后天教育才能获得,需从家庭、学校、社会中不断得到培养[2]。由古至今人类也非常清楚集体团队力量肯定是比个人力量大的多,但这需要“团队精神”作为一个支点,团队力量才能发挥到最大化。

二、健美操选修课教学模式的合理化

教学模式是社会教育工作者不断探讨的一个问题,教师对教学模式的选择至关重要。首先,要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其次,要适合你所教学的课程;

(一)选取符合新课程标准的教学模式

随着时代的变迁,教育的发展,90年代开始由于我国体育教学改革和国人素质教育的需要,符合体育教学特点多元化的教学模式不断的呈现出来,如:快乐体育教学、成功体育教学、“小团体”教学等十几种。虽然多种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存在不足,但具有特殊实践性的健美操选修课采用“小团体”教学模式比较理想。首先,在教学过程中符合新课程标准的“三维”(身体、心理、社会适应)健康观的要求;其次,在教学过程中能更好的培养学生“团队精神”。

(二)“小团体”教学模式分组的最优化

健美操选修课首先是学生自己以选课程、时间、老师“三自主”形式进行,意愿指数都比较高。可要在这门课中更好的培养学生“团队精神”,不能以单一的某种形式来分组,例同质分组、兴趣分组、友情分组等,这样在教学中就不能很好的进行优势互补,不能很好的发挥团队力量。要想最大限度发挥团队力量,合理编组非常重要:首先,考虑在团队间竞争性评价更加公平、合理,可以很好的激发学生对团队的兴趣,意识到团队带来的魅力;其次,在分组前对班级学生情况进行初步多方面综合性的了解,第一:对学生的友情与兴趣进行印象分组;第二:对学生的协调运动能力与学习态度进行观察、评价后分组;第三:对男女性别搭配进行影响分组;第四:在教学过程中进行针对性、有必要的调整。最终形成6-8人/组 “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有一个核心学生的“小团体”分组教学模式,这可以让学生尽情的发挥个自特长,进行组内优势互补,形成带动式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有进步、有关心、有施长,培养社会需要的合作型人才。

三、团队精神的教学培养策略

制定正确的教学策略是完成教学的基石,更是教学成功的基本因素。教学策略又是实施教学过程的教学思想、方法模式、技术手段三方面动因的简单集成,是教学思维对其三方面动因进行思维策略加工而形成的方法模式。在教学策略实施过程中,应采取合作学习的学习方法,即采用“团队合作,分组竞争”的形式来进行[3],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以更好的适应社会。

(一)灌输团队理念

团队是一个拥有共同目标,所有成员能够用最理想的状态来面对和解决所有遇到的任何问题及困难的小团体。一个“小团体”必须有自己的团队目标、团队理念、合作精神,才能更好的激励出 “小团体”的团队精神。因此,在第一节教学理论课堂上,教师对学生进行理念引导式教学至关重要。强调对整个教学过程都以通过团队形式完成教学任务;团队评价影响个体成绩;团队合作影响个体今后的发展。在社会的每个角落都需要合作,团队是人类集体力量的象征,个体能力需团队合作才能更好体现。让学生清楚的认识到团队的重要性,也是社会人才需求的客观事实反映。

(二)强化团队意识

团队意识不能以自我意识为中心,要有团队配合意识。团队意识是构建和谐团队重要的内在基石。没有较强的团队意识就谈不上团队精神。曾在200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16号文件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做了客观性的评价,大学生的团队意识非常差,今后大学生团队意识的培养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可目前大部分的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存在“四二一”的家庭关系,6人护1人。再加上现在的很多高校都采用选课制同班级的同学在一起的时间十分少,搞班集体活动就更少,导致学生在高校班级里的团队意识严重缺乏。这就要求高校的各项课程一定要把学生的团队意识、团队学习、合作能力等的培养纳入课程教学目标中。高校健美操选修课又属体育实践活动课,对学生团队意识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让学生从准备部分、教学学习过程、评价过程中大部分以团队形式进行共同思考、共同学习,与他人团结合作、与团队共努力、与团队共奋斗,强调团队的重要性,通过健美操不断的强化团队意识。

(三)明确团队目标

没有目标的团队就没有存在的价值。团队目标是一个团队的共同目标,各团队成员才有明确的奋斗方向。第一,学期开始教师要给班级一个明确的纵向教学目标即今后组成“小团体”要完成的纵向教学任务。第二,就是各“小团体”都要确定本团队阶段性想要达到的横向目标;第三,就是每个“小团体”的个体成员对自己要有明确的个人目标。在整个实施过程中个人要自觉、主动,并意愿为团队目标服务,同样个人理想目标可以通过团队来实现它的最佳化。

(四)重视团队沟通

沟通是团队合作的桥梁,顺畅的沟通是一个“小团体”的重要资本。缺乏沟通的团队就如一潭死水,激不起任何创新的浪花。团队沟通需建立一个良好的交流平台,建立平台的方式有很多种。第一,搭建师生交流平台,可采用课堂教学意见交流、网络QQ交流、电话交流、教师答疑时间的面对面交流等方式;第二,搭建团队组员间的交流平台,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进行合作式讨论学习、课后建立团内QQ群进行网络讨论共同完成团队任务、课后组织讨论式的实践学习;第三,搭建各小团队之间的交流平台,课堂教学中可采用各“小团体”间的竞赛评比法和优秀与较差学生表演展示法进行集中式的讨论学习、课后各组长之间或各组员间可进行流动式的讨论学习。

(五)注重团队合作

团队合作是团队精神的源泉,没有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就不能很好的迎战困难,团队内部就很难营造一种和谐气氛。曾在98年世界杯足球赛中,赛前人们非常的看好具有天皇级、强大进攻阵容的巴西队,无论是哪位球员个人能力都具有明星风范,球迷对这支球队取胜的呼声也是最高,可最后巴西队却以失败告终。问题出在哪?就是队员个个都想在绿茵场上施展个人才华,缺失团队合作――“团队精神”。截然相反的是,法国队依靠团队合作――“团队精神”最终获胜。课堂上教师可采用团内讨论式合作学习、强弱互帮合作学习、纠正错误合作学习,各团队间采用团队整体竞赛对比合作学习、个体竞赛对比合作学习,课后作业也以集体形式完成。学会与他人及团队合作的人,会更加认识到团队的作用,增进对团队活动的参与意识、责任心,会改善他的人际关系,今后会更能融洽的与团队合作[4]。

(六)正效团队评价

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是一项重要工程,评价结果的好坏对学生今后学习行为、社会价值观、人生观都会带来巨大的影响。因此,在选修健美操课中对学生进行有效合理的评价的这项任务要尤为重视。

1.处理好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

教师首先要抛弃以强调一次性考试决定学生学习结果的传统评价办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关注“小团体”合作学习的结果评价,也要注重“小团体”平时合作学习情况的评价。对于结果性评价教师要以多次阶段性结果评价方式来取代一次性的结果评价。针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进度程度、学习能力、团队参与意识、团队协作意识、互助合作能力等对“小团体”合作学习过程进行平时学习情况评价。采用这两种评价相结合可以很大程度改变学生对“小团体”学习活动的参与意识、团结协作意识、合作能力、合作精神,让学生更加意识到个人的学习离不开团队的合作学习。

2.处理好个体评价与集体评价

“小团体”分组教学模式在很多情况下体现的是一种学生协作学习的新式教学模式,例如可通过以“小团体”形式按周期计划对学生个体与团队进行阶段性的作业检查。在这个评价环节以团队评价为主,个体评价为辅,即个体学习成绩不能完全以团队成绩替代,但团队学习效果影响并很大程度决定“小团体”中每个个体的学习成绩。如果本“小团体”整体学习效果比其他“小团体”高的情况下,本“小团体”中优秀个体的学习成绩才比会其他“小团体”中的优秀个体的学习成绩高。对于阶段性的学生学习结果评价也是如此,“小团体”合作学习的最终学习效果影响个体学习成绩的高低。让学生非常清楚个体的任何利益都与“小团体”的合作有着密切联系,但也让学生认识到不是一味的吃大锅饭。优秀的个体如合作能力强、付出多、学习态度好等在“小团体”合作学习效果的基础上可相应提高自身的学习成绩,这是对个体能力的认可。这有助于培养一种意识:将来在社会工作中个体不能没有团队合作,合作是必需的、个体能力的认可也是必然的。

四、结语

对高校大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是社会人才发展的需要,是高校教育工作者的重要教学任务之一。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对学生合作――“团队精神”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 娄钟.对体育教学培养大学生团队精神的思考[J].教育论坛.2006(2).

团结合作的重要性篇(2)

民族团结教育是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变革、大调整之中,滚滚而来的全球化浪潮,使中学生民族团结教育面临诸多挑战。尤其是近年来,教育实行校园的班级授课制以来,学生的校园生活占据了学生生活的大部分时间,在校园里开展民族团结综合性教育教育,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形势的必然。而单一的教学方式随着时代的发展已不能满足民族团结教育的需求,民族团结教育无论在形式上还是方式方法上,还是技术上都需要与时俱进,所以对校园民团结教育的综合研究研究也是时代的要求。

二、校园民族团结教育综合研究的内容

1.校园民族团结教育课程资源的研究

通过对民族团结教育课程资源的研究,来丰富民族团结教育的课程资源,整合民族团结教育的资源,优化民族团结教育教学的形式和内容。

2.对校园民族团结教育活动的研究

研究校园民族团结教育活动的目的、形式、内容、种类、效果以及可行性的分析,来丰富校园民族团结教育的活动,提高校园民族团结教育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开发和营造校园民族团结教育的环境

通过氛围的营造,舆论的宣传、环境的熏陶,使学生能够在全方位的校园民族团结大环境中,影响其言语行为,使民族团结的思想和意识牢固的树立,使民族团结的行为和习惯渐渐地养成。

三、校园民族团结教育综合性研究取得的成果

通过近一年民族团结教育综合性研究,我们课题研究组分别从课堂教学、活动开展、氛围营造,教材开发几个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课题组的各位成员十分重视课堂教学这一环节,并且有3位老师在自治区民族团结教育大奖赛中喜获佳绩,使我校的民族团结教育课堂教学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

(2)我们开展了“民族团结手抄报”“民族团结专题讲座”“民族团结知识竞赛”“民族团结主题班会”“民族团结社会实践”“国旗下的讲话”等活动,极大丰富和开拓了我校的民族团结教育的形式,使学生在丰富多样的教育中,受到教育,通过调查,78%的学生很乐于参与民族团结教育开展的活动。

(3)在教材开放方面,我们实行专题+系列专题+校本资源=教材的原则。我们虽然只有一些专题的文体、图片、视频资料,现在有关专题的文件资料比较丰富,如有关“民族风俗”、民族宗教、民族传统节日、民族演变史等资料,为我们开发校本教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校园民族团结教育综合性研究存在的问题

1.民族团结教育的时间单一

民族团结教育只是在课堂上,所以民族团结教育的实效性大打折扣,民族团结教育的辐射性不广。通过调查发现,我们学校63%学生的走进教室知道民族团结教育,走出校园,走进社会实践民族团结的意识不强,行为不主动。

2.民族团结教育的方式单一

民族团结教育的方式单一,限制了民族团结教育的灵活性和广泛性。民族团结教育应该是综合性的教育,单单要求课堂的民族团结教育无形当中忽略了民族团结教育的开放性。

3.民族团结教育缺乏时代性,不能与时俱进

由于时代的发展,使得信息传的速度、容量和更新的节奏大大加快,所以民族团结教育要积极适应时代的发展,更新教育形式和内容,使民族团结教育课既充满活力又不失时代性。

4.民族团结教育未能实现学科的整合

我校的民族团结教育一般都是有政治学科组来开展这项工作,由于民族团结需要系统的知识,系统的活动来开展,而政治老师既要负责民族团结教育的工作,还要负责教学任务。因此,无论在在时间上、精力上,还是在学科知识的全面、完整上,都显得力不从心。使得民族团结教育时效性未能得到实质性的提高。

五、校园民族团结教育综合性研究改进的措施

1.营造学校民族团结教育的良好氛围

(1)加强学习,统筹安排,保证教育工作顺利展开。学校对民族团结教育高度重视,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民族团结教育领导小组,负责指导学校的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定期对民族团结教育工作进行调查研究,设计思路、制定措施,做到民族团结教育有计划、有方案、有检查、有总结,保证了学校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2)创设富有民族团结特色的校园文化,形成浓厚的教育氛围。学校根据我国56个民族的基本常识设立图文并茂的民族常识巨幅宣传栏,制作了民族文化墙;利用班级墙报、民族知识角进行宣传教育,让学生了解我国各民族的历史文化和艺术,创设了富有民族团结特色的校园文化,形成了浓厚的教育氛围,让青少年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民族团结的深刻教育。

2.充分发挥学校课堂教育主渠道的优势

(1)挖掘教材资源,巧用教学媒体,寻找教育的切入点。课堂是民族团结教育的主阵地,学校选配政策理论水平高、经验丰富的教师担任民族政策常识专职教师。教师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每一节课的教案,备课时充分挖掘教材中能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情感的教学内容,选取学生熟悉而又感兴趣的生活场景,充分运用学生身边的事例来进行教育,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高度重视校本教材的开发和民族团结教育的课题研究。为了稳步提高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水平,培养和锻炼一支民族团结教育的教师队伍,学校引导有关教师广泛收集民族团结教育的素材和资料,结合我校所在地区的人文环境和教育工作的实际,积极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课题研究和校本教材的开发。

3.做好课堂以外的专题教育和各类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民族团结教育

(1)让学生走出教室,走入社区、走入街道、走入企业、走入家庭,深入到每一个具体的环境中,和不同民族,不同群体的群众进行互动汇演交流,来扩大民族团结教育的范围,来让学生更真实的了解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2)引入社会资源,服务于民族团结教育。聘请法院的工作人员担任法制辅导员,聘请民宗委的工作人员担任民族政策顾问,聘请老军人、老石油工人讲有关民族团结的故事、聘请公安机关工作人员讲解民族团结教育的严峻形式与危害、聘请企业的工作人员讲解民族团结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总之,民族团结教育综合性研究是一个系统的科研工程,需要各方的参与配合,有待于理论创新和实践的探索,不断开创民族团结教育新的领域与篇章。

参考文献:

团结合作的重要性篇(3)

[作者简介]刘佳龙(1966- ),男,吉林通榆人,乐山师范学院教务处,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为高教管理。(四川乐山614004)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3年度四川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课题“新建本科院校教学模式与方法改革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批准号:XJYX2013C03)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4)14-0084-03

美国著名管理学家丹尼尔・雷恩(Daniel A.Wren,1994)认为团队组织存在的意义就在于它能够使人们突破自身生理的局限性,获得同别人一起合作实现自己目标的优越性。①一个团队组织的最大优势在于能够将具有不同“资源”的成员,以某种合理的方式聚集到一起,通过成员间的合作与交流,发挥组织的最大功能。教学团队作为团队组织的一种类型,其功能的发挥同样取决于团队成员的有效合作。然而,如何促进教学团队成员的有效合作,突破组织构架和运作造成的合作困境,是当前亟须探究和解决的重要问题。自组织理论作为一种系统科学的基础理论,被广泛应用于各个学科,以此为研究视角,探寻化解教学团队合作困境的新思路,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一、自组织理论概述

20世纪60年代末,德国著名物理学家哈肯从组织的进化形式将组织划分为他组织和自组织。他组织主要根据外部的指令进行运作;而自组织则不完全依靠外部指令,它是按照默契原则,成员各尽其责、相互协调自发形成的有序结构。自组织理论是研究系统自组织过程的机制、规律和形式的科学,即研究系统在一定条件下如何自动地从无组织到有组织、从无序到有序、从低级有序走向高级有序的进化机制问题。②自组织理论源主要由耗散结构理论、协同论、突变论等组成,其核心思想主要以耗散结构理论和协同学为基础。

比利时著名物理化学家伊里亚・普里戈金创立了耗散结构理论。耗散结构理论是指一个远离平衡态的非线性的开放系统,通过不断的与外界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当组织系统内的某些变量发生变化并达到一定的阈值时,在涨落之间系统可能会发生突变,并从一种无序状态向时空平衡的有序状态演变。这种稳定的远离平衡态的非线性有序结构,需要与外界不断地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才能维持,这就是耗散结构。耗散结构形成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开放性系统、远离平衡态、系统内不同要素间存在非线性机制。

协同学是德国著名理论物理学家哈肯在20世纪70年代初创立,主要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开放系统如何自发地产生协同有序的结构及其功能和行为的理论。协同学旨在研究组织系统内各个要素之间的协同,并认为这种协同是一个组织系统向自组织演变过程中的基础条件,系统中各要素的协同与竞争直接导致了组织结构的变化。协同系统在外参量的驱动下和在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下,以自组织的方式在宏观尺度上形成空间、时间或功能有序结构的条件、特点及其演化规律。

耗散结构理论和协同论作为自组织理论的重要构成内容,对有效建设教学团队和促进成员通力合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耗散结构理论可以指导教学团队由他组织向自组织建构转变,使教学团队中的成员能够与内外环境进行知识和信息的交换,满足成员各自的需求,使组织由无序向有序方向发展。协同论指导教学团队内部机制的有效协调,为成员的合作打下基础,从而保证教学团队自组织的活力。

二、教学团队中合作困境的成因

(一)合作文化的缺失

有效的教师发展,应同时包括教师的个人发展活动和教师群体的合作行动,而教师间的集体合作行动离不开合作文化的影响和指引。加拿大著名学者哈格里夫斯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对教师文化进行了考察,并将教师文化划分为四种类型,即个人主义文化、派别主义文化、人为合作文化、自然合作文化。③这四种教师文化在教学团队中都或多或少的有所体现,其中主要是以人为合作文化和自然合作文化为主。人为合作文化是指通过一系列正规的工作程序和政策文件制订的教师合作计划,以此增加教师之间互相合作的机会。这种文化是一种接受性文化、是对自然合作的效仿。它具有行政控制性、强迫性、实施取向性、特定时空性和可预测性的特点。自然合作文化是指建立在相互开放、彼此信赖、相互支援性的基础上,自然而然形成的一种同事关系。它具有自发性、自愿性、发展取向性、超越时空性和不可预测性特点。目前,从我国大部分教学团队的现状来看,基本上都停留在人为合作文化层面,团队成员之间的合作意识、合作方式、自愿程度等明显不足。成员之间的合作更多是基于上级领导的行政指令,为了完成某项任务而进行的单一的、被动的组合与协作。造成教学团队中人为合作的因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缺乏正确的合作文化引领,成员的个人主义观念较强;另一方面是各种管理制度和评价机制制约了教学团队成员的合作方式和合作效果。

(二)有组织的无序

在教学团队中有组织的无序可从两个层面来理解:一是团队成员的行为都或多或少的处于某一结构和规则体系之中,这种结构和规则都是围绕预先设定好目标而建立的。团队成员都不同程度地处于组织系统化的状态之中,并受组织中的结构和规则所约束。二是教学团队成员为了完成团队目标任务,个体之间都会因为各自的立场、权力分配、资源竞争等发生碰撞和对峙,使实施过程变成一种包含竞争的合作,致使团队组织的秩序下隐含着深层的无序状态。

教学团队中的有组织的无序总是能使团队成员的合作行为陷入困境。首先,教学团队成员对合作过程中规则和秩序的认识具有局部化倾向。团队领导和设计者对团队合作规则、秩序、机构的设计趋于理想化,忽略了成员作为合作参与个体的特殊性。团队成员往往从自身的角度出发,对合作的规则和秩序认识变得十分局部化,这种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妨碍了各个成员在合作过程中达成共识。其次,教学团队领导者通常以制度安排来促进团队成员之间的合作,但这种努力经常会遇到各种困难。在教学团队的有组织的无序背景下,通过制度安排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加强成员的合作意识,但是持续时间和影响作用十分有限。最后,在有组织的无序状态下,团队成员之间的合作方式和合作知识相对独立化,合作程序都具有各自不同的方式和策略。合作的顺利达成必须依靠一定的行为方式、知识和经验系统,而团队成员间具体合作的不可复制的特性使合作变得复杂和困难。

(三)合法性认同的制约

认同是合作行为得以顺利实现的重要前提。弗洛伊德认为认同是一个心理过程,是个人向另一个人或团体的价值、规范与面貌去模仿、内化并形成自己的行为模式的过程,认同是个体与他人有情感联系的原初形式。④而合法性意味着,对于某种要求作为正确的和公正的存在物而被认可的政治秩序来说,一个合法的秩序应该得到承认。⑤合法性认同的内涵比较丰富,不仅包括法律制度的认可,还包括社会、制度、个体期待等对某种行为的认可。这种认可或多或少地都对个性的行为、个体间的合作行为产生激励或阻碍的影响。合作行为涉及不同的参与个体之间的关系,合作行为的成功与否取决于不同参与个体对合作目标、合作内容、合作形式、合作收益的认识和统一。当合法性认同难以达到个体的需要和统一时,就会产生合作困境。教学团队功能的发挥与团队成员的合作效果同样受制于合法性认同。

造成教学团队成员间的合法性认同难以统一的因素有三个方面:一是权力分配不均。一般来讲,教学团队完全由负责人管理,其中对经费、资源、任务、奖励等有统筹分配管理权,而团队成员几乎没有任何权力,对于来自制度层面的任务和安排没有发言权,只能被动的接受和执行。二是团队成员之间的关系相对功利化,彼此之间存在竞争关系,难以做到深入合作和资源共享。三是各种管理机制不够健全。就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而言,对团队成员个体的评价要求较严格,个体成员工作压力较大,而在激励和奖励方面,荣誉和奖励往往是集中于教学团队负责人身上,因此很难激发成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合作意愿。

三、教学团队合作困境化解的路径

自组织理论为我们化解教学团队合作困境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它以系统的观点为指导,以尊重人的需要和满足为基础,对组织的结构、机制进行设计,使人们自觉自愿地改进工作,主动协同工作,形成有序而又充满活力的自组织局面,并朝着组织资源最大化利用方向发展。⑥教学团队以他组织的形式存在,自然回避不了合作困境带来的桎梏。因此,寻找教学团队的自组织发展路径,使他组织向自组织形式转变,对教学团队建设和成员的有效合作无疑是一种有意的探索。

(一)提倡教师自然合作文化,营造融洽合作氛围

文化引领是自组织形成的重要前提。自然合作文化被形象的称为“流动的马赛克”文化。它是对认为合作文化的一种理性的超越,是个人发展和团队合作的有机结合。自然合作文化并不反对个人发展,而恰恰是建立在个人发展的基础上的一种自然、自发、自愿的合作。营造融洽的合作氛围必须以自然合作文化为前提,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作为学校管理者和教学团队管理者,要深刻认识到自然合作文化的重要性,加强与团队成员之间的交流与对话。管理者和团队成员之间既存在一种“科层”组织意义上的等级关系,又存在一种人格平等和学术平等的关系。管理者不能随意以管理身份向成员发号施令,要使成员摆脱被动的、消极的态度和情绪,乐观主动地与管理者对话,积极活跃地参与团队合作。要促进管理者和团队成员的有效对话,重点是要搭建沟通平台,促进彼此之间的沟通和理解,形成融洽的合作环境。另一方面,要加强教学团队成员之间的深入交流,强化彼此之间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在教学团队成员表面的合作关系之下,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团队管理者要充分发挥领导力和凝聚力,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教研、教改活动,使不同学术背景、不同年龄层次、不同性格的教师在横向和纵向的合作之后,得到各自的学术支持、教学支持,进一步加深成员彼此之间的认同和感情交流。

(二)建构耗散结构系统,形成稳定有序合作状态

要使教学团队由他组织范式向自组织范式转变,提高团队成员的合作积极性,必须使教学团队具有耗散结构。耗散结构既是自组织形成的重要条件,又是保障自组织系统由无序向有序发展的前提。耗散结构的形成必须满足系统的开放性、远离平衡态、非线性机制三个条件。一是教学团队要保持组织系统的开放性。对环境的开放是系统自组织的首要条件,表现在系统与外部环境的物质、能量、信息等的交换,使得系统有可能从外界引入负熵流,从而克服系统内熵自然增加,使系统进入相对有序状态。⑦教学团队作为一种组织群体,主要是对管理者、同行、学生开放,与外界之间进行知识、信息的交换和传递,从而引进负熵流,并以此来抵消教学团队封闭运作产生的熵增加。保持教学团队的开放性,学校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团队管理政策、资金支持、保障条件等,使团队组织能从外部环境中获取更多的资源和能量。二是教学团队组织内部要远离平衡态。在平衡的状态下,会使教学团队组织走向僵化,而团队成员将会缺乏活力,没有相互合作的动力。教学团队内部管理要打破常规,突破一言堂的管理现状,要使成员具备充分发言权和参与权,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激发团队成员的工作热情和竞争意识。三是非线性的机制。非线性不是系统内各个要素的简单叠加,而是一种超越简单叠加效果的非线性作用,是一种超出预期的非线性因果关系。因此,教学团队要建构非线性机制,在团队分工和任务合作时,要将不同年龄、性格、学术背景的成员进行有机搭配,以小合作出大成就,激发教学团队成员的工作积极性与合作意识,从而实现团队组织的有序发展。

(三)完善各种合作保障机制,促进竞争与协同的平衡

教学团队合作困境的主要表现之一就是合作机制不健全。传统的教学团队成员的合作是按照任务分配的方式,由团队负责人安排个别成员负责具体实施,难以达到团队成员的有效协作。按照自组织理论的观点来看,组织系统内部要素之间的竞争与协同,是自组织演化的主要动力。在这里的竞争指的是系统之间或系统内部各要素或各子系统之间相互角力、较量并力图取得支配和主导地位的活动与过程;而协同是指系统中的诸要素或子系统之间统一步调、相互合作、实现共赢的行为和过程。⑧

要促进教学团队成员的竞争与协同,需要从两个方面着手:第一,建立合作诱导和竞争机制。教学团队成员之间的合作往往是受工作任务和个人利益所驱动,所以在合作诱导机制的建构上,要切实考虑团队成员个人发展的切身利益,以此激发团队成员自发合作的积极性。利益的驱使有利于产生竞争,竞争机制的建立是以合作诱导为前提,按照小任务小合作,大任务大合作的原则,通过两人组或三人组形式,进行团队内部的部分合作与竞争。这种竞争有利于调动教学团队成员的积极性。第二,在教学团队基础上建立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具有同一性、自愿性和发展性特点,可以打破教学团队“科层化”制度的禁锢,能够促进团队成员之间协同合作,有利于知识资源的共享、提升团队成员之间的认同感和自我效能感。

[注释]

①张良,吴涛.高能激励下的团队管理困境及其化解[J].科学管理研究,2011(4):87.

②汤晓蒙.高等教育和谐发展的自组织路径分析[J].高教探索,2008(3):442.

③林浩亮.“流动的马赛克”文化:大学教师专业发展中的自然合作[J].教育发展研究,2009(10):66.

④梁丽萍.中国人的宗教心理[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12.

⑤(德)哈贝马斯.交往与社会进化[M].张博树,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184.

团结合作的重要性篇(4)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7-0008-01

在体育项目比赛或者活动中,为了达到共同目标而形成的群体,称之为团队,团队队员之间相互支持,共同为完成目标而努力的情感境界,被称为团结协作意识。由此可见,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团结协作意识的培养与体育知识、技能的培养是同等重要的。因此,体育教师必须充分研究每个学生的身心状态,并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体育活动,从而使学生在学习与活动中不断增强对团结协作意识的认识,并积极自主地树立自身的团结协作意识,以为个体体育技能以及团队整体体育水平的提高而努力。

一、体育教学中学生团结协作意识培养的意义

(1)根据调查研究显示,学生在团队中学习知识的效率要比独自学习的效率高很多,这是因为团队中互帮互助作用以及良性竞争氛围所决定的。因此,团队中的互帮互助即是团结协作意识的体现。所以,在体育教学中,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可以使学生与学生之间形成良好的交流与协助关系,并最大化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学习效果与教学效果的双重提高;(2)团结协作意识是学生进入社会所需要的一种重要能力,它能够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与他人进行良好地交流,加深了解,并针对某一目标而群策群力、相互协助,从而更好地融入到集体、适应社会的发展。由此可以说,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可以促进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沟通能力的有效提高;(3)学生在学习活动中逐渐形成团队协作意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这对学生自信心、责任心的提高是极其有利的。

二、体育教学中学生团结协作意识培养的策略

现阶段,我国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这部分学生做事多以自我为中心,再加上教育过程中,被灌输独立自主的思想,造成他们不懂得合作、分享、互助,团结协作意识淡薄。另外,部分学生的性格与成长环境也影响其团结协作意识的形成,使学生难以与他人进行交流与合作,认识不到团结协作意识的重要意义。基于以上问题,我国在教育改革中,将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目标,尤其是在体育教学中,教师更要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树立团结协作意识。

第一,科学优化教学设计,引导学生进行团队活动。在新型教学方法中,小组合作教学方法对学生团结协作意识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体育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设计,科学地改变教学环节,使各个教学环节都能够合理地以小组合作方式呈现,引导学生进行团队活动。这样,学生在频繁的小组合作中,将逐渐认识到团结协作的重要性,同时为了完成活动目标,也将主动进行交流、探讨,从而树立团结协作意识。

第二,合理设计教学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团队竞赛。教学活动的设计是体育教学中最为重要的工作之一,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过程中,需要思考教学内容(即教学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复习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即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以及活动的合理性。由此,教师可以针对某一体育技能,组织学生进行团队科学的团队竞赛,使学生在竞赛中体会团结协作的重要性,进而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团结协作意识。

第三,强化团队拓展练习,提高学生团队合作能力。团队拓展练习是在体育教学中,最为重要的一种教学手段,它可以促使学生在团队练习中,逐渐理解团结协作的重要性,并自主探寻与他人合作的方法,积极关心队友,使团队中形成良好的互助互爱氛围。教师科学指导学生进行团队拓展练习,将有效地促进学生思考,从而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与能力。

第四,合理利用教学评价,树立学生集体荣誉感与团队意识。教学评价,不仅是对教学结果的评价,同时也是对教学过程以及个人观念态度等的评价,良好的教学评价可以有效地促使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与优势,为学生的进一步发展指明方向,还可以纠正学生不良思想观念与态度,使学生提高认识。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合理利用教学评价,多以鼓励的语言鼓舞学生积极进行团队合作,从而帮助学生树立集体荣誉感,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

综上所述,团结协作意识是学生适应社会的一项重要能力,所以,在教学中必须将培养学生团结协作意识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目标对待。体育,作为团队性较强的一门学科,是培养学生团结协作意识的最好课程,因此,相关体育教育工作者必须提高认识,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组织学生参与各种有意义的体育项目活动,从而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习体育技能,养成良好的团结协作意识,为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团结合作的重要性篇(5)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7-0008-01

在体育项目比赛或者活动中,为了达到共同目标而形成的群体,称之为团队,团队队员之间相互支持,共同为完成目标而努力的情感境界,被称为团结协作意识。由此可见,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团结协作意识的培养与体育知识、技能的培养是同等重要的。因此,体育教师必须充分研究每个学生的身心状态,并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体育活动,从而使学生在学习与活动中不断增强对团结协作意识的认识,并积极自主地树立自身的团结协作意识,以为个体体育技能以及团队整体体育水平的提高而努力。

一、体育教学中学生团结协作意识培养的意义

(1)根据调查研究显示,学生在团队中学习知识的效率要比独自学习的效率高很多,这是因为团队中互帮互助作用以及良性竞争氛围所决定的。因此,团队中的互帮互助即是团结协作意识的体现。所以,在体育教学中,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可以使学生与学生之间形成良好的交流与协助关系,并最大化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学习效果与教学效果的双重提高;(2)团结协作意识是学生进入社会所需要的一种重要能力,它能够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与他人进行良好地交流,加深了解,并针对某一目标而群策群力、相互协助,从而更好地融入到集体、适应社会的发展。由此可以说,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可以促进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沟通能力的有效提高;(3)学生在学习活动中逐渐形成团队协作意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这对学生自信心、责任心的提高是极其有利的。

二、体育教学中学生团结协作意识培养的策略

现阶段,我国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这部分学生做事多以自我为中心,再加上教育过程中,被灌输独立自主的思想,造成他们不懂得合作、分享、互助,团结协作意识淡薄。另外,部分学生的性格与成长环境也影响其团结协作意识的形成,使学生难以与他人进行交流与合作,认识不到团结协作意识的重要意义。基于以上问题,我国在教育改革中,将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目标,尤其是在体育教学中,教师更要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树立团结协作意识。

第一,科学优化教学设计,引导学生进行团队活动。在新型教学方法中,小组合作教学方法对学生团结协作意识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体育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设计,科学地改变教学环节,使各个教学环节都能够合理地以小组合作方式呈现,引导学生进行团队活动。这样,学生在频繁的小组合作中,将逐渐认识到团结协作的重要性,同时为了完成活动目标,也将主动进行交流、探讨,从而树立团结协作意识。

第二,合理设计教学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团队竞赛。教学活动的设计是体育教学中最为重要的工作之一,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过程中,需要思考教学内容(即教学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复习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即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以及活动的合理性。由此,教师可以针对某一体育技能,组织学生进行团队科学的团队竞赛,使学生在竞赛中体会团结协作的重要性,进而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团结协作意识。

第三,强化团队拓展练习,提高学生团队合作能力。团队拓展练习是在体育教学中,最为重要的一种教学手段,它可以促使学生在团队练习中,逐渐理解团结协作的重要性,并自主探寻与他人合作的方法,积极关心队友,使团队中形成良好的互助互爱氛围。教师科学指导学生进行团队拓展练习,将有效地促进学生思考,从而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与能力。

第四,合理利用教学评价,树立学生集体荣誉感与团队意识。教学评价,不仅是对教学结果的评价,同时也是对教学过程以及个人观念态度等的评价,良好的教学评价可以有效地促使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与优势,为学生的进一步发展指明方向,还可以纠正学生不良思想观念与态度,使学生提高认识。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合理利用教学评价,多以鼓励的语言鼓舞学生积极进行团队合作,从而帮助学生树立集体荣誉感,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

综上所述,团结协作意识是学生适应社会的一项重要能力,所以,在教学中必须将培养学生团结协作意识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目标对待。体育,作为团队性较强的一门学科,是培养学生团结协作意识的最好课程,因此,相关体育教育工作者必须提高认识,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组织学生参与各种有意义的体育项目活动,从而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习体育技能,养成良好的团结协作意识,为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团结合作的重要性篇(6)

中图分类号:D2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6-0331-01

在企业发展中,年轻职工是主力军。当前企业职工流动性增强,年轻职工不断增多,相比企业老职工,年轻职工思想活跃、流动性强、纪律性相对较差。团组织作为企业与年轻职工沟通交流的桥梁纽带,在做好年轻职工各方面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要结合年轻职工特点和团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对提升团建工作水平进行探究。

1 企业团建工作现状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传统国有企业改制步伐加快,老一辈企业职工逐步进入退休高峰期,青年职工数量不断增加,企业团建工作重要性更加凸显。但当前的团建工作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制约了团组织作用的发挥。

一是人员配置相对不足。当前,随着企业改制步伐加快,现代企业制度不断完善,团组织工作范围不断拓展,但在当前企业降本增效压力加大的背景下,企业人力资源更多地向技术、管理等岗位和领域倾斜,团组织人员配置相对减少,个体工作量相对增加。

二是团组织任务不断增加。随着传统国有企业改制步伐加快,企业采取了鼓励下岗分流等措施来提升经营效率和生产效益,减员增效措施实,对职工一专多能和一职多岗的要求逐步提高。团建工作人员不仅承担着传统团组织工作职能,还要承担生产经营管理中的一些其他任务,占用了团建工作时间。

三是团建工作方式方法相对单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发展对技能型、知识型人才需求增多,团组织作为年轻人才培育主体,对年轻职工成才承担着重要职责,但受制于前两方面因素,加之团建工作模式缺乏创新、年轻职工培养机制不完善,造成团建培育人才渠道和方式单一,无法满足人才培育工作需要。

2 企业团建工作重点和创新举措

2.1 企业团建工作重点

一是加强团组织建设,增强凝聚力和战斗力。要结合新形势下企业发展对团组织的需要,结合基层单位年轻职工分布情况,科学构建团组织网络,实现年轻职工团组织全覆盖。要加强团干教育培训,建立完善团干考核激励机制,明确团干部工作职责,增强责任心和凝聚力。同时,要严格落实团员准入、团费缴纳、活动组织等制度,提升年轻职工的“从团意识”。

二是塑造团组织形象,营造良好工作氛围。良好的团建工作氛围对培育年轻职工、促进职工成才具有重要作用。要注重对企业发展情况的分析研判,结合团建工作要求,做好团建服务企业发展的各类活动和信息宣传力度,通过特色团建活动开展,塑造良好的团组织形象,打造过硬团组织品牌,提升团组织影响力。

三是整合现有资源,促进职工岗位成才。要发挥团组织的示范引导作用,通过团建活动开展,提升青年职工的责任意识和良性竞争意识,引导年轻职工更加自觉的投身学习和岗位实践,提升年轻职工工作技能,并通过宣传引导在年轻职工中形成较强的企业忠诚度,提升年轻职工奉献企业发展的意识。

2.2 企业团建工作的创新举措

创新是发展的不竭动力,对团建工作而言,更要结合新时期企业发展对团建工作的新要求,针对当前团建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以团建工作重点为切入点,积极创新团建工作思路举措,更好地发挥团组织服务企业发展的功能。

一是创新工作思路。传统的团建活动多是在团组织内部开展活动,与团员所在岗位接触较少,为此,要采取相互渗透、内外结合的方式,将团建活动与职工岗位结合起来,创新团建活动模式。要结合当前企业改制和市场经济发展要求,针对年轻职工群团组织活动参与意识差、团组织工作力量薄弱等突出问题,加强与业务部门的沟通对接,积极拓展工作思路,实现团建工作开放化和多元化,将团建工作与各项业务工作融合起来,延伸团建工作触角,改变传统团建工作单打独斗的局面,增强团建工作的群众基础。

二是加强宣传教育。要把握加强年轻职工思想政治教育这一团建工作的重点,充分利用报刊、网络等传统宣传资源,构建团建活动思想阵地,突出宣传教育重点,加强大政方针、政策措施、经济发展、职业道德和形势任务教育,使团建活动不失本色。宣传中要注意结合年轻职工的喜好和特点,创新宣传载体和形式,以年轻职工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宣传,激发职工的学习兴趣,吸引更多地职工更加自觉主动地接受各项教育内容。

三是服务年轻职工成长成才。团建工作的主要目的是服务年轻职工,在工作中要注意深入年轻职工进行走访交流,征求年轻职工的意见建议,准确把握年轻职工的思想脉搏和利益诉求,发挥团组织的Y源优势,实现工作重心下移,更好地服务年轻职工成长成才。要结合岗位技能需要,定期组织开展“一帮一”“师带徒”以及劳动竞赛等活动,帮助年轻职工提升工作技能;要组织年轻职工通过定期集体学习等方式,学习理论知识和业务技能。当前企业职工多是一人多岗,要注重不同工作岗位年轻职工的轮岗交流学习,促使年轻职工都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要结合年轻职工思想活跃、文体活动需求较多的实际,定期组织开展特色文体活动,鼓励职工对企业发展和活动组织提出合理化意见建议,培养年轻职工创造性开展工作的意识。要以培养年轻职工的良性竞争意识为突破口,设立“青年先锋岗”等岗位,定期进行评选表彰活动,吸引年轻职工更加自觉的投身工作、争当先进。

四是加强团干选拔培养。要注意在日常团建活动中发现和挖掘有思想、有能力、对团建工作充满热情的年轻职工,通过一定的程序,将其发展为团干,充实团干队伍、提升团干队伍素质。要建立团干工作考核激励机制,明确权责、列出考核指标,倒逼团干更加积极主动地工作,不断提升工作质量和效率,确保团干队伍始终符合企业发展对团组织工作队伍的要求。

3 结论

综上所述,团组织作为企业发展的重要组织,对年轻职工成长成才和思想教育具有重要作用,要结合新形势下对团建工作的新要求和当前团建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明确团建工作重点,创新团建工作措施,不断提升企业团建工作水平。

团结合作的重要性篇(7)

2004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依托班级、社团等组织形式,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强调了以社团活动为载体,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学生社团有自发性、自主性的特点,符合青年学生重个性张扬、求个人发展的价值取向,受到越来越多大学生的欢迎。社团正逐步成为有效凝聚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织动员方式。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要适应新形势,把握如何更好的以社团为载体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依托社团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大学生社团是大学生基于共同的兴趣和愿望自发组成的、具有特定目标、组织章程和活动方式的学生群体 。高校学生社团作为重要的校园文化载体和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方式,在满足学生全面发展需求,提高学生素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加强大学生社团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已经成为高校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教育针对性、有效性的重要课题。

第一,学生社团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意见》指出:“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吸引力强的学术、科技、教育、艺术和娱乐活动,把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结合起来,寓教育于文化活动之中。”高校学生社团是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吸引力强活动”的有效途径。随着高校教育改革的推进,学分制的实行以及学校管理的集中,传统的以班级为主的集体意识逐渐弱化,贯彻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渐渐降低。学生社团以其轻松多样的形式,生动活泼的内容,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成为他们锻炼能力和提高素质的舞台。学生社团已经渐渐成为了在学生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和有效载体。

第二,依托社团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思想政治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向未来领域扩展,是现代社会复杂多变、激烈竞争所提出的要求,也是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性质所决定的。实践证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不尽人意,是因为传统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上脱离了学生实际,教育形式传统单调,同时在工作中带有功利主义色彩,忽视了学生的自主选择和自我发展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进社团的过程,其实质就是思想政治工作实现由“教育引导学生做什么人”向“教育引导学生做什么人和如何帮助学生成为这样的人”的转变过程,是做思想政治工作与解决学生实际问题相结合的过程。以社团为载体进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能及时发现大学生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存在的实际困难,着力把解决思想问题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把宣传教育学生和引导服务学生结合起来,进一步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说服力。

第三,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与社团活动相结合中存在着的问题是做好思想政治教育与社团工作相融合的现实要求。首先是对学生社团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认识不一致。许多高校对学生社团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认识有所提高,但仍存在不一致的问题,表现在直接管理的职能部门(如共青团组织) 重视而其它部门如教务、后勤部门不重视;在思想上、口头上重视而实际工作中不重视等。这就导致学生社团在发展过程中依然面临指导、活动经费等方面的困难;其次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社团活动中定位不明确的问题。社团的自主性和形式的多样性要求思想政治工作也要适应现实状况,不能照搬班级教育管理模式来要求社团。但一些高校在依托学生社团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时候要求过高,管得过死,挫伤了社团开展活动的积极性;或将社团视为娱乐性组织,指导不力、管理不严,社团活动很难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另外随着近年来高校学生社团的迅速发展,社团数量和会员人数增长与质量提升之间不平衡发展,社团活动中文化娱乐性内容多、思想教育性内容少等的问题普遍存在。这些都造成思想政治教育进社团工作的效果难以得到保证。

二、思想政治教育与社团工作相结合的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在社团的活动中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首先要明确其指导思想、工作目标以及遵循的原则,才能为思想政治工作依托社团的展开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第一,依托社团作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积极探索依托社团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强调社团活动的思想性,突出时代性,注重层次性,提升社团活动的文化品味,弘扬健康、向上的主旋律。发挥社团的思想教育功能,指导学生社团结合自身特色组织开展主题鲜明、内容充实、形式活泼的社团文化活动,满足广大同学锻炼自我、提高综合素质的需求。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与社团活动相结合的工作目标:通过研究社团,把握社团的发展规律,指导社团建设;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建立和不断完善机制,规范、有效的管理社团,促进社团的发展。充分发挥社团在培养大学生全面素质中的独特作用,激发学生进行自主教育、自主管理,自主发展,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使社团成为学生学习多种技能,完善知识结构,培养综合能力的重要阵地。

三、如何加强和改进社团工作,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顺利进行

在学生社团的建设中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不断繁荣和发展学生社团,引导和满足青年学生的不同需要,使学生社团成为大学生提高综合素质的重要载体;坚持“在繁荣中引导,在发展中提高”的工作原则,鼓励学生在各自社团的章程的规范下独立开展活动,支持学生积极参与和组织学生社团。

第一,学校要重视加强社团建设,不断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首先要积极鼓励,正确引导,做好社团建设。学校要通过制定政策建立社团的管理体系,整合多方资源,明确相关职能部门的职责范围;其次为社团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以学生社团为载体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必须要帮助社团解决实际的困难。要选派有专长和责任心的教师指导学生社团,提供学生社团活动的必要经费,学校后勤、保卫部门要在活动场地、活动条件等方面给予学生社团以优惠和支持,为学生社团开展活动提供有力的物质保障。

第二,实行人本化社团管理,保障思想政治教育的良性发展。学生社团是大学生为了满足自身心理、情感、求知需要自发建立的非正式组织,从本质上说学生社团发展壮大的动力就在于能够满足大学生发展自身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进社团工作要落到实处,就必须在社团管理上下功夫,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在社团中的主体作用,寓教育于管理之中。

社团活动要紧密结合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思想健康向上,内容充实生动,形式活泼多样,寓教于乐,使学生感受到社团活动有意义,有吸引力,乐于参加;其次要探索在社团中建立党、团组织新模式。面对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在社团中建立党小组、团支部是组织建设的需要,也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可以选择理论学习型社团如邓小平理论研究会等社团建立党小组,在基础较好的社团中建立团支部,将思想政治教育与社团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再次要根据不同的社团的活动内容和特点,确定专长的教师,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指导和管理,提高社团活动的质量,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社团活动,达到良好的育人效果。

第三,建设优良的社团文化,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顺利进行。学生社团文化是大学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育人功能的主要载体,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社团工作就必须做好社团的文化建设,充分挖掘社团文化的德育功能。1.创新社团文化建设的机制。随着网络的广泛运用,把社团文化建设和网络文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建立网上虚拟社团、建立学生社团网站、开展网上文化教育活动等,构筑网上社团文化新阵地,为思想政治教育服务。2.把开展主题教育和专项素质拓展活动结合起来。要加强指导学生社团开展各种主题教育、学术科技、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文体竞赛等活动,还可以依托社团集中开展专项素质拓展训练活动,如依托公关协会举办社交礼仪训练、依托演讲协会开展演讲与口才训练、依托法律协会组织法律知识的培训等等,通过不同的活动进一步提升学生社团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促进学生社团文化健康、繁荣、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彭拴莲.把学生社团建设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J].北京化工大学报.2005(1)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号

[3]孙 威,孙茂新. 学生社团:搞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J]. 北京教育.2005.9

团结合作的重要性篇(8)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7.02.006

Abstract As the key problem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reform, vocational education presents the tendency of group development, and also becomes the key to the innovation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I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constructing modern voc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Although the number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group and related research in recent years such as bamboo shoots after a spring rain like protrusion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group, but how to achiev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from quantitative to qualitative change needs further demonstration.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rt and culture industry,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onnotation and path of exemplary art vocational education group construction, aiming at exploring the construction of Exempl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Group under the modern voc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Keywords demonstration; art vocational education group; connotation construction; path

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是对传统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是实现职业教育资源共享,促进校企优势互补的发展形式,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不仅能够充分发挥政府政策导向性作用,还能够有效整合各项教学资源。从校企合作成立之初,到今天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方兴未艾,已经超越了传统的职教模式,从而形成校企“相互参与、互惠共赢、协同发展”的新方式。目前,据粗略统计,截至2015年底,全国职业教育集团的数量已达到1048家;学者们对职教集团的概念、类型、运行机制、管理体制、社会服务等方面的研究分析数量非常可观,具有非常大的理论价值。本文结合艺术文化行业特色,从职教集团内涵、路径论述,旨在探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示范性艺术职教集团的建设。

1 示范性艺术职教集团的内涵

1.1 示范性艺术职教集团的基本思想及原则

建设示范性艺术职教集团是全国职教集团建设与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艺术类职教集团发展的高级阶段。虽然各地艺术类职教集团在数量上都有较大提高,但是还需要关注到质量建设在其中的重要作用。作为示范性艺术职业教育,需要重视校企合作,以“产、学、研”办学链为纽带,突出专业特色优势,增强凝聚力和影响力,服务文化艺术领域,培养与现代艺术文化产业相匹配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在“平等自愿、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前提下,完善集团的指导功能、协调功能、监督功能以及服务功能,进而完善各项规章工作制度,构建可持续发展工作机制,促进集团规范化、科学化以及标准化发展,从而丰富集团化办学内涵,更好地发挥艺术职教集团的文化品牌效应。同时,以引领带动和共建共享为原则,最大化推进职业教育产学合作、产教融合,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有目的、有重点地吸纳文化行业、企业院团和优质职业教育资源,不断增强集团成员院校的办学水平,减少校企合作的阶段性和不确定性,保障艺术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持续健康发展。

1.2示范性艺术职教集团的基本要求

与其他职业教育集团相比,示范性艺术职业教育集团具有更加成熟、更加规范、更加具有活力的教育体系。首先,建设基础较好。艺术性职业教育集团往往能够有效整合政府、行协、企业等多个成员来实现深度合作,进而有效整合地区经济发展、地区产业结构、实现职业教育与经济产业、文化产业的有效结合,这样能够在最大程度上提升艺术职教集团社会服务能力。其次,有鲜明的办学特色和实绩。它是在推进现代职教体系建设过程中,能科学地制定发展规划、构建合理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在人才培养模式、资源合作共享、服务能力等各方面均有较高水平,能办出特色的示范,引领艺术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再者,外部环境完善。它是在政府充分发挥宏观指导和政策引导的前提下,更好地发挥地方政府主导区域艺术职业教育发展的主体责任,能统筹协调和规范保障艺术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使之拥有专项经费保障,受到统一的规范、引导与监督。确保集团在坚实的发展基础上办出水平,同时获得经济效益用于自身可持续发展。

2 示范性艺术职教集团建设的路径

2.1 做管理的示范,形成艺术类校企共生发展的体制机制

2.1.1 建设多元融合的示范性艺术职教集团管理工作机制

(1)建立健全职业教育集团的组织架构。职业教育集团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需要更加关注与中职、高职、地方艺术性本科学校之间的沟通,结合区域联合来实现其与骨干龙头发展企业、中央企业之间的有效关联,同时还需要注重与行业协会、文化发展产业园区管委会等组织的合作,进而有效的共享资源,实现优势互补,最终实现互利共赢,这样能够实现艺术性职业教育集团办学有效性,不断扩大集团规模,增强整体实力。按照规范管理、推进合作的要求,发挥联席会议的协同指导作用,促使董事会以及理事会等都能够参与到民主决策中,实现办公室日常处理工作的有效协调,利用专业合作委员会来做好执行工作,这样能够构建更加完善组织管理工作体系,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工作人员能够完成管理工作。

(2)完善集团管理工作制度。在进行职业教育集团发展过程中,需要提升规范意识以及制度观念,构建集团化办学体系。结合艺术行业发展特点以及艺术类职业教育工作集团组织性质,需要更加广泛征集成员工作单位的意见和建议,这样能够制定更加完善集团工作章程,这样能够增强成员单位之间的自觉性;职业教育集团需要重视与项目集团的合作,结合专项活动以及信息传递等等来构建更加完善的日常工作制度,明确职业教育集团主体工作要求,为集团组织常态化进行提供保障;职业教育集团需要结合发展情况来构建年度考核工作制度,结合基层组织情况、成员参与情况来进行针对性考察以及考核,构建职业教育集团成员动态调整工作机制,提升运行水平;职业教育集团还可以根据办学目标来制定表彰奖励工作制度,对先进项目、先进委员会、先进单位、先进个人进行表彰,激发各方参与的积极性。

2.1.2 形成示范性艺术职教集团规范化、标准化、常态化的运行机制

(1)寻求运行体制中利益共同点。职业教育的跨界属性决定了职业教育离不开教育和产业。艺术职业院校、行企协会、政府机构在一个运行体系中,从本职工作角度出发,难以权衡利益结合点。综观三者,都体现出服务功能、促进功能、引导艺术功能,艺术性职业院校更加注重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技术性人才,为企业创造更多的利润,促进企业更好的发展,政府以统筹协调来指导行业发展,另外,艺术类职业院校更加倾向于培养出文化意识行业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这样有利于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人才在其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由此可见,多方利益出发点并不矛盾,而是存在交集,从而构成工作隶属、业务指导、供给需求的关系。因此,在这个机制中,艺术职业院校、行企协会、政府工作机构在其中居于主体地位,利用艺术教育产业资源的有效整合来提升实际的工作有效性,企业需要重视高职院校在其中的依托作用,通过政府、企业、院校之间的合作来实现有效发展。

(2)以品牌共建为目标,形成鲜明行业特色。艺术职教集团除了拥有一般职教集团的基本属性外,还要面临文化艺术产品的商品性与特殊性、文化产业体系的结构分析、文化艺术资源竞争等特殊领域问题。因此,首先要建立好集团品牌文化。“集团品牌文化是职业教育集团发展产物,集团文化体现出集团内部沟通,有利于提升企业竞争力。艺术性职业教育集团品牌文化存在着特殊性,需要集团各个成员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的,具有共同价值、行为规范、规章制度的一个有机整体。品牌文化作为艺术职教集团的无形资产,对其建设是一个长期积累的渐进过程,尤其是艺术人才培养的周期性和实效性。因此,除了统一内部文化差异、建立制度层面标准外,还需建立集团品牌文化提高集团品牌文化在社会中的知名度,从而提高集团的社会影响力。同时,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也应多角度、有针对性地对艺术职业教育进行正面解读和报道,发挥舆论导向,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2.2 做改革的示范,开拓艺术类校企合作的育人模式

(1)探索多种校企合作培养模式。艺术职教集团作为艺术职业教育发展的新形态,正是艺术职业教育面向市场办学和参与社会分工的结果,它不是简单的将校企拼凑、组合成庞大的个体,而是通过“专业+产业”、“教学+研发”、“培养+创业”等合作模式,将市场主体和艺术人才培养各环节有机加以整合。集团企业积极应参与内部办学和管理,共同制定多种途径的艺术人才培养方案,如现代学徒制、多形式的中高职衔接、校际联合培养等模式的探索与改革。其中,集团内部的专业建设委员会需要组织集团内部的企业与职业院校进行专业布局,做好课程调研工作并且及时调整课程,同时还需要适当开发区域性产业,构建优势产业艺术型人才培养工作方案,这样能够使得职业院校集团内部形成艺术型职业院校之间合理专业结构布局。职业教育集团内部需要重视艺术型职业院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沟通,实现教学、学习、练习之间的有效结合,有效深化艺术类专业教学改革,构建导向性教学模式、合作性教学模式等等,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凸显就业导向性作用。

(2)实现集团内“双师型”教师互培互聘。在国家示范校建设的基础上,依托艺术职教集团平台,多方协作,共同开展教师培养培训工作,建设与文化艺术职业教育品牌相适应、高质量的教师队伍。通过统一制定集团内所包含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培养计划,分层次、分梯级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有效整合职业教育集团内部企业、职业教育专业人才、职业教育专家、专业教师等进行合作,构建艺术类职业教育教学的常效性发展机制;完善政、校、企三方政策保障制度,建立相适应的艺术职业从业资格标准,形成长效机制;建立多元开放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监控管理工作机制以及评价工作机制。根据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制定的艺术型人才评价工作标准,需要构建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质量评价工作体系。集团内部企业、行业协会等都需要积极参与到人才质量评价工作中,利用多方认证来提升艺术型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沈建根.中国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发展研究报告[M].浙江大学出版社,2015.

团结合作的重要性篇(9)

[作者简介]周建松(1962- ),男,浙江海宁人,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党委书记,教授,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管理。(浙江 杭州 310018)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36-0059-02

俗语说“一个好汉三个帮”,一句话道出了团队建设的重要性;又有人说,知识分子多易“文人相轻”,这也侧面反映出高校团队建设方面的困难。事实上,教育行政部门历来都十分重视学校的团队建设,在全国高等教育质量工程中,曾经设有专门的优秀教学团队评审,拉动了部、省、校三级教学团队的建设和优秀教学团队的项目评审,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业内人士都清楚,就高等职业院校而言,真正意义上的团队建设还有很大差距。跟我国的大学相比,除了缺少高水平学科和学术(专业)带头人以外,团队合作机制形成难,团队战斗力弱,仍是困扰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严重问题。无论从全面履行高职院校职能,还是从实现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看,必须把师资队伍团队建设放在更加突出和重要的位置。

一、重新认识高职院校团队建设的重要意义

对于师资队伍团队建设的重要性,站在不同的角度,会有不同的认识。我们认为,至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理解高职院校团队建设的重要意义。

1.从社会学意义上看,团队能够凝聚集体的力量。高等职业院校是一个由教师、学生等多方面要素组成的大集体,在大集体之下又有其相应的中集体和小集体,众多人构成了集体,但这个集体能否发挥团队效应,则要看其建设的具体情况。通常所说的“一个和尚挑水喝,二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就说明集体不等于团队,多个人不一定就个体优秀。必须通过管理、组织,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整合和培育,才能让集体成为团队,并发挥出团队的最大功能。

2.从管理学意义上看,团队能产生结构协同效应。众多人构成一个由于行政或任务而集结起来的集体并不等于团队,因而也不一定能够产生结构效应。只有有计划、有目的地将一定数量的人构建成为团队,并赋予其相应的职责分工,才会形成和产生合作效应。与此同时,根据事业和发展的需要,还应当有计划地扩大和吸收补充团队成员,培养结构性差异化团队角色,从而提升团队综合效应,以达到“1+1>2”的功效。这就是团队,也是团队建设的必要性。

3.从教育建设视角看,我们需要团队化。学校是一个大集体,为推进有效管理,一般都实施校院或院系两级管理,同时,又以教研室(研究所)作为基层单位。在高职院校,则更多地以专业分设教研室,而相应建设党团工作机制,实现支部建立于专业之上的要求。正是从这种意义上说,根据推进教育教学建设需要,为很好地实行工作任务,我们必须重视和加强团队建设。

4.从职业教育特点看,我们还需要专兼结合的团队。从2011年开始,高等教育界有一个重要的概念称之为协同创新,受到各高职院校的高度重视,政府也在积极推动。其实,自高等职业教育作为相对独立概念形成以来,高等职业院校也一直强调要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推进“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这实际上就是要求通过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建设,把开放办学、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工作落到实处,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高等职业教育的团队建设尤为特殊,特别重要,必须加强。

二、理性分析高职院校团队建设的现实困难

前文分析了高职院校推进团队建设的重要性,但我们应该也必须看到的是,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团队建设客观上有其困难和不足。

1.高职院校没有硕士点和博士点。按照目前我国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规划,要构建从中职、专科高等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和专业硕士的通道是一个长远的计划和设想,而我国目前的高等职业院校主要是专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正因为如此,也就不可能设立硕士点、博士点,教授和老师也没有指导培养研究生的机会,因此,由培养和指导研究生而形成的师资团队就没有条件。

2.高职院校一般很难申请到大的科研项目。合作项目是培育和培养团队的重要路径。在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因为重大项目而建立并运行的团队非常普遍,而高等职校一般既无机会也不太有能力承担重大科研项目,对于相当部分项目而言,甚至连申报的机会都没有,因此,基于科研项目的团队也难以形成。

3.高职院校的专业课程具有相对独立性。高职教育并不像高中教学那样,不分专业,一个年级具有多个乃至十几个或者二十几个平行班,执教同一门课程的老师相对较多。高职教育由于职业教育的属性,其明显的特点是职教性,教师分专业为学生实施教学,小的专业只有几十人,即使比较大的专业每届也不过200~300人。正因为这样,教师往往相对独立自主地执教某门具体的专业课程,与其他教师没有什么直接的相关性,这就使得专业课老师具有较强烈的个体自我意识,难以建设教学团队。

当然,影响高职院校团队建设的因素还不止这些,高职院校团队建设的现实困难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三、充分看到高职院校团队建设的有利条件

在分析和认识困难的同时,也必须看到,正是因为高职教育的某些特点,也为高职院校团队建设带来了有利条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着团队建设朝着有利于师资队伍整体发展和水平提高的方向进行。

1.高职院校一般按专业分类编制教研室(教学研究组织)。众所周知,我国的高职院校也参照高等教育,实行院系两级管理。在系部一级,一般按照专业群而设立,通常为1~2个专业群,以下则按照专业为单位建立教研室,一个教研室通常为5~10人左右,最多的教研室不会超过20人。这种体制机制,对开展教研室工作也相对比较有利。一般而言,一个教研室就可以看成一个专业建设团队,尽管这种团队内含行政管理划分的因素,但确实也完成好了教学与育人工作,在一定条件下,也正在做相关科研和社会服务,呈现出团队状态。

2.高职院校专业带头人制度正在有序推进。本科院校尤其是“985”“211”等高校大都实行学科带头人制度,以研究所为单位进行教师教学和科研团队划分。而高职院校则以专业为单位划分,专业一般都实行专业带头人(负责人)制度,而在条件成熟的系部,一般也是专业带头人兼任专业教研室主任。这样,教学的行政管理与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科研和社会服务活动就比较容易联结起来。并且,近年来,高职院校从省级、校级层面都在积极重视和推进这项制度的建设,并对专业带头人采取一定培养措施和给予相应待遇,有力地促进了以专业带头人为核心的团队建设的顺利发展。

3.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机制正不断健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高职院校创新办学模式和优化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特征,随着高职院校办学机制的日益健全和规范,校企合作正朝着规范化的方向发展,校企合作的规范化,必然会推动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的形成。如以专业为单位组建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一个专业教学指导委员可以按照“六个一”的形成机制建成,即包含专业建设指导、学生学习基地、学生就业渠道、教师实践基地、教师服务基地、兼职教师队伍等。这样,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就比较容易形成。

正因为如此,我们认为,高职院校要看到自身师资队伍团队建设的有利条件和光明前途,并积极创造条件推进教学和科研团队建设。

四、推进高职院校团队建设的策略

高等职业教育已经或正在进入内涵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需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如推进专业结构优化、深化校企合作、推动课程与教学资源建设、加强师德教风建设、推动学生学的积极性、构建教学做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等,而师资队伍建设无疑是所有工作的重中之重。而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以专业带头人为引领的团队建设则更为迫切,必须提高认识,切实加强。

1.重视专业带头人队伍建设。一个学校的建设和发展,离不开一批高素质高水平的专业带头人;一个团队的建设,其核心和关键人物――专业带头人非常重要。一个好的专业带头人会产生巨大的杠杆效应,引领团队成员敬业爱岗、开拓进取,带领整个团队全面履行岗位职责,切实做好教书育人、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工作,促进学校的发展。做好专业带头人的培养工作,应从以下几点入手:一是对专业带头人的遴选,要广开门路、不拘一格、建立长效机制;二是对专业带头人的待遇,要从优掌握,体现工作业绩和实绩;三是对专业带头人要政治上关心,舆论上支持,生活上照顾,保证其充分发挥作用的各项条件;四是要在全国、全省、全院范围形成争当专业带头人的良好氛围。

2.注重从机制上建设以专为主、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和要求,要坚持做到重视从机制上建团队,让团队发挥好凝聚作用。一个运转良好的团队应该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数量适当。一个团队,要根据学生规模和专业情况,确定相应规模的专任老师,从数量上确保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二是质量合格。团队中的每一位教师,要按照高等职业教育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有相应的进岗起点和达标要求,硕士学位、学工履历、企业经历是基本的三大件。三是结构合理。从某种意义上说,结构也是质量,而且是重要的质量指标,老中青年龄结构、专业结构、学历结构都应该属于我们研究的范围。四是重视专任老师建设的同时,还要从专兼关系分析教研室团队建设。就这一点而言,还应该做好以下三项工作:(1)专兼结合。既有数量适当、质量合格、结构合理的专职教师队伍,同时也有一定数量来自行业企业、相对稳定、相对固定的兼职教师。(2)“双师”组合。兼职教师的重点要放在实践、实习、实训、实验上,面向操作和实际应用的部分应该主要由兼职教师来承担。(3)机制融合。专任老师和兼职老师应该把握好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形成“教学做”的融合统一,形成互补功效,避免两张皮。

3.要用项目管理办法推动优质团队的形成。推动和促进团队建设,应该也必须采用一定的激励机制和激励办法,这就是以项目为抓手的方法。

一个团队每个阶段都应当围绕专业课程建设、教学资源建设和科学及社会服务能力建设,开设一个建设项目,以此来促进团队建设,凝聚团队建设的力量,具体方法可以多种多样:一是以团队为单位进行教研教改等方面的重大立项,如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的以专业建设为龙头的重点专业建设立项,浙江省正在实施的省级优势、专业建设立项等,都是重要的项目;二是以团队为单位进行的各种评先评优。目前,评先评优的项目正在日渐减少,但从健全激励和奖惩机制角度看,评先评优尤其是评选优秀教学团队、优秀科研团队、优秀社会服务团队的项目,对于师资队伍团队建设还是有意义的。

[参考文献]

[1]李美长.基于内涵发展的高职院校教学团队优化建设的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2013(12).

团结合作的重要性篇(10)

一、引言

目前我国高校的教师管理模式一般是每个教师承担1~2门课程,独立地自由授课,老师以完成教学任务为己任,这种分散的格局使得老师没有条件也谈不上去思索、去研究课程体系的改革,最多是考虑本课程教学内容的更新,不可能很好地促进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这种模式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何谓创新型人才?目前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顾峥等认为创新型人才的素质特征是具有知识结构的综合性、开放性、智能结构的动态性、创新性和个性品质的进取性与个人能力的创造性;认为所谓创新型人才,就是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并能够取得创新成果的人才,应具有很强的综合素质。当下,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为知识创新、技术创新提供人力资源与智力支持,培养创新型人才,已经成为世界各国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任何一个教师都无法单独完成,需要靠集体的力量,组建教学团队,依靠群体的合作,相互信任、团结协作,才能有效达成目标。何谓教学团队?卢绍娟等认为以教研室、研究所、实验室、教学基地、实训基地和工程中心等为建设单位,以系列课程或专业为建设平台,在多年的教学改革与实践中形成的团队,具有明确的发展目标、良好的合作精神和梯队结构、老中青搭配,职称和知识结构合理;田恩舜等认为团队是指一定的有互补技能、愿意为了共同目标而相互协作的个体所组成的正式群体,以任务为导向,拥有共同的教学目标和有效的交流与合作平台。建设高水平且富有创新能力的教师队伍是提高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而加强教学团队建设则是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途径。

二、高校加强教学团队建设的必要性

在社会对创新型人才需求愈加迫切的形势下,“质量工程”首次把教学团队建设作为保证和提高高校教师素质、教学能力以及教育教学质量的新举措和重点建设项目之一,作为国家培养人才的基地,高等教育院校应该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作为首要任务去规划和落实,建立团队合作制推动教学改革和学科建设,对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提高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文中主要就加强土木、水利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措施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1.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为知识创新、技术创新提供人力资源与智力支持,培养创新性人才。作为跨世纪创造性人才,不仅应具备中国知识分子充分协作、不计名利、甘为人梯等优秀品质,更需要拼搏进取、敢为人先的竞争性品质。教师的个体特征是丰富多彩的,在学识、经验、教学风格、教学态度以及对学生的认识等方面存在差异,每个教师都有自身的局限性,这些都是教学问题产生的重要因素。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高校教师队伍,是全面完成人才战略任务的必然要求,是进行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重要力量,在规模扩大和质量提升的双重要求下,高校教师队伍的结构不尽合理,普遍缺乏高水平、高素质的教师,组建教学团队,为其成员提供稳定的交流平台和高效的合作机制,才能担负培养大批创新人才的使命。

2.成就高水平、高素质教师队伍,改变松散的教师教学管理模式的需要

创新型人才培养需要通过团队成员之间的“协作学习”,实现教师的知识交流与共享,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如果没有有效地交流平台和合作机制,年轻教师就无法稳定地寻求教学经验丰富、学识渊博、师德崇高的老教师的帮助,从而在专业成长上遇到阻碍,而年老教师无法把自己积累多年的教学经验发扬光大,同时可能失去获取相关前沿动态的高效渠道,从而导致潜在、优质的教学资源被稀释,有了教学团队,成员彼此协作与配合,他们在情感上互信,在年龄、知识结构和风格上互补,在专业成长上互进,在难题和困境面前互助,从而形成最大合力达成团队的共同愿景。从效率的角度看,团队成员可以通过内部的沟通、整合,其成员之间可以互补技巧与经验,这样广泛的技巧和知识的结合,使得团队能够应付多方面的挑战。教学团队还需从事课题研究,在同一个课题研究中不同成员承担着不同任务,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他们需要合作,小组的每个成员都需要积极工作,努力完成自己承担的任务,否则就将影响总体任务的完成;小组成员还需定期进行交流、讨论,通过交流讨论实现知识共享、思想碰撞、相互激励,创造性的火花就会迸发,在“协作学习”的过程中,成员的合理组合,可以形成一股合力,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各自的积极性,能促进团队成员间更积极的人际关系和社会支持,同时也提高了团队成员的心理健康水平,从而成就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三、高校加强教学团队建设的措施

1.明确教学团队建设目标,增强团队精神

要建设高绩效的教学团队,激励团队成员充分发挥智慧和潜能、提高教学质量,需要通过建立共同的目标和愿景,培育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同时采取公平公正的绩效考核方式,以促进整个教学团队的健康发展和高效运转。

教学团队建设目标旨在提升学校整体教学水平、锻炼和培养高水平教师队伍、整合教学资源,促进教师合作。以此为前提,确定教学团队学期与年度的教学改革和建设任务,设置不同层次的挑战目标,逐一达成,向长远的大目标前进。抓住一些教学改革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围绕重大的教学改革项目,如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特色专业建设、精品课程建设、出版规划教材等,组建教学团队,充分发挥集体协作的优势,在实现重大改革突破的同时,增强团队的凝聚力,提高整个团队的水平和实力。

团队精神的实质就是团队成员凭着对团队的认可和忠诚而自主性、创造性地开展工作。高素质教学团队正是通过将较高素质的教师组合起来,“协作学习”,发挥每个人的专长及潜能,共享知识和信息,积极探索,勇于创新,最终达到实现共同目标的目的。使“协作学习”贯穿整个团队成长的全过程,培养团队成员的协作能力、交流能力和合作奉献精神,积极探索、勇于创新是高素质教学团队的灵魂。团队精神反映一个团队的创造力和凝聚力,反映团队“人本管理”的有效性,更反映成员对团队的认可度和忠诚度。

2.以科学研究与技术服务为先导,提升教学团队实践创新能力

教师的知识面越宽、学术造诣越深,对教学的帮助越大,因此,首先要求团队成员长期不断地从事高水平的科学研究。在团队建设中,团队将科学研究方法与体会融于教学课堂,不仅使教学课堂更生动,更接近实际,更重要的是这些实际科研例子更有利于启迪学生的研究性思维。在教学与科研中与学生一起探究,一起受益,使所授课程具有鲜明的前沿性和创新性特色。而且还将基础知识、科技前沿和个人科研成果融入课堂教学,使科研与教学互相转化。

3.加大实验教学平台的支持力度

现代高等教育的职能已经不只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而是在知识传播的同时必须抓好思维能力、研究能力等的培养,加强开放性实践教学,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不受约束、大胆思维、能充分发挥个性的空间和条件,构建起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就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实验室与实验基地就成为培养土木、水利专业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重要基地,在实验和创作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达到土木、水利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要实现实验向教学延伸,提高实践教学效果,必须加大对实验室、实验基地等研究平台的支持力度,开设综合性、研究型教学实验,给学生提供选择、创新、自主学习、发挥个人潜能的实验环境。

4.合理确定教学团队的组成结构

(1)遴选合适的团队带头人

教学团队带头人是团队的灵魂。如何选择一个既有学术专长又有人格魅力的合适带头人是高绩效教学团队建设的前提和关键。团队带头人要明确团队的发展方向,规划团队的远景目标,组织人力,协调团队成员的行动和思想,建立操作程序和各种规章制度。因此,高素质教学团队带头人应为本学科(专业)专家,具有很深的学术造诣和创新性学术思想,长期坚持在教学第一线,品德高尚,治学严谨,具有团结、协作精神和较好的组织、管理、控制和领导能力,善于调动成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善于同团队成员沟通,调解内部冲突,能够营造和谐愉快的工作氛围。

(2)配置好团队成员

配置好团队成员是培育高素质教学团队的基础。高素质教学团队的成员必须是有着共同的事业和追求、乐于奉献、具有较强的教学和科研能力、能够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善于聆听、反馈、解决冲突及其他人际关系的教师。同时,还要注意团队成员的知识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性别结构、性格特征和个人偏好。

(3)落实好各成员分担的责任

落实好各成员分担的责任是培育高素质教学团队的重要保证。共同目标是组建团队的基石,但实现目标需要落实好各成员分担的具体责任。培育高素质教学团队就是要形成实现共同教学目标下的良好合作机制,而良好合作机制的形成需要对共同教学目标进行合理分解,依据各成员的教学特长、个性特征和个人偏好,科学地进行分工,充分发挥各成员的优势,在此基础上,通过互相沟通、取长补短、形成共识,实现密切合作,保证团队工作的良好运行。

(4)协调好各成员间的关系

协调好各成员间的关系是培育高素质教学团队的有效手段。团队各成员间的关系是否融洽,直接影响着团队的工作绩效,进而影响着团队共同目标的顺利实现,因而,它是团队负责人或协调人的一项重要职责。培育高素质教学团队需要通过正式渠道和非正式渠道经常进行信息沟通,关心那些容易在团队成员之间引起互动关系、影响团队绩效的情感因素,积极引导团队成员间的建设性冲突,及时排除破坏性冲突和矛盾,营造能够坦诚交流、和谐合作的工作氛围,快乐地工作,大胆地创新。

(5)引导好各成员的工作方向

引导好各成员的工作方向是培育高素质教学团队的推动力。培育高素质教学团队需要团队各成员的合力,而各成员合力的形成需要团队负责人的有效引导,应该在落实好各成员分担的责任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各成员规划未来的工作主攻方向,搞好职业生涯设计,实现团队和成员的共同成长。

四、结论

创新型人才要求知识结构的综合性、开放性、智能结构的动态性、创新型以及个性品质的进取性与个人能力的创新性,而高素质的教学团队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要建设高绩效的教学团队,需要有合理教学团队的组成、高水平的科学研究与实验教学平台建设的强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顾峥,李霞.创新型人才培养与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6(7):160-161.

[2].试谈高校对创新型人才建设的有效途径[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121-122.

[3]卢绍娟,张海燕.关于高校质量工程中的教学团队建设的研究[J].教育探索,2010,(4):87-88.

[4]田恩舜.高校教学团队建设初探[J].理工高教研究,2007,26(4):14-15.

上一篇: 工商联人才工作计划 下一篇: 幼儿园社会实践活动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