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汇总十篇

时间:2023-09-20 10:36:20

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

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篇(1)

二、独立学院电信类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与社会需求的偏差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电信类专业人才已经成为信息社会人才需求的热点。然而独立学院电信类专业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往往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主要表现在:1.实践动手能力差受功利思想的影响,用人单位总是希望招聘到的人才能迅速上手,直接为企业创造价值。而独立学院培养出来的电信类专业人才动手能力和专业实践操作能力不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经验欠缺,导致无法独自胜任简单的工程项目。2.学习能力不强用人单位非常看重大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学习能力,学习能力强的大学生能给企业带来更大的成长动力。而独立学院电信类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普遍较为薄弱,不能很好地将所学知识以旧引新、拓展延伸、融会贯通、灵活运用,与企业的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3.怕吃苦,心态浮躁电信类工作岗位相对枯燥,环境艰苦,用人单位希望大学生能有务实的工作作风和吃苦耐劳的精神,而独立学院电信类专业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家庭经济条件较好,在就业过程中心态浮躁又害怕吃苦,导致企业不愿录用。4.创新力不足为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用人单位迫切需要大学生运用创新精神来帮助他们实现产品的更新换代,但当下独立学院对支持创新实践的投入严重不足,大学生受场地、设备、人员、资金等限制无法进行相关创新实践,创造与创新能力较为薄弱。

三、独立学院电信类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不足的成因

(一)个人原因

1.自我效能感低。电信类专业课程难度大,独立学院电信类专业学生由于学习基础差、底子薄,相对于公办院校毕业生自我效能感较低,常以“学渣”自嘲,学习热情不高,学习兴趣不浓,缺乏刻苦专研的学习精神,导致其在实际竞争中缺乏竞争力。2.缺乏清晰的职业规划。部分独立学院电信类专业学生没有明确的职业规划,不清楚毕业后可以从事何种工作,对职场和岗位的未知,导致学习动力严重不足,没有很好地利用大学四年提升自身的就业能力。3.就业观念不合理。独立学院学费昂贵,部分学生和家长本着投资与回报成正比的心理,对就业期望过高,盲目追求待遇好、环境优的工作,而一些条件艰苦的参考文献:[1]余长春,王润斌.大学生就业能力与社会需求的匹配[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2]陈丽锋,孟瑞,冯希.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介绍[J].电子技术,2011(5).岗位,如常在户外工作的工程监理和网络优化类岗位不愿意去。一些学生甚至频繁跳槽以寻求“理想”工作。

(二)学校原因

1.课程设置与社会脱节。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独立学院电信类专业的课程设置未能跟上技术的发展速度,加上教学内容重理论、轻实践,实践环节过少,生产实习往往也流于形式,学生缺乏实践动手锻炼,导致其掌握的知识落后于生产实际,难以满足企业需求。2.师资水平有待提高。电信类专业强调理论联系实际,而独立学院电信类专业教师极少具有企业实践经验,在教学过程中只是一味地将课本知识传授给学生,并未结合行业发展的最新技术和趋势,教学方式单一,产学相结合欠缺,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3.硬件投入不足。独立学院的发展主要靠自筹经费,相对公办院校而言,在实验场地、仪器设备等方面投入不足。再加上电子信息技术更新换代快,很多建好的实验室已经过时,导致独立学院电信类专业学生无法接触到企业一线使用的最新设备。

(三)企业原因

校企合作是促使大学生就业能力与社会需求相匹配的最有效方法。然而当前独立学院与企业之间的联结普遍还是“松散型”的,较少进行紧密合作。如独立学院虽与一些电信类企业建立了实习实训基地,但由于企业研发项目保密等原因,很难将学生的实习实训落到实处。

四、独立学院电信类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解决措施

(一)个人层面———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自身就业能力

独立学院电信类专业学生应调整就业心态,转变就业观念,多渠道了解社会需求,客观评价自我,并根据社会需求及自身实际,尽早明确职业发展目标,有目的地在大学期间拓宽知识面,培养综合素质,提升就业竞争力,实现自身与理想职业的匹配。其次,独立学院电信类专业学生应加强自主学习能力。在重视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还应根据电信行业和职业发展的具体要求,广泛涉猎非专业知识,实现专业知识与非专业知识的跨学科整合,构建多元化的知识结构。此外,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加强自主学习的能力,及时掌握新知识以应对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新状况。

(二)学校层面———多措并举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

1.优化课程改革。独立学院电信类专业建设应紧跟时代步伐,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加强实践环节,将就业能力的提升嵌入到课程体系中,使学生边干边学、学干结合,提高学生驾驭专业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2.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扩大双师型教师比例。优秀的师资队伍是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前提。电子信息类专业作为和行业紧密结合的学科,学校更应重视该专业教师的培养,以老带新,鼓励教师结合企业生产中的实际需求进行科学研究,以提高教师的科研和实践能力。同时,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改变纯理论教学模式,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并采取教学互动的方式,让学生的综合能力在课堂上得到提高。3.深化校企合作。独立学院电信类专业应加大与企业的结合,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建立稳定的实习实训基地,并通过合作开发课程、建立联合实验室、设计教学科研项目等形式,鼓励学生参与研究和学习,在促进学生就业能力提高的同时,高校也通过了解企业的现状及运作状况,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培养,形成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长效机制。4.大力开展第二课堂。独立学院电信类专业应结合专业特色,开展形式丰富的第二课堂活动,在课外实践过程中努力提高学生的实际就业技能。如通过举办I-CAN物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全国电子设计大赛等赛事,以赛促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和实践动手能力,使学生的就业能力与需求岗位相符合,使企业和学校形成无缝链接。

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篇(2)

一、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现状

(一)大学生就业服务市场混乱

市场运行缺乏保障。大学生就业服务属于我国劳动力市场工作的一部分,对于其地位和作用,没有明确的法规进行阐述,也没有统一的管理。除此之外,市场运行过程中就业主体及招聘方不可避免会出现违反规定的行为、发生纠纷之后的仲裁行为以及双方的权益保障问题,这些都缺乏明确的法规政策来鉴定参考。

市场行为不规范。由于就业市场制约机制不完善,主体双方在市场行为中存在着很多问题。企业用人单位主要表现在招聘行为不规范这一方面。例如,很多求职同学关注的企业单位的详细信息及待遇,就往往会遇到片面夸大单位规模效益的企业。在待遇上,信息时有很多优厚的条件,吸引大批求职者,但是到真正签约或者工作之后并没有兑现承诺。这些问题,不但削弱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发挥作用,而且会扰乱就业市场的正常运行秩序,不利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健康的发展。

(二)人才培养机制模式不合理

培养机制过于刚性。大学课程因校因专业有异而大不相同,但是在课程总量上,都有个共同点―课程内容多、课时量大。多数同学的时间耗费在听课及准备考试上。大学生已经具有很强的自主学习能力,但是老师的讲授内容过多,导致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空间很少。一些兴趣爱好广泛的同学,在选择其他院系专业的课程进行学习时,存在着一定的困难,或者基本不能学习其他学科的课程。

培养模式滞后。学校的培养,更多的是进行传统的理论知识传授。书本上学到的知识,仅仅是纸上谈兵时的意气风发,在面对复杂的现实问题时,并不能很好的将具体的知识转化成处理问题的能力。或者知识面单一,当涉及到多方面的复杂情况时,无法联系其他的条件进行解决问题。

(三)校企共建实践基地积极性不高

学校作为学生培养的主要环境,在学生的理论知识、人格素养及其他方面的培养中占据主要地位,起着主体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经济体制改革以及大学生就业制度的变革,社会及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高校在实践课堂及场所提供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且远不能与社会的实际工作环境及条件相比较。我国企业无论在提供实习基地方面还是在与高校合作培养学生方面,积极性都不太高。一方面是共建实践教学基地的内驱力缺乏。另一方面是实践教学基地管理难题呈现。

二、提高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措施

(一)理顺就业服务市场问题

一方面需要扫除大学生就业市场制度障碍。劳动力市场问题的改革,是大学生就业能力得到认可及展现的保障。只有建立合理的劳动力市场,大学生培养的就业能力才能打破政策以及制度,得到充分发挥发展的机会。采取了一定的措施补偿企业的利益,招用符合条件的高校毕业生,可按规定享受相关就业扶持政策。

另一个方面是建立健全提升社会支持体系。首先,进一步完善鼓励和引导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就业的政策措施,对到农村基层和城市社区从事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工作的高校毕业生,符合公益性岗位就业条件并在公益性岗位就业的,给予社会保险补贴和公益性岗位补贴。其次,职前培训服务体系要建立起来并进一步完善。对毕业生实施职前培训,采取税收优惠政策激励用人单位的积极性,以此确保大学生职前培训规范、有序和可持续地开展。最后,加大对毕业生创业的扶持力度。通过设立更多的创新实践项目,搭建更多的创新平台,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保证。

(二)全面改革学校的培养目标

培养工作的改革要围绕教育质量的提高进行。培养工作改革首要的任务就是重新定位培养目标,以培养就业市场需要的大学生为目标。大学既要注重知识的传授,还要注意在就业环境中其他一些软性技能的培养。例如工作环境所需要的基本就业能力:沟通能力、适应能力、影响能力等,这些都需要列入培养目标中。因此,培养目标要以完善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各项技能为目标,在此基准范围之内培养适合当今市场需求企业需要的人才。

改革教学方法,提倡启发式教学,注重大学生的实践训练、能力培养和人格养成。让学生们置身于好似真实的案例中,在具体问题的解决上,锻炼自己创造性思考的能力,加强自己人际沟通的能力,最后得出合理的解决方案。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很好地锻炼学生的就业能力养成。在实践训练上,搭建各种实习平台,通过多种渠道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

(三)企业加强与学校联合培养

一方面需要加强与学校合作的责任意识,提高参与性。如今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主动走出校园,寻找实习机会。大学生具有更多的实习经历,就意味着其具有更大的求职祛码。因此,企业要加强与学校合作的责任意识,在与学校合作建立实践基地中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除此之外,企业还要加大对学生提供实习岗位的力度,使学生有真正实践的条件,企业本身不仅可以在此过程中考察具有潜力的学生,以作为后备人才,还可以扩大企业的知名度,为企业自身的发展提供有利的舆论。

另一方面是加强实践教学基地的运行管理,改进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平台。对于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要在实践教学基地中展开。实践教学基地为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中的沟通能力、适应能力等需要在实际工作中获得的能力,提供了培养平台。加强实践教学基地的运行管理,对培养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篇(3)

大学生作为高校培养出的高级人才,代表了高校对其社会职能履行的程度。大学生就业率越高,就越能为社会创造价值,高校教育就越有意义。然而,目前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现象,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成为高校教育必须面对的问题。

1.大学生就业能力分析

能力作为一种心理要素,指的是人们完成某种事情所必须具备的心理能量和行为。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则包含了大学生选择职业的稳定性、对职业的认识、所具备的职业技能以及职业素质和找到与自己相匹配的职业的方法四个方面。然而大多数大学生对自己未来从事的职业都缺乏系统的了解,并且他们的职业技能水平有限,从总体看来,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是不足的,必须对其进行培养。

2.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策略

2.1优化课程以培养大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

大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始终是他们在能够就业竞争中脱颖而出的“王牌”,高校对学生进行就业能力培养的第一步,是使专业知识水平这一王牌更加响亮。因此,对大学课程进行优化并且进一步加深对学生专业知识水平的培养是十分必要的。然而,课程优化并不单纯是对课堂的优化,还包括就教学资源及教师的优化。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为例,优化课程可以从教师进修开始,高校应有计划地派教师外出进修,到全国有名的计算机软硬件公司实践,丰富教师的阅历和经验,不断提高教师的实践水平和实践能力。同时,也可以聘请国内外具备较高理论素养、实践经验的专家到学校做兼职教师或客座教授,通过他们的教学拓展学生的视野;优化课程还应该包括教学方法的改进,例如,使用项目教学法进行课堂实训,将理论知识的讲授与实践视为一个整体,为学生设计结构性的实践内容,将课堂转化为工作环境,使课堂角色由“教师和学生”转化为“职场工作人员”,通过设计让学生必须通过实际考察和研究才能完成的学习任务,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整理将知识融会贯通,发现理论知识和实际工作的必然联系。

2.2提供校内外实践活动培养大学生的职业技能

大学生就业能力弱的关键原因在于大学生在职业技能发展方面的缺失,大学教育将重点放在理论知识上,按照科研发展路线培养人才,而导致大量学生在社会职业技能方面有缺失。高校可以通过校企合作解决这一问题,校企合作是高校和社会经济组织进行深度合作的一种形式,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另一方面,也能够使高校获得一部分发展资金。仍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为例,首先,学校应投入资金进行校内实践基地建设,这个基地建设不仅能够为本校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环境,还能够成为区域内其他院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实践基地,在学生放假期间,实践基地可以对外开放,以此形成经济效益,不仅能够解决学校本身的实践需求,还能够帮助社会培养更多的专业人员;其次,高校可以利用校企合作的优势为学生争取固定的顶岗实习企业,通过“交换实习基地”的方式使学生能够在实习企业中轮岗实习,进行与职业相关的各种实践,以此作为校企间互相交流和培养人才的方式,如能建立稳定的交换实习基地,则不仅学生的顶岗实习环境能够有所发展,学生的就业也会更加容易,集团产业在人才储备方面也更具优势。

2.3进行心理发展教育培养大学生的职业素质

前文所示,就业能力不仅包括学历、职业能力,还包括个体为了适应工作岗位所必需的心理素质,如团队协作精神、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创新思维等。大学生在校内接受了相应的知识技能教育,却往往因为心理素质不强而不能应对就业竞争,这与大学生心理发展有极重要的关系,高校有必要从心理发展教育方面去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对学生进行心理发展教育并不单纯是将心理健康教育课作为公共课要求全校学生必修就能够完成的,因为心理发展与学生面对的日常生活事件有关,这个发展过程以及很多优秀品质的获得不能从书本或课堂上直接得到,而是需要体验才能完成,因此,建议高校组织学生参与拓展训练,有目标、有计划地帮助学生培养与职业相关的软实力并使之提高。例如,在体育课的教学中设计一组集体跳绳的游戏项目,对参与体育课的学生进行多人分组,每组至少10人,活动的目标是每组学生在1分钟内共同完成50个以上的圈数。在游戏刚开始时,学生们会因为相互之间配合不默契或个别人身体素质太差而无法完成任务,但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们会意识到团结协作的重要性,也意识到个人体能对团队顺利完成任务的影响。体能不足的学生和技巧不足的学生会自觉加紧练习,通过反复练习和相互鼓励,每组学生最终都能够完成这项任务。这个拓展训练活动不仅能够使学生感悟到个人力量与集体力量之间的联系,也使得学生能够主动增强自己的体能和素质,这实际上就是学生心理发展的过程,也是职业素质养成的过程。

2.4提供职业指导促进学生高质量就业

职业指导是由提供指导一方根据需要指导的一方的个人与职业相关的背景,围绕其本人提出的具体问题,进行诊断、分析、评估、判断,为其提供职业咨询、职业辅导、职场导航等服务,共同做出合理的解决方案。很多高校为学生提供就业指导教育,但就业指导仅能解决学生在就业当下的困扰,有时候,学生所选择的职业只是为了应对要面对的就业问题,而并非发自内心地想从事某一职业,这样的就业是不成功的,学生在职业发展道路上必定会遇到挫折,反馈到学校教育中,就成为“就业能力不强”的写照,因此,要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就必须提供全方位的职业指导以促进学生高质量就业。首先,职业指导应重视学生职业态度的培养,即在实习期间,指导教师重视在实习前加强对学生的职业心理辅导,在实习期间做到帮助学生适应工作环境、处理工作管理,在实习后指导学生撰写实习报告并互相分享实习的收获。进行有意义的、充满成就感的实习会使学生对将来要从事的职业形成积极的认知,作为他们认同专业并坚定他们的职业信心的主要因素;其次,应为学生提供大量的职业信息以供参考,职业指导教师应该带领学生深入剖析职业的行业特性和岗位特性,使学生了解到不同的行业会影响职业角色的发展;对职业所在行业的现状和发展前景深入了解,如人力资源需求、平均工资状况等;发现不同的职业岗位具有不同的岗位特性对就职者的能力素质有不同的要求等;最后,应指导学生形成客观的自我认识,即在职业指导的过程当中教会学生从客观、实际的角度去分析自己在职场中的价值和位置,以职业要求来测评自己的专业成绩、专业水平和各种能力,考察自己的社交圈子与生活方式,确定自己将来发展实力等;帮助学生对自身所处的环境的经济发展状况有所了解,进而对职业发展的可能性进行推理。这样,大学生就能够在就业之初形成对未来职业的全面、清楚的认识;能够更客观地分析自己的职业能力从而找到更合适自己的职位。

3.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时应注意的问题

就业能力作为一种在社会上生存和立足所必备的能力,是学生在接受大学教育期间必须掌握的,这也是大学教育的重点内容之一。现代教育以学生为教育的主体,因此,对学生进行就业能力培养,也应该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以学生对职业和专业的主动、自愿选择为中心开展就业能力培养;另外,学校所采用的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方案应符合学校的办学实际,使学校的资源能够被合理利用,而并不是使就业能力培养成为学校发展的负担。

结语

综上所述,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需要从专业知识水平提高、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提高以及如何实现高质量就业四个方面入手,在进行就业能力培养的同时,学校应始终以学生作为主体并选择那些符合学校实际情况的培养方案。相信在高校不断努力下,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会稳步提高,学生的就业问题终究会得以解决。

参考文献:

[1]刘婷.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视域下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研究[J].辽宁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3):10-12

[2]邓润生.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实现考量与培养策略[J].大学教育,2014(3):101-102

[3]秦淑平.论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与培养[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3):115-118

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篇(4)

一、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概念厘定

就业能力这一概念是从就业过程中逐步提炼出来的,它是一种综合能力。大学生就业能力通常是指大学毕业生通过学习各种知识,来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进而实现自身的就业理想,同时满足社会需求,在社会生活中顺利实现自身价值的本领。对于大学生来说,这种就业能力的获得主要是通过在校学习或从部分社会实践中得到,它主要包括学习能力、应聘能力、适应能力、实践能力等。一个大学生要想实现顺利就业,首先他的就业动机必须正确,其次,他应具备基础能力、专业能力、差异性能力这三方面的能力,其中基础能力包含人际交往能力、应聘能力、适应能力等,专业能力主要指满足岗位所应具有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差异能力主要包括创新能力与创业能力。就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来看,具备基础能力是顺利实现就业的前提,只有基础能力足够,才可能顺利就业。专业能力是实现就业的关键,差异性能力是核心。只有具有了差异性能力才能从顺利就业最终走向自我创业,最大限度地实现自身价值。

二、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现状分析

当前中国正处在变革与发展的关键时期,很多工厂都面临着倒闭破产,“隐量”“存量”待就业人口巨大,加之大学生毕业数量的逐年增加,严重影响到大学生的就业。另外,我国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脱节现象十分明显,导致大学生人生目标、价值取向、专业能力等方面存在一定问题,使培养出来的大学生自身综合能力不足、就业难。据有关部门研究发现,大学生在就业能力上主要存在下列问题。

1.专业能力不足。目前,由于很多大学在考量大学生时,采用的是学分制,导致很多大学生只注重学分积累,而忽略深入学习本专业知识,自身对本专业的知识掌握不够,而通常学校也不会及时正确引导学生,最终造成培养出来的学生专业能力不足。另外,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工作岗位对工作者提出了更多新的要求,而很多高校都不能根据社会的实际需要及时调整自身专业,这也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所具有的专业知识严重滞后,不能满足工作岗位的实际需求。

2.学习能力不强。学习能力其实是一种接受能力,它是其他能力形成的基础。大学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学会如何去学,而不是仅停留在让学生学到了什么上面。若一个大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强,走上工作岗位后就很难快速熟知新岗位所需的知识与业务,造成上手慢的局面,而单位看重的则是员工每天能给企业带来多少效益,由此可见,学习能力不强将严重阻碍学生就业。

3.实践能力低。实践能力不仅包括实际动手操作的能力,还包括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目前很多大学只注重让在校大学生学习理论知识,而不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导致大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无法与实践相结合,当这些大学生走上实际工作岗位后,很难满足岗位需求,还得从新学习,而很多企业又不愿意花费时间与精力去培养这些大学生,这造成应届毕业生就业难的局面。此外,部分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大学生“眼高手低”,这也会影响其实际就业。当然,创业意识淡薄,没有明确的职业目标,缺乏职业生涯规划等都会影响到大学生的后期就业。

三、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策略

1.切实完善高等教育体制与人才培养模式。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主要是在学校,要想把大学生就业所存在的问题有效解决必须从学校这个源头上着手。对高等教育体制与人才培养模式要逐步改革、不断完善。要调整专业设置,拓宽专业口径,按照“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的原则来设置专业,重视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同时当前调整高等教育结构也是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必要举措。

2.努力完善以职业规划和就业咨询为核心的就业指导机制。要引导学生逐步转变思想观念,让学生明白自己是最终就业的主体,努力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引导学生就业的内容要全面,包括就业政策、就业形势、就业观念、就业心理等多个方面,并且引导时要分层辅导,根据学生年级和学习层次的不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并且在分析引导时充分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个人特点以及发展意向等,为学生提供的职业生涯指导服务不仅要内容充实,而且要有个性。要经常对就业指导人员进行培训,以提高就业指导人员的能力,使他们更好地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科学、合理地规划自己的未来发展。

四、结语

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要想全面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不仅要切实完善高等教育体制与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完善以职业规划和就业咨询为核心的就业指导机制,而且还要全面提升大学生的专业能力,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大力发展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只有把大学生的个人综合素质全面提高,才能从根本上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促使更多大学生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顺利就业。

参考文献

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篇(5)

摘要:大学生就业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而毕业后的就业关系重大,涉及个人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的长远建设。当前形势下如何破解大学生就业难?笔者认为应以培养大学生自身就业能力为核心,为此应全面研究分析大学生就业能力,结合当前的就业形势,有针对性地做好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工作,同时在国家,社会和高校层面创造一个宽松,有利于大学生就业能力提高的外部环境,内外合力,做好大学生的就业工作。

关键词:就业能力;就业心理;就业歧视;职业教育一、当前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形势

大学生就业问题直接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的成败,同时也关系到社会的安全稳定。大学生就业是教育问题,也是政治问题和民生问题,不论对于国家,社会和个人都是重大问题。我国高等教育自1999年加快发展速度以来,规模逐年扩大,高等教育取得了令世界刮目的发展速度和成就,不过随之而来的是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这一问题有复杂的原因,造成了目前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

(一)高校毕业生的总体就业形势

据去年我国人社部部长尹蔚民透露,“根据测算,20-59岁就业年龄组人口将在2020年达到8.31亿峰值。未来一个时期,我国仍将面对巨大的就业增长压力。我国高校毕业生数量今年增加到699万人。未来5年,高校毕业生就业规模保持在年均700万左右,约占每年新进人力资源市场劳动力的一半,且这一比例将进一步提高,再加上中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城镇未能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和退役士兵,总量近1600万人,我国青年就业压力巨大。”①而2014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将达727万,为历年来最多,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大。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中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

1、就业形势中的积极因素

一是我国政府逐年加大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政策力度。如我们耳熟能详的西部大开发,大学生村官,选调生考试,特岗教师计划等,对于大学生在诸如城市落户,创业扶持,税收等都采取了政策倾斜,2013年起我国将推毕业生担任特岗人员试点,开始打破跨区域求职登记限制。

二是我国各高校对于大学生就业的重视程度逐年提高。目前高校都已设置就业指导中心或就业服务中心,专职负责落实国家就业政策,服务大学生就业。同时大学各个院系也在教学设计,服务大学生就业方面采取了很多实际的措施。总之,我国的高校已经形成上下联动,协调配合的完整服务体系,共同服务于大学生的就业工作。

三是我国今年首次明确将从战略上转向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战略层面的变革。“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3月底表示,中国解决就业结构型矛盾的核心是教育改革。教育改革的突破口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的人是技术技能型。今后,中国将以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突破口,对教育结构实施战略性调整,而这一调整集中在高中和高等教育阶段。”②这一变革之所以利好大学生就业,是因为我国目前的就业市场急需高素质职业技能型人才,但高校无法满足供应,造成一方面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走高,另一方面大量的企业招不到合适的人才。

四是我国高校毕业生个人心理素质逐步适应复杂的就业市场。高校毕业生就业之所以产生问题,一个重要原因是高校毕业生个人心理素质或者说就业理念不够成熟和务实。很多高校毕业生一直以“高级人才”自居,不肯从基层做起,不肯去自以为“不体面”的领域就业,这种自恃清高,眼高手低的普遍现象严重阻碍了自己的就业。而随着就业形势的发展,高校毕业生的心理素质也逐渐成熟和务实起来,大学生村官,大学生养猪,大学生扫大街等现象已不新鲜,反映了高校毕业生择业观念积极的变化。

2、就业形势中的消极因素

一是高校毕业生数量巨大,客观供大于求。这是最大的消极因素。特别是今年我国经济出现下行态势,又面临艰难的转型升级任务,经济增长速度减慢直接影响到企业吸纳劳动力的数量。

二是结构性失业的问题明显。结构性失业,主要是由于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现有劳动力的知识、技能、观念、区域分布等不适应这种变化,与市场需求不匹配而引发的失业。我国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是“调整经济结构”问题,如市场上有些经济发达地区急需大量服务型,技能型人才,但我国高校毕业生的素质不能满足;西部地区长期面临“人才饥渴”,东部,特别是东南部和北上广地区长期处于人才超饱和状态,这一问题仍处于胶着状态;大学毕业生不切合实际的就业理念,浮躁的心态也是影响就业难的重要因素。

三是就业歧视普遍存在。就业歧视主要是性别歧视和学历歧视。性别歧视主要是用人单位歧视女性的现象,很多用人单位在招聘大学生时都明确不要女生,是典型的性别歧视。另外有学历歧视,很多用人单位在招聘人才时片面强调学生高校的知名度,有些用人单位甚至要求本科和研究生教育都必须是“211院校”,这些都是典型的学历歧视。以上就业歧视均成为大学生顺利就业的拦路虎。

二、大学生就业心理和就业能力分析

(一)大学生就业心理的特点分析及应对办法

1、大学生就业心理的特点

笔者认为,大学生就业心理指的是以就业为中心产生的复杂心理现象。根据笔者观察归纳,我国大学生就业心理有以下特点:

一是大学生就业功利性心理和浮躁心态并存。大学生功利性的就业心理集中表现在公务员考试的连年升温,企事业单位也热度不减;据智联招聘2014年应届大学生毕业生就业力调研报告显示,客服、销售和生产加工类职业入选为应届毕业生最不愿从事的三类岗位,这些岗位从性质上来说都属于基层岗位,大学生不愿从基层干起集中反映了就业的浮躁心理。

二是部分大学生“啃老”的现象反映了不思进取的心理。“据《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在2011年毕业的大学生中,有近57万人处于失业状态,10多万人选择‘啃老’。”③今年我国将有727万大学生毕业,可以想象大学生啃老现象只会进一步加重。部分反映了大学生面对复杂而严峻的就业形势不思进取的心理。

三是大学生群体在就业中开始体现积极和务实的心理。从大学生最新的就业现实来看,大学生务实的就业心理越来越明显。“2014年各省公务员考试大幕拉开。截至昨日,已招录公告的23个省区市中,16省份报名人数集体下降,其中15个出现招录、报名人数“双降”局面。如浙江去年报名者高达36万,今年最终缴费确认的为22.7万人,剧减37%。其他省份亦出现10%-30%不等降幅。”④大学生积极的心理从就业的地区也可看出一二。如与往年相比,今年应届毕业生投身“北上广”的热情开始降温。

2、培养积极正确就业心理的对策

各种心理现象,包括就业心理都是复杂的,但是可以通过耐心的疏导教育加以引导的。解决这一问题,可行的对策是借助思想政治教育加以引导。

许多大学生之所以出现功利性,浮躁和不思进取的就业心理,归根到底是欠缺科学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这些价值观的树立在大学阶段主要靠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一线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应以我们党的理论,社会主义公德教育,尤其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反复的引导教育,使学生早日形成艰苦奋斗,积极进取,无私奉献的精神,养成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应的就业心理。

(二)大学生就业能力现状

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能力总体来说较弱,就业能力是一个复杂的能力和素质总和,笔者认为主要包括适应能力,吃苦耐劳能力,动手能力,专业技能和专业理论知识,人文素养。

大学生适应能力水平参差不齐。有些优秀的学生,利用各种条件参加实习和各种实践活动,适应能力自然较高,而更多的学生缺乏关键的实践锻炼,自然适应能力较弱。

吃苦耐劳的能力,笔者根据亲身接触众多的学生以及观察,目前大学生比较缺乏这一能力,常见的现象是很多学生在主观上就缺乏吃苦的思想准备,在实践中更是出现刻意逃避困难,避重就轻的心理。

大学生动手能力偏弱这个基本是社会的共识,这也是用人单位在招聘时一般会特别强调实践经验或相关工作经验的重要原因。另外与我国高等教育培养重视理论知识而轻视动手能力锻炼有关。

大学生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理论知识也是参差不齐的状态。不过总体来说是偏弱的,特别是专业技能,因为我国大学生在专业技能锻炼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比如我国医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需要大量的实践锻炼才能逐步培养起来,而实际情况是医学生的实习教学还需进一步提高和完善。

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偏弱是不争的事实。为什么单独提出人文素养?因为大学生人文素养关系到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培养,关系到大学生一生的长远发展和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不会做人,何谈做事?在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方面,我国高校还需进一步提升认识,努力推进这一工作。

三、破解大学生就业能力弱的新思路

(一)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基本思路

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归根到底是靠大学生自己,所以就业能力的培养应以大学生自身就业观念的转变,各方面能力和素质的提高为主,而在目前我国整体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的背景下,外部因素对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影响也是巨大的,主要的外部因素笔者认为包括学校,社会和国家政策层面。这些外部因素应作为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重要补充。内外因素都很重要,应协调推进,不可偏废。

(二)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具体措施

1、大学生自身因素的着力点

首先调整自身的就业观念。大学生应对目前的就业形势有充分而清醒的认识,打消不切实际的想法,做好从基层做起,从小事做起,灵活应变的心理准备。“近日,在北京朝阳区环球金融中心,湖南常德“90后”男孩、北大法学院硕士研究生张天一开了一家叫作“伏牛堂”的小店,专卖常德米粉。事实上,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抛开传统的就业路径,做出适合自己的人生选择。”⑤这一现象反映了大学生就业观念的积极变化,正应了“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的话。

其次是打牢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底子。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是大学生的看家本领,必须熟练掌握,才具备顺利就业的前提。强调这一点,也是因为目前很多大学生专业理论知识薄弱,尤其是动手能力,专业操作技能较差,缺乏相关锻炼,不能理论联系实际。仅就大学生个人因素来说,这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关键一点。

再次是需要培养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大自然的规则是“优胜劣汰”,这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大学生面临激烈的就业竞争,复杂的社会环境和复杂的生存压力,没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是不行的。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必须最终依靠社会实践的锻炼,所以大学生应自己主动创造条件参加各种教学实习,利用寒暑假积极接触社会,参加社会各种形式的锻炼,经过时间的积累,自身的社会适应能力自然稳步提高,从而为更好更快地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最后是在精神上有所追求,注重个人德行的培养。人活着需要有一定的精神追求,而不仅仅是追逐物质财富和个人享受。我国在选拔人才方面向来强调“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原则,之所以强调德行的培养,在于德行关乎个人一生的发展,关乎人生的成败。大学生作为受过高等教育的青年人,理应自觉培养自己良好的德行,做一个有理想,有追求的人。德行稳固则人生稳固。在培养良好德行的过程中,做人做事的能力必然随之提高,哪里还愁有一个工作呢?

2、大学生就业外部因素的着力点

(1)首先是国家政策层面

关于大学生就业国家在政策层面采取了众多举措,以后也必将采取更多新的举措,这是可以预见的。介于篇幅,笔者认为以下政策对于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关系重大:

第一是我国应加大经济结构的调整的力度,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尤其是科技,文化,旅游,交通运输,中高端服务业,这些行业需要吸收大量高素质的劳动力,同时还能够使大学生的专长得以发挥,一举两得。

第二是改革户籍及用人指标制度。“取消大学生留在省会以上城市的指标限制及户口限制,代之以人才标准和专业标准限制,促进人才流动,解除大学生就业的“户籍限制”之忧,以利于大学生就业。”⑥

第三是在高等教育培养方向上进一步向素质教育转变。这一政策关键在于扭转我国教育长期的重知识学习,轻能力培养的弊端,真正转向素质教育,教育以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和综合素质为主,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学校就具备比较扎实的能力基础,为以后走向社会顺利就业铺路。

第四是对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予以更多政策支持。非公有制经济是指除公有制经济外的经济成分,主要是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1999年九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明确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大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一般也可称为民营经济,仅就促进就业和民生的角度看,民营经济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对改善人民生活、促进社会稳定起到了积极作用。

(2)其次是社会层面

社会层面对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影响,笔者认为首要的也是主要的受到国家政策层面的影响,国家相关的政策完善,推进顺利,社会层面则在推进大学生就业能力方面也会卓有效果。

社会层面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企业招聘和社会大环境方面。

企业招聘层面笔者认为应主要落实国家的各项就业政策,招聘中努力秉持公开,公正和透明的原则,消除性别歧视和学历歧视现象,为毕业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就业氛围。

社会大环境层面涉及国家,社会,高校和大学生个人等因素,社会大环境应为大学生顺利成长成才提供一个良好的氛围,客观地讲,这是一个漫长的建设过程,需要涉及方共同的努力。而努力的大方向则是为了大学生顺利成长成才服务。

(3)最后是高校层面

高校层面是落实我国政府各项就业政策的落脚点,是将一名学生送向社会的最后一站,因而对于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具有直接的影响。笔者认为应在以下方面着手:

第一是应配合好国家的职业教育转变战略,努力培养优秀的职业人才。如上文所述,我国自今年开始将推动600多所地方本科院校转向职业教育,这对于向社会提供足够的高素质职业人才意义重大,对于解决大学生就业意义重大,因而广大高校应积极配合。

第二是应适应市场需要,积极调整高校专业结构和进行课程改革。高校应设置社会需求量大的专业,集中力量做大做强这类专业,同时适当削减社会需求萎缩的专业,避免浪费教育资源;“在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上,可适当增加选修课,让学生根据自身发展需求来选择所学课程;在教学方式上,应强化实践教学,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自身的素养。”⑦课程设置必须转向实践方向,转向社会实际需求方向,这样才能培养出社会真正需要的人才。

第三是强化学习就业指导部门的力量。目前各高校已设立专门的就业指导中心,对于指导大学生就业起到了积极作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只能加强就业部门的力量,配备专门的就业指导老师,形成完善的工作职责和工作思路。同时加强高校就业的理论研究,高校就业部门工作机制研究,以更好指导高校大学生就业工作。

总之,大学生就业难的解决应以大学生自身就业能力培养为主要方面,打铁还需自身硬,必须尽快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在就业市场游刃有余;同时必须在国家政策,社会环境和高校层面积极建设,完善,为大学生的成长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条件。最终尽早,尽好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刘春雷.当代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吉林: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2010.

[2]成长群.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D].湖北:武汉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10.

[5]李菲菲.我国大学生就业质量研究[D].山东:青岛大学公共管理系,2012.

注解:

①参见《人社部:史上最难就业季或再持续五年》,载《京华时报》,2013年6月18日。

②参见《高教改革确定:600多所本科高校转向职业教育》,载《经济观察报》,2014年5月10日。

③参见《中国大学生生活现状调查:57万大学生待业在家》,载《人民网-生命时报》,2012年11月1日。

④参见《16省份公务员报名人数下降浙江减少近1/3》,载《新京报》,2014年3月27日。

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篇(6)

随着我国经济运行方式和国家教育模式的转变,大学生的就业状况不容乐观,这影响了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和未来的职业发展,也影响了社会的和谐稳定,而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更加凸显。影响女大学生职业发展的因素很多,本文主要以女大学生就业力为研究视角,探讨提升女大学生就业力的途径。

一、女大学生就业力现状分析

就业力是指个人在经过学习过程后,能够具备从事某种职业所需要的能力。就业力不仅是在狭义上理解的找到工作的能力,还包含持续完成工作、实现良好职业生涯发展的能力。就业力也不等同于职业技能,就业力是把工作向更高层次提升,为组织和社会创造更高的附加价值,进而为个人创造有尊严的、富足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能力,并在更高层面上引领社会进步和实现个人成长发展所需要的生产力、学习力与创新力。

为完成本课题的研究,课题组在笔者所在学院2006级和2007级毕业生中做了问卷调查,发出问卷1000份,回收850份,回收率为85%。在本次调查中参与调查的女生700人,占被调查人数的70%。

本次调查结合女大学生就业的客观实际,围绕这四个方面展开:毕业生对自身就业力水平的评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就业力水平的要求;高等教育与就业力的关系;社会兼职与就业力。

1.对自身就业力水平的评定

参与调查的女生中有38%人认为自身具备了学历、计算机技能、外语水平、各种奖励证书等这些进企业的“敲门砖”;58%的人认为人际技能和个人素质很重要,包括责任心、忠诚度、团队协作、口头表达能力、压力承受能力等。40%的女生对自身就业能力信心不足。这一结果显现出高校女大学毕业生在迈过了最初的就业门槛之后,职业生涯逐步展开,其中与人际沟通和个人素质相关的核心就业力对就业成功的重要性不断增强,而在学校期间,很多人忽视了这方面的学习和锻炼。

2.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就业力水平的要求

通过对用人单位的回访发现,45%的企业认为能力比专业重要。女大学生具备的就业力总体水平低于用人单位的实际工作要求,许多人存在眼高手低,自卑依赖、实际操作能力差的弱点。而企业最看重的能力包括:创新能力、沟通能力、执行能力、压力承受能力、协调组织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处理人际关系冲突能力。上述能力要求基本属于承担较高层次工作所需要的具备的,而这正是高等教育与劳动力市场需求脱节的主要方面,也是当前高等教育质量需要提高的关键环节。

3. 高等教育与就业力的关系

本项调查要求,毕业生根据其大学经历、求职经历和工作经历来评价本校教师对不同专业教学内容及模式的重视程度,以及不同专业教学内容及模式对于大学生就业力培养和就业成功的重要性。调查结果显示对大学生就业力培养较重要而高等学校重视程度明显不足的缺失性项目包括:培育良好心态、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实践应用性知识、以学生操作为主的课堂教学、师生课外交流、就业指导与培训、有竞争性和压力的学习气氛、学生选择专业和课程的自。高校重视程度超过大学生就业力培养实际所需的项目包括概念理论性知识、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课堂教学等项目。上述分析揭示了高等学校通过改革教育教学模式来提升大学生就业力的着力方向和重点,即一方面要控制和缩减冗余性教育教学模式,另一方面要弥补和强化缺失性教育教学模式。

4. 社会兼职与就业力

调查显示,在校期间,58%的女大学生都有社会兼职的经历,但其兼职工作经历与所学专业相关性较高的仅占20%,主要是师范类毕业生从事家教工作。与所学专业相关性一般的占15%,与所学专业相关性较低的占35%。只有在兼职工作与所学专业具有一定程度相关性的条件下,兼职工作经历才能对提升毕业生的就业力产生积极影响。这项调查让我们认识到兼职工作和社会实践是提升大学生就业力不可或缺的有效手段,但是与所学专业相关性一般的兼职不仅起不到提升大学生就业力的作用,还可能挤占正常教学时间,对大学生就业力的培养会产生不利影响,同时女大学生外出兼职工作还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因此,学校必须强化对大学生实习实践的统筹规划和制度安排,加强实习实践与所学专业的关联性,实现常规教学活动与实习实践活动的整体对接,促使这项工作向更具有实质意义的层面发展。

二、高校要建立提升女大学生就业力的人才培养模式

高校所培养出的具备核心就业技能、适应产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毕业生,就是将来为社会创造新就业机会的源泉。高校的招生、教学、管理和就业是一整套环节,毕业生的就业是教育过程中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学校多年教育教学成果的最终体现,同时关系到学生的未来生活道路的选择和家长最初愿望的实现。为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高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对女大学生采取差别教育,加快学科专业调整,深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

从培养人才的定位和转变教学思想观念入手,不断在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上,坚持体现课程的复合性、实践性和灵活性,使学生的专业适应能力、综合素质获得提高。高校可以开设有弹性和选择性的科目,方便女大学生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和能力结构。高校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强化女生的竞争意识、市场意识和主动就业意识,为她们未来的职业发展铺平道路。

2.创新实践教学体系,强化专业实践课程和实践活动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坚持能力为重,并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开创美好未来。[1] 高校要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设置教学实践环节,尤其是顶岗实习,学生可以直接进入企事业单位,角色从在校大学生转换为单位员工,内容从遵守学校的校规校纪到执行企事业单位的规章制度。我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女生占95%以上,通过在酒店5个月的顶岗实习,学生已经从在校期间的被动接受者变成了主动参与者,在参与团队工作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锻炼了她们学习适应社会的能力。

3.构建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加强学生创业知识教育

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积极创建创业型社会。“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政策,加强就业观念教育,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本次调查显示,40%以上的女生都认可尝试自主创业,这表明在激烈竞争环境下,当代女大学生的自主意识觉醒,对国家出台的鼓励大学生创业的信贷支持、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作出了积极回应。高校要增设创业教育课程,采取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丰富大学生的创业学识,让学生了解和熟悉有关创办及管理小企业的知识和技能。高校在课堂上可考虑采用创业案例进行教学,向学生直观、生动地展示成功创业者的创业精神、创业方法、过程和规律,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创业意识,树立全新的就业观念;启发学生的创业思路、拓宽其创业视野;培养学生创业的基本素质、能力和品质。在课外可以利用第二课堂开展创业计划大赛、创业交流,开设创业教育课讲座等丰富多彩的形式实施创业教育课程,使学生从日趋合理的创业课程设置中获得创造能力的培养。

4.完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

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起引导解惑的作用。针对劳动力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在人才培养上要进一步以市场为导向,将全程化就业指导的理念灌输到高校教学中,提高女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使之在竞争中更好地发挥潜力。高校要结合女大学毕业生的特点,为其有针对性的开设职业生涯辅导课,还可以通过聘请社会成功人士举办讲座、报告会、座谈会等活动开展就业方面的教育活动,帮助女大学生认清就业形势、就业政策。

三、女大学生提高自身就业能力的途径

1.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科学规划职业生涯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女大学生第一应解放思想,重新认识就业的含义,转变“等靠要”的思想,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就业观在就业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对大学生就业行为有导向功能。这就要求女大学生们把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结合起来,充分认识自己,认识社会,把握机会,展示自己,这样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第二要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良好的生涯规划目标是大学四年乃至一生前行的动力。女大学生可以利用现在熟知的理论进行自我认知、职业认知,确立目标,合理安排大学生活,从德智体美劳方面提高自身素质,做好最佳生涯规划,科学择业,理性就业。第三要树立自我创业意识。国家也出台了鼓励大学生创业的信贷支持、税收减免等各项政策。所以女大学生们认真衡量自身条件后,在国家政策扶持下,可以选择自主创业之路。

2.女大学生要不断完善自我,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

“素质是指人的先天的生理解剖特点,主要指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方面的特点。”随着社会发展,素质的内涵和外延也在扩展,它指“先天禀赋和后天环境、教育等影响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基本品质结构,是人们生理及心理的人格发育健全程度、知识结构程度、为人处世通达程度等方面特点的综合。”用人单位最看重那些身体素质好,思想政治素质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强,有责任意识,会管理善交际,有合作精神的大学生。女大学生应该看到社会需求,在理论扎实、成绩优秀的基础上全面发展自己,不仅要学习好,更要在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方面完善能力结构,同时具备社交、组织、表达、文娱、文字、心理等方面的综合素质,这样才能为自己赢得更多的就业机会。女大学生们应该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检验知识技能,提高组织管理能力和开拓创新的能力。在社会实践中认识自我,认识社会,增强就业取胜的信心。

3.女大学生在就业时要摆正心态,做到自尊、自信、自立、自强

首先要尊重自己,尊重自己的知识、价值和人格,不容他人歧视和侮辱。面对社会的种种诱惑,女大学生要准确把握自身价值,不为金钱和权力所诱惑。

其次要做到自信。有些女同学,心理承受能力较弱,认为一两个就业单位对自己的否定就是所有单位对自己的否定,从而变得悲观不主动,在犹豫徘徊中贻误机会。要克服自卑依赖心理,发挥优势,勇往直前,要坚信自身的力量、潜能和优势,迈好人生每一步。

再次要做到自立。部分大学生由于一直生活在父母的庇护下,尤其是女大学生更加娇生惯养,没有独立意识,责任性差,出现了“啃老族”现象。女大学生应该有自立精神,拥有自己的事业、专业和专长,在社会有立足之地。

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篇(7)

一、发挥学校教育的主体作用,众志成城,搭建常态化规范化的就业指导工作体系

1.全员动员、广泛参与,就业工作有机联动

(1)领导重视,构建全员参与的就业体系

在我校以"育人为本,促进人才辈出"的人才培养理念的指引下,各学院领导高度重视就业工作,成立了以院长为组长的学院就业领导小组,督导并建成了学院班主任、系支部书记、任课教师、研究生导师、辅导员等一体化的就业通报联动机制,把握契机,群策群力解决就业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与瓶颈,形成了浓厚的全员参与的就业氛围。

(2)党员示范,深化就业"三个一"制度

发挥教工党员的先进示范作用,围绕就业工作开展教授、班主任、全体教工三个层次的立体化就业指导团队。召开多场党政联席会议和本科生班主任、研究生导师就业工作研讨会,推动学生国防就业、高端就业;号召全体教工党员继续深化就业"三个一"制度,每名教工党员指导一名就业困难学生,加强就业的过程指导和目标指导。

2.提前规划、互帮互助,生涯指导扎实推进

(1)积极引导,就业能力稳步提升

面向本科生群体开展:向左走&向右走--选择的智慧主题讲座;与教授对话--教授工作日活动启动;与班主任对话--师生座谈会活动;"群英会谈"--研、本学生座谈会;锻炼表达--挑战主持人大赛;"对话明天,点亮人生"--院友访谈主题教育活动。面向研究生群体开展:职业论坛之"职场早知道";职业论坛之"闪亮就业之路";模拟招聘会--"职场全体验"。推进了对学生的生涯指导工作,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

(2)学生主体,互帮互助主动就业

就业不能单靠学生个人。就业工作中,我们充分发挥学生的团体作用,形成学生自我服务的就业团队。每周一期的就业心得集锦、每日一期的就业简报、每天多条就业讯息也帮助年级学生及时了解到校内外各类就业讯息,引导学生自发总结和思考就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交流就业心得,提升就业能力。

3.搭建平台、分类指导,人职匹配深谋发展

从普惠式生涯教育、协助式生涯辅导、自助式生涯服务、个性化生涯培训四个层次搭建了全程化多路径的生涯辅导体系。为健全培优育人机制,拓宽职业生涯指导模式,需要不断提升就业指导活动质量,结合学生发展诉求,多管齐下,分层次,有重点,全力推进职业生涯指导工作高效开展。

4.巩固学风,关注学困,促进升学提升就业

学分绩点的高低对学生是否能到理想的单位就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投入大量精力关注招聘的同时,我们尤其注重学院学风的巩固,特别是动员一批有能力的同学读研再深造,提升就业层次。各学院领导特别召开了考研动员会,在考研宿舍布局及其他环境等方面为该群体做了充分的考虑与支持。安排学生联系人定期汇报学生的考研状态,不断鼓励坚定信心。为毕业生的升学率提供了保证。

二、发挥社会教育的联动作用,多管齐下,加强多元化多路径的就业指导服务工作

1.校友合作,开拓就业渠道

学校积极挖掘外部校友力量,梳理校友信息,加强校友联系,健全校友网络。邀请杰出院友来校开设讲坛,设立奖助学金、召开专场招聘会,拓宽学生就业渠道的同时让学生感受榜样魅力,树立鸿鹄之志。

2.院企合作,增添就业合力

学校老师利用暑期时间带领学生参加企业走访活动,探寻校企合作机遇,积极争取更多的就业资源,探索更高效、双赢的校企合作模式,增添就业合力。

三、发挥家庭教育的协同作用,同心同力,发挥普惠式全程化的就业指导保障作用

通过就业意向调研,我们了解到绝大多数学生确信自身已具备明确的个人职业定位和职业发展规划。但在实际求职环节,学生比公司声誉、比薪酬待遇、比工作岗位、比就业地域的盲目行为屡屡发生。在职业定位教育上,部分家庭未能发挥理性引导作用,不切实际地希望子女回原籍工作、继续深造、找高薪职业等影响了学生的自我定位和择业观,阻碍了毕业生顺利就业。

在新时代的就业工作中,家庭因素对于学生去向的选择影响比重原来越大。很多学生对满意工作的定位为"钱多事少离家近",许多学生家长也都盲目的要求孩子回到原籍工作。基于此类现象,如何做到既能发挥家庭教育的协同作用,又能避免学生"啃老"、如何做到既能让学生充分利用家庭资源顺利就业,又能避免因家庭所在地的原因束缚了学生自身的发展是我院长期以来一直不断探索解决的问题。因此,以事业为引导,发挥家庭教育的协同作用,实现学校与家庭的高效的沟通与无缝连接,发挥教育正能量就显得至关重要。

在帮助毕业生认清就业形势,树立正确的自我认识,确定合理的就业期望值的基础上,加强与学生家长的联系与沟通,制定完善《学生就业情况家长联动规范》等操作指南,通过致家长的一封信、家长开放日等形式发掘就业资源的同时,充分调动了学生家长的能动性和对就业的正确导向作用。力争实现充分联动单位、学校、家庭的资源与作用,形成学院搭台、单位唱戏、教师引导、家长关心、学长身范的全员育人、事业引领的工作机制。

完善家校桥梁的搭建,强化落实安全稳定。综合利用以下几种渠道实现家校信息的及时沟通和反馈,扫除交流距离障碍。

(1)辅导员建立家长飞信群。通过飞信定期向家长反映学生的就业考研情况,落实安全稳定工作。

(2)推行家长QQ群,加快信息的双向传递。建设学院学生成长网络平台,及时学院专业信息及年级学习生活信息。

(3)假期给家长的一封信。结合学生概况和专业整体情况,再话学生的就业和发展。

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篇(8)

[作者简介]洪环,泉州师范学院历史教育专业本科生,福建泉州362000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9)11-0187-03

就业关系到民生问题,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关键,是社会稳定的重要保证。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关系到青少年一代的身心健康,关系到我国教育事业是否稳定发展。一场全球性的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促使大量的中小型企业倒闭,在职的工人下岗,应届毕业生更失去了应聘的机会,从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中国已有2000万农民工失业,600万大学生就业陷入困境”。金融危机加重了我国的就业形势,大学生面临着失业的难题,高校的教育事业也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大学生就业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因此要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为大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就业环境。

一、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

(一)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企业面临倒闭,大学生人数增多。就业问题凸显严峻。中小型企业裁员、停工、倒闭,造成就业形势的严峻局面。金融危机几乎波及到全球的各个行业,中国企业倒闭的现象也相当严重,“日前,中国国务院参事陈全生指出,在全球金融危机重压下,今年已有67万家小企业被迫关门,约有670万的‘就业岗位蒸发’,使失业人数远高于官方统计的830万”。大量劳动密集型的企业倒闭,一些面临考验的企业力求生存,也进行裁员,导致大量工作岗位流失。而部分家族企业以自家家族的血缘关系为基础对企业实行全面控制,拥有企业的全部所有权和主要经营权,在观念上、安全感、保障性上造成家族企业对外来人才的抑制作用。随着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增加了大量的大学生,一方面要求全面普及素质教育,另一方面也给大学生就业带来了困难。“普通高校本科生在校人数达到了2700万的规模,毛入学率超过23%,进入大众化的阶段。从2001年普通高校毕业生突破100万(103.63万人)以来,每年都有数以百万计的大学毕业生涌入劳动力市场。”大学生就业问题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联系密切,是一个需要长期解决的社会问题。

(二)大学生自身素质问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多元化的影响下,一些大学生缺乏主人翁精神,上课不认真,下课玩游戏,看小说,考试作弊,专业素养不高,造成知识结构缺乏,难以形成系统性;加之,实践操作机会少,缺乏实际的操作能力和水平。由于平时的沟通比较少,整天生活在自己的空间里,和网络打交道,应对能力比较薄弱,造成心理素质差,遇事恐慌,缺乏创新精神。面对社会复杂的竞争,没有足够的信心和准备,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在就业观方面对就业要求高,一般只寻找白领阶层或者是企望在企事业单位里工作,不愿到基层,缺乏基层锻炼,一心只想往高处走,缺乏从小事做起、从基层锻炼起的精神,形成了眼高手低的现象。

(三)高校的教育理念与人才市场需要存在距离。市场的供求关系影响着经济的发展和对人才的需求,高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为社会输送各种类型的人才,为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繁荣发展服务,发展和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人才作为高校生产的活的产品,不但要在思想道德方面符合社会要求,同时要储备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并且学有所用。而目前部分普通高校的学习侧重于理论方面,除了工科等学科需要进行教学实验以外,在校生普遍缺乏亲自动手进行实践操作的机会,缺乏与社会连接的条件,造成理论知识偏多,实践能力不足。人才市场的要求是有实践经验的人才,这对应届大学生的就业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二、培养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一)大学生应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树立个人品牌。综合素质的提高是大学生面对就业问题的一个重要因素。时代需要的是技术性、综合性的人才,大学生自身的素质是其进行应聘的资本和筹码,缺乏良好的素质,难以保证其就业的顺利进行。因此,大学生首先要把专业基础打牢,提高操作能力和实践水平,拥有一技之长,用技术和实践水平证明自己的能力,了解自己的优势和特色,树立个人的质量品牌,为就业提供机会。如师范类的学生,应该提高自己的授课技能,在实习期间,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不断地寻找比较好的教学方法,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能力,把在大学几年来所学的知识用到刀刃上,在实践中锻炼自己,把教学的技能提高到一个比较高的水平,以应对应聘工作,并且利于自己今后的职业生涯。其次,要提高应对各种压力的心理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可以有效地发挥自己的才干,社会阅历可以提高社交能力,增强自信心,勇于挑战困难。大学生要树立正确就业观,根据实际需要,把握就业门路,在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扬长补短,不断地完善自己。

(二)高校应利用学生社团。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面对人才市场的需求,学校要培养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就要加强与人才市场的沟通,“应该把‘社会实践’作为一项重要课程,列入大学阶段关键性教育任务,制定‘社会实践’的标准、制度、流程,建立‘社会实践’档案”。社会实践可以提高大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在社会实践中,大学生通过不断地总结经验,明白在大学时代应该要干什么,选择自己的道路,瞄准自己的奋斗目标,并在实践中了解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使高校培养的人才适应社会的需要。当前各个高校普遍有学生自行组织的社团机构,校方应该充分利用社团的作用,加强对社团的资助,通过学校社团让大学生与社会产生联系,通过社团的中介作用,建立社会实践基地,每年的寒暑假输送一批大学生进行有实质性的社会实践,可以到公司实习,或进工厂锻炼,使大学生接触社会,得到实践锻炼的机会,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人合作能力、领导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其综合素质,为其走上就业岗位提供一个舞台。

(三)高校应利用网络资源进行网上投资,提高大学生创业就业能力。随着因特网的广泛应用。网上购物成为大学生的一种重要的消费手段。有调查显示,“我国上网购物的大学生已经达到该年龄段人数的49.3%”网上购物,一方面促进了网上营销数量,扩大了网上市场,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大学生自我营销能力的提高。大学生具有学历高、计算机水平高、接受能力强、同学之间人脉资源广的特点,加之网上注册商店具有投资少、成本低、风险小、速度快的特点,适合大学生进行毕业前的投资演练。大学生可以借助身边的资源设备如电脑等,在空余的时间里进行网上营业,先熟悉网上购物的程序,了解市场需求,通过网上广告进行推销和宣传,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并且要防止黑客侵入,确保网上营销的顺利安全进行。网上营销,最重要的是联系商家和货源,寻找一个商家为搭

档,商定价格,进行网上销售物品,为从事销售行业打好基础。由于互联网传播和更新的速度快,涉及面广,如果经营得当,效益还是比较高的。其实网上创业是大学生谋生的一种重要手段,也是让大学生展示自己才华的一个大舞台。

三、拓宽就业渠道。为大学生就业提供契机

(一)政府应扶持第三产业的发展。拓宽就业渠道。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造成了大量中小企业停产、倒闭,使就业的形势日益严峻,因此,政府拓宽就业渠道,是一项艰巨而又长期的工作。美国上世纪30年代面对经济危机,罗斯福总统解决就业问题的措施之一便是建设公共事业工程,提供就业门路。目前面临的金融危机,政府应该发挥调节作用,在平衡一二产业的同时,大力扶持第三产业的发展。“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既是我国优化经济结构的战略要求,也是创造就业机会、提高就业量的最现实的选择。调查显示,对第三产业投资1万元,可以解决7―8个人员就业。而同样的投入在第一产业只可以解决一个人员就业,在第二产业可以解决1.7个人员就业。”第三产业具有投资少,见效快,容纳就业数量多,收益显著的特点。面对目前的就业形势,政府加大对第三产业的扶持是改善就业状况的措施之一。

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篇(9)

随着经济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社会组织形态发生了相应的变化,组织雇佣观念和方式也得到了相应的调整。无边界职业生涯在这种社会背景下营运而生,在理论和实践上得到了广泛响应。无边界职业生涯对高校学生的就业能力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在无边界职业生涯背景下,各级高校应该对学生的就业能力进行重新认识与定位,在教学实践中构建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模式和教育体系,为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创造条件。

一、无边界职业生涯的概念

无边界职业生涯是1994年由Arthur在《组织行为》杂志上提出的,具体指能够超越单一雇佣范围设定的相关工作机会,也就是说个体的职业生涯规划不再局限于单一组织内,而是与多组织、多职业、多岗位相对应。无边界职业生涯是时展进步的必然产物,符合经济社会建设的内在需求,在理论上重点强调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的无线可能性以及关注取得职业成功的机会。

二、无边界职业生涯背景下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传统的学生就业能力界定很难科学的反映出学生各项职业能力的全部特征,所以在无边界职业生涯背景下,大学生就业能力的范围进一步扩大,不仅包含学生获取就业岗位、维持岗位工作的基本能力,而且还包括必要时的二次择业能力,也就是说学生应该具备一定的职业能力储备。因此,可以科学合理的将当代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具体的概括为初期就业能力、职业胜任力和职业转换就业能力三个重要的基本类型,主要分布在理论研究中的学生专业能力、社会实践能力以及工作方法能力三大领域之中,构成了无边界职业生涯背景下大学生就业能力基本模型。

三、无边界职业生涯背景下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措施

(一)做好无边界职业生涯规划

首先,应该在教学中明确职业锚。职业锚简单的说就是学生的职业发展倾向性,是学生个体在成长发育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处世态度、价值观念以及自我天赋认识等,体现了个体意识中的“真实自我”。职业锚对个体职业类型与工作单位类型的选择产生着决定性的影响,在教学中明确职业锚可以帮助高校学生正确认识自设职业抱负,为自身职业生涯发展提供相应的指导。

其次,明确职业生涯的具体发展方向。大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应该与自身性格、兴趣以及特长相适宜,在求职过程中尽量选取自身职业方向与现实可能性的交集点作为正确的求值方向。同时,这一交集点受社会就业形势以及学生自身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影响,具有一定可变性。

再次,设定科学的职业生涯发展目标。受无边界职业生涯影响,学生的职业生涯成功标准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因此大学生在职业锚的正确指导下,应该对自身职业生涯的成功标准进行正确认识,在最求工作晋升的同时重点关注工作的意义和满意度等,在工作中逐渐形成积极乐观的工作态度。

最后,制定多元化的职业生涯发展途径。职业生涯的无边界性质决定了当代大学生在就业与多元化的岗位、组织和事业相对应,而同一个职业生涯的形成目标也存在着多元化的发展途径。所以学生应该构建多元化的职业生涯发展途径,为自身的未来社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自觉培养学生的就业软实力

学生就业软实力在学生就业竞争中现实出了强烈的影响力,对大学生的顺利就业产生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就业软实力是当代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构成元素之一,一般能够通过常规的学习和能力拓展活动获得。研究界不同学者对大学生就业软实力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总体上说,一般认为大学生的就业软实力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其一,学生的个人特质,如社会适应力、情商、应急反应力等;其二,学生的核心能力,如交际能力、计算能力、倾听能力以及关键性分析和自我约束能力等;其三,学生的过程性技能,如商业知识储备、计算机技能、政治敏感性、复杂问题处理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等。同时,在国际研究界的学生就业能力研究中,明确指出能够受到雇主认可的学生就业能力基本包含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自我激励、团队协作、可靠性、口头或书面交际、自我约束管理等25个方面的内容。我国学生在相关研究中也发展对于我国就业市场来说,学生的敬业精神、人际沟通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等学生就业软实力更为受到社会企业的关注。总结起来,在教学中高校应该重点关注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团队合作能力、敬业精神以及创新能力等五方面素质的培养。

(三)培育社会资本

在大学生就业能力中的就业资本主要指能够帮助大学生顺利获取就业机会,引导其合理运用自身各种社会联系的能力。在无边界职业生涯的影响下,高校大学生应该充分挖掘并应用社会资本,为自身职业发展提供相应的人际关系保障。社会资本作为大学生自身的关系型人力资源,在大学生的就业实践中发挥着重要的辅助作用,尤其在我国社会现实的影响下,这种作用表现的最为明显。它仅仅根植于社会关系的发展进程当中,随着社会总资本的不断叠加而产生着相应的变化。所以尽管学生的社会资本在极乐过程中会出现一些严厉、势利因素的介入,但一定程度上会对社会公平有所妨碍,但是从社会资本的本质属性上来看,学社给社会资本的积累对于学生就业来说仍然存在着一定的价值,能够帮助学生在就业竞争中趋利避害,实现自身就业理想。

四、结语

在无边界职业生涯背景影响下,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内涵发生了相应的转变,新增了职业转换能力,对高校大学生的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所以各级高校应该在教育中关注学生职业转变能力的培养,满足社会经济技术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为社会培养实用性人才。

参考文献:

[1]高芳.无边界职业生涯背景下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31(5):80-82.

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篇(10)

在一年比一年严重的“大学生最难就业季”里,传统的就业教育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当前大学生的就业需求,必须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助其从被动的求职者转变为主动的创业者,以积极应对复杂多变的就业形势。

一、创新创业能力与大学生就业之间的关系

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难,主要源自于我国经济结构与劳动力结构之间的矛盾,学生所学与企业的需求错位,学生就业高不成低不就,企业也招不到合适的人才。创新创业能力的有效培养能帮助大学生进行自我定位,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创新创业实现多元化的就业,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当前我国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创新创业是大学生自我就业的一种有效的手段,是一种形式相对高级的就业路径。大学生要不断地培养创新意识,正视自身的优势和劣势,把握好创业的时机,规划一个合适的就业方向,同时还能够创造出更多的就业岗位,从而带动社会上更多人的就业。

二、当前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滞后性

同一些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起步较晚,且水平滞后,未能很好地实现预定的培养目标,这种现象是由多方面原因导致的。高校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创业教育模式比较封闭,尚未形成系统化、规范化的教育理论与实践体系,在整个校园里没有形成一种创新创业的氛围。此外,家庭教育过于强调规避风险,使学生缺乏探索和冒险精神。

三、加快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升就业率的具体举措

1.加强师资队伍的培养,积极引导学生创新创业

我国高校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起步相对较晚,针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研究的专职教师较少,对于学生来说缺少有效的指引。面对这种状况,高校要加大对创新创业指导教师的培养,注重教师综合素质的提升。组织教师参加创业指导师的培训进修,使他们掌握先进的教学理念。安排教师深入企业一线挂职、兼职,让教师切实的感受到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此外,高校还可以聘请一些校外的企业精英到高校担任创业导师,进行一对一指导,分析时政利弊,转变学生就业观念,降低创业风险,有效地引导学生创新创业,提升学生的创业技能和自身综合素质。

2.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提供更多的创新创业机会

当前高校的创业氛围并不浓厚,创新创业的学生在整个高校就业人群中占比仍然较小,很多学生毕业之后都倾向于直接去找工作,忽视创业的可能性。面对这种状况,高校应该广泛开展一些创业讲座、职业规划讲座,在校园里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加强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的理论和实践指导,尽最大可能完善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指导工作。同时,高校内要建设大学生创新创业培训基地,由创业导师对优秀的创业项目进行孵化指导。针对学生关注的创业项目,高校可以提供资金和物质支持。

3.加强对学生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的培养

要想让更多的学生走向创业的道路,高校必须要不断加强对学生创新创业思维能力的培养,要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发散思维,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当中,教师要摒弃传统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模式,将课堂教学与生产实践环节有机结合,给学生独立思考和发展的空间,培养教导学生掌握各种创业技能和策略。大学生只有经过系统化的创新创业能力培训,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具有熟练的实践能力,才能够保障创新创业活动的顺利开展和稳步进行。

创新创业是当前解决我国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一大举措,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当前我国高校在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方面还存在很多的问题。面对种种问题,就需要高校打造出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注重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在学生中营造出良好的创业氛围。此外,调动好各方面的积极因素,让不同的主体都能够参与到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过程中来,最大程度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创业能力,真正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

参考文献:

上一篇: 中医儿科和儿科区别 下一篇: 会计和财务管理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