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数字经济存在问题汇总十篇

时间:2023-09-19 18:19:03

农村数字经济存在问题

农村数字经济存在问题篇(1)

一、引言

改革开放后,我国农业发展取得重大突破,但是城乡二元结构仍然存在,城乡差距不断扩大。《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科学发展观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关键在于人的建设,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必须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农民素质的提高,是新农村建设成功的关键。中央一号文件解读中提出新型农民的概念,即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高素质新型农民。图书馆是一个拥有文献量最多、最全面的服务于大众的文化场所,是“科教兴国”、“科技兴农”的教育阵地,肩负着提高农民素质,改善农村社会经济现状的重任。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人机互动的网络教育日益成为开展全民教育的一种重要方式,在这种情况下,“数字化图书馆”应运而生。随着数字化技术进步的不断深入,数字图书馆逐渐成为信息资源共享和传播的趋势,重庆等地区已经开始着手建立农业数字化图书馆,CNKI等信息资源数据库也建立了农业数字图书馆。然而,因为农民自身知识水平有限等农村建设的特殊性,数字化图书馆的推广也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

二、数字图书馆的内涵及优势

(一)数字图书馆的内涵

“数字图书馆”一词由英文Digital Library翻译而来,是用数字技术处理和存储各种图像、文本、影视等多媒体信息资源的数字化数据承载模式,并同时能够对信息资源进行智能检索、分析和处理。实质上它是一种多媒体制作的分布式信息系统,把各种不同载体、不同地理位置的信息资源用数字技术存贮,以跨越区域面向对象的网络查询和传播的一个数字化信息系统,是一种高速有效的信息资源承载和共享模式。数字化图书馆是传统图书馆的虚拟化过程,具有存储数据化、操作电脑化、传递信息化、信息存储自由化、资源共享化和结构连接化等特征。

(二)数字图书馆的优势

1、降低信息资源运作的成本。鉴于信息资源的杂乱和庞大等特性,传统上信息资源(包括书籍、期刊杂志等)的制作、运输、以及面向用户的过程所要耗费的物质成本和时间成本是一笔极其庞大的开支。虽然在数字产品的制作过程中,初始产品成本很高,但复制的可变成本却很低,甚至可以忽略不计;通过数字化技术可以将传统图书馆的文献资源进行压缩处理,使之转变为数字信息,除了面向最终用户所需要的电子显示产品外,甚至可以做到零储存空间;其输送过程可以通过Internet,物流成本也几乎为零。因而相对于传统信息资源来说,数字化图书馆的运作成本要小得多。在对知识产品需求日益巨大的今天,数字化产品的这种成本结构高规模经济的特性使得其成为未来知识产品最终载体的趋势显著。对于公共图书馆基层网点建设资金不足的现状来说,数字化图书馆的这种成本优势将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2、提高人们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效率。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飞速发展的社会,信息呈现爆炸性增长的趋势,信息量庞大繁杂,其产生及传播的速度非常快,且随时随地不断发生变化,信息的时效性周期越来越短暂,这就需要一种能够迅速且便捷的获取信息知识的途径。生活在数字时代下的人们,在产生信息需求时,第一反应往往是搜寻引擎或在线知识库。但这种“快餐文化”下的信息存在错误的几率非常大,会对人们的行动造成一定负面影响。而图书馆内的文献都是经过科学流程筛选的,可以减少虚假信息的比例,通过数字化方式运作后,用户通过互联网的方式可以随时随地地查询相关信息,一键式检索模式可以获得大量相关信息,且不受图书馆工作时间的限制,极大地提高了用户掌控知识的效率,满足用户的多元化个性化需求。

3、方便读者存储和阅读。随着网络技术的进步和数码产品的更新速度加快,用于储存的方式和产品也越来越多。信息资源通过数字化技术转变成数据后占据很小的数据存储空间。读者通过一个U盘,一个手机,就可以随身携带成本上千部电子书籍并随时取阅。甚至读者可以将大量电子书籍存储到网络空间中,随时通过电脑、手机等媒体工具下载阅读,而且通过个性化的阅读软件,读者可以享受更加独特的阅读方式,增加阅读的趣味性。这种独特的信息储存和输出方式不仅给读者带来了便捷的知识享受过程,同时也加快了信息资源的传播速度和文化知识的普及程度。

三、乡村数字化图书馆建设存在的问题及策略

“三农”问题的解决,关键在于“人”,知识对人的改造作用是一个潜移默化的提升过程,因而人员素质的提高离不开文化知识的熏陶。为了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推动农村走向健康文明的发展道路,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国家大力发展包括文化在内的各项事业。作为公益性文化事业重要组成部分的图书馆,在新农村的文化建设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作为跨地区、跨行业、针对不同需求的用户,提供不同信息资源和学习平台的数字化图书馆,在提高农民素质,解决“三农”问题中将会发挥更好的作用。然而,城乡文化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乡村落后的文化基础设施等都对数字化图书馆在农村的有效运行产生了巨大的挑战。

(一)必须要考虑相关读者群体的文化知识水平

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尤其是偏远地区,农民的文化知识水平偏低,对现代化数字技术应用及相关操作流程比较陌生,甚至部分农民没有进学校读过书,或者文化知识掌握程度偏低,并且随着时间的增长,已经在记忆思维模式中形成一定程度的知识断层(比如说,对于汉语拼音的使用完全忘记,这对于数字化检索模式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用户无法掌握数字化图书馆获取信息资源的方法,将使得数字化图书馆提供快速有效的信息资源共享优势丧失。在这种情况下,如何确保农民能够快速有效地获得所需知识,是数字化图书馆在乡村地区推行时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数字化图书馆在乡村地区的推行必须要与传统图书馆相结合。数字化图书馆虽然有传统图书馆无法比拟的优点,但就目前而言,尤其在乡村地区,数字化图书馆仅仅是传统图书馆功能的拓展和延伸,传统图书馆不仅为用户提供了搜索信息和阅读的场所,而且传统图书馆的管理和技术人员在用户进行信息资源的查询和阅读时也能够充当咨询员的角色,为用户解决相关技术难题。

对读者进行培训与读者之间互动相结合。农村用户对数字化技术相对来说比较陌生,多数人对网络只是耳闻,实际操作层面依然缺乏,因而要推动数字化图书馆的建设,必须要对农村读者进行教育和培训。培训的内容包括基本的计算机操作、计算机检索、网络通讯技术、数据光盘检索、下载及文献处理方法、网络通讯方法等基本知识和基本内容。加强对读者电脑操作能力,文献检索法和技巧的训练,提高读者使用信息网络的意识,使读者尽快掌握数字化图书馆的运作模式。可以采取与当地文化教育部门联合,对农民分层次进行培训等方式。同时要鼓励读者之间进行相互学习和交流,提高掌握技巧的速度和学习的兴趣。

优化信息资源的展现方式,设立专家答疑平台。由于农民文化知识水平有限,对字面文字的理解缺乏一定的层次和深度,因而在数字化图书馆推行过程中可以将相关信息资源的文字、图形、影像等进行优化组合,尽量做到简单易懂。在用户互动界面方面,改变数字资源的检索模式,建立友好型人机互动界面,简化操作流程。同时设立定期专家答疑平台,对有疑问的用户进行相关知识的解答。

(二)不能忽视信息资源的重复建设

在数字化图书馆推广过程中还存在着重复浪费的问题,对于许多信息资源,不同的数字图书馆都在自己扫描,忽视了数字信息资源产品结构高规模经济的特性,不但浪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等社会资源,同时也侵犯了作者的著作权,不是长久之计。另外,在与大型数据库合作,购买信息资源的时候,全盘接受,购买的无效信息资源太多。大量信息资源内容深奥,同时与农业建设本身及农民生活无关,导致兴趣缺乏。

实行总分馆的模式,构建层次化的信息共享平台。在当今网络化、信息化的时代,总分馆制作为图书馆的一种组织管理模式,能够为更多的用户提供更多的文献信息资源和更多的优质服务,能够产生卓有成效的资源共享效益。数字图书馆的推行,可以参考以市图书馆为总馆,以乡村为基层网点的组织模式,这种模式有利于对信息资源进行统筹规划,不但能够避免基层网点的重复建设,同时也能涵盖更广泛的信息资源,尽量做到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帕累托最优配置。

结合当地特色,构建特色化信息共享平台。基层数字化图书馆的引进,必须要结合当地的特色经济和人文风格文化,才能起到最大化的经济社会效益。在推行数字图书馆时,根据不同的人文特点、服务对象有重点地进行信息资源建设。如以茶产品为主的地区,数字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则以茶技术、茶文化的资料为主,其他资料为辅。在与大型数据库合作时,实行区域特色相关的信息资源购买和其他资源引用频率收费相结合的合作方式,降低不必要的成本。

(三)必须要重视人的作用

目前就我国图书馆员队伍整体素质上看,专业知识和技能普遍不能适应数字图书馆发展的要求。数字图书馆推向乡镇、农村地区面临的人员问题将更为严峻。一是乡村图书馆员整体素质相对市区水平偏低;二是农民文化水平偏低的现状对图书馆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数字图书馆在农村的进一步推进和良性发展离不开熟悉网络知识、系统分析与设计、数据分析与开发、网络设计与管理,高效的再学习能力,甚至懂得外文专业术语以及相关教育理论的高素质图书馆员。同时图书馆员也需要由传统的文献服务工作人员向使用户最有效获取所需信息的“信息导航员”、“咨询专家”的角色转变。

四、结束语

当代社会已经进入数字化时代,数字图书馆的推行在促进全民族素质提高上将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在新农村建设中,可以为农村提供更快速、更有效的信息共享平台,加快“三农”问题的解决,但数字图书馆的推行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问题,不仅需要政府的大力扶持,更需要正确对待,以更好地发挥信息资源共享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马琳.从资源共享看黑龙江地方特色文献的建设[J].图书馆学刊,2011(1).

2、孙龙村.农村数字图书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思考[J].成人教育,2006(231).

3、林平.数字化图书馆问题研究[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4).

4、华颖.试论我国数字图书馆在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得作用[J].数字图书馆论坛,2006(11).

农村数字经济存在问题篇(2)

中图分类号:F320.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18-0045-03

一、云南省“数字乡村”建设的内涵

云南省加强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工作,实施“数字乡村”建设工程,是省委、省政府根据三农工作新形势决定采取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云南省通过开展“数字乡村”建设试点,采取以点先行、典型示范、积累经验、完善政策、先易后难、逐步推广的政策,对于扎实推进“数字乡村”工程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

关于“数字乡村”建设的内涵,云南省农业厅在关于开展“数字乡村”建设试点的通知内容中已经给出了简要的概括描述:“通过完善互联网、电脑、数码照相(摄像)机等农业和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立和完善以自然村为基础的农村基础情况、乡风民俗、政策法规、政策补贴、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农业生产管理、农业科技、农村财务管理、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产品市场、农产品质量标准、名优产品、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招商引资、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村资源环境管理、农村规划建设、农村疫情检测防治、气象、扶贫开发、卫生、计划生育、社会保障等农村经济社会信息数据库,建设信息网络服务平台,推进农业生产经营和农村社会管理服务信息化,采用图、文、声、像和多媒体等多种形式,为农民提供及时,高效的信息服务,为各级党委、政府了解农村基层和新农村建设情况、实施科学决策提供依据。”[1]由此可知,“数字乡村”建设的内涵实质就是三农的信息化建设。

二、从“数字城市”到“数字乡村”

1.用“数字城市”带动“数字乡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信息化正在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信息化的运用已经融入到了城市经济、乡村经济及其社会的各个领域。信息化一般首先是在发达地区和城市建设发展,而后慢慢过渡到落后地区及乡村的一个动态过程,是信息时代区域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如中国信息化发展,首先是数字北京、数字上海、数字广州等发达城市率先进行科学规划并进行试点工作,而后才在全国范围内逐渐推开。一般来说,城市以工业化为主,而工业化是工业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乡村以农业为主,而农业是一个国家国民经济的基础。按照成熟工业化国家的发展道路,是先实现工业化,后发展信息化,然后再把信息化延伸到农业,最终带动整个地区经济的发展。这并不是一个矛盾的过程,在全球信息化浪潮中,人们不仅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推动工业化发展,建设“数字城市”,同时也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促进农业的发展,建设“数字乡村”,反过来,数字城市和数字乡村的发展又为信息化提供了建设经验和技术支持。中国目前数字城市建设已经取得了可喜成绩,积累了丰富经验,在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同样得到很大发展的同时,用“数字城市”经验来带动“数字乡村”建设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刻。数字城市和数字乡村是一种相互依赖、互为促进的关系,两者也将共同推动信息化的进程。因此,某种程度上可以将数字城市和数字乡村理解为信息社会的重要内容。

2.“数字城市”和“数字乡村”能互动发展。数字城市和数字乡村是一个全局性的长远的战略思维,其核心在于:(1)用数字化手段统一处理城市或乡村问题;(2)最大限度地利用信息资源;(3)为建设数字省份、数字国家、数字地球创造条件。具体地说,就是在城市和乡村的层次上,长远地规划区域数字信息的获取、处理、应用等方面的相关工作,从系统论和一体化的角度来整合已有的或者正在发展的与数字城市和数字乡村相关的理论、技术、数据、应用和能力。数字城市与数字乡村的建设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特定目标。目前,应当建立多应用层面的数字化地区、数字化城市或数字化乡村,能够更广泛、深入地为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服务。云南省自2007年提出“数字乡村”建设以来,“数字城市”建设同样在如火如荼的开展,特别是2008年11月4日,昆明市委书记仇和在考察中国电信云南公司时指出:“昆明将建成为‘无线数字城市’,以信息化带动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毫无疑问,以信息化推进城市数字化和乡村数字化,是未来各地区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战略和方向,同时,城市数字化和乡村数字化也要将实现地区数字化、省份数字化、国家数字化、全球数字化作为其发展目标,因为它们之间是相辅相成的。

三、云南省“数字乡村”建设的现状和问题及成因分析

1.现状。云南省“数字乡村”项目从2007年开始起步,到目前为止,云南省数字乡村工程建设已经进入了飞速发展阶段,据统计,到2008年10月27日,全省共制作上传乡村视频文件2 238个,其中乡镇视频351个,完成比例为26%;行政村视频1 887个,完成比例为14.1%;已完成报表数据更新的行政村有6 547个,完成比例为48.6%;已完成报表数据更新的自然村有34 388个,完成比例为28.8%。另外,数据更新工作已完成近50%,其中德宏州、红河州、保山市完成了80%以上,普洱市完成17.2%、临沧市完成20.3%、迪庆州21.7%、昭通市25.1%。视频制作上传工作也取得了显著成效,其中昆明市已经完成了所有乡镇和行政村的视频制作上传工作,楚雄州乡镇视频已经百分百的完成,大理州、保山市也完成得较好,分别完成了61%、44.4%。丽江市至今还未启动视频制作上传工作,普洱市只做了一个乡镇的视频,完成比例为0.09%、临沧市完成了3个乡镇和10个行政村的视频,完成比例1.3%,昭通市完成2个乡镇和51个行政村的视频,完成比例3.9%,文山州也只完成了3.9%[2]。从上面的这一系列数据中可看出,云南省数字乡村项目在云南省委、省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仅仅在短短两年之内,就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并且其建设力度仍在不断加大,方法也在不断更新、增多。但同时也会发现,在建设过程中,仍然存在部分地方领导不够重视,目前仍就没有开展数字乡村建设,信息化滞后等状况。

2.存在问题。总体来说,云南省“数字乡村”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离保障三农工作顺利开展还有一段距离。从科技上看,目前由于对“数字乡村”的理论方法、关键技术尚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难以对全省各地“数字乡村”建设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与技术支撑;从人员素质上看,部分信息采集人员、电脑设备、电脑操作人员技术不熟练,影响了工作进度,在信息采集过程中,虽然对各村、寨进行了基础信息和照片采集,但照片采集数量不够,有的照片规格不附合要求,不能满足网页制作需要。其次视频采集制作要求要有较为专业的人员进行摄像、编辑、配音,编辑还要有相应设备和软件,而部分地州,特别是贫穷乡镇均不具备条件;从工作进度方面看,有的地市(如昆明、曲靖、玉溪)工作进度较快,已按实施方案要求完成全部村民委、自然村的基础信息表、照片的采集,并已完成电子版信息表录入和照片分类保存;而有的地市(如香格里拉、丽江、怒江)进度较慢,基础信息表、照片的采集还未完成过半,电子版信息表录入、照片分类保存工作进度缓慢;从建设规划角度看,云南省各地市在数字乡村建设上的条件、标准和发展水平参差不齐,统一、规范的规划和技术标准难以确立,即使在着手统一规划之后,也很难尽快达到协调统一;从自身利益考虑,在统一推进数字乡村建设过程中,各地市对本地区的利益考虑得太多,不仅仍然各自为战,而且顾虑太多,拖拉被动,对总体建设规划不支持,具体到各村和个人则更不会积极响应,甚至还会抵触;从应急管理和服务体系角度看,旧的应急体系容易导致重复建设、浪费资源,表现在人、财、物等各方面的重复投入,各地市为了完善本地区的应急机制,往往重复购置一些设备,同时增加一些人员。另外,随着新的社会问题和矛盾不断出现,现有应急管理与服务体系的问题也越发凸显出来,不仅变得反应迟钝和效果不佳,而且还常常发生相互之间的脱节和制约,造成本就非常有限的应急资源大量浪费,导致应急管理与服务成效急降。

3.原因分析。毫无疑问,“数字乡村”的建设其基础条件取决于信息化发展程度的高低,如果某一地区信息化程度高,则该地区发展数字化也将相对容易。然而伴随信息化建设不断深入,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的认识和社会需求的变化,影响和制约信息化长远发展的因素也日益显现。对于在云南省数字乡村初始建设过程中,为何会出现上述一系列相关问题,本文认为这主要还是应归结为云南省的信息化水平,具体体现为六个方面:第一,云南省信息化应用总体上仍处于分散推进阶段,体制性、机制仍然存在,电子政务协同服务水平有待加强,社会信息化整体水平有待提高;第二,信息化基础设施各自为政、重复建设现象比较突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共享相对滞后,条块分割的信息孤岛问题依然存在。信息系统的标准、相关数据的格式、形态等有待进一步完善;第三,信息化发展水平尚不平衡,地区间、城乡间信息化水平差异明显,不同区域、不同领域、不同群体之间的“数字差距”较为明显;第四,信息化普遍服务的广泛性不够,社会化专业服务体系和配套的政策措施尚待完善,低收入社群和弱势群体的信息能力较弱,信息不对称现象有加剧倾向;第五,信息化“双刃剑”的负面效应日益突出,信息系统故障、计算机病毒、网络犯罪、黑客攻击、不良信息传播等安全问题的日益突出,信息安全管理比较薄弱,信息安全的技术能级亟待提升。日益严峻的信息安全、网络安全问题威胁着重要信息系统的可靠运行[3]。

综上所述可知,在云南省“数字乡村”持续快速的建设过程中,我们只有立足现状,发现问题,分析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然后再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最后认真把这些问题解决掉,才能强化云南作为全国“数字乡村”的领头兵地位,才能为其他省市提供相关的参考标本,才具有其他省市借鉴的价值,才能初步形成信息社会的基本框架,勾勒出“数字云南”的大致轮廓。

四、建设“数字乡村”的对策建议

云南省“数字乡村”建设在中国是一个创新,综观全国三农工作的开展过程,把三农纳入信息化建设,云南是第一个吃螃蟹的省份。因此,对于云南省乡村数字化的发展就不可能从其他省市借鉴经验,但不管是国外还是国内的信息技术发展到今天,电子政务和数字城市的建设无疑都给数字乡村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1.基于电子政务平台建设“数字乡村”。云南省电子政务工程自2002年开始实施,全省统一的电子政务基础平台也自此开始建设,截至2007年底,全省电子政务骨干网已接入4 344个政务部门,省级各部门依托云南省电子政务网已建及在建全省性专网达44个,全省统一的电子政务基础平台得到充分应用。另外,2007年7月以来,云南省建立了以云南省政府信息公开门户网站为龙头,80个省级部门网站、1 300余个州市政府和部门网站、8 300余个县区政府和部门网站为支撑的全省政府信息公开网站群,保障了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获取政府信息,为下一步推行“一站式”服务和网上审批、交费、办证、求助等电子政务应用以及实施网上执法监察和效能监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4]。因此,如果云南省在建设“数字乡村”时能很好地应用其已经成形的电子政务平台,依托云南省电子政务建设已取得的成效,很好地利用云南省电子政务已有的信息基础设施资源,相信定会为云南省数字乡村建设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2.基于数字城市经验发展“数字乡村”。云南省“数字乡村”建设在中国可谓独一无二,因此,要实现快速发展,就只有摸着石头过河。但这也并非毫无经验可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特别是中国100多个数字城市的建设经验就可作为参考。如“数字北京”、“数字上海”、“数字广州”、“数字深圳”、“数字杭州”的建设都已经初具规模,其经验也可谓丰富。另外,2004年,云南省为了结合电子政务建设的需要和步骤,提出了建设“数字昆明”的设想,并开展了对“数字昆明”建设的前期摸底调研工作,2007年底,“数字昆明”建设启动了三期工程――昆明市地理空间信息资源数据交换共享平台扩容项目,并计划于2008年8月完成。从中可以看出,云南省通过对“数字昆明”的建设,已经总结了一套“数字城市”建设的技术思路,相信对云南省数字乡村的信息化工作将具有一定的示范和指导作用。所以可认为,在云南省建设数字乡村时,如能借鉴其他省数字城市建设经验,把在云南省打造数字昆明的技术、思路,通过修改完善后,直接转嫁到数字乡村建设上,进行去粗取精,优势互补,相信定能促进云南省数字乡村的快速发展。

3.基于云南省省情完善“数字乡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在农村,重点在农业,难点在农民。“十一五”时期,云南省坚持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把促进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作为目标。并认为,全面推进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发展,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促进云南省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实现云南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是进一步提高云南人民文化经济生活水平的急迫需要和重要选择。正是立足于这一战略选择,云南省的信息化发展从电子政务开始,接着打造数字城市而后迈向数字乡村,以建设“数字云南”为长远目标,最终构建面向世界可持续发展的全数字化信息系统。云南省“数字乡村”工程规模庞大,所以在建设过程中应重点强调统筹协调,节约物力,即集中全省各业务部门现有设备和信息资源,与国家实施的“金农”、“金水”、“信福”和“三电合一”项目等信息化工程建设项目相结合,不搞重复建设。同时,还需运用市场机制,鼓励企业参与,共同建设农业信息交互平台,尽最大努力争取做到使云南省数字乡村信息库内容基于省情,立足于三农,让农民尽快掌握先进技术和市场信息,在探索中不断前进、不断完善,从而形成开放的现代化、信息化模式,为云南省的发展创造更多的机遇,整体性地解决区域、全球所面临的经济、社会、科学技术等问题,为解决全球范围内国家和地区可持续发展问题提出建设方案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云南省农业厅关于开展“数字乡村”建设试点的通知内容[EB/OL].云南数字乡村网,ynszxc.省略/szxc/ProvincePage/newsview.aspx?id=2280016,2008-01-10.

农村数字经济存在问题篇(3)

农业农村部农业农村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汪向东在接受《中国信息界》采访时表示,进入数字时代,我国在数字城乡融合发展上面临的主要问题与挑战,首先就是城乡数字鸿沟。城乡数字鸿沟,表现为城乡之间在信息基础设施与公共支撑平台、信息技术渗透率、数字化应用条件与水平、应用主体的素质与技能等多方面的差距。城乡数字鸿沟始终存在于我国信息化的发展过程之中,特别是在一轮接一轮的信息技术快速迭代的时候,城乡之间技术更新的不同步,更容易出现已经有所缩小的城乡数字鸿沟再次拉大的情况。近年来,国家大力推进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在缩小城乡数字鸿沟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7月23日的《数字中国发展报告(2021年)》显示,我国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技术领先的网络基础设施。其中,行政村、脱贫村通宽带率达100%。2017年到2021年,我国网民规模从7.72亿增长至10.32亿,互联网普及率提升至73%,特别是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提升到57.6%,城乡地区互联网普及率差异缩小11.9个百分点。网络扶贫和数字乡村建设接续推进,城乡居民共享数字化发展成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不容忽视的是,城市与乡村之间在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上的差距仍然明显。比如5G,根据《数字中国发展报告(2021年)》的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年底,我国已建成142.5万个5G基站,总量占全球60%以上,5G用户数达到3.55亿户,千兆用户规模达3456万户。但目前5G建设主要集中在城市,刚刚开始接入县域,而乡村才实现4G普及;再比如互联网普及情况,虽然城乡互联网普及率的差异在逐年缩小,但目前农村地区不足60%的普及率与城镇地区超过79%的普及率相比,显然仍有很大提升空间。而且,缩小城乡数字鸿沟,不是建好数字基础设施、实现互联网普及就可以了,还要应用起来,在这方面城乡差距更为明显。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和产业发展部助理研究员赵文景对《中国信息界》表示,目前最大的问题和挑战还在于数字技术手段在农村地区的“使用”上,即存在城乡数字使用鸿沟,也就是在信息技术利用能力方面还存在不小差距。如农村地区的数据资源开发利用能力相对不足,农业数字化转型水平低于工商业,农村基层管理人员对数字设施的使用能力相对落后,农村的精准化、数字化治理同样不及城市地区。显而易见,缩小城乡数字鸿沟的关键在乡村。为此,国家将发展数字乡村作为国家战略,加强规划。2019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设立了“十四五”期末及2035年远景发展目标,提出到2025年,乡村4G深化普及、5G创新应用,城乡数字鸿沟明显缩小;到2035年,城乡数字鸿沟大幅缩小,农民数字化素养显著提升,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2022年1月,中央网信办、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十部门联合《数字乡村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对当前的数字乡村发展作出部署,提出到2023年,农村互联网普及率和网络质量明显提高,农业生产信息化水平稳步提升。

乡村数字经济发展不足

国家对数字乡村发展作出了规划,制定了发展目标,那么,要如何推进?随着我国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数字经济已经成为发展数字乡村、缩小城乡数字鸿沟的重要抓手。近年来,以农村电商为主的乡村数字经济逐渐发展起来。据商务部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农村网络零售额2.05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1.3%;全国农产品网络零售额4221亿元,同比增长2.8%。北京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在今年5月底的《县域数字乡村指数报告》显示,在乡村经济数字化方面,数字技术促进了农产品流通和农产品互联网平台等新业态的快速发展,2020年超过10%的农产品零我国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二元结构,经济、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的差距,使弥合城乡数字鸿沟变成不是一件单纯在数字化上发力即可奏效的事情。数字城乡融合发展,需要综合施策,特别需要针对数字乡村面临的挑战,对症下药,找到解决办法。售额来自网络销售。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刘帅对《中国信息界》表示,在部分地区数字经济对促进农村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以淘宝村为例,从最初全国只有3个发展到2021年突破7000个。很多农村呈现出了产业集群,带动了当地农民致富、产业发展。与城市相比,目前乡村在数字经济发展上仍明显落后。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的《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白皮书(2021)》的数据显示,2020年数字经济在农业的渗透率仅占农业增加值的8.9%、远低于工业21%和服务业的40.7%。中泰证券今年4月题为《农业数字化专题研究:助力农业的一场“阳谋”》的报告指出,虽然我国总的数字经济规模已位居世界第二,但数字经济农业渗透率刚刚超过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距离高收入国家12.5%的水平还有较大差距。同时,数字经济在乡村的发展还存在着明显的地区差异,而这种差异有可能加剧不同地区间的城乡数字鸿沟。据《县域数字乡村指数报告》的数据显示,目前数字水平发展较高的多集中在东部地区,全国三分之二的县域仍处于数字乡村发展的中等及以下水平阶段,地区发展水平极不平衡。

农村数字经济存在问题篇(4)

托马斯·弗里德曼在畅销书《世界是平的》中认为,信息化和全球化的推进,使世界变得更加平坦。然而伴随新经济的迅猛发展和数字化进程的加速,国家与国家之间、区域与区域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信息技术的拥有和使用方面的差距非常明显,且在不断扩大,一条条数字鸿沟让世界并没有想象中的平坦。

根据经合组织(OECD)的定义,“数字鸿沟”(Digital Divide)是指不同社会经济水平的个人、家庭、企业和地区在接触信息通讯技术和利用因特网进行各种活动的机会的差距。数字鸿沟对社会发展及社会安全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四个效应:“第一,离散效应,也就是让‘信息贫困者’无法充分参与创造和分享社会文明成果,逐渐成为社会的边缘群体;第二,分化效应,由于信息均享程度下降而导致的‘信息差别’将使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贫困者日益分离;第三,双刃效应,数字鸿沟既增加了弱势群体的社会风险,同时也提供了跨越发展的数字机遇;第四,放大效应,数字鸿沟的出现将加剧贫富差距,放大社会脆弱性。”①

城乡数字鸿沟是指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在拥有和使用信息技术方面的差距②。就目前来看,城乡数字鸿沟在中国不仅存在,并且正在不断扩大。城乡数字鸿沟制约着我国城乡之间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协调发展。跨越城乡数字鸿沟,可以加快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缩小城乡差距,进一步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

一、城乡数字鸿沟的存在现实

城乡数字鸿沟是我国现阶段一个无法忽视的现实,我国城乡居民在拥有和使用信息技术方面存在明显的差距。虽然网民规模保持增长,但从普及率、网民结构、网络应用三方面来看,城乡之间的差异显著,城乡数字鸿沟呈现一个不断扩大的趋势。

(一)城乡网络普及率差距扩大

从城乡互联网的普及率来看,互联网在城镇的普及率是44.6%,在农村仅为15%(见图1)。CNNIC《报告》对比了2007年以来中国城乡互联网的发展差距:2007年,城乡互联网普及率的差距仅为20.2%;2008年,差距扩大为23.5%;2009年,差距拉大为29.6%。农村互联网发展速度慢于城镇发展速度,互联网普及程度在城乡的差距在拉大,城乡之间的“数字鸿沟”有扩大趋势。在导致农村互联网增速放缓的因素中,“农村地区网络基础知识匮乏,对互联网的认知存在偏差”、“农村互联网相关基础设施薄弱,公共上网资源匮乏”、“农村上网成本相对于农民收入水平仍较高”是最重要的三大原因。

(二)农村网民结构还需要优化

CNNIC《报告》显示,与网民总体的年龄结构相比,农村网民更加趋于年轻化。农村网民中30岁以下群体所占比例高达69.2%;全国网民中30岁以下的年轻群体占61.5%。城镇与农村网民之间的学历分布差异比较明显,农村网民平均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农村网民中,初中及以下学历的网民占52.1%,远高于城镇中29.2%的占比。互联网在中国农村地区正在向低学历人口渗透。此外,农村网民学生群体所占的比例高达32.3%,比城镇网民学生群体所占比例高4.9%。总体来看,“年轻化、低学历、学生群体”是农村网民的主要特征,这种结构特点导致农村网民对于信息技术工具的利用程度以及效率远低于城镇,农村网民结构有待优化。

(三)农村网民应用水平较落后

CNNIC《报告》对城乡网民网络应用进行了对比:对于商务交易类和交流沟通类的网络应用,城镇网民使用率远高于农村网民,城乡之间使用差距明显。尤其在网上购物、网上支付这两种典型的商务应用中,城镇使用率分别为31.7%、27.7%,而农村使用率仅为17.6%、15.1%。而在网络娱乐的应用中,农村地区网民的使用率与城镇较为接近。在网络游戏的使用率上,农村地区甚至高出城镇1.3个百分点(见表1)。这一特点可能与农村网民的年龄结构、学历层次有关,同时也表明农村网民对信息化工具的应用存在着误区,互联网以及电脑在农村更多地被当成一种娱乐工具,而忽略了其背后巨大的信息量以及商业机会。

二、跨越城乡数字鸿沟的重要意义

我国城乡居民在信息技术占有和使用上存在巨大差距,城乡数字鸿沟问题十分突出。跨越城乡数字鸿沟不仅是充分发挥信息化效用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客观需要,同时,也为成功实现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提供重要支撑。

(一)跨越城乡数字鸿沟有利于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按照高产、优质、生态、高效、安全的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高产、优质、生态、高效、安全的现代农业离不开农村和农业的信息化,城乡数字鸿沟成为了阻碍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一大难题。

农村数字经济存在问题篇(5)

1.在农村发展数字电视的意义

由于现代化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广电模式的缺陷逐渐显现出来:收益增长缓慢、发展空间变小、竞争压力日益增大和缺乏新的增长点。三网融合已是大势所趋,为了减轻压力,广电已步入数字电视时代,以更积极的状态完善自己,领先抢占传媒业数字化先机,满足现代化技术的发展需求。数字化为广播电视提供了新的发展机会,发展数字电视既是广电的发展方向,更是广电的必经之路。但是广电要想更好的发展数字电视,务必首先考虑农村市场。第一,农村聚集了我国大部分的人口,因此农村是数字电视和有线电视最大的潜在用户。尽管在发展数字电视初级阶段,全国各地广泛采用的发展模式只为争取高端用户,首先在经济收入状况良好的城市加以开展,以便得到更高的ARPU回报,达到减轻发展资金压力的目的。但从长远看来,发展数字电视要想实现以人为本,就必须在庞大的农村市场大做文章。数字化是广电的前进方向,农村网络作为县级广电网络的关键组成单元,广电要想实现有线电视模式完全转换,那么农村必不可少。第二,广电除经营之外,还要肩负起将政府和党的声音传到每家每户的使命。用数字化来建立新型而全面、被群众喜闻乐见、关乎农民冷暖的交换和宣传平台,使农村群众能及时掌握实时信息,享受到与时代同步的科技成果,因此发展农村数字电视的意义非常重大。第三,各个县级城区以宽带互联网为主的信息业务的发展已相对的完善,广电要想在这些区域的相同内容上得到突破,非常困难。可是广大农村由于信息化技术水平相对落后,因此能在农村的数字电视平台上,大力开展各种信息化增值业务。

2.发展农村数字电视所存在的问题

广电的有线广播电视的HFC网遍布整个农村,比电信等运营商要更有优势。虽然县级光电在发展农村数字电视上有了有线电视网的支持,但并不代表发展农村数字电视就毫无障碍,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1)农村人口比较分散,甚至有些住户非常偏远,改造和建设数字电视的网络技术的工作量和难度都相当大。在实现“村村通”的过程中,广电始终坚持用户至上、以人为本以及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的原则,以投入高成本来建设农村网络。但相比传统有线电视网络,数字电视网络的要求要高、试工难度要大。因此,要想实现数字电视网覆盖整个农村,在经济上大部分县级广电难以承受。(2)农村经济相对落后,城乡差距仍然存在,安装与维修有线电视的费用对于不少农村用户来说是一笔很大的费用,如果再加上数字电视点播、机顶盒等费用更加承担不起,而以县级广电的实力又无法解决大多数困难农民的费用问题。因此农村数字电视如何保持投入与产出平衡?存在多大的消费能力和市场呢?这些都是广电发展农村数字电视所面对的现实问题。(3)农村群众大多文化程度低,难以接受新鲜事物。在数字电视的发展中发现,有些农村群众尤其是老年群众尚且掌握不好有线电视遥控器的操作,又何来去操作数字电视甚至交互点播呢?不会使用这些,那么数字电视的强大功能只能是一种摆设。因此要想发展农村数字电视,不仅要满足“可以用”,而且要处理“如何用”。(4)数字电视网络建设完成后,运维成本较大。农村地域广阔、群众居住分散,运维数字电视不仅需要新的技术,而且还需要运维专员反应敏捷、分析和处理故障及时,仅靠现有的县级城区的技术和人员无法满足大范围数字电视网络的需求,因为要建立一支有力、快速的运维队伍,对于县级广电,将会是一个很大的挑战。(5)数字电视内容限制。如果无法提供农民群众感兴趣的内容,跟传统电视的服务没什么区别,那么就无法吸引大多数的农民用户。

3.发展农村数字电视方案和建议

3.1发展农村数字电视方案

在数字付费电视上,需要使用双模入户的方式,利用相对简单和统一的网络技术,把农村原有的有线电视网络最好扩容550M以上,然后增添QAM调制器,将网络数据通过广播的形式在有线网上传送,最后授权用户使用机顶盒收看这些节目。在交互电视上,需要先建或是改造双向网络。针对农村市场,我们可以采用EPON技术。EPON传输距离有限,传输距离普遍为10km,对于农村地区来说,这个覆盖范围实在太小。而HFC双向网能实现远距离传输,能同轴电缆一线入户,几乎不用改变HFC原有的网络结构,比较适合松散模型网络,而且成本相对较低,但施工难度大。实现在同轴电缆上进行以太网数据传输的技术统称为EOC。有源EOC产品稳定性高、架设简便、覆盖成本低,施工简单,能进行多种业务的开展,能在现有农村大规模采用,不过最好采用EOC与光纤收发器来实现农村的交互网络。

3.2发展农村数字电视的建议

(1)大力宣传数字电视,普及数字电视的知识。将数字电视的机顶盒的内容和使用方法在有线电视里轮番连播,让广大农民群众认识到数字电视不单单是用来享受文化娱乐,更是用来最快了解致富信息和增长知识的平台,是帮助农村奔向小康的得力助手。(2)农村数字付费电视优先发展。由于数字付费电视接入简单、实施快捷、对网络改造小,农村用户能够“用得起”“买得起”。在农村首先发展数字付费电视,有助于争取到农村市场,营造农村数字电视消费氛围。(3)内容要贴近生活。广电要坚持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的原则,设计农村群众喜欢收看的内容,大力宣传农村卫生、科普、娱乐和致富等信息,增强对农村用户的新引力。(4)培养高质量的农村数字电视的运维人员。数字电视采用了新的技术、新的内容与新的服务方式,这就需要有更高要求的从业人员。(5)政府财政和政策的支持。农村数字电视发展初期投入极高、工作量大,投入和产出悬殊太大,长此以往,广电承受不了这样的压力,无法很好的完成村村通和有线电视发展的工作。诸如目前这些问题,希望政府能在财政和政策上给于相应的支持,以促进农村数字电视的发展。

【参考文献】

农村数字经济存在问题篇(6)

一、概述

为了进一步的加强我国农村区域的精神文明建设,切实满足农村人民的实际需求,我们需要大力推广无线数字电视在农村地区的应用。新时期经过众多科研人员的不懈努力,我国数字技术取得了非常可观的成绩,并且实际的应用到我国众多的行业领域中,对于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数字电视在农村无线覆盖中的应用也越来越为广泛。因为,数字电视本身具有的优势,例如,建设资金花费较为低廉,信息数据传播速度快等众多的特点,数字电视在农村无线覆盖中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数字电视的应用不仅打破了以往广播电视技术上存在的限制,不仅能够使得广播电视节目数量得到了有效的增加,同时,还能将光缆应用到广播电视传播中去。还需要注重的是数字电视在农村无线覆盖中的应用能够有效的提升电视广播的节目的播放质量,更为良好的满足人们精神世界的需求。而且数字电视运行的成本较低,这与我国现阶段的发展国情是完全相符合的。

建设一个符合农村实际的广播电视网络,应考虑几个因素:即网络既应从当地农村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又要适应未来网络的发展趋势;既要符合市场经济规律,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又要让当地群众不受地域限制看上高清晰的电视,真正让农民受益。目前我国广播电视主要依靠卫星、有线和无线三种主要传输形式,其各自的特点如下:①卫星转发器是跨地域的,覆盖区域最大,受众面最广,采用小口径卫星接收天线,可把卫星电视接入户,但卫星一般没有本地市、县两级广播电视节目,与广大农民需求有一定差距。②有线电视系统前期建网需要大量的设备资金投入,它适合经济发达,交通便利,人口居住较集中的城市、乡(镇)。其最大优点是传输带宽,节目套数多,传输质量稳定。但由于其受投入资金、地理因素的限制,不适应在边远农村地区建网。③无线电视(亦称地面广播电视)是最为传统,历史最为悠久的电视广播方式。它是以无线电波为载体来传送信号。其优点是投资少、建网快、维护管理简单,用户架设天线即可接收。

二、提升数字电视在农村无线覆盖的质量和效果

数字电视在农村无线覆盖中的应用,一般情况下数字压缩的码率是根据相关的标准分类的,但是分类标准是多元化的,使得数字压缩的码率也是多元化呈现的。现阶段应用较为普遍的数字压缩码率主要包括以下两种,依据相应的调查所显示,应用不同的数字压缩码率,对相同的数字电视信号进行传输时,最终取得的成效有着很大的差异性。

较低数字压缩码率的实际应用。相关工作人员根据实际统计发现,应用较低数字压缩码率进行数字电视的传播,农村的居民能够接收到十几个电视节目,接收数量较少不能满足农村居民用户的实际需求。虽然,较低数字压缩码率对数字电视进行传播具有很多的优势,但是,也存在着严重的不足,实际应用的过程中电视节目的接收数量受到很大的限制,可以接收的电视节目数量太少,主要是因为较低数字压缩码率是应用微波数字传输技术,还有 MUDS 系统进行数据传输的。微波数字传输技术信息传输媒介的容纳程度较低。还需要注重的是 MUDS 发射频率本身就存在着很大的限制,这对于农村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标准压缩码率的实际应用。标准化的数字压缩码率与较低的数字压缩码率相比较存在着很大的优势,对于我国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也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标准化的数字压缩码率与较低数字压缩码率相比较有着巨大的差异性,标准化的数字压缩码率应用2.5GHZMMDS 技术,本身就具有很强的技术优势,同时在我国广播电视事业中也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我国相关工作人员应当积极的促进标准化的数字压缩码率在农村广播电视事业中的应用。

三、无线数字电视在农村无线覆盖中的应用需要注意的问题

数字电视在农村无线覆盖,虽然,在我国各个区域都有着较为广泛的应用,但是,在我国的一些偏远山区,因为,受到众多不良因素的干扰,很多的广播电视用户不能稳定的进行信号的传输,所以,技术人员需要格外的注重在我国的偏远山区中,数字电视在农村无线覆盖的应用。

对于基站建站位置的信号测量。我国的农村用户主要是建设在山体的周围,或者是丘陵中存在的低洼处,地势地形非常的复杂,对于广播电视信号的传输和接收都造成了非常不良的影响。要想促进我国数字电视在农村无线覆盖中的应用,首先,需要做的就是要加强信号的传输和接收工作,相关工作人员在对基站地点进行选择的过程中,必须要对农村区域的地势地形进行全面性的分析,严格的保证接收信号点的功率电平能够满足实际需求。想要保证农村广播电视基站对于广播电视信号的传播和接受质量,在基站的位置进行确定之后,对于信号的接收和传输进行检测。相关的工作人员要进行实际调查,其中,包括广播电视无线数字信号的覆盖情况,查看是否存在一定的误区。可以采用问卷调查和走访的形式,询问农村用户广播电视节目的接收情况。特别需要注重的就是盲区的小功率补点,若是不能确切的落实,对于数字电视在农村无线覆盖中的应用必定会造成一定的不良影响,所以对此部分必须要格外的注重。

播出软件提示颜色的优化。通常情况下广播电视节目在进行传播的过程中会存在众多的警告或者是信息提示,主要是应用多种颜色进行标示的。相关的工作人员在工作过程中看到这些不同颜色的提示,在第一时间很难反映其背后代表的含义。所以,需要对播放软件的提示颜色进行优化和改良,将稳定播放状态确定为绿色,已经播放的确定为灰色,不良故障播放确定为红色。这样的形式能够便于工作人员对广播电视节目进行调节和修正,从而提升广播电视节目的播放质量,进一步的促进数字电视在农村无线覆盖中的应用。

四、结语

数字电视在农村无线覆盖中的应用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对于促进我国新农村建设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力。相关的技术人员还需要进一步的加强研究力度,促进数字电视在农村无线覆盖中的应用程度,最大限度的满足农村精神文化建设需求,促进我国农村建设发展,满足农村用户的实际需求。

农村数字经济存在问题篇(7)

[分类号]TP3 G25

随着数字农业与农业信息化的不断深入,数字化建设已经延伸到了村镇基层。“数字村镇”作为一个整体被广泛使用,是我国信息化发展战略行动在基层的切实落实,弥补县乡与农户之间存在的严重断层,即所谓的信息“最后一公里”,成为当前的迫切任务。

1 数字村镇的概念和建设内容

数字村镇依托3s技术,采用统一的信息规范与标准,将村镇的自然、社会、经济、人文等要素数字化,实现村镇各种信息的采集、处理、传输、显示和高度集成共享,构建一个基于计算机网络的村镇信息服务平台。在此基础之上建立与村镇规划、建设、管理以及与村民生产生活有关的应用系统,向村镇基层单位和村民提供村镇管理、农业生产、公共事业、特色产业、技能培训等方面的增值或专门化信息服务。数字村镇建设的框架体系见图1。

数字村镇的目标为借助于“三网合一”,采用数字化手段将农村原有的互联网、程控电话网、有线电视网合并建成村镇信息服务平台:①实现党务、村务管理数字化,突破农村基层干部原有的工作方式,将政策文件送到农户家里。在数字村镇信息网络平台的内网中设立党建工作、社会经济与人文数据库,将数字信息平台设置为党务、村务管理平台,村委干部通过这个平台进行信息化办公,用数字化手段管理党务、村务。通过网络来传达文件、发放通知,进行村务与政务的公开,提高办公效率、降低管理费用,也使群众自觉地加入到村委管理之中。②实现农村党员教育信息化,突破农村现阶段教育培训的原有模式,把干部和技术人员“请”到农户家中。在外网中建立农业技能和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系统,在千万家村民家中设置网络终端。村民在家中就可以方便地接受技术培训。③实现信息网络化,突破传播信息、普及科技知识的原有途径,实现农民生活方式的转变。首先是把市场办到农民家里。数字村镇网络,一方面,可以对外本地农产品销售信息,拓宽农产品的销售渠道,从而实现增产增收;另一方面,农户可收看到自己需要的各种科技、市场等信息,让村民足不出户就能了解外地市场行情。另外,围绕农村政策、科技信息、卫生保健、法律服务、文明新风等方面在外网开设公共事业服务系统。普及法律、宣传卫生保健、医疗保险知识等。并利用文娱资源库,传播健康积极的影视书籍。

我国数字村镇的建设具备了一定的基础,但是起步较晚,起点低,命题的破解有赖于重点的剖析。作为一个系统工程,软硬兼施方显成效。

2 村镇数字化建设的要素

数字村镇的建设一旦落实到执行层面,就是动态运行的,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表现出互相制约、互相促进的关系。正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相辅相成,互相依存,不应有先后轻重之分。一味地单独追求其中的任何一项,都会因过于极端而无法实现数字村镇的整体效果。相对于技术和资金的保障作用来说,基础设施以及人员的培训既是手段,又是目的。本节将围绕表1来剖析数字村镇建设的要素:

2.1硬性指标先行

2.1.1基础设施:从铺路到通车2008年1月7日信息产业部报告称。截至2007年年底,全国行政村通电话比重达99.5%,97%以上的乡镇具备互联网接人条件,92%的乡镇开通了宽带。村村“通”宽带为数字村镇建设铺上了一条“信息高速公路”。但同时也应认识到,村村通宽带只是村镇数字化的基础,村村“用”宽带才是实现村镇数字化的关键。通宽带如果是“铺路”,那用宽带就好比“通车”。“铺路”仅仅是开始,“有路无车”如何实现“通车”?从通宽带到用宽带,面临的是网络终端设备缺乏的难题。2007年,全国农民的人均纯收入达到了4140元,一台电脑平均价格为3000多元,占一名普通农民一年收入的72%,让农民自费买电脑显然不现实。正如温总理在报告中指出,农业基础依然薄弱。村镇数字化建设必须不断加大农村软硬件基础设施投入。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是实现村镇数字化的先决条件,然而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注入。由于我国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存在“投入大、回收期长、风险高”的弱点,保证和推动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归根结底是谁牵头出资、融资渠道、出资的可持续性等现实问题。

2.1.2信息资源建设:保障车有优质货载有车无货。路仍然无法发挥作用。针对村镇发展需要所建立的数字化信息资源作为信息高速公路搭载的货物,其数量基本上能保障车有货载。众多网络体系已经建立,覆盖了农民教育培训、农业科技推广和农村综合信息,但存在着多头建设、分散管理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同时造成信息开放性与共享程度低,许多网站人为设置障碍,部分内容只有注册用户才能浏览。

另外,村镇数字化建设的成果网站大多缺乏高质量数字化的信息资源,内容泛泛,一家有家家有;综合性的信息多,专业性的信息少;简单堆砌的信息多,精心加工的信息少;交叉重复多,特色信息少;目录数据库多,全文数据库少;在内容上宣传本地、为领导服务的信息较多,而指导农民生产、真正适用的信息少;直观反映的信息多,有分析、协助村镇管理决策和农民生产决策的信息少。同时,信息采集标准化、规范化程度低,指标体系不健全,采集方法不科学,采集点少,覆盖面窄;自用数据库多,公用共享库少,尚不能实现联网检索。这既增加了农民查询信息资源的难度,也使农民对信息的可靠性、权威性和利用价值产生质疑。

2.2 技术支持

2.2.1

技术标准制定的滞后性村镇数字化是一项既依赖于信息技术又与信息应用直接关联的复杂系统工程。协调技术和应用之间的关系,保证信息的共享和互联互通,很关键的条件是数字化的相关技术标准。我国村镇数字化建设尚处于初级阶段,而从一开始就存在多样化与标准化的矛盾:①信息采集标准化程度低,对村镇信息体系内部各种信息采集渠道缺乏合理的整合与规范,影响信息的准确性、权威性;②信息体系建设中存储、传输、共享等领域的关键技术标准和规范尚未制定。尤其是数据库建设中技术指标设计不统一,致使应用系统开发上出现了重复建设和浪费,不同机构之间的数据结构不相同,结果就造成了数据之间不能互访,在客观上形成了众多分散的、异构的、相互封闭的“信息孤岛”。包括“三网”在内的网络汇聚及融合、前后向兼容平滑演进都受到了影响。

因地制宜地开展村镇数字化建设是毋庸置疑的,但这不是技术开发缺乏统―标准的理由。没有标准化,就不能真正实现互联互通,村镇数字化的―个显著特点就是跨

学科、跨领域,体现在信息技术标准的制订上,也出现了村镇数字化建设参与部门分别制订相同类型标准的情况。因此,数字村镇技术标准化工作需要统一步调,保证技术标准制订在一定范围内的同步和协调。

2.2.2 创新成果有限

自主创新的重要性被反复强调。“十五”期间,信息产业部组织研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部分CPU芯片和Linux操作系统,在此基础上引导有关企业开发了专供农村使用的“农民电脑”,力求实用、适用、物美价廉,深受农民欢迎。目前我国村镇数字化建设正开展得如火如荼,信息技术的重大应用需求旺盛,然而在技术方法、软件产品、标准规范等方面缺乏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性或集成创新性成果。示范村镇的数字化建设可以让我们学会如何利用技术为公益事业服务,同样也有利于创新成果的产生,在这方面可以借鉴印度。我国目前最迫切的问题不是如何树立创新意识,而是找出技术创新的难点,并竭力克服。

要提高村镇数字化技术的创新能力,不仅仅是提高创新能力水平方面的问题,还需要一系列的制度支撑。更要考虑政策导向问题。现在我国的村镇数字化项目缺乏一个中长期的构思,在未来若干年,我们倘若想从村镇数字化中获得什么,目标如何设定,实现这个目标有哪些步骤、措施,需要哪些技术支撑,评价的标准是什么,其政策体系没有一个整体框架。在总体目标含糊不清的情况下,热衷于不厌其烦地逐一审批项目,这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做法,导致技术研发缺乏整体性和连续性,效益性也大打折扣。

2.3 人员

2.3.1 人才队伍:短缺薄弱 人才是最宝贵的资源。现有村镇数字化建设中信息人才总量相对较少,高层次的信息人才紧缺,而且信息人才分布也不均,越是基层和应用推广,信息人才短缺问题就越突出。信息服务系统的确能够培训一大批信息人员,但是由于缺乏系统的学习,信息人员自身业务素质整体水平可想而知。随着村镇数字化进入成果应用阶段,基层信息人员独立解决计算机操作、网络应用、市场信息的收集、处理、等问题的能力将经受考验;村镇数字化不仅要培养出大量的信息技术人才,而且要留住这些人才,为人才提供发挥才干的条件和平台,实非等闲之事。这是困扰村镇数字化进程的一个突出问题。

2.3.2

农民信息素养:意识和能力协同培养 2007年,我国人均受教育年限乡村为7.3年,乡村粗文盲率为9.48%。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普遍较低,信息素质不能适应建设数字化村镇的需要。大多数农民对信息在生产经营中的重要作用缺乏足够认识。82%的农民获取信息渠道还需要公益性的信息服务体系和村镇政府引导。培养农民信息意识的难度可想而知。

在村镇数字化建设中,要全方位地引导改善示范村镇的农民信息意识,同时也要从崭新的角度来辨认和分析这些变化。

我国农村部分乡镇和行政村都配备了计算机和相关网络设备,遍及到村的农村信息服务站有些也已建立,甚至专门为农产品信息流通而设计的网站或者信息服务机构已经建立,但是能够长期使用信息终端设备、效果较好的占总数的37%。广大农民切身体会到了数字化的作用,希望通过数字化去改变目前的生存和经营模式,但是苦于使用能力有限,无法真正享受到数字化带来的好处。在强化农民信息意识的同时,对信息化手段的“使用意识”培训也到了同步并举的时期。

培养农民的信息素质,有赖于农村信息服务组织。调查研究发现,真正面向农民,针对农民需求开展各种信息服务的组织不健全,提供的信息服务质量不高。县、乡两级政府主办的信息服务组织,没有牢固树立起为农民服务的思想,服务方式和内容不能够适应农民的需要;农村个体信息服务组织还没有发展起来;农民互助形式的信息服务组织比较少;农村集体公共信息服务薄弱。

2.4 资金保障

村镇数字化需要考虑投入产出,解决成本的承担和收益的分配问题。对于这种投资巨大的部级工程,资金源是一个需要从长计议的大课题。我国村镇数字化都是由政府主管部门来推动实施的,政府充当投资建设的主角无可厚非。由于农村地区面积大、范围广,财力相对薄弱,而村镇数字化建设所需资金庞大、持续时间很长、建设条件千差万别,单独依靠政府长期投资也是不明智的。因此,在不断增加国家、地方财政对村镇数字化建设投资力度的同时,还要积极解除制度,制定相关利益分配机制,鼓励民间资本参与村镇数字化建设,拓宽建设资金来源、降低建设成本。总之,村镇数字化建设没有政府的资金支持是推不动的,只靠政府的资金注入是不可持续的。

政府对村镇数字化财政投入的巨大是不争的事实,大量的资金如何分配?宏观上看,区域分配“强者恒强,弱者积弱”的现象较为普遍,一方面村镇数字化成效显著的地区借助已有优势获取更多的资金;另一方面大部分地区村镇数字化建设资金投入严重不足,许多地方的村镇数字化工作难以开展;具体建设中,资金分配也不合理,重硬件购买,轻软件、忽视培训环节和咨询服务。同时,在项目建设中出现了项目承担单位与示范村镇在资金分配比例上的矛盾。

总之,要多渠道筹集资金,为村镇数字化提供资金保障,并且好钢要用在刀刃上。资金的分配涉及到各方的利益,须从长计议。

2.5 政府主导,规划先行

数字村镇建设的重点因素很多,笔者利用作业相关图法(作业相关图法是根据企业各部门之间活动关系密切程度布置其相互位置。本文只考虑A、E、I三种密切关系),展示各因素之间关系的密切程度,如表2与图2所示:

列出各因素关系密切程度分类表(只考虑A)见图3。

从图3也可以看出各项要素都有赖于要素7――政府主导,规划先行。政府推进村镇数字化建设的力度不可谓不大,但是从村镇数字化建设的现实和发展看,仍然存在诸多障碍瓶颈,症结在于村镇数字化的管理、建设和应用三者分离,缺乏规划,尚未形成统一的运作机制。

村镇数字化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系统工程,涉及众多部门。为了避免一哄而上,减少重复建设,发挥合力,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下,必须制订村镇数字化专项规划,包括近、中期的工作目标和长期发展规划及各部门的工作职责和分阶段以达到规范村镇数字化建设发展的目的,做到“规划先行、科学指导”。尤其是各县、乡、村也要结合实际,注重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当地的村镇数字化建设,坚持用规划统领村镇数字化建设。

主管部门要从信息服务系统和信息资源建设、资金安排、运营管理方式、监督评价等方面作出具体规划。地方要根据规划的基本内容以及本地经济发展实际,制定恰当而又具体的村镇数字化建设方案,具体指导并监督本地区的村镇数字化建设。项目总体方案设计要由多部门参加,充分掌握各方的应用需求,同时为数据资料采集与规范及技术标准化奠定基础。在规划上确保各部门单位之间统筹协调、互补兼顾和集约高效地推进数字化建设,最终建成完整统一、实际、实用、

实效、低成本的村镇数字化平台。

3 数字村镇的建设策略

数字村镇建设的内容复杂多变,影响因素颇多,随着实践的深入,该系统的内外因素就会发生许多改变。因此,对于数字村镇的建设,不可能提出某种一次性完成的、完整无缺的方案和计划,而只能在一定策略的指导下用于实践中进行探索。笔者从系统工程的角度,提出以目标为导向的数字村镇建设策略,如图4所示:

首先,明确数字村镇的建设目标,以目标为导向,分析村镇当前所处的状态,以两者的差距为建设方向。制定纲领性规划,并为实施建设制定必要的方针、政策和战略。这对以后的实践工作是重要的;同时,其在往后的发展中又是可以修改和补充的。

其次,在建设过程中要始终贯彻“1145”,即一个本,一个中心,四句话,五位一体:以人为本;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统筹规划,多方参与,资源整合,权责分明;努力实现村镇经济、社会、人文、资源、环境五位一体的协同。目前的村镇数字化是由上至下主动推动的工程,未真正深入到农村第一线。数字化技术可以传递村镇所急需的信息,在很大程度上是一场信息革命,应将以民为本、以服务为本的理念贯穿始终,针对村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展开建设,确保村民从数字村镇建设中直接收益。在明确权责的情况下,统筹资源整合,借助多方力量,正如孙子兵法所云“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

“数字村镇”是一个战略目标,有其发展的过程,对村镇建设、村民生活、经济发展带来效益和方便将逐渐显现。评价总是相对于“目标”而言的,对数字村镇建设的效果评价尺度是多维的:基础设施、经济、民主管理、文化、社会生态和生活质量等;方式是多样的:事前和事后,即时性与延时性相结合的方式。在一定意义上说,数字村镇评价标准的量化是可行的,量化指标能够防止“务虚”,引导建设者的“务实性”操作。

对于一个系统工程,似乎是不能绝对地谈论其哪一个因素是最重要的,只能说随着建设进程的深入,侧重点将会有所转移,但在目前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即政府的主导和规划是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06―2020年信息化发展战 略》

[2]国努院新闻办公室.陈锡文: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 4140元.

[3]张学海.数字化乡村.英语文摘,2004(9):29―32

[4]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统计司.2007中国人口.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5]解丽敏,赵娜,吉林省村镇信息化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发展思路.农业科技管理,2007,26(4):17―18

[6]蒋子,霍春玲,张振国.农村信息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中国集体经济,2008(2):149―150

[7]安世垒。钟珍.基于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出资问题的博弈分析.改革与战略,2008,24(4):79―81

农村数字经济存在问题篇(8)

(一)精心组织,周密布署,及时成立领导机构。自9月12日县“数字乡村”工程建设动员大会召开后,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此项工作,于9月13日召开班子会议进行专题研究,以大政办发[*]44号文件成立了以乡党委副书记、乡长为组长、以分管农业的副乡长、乡党委宣传委员、组织委员为副组长,以中学、中心校、农科站、经管站、统计站、企业办、民政办、广电站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乡“数字乡村”工程建设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于乡统计站,由乡农科站站长兼任办公室主任,并抽调了12名工作人员充实到领导小组办公室。同时以大政办发[*]46号文件拟定了大桥乡“数字乡村”工程建设实施方案,统一进行了分工。14个村委会成立相应的工作领导小组,全力配合数字乡村办工作人员进行数据、图片的采集和录入,乡人民政府与各村委会签订了工作责任制,实行一票否决。

(二)从各小组成员单位和村委会抽调了26名业务骨干分成、图片采集、图片编辑、网页制作、文字处理、数字处理和后勤保障4个工作小组,实行分片包干、责任到人、协同合作的方式开展工作,并从学校和各站所抽调了数码相机6台、电脑5台、打印机1台、车辆2张投入到此项工程建设中,保障了全乡“数字乡村”工程建设的进展顺利。为工作组各项工作的开展提供保证。

(三)及时动员,强化专业技术培训。对全乡的“数字乡村”工程建设进行了安排布署,要求各村分别按各自所辖自然村分别进行数据采集,并于9月25日前全部上交到数字、文字处理组进行统一审核,图片处理组于9月17日开始按要求到每村进行图片采集。动员会上,乡“数字乡村”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人员对与会人员分别进行了数据采集、图片采集、数字、文字审核等方面技术的培训,使与会人员进一步提高了认识,明确了工作思路。同时,为了保障此项工作的开展,安排了专车用于到各村进行图片采集和技术指导,乡党委、政府在乡财力极为紧张的情况下,挤出2万元经费,用于全乡“数字乡村”工程的培训及设备购置。

(四)、统筹安排,协调设备,全乡“数字乡村”工程建设进展顺利。于9月30日止,全乡已完成14个行政村、161个自然村的数据采集、审核及录入,完成14个行政村、161个自然村的图片采集及录入,共采集数据175份,录入数据175份,采集图片25000张,录入图片16000张。10月1日至7日,网页制作组工作人员对全乡25000张图片进行整理、处理,自10月8日开始进行离线数据录入,至10月16日止,已完成6个行政村62个自然村的离线数据录入,到10月28日前全部完成离线录入并在网上。

(五)、加强宣传,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自大桥乡“数字乡村”工程建设启动以来,采取会议、广播、标语等形式,对“数字乡村”工程进行广泛宣传,乡级召开专题会议5次,参会人员125人(次),张贴临时宣传标语6条,下发简报2期,出黑板报2期,各村共召开会议14次,参会人员203人(次),张贴临时宣传标语28条,在全乡营造了良好的舆工程准确无误。

二、四个明确定目标

为了确保各项工作做到目标明确、有的放失地开展,9月15日,乡党委政府结合楚雄、玉溪试点单位取得的成绩,组织各村党总支书记、各单位(部门)负责人、“数字乡村”工程领导小组全体成员及办公室工作人员召开了动员大会,结合大桥实际。

(一)明确总体思路,通过“数字乡村”工程的实施,展示大桥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取得的成绩,反应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把网站建成服务大桥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窗口和新载体。

(二)确定了14个村委会、161个自然村和乡级机构共14个单位为网页制作基本单位。

(三)明确了工作步骤,把整个工程建设工作分为筹备、数据图片采集、审核、录入、校对、汇总上报六个阶段。

(四)明确了工作任务。根据抽调人员特长把工作人员分为4个工作小组,按六个工作阶段分别明确了各阶段工作目标任务。

三、三个统一提效率

(一)在筹备阶段成立了组织机构,抽调相关工作人员,完成了数据采集人员的业务培训,统一了指标、口径和采集方法,9月30日全面完成数据采集工作。

(二)在数据采集组采集数据的同时,完成了数据录入工作人员的培训,熟练掌握离线录入软件的操作,并利用投影仪对图片处理小组进行图片处理软件acdsee演示,统一了图片规格2048×1536和对曝光过度、曝光不足等图片的处理方法。

(三)制定了数据图片录入、图片处理工作流程,统一了工作步调,从根本上提升了工作效率。

四、四个把关,保质量

(一)为了确保数据、图片质量,一方面对采集的数据,由质量审核组审核后交由数据录入组录入,凡是因数据采集和质量审核小组把关不严,在进行录入时,每出现一个指标错误,从数据采集和数据审核人员责任制考核中扣除5分,有效地控制了采集数据质量。

(二)对当天采集到的图片,晚上召开图片质量审核专题会议,图片通过投影仪展示,由数字乡村办公室主任及四个组长进行审核验收,总结当天工作中取得的成绩,及时提出存在问题,并安排第二天的工作任务。通过图片把关,在不断提高图片采集组工作人员的拍摄水平的同时,全乡图片整体质量得到了提高,没有出现返工现象。

(三)数据、图片全部录入完成后。由各村委会书记、主任、文书对辖区范围内所有单位的录入数据、文本和图片进行校对审核,及时进行修正补充,确保了网页使用的图片文本信息的真实性。

(四)是乡级网页所有使用的图片和文本信息,经过乡数字乡村领导小组会议逐一讨论通过后才进行数据上传。

五、取得的经验

(一)数字乡村建设工程的顺利开展,需要各级领导重视。数字乡村建设工作,涉及了全乡农村社会经济各个方面,县、乡各级组织高度重视,大桥乡党委政府把这项工作提到了重要议事日程,由乡长亲自抓,最终顺利完成了这项工作。在乡农科站电脑设备、数码相机、工作人员、经费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及时从学校借用了6台电脑,从各站所筹集了6台数码相机,从各站所和村委会抽调了26名工作人员,抽调车辆2辆,并从十分紧张的乡财力中提供了2万元工作经费,为这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县、乡政府及时调集资金购置了数码相机2台、摄像机1台、电脑2台、移动盘2个、打印机1台补足了器材。

(二)数字乡村建设工程的顺利开展,需要一个和谐社会环境。图片采集工作组采集的图片共计25000余张,全部来自群众生产生活,有的图片采集需要进到农户家中,拍摄反映农民家庭基本生活设施的场景;有的需要爬到农户房顶,拍摄反映村庄全貌的写实图片;有的需要进入厂房内部,拍摄企业生产实际的图片;有的需要进入种养殖大户的种养殖场,拍摄反映农村经济的来源图片;还有的需要拍摄群众在田间劳作、休闲娱乐的大量图片资料,这些图片的采集都得到了群众们的热情配合,这也体现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明显的进步。

(三)数字乡村建设工程的圆满完成,需要一支无私奉献的工作队伍。数字乡村建设工程时间紧、任务重,全体工作人员在短时间内完成了数据图片的采集、录入、修改和数据上报工作,和他们兢兢业业、无私奉献的工作热情是分不开的。乡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全程陪同工作人员进行数据质量把关,参与工作难点的化解。工作人员主动放弃了国庆假期,有的同志还带病坚持,每天工作超过15小时。在分工不同的各个工作小组之间,需要形成一种默契,大家只有相互沟通协作,才能顺利完成各阶段工作任务,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影响到全盘工作的开展。虽然正值国庆长假期间,各小组成员都比平时上班时间早到半个小时,相互交流沟通,确保工作步调一致。

(四)数字乡村建设工程的圆满完成,需要一支过硬的技术力量支持。数字乡村建设工程是一项摸索开展的工作,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借鉴,只能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加上离线软件的开发的时间较短,难免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给全乡的数据采集录入带来了一定的困难,领导小组办公室从工作人员中抽调了电脑操作比较熟练的业务人员,成立了技术攻关小组,在当天工作结束以后,针对录入软件进行全方位的测试,测试录入图文信息显示、导入导出数据是否规范、完整、准确,及时发现软件存在的问题,并积极寻找解决方案,确保了全乡离线数据录入软件的正常运行。另一方面,为使工作人员真正掌握数据采集、图片采集,文字编辑、图片处理、数据录入等技术要求,确保工作人员技术到位,除了业务人员培训以外,实行“每天一会”、以会代训的方式对数据录入、图片处理、图片采集人员进行强化训练,为后期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五)、为了进一步使数字乡村工程发展、管理上一台阶。大桥乡党委政府,11月5日研究决定以大政办[*]52号文件下发成立会泽县大桥乡农业信息服务管理站,由乡农科站站长徐佑忠兼任站长,并抽调农科站2名精通业务人员组成,设办公室于农科站、电脑3台、数码像机2台、摄像机1台、移动硬盘2个、打印机2台,有牌子,明确了工作职责、目标任务、管理规定。

农村数字经济存在问题篇(9)

从不同角度来重新认识农村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辩证关系,通过改变发展策略中重经济发展略环境保护的误区,从而实现环境与经济的动态平衡,这更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1 简要分析农村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

1.1 污染源的出现

在当代农村经济的发展大背景下,就会出现土壤污染、生活垃圾和废水污染、牲畜粪尿污染、乡镇企业及个体小企业工业污染等一些新问题,尤其是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追求经济的成分比较多,就会造成规模、小作坊,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低技术含量的小企业,不仅造成污染治理困难,还导致生态环境的破坏[1]。尤其是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中,种植业余畜牧业等的发展,就会出现农村污染源的增多,给农村环境蒙上一层阴影,农业生产技术的落后,导致化肥利用率低、流失率高,造成了土壤污染和空气污染,城镇居民的生活垃圾、生活废水处理设施的建设等等都是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2 粗放型经济的方式增长

经济增长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依托粗放的增长,尤其是区域经济对生态破坏更是不堪重负。大气环境、水污染、空气污染等大大的降低了群众的环境生活质量。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主要依靠传统的生产方式,造成产品质量低劣,技术水平严重偏低,尤其是对矿产资源、电子产品、化工用品、能源事物等的开采,在粗放的前提下表现的是技术上的落后,完全没有更好的措施来化解生产过程中的废气、废水等的严重破坏,都是以环境破坏的代价来促进经济的发展,是对生态平衡的一个挑战。

2 简述农村环境统计的现状与存在问题

2.1 整体意义的分析

环境统计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的重要组成部分。环境统计数据是环保工作的基础和依据,具有法律权威性。随着环保事业的快速发展,对环境信息质量要求越来越高。然而现行的体制和统计方法使统计工作难抗干扰,违法统计屡禁不止。虚假数字误导了公众和决策者,给宏观管理造成巨大损失,并影响了政府的声誉。各级环保部门都认识到数据失实的危害性,改革势在必行。但是,体制改革极其复杂,过程是漫长的、艰难的。

2.2 存在问题的概述

2.2.1 指标体系设置不合理

不同企业的工作方向不同,产生的污染也不同,但是却采用相同的环境统计报表格式,这样就难免存在一些不合理的设置,譬如混淆指标名称,格式过于死板不灵活等,还有一些数据在环保方面并无意义,却仍需要填报,无形中增加了环境报表的上报速度。

2.2.2 数据时效性较差

现在我们向环保局报送的环境统计报表主要是季度报表和年报表以及申报表。这三种报表是互相关联的,也存在数据的重复填报。然而污染物本身就存在一定的瞬时性,一份监测报告甚至需要用于全年的环境统计报表,时效性确实比较差,并不能反映实际的污染状态。

2.3 原因的深入分析

2.3.1 环境统计能力不强

从事环境统计的人员应当深入实际调查研究,而不是坐在办公室用电话要几个数据汇总上报,既要核实数据的真实性,也应潜心做环境统计分析。但是各单位的环境统计人员一般都身兼多职,不是专门负责环保,所以不能够把精力全部投入到环境统计工作中。目前环境统计手段还相对落后,能力比较薄弱,环境统计的计量较难处理。规定污染源排放量以监测数据为准,但监测站的六个人面对几十家单位污染源每月监测,另外再加上其它常规监测任务,压力太大。

2.3.2 环境统计数据不准确

环境统计,就是用数字反应并计量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变化和环境变化对人类的影响。准确的统计数字是统计工作的生命。由于基层环境管理部门工作人员较少,对报表不能做到人人仔细核对等原因,污染源数据采集“源头”管理仍存在许多不足之处。这些都导致环境统计数据不够准确,许多数据经不起考究。

3 探讨构建农村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共融发展的对策

3.1 构建农村环境保护制度和考核机制

在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建立严格的农村环境保护措施,打破以GDP增长作为衡量指标的考核机制,将环境保护与资源利用结合在一起,破除旧思想,对破坏原有生态平衡的各种行为或者只追求经济效益却忽视环境保护的“政绩工程”、“数字工程”等给予严厉打击。将农村环境保护制度和考核机制作为政府在法律、法规体系上的约束制度,建立“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环保牵头、部门协同、联合推进”的工作机制,将县、乡、村三级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具体考核联系起来,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建立具体的目标考核,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作为政府能力建设的关键点。

3.2 加大农村污染源的治理力度

在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不可以忽视环境保护的措施运用,在适当增加农村环境保护与治理经费的基础上,加强对污染源的治理力度,也是不可少的。可以按照按照先规划、后建设和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有步骤地开展环境综合整治,重点治理农村“脏、乱、差”问题,努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2]。尤其是对农村生活垃圾的处理,可以建立一定规模的垃圾站,统一存放、统一处理,建立良好的垃圾处理模式;其次,对农村生活污水的处理,可以适当的建立净化池等等,将生活污水处理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指标;其次,推广使用农村使用新能源,建立沼气池,综合利用农作物、产业资源等,形成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一条龙”运作模式。

3.3 开拓绿色市场产业链

绿色市场的形成是解决农村经济发展和环境恶化问题的主要手段,通过用绿色的理念来考核各类经济指标,重新审视和把握经济发展的有效、绿色通道,走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化发展途径,对经济实行循环模式探讨,建立循环利用的生产新模式,将环境破坏的程度降到最低水平[3],并建立生产“绿色链条”,实现对资源、产品、废物的再生,对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循环利用,阻止资源无限开采,产品随意出炉,污染随意出现等不良现象,构建有特色、简洁、卫生的末端治理模式;努力改进产品设计,改变生产工艺,减少对人体和环境的污染;在企业建设方面,在郊区建立生态工业园基地,大力倡导绿色消费,优化产业结构,实现社会资源的有效循环,培育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共赢状态。

3.4 统计年报技术的改进

一是改进统计方法,完善统计制度,尽快落实统一数据来源;二是着力做好污染源排污数据的统一采集、统一核定、逐步形成科学的环境统计体系,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增强时效性;三是建立排污总量控制台账,及时掌握新老污染增减动态变化情况,为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奠定基础;四是界定目前环境统计的范围,基于环保局下达的污染物排放总量,核定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量。

4 结语

农村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是一对统一的结合体,既要注重经济的发展,也不能忽视环境保护,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运用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眼光来审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重要辩证关系,将会更好的形成双赢互惠的局面。因此,从审视农村现状的基础上,从人力、物力、制度等多方面形成更好的融合方式,搭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共荣模式,将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项长友.当前农村环境保护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对策建议.环境科学导刊,2007年第S1期.

[2]刘志璟.探讨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环保问题及应对措施.民营科技,2011年第06期.

农村数字经济存在问题篇(10)

1、基本情况

(1)农村基本政策培训。根据赣市办字[20xx]42号文件的要求,由中共**市委、**市人民政府主办,**市农业局承办的第四至第六期农村基层干部农村基本政策培训于 20xx年11月19日 至28日在**举办。20xx年的农村基本政策培训是20xx年培训的延续,培训对象是没有参加20xx年培训的另一半县乡两级分管农业农村工作的领导和农村经营管理工作的骨干。培训分三期在**宾馆举行,计划培训人数349人,实到331人,参训率94.8%。同时,各县(市、区)也根据赣市办字[20xx]42号文要求积极开展了农村基本政策农村基层干部的培训工作。20xx年,我市县级共举办基本政策培训班40期次,培训干部3050人次。农村基本政策培训的主要内容是:①中央、省、市有关增加农民收入的政策规定;②农村土地承包政策;③农民负担政策;④农村集体资产和财务管理基本知识;⑤农业产业化及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有关知识。

(2)农村财务会计人员培训。根据省农业厅《关于印发<全省农村财务会计人员培训工作方案>的通知》(赣农字[20xx]14号)要求,我市及时下发了《关于下达全市农村财务会计人员指导性培训计划的通知》(赣市农管[20xx]6号)对该项工作进行了布置。各县(市、区)也相继发文进行了详细的布置,并举办了培训。20xx年,全市共培举办农村财务会计人员培训班52期次,培训农村财务会计人员 4018人次,其中:市本级举办培训班3期次,培训人员400人次;县级举办培训班49期次,培训人员3618人次。培训的主要内容是:①农村集体财务管理和集体资产管理法律、法规、政策,新《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村级财务公开民主管理制度的有关政策;②集体财务会计业务知识;③新旧会计制度的衔接办法及调账技巧;④财务管理电算化和农村管理信息化知识;⑤农村集体经济审计知识等。

2、成绩和经验

(1)取得的成绩有:①提高了贯彻各项农村政策的自觉性。农村基本政策培训,在内容上注重全面性和系统性,教师授课兼顾了理论性与实践性,整个培训指导性和针对性都很强。学员们普遍反映在以往的工作中,是上级怎么说就怎么做。只知道该做什么,却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通过农村基本政策的培训,使参训学员进一步弄懂弄通了政策的精神,使他们在今后的工作中不但知道该做什么,还能清楚地知晓为什么要这样做,怎样才能做得更好,增强了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创造性及贯彻各项农村政策的自觉性。②激发了学习各项农村政策的热情。农村基本政策代表党对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主张,是党对农村工作规律性的总结,有其自身的系统性。此次培训,使各地领导干部充分认识到学习农村政策的重要性,激发了他们学习农村政策的热情。学员们纷纷表示,回去后一定要加强学习,继续提高,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提升,在落实党的农村政策中将所学知识进一步“升华”。③提升了基层干部的政策水平。通过省、市专家对党和国家的各项农村政策的系统、全面讲解和培训班印发的辅导教材的学习,广大基层干部加深了对农村政策的理解,对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认识,提高了贯彻执行农村政策的能力。学员们普遍反映,通过培训,丰富了知识,开拓了视野,增强了他们做好农村工作,发展农村经济的信心。④强化了农村会计业务人员的素质和能力,贯彻落实了新《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通过农村财务会计人员培训,极大地强化了广大农村会计人员对农村财务管理、审计、电算化知识,特别是新《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的掌握和运用。⑤树立了农业部门的良好形象,提高了农经部门的地位,激发了基层农经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和热情。各地一致反映,通过这种大规模的培训,特别是农村农村政策培训,县乡两级领导对“三农”的重视提高了,对农经部门的职责更明了。各地还普遍反映,经过这样的培训之后,各地的农经工作也更好开展了,领导的支持程度提高了。

(2)得到的经验有:①领导重视,部门配合是办好培训的前提和保证。开展农村基本政策培训必须主动争取领导的支持和有关部门的配合。一是年初我们就将培训事项向市委农工部和市委组织部进行了汇报,他们都非常支持和配合;二是起草了培训经费请示报告,并得到了市委农工部的同意和批准;三是在师资和教材等方面,我们得到了省农经处的大力支持,省处领导还亲临**给学员授课。②积累了经验,掌握方法,促进了工作。我市的培训工作,多次得到市委、市政府领导的高度评价,也得到了省处领导的称赞,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各级及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与配合,得益于市农业局充分的组织和准备工作,得益于市农业局特别是农经科做了大量的工作。培训举办前我们就聘请和准备了多位农村基本政策方面的专家领导为 授课老师,编印了内容丰富并切合实际的培训教材。培训期间,从报到、上课、考勤、吃饭、住宿到人员的接待等各方面,会务组都安排有专人负责,确保了整个培训期间有人管事,有人做事。

3、问题与不足

(1)培训经费紧张,学员积极性不高。

不少地方反映培训中存在经费紧张的问题,主要有:一是县财政拨付经费不足,组织培训难;二是上级拨付的经费有限,缺口较大;三是有些乡镇农经干部参训费用乡镇政府不解决,只好由举办单位垫付;四是少数经济薄弱的村无法支付参训费用,导致一些村的村会计不能按时参训。

(2)少数地方和单位对参训事项重视不够。主要表现在:少数地方没有把培训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对上级的培训通知不够重视,不及时传达上级文件精神和要求,对组织人员参训不够严格认真及时等。

二、审计工作开展情况

1、基本情况

(1)村干部任期和离任经济责任专项审计。今年是村干部换届选举年,根据《关于做好村干部任期和离任经济责任专项审计的通知》(农经办[20xx]12号)和《村干部任期和离任经济责任专项审计工作方案》(赣农字[20xx]76号),我市在全市范围内广泛开展了村干部任期和离任审计。据各地上报数字,20xx年我市全市应审计 3507村,现在已完成审计有3233村,正在审计的有246村,未开展审计的有28村。审计的主要内容是:①农村经济责任目标完成情况;②财经法纪执行情况;③集体资产处置;④债权、债务管理;⑤集体山林、水塘等发包、承包;⑥专项资金管理;⑦财务公开;⑧群众关注和反映强烈的其它问题。

(2)农民负担专项审计。农民负担审计的主要内容包括:一是村级转移支付资金是否到位,是否按照规定用途使用,是否落实农村订阅报刊费用“限额制”,是否取消村级招待费;二是“一事一议”筹资是否经村民会议讨论通过,是否按政策规定程序报批备案,是否按筹资范围开展筹资,是否突破限额,是否按照规定用途使用资金;三是涉农行政事业性收费是否在规定环节、范围和标准内收取,特别是在农民建房、农村义务教育、农民外出务工、计划生育等方面是否存在乱收费问题;四是涉农经营服务性收费是否按自愿、公平、等价相符原则收费,特别是在农业供水、农村居民生活用电、畜禽防疫、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方面是否存在乱收费问题;五是税费改革后乡村有无发生新的债务或借口偿还债务增加农民负担,是否向农民收缴农村税费改革前的尾欠。

今年,我市对188个20xx年审批的“一事一议”进行了审计,没有查出违纪违规使用资金的现象;在农民外出务工检查中查出乱收费行为5起,查出违纪资金12.36万元,责令清退4.8万元,处分5人;在农民建房收费检查中查出乱收费行为32起,查出违纪资金22.247万元,责令清退11.847万元,处分1人。

2、问题与建议

(1)发现的主要问题有:①少数部门对干部任期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重视不够。少数地方没有从讲政治的高度来认识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意义,没有真正认识到经济责任审计是加强干部监督管理,促进依法行政、依法治国的重要举措。②人员配备和经费保障等问题还没有根本解决,影响了审计工作的正常开展。农村干部任期和离任审计与农民负担专项审计一直是农村经营管理部门的基本职责,是法律、法规赋予农村经营管理部门的重要职责之一,可是长期以来,县乡两级农经现状影响了审计工作的正常开展,主要存在的问题是:一是农村经营管理部门人员配备不够,有的乡镇甚至没有配备专门的农经干部,或者被抽调去搞其它中心工作;二是经费难保障,没有专门的办公经费。③审计法律、法规不够完善。在实践的审计工作中,很多地方经常抱怨说在农民负担等审计工作中不知道应该遵循那些具体的法律、法规,在审计处理很多问题的时候很难把握尺度。④审计质量有待提高,审计程序有待进一步规范。

(2)因此我们建议:①建立健全农村审计的法律、法规。适应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尽快出台农村集体经济审计法律、法规,使农村审计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确保集体资产保值增值,真正维护广大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树立农村审计的权威性和稳定性。②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与配合,同心协力,共同做好审计工作。③加强对审计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的素质和能力。

上一篇: 铁路交通的优点和缺点 下一篇: 睡眠障碍的心理治疗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