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障碍的心理治疗汇总十篇

时间:2023-09-19 18:19:03

睡眠障碍的心理治疗

睡眠障碍的心理治疗篇(1)

鼻咽癌是一种临床常见的恶性肿瘤,发生于鼻咽腔顶部与壁侧,鼻咽癌的发病率位居鼻喉恶性肿瘤的首位,属于一种高发恶性肿瘤[1]。目前对于鼻咽癌患者的治疗方法,主要为放射治疗,但放射治疗不可避免将出现一系列相关并发症,研究报道显示,在鼻咽癌患者的放射治疗过程中,睡眠障碍具有较高的发生率[2-3]。睡眠作为评价肿瘤患者基本生活质量的关键性指标之一,改善患者睡眠障碍,对患者的临床治疗与康复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4]。本研究探讨分析我院收治的鼻咽癌患者放射治疗期间睡眠障碍的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关的护理措施,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择2014年6月~2016年6月我院收治的鼻咽癌放疗患者183例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根据患者病理报告,首次诊断为鼻咽癌。(2)患者所接受的放射治疗全部为根治性的连续性放射治疗,患者肿瘤原发区域的照射剂量为70Gy。(3)放射治疗前已经存在睡眠障碍患者。(4)患者意识清楚,有一定的阅读能力,且患者对放射治疗知情并愿意配合调查。排除标准:(1)发生放射性脑病或精神障碍患者。(2)合并心、肝、肾等机体其他疾病患者。183例患者中男104例,女79例。年龄≤50岁112例,>50岁71例。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65例,高中及以上118例。1.2调查方法采用我院自制基本情况调查量表调查患者疾病情况,并采用睡眠障碍相关因素调查表以及Athens失眠调查表[3]对患者失眠情况进行调查。其中睡眠障碍调查表主要包括心理、生理以及环境因素3个方面。Athens失眠调查表共包含8个条目,分别为入睡时间、比期望时间早睡、夜间苏醒、总睡眠时间、总睡眠质量、白天身体功能、白天情绪以及白天嗜睡。每个条目均有4个等级,分别按照0,1,2,3分进行评定,各条目总分即为患者的睡眠得分。总分>6分则为有睡眠障碍,总分4~6分为可疑睡眠障碍,总分<4分为无睡眠障碍。问卷在患者接受放射治疗2周后发放,由患者自行填写,不便填写患者由家属根据患者的选择进行填写,共发放问卷186份,回收有效问卷183份,有效率98.39%。1.3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鼻咽癌患者睡眠情况183例患者中出现睡眠障碍98例(53.55%),可疑睡眠障碍患者45例(24.59%),无睡眠障碍患者40例(21.86%)。2.2睡眠障碍影响因素分析(表1)

3护理

3.1心理护理肿瘤患者面对沉重的心理负担以及经济负担,因此对于鼻咽癌放射治疗患者,护理人员要善于与患者交流沟通,理解患者内心的需求和苦恼,准确把握患者情感的变化,并找出患者的心理问题症结所在,并针对患者的家庭、经济情况以及病情,拟定相应的心理护理措施。同时需要重视对患者家属的教育,尽可能给予患者更多的社会支持,为患者解除后顾之忧。3.2疼痛护理疼痛是患者睡眠障碍发生的主要影响因素,由于晚上患者的注意力都集中在疼痛处,从而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睡眠[5]。对于癌性疼痛患者,一般采取3级止痛方案,按时、按阶梯口服,给予患者个性化用药,在给药过程中需要注意评估治疗效果。此外,可给予患者一定的非药物止痛法,如放松止痛法、物理止痛法(按摩、热敷等)、转移止痛法(看书、冥想、听轻音乐)等。3.3并发症护理由于鼻咽癌患者放射治疗后容易出现口干舌燥、溃疡、咽部肿痛等口腔问题,护理人员需要注意对患者口腔的清洁护理,尽可能减少患者发生口腔相关并发症,并遵照医嘱处理患者的放射性口腔黏膜炎,减少由于放射性口腔黏膜炎引起的疼痛不适。此外,护理人员可鼓励患者适当活动,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在休养、治疗的同时应尽可能满足患者娱乐、兴趣以及人际交往方面的需求,避免由于整日昏昏欲睡引起睡眠节律的紊乱。3.4改善睡眠环境由于睡眠障碍患者对气味以及声音较为敏感,因此护理人员需要注意保持病区的安静、整洁、无异味,对晚间病房噪声需要进行有效地控制,各种仪器的音量调至最低,夜间需要注意走路、说话、操作声音轻,并注意合理安排治疗以及护理的时间;开窗保持病房内空气新鲜,并注意床单及时更换,保持干净整洁。3.5催眠药物的使用根据患者的失眠类型合理运用镇静药物,此外,还需要合理安排患者的服药时间,可根据患者就寝时间以及药物的起效时间确定患者的服药时间;若患者睡眠障碍得到一定的好转,可逐渐减少药物的用量,注意不可以突然停止药物,以免产生药物的戒断反应。

睡眠障碍的心理治疗篇(2)

[中图分类号] R7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721(2010)11(a)-022-02

The analyze of psychosis dyssomnia factor

HUANG Changhai

(The Mental Health Center of Leshan City, Sichuan Province, Leshan 6141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mental factors in patients with sleep disorders. Methods: A retrospective analysied, analysied of 120 patients admitted to psychiatric hospital combined clinical data of patients with sleep disorders. Results: The proportion of women, ages 35 to 45 years old, junior middle school education, the unemployed were in a higher proportion of general information; to difficulty falling asleep as the main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sleep disorder patients was the main factor related to excitement, fear, restlessness, nervousness, anxiety and other factors; 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 after treatment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before treatment, P

[Key words] Mental illness; Sleep disorders; Factors

精神病患者睡眠障碍是精神科常见的临床症状,精神病患者往往存在兴奋、幻视、幻听、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情绪,出现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碍,如睡眠颠倒、入睡困难、早醒、中间易醒等临床表现[1]。本研究通过对本院收治的120例精神病合并睡眠障碍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观察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6年1月~2009年6月本院精神科收治的精神病合并睡眠障碍患者120例作为观察对象,其中,男性40例,女性80例,年龄30~60岁,平均(36.6±13.2)岁。收集和整理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比较。

1.2 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分析精神病合并睡眠障碍患者的一般资料、睡眠障碍的原因、临床表现等资料。

1.3 观察指标

1.3.1 观察患者性别构成比例、年龄分布、文化程度、职业类别、婚姻状况等一般资料。

1.3.2 观察患者睡眠障碍的临床表现形式情况。

1.3.3 观察患者睡眠障碍的相关因素情况。

1.3.4 观察治疗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对患者治疗前后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催眠药物、日间功能障碍等项目进行评价,各项积分相加即为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总分范围为0~21分,得分越高,表示睡眠质量越差。被试者完成试问需要5~10 min。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2.0进行统计学分析,通过t检验和卡方检验分析,以P

2 结果

2.1 精神病合并睡眠障碍患者的一般资料情况

见表1。女性比例、年龄35~45岁、初中文化、无业均在一般资料中比例较高。

2.2 精神病合并睡眠障碍患者临床表现形式情况

见表2。以入睡困难临床表现高于睡眠表浅。

2.3 精神病合并睡眠障碍患者相关因素情况

见表3。睡眠障碍患者发生的相关因素主要是兴奋、恐惧、躁动、紧张、焦虑等因素。

2.4 精神病合并睡眠障碍患者治疗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

精神病并睡眠障碍患者治疗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为(10.2±3.5)分明显低于治疗前的(16.8±4.0)分,P

3 讨论

睡眠是人体一种正常的生理需要和能力,是维持生命正常活动所必需的生理现象,是恢复脑部疲劳的最有效方法[2-3]。精神病患者脑部疲劳较严重,其普遍存在睡眠障碍,可造成兴奋、恐惧、躁动、紧张、焦虑、猜疑等不同的临床表现,影响患者临床治疗效果[4-5]。严重者可致精神病情加重,延长住院时间,给患者及家属带来巨大的经济和精神压力[6]。通过对精神病合并睡眠障碍患者相关因素探讨,为更好地治疗精神病合并睡眠障碍患者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本组研究结果表明,女患者比例明显高于男性患者比例,年龄多分布在35~45岁,分析原因可能是由于女性患者在此年龄多是家庭压力、社会压力承受者,由于其较男性接触外界环境相对较小,降低了不良情绪的宣泄。同时本研究还发现,无业人员、文化程度较低及离婚或丧偶患者睡眠障碍的发生率较高,从侧面进一步反映出社会压力是睡眠障碍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本组患者睡眠障碍临床表现形式多是入睡困难患者,可根据其临床特点选择相应的治疗。本组睡眠障碍患者发生的相关因素主要是兴奋、恐惧、躁动、紧张、焦虑等因素,临床应针对患者不良心理情绪进行相应的心理疏导,有利于提高疗效。本研究120例精神病合并睡眠障碍患者治疗后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明显低于治疗前,提示患者通过治疗后睡眠障碍得到了明显的改善。综上所述,对精神病合并睡眠障碍患者相关因素进行分析,为临床治疗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雷舜英,孔祥锋,付美艳.利培酮联合康复治疗在脑卒中后精神障碍认知功能障碍的作用[J].新疆医学,2009,1(5):76-78.

[2]毕波.睡眠障碍相关精神疾病的临床表现[J].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2008,15(9):4-5.

[3]高之旭.精神疾病的睡眠障碍及治疗[J].实用老年医学,2007,21(1):8-11.

[4]蒋安杰,裴正斌.急性脑卒中病灶发生部位与患者的睡眠障碍[J].中国临床康复,2005,9(20):80-81.

睡眠障碍的心理治疗篇(3)

【中图分类号】R17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0-0306-01

睡眠障碍(sleep disorder,SD) 是指在睡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影响睡眠的异常表现,儿童期常见的睡眠障碍有入睡相关障碍、睡眠昼夜节律紊乱、睡眠摇头、失眠、睡惊、梦魔、睡行症、遗尿症、磨牙等。目前儿童睡眠障碍的发生率在25%左右[1]。从睡眠对儿童身心发育的影响来看,睡眠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儿童的体格、情绪、认知及社会适应性等各方面的发育。基于睡眠在生命早期占非常重要的地位及儿童睡眠障碍的普遍存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儿童睡眠。

1儿童睡眠障碍的影响因素

1.1家庭因素: 家庭是儿童早期生活的主要环境,儿童的睡眠不可避免会受家庭环境、父母教育方式等多方面的影响。父母采取说服教育,注重亲子交流,儿童情感体验良好,有效促进睡眠;而父母教育态度不一致,在日常习惯、个人取向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使子女缺乏统一的标准来衡量自身的行为,不利于儿童良好睡眠习惯的形成,容易诱发睡眠障碍。

1.2疾病因素:包括躯体疾病和心理疾病,儿童睡眠障碍可继发于许多躯体疾病,如良性睡眠肌肉痉挛、偏头痛、阻塞性呼吸暂停综合征、哮喘等。呼吸道疾病对儿童睡眠影响突出,特别是和睡眠呼吸障碍显著相关。另外,紧张、焦虑、抑郁等心理因素也可影响儿童睡眠。

1.3环境因素:环境安静有助于儿童睡眠的启动和维持;较差的睡眠环境是引起儿童睡眠障碍的直接原因之一,如噪声、强光刺激等。经常变换睡眠地点、居室环境吵闹会引起儿童生活适应方面的困难,容易导致睡眠问题[2]。

1.4睡眠习惯不良:不良的睡眠习惯是儿童睡眠障碍的重要影响因素,需要睡眠安慰的儿童较自行入睡儿童睡眠障碍发生率高。儿童不良的睡眠习惯包括:开灯睡眠、床上阅读、睡前看刺激电影和玩电脑游戏、吃得过饱、睡前剧烈运动以及无固定的入睡时间、需父母陪同等。

2儿童睡眠障碍的防治

2.1建立良好的睡眠环境:父母应该为儿童提供一个良好的睡眠环境。儿童晚上睡眠时,卧室内应保持安静、无灯光及舒适的温湿度。睡眠作息时间尽量做到规律,防止过度疲劳,儿童双休日白天看电视时间不宜过长,不看恐怖片,养成正常就寝时间不看电视的习惯,尤其是卧室里不放电视机、电脑,入睡前听一些催眠曲来抵抗睡眠、入睡困难,以缓解睡眠时的焦虑。另外,家长如时间允许要尽量做到以身作则,使自己的睡眠习惯和时间与儿童同步。

2.2针对诱因进行治疗: 对于继发性睡眠障碍,应积极开展对原发病因的治疗,对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儿童,行扁桃体切除术是最主要也是最有效的治疗手段,不仅可以直接缓解呼吸障碍症状,还可改善儿童的生长迟缓问题;而中枢型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在儿童中发病率极低,可能与婴幼儿神经系统呼吸中枢发育未完全有关,一般可长期应用经鼻持续正压通气治疗进行改善,随着年龄的增长会自然好转。

2.3心理治疗:针对婴幼儿期心理因素引起的儿童睡眠障碍,主要由父母给予支持性心理治疗,帮助其消除精神压力,同时采取一些有助睡眠的方法松弛身心,注意养成规律睡眠的习惯,从而诱导睡眠发生。而对于青春期的儿童,多采取认知行为疗法,其主要着眼点在于纠正患儿错误或歪曲的认知问题上,通过改变其对人、对己和对事的看法与态度来改善其心理问题,从而缓解其睡眠障碍。目前国际上普遍采用的认知行为疗法包括:睡眠卫生教育、刺激控制法及睡眠限制。

2.4饮食调理:对存在睡眠障碍的儿童,可进行饮食调理。陈颖智[3]将小米粥用于治疗学龄儿童睡眠障碍,发现睡前30min服用50g小米粥的患儿,与睡前服用地西泮(安定)2.5mg者相比,1个月后前者治愈率(91.7%)高于后者(66.7%),早醒、睡眠不安等症状均消失。

睡眠问题是家庭环境、睡眠习惯、疾病等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4]。因此,应从小培养儿童良好的睡眠习惯,积极进行病因治疗以及心理心理治疗,提高儿童睡眠质量。

参考文献

[1]江帆.儿童睡眠障碍的流行病学[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7,22(12):883-888

睡眠障碍的心理治疗篇(4)

The Observation of Clinical Efficacy of Deproteinized Calf Blood Extract Treatment in Type 2 Diabetes with Sleep Disorders

TANG Jing-hua

(Department of Endocrinology,Gaoming District People's Hospital,Foshang 528500, Guangdong,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 observ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deproteinized calf blood protein extract treatment in type 2 diabetes with sleep disorders. MethodsUsing single-blind method, 76 sleep disorders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n = 38) and control group (n = 38);On the basis of conventional hypoglycemic,the therapy of deproteinized calf blood protein extract injection in observation group (0.8g, intravenous infusion, once a day) and in the control group were given placebo (0.9% sodium chloride injection ,250ml, intravenous infusion, once a day), a course of two weeks,observing 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 total efficiency and adverse reactions in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Results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71.1% in observation group and 7.9% in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χ2 = 31.7222, P = 0.000); after treatment, Sleep quality, sleep time, sleeping time, sleep efficiency, sleep disorders, hypnotic drugs, daytime function score and PSOI score improved significantly than in observation group ,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0.05 );in two groups ,no significant adverse reactions during treatment. ConclusionThe treatment of deproteinized calf blood extract was safe and effective in sleep disorders patients of type 2 diabetes and Worthy of promotion.

Key words:Deproteinized calf blood extractives ;Type 2 diabetes; Sleep disorder; 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睡眠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生理过程,与人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关系密切。研究显示,睡眠障碍(Sleep Disorder)与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抑郁症等疾病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1]。糖尿病患者常合并睡眠障碍,且发病率日益升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目前,糖尿病睡眠障碍治疗多依赖于镇静催眠类药物,该类药物不良反应明显,使用受到很大的限制,临床上需要探索更多安全有效的治疗药物。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具有改善代谢、抗氧化等药理作用,目前已广泛用于糖尿病多种并发症的治疗,对于糖尿病睡眠障碍的治疗目前尚缺乏相关研究。我院采用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治疗2型糖尿病睡眠障碍,并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1月~2014年4月本院内分泌科住院2型糖尿病睡眠障碍患者76例。入选病例均符合1999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评价睡眠障碍,PSQI≥8分判断为有睡眠障碍[2];排除全身性疾病以及外界环境干扰因素引起者、心脑肺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疾病患者、精神病患者、近1个月内有糖尿病酮症、酮症酸中毒以及感染患者。

1.2方法采用单盲的方法,按入院来诊日期的单双号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共38例,男22例,女16例;对照组38例,男20例,女18例。两组患者均予常规降糖治疗、糖尿病饮食、糖尿病教育等,规定统一的就寝时间及治疗期间不再合用其他影响睡眠的药物。观察组加用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注射液0.8g((国药准字H20060120,0.8g,吉林康乃尔药业有限公司生产)+0.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1次/d;对照组加用安慰剂,即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1次/d;两组疗程均为2w。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均采用PSQI量表进行调查。

1.3观察指标及疗效评价

1.3.1 PSQI中参与计分的18个项目整合为7个因子,分别表达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催眠药物和日间功能,每个因子计分为0~3分,总分0~21分,得分越高,表示睡眠质量越差。

1.3.2不良反应: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头晕、嗜睡、乏力、过敏等不良反应情况。

1.3.3疗效评价[3]临床治愈:睡眠时间恢复正常或夜间睡眠时间>6h,睡眠深沉,醒后精神充沛。显效:睡眠明显好转,睡眠时间增加3h,睡眠深度增加,但总睡眠时间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治疗前后比较用配对t检验,两组间有效率比较采用χ2检验,P

2结果

2.1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空腹血糖、体质指数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睡眠障碍临床症状改善总有效率71.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9%,两组总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31.7222,P=0.000)。见表2。

2.3两组PSQI评分情况两组患者治疗前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催眠药物、日间功能评分和PSQI总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前后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催眠药物、日间功能评分和PSQI总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两组药物不良反情况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恶心、头晕、皮肤过敏等不良反应。

3讨论

睡眠障碍是指睡眠量、质或定时异常,或者是在睡眠中或睡眠一觉醒来时发生异常行为或生理事件,临床表现为失眠、频繁觉醒、早醒、睡中不宁、梦魇等。随着社会竞争压力日益增加,睡眠障碍的发病率日趋升高,且与抑郁、肥胖、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等多种代谢性疾病相关。近年来,流行病学以及临床研究表明,睡眠障碍与糖尿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4],睡眠障碍可以引起胰岛素敏感性和葡萄糖耐量降低,导致糖代谢异常,甚至糖尿病,同样地,糖尿病患者出现睡眠障碍的患病率较之正常人也显著增加[5]及2型糖尿病患者睡眠时间比正常人少[6]。国内一大样本调查发现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睡眠障碍发病率达52.5%[7],美国一项研究亦提示糖尿病患者的睡眠问题远多于非糖尿病患者[8]。因此,睡眠障碍日益成为影响糖尿病这一人群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

睡眠障碍的病因非常复杂,糖尿病睡眠障碍的发病机制与普通人群存在差异性。研究显示,长期血糖控制不佳及糖化血红蛋白数值越高的患者睡眠障碍情况越明显,可能为血糖波动大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机能障碍及神经内分泌改变,导致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极易引起失眠或出现焦虑或抑郁状态[9],机制可能与糖尿病合并脑血管病变导致脑供血障碍、氧自由基的损害、脑神经细胞胰岛素抵抗等病理改变有关。因此,改善循环、抗氧自由基、改善代谢等治疗可能有助于改善糖尿病睡眠障碍临床症状。

睡眠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也会加重抑郁和焦虑的情绪,使血糖控制的难度加大,糖尿病与睡眠障碍相互作用容易形成恶性循环。因此,糖尿病睡眠障碍的治疗关系患者的生活质量及血糖的控制,重要性不亚于合理的饮食与运动[10]。目前睡眠障碍的治疗方法非常有限,且难度大,主要为心理干预、镇静催眠类药物治疗,国内亦有部分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睡眠障碍的研究[11],但疗效还有待进一步验证。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是从发育旺盛的健康小牛血清中提取的一种生物活性物质,含有天然氨基酸、小分子肽、糖脂、核苷、碳水化合物及其他生物活性物质。研究显示,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具有促进细胞能量代谢、促进线粒体呼吸、提高组织对氧的利用和抗氧化等作用[12]。基于上述药理作用,目前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已广泛用于糖尿病多种慢性并发症的治疗,如糖尿病肾病[13]、糖尿病足[14]、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15],且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对糖尿病睡眠障碍是否具有疗效,目前临床尚无相关研究。本研究采用随机单盲对照的实验方法,排除患者的心理因素干扰,采用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短期治疗糖尿病睡眠障碍,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达71.1%,治疗后PSOI各因子及总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且治疗期间患者无明显不良反应,对照组治疗前后睡眠质量无明显改善。研究结果显示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对糖尿病睡眠障碍安全有效,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总之,本研究为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治疗糖尿病睡眠障碍临床疗效初探,临床疗效及治疗机理还需进一步类似大样本、多中心临床研究加以验证。

参考文献:

[1]Garcia AD.The effect of chronic disorders on sleep in the elderly[J].Clin Geriatr Med,2008,24:27-38.

[2]马学毅,主编.现代糖尿病诊断治疗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25-32.

[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3:186-188.

[4]Gottlieb DJ,Punjabi NM,Newman AB,et al.Association of sleep time with diabetes mellitus and 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 [J].Arch Intern Med,2005,165(8):863-867.

[5]Foster GD,Sanders MH,Millman R,et al.Obstructive sleep apnea among obese patients with type 2diabetes[J].Diabetes Care,2009,32(6):1017-1019.

[6]Vgontzas AN,Bixler EO,Lin HM,et al.Chronic insomnia is associated with nyctohemeral implications[J].Clin Endocrinol Metab,2001,86:3787-3794.

[7]宋静.2型糖尿病患者睡眠质量调查[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7,7:4435-4436.

[8]Resnick HE,Redline S,Shahar E,et al.Diabetes and sleep disturbances:findings from the Sleep Heart Health Study[J].Diabetes Care,2004,27:282-283.

[9]师林,柯斌.乌灵胶囊对2型糖尿病伴失眠症患者PSQI量表及血糖的影响[J].广东医学,2012,33(10):1491-1493.

[10]Hayashino Y,Fukuhara S,Suzukamo Y,et al.Relation between sleep quality and quantity,quality of life,and risk of developing diabetes in healthy workers in Japan:the High-risk and Population Study[J].BMC Public Health,2007,7:129.

[11]谌剑飞.糖尿病睡眠障碍中西医结合诊疗对策探讨[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3,11(2):219-221.

[12]王宏伟,孙中武.小牛血清去蛋白提取物抗缺氧及增强记忆力作用[J].药物分析杂志,2009,29(8):1287-1289.

睡眠障碍的心理治疗篇(5)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3.172

睡眠与健康密切相关,睡眠障碍可直接影响心身健康。国内有关中药对睡眠障碍的治疗研究已有很多报道,但中成药的对照研究较少。近2年采用中成药舒眠胶囊与奥沙西泮联合治疗睡眠障碍与单用奥沙西泮治疗睡眠障碍进行了对照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09年7月~2010年12月收治睡眠障碍患者46例。入组标准:①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失眠症诊断标准;②入组前1周未服用镇静、催眠药物,心电图、血常规及生化检查无异常;③排除各种精神障碍所致睡眠障碍及手术期疼痛、成瘾物质依赖所造成的睡眠障碍。随机将入组病例分为两组,每组各23例。研究组男12例,女11例;平均年龄30.3±11.2岁,平均病程2.12±1.2年;主要临床表现:初始失眠1例,多梦易醒1例,早醒3例,混合失眠18例;睡眠时间:>6小时4例,5~6小时4例,<5小时15例;既往服药20例。对照组男13例,女10例;平均年龄32.4±10.9岁,平均病程2.10±1.4年;主要临床表现:初始失眠1例,多梦易醒1例,早醒4例,混合失眠17例;睡眠时间:>6小时5例,5~6小时4例,<5小时14例;既往服药19例。两组年龄、性别、临床症状、病程等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治疗方法:研究组采用奥沙西泮联合舒眠胶囊治疗,6粒/日,对照组单用奥沙西泮治疗,15~30mg/日。疗程均4周。舒眠胶囊主要成份为酸枣仁(炒)、柴胡(酒炒)、白芍(炒)、合欢花、合欢皮、僵蚕(炒)、蝉蜕、灯心草等。舒眠胶囊具有疏肝解郁、宁心安神等功效,临床上常用于肝郁伤神所致的失眠症。

评定工具:于治疗前和治疗第1、2、4周末及停药后第1、4、8周末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和自行设计的不良反应量表评定临床疗效与不良反应。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疗效判断标准:临床疗效按3级评定方法评定。①显效:入睡时间<30分钟,总睡眠时间>6小时,对睡眠满意;②有效:入睡时间<60分钟,总睡眠时间>5小时,对睡眠尚满意;③无效:上述指标无明显变化,对睡眠不满意或失眠加重。

结 果

治疗第4周末两组评分均显著或极显著低于入组前(P<0.05或0.01)。停药第1、4周末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性(P>0.05),停药第8周末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

有效率:治疗第4周末研究组有效率91.3%(21/23),对照组60.87%(14/23)。经X2检验,计算X2=5.85>X20.05,1,可知P<0.05。治疗第4周末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不良反应:治疗第1~4周末,研究组头晕、不适发生率较对照组少且轻,但两组总体不良反应评估差异无显著性(P>0.05)。

讨 论

失眠是临床各科较为普遍的,是以入睡困难、易醒、早醒为主述的一组症状。失眠的临床意义由其严重程度、出现频率、持续时间、不良后果等来决定。在失眠的人群中多数为一过性失眠者(约27%),其中1/4可能成为慢性失眠者(9%)。

引起睡眠障碍的原因主要有:①心理因素:如患者对睡眠、健康过分关注和担心;②精神因素:如由生活、工作压力造成的精神紧张、焦虑等;③躯体因素:如疼痛、瘙痒、喘息、吐泻等;④环境因素:如生活习惯的改变、更换住所、噪音等。研究发现,下丘脑、脑干、丘脑、上行网状系统等与睡眠和觉醒有非常重要的关系,这些部位的病理改变均可引起睡眠障碍。

本组患者多数曾服用过苯二氮卓类催眠药物,但症状多反复迁延。对于睡眠障碍的治疗,多数研究者主张不宜长期或大剂量使用苯二氮卓类药物,否则较易产生依赖性和耐受性。

睡眠障碍属于中医文献中“不得眠”、“目不瞑”、“不得寐”、“欲眠”、“嗜寐”等范畴。

中医认为其产生不寐的机制为情志不舒、心脾两虚、阴虚火旺、心肾不交、痰热内扰、胃气不和所引起。

奥沙西泮具有较好的镇静催眠作用,且不良反应较少,而中成药舒眠胶囊的酸枣仁(炒)、柴胡(酒炒)、白芍(炒)、合欢花、合欢皮、僵蚕(炒)、蝉蜕、灯心草等具有疏肝解郁、宁心安神等作用,能较好的改善睡眠。两药联合应用既能减少奥沙西泮的用量和不良反应,又能增加催眠作用,并能减少停药后的反跳现象。

参考文献

1 Meir H,Kryger,Thomas Roth,William C.Dement:The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of sleep medicine.Philadelphia:Pennsylvnaia.W.B[M].Saunders Company,2000:108-275.

2 玄桂红,刘龙西.酞普兰治疗老年抑郁障碍临床观察[J].吉林医学,2010,31(7):952-953.

睡眠障碍的心理治疗篇(6)

关键词:睡眠,睡眠障碍,文化因素,综述

引言

睡眠是生命所必需的过程,是机体复原、整合和巩固记忆的重要环节,是健康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人类生命的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的,睡眠可以帮助恢复健康,大部分人每夜都需要7个小时或更长时间的睡眠才能最好地恢复体能。正如莎士比亚借麦克白之口所说:“那清白的睡眠,把忧虑的乱丝编织起来的睡眠,那疲劳者的沐浴……受伤的心灵的油膏,大自然的最丰盛的菜肴,生命的盛宴上主要的营养。”

然而睡眠总是被忽视,在效益最大化的现代社会,人们往往“以昼为夜”。这样的结果便是――睡眠障碍已经成为一种现代流行病,除了那些做“睡眠生意”的人,没有谁是赢家。据报道,15%~30%的成年人和10% ~23%的青少年有不同程度的入睡、再入睡困难及早醒等睡眠问题。睡眠障碍的高发病性以及对人们生活的直接影响使得人们越来越重视对睡眠障碍的研究。

睡眠障碍概述

虽然我们还不能确定在睡眠期发生了怎样的特殊生物化学变化以解释其恢复健康的功能,但大多数的研究都表明:睡眠由非快速眼动睡眠和快速眼动睡眠两个阶段构成。NREM睡眠根据脑电图波形划分为四个阶段。睡眠的深度是从第一阶段开始逐步加深,到第四阶段达到最深的程度。第一阶段为浅睡眠,第二阶段为中度睡眠,第三、四阶段为深度睡眠,又称慢波睡眠。睡眠的生理过程正是非快速眼动睡眠和快速眼动睡眠的交替过程,通常每晚个体都要经过3-4次非快速眼动睡眠和快速眼动睡眠的交替。正是在正中交替过程中,人类完成了生命中最神奇的变化。

关于睡眠的机制,目前主要有两方面的解释:一种认为睡眠是由于从脑干上升到大脑皮质的醒觉冲动受抑制而引起的,认为由于外来刺激被隔断,不能使大脑皮质保持醒觉的兴奋状态所造成的,也就是说睡眠是一种被动存在;另一种认为睡眠是由某一特定部位所发生的特殊性中枢抑制作用产生的,这个特定部位就是所谓的“睡眠中枢”,认为睡眠是一种主动抑制现象。还有学者认为,睡眠与觉醒是中枢神经系统活动的结果,通过生物钟周期性开启通向诱导区(中缝核、孤束核)和觉醒诱导区(如蓝斑头部),并通过上行激活或抑制系统利用特殊的神经递质对大脑皮质产生抑制或异化,从而产生睡眠或觉醒。

沈晓明在《发育和行为儿科学》一书中指出,睡眠障碍是指在睡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心理行为的异常表现。在DSM诊断系统中,所有那些引起明显的个体苦恼情绪或致个体的社会、职业等角色功能受损的极为严重和频发的睡眠问题被归类为睡眠障碍(sleep disorder)。大多数学者对睡眠障碍的概念都定义为:睡眠-觉醒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各种功能障碍,是指睡眠量及质的异常,或在睡眠时发生某些临床症状,影响入睡或保持正常睡眠能力的各种障碍。

最早有关睡眠障碍最突出的研究是Economo关于“昏睡病”观察的记录和巴甫洛夫在条件反射实验期间观察到的狗陷入深睡的现象。1880年,Gelineau首次报道了发作性睡病,是第一个描述这一综合征的人,1916年Henneberg也使用“猝倒症”命名了那些发作性睡病症状中的情感性肌无力患者。20世纪60年代后半期美国斯坦福大学睡眠研究中心开始对发作性睡病进行探索和研究,Vogel首次正式报道了发作性睡病患者存在睡眠始发的REM现象。1965年Fishgold出版了《夜间正常睡眠与病理性睡眠》,开始了临床工作者对于睡眠问题的研究。Manaceine在1894年对狗完全睡眠剥夺的研究,与Patrick和Gilbert在1896年首次对人睡眠剥夺的研究的结果都表明,睡眠剥夺对于多项心理生理功能都有重要影响。

睡眠障碍的分类

1979年,美国睡眠障碍中心联合会颁布了《睡眠和醒觉障碍诊断和分类》(Diagnostic Classification of Sleep and Arousal Disorder,DCSAD)是国际上第一个睡眠疾患的诊断分类方法。它将睡眠障碍分为四大类:睡眠起始和睡眠维持障碍,或称为典型的失眠症(insomnia)、过度嗜睡症(hypersomnia)、睡眠醒觉周期紊乱(disorders of sleep/wake schedule)、睡眠行为障碍(parasomnia)。这种分类方法是以失眠症状为基础的,使用起来较为容易。但有一定局限性。比如,某些特异性临床表现及多导睡眠监测标准未被包括在内。而且,“周期性腿动”既可导致睡眠障碍又是过度嗜睡的主要原因之一,容易造成临床分类的混乱。

1997年,美国睡眠障碍联合会制定了《睡眠障碍国际分类》(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Sleep Disorder,ICSD),以及睡眠障碍的《诊断与评分手册》。ICSD将睡眠疾患分为三大类:睡眠障碍(dyssomnia)、睡眠行为障碍( parasomnia )、继发性睡眠障碍(secondary sleep disorder)。睡眠障碍按病因学再进一步分为内源性、外源性和睡眠醒觉周期紊乱性失眠三型。内源性失眠是指与脑功能异常相关性失眠,外源性是由于外界干扰因素导致的睡眠紊乱,睡眠醒觉周期紊乱性失眠是由于睡眠调节障碍所致。睡眠行为障碍是指在睡眠过程中不应发生的行为和躯体活动,常见于睡行症和梦魇。通常情况下,睡眠行为异常不会导致严重失眠。继发性睡眠障碍多与精神、躯体疾病和神经系统疾病有关。ICSD包括84种睡眠疾患,其中43种疾患可导致失眠,主要是指睡眠障碍和继发性睡眠障碍。

睡眠障碍的病因及诊断

睡眠障碍的病因

1.生物学因素

睡眠障碍的生物学因素包括遗传、体温变化、生物节律、躯体疾病、精神疾病、药物原因、生物易感性等几个方面。

这些因素本身并不一定导致睡眠障碍,但这些易感条件会和其他因素一起干扰睡眠。

2.心理社会因素

对导致睡眠障碍的心理社会因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五个方面:

(1)睡眠期待:失眠者对其睡眠需要的时间期望不现实,如“我需要睡整整8小时”,或对失眠的后果考虑与现实不符,如“如果我只睡5小时,我就不能思考,不能工作”。

(2)文化差异:在美国的主流文化中,主张婴儿独床独睡,而在许多其他文化中则有所不同,如东方,孩子在头几年与妈妈同房间,有时则同床而眠。他们认为不能对孩子的哭喊充耳不闻。而美国大多数儿科医生建议父母忽视婴儿夜间的哭喊。文化规则可对睡眠产生负性影响,美国就是这样,儿童要求得不到满足则导致压力,最终会对睡眠产生消极影响。

(3)内心冲突:很多患者在出现失眠之前的睡眠就处于正常人的边缘状态,比如有些由浅睡眠者发展而来。那些在正常人群中可能自然发生的、偶见的夜间睡眠较差现象,对于失眠患者,则可能强化其习得性阻睡联想(learned sleep-preventing associations),并使得这种习得性阻睡联想不随时间的迁移而消失。

(4)不良睡眠习惯:Adan及同事的研究发现,夜间频繁醒来的孩子常常在父母在场时睡得很好。父母在场成为孩子睡眠正常的强化物,一旦这种强化物没有出现,孩子就容易出现失眠。而且如果这个孩子脾气相当坏,父母就更有可能为了照料入睡困难的孩子而出现在孩子的身边。

(5)错误的认知:许多患者对夜间失眠怀有一种恐惧心理,当经过一段时间仍不能入睡时,患者的情绪会变得焦虑,并伴随相应的负性认知活动,如对睡眠绝望和自责等,这些负性的思维活动会进一步提高其焦虑水平,从而导致恶性循环。

3.应激与环境因素

急性应激是引起短期失眠的最常见因素。诸如考试、预知的重大事件发生前等急性应激事件往往会在短期内干扰我们的睡眠。临近期末考试的大学生往往多少会出现一些入睡困难或整晚无法入睡。Gross和Borkovec(1982)进行了一项研究,睡眠好的实验者被告知第二天必须进行一次演讲,结果发现实验者的入睡时间较对照组明显延长。在大多数情况下,对急性应激所致的睡眠障碍,患者可以通过自我调节环节睡眠失调。除非那些持续数周或数月的失眠患者才会觉得有必要去看医生。生活方式等长期的应急事件也会干扰睡眠,如退休或缺乏有规律的活动会导致日间睡眠过多。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对睡眠环境变化的敏感度会逐渐提高。睡眠环境的突然改变、强光、噪音、温度异常等改变均会对睡眠质量产生影响。此外,不良的生活习惯,如睡前喝茶、吸烟、喝咖啡、看恐怖电影等,以及不良的睡眠规律,如过度的夜生活、熬夜工作、“三班倒”等也是造成睡眠障碍的重要原因。

睡眠障碍的诊断

1.诊断方法

睡眠障碍的诊断主要依靠患者所提供的病史,其次需要借助客观检查方法。目前经典的方法是采用多导睡眠图(PSG),它综合了脑电图(EEG)、心电图(ECG)、眼动图(EOG)、肌电图(EMG)和呼吸描记器等多种生理检测仪,可收集睡眠中的各种生理变化。有研究表明患者对睡眠的主观评价和PSG相应指标间的差异较大,有学者认为睡眠障碍患者在睡眠时仍保持一定水平的信息和记忆加工过程,从而使睡眠与觉醒的区分显得模糊不清而出现主客观不相符。肢体活动电图(actigraph)是记录睡眠时手臂移动的次数,将其转入电脑中,以确定睡眠的长度和质量。它的优点在于可以避免FNE(第一晚效应)的影响。其他检测方法还有夜帽和微动敏感床垫等。

2.诊断标准

目前对睡眠障碍的诊断标准各有不同,但主要以DSM-IV和ICD-10为主,下面的表3是对两者简要的对照:

睡眠障碍的治疗

对睡眠障碍治疗的研究集中在针对失眠的药物治疗上。目前常用于治疗发作性睡病的药物有苯丙胺、哌甲酯、莫达非尼、氟西汀等。很多学者提出了中医治疗的方法,辩证施治的中医理念对于睡眠障碍的治疗有很大的作用。是否可以将中西医结合起来,将是今后研究的一个重点。

手术与物理治疗研究更多的是体现在睡眠呼吸障碍方面。学者Kuhlo的气管切开术,开创外科治疗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的先河。1981年,澳大利亚悉尼大学Sulli.van首先报到了使用CPAP(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技术成功治疗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的结果,之后进入利用电子设备治疗的新时代。美国最大两家CPAP呼吸机制造商年销售额可以高达4.56亿美元。

心理治疗包括认知治疗和行为治疗。行为治疗能够帮助患者建立良好的睡眠卫生习惯。认知治疗能帮助患者重建功能失调的信念和态度,有助于逐步减少睡眠用药,达到完全康复。大部分学者也都肯定这些心理治疗方法。关键是要选择适合患者的心理治疗方法,才会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可见,对睡眠障碍的研究已经取得一定成果,但还有很多方面,如发作性睡病的病因等仍是谜题,还需要我们不断深入探索。(作者单位: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1] Jeffrey S. Nevid, Spencer A. Rathus, Beverly Greene 著,吉峰,杨丽,卢国华等译.变态心理学――变化世界中的视角(第六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 A・卡尔著,张建新等译.儿童和青少年临床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睡眠障碍的心理治疗篇(7)

偶发性失眠对身体无伤害,但长期或严重的睡眠障碍对老年人的健康会产生严重的后果。

首先,睡眠障碍会加重已有的器质性疾病,使治疗效果大打折扣。例如,由于睡眠障碍产生烦躁不安、心身疲惫、焦躁、焦虑、抑郁等症,进而影响心脑血管及其他脏器功能的稳定,易导致心律紊乱、冠心病、脑血管病等发病。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也是导致老年人失眠的常见病症之一,而且在老年人群中患病率也较高。已发现睡眠呼吸暂停与心脑血管疾病如心律紊乱、猝死等均有直接的联系。此外,睡眠呼吸暂停伴随低血氧症,可进一步加重老年脑功能和其他器官功能的损害。

积极应对睡眠障碍

减轻老年人失眠的痛苦,使每个人都享有良好的睡眠,除针对各种失眠病因的治疗,还应在全社会开展睡眠知识的宣传、普及工作,提高对睡眠障碍危害性的认识和增强老年人自我保健意识,对降低睡眠障碍相关性身心健康的损害将发挥积极的作用。

事实上,那些患有多种器质性疾病且伴有睡眠障碍的老年人,如平时能保持良好的生活和睡眠卫生习惯,经过合理的睡眠治疗,对于稳定及控制原有病症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老年人还应了解一些睡眠医学保健知识,这对良好的睡眠也十分重要,如起居要规律;睡眠环境要舒适、安静、光线暗,卧室温度要适宜,不宜过冷或过热;睡前避免兴奋性活动或饮用含有兴奋性的饮料;睡眠—醒觉紊乱的患者,要有意识地建立规律性睡眠—醒觉模式,平时无特殊情况不要卧床,只有在有睡意时才上床,不要在床上阅读、工作,无论睡多久,早上准时起床,白天不打瞌睡等。

此外,平时应适当进行户外活动、参加老年集体性活动、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因为适当的日间活动和体育锻炼有助于提高睡眠质量。

睡眠仪,帮助恢复正常睡眠

虽然许多老年人有睡眠障碍,但很少有人去医院看病。一项调查显示,85%严重失眠的患者从未用药物治疗。之所以会发生这种现象,是因为老人担心,使用药物治疗不良反应明显,依赖性强,长期使用易影响肝肾功能,而且担心花费很多。与药物治疗相比,睡眠治疗仪以其合理的价格和便捷的治疗手段深受老年人的喜爱。

睡眠治疗仪是以我国传统医学“耳针疗法”为基础,结合现代医学对睡眠电波的研究成果,应用低频电子脉冲形式,通过特殊材质的皮肤电极,刺激距大脑很近的敏感耳穴,模拟中医针刺手法,达到调节神经、促进睡眠的目的。宜利用脉冲振穴、电疗调治、磁灸渗透为基本原理,在控制开关的自主调节下,恢复正常睡眠,患者只需睡前戴至手腕振六位穴,便可快速发挥治疗作用。

可以说,睡眠治疗仪为失眠患者提供了一种非药物治疗的手段,是一条帮助我们建立正常睡眠的绿色通道。

睡眠障碍的心理治疗篇(8)

1高原睡眠障碍概述

高原睡眠障碍大多是指在高原环境中睡眠不足,具体表现为入睡困难或无法维持睡眠状态;频繁觉醒或过早觉醒;醒来后身体疲惫情况未有明显缓解。国外早期对急进高原者睡眠障碍的药物随机对照试验发现,在服用安慰剂的受试者组,睡眠障碍的发生率高达71%~93%。杨永勤等通过对高原地区门诊病历统计分析,发现高原睡眠障碍发病率为42.20%,高于内地睡眠障碍的发病率。高原睡眠障碍已经成为影响高原人们健康的一种极为普遍的问题,它不仅发病率很高,而且还对人的健康、社会生活构成极大威胁。

2高原睡眠障碍的危害

2.1导致多种疾病患病风险增加有研究表明,中断睡眠、缩短睡眠时间容易对人体产生不利影响,不仅如此,还增加患慢性疾病的风险率。有研究发现,睡眠剥夺影响呼吸、认知、内分泌,不仅使人精神萎靡、眼胞浮肿、头昏胀痛、食欲不振,还能导致各种心身疾病,如肥胖病、高血压、心脑血管硬化、恶性肿瘤、支气管哮喘、溃疡病、糖尿病和障碍等。睡眠缺乏可使胰岛素敏感性降低40%,Ayas等研究发现,每晚睡眠5h或更少的妇女,睡眠事故的风险及10年间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发生率显著增加。翔等研究发现,高原军人睡眠质量与其心理健康状况相关,睡眠质量差者,其心理健康状况亦较差;许存和等研究发现,与平原地区相比,高原地区更易出现心境抑郁和迟滞,而70%~80%的抑郁患者都表现为某种形式的失眠症,高原睡眠障碍还会对消化系统产生明显损害,导致胃肠功能紊乱,心理压力越来越大,更加重睡眠障碍,形成恶性循环,这样反复影响,导致一系列危害高原居民的疾病。

2.2加速机体衰老长期睡眠不足容易造成脑神经衰弱,同时体内的器官因无法获得适度的休息而过度消耗与功能衰退,在人体肌肤颜面外观上则呈现未老先衰的现象,容易导致抵抗力变差,免疫力下降。研究表明,经常失眠者的衰老速度是正常人的2.5~3倍;一天睡眠不足76%的人,第2d的免疫力大幅度下降。

2.3破坏记忆、敏捷及认知能力有研究表明,高原环境对人体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心理健康程度差,智力、学习成绩、训练成绩下降,注意广度和注意转移能力下降,集中力、快速复杂问题解决能力下降、短时视觉记忆力下降、复杂思维判断力下降、思维灵活性下降、手眼协调能力下降及精神运动速度降低,这与以往研究结果一致。Miyata等研究发现,一个晚上的睡眠不足可影响白天的认知功能和驾驶性能。正是因为如此,高原地区频繁的交通事故也就不足为奇了。除了路况差外,更多因素还是缺氧睡眠障碍引起反应迟钝,应激能力下降。

3高原睡眠障碍发生的机制

3.1环境因素高原低氧是导致睡眠障碍最重要、最直接的原因之一。Virues-Ortega等研究表明,高海拔引起的缺氧(主要是肺泡内氧压和动脉内氧分压的降低)是高原睡眠和认知障碍的决定因素,高原地区的环境和平原地区环境的不同性,主要体现在高原的大气中二氧化碳分压低、氧分压低、空气密度低,而且研究发现,海拔越高的地方,其动脉中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及血氧饱和度就越低。低氧血症导致了中枢的不稳定性,产生呼吸波动导致周期性呼吸的发生,周期性呼吸发生的时间与低氧性过度通气的时间呈正相关。在海拔3700m和海拔4300m,动脉血氧饱和度分别是平原的85%和75%。国外资料报道,在海拔2240m和4270m,周期性睡眠呼吸暂停的发生率分别占睡眠时间的24%和40%;国内在4700m处观察为43.8%。

3.2神经递质因素神经递质是脑内神经元之间传递信息的物质,是大脑生理功能的基础。睡眠的神经突触理论认为,睡眠起源于神经元水平,在清醒期神经元突触维持着正常的神经传递及调节作用,睡眠则可保护突触超级结构的稳定性。Monti等研究表明,多巴胺(DA)和5-羟色胺(5-HT)会影响睡眠和觉醒相应的神经元活动。Olive等利用S(-)-3-(1-丙基-3-六基吡啶)-苯腈盐酸[(-)DS121]研究表明,DA与睡眠觉醒有密切关系。乙酰胆碱(ACh)可抑制中缝背核5-HT触发的慢波睡眠,起到抑制慢波睡眠的作用。脑干中的5-HT有利于维持慢波睡眠,而慢波睡眠又有利于疲劳的恢复。曾远明等研究结果则显示,大部分慢性失眠患者脑内神经递质γ-氨基丁酸(GABA)和谷氨酸(GLU)明显下降,但乙酰胆碱受体(AChR)、ACh、5-HT、去甲肾上腺素(NE)及DA则无明显变化。李绍旦等采用EFG分析仪检测亚健康失眠人群的EFG表现,发现脑内神经递质GABA、Glu、5-HT、ACh、NE及DA的实测值都低于正常参考值。Debijadji等和Hurwitz等〔40〕研究发现,缺氧可导致单胺类神经递质含量降低。赛燕等研究发现,高原缺氧后ACh合成减少。隆敏等对入伍新兵模拟急进高原环境,测得血浆NE显著下降。因此,高原环境中递质的变化是引发高原睡眠障碍的另一重要原因。

4高原睡眠障碍的治疗进展

睡眠障碍的心理治疗篇(9)

[主题词] 抑郁症/针灸疗法;失眠症/针灸疗法;督脉;@督脉导气针法

睡眠障碍是抑郁症临床表现的重要组成部分,典型症状表现为人睡困难,眠浅易惊醒,多梦,早醒,醒后难以入睡,可伴有头昏、乏力、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等症状。据报道,61.8%的抑郁症患者首发症状为睡眠障碍[1]。虽然抗抑郁药物是目前治疗抑郁症的主流方法,但其对躯体症状的改善,包括对睡眠障碍的疗效尚不十分满意,有的抗抑郁药物甚至有引起失眠的副作用[2]。为此,笔者应用督脉导气针法合并抗抑郁药物治疗抑郁症睡眠障碍,并与单纯应用抗抑郁药物治疗进行对照,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45例均为南京脑科医院心理科2005年1月-11月确诊为抑郁症的住院患者。按人院日期随机分组,为单日的患者人治疗组,为双日的患者人对照组。治疗组23例中,男12例,女11例;年龄21~68岁,平均(48.37±12.83)岁;对照组22例中,男10例,女12例;年龄23~65岁,平均(50.12±16.04)岁。经t检验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按《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制定的标准。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CCMD-3关于抑郁单次或反复发作的诊断标准;②汉密尔顿(HAMD)量表17项评分≥18分;③年龄≥18周岁,<75周岁。

1.4 排除标准

①免疫功能紊乱;②严重心、肺、肾疾患;③年龄≥75周岁,<18周岁。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

(1)针刺方法:取神庭、百会、大椎、神道、至阳为主穴,行导气手法。根据不同病情辨证论治配以辅穴,心脾两虚者加内关、足三里;心胆气虚者加胆俞、神门;肝气郁滞者,加太冲、三阴交、内关;气郁化火者加风池;痰热内扰者加丰隆、三阴交。

医者手持毫针,缓慢、反复地提插捻转从而使患者产生柔和的、舒适的、持久的针感。就医者而言,其手法宜缓和,做到低频率、小角度、小幅度均匀提插捻转,即频率每分钟约60~100次,角度小于90°,幅度不超过1~2 mm,均匀和缓地边捻转、边提插,上提与下插、左转与右转的用力应均匀,幅度、频率应相等,始终如一而有连续性。行针时间每穴需2~3分钟,顽固性病症可酌情加减。每日1次,共治疗4周。

(2)内服抗抑郁药物:单次发作抑郁症患者服用舍曲林,起始剂量为50 mg/天,4~7天后增至100 mg/天;反复发作抑郁症患者选用万拉法新或米氮平,万拉法新起始剂量为75 mg/天,效果不明显者增至100 mg/天;米氮平起始剂量应为15 mg/天,如疗效不显可逐渐加至45 mg/天。共服用4周。

2.2 对照组

单纯服用抗抑郁药物,服用方法和疗程与治疗组相同。

2.3 观察指标

观察治疗前后抑郁状态和睡眠障碍的改善情况,按HAMD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3]量化标准。PSQI量表由23个条目构成,包括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催眠药物和日间功能障碍,每个成分按0、1、2、3计分,各域分相加为PSQI量表总分,总分越高表示睡眠质量越差。PSQI量表简单易用,信度和效度高,与多导睡眠脑电图测试结果有较高的相关性,已成为国外精神科临床评定的常用量表[4]。

2.4 统计方法

用SPSS11.5版软件进行t检验。

3 治疗结果

见表1。

经t检验,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HAMD量表分值均有明显下降(两组均P<0.01);治疗组PSQI量表分值在治疗后也有显著下降(P<0.01),而对照组PSQI量表分值在治疗后无明显变化(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HAMD和PSQI量表分值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4 讨论

4.1 睡眠障碍与抑郁症的关系

抑郁症患者的睡眠障碍与情绪抑郁大都呈正相关,一方面,睡眠障碍的难以缓解甚至加重进一步导致了患者情绪的恶化;另一方面,解决好患者的睡眠障碍也能有效改善其抑郁状态。睡眠障碍可导致头昏、注意力不易集中、记忆力减退等症状,严重者甚至出现全身功能失调,如胃肠功能紊乱,明显消瘦,疲乏无力等。据郭克锋等[5]对89例抑郁症患者的研究发现,所有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碍,多数患者认为睡眠障碍是困扰他们的最大难题,同时,睡眠障碍的改善程度直接影响其康复和预后。

4.2 抑郁症睡眠障碍的发病机制

传统中医辨治失眠多从五脏论治,尤责之于心肝,盖“心为君主之官,神明出焉”,故常将睡眠障碍等精神疾病归咎于“心神失舍”;又肝主疏泄,肝失条达,肝气郁结,或气郁不舒进而化火都可扰动心神从而导致失眠[6]。而抑郁症睡眠障碍的发病机制与一般的失眠有所不同。抑郁症是由于情志失调,心情压抑不得条畅,阳气不达,气机紊乱,脑失所控而产生的情感障碍性疾病。由此看出,脑失所控是病变基础。由于脑调节人体精神活动及全身脏腑功能失常,一方面产生精神异常改变,另一方面导致全身气血阴阳失调及相关脏腑功能失常,从而出现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碍甚至顽固性失眠。简言之,脑阳气不达、气机紊乱(功能失调)是导致抑郁症睡眠障碍的关键所在。现代医学也认为抑郁症睡眠障碍与大脑的功能及结构异常有关。据D.S.Charney and H.K.Manji[7]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的情绪障碍与大脑局部血流异常及脑额叶前部皮质异常改变有关。金海鹰等[8]对抑郁症患者睡眠行为及睡眠生理障碍 的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睡眠障碍的病理机制可能同源于抑郁症的发病机制。徐虹等[9]研究证实针刺能够促进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的功能恢复。由此可以看出,督脉导气法是有其理论根据的。

4.3 督脉导气法的特点及优越性

基于抑郁症睡眠障碍的特定发病机制,笔者将督脉导气针法作为治疗抑郁症睡眠障碍的大法。督脉通过主干及其分支与脑发生了直接与间接的联系,成为与脑联系密切、与各脏器联系广泛的经络。若阳气不达,督脉运行不畅,甚则脉络瘀阻,经脉之气不能上注于脑,或阴气偏盛,浊阴不降,气机逆乱,则可能出现情绪抑郁、睡眠障碍等症状。通过针刺通调督脉之气,达到通阳活络、养脑安神之功效。而导气法的应用,更能加强这种功效。导气法最早见于《灵枢・五乱》,其适应症为气机逆乱。“是非有余不足也,乱气之相逆也”,既非邪气盛的实证,也非精气夺的虚证。抑郁症患者往往没有明显的实证或虚证表现,其神志异常也是一种气机逆乱的表现,故导气法的应用能促使逆乱的清浊营卫之气各归其位,各司其职,从而达到调神之举,由此改善睡眠状态。

目前对抑郁症的治疗,仍以选择性5―羟色胺(5―HT)再摄取抑制剂(SSRIs)类药物为主,近年来又涌现了5―HT/去甲肾上腺素(5―HT/NE)双重再摄取抑制剂类的新药,尽管这些药物对抑郁状态的改善比较满意,但对睡眠障碍的改善不尽如人意。本研究结果显示,针药结合的疗法不仅能显著改善抑郁情绪,更能有效地改善睡眠障碍;而单纯的抗抑郁药物虽亦能缓解抑郁情绪,但对睡眠障碍的改善不够理想。因此笔者认为,督脉导气针法结合抗抑郁药物的应用,是目前治疗抑郁症睡眠障碍的比较理想的综合治疗方案之一,由于本组样本量较少,需进一步进行大样本量的研究。

5 参考文献

1 亢明,郑永泉,卢月兰.34例抑郁症患者睡眠障碍临床分析.临床精神医学杂志,1998;8(4):213

2 祁雪丹,屠树滋,王秋娟.治疗抑郁症药物研究进展.中国新药杂志,2003;12(10):810

3 Buysee DJ,Reynolds CF,Monk TH,et al.The 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a new instrument forpsychiatric practice and research.Psychiatry,1988;28:193 4 Nierenbery AA,Adler LA,Peselow E,et al.Trazodonefor antidepressant-associated insomnia.AmJ Psychiatry,1994;151(7):1069

5 郭克锋,关菊香.抑郁症患者睡眠障碍与康复的关系研究.中国临床康复,2002;6(7):952

6 陈丽芬,王翘楚.失眠“从肝论治”浅议.湖北中医杂志,2001;23(10):10

7 Charney D S.Manji H K.Life stress,genes,and de―pression:multiple pathways lead tO increased risked andnew opportunities for intervention.Sci STKE,2004;16(225):5

睡眠障碍的心理治疗篇(10)

每个人的正常生理睡眠量是不同的,一般情况下,多数成人的生理睡眠量约7~8小时,但也有一些人生理睡眠量较少,不足6小时,这主要看个人日间的精神状态而定。如有些人夜间睡眠5个小时,其日间感觉疲乏、困倦、精神活动效率下降或妨碍社会功能,则可认为其睡眠量不足,需要增加睡眠量;但如果其日间没有任何痛苦,仍然精神饱满、精力充沛,社会功能正常,则可认为5个小时是其正常的生理睡眠量,不必为其睡眠不足7小时而担心患了睡眠障碍。

二、睡眠障碍是当今社会的新公害

有人把睡眠障碍比喻为当今社会的一种新的公害。有人进行社会调查表明,由于睡眠不足所造成的各种事故如:车祸、工伤、医疗事故、机械事故等越来越严重,并造成严重的家庭伤害、人身和财产的损失以及社会的危害。睡眠障碍正在成为当今社会的新公害。这类公害不仅在中国,同时亦是世界性的。人不能不睡觉。研究表示且如果一个人连续72~90小时不睡觉,就会出现精神萎靡不振、容易激动,甚至产生幻觉、幻听、恐怖等精神失常的现象。

三、睡眠障碍与人体衰老

引起衰老的原因很多,但由睡眠障碍而引起的人体衰老是不能忽视的。事实证明,经久不眠会导致人体衰老或衰竭。有人做过实验:每天只给狗喝水而不给它食物,狗能活25天,但若连续5天不让其睡觉,体温就会下降4~5℃,再4~6天不让它睡觉,就会死亡。长期睡眠不足,对人健康的危害亦很大,首先表现为神经系统过度疲劳,发生神经衰弱,体力和脑力劳动效率降低,精力不足,记忆力减退,出现头晕头痛,眼花耳鸣,全身乏力,严重者会影响到心脑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的功能,进而导致疾病的发生。

四、睡眠障碍的定义

睡眠障碍最常见是失眠,是指人的入睡和维持睡眠的障碍,是有效睡眠量的减少。其包括三种形式:入睡困难、中途醒转增多、早醒等。根据中国精神障碍诊断分类与标准第二版修订版(CCMD-2-R),失眠症标准是:

1 以睡眠障碍为几乎唯一的症状,其他症状均继发于失眠,包括难以入睡、睡眠不深、易醒、多梦、疲乏或白天困倦等;

2 睡眠障碍每周至少发生3次,并持续1个月以上:

3 失眠引起显著的苦恼或精神活动效率下降或妨碍社会功能;

4 无躯体疾病或精神障碍。

五、中医对睡眠障碍的认识

2000多年前,我国最早的医学著作《内经》就有“胃不和则卧不安”等对睡眠障碍的论述。《景岳全书不寐》进一步对不寐的病因作了精辟的分析:“不寐证虽病有不一,然唯知邪正二字则尽之矣。盖寐本乎阴,神其主也。神安则寐,神不安则不寐;其所以不安者,一由邪气之扰,一由营气之不足耳。有邪者多实,无邪者皆虚。”根据多年的临床观察,我认为睡眠障碍的病因病机主要与气,血,阴、阳功能失调有关,如:气滞血瘀、气血不足,阴虚阳亢、阴虚内热等。

六、睡眠障碍的中医辨证论治

1 气血亏虚型 失眠症标准+面色苍白、神疲乏力、唇甲淡白,舌淡胖、苔白、脉细弱。治疗应以补益气血,养心安神为主。方药:归脾汤加减(党参,白术、黄芪、当归、茯苓,远志、酸枣仁、木香、龙眼肉,生姜、大枣等)。

2 阴虚内热型 失眠症标准+心烦易怒、口干、盗汗、舌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治疗应以补益肝肾,养阴安神为主。方药:知柏六味地黄汤加减(知母、黄柏、熟地、山萸肉、淮山药、茯苓、泽泻,丹皮等)。

3 气滞血瘀型 失眠症标准+口干不欲饮,口苦,舌暗或暗红或舌边的瘀斑或瘀点、苔白或微黄,脉弦滑或涩。治疗应以行气活血,理气安神为主。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桃仁、红花、赤芍、白芍、甘草、熟地、当归、川芎、柴胡、枳实、牛膝、桔梗、珍珠母、煅龙牡)等。

上一篇: 农村数字经济存在问题 下一篇: 电子商务的风险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