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考试小结汇总十篇

时间:2023-09-17 14:42:02

高中语文考试小结

高中语文考试小结篇(1)

比较而言,识记与理解能力属于基础能力,这方面试题的得分情况与学生的熟练程度密切相关,不存在“难度”问题。比如:2013年上海高考语文试卷涉及“识记与理解”的试题分值高达30分,比2012年多出8分,但整个试卷的得分率较2012年并没有大幅度提升,原因在于名句默写、文言实词解释等试题中比去年多出现了几个“生疏题”。

而“鉴赏与评价”能力在阅读中属于高难度能力,它与学生的文学审美素养和社会文化价值观关系密切。在近几年高考试卷中,由于在 “鉴赏与评价”能力方面设计的阅读主观题分值都偏低,所以导致阅卷答案只能呈现“要点”,很难真实检验学生的审美素养和社会文化价值观。在未来高考中,如果将“鉴赏与评价”试题分值增加到8分以上,其“高难度”特性将会充分体现出来。

二、为什么要关注高考语文阅读测试的中等难度试题?

简言之,中等难度试题在整套试卷中所占分值最多,对考生的语文成绩影响最大。这两年《考试手册》对高考语文试卷的测试目标比例做了完全相同的规定,其中明确规定“分析与综合”部分的试题分值约占28%。按试卷满分值150分换算,“分析与综合”的分值应当是42分。这相对与满分值80分的阅读试题而言,分值比例已然过半。

那么,2012年、2013年高考试卷中“分析与综合”的实际分值比例又如何呢?我们对照《考试手册》中有关“分析与综合”的几类考查点,做了以下数据统计:

《考试手册》规定的“分析与综合”主要考查点 2013年上海高考语文试卷 2012年上海高考语文试卷

试卷涉题及分值 合计分值 试卷涉题及分值 合计分值

2.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第20小题,2分;第21小题,3分。 5分 第6小题,4分;第25小题,3分。 7分

2.2分析词、句、段在文中的含义和作用。 第2小题,3分;第8小题,3分;第10小题,4分;第12小题,6分;第23小题,3分。

19分

第4小题,3分;第5小题,3分。

6分

2.3分析作品的思路、结构、写作特点。

第4小题,3分;第6小题,4分。

7分 第2小题,2分;第9小题,6分;第11小题,4分;第15小题,3分;第21小题,3分。

18分

2.4概括文章内容,把握全文主旨,揭示写作意图。 第3小题,2分;第26小题,3分。

5分 第1小题,2分;第8小题,3分;第12小题,4分;第26小题,3分。

12分

2.5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 第7小题,2分;第11小题,3分。 5分 第20小题,2分;第24小题,2分。 4分

41 47

从上述表格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两年高考语文试卷在“分析与综合”方面涉题分值与《考试手册》预设指标非常接近,实际都超过40分,也就是说在阅读部分考查分值都过半,又由于这些试题的难度毕竟达到中等程度,确实可以整体影响考生的语文总成绩。所以,值得我们认真对待。

三、如何做好高考语文阅读测试的中等难度试题?

根据《考试手册》对“分析与综合”划定的五种类型的考查点,我们对照近两年高考试卷的实际命题情况加以分析说明。

1.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涉及这类考点的试题一般有两种,一种是选择题,一种是简答题。

这类考点的选择题常见表述格式:“下列说法(或表述)不符合(或符合)文意的一项是”。显然,这类题侧重“筛选”,就是剔除那些与“文意”不符的干扰项。也就是说,这类试题的答题原则强调“准确性”。文章的“文意”是明确的,但是试题“选项”的设计常常有一些干扰项,它们的表述往往与“文意”有出入,学生需要认真甄别,准确选出合“文意”的项。这种选择题多出现在试卷的第一个现代文阅读语段和第二个文言阅读语段的命题中。2012年高考试卷的第25小题即出现在第二个文言语段的命题中,

这类考点的简答题多为“概括”型,实际上是“信息整合”。也就是说,试题要求梳理提炼文中已有的多条信息,然后整合归类加以概括表达。这类试题的答题原则强调“完整性”,疏漏信息是学生失分的主要原因。整合分为两种方式。一种是以原文为主,略加连接即成答案。另一种是以原文为底,用自己的语言组织成答案。即对提取的信息进行辨析,筛选,对委婉含蓄的信息进行分析,设想推论,然后根据考题需要,组织转换成符合要求的答案。2012年高考试卷第6小题,2013年高考试卷第20、21小题都属于“整合信息”概括答题的命题。不过,2013年试卷第20、21小题都是对文言文第一个阅读语段命题,虽然试题关注的侧重点有区别,但两个小题考查点基本上同属于一类,这不能不说是命题者的疏忽。

2. 分析词、句、段在文中的含义和作用。

涉及这类考点的试题主要是简答题,侧重于“作用”分析。当然,分析“作用”首先要理解其“含义”,只有理解了“含义”,对作用的分析才会更准确。

2012年高考试卷涉及这一考点的分别是第4、5小题,其中第4小题是分析段落的作用,而第5小题则是分析画线句子的含义。两小题共涉分值6分。2013年高考试卷涉及这一考点的分别是第2小题,第8小题,第10小题,第12小题和第23小题,共涉分值达到19分。其中,第2小题是分析画线句子的作用,第8小题、第10小题、第23小题则是分析描写语段的作用,第12小题赋分6分,虽然是要求写赏析文字,但实际上是要求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分析最后一段在文中的作用。

对作用的分析一般从读者的角度作答,也就是应当从阅读者的整体阅读感受出发,去判断和分析相应词、句、段在文中对表达情意、结构谋篇形成的效果。因此,这类题在某种程度上接近“鉴赏”题,2013年试卷第12小题,题干中出现“赏析”一词,表明命题者视“作用分析”为“赏析”。不过,2013年试卷第8小题和第23小题命题者给出的答案显然是从作者的角度作答,这违背了“作用”分析的基本要求。既然答案是从作者的角度作答,这说明命题者实际上是考查“写作意图”分析。因此,第8小题应当改成:“作者在第④段中对惠特曼起居室的描写有何用意?”第23小题应当改成:“第①段写‘夸目侈心者’和‘绝世离俗者’的目的是什么?”

3. 分析作品的思路、结构、写作特点。

涉及这类考点的试题主要是简答题,其实是分析文章的形式特点。如果进一步分析这种特点形成的表达效果,这种题就具有了“鉴赏”性。2012年试卷中涉及这一考点的有第2小题,第9小题,第11小题,第15小题和第21小题,共涉分值18分。2013年涉及这一考点的有第4小题和第6小题,共涉分值7分。

文章思路分析主要指对指行文布局的思路分析。对于叙事抒情文章而言,其思路多指情感线索、叙事顺序等;对于议论说理的文章而言,思路往往指行文的逻辑顺序。文章结构分析主要指对文章的层次逻辑、过渡连接、前后照应等特点的概括与分析;

所谓写作特点,主要指文章的呈现形式表现比较独特或者较为显著的特点,它包括语言特点、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和常见修辞手法等。语言特点指文章的句式(骈、散)和用词规律,以及文章呈现的整体语言风格;表达方式指文章的叙事、议论、说明、描写、抒情方式多项结合的使用特点;表现手法指文章在整体上出现的象征、对比、抑扬、衬托、托物言志等形式。

分析作品形式特点,当然要从文章的表象形式中归纳分析,因此只有懂得从上述方面展开分析,才可能准确概括出文章在写作形式上的“特点”。而另一个层面的分析就是要在概括的基础上思考这样的写作特点是如何有效实现了服务主旨的目的。前者的分析是发现“特点”,后者的分析是为了赏析和评价。

4. 概括文章内容,把握全文主旨,揭示写作意图。

涉及这类考点的试题主要是简答题,它主要考查学生对文章的整体理解和主旨把握。2012年试卷涉及这一考点的试题有第1小题,第8小题,第12小题和第26小题,共涉分值12分。2013年试卷涉及这一考点的试题有第3小题和第26小题,共涉分值5分。

概括文章内容实质上就是准确理解文章整体的内容要点,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考试中对概括能力的检测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1)具体的内容能够准确地进行概括,提炼出它的核心,这是概括能力的考查。(2)将抽象的、含蓄的内容加以阐发、解释,使之具体化,这是阐释能力的考查。

把握文章的主旨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文章的核心内容,一是作者借以表达的思想观点和写作意图。一般地,文章详细着墨的方面往往是作者的写作意图所在,是文章的主旨所在。

归纳内容要点要善于找全文、全段的中心句、指示句、过渡句、总结句,把握全文脉络,理清各段之间的联系,找准内容要点,不遗漏,也不把无关紧要的内容牵扯进去,具体有以下方法:(1)直接提取要点。可从原文中直接摘录关键词语或中心句、重点句。(2)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要点。有些文章,中心句、重点句并不明显,就需自己对内容进行条分缕析,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如怕遗漏,可先分部分、分层次,将其脉络把握,再概括层意。(3)概括性语句的选用一般是判断句。分析近几年的考题我们知道,考生在判断时一定切记要结合原文内容整体感知,不可臆断,也不可只抓只言片语,要结合作者写作意图,避免以偏概全和随意拔高。

不管是概括文章的内容,还是把握全文的主旨,其实就是准确理解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和情感。因此,从这个意义上做进一步分析,揣摩、解释作者的写作意图也不足为奇了。在高考命题中,对写作意图的考察有两种情形:一种是对全文写作意图的分析,另一种则是对局部写作意图的分析。但是不管怎样,分析作者的“意图”,就是关注作者表达自己思想主张的佐证意图,关注作者的行文架构意图,关注作者感动读者、说服读者的意图。答题一定要从作者的角度去思考,语言表述方式尤其要注意这一点。

高中语文考试小结篇(2)

一、遵循科学合理的命题原则

现代文阅读作为语文高考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其命题指导思想的正确与否关系到整个语文试卷命题的科学性、语文高考命题的质量以及高校选拔学生的质量。因此,树立正确的语文高考现代文阅读试题命题理念,实现现代文阅读试题命题在科学化的道路上稳步前进,将对高中语文教学产生积极影响。

(一)遵循“以学生为本”的命题理念

高考不仅关系到高校选拔学生的质量,而且也与考生自身的发展息息相关。虽然语文高考现代文阅读试题只是高考中的一小部分,但这一小部分也足以影响整个高考。因此,语文高考现代文阅读的命题一定要秉承科学合理的命题理念,把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作为命题指导思想。当今社会正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语文课本中有些固定的知识也已跟不上社会发展的脚步,使得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也已不能满足于社会发展的需要,他们必须通过各种手段充分认识社会,广泛涉猎各种知识,进而适应社会的发展,让自己在社会中取得较大进步,实现人生价值。所以,考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外,还应拥有高尚的思想品质、超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那么,语文高考现代文命题也应立足于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的观点,使考生成为独立完整的人,最终达到自我实现的目标。

(二)坚持“整体性”和“综合性”的命题原则

高中语文课程目标体现在三个维度,即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和能力是语文学习的基础;语文学习若离开学习过程,那么学生掌握的语文知识就难以转化为语文能力,所以过程和方法是语文学习的重点;假若学生对语文产生厌恶情绪,学生就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来,所以情感态度价值观是语文学习的保证。这三个维度是互相统一的。语文素养的形成离不开语文基础知识的积累,也离不开语文能力的培养。所以,语文高考现代文阅读命题也应该立足于三维目标,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出发,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相互交融,整合为一体,体现语文课程目标的整体性和综合性,综合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综合评价考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全面了解考生的学习态度,全方位地定位考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二、试题选材须慎重,突出人文性、时代性和广泛性

通过对多套试卷现代文阅读试题的分析,发现其选文主要采用以下文体:论述类文本,以社科文为主;文学类文本,以小说和散文为主;实用类文本,以新闻和人物传记为主。

(一)材料选择要突出人文性

选作现代文阅读材料的文章必须符合文质兼美、适合命题和适合高中生阅读等条件。命题者在选取阅读材料和设置试题时,应当做到心中有考生,把“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贯彻到选择现代文阅读材料中来,选择考生接触较多的材料,这样才能更科学地y查考生的语文能力。选文材料涉及的阅读面应以课程标准为主,其难易程度要符合考生阅读的实际水平。

首先,文学类文本阅读的语言材料要体现出人文性。人教版语文教材中的阅读与鉴赏部分主要包括小说、散文、戏剧、现代诗以及新闻、演讲词,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应符合阅读鉴赏的教学要求。新课程标准规定:“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情操、涵养心灵。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努力探索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现代文阅读因其自身具有的民族性、时代性、文化性等特点,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精神内涵,折射着强烈的文化价值取向。《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到“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文学类文本阅读,是语文高考现代文阅读试题最重要的一种试题形式,承担着引导语文教学的重要作用。在语文高考现代文阅读中应尝试选择多种文体作为现代文阅读试题的命题材料,而不应仅拘泥于小说、散文。语文特别强调“人文性”,强调语文课程对塑造学生价值观和人生观的重要意义。所以现代文阅读试题的材料应选择具有较高人文内涵的文本,以提升考生的人生境界。

(二)材料选择要突出时代性

当下,国家和社会,都快速地向前发展并取得了跨越式的成果。时代在发展,我们的教育教学也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稳步发展。高考改革也应在发展中反思,在发展中前进。具体到语文高考现代文阅读的命题上,其选文也要紧跟时代步伐,紧贴考生生活实际,使高考与学生生活的时代紧密结合起来。笔者通过统计现代文阅读的选文材料,发现现代文阅读的材料大多反映现实生活,以社会热点如环保、社会道德、生态等问题作为论述对象,且这类文本选材的比重在逐年扩大,引导考生关注国家、社会以及人类命运,旨在让考生意识到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性,体现了强有力的时代要求,符合时展的主题。这样的选材既把语文高考和学生生活联系在了一起,也体现了语文高考现代文阅读试题的生活气息和时代特点,赋予了其生命。

(三)材料选择要突出广泛性

选文要增强其广泛性。人教版语文教材中的“阅读与鉴赏”部分包括小说、散文、戏剧、现代诗以及新闻、演讲词,而语文高考现代文阅读最主要的文体则是:论述类文本以社会科学类文本为主;文学类文本以小说和散文为主;实用类阅读文本则以人物传记、新闻、访谈录等为主。这样的选文方式就给日常的语文阅读教学设定了不科学的导向,使得教师在课堂中只重视这些文体的教学,造成语文课堂教学的固定化和模式化;学生在日常的语文学习中也会有意识地加大对这些文体的阅读,而忽略其他文本。而语文高考是要全面测查考生的语文素养,显然这样的选文方式并不能实现考试的目的。因此,应扩大语文高考现代文阅读的选文范围,不仅能全面地测查考生的语文素养,还能科学地引导日常语文教学。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在全球化背景下,选取语文高考现代文阅读材料时,还应缩小作家的地域限制,把世界上一些优秀作家的作品作为语文高考现代文阅读的材料,打破中国作家的文章统领大局的局面,体现现代文阅读的整体性和广泛性。

三、适当增加探究题,突出试题的开放性

(一)考点设置应注重科学性

在阅读试题考点的设置上,应更多考虑与文本特质相关的内容,并以此为切入点,科学地设置试题。比如社科文阅读材料应注重考查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以考查考生对文章观点、逻辑做出独立判断的能力为主。在题型上,则应更加发挥语文作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性质,注重考查考生对文本的理解,减少客观题,增加主观题,多出探究题,以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全面测查考生的语文素养。在2010~2012年语文高考现代文阅读试题中经常出现这样的题干设置:“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或两项是)”“下列推断正确或错误的一项是”……使语文试卷语言生硬,表达方式死板,将考生的思考能力限制在一定范围内,无法很好地发挥自己的语文水平。所以,科W合理地设置考点在语文高考现代文阅读试题的命制中尤为重要。

高中语文考试小结篇(3)

一、在指导思想上树立“一个新观念”

考试是为了发现和发展学生的潜能,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坚持为学而教、学为主体的思想是现代教学活动的主要特征。小学语文考试应该成为一种激励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成为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活动,成为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体验成功乐趣的活动,成为对人的素质的一种培养手段。

二、在考试方式上实现“两个结合”, 即口试与笔试相结合,自评和他评相结合。

1.口试与笔试相结合。

我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将口试规定为三个项目:

朗读。学生朗读一段或几段话,朗读作品分课内和课外两种。朗读要求学生读正确、流利、有感情。课外朗读主要是考查学生识字情况。

课外阅读。包括背诵古诗,讲故事,积累好词佳句。目的是考查学生阅读的情况。

说话。采用问答法和看图说话法,问答法就是要求学生根据听到的内容回答问题的方法。看图说话即学生根据试卷提供的图单向说话。每份试题只考查一种说话法,口试由学生自己抽签决定测试题。

笔试内容是听写50个生字,目的是考查学生掌握生字的情况,以及写字的姿势。

2.一次评价与多次评价相结合,自评和他评相结合。

如果单凭一次考试来检测学习效果,评定学生成绩,恐怕不一定科学。学期即将结束,自己平时学习态度如何,收获怎样,我让学生对自己的每一项测试都客观的作出评价。另外,在测试中,小组长带领组员对被测试者也要进行评价。第一次朗读考试学生感到不满意,可以申请第二次考试,其他考查亦同样。我们认为学生参与多次考试的过程,也是学生不断提高的过程。最后我会根据每一个学生学习语文的情况给每一个学生公正客观地评价等次。

三、在考试内容上突出“三个加强”

1.加强写字基本功的考查。

写字是一项十分重要的语文基本功,写好字对提高学生素质、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将“写字”专门列为笔试内容进行考查,其目的就是引导教师重视写字训练,引导学生把字写好。

2.加强语言积累的考查。

语言积累对发展和提高小学生语文能力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小学生记忆能力强,形象思维占优势,因此,小学阶段是学习语言、积累语言的最佳时期。在考查中,我将语言积累单独作为一个板块进行考试,内容主要是字词句段的积累、古诗名言警句的积累。

3.加强语言表达能力的考查。

小学生学习语言的主要是为了运用,运用是为了更好地促进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在测试中,我将“语言表达”专门列为一个板块,。

四、在考试评价上实现“三个统一”

考试与评价是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光靠改革考试内容和方法是不够的,还必须有科学、合理的评价手段。我们着眼学生的发展,坚持以激励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为主,在评价手段上突出“三个统一”:

1.客观性评价与人文性评价统一。就客观性而言,考试是为了真实地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就人文性而言,考试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激发学习的积极性,树立学习的自信心,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我们采取“等级”的评定成绩的办法,坚持鼓励为主,重视归因分析,体现对学生人格和现实发展水平的尊重。

2.教师评价与学生自我评价相统一。教师肯定的评价会强化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否定的评价会降低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而引导学生参与考试的评价,开展自评、互评活动,更能激发他们的热情,更能唤起他们的主体意识。如:口试时,学生明确评比要求后,教师当场亮分,学生的积极性不言而喻。因此,教师评价与学生自我评价、集体评价相结合,有利于获得教学的正迁移效果。

高中语文考试小结篇(4)

高考全国语文卷(大纲版)的试卷结构是渐趋稳定的。至2007年,便已固定为两卷七大题21小题,大致包括基础知识、阅读、写作三大模块。

在全国各地经济发展不一,教育水平参差不齐,师资力量和学生水平都有明显差距的情况下,全国卷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高考的公平与公正,促进了教学的发展,尤其是三大模块的设计,让各个层次的教师和学生都有了用武之地,使其在高考中取得让自己满意的成绩。

二、存在的问题

受教育发展水平的制约,高考全国语文卷(大纲版)在制定和发展中也存在一个突出的问题,即区分度不大。努力追求检测内容和形式的全面本无可厚非,甚至是一个优势,但面面俱到的结果是降低了自己的特色。一份高考试卷和一份中考试卷,甚至一份小升初的试卷,很难讲有什么本质的区别。

当然,这中间的另一个问题是各个学段的语文教学目标不清,因此,各个学段都努力追求小而全或大而全的教学目标,所以考试(最终通过试卷)表现出来的便是这种面面俱到,从而降低了区分度。这里有必要先谈谈语文教学的层次性问题。

语文教学的性质、目的,一直都在争论不休,这个根本的问题尚且如此,语文教学的阶段性或层次性问题便无人顾及,或许,这个问题很容易牵扯出等级之类敏感话题,有悖于这个倡导公平、民主的时代吧。但避讳的结果便是十二年的语文学习时间,我们便消耗在几个大循环或小循环中,各自为政,自以为是,自成体系,不管别人做什么,在自己的小圈子里要把事情做圆满,做完整,做好。究其根本原因,或许都与中国几千年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思想有些关系。只是,这样做的结果是我们花了那么长的时间,做了那么多的工作,但永远在低水平上徘徊,这也许就是学生语文水平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

小学初中的小循环且不说。高中阶段,高考是压倒一切的头等任务,而高考又是一个全面检测学生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的重要手段。因此,我们的教师也便全面抓学生的知识积累和能力提高。于是,字音、字形、词语辨析、病句修改、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等等原本应当在小学和初中阶段就应当掌握的、应当过关的基础知识,仍需老师不厌其烦,学生不胜其烦地去教授,去学习。而中学阶段应当具备的阅读能力(包括理解、分析能力)则被视为难点,要么照本宣科,人云亦云,要么弃之不顾,听天由命。而高中阶段应当重点掌握的逻辑判断、思维方式等能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知识,或由于基础薄弱、积累不够而无从下手,或由于事急从权而束之高阁。这样的结果,便是我们花费了十二年时间学习语文,而十二年都在低水平上徘徊。表现在考卷中便是面面俱到,哪一部分也无法舍弃,各个学段的内容没有阶段性,更没有层次性。表现在考试结果上,便是区分度不高,优劣难辨,表现在社会效果上便是重理轻文,忽视语文学科的学习。

三、应对措施

语文学习的层次性或阶段性问题不能靠一个教师或一个学校去解决,甚至不能靠一个地方政府去解决,这是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全盘考虑通力协作的大问题。

首先,须打破这种极力追求大而全或小而全的教学格局,明确各个学段的教学任务或教学目标。比如,小学阶段以识字积累为主,利用学习初始阶段的孩子记忆力强的特点,最大限度的为以后的学习进行知识储备,忽略理解表达方面的要求,或仅仅进行基本的词法、句法的训练即可。初中阶段以语法学习为主,掌握正确的表达方式。同时进一步进行知识积累、阅读积累(例如名著阅读),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高中阶段则以理解分析能力的提高为主,同时进行思维训练,提高其语言表达的正确性和深刻性。

这样循序渐进的目的,是形成语文学科知识与能力的渐进过程,让各个学段的师生各司其职,清楚明确的完成自己应当完成的教学任务。这样,语文学科的知识层次才能建立,语文学科的进步和语文水平的提高才能有章可循。

高中语文考试小结篇(5)

加入世贸组织十余载,我国成功与世界大多数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经济合作与交流日益拓宽并加深,综合国力显著提高。这一切都对我国的翻译人才提出更高的要求。为了进一步提高我国的翻译水平,培养多层次的外语翻译人才,国家人事部联合国家外文局出台了翻译资格考试,为许多有志于从事翻译工作的朋友打开了一扇窗。英语笔译三级作为整个考试体系中的初级考试,其考察难度和广度不容小觑。事实上有不少朋友多年报考笔译三级考试但均未顺利通过考试,其难度不言而喻。那么英语笔译考试究竟难度如何?怎样备考才能顺利过关呢?本文将立足于考试大纲,并结合笔者自身多年的应试经验及相关译者朋友的宝贵建议,为广大读者揭开英语笔译三级考试的面纱。

人事部英语笔译三级考试大纲明确指出该考试的目的是检验应试者的笔译实践能力是否达到准专业译员水平[2]。所谓准专业译员水平就是要求应试者要掌握一定的词汇量,掌握英语语法和双语表达习惯,能够翻译一般难度的文章,能够基本把握文章主旨,译文基本忠实原文的事实和细节。同时要求应试者初步了解中国和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文化背景知识在翻译中的地位愈加凸显,有很多译者因为缺乏对目标语国家文化的了解从而导致译文晦涩、难懂。试想如果莫言的作品没有葛浩之的准确翻译,他能被外国人所接收吗?葛浩之做到了,原因在于他精通中英文化,所以他的译文是被西方人所接收的,是成功的。

古语曰:“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只有全面了解考试,把握考试题型和要求,我们才能选择合适的方法来备考。笔译三级考试由两个科目组成,包括《笔译综合能力》和《笔译实务》。其中《笔译综合能力》考察类型为客观题,题型包括词汇与语法、阅读理解、完形填空三部分,考试时长为120分钟。《笔译实务》考察类型为主观题,包括英译汉和汉译英两篇文章,考试时间为180分钟。在基本了解笔译三级考试的考试内容之后,让我们一起进入应试技巧部分。

《笔译综合能力》注重考查应试者对大纲要求词汇、常见语法的掌握情况,以及阅读理解、推理能力。以下是分值分布表:

从上述表格中不难发现,完形填空每个题目的分值最小为0.5分,而且研究真题发现,完形填空部分注重考查常见动词搭配、代词使用、虚拟语气、非谓语动词等高频语法点,而且部分答案可以从上下文中直接找出,所以应试者不必要在完形填空上下太多功夫。在做此类题时,一定要兼顾上下文,从中找出有效信息,实践证明这一点至关重要。其次,词汇题占据了大半壁江山,总分值高达60分,所以考生应给与词汇高度重视。对词汇的复习以考试大纲规定的词汇为蓝本,因为考察形式为客观题,所以不需要会写,达到认识即可。值得注意的是,词汇部分常考高频动词与介词的搭配,及同义词之间的区别,其实牢牢把握住它们与常用介词搭配即可。比如,同义词“abide”和“comply”都表示“遵守”,但是前者与“by”搭配,而后者与“with”搭配。所以应试者在词汇复习时应总结常考动词和形容词的搭配,并进行同义词区分。最后,阅读理解部分题目比较多,3篇文章30道小题。据真题来看,每篇文章不长,但是小文章却设置10道小题,考察之细致程度可想而知。其实从实际的真题来看,文章本身难度并不大,所以应试者一定要有耐心,认真读完整篇文章,勾画观点信息,深入分析,不能错过任何一个信息,切记囫囵吞枣,草草了事。

《笔译实务》注重考察应试者的双语互译的基本技巧和能力[3]。对翻译速度有一定的要求,英译汉每

时300—400个英语单词;汉译英每小时200—300个汉字。以下是分值分布表:

从上述表格可以看出,《笔译实务》主要考察应试者翻译实战能力。英译汉文章多选自英语知名期刊、杂志,比如《经济学人》《纽约时报》等等,或者选自文学作品。这就要求应试者在扩充自己词汇量的同时,加强英译汉实战的联系,尤其通过练习知名杂志文章,或者登陆官方网站,积累常用表达和基本术语。同时要经常性地阅读中文官方网站文章,培养官方语法,避免汉译文语言通俗、不规范。在平时的联系当中,要重视修改环节,注意查看译文是否符合汉语表达习惯,要逐渐总结掌握一些英译技巧,比如断句、调序、重复等,使译文更容易被读者接收。相比之下,汉译英复杂的多。作为第二语言学习者,我们对目标语英语的掌握还有待高。译文常常会陷入中式英语的怪圈。所以应试者应多读英语原版文章,小说、杂志、期刊等,从而培养英语语感。此外,从历年的真题来看,汉译英材料多为我国政府的工作报告,政治、经济类的居多,所以应试者可以搜集历年的政府找工作报告加以联系和总结,特变是许多官方用语都是固定不变的,所以有针对的识记有助于同类文章的翻译。例如,“小康社会”、“中国共产党”等政治术语是必须要掌握的。要牢牢把握政府工作报告的用词特点和句式特点,做好这一点,汉译英部分会有很大的改善。

孰能生巧,翻译水平正是在一次次的实践中逐步提升的。希望本文能为参加笔译三级考试的朋友带来帮助,也欢迎有志从事翻译行业的朋友提出高贵建议。

【参考文献】

[1]方梦之.文军教授主编《中国翻译技巧百年回眸》序[j].外国语言文学研究,2007(1).

高中语文考试小结篇(6)

课程评价在课程改革中起着导向与质量监控的重要作用,是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环节。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明确指出:要建立发展性课程评价体系。

小学语文发展性评价的提出,正是对“为学生发展而教育”这一核心理念的践行,它不仅体现了当前课程评价最新发展的趋势与先进的评价思想。而且主要针对我国传统语文课程评价体系中对学生评价的不足与局限——过分强调甑别与选拔的功能,忽视改进与激励的功能,过分关注对结果的评价,忽视了对过程的评价,评价方法单一,过于注重笔试而缺少体现新的评价思想和观念的方法等等。

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发展性评价是深具现实性和前瞻性的,对于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意义深远。

1 小语发展性评价的特点探索

小学语文发展性评价就是以学生发展为本,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增强学生主动发展的内部动力,形成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它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1.1 目标一致性:评价首先要有评价目标,因为由此才能确定评价的内容和方法。学生的发展也需要目标,它是学生发展的方向和依据。在传统教育评价中,这两个目标常常出现背离的情况,而发展性评价中强调这两个目标的一致性,小学语文发展性评价的目标正是基于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目标,两者达成了一致。

1.2 评价开放性:开放性是指评价应突出发展、变化的过程。小学语文发展性评价不仅对产生的结果进行描述和判断,还要对产生这一结果的多种因素和动态过程进行描述和判断;强调在学生发展过程中对学生语文素养发展的全过程不断地予以关注。它既重视学生学习语文的现在,也考虑到过去,更着眼于未来。所以、评价的空间、形式、内容都是开放性的。

1.3 发展全面性:知识技能、过程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各个方面都是小学语文发展性评价的内容,而且受到同等的注意。所以评价更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尤其是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1.4 方法多元化:小学语文发展性评价改变了单纯通过书面测验和考试检查学生对知识、技能掌握的情况,倡导运用多种评价方法、评价手段和评价工具综合评价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与变化。

1.5 主体差异性:学生既是外部教育影响内化为自我素质的主体,又是开发自身潜能的主体。小学语文发展性评价呼唤学生的主体意识,主他们积极参与评价。增强学生主动发展的内部动力,使他们学会诊断和反思,自觉的调控学习语文的行为。认识自我,完善自我。特别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人”,所以小学语文发展性评价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理解个体发展的需要,尊重和认可学生个性化的价值取向,做到“因材施评”。

2 小语发展性评价的策略探讨

评价策略的恰当运用,是有效地进行小学生语文学习发展性评价的重要条件。我们尝试着打破垄断,将原来一学期两次兴师动众的集中考试改为“加强平时,分项考核,综合评定”的评价方法。进一步改进语文考试,加强形成性评价,改革评价模式。这样做,不仅能全面辩证地评价学生的学习状况,更重要的是让孩子们在评价中不断的发展,推进自己语文素养的逐步提高。

2.1 改进语大考试:我们尝试着多种形式并举,保证考试内容的开放和多元,从而改进语文考试、提高定量评价的速度、信度。

改进一:笔试与面试相结合。笔试要让学生“试”出水平,面试要让学生展现风采。 笔试命题不妨遵循“突出能力,注重运用,联系生活,取材课外”的原则,以课内承载的知识与技能为出发点,取课外材料乃至生活实际为笔试素材,推动语文教学在目标上由单纯地理解课文,向传授知识,形成能力,培养素质转变。现在已有学校尝试在笔试中废止标准化试题、减少客观性试题量,增加各抒己见的试题、这实在让人感到高兴。

面试不但要开放空间,还应开放时间,力求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确保孩子的语文素养得以提高。

作为面试的古诗文诵读可以这样进行:开学初,全校就公布各年级本学期要求背诵的古诗文篇目和数量(把课标中规定背诵的古诗分解到各个年级、在全校范围掀起古诗文背诵热潮。学期末,通过面试对学生的背诵予以综合评价。

在考察学生课外阅读状况时,可将假期充分利用起来,号召学生“放假,不放松学习”,开放校图书馆,向学生推荐优秀书目,通过开展读书沙龙利用家庭——一学校教育联系卡和指导学生作读书笔记等形式,了解学生课外阅读状况,促进学生开展课外阅读。学期未对学生参与此项活动的态度、效果等方面进行总结和评价,从而真正让孩子把读书作为一种习惯。

改进二:分项与综合相结合。综合性是语文固有的基本特性之一,所以考试内容要能体现出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以及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包括各类边缘性、交叉性甚至跨学科的知识能力。

比如:在作文考试中,命题为《我喜爱的一句格言》,既考积累,又考表达,从而评价出学生综合运用的能力。还可以在考试中用引用读句(段),请学生理解后采取配画、配诗等多种形式,考察学生的感受、理解、欣赏的阅读能力,为他们提供一个创造想像的空间。

改进三: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语文考试的内容要和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突出真实性和情境性,所以我们在语文考试中将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提高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实践运用能力,提高他们对现实生活的领悟能力、解释能力和创造能力。

在学了“设计公益用语”后,试卷上可出现这样的问题:“为了维护学校优美的环境,校长想在校园内竖一些标示牌。”请你想想,上面可以写些什么?

改进四:共性与个性相结合。语文试题中除了有共性的题目设置外,更要尊重学生的生命,体现人文关怀,要有亲和力,要关注个体的处境和需要,体现个体的差异,让每一个学生放飞思想,张扬个性,促使学生最大可能地实现自身价值。

比如:在期未试卷中有这样一道题:本学期你学了不少写人的文章,谁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呢?你最想对他说什么呢?让学生对课文中的主人公有所选取地展开评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显其能。

2.2 加强形成性评价:评价是与语文教学过程并行的同等重要的过程。它不应是一个短暂的过程,而应是一个长期的持续的过程。所以我们应该注重平时的多方位测查,即形成性评价。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我们可以尝试以下形成性评价方式:

方式一:通过即时演讲进行评价。每节语文课前安排三分钟演讲,既反映出演讲者的语文表达能力、思维能力(条理性、辩证性、严密性),也能反映出其心理素质(稳定性、自控性)。每学期“每人两次,当场打分,取高成绩。”

方式二:通过指定阅读进行评价。这种测试,既考阅读的速度、质量,更考阅读的思维概括能力;既看学期的课外阅读总量,更看单位时间内的阅读质量。可以利用阅读课以读书竞赛的形式进行。

方式三:通过笔记和日记进行评价。笔记可以是上课时记录的听课笔记(促进良好习惯的养成),也可以是规定的名著阅读和根据自己兴趣,爱好进行的阅读。日记要求真实,对生活有所思考和感悟。借助班级办报、专栏,向外推荐发表等形式展出、交流,对获得好评的给予加分。

方式四:通过参与社会活动进行评价。《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在社会实践活动、工艺活动、社会调查中,既锻炼语言表达能力、交流交往能力,又培养了对社会现象和事件的分析、评价本领。

方式五:通过成长记录袋进行评价。《语文课程标准》是提倡采用成长记录袋评价的方式,我们和学生一起讨论,结合个人特点选取自己语文学习成长记录袋的类型《最佳成果型、精选型和过程型),明确评价目的(展示、反映进步和评价工具),确定要收集的材料及收集的时间和次数,过程中注意调动每一个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并在全班范围内实现成果的交流与分享。

2.3 改革评价模式

改革一:他评与自评相结合。实施评价中,我们将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同学之间的互评及家长参与评价相结合。教师评定学生的语文学习情况,准确性较高,但有时也会“武断”。采用学生个人自评、同桌互评。小组评议等学生评价方式,尽管较难控制,但适合小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几者结合使用,能促进小学生的语又学习处于主动、积极的状态之中。

家长参与评价不但给家长们的教育观念带来了一定冲击,更重要的是,他们能够时时关注孩子的一言一行,及时有效地反馈给老师,切实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高中语文考试小结篇(7)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745(2013)06-0399-01

一、当前农村小学语文教学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评价理念滞后

教学理念对于教学的进行影响深远,受长期形成的评价观念影响及对应试教育目标追求,部分教师课程改革的认识与教学实践行动存在着明显的反差。以我为中心的知识传授,仍居主导地位;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教学实践滞后。课堂教学决策思想存在偏差,以学论教停留在认识上,没有转化为行动。

2、过于注重结果评价

“分数就是学习效果”,很多人都有这样的观念,农村小学语文的现行评价方式从评价的时间和作用来看属于总结性评价,而且还是一种定量而非定性的总结性评价,大多是在课程或单元学习告一段落或完成之后进行的,教师往往十分重视学习的效果,而很少去考虑如何帮助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3、评价标准和方法单一

现行农村小学语文教学评价标准比较单一,教师往往过于关注学业成绩的结果,忽视对学生平时学习成绩的考核,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等尚未被纳入评价范畴,不利于全面增强学生的语文素养。

4、评价过程中只有教师个人评价

一直以来,教学评价只有教师的个人评价,没有学生发言权,这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传统意义下的语文学习评价,教师是评价的唯一主体,难免使评价偏离客观与公正。片面、主观的评价结果既难以获得被评价者的认同,而且会在师生之间产生对立情绪,使学生的持续发展失去了原动力。

二、农村小学语文教学评价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1、要充分认识教学评价改革的紧迫性

教学评价对于教学的顺利进行意义重大,特别是在农村中小学,是基础教育重要组成部分和薄弱环节,小学语文教学如何在突出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加强形成性评价和重视定性评价、实施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等方面的能力和水平相对薄弱,这需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教科研部门、中小学以至全社会形成共识,充分认识进行小学语文教学评价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针视中小学语文教学评价中在存在的问题及危害,研究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措施。

2、要更新小学语文教学评价理念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关于教学评价的核心理念就是“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围绕“发展”要求我们树立以下新的考试评价理念:

首先,考试评价目的是促进学生发展,而非划分等级。促进学生发展是新课程考试评价的终极目标,也是最高目标。

其次,考试评价要求是要科学合理,综合进行。最主要的要把握这样几个方面:一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结合,突出语文考试评价的整体性与综合性;二是知识性与实践性的有机结合,突出考查学生运用语文的基本能力;三是主观性与客观性的有机结合,凸显语文学习的个性化感悟和创新能力。

再次,考试评价内容要综合多维。语文考试评价内容的综合性和多维性,最主要的体现为:一是要以语文教学目标为准绳整合听、说、读、写等核心内容,突出语文学习能力的考试评价,特别是要注重结合具体课文着重考核学生的理解力、判断力、综合力、搜集资料和使用工具书的能力,考核学生学习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以及从有关资料中发现新知识的能力;二是要把学生在综合性学习中的表现,取得的实践性成果和“语文学习成长记录袋”中积累的语文实践资料等,纳入语文考评要素。

另外,考试评价方式要多样生动。要让学生既喜欢学习语文又乐于考试,消除对考试评价的畏难情绪,就要讲究考试评价方式的多样性和形式的生动生。要体现考试评价的多样性和生动性,除注意“六个结合”(即口试与笔试、课内和课外、平时与期末、自评与互评、量化与质性、活动性测试与正式考试相结合)外,在试题的设计上也要尽量做到新颖、生动。

此外,考试评价主体要多元互动。实现考试评价主体的多元互动,就是要改变过去考试评价完全由教师包办代替,学生始终处于被考被评地位和评价主体单一的局面,把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之间互评、教师主导性评价和家长参与评价有机结合起来,特别要注重提高学生参与评价的兴趣和能力,促使学生在学习中学会评价、在评价中学会学习。

3、要改革农村小学语文教学评价策略

鉴于教学评价的重要意义,所以我们要改革农村小学语文教学评价策略,比如应从课堂评价、平时考核和书面考试三个方面入手进行探索。在对学生语文学业成绩进行评定的时候,可将这三方面的成绩按一定的比例综合起来,以尽可能科学、全面地评定学生语文学科学业成绩。

首先要改革创新小学语文课堂评价。课堂评价是针对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具体表现而立即进行的点评,它贯穿于课堂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课堂评价的内容与教学内容是一致的,学生在认字写字、课堂发言、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小组活动、朗读表演等方面的表现,都可以成为课堂评价的对象。

其次要改革创新小学语文平时考核。平时考核主要是指对课堂评价和书面考试不便涉及的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兴趣、态度 、习惯、方法和取得的实效、达到的学习程度,进行综合考查、测试、评定等,重点应在识字写字、阅读积累、习作(含写话)、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进行改革,探索不同的平时考核办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农村小学教学由于受特定因素的影响,不可能完全按照新的理念进行教学评价,但是在教学的过程中也需要我们因地制宜,以科学教育观为指导,为学生提供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以便他们能够更清晰的认识到自己的学习效果,同时也为他们的学习提供更多的参考、借鉴意义,为实现他们的全面发展作出更多的努力。

高中语文考试小结篇(8)

一、背景介绍

2008年12月的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首次采用上机考试的形式,全国50所高校作为第一批试点院校,采用改革后的网考模式。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进行这次颠覆性的变革推行机考的目的,正如教育部考试中心评价处,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委员会在《利用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数据为大学英语教学提供服务评价的探索》一文中指出的[1],考生综合测试部分得分率较高,但是写作和听力部分得分率相对较低。为了提高考生的听说能力,在现实生活中用英语与人交往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与传统的考试不同,四级机考的最明显差别就是将传统笔试的媒介由白纸黑字变成了电脑。除了考试形式的改变外,机考的最大变革就是题型的设计。从试题构成来看,听力部分的比重达到了惊人的70%。从听力选材来看,传统四级考试听力材料通常语速较慢,而新四级机考选择地道的英语新闻,正常的播报语速,夹杂了少量专业术语,还增加了更为贴近英美国家日常生活的英语电视节目视频,还有跟读题这一新的题型。机考促使考生重视听说,对大学英语的导向作用很大。

二、机考对大学英语教学的挑战与压力

(一)机考对于大学英语教学理念的挑战

2011年以来,虽然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界的某些学者开始推广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但以传统精读课教学为主、听说为辅的教学模式仍然大行其道,并且得到了一大部分人的拥护。绝大部分教师仍采用长期习惯使用的“翻译法教学”。这种方法完全将语言听说读写译割裂开来。[2]而大学英语四、六级机考则考查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尤其是听力能力,传统教学方法会导致学生听懂单词却不理解意思。

(二)机考对于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挑战

我们所说的各种教学模式仅仅指大学英语各教学模式的共核部分。张海涛(2001)[3]指出目前的英语教学模式多沿用“复习旧课―导入新课―讲解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这种陈旧的程序,基本上从教师的角度考虑和体现教学过程及教师上课的规律,忽略了学生学习主动性的调动,也造成了学生听力水平不高。而机考听力的内容达到70%,甚至单项选择、结构及写作等题型都需要通过听力来完成。因此,现行的教学模式很难顺应机考的要求。

三、应对机考的教学改革措施

(一)积极推进将大班读写译教学与小班视听说教学相结合的课堂教学模式

自1999年我国政府决定在高等教育原定招生计划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招生规模,全国范围内大学招生数量连年大增,师资队伍的数量却不能与之匹配。为了解决师资紧缺问题,大班教学是我们现阶段不得不采用的教学方式,我们要利用大班教学讲语法、阅读、写作、翻译,使学生打下扎实的英语基础,多媒体教学手段是大班英语教学取得成功的技术保障。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信息量大、图文并茂,为学习者在学习内容和方式,重现次数等方面提供了自主控制的条件,真正实现了个别化学习。[4]

前半周教师可以利用大班进行读写译教学,后半周利用语音室进行小班视听说教学。由于是比较小的集体,教师可以很简易地组织教学活动。“听”与“说”结合,通过“听”的输入语言信息为“说”提供了语言素材;“视”的介入进一步提供了丰富的情景,创造了更多“说”的机会和条件。视听说课程教学还能加深学生对文化差异的认识,促使学生突破语言“外壳”,深入语言内核,领悟语言的文化内涵,培养跨文化意识和文化习得意识,达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因此,每周通过大班读写译和小班视听说的学习,学生不但能够掌握语言的基础知识,提高口语和听力水平,而且能够了解西方文化。这样的教学模式会极大地增强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真正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的目标。

(二)不断完善将形成性评估和终结性评估相结合的评价体系

教学评估是大学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全面、客观、科学、准确的评估体系对于实现课程目标至关重要。以往的学生评价过分关注活动的结果,忽视对学生发展、变化、成长的过程的动态评价,这种评价往往导致师生对考试成绩过分关注,忽视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态度、习惯、方法的培养。

学生评价应立足于从智能结构的各个方面去全面评价学生,综合考查学生各方面情况的发展。评价中,传统的书面测试是评价的方法之一,但不是唯一的方法。除此之外,还有口试、话题讨论、表演、专题作业、读书报告、网络自测等多种方法。在具体的评价过程中,这些方法并不是单独或孤立地进行的。只有充分利用多种方法并灵活地加以运用,才能适应课程的发展,才能真正全面地反映学生实际的学习和发展状况,达到科学评价的教学目的。因此为保证测试的全面和客观性,教师应采用将形成性评估与终结性评估相结合的测试体系。

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经历数次改革,每次改革都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大学英语教师提出了更多的挑战。随着机考的全面施行,四、六考试终于从检验大学生读写译机械做题能力向提高学生综合英语能力转变。因此,大学英语教师应该抓住这次考试改革的契机,不断提高业务能力,更新教学理念,钻研教学方法,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只有这样,才能应对机考的挑战,使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真正得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考试中心评价处,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委员会.利用全国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数据为大学英语教学提供服务评价的探索[J].中国考试,2009,(01).

高中语文考试小结篇(9)

前言

2004年教育部制定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从教学目标、教学要求、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教学评估和教学管理等方面对大学英语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并开始着手实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试点工作。新四级大学英语测试也于2006年12月推广到全国所有高等院校。本文探讨新四级英语测试的反拨效应与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改革两者之间的关系,并试图找到一个新四级测试与大学英语理想的教学模式。

一、新旧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的特点

新四级英语考试从记分方式、考试内容、考试题型、考试程序等方面出现了重大改革,试点的结果初步表明新四级英语考试具有有效性(validity)、可靠性(reliability)、区分性(discrimination)和实用性(feasibility)等良好的反拨效应(backwash effect)。新四级英语测试又是在新教学大纲和新的要求下应运而生的。测试系统或测试方法的任何变革或改进都将对教学产生影响。

旧的四级测试题型设计是按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分开测试,再综合评定语言能力的高低。改革后的四级考试语言能力结构模型中,对语言知识的测试任务比重减少,其代表性题型词汇与语法结构被取消,取而代之的是阅读理解中的篇章词汇理解。这意味着改革后的四级考试不再孤立地考查学生的接受性知识,而是更多地关注学生输出语言和综合运用语言知识的能力。但同时,笔者认为,对语法和词汇知识不单独测试并不是说它们不重要,而是放在活生生的语言应用中去测试。改革后四级考试真实性的提高主要表现在听力测试和阅读测试的变化上。听力材料和阅读材料的共同点是进行了语篇整合,真实性更强。新四级听力测试中除了传统的短对话和短文理解外,加入了长对话。长对话充实了听力材料的信息量,增强了语言交际语境成分,提高了测试的真实性。阅读材料的真实性较以前也有所提高。传统四级考试阅读理解测试形式单一,阅读理解题目全为仔细阅读理解。改革后的四级考试把阅读测试分为仔细阅读和快速阅读。听力测试和阅读测试占整个测试分值的70%,其真实性的提高对整个测试真实性的提高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测试任务真实性的提高使测试的内容效度得以相应提高。

二、新四级大学英语考试的反拨作用及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影响

反拨效应(washback)指测试对其相应教学产生的影响(Alderson & Wall,1993)。语言测试反拨效应是一个新的研究领域,起步不过最近十几年时间。由于语言测试和语言教学的复杂性,以及两者之间的不可分性,人们对语言测试反拨效应全面深入的研究在国内外还很少。而反拨效度指的是“考试对教学是不是有着良好的反拨效应。考试,尤其是公共考试,对教学有着无可否认的反拨效应,有时还是很强大的反拨效应”。(李筱菊,2001)CET在我国高等院校英语教育中起着指挥棒的作用,一批批高校大学生通过CET来检测自己学习英语的成效。测试对教学的反拨效应有直接明显的应试教学或应试学习的显性反拨效应表现,如做全真试题、模拟试题;同时也有对教学的深层次、不易察觉影响的隐形反拨效应。本文探讨的主要是隐形反拨效应,并利用其正面反拨效应来指导我们的语言教学及语言学习。

新四级测试的推广定会对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新四级英语考试不仅符合语言运用实际将对话细分为短对话和长对话,主观性试题的显著增加也是新四级英语考试的一大亮点。新四级英语考试反拨作用要求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指导思想就是确立以交际为目的、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新理念,把改革的重点放在激发、引导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参与性,强化学生的语言综合能力。

三、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改革

近年来,语言学习理论关于语言发展过程的研究和学习者个体差异的研究给外语教师带来了观念上的变化。以学生为中心的外语教学,激励学生讲英语,鼓励学生多投入、多练习,通过学生的体验、参与、实践和合作,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促进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教学理念受到关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相结合的多元评价体系成为大学英语评价改革的主要目标。英语测试与评价是教学过程中密不可分的两个部分。英语测试与评价是检测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发展程度的重要途径,但以终结性评价为特征的新四级英语考试,其反拨效应既可能是正面的,可以促进教学;也可能是负面的,会冲击教学。笔者这里就新四级测试的“考试指挥棒”和考试评估效应等负面反拨作用暂不加以论述,只论述新四级测试的题型和内容等正面反拨作用对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影响,同时提出大学英语分级教学下的大班和小班教学模式。

新四级英语考试的反拨效应对大学英语教学模式语言的输入和输出将提出更高的要求:语言输入和输出的多样性和自主化,这符合二语习得的相关理论。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着重知识、轻能力的现象。教师以讲解课文、词汇和语法知识为主,难以将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而新四级英语考试的反拨效应对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改革的实际意义是响应全国大学英语的教学改革,改变原来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型课堂教学模式,采用大班和小班结合上课的教学模式,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尤其是要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支撑的英语多媒体教学模式的改革,使英语教学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向个性化和自主式学习方向发展,体现英语教学的实用性、知识性和趣味性原则,最终回到“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为重点,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为方向”的教学思想上来。在遵循教学一般规律的前提下,充分考虑语言教学特点倡导自主式学习、探究式学习、体验式学习和合作性学习。

转变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就是自主性、交际性、互动性、合作性、应用性、体验性、个性化、网络化、综合化、过程化和人性化。可考虑在我校新生中选英语基础较好的自然班(如法学或中文系的学生)和英语基础一般的一个自然班。拿出2到3个自然班,重新分级,在不影响正常教学秩序的前提下采取大班授课与小班(最好20个人一个班)课堂教学,同时重视第一课堂教学与第二课堂活动相结合。把以前的自然班分成两个小班上课是切实可行的。新生一入学即按高考英语成绩确定分级,不用再参加分级考试,因为学生经过暑假有些知识已经忘得差不多,所以采用入学分级考试成绩来确定分级层次不具有科学性,但可以考虑引进面试或口语考试与高考成绩相结合的方式来确定分级层次。第一学期末,一级班学生及预备一级班的优秀生参加分级考试,通过者学习第三册,未通过者和其他预备一级班学生学习第二册;第二学期期末,按同样的方式和原则进行升级考试;第三学期,通过者学习第四册,期末参加全国大学英语四级统考;第三学期末,未通过者与其它级学生学习第三册;第四学期,三级班学生和未通过四级的四级班学生学习第四册,期末参加四级统考。大班授课采用与大学英语教材配套的多媒体教学光盘,通过大屏幕投影进行大班授课辅导(主要是对新四级要求的词汇和语法进行系统的讲解,同时对外国文化、习俗等进行讲解)。对于师生间互动和参与度高的内容,如课堂讨论、演讲、辩论等,进行小班课堂教学,组织学生参加各种语言学习活动,营造宽松活泼的课堂气氛。这需要所在系在人员调配、资源、设备等方面的密切配合。任何改革都是渐进的过程,会遇到一些阻力,大多数学生习惯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但教师应在新教学模式下多与学生沟通交流,随时解惑答疑。另外,课时的局限性,一周4学时的课堂内教学,教师很难做到听、说、读、写面面俱到,学生的英语输入量偏小,应用英语的机会少,听说能力得不到平衡发展,可考虑在不增加教师工作量的基础之上,适当增加学生自主学习英语时间,但要有相关的监控和考评。大学英语教学使用的多媒体教室偏少,网络教室根本就没有,学生缺乏良好的外语学习环境。如学生听说课所需要的设备如专门的机房,以及学生学习时教师监管的问题。但这些基本上能与各个系协调解决。教师可以提供一些资料和网站等,让学生上机完成教师交给的任务。在学期测试和水平测试中对学生不能一卷定高下,而要综合评价,过程性评估(单元测试)应与终结性评估相结合,积极推进学期期末口语考试。引进的口语考试可能涉及到教师和设备,如录音机的配备问题。

结语

新四级大学英语测试作为大规模标准化课程水平考试,其正面积极的反拨效应是显而易见的,它以教学大纲为依据,必然对大学英语教学产生深刻而重大的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它本身也会不断地逐步完善。利用新四级英语测试良好的反拨效应进行分级教学下的大班和小班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和语言的输入和输出二语习得理论,充分重视了参与者的个体差异。

参考文献:

[1]Alderson,J.C.and D.Wall.Does washback exist?Applied Linguistics,1993,14:115-129.

高中语文考试小结篇(10)

1. 基于当前说题能力欠缺的现状

某县教研室对该县近300名九年级语文教师进行一项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不了解说题的教师占总数的25%,一般性了解的教师占总数的44%,比较了解的教师占总数的23%,深入理解说题的教师不到总数的10%。一部分教师认为说题只适宜于数学学科,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了它不适宜于说题。还有相当一部分教师认为说题与说课差不多,他们的思想认识仍然停留在说课阶段。

2. 基于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需要

提高语文教学质量,需要优化和改进语文课堂教学。优化和改进语文课堂教学的重点之一是把以教师的“教”为主的课堂转变为以学生的“学”为主的课堂。语文教师说题,不仅需要说出教的方式,更需要说出学的方式。语文试题讲评课是语文课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阵地。在语文试题讲评课上,教师精讲导学,必将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

3. 基于提升语文教师专业素养的需要

教师专业素养,一般包括教师的专业思想、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说题能力是语文教师一项重要的专业能力。语文教师要说好题,必须在说题前进行一系列的准备工作,例如,深刻研究语文学科知识结构与分类,钻研教材,研究学生,研究教法和学法,掌握关于试题的来源、试题考查的目的、考查的知识点等。通过这些准备工作,语文教师的教学理念得到更新,教学知识得到提升,教学策略得到优化,教学能力得到提高。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也就随之得到提升。

二、怎样提高语文教师的说题能力

1. 把握语文说题内涵

说题,顾名思义,指解说试题。它包括教师说题和学生说题。本文主要探讨教师说题。语文教师说题,就是语文教师对某一道试题按照审题、分析、解答和反思的思维过程逐一解说。不过,说题不是解题,说题重在说而不在解。语文教师说题,侧重点在通过解决问题的过程,深入揭示试题后的问题,例如解决问题时所采用的思维方式、策略、依据等,并突出语文学科的本质。

2. 了解语文说题环节

在不同地方、不同学科,说题环节不尽相同。综合各地各学科的说题环节,经过一番实践探索,笔者认为语文说题主要包括以下七个环节。第一个环节,说背景,主要是说试题的出处、试题涉及的相关知识。第二个环节,说题目,指说出题干提供哪些信息和要求,试题的重点难点在什么地方。第三个环节,说考点,说出试题涉及哪些考点。第四个环节,说解法,即说出试题解决的过程。第五个环节,说教学,主要说出语文教师准备运用哪些教法和学法。第六个环节,说延伸,说出试题的变式和结论的推广和拓展。第七个环节,说反思,主要说出两方面,一是试题本身的优点和存在的问题,二是语文教师对解法中的一些困惑。

3. 明确语文说题评价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改善教师教学。同样,语文说题评价的目的也是为了改善语文教师教学,提高语文教师的教学能力。一份比较科学的语文说题量化评价表能有效地促进说题活动的良性发展。因此,教师有必要明确语文说题的评价标准。

经过几年来的实践与探索,笔者特制定语文学科说题量化评价表,如下表,供大家参考。(总分100分)

4. 掌握语文说题过程

俗话说,熟能生巧。教师只有熟练掌握语文说题过程,才能大大提高说题能力。下面以两道中考试题为例,来谈谈语文说题的一般过程。

试题1(2010年,江苏南京):根据文章内容,你认为怎样才能让南京云锦“焕发青春活力”?(3分)

试题2(2010年,山东临沂):文章最后一段“让人心安的田野,庄稼茁壮生长的田野……”联系第④段所写内容看,这句话“让人心安”一词在内容表达和结构上各有什么作用?(4分)

一说试题背景。试题1是2010年江苏南京的一道语文中考阅读试题,是说明文阅读《云锦,世博会上的南京名片》中最后一题,可以在学习探究阅读以后让学生练习。试题2是2010年山东临沂的一道语文中考阅读试题,是散文阅读《大地的语言(节选)》中的第四题,可以在学习词语在文章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之后让学生练习。

二说题目。这个环节是说题的一个基础环节,它需要教师找准找全题目提供的信息、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和确定题目重难点。它能反映出语文教师读题审题的能力。试题1提供的信息是“根据文章内容”,要求是“怎样才能让南京云锦‘焕发青春活力’”,题目中的关键词是“焕发青春活力”。试题2告诉学生阅读的范围“文章最后一段”与“第④段内容”,问题分为两个小问题,第一个小问题是“‘让人心安’一词在内容表达上有什么作用”,另一个小问题是“‘让人心安’一词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第一个小问题考查词语在内容上的作用,难度较大。第二个小问题考查词语在结构上的作用,它是有规可循的,相对容易。

三说考点。试题1主要考查学生探究阅读的能力。试题2主要考查词语在文中的作用。

四说教学,即语文教师说出准备运用哪些教法和学法。教师说出教法和学法不是简单地把各种教法学法罗列出来,而应结合试题具体说出教学方法。这个环节是说题的一个重点,它能够反映出语文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试题1和试题2都是中考语文阅读理解中的试题,教师可以先出示试题让学生读题、审题和分析,进行独立思考;接着小组讨论,各组代表展示学习成果,其他同学进行补充,教师根据具体情况适当点拨,例如,试题1在审题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仔细读题,然后找到解决问题的切入点。

五说解法。这个环节是说题的一个关键环节,它能够反映出语文教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反映出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试题1题干的切入点是关键词“焕发青春活力”。通读全文,可以发现这个关键词出现在第⑤节的语句中“这幅小型云锦装饰画,在牡丹这一雍容华贵的传统形象中,巧妙地融入‘上海世博会’的现代元素,为南京云锦的传统工艺焕发青春活力提供了借鉴”。仔细阅读这句话,可以概括出第一个答案要点:在传统内容中融入现代元素。第⑤节中还介绍了以世博会吉祥物“海宝”为主题的南京云锦装饰画,这幅图画使人们眼睛为之一亮的原因是创新,由此得出第二个答案要点:在继承中创新。文章在介绍南京云锦“雍容华美,内涵丰富”“工艺高超,巧夺天工”两大优点以后,还介绍了“织造特别耗时费力”的问题,如果能够解决这个问题,那么这一传统工艺也一定会焕发青春活力,由此可以归纳出第三个答案要点:使用现代科技,提高生产效率。试题2解答步骤有三步。第一步,审题。题干提供的信息是阅读“文章最后一段”与“第④段内容”,问题是“让人心安”一词在内容表达和结构上各有什么作用。第二步,弄清词语在内容和结构上的常见作用。第三步,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进行分析。经过以上三步分析,可以得出试题2答案要点:照应前面的内容,更加突出了作者在目睹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大片田野(土地)时喜悦、欣慰等内心感受;结构上前后照应,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

六说延伸,主要说出试题的变式和结论的推广和拓展等。这个环节能够体现出教师自身丰富的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和举一反三的能力等。

试题1可作如下引申和变式:

1.根据文章内容,你认为为什么要让南京云锦“焕发青春活力”?

2.阅读全文后,请说说南京云锦“焕发青春活力”体现在什么地方?

试题2可作以下引申和变式:

上一篇: 工厂信息化建设 下一篇: 经济发展金点子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