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的礼仪和规矩汇总十篇

时间:2023-09-13 09:20:27

茶文化的礼仪和规矩

篇(1)

茶叶的产销秩序井然、茶叶商业的伦理张显、茶业营销流通的合理,这些状况就是茶道;茶艺演绎章法清楚、茶事规矩准绳合礼,这也是茶道。茶道探求的根本在于“理”和“礼”,也就是在伦理秩序、章法规矩上。但是问题不是这件事的本身,而是心态上的问题。一个人的生活行为表现出来合乎伦理准绳,对别人有一份恭敬心、待人处事合礼,反映出一个人的品格,品格高尚的人努力实践圣贤之道。对生命有所追求;对茶有礼、对茶表现出恭敬的心态,也就是实践圣贤之道,庄严内心。恭敬心是为了实践圣贤之道,一定要先有形式、有礼敬,才会有恭敬的心态、才会庄严内心、才能坚定道德修养与生活态度,使内在情感德性和外在行为态度和谐,而合礼便是和谐。茶道是促使内在与外在和谐的途径、是强调社会秩序井然有序、政治管理与社会伦常和谐的状态。

实践圣贤之道,第一个要学的就是“敬”,就是恭敬的态度。真正恭敬的态度是在内心,表现在外的是庄严肃穆的礼。外在与内心是相关联的,从外在的行为中学习恭敬的态度。“礼者。天地之序也”,我们的内心离不开外境,内心与外境两者相配合,才能表现出真正恭敬的态度。所以,古代人读经之前,一定要先净手,净手之后。还有该依循的举止行为规范,这些外在形式帮助内心的端正与成长,也藉此提升了人格。

我国自古就提到“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不学礼,无以立”,举止进退皆是礼,礼能教导做人,学礼可以使人仪态端庄、品格温良,稳健地立足于社会。人与人之间有礼节、懂礼貌,就是文明社会。

篇(2)

家族的饭菜主要有:

1、家宴——指家族自己过节和各种喜庆活动而设的宴席

2、宾宴——宴请亲戚朋友的宴席

3、便宴——便宴是家常便饭。

饭桌文化:礼、孝、德、让、教

1、“礼”是指饮馔的礼节和礼仪。

它反映了家族的道德观念和风俗习惯形成的礼节、仪式和个人的礼貌要求。家宴、便宴要以“长”(家长、长辈)为主,宾宴要以“客”为主。因此,就形成了许多规矩约束家人,尤其对孩子们的约束更加严格。

礼有形式之礼和待侍之礼。形式之礼是指礼仪的形式和氛围所体现的礼,比如宴请场所的选择、礼仪的档次、环境的营造、用具的准备,都要体现对客人的一种尊重。待侍之礼是指招待客人和侍奉客人的礼节,如宴席的排座是以长为先、师为先、远为先的原则,即按辈分排座,家庭教师要优先入座,远道而来的亲戚朋友要优先入座,对待家境贫穷的亲戚和朋友更要格外照顾,主人在席间与其交流的时间要长些,敬酒次数要多些,并有意识地向客人介绍他们的“绝活”如棋艺、书法、唱功,以获得众人的赞赏和尊重。同时严格要求管家和仆人不准慢待这些人。

虽然每次宴请视客人身份和礼仪风俗的特点,在饭菜种类、质量档次、饭庄的选择上是有区别的,但绝不能让客人挑出“不是”来。在宴请中的祝词、敬酒、交谈、进餐、辞宴的全程中都要注重礼节。

开宴前主人要将重要宾客介绍给大家,并致简明热情的祝词;开宴时主人要亲自斟酒,按顺序向长辈和客人敬酒,不能强求;主动替不胜酒力的客人喝酒,并向客人致意;向宾客敬菜时,要注意客人的饮食爱好,次数不能多,量不能大,否则会让客人尴尬;主人要注意席间相互交流的广泛性,不要热此冷彼,如有女宾,更要注意谈话内容和对女宾的尊重;主人不能先于客人放下碗筷,直到客人表示已吃好方可辞宴;主人要陪主宾,漱口、净手后到另座饮茶。

大户人家做饭时,要求厨师盛盘上菜时盘子四周不能有菜渍,上菜要用双手端盘、端碗,手指不能抠在盘沿和碗边上;盛饭、盛汤,倒茶时不能太满,斟酒要满,但不能溢出;倒茶的动作要规范,切忌将碗盖扣在桌子上,茶壶嘴对着客人;倒茶后要后退一步再转身离去;给客人上烟时要用盘子端给客人,切忌用手递烟,不要用一根火柴给数人点烟,不要在客人面前用嘴吹灭火柴和随意扔掉火柴梗,不准当着客人扫地、掸桌子,尤其不准将茶水泼在地上。

另外,在客人面前,主人不能训斥孩子和仆人;主与客的孩子发生争执,主人要将自己的孩子拉走,不管谁是谁非,都要向对方表示歉意,但不能当着客人面教训自己的孩子,否则客人会感到不自在。

宾宴一般也是不让孩子参加的。记得小时候家宴时,要求孩子们要做到懂规矩、尊敬人、讲礼貌、有教养,有三个不准:吃饭时不准出现喧哗声、碗筷碰击声,更不准用筷子敲桌子敲碗,不准吧唧嘴和出虚恭。二祖母说吃饭时听到吧唧嘴的声音让人作呕,吃饭时出虚恭令人难以忍受。并让吃噎着连续打嗝的孩子主动下桌,不准拖拉椅凳以免发出刺耳的声音,这就是不准出声的要求;二是不准“下嘴”,长辈不动筷子孩子们是不能先夹菜的,不准将嘴填得满满的,不准狼吞虎咽,不准站起身来夹菜,够不到的菜可示意长辈给夹,不准用筷子在菜盘中乱挑乱翻,不准边吃边用双眼紧盯着桌上的菜,不准用筷子指人,不准将不爱吃的东西和口杂牙秽扔在或吐在地上,不准掉饭粒,揭馒头皮和剩饭要将饭碗扒拉干净。最忌讳的,就是孩子将筷子直插在饭碗中;三是绝对不准孩子喝酒。当年两个祖母喜欢和孩子们在一起乐乐,在饭桌上玩些游戏,输了要出节目,吃完饭还要让孩子们比比谁的饭碗和桌面最干净,席间温馨的气氛十分浓厚。

2、“孝”家宴时讲究要尊重长辈,要尽孝道。

小时候入席时大祖母,二祖母坐在上位,因三祖母瘫痪,不能参加但要给留下位置,以示其在家中的地位。待大祖母发话“都来坐”时,大家才按排行顺序入座,年纪小的孩子们要另桌而食。几位大妈和我母亲只能侍立在家人背后给布菜、斟酒、倒茶、递毛巾。

两位祖母在每次家宴中都要给几个儿媳妇点她们最喜欢吃的菜,以犒劳她们平日的辛苦,在家宴中称犒劳菜。祖母既慈祥又很威严。在饭桌上大家要观察两位老太太的情绪。情绪不好时,必须按规矩办事,敬酒、说个奉承话都不能少,用词要有长次之分,更不能厚此薄彼,因此大家都很谨慎。情绪好时,二老也谈笑风生,拉拉家常夸夸对方的孩子。大祖母此时会发话:“大伙儿在一块就是图个乐,还那么规矩干什么?”这时大伙才会放松,气氛和谐愉快,大人们还要领着各自的孩子到主桌上给老人问好。姐姐会讨老人的欢心,从兜里掏出几粒花生豆或糖块塞到老人手中,二老高兴得合不拢嘴,对外孙女赞不绝口。二祖母更随便一些,会到孩子们桌前逗逗孩子,还让孩子夹点菜喂到自己口中,孩子们也特别高兴。大家就是在活跃融洽的气氛中享受着天伦之乐。

这种“孝”不只是晚辈对长辈的敬、尊,也体现出长辈对晚辈的关爱。因此,晚辈就更加敬重长辈更加孝顺老人,在每个人的心中铸就了真诚的孝道。

3、“德”是一种品行,在家族的饮馔中有“让、度、俭”的要求。

4、“让”是要求大家相互谦让,不要好吃的抢着吃,要先让别人吃,哪怕都被吃光也不能有怨气,要做到让为先;“度”要求喝酒吃饭要有度,不能暴饮暴食,更不能劝酒无度,置人于醉;“俭”是要节俭,不能浪费,尤其要求孩子不能浪费粮食,两位祖母经常嘱咐设宴不要铺张奢侈。宴席结束后,都要将没动过筷子和未曾上过桌的菜带回家。

5、“教”是饮馔方面的家庭教育。通过口传身教,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继承了家族中的老规矩和礼俗,在与家庭教师共同用餐时,祖母总是要求几位教师给孩子“训话”,并根据社会时尚向孩子们提出新的要求,看到不好的现象就去指点一下,让孩子们知道要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寓教于吃中。

餐桌上的常识

篇(3)

(一)茶艺课程

所谓茶艺课程,就是以中华传统的茶艺为教学内容的课程。茶艺课程教学本身有教学时间短、学员基础能力和知识水平相对低等特点。在茶艺课程教学当中渗透历史文化相关知识,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事业和个人的修养,对于茶艺课程在教学以重大。同时也对于推进以茶艺课程为代表的我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普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商业社会不断发展的当下,茶艺课程的教学往往会急功近利,更加强调围绕商业价值的实现来展开,重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教学,而不关注学生知识底蕴的提高。事实上,茶叶作为我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一个载体,其代表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在茶艺课程教学当中对学生施以文化教育,是宣传我国传统文化的应有之义,也是茶艺课程教学当中所关注的内容。

(二)文化教育

文化教育指的是在茶艺课程的教学当中,引导和教会学生学习更多的以茶艺相关的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文化教学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知识底蕴,帮助学生在进行茶艺表演当中添加进更多的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内容。

具体而言,文化教育包括历史、哲学、手工业的相关内容的教育。在文化教育的实施过程当中,向学生宣讲我国茶艺课程的来源历史以及茶道所表明的哲学思想,并且适时地向学生传达茶具在古代手工业发展过程中的演进历史。进行类似的文化教育一方面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知识储备,同时也是为了帮助学生在进入工作岗位之后应对工作当中遇到的突况。根据实践经验,茶艺表演的时间当中经常会有客人向表演者提出相关的问题,如果两者不能够完满地回答出客人的问题就会使茶楼的形象大大受损,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茶艺表演的艺术效果。

二、茶艺课程实现文化教育功能的具体途径

(一)茶艺课程中进行文化史的讲授

对于文化史的讲授式茶艺课程当中进行文化教育的应有之义。在这里,文化史的讲授包含了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讲解了茶的历史。中国古代的茶艺课程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中国古文化当中,茶除了作为一种饮料,同时还曾经以治病救人的药材的角色出现在历史舞台上。因此,茶本身所包含的精神内核和历史底蕴时,不了解的人所无法想象的。学员如果不了解其中的背景单纯通过观察茶叶这样简单的物质形态,并不能够联想出它其中所代表的历史含义。而帮助学生理解这段历史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茶道当中的相关动作,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茶道水平。

其次是讲解了茶具的历史。茶具的使用是茶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公道杯茶壶等用具所包含的历史文化含义十分深厚。如果在教学过程当向学生表达了这些茶具所代表的历史文化含义,只会让学生对于茶道所使用的工具产生内心上的崇敬感,也就会在表演的过程当中具有非常深刻的仪式感,有助于良好表演效果的产生。

(二)茶艺课程中注重“规矩”的养成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中国古代文化当中,非常强调“规矩”的养成,在茶艺课程和茶道表演当中也莫出其右。在茶艺课程的文化教育当中,强调和重视“规矩”的养成,事实上强调的是一种仪式感,是要通过学员的一招一式,营造一种庄严雅致的氛围。“规矩”的养成,并不在一朝一夕,而是要通过长时间的潜移默化的教学,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茶艺表演的习惯。在不知不觉当中让学生从心底树立起一种对于“规矩”的尊重感。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学校对学员每一阶段的茶艺学习都有严格的要求,以更加严格的标准要求学生。在无形当中引导和教会学生养成良好的“规矩”。

同时茶艺课程教育当中,还引入了中国古代师徒教学模式当中的一些理念。例如,对于那些课堂表现不好的学生,给予一定的惩戒,让学生在心中为自己划下明确的界限对自己有严格的要求,这样做,也可以在潜移默化当中树立学生的“规矩”意识。

(三)茶艺课程中蕴含的哲学思想

上面提到,茶艺课程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包含了非常深刻的哲学理念,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在茶艺课程的文化教学当中,教会学生茶艺课程当中所蕴含的哲学思想成为了相关教师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

首先是“知止”的思想。中国有一句俗语,叫做“满杯酒半杯茶,余下半杯是交情”。这里其实蕴含的是一种“知止”的思想。这种思想指导人们在实际生活当中,要以谦让和包容之心待人接物,能够以虚怀若谷的心胸和姿态来面对人际交往。教会学员这个道理,一方面提高了学员的自身素质,也帮助学员更加深刻的理解茶道精神。

再有是“明礼”的思想。在茶道表演当中,无处不体现着对于观礼客人的尊崇,这种行为折射了中国传统文化当中尊重他人的理念。向学员传达这一思想,在帮助其树立服务意识,提高其服务质量方面大有助益。实践中,茶艺课程的氛围相当雅致,学员在文雅的教学氛围中,深刻体会到了“礼”的重要性。

三、结语

篇(4)

行完下跪礼之后,茶道老师就开始介绍进茶室的一些规矩:不能带手表戒指,不要损坏珍贵的茶具,为了保持气氛宁静,手机也得关掉,不穿和服可以,但脚上必须要穿上白色的袜子。我们按照规矩换好袜子后,又被带到院内一个小水池旁,轮流用一个小木勺子舀起一杯水冲手漱口,所谓茶道中的“去污垢”,才能进入到茶室中。接着还是不停地下跪行礼。唉,茶没喝到嘴,跪得膝盖酸痛不已,还要忍着不能说,简直就是在遭罪。

看到茶道老师时,宾客们都要下跪行礼说些“欢迎”的话。我是听不懂在说什么,就是附和鼓掌。老师看出来我是个中国人,知道我不习惯跪着,示意可以放松点随便坐好了,然后开始介绍茶道的历史渊源文化。讲完之后,她的女弟子就开始在旁边给我们做沏茶准备。

茶室地面是用四张榻榻米铺就的。女弟子首先捧出甜点送给客人品尝,然后取出茶叶介绍该茶的品名和特点,客人则依次相互传递在鼻子旁嗅赏。再将开水倒入空壶内,把壶体温热,名曰“温壶”,将水倒入“茶船”(即紫砂茶盘中)。在碗里舀一小勺“抹茶粉”,在旁边的小木炭炉上开始煮水,加入碗里,接着用一个小木茶刷,不停地前后刷动,把起泡沫的“抹茶”放入青瓷碗中。听说刷茶是日本茶道里的功夫活儿,技艺好的刷得又快泡沫又多,茶的味道也清香。

篇(5)

一、茶师的专业素质

“茶师”,作为企业内部的一个工作岗位,从业者必须满足企业对该岗位所需专业技能的诉求―也称为茶师应有的专业素质。和静园的茶师们在正式加入企业前,都要经过一个学习期,期满考核后方可决定是否留用。在学习期内,预备茶师们要潜心研读各类茶知识,实际泡茶、行茶、讲茶……如此这般,保证了企业的出品标准,这也是养成茶师扎实基本素质的必经之路。

首先,培养一名优秀的茶师要从最基本的知识抓起:应知晓各茶区基本情况,了解茶叶种植、采摘、加工等工序。茶叶的产出过程是茶品质形成的根本,只有熟知做茶工艺等常识之后,茶师才能对茶的基本品质特征了然于心。

“器为茶之父”,茶器是茶席方寸间与茶师配合最多的伙伴。所以接下来茶师们要了解基本的茶器知识:如五大名窑的特征、历史地位、适宜茶类等。只有充分了解,才能为茶选到更匹配的器皿,为茶增分。

第三个学习要点就是茶师泡茶的功夫了。和静园倡导茶师在泡茶时要平衡四要素:置茶量、水温、时间,还有最重要,茶师的心。前三要素一直是茶界致力追求的专业技能要点,毋庸置疑。这第四点的坚持,来源于我们相信:当茶师将一颗善心、一颗和美感恩之心融入到泡茶过程中时,这杯茶就一定是与众不同的―会因为厚厚的情感而有更多顺滑无碍与甜美纯真。

二、茶师的职业形象

足容重、手容恭、目容端、口容止、声容静、头容直、气容肃、立容德、色容庄。

――《礼记・玉藻》

在掌握专业技能后,茶师的职业形象也是企业需要用心思量的。企业对职业形象的塑造,可以进一步细分为明确对仪容、仪表、仪态的要求。

和静园对茶师仪容仪表的要求是:干净整洁、简约端庄。每日正式上岗前,有专人负责对所有人员的仪容仪表进行检查督促:女生必须化淡妆;要将所有长发束起,不允许散发、碎发、裸妆上岗,不允许佩戴戒指、手镯等过于夺目的首饰,不允许喷涂带有刺激性气味的化妆品等等。种种要求,都是为了保证茶师可以自如地泡出茶之真味。

在刚开始实施这些规定时会遇到一定阻力,但当一切逐渐成为所有企业成员的习惯后,便都释然了:大方雅致的妆容有利于茶师更有自信地投入工作,同时也表达了对客人的尊重……就这样,冰冷的条文也因为有了对自我、对他人的温暖关照而融化。

除了妆容,我认为个人的着装也非常重要:衣着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一个人的身份和价值取向,而且从外在形象上,也能感受到一定的职业素养。秉承这样的理念,和静园的茶服是邀请专业老师设计的、有中华文化根脉延续的改良汉服。我们认为,有意识、有选择地将理念与文化注入企业中每一个细节的做法,对于树立企业形象、实现建立企业内部和谐有机的文化系统很重要。

仪态是在仪容仪表之外,更自然发于心、践于行的个人呈现。良好的仪态不但能更好地烘托和谐的氛围,更能让企业的气场与众不同。在茶师接受仪容仪表标准的培训时,仪态的训练要与之并重。和静园将站、立、坐、行、鞠躬等日常行为姿态的训练都纳入到对茶师的训练中。训练后,舒展、自信的仪态,可以给茶师带来更多从容,也让茶师与客人的互动更加自然灵动。

说到培训,可能很多人脑海里映出的更多的是训练、背诵、考试等等单方面的知识“写入”。在和静园,我们更偏重对员工情志的培养:通过背诵国学经典(《弟子规》、《三字经》等)、举办茶人时间、感恩例会,及对员工个人常态化的关怀等活动培养员工积极正向、充满感恩的情志与思维方式。企业的这些举动都是为了让正向能量真正发于员工心底,让温馨的人文关怀真正延展到席间、延展到每位员工对客人的交流与服务中去,这是我们一直坚持的发展方向。

三、茶师的茶礼修习

孔子言:“不学礼,无以立。”中国几千年历史沿袭中,不同时代的价值观也许会变化,社会度量的标尺也许会移转,但我们始终未曾改变对仪礼的执着。我们一直追求的,是君子对自然、对万物始终怀有的敬意与感念。

在茶中,茶礼也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和静园要求茶师们做知礼、懂礼、行礼之人,并将礼融会贯彻于服务的始终:从来客入门那一刹那,便在知客对您的九十度鞠躬中;在路遇时,和静园人侧身微笑致意;置身席间,和静园人会向您双手递上我们精心的出品,更重要的是奉上对客人的真诚感念;周延至茶席前,礼敬也流露于茶师对茶具的关照,杯杯盏盏,一丝不苟;送客出门,和静园人要目送客人转过街角,才起身回返。这个传统也被称为“幸福的转角”:无论客人何时回望,总有我们的温暖致意……行礼之人,必有敬人之意。有礼有敬,一切就不匆忙、不冷漠,企业的整体气息里就有了值得回味的文化触感。

茶人有精行俭德之说,说的是茶人的立身处世的标准和要求。资料中对此释意如下:“精行”指行事,指茶人应严格按照社会道德规范行事,不逾轨;而“俭德”是就立德而说,茶人应该时刻恪守传统道德精神,不懈怠。我认为“精行俭德”也是茶人修行之法。借茶修行,修正我们的行为,修正人生观价值观。也就是说,借茶时刻提醒自己要做到思想言行举止不逾矩,与人来往尚礼有节,直至体会到人与周遭和谐的美好与圆融,便是修成得自在时。

篇(6)

禅是一种修行方法,寺院是出家人的修行场所,在禅门中借由各种公案教导众生修行不离生活,于生活中悟道。喝茶是件简单、纯朴的平常事,如何专注于当下,不为外境所转。契悟当下的念心,来帮助人将心放下,从喝茶中体悟深沉的禅境,得到一刻的悠闲。

然而,禅并不始于佛教,而是源于古印度的瑜伽术,瑜伽为梵文“yoga”的音译,为“结合”、“相应”的意思,即以通过静坐、调息等方法来控制自己的心理活动,期使精神专注,达到人神(个体意识与宇宙精神)相应冥合之境,而实践瑜伽修行时所注重的精神专注、呼吸控制等做法,许多都与佛教提倡的禅定相近似。因此,禅并不等同于佛教。禅也不是佛教的专利,不是只有佛门中人才可学禅。

篇(7)

湖北位属楚地,婚礼多遵古礼。江汉地区包括江汉平原腹地的天门市、仙桃市、潜江市。三地地理环境、文化背景极其相似,其婚礼习俗也大致相同,主要有托媒、议婚、订婚、上头、婚礼、回门六个步骤,和“六礼”略有不同。虽然随着社会发展,江汉地区很多古老的礼节都已经废除,但是婚礼的流程还是保留了下来,并顺利融入现代人的生活方式中。

一、流程

(一)托媒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日子早已过去,现在的新人相识的方式多种多样,但托媒仍然是筹备婚礼必不可少的一步,由男方负责。如果新人是通过媒人介绍认识的,就会托这位媒人两头走动商量婚礼事宜;如果新人是自己认识的,则男方需在附近找一位相熟的或关系亲密的有过多次成功经验的媒人。婚礼结束当天,作为感谢,男方会给媒人包红包,数目不定,一般红包内钱越多媒人越有面子,也说明男方对婚礼的满意程度越高。

(二)议婚

议婚前,媒人需要拿到男女双方的名字和出生日期,交给算命先生看八字是否合适,命相是否相合。这一过程现在已经不那么重要了,只是走走形式。不过在偏远地区,人们依然相信八字仍会影响婚姻。

(三)订婚

若八字相合,男方家长和新郎会提着烟酒等礼品在媒人的陪同下拜访女方家长,正式提亲。这一过程需要礼数周全,女方家长满意了再一起选定一个吉日成婚,并商定其他婚礼事宜。这一过程费时费心,已经商量好的事情中途可能会有所改动,双方家长需要不断沟通,媒人更需要频繁地两边走动。需要商定的包括嫁妆、彩礼、新房、家具置办、双方举行婚宴的地点等等。

女方的嫁妆首先是女方家里为新娘准备的钱。接着是八套被褥,一套从枕头到被单到被套全是大红色,两套玫红色或粉红色,其他则随意,但都必须是鲜亮的颜色,忌暗色。然后是新房内所有家具,衣柜、桌椅、床头柜等等,豪华程度视男女方家庭富裕程度而定。再是小一点的生活用品,称为“十件”,是十对小物品,寓意成双成对,都是大红色或粉红色,用一个红色篮子装好。

(四)上头

这里所说的上头不是其他地方所指的给新娘梳头改变发型,而是指新郎在结婚前一天,由一位长辈带领,带上彩礼钱、新娘的结婚礼服、鞋袜、鱼肉、烟酒、糖果等到新娘家认亲,拜访岳父、和新娘的亲戚打招呼,商量婚礼注意事项、娶亲路线等。礼品的数量要足,鱼必须是鲤鱼,表示女婿知礼,新郎和新娘的亲人寒暄时态度要恭敬礼貌。新郎返回时带走新娘的嫁妆。为方便搬运,新郎一般会和家里的兄弟开几辆车去。新娘准备的所有嫁妆都用红色带子捆绑,包括“十件”。每一份嫁妆里面都要放一些礼物,如饼干糖果等,以给男方帮忙搬运嫁妆的人“物质刺激”。男方运回嫁妆后就开始布置新房。

(五)婚礼

新郎到达新娘家的门口时,新娘家的大门会紧闭,新娘的亲戚长辈们会堵在门口,伴娘们守在房间内,大家都会出题刁难新郎,小孩子会找新郎要红包。因为嫁女最图喜庆,所以从新郎下车到新娘离开房间,新郎即使被百般刁难也不会生气,客人们闹得越是热闹主人家越开心,这也是大家祝福这段婚姻的一种方式。

新娘走出房间后,由两位婶婶扶着,进大堂敬神灵拜祖先,有家庙的则是在家庙内进行。拜完后新娘在新郎和新郎的两位姐妹的伴随下走出家门。以前盛行哭嫁,新娘这个时候会拉着父母的手大哭,一步一回头,表达依依不舍之情,现在这一习俗被取消了。

娶亲的队伍还未回来时,新郎的父母叔婶和客人们一起前去“迎亲”。新娘由新郎的婶婶或姑姑搀扶着下车,叫做“接亲”。在离新郎家不远处,新郎家会派人将陪新娘过来的伴娘、兄弟、姐妹们拦下,叫做“拦亲”。被拦住的人会被安排在一户家里喝茶,直到婚礼仪式结束后,新郎家的一位长辈带着乐队来迎接他们去新房。

结婚仪式,一般是主婚人宣布开始,鸣炮奏乐,证婚人讲话,媒人讲话,新人交换婚戒或礼物,最后礼成,新郎新娘入洞房,主婚人将早已准备好的糖果抛向客人们。仪式结束后,重新布置场地,准备接下来的“敬茶”。这段时间新娘在新房内坐着,和新郎的姐妹们聊天。会有小一辈的小孩进来,端茶请新娘喝茶,新娘接过来,递过一个小红包,这一过程寓意新人早添贵子。外面的场地布置好后,新娘会换下婚纱,穿上另一套礼服出来,和新郎一起站在一张桌子下方,桌子的上方坐着新郎的父母,旁边围着新郎的长辈和兄长。新郎倒茶,新娘先给公公婆婆敬茶,改口喊爸爸妈妈,公公婆婆喝下媳妇茶,给出红包,称为茶钱或改口费,再依次是新郎的其他亲人。这一过程就是“敬茶”。

(六)回门

结婚三天后,娘家派人(一般是新娘未婚的弟弟)接新娘回娘家,一般带上雨鞋雨伞,寓意风雨无阻。新娘“回门”必须由新郎相伴,并备下厚礼。娘家燃放鞭炮相迎,亲友纷纷前来祝贺。新婚夫妇喝完“回门酒”当天必须回自己家,不得在娘家留宿。

二、主要特点及现状分析

湖北地处江南,该地区的婚礼最图喜庆,最喜热闹,且由于今年来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变化,更多的年轻人选择删繁就简,将婚礼形式简单化,因此好多规矩都省略了,一切以热闹开心为主,主客都不拘谨,只需要遵守一些基本的礼节。今年来更是由于婚庆公司的发展,很多时候婚礼都采用西式,为了宴请的方便新娘甚至会从酒店而不是家里出发。

现在的很多年轻人都表示能接受这样的婚礼,规矩不多,足够热闹喜庆。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很多习俗例如哭嫁闹洞房已经消失。婚礼日子的挑选也不再是根据黄历,而是选节假日或春节前后。除去少数农村偏远地区,其他地方的婚礼形式都比较合理,既简化了步骤让婚礼不再繁琐,又延续了部分传统以保留人情味和仪式感。嫁娶毕竟是人生大事,一些古老的传统还是有存在的必要的。

参考文献:

篇(8)

在中国博大精深的茶文化中,茶道是核心。茶道本来包括两个内容;一是备茶品饮之道,即备茶的技艺、规矩和品饮方法;二是思想内涵,即通过品茶陶冶情操,修身养性,把思想升华到富有哲理的境界。 茶道文化丰富多彩,但可归结为茶趣、茶德、茶禅几类。茶趣,即饮茶的乐趣,包括物质乐趣和精神乐趣。佳茗,清泉,茶具,良辰,美景,知音相聚品饮,雅俗共赏。茶趣有雅俗之分,无高下之别。茶德,即茶之功德。与陆羽同时代的刘贞亮提出“茶有十德”:以茶尝滋味,以茶养身体,以茶驱雇气,以茶防病气,以茶养生气,以茶散闷气,以茶利礼让,以茶表敬意,以茶可雅心,以茶可行道。茶禅是用以阐释与佛门之密切渊源的。真意乃茶禅结合而达到的一种境界。禅在梵语中意为“静虑”、“思维修”、“弃恶”等。在品茶的精神境界中,不知道有多少人能感受到一位西方诗人的“从一粒沙看世界”的境界。但每位爱茶的东方人都不难停会出从一片茶叶品尝出山川风景与大自然的精神。从茶中领会山川风景,与不断地微妙变化着的真味、真香、真气……不失为一个回归自然的一个简单的法门。那么,茶是如何能给予人这一切的呢?除了自然的奥秘就是人为的配合。茶可独酌,也可共饮。一杯在手,清香满室,消除烦虑,使人拋弃是非心和名利心。“寒夜客来茶当酒”,以茶奉客,虽不及酒后令人豪情万丈、意气风发,但三两良朋,佳茗共饮,闲话家常,天南海北,是何等的惬意。 茶道中蕴涵了丰富的哲理。最突出的是中庸与和谐。有人说,国人之性格如茶,总是清醒理智的看待世界,不卑不亢,执着持久,强调人与人互助相依,在友好、和睦的气氛中共同迸步。这话颇有些道理。从表面上看,中国的儒、道、佛各家都有自己的茶道流派。其形式和价值取向也不尽相同。佛教在品茶时,伴以孤寂的清灯,要义在于明心养性;道家茗饮时,寻求空灵寂静雕世超尘;儒家则以茶励志,沟通人际关系;积极入世。各家茶文化的精神有一共同点,即和谐、平静,实际是以儒家的中庸思想为提携的。 在社会生活中,国人主张有秩序,相携相依。多些友谊和理解。早与自然的关系上,主张天人合一。儒家把这种思想引入茶道,主张在饮茶中沟通思想,创造和谐气氛。增进彼此的友情。饮茶可以更多的审己自审,清清楚楚的看自己,也清清楚楚的看别人。各自内省的结果是加强理解增进团结。常见酗酒斗殴的却鲜见茶人喝茶打架的,哪怕品饮终日也不会抡起茶杯翻脸。这种和谐的友谊来源于茶道中的中庸精神。 除此以外历代的茶礼处处体现着和谐,中国乃礼仪之邦,所谓礼,不仅讲究长幼伦序,而且更有广阔的含义:对内部而言,表示家庭、乡里、友人、兄弟之间的亲和礼让;对外而言,则表明中华民族和平友好、谦虚的美德。中国茶文化“以茶表敬意”正是这种和谐精神的体现。由于茶文化的广泛发展,在许多文学艺术作品上都烙下了茶道文化的烙印。由于茶富有大自然美,具有提神益思的功能,饮茶使人心旷神怡,产生美的联想,因而茶也自古就成为了诗欹的吟咏的绝好素材。早在《诗经》中就有了“谁谓苦茶,其甘如荠”。而在诗歌发展的鼎盛的唐代,又是茶文化发展的兴盛时期,饮茶成为一种高雅的时尚。同时也成为一种陶冶情操和交流友谊的方式。杜甫曾有诗写到:“落日平台上,春风啜茗时。石栏斜点笔,桐叶坐题诗……”诗人把他同友人品茶的心情愉悦与环境之优美描绘得如同一幅清新雅致的品茗图。韦应物在诗《喜园中茶生》中写到,“洁性不可污,为饮涤烦尘。此物性灵味,本自出山原……”在这里韦应物把茶的高贵品质升华到人生哲理的高度来赞美,可见茶对诗人的重要影响。既是茶促进了诗歌描写内容的拓宽,又是诗歌的流传促进了茶文化的更为广泛的传播和茶饮的推广。 提到茶道就不能不提到日本的茶道。中国虽然没有如日本那样一整套严格规范的茶道规程仪式,但中国茶文化历史源远流长、层次复杂、内容丰富,并且有清心、净气、养神、助智等内涵,所以中国存在着与日本茶道明显不同的茶道文化。集中起来,中国茶道和日本茶道主要有这样几点明显的区别:第一,中国的茶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核心,融合了儒、道、佛思想为一体。而日本茶道则主要反映中国的禅宗思想,当然也融进了日本国民的精神和思想意识。中国人“以茶利礼让”、“以茶表敬意”、“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这四条都是通过饮茶贯彻儒家的礼、仪、仁、德等道德观念以及中庸和谐的精神。日本茶道的“和、敬、清、寂”,公开声明“茶禅一体”吸收了中国茶文化思想的部分内容。它规劝人们要和平相处,互敬互爱,廉洁朴实,修身养性。第二,日本茶道仪式严谨,强调古朴、清寂之美;中国茶更崇尚自然美、随和美。日本茶道主要源于佛教的禅宗,提倡空寂之中求的心物如一的清净之美。但它的“四规”(即:待客亲善、互相尊敬、环境雅静、陈设高雅)和“七则”(即:点茶的浓度、茶水的质地、水温的高低、火候的大小、煮茶的炭料、炉子的方位、插花的艺术)却似乎过于拘重于形式。严格的茶道规程使人难免感到烦琐。中国的茶文化最初由饮茶上升为精神活动,与道教的追求清净无为的神仙世界有很大的渊源。第三,中国的茶文化包含各个层次的文化,日本的茶文化尚未具有全民文化的内容。中国茶文化自宋代就深入市民阶层,其最突出的代表便是大小城镇广泛兴起的茶楼、茶馆、茶亭、茶室。在这些场合中,士农工商都把饮茶作为友人聚会、人际交往的手段,成为生活本身不可或缺的内容。民间各地区则有更为丰富的“茶民俗”。日本崇尚茶道的多为著名的世家,茶道虽在民众中也很有影响,但就其社会性、民众性而言都尚未达到广泛深入的地步。也就是说中国的茶道更具民众性,日本的茶道更具典型性。 在现代生活中,茶文化已经渗透到我们日常生活的各个角落。以茶待客,以茶会友,以茶表示深情厚意,不仅深入千家万户,而且适用于机关、团体、国家的礼仪。新年常举行茶话会,领导以茶对干部、职工一年来的辛勤工作表示谢意;群众团体时而一聚,以茶表示彼此相敬;家中父母、姊妹、妻儿相聚小饮,也透露着无限的亲情。甚至许多宾馆饭店,客人入座未点菜,服务员先泡上一杯茶以示欢迎,近年来,各地又纷纷举办国际国内茶文化研讨会,不仅为好茶之人交流心得、交流信息、经济贸易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更重要的是加深了国内、国际茶人们的友谊,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为世界文化的繁荣做出了极大的贡献。总之,茶文化中包含了礼让、友谊,体现了亲和、和谐的中国传统精神。#p#分页标题#e# 我国数千年积淀下来的茶文化,在社会主义新时期得到了更大的发展。一方面一些学界的有识之士,多方整理搜集茶文化的相关资料,整理出版了不少茶文化的专著,使得中华民族这一优秀文化得以保存。另一方面,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传统的茶艺茶道都有不少变化。许多城市中,音乐茶座、京剧茶座、花鸟茶座等不断涌现;高档的茶楼、市民化的茶馆、符合都市快节奏的茶餐厅也日益红火。茶文化这些新的变化,从民俗文化的角度看,既应肯定其应有的变异性,同时也要注意对传统茶文化的新的变化,从民俗文化的角度看,既应肯定其应有的变异性,同时也要注意对传统茶文化的继承性。只有大力提倡既继承又创新,我们历史悠久的茶文化才会始终长盛不衰,源远流长,使得中华民族的文化更加丰富多彩。

篇(9)

与金正昆教授相识已久,十几年前就曾经向他约过稿—“轻歌曼舞须守礼”、“学会花语再送花”、“着装色彩和谐为美”、“聊天别涉及三个”等等“生活礼仪ABC”系列谈,是他涉足礼仪领域研究的早期作品。今天看来,实际上他那时就开始琢磨以一种贴近广大受众的方式和切入点,普及礼仪教育。

十几年光阴荏苒,金正昆教授在交际礼仪这片沃土上辛勤耕耘,收获了《商务礼仪》、《外事礼仪》、《公司礼仪》、《警官礼仪》、《大学生礼仪》、《国家公务员礼仪手册》、《基层公务员的礼仪修养及培训》等共480万字的著述。一百多所高校把他撰写的礼仪教程列为课本。这里面,凝聚着他的心血与探索,也反映着社会各方面对礼仪的青睐与渴求。

你会陪客人出入电梯吗?

“礼仪应该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衣食足而知礼仪。现在大家这样重视礼仪,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国民经济发展了,国家繁荣富强了,老百姓也要求讲文明、讲礼仪了。”金正昆教授开门见山。

1989年,从人民大学研究生毕业留校时,学国际政治的他,尚未把礼仪当作自己的主攻方向。但他发现,随着国人对外交往活动的增加,在礼仪方面频频暴露的欠缺,每每令他汗颜。“国人的礼仪盲点亟须普及文明知识覆盖。”这促使他在研究国际关系之余,暗暗改变了业余科研课题,从普及大众关心的社交礼仪知识入手,开始了他艰辛却又充满乐趣的礼仪探索。

对礼仪的热爱使他迷上了礼仪研究。不琢磨不知道,一琢磨“吓一跳”。我们一直把自己的国家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但普通人的礼仪知识缺乏又往往达到“令人吃惊”的地步。大到部门单位对外接待的礼仪,小到吃饭布菜、服装服饰、握手寒暄……不知礼仪惯例、不能礼貌待客而“出乖露丑”的比比皆是。

金正昆教授常常爱举的一个例子是,女同志夏天穿制服时,穿凉鞋是不好看的,但“犯规”的人太多了。特别是穿露趾凉鞋,按照规矩是不能穿袜子的,如果穿则很不爽,不透气。有人会说,那街上的老外有的也穿凉鞋啊,对,但他们一般不会穿袜子,而且在正式场合肯定要穿正式的制式皮鞋,否则别人会认为你不守规矩,对方对你的印象肯定不好,再谈项目、谈合作,愉快的气氛就削弱了不少。

再比如,陪同领导或客人出入电梯时,陪同人员的具置应如何?是需要先进去,还是后进去?是先出来,还是后出来?相信一般人很少考虑这个“顺序”,但又确实有规矩。金教授告诉你答案。标准做法是:陪同领导或客人进电梯时,陪同人员需要先入后出。陪同领导和客人乘电梯是要先入的,为什么?第一个考虑是安全,门一打开你就把领导或客人让进去,你怎么能保证安全呢?里面有没有坏人,底板上来了吗?您别笑,这是极而言之。第二个原因是,方便,电梯门口有控制按钮,它有程序,15秒左右就会关闭,不先进后出,就可能带来尴尬,或夹住领导、客人,或把领导、客人关在外边。

金正昆教授深感生活中的礼仪不可小看。“礼仪规矩随处都有,你讲不讲究其实就是个人的层次与修养问题。生活中一般没‘坏人’,但有低素质的人、不文明的人,常常也是不善于学习礼仪、遵守礼仪规矩的人。我们的工作目标之一就是使更多的人了解礼仪知识、遵守礼仪规矩,这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您需要我为您做什么?

细心的听众在听金正昆教授演讲时会发现,他对听众从不说“你知道不知道”,而是说“你一定知道”,尽管所表达的实际意思差不多,都是为了引出他要阐述的观点,但透出一种对听众的尊重。

金正昆教授有一个强烈的意识:“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而不能善待别人有时是让人很不舒服的。

一次,金正昆教授到外省出差,住在一家五星级酒店,按说,住在这里的客人应该是比较有修养的。早晨起来散步时,金正昆教授发现,有一个人老跟着他转,就问:“你为什么老跟着我?”那人说:“你是金正昆教授吗?”当得到肯定的回答后,那人兴奋异常,连声说:“金教授,我看见你太高兴了,我全家都是你电视讲座的忠实观众。我老婆和我娘都爱看你的节目。昨天晚上我还在看你在电视上讲礼仪,没想到今天早晨就看见活的了!”一番夸奖,弄得金正昆教授哭笑不得。夸人不到位,反成了变相“骂人”。

怎样才能避免犯这种低档次的错误?金正昆教授开出的药方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要讲究互动,要换位思考,对方为主。说白了,就是交往要以对方为中心。我国长期处于小生产社会,因为环境的影响,一个人说话时往往是“我是这么说的”、“我是这么想的”、“我认为”、“我觉得”、“我的看法”等等,大家好像已经习以为常,其实这是个误区,要取得交际的成功,就必须达到互动,就应该以对方为中心。

金正昆教授有一次到一家政府机关去讲课,他想先了解一下该单位的情况,就问其领导:“你们这里以民为本,为民服务,有什么新要求?”领导侃侃而谈,说我们准备做什么,我们想做什么,我们经过研究认为自己有能力做点什么。因为是熟人,金正昆教授没有客套。他说老兄,跟你不客气,今儿我是来帮你找毛病。你既然是国家公务员,就要强调为人民服务,那么人民需要就是标准。不是你想干什么,你能干什么,你愿意干什么,而是人民需要你干什么。交往能否以对方为中心,这是一个人际交往中重要的观念问题。一席话,让那个单位的领导一下找到了提升服务质量的关键。

善待别人有什么标准吗?金正昆教授的体会是要从尊重别人开始。他担任着众多政府部门的礼仪顾问,经常到外地讲课、讲学,非常受欢迎。为什么?外地的听众普遍反映,金正昆教授讲课尽管举了许多生活中礼仪方面的欠缺的例子,但没有简单地贬低大众的口气,让人很愿意接受。那次,他受邀到沈阳为筹备世界园艺博览会的礼仪教育活动作演讲,细心的听众从他的演讲中归纳出他共讲了五方面社交礼仪应注意的问题,但没有讲一句让大家反感的话,大家都觉得入情入理,且切中礼仪交往“要害”。最后,连负责接待他的出租车司机都感慨——“金教授这样讲礼仪,我也能掌握。”

通话双方谁先挂电话?

自我介绍最好先递自己的名片;饭桌上不准剔牙;吃喝不准作响;正式场合要穿制式皮鞋:男的是黑色的、系带的、光皮的、三接头的皮鞋,女士则是黑色的、高跟的、半高跟的船型皮鞋……每次讲课,金正昆教授都会讲一些礼仪的基本常识,他说:“学习礼仪要从细节开始。”

什么是礼仪?金正昆教授认为,礼就是尊重。是一种道德的要求。礼者敬人也;仪就是一种规范形式。礼仪概括起来就是敬人之道。

有些礼仪规矩是不能破的,不遵守就会闹笑话。金正昆教授说,比如吃西餐时,掉在地上的餐具和东西是不能捡的,为什么?因为西餐是长桌,排座次规则是男女交叉排列,你身边常常都是不认识的人。不仅掉在地上的东西不能捡,而且手也不能放在下边,要放在桌子上边。否则就是“失礼”,这个细节马虎不得。

“考考你们一个老土的问题,你在工作场合执行一般性公务,在和别人通电话时,通话双方究竟应当由谁先挂?”金正昆教授讲课时经常会问听众这个问题。事儿不大,可细究起来,还真让许多人困惑。谁该先挂?人们最容易出现的错误是认为应该由对方先挂。假定本单位规定打电话对方先挂,另一方也规定对方先挂,那将出现什么状况?双方都不挂!金正昆教授的提示是,应该由地位高者先挂。突发性事件不好说,执行一般性公务则必须如此。尤其是窗口部门,值班电话、热线电话、报警电话,要让群众先挂,地位高者先挂。你得让人把话说完。这是礼仪规则。

接电话不讲礼仪有时是容易让人产生误解的。一次,金正昆教授打电话找一位领导,接电话的同志把他“审”了一遍:你是谁,找领导什么事,准备什么时间到?然后才说:“那我告诉你要找的人不在。”深谙礼仪之道的金正昆教授把这种“先审查再拒绝”的方式称为“有耍人之嫌”。正确的方式应是先告诉对方领导不在,然后再问对方系何人,所为何事,需不需要转告等。

不注意规则有时还会给自己找麻烦。一次,一位朋友请金正昆教授吃饭。他说客人没到齐,咱们先喝点饮料。你想喝什么?金正昆教授说,那我就不客气了,来一杯路易十三。他说你还真要啊,咱兜里只有一两千块钱,那路易十三得一万多,咱哪扛得住啊!他的错误在于问了一个“开放式”的问题。正确方法是“封闭式”的:喝茶还是矿泉水?那样的话,对方不喝茶就只能喝矿泉水了。金正昆教授请人吃饭时会问客人:吃鲤鱼还是吃草鱼?意思是不吃鲤鱼那只有吃草鱼了,“那他就绝对不会有机会去点鲨鱼。”金正昆教授的这个方法相信会使不少“东道主”钱包受益。

你的课好听,这包葡萄干送给你

礼仪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认同。金正昆教授的一个远房侄子做生意,想在北京设办事处,希望“近水楼台先得月”,请他出点儿主意。金正昆教授悉心指导:“聘请的秘书、公关人员一定要讲普通话。在外人面前,你讲村里的话就是村办企业,你讲县里的话就是县办企业,你讲普通话就是面向全社会的全国性企业。礼仪是软规则,法律是硬规则。现代社会,这种软硬都需要。”他对听众则反复强调,学习礼仪的重要性是三点:内强素质,外塑形象,增进交往。但要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要使问题最小化。

没有人愿意丢人,没有人愿意得罪人,但是礼仪细节你要不讲就可能丢人、得罪人。金正昆教授发现,在生活中,不少男同志都有这样的疏忽:注意刮胡子,不注意修剪鼻毛。他在讲课时就经常善意地提醒,本来当领导挺威严的,但是走近一看鼻毛在外“飘扬”,使风度大打折扣,人家会觉得这位领导不清洁、不整齐。还有的同志穿衣不守规矩。他曾看见一个人脚穿白皮鞋,腰系红腰带,手拿咖啡色皮包,简直把金教授看晕了,连忙讨教,却原来是“本命年”,想讨吉利,结果弄得不伦不类。试想,和这样的先生交往,是不是难以“高看一眼”?遇到较真儿的,则可能认为他对人不尊重。这不是不知不觉就把人得罪了吗。

金正昆教授在长期的研究过程中,总结出几点礼仪规则:在重要场合讲究“男人看表,女人看包”;在一般场合则是“女人看头,男人看腰”。具体说,就是重要场合男人的手表是最重要的行头,他的身份、身价、时尚品位都跟手表有关;女士则千万不要戴三件以上的黄金首饰,主要看包,看品牌、色彩、里面放什么东西等。一般的社交场合,女士看头是说要看发型、看化妆;男人看腰不是看腰粗不粗,腰带威风不威风,衬衫下摆是否放在腰带里,露没露出自己的秋裤……而是说在腰上不能挂任何东西。大家什么时候看见过联合国官员腰上挂一串钥匙,省市领导出来腰上挂着手机?违反这些软规则,就会令人侧目。

金正昆教授常年到处去演讲,很受各界听众的欢迎。但也有人提出意见:课讲得是不错,会场气氛热烈,能不能再庄重点?金正昆教授没有完全采纳这类意见。他固执地认为,礼仪教育是科学,是规范,但不应是束之高阁的教程,应该以最能为广大听众、观众接受的方式加以普及。否则,礼仪教育再高深,也不解群众的需求之渴。

具体、生动、实用、好记,金正昆教授的礼仪普及“花开大江南北”。在杭州,他有一次打车,出租司机认出了他,马上说:“金老师我最爱听您的讲座,您说的用手直接指人是不礼貌的行为,我现在就最烦乘客一上车就用手指我。他们也应该听听您的课。”在乌鲁木齐,金正昆教授到“巴扎”(集市)购买些土特产,一个维族的摊主也认出了他,用不太流利的普通话说:“金先生的礼仪课好听,这包葡萄干我送给你了。”这些来自最基层的反馈让金正昆教授备受感动,他从中得到的鼓励和快乐甚至超出了千人礼堂热烈掌声的幸福感。

他很看重这些。这些年来,他究竟给基层单位讲过多少次课了,他没有详细统计,只记得海淀区的所有街道办事处基本上讲过一遍了,宣武区的公务员轮训过一遍,国家机关、中小学校甚至幼儿园都去讲过。他有多所大学的兼职教授聘书,也有沈阳荣誉市民等荣誉性的称号,他还有北京志愿者协会颁发的“学习北京·周末公益讲堂志愿讲师”的证书,他说:“非常愿意为普及礼仪知识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街道的大妈、大嫂,社会上的出租司机,都关注、学习礼仪了,说明我们的社会文明在不断进步。”

珍惜生活快乐每一天

整整一个半小时,金正昆教授把从事礼仪普及的经历和感受做了一番回首,他说:“我是把礼仪当事业来做的。要说忙,那是真忙,可忙有忙的乐趣。礼仪这片天地,无论有多少精力都可以投入,都有用武之地。”

按照我的要求,他把前一天他的“流水账”给我看,密密麻麻竟有十几项之多,包括约研究生指导论文,接受报刊礼仪访谈,为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礼仪专栏撰稿,到图书馆查资料撰写论文,到北京工商大学为大学生讲礼仪等。

“排得这样满,怎么还能保持这样好的精神状态?”我关切地问。

“其实很简单,”金正昆教授坦然相告,“关键是摆正自己的位置,端正自己的心态。”

他告诉我,他从来不拿别人折磨自己,也从来不拿自己折磨别人。烦恼很大程度上是自我折磨的外化。他是力图做到“三不烦”:昨天已过去不必烦;明天尚未来烦不着;今天正在过不能烦。果能如此,烦恼还能找上你吗?

在他的书房,有一个条幅,上书:“让大家都喜欢你永远是不可能的,但我们务必要争取多数人喜欢我们。”他确信,礼仪就是达到这一目标的最短路线。

篇(10)

您需要我为您做什么?细心的听众在听金正昆教授演讲时会发现,他对听众从不说“你知道不知道”,而是说“你一定知道”,尽管所表达的实际意思差不多,都是为了引出他要阐述的观点,但透出一种对听众的尊重。金正昆教授有一个强烈的意识:“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而不能善待别人有时是让人很不舒服的。一次,金正昆教授到外省出差,住在一家五星级酒店,按说,住在这里的客人应该是比较有修养的。早晨起来散步时,金正昆教授发现,有一个人老跟着他转,就问:“你为什么老跟着我?”那人说:“你是金正昆教授吗?”当得到肯定的回答后,那人兴奋异常,连声说:“金教授,我看见你太高兴了,我全家都是你电视讲座的忠实观众。我老婆和我娘都爱看你的节目。昨天晚上我还在看你在电视上讲礼仪,没想到今天早晨就看见活的了!”一番夸奖,弄得金正昆教授哭笑不得。夸人不到位,反成了变相“骂人”。怎样才能避免犯这种低档次的错误?金正昆教授开出的药方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要讲究互动,要换位思考,对方为主。说白了,就是交往要以对方为中心。我国长期处于小生产社会,因为环境的影响,一个人说话时往往是“我是这么说的”、“我是这么想的”、“我认为”、“我觉得”、“我的看法”等等,大家好像已经习以为常,其实这是个误区,要取得交际的成功,就必须达到互动,就应该以对方为中心。金正昆教授有一次到一家政府机关去讲课,他想先了解一下该单位的情况,就问其领导:“你们这里以民为本,为民服务,有什么新要求?”领导侃侃而谈,说我们准备做什么,我们想做什么,我们经过研究认为自己有能力做点什么。因为是熟人,金正昆教授没有客套。他说老兄,跟你不客气,今儿我是来帮你找毛病。你既然是国家公务员,就要强调为人民服务,那么人民需要就是标准。不是你想干什么,你能干什么,你愿意干什么,而是人民需要你干什么。交往能否以对方为中心,这是一个人际交往中重要的观念问题。一席话,让那个单位的领导一下找到了提升服务质量的关键。善待别人有什么标准吗?金正昆教授的体会是要从尊重别人开始。他担任着众多政府部门的礼仪顾问,经常到外地讲课、讲学,非常受欢迎。为什么?外地的听众普遍反映,金正昆教授讲课尽管举了许多生活中礼仪方面的欠缺的例子,但没有简单地贬低大众的口气,让人很愿意接受。那次,他受邀到沈阳为筹备世界园艺博览会的礼仪教育活动作演讲,细心的听众从他的演讲中归纳出他共讲了五方面社交礼仪应注意的问题,但没有讲一句让大家反感的话,大家都觉得入情入理,且切中礼仪交往“要害”。最后,连负责接待他的出租车司机都感慨——“金教授这样讲礼仪,我也能掌握。”

上一篇: 理财分析方法 下一篇: 互联网金融的现状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